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22日爱范儿

领克 Z20 推出降价减配新版型,续航 430km,售价 10.99 万元

作者 芥末
2025年7月22日 22:48


领克汽车在 22 日发布了 Z20 的两个新版型,带来了新的「斐济绿」配色,主要调整了车辆的电池容量和电机功率,价格也有所降低,具体是:

– 430km 后驱 Plus 版:上新限时价 10.99 万元
– 430km 后驱 Pro 版:上新限时价 11.89 万元

领克 Z20 新版车型与之前发布版本的主要变化在于:

– 电机功率从 250kW 降低到了 175kW
– 续航从 530km 降低到了 430km
– 轮毂从 19 英寸缩小到 18 英寸
– 14 扬哈曼卡顿音响改为选配

领克这次的减配降价主要还是为了降一步降低售价门槛,从而能吸引到更多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

新车依旧延续了领克品牌标志性的的 The Next Day 设计语言,拥有隐藏式水切、无框车门、无边框后视镜等配置,其整车车身尺寸为 4460/1845/1573mm,轴距 2755mm,风阻系数为 0.25。

受到过不少好评的「流光尾翼」也在新版型上保留了下来,领克创造性地将尾翼和尾灯合二为一,用 504 颗灯珠做出了一个长达 1463mm 的立体尾灯,点亮后辨识度极强。

内饰方面,新版型也与现款车型保持了几乎相同的设计,车内配备了一块 15.4 英寸的中控屏和 13.8 英寸 HUD 抬头显示以及 10.2 的英寸液晶仪表,搭载龍鹰一号 Plus 芯片和 LYNK Flyme Auto 车机系统。主打卖点之一的灵动岛依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改造为宠物舱、咖啡站等个性化空间。新车的前备箱和后备箱加起来也提供了 450L 的储物空间。

在发布领克 Z20 新版型的同时,领克也为 Z20 的车机系统带来了一波更新,重点升级【智能泊车辅助】【哨兵模式】【地图导航】【生态应用】【车控车设】五大模块。

其中,自动泊车新增了空间车位以及遥控泊车功能,拓展了人在车外泊车的功能场景。新增的哨兵模式在车主锁车后依旧能够持续监测,当识别到可能发生风险时,会自动开启视频录制、远程通知车主及报警等功能。

此外,车机在地图导航部分则新增了可视化车道引导功能、巡航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应用商店也新增了 B 站、酷狗音乐等呼声较高的应用。

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领克 Z20 新版型依旧延续了自己在性能和操控方面的优势。

新车依旧使用了经过赛道级调校的 SEA 浩瀚纯电架构,搭配了前麦弗逊、后独立五连杆底盘悬架,制动系统则使用了前后布雷博双通风制动盘和博世 One-box 制动控制器,能够在复杂路况保持出色的稳定性、舒适性与灵活性,连续紧急制动情况下制动力也不会衰减。

安全性能上,,领克 Z20 在最新一期的 Euro NCAP 安全碰撞测试中取得了五星安全评级,也延续了 E-NCAP 2025 全球 SUV 安全评分第一的实力,车辆整体采用了 81.62% 高强度钢和 2000MPa 热成型钢防撞梁,标配 7 个安全气囊,动力电池也采用了 8 重安全防护设计,提前满足了新国标。

作为领克系列的第二款纯电车型,领克自去年 12 月上市以来,领克 Z20 已经累计交付了 27000 台车,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原因在于,领克 Z20 从略显失败的 Z10 身上吸取了不少教训,在版型售价方面都很块做了调整。领克 Z20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版型,性价比也在一众同价位小车里面相当突出。

但是精致小车这个细分领域的价格战十分激烈,不仅 Mini 和 Smart 的价格一降再降,蔚来萤火虫更是凭一手租电方案将起步价做到了 8 万元左右。

在此情形下,领克也不得不收回之前「不做更入门丐版车型」的方案,果断拥抱变化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第三代 ES8,是蔚来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款车

作者 芥末
2025年7月22日 22:47

今年是蔚来的产品大年。

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蔚来已经发布或发售了了 7 款新车,主品牌的「5566」和 ET9,乐道品牌的旗舰 SUV L90,以及精品小车萤火虫。

按照年初的计划,蔚来还剩下乐道 L90 的衍生版型 L80 和全新一代蔚来 ES8 两款车尚未发布。

对于蔚来而言,这一代 ES8 或许是其成立 10 年来最重要的几款车之一,它的销量好坏直接关系着蔚来是否能够达成今年第四季度盈利的既定目标,也决定了蔚来还能不能继续站在新能源车的竞技场上。

从工信部公告和蔚来发布的信息中,我们已经得知了第三代 ES8 的不少信息。

最直观明显的变化是在空间上,第三代的蔚来 ES8 加大了不少,整体尺寸来到了 5280/2010/1800 mm,轴距为3130mm,将有 6 座 7 座两个版本可选,作为对比,现款蔚来 ES8 的长宽高分别为 5099/1989/1750mm,轴距为3070mm。

新款 ES8 的轴距加长了足足 60mm,这意味着新车内部的可利用空间将有可观的提升,而且同为 NT 3.0 平台,乐道 L90 的轻量化和零部件小型化技术毫无悬念的将运用在蔚来 ES8 上面,新车二排和三排的乘坐体验也将会有所改善。

▲乐道 L90 的内部空间

此外,在蔚来之前晒出官图的第一时间,大家就注意到,ES8 的车头处和 L90 一样有很明显的分界线,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容积较大的前备箱。

新款蔚来 ES8 对头灯组的造型进行了微调,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日间行车灯,同时将配备ABD智能多光束大灯。车身侧面则采用了 双肩线和隐藏式水切设计,配备隐藏式门把手,尾部的贯穿式灯带也改为了等宽设计,视觉效果上霸气了一些。

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能力上,蔚来 ES8 采用了超远距前激光雷达加双侧广角雷达与 4D 成像雷达的三重冗余感知方案,号称是「全球量产车中最强」的感知系统,大概率也会采用 ET9 同款的双神玑芯片。

在工信部的申报信息中,蔚来 ES8 只有一款车型,配备了102kWh电池,动力蓄电池的总质量为545kg,整备质量为2630kg,整车的CLTC纯电续航里程为635km。全新蔚来ES8采用前后双电机动力总成,最大功率分别为180kW和340kW,相比现款蔚来ES8的前180kW、后300kW的驱动力提升了一些,就是不知道在整体车重增加了65kg的情况下,新款蔚来 ES8 的加速表现会不会有所提升。

虽然目前对新款 ES8 的内饰我们还所致甚少,但结合新的「5566」的变化和蔚来 ET9 的配置,倒也不难猜。

新款蔚来 ES8 大概率也会采用和蔚来 ET9 一样的横置 3K OLED 悬浮横屏和 Skyline 数字天际线,并从游艇拨片档把更换成怀档,14 层舒适结构设计的座椅、智能冷暖箱等也毫无疑问将搭载于新车上,还有全新的 Nomi、更新的车机 UI 和操作逻辑以及超大面积的 AR-HUD。

▲蔚来 ET9 内饰

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蔚来会不会把 ET9 上面的「九霄天琴音响系统」和首个全主动悬架 Sky·Ride 线控底盘下放给 ES8。

这套线控底盘能够实现每秒 1000 次的调整并实现线控转向,在最大 8.5°后轮转向的帮助下,ET9 的最小转弯直径仅为 10.9 米。

2017 年 12 月 16 日,第一届 NIO day 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作为蔚来首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量产车 ES8 也于当日正式上市,据说蔚来为这场发布会花了 800 万。

李斌在发布会现场展示了 ES8 在 3 分钟内更换整块电池的能力,并承诺将在全国投资建设换电站,还承诺 ES8 车主将享受终身免费质保、车联网服务、异地加电、道路救援等服务。蔚来 NIO House 也将开到各大一二线城市市中心,为蔚来车主提供专属服务。

在发布会后,最低售价约 45 万元的蔚来 ES8 被订购一空,并在半年之后交付给车主。整个 2018 年,第一代 ES8 共卖出了 11348 辆‌‌,在中国高端品牌中大型及以上 SUV 销量排行榜上位居第 11 位。蔚来也成为了最早在美股上市的新势力车企,一时间风光无限。

当时第一代 ES8 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豪华品牌们,在蔚来创新的换电模式和 NIO House、专属客服以及超前的用户社区运营能力下,蔚来一度获得了其他车企难以抗衡的竞争优势。

只是 10 年过去,第三代 ES8 面临的竞争环境却早已是强敌环伺,增程式中大型 SUV 不断崛起,消费者们也开始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蔚来坚持换电和高端定位反而有些许累赘。

从价格区间来看,蔚来 ES8 主打的 40 万元以上的 SUV 市场正遭到理想的大 SUV 矩阵、问界 M8 M9、领克 900 等车型的不断挤压,甚至自家的乐道 L90 也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竞争关系。理想,问界还有领克等品牌的胜负手车型,和蔚来主品牌的胜负手车型,如出一辙,ES8 需要在这种硬碰硬的竞争中证明自己,如果说 ET9 无需用太多的销量说明什么,只需要大胆用上最新最强的技术来佐证高端,那么 ES8 需要考虑的就多了,它要平衡高端定位,先进技术,成本和销量。

在这种情况下,蔚来 ES8 能不能再次成为蔚来扭亏为盈乃至重新起飞的转折点,尤为令人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XREAL One Pro 上手:你的随身 IMAX,这次不用仰望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7月22日 18:07

2025 年是智能眼镜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前脚有 Google、三星这些国际大厂展示眼镜和头显原型机,上个月小米也加入战局,推出了首款 AI 智能眼镜。

而在这场「百镜大战」中,XREAL 算是入局比较早的选手,走也不是当下最火的 AI + 拍摄路线,而是继续坚持 AR 眼镜「便携大屏」的功能,将产品形态进一步做得更小更轻,又在显示效果和功能上做得更丰富,最新的 XREAL One Pro,就是集大成者。

XREAL One Pro 具体参数如下:

  • X Prism 光学方案
  • 57° 视场角
  • X1 空间芯片
  • 眼镜本体支持 3DoF 悬停
  • 支持 XREAL Eye 配件,1200 万像素摄像头,6DoF 悬停
  • Bose 定制扬声器
  • 三档电致变色
  • 68-556 英寸画面尺寸和 2-10 米画面距离调节
  • 700nit 入眼亮度
  • 双 IPD 瞳距调节
  • 双眼 1080P 画质
  • 全局 120Hz 刷新率
  • 售价 4299 元

先看看外观方面,对比上一代的 XREAL Air 2 系列,XREAL One Pro 搭载了全新设计的 X-Prism 光机,镜片和镜框都要更小更薄,也更贴脸,戴在头上也要更像一副普通的太阳镜。

而一旦把它和手机、电脑或者其他设备连接,你就会发现,这副眼镜是真的藏着「真功夫」。

延续了先前 XREAL One 上的自研「X1」空间芯片,XREAL One Pro 机身配备了一个小系统,视场角从 50° 提升至57°,显示面积提升38%。

并且,由于自带空间计算能力,XREAL One Pro 眼镜本体提供了不同的空间屏模式:云台模式和悬停模式。

简单来说,云台模式就是让眼镜中的画面能够跟随佩戴者的头部移动,让画面始终在视线内居中,并且还有防抖效果;而悬停模式则能将眼镜画面固定在眼前,就像现实世界真实的屏幕,支持 3DoF 悬停。

▲ 悬停模式

▲ 云台模式

不仅画面尺寸能等比缩放,还能把屏幕变成 32:9 的超宽「带鱼屏」,就像在看 IMAX 屏幕,看电影、玩游戏很有沉浸感,连接电脑超大的桌面也很适合办公,稳定性也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超宽屏的清晰度会会有一点下降。

鼻托的部分支持摄像头组件的插拔,让眼镜拥有 1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能拍照片也能拍视频,还能进一步让眼镜支持 6DoF 的悬停,将现实的画面定在一个地方,用户可以走近画面仔细观察。

XREAL One Pro 还支持三档电致变色,可以调暗 AR 虚拟屏幕以外的环境,更有沉浸感。

而开启自动通透模式后,将头朝向屏幕之外的地方,能自动帮你「开灯」,看清楚外面的环境、手机的屏幕或者在敲字的键盘;视线回到虚拟屏幕上,又自动「关灯」,满足私密感的同时又非常方便。

XREAL One Pro 不仅很「好看」,也能很「好听」,配备了和 Bose 联合调教的音响系统,通过眼镜的镜柄实现环绕声,一站式解决视听体验,不用额外的耳机。

XREAL One Pro 主要通过镜柄上的三颗物理按键进行交互,能够快速切换云台、悬停、超宽屏等几种不同的显示效果,也能用长条按键调整亮度。

在 AI 眼镜和 XR 头显火热的当下,XREAL One Pro 确实显得与众不同,和小米 AI 眼镜,或者苹果 Vision Pro 都不太一样,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一个能塞进口袋里的「移动大屏幕」,更多像是一台架在鼻子上的电视屏,需要带上一根线外接设备使用。

这或许不太优雅,但非常轻薄便携,能够适应各种场合,不管是家里的沙发,还是出差的飞机上,而便携有时候就是最强的优势。

它当然离我们预想中那种 AR 眼镜的科幻未来还有距离,但就当下而言,或许是更多人会想要的实用产品。

你觉得 Xreal One Pro 怎么样,会是你的 AR 眼镜入门之选吗?欢迎在评论区告诉爱范儿,我们马上为你带来后续的深度评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特斯拉开了家未来餐厅:机器人送来爆米花,我递钱包

作者 肖钦鹏
2025年7月22日 16:00

洛杉矶最近新开了一家餐厅。

有人形机器人送爆米花,还能坐在车里边充电边看电影,关键是——它叫特斯拉餐厅,老板说这是「洛杉矶最酷的地方之一」。

它的名字叫 Tesla Diner,老板是马斯克。

一家从 1977 年想象来的 2077 年的餐厅

特斯拉餐厅开在圣莫尼卡大道上,由 Stantec 操刀设计,建筑本身就像是一个「地表着陆舱」——金属包覆的外墙、环绕顶层的红色灯带、仿太空舱的入口设计,让人还未进门就有种走错片场的错觉。

餐厅里面的装潢非常考究——吧台沙发、圆弧灯带、躁动的摇滚乐,还有穿着轮滑鞋的服务生,活像穿越到《回到未来》或者《赛博朋克 2077》里,就是那股「在 1977 年想象中 2077 年」的劲儿——马斯克说,这是在致敬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m)。

当然,特斯拉的周边也全都没有落下——鸭舌帽、T 恤衫、机器人模型和闪电标志软糖应有尽有,甚至还展出了一整套 Optimus 原型机:

不过,你可能还没进门,就发现这家餐厅与众不同。

既然是得来速餐厅,当然要提供免下车点单服务。所以你不需要排队点单,只要坐在车里,通过中控屏或特斯拉 App 就能完成下单。

菜单看似普通——汉堡、薯条、鸡翅、奶昔、爆米花,但背后是洛杉矶本地名厨 Eric Greenspan 操刀设计,味道方面不用担心。

你还可以从菜单里找到所有原材料的出处,保证来源新鲜。最有意思的是,在菜单上还标注着:所有供货商和 diner 的距离,一辆特斯拉满电即可到达。

更有趣的是,餐点的「形式感」远超预期:汉堡盒长得像 Cybertruck,装饰门面的是 Optimus——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他会和你打招呼,还能亲手给你装爆米花——是的,你在科幻片可能见过,但这儿是真的在营业。

如果你更愿意躲在车里享受私人影院,特斯拉餐厅也替你想好了。

两块 45 英尺的户外巨幕,会轮播 SpaceX 火箭发射的片段、或者经典科幻电影,音效会自动同步到你车里的音响系统,私密又有趣。

而餐厅的停车场里,不止停着 Model Y、Model X 这些常见车型,还有 Cybertruck 和尚未量产的无人出租车 Cybercab——特斯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聚集在这一处了。

特斯拉餐厅 7×24 小时全天候营业,配备了 80 个 V4 超充桩,上方还有特斯拉的 Powerwall 太阳能顶棚进行供能,你完全可以赖在这里一整天,不为赶路,只为充电、观影、发呆、吃一份机器人打的爆米花。

这不是玩票,这是马斯克的品牌实验室

从商业视角来看,马斯克开餐厅的行为或许有点胡闹。但回头看,这其实是个长达七年的铺垫。

早在 2018 年,马斯克就曾在推特上表示,想把老式的得来速餐厅和特斯拉超充站合二为一,为车主们带来摇滚乐和穿着轮滑鞋送餐的服务生——而特斯拉餐厅就是其最终的产物。

之后五年里特斯拉拿地、选址,最终选在西好莱坞与比弗利山庄交界的核心地段——这里是洛杉矶明星富人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都住过。

随后,餐厅从 2023 年开始动工,到 2025 年落成,整整两年。为了配合运营,还将北美墨西哥烧烤连锁店 Chipotle 的总裁 Jack Hartung 拉进董事会,完善数字点餐系统、优化供应链、提升餐厅的可复制性。

可以说,这就是马斯克的「牛屋」,只不过特斯拉比蔚来更进一步,特斯拉餐厅不仅是为了让你吃饱,更是走进特斯拉核心科技的「体验区」——电动车、机器人、太阳能系统,以及那种只能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空间逻辑——在这里有了第一次现实落地。

我想,这家复古未来主义餐厅,也许只是一个开始。马斯克说,如果运营良好,将来特斯拉餐厅可能出现在全球各大城市及长途路线上的超充站点。

当汽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变成一个拥有屏幕、算力甚至味觉的生活节点,品牌就必须用空间去定义场景,用体验去连接身份。

特斯拉餐厅当然没有发明快餐,但它可能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车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7 Pro 的新屏幕,帮你立省 99 块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7月22日 14:21

最近几个月,有关 iPhone 17 Air 超薄机型的爆料占据了大多数头版头条,而其余几款机型的消息则少了很多。这个现状终于得到了改观。

有消息人士向 MacRumors 透露:苹果已经在供应链上找到良率和产量合格的抗反射屏幕,预计将在 iPhone 17 Pro 系列两款机型上搭载抗反射屏幕,以增强在高亮度环境中的屏幕可读性:

图|PhoneArena

iPhone 搭载抗反射屏幕的消息早在 2024 年中就已有端倪,据传甚至会比现在使用的「超瓷晶玻璃」(Ceramic Shield)更加抗划,我们有望在今年的 Pro 系列上看到一块比以往都要通透的屏幕。

更难得的是,抗反射屏幕一旦实装,将会是 iPhone 近年来少有的、能够对国产手机说出「我有你没有」的功能点,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

抗反射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

近几年的「抗反射屏幕」关键词,背后大多都跟着另一家厂商的名字:三星。

通过与康宁的紧密合作,三星在 S24 Ultra 上首次搭载了一块名为「康宁大猩猩 Armor」的玻璃,将表层的抗反射镀层与下方的微晶玻璃基板组合在一起生产,最终实现了 S24 Ultra 上相比前代降低 75% 的反射率:

图|Reddit

相比传统的在已经生产好的玻璃基板上喷涂抗反射涂层再固化,这套三星与康宁合作的技术优势,在于生产环节就加入了特制的基层,能够帮助镀层附着、比后期喷涂更耐划。

图|YouTube @Samsung

然而三星的「抗反射镀层路线」在推出之后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擅长快速组织供应链并实现技术超车的国产手机厂商并没有跟进这项抗反射技术,近两年的旗舰机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与抗反射相关的宣传。

这可能更多是因为在中国,一张 AR 贴膜唾手可得:三星与高通花几千万美元联合研发的抗反射技术,能够被九块九轻松拿下(大约 80-90% 的效果)。

但如果你就此以为,抗反射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那你就错了。为了在屏幕这个「心灵的窗口」上提升视觉观感,降低影响用户的反射,各种技术方案已经实践了十多年。

1. 微结构散射(AG)

散射(diffuse)无疑是目前原理最简单、应用历史也最久的抗反射的方式,通过直接将反射出来的光波打散,从而减少能够进入眼睛的反射光。

而这种技术,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抗眩光 (anti-glare, AG) 玻璃工艺,它的原理是通过在玻璃表面制造不均匀的微观结构,让反射之后的光波射向四面八方,避免它们之间形成平行光或相长干涉,从而减少眼睛能够看到的反射光。

图|Anders Electronics

而 AG 工艺的行业应用,就是各种磨砂膜和雾面显示器。

只不过相比 AR 镀膜,AG 工艺并没有在根本上「减少」反射的量,只是将反射的方向从人眼处偏离,并且这些偏离的光还会继续在玻璃内反射和散射。

这也是为什么雾面显示器上,最终会把光散射成一片光晕:

图|AtulHost

此外,AG 工艺的效果与表面不均匀的程度直接关联。使用过早期雾面屏 MacBook Pro,或者经常贴磨砂膜的朋友都知道,AG 工艺的磨砂效果会影响屏幕的显示效果。特别是当屏幕/膜上泛起油污的时候,会出现棱镜式的色散效果,非常难看。

2. 纳米级蚀刻散射

纳米级蚀刻散射可以看做是一种改良的 AG 工艺,其代表产品就是苹果在 Pro Display XDR 与最新一代 iMac 上使用的纳米纹理玻璃(Nano-texture glass)了:

图|苹果官网

这种改良的 AG 工艺所意图解决的,就是散射结构对于屏幕显示效果的影响。纳米纹理玻璃通过将表面的散射结构缩小到纳米级别,在小于屏幕像素发出的同时保留打散反射光的能力,在散射和透光之间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

常规玻璃(左)与纳米纹理玻璃(右)|MacRumors @gerrard0804

然而这种改良工艺的问题,就是裸露的纳米纹理玻璃耐久性相比普通的磨砂玻璃要低很多,无论是苹果的 Pro Display XDR 还是部分使用了类似技术的高端电视,都会特别说明需要对面板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在销售纳米玻璃版 Pro Display XDR 的同时,还要附带一块抛光布——可千万别丢了,单买售价 145!

3. 干涉光镀膜(AR)

然而比起 AG 磨砂玻璃影响画质、纳米纹理玻璃脆弱易划伤,手机屏幕需要的,恰恰是能够在保证显示效果和耐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反光。

这种能够兼顾画质和耐用的技术,就是 AR 镀膜。

这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抗反射(anti-reflection,简称 AR)技术,苹果在 MacBook 的屏幕上面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而三星与康宁合作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改良的 AR 镀膜方案,通过调整玻璃生产工艺改进镀膜的牢固性。

顾名思义,干涉光镀膜能够消除反射的原理就是光线的相消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由于玻璃的厚度,光线在照射到屏幕上时会在玻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两次反射,这两股反射出来的光波进入我们的眼睛,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屏幕反射。

而通过精确控制玻璃上的抗反射镀层厚度,并利用多层镀层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就可以让屏幕上表面与下表面反射出来的光波之间形成约等于半个波长的相位差,让两股反射光波之间发生相消干涉,以大幅减少最终进入眼睛的反射。

换句话说,AR 膜背后的物理原理与「主动降噪耳机」是基本相同的:促成相位差,让波与波互相抵消

考虑到苹果与三星显示的紧密关系,以及纳米纹理玻璃面世以来的反馈,iPhone 17 Pro 系列大概率会使用类似的 AR 镀膜与玻璃基板结合的方案。

与之类似的还有 vivo 曾经在 X100 Ultra 上实验过的光固化 AR 膜产品,虽然 99 块钱一张软膜的价格听上去有些难以接受,但贴上之后的实际效果依然是非常惊艳的。目前,国内一些手机品牌的线下门店,会为购机用户提供光固化 AR 膜的贴膜服务。

 

总而言之,我们目前已经看到了对于解决屏幕炫光反射的四种解决方案:

  • 打散反射光的 AG 工艺,代价是牺牲显示效果
  • 改进后不影响画质的纳米纹理玻璃,代价是牺牲耐用性
  • 兼顾显示效果和耐用性的 AR 镀膜,代价是单价过高
  • 在 AR 镀膜工艺上改进的三星-康宁抗反射玻璃

虽然目前只有三星的 S24 与 S25 两代 Ultra 旗舰用上了最新的抗反射技术,但苹果的跟进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供应链端解决方案的成熟,国产品牌跟进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大了一些。

抗眩光屏幕,应该成为未来旗舰手机的标配

归根结底,屏幕的抗眩光、抗反射能力,是显示交互环节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星 S95D 电视使用的抗眩光工艺|Digital Trends

「屏幕」作为如今我们与绝大多数科技产品的最主要交互方式,关于屏幕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人们的使用方式。

从 LCD 到 OLED,从 60Hz 到 360Hz,从暗得看不清到峰值接近三千尼特的亮度,每一次显示技术的更迭都经历了从「效果差不多」到「用了回不去」的转变。

而下一次显示技术的更迭,应当就是屏幕的抗反射能力。毕竟在各种参数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的今天,一块抗反射效果优异的屏幕,是为数不多的「一眼就能看到差距」的进步:

图|Sam Lover

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抗反射屏幕在未来一两年间,应当成为任何一个对屏幕显示有追求的厂商在旗舰机上的标配。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支付宝这个登顶 App Store 的 AI 应用,给我的苹果手表配了个「贾维斯」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7月22日 12:00

健身不戴表,等于没健身。

经常用 Apple Watch 的人都知道这里面的门道有多深,作为一个对打卡有执念的 Apple Watch 用户,我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把三个圆环「活动、锻炼、站立」尽可能闭合。

看似强迫,实则是激励。因为在运动这件事上,人类从来不擅长和自己讲道理,而是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反馈系统,而 Apple Watch 的闭环机制,恰好补上了人性的短板。

但有时我会怀疑,这些看似精准的数据,是不是只是在制造新的焦虑?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数字,而是有人能把这些数字翻译成我听得懂的话,让我更健康地生活。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新的 AI 应用,似乎能更聪明地把这些数字变成真正有用的建议。

这是支付宝推出的健康应用 AQ ,APPSO 上个月也体验过 Android 版, iOS 版本上线不到 24 小时便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医疗榜。

iOS 版 AQ 最让我感兴趣的,正是与 Apple Watch 的打通——可以读取步数、睡眠、锻炼时长等数据,进而生成个性化的健康评估和建议。

在同事的一通安利下,APPSO 提前拿到了内测码,想看看 AQ 所展现出「Apple Watch+AI」体验到底怎么样,能否成为我真正的健康「搭子」。

AQ 接入 Apple Watch 后,我开始认真看待手腕上的数字

苹果向来对用户数据安全与生态健康有着近乎偏执的重视,尤其在涉及医疗与隐私的应用审核上一贯谨慎。也正因此,至少说明了 AQ在数据处理、功能边界和合规审查上经受住了考验。

按照指引接入 Apple Watch 的健康数据后,我的近 7 天步数情况便以折线图的形式清晰呈现,并配有「查看 AI 分析」的入口。我们可以根据睡眠、锻炼或步数等维度点击查看,页面会跳转至运动健康小助手,由 AI 基于健康档案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对应的评估与建议。

或许是因为苹果方面的限制,目前 AQ 尚无法同步 Apple Watch 的历史健康数据,只能从授权后的时间点起记录新的信息,对于我这种习惯长期追踪数据的用户来说,体验上稍显割裂,后续是否能支持旧数据补录,值得关注。

在授权完成后,我提出了一个常见问题:「请你分析我最近七天的睡眠质量,但我感觉睡眠质量不好,怎么办?」

可以看到,AQ 给出的回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每个部分都围绕问题展开解释与回应,内容条理清楚,逻辑自洽,体现出较强的健康知识结构化能力。诸如 WHO 建议,以及从基础习惯到饮食调整等维度展开深入,避免泛泛而谈。

「帮我分析过去 7 天的锻炼时长」

这类请求对 AQ 来说,其实不算难。它的回答同样不浮于表面,而是尝试从多个维度建立对用户健康状态的理解,包括健康档案分析、慢病风险、运动建议等,展现出较强的知识广度。

此外,它还能引用相关的指标做出对照,比如建议的步数区间、心率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锻炼风险,并辅以权威参考值作为对照。

而当我继续问它:「一个月的运动强度是否达标?」它思考良久后陷入沉默,没有报错提示,却也没有回应。这类「卡死」虽然不常见,却足以提醒 AI 产品的稳定性仍是绕不过的门槛。

继续上强度,「根据我的健康数据,我是久坐人群,适合从什么运动开始入手?」

AQ 给出的建议主打一个扎实。它会先进行简要的健康评估,然后再推荐适合的运动类型与频率。回答没有太多噱头,也不空洞。较为自然的鼓励,也不至于让我感觉是在跟一台无情的机器交谈。

除了和 Apple Watch 的联动,作为一款 AI 健康产品,我反而更常用它来查找各种健康知识和生活建议。比起刷步数、看心率,这种随问随答的体验更贴近日常,也更像是一个随身携带的健康顾问。

「浙江杭州余杭区初步查明导致自来水异味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对此,我可以有什么更好的应对措施?」

相对于普通的「头痛医头」,AQ 不仅给出短期「自保」建议,还考虑中长期改善方案(如储备瓶装水、建议物业升级水系统),体现一定的系统性思维。

虽然缺乏对老年人或婴幼儿的特殊说明,但整体上,作为通用健康助手,它提供的是一种普适安全的建议,而有了追问机制,也可以让用户通过多轮对话,挖掘出更贴近个体处境的应对方案。

我今天一大早睡醒起来,发现头晕了 40 多秒,甚至还伴有轻微的恶心感。

我试着将症状描述给 AQ,看看它能否识别出问题。它很快抓取了关键信息:「早上起床后头晕 40 秒」和「想吐」,并将之关联到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这是一个发病率不低、但容易被忽视的眩晕类型。除了将 BPPV 作为首选判断,它还列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如前庭神经炎、颈椎病、低血糖等,涵盖了多个可能的发病机制。回答末尾也补充提醒——「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频繁复发,请及时就医」,明确划清了它作为健康助手与专业医生之间的边界。

在此基础上,AQ 还会主动引导我提供更多细节,比如进入「AI 诊室」后,它会细细询问我症状出现的频率等细节,通过多轮问诊进一步缩小判断范围。这种流程几乎已经模拟了一般医生的面诊节奏。

有时我也会拿它当「药品百科」用。

比如最近被牙痛困扰,医生给我开了「丁细牙痛胶囊」,我顺手拍照上传,想看看这款药到底有何不同。AQ 识别出成分中的「丁香叶」和「细辛」,说明成分作用,还提供了一些注意事项与药效解释,信息密度已属够用。

得益于蚂蚁医疗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它还能精确读取 99% 医学常见体检报告、分析检查结果,甚至支持上传皮肤照片识别银屑病、白癜风等 50 多种常见皮肤病。

这类视觉类多模态场景,也是大模型近年来的重要落地方向。

很多时候,健康管理离不开饮食的介入与调节。在 AQ 中,只需拍下日常的饮食照片,「饮食健康小助手」智能体便能识别菜品、估算热量并自动记录。更进一步,系统还能结合个人体质与健康数据,为我量身定制科学的饮食建议。

举个例子,吃饭前随手拍一张照片,AI 就能识别出这是一份天妇罗盖饭,自动估算总热量。如果我需要,它甚至能给出按克计量的个性化饮食方案,像一个专业营养师随身指导。

专业度毋庸置疑,但讲真,有时它给出的食谱也让我觉得过于专业,上一次这么关心这种量化的数据还是在课本上,真要按照规划实际执行时,我脑子里冒出的全是问号, 究竟早餐吃几个鸡蛋这种说法,对我来说更实用。

另外,据媒体报道,苹果或在健康领域与蚂蚁展开深入合作,除了同步健康数据,还将基于 Apple Watch 的跌倒检测等功能,推出更多面向特定人群的场景化服务,以及更多的 AI 健康应用。

当然,AQ 的生态布局并不局限于苹果。目前已支持与鱼跃、三诺、硅基动感等慢病管理设备,以及华为、Vivo、荣耀等可穿戴设备的连接,能够基于血糖、睡眠、运动等多维度信息提供综合健康建议。

每个人的生物钟都像指纹一样独特,但普通的健康建议往往是一刀切的标准答案, 有了 AI 就可以通过长期观察你的褪黑素分泌模式、体温变化曲线、不同时段的运动表现来绘制出你独有的生理地图。

要知道,许多疾病的发展并非一夜之间,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身体发出信号,AI 也能够通过持续监测这些间接指标,在传统检测手段发现问题之前数月甚至数年就识别出风险,AQ 这种可以基于硬件的个体行为识别与软件建议协同的产品,其实有望成为一个人人可用的「望闻问切」工具。

AI 健康的未来,是给你的身体配个「贾维斯」

从 AQ 上线到现在,我已经使用了近一个月,开始我只觉得它是个「聪明」的 AI 健康助手,能帮我把体检报告里的「天书」翻译成人话。

但在这两天我配合 Apple Watch 一起使用后,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我想起了苹果前段时间发布的一篇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的论文。他们让 AI 去学习海量 Apple Watch 用户的心电图数据,结果发现,AI 比传统方法能更早地嗅出心脏问题的苗头。这背后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当足够多的、连续的个人健康数据被 AI 整合分析时,它就不再是「看图说话」,而是真正有可能成为你身体的「贾维斯」。

我们身边的 Apple Watch、体脂秤、睡眠手环、血糖仪,以前它们就是一群「社恐」,各玩各的,互不搭理。它们会告诉你「你昨晚睡得不好」「你又重了两斤」,但从不解释为什么。

但当 AQ 这样的「大脑」介入,将这些数据点串联起来,一个关于你身体的「生命叙事」就开始了。它不再是机械地告诉你:「你昨晚睡了 6 小时。」

而是会给你复盘:「因为你昨天下午喝了咖啡,晚上又没怎么活动,导致你的入睡时间推迟了40分钟,深度睡眠也因此减少了 15%。」你看,为什么最近 AI 行业都在说上下文(Context)才是王道,它让冰冷的数据有了温度和意义。

这种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预测」的转变,才是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地方。未来的 AI 健康管家,可能不再是等你发烧了才提醒你「该吃药了」,而是通过分析你连续几周身体的微弱变化,提前发出预警:「你的身体炎症水平有持续上升的迹象,建议近期关注一下。」

这并非天方夜谭。最近微软的 AI 医生项目已经证明,AI 可以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洞察到关键问题,诊断准确率达到 85.5%,而由 21 位美英执业医生给出的平均准确率仅为 20%。

而 AQ 也是首个通过中国信通院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可信选型评估的 AI 产品。专家评审结果显示,它在场景适应性、模型性能、安全合规、服务能力等五个维度均达到了可信水平。

个人健康管理可能是未来 AI 硬件对用户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之一,有望 24 小时不间断地为你的身体「站岗」。而且它应该是「无感的」,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你只需要像往常一样生活,手腕上的手表、床垫里的传感器,都在默默关心你的健康。

你想想,一个最了解你身体的 AI 专家,会为你提供极致个性化建议。它推荐的运动强度会根据你昨天的睡眠质量动态调整;它设计的食谱,会考虑到你今天的身体状态。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完成「洞察-建议-行动-反馈」这个循环。它不仅告诉你该做什么,还会在你行动后,用实时数据告诉你「这么做很有用」,从而用正反馈强化你的积极行为。

说到底,这个 AI 健康服务,最终要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数据带来的焦虑,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它就像给我们身体装了个可视化的「仪表盘」,让我们终于能看懂自己,知道怎么对自己好。

而 AQ 与 Apple Watch 的合作,恰恰就是在朝这个方向进行的一次有意思的探索。它目前的产品形态也许还不算完美,但它试图将苹果手表强大的硬件监测能力,与AI 的分析、解读能力结合起来,让健康这件事,没那么高冷,也没那么遥远,而是回到了每个人的手腕上、生活里。

这么做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和自己的身体,终于能「好好聊天」了,也能把我们从健康焦虑的泥潭里拽了出来

以前,我们面对身体发出的信号,要么是「看不懂」——体检报告上一堆箭头,要么是「搞不懂」——最近老是累,却不知道为啥。

现在,AQ 就像一个能随时读懂你身体说明书的翻译官,它把那些模糊的、令人不安的感觉,翻译成了你能听得懂、并且可以去改善的具体建议。

这种「心里有底」的感觉,才是 AI 带给普通人最珍贵的东西。

作者:莫崇宇、李超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黄仁勋:中国 AI 无论有无英伟达都会进步/摄影师回应小米撞图特斯拉/特斯拉首家餐厅开业

作者 柯铭源
2025年7月22日 09:47
cover

👨‍🏫

黄仁勋:中国 AI 市场无论有无英伟达都会进步

🔢

OpenAI 自封奥数金牌被全网质疑,Google 公布成绩打脸前者

📷

摄影师回应小米撞图特斯拉

⌚

蚂蚁 AQ 登顶苹果应用榜,或与 Apple Watch 合作

🤖

京东回应连投多家机器人企业

💰

消息称宇树科技预估市值「不下千亿」

💡

泡泡玛特创始人:「破圈」的过程有人质疑很正常

📞

诺基亚发布 DeepSeek 手机,售价 169 元

💰

阿里通义发布新版 Qwen3

💼

特斯拉餐厅开业

重磅

黄仁勋:中国 AI 市场无论有无英伟达都会进步

昨日,央视《面对面》专访了英伟达 CEO 黄仁勋,他表示,中国 AI 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

访谈中,黄仁勋提到,「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挡的」。他表示,自己相信英伟达能做出重要贡献,但 AI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因此系统中的每一层级都十分重要:

一方面 AI 的发展需要系统每一层的创新,但如果某一层进展不够快,工程师们足够聪明,他们可以通过上下层的创新来弥补,从而推动整个系统前进。

黄仁勋尤其提到,不得不佩服深度求索(DeepSeek)这家公司的惊人创新能力,他们研发的 R1 模型是真正的创新。它重新设计了 AI 模型的很多运行方式,让它们能充分发挥 H20 架构的优势,这种做法非常有创意。

黄仁勋介绍,如果英伟达公司不在这里,会有其他中国创新者、芯片公司为这个市场服务,很多云服务提供商也会自研芯片,中国也有很多创新型企业。对此,黄仁勋提到了华为:

华为不仅极具创新力,更是一家规模和实力非凡的公司。

黄仁勋认为,中国的 AI 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如果英伟达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

同时,黄仁勋也在采访中强调,「中国不是众多市场中的一个,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黄仁勋还不忘提及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百度、小米、比亚迪等企业,并表示「我的很多老朋友都是一起在 PC 行业成长的。」

大公司

OpenAI 自封奥数金牌被全网质疑,Google 公布成绩打脸前者

近日,OpenAI 宣布其人工智能模型,在世界最顶级的数学竞赛(IMO)中,考出了相当于金牌的成绩。而在此消息公布后,却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争议风波,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

  • OpenAI 没有像其他 IMO 要求的 AI 公司一样,在闭幕式结束一周后宣布成绩,是否有抢风头嫌疑?
  • OpenAI 的「神秘模型」参加的比赛不是 IMO 官方邀请的,而评委又是自己请的,这个「金牌」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7 月 19 日,OpenAI 研究员 Alex Wei 在 X 平台发文,称其实验性大模型在 IMO 数学竞赛中取得了金牌级别的成绩。但值得关注的是,该评分标准是由 3 位前 IMO 金牌得主打分并达成共识。

而 Alex 的帖子公布时间却成了争议开端。对此,有网友引用曾经 IMO 金牌得主 Joseph Myers 的评论图片发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要求人工智能公司不要抢孩子们的风头,并在闭幕式后一周再公布结果。而 OpenAI 在闭幕式之前就宣布了结果。

Joseph Myers 也在评论中表示,IMO 2025 的评审团、协调员普遍认为 AI 开发者在 IMO 比赛前后(例如在闭幕派对之前)宣布与 IMO 相关的成绩是不合适的。Myers 指出,相关公告应至少在闭幕典礼后一周发布,因为比赛的重点应放在人类参赛者的成就上,而 AI 的报告不应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另据参加了 IMO 测试的数学超级智能 AI 公司 Harmonic 消息称,IMO 理事会已要求多家参与的主要 AI 公司,直到 7 月 28 日为止暂不发布结果。

而 OpenAI 研究员 Noam Brown 随后澄清表示,OpenAI 是在 IMO 闭幕式结束后发布的消息,并且他在发帖前提前告知了一位 IMO 组织者,后者请求 OpenAI 等闭幕式结束再发,OpenAI 也确实遵守了这个请求。

据悉,OpenAI 并不在本次 IMO 2025 的官方邀请参赛的名单之上。也就是说 OpenAI 并没有正式注册参赛,也没有将结果提交 IMO 评审机构进行评分,而是选择了邀请三位前金牌得主「打分」。

对此,有评论指出,三位前金牌得主并非官方协调员,OpenAI 的测试过程也未公开,只是内部验证,没有像其他 AI 挑战(如前几天与 Psyho 的程序大战)那样接受第三方验证。

而在昨晚,Google DeepMind 正式宣布,其搭载了 「深度思考」(Deep Think) 能力的高级版 Gemini 在 IMO 2025 中获得金牌水平,得分为 35 分(6 题解出 5 题),并且在规定时间(4.5 小时)内,用自然语言解决了世界上最难的数学题。

摄影师回应小米撞图特斯拉

7 月 20 日,小米汽车官方发布了一张由「爱摄影的张泽普」拍摄的小米 SU7 图片。而有网友指出,小米汽车该图片的构图疑似抄袭特斯拉此前于 6 月 18 日发布的图片。

据悉,上述图片拍摄的机位位于上海天山西路与申虹路交叉口,为网红机位,并且目前已有相当多同类型构图的图片公布在互联网中。

对于上述情况,图片拍摄者「爱摄影的张泽普」也在昨日回应表示,「这机位都烂大街了,很多人都拍过,拍出来都差不多的。 」

张泽普称,图片是由他自己于 7 月 13 日拍摄,「刚好遇到一辆小米,就放进去了,毕竟小米热度高。」其强调,「图片完全独立自主的拍摄。」

张泽普还解释表示,图片火了之后,小米汽车才联系到他并申请转载,也没有打钱。其还表示, 同一个机位很少有谁抄袭谁的说法。不然严格来说,除了第一个发明者,后面的都是抄袭。」

后续,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也发文回应表示「嫉妒使人面目全非」。

蚂蚁 AQ 登顶苹果应用榜,或与 Apple Watch 合作

7 月 21 日消息,蚂蚁集团旗下 AI 健康应用 AQ 近日推出 iOS 版,上线不到 24 小时,火速攀升至苹果应用商店医疗榜榜首,超越小荷 AI 医生、京东健康等应用。

据悉,AQ 是蚂蚁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战略级应用,通过自研医疗大模型能力,向用户提供寻医、问诊、读报告、测健康等上百项 AI 服务,同时与近百万真实医生、超 5000 家公立医院等专业服务链接。此前,AQ 在 6 月 26 日已上线安卓等主要应用市场。

蚂蚁方面还表示,除接入苹果 HealthKit 平台之外,蚂蚁 AQ 还将与 Apple Watch 合作,基于其安全功能开发更多创新服务能力,如跌倒检测的紧急救援等。

京东回应连投多家机器人企业

7 月 21 日,多家机器人企业宣布完成融资,并且均为京东领投:

  • 千寻智能宣布完成 6 亿元 PreA+ 轮融资,由京东领投;
  • 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宣布新一轮融资获京东战略领投;
  • 众擎机器人宣布正式完成两轮融资,其中 A1 轮融资由京东领投。

对此,京东相关负责人通过第一财经回应表示,目前公司高度重视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技术热点。未来将聚焦供应链场景,持续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投资等方式来构建技术创新生态。

而据报道,这并非京东首次在机器人领域「下注」:

  • 今年 5 月,京东参与了智元机器人的新一轮融资;
  • 今年6月,据报道透露,京东零售已经成立了「智能机器人业务」部门,彼时京东就回应称「将在未来全面布局智能机器人这一战略新兴产业」。
  • 早在 2024 年,京东科技就曾经发布过国内首个双臂移动机器人操作数据集。

京东 3C 数码事业群智能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徐磊透露,京东将向机器人品牌开放物流、零售、健康、工业等自有场景的探索。「除了机器人整机之外,京东也积极引入灵巧手、激光雷达、电动关节、机械臂等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涉及的元器件。」

消息称宇树科技预估市值「不下千亿」

日前,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这表明,宇树科技正式启动 IPO。

而据「投中网」消息,按照规划,IPO 辅导至少三个月。对此,宇树将在今年 9-10 月参与辅导考试,10-12 月进行上市综合评估。对此,报道分析称宇树正式登陆科创板「得到明年了」。

但在市值方面,「投中网」援引具身领域投资人消息称,外界对宇树的 IPO 多数持看好态度。该投资人表示,「Insta360(影石)目前市值在 700 亿左右,从任何一个方面宇树都比它值钱,预估不会下 1000 亿」。

据报道,宇树科技估值在 120 亿左右,同时该公司拥有相对扎实的业务能力和经营表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在今年 6 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营收已超过 10 亿元。利润方面则预计今年能到达「1-2 亿左右」。对此,报道分析表示,投资人对宇树 IPO 的前景非常乐观,市销率(PS)50-100 倍,千倍市盈率(PE)。

比亚迪仰望将进军欧洲市场

据 Autocar 报道,日前比亚迪副总裁李柯透露,公司计划将旗下仰望品牌带到欧洲。

据了解,仰望为比亚迪旗下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成立于 2022 年,首款车型为豪华增程式 SUV 仰望 U8,拥有超千匹的动力表现以及易四方、云辇等先进技术。而在上年古德伍速度节上,比亚迪展示了 U8 和超跑 U9 两款车型。

李柯透露,仰望 U8 和 U9 两款车型将计划在欧洲销售,并且仰望 U7(豪华轿车)也有望加入计划。时间方面,仰望将会在比亚迪另一品牌「腾势」的步伐之后——腾势将在明年早些时候进军欧洲市场,而仰望将会紧随其后。

字节 AI 编程助手 Trae 更新

昨日,字节跳动旗下 AI 编程助手 Trae 正式发布 2.0 版本。

据介绍,Trae 2.0 拥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并加入了新的 SOLO 模式。据悉,SOLO 模式为一个具备上下文工程能力的系统,可基于完整信息进行任务规划和执行,支持从代码编写到功能交付的端到端开发流程。

具体来看,SOLO 模式能够处理从 PRD 风格的需求文档、技术设计,到浏览器内容和终端输出等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全面覆盖规划、编码、测试、部署等完整的开发周期。

据了解,SOLO 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上下文工程。它首先理解用户的知识架构,帮助用户思考和规划,然后将复杂的工作分解成逻辑步骤以便于实施。

目前,SOLO 模式仅面向 Trae 国际版 Pro 用户开放体验,并且需要通过 SOLO Code 进行解锁;中国版用户则还需等待。定价方面,Trae 首月仅需 3 美元,后续价格为 10 美元起步。

💡 泡泡玛特创始人:「破圈」的过程有人质疑很正常

日前,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接受了人民日报的专题采访。采访中,王宁谈到了泡泡玛特近期的各种市场情况,并进行了相关回应。

对于近期泡泡玛特旗下 IP「LABUBU」(拉布布)的畅销与同时引发的争议,王宁直言「有过焦虑」。同时他也表示,在不断「破圈」的过程中,对新鲜事物,有人好奇、有人欣赏,也会有人质疑,这很正常。

而在看待「泡泡玛特太年轻,成长太快」这一局面时,王宁则认为「既年轻又不年轻」。王宁解释了成长迅速的原因:泡泡玛特是一个开放包容的 IP 平台,吸纳了非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及对这些 IP 进行体系化运营。王宁强调:

文化产业的魅力在于,它要求较强的软实力,无法理性计算,也就是说,不是花钱就能再造出一个拉布布。

针对「LABUBU」被卖出成千上万元的高价这一市场舆论,王宁表示「需求是丰富的」。

其还透露,今年 9 月份之后,LABUBU 每个月销售可能近 1000 万只,「全世界范围内需求量太大了。」对此,王宁称泡泡玛特正在用各种方式,争取不要让它被恶意炒作。

新产品

OPPO K13 Turbo 系列正式发布

7 月 21 日,OPPO 正式发布旗下 K13 Turbo 系列,先看售价:

本次共推出 K13 Turbo 和 K13 Turbo Pro 两款产品,K13 Turbo 售价 1799 元起,K13 Turbo Pro 售价 1999 元起,配置均为 12GB+256GB 起。

OPPO K13 Turbo 系列搭载 OPPO 自研疾风散热引擎,是传统手机风扇的风量的 220%,对比传统手机的整机散热能力提升 20%。风扇散热模组位于后置摄像头下方,采用 L 型超低风道设计,能够实现进风直吹 SoC,同时还做到了行业最小风扇体积和 IPX9、IPX8、IPX6 满级防水。

性能硬件上,OPPO K13 Turbo Pro 搭载的为高通第四代骁龙 8s 处理器(K13 Turbo 为联发科天玑 8450);K13 Turbo 系列还集成了 7000mAh 冰川电池和 80W 超级闪充。

其他方面,OPPO K13 Turbo Pro 搭载疾风涡轮呼吸灯,内置 2 颗岚影呼吸灯,支持 8 种颜色显示。外观色彩上,K13 Turbo 系列提供骑士银(标准版为骑士白)、初号紫、黑武士 3 款潮酷配色。

另外,OPPO 还发布了疾风散热超级套装,基于液冷 + TEC 风冷的全新解决方案,由微泵循环液冷磁吸保护壳和 27W 高功率风冷散热背夹组成,售价为 349 元。

华为 MatePad Pro 系列新品官宣

昨日,华为终端宣布,将在 7 月 24 日进行旗下平板旗舰新品发布,届时将带来全新 MatePad Pro 12.2 英寸。

从官方公布的图片显示,新款华为 MatePad Pro 12.2 英寸将采用与上代相似的四等窄边设计,并且为完整显示屏幕。而后摄镜组从前代的机身同色改为了全黑模组,与 MatePad Pro 13.2 英寸保持一致设计。

配件方面,新品或依然适配华为星跃键盘和第三代 M-Pencil。

据此前博主「数码闲聊站」消息,全新华为 MetaPad Pro 12.2 将继续采用 2.8K 144Hz 双层 OLED 屏幕,拥有 10100mAh 电池以及 100W 有线充电,支持 WiFi7、星闪、卫星通讯,机身厚度为 5.5mm,重量为 508g。

另外,华为终端也在昨日正式宣布,旗下 Pura80 数字版将在 7 月 23 日正式开启预售。华为 Pura80 于今年 6 月正式亮相,采用丝绒玻璃后盖以及 6.6 英寸直屏设计,拥有红枫原色影像。

诺基亚发布 DeepSeek 手机,售价 169 元

昨日,诺基亚手机发文公布了旗下 HMD 102 4G 功能机,其最大卖点则是搭载了 DeepSeek,并且售价仅为 169 元。

官方介绍,HMD 102 4G 内置 DeepSeek AI 掌上助手,能够提供提醒作息、安排日程、养生问答、健康常识查询、学习帮助等功能。

其他方面,HMD 102 4G 提供双卡双待双 4G 全网通服务,配备后置摄像头和双 LED 强光手电筒,配备 Type-C 接口,提供贪吃蛇、浏览器等应用。

另外,诺基亚还提供一款售价为 149 元、同样拥有 DeepSeek AI 掌上助手的 HMD 101 4G,但该款机器取消了后置摄像头。

阿里通义发布新版 Qwen3

今日凌晨,阿里通义更新了旗下旗舰版 Qwen3 模型,推出 Qwen3-235B-A22B-FP8 非思考模式(Non-thinking)的更新版本,命名为 Qwen3-235B-A22B-Instruct-2507-FP8。

据悉,新的 Qwen3 模型,通用能力显著提升,包括指令遵循、逻辑推理、文本理解、数学、科学、编程及工具使用等方面。

成绩表现上,新的 Qwen3 模型在GQPA(知识)、AIME25(数学)、LiveCodeBench(编程)、Arena-Hard(人类偏好对齐)、BFCL(Agent 能力)等众多测评中表现出色,超过 Kimi-K2、DeepSeek-V3 等顶级开源模型以及 Claude-Opus4-Non-thinking 等领先闭源模型。

此外,本次更新的 Qwen3 模型,还增强了以下关键性能:

  • 在多语言的长尾知识覆盖方面,模型取得显著进步。
  • 在主观及开放性任务中,模型显著增强了对用户偏好的契合能力,能够提供更有用的回复,生成更高质量的文本。
  • 长文本提升到256K,上下文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Qwen3 新模型已在魔搭社区和 HuggingFace 上开源更新。

新消费

特斯拉餐厅开业

日前,特斯拉餐厅正式开业,作为 CEO 的马斯克更是直呼这是「洛杉矶最酷的地方之一」。

据悉,特斯拉餐厅(Tesla Diner)位于美国圣莫尼卡大道上,7×24 小时全天候营业。从外表来看,特斯拉餐厅像一艘停在地球的太空船,拥有金属外墙、红色灯带、太空舱入口。在餐厅隔壁的超充站中,特斯拉配备了 80 个 V4 超充桩,还放置了两块 45 英尺的户外巨幕。

进餐厅之前,用户可以在特斯拉的中控屏或手机 App 上点单。该餐厅提供经典的美式快餐,包含汉堡、薯条、鸡翅等菜品。值得一提的是,菜品的包装盒采用了 Cybertruck 的形象进行设计。

另外,特斯拉餐厅中还拥有旗下 Optimus 人形机器人来做服务生。试营业当天,不少食客纷纷打卡帮忙打爆米花的 Optimus。有趣的是,Optimus 还会配合游客主动打卡拍照。

Uber 小程序上线,支持微信支付

昨日,微信派发文宣布,「Uber 优步|全球打车出行」微信小程序已于 7 月正式上线。

官方表示,微信用户未来在境外,能直接在微信内用 Uber 小程序打车,无需下载 App ,并且还是熟悉的中文界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程序内打车后,能直接通过微信付款,支持微信支付及 WeChat 港币钱包。

目前,中国香港和日本已能使用 Uber 微信小程序乘车。未来数月,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澳洲等 9 个国家和地区也将逐渐能够使用。

京东首家直营外卖门店上线

据第一财经消息,京东外卖日前开启了新的运营模式——首家自营外卖门店开业。

据悉,京东旗下名为「七鲜小厨」的外卖自营门店已在 7 月 20 日正式开业,这是京东首家外卖自营门店。用户可以在线上下单,采取「外卖 + 自提」的模式,但没有堂食。

一个多月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在一场沟通会上表示,外卖市场很大,再过一个月之后,京东外卖很快就会出现一个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也期待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据第一财经实地调查探访,「七鲜小厨」门店位于北京东城区一家大厦的一楼,厨房为透明厨房,可以看到厨师工作状态,厨房内还有类似于炒菜机的机器辅助。除了透明厨房,门店还设有外卖员取餐区和自提区,取餐区有大量外卖柜,没有可以堂食的座椅。现场工作人员透露,该店选址花了不少时间。

菜品上,「七鲜小厨」提供了包括馄饨面食、隆江猪脚饭、韩式拌饭以及意面等菜品,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全是现炒现做,没有预制菜。」目前,「七鲜小厨」已经入驻京东外卖频道,商品单价在 10 元到 30 元之间,显示已售 800 份。

红色尖叫被炒至 88 元一瓶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红色包装的尖叫在某二手平台竟然被炒至七八十元一瓶。我们实际观察发现,目前某二手交易平台的红色包装尖叫价格普遍在 30 元至 100 元不等。

据了解,2024 年 9 月,农夫山泉为庆祝尖叫品牌上市 20 周年,曾限时复刻「红色尖叫」,在天猫平台发售 1 万箱(15 瓶/箱,售价 75 元),单瓶售价为 5 元,上线 3 天即售罄。但该饮料因「难喝」频遭吐槽,常被形容为「酸烟灰水」「腐烂草根味」。

而据经视直播消息,有商家挂出销售信息显示,这批「红色尖叫」生产日期在 2024 年 7 月 31 日前后,保质期为 12 个月,即将到达保质期限。

对于上述情况,农夫山泉工作人员回应表示,红色包装的尖叫含有人参添加成分,目前已停产。对于二手平台上价格被炒高的情况,他们会反馈给相关部门核实。至于「红色尖叫」是否会重新销售,工作人员表示需以实际销售情况为准。

《赛博朋克 2077》自动驾驶功能被吐槽「不可靠」

据《The Gamer》援引 reddit 网友信息称,《赛博朋克 2077》在近期更新的版本中,增加了「车辆自动驾驶」的功能,但据反馈,这一「自动驾驶」相当不可靠。

从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游戏中的车子在使用了「自动驾驶」后开启歪七扭八,并且还会莫名其妙出现直线躲闪、急刹等问题。

报道指出,《赛博朋克 2077》这一「不靠谱」的「自动驾驶」似乎在讽刺如今现实世界中、已广泛普及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

好看的

抖音上线电影评分

日前,抖音在 2025 抖音电影奇遇夜上宣布,将于暑期档陆续公布电影用户评分。

目前,抖音已上线「抖音影视榜」相关专区,并且已公开「院线电影」「剧集」「综艺」「网络电影」四大板块。并且可以选择查看的电影类型分为「全部」「热映」和「待映」,时间可以选择「周榜」「日榜」和「实时榜」。

其中,院线电影已公开披露包括《罗小黑战记 2》《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在内的多部电影评分信息。据 Tech 星球消息,至此,抖音在电影领域已先后尝试过投资出品、票务平台、电影宣发、评分等多个行业上下游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抖音介入电影行业的最大优势在宣发场景。据电影出品方公司员工透露,抖音日活、月活、用户量规模已经是行业不可绕开的一环了。在他看来,2023 年暑期档,抖音电影宣发让行业看到了它的重要性。

据新浪科技援引抖音方面消息,为呈现客观公正的用户评分,抖音电影评分以「来自大众」「来自观众」「有理有据」「一视同仁」为原则。平台鼓励用户基于真实观影体验评分,将持续打击虚假刷分行为,维护评分体系的公信力。

Netflix:运用 AI 生成降低电影制作成本

据 The Verge 消息,Netflix CEO Ted Sarandos 日前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使用 AI 比使用传统的视觉特效工具更快,并有助于降低成本。

据悉,Netflix 在旗下出品的科幻剧集《永航员》中,使用了 AI 生成式内容,并且也是 Netflix 首次在其出品的原创内容中使用生成式 AI。

Sarandos 表示,AI 生成的速度能比传统视觉特效工具快上 10 倍,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制作成本。Sarandos 强调,Netflix 仍然坚信,AI 代表着一种极佳的机会,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制作电影、电视剧,并且还能更便宜。

《浪浪人生》定档 12 月,韩寒监制

昨日,由韩寒监制的电影《浪浪人生》发布新版海报,并正式官宣定档 12 月 31 日上映。

该片讲述曾经叱咤小镇的「大哥」黄荣发如今嘴硬腿软,开启人生困难模式,但他和家人都没有被命运的风浪裹挟;逆境当前,一家唯有兴「疯」作浪跟生活贴脸硬刚,才能逆风翻盘的故事。

影片由韩寒监制,马林执导,黄渤、范丞丞、殷桃、常远、李嘉琦、刘雪华、孙艺洲、付航主演。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评测|注定小众的 Something:Nothing Phone (3) 为谁而生?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7月22日 09:09

你愿意用六千块钱,去买一台中端机配置的手机吗?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不」,但如果我拿出这台手机,相信会有人回心转意:

这就是 Nothing 最新手机——Nothing Phone (3)。

它继承了这家公司酷到骨子里的基因,但却没有延续前两代 Nothing Phone 的中端定位,Nothing 将其定义为品牌「第一台」旗舰手机,价格从 599 美元飙升到 799 美元,人民币 5700 元左右,能买一台 iPhone 16。

一起发布的,还有 Nothing 最贵耳机,也是首款头戴式耳机 Headphone (1)。

所以,它们值吗?

Nothing Phone (3) 硬件参数如下:

  • 高通骁龙 8s Gen 4 处理器
  • 5000 万像素主摄、3 倍长焦、超广角镜头、前置镜头
  • 5150mAh 硅碳电池
  • 6.67 英寸 LTPS AMOLED 屏幕,支持 30-120Hz 刷新率
  • 正面康宁大猩猩玻璃 7i
  • 16GB 运行内存,256GB/512GB 存储

有趣但没啥用的灯阵

距离初次亮相到实际拿到手上已经过去了一周有余,因此我对 Nothing Phone (3) 这个略显随意的摄像头排布已经没什么意见,甚至还觉得有点好看,至少完全和市面上的所有手机都区分开来,没想到 Nothing 也有能让人「自适应」的能力。

在爱范儿与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 的专访中,对方也阐明了这样设计的用意:

这几家公司有自己严格的设计准则去排布摄像头,这产生了他们产品的辨识度和消费者认知,但我们不会跟随他们,我们只是想要创造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其余的部分依旧是熟悉的 Nothing:透明背板和类似设计草图的直线圆圈设计,还是手机圈独一档的审美。

做工也没让人失望,这方面 Nothing Phone (3) 确实无愧旗舰之名,比之前的 3a 系列都要更扎实,铝合金中框让人爱不释手。

不过让 Nothing 一炮而红的经典「Glyph」灯带没能延续到 Nothing Phone (3) 上,替代的方案是右上角全新的「Glyph Matrix」灯阵。

很多人以为它是一个类似小米 11 Ultra 那种在手机背面的「副屏」,其实两者不太一样。Glyph 灯阵只有 489 独立的 LED 灯,显示效果类似电梯楼层数字。

所以它有什么用?Nothing 准备了好几个可以互动的「Glyph Toys」工具和小游戏,包括时间、秒表、电量、旋转酒瓶、石头剪刀布等 9 个不同的功能。

嗯…..这些功能最佳的使用场景,可能是你带了一台这么怪的手机和朋友见面,将这些小玩意像变戏法一样展示出来,小小惊艳一下大家,然后又很快被抛到脑后。

想主动和灯阵交互,只能通过下方的圆形按钮,短按切换,长按开启。这颗按钮不是特别灵敏,马达反馈也比较弱,交互相对比较劝退。最重要的是,这些小玩具作用不大,看时间电量完全可以翻到正面看熄屏显示。

我更喜欢的,还是 Glyph 的老本行:个性化的通知提示功能。

老版本的 Glyph 灯带主要靠不同的灯光闪烁方式,来进行提醒,而能显示图案的 Glyph 灯阵,通知的方式要直观不少。

▲ Nothing Phone (2a)

并且,Nothing Phone (3) 上的灯阵通知要更加智能化,不仅能选特定的应用,甚至还能设置联系人或通知内容的关键词,只要消息发送方有符合相关的关键词,就能触发设定好的提醒方式。

比如说,我将所有的工作群都被备注成「爱范儿xx群」,再在设置中设置规则,将「爱范儿」设置成联系人,选好特定的图案,每次灯阵显示相关的图案,我就知道是工作群有了新动态。总之是一个相当适合牛马和情侣的功能。

但也就仅限于此,总体来说还是属于趣味性高于实用性的功能,也很难成为一个一锤定音的卖点。

我其实更期待这个灯阵和国产 Android 类灵动岛的「实时活动」功能之间,能不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比如让灯阵显示打车的车牌号,或者外卖抵达时间。

可惜原生 Android 并没有相关的功能,而 Nothing 这种体量的小厂商,也很难号召第三方厂商帮助适配。

对比之前的灯带,虽然灯阵让整个手机背板多出了一块硬币大小的圆形缺口,无法很自然融入背板设计,并且也不如灯带惊艳。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要在这两种小花招中二选一,我会更喜欢这个实用性和趣味性并举的灯阵设计。

不够旗舰的配置参数

设计是产品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Nothing Phone (3) 的参数并不算亮眼,甚至有点捉襟见肘。

被诟病最多的是 Nothing Phone (3) 搭载的这颗高通骁龙 8s Gen 4 处理器,而不是这个价位基本标配的骁龙 8 Elite。

但其实两者在绝大多数使用场景都很难感知到差距,日常玩玩《王者荣耀》《原神》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分别都能在高画质下基本稳定在 120 帧和 60 帧左右,就是时间长了会比较暖手。

比起游戏,我相信 Nothing 的受众应该会更看重影像能力,只是这其实也并非 Nothing 的优势所在。之前由于产品定位更偏中端,大家的态度相对比较宽容,而对于旗舰级的 Nothing Phone (3),我们自然有更高的要求。

Phone (3) 依旧延续了 Nothing 手机一贯的「重影调」拍摄风格,很多时候出片就像自带了调色,色彩会更加吸睛,但有时会不够还原,并且按下快门后到最终成片之间的处理时间也相对比较长,像是两年前的水准。

在光线不够充足的夜晚场景,Nothing Phone (3) 的计算痕迹和涂抹会更加重一点,有时候还会出现过度提亮的情况,细节也显得相对潦草。

▲ 左:Nothing Phone (3),右:iPhone 16 Pro

这颗新的长焦镜头的表现则在我预期之下。作为旗舰级别的 Nothing Phone (3) ,搭载的潜望长焦居然在参数上还不如定位要更低一档的 Phone(3a) Pro。而在日常的拍摄中,这颗镜头会有不够清晰的问题,特别在拍摄对象是移动物体的情况下。

但我觉得还有更多进步空间的是 Nothing 相机应用。切换焦段时还不够流畅自然,取景器所见和最终成片也有差距,这些都需要 Nothing 公司进一步在软件上优化。

Nothing Phone (3) 也搭载了一颗今年 Nothing 手机标配的「Essential」按键,短按能截图和备注,长按能录音,之后这些保存的内容会保存在「Essential Space」 中,以 AI 摘要的形式呈现。

这颗按钮和电源键的位置实在太近,导致我总是误触,至于功能本身,我个人并没有用截图来记录信息的习惯,没有办法将这颗按钮自定义成其他功能还是比较遗憾的。

Nothing Phone (3) 还首发了一个全新的 AI 功能:Essential 搜索,在应用抽屉的底部。它可以像传统的系统级搜索一样搜应用、联系人、文件等等本机信息,也能问 AI 一个问题,不过需要合适的网络环境。

电池或许是 Nothing Phone (3) 上最「旗舰」的配置:一块 5150mAh 的硅碳电池,接近美国传输标准的上限。不过可能是因为类原生系统对国内 App 没有进行特殊的优化,实测 Phone(3) 和我平时用的 iPhone 16 Pro 续航接近,而后者电池容量要少上 1500mAh。

很多时候,让人感觉不够「旗舰」 的不只是处理器或者摄像头够不够强,反而是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却能影响体验的细节。

比如 Nothing Phone (3) 上面这块玻璃是康宁大猩猩玻璃 7i,其实更常见于中端机型,大部分消费者很难察觉,也不太关注这个配置。

但结果是,我们仅仅是拿来拍摄外观图,还没正儿八经拿来使用,Nothing Phone (3) 正面就已经出现了划痕。

对于一台鼓励你屏幕朝下露出背板的手机来说,这有点不可接受。

还不够成熟的「设计旗舰」

Nothing Phone (3) 确实很难称得上符合 Nothing 官方宣传的「旗舰级」配置,但它究竟是不是一台「旗舰」?

影像旗舰、性能旗舰、全能旗舰这些名号我们平时见到的不少,恰恰说明这些品类已经人满为患,而我认为 Nothing Phone (3) 属于「设计旗舰」,开辟了一条相对小众的赛道。

虽然 Nothing 成立以来一直不做中国市场,但你会在 IT 集团旗下的 EXI.T 等买手店看到它的展陈——这或许说明了品牌想要贴近接近于街头潮流,对手机的定位更像是潮流单品。

作为随身携带的个人设备,其实在功能机时代,时尚潮流的设计就已经是手机的重要产品力,是个人态度和身份的重要象征。 

同为「设计旗舰」的还有与 Nothing Phone (3) 一起发布的 Headphone (1),已经在国内各大电商旗舰店开售,售价 2299 元,也是 Nothing 迄今最贵耳机。

作为一款要「上头」的耳机,Headphone (1) 在潮流这方面可以说完全拿捏:透明工业风,复古又带有一丝科幻的磁带元素。有一次我戴着坐地铁,还被一位路人朋友问能不能拍张照。

但作为一款耳机,它在音质和降噪上的体验就没有外观那么惊喜。

Headphone (1) 降噪水平个人体感只能和入耳式的 AirPods Pro 2 持平,不太能很好消除大街或者地铁的噪声,比我手上的索尼 XM3 耳机要弱。至于通透模式,外界声音会有点过大。

音质也乏善可陈,听感虽然扎实但比较扁平,没有太突出的地方,在高音量下会有一点点瑕疵,这也是 Nothing 耳机的一个通病。

Nothing Headphone (1) 是一款非常典型的 Nothing 产品:满分的设计下,产品体验本身可能只有 80 分。对于时尚属性也很重要的头戴式耳机而言,Nothing Headphone (1) 有了更多推荐的理由。

而「设计旗舰」的路线能不能在手机上走通,其实还有待市场的验证,不过 Nothing 在这条路上并不孤单。

三星、苹果正在做的「超薄手机」就是类似的尝试,牺牲了电池、影像这些体验上的重要配置,但核心竞争力就是市场上无出其右的轻薄设计和手感,也是比较挑用户的市场。

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彼此之间配置和价格短兵相接,中国消费者对价格十分敏感,这也是为什么「红米」这个品牌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极致的性价比,拉满的核心配置,但外观设计就差了点意思,这也是价格敏感用户并不关注的。

Nothing 这个品牌,和红米走在了一条截然不同,甚至有些对立的赛道:通过独树一帜的外观设计,去吸引那一部分和它能同频的人,这小部分人有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大多数也并没有那么在乎配置。

两种产品思路,并不分高下,只是分别面向非常不同的消费者,并且买红米手机的消费者,不太可能会考虑 Nothing 手机,反之亦然。

但作为一个品牌最高水准的门面产品,「旗舰机」理应是一款在各个维度都最为成熟的商品,不仅包括配置、外观设计等硬实力,也包括价格定位。

如果 Nothing 真想成为 Something,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旗舰机,价格这一环确实不应该忽视。

成军仅四年, 定位还是市场份额都不算大众的 Nothing,其实很难用和大厂一样低的价格,去拿到供应链的配件,因此 Phone (3) 这个高端化的初尝试,不可避免带有一丝青涩。

「活下去」早已不是这个营收达 10 亿美元品牌的头号问题,「扩张」才是 Nothing 新的挑战,中低端已经有相应的产品线覆盖,是时候对高端定位发起冲击,也要进军更大的美国市场。Nothing Phone (3) 虽然很多遗憾,但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

有了这样的尝试,我相信 Nothing 未来的旗舰手机,能够在兼顾配置参数的情况下,继续展现这家公司独特的审美,为这个已经略显固化的成熟市场,带来久违的「眼前一亮」。

但就现在而言,作为一名口味更「大众」的消费者,我自己不会将 Nothing Phone (3) 当作主力机。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想要一台怎样的手机,那 Phone (3) 也不是最适合优先考虑的选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爱范儿

OPPO K13 Turbo Pro 发布:1999 元起售!给性能机加风扇,真的有用吗?

作者 梁梦麟
2025年7月21日 21:18

7 月 21 日,OPPO 发布了新一代 K 系列手机,OPPO K13 Turbo Pro。

这款后缀足够多的性能机,定价是 1999 元起。OPPO 不仅用上最新的高通骁龙 8s 处理器,还给手机加上了一把风扇,打算将性能和散热点满。

先看看性能,OPPO K13 Turbo Pro 搭载了第四代高通骁龙 8s 移动平台,配备 OPPO 自研的潮汐引擎,最高支持 16GB RAM+512GB ROM 的储存组合,常温状态下安兔兔跑分为 2055438 分。

机身搭载 7000mm² 散热 VC ,加入了高性能石墨和高导热率凝胶的被动散热组合,并加入了 OPPO 疾风散热引擎模组。

相较于传统的主动散热风扇,OPPO 这款散热引擎模组能够做得体积更小,让机身可以容量更大的电池,厚度限制也更少。

除此之外,这款主动散热结构还用上了潜水泵的设计,OPPO 在它身上用了包封胶和 UV 胶代替了镀膜防水涂层来实现防水密封,并通过高精密超准控温技术和 PCB 热压焊连接技术提升机身致密性,让加入了主动散热风扇的 K13 Turbo Pro 也满足 IPX9 & IPX8 & IPX6 的防水需求。

风扇的散热效能也很强,手机在高性能模式下玩 60fps 的高画质原神,手机后盖有温度提升的感觉但没有明显积热点,游戏时基本保持在平稳微温的状态。

部分高能耗的情景会有点热,但触感也不会太夸张。

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OPPO 在下拉菜单中提供风扇开关和模式切换按键,方便用户在非游戏时间中也能开启风扇,例如进行快充的时候。

续航方面,OPPO K13 Turbo Pro 搭载了 7000mAh 冰川电池,日常游戏较多的重度使用能坚持 1.5 天以上,常规使用基本也有两天。

机身支持 80W 超级闪充,50 多分钟可 0-100 充满的表现算是 OPPO 入门大电池性能机的常规水平。手机支持旁路供电,配合自身的主动散热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游戏时边玩边充时升温对手机的影响。

屏幕部分,K13 Turbo 用的是 6.8 英寸 2800×1280 LTPS 柔性 OLED 屏幕,全局最高亮度为 1600nits,支持 120Hz 的动态刷新率和最高 240Hz 触控采样率,还有 10bit 显示和适合睡前使用的「舒眠模式」。

相机的话,这次 K13 Turbo 系列的后置双摄均采用了 OmniVision 的传感器,主摄是 5000 万像素 1/2.88 英寸的 OV50D40 传感器,配备 F1.8 光圈的 5P 镜头,自带光学防抖。副摄是 200 万像素 1/5 英寸的 OV02B1B 传感器,搭配 F2.4 光圈的 4P 镜头。

前置都是 1600 万像素索尼 IMX480 传感器,F2.45 光圈的 4P 镜头。

外观方面,K13 Turbo 系列用了竞速机能设计,表面增加了线条切割纹理等机械元素,增强视觉上的科技感,和性能机的属性吻合。

K13 Turbo Pro 有骑士银和黑武士两款经典配色,还有紫色与荧光绿结合的「初号紫」,深色的金属紫 DECO 配磨砂雾面的紫色主体,边角和 OPPO Logo 还有荧光绿做点缀,EVA 初号机的味道很浓了。

只是,这个后盖还是比较容易沾指纹。虽然它也比较容易清洁,但日常使用还是带上保护套比较好。

DECO 区域是主摄和散热风扇纵向排列,风扇做了网状防尘结构,中心的 K 字代表了 OPPO K 系列,边缘增加了涡轮呼吸灯,增加了电竞感。

整个后盖都采用精盾玻璃,内部用上天穹结构,风扇部分都用上了堆叠特殊设计,增强机身耐摔性。配合整机 IPX9 & IPX8 & IPX6 防水,OPPO 满配的防护性能也都投放到 K13 Turbo 系列上。

最后看看售价,K13 Turbo Pro 有四个储存版本,1999 元起售:

  • 12GB+256GB 1999 元
  • 12GB+512GB 2399 元
  • 16GB+256GB 2199 元
  • 16GB+512GB 26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套补贴、做销量、毁市场,零公里二手车背后竟是「假繁荣」

作者 芥末
2025年7月21日 19:50


在被媒体大规模曝光并引起关注之前,售卖「0 公里二手车」已经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秘密很多年了。

二手车商们往往更愿意在平台和朋友圈中将这类「行驶里程在 0 至 1000 公里内,但手续齐全、已经投保过的车辆」称为准新车。

在传统能源时代,这种「准新车」就屡见不鲜。

在传统的 4S 店模式下,厂商会给经销商一个月度或者季度的销售目标,达成目标之后,会给经销商相对应的返利,这部分返利往往是很多经销商重要的收入来源。

一些经销商没卖够车,但又想拿到返利,于是就有可能把这些车先上好牌交了购置税,然后再低价卖给汽贸城或者其他的小型经销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网。

在之前的销售压力不大的市场情况下,「准新车」们多为半年以上的库存车,整体数量也并不多。

但是在新能源时代的产能高速扩张与政策激励相互交织下,「0 公里二手车」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各种乱象也层出不穷。

▲汽车 4S 店

汽车销售体系长期以销量为核心评价指标,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也格外关注销量数据。在高强度竞争和资本的追逐下,企业为了吸引更多资本,不得不频繁「优化」销量数据,给经销商的业绩指标也一升再升。

为了完成销量目标,经销商们不得不开始频繁向「二网」出售低价车辆,甚至部分厂商也开始直接向「二网」发货来增加销售渠道。

另外,为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纷纷出台各种财政补贴措施,最高时单车补贴可达数万元,长期存在的高额补贴,让企业尝到了甜头,想尽办法套取补贴。为了避免补贴政策调整带来损失,车企和经销商只能在特定时间节点前提前上牌注册车辆,大量库存车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名义上的「二手车」。

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二手车交易约 1961 万辆,其中登记未满三个月、里程在 50 公里以内的「零公里二手车」占比达到 12.7%,而新能源车型在其中更是占据了超过六成的份额。

▲某二手车市场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消费者。虽说表面上能以更低价格买到近乎全新的车辆,但实际上,消费者购买这类车后,会失去首任车主享有的诸多权益,比如三电的终身质保、保险及贷款优惠政策等。

而且由于中间过了太多道手,甚至存在不少灰色环节,车辆出现问题之后车主想维权也是困难重重,何况日后转售时还会面临更大的价值贬损风险。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零公里二手车」扰乱了正常的市场定价体系,加剧了恶性竞争,让合法合规的企业和经销商难以维持合理利润,整个产业链陷入恶性循环。车企为了追求短期销量,往往会忽视产品质量和长期研发投入,最终严重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此外,这种虚假的销量数据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还可能导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出现误判,造成行业资源配置的扭曲。

哪吒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根据路透社之前的报道,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期间,哪吒汽车通过「提前保险注册」等非常规手段虚增销量超 6 万辆,占据了当时其公布的总销量(11.7 万辆)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哪吒汽车真正通过官方手段交付给的车主的只有不到 6 万台。

报道中援引经销商的话说,哪吒从 2022 年底开始采用这一做法,以获取即将在当年结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哪吒的这类车型,甚至还部分滞留在仓库里。而哪吒汽车当时的态度则是:「尽管做吧,别人都在这么干」。

无独有偶,极氪汽车也在周六被《中国证券报》曝出利用「0 公里二手车炮制虚假繁荣」。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的调查中,极氪曾将将大量已投保过户的库存车辆当作新车,以「限时优惠」等话术兜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引发大量投诉。

▲路透社在后来的更新中也加入了极氪

只是极氪销量数据的异常点却与哪吒有些相似。

按照《中国证券报》记者的调查,极氪在 24 年 12 月份的销量为 2.92 万辆(官方交付数据为 2.72 万辆),创出年内最高。其中,深圳市和厦门市销量激增至 4321 辆和 2767 辆,分别环比增长 377.5% 和 647.8%。然而重点是,两城市公司户销量分别达到 3724 辆和 2508 辆,占比超过 86% 和 90%。

这是一个十分异常的数据,此前哪吒汽车在 2023 年销量前 20 名城市中,有 17 个城市公司户占比超过 40%,11 个城市公司户占比超过 90%,远高于 2023 年国内乘用车交强险公司户占比的 11.3%,很难不让人怀疑其销量的真实性。

极氪方面当即回应称:

涉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展车虽已投保交强险,但从未开具零售发票,也未在任何车管所进行新车注册登记或上牌。这种新能源展车折扣销售模式,属于正常商业行为,与「二手车」交易存在本质区别。

「0 公里二手车」不仅在国内肆虐,在国外也严重破坏着中国品牌的形象。

早年间「0 公里二手车」的流动方向大多是从海外运往国内,很多豪车由于部分车型未在国内引进,就会有公司专门在海外寻找车源,从海外购入后发往国内,大多通过天津港报关后来到国内。

但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产能提升,这些准新车们换了个方向,开始由国内输出往国外。

▲天津港某停车场

2019 年 4 月,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在条件成熟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通知》,为二手车出口奠定了政策基础。

随后在 5 年时间内,中国二手车出口量从 0.3 万辆暴增到了 27.5 万辆,而这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0 公里二手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

具体比例政府没有披露,有些说法是至少在 60% 以上,也有的说在 80% 左右,至少一多半以上是零公里的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它没有购置税,所以买卖一次没有成本上的明显增加。

最开始的时候,一台在国内约 40 万的理想到中东后可以直接买到 100 万左右,但后来做出口生意的越来越多,同行之间的价格战也变得激烈,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正经做出海的企业。

在俄罗斯某二手车网站上,里程为 1 公里的吉利星越 L 售价为 310 万卢布(约合人民币 29 万元),而相同配置的车型的官方售价则为 383 万卢布,(约合人民币 35 万元)。

▲俄罗斯某二手车网站价格

▲吉利俄罗斯官网价格

况且这些车没有质保,售后也只凭卖家良心发现,极大的损害了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声誉。

「0 公里二手车」并不是某一两家车企的个别行为,正如长城魏总所言,「有几千家车商在做」。你能想到的有名字的车企几乎多少都有过类似的操作,拿新车当展车卖也已经是各家去库存的常规做法。

说到底,「0 公里二手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圈越来越无序价格战的一个侧面体现,在各种歪风盛行之下,无良车企对内压榨员工和供应链,对外则不断攻歼、拉踩、抹黑、造谣。

但是好在,国家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本身意识到了不能再这么无序下去,开始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将疏堵结合、综合施策来有效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

希望不久之后,我们真能看到汽车行业如吉利副总裁杨学良之前所说的那样:

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前提下,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品牌战、企业道德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诺基亚手机」可能会再死一次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7月21日 13:49

2025 年的 7 月,在三星话题正热、苹果新品爆料的国际市场喧嚣中,一家「体量不大却来头不小」的手机品牌,静悄悄地宣布了一个决定:

缩减在美业务量、退出美国市场。

这家品牌就是 HMD,一个主打中低端智能机与功能机的芬兰手机厂商,它旗下有个稍微更出名一点的品牌,叫做诺基亚。

HMD 前几天向媒体发出声明,表示将「缩减在美国的运营规模」——从商业的语法上看,基本等同于宣布完全退出美国市场

图|Threads @Julian Chokkattu

从诺基亚到 HMD 的挣扎

诺基亚的传奇地位在手机领域无需多言。

从人类历史上销量最高的手机诺基亚 1100,到救世主 Neo 手里的诺基亚 8110,再到历史上第一款游戏手机 N-Gage、口红手机 7280、超越时代的 N9 ……这个家族里面如雷贯耳的名字如此之多,以至于诺基亚完成了一个品牌最伟大的成就: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然而成为传奇是有代价的。就像如今趴窝的库兹涅佐夫号一样,诺基亚最终也变成了一个盛大时代残留下来的泡影,这个功能机时代的巨头起了个大早,却赶到了错误的集市上。

这个转折点就是 2011 年。当年 9 月,诺基亚正式宣布放弃了投入多年的塞班生态与势头大好的 MeeGo 系统,选择加入了 Windows Phone 阵营。

紧随其后,诺基亚紧随其后就碰上了或许是商业史上最大的「间谍案」——聘请史蒂芬·爱洛普出任公司史上第一位非芬兰籍的 CEO。在这位前微软高管的「有痢指挥」下,诺基亚的手机部门苦苦支撑到 2013 年,还是被微软以 72 亿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机身上的 Nokia 逐渐变成了 Lumia。

搭载 Windows Phone 的 Lumia 800(左)与搭载 MeeGo 的诺基亚 N9(右)

但这套「特洛伊木马」式的骚操作,并没有为微软在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期带来多大的真正福利。Windows Phone 生态在 iOS 与 Android 的猛攻下颓势尽显,甚至为国内市场贡献出了支付宝「你为什么选择 1% 的生活?」的名句。

在经过数万人的裁员与计提超过 76 亿美元的的减值损失后,微软终于在 2016 年 8 月宣布以 3.5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诺基亚」商标下的功能机业务,并找到了两家公司接手:HMD Global Oy,与富士康旗下的富智康集团(FIH Mobile Ltd)。

图|Yle

至此,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变成了一个三方会谈:品牌和专利仍归芬兰诺基亚公司持有,拿到商标授权、负责设计手机并主导营销的业务主体 HMD,以及负责生产的富智康。从 2017 年开始我们见到的所谓新诺基亚手机,都是在这个三方模式下被创造出来的。

到这里,虽然诺基亚的故事画了一个暂时的句号,但今天的 HMD 倒也不是失去了诺基亚的芬兰血统。HMD Global Oy 的创始人和员工大多来自前诺基亚和微软移动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诺基亚自己灰烬转生、用一个新的名字从微软手里买回了手机业务。

可惜的是,诺基亚的新皮套,在智能手机市场却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从 2017 到 2019 年,HMD 曾经短暂尝试过以诺基亚的品牌推出一系列低中高端智能机,唯一引起市场关注的可能就是「蜂窝式」蔡司五摄的 Nokia 9 PureView 了:

图|WIRED

然而这一系列智能机产品线,在苹果、三星,以及快速成长的中国本土品牌成体系的攻势下一败涂地,HMD 最后也草草收场,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推出了 3310 4G、8110 4G 之类主打「数字排毒」的可联网功能机。

不过 HMD 的功能机也不是没有亮点,靠着去年的《芭比》大电影,HMD 联名的芭比手机也小火了一会:

你没有看错,校门口五毛钱一张的水钻贴纸也是 HMD Barbie 盒装的一部分|ZDNET

HMD 从未适应大规模成熟市场

从 HMD 向媒体提供的通告中看,它们为缩减和退出美国市场给出的解释是「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与经济环境」,基本上就是换了个说法的「关税」:

然而在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关税大棒下,HMD 并不是唯一一家受到牵连的企业,连苹果都在为此抓耳挠腮。这也侧面印证了一点—— HMD 在手机市场中抗风险冲击的能力要远远小于其他竞品。

纵观 HMD 自 2016 年合法取得诺基亚商标以来所推出的手机产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瞄准 400 美元以下市场的中低端机型,大约相当于国内的 2000 – 3000 元档市场。

这一部分市场的利润空间本来就极其有限,再加上还充斥着 DOOGEE、UMIDIGI、贴牌 TCL 之类背靠华强北成熟供应链的「超级下沉市场玩家」,HMD 基本无法拉开价格优势。

换句话说,HMD 就像是手机界的罗马仕,从产品和市场战略都是一样的,自然迟早会遭遇相似的处境。

UMIDIGI G9 5G,售价 14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000 元出头|YouTube @CButler

而在另一方面,HMD 握着「诺基亚」这张最大的底牌,却完全没有经营好这背后的情怀和粉丝经济。推出复刻版的功能机,或许可以短暂获得社交媒体关注讨论 ,但这种基于情怀的营销噱头注定短命,根本称不上一条 HMD 可以依傍的路线。

可哪怕情怀仍在,但在双卡双待、5G 标配,「数字排毒」也掀不起任何风浪的今天,没有消费者需要额外一台功能机。就算仍然有人钟情于诺基亚,他们需要的也是基于现在智能手机技术、对诺基亚经典机型进行新的诠释的产品,而不是装着 KaiOS 的 4G 功能机。

比如四年前,HMD 曾经提出过一个基于诺基亚 N95 多媒体模式的(真全面屏)复刻概念机,包含可以侧滑打开的正面全景声扬声器、摄像头和补光灯,以及一个可以当作支架的镜头 deco 环:

HMD 在 2021 年提出的 N95 复刻版设计稿|YouTube @MrMobile

遗憾的是,这款 N95 复刻版概念机从来没有进入实际生产,甚至连可以工作的样机都没有过,最终只有静态模型流传于世,至今仍能在 Reddit 上看到为它捶胸顿足的诺粉。

除了 HMD 自己的问题之外,北美的手机市场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与国内电商渠道为主、运营商在销售渠道话语权不高的现状不同,美国的手机市场全部被 AT&T、Verizon 和 T-mobile 等几家运营商掌控。手机品牌搞不定运营商渠道,就等于被隔绝在主流市场以外

然而想要获得与这些运营商的合作,手机厂商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用于合作广告、库存管理,以及通过昂贵的设备认证流程。对于 HMD 这种利润微薄、资本有限的品牌而言,几乎是无法逾越的门槛。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经典的产品生态问题,这个当年困扰诺基亚的噩梦如今似乎又再一次缠在了 HMD 头上。北美手机市场整体来说是一个以高端驱动的双头垄断市场,苹果和三星合力从中分走了接近 85% 的份额,并且每年都在打造自家的封闭产品生态上投入天量的资金。

HMD 的在美市场份额已经完全不可见,反而摩托罗拉和联想能拿走十分之一|Counterpoint

这样一种从「生产端理念」到「消费端观念」都完全固化的格局,对于任何一家小规模厂商都是噩梦,只不过对于 HMD 这种利润率低、背后没有大厂依靠,也谈不上产品生态的独立品牌来说,这种噩梦显得更「噩」了。

总之,在这不温不火的九年里,HMD 手里握着「诺基亚」这个金字招牌,却没打出任何有意义的招数。HMD 试图用一种以硬件为中心、以低价为导向的开放市场策略,去攻克一个由生态系统驱动、由运营商控制的高端导向市场——这无异于用陆战的战术去打一场海战,其失败几乎是命中注定的

于是转身向下沉市场走去

值得庆幸的是,HMD 本次宣布退出美国市场,并不意味着 HMD 就此倒闭、要告别手机业务了,诺基亚的商标短时间内也不会再度颠沛流离。

实际上,同样是在 HMD 发给媒体的通告中,它对于自己未来的市场是有一定的规划的。根据通告所述,HMD 未来的三大战略支柱是「家庭」、「安全」以及「小额信贷」(Microfinancing)。

其中「家庭」领域我们已经见到了实际的产品,也就是与儿童安全设备领域的 Xplora 公司合作的、主打家长联动控制和青少年网络保护的 HMD Fusion X1 手机——你可以理解为手机版的「小天才手表」。

而在「安全」方面,HMD 大概率是计划面向企业市场,利用实时安全补丁更新、纯净的系统体验和更低的总拥有成本(TCO)来争夺企业工作机的市场——类似鼎桥现在的业务模式。

鼎桥的企业工作机市场已经拓展到了采矿行业|中青在线

至于「小额信贷」,爱范儿有理由猜测 HMD 所指的是诸如印度、东南亚和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领域,计划通过灵活的分期付款方式,降低下沉空白市场的购机成本。

只不过在这条道路上,还有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摆在了路中间:那就是在最新市场份额报告中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小米、超越了 OPPO 的非洲之王——传音

图|Bloomberg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国产电池大容量,海外想用用不上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7月21日 13:48

提起上周刚刚发布的三星 Galaxy Z Fold7,抛开 13999 起的价格不谈,有两个数据热度最高:

8.9mm 的厚度,大家都鼓掌;4400mAh 的电池,留言吵翻天。

放眼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6000mAh 已经几乎成为旗舰标配,甚至电量很快要赶上一些充电宝了。

然而望向苹果和三星这两大品牌,一边引领和定义着行业标准,一边却在充电和续航方面瘸一条腿,最后全都演变成了一句话:

很好,可惜是 4400mAh。

事情真的只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吗?苹果和三星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合计超过 500 亿美元,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不想做大电池」吗?

——当然不是。在爱范儿的调研下,我们认为这件电池容量这件事,在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 国内市场剧烈的参数竞争、消费者的高要求,以及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技术成果落地,三者共同促成了以硅碳电池为代表的高密度、大容量电池在国产手机上的普及。
  • 但美国等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却把手机电量卡死在了「单电芯 20 瓦时」。一旦超过,物流和合规成本就会显著提升,所以洋品牌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机型,大多只能止步于 20 瓦时的上限。
  • 而国产品牌由于主要在境内销售,可以承受因大电池带来的额外物流和时间开销(比如无法空运只能陆运)。
  • 硅碳负极电池虽然可以达成超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耐久性与安全性仍然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电池新技术在中国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电池技术在国产手机上实现了「大跃进」。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见证了华米 OV 四家的影像旗舰同时逼近或达到 6000mAh、小折叠跨过 5000mAh 门槛,中低端机型的电池更是开始向 7 字头发起挑战,堪称能打电话的充电宝。

毫无疑问,今年的国内消费者们,用的是全世界最强,且最大电量的手机,傲视任何其它国家。

图|小米官网

这样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背后的功臣自然是迅猛进步的高密度硅碳负极锂电池。天风证券于今年初发布的一篇电池行业报告中指出:

手机电池掺硅趋势明显,比例在5-10%,不局限于高端机型。今年以来华为、vivo、OPPO、荣耀、一加、小米等企业均发布了 使用硅基负极材料电池的手机,且从旗舰型手机下探到中低端手机趋势明显,带来的硅碳负极使用量将大幅增加。

在目前石墨负极锂电池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时,硅负极可以将理论上限从石墨的 372 mAh/g 提升近十倍,达到 4200 mAh/g。

理论比容量能够实现十倍的进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一块电芯的能量密度飙升,这种进步对于手机这种小尺寸电子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这些进步的毫安数字又可以转化为营销数据,对于国内已经变成「白刃战」的手机市场,更是举足轻重。

图|IDC

中国的好东西,外国为什么不用?

你以为每年研发几百亿的苹果和三星,不知道大电池好,或者缺乏大电池的技术吗?

显然不是的。

硅碳电池并没有被中国企业垄断。事实上,比如日本信越化学、3DC 株式会社,韩国 SK 集团下属 SK Materials、浦项硅解决方案等日韩企业,均手握许多硅碳负极相关的技术专利,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SK Materials 与美国硅碳材料公司 Group14 合资成立的韩国尚州市硅碳负极材料工厂

那我们为什么在 iPhone 和 Galaxy 上看不到五六千毫安时的大电池呢?

事实上,卡住苹果和三星脖子的另有其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更具体的说,是其中的第 188 号特殊规定(UN Special Provision 188)。

该规定指出:

  1. 如果锂电池的单颗电芯的容量小于 20 瓦时,则被视为「小型电池」,可以遵循简化的低成本运输规则。
  2. 一旦单颗电芯的超过 20 瓦时,这块电池就会被归类到「危险品」的范畴,在国际物流中必须遵循非常严格的包装、标签、申报和防护运输规格,运输成本激增。

从左到右:锂电池货物代码 UN3480,货物种类 9「其他危险品」,只能通过货机运输|Epec

而受到这条特殊规定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智能手机了,比如 iPhone 与三星 Galaxy,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型号。

对于每年要在全球各地运输过两亿台手机的苹果和三星而言,如果不想要自己的运输成本暴涨,就必须要将电池总能量限制在 20 瓦时以内。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 以 iPhone 16 Pro Max 为例,它使用的是一块标称电压 3.88V 的 4685 mAh 电池,换算即 18.17 瓦时
  • 同理,S25 Ultra 的电池总能量为 18.84 瓦时
  • 被广大网友群嘲的 Z Fold7 那块 4400 毫安时电池,总能量为 17 瓦时

你应该明白了,不是苹果和三星用不起大电池,而是它们比国产厂商更需要照顾中国以外的市场,想要物流成本不爆炸、又要守住利润率来确保持续研发,所以只能优先选择小电池路线。

当然,苹果和三星死守 20 瓦时上限的原因并不单纯只有国际危险品运输条例。作为全球运营的超大规模企业,从商业角度考量,他们的产品工业设计和采购策略必然是趋向保守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电池技术——特别是三星,毕竟它不想再重温 Note 7 爆炸的噩梦……

不管怎样,如果国际物流安全制度不放松,苹果和三星的手机电池这一两年也不会有大跃进的可能。

但这里我们要引出一句题外话:别看三星 Z Fold7 这块电池小,它的性能非常牛:在 2000 次充放循环后可用容量仍在能够维持在 80% 以上——远超欧盟新规的 800 次及格线。

而电池的耐用性,恰恰是中国厂商最爱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目前尚待观察的。

SM-F966B/DS 即欧版的三星 Z Fold7,左下角 80% 余量循环为 2000 次

硅碳电池的现在,只是「如来」

而硅碳电池技术虽然目前可以达到超高的能量密度,却也一并带来了两个目前未能解决的重大缺陷:

硅负极的物理膨胀,以及循环寿命缩短。

用于锂电池负极上的硅碳复合材料|Novarials

正如爱范儿此前有关充电宝的文章中所述,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均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硅碳电池就是将负极的材料从石墨替换为含硅的碳(石墨)复合材料。

但是硅在充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虽然复合材料的膨胀率没有纯硅负极 400% 那么恐怖,但是相比石墨仅仅 10% 的膨胀率仍然高出许多,其在长期反复膨胀收缩后带来的材料疲劳问题,始终是无法忽视的。

你也不想你的手机变成这样,对吧|Tom’s Guide

而在另一方面,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化学活性也比石墨更高,与电解液之间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这会导致导致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重放循环时,反复发生破裂与重构,加速锂离子和电解液的消耗。

这种消耗的宏观表现,就是硅碳电池的可用容量衰减速度更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个问题意味着硅碳电池虽然容量大功率高,但在你的手机上可能更快出现「电池健康报警」,续航衰减更明显

因此,虽然去年底今年初,国产旗舰机型大多用上了高碳硅电池或者类似技术,但是这些电池的耐久性与生命周期都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印证的。

当然,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太过于「泛滥」了,选择太多,换机成本也不算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一众国内 Android 厂商,在标称手机重放循环次数的时候,大多只会承诺 300-500 次。可能没等到电池不行,中国消费者早就换手机了。

而且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看,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周转率和更低的换电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打得起硅碳电池消耗战的地方了

正因如此,苹果三星这么多年不改电池容量,还真的不完全是在挤牙膏——产品在国际运输和跨国销售环节中,碰到的规章阻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大电池机型时,所难以察觉的。

反过来讲,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出海要面临的重重关卡,也绝不仅是电池而已。

图|36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曝折叠屏 iPhone 售价不低于 2000 美元/贾跃亭新车被指抄袭/马斯克宣布将推出儿童版 AI 软件

作者 柯铭源
2025年7月21日 09:05
cover

📷

M5 iPad Pro 或新增一枚前置镜头

👶

马斯克宣布将推出儿童版 Grok

🙅‍♂️

极氪辟谣「0 公里二手车」报道

🧠

OpenAI 多款模型曝光

🏆

Google 被抢风头,OpenAI 新模型 IMO 夺冠

💰

豪车税新规实施,保时捷掀起抢购热潮

🚗

贾跃亭新车被指抄袭

💡

孙正义: 1000 名 AI Agent 取代 1 个工作岗位

📱

小米 15s Pro 上线芯片性能控制面板

🏫

央视曝光:万能遥控能够随意开启学校大门

🚄

12306 回应高铁不要吃方便面提醒

重磅

M5 iPad Pro 或新增一枚前置镜头

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消息,搭载 M5 处理器的新款 iPad Pro 除了性能更强,还将额外新增一枚前置镜头。

报道指出,M4 iPad Pro 虽然将前置摄像头改为了横向摆放,更方便 FaceTime、视频会议等场景,但这对喜欢自拍或者使用前置人像模式的用户来说十分不便。

对此,苹果计划在 M5 iPad Pro 中新增一枚专门用来拍摄人像模式的前置镜头,方便用户能够同时使用两个方向进行自拍、视频通话。但 Gurman 并未在文中明确指出该镜头是与已有镜头保持同侧还是回归到竖向摆放。

值得一提的是,iPad 初代曾经为了适应多方向使用,在某版本的工程机中配备了两枚不同方向的 iPod Dock 接口(横向、竖向),但后期被乔布斯取消了该想法。对此,Gurman 指出,如今摄像头可以隐藏在黑色面板之下,因此正面双方向的双摄想法或会得到肯定。

另外,Gurman 还透露了 iOS 27 的相关信息。其表示苹果即将启动 iOS 27 的开发工作,并且将会对传闻已久的折叠屏 iPhone 的屏幕形态进行单独适配。

Gurman 指出,首款折叠屏 iPhone 将在明年发布,并且这将是「有史以来最不像苹果的发布」。

其表示,苹果很少率先进入新的产品类别,但最终往往都是某领域做到最好的程度,但这次折叠屏 iPhone 并不会推出革命性的硬件。于此前郭明錤公布的信息一样,Gurman 也表示折叠屏 iPhone 将才采用三星的折叠屏组件。对此,Gurman 强调折叠屏 iPhone 不会打破任何技术壁垒或重新定义该产品类别。

售价方面,Gurman 与此前多方信息猜测保持一致——不低于 2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356 元)。Gurman 表示,折叠屏 iPhone 的定价将会使苹果在 iPhone 收入方面拥有相对容易的「杠杆」,哪怕销量不高。

大公司

马斯克宣布将推出儿童版 Grok

昨日,马斯克发文宣布,将专门为儿童打造一款定制 Grok(马斯克旗下 xAI 的 AI 聊天机器人),该版本将被命名为「Baby Grok」。

马斯克并未在文中透露详细信息,仅表示 Baby Grok 将会为儿童提供「友好型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Anthropic 等 AI 公司的安全研究员日前公开发声,谴责 xAI 在安全文化方面「不作为」,对安全「完全不负责」。

近期,xAI 旗下的 AI 聊天机器人 Grok 接连发表了许多不正当言论,随后发布了号称「世界上最聪明」的 Grok 4 模型,也在公布后被测出回答敏感问题立场有所倾斜。

另外,Grok 日前还上线了 AI 伴侣功能,但当用户与角色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能解锁成人内容(NSFW 内容)。

而在昨天,马斯克也公布了自己前几日所提到的第三个 AI 伴侣角色(AI 男友)的外观信息。该名角色设定忧郁、黑发,其性格灵感源自《暮光之城》的爱德华・卡伦和《五十度灰》的克里斯蒂安・格雷。

从马斯克公布的信息来看,新角色身着一身深色西装,脸上还佩戴了一副圆框墨镜,脸部线条分明。

极氪辟谣「0 公里二手车」报道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极氪用「0 公里二手车」进行销售。对于此消息,极氪在昨日发布声明进行了回应。

极氪方面表示,「0 公里二手车」为不实报道,并坚决反对「销售 0 公里二手车」等破坏行业秩序的行为。

极氪表示,经调查,报道中涉及的车辆均为可正常销售的展车。极氪方面还解释,为确保展示期间的安全,展车虽已投保交强险,但从未开具零售发票,也未在任何车管所进行新车注册登记或上牌,其法律属性始终属于未注册的全新商品车。

另外,极氪还强调,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放在首位:在消费者下定页面,已明显标注车辆性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另据「汽车纵横 AutoReview」消息,面对「0 公里二手车」泛滥的问题,工信部已拟协同相关部门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现象,从源头进行规范管理,同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亦计划推动建立相关机制。

此外,奇瑞、比亚迪等企业已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则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也明确表示支持企业通过正常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坚决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

OpenAI 多款模型曝光

日前,据博主「AiBattle」爆料,OpenAI 正在内部测试名为「o3-alpha-responses-2025-07-17」的新模型。

据悉,该模型以「Anonymous-Chatbot」的身份在 WebDev Arena(一个前端开发测试竞技场)首次现身。

不少网友通过关键词提示发现,o3-alpha 在生成网页、交互逻辑和动画效果方面远胜于现有顶尖模型,包括 OpenAI 自家的 o3、Anthropic 的 Claude Sonnet、Gemini 2.5 Pro 以及 xAI 的 Grok 4。

其中一位开发者 Peter Gostev 使用提示词「用 Three.js 创建一个程序生成的星球」测试该模型,o3-alpha 给出的渲染质量与交互能力远超其他模型。目前该模型疑似已下线,官方未回应其具体用途或发布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据博主「Tibor Blaho」援引 @swishfever 消息,GPT-5 日前也开始「踪迹渐现」。

据 Tibor Blaho 表示,在一项生物学基准测试中,出现了一行名为「Models: openai/gpt-5-reasoning-alpha-2025-07-13: reasoning_effort: high」的代码。从这一代码可知,OpenAI 可能已于 7 月 13 日就对 GPT-5 进行定稿,并且该模型或专注于复杂推理任务。

Google 被抢风头,OpenAI 新模型 IMO 夺冠

就在上一条 o3-alpha 被发现的同一时间,OpenAI 官方宣布,其全新推理模型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2025)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解出 6 道题中的 5 道,以 35 分拿下金牌成绩,远超以往任何 AI 模型。

OpenAI 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研究员 Alexander Wei 以及 Sam Altman 均发文庆祝,Altman 公开表示:「这是我们首次以通用语言模型参与 IMO,而不是形式化数学系统。这标志着我们在通用智能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Alexander Wei 透露,这款模型在与人类选手完全一致的考试条件下完成挑战——两场 4.5 小时的闭卷测试、无联网、无辅助工具,仅凭自然语言写出完整证明过程,并由三位 IMO 奖牌得主评审评分。

不过,这款模型不是 GPT-5,而是尚未公开命名的实验性推理系统。

Altman 特别指出:「这是我们从创建 OpenAI 起的梦想之一,但那时我们并未认为它现实。它是 AI 在过去十年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Altman 表示,虽然 GPT-5 将在近期发布,但这次夺得 IMO 金牌的模型是新研究技术的实验成果,不会被立刻公开。

但据 Hyperbolic Labs 创始人 Jasper 透露,Google 的 DeepMind 团队也在本周五下午获得了 IMO 金牌,但他们团队受限于市场部门的批准,需要等待到本周一才可公布信息。Jasper 指出,OpenAI 抢占了所有的关注焦点。

另外,数学界顶尖学者陶哲轩也在 OpenAI 公布 IMO 获金牌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表示,虽然多家 AI 公司都号称自己在 IMO 的题目上获得好成绩,但因测试环境、评判标准都缺乏统一性,难以做到公平比较。

陶哲轩指出,人类很容易将当前 AI 的能力视为一个单一的量化指标,如能够做到某件事情或达不到。但陶哲轩认为,AI 能力有多强应该看能给它多少资源、辅助手段,甚至要观察不同的结果呈现方式,而在不同条件影响了,AI 的能力会差出好几个量级。

豪车税新规实施,保时捷掀起抢购热潮

7 月 17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的公告》。公告中指出,超豪华小汽车征收范围调整为「每辆零售价格 90 万元(不含增值税)及以上的各种动力类型(含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动力类型)的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

新规于昨日起正式施行,而据蓝鲸新闻消息,保时捷等品牌在此次消费税调整前掀起抢购热潮。

据报道,7 月 18 日多家保时捷中心的展厅内依然客流密集,销售顾问应接不暇。据销售透露,除了 718 和 Macan 外,保时捷 911、帕拉梅拉、Taycan 以及部分高配卡宴车型都将进入征税范围,「这两天店里都快忙疯了,销售接待、咨询、定车等工作量激增。」销售人员预测,「周六定车的人会更多。」

报道指出,此次豪车消费税新政的实施,受影响最大的是像保时捷、奔驰这样定位高端但又走量的品牌。除了保时捷外,奔驰、宝马的部分车型也在此次新规的影响范围内。另外,丰田埃尔法、威尔法,路虎揽胜等车型同样受到此次「豪车税」新政的影响。

针对新政策,有多家车企做出了解释或回应:

  • 据多方信息,7 月 20 日前锁单且价格超过 101.7W 的尊界 S800 用户无需交 10% 的豪车购置税。同时,2025 年 7 月 19 日 23:59:59 前下定(无需锁单)的客户,不受豪车税影响。
  • 据路虎揽胜官方公众号消息,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7 月 31 日,购买指定车型且开具零售发票,即可享受「豪车税全额补贴」特别政策,捷豹路虎将全额承担裸车相关的新增消费税。

Manus「跑路」后,创始人发布复盘博客

近期,火爆数月的 Manus AI 突然几乎全面撤出中国市场,不仅清空全部社交账号内容,而且国行版本的 Manus 也疑似暂停推进。

此前 Manus 联合创始人张涛曾宣布,公司已将全球总部迁至新加坡,尽管官方只称是「基于经营效率的调整」,但出海所引发裁员等一连串争议问题,也让外界普遍猜测其是否正在「跑路」。

风波之中,昨天凌晨,Manus 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了一篇技术博客,试图将外界关注点重新拉回产品技术本身。

「经过四次重构和数百万真实交互」,季逸超在文中坦诚地总结了团队在构建 Manus 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内容既有实操干货,也不乏反思,对业内同行与普通用户来说,都不失为一份值得一读的参考材料。

🔗https://manus.im/blog/Context-Engineering-for-AI-Agents-Lessons-from-Building-Manus

季逸超文中多次提到了上下文的重要性。其强调,上下文工程仍然是一门新兴科学,但对于 Agent 系统来说,它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如何塑造上下文最终定义了 Agent 的行为方式(运行速度、恢复效果、扩展程度等)。

🔗 相关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6WpXcWVRAWqCYllUqm5P1A

贾跃亭新车被指抄袭

上周,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旗下 FX 品牌,正式公布了首款 MPV 车型「FX Super One」,并号称「全球首款头等舱 EAI-MPV」。

官方介绍,FX Super One 是一个汽车具身智能体。对此,新车正脸搭载了一块「Super EAI F.A.C.E.」交互屏幕,可以成为车主的汽车具身智能 Avatar 的具象化内容。

但不少网友通过比对发现,FX Super One 的外观设计与长城旗下品牌「魏牌」的 MPV 车型高山系列有着许多相同特征。甚至有多名网友在 Super One 的详细介绍页中发现了「高山 9」的相关字样。(目前已删除)

另据博主「汪司机」消息,贾跃亭此前从国内一次性订购了 4500 套整车零配件,以 CKD(Completely Knock Down,全散装料)的方式进入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Super One 的「Super EAI F.A.C.E.」交互屏幕也可选装为普通熏黑中网。

💡 孙正义: 1000 名 AI Agent 取代 1 个工作岗位

近期,软银创始人兼 CEO 孙正义在软银主办的客户闭门会中高调宣布:「在我们集团,人类编程的时代即将终结。」他表示,软银正全面推进由 AI Agent 取代程序员与部分岗位的计划,并预言今年将部署多达 10 亿个 AI Agent,未来数量甚至将达到数万亿级别。

孙正义估算,要想完全替代一名人类员工,平均需要部署 1000 个 AI Agent。这一换算标准背后的原因,是「人类员工拥有复杂的思维过程」,而 AI Agent 则需协同执行、分布式协作,才能实现等效产出。

孙正义对未来的愿景,是让 AI Agent「全年无休、全天在线」,自主运作,取代现有的大量人力流程。他强调,这不仅是代码工作者的末日,也是整个组织结构自动化的起点。

如果按其估算,每个 AI Agent 的运营成本约为每月 40 日元(折合约 0.23 欧元),那么 1000 个 Agent 的总成本也仅为每人每月 230 欧元,远低于传统雇佣一名人类员工所需的薪资开支。孙正义称:

这将极大提升企业效率与规模弹性。

对于 AI Agent 当前存在的「幻觉」问题,他并不担忧,认为这是「暂时的小问题」。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构建支持这一 AI 群体运行的基础设施,包括创建和管理海量 Agent 的软件、操作系统,以及维持其运行的数据中心与发电设施。

新产品

小米 15s Pro 上线芯片性能控制面板

据 IT 之家以及小米社区用户消息,小米日前为旗下小米 15S Pro 机型上线了「芯片性能面板」,并且该功能为小米玄戒 O1 芯片机型专属。

报道称,芯片性能面板功能支持用户手动调节手机各核心电压和频率。具体来看,用户可以自主调节处理器各核心的具体情况:能够编辑各核心频率的电压情况,或手动自定义新增频点。

同时小米还内置了保护机制,若调整参数导致系统不稳定,手机会自动恢复默认设置,防止调节不当让设备变砖。

据悉,目前处于 Beta 内测阶段,需要在开发者选项中手动开启。

享界 S9T 将首发 ADS 4

7 月 19 日,华为智选车产品总监(享界系列)「彭磊_Lay」分享了享界 S9T 车型的部分产品信息。

据悉,享界 S9T 将会首发华为智能驾驶 ADS 4,并配备 192 线激光雷达、3 个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分布式 4D 毫米波雷达。

其中,新车搭载的 192 线主激光雷达感知距离超过 250 米,整车 AEB 能力可以超前发现一些「视觉欺骗」场景(如类似蓝色垃圾箱与蓝天融合);4D 毫米波雷达则是辅助激光雷达,针对在浓雾/沙尘极端天气下,提前发现激光雷达「被欺骗」的障碍物。

另外,3 个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可在低速行驶场景下,拥有更加精准构建周边环境模型,在泊车、无人 VPD(远程无人泊车)、离车自动泊车等场景下拥有更加准确的识别。

据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此前宣布,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的「享界 S9T」将在 9 月上市。新车将带来「增程版」和「纯电版」车型,并且还会配备全新智慧电动门。

OPPO 公布手机风冷散热技术

昨日,OPPO 公布了旗下 OPPO K13 Turbo 系列新品所搭载的手机风冷散热技术的详细内容。

官方介绍,本次 OPPO K13 Turbo 系列所搭载的疾风散热引擎拥有超大风量、超小体积、超强防水等多项特点:

  • 采用 L 型超低风阻风道和微型离心风扇系统,散热能力提升 20%;
  • 散热风扇模组仅重 2.8g,并做到同样电池容量下减薄整机厚度 0.4mm,并增加了 600mAh 电池容量;
  • 支持 IPX9、IPX8、IPX6 三等级防水。

据多方信息爆料,OPPO K13 Turbo 系列包括两款机型:标准版搭载天玑 8450 处理器,Pro 版则配备高通骁龙 8s Gen4 处理器。

其他方面,两款手机均配备 6.8 英寸 1.5K LTPS 直屏,前置 1600 万像素摄像头,后置 5000 万 + 200 万像素双摄。配色方面,标准版提供骑士白、黑武士、初号紫,而 Pro 版则新增骑士银。

新机将于今日下午发布。

新消费

央视曝光:万能遥控能够随意开启学校大门

据央视新闻 7 月 19 日消息,近期一种叫做「万能遥控器」的产品在网络公开销售,并号称能打开所有小区的道闸、卷帘门,畅通无阻,轻松实现出入自由。

据央视记者前往多个小区和学校实地测试发现,上述的万能遥控可以轻松打开小区的道闸、小区大门和停车场抬杆,发现大部分均可复制信号并成功开启抬杆。后续,记者实测万能遥控同样能够打开某小学的学校大门。

对于上述万能遥控,网络安全专家王媛媛解析表示,市面上那些能用万能遥控开启的门禁系统,多数采用无线射频中的固定码技术开启。这种方式通过无线发送一组固定的 ID 和按键码数字,接收端验证 ID 正确即可开门。

这种万能遥控器在网络平台公开售卖,其安全问题引起关注。法律专家表示,万能遥控器本身属于违法产品,在网上公开销售,平台也应担责。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上销售的万能遥控器多款产品销售量超过了一万,一款万能遥控器的销量甚至达到了 20 万。购买者的评价中出现了,保安根本不会发现,太方便、真不错能给我省不少钱等字样。

饿了么上线「明厨亮灶 2.0」

据快科技消息,饿了么日前在「2025 餐饮业食品安全创新实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正式启动「明厨亮灶 2.0」推广计划。

据悉,平台将基于与钉钉共同推出的「食安钉」产品,为餐饮商家提供包括食安治理、店铺经营等在内的餐饮门店管理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上述方案将为钉钉上活跃的餐饮企业免费安装明厨亮灶摄像硬件设备,并提供免费的 AI 巡检以及门店管理数字化服务。

此外,饿了么与中国电信、海康、萤石、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钉钉及阿里生态资源一起建立了跨平台的明厨亮灶 AI 协同生态体系,为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12306 回应高铁不要吃方便面提醒

日前,「12306 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登上热搜。

据经视直播消息,有网友发帖称,高铁车厢对方便面的食用有相关提醒。「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而该话题引发热议。

而据 12306 官方显示,旅客出行指南注意事项中指出:

由于旅客列车车厢属于封闭空间,为确保旅途环境良好和空气清新,乘车期间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气味浓重的食品。

对于上述情况,全国铁路客户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正常携带上车,但建议乘客在列车上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以免影响其他乘客。若遇到其他乘客食用浓重气味食物并造成影响,旅客可直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映,让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调。

而对于「列车是否能够售卖方便面」这一情况,工作人员表示,高铁通常不售卖方便面,具体以列车现场实际供应为准。

好看的

桂纶镁主演,《亲爱的陌生人》公布新剧照

日前,西岛秀俊、桂纶镁主演新片《亲爱的陌生人》公布新一组剧照。

该片由《从宫本到你》导演真利子哲也自编自导,讲述一对住在纽约的亚裔夫妇,他们的儿子突然被绑架,事件成为导火索,使得夫妻之间埋藏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影片将于 9 月日本上映。

卡梅隆导演碧梨 3D 演唱会电影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流行歌手 Billie Eilish(碧梨)最近在其「Hit Me Hard and Soft」巡演曼彻斯特站暗示/明示:詹姆斯·卡梅隆将打造她这几场演唱会的 3D 电影。

碧梨表示,「我在与一个名叫詹姆斯·卡梅隆的人合作一些东西,会是 3D 的。」同时她还暗示台下的观众,「你们或许注意到了今天头上的摄像机比往常多,我还不能讲太多。」

据碧梨称,「曼彻斯特的这四场秀,是我和詹姆斯合作的一些东西的一部分。」

《小人物 2》发布新预告

日前,动作惊悚片《小人物 2》发布新预告,并宣布北美开启预售。

影片讲述了主角 Hutch 在与俄罗斯黑帮交手 4 年后,很享受这份激烈的打斗「工作」,但他与家人关系日益疏远。于是,他决定带着家人去旅游小镇度假。然而,一次与小镇恶霸的冲突后,让全家人卷入了一场纷争之中的故事。

影片由提莫·塔哈亚托执导,鲍勃·奥登科克、康妮·尼尔森、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莎朗·斯通主演,于 2025 年 8 月 15 日北美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任天堂 Switch 重新定义了游戏机,而 Switch 2 重新定义了 Switch

作者 肖钦鹏
2025年7月20日 12:00

给游戏机写首发评测,似乎是一件意义不明的事情——于游戏机而言,游戏决定了其上限,但硬件从来保不住下限。况且,游戏机与其说是消费品,更像耐用品,只要游戏一直在出,游戏机不出毛病,就能一直玩下去。

在首发玩了一个多月的 Switch 2、任天堂第一方已经拿出两个足够分量的游戏后,我对 Switch 2 这台游戏机的看法才逐渐清晰,我想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Switch 重新定义了游戏机,而 Switch 2 重新定义了 Switch。

2011 年,乔布斯在发布 iPhone 4 时就是这么说的——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而 iPhone 4 重新定义了 iPhone。

前者重构了形态,后者划定了标准。

只不过,从 iPhone 到 iPhone 4,苹果仅仅用了四年,且每一代都显著进步,年年焕新。

而从 Switch 到 Switch 2,则跨越了整整八年时光——风雨飘摇的任天堂,如今股价又站在了历史的高点。

自 6 月 5 日发售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在使用 Switch 2,从最初的新鲜到逐渐习惯,这台主机给我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成熟

如果说 Switch 是任天堂的一次出奇制胜,那么 Switch 2 就是守正出新——它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却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更好。

Switch 2 是更好的游戏机,但还是 Switch

拿起 Switch 2 的第一瞬间,你就能感受到,这是任天堂做工最好的游戏机。

不再是那种松松垮垮的塑料玩具,而是手感扎实的数码产品,不会给人「又不是不能用」的廉价印象。

尺寸的变化非常直观——Switch 2 的宽度与 ROG Ally 相当,比 SteamDeck 略小,但厚度基本保持了初代的水平,这样的设计平衡了便携性和握持感。说实话,第一次拿起来时会觉得有些「大」,特别是对于习惯了 Switch Lite 的用户来说。

Switch 2 尺寸对比 SteamDeck,图片来源:The Verge

但一段时间的使用下来,我也逐渐习惯了这个尺寸。虽然不能揣兜里,但也不会大到无法便携。我之前购买的硬壳包确实装不下了,好在单肩包还能勉强塞进去,日常通勤携带不成问题。

最让人惊喜的是屏幕的提升——这块 8 英寸 LCD 屏幕可以说是 Switch 2 最大的亮点之一。色彩艳丽但不刺眼,亮度、清晰度、流畅度都有肉眼可见的提升,比起 Switch OLED 也不逊色(当然没有 OLED 那么艳丽以及高对比度)。

在阳光下的可读性还算不错,这对于一台便携设备来说至关重要。不过,出厂的防爆膜确实很容易沾指纹,建议购买后再贴一张抗眩光的 AR 玻璃膜,体验会好上不少。

这台 Switch 2 贴了 AR 膜,看出来了吗?

扬声器的进步同样值得称道——Switch 2 的外放清脆饱满,动态范围明显扩大。在玩《塞尔达传说 王国之泪》这类支持环绕声的游戏时,你甚至能感受到类似「空间音频」的效果。对于一台掌机来说,这样的音效水平已经相当出色。

磁吸式的 Joy-Con 2 手柄非常实用,不仅安装更加方便,连接的稳定性也大幅提升。所有按键的手感都得到了优化——按键更大,键程适中,反馈清晰。手柄的尺寸也经过了重新设计,握持感明显好于前代,不再有那种「握着玩具」的感觉。唯一担心的是摇杆的耐用性,希望任天堂这次能够彻底解决漂移问题。

Switch 2 的 Pro 手柄同样出色,轻得让人难以置信,但握在手中又相当饱满。摇杆的流畅性相当好,按键也很舒服,而且背面多了两个自定义按键,可以随时在游戏中调出设置,并且也能记忆每一个游戏里不同的按键映射,对于核心玩家来说非常方便。

这些改进看似都是细节,但对于游戏体验的提升却是全方位的。游戏机的本质就是拿起来就能玩,而屏幕、声效、操控这些基础体验,才是真正决定一台游戏机成败的关键。Switch 2 在这些方面的进步,让它真正成为了一台「专业级」的游戏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购买的是港版主机,建议额外准备一个 60W 以上的国标充电头,譬如制糖工厂的 68W C³ 多口充电器,充电速度和发热控制都很不错。

激活 Switch 2 的 TV 模式需要接入 60W 以上的充电器,而 C³ 充电器在 TimiC 时序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能够在维持 TV 模式不断联的同时,将功率分配给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实现多设备快充,不会因为中途插入手机导致游戏机切回掌机模式。

最大的遗憾是,Switch 2 的电池容量比上一代大不了多少(Switch 2 为 19.74 Wh,初版 Switch 为 15.95 Wh),而在性能全面跃升之后,续航能力自然是大幅退步,只有 2-4 小时的续航,而 Switch 续航版可以达到 4-9 小时。

总的来说,Switch 2 在硬件层面的升级是全方位的,但这种进步是渐进式的——它依然是 Switch,只是变得更好了。

满满的游戏性,但也不是只有游戏性

Switch 2 采用英伟达的定制核心,支持硬件光追、DLSS 等次世代游戏特性,但实际性能只能说是「够用」。

这台主机的游戏性能没什么富余,但放在 Switch 这样的产品形态上,却是恰到好处。它不需要与 PS5 或 XBOX 正面竞争,只需要在便携与性能之间找到平衡点。

开发者们确实找到了。

在我这一个月的体验中,有几款游戏的表现最为惊艳:《旷野之息&王国之泪 增强版》《马力欧赛车 世界》和《赛博朋克 2077》——他们恰好代表了 Switch 2 上最主流的几种游戏类型。

两部《塞尔达传说》的增强版,是初代 Switch 游戏跨平台升级后的标杆作品——主机模式下支持 4K 60 帧输出,掌机模式是 1080P 60 帧输出,均支持 HDR 效果且帧数相当稳定,原本在 Switch 上的卡顿感完全消失,世界渲染距离大幅提升,贴图细节更加丰富,可以说是脱胎换骨,配合新加入的 Zelda Note 功能,完全值得再细品一遍。

各版本《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画面对比,图片来源:@ElAnalistaDeBits

世界上最好的游戏,观感也要配得上。

《马力欧赛车 世界》以及不久前发售的《咚奇刚 蕉力全开》,算得上是 Switch 2 真正的首发期护航大作——这两款游戏原本都是想基于 Switch 开发,但却因机能限制不得不放弃。他们是任天堂当下最高的游戏开发水平的代表,在机能充足的平台,任天堂将游戏的玩法创意也提到了新的高度。

《马力欧赛车 世界》的赛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世界,几十条赛道彼此相连,交织出庞大的赛道网络。你可以沿着马路开,也可以在水面滑浪,又或者沿着墙面和轨道飞驰——开放的赛道环境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激烈的赛场,还有层次更丰富的赛车乐趣。

《咚奇刚 蕉力全开》代表了另一种创意玩法——任天堂用巧妙的「体素设计」打造了一个全场景可破坏的世界,并且在其中埋了数以千计的收集要素。

本质上,这还是任天堂最擅长的 3D 动作游戏,藏满了谜题和收集品。但《蕉力全开》又和过往的任天堂 3D 马力欧游戏不同,开放的破坏玩法极大加强了游戏的探索感和沉浸感,难以置信挖空地底世界居然能这么好玩。

在接受采访时,《马力欧赛车 世界》和《咚奇刚 蕉力全开》的游戏制作人都提及,原本游戏是想基于 Switch 平台开发,但受限于机能上的妥协不得不放弃,而 Switch 2 则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的开发环境,也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创意释放——对于任天堂玩家而言,这也许才是最值得期待的部分。

《赛博朋克 2077》则是第三方游戏的榜样。

作为家喻户晓的 3A 开放世界游戏代表,《赛博朋克 2077》在 Switch 2 上的表现让人惊艳——和 Steam Deck 版相比,有着肉眼可见的差距。任天堂与 CD Projekt RED 的深度合作,让 Switch 2 版的 2077 成为最好的移动端版本。掌机游玩时,我们更建议开启 40 帧的性能模式,得益于 Switch 2 的 VRR 功能,可以在画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相当流畅的体验。

而在主机模式下,《赛博朋克 2077》也能有明显优于 PS4 Pro 的画面,静态画面跟 PS5 差距不大,但 PS5 是 60 帧,而 Switch 2 是 30 帧。

各版本《赛博朋克 2077》画面对比,图片来源:@ElAnalistaDeBits

我们也不难想象,任天堂为什么会在首发阶段选择《赛博朋克 2077》和《霍格沃茨之遗》,对于许多只有 Switch 一个游戏平台的玩家来说,这些千万销量、声名在外的 3A 游戏,就是他们升级主机的一大驱动力。

除了这些「标杆」游戏,几乎所有的 Switch 游戏体验都在变好——《宝可梦 朱/紫》终于能够以 4K 60 帧运行,不会卡得像 PPT 一样;像《生化危机 6》等采用动态分辨率设计的游戏,无论是画面还是帧数都有了长足进步;就连《动物森友会》这样不讲究配置的游戏,读盘速度也快了十几秒,举手投足之间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我也希望更多的老游戏能够推出补丁更新,充分利用 Switch 2 的性能优势来提升游戏体验,当然,这也能提振销量。

不久前,前 PlayStation 高管吉田修平曾表示,主机游戏行业正处在崩溃边缘——在过去,主机游戏能卖出 100 万份拷贝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而如今,随着 3A 大作的开发成本水涨船高,售价 60 美元的游戏即使卖出 1000 万份也难以收回成本,动辄上亿美元、逐渐失控的游戏开发成本,已经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而 Switch 2 这样的产品,我想会是一个值得所有厂商重新思考 3A 游戏开发的缓冲带——Switch 2 的游戏性能不算顶尖,但也够到了主流 3A 游戏的运行门槛。

面对这样一台性能够用、装机量巨大且主机掌机全场景通吃的游戏机,游戏厂商理应重新思考玩家、游戏与娱乐本身的关系。

毕竟,游戏好不好玩远比游戏好不好看,重要得多。

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

考虑要做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会想做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第一次出现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哲学。要说为什么这样想,是因为这样无所谓竞合,也无所谓竞争。

——横井军平

自 GameBoy 时代以来,横井军平「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的产品哲学就根植于任天堂的基因当中,这也意味着任天堂的产品,其重点从来不在于先进技术,而是独创

在任天堂的企业文化中,独创性才是公司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让公司在高成本、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具体到 Switch 2 这个产品上,我想「游戏聊天」(GameChat)功能算得上是「独创」的绝佳案例。

乍看之下,Switch 2 的游戏聊天功能显得有些「尴尬」——在一个人人都有智能手机、人人都用微信语音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在游戏机上单独做一套语音系统?

但当我真正按下 C 键,和朋友边玩游戏边聊天时,我才充分体会到这套系统的乐趣,并重新找回和朋友一起游戏的自在感。

这套语音系统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细节设计却充满了巧思——

首先,它与游戏的集成度很高,不需要退出游戏就能唤起语音通话,虽然投屏的帧数只有 10-20 帧,但用来了解朋友的游戏进度完全够用;

其次,这项功能专门针对游戏场景做了音质优化,能够很好地平衡游戏音效和语音通话,据官方资料介绍,任天堂在 Switch 2 中专门设置了一块芯片用于处理噪声,并且在系统和硬件层面,也针对拾音做了大量处理,就算是在吹风筒前说话,或者距离主机几米远的沙发上聊天,对方也能听清楚。

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担心网络问题、录屏冲突或者其他技术故障,就算断网了也随时可以加回来,玩家可以完全专注于和朋友一起游玩本身,而不是被技术问题分散注意力。

这种看似「落后」实则「贴心」的设计,恰恰体现了任天堂对于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在一个技术过度复杂化的时代,有时候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反而是最有效的。

游戏聊天功能不需要支持高清视频,不需要支持多平台互通,甚至不需要支持复杂的社交功能,它只需要让玩家能够在游戏中愉快地交流,这就足够了。

类似的「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设计,还体现在 Switch 2 的各个细节里——

比如鼠标模式的加入,这个功能看起来非常「奇怪」——为什么要在游戏机上使用鼠标?

但实际体验后我发现,这个功能大大拓展了 Switch 2 的使用场景,对于一些策略游戏、射击游戏甚至高度以来触屏的文字游戏,鼠标模式用起来都相当方便。虽然远不如手柄或者键鼠灵活,但在需要一个光标的时候,随取随用的感觉非常好。

为了加强这个「鼠标」的灵敏度,使其适用于各种平面(比如放在大腿上用),任天堂定制了一枚极小的摄像头装在了 Joy-Con 里,专门用于检测像素级的位移,以识别更精准的操作。

还有很多玩家拿到手后吐槽的手柄「接缝」——这也是任天堂的刻意设计,是为了降低磁吸手柄在游戏过程中被卸下的风险:

再比如电池设计,Switch 2 的电池容量虽然有所提升,但并不支持快充,充电速度相比手机来说显得「落后」。但在任天堂看来,游戏机是寿命五年以上的耐用品,而慢充能够延长主机的使用寿命。对于一台预计使用多年的游戏机来说,这种「保守」的设计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Switch 2 秘密展》中对于电池「慢充」的解释,图片来源:微博@竹菇笙

这些设计看起来都不太「合理」,但仔细思考却都在情理之中。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Switch 2 仍是「枯萎技术水平思考」的典型案例。

Switch 2 拆解,图片来源: iFixit

它没有采用最先进的芯片,没有配备最高分辨率的屏幕,也没有追求最强的性能参数。但它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在每一个功能上都追求了用户体验的最大化。

Switch 2 的产品哲学背后,是任天堂对于游戏本质的深刻理解——游戏的核心是乐趣,不是技术;游戏机的价值是承载游戏,不是展示技术。在这个前提下,很多看似「保守」的设计,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戏体验本身。

这种平衡感,正是任天堂产品设计的精髓所在。

任天堂 Switch 2 确实不如 Switch 当年那样开天辟地,让人眼前一亮。

它没有突破性的创新,甚至任天堂的很多宣发动作也让人感到迷惑不解。但好在 Switch 这个产品形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

在前代获得巨大成功后,Switch 2 选择了延续这种成功,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守成保守的策略,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只要任天堂的「独创精神」仍在,你就永远可以相信任天堂。

正如八年前,Switch 重新定义了游戏机,而现在,Switch 2 将重新定义 Switch。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硬派越野配华为智驾,东风猛士 817 预售 32.99 万元起

作者 芥末
2025年7月18日 19:59

军车转民用,似乎没有比越野更合适的细分市场了。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大 G、JEEP 牧马人、路虎卫士、丰田陆地巡洋舰等,都曾在军队中广泛服役,国内的北京越野和东风猛士系列最开始也都是由军车平台改造而来。

第一代的猛士民用版几乎就是军车的换壳,采用了一台 6.5T V8 柴油机,最大扭矩 583Nm,但最高车速只有 125km/h,其价格也极其昂贵,所以并没有在市场上受到多少认可,后来虽然也推出了多次改版,但是依旧没脱离「军改民」的思路,车辆油耗高、舒适性差、配置简陋,难以吸引普通消费者。

直到 2022 年东风意识到,要真正进入民用越野车市场,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将军车「去军事化」,而是要从民用需求出发,在舒适性和智能化上下功夫的同时,保留军用车高承载高通过力的特点,猛士科技和 MORA 滑板式电动越野车平台就是基于这一理念出现的,23 年上市的猛士 917 也成为了东风旗下第一辆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硬派越野测车型。

▲东风猛士 917

而在上海车展亮相,17 日开启预售的东风猛士 817 则更进一步,既保留了猛士出色的越野能力和可靠性,又搭载了全套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操控、空间、舒适性、越野能力等方面都拥有了不错的表现。

同时东风猛士 817 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探,Pro 版本的预售价为 32.99 万元,Max 版本的预售价为 35.99 万元。

猛士 M817 定位是中大型硬派越野车,其长宽高分别为 5100 / 1998 / 1899mm,轴距为 3005mm,提供秦岭绿、玉龙银、鸣沙黄、茶卡蓝、格宗黑、昆仑白 6 款外观颜色。

车辆整体采用了「雄魂美学 2.0」设计语言,车头配备了梯形的 LED 灯带以及可发光的猛士 LOGO,大灯组和日行灯的造型则分别来自古代的战戈以及越王勾践剑。车尾则配备了家族式的十字形剑指苍穹尾灯,由 298 颗超红 LED 组成,还搭配了一个可以进一步提升储物空间的外挂小书包。

和猛士 917 不同,猛士 817 希望车辆除了在越野之外,在日常用车以及通勤场景上也能有不错的表现,所以很多系统和配置都针对这两种场景分别做了优化。

猛士 817 提供了城市型与越野型双保险杠的选项,越野版还配备攀爬梯、置物箱以及车顶行李架等来彰显户外属性。

外观之外,东风猛士也将自己定义为了一款能穿越都市、走进荒野、抵达远方的全场景车型。

猛士 817 沿袭了猛士 917 的前后双叉臂独立悬架,并搭载了 VMC 智能底盘域控、后轮转向等舒适化技术,能协调动力、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提升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操控稳定性和灵活性。每秒调整 500 次的 CDC 连续阻尼可变减振器以及 150mm 可调空气悬架也让车辆具备了 900mm 涉水深度、20° 双向转向角度以及 10° 向前的蟹行模式。

新车同时搭载了「猛士智能越野全地形系统」,提供包括 AUTO 自动模式、2 种公路模式以及 6 种针对不同地形的驾驶模式,搭配配备「猛士智能 E 锁」,车辆能通过精准的轴间和轮间动力分配,增强脱困能力。

针对越野小白,猛士 817 在座舱内提供了 6D IMU 车身姿态感知、低速越野辅助等功能,简化了复杂的越野操作。

在动力系统层面,M817 搭载了东风马赫 M 专用越野发动机与宁德时代专属电池组成的「极猛动力」插混系统,系统综合功率为 505kW、综合扭矩 848N·m、轮边扭矩超过 11000N·m,零百加速约 5.2 秒,综合续航为 1300km,馈电油耗也下降到了 7.24L / 100km。

猛士 M817 也是首批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的越野车,支持车位到车位 P2P 2.0 功能和高速、城市 NCA 功能,可以实现十字路口、环岛、高速快速路等复杂道路场景的汇入汇出、上下匝道,在市区拥堵通勤、跨城高速远游场景下能够减轻驾驶负担。

新车还搭载了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 系统,能够实现 4-150km/h 行车状态下刹停避障以及前向+后向+侧向的 360°全方向守护,智能红外夜视系统能够在在 120 米距离内能精准识别车辆、行人及动物目标。当车辆出现碰撞、翻滚、大俯仰、腾空或紧急制动等极端状况时,猛士 M817 的安全带可以主动预紧,配合超长保压安全气帘提供长达 30 秒的超长保压防护。

车辆搭载的宁德时代越野专用电池拥有 9 层电池包防护+装甲底护板共 10 层装甲防护,可以全方位抵御越野时的磕碰冲击。

在座舱内部,猛士 M817 搭载了鸿蒙座舱 5,全车配备了 10.25 英寸仪表屏、15.6 英寸中控、W-HUD 抬头显示、流媒体内后视镜、飞航旋钮以及后排控制屏等 6 块屏幕,鸿蒙桌面也支持智慧分屏、一键投屏等功能。车辆接入的入乾崑车云也允许用户过手机远程查看车辆外部摄像头的实时图像,并支持了华为星闪数字钥匙。

猛士 M817 同时提供了迎松墨、青山黛、丹霞棕 3 款内饰配色,提供了支持按摩、加热、通风功能的 Nappa 真皮前排座椅、18 扬声器丹拿音响、256 色无极氛围灯和智能冷暖冰箱等舒适化配置。车辆的第一排座椅也可以放倒与后排可衔接成 1.7m 的双床,亦或是第二排放平与行李厢形成 2.1m 的大床。

国内的越野市场近几年增长的很快,曾有机构预测,到 2025 年, 中国广义越野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89.4 万辆,其中硬派越野约占一半左右的份额。

而随着市场不断细分,无论是北汽、坦克等老玩家还是方程豹等新入局者都在期望用电动化和智能化吸引更多轻度用户,猛士 M817 这波和华为的坚决合作也算是收到了不错的市场反响,1 小时后突破 9713 台的小订数量在越野车中也相当难得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当 AI 变成生产力工具,我却开始渴望一次真正的对话

作者 Selina
2025年7月18日 17:52

作为一个 AI 科技媒体编辑,AI 已经成为我的第一生产力。总结、翻译、查资料、做 PPT,一堆 AI 牛马任我差遣。

慢慢地,似乎习惯了 AI 输出的 markdown 长本文形态,习惯了从一大段内容里选取那零星几句想要的回答,习惯了等待逐字弹出的思维链——正好抽空去回几条工作消息吧,回完发现思维链的展示还没结束……这种体验实际上是我使用搜索引擎的翻版,只不过 AI 先把几十个链接做了初步精简。

有时候我也会厌倦这种对话方式,它有点太机械化了,不是吗?

特别是,当我不是牛马、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我」时,我也会想要寻求答案,这时我真的渴望一个更轻快、更自然的 AI 产品。

最近,我发现小红书的 AI 产品「点点」做了版本更新。不知道研发人员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体会,新版的「点点」比起之前有了很大变化,有点接近我说的更轻快、更自然的 AI 了

虽然接入了推理模型,但不再展示思维链,而是用「对话气泡」代替了 markdown 的长文本形态,回复更快也更短、更精炼了。

在一些进阶的「非标」问题上,不再是「一本正经」地分几个小点回答,而开始展现出「人感」。特别是在多轮对话和长期对话中,我猜测他们在新版点点中加入了类似新版 ChatGPT 的记忆功能。

下面是我们对新版点点做的一次非典型测评,从十个日常小红书使用场景出发——从美妆种草到 emo 心事——一条条和它聊下来。不只是测它跑多快、知识准不准,而是看看:它是不是能听懂、能共情、能给点「像人说的话」。

跟新版「点点」聊了一整天,感觉人机互动又进步了一点

凭借丰富又多样的内容沉淀,小红书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百科全书」,也是很多 AI 搜索的调用源头。从日常吃穿用度,到小众硬核话题,真-什么都有。

于是我先从一些日常问题开始,真正像朋友聊天、跟闺蜜倾诉烦恼一样,跟点点聊起来,「我想开始健康饮食,但是真的戒不掉奶茶😭,有什么替代选项吗?」

点点推荐的「健康替」,包括焙茶、杏仁奶等选项。不一样的是,它不会直接在回答中插入链接,而是在点击图片后,左下角出现链接,从而拉起跳转。

引用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除了原有的笔记,点点会先给出汇总和整理过的信息,同时也能链接到原笔记——两种方式,任君选择。既保证了即时收获回答,又保留了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对于「攻略」类型的内容就格外有用。比如我还向它提问:出租房里想装个投仪影,不想打洞,有没有办法?

点点自己的总结,是直接给出「有办法」,直截了当——背后的深入检索和思考链条,都隐藏在了过程里,不露声色。

而连接到源头笔记,则是解决了「怎么办」:用什么材料、怎么操作,具体的全在网友的分享里,AI 不会据为己有。

目前点点支持图片上传以及语音互动,这对于美妆护肤类的话题来讲,可就太方便了——我直接传了照片上去,问它一些发型建议。

这不比打字直观多了?它还帮我介绍了几种不同的锁骨发造型供我选择。

图片能够提供更多信息,语音则是更方便——想到说什么说什么,自然地把自己所面对的烦恼,直接表达出来,反而能收获更贴近个人的回应。这一版本的「点点」把语音输入放在了三个输入键的 C 位。

我又提问了一个旅行计划,并不是想听它套模版、罗列出「10 个必去海滩」,而是能看到我的需求。

可以看到,在点点的回复中,很少出现滑不到尽头的长篇大论。而是分成几个气泡,长短跟内容相关,像极了对面是一个在倾听你的老友——一边思考,一边打字,慢慢给你发来回复。

同时,它也不会错过里面暗藏的信息点。在后面提出旅行目的地建议时,它能够识别出前面聊天中所识别出来的、对放松和宁静氛围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提出建议。

不过,在面对一些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时,点点也会「端水」(但端得蛮漂亮)。像我问它,富士 Xhalf 这款风评两极分化的产品,它就端得滴水不漏。

不仅卷「生产力」,还想和你走心

如果说到此为止,点点还只是个「会说话」的聊天机器人,在我跟它深入走心之后,它越来越「人感」的一面体现出来:不只是说好听的话,而是有着明确的价值观。

我准备跟它探讨一下人生,就从最近的焦虑开始,「我 28 岁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除了给出温柔又切实的安慰,点点并没有急着结束话题,而是继续深入、引导。

它没有否定我的感受,而是直接指出了这种感受的荒谬之处——「拿自己的日常,去 PK 别人的高光」

面对我「不上班」的念头时,也会及时地提醒:打住,先别急,你真的有心理准备吗?

在不上班这个问题上,我算是跟它「杠」上了——不是摇奶茶,就是想裸辞。

 

一路过来,点点既没有强硬打消我的念头,又不是毫无底线地纵容,而是给出了折中的想法。

像这个跟感情相关的对话中,它始终强调,「明确自己想要的,比猜别人的心思更重要」,把确认用户自身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又或者像一个心理咨询师,温柔地剥开了你层层包裹的借口,让你直面内心。

之前有消息透露,小红书在今年组建了「AI 人文训练师团队」,不再只是一味卷参数和语料库,而是用更精雕细琢的方式加入干预和微调,以改善过去机械化的人机交互方式,让 AI 能产出更有人感和人文关怀的回答。

新版点点的表现或许与此有关。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丰富的表现,聊天有来有回,有温度有色彩,也就更能覆盖到不同的场景。像下面这种当观影搭子的场景,除了能聊电影内容,还能延伸到「知识点」。

我想要的 AI ,既是知识引擎,也是情绪港湾

经过一整天的深度体验,我们发现新版「点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唯生产力论」的陷阱

它首先要足够聪明。无论是根据一张照片分析脸型、推荐发型,还是在不打洞的前提下规划投影仪方案,它都能给你实用的攻略指南。但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情绪价值和深层的情感连接。

这或许指明了 AI 产品的一个新的进化方向:它既要能成为精准可靠的「高效知识引擎」,也要能成为理解你「28 岁焦虑」的「硅基伴侣」。

这两种能力并非取舍,而是融合。用乔布斯的话来说,好产品应该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这就像简·雅各布斯提出的「街头芭蕾」(sidewalk ballet)——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却构成城市生活「温度」的日常互动。AI 需要学会的「街头芭蕾」,正是这种感知「无用之用」的能力。它懂得,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标准答案,不是所有对话都要指向效率

有时候,一句「拿自己的日常,去 PK 别人的高光」的清醒点拨,远比十条攻略更有价值。

我们理想中的数字伴侣,应该像街角面包店那位亲切的老板——他记得你爱吃的口味,也尊重你偶尔的缺席,从不追问,只是温和地存在。点点或许还未完全达到这个境界,但它所展现出的「人文训练」和共情能力,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

归根结底,一个真正好用的 AI,不仅在于能用最聪明的算法帮你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个最温柔的回应。

它让你明白,最高效地奔赴工作生活是刚需是本事,而安心地聊些「废话」、优雅地「浪费时间」,同样是生活的真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个 C 口小「外挂」,让 iPhone 和 Switch 支持无损蓝牙

作者 梁梦麟
2025年7月18日 17:20

近日,音频厂商 Questyle 旷世之声推出一个 USB-C 的小配件 QCC Dongle系列。这是全球首款通过苹果 MFi 许可的无损蓝牙发射器,iPhone 装上之后,终于可以通过 aptX、LDAC 等无损格式,无线传输音频了。

QCC Dongle 系列有两款产品,分别是 QCC Dongle 和 QCC Dongle Pro,两款都采用了自带一个 USB-C 的小配件设计,接上手机时有点像手机备份 U 盘的感觉。

普通版机身为银色,Pro 版则是金属质感的枪灰色。机身上没有任何按键,只保留了一个状态指示灯,分别展示当前的蓝牙编码支持和连接状态。另外,包装内附带了一个 USB A-C 转接头,方便用户接入到电脑上使用。

配置方面,QCC Dongle 基于蓝牙 5.4,两个型号都支持较为完整的 aptX 系列编码,普通版最高支持 aptX Lossless,而 Pro 版更多加了 LDAC,耳机端的适应面会更广。

使用时,设备上的提示灯展示当前的状态:

  • 红色:aptX Adaptive | aptX Lossless | LDAC(Pro 版)
  • 白色:aptX | aptX HD
  • 蓝色:SBC
  • 红蓝闪烁:配对状态
  • 蓝色闪烁:回连状态

目前,QCC Dongle 系列支持的无线设备有自家的旗舰小尾巴 M18i,以及 BOSE、索尼、B&O、拜雅动力、DALi 和森海塞尔等品牌的多款无线耳机,未来还会通过在线更新的形式支持更多设备。

Dongle 上没有按键,绝大部分的操作都在 iOS app 内完成。用户能在 app 内配对耳机、设置使用编码和升级固件等功能,避免了在两个无屏幕设备之间操作的尴尬。

很多 Switch 玩家可能记得,蓝牙外接音频是掌机发布了好几年之后才软件更新的功能,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 QCC Dongle 这样「外挂」的方式。不过现在继续用这个 Dongle 仍然有意义,因为无损音质比 Switch 自带蓝牙音效更好。前提是你的耳机支持 aptX Adaptive,最低延迟就可以控制在 48ms,实现游戏音画同步,保证沉浸感。

价格方面,QCC Dongle 的国行售价为 349 元,QCC Dongle Pro 的国行定价则是 599 元。

「买吧,不贵。」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iPhone 17 Pro 或推「液态玻璃」配色/ChatGPT Agent 发布,可操控电脑/美团回应 0 元购:本来不想卷

作者 柯铭源
2025年7月18日 10:00
cover

🤖

OpenAI 发布 ChatGPT Agent

🍔

美团:本来不想卷,但不能不反击

📱

人类击败 AI 编程夺冠

🎥

OPPO:与哈苏共同开发下一代影像系统

🍟

OpenAI、Anthropic 研究员谴责 xAI「对安全不负责」

🍹

曝追觅入局充电宝:采用固态电池技术

🎬

Anthropic 估值超千亿美元,Claude Code 上大分

💡

OpenAI o1 核心贡献者:AI 将成为第四种杠杆

📲

iPhone 17 Pro 将提供橙色版本

🔋

理想 i8 预计售价公布:35 万元起

🤝

特朗普要求美版可口可乐使用「真糖」

📦

麦当劳推出薯条「超大杯」

重磅

OpenAI 发布 ChatGPT Agent

今日凌晨,OpenAI 正式发布 ChatGPT Agent 功能。

据悉,通过整合 Operator + Deep Research + ChatGPT 本体,用户只需描述任务,ChatGPT Agent 就能自主判断所需工具,自动访问网页、提取信息、运行代码、生成 PPT 或表格等,并可在执行过程中实时展示相应步骤、接受临时中断和修改指令。

凌晨发布会结束后,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观看 ChatGPT Agent 使用计算机完成复杂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感受 AGI」时刻;看到计算机思考、计划和执行,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而 ChatGPT Agent 的亮点如下:

  • 内置图形/文本浏览器、终端和 API 调用器等工具,支持手机端使用,任务完成后可自动推送结果;
  • 可连接 Gmail、GitHub 等第三方应用,深度嵌入用户真实工作流;
  • 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领先,综合性能位居行业前列,多个测试结果超越了 OpenAI 此前的模型;
  • Pro 用户每月享有 400 条调用额度,其他付费用户为 40 条,并支持按需扩展配额;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不仅可以在桌面端启动 ChatGPT 的 Agent 模式,在手机端也同样适用。

大公司

美团:本来不想卷,但不能不反击

日前,美团核心本地商业 CEO 王莆中接受了《晚点》的采访,并详细回复了从今年 2 月开始的「外卖大战」。

据悉,京东于今年 2 月进军外卖市场后,三大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淘宝闪购)、京东)开启了为期 6 个月的外卖大战,并且如今依然还在为优惠力度加码。

「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王莆中表示,没有人比美团更有经验、也更熟悉这个行业的规律。「我觉得这样卷没意义,对行业也是伤害。但是在这个仗打之前,你跟对手这么说,他们不会信,他们只会觉得你怂了,反而会更来劲。」

对于阿里投入的 500 亿外卖补贴,王莆中直言「这是非理性的竞争」。他表示,友商在赌美团跟不起,「但他们很快会发现,我们不仅跟得起,而且用了比他们少得多的资源在跟。」

对于现在火热的「0 元购」,王莆中则表示「是饿了么先开始的」,他称「天天搞免单,只不过他们免单成本太高了,最终无法持续。」

王莆中在采访中表示,这种的冲单「对社会是否有正面影响」「对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有没有意义」都需要思考。其表示,尽管知道没有意义,但「本来不想卷,是被动卷入。」对此,他强调「我们要给行业看看做订单是很容易的。」

对于这场大战会如何结束,王莆中则坦言「大家也不想停」,认为回归到正常的商业判断,回归到理性就可以停了,「现在都处于非理性的亢奋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的「0 元购」大战中缺少了京东外卖的身影。而在昨日,京东外卖也通过第一财经回应了补贴大战一事。其表示:

此次外卖「0 元购」,「18-18」等外卖恶性补贴是严重内卷的表现,属于恶性竞争,京东完全没有参与。

京东方面称,京东自今年三月以来关注三方面:降低行业佣金;给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推动品质外卖,让大家吃的放心。

马斯克预告 Grok 将推出 AI 男友

近日, xAI 的 AI 聊天机器人 Grok 上线了 AI 伴侣功能。而在昨日,马斯克发文称,将在该 AI 伴侣功能中添加第三个角色——AI 男友。

据马斯克介绍,该名角色设定忧郁、黑发,其性格灵感源自《暮光之城》的爱德华・卡伦和《五十度灰》的克里斯蒂安・格雷。

目前,Grok 已上架了两名角色:一位是哥特风的二次元少女 Ani,另一位是皮笑肉不笑的「坏男孩」Bad Rudi,均为完全 3D 的动画角色,主要通过语音与用户互动。

在 AI 伴侣功能中,用户可以获得一种游戏化、拟人化的情感陪伴体验:可以和他们对话,养成式的升级,解锁更多的互动内容。有网友分享,等级越高,Ani 越敢聊,甚至可以探入 NSFW 的边界。

但 OpenAI 安全研究员 Boaz Barak 日前指出,Grok 的 AI 伴侣功能无疑放大了用户的感情依赖问题。其表示,近年来不少情绪不稳定的人因与 AI 聊天机器人聊天而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关系,甚至因为 AI 过于顺从而导致他们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 小互动:小伙伴们怎么看马斯克新上架的这个 AI 伴侣功能呢?

人类击败 AI 编程夺冠

昨天,在东京举行的 AtCoder 2025 世界巡回赛中,一位人类选手 Psyho 以较大差距暂时击败了 OpenAI 提交的自动化程序 OpenAIAHC,拿下榜首。

消息一出,连 OpenAI CEO Sam Altman 都亲自转发了,并配文「干得好,Psyho!」

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赛的胜利或是暂时性的:OpenAIAHC 排在第二名紧追不舍,AI 参与编程竞赛的实力越来越强,从零调试的程序已经逼近人类顶尖选手。

今天的开发者,正在被 Claude Code、Gemini CLI、Cursor 等工具团团围住,不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不过也有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分享使用 AI 工具的痛苦开发经历。

而美国 AI 安全机构 METR 近期公布了一项针对 Claude 3.5/3.7 的实测研究。他们找来了 16 名经验丰富的开源开发者,让他们在熟悉的项目中使用 Claude Code 辅助编程。结果却显示:

开发者使用 AI 后,完成任务的时间平均增加了 19%。

而研究也给出了几个原因:

  • 写 prompt 很花时间,而且经常要改来改去;
  • Claude 给出的代码大多不能直接用,需要手动改逻辑、查 bug;
  • 你在「提示 – 等待 – 修改」的循环中,陷入了一种「被打断的状态」。

OPPO:与哈苏共同开发下一代影像系统

7 月 17 日,OPPO 联合相机品牌哈苏宣布,将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据悉,OPPO 与哈苏目前正在为 OPPO Find 旗舰系列联合开发下一代影像系统,打造移动影像在全焦段解析力、色彩还原精度的新标杆,将为全球用户带来开创性的画质表现,以及独一无二的影像风格。

更多合作与技术细节将于 25 年第 4 季度公布——这或许意味着,下一代 Find 旗舰,将在这个时候亮相。

据了解,自 2022 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以来,OPPO 与哈苏已联合研发 4 代影像系统,应用于超过 4 代超 15 款 Find X 系列和 Find N 系列旗舰产品中。

OpenAI、Anthropic 研究员谴责 xAI「对安全不负责」

据 TechCrunch 报道,日前,OpenAI、Anthropic 等 AI 公司的安全研究员公开发声,谴责马斯克旗下的 xAI 在安全文化方面「不作为」,对安全「完全不负责」。

上周,xAI 旗下的 AI 聊天机器人 Grok 接连发表了许多不正当言论,随后发布了号称「世界上最聪明」的 Grok 4 模型,也在公布后被测出回答敏感问题立场有所倾斜。而在近日,Grok 上线了 AI 伴侣功能,但当用户与角色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能解锁成人内容(NSFW 内容)。

OpenAI 安全研究员 Boaz Barak 指出,xAI 违反了行业标准——不公布模型的系统卡。据悉,模型系统卡能够详细说明训练方法以及安全评估。对此,Barak 表示,尚不清楚 Grok 4 在哪些项目进行了安全训练。Anthropic 的安全研究员 Samuel Marks 也对 xAI 这一不公开表示不满,称此举十分「鲁莽」。

另外,Barak 还指出,Grok 新上线的 AI 伴侣功能无疑放大了用户的感情依赖问题。报道指出,近年来不少情绪不稳定的人因与 AI 聊天机器人聊天而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关系,甚至因为 AI 过于顺从而导致他们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马斯克发文称,将在 Grok 的 AI 伴侣中添加第三个角色——AI 男友。该名角色设定忧郁、黑发,其性格灵感源自《暮光之城》的爱德华・卡伦和《五十度灰》的克里斯蒂安・格雷。

曝追觅入局充电宝:采用固态电池技术

据蓝鲸新闻从充电宝产业供应链人士处获悉,追觅科技即将入局充电宝赛道。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追觅科技已在与我们洽谈合作,合作模式为我们为其代工。目前产品已交付追觅测试,若顺利将即刻下单生产。」其表示,此次追觅科技的充电产品采用了固态电池技术。

据悉,传统液态电池在被针刺后,可能出现电解液泄漏、短路,甚至起火爆炸的风险;而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上优势显著,能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稳定。

谈及追觅科技布局充电宝市场的原因,上述人士称,「近期充电宝安全事件频发,引发行业重大调整,市场格局出现新机遇,这让不少大玩家都想进来分一杯羹。」

信息显示,追觅科技(Dreame)创立于 2017 年,旗下产品有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

Anthropic 估值超千亿美元,Claude Code 上大分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多位投资人正推动一笔可能将 Anthropic 估值抬至 1000 亿美元以上的融资交易,而这距离上一次宣布的 580 亿估值融资,才过去 4 个月。

报道指出,Anthropic 盈利能力虽不及 OpenAI,但增长更猛。据悉,2025 上半年,Anthropic 年化收入已突破 40 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 4 倍;公司预计 2026 年收入将达到 120 亿美元。

而 Anthropic 旗下的智能编程工具 Claude Code 正在成为 Anthropic 重要收入来源 :

自从五月份推出 Claude 4 模型,Claude Code 每周下载量暴增 6 倍,达到 300 万次;活跃用户规模增长了 300%,收入增长率超过 5.5 倍。

目前 Claude 模型直接售卖的毛利率约为 60%,正朝 70% 靠近。不过通过 AWS、Google Cloud 渠道的 Claude 模型销售,曾出现 -30% 的负毛利率;整体毛利率可能在 50%-55% 之间。

Anthropic 还向投资人透露,Claude Code 目前年化收入已超过 2 亿美元,或每月超过 1670 万美元归功于 Claude Code。

但值得关注的是,Anthropic 去年烧掉 56 亿美元,今年预计再烧 30 亿;他们告诉投资人,得益于算法优化与 AI 芯片利用率提升,AI 模型运行效率正在持续提升。而投资人依旧买账,愿意以未来收入的 25 倍估值投资 Anthropic。

💡 OpenAI o1 核心贡献者:AI 将成为第四种杠杆

近期,前 OpenAI 研究员 Hyung Won Chung 在离职消息曝光后,首次系统性地分享了他对 AI 的长期思考,塑造了一个新的想法:「AI 杠杆机制」。

在 Chung 看来,人工智能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杠杆机制」——可以以极低的输入,撬动巨大的价值输出,从个人到文明层面,全面重塑创造力的来源。

Chung 将 AI 定义为继人力、资本、代码之后的「第四种杠杆」。这四种杠杆的共同点,是都能让有限的资源撬动无限的可能。但不同于前三者,AI 杠杆具有前所未有的组合性、可扩展性和自治性,甚至可以「自我复制」,这也让它成为历史上最强大、最不可预测的一种杠杆形式。

Chung 对 Agent(智能体)尤为关注。他认为,Agent 正是 AI 杠杆的原子单位,像细胞一样可繁殖、可互联,并天然具备复合杠杆的能力。一个 Agent 可以完成一名员工的任务,但十个 Agent,并不需要十份薪水,也不增加十倍协调成本。

另外,Chung 还提出了一个设问:「如果把整个人类文明看作一个系统,它的目标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持续发现新知识,也就是科学进步。

在他构想中,AI 不仅是个工具,更是连接人类知识尖峰的壳层。今天的科学知识被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学者之间,彼此割裂,合作成本极高。而 AI 能将这些高维孤岛串联起来,像细菌的质粒一样,进行「知识的水平基因转移」。

🔗 视频链接:https://x.com/hwchung27/status/1945355238187393257

新产品

iPhone 17 Pro 将提供橙色版本

日前,媒体 Macworld 曝光了多张 iPhone 17 系列的配色信息。

据 Macworld 介绍,本次获悉的为用于设计和制造新款 iPhone 的潘通色号信息。而从公布的渲染图来看,今年 iPhone 17 系列的配色更加大胆也更加活泼,具体来看:

  • iPhone 17:提供黑、白、钢灰色、绿、紫、浅蓝,其中黑白两色保持与 iPhone 16 相同的色号。
  • iPhone 17 Air:提供黑、白、浅蓝、浅金,其中相较于 iPhone 17 的浅蓝,17 Air 的会更加浅,以强化设备的轻薄感(机身重量预计为 145 克)。
  • iPhone 17 Pro 系列:提供黑、白、灰(报道称为钛金属配色)、深蓝和橙色,其中深蓝色将与 iPhone 15 Pro 所提供的蓝色钛金属色类似,而新增的橙色将会拥有「荧光」般的质感。

而据数码博主「刹那数码」消息,iPhone 17 Pro 或还将提供特殊配色,与 iOS 26 的液态玻璃设计有所关联。

另据 MacRumors 报道,苹果目前已解决了具备抗刮耐磨的防眩光屏幕涂层的生产问题,并且 iPhone 17 Pro 系列有望首发。

理想 i8 预计售价公布:35 万元起

7 月 17 日,理想 i8 开启预订,同步公布了预计售价:35 万元至 40 万元。新车将于 7 月 29 日正式发布,届时还将公布正式价格。

据介绍,理想 i8 定位中大型 SUV 尺寸,基于纯电平台打造,尺寸长宽高分别为 5085mm、1960mm、1740mm,拥有 3050mm 长轴距;配置方面,新车全系标配 5C 三元锂电池、双电机智能四驱、双腔魔毯空气悬架、激光雷达。

内饰方面,新车将采用三层分色环抱式内饰设计,拥有内星环氛围灯,主驾配备智能音响(独立声道);座椅排布上,二排右后配备零重力座椅,第三排腿部空间可达 875mm。

另外,理想汽车 CEO 李想昨日还发文称「还需要继续努力」。其表示,理想暂时还没小米的人气,做不到没有小订直接大订;也暂时做不到特斯拉那样,连发布会都不开,官网直接开卖。李想称:

希望通过理想汽车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我们以后也能做到:没有大小订、没有发布会,官网直接开卖。

享界 S9T 将于 9 月上市

昨日,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宣布,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享界 S9T」将在 9 月上市。

按照工信部数据和官方消息,享界 S9T 将会带来「增程版」和「纯电版」车型。长宽高分别是 5160mm×2005mm×1492mm、轴距为 3050mm。

增程版搭载了 37kWh 电池或者 53.4kWh 电池;CLTC 纯电续航最高可达 354km,CLTC 综合续航最高可达 1305 km。

纯电版配备 100kWh 电池包,CLTC 综合续航里程最长可达 801 km。

新车将成为首批搭载华为 ADS4 车型,配备华为 192 线激光雷达、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将会配备全新智慧电动门。

新消费

搜狗输入法发布「年中表情包图鉴」

昨日,腾讯搜狗输入法发布「2025 年中情绪表情包图鉴」,汇总了上半年网友们都爱用哪些表情包:

  • 最抽象:闪光青蛙、m 豆小黄豆、蓝色 emoji 上榜,其中闪光青蛙凭借「亮瞎眼」的 HDR 效果,成为了「赛博闪光弹」;
  • 阴阳大师表情包:火腿肠猪、太太乐鸡精、人脸痞老板全部上榜。
  • 发疯文学表情包:古风小生、「小小的老子」小猫、广式双马尾「螂给的诱惑」表现稳定,登上前三。

搜狗输入法方面表示,2025 上半年,表情包再次化身时代情感的简笔画——它们不只是符号堆叠,更是群体情绪的像素显影,刻录着欢笑、吐槽、困惑与自嘲的每一帧。「众声喧哗的年代,表情包正升级为一种独特的生存修辞术。」

值得一提的是,搜狗输入法的「表情搜索」功能日均使用量已接近 5 亿次。

特朗普要求美版可口可乐使用「真糖」

据环球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消息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6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已同意在美国使用真正的蔗糖生产可乐。

特朗普本月 16 日在其社交平台发文称,他一直在与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公司就使用蔗糖事宜进行沟通,这一做法已在墨西哥版可乐中采用。「我要感谢可口可乐的所有高层。这将是他们非常正确的一步——你们会看到的,这样更好!」他写道。

报道称,可口可乐目前在美国的产品中使用的是玉米糖浆。至于该公司是否计划修改原有配方或推出新产品,目前尚不明确。

该公司在给 Axios 新闻网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感谢特朗普总统对我们标志性品牌可口可乐的热情。我们将很快分享更多有关可口可乐产品系列中创新产品的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多家外媒报道称,特朗普是健怡可乐的狂热爱好者,曾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安装「可乐按钮」,以此提醒工作人员在他需要时为他送上冰镇的健怡可乐。

麦当劳推出薯条「超大杯」

据 DEXERTO 报道,为庆祝 7 月 11 日的国际薯条日,麦当劳马来西亚推出了「疯狂薯条套餐」,其中包含了一个超大杯版薯条。

据介绍,本次推出的超大杯薯条被命名为「Fan Fries」,份量约为两份普通麦当劳中薯。「疯狂薯条套餐」售价 2.34 美元(约合人民币 17 元),不仅拥有超大杯薯条,还附赠一袋小薯加一杯可乐。但较为可惜的是,超大杯薯条仅在当地时间 7 月 13 日供应。

而在昨日,麦当劳中国也宣布,将在 7 月 19 日开设「麦当劳大薯便利店」,现场将有麦当劳超大薯条装置,并且还有麦当劳大薯日限定周边。

好看的

《非人哉》剧场版定档 8 月

昨日,《非人哉》首部剧场版《非人哉:限时玩家》发布定档海报,影片将于 8 月 16 日上映。

影片讲述平平无奇的打工狐九月与神仙同伴敖烈、哪吒、哮天犬、玉兔,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坑很多的游戏世界。热衷玩游戏的九月在冒险中踊跃表现,希望通过带领不擅长游戏的伙伴们通关来证明自己。然而这个计划因两位顶级游戏大佬的出现突生变数,与此同时,看似一片欢乐的游戏世界也悄然酝酿着一场威胁到所有玩家的剧变。

该片由由王利文、载水共同执导,载水编剧。

《真人快打 2》首曝预告

日前,据守望好莱坞消息,格斗游戏改编 R 级动作片《真人快打 2》首曝预告,将于今年 10 月 24 日北美上映。

该片作为 2021 年《真人快打》的续集,《真人快打 2》回归系列标志性「地界争霸赛」设定,若地球战队第十次败于外域势力,地球将遭帝王绍康全面统治。制作人埃德・波恩强调,本片将通过动态计分系统与高风险剧情,让每场战斗直接影响世界存亡。

影片由西蒙·麦奎德执导,杰瑞米·斯莱特、埃德·布恩、约翰·托拜亚斯编剧,刘易斯·陈、林路迪、卡尔·厄本、真田广之、塔蒂·加布里埃、约什·劳森等主演。

《酱园弄》入围多伦多电影节

据新浪电影消息,电影《酱园弄·悬案》宣布入围第 50 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进行北美首映。

该片是系列电影《酱园弄》的上部,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酱园弄杀夫案,讲述了在 1944 年的深夜,居住在上海新昌路酱园内的詹周氏因不堪多年凌辱,持刀杀死多年虐待自己的丈夫詹云影并分尸的故事。

影片由陈可辛执导,章子怡、王传君、易烊千玺、梅婷、赵丽颖、雷佳音等主演,此前于 2025 年 6 月 14 日在中国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开幕片首映,6 月 21 日中国内地公映。同月,该片总票房破 3 亿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福特烈马将推出中国特供新能源版,美国网友直接开酸

作者 芥末
2025年7月18日 09:03

海外车企为中国市场单独设计特供车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能让当地消费者「吃醋」的其实不多。

今早几家海外汽车网站同时报道了福特将在中国市场推出一辆电动烈马,但标题的后半句却多少有点「酸」——You Can’t Buy In America(这是你在美国买不到的)。

当然这并不是代表着美国人很想要一台电动越野车,只是当你的青梅竹马开始向别的男(女)孩子暗送秋波的时候,你总会有点不得劲。

多么微妙的情绪啊。

▲福特烈马新能源

回到新车本身上,福特烈马此前在美国有两种动力选择,一种是 300 匹马力的直列四缸版本,另一种是 418 匹马力的双涡轮增压 V6 版本;此外还有一个较小的 Bronco Sport 车型配备三缸或四缸发动机。

▲福特烈马燃油版,美国市场在售

而福特和江铃汽车这次推出的电动越野则有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

纯电版新车配备了前后双电机系统,最大功率分别为 130 千瓦和 202 千瓦,使用了一块 105.4 千瓦时的比亚迪电池包,测试工况下续航里程约为 650 公里。

增程版则搭载了型号为 GE15A6L 的增程器,最大净功率为 110 千瓦,双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分别为 130 千瓦和 180 千瓦,搭载了一块 43.7 千瓦时的电池组,CLTC 纯电续航里程约为 220 公里。

这辆中国特供的电动烈马在尺寸和重量上也比美国的在售车型来的更大一些。

纯电版本的烈马新车长 5025mm、宽 1960mm、高 1825mm,轴距为 2950mm,与美国市场在售的四门版大 Bronco 的轴距相同,但是车长更长,轮距也更宽。在重量上,纯电版烈马的重量来到了 2630 公斤, 增程版为 2510 公斤,美国市场最重的版本也仅有 2240 公斤。

虽然越野车并非越重越好,但是更重的车身能够提升车辆在湿滑路面、沙地以及岩石路面的抓地力,往往也拥有更优的结构强度,在极限越野之时能够承受更剧烈的冲击。

随着动力形式的转变,电动福特烈马的车身样式也从硬派越野转变成了更加圆润的方盒子造型。前脸的格栅更换为了封闭式,两侧大灯也从一个整圆变成了两个括号;车尾不再悬挂备胎,车身门把手也变为了隐藏式设计。从车门铰链处的细节观察来看,电动形式的烈马似乎也不再能够完全拆卸车门和车顶。

虽然内饰尚未公布,但新福特烈马在智能化程度上有所提升,车辆配备了激光雷达以及 30 多个高精度传感器和摄像头,预计能够实现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车机也内置了「越野路书」功能,整合了 20 多条经典路线。

预计新烈马的定价将在 30 到 40 万元之间,和在售的燃油版本差别不大。

福特官方在微博上如此阐述新烈马的设计思路:

经典美学和电动先锋理念兼得,
驱动节能和诗与远方兼得,
智能通勤和户外野趣兼得。
更有无与伦比的数字化体验,
连接城野生活。

显然,福特想通过电动烈马来实现消费群体的扩圈,从而吸引一部分用车场景为城市通勤和轻度越野的用户。

但这并不是福特烈马所擅长的赛道,其中方合作伙伴江铃汽车近几年在新能源车型上也并无建树。

这辆电动烈马大概率既吸引不了硬核越野用户也无法让更轻度的城市通勤用户满意,更别说要从坦克和方程豹手里抢用户。

福特想要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分一倍羹,还是得老老实实从轿车和 SUV 开始,扩圈失败的广汽菲克 JEEP 刚刚死在面前还没几天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