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4月4日首页

小鹏和蔚来,给出了新势力「生存战」的两种答案

作者 李华
2025年4月4日 00:15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在 2025 年进入白热化。

据中汽协数据,2025 年一季度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 2%,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凭借 10 万 – 15 万元价格带的密集产品矩阵加速收割市场,华为、理想则以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抬高竞争门槛。

在这场生死竞速中,小鹏与蔚来这对曾经的「新势力双雄」,以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寻找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撕掉了互联网标签,向制造业的规模铁律俯身;后者高举技术大旗,在巨额亏损中坚守长期主义。

尽管战略选择迥异,两家企业却共同将「降本」推至生存核心。

小鹏的觉醒始于 2022 年 G9 的定价灾难,这款旗舰 SUV 因配置混乱引发用户不满,出现了大量退订,让小鹏汽车迎来了它的至暗时刻;蔚来则深陷重资产泥潭,2024 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达到了 224.02 亿元,近 7 年来的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更是惊人地突破了千亿大关。

无论是小鹏还是蔚来,唯有将理想主义装进现实主义的套子,才能在这场残酷竞速中赢得喘息之机。

新势力「生存战」的两种答案

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将 2024 年定义为「成本革命年」,亲自挂帅供应链部门。他将改款 P7 + 的研发费用从 P7 的 20 多亿元拦腰砍半,并通过座椅骨架等核心部件的通用,实现单车降本 20%。

更激进的策略体现在价格带上。12 万元级车型 MONA M03 上市首月订单破万,带动小鹏汽车四季度交付量环比增长 48%,月交付峰值逼近 4 万辆。这一「以价换量」的策略立竿见影——2024 年小鹏汽车全年净亏损同比收窄 44%。

规模和技术之间,小鹏选择先保规模。

▲ 2024 年 12 月 30 日,第 5 万辆 MONA M03 下线

何小鹏在接受晚点 LatePost 采访时表示,在过去,小鹏汽车走的是「中规模、高研发、高成本」的精而美路线。「我 2022 年就意识到,这个路线很难走通」。

「卖不好车,就不可能有高研发费;没有足够多的研发费,就做不好科技;做不好科技,长期我就打不过别人。」何小鹏在三年前就认识到,小鹏汽车迫切需要在 10 万 – 20 万元价位进行战略布局,实现「规模化地卖车」。也正因如此,才有了 2023 年小鹏与滴滴的合作。

为了保规模,小鹏自然也有妥协。

2024 年,小鹏汽车总研发投入为 64.57 亿元,同比增长 22.4%,主要由于扩充产品组合以及支持未来增长,与新车型开发相关的开支增加。与蔚来(130.37 亿元)相比,小鹏的研发投入仅为其一半,也被理想(110.7 亿元)远远抛开,甚至还不到特斯拉的 20%。

如何在资源少的情况下做到技术领先?何小鹏的答案是:做减法。「别人可以做 3 件事,你能不能只做 1 件,但做到最好」。他举了个例子:「三家车企都在做芯片,一家在做碳化硅芯片,一家在做激光雷达芯片,而我只做了 AI 芯片」。

▲小鹏图灵 AI 芯片发布

与小鹏的「务实求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创始人李斌对技术的孤注一掷。

2024 年 12 月,蔚来 ET9 在 NIO Day 正式上市。这款旗舰车型搭载了 17 项首发技术,包括蔚来自研的神玑芯片、全域操作系统 SkyOS 以及支持 L4 自动驾驶的冗余架构。「现在车上最主要的 CDC(中央计算单元)和车上的域控制器、主要的控制器,全都是用的自己的操作系统。把这些合在一起,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李斌说。

▲蔚来 SkyOS·天枢

从 2022 年开始,蔚来好似进入了一个新的扩张周期,投资规模显著增加,涵盖芯片、操作系统、主动悬架等底层技术。这种「技术复利」的豪赌甚至蔓延至补能体系,蔚来的换电站已经迭代到了第四代,与宁德时代分攻高、低端换电市场,换电站数量突破 3100 座。

两种战略分野在财务数据上形成尖锐对立。

2024 年,蔚来以 657.3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了 18.2%,却被小鹏 33.2% 的增速甩在身后,其 9.9% 的毛利率不足理想汽车(19.8%)的一半。

但在李斌看来,蔚来很快就会迎来它的收获期。3 月 23 日,蔚来组织了一场闭门交流会,李斌指出,今年公司的核心任务就是第四季度盈利。

从目前的规划角度来讲,现在 3 个品牌、9 款新产品陆续交付。到了四季度,我们的销售服务网络和换电站的建设基本完成了阶段性布局。

▲蔚来 ET9

2025 年是蔚来的产品大年,旗舰轿车 ET9 近期就要开始交付,主销车型 ET5、ET5T、ES6、EC6 也将在上海车展前后迎来 2025 年款。

子品牌方面,乐道第二款车型 L90 同样会在上海车展亮相,三季度交付,四季度还会交付一款大五座 SUV,命名大概会是 L80;第三品牌萤火虫也将在 4 月底开始交付,今年也有 8 个月的产品周期。

▲乐道 L90,图片来自:拉面师傅

除了这些,蔚来还将在今年四季度发布一款旗舰级的大型 SUV,和 ET9 共同角逐毛利更为可观的豪华汽车市场。同时,这也是蔚来多年研发成果落地变现的关键契机。

刀刃向内的「降本革命」

虽然小鹏和蔚来的方向不同,但降本增效成为了两家企业共同的课题。

何小鹏率先完成了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他的大脑里似乎挂着一幅车间平面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供应链优化节点,这位曾经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将「用户思维」移植到了成本管控的每个毛孔。

每天早上 10 点到岗,晚上 10 点仍在公司,每天工作六天半。这位曾经沉迷网文的 CEO,如今的工作强度更像是在「玩命」。这种转变源于 2022 年 G9 的定价灾难,当时技术精英主义导致的配置混乱让何小鹏意识到:「企业得先赚钱,才能花钱,而不是靠融钱」。

▲小鹏汽车总部,图片来自:小鹏社区

何小鹏的变革充满铁腕色彩。

2023 年,他一口气撤换了 10 名副总裁级高管,重组了 30 个一级中心中的 85% 负责人。这多亏了雷军的一句提醒:「董事长可以做好人,但 CEO 不能。」

执行层同样也要严抓。通过每周两次的「倾听 30 分钟」活动,何小鹏发现一个负责流程优化的部门全年仅更新两段文档,当即解散该部门。现在,所有业务流、人流、财务流必须跨部门透明运作,任何成本超支需研发、采购、生产三方负责人联签担责。

采购体系的重构尤为彻底。因为王凤英入职前的一句提醒,何小鹏发现钢材采购存在严重问题——虽然号称直购,但内里却有着不少「门道」。

「下面的人一直在骗你,你看不出门道。」何小鹏说。

为解决这个问题,他花了 9 个月时间层层追查,最终通过财务数据倒逼流程改造。另一方面,与大众集团的联合采购带来意外收获。「过去太浪费了,」何小鹏坦言,「现在每个月都开降本会,所有环节捋清楚。」

如今,小鹏在成本上的优化也体现在了车价和销量上。而这一切,李斌都看在眼里。

▲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本月初,李斌在一场面向产研集群全体员工的内部讲话中,详解了「基本经营单元(CBU)」的核心逻辑——将公司所有经营工作拆分为多个互不重叠的单元,每个单元都需要建立明确的 ROI(投资回报率)指标和业绩奖惩规则,各部门单独结算成本,确保资源投入与产出的高效管理。

「小鹏能改好,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好?」李斌对员工说,蔚来将在一季度大规模推行这一制度,并计划在二季度全面落地施行,公司的盈利和亏损都将通过这些基本经营单元汇总得出。

CBU 制度同样适用于换电体系。

「比如哪个门店或区域公司,说在某个县建换电站能帮助卖车,那你自己出钱。」李斌表示,今年蔚来在全国梳理了 1 万个建站点位,按照卖车、收服务费、品牌贡献度等维度算好 ROI,从高到低去排,其中一半以上的 ROI 大于 1,当年就可以收回投资。

此外,蔚来还启动了「加电合伙人计划」——由第三方来出资建站,蔚来进行租用和运营的轻资产模式。

为了达成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李斌还提出了诸多具体的措施。例如,蔚来去年借鉴了立讯精密的经验,在内部启动了一个名为 Cost Mining(成本挖矿)的项目。李斌透露,该项目去年收到了 6000 多条「降本线索」。

每个人都可以提,一线员工觉得哪省钱也可以提。当然不是每一条都会做,因为有时节约也有成本。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供应链透明化改革,以研发为源头,把供应链拉通——所有与蔚来有关的生产费用细节,包括人员、场地、能耗等数据,必须实时接入蔚来的系统。不仅如此,蔚来成立了单独的 CE(成本工程)部门,来审计每一笔开支。

同时,李斌这次也破开了公众贴在他身上的「老好人」标签,他坦言,十年来,蔚来主动辞退的副总裁级高管,比任何一家公司都多。

「有 20 个以上,」秦力洪接上了李斌的话,「我们从来不把『把谁干掉』当做优点来说,这个事我们不太认可,可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违反法律,该抓就抓,我们也抓过很多人。」他透露,蔚来合规部去年处理了 100 多起调查案件,其中诉诸刑法的十几起,最长的判了 13 年。

和现在的何小鹏一样,李斌该「狠」的时候,也不会手下留情。

把理想主义装进现实主义的套子里

2025 年的这场「生存战」没有标准答案,但两家企业用血泪教训换来的启示清晰可见。

短期来看,小鹏通过「采购铁腕+爆款策略」证明成本控制能力是穿越周期的氧气瓶;长期而言,蔚来的技术纵深布局,或许能在行业下一轮竞赛中赢得先机。

但两者的选择印证了同一真理:在淘汰赛读秒阶段,活下来的不是最理想主义的企业,而是最擅用现实规则为理想续命的企业。正如李斌所言:「特斯拉亏了 16 年,亚马逊亏了 15 年,但市场不会再给蔚来 10 年时间。」

小鹏和蔚来的选择已经超越了企业战略的范畴,成为了观察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进化的两个典型样本。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首页

换电救不了的乐道,准备转投「增程」?

作者 李华
2025年4月3日 22:33

艾铁成的离场,很是突然。

4 月 1 日,也就是乐道官宣换帅的前一天,艾铁成还在微博上和李斌互动:「恭喜蔚来,累计提供换电服务已超 7000 万次。」

上个月,艾铁成还发了一条微博,说他准备将「订单爆了」的梗图做成乐道品牌的周边,作为粉丝福利发放,这算是他对这一事件的首次正面回应。当时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说自己不会「一走了之,半途而废」。

尽管他曾立下军令状,说 3 月销量不达预期就下课,但正是这种「不低头认输」的表态,让这次的离职稍显突然。

最后的告别里,艾铁成似乎将他的失败,归结于营销层面。「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并未让这台竞争力极强的好车达到与它的产品力相匹配的销量,在营销层面。」艾铁成说,「我作为团队负责人,暴露了很多短板,辜负了大家的期待,深感愧疚,也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乐道汽车首款产品 L60 的月销量,想必各位也都有所耳闻,除了在去年 12 月短暂地完成了交付目标,其余时间都在四五千辆之间徘徊——

似乎确如艾铁成所说,这样的销量表现和 L60 的产品力之间产生了奇怪的错位。

乐道 L60 原本是一款极具市场潜力的车型,蔚来对其寄予厚望,将其视为月销超 3 万辆的「现金奶牛」。早在伪装车阶段,后窗上那句「比毛豆 Y 更棒」的标语,就充分展现了蔚来的产品自信。

的确,凭借低能耗、大空间和舒适的乘坐体验,L60 的实力足以让任何人信心满满。更何况,其 BaaS 价格低至 14.99 万元,使它在面对特斯拉 Model Y、小鹏 G6、智界 R7、极氪 7X、阿维塔 07 等一众竞品时,丝毫不落下风。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产品力在同级对比中表现尚可的品牌,到底是怎么被乐道玩坏的呢?

从「订单爆了」,到「无人问津」

一开始,大家对于乐道的「订单爆了」并没有太多质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乐道汽车在产能与交付环节的管理失误逐渐暴露。

乐道 L60 的生产依托于蔚来位于合肥的 F2 工厂,与蔚来主品牌车型共线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它的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

去年 9 月份上市后,乐道 L60 的产能爬坡异常缓慢,用户提车周期被拉长至数月之久。即便蔚来后续把产能拉到极限,交付时间也延长到了 14 周——这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

大量订单无法在 2024 年底国家新能源补贴退坡前完成交付,许多潜在客户转而投向特斯拉 Model Y、小鹏 G6 等竞品,订单流失严重。

延迟的交付,反映出乐道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短板。共线生产虽然理论上可以共享资源,但在面对新品牌和新车型的快速增量需求时,工厂的调度能力和供应链响应速度显然跟不上节奏——新车发布当月,乐道一共只生产了 2000 多辆 L60,其中还有 1000 多辆是展车和试驾车。

随后,远低于市场预期的销量,也让外界慢慢开始质疑起乐道的订单。

对于高调宣称的「爆单」,乐道始终未公布具体的订单数据,虽然艾铁成多次强调「蔚来不拿订单量做营销」、「订单确实很多」,但这种缺乏透明度的做法依旧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

更糟糕的是,混乱的交付顺序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不满。

去年 10 月,有用户反映 L60 交付顺序混乱的问题,一些后下定的用户反而提前拿到了车。乐道后续承认了这是员工的工作失误,称员工没有严格按照用户的锁单顺序和已有车辆做对应的匹配,「等到 3 天后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他们配好车,做好交付准备甚至已经开始打款了。」

尽管乐道表示这样的用户只有几十位,但其口碑的下滑仍无法避免。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交付节奏的失控不仅是运营问题,更直接动摇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产品力再好也难以挽回。

李斌此前在 2024 财报会中提到:「乐道 L60 用户口碑非常好,从产品满意度来说是蔚来最高的产品。」但同时他也无奈表示,乐道销量增长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调研大概影响了 30%-40% 的销量」。

一个只有一款产品的新品牌,初期一旦没能站稳,后果是致命的。

乐道销售小云告诉董车会,他们门店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客户很少」,「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个车无人问津」。

从「能否留住客人」变成「根本没人来」,这种客流量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反映了品牌吸引力的流失。为应对低迷的销售表现,乐道甚至在一线进行了一轮裁员,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乐道 L60 的品牌定位似乎未能精准传达其价值,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将其称为「低端蔚来」的声音。「买这车不是明摆着告诉别人我买不起蔚来吗?」瑞平对董车会说。

进行了一轮试驾比对后,瑞平在上周购入了一辆特斯拉 Model Y。在购车之前,他在心中给试驾过的几辆车排了一个名次:特斯拉 Model Y、极氪 7X、领克 08、小鹏 G6,乐道 L60 则被排到了最后。

至于原因,瑞平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品牌。

尽管乐道主打「家庭定位」,但在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上,这一定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更关键的是,乐道在蔚来的两大核心卖点——换电和服务上未能与母品牌看齐,例如,乐道车主无法享受 NIO House 等专属服务。正是这样的差异体验,进一步强化了「低端化」的负面印象。

▲南昌蔚来 NIO House

在瑞平看来,这样的「等级区隔」已经让「低端蔚来」成为乐道甩不掉的标签。

于乐道而言,换电能加的分并不多

换电这张牌,蔚来玩得风生水起,可到了乐道手上,效果却打了折扣。

在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李斌曾直言不讳:「蔚来最大的『学费』是换电站布局得太晚了」,称自己低估了换电站对用户购车决策的影响力。

李斌表示,从蔚来品牌目前的销量分布来看,长三角的「三省一市」占了蔚来总销量的 60%,原因不只是长三角用户的消费观念比较新,蔚来在长三角坚定的换电网络布局也功不可没。

▲上海第 180 座蔚来换电站

上海我们有 180 座换电站来服务 10 万用户,我们浙江昨天实现「县县通」,浙江去年七八月份已经过了 10 万用户,江苏去年年底也达到 10 万用户,江苏也是去年年底实现县县通。

 

如果我们在 2022 年、2023 年建的再早些,我相信我们的整个销量、用户满意度应该会更好,这其实也是我们可以去复盘的地方。

显然,对于换电站的建站节奏,李斌是有过反思的。然而,在乐道上,他还是栽了。

乐道 L60 的第一次亮相是去年 5 月,乐道品牌发布会。在会后的媒体群访环节里,李斌着重强调了蔚来做乐道的逻辑。按照他的说法,乐道品牌是「2020 年开始决定启动,2021 年正式启动,规划早就有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一时兴起」。

乐道 L60 是蔚来 NT3.0 平台首款车型,用到了很多平台化能力,到 9 月份上市交付的时候,就会有 1000 多家换电站可用。所以李斌对它的期望也是「钱已经烧过了,该你赚钱了」。

可实际情况是,乐道直到 2025 年才迎来了它的第 1000 座换电站。核心原因在于,乐道品牌和蔚来品牌的电池标准并不统一。

乐道 L60 虽支持蔚来换电网络,但其实际换电体验受限于兼容性问题,只支持蔚来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换电站。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乐道可用的换电站数量为 1891 座,占比刚刚超过蔚来换电站总数的 50%。

更大的槽点是:即便换电站可以给 L60 换电,里面也不一定有满电的乐道电池。「我这 60 万人口小城,只有郊区一个换电站,一块乐道电池。」一位用户今年 2 月在社交媒体上如此说道。

与换电紧密相关的 BaaS 电池租用方案,同样未能成为乐道的加分项。14.99 万元的租电起售价看似吸引人,但不少消费者经过计算后发现,如果用车时间在 5 年以上,租电池的成本要高于直接购买电池,且二手车残值可能因换电模式受影响。

「BaaS 看起来很便宜,其实一点都不便宜,」瑞平认为,乐道本就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品牌,「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5 年不到就换一辆车,这件事不太现实」。

了解完 BaaS 方案,瑞平便走出了门店,再也没有回来过。

像瑞平这样的客户,销售小云接待过不少。「好不容易来了个客人,结果都说再等等,对比一下」。小云说。

要是能现场成交倒还好,这一出门对比,往往就出问题了——隔壁家销售说不定能说出乐道的一万个缺点,换他们来写这篇文章,可能写得比我更好。

总之,乐道 L60 在产品力上的确是可圈可点的,但换电站布局滞后、体验不佳、服务缺位,再加上品牌争议,乐道这张牌并没有给蔚来带来预想中的助力。

短期来看,在乐道需要在即将推出的 L90 上做好准备,优化交付效率,并调整定价策略,光靠 BaaS 这条路,已经走不太动了。

搞清楚乐道到底能为家庭用户带来什么独有的优势,是新领导人沈斐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沈斐近期的发言来看,说不定会是「换电+增程」?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瑞平、小云为化名。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