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3日首页

Nothing 首款「旗舰手机」:售价近六千,设计值四千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7月3日 18:21

Nothing Phone (3),再一次成为了今年最有意思的手机。

作为 Nothing 这个主流名不见经传,小众圈子捧为邪门经典的品牌,在 2025 年推出的旗舰手机,Phone (3) 外观设计继续不走寻常路,不仅在整个手机市场鹤立鸡群,即使跟前代对比也显得颇为怪异,让人说不出究竟是好看还是好丑。

而围绕这台手机的讨论也很有趣:有人觉得这台手机的新设计「略显保守」,但也有觉得「充满乐趣」、「大胆」。

和这台「Nothing 首台旗舰手机」一同发布的,还有 Nothing 首副头戴式耳机 HeadPhone (1)。它或许也是今年外观最特殊的耳机产品。

Nothing 最贵手机发布,值吗?

相比起几乎完全套娃的 Phone (1) 和 Phone (2),Phone (3) 在 Nothing 品牌最会整活的手机背面,这次进行了大胆的重新设计。

▲ 图源:Trusted Review

标志性的「Glyph」灯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上角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形副屏「Glyph Matrix」,以 LED 点阵显示,依旧是 Nothing 那味儿。

▲ 手机录音时的 Glyph Matrix

这可能是个好的改动:以往 Nothing 手机的灯带,主要是靠几种的闪烁频率组合,提示不同的通知,十分抽象,也不好记。

而通过副屏,Phone (3) 就能用更具象的形式,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通知提示,还能显示秒表、打车信息等等活动通知。你就当它是一个「小屏灵动岛」——只是在背面。

平时没通知时,这个副屏可以显示一些可爱的小动画,还能玩一些小游戏:转瓶子、石头剪刀布等等。为了副屏互动,Nothing 甚至专门在机身背面加了个圆形按钮。

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灯矩阵」属于那种有点意思,但其实也仅限于此的功能。

▲ 图源:Mrwhosetheboss

虽然副屏在当下的智能手机上比较稀有,但 Glyph Matrix 的整个概念和形式都不算太新鲜,并且也没能和灯带一样,很好融入在手机背面的透明设计之中。

如果说副屏设计还能在一些其他厂商的机型上找到相似性,那么 Phone (3) 这个略显「混乱邪恶」的非对称三镜头排列设计,就真的迥异于整个手机市场了。

▲ 图源:The Verge

当然,审美的事情见仁见智。不过最上方那颗过于贴近手机边框、并且没有和下方摄像头对准的潜望式镜头,怎么看都觉得有点不太舒服,破坏了下方两颗镜头网格居中的规矩感。回头倒要看看 Nothing 的设计师怎么解释这种怪诞的视觉观感。

不过有一个小巧思很好玩:摄像头下方的那个红色正方形,会在录制视频时亮起,模仿老式录影机。这倒是很 Nothing。

▲ 图源:The Verge

从最开始的预热活动,到现在最终发布,Nothing 都着重强调,Phone (3) 是他们「首款真正旗舰手机」,这首先体现在定价上:7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725 元。

但处理器的型号似乎不太对得起这个价格:高通骁龙 8s Gen 4,而不是其他品牌旗舰手机标配的 8 Elite。内存和存储则有 12GB+256GB 以及 16GB+512GB 可选,后者要加 100 美元。

Phone (3) 也是 Nothing Phone 数字系列第一台三摄手机,三颗全部都是 5000 万像素,具体配置如下:

  • 主摄:F/1.68 光圈、1/1.3 寸传感器
  • 潜望式长焦:F/2.68 光圈,1/2.75 寸传感器
  • 超广角:F/2.2 光圈,1/2.76 寸传感器

屏幕方面,Phone (3) 采用了一块 6.67 英寸的 LTPS AMOLED 屏幕,支持 30-120Hz 刷新率,而不是大部分旗舰手机标配的 LTPO 屏幕,峰值亮度纸面数据有 4500 尼特。

拿到了手机的评测媒体普遍给这块屏幕的显示效果打出好评,但对其亮度表现保留意见,甚至认为可能并不如峰值亮度 2000 的 iPhone 16,需要进行户外测试。

真正让海外评测机构眼前一亮的,或许是 Phone (3) 上的硅碳电池,容量来到 5150mAh。海外市场比较少见这种技术,国内则见怪不怪,甚至觉得容量有点小了。

Nothing 今年发布的所有手机,包括子品牌 CMF Phone,都搭载了一个名为「Essential Key」的 AI 按键,以及配套的 Essential Space 功能,Phone (3) 自然也不例外。按下就能截图存储或录音,并通过 AI 分析,生成摘要或提醒用户相关事项激活的功能,类似老前辈锤子科技的「闪念胶囊」。

▲ Essential Space 功能录音中,图源:CNET

初印象来看,Phone (3) 最符合「旗舰」的,还是这个 799 美元的售价,并且对标的更多是 iPhone 16、三星 Galaxy S25 这些「标准版」。

它或许是 Nothing 这家公司的「旗舰」,但离我心中的旗舰级手机,还有距离。

当然,作为一家成军仅 4 年的公司,Nothing 想要在供应链用合适的价格,拿到真正顶级的配置,有着不小挑战,Phone (3) 很可能已经是他们能做到最好的结果。

设计比体验更好的 Nothing Headphone (1)

Nothing 手机没有国行,但同期推出的 Headphone (1) 降噪耳机,还是有望能在国内官方旗舰网店买到的。

Headphone (1) 的外观自然也是 Nothing 一脉相承:透明设计,工业风,耳机外方内圆的设计达成了一种怪异的协调,而耳机外部的磁带视觉元素,又增添了一丝复古风格,不过只有黑白双色,没有 Nothing Ear (2a) 好评多多的黄色。

▲ 黑色版本要更低调,图源:What Hi-Fi?

总而言之,Headphone (1) 就是一副在大街上为你赚回头率的潮流单品。只是无法折叠的设计,稍微没有那么优雅。

一款耳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得回到声音上。Headphone (1) 与著名音响大牌 KEF 合作,媒体对其音质普遍给出了中上的好评。

MKBHD 认为它声音清晰、均衡,高中低音表现都不错,高音没有失真,不过声场不是特别宽,听起来像在「孤立的小房间里」,或许有些人群会非常喜欢。

The Verge 觉得 Headphone (1) 的声音表现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不如 AirPods Max,也给出了「好音质」的总体评价。

▲ 图源:The Verge

Headphone (1) 具有四种主动降噪模式:低、中、高和自适应,降噪效果获得一致好评,地铁和城市噪音可以轻松隔绝,只是距离「降噪天花板」的索尼 WH-1000XM6 还是有差距的。

MKBHD 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比较:戴着 Headphone (1) 还是听到飞机引擎声,而索尼 XM6 能做到完全隔绝。

▲ 图源:MKBHD

Nothing 官方表示 ,Headphone (1) 有四个内置麦克风,并通过 AI 技术进行噪音消除。但 The Verge 编辑尝试在纽约一个火车站与同事通话,发现有一半的对话对方无法听清,属于相对糟糕的水平。

不过这有可能只是产品品控上的问题,CNET 在繁忙的大街上测试,表示通话降噪效果很理想,除了偶尔会漏出部分路人的交谈声。

头戴式耳机很重要的一点,是舒适的佩戴体验。Headphone (1) 重量 329 克,虽然比 385 克的 AirPods Max 要轻,但明显重于 254 克的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254 克的索尼 XM6,CNET 也认为后两者的佩戴体验要更舒适。

Headphone (1) 的交互也很有「复古感」:足足有五种实体按钮,而不是抽象的触控和滑动。除了常规的配对按钮和开关,还有以下三种有点意思的按钮:

耳机背面有一个类似鼠标上面的滚轮按钮,左滑右滑可以调整音量,长按切换降噪和通透模式。

滚轮下方是一个长条状的拨片型按钮,按压可以暂停、切歌,往左右拨动可以在支持的应用,比如 Spotify 中,快进或快退。直觉上,这个按钮可能会有耐久问题。

右耳表面,则有一个自定义按钮,默认按下是语音助手,也可以在 Nothing X 程序中自定义功能。

至于续航,CNET 测试,开启降噪后最长能听 35 小时,关闭能听 80 小时,The Verge 更是给出「日常使用一周不用充电」的好评。

但 Headphone (1) 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缺点:耳机必须保持开机,才能通过 USB-C 线连接设备当做有线耳机使用,也就是说不管有线无线,都需要消耗耳机电池。

几家媒体都给 Headphone (1) 一个类似的评价:音质和佩戴体验都不算很出挑,2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142 元)的价格有一定竞争力,而最核心的优势,当然就是这个外观设计。

与其说是一家科技公司, Nothing 更像是一家「设计公司」。卖的所有产品,都主打与众不同的外观,还有一些类似灯带、副屏、配件的「花架子」,把产品当「青年潮品」卖。

虽然 Nothing 成立以来一直不做中国市场,但你会在 IT 集团旗下的 EXI.T 等买手店看到它的展陈——这或许说明了品牌想要贴近接近于街头潮流,对手机的定位更像是潮流单品。

当然,在那些透明的外观设计,以及充满噱头的灯带之下,Nothing 过去的产品一直就有着不错的硬件配置和软件体验,海外同价位中都相当具有产品力。

并且中端机的价格,也让人很想收一台把玩,充当备用机。

Phone (3) 并没有延续这条路线,而是强调「首台旗舰」的定位,想要冲击高端市场,但芯片、屏幕等配置,至少在纸面上已经不够「旗舰」了。

来到 799 美元的价格,Phone (3) 将要面对 iPhone、Pixel、Samsung 这些对手的旗舰机型,性能、影像、系统、品牌都没有优势,难道真的全靠这个圆形副屏当卖点?

对于手机这个品类,好的设计能够脱颖而出,但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站得住脚。而在 Phone (3) 上, 我们似乎看到 Nothing 不想让你觉得它是一台纯粹的手机。这个逻辑能不能站得住脚,有待时间和时尚人类的检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YU7 成为全球网红,海外网友集体破防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3日 08:37

小米这回是让外国人开了眼了。

YU7 亮相后,在海外的舆论场中,最值得玩味的可能不是那些对其设计或性能的溢美之词,也不是那些关于「抄袭」的激烈争论。

而是一句看似平淡,却引起不少共鸣的感慨:

As an American, watching this makes me feel sad.

 

身为美国人,看到这辆车,不禁心生悲戚。

这句来自 Reddit 的评论,意外捕捉到了海外市场看待小米 YU7 时,那种混杂着欣赏、羡慕、焦虑乃至失落的复杂情绪。

这场关于新产品的讨论,也因此从单纯的消费电子视角,瞬间被拉升到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小米 YU7 的窗口。

「我们知道它像谁,但我们不在乎」

在海外舆论场关于小米 YU7 的讨论中,最先被点燃的,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无疑是它的外观设计。

自 YU7 的官图流出以来,在 X、Reddit 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其「血统」的争论便从未停歇。

TYPICAL CHINESE…… Ripped Off the Ferrari Purosangue design!

 

典型的中国货……抄袭了法拉利 Purosangue 的设计!

这是一部分网友最直接、也最不留情面的指责。他们认为,YU7 的车身姿态、侧面轮廓,特别是那独特的、介于 SUV 和运动 GT 之间的跨界风格,与法拉利的首款 SUV——Purosangue 有着较高相似度。

同时,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其水滴状的大灯设计,又与另一家英国超跑制造商迈凯伦的风格颇有神似之处。

然而,有趣的是,在这场关于「原创」与「借鉴」的激烈辩论中,另一种声音似乎正逐渐成为主流。

与少数坚持「血统论」的批评者不同,更多的海外网友和媒体在看待 YU7 的设计时,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豁达。他们承认这种相似性,但似乎并不介意。

海外媒体 Electrek 的主编,Fred Lambert,就在他的深度试驾评测中,非常坦诚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他先是承认 YU7 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的相似性「不可否认(undeniable)」,但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反问:

Wouldn’t it be nice if this were all-electric, with Xiaomi tech, and more affordable s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ould experience it?

 

如果这款「Purosangue」是纯电动的,采用小米的技术,价格更亲民,让成千上万的人都能体验到,那不是很棒吗?

这段话,精准地捕捉到了大多数持积极态度的海外用户的心声。在 Reddit 和 YouTube 的评论区,我们能看到大量类似的观点。

有网友在承认其设计元素「混搭」后直言:

The rear looks like an Aston Martin. Honestly I don’t care, I want this car.

 

车尾像阿斯顿马丁。老实说,我不在乎,我想要这辆车。

这种「我不在乎,我想要」的直白表达,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态度。这背后,或许反映出一个更直接的逻辑:

当一款产品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时,一些所谓的「争议」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海外用户之所以对 YU7 的设计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恰恰是因为小米在这款车上提供了远超其 3.5 万美元起售价的、堪称不讲道理的产品价值。

首先,是不输传统豪华品牌的做工与体验。

Fred Lambert 在评测中指出,YU7 的做工和用料已经「与西方豪华品牌相当,甚至更好」。车内无处不在的 Nappa 真皮、双零重力座椅、多点按摩功能、以及那块被他评价为「真正被很好地实现出来的有趣功能」的小米天际屏,都在营造一种越级的豪华与舒适体验。

其次,是刷新认知的性能与补能。Max 版本 3.23 秒的零百加速,已经踏入了顶级性能 SUV 的门槛。而其全系 800V 平台和最高 5.2C 的超充能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海外用户对电动车,特别是大尺寸电动 SUV 的补能焦虑。

最关键的,是全面的、甚至有些「过度」的智能化配置。

Carscoops 编辑 Michael Gauthier 在文章中罗列完 YU7 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后,也对其慷慨程度表示惊讶。对于习惯了在 BBA、保时捷甚至特斯拉上为高阶智驾功能支付高昂选装费用的海外用户来说,小米的这种「入门即高配」策略,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一款车在设计、性能、豪华、智能、补能等几乎所有维度,都提供了超越其价格区间的价值时,关于其设计「借鉴」了谁的讨论,自然就退居其次了。

当小米 YU7 成为一面「焦虑」的镜子

福特汽车的 CEO 吉姆·法利,或许是小米汽车在海外最知名的一位粉丝。

去年 10 月,这位传统汽车巨头的掌门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小米 SU7 的喜爱,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小米太棒了!」法利激动地说,「作为一个消费品牌,小米比很多车企都要强大。」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已经不想再开他之前的福特汽车了。

不知道在 YU7 上市后,法利先生会不会考虑换一辆新车。

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人人都像法利这样,能轻松地体验到小米的最新产品。在 YU7 的全球舆论场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海外普通用户们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我们能买到它吗?」

▲吉姆·法利,图片来自:Carscoops

这种真实的消费欲望,恰恰证明了无论关于设计的争议有多大,小米 YU7 凭借其强大的产品力,已经成功地激发了全球消费者的兴趣。

在这其中,心情最为复杂的也许是特斯拉车主。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对比了 YU7 和自己手边的特斯拉后,都坦诚地承认,小米在内饰的豪华感、座舱的科技体验,以及「入门即高配」的慷慨程度上,相比同价位的特斯拉,确实拥有着肉眼可见的优势。

▲ Fred Lambert

Electrek 主编 Fred Lambert 本人就是一位特斯拉车主,他在深度试驾 YU7 后直言不讳:

Honestly, I would trade my Model 3 performance in a heartbeat for a YU7.

 

老实说,我会毫不犹豫地用我的 Model 3 Performance 换一辆 YU7。

而所有这些对产品力的惊叹、羡慕与对比,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导向了我们开篇提到的那种更深层次的情绪——失落。

这样的情绪,根源在于一种对自己国家汽车工业「为何做不到」的深刻反思。

当海外网友看到,一家被他们认知为「做手机」的中国公司,其第二款车就能达到如此高的完成度,并率先量产了类似宝马「全景视域桥」这样的前沿技术时,他们自然会反观自己国家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们。

这是一种曾经作为全球汽车工业引领者的自豪感,在面对一个强有力的、来自东方的「新物种」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这已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种文化和科技自信心的此消彼长。

最终,小米 YU7 就像一面棱镜,清晰地照出了海外市场在面对中国汽车崛起时的复杂心态——

既有对其技术与价值的羡慕,也有对其品牌历史和可靠性的疑虑,更有对自己国家产业现状的焦虑和失落。

可以说,YU7 的出现,让海外市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即可以用一个主流的价格,买到几乎是「不计成本」的、在某些方面领先全球的配置和体验。

回到我们开篇的那句评论。或许,那句「makes me feel sad」,正是对中国汽车工业过去十年埋头苦干、努力追赶的最高赞美。

我们已经有能力造出让曾经的老师傅们,开始感到羡慕、焦虑和真正尊重的产品了。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首页

供应链报料:折叠 iPhone 进入原型试产,折叠 iPad 搁置

作者 杜晨
2025年7月2日 22:00

在安卓厂商已经实现折叠屏手机商业化整整 6 年之后,苹果入场的消息终于传出来了。

有媒体援引供应链消息指出,一向以「后发制人」闻名的苹果,正在加速推进其首款折叠 iPhone 的开发进程。

根据《电子时报》(DigiTimes) 的供应链信源,苹果已经于 6 月启动了折叠 iPhone 的初步原型 1(Prototype 1/P1)阶段。

如果按照苹果的传统产品开发时间表,这台折叠屏手机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完成主要的原型测试阶段,随后进入工程验证测试 (EVT) 阶段。发布目标预期最早可能在 2026 下半年。

十五年磨一剑的技术布局

至于这是一台小折叠(竖折)还是大折叠(横折),原报道并未提到。

苹果对折叠屏技术的探索,其实比外界想象的更早。早在 2011 年,苹果就申请了第一项名为「柔性显示设备」的折叠手机专利 US8787016B2,主要涉及折叠铰链技术。

此后,苹果陆续在 2014 年、2016 年、2018 年等多个时间节点申请了折叠屏幕设备专利。2024年,苹果甚至申请了一项「自愈合」屏幕专利,能够自动修复折叠屏幕的折痕。

但专利归专利,产品化又是另一回事。多年来,业界对苹果何时推出折叠 iPhone 的猜测从未停止,时间点从2020年推迟到2022年,再到如今的2026年。这种「一推再推」可能是苹果对产品完美主义追求的体现,但也彰显了在苹果标准下量产折叠屏技术的复杂性。

供应链全面就位,但挑战依然巨大

供应链人士告诉《电子时报》,苹果的 P1 阶段将持续约两个月,随后将依次进入 P2 和 P3 阶段。苹果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将进行小规模试产,随后富士康、和硕这两家主要 iPhone 代工厂将会接手 (EVT) ,验证生产良率和可制造性。

通常,P1 到 P3 会在大规模生产 (MP) 之前约一年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行业估计这台新设备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上市目标会在 2026 下半年。

不过,苹果在折叠屏产品线上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原报道指出,苹果已经搁置了了原本计划与折叠屏 iPhone 同期推出的折叠屏 iPad 项目。搁置的理由包括制造困难、柔性显示技术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对大屏折叠设备的需求不足。

2026 年的苹果,将面对一个已经相当成熟的折叠屏手机市场。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 等主要竞争对手早已打磨了多年折叠屏技术。其中三星已经做了 6 年,国产厂商更是加速追赶。

如今,大折叠手机已经比旗舰 iPhone 直板机更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准备在今年推出超薄直板机的 iPhone 17 Air,从而让直板机产品线和未来的折叠屏产品线之间形成足够的区别。

苹果一贯的策略是「虽迟但到」,也即等待技术成熟后再推出产品。从音乐播放器到智能手机,苹果从来都不是相关品类的开创者,但都成功打造了足以定义品类的标杆产品。

当然,即便原型和试产流程顺利,一切也还要等到 2026 年才能见分晓。在此之前,苹果需要解决的技术挑战和产品定义挑战还有很多。

比如,人们会对苹果有这样的期待:折叠 iPhone 不应该只是「又一款」折叠屏手机,它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点来证明苹果「迟到」的合理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igma 上市:AI 时代的生产力企业新样本

作者 周芊彤
2025年7月2日 17:45

2025 年 7 月 1 日,以「云端协同设计」为核心理念的 SaaS 设计公司 Figma 向美国证交会递交招股书,并计划以股票代码 「FIG」 登陆纽交所,目标募资最高 1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08.8 亿元)。

二级市场显示 Figma 的 pre-IPO 估值为 125 亿美元,市销率达到 17.9 倍。若本次 IPO 成功,虽然和 Zoom、Snowflake 等 SaaS 大热门不能相提并论,金融业还是对其赋予厚望,认为 Figma 有可能超过年初的云计算公司 CoreWeave,成为 2025 年最大科技 IPO 黑马。

▲ Figma 营收数据. 图片来自:Figma S-1 文件

自 2016 年 Figma 首次亮相以来,就一直在打破大家对 「协作工具难赚钱」的刻板印象,交出了一份教科书级别的财务答卷:

  • 2024 年营收 7.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
  • 2025 年 Q1 营收 2.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
  • 滚动 12 个月营收 8.21 亿美元,毛利率高达 91%。

在高毛利的加持下,公司在 2024 年四季度与 2025 年一季度已重新转正,实现经营盈利。与上一财年相比,Figma 基本甩掉了「高增长=高亏损」的包袱。在主营业务的现金创造能力上,Figma 作为成熟 SaaS 企业已经「当之无愧」。

▲ Figma Mirror 实时更新. 图片来自:Figma

如果你也是互联网软件设计开发业务线中的一员,那么一定绕不开 Figma 这个以界面设计起家的在线设计协作平台——

在 Figma 之前,支持「云端协作」的概念在设计行业并不新鲜,Sketch 和 Adobe XD 都有过类似操作。但区别于其它传统设计软件,Figma 基于浏览器工作:你只需用浏览器打开链接便可开始设计工作,用起来相当轻量,和动辄十几秒才启动的 Adobe 垃圾桶是天壤之别。这也让 Figma 成为许多设计团队的首选。

▲ Figma 多人协作演示. 图片来自:Figma

就如创始人 Dylan Field 表示:

我们希望让设计变得像 Google Docs 一样简单且适于协作。

▲ 开发者视角. 图片来自:Figma

从用户数据来看,Figma 确实将传统设计软件行业撬开了一个大口:截止至 2025 年,Figma 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 1300 万,拥趸中不乏微软、Slack、GitHub 等知名企业。活跃的用户群体,成为了 Figma 的核心竞争力。

秉持「赋能创作者」的理念,Figma 在定价与服务上也打出了长期牌:保留个人免费版,团队企业版则按人头计费。适用于不同用户组织的灵活定价政策,也让设计师可以在不迁移数据的前提下一路升级到企业版,在无形中增强了用户粘性。

▲ Figma 新增白板协作和幻灯片功能. 图片来自:Figma

除此之外,Figma 也不拘于只做一个在线协作设计平台——今年 Figma 进一步将 AI 融入设计工作流:

从 「Make design」 一键生成高保真图片,到 「Figma Sites」无代码网站上线,都在致力于让设计和开发更高度整合,让设计师用户们享受到 AI 时代的红利,实现更快、更「vibe」、更协同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开放共享。

▲ 用「Make design」做的界面设计. 图片来自:xxx

当然,生成式 AI 的后端重度依赖算力,十分昂贵,Figma 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也导致营收承压。管理团队在招股书中表示:为客户开发生成人工智能工具(特别是用于人工智能推理和模型训练)的相关成本,可能会损害其长期利润率。

但对于这家试图在 AI 时代有所作为的设计软件公司而言,AI 带来的生产力革命将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从左到右分别是自动布局,矢量绘制和模块组件. 图片来自:Figma

回顾 Figma 的成长轨迹,自 2022 年 Adobe 斥资 200 亿美元的收购案失败后,Figma 的战略心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不再追求被收购,而是独立最大做强。

▲ Figma 创始人 Dylan Field. 图片来自:TechCrunch

从「成为更好的设计工具」到如今则试图「成为 AI 时代的设计操作系统」,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Figma,瞄准的不仅是设计师群体,更是 AI 时代所有的生产者。

至于「AI + 设计」的故事能否被市场认可,Figma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已经是今年最大的软件 IPO 之一,对任何还在观望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或许比 Figma 推出的任何新功能都来得更刺激一些。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心处理器冻感冒了:一款使用 A18 Pro 芯片的 MacBook 即将到来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7月2日 17:31

当 iPad Pro 正忙着把 M 处理器塞进不到 5mm 厚的机身,努力向着「生产力」一步步进发的时候,隔壁的 MacBook 却计划着把 A 系列处理器放在笔记本里面。

库克这次不是要把 Mac 芯片偷到 iPad 上,而是要把 iPhone 芯片偷到 Mac 上

今天早些时候,MacRumors 发文声称:去年夏天,MacRumors 分析师 Aaron 就在 macOS 15 Sequoia 有关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后端代码中,发现了一台型号标识符(model identifier)为「Mac17,1」的新设备:

其中 Mac16,3 为 M4 iMac,Mac16,5 为 M4 Max 的 16 寸 MacBook Pro,等等|X @aaronp613

根据 MacRumors 的说法,它们后续通过其他途径分析和确证,最终认定这款标识符「Mac17,1」的新设备使用的处理器为 iPhone 16 Pro 上同规格的 A18 Pro 芯片,而非 M 系列 Apple Silicon 处理器。

与之相呼应的是,分析师郭铭錤也在 6 月末发表了一篇预测,指出苹果供应链巨头深圳长盈精密将会为一款「低价版 13 寸 MacBook 」提供外壳,这款低价版 MacBook 预计会使用 A18 Pro 处理器,以及类似 iMac 的多彩搭配。

此外,郭铭錤还在预测中对这款 A 处理器 MacBook 的投产时间做出了预估。根据预估的数据可以猜测:

– 新的 MacBook 预计于 2025 年 Q4 末或 2026 年 Q1 投入量产,比较可能的发布时间为 2026 年的春季发布会(一般是每年的三、四月)。

– 苹果计划在 2026 年让 MacBook 总出货量回到疫情期间时的约 2500 万台/年,因此可能会为这款新的 MacBook 做出一些有吸引力的定价,预期让它在 2026 年达到 500~700 万台的出货量。

相对较低的定价,既不属于 Air 也不属于 Pro 系列,以及别出心裁的处理器,当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它的历史相似性:这不就是曾经的 12 寸无印 MacBook 吗?

图|CNET

作为 MacBook 历史上无可争议的体型巅峰,发布于 2015 年的 12 寸 MacBook 为当年的笔记本市场带来了一场地震。凭借着最厚处仅 1.31 厘米的体型,它甚至直接革了同年 MacBook Air 的命。

然而它也是最毛病缠身的一代 MacBook,除了臭名昭著的初代蝶式键盘之外,无论是初期的 1.1GHz 酷睿 M-5Y31 还是后期的 1.4GHz i7-7Y75 处理器,始终都饱受「低频功耗下不去,高频性能上不来」的折磨,在 12 寸的小身板里一边发热一边卡顿,为那几年的英特尔受害者名单里再添一员。

因此,自从 2020 年苹果宣布与英特尔割席、推出自研的 Apple Silicon 以来,当大家见识到 M 系列处理器那堪称「遥遥领先」的能效比之后,要求苹果重新把 12 寸 MacBook 端出来的呼声就重新高涨起来。

新款 12 寸 MacBook 概念图,标志性的边到边键盘得以保留|X @BasicAppleGuy

而从目前已知的关于这款 A18 Pro 处理器的 MacBook 信息来看,似乎每一项指标都很适合用来复活这款曾经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便携性之王——非常可惜的是,这个可能性不大。

至于个中原因,倒也不难猜测:

自从 iPad 产品线用上 M 系列处理器、官方推出带触控版的 Smart Keyboard 配件、以及面积上涨到 13 寸以来,「超便携的 MacBook」和「超大屏的 iPad Pro」就一直处在互相打架的位置上。如果不是 iPadOS 与 macOS 泾渭分明的区隔,两者互相影响销量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而此时我们将所有在售的 MacBook(绿色)与 iPad(蓝色)产品线所能涵盖的屏幕面积拉一个表格,就能看到这种重叠的严重性: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在 12 寸这个位置上,自从 2015 款 MacBook 以来就一直空缺着,反而是旁边的 11 寸和 13 寸成了苹果目前产品涵盖最密集的区域。而如果按照广大网友们的期盼,重开 12 寸无印 MacBook 的产品线,就会有两个大概率的后果:

– MacBook 与 iPad 在屏幕面积上的重叠进一步加大,这种混乱且重合的产品线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困惑的。让消费者陷入「买个比 iPad 小的 MacBook」还是「买个比 MacBook 都大的 iPad」而无法下单,从商业销售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 「供应链管理大师」库克需要为 12 寸机型单独开设带刘海的 Liquid Retina 显示屏生产线,以及全新的机身模具生产线,两项加起来成本动辄就是几千万美元。从商业角度上看,对于这样一款消费者接受度未知、与已有产品线互相干扰的新品来说是很不划算的。

因此,无论是从成本还是销售角度考量,这款使用 A18 Pro 处理器的新 MacBook 都不太可能会是 12 寸的机型,而是会和 13 寸的 MacBook Air 共同分摊零部件成本。这在苹果目前产品战略趋于保守、将主要精力都投入 AR 类产品的背景下,应该是最合理的一种可能。

图|WIRED

当然,哪怕 13 寸也并不妨碍这款新 MacBook 有潜力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产品。

从今年手机领域的趋势可以洞见,未来两三年里,「轻薄」可能会再次成为电子产品的潮流,将将 5mm 的 iPad Pro 我们已经见识到了,而「薄爆表」的 iPhone 17 Air 也已经不远,这款新的 MacBook 有可能会成为苹果进一步压缩 MacBook 厚度的试验田——

十年前的 12 寸 MacBook 就已经将主板尺寸集成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毕竟考虑到 A18 Pro 的发热控制在 iPhone 16 Pro 上(相比前代)已经相当出色,如果放进面积辽阔的 13 寸 MacBook 里,虽然机身尺寸无法回到当年的辉煌,但是能够在被动散热的同时将电池厚度压缩到什么程度,简直不敢想象。

换个角度想,下一代 MacBook 的主要竞争力或许并不是小,而是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axell 发布复古磁带机:能听磁带,支持蓝牙,还能当充电宝

作者 周芊彤
2025年7月1日 17:52

2025 年了,怎么还有崭新的磁带机上市?

其实和 CCD、胶片、撕拉片等一个意思,磁带机也属于这两年「复古回潮」的一个小众赛道。一些小的海外创业公司,以及中国本土的一些还在提供磁带机零部件产能的工厂,都在借着这股势头,建立品牌,推出产品。

现在,终于有(算是)巨头品牌入局了。

6 月 30 日,日本老牌消电企业 Maxell 推出了最新款的磁带播放器 Maxell MXCP-P100,支持蓝牙音频,售价为 13000 日元(约合人民币 648 元)。

作为一款仅支持单一媒介的复古播放器,这个价格算不上便宜。

▲ Maxell MXCP-P100. 图片来自:Maxell

Maxell 创立于上世纪 60 年代,今天更多业务在电池、存储、光学、耳机、投影仪等市场。在音乐行业还没有被在线流媒体抢占,模拟音乐和随身听仍然称霸的二、三十年前,Maxell 作为最大的磁带厂商之一,好歹也能算个音乐技术巨头。

说回这台新款磁带机:MXCP-P100 有着传统磁带播放器的外观造型,简约的黑白配色和圆润的倒角,有种盛田昭夫时代的索尼+包豪斯设计理念集于一身的感觉——怎么说,很 90 年代。

▲ Maxell MXCP-P100 的两种颜色. 图片来自:Maxell

MXCP-P100 尺寸为 122 × 91 × 38mm ,重 210g,跟手机差不多,除了更厚一点。采用机械按键进行操控——播放、快进、倒带等按键分明、一应俱全。背后的边夹设计,可以让你方便地别在身上,是时尚单品无误了。

在磁带机流行的年代,手机还是个大黑粗的稀罕货。如今,集成度更高的手机已经比随身听还要小。而这支新款磁带机的尺寸,反而比鼎盛时期的索尼随身听要厚出不少。

你可能也有疑问:为什么 20 年前风靡一时的索尼随身听,现在反而复刻不出来?答案其实在于磁带早已成为夕阳产业,随身听的零部件早已停产,现在供应链只有这种更加厚重的公版方案——这也是无论 Maxell,还是前面提到的中国工厂、海外创业品牌,都无法复刻索尼随身听的核心原因。

▲ Maxell MXCP-P100 佩戴效果. 图片来自:Maxell

究其根本,当代人已经不再需要磁带机,只是爱怀旧而已。

于是,MXCP-P100 在兼容 90 分钟磁带的同时,摒弃了多余的录音功能,聚焦于最核心的听歌体验。不仅配备了 3.5mm 耳机孔,还能支持蓝牙 5.4 双模输出,你可以选择用耳机线连,也可以通过蓝牙将磁带音频无线传输到耳机或音响上。

公版磁带机的抖动问题,也在这台 MXCP-P100 上通过改装黄铜飞轮的方式得到解决。这能够让磁带播放更加稳定,避免速度不稳带来的失真。

▲ Maxell MXCP-P100. 图片来自:Maxell

续航方面,MXCP-P100 的表现还不错,支持 9 小时的有线续航和 7 小时的蓝牙续航,配备 USB-C 充电接口,2 小时能充满电。

以及,可能是除了蓝牙之外最有用的功能:你可以把它当充电宝,给手机反向充电。

13000 日元,买个能放磁带的充电宝——这样听起来是不是真的很值?

▲ Maxell MXCP-P100. 图片来自:Maxell

尽管设计和功能都相对简单,但 Maxell MXCP-P100 却精准地传递了那种属于磁带播放器的怀旧气息,适度怀旧一下,确实相当便利——技术不能只用于淘汰过去,也应该让过去更好地融入现在。

赶巧的是,就在这部支持蓝牙、能当充电宝的磁带机上市的当天,Apple Music 也迎来了十周年——流媒体音乐显然大获全胜了。

但 2025 年的磁带机过得也不错,刚刚上 Maxell 官网看了眼——已经卖光了!在北美市场,由于缺乏 Maxell 授权经销商,在线市场的炒价更是一度高达 250 美元。

▲ Maxell MXCP-P100 售罄页面. 图片来自:Maxell

如果 250 美元买个磁带机,确实挺 250 的。就像所有的复古回潮硬件那样,黄牛早已盯紧这个市场。作为消费者的你需要保持理智:你不需要这个东西,虽然它真的挺好玩的。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40 岁的 Windows 蓝屏要完蛋了,我第一个拍手鼓掌

作者 周芊彤
2025年6月30日 19:18

如果你是一名 Windows 电脑用户,你肯定见识过「蓝屏死机」(Blue Screen of Death,BSOD):

 🙁
你的电脑遇到了问题,我们需要在收集完一些错误信息后立即重启。

▲ 经典的 Windows 蓝屏界面. 图片来自:Windows

面对蓝屏,除了坐和放宽之外,想必大部分人只剩一个选择:重启电脑

过去几十年里,Windows 电脑的「蓝屏」界面臭名昭著——蓝屏根本没法指导修复工作,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没有正常人会扫那个码或者访问 Windows 的错误代码平台;考虑到电诈套路深,更没有人会愿意跟微软客服通话。

现在,微软总算想通了。在下半年即将发布的 Windows 11 24H2 更新中, 「蓝屏」终于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道至简的「黑屏」界面:

Your device ran into a problem and needs to restart.
你的设备出问题了,即将重启。

▲ 全新设计的 Windows「黑屏死机」界面. 图片来自:Windows

啊,感觉好多了!

为什么「蓝屏死机」罪大恶极?

在官方博客中,微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蓝屏必须死」:

一个有韧性的组织,其关键特征是保持生产力,并且尽量减少中断。
当意外重启发生时,它们可能导致延迟并影响业务的连续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简化意外重启体验。
我们还添加了快速机器恢复功能,这是一种用于无法成功重启的 PC 的恢复机制。这项更新是我们努力的一部分,旨在减少意外重启时的中断。

不愧是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大企业,死机界面改个设计,都能解释出这么多条条道道。

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你不如把系统做稳定些,别老死机行不!

太多企业和组织运行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之上,而稳定对于企业往往意味着一切。如果 Windows 不能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或者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快速恢复,那么每一秒的流逝,对企业都是巨大的损失。

你可能记得去年席卷全球的 CrowdStrike 蓝屏事件——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因推送了错误的驱动,引发全球超过 850 万台 Windows 设备重复蓝屏,进而导致航司停飞,银行停摆,收银台断线等一系列事故,造成了超过 50 亿美元的损失。

▲ 公交站的蓝屏. 图片来自:Unsplash

▲CrowdStrike 事件中影响的场景 2. 图片来自:xxx

这也给微软敲响了警钟,当出现大型事故时,「蓝屏死机」的界面不但没有半点用处,反而会造成用户恐慌。

因此,除了蓝屏改黑屏的重新设计之外,其实微软也在死机处理流程中做了更多的改进,主要是:

首先, Win 11 24H2 引入了快速机器恢复技术(Quick Machine Recovery)具体来说,系统在每次成功启动后,自动写入状态快照,一旦检测到循环崩溃,设备便可自动回滚到上个可启动状态,无需用户手动选择安全模式。这能够极大减少系统崩溃后的停机时间和人工干预,保障设备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以及,将 Windows Update、安全中心与驱动状态整合到同一页在健康报告面板里,用颜色区分风险程度的同时,方便远程 IT 批量查看,让信息一目了然。

最后,迁出杀毒、EDR 等频繁更新的组件至用户态,崩溃范围被限制在用户态,大大减少内核代码崩溃的风险,降低了整机的停摆概率。

当然最重要的是,直面用户的极简黑屏,总算做到了给用户「不添乱」。

▲ Windows 11 的系统更新界面,同样是黑底白字. 图片来自:Windows

再见了,所有的 Windows 蓝屏

如果你是从 DOS 时代过来的老油条,想必对 Windows 系统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开始」菜单,而是总在你最不想的时刻出现,令你心跳骤停的那一抹纯蓝。

Windows 蓝屏已经问世近四十年,微软也对这个界面经过多次迭代。

最早,Windows 蓝屏可以追溯到 1985 年,当时 Windows 1.0 时代还运行在 DOS 系统上,偶尔会出现这样让人血压升高的屏幕。清晰可读的,只剩一行小字:

「微软是微软公司的注册商标,版权所有违法必究!」

▲ 1985 年 Windows 1.0 的蓝屏界面. 图片来自:Windows

后来,微软开始在 Windows 系统中写入「蓝屏」的报错信息。传奇 Windows 系统工程师 Raymond Chen 曾分享过「蓝屏」背后的趣闻——

比如微软前 CEO 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就曾在 1992 年写过一个程序无法响应的蓝屏,里面的内容也是让用户生气:程序宕机了,你先做这个(数据无法保存),再做那个(数据还是无法保存)。

颇有一种「反正你已经红温了,不如看个蓝屏冷静点」的感觉。

▲ 1992 年程序无法响应的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后来,在 Windows 95 系统当中,Raymond Chen 写过另一个「蓝屏死机」界面,直接把出错的内存位都告诉你了——但对用户来说这又有啥用呢?

▲Windows 95 系统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可能是因为总是无法避免死机,微软也把优化改进蓝屏界面这件事,当做一项长期且正式的开发工作来对待了。真是孜孜不倦呢——

例如在 2001 年,Windows XP 就把蓝屏字体改成 Lucida Console,也给出了一些后续操作的指示,帮助用户排查可能的问题。

▲ 2001 年 Windows XP 蓝屏.

而到了 2012 年,Windows 8 的蓝屏界面不仅加上了悲伤的表情文字,甚至颜色都十分的阴郁(且符合 Win 8 主题配色):

▲ 2012 年 Windows 8 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在 2016 年之后,Windows 10 系统终于明白过来,放着满屏的信息对用户一点用都没有。于是他们又给蓝屏界面加上了二维码:

扫一扫,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

▲ 2016 年 Windows 10 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前几年,为了迎合 Windows 11 的设计语言,还短暂尝试过「黑色」的蓝屏界面,不过没有实装:

▲ Windows 11 「黑色」蓝屏 图片来自:Windows

但不管怎么更新,几十年来,Windows 蓝屏宕机的流程始终是:让系统先停住,告诉你出了什么问题,你再手动查码解决。

这显然是一种工程师思维,背后的原因其实有历史和文化的成分。毕竟早期的 Windows 面对企业和专业人士设计,当时的互联网并不发达,出现错误时,他们需要详细的错误信息来排查各种系统问题,因此这才会出现蓝屏时满屏内存码的现象。

但经过几十年的迭代,Windows 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 PC 操作系统,被数以亿计的普通人使用。而普通人其实只需要重启便能解决 90% 的问题。至于重启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砸电脑还能怎样呢?

这时候,满屏都是字的「蓝屏死机」界面,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就拿之前的蓝屏界面为例:冗杂的文字、抢眼的蓝色以及交互复杂的二维码,非但无法提供实质帮助,只会让用户更加不知所措。其实满屏唯一有用的信息,只有那句:

Your PC ran into a problem and needs to restart.
你的电脑出问题了,请重启。

▲蓝屏中 5 种不同的信息.

既然如此,不如化繁为简,按重要程度,在屏幕上提供核心信息:

  • 「你的设备出问题了,请重启」的指示,很重要,大字居中
  • 处理错误的百分比进度,紧贴着重启的提示
  • 其余少量的错误类型提示信息,用小字说明,放底部,谁有用谁拿去用。

▲全新设计的 Windows「黑屏死机」界面.

至于具体的错误码等信息,在 Win 11 24H2 里会在重启后自动写进系统日志并上传——既简洁,又高效,核心就是不给用户添乱,制造额外的焦虑。

你只需像系统更新那样,耐心等到 100%,重启即可。

这不仅是视觉的考量,更是「危机」中用户体验设计的体现——宕机的场景下,用熟悉和沉稳的视觉语言安抚用户的情绪,让你在系统恢复的整个过程中,感觉到更加可控和可预测。

这也是微软设计团队想表达的核心:减轻用户不安的同时,让信息更加清晰,从而更快的解决问题。

和蓝屏死机相比,高下立判。

▲ 蓝屏. 图片来自:Wired

微软的工程师团队,终于把焦点从「告诉用户出了什么错」,转向「尽快让设备重启」上,让 Windows 系统从被动响应错误,向主动设计弹性系统转变,与其塞满晦涩难懂的报错信息,不如把用户真正需要的操作放大。

毕竟重启就完了。重启能解决 90% 的问题。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智能眼镜的重点,并不在智能|硬哲学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6月30日 18:31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作为上周四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唯二由雷总亲自发布的产品,起售价 1999 的小米 AI 眼镜可谓赚足了眼球。原因也很简单:当小米决定入场一个产品领域时,往往就是这个领域大众化的开端。

虽然名字里带着一个 AI ,小米也宣布过小米 AI 眼镜可以通过手机接入满血版的超级小爱模型,但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身边的朋友)对于小米眼镜的关注点其实都不在人工智能上,而是一个我们习以为常十多年的功能:拍照。

图|微博 @小米公司

我们不需要的人工智能

「AI」仿佛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早已经脱离了它曾经技术名词的概念,反而变成了一种营销词汇。然而在 AI 产品浪潮已经席卷了五年多之后,我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日常使用方式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转变。

原因也很简单:现阶段的 AI 并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入口,值得人们在已经形成的日常使用习惯中插入它。哪怕用户引导能力强如苹果,也整出过 Visual Intelligence 这种不明所以的烂活:

2024 年 iPhone 16 发布会上这则舍近求远的 Apple Intelligence 演示片最终成为了集体吐槽对象

不幸的是,从现阶段的硬件产品来看,各类 AI 智能眼镜也不会成为那个「具体的入口」。

更何况考虑到硬件规模,真正的端侧 AI 想要做进手机都十分困难,遑论眼镜这种限制极大的硬件了——从产品分类上讲,叫现在这些智能眼镜是「能够快速调用手机智能助手的蓝牙耳机」都更贴切一些。

因此在现阶段,虽然我们仍然将这一品类的产品称为「智能眼镜」,但它的核心竞争力永远都不会取决于是否智能,而是在于它为一些我们日常的活动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所以,当我们放下 Meta AI、小爱同学,还有那个不知道能不能等来的 Apple Intelligence,再回过头来重新看看智能眼镜,我们才能看清它的脉络和存在意义。

我们很需要的 POV 相机

长久以来,POV(Point of view,即第一人称)视角一直是日常拍摄视频或者 vlog 时比较难处理的。在传统的电影工业中,最终的解决方案往往就是这样一套巨大的设备:

但是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既不需要这么笨重坚固的设备,也用不上那么极致的画质,因此后面便出现了各种更加轻便的固定方案,比如挂脖和胸带,可以将运动相机——或者干脆把 iPhone ——固定到接近第一人称视角的位置拍摄:

但这些轻量化的方案也并不是完美的,毕竟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额外多带一件装备也是太多了。无论是 GoPro 的胸带还是 Insta360 的帽夹,都是一部单独的相机和需要专门携带的配件,在现实的使用环境中既不能一直佩戴、也不能及时查看素材,更需要时刻照看着。

这个时候,一副能够拍照录像、兼顾开放式耳机,同时还能满足普通眼镜功能的的智能眼镜,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而这也正是 Meta 在 2023 年联合雷朋所做的。

如果只看拍摄和录像规格,Ray-Ban Meta 能够录出来的东西放在 iPhone 旁边简直没法看,最长三分钟的 1080P 30 帧的竖向视频,或者用 720P 进行最长 30 分钟的直播。毫不夸张的说,把 iPhone 15 咬在嘴里录出来的视频也比 Ray-Ban Meta 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人不能一直咬着/挂着 iPhone 录视频,但可以(并且已经)一直佩戴眼镜了。

更重要的是,Ray-Ban Meta 的录制规格对于它所面向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完全够用的——在有充足光照的环境下,智能眼镜拍出来的东西发发朋友圈或者 Reels 完全不会显得画质陡降:

Ray-Ban Meta 样张|PetaPixel

此外,智能眼镜拍摄视频所带来的沉浸感也是其他随身拍摄设备难以企及的。毕竟眼镜作为人们身上最靠近眼睛的设备,所拍摄出来的视角自然也是最接近第一人称的。除非将 iPhone 挡在脸前,或者类似电影工业中那样把相机挂在鼻子前面,否则很难实现类似的视角。

这种时候,智能眼镜的另一大属性就体现出来了:它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拍摄设备。眼镜作为一种日常配饰,并不需要额外在身上挂什么东西,甚至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换了一副不同的镜架而已,即使佩戴上也不会干扰行动:

2025 年美国曲棍球联盟全明星技巧赛上,体育直播平台 FloSports 就给球员配发了 Meta 眼镜用于直播进球视角

因此,这样一副非侵入式、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画质要求,同时可以提供无出其右的 POV 视角的智能眼镜,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意味着既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不需要硕大的肌肉,更不需要拷卡导素材之类的繁琐流程,直接用手点点眼镜就能录出一段身临其境的视频,同时还能顺便听着歌:

眼镜 + 手机的录像组合在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常见

这差不多就是在 2025 年,各家手机厂商都在疯狂卷影像的大背景下,最让人意想不到、最具未来感的使用方式了。

智能眼镜的路线之争

在小米 AI 眼镜的发布会后,其实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失望,因为在很多先期的传言和消费者的期盼中,小米要推出的是一款带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玩的问题,因为在「智能眼镜究竟应不应该包含显示功能」这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先决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定义智能眼镜?

这何尝不是一种智能的眼镜?

目前在电商平台上可以直接买到的,「以眼镜的形态」存在的智能产品其实非常多——毕竟如果硬要说的话,苹果 Vision Pro 也可以是以加厚滑雪护目镜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个赛道里面,从小米到华为,再到雷鸟、ROKID、Xreal 等等,都会给自家的多功能眼镜产品打上一个「智能眼镜」的标签。然而这些眼镜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却天差地别,唯一的共性就是能够戴在脸上而已。

因此,在前文的语境下,对于类似小米和 Meta 这种形态与功能的智能眼镜来说,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定义:

只有在不通电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佩戴、作为传统眼镜(屈光或墨镜)使用,不会对身体活动产生影响的眼镜类智能产品,才可以被叫做智能眼镜。

这样定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类似魅族 StarV View、雷鸟 Air 3s、ROKID Max2 之类的「智能 AR 眼镜」。因为无论从具体功能还是能否断电使用上看,这一类设备都属于「长得像眼镜的轻便型 AR 头戴显示器」,像屏幕一样显示内容原本就是它们的主要功能。

类似雷鸟 Air 3s Pro 这种 AR 头显,由于显示屏会遮挡视线无法作为普通眼镜使用,因此不属于智能眼镜|充电头网

这样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虽然 AR 头显和智能眼镜随着技术进步,外观形态正在趋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侧重:是为了保证显示效果的沉浸感而牺牲作为普通眼镜的功能,还是努力在普通眼镜的形态上添加智能功能,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本质是什么东西。

因此,在确定了「智能眼镜」的定义之后,我们再回来看看智能眼镜是否应该包含显示功能的问题。从目前市面上已知的产品来看,智能眼镜的技术发展道路分成了很清晰的三条:

– 不含任何显示功能,使用纯语音交互的智能眼镜,以 Ray-Ban Meta、小米 AI 眼镜、雷鸟 V3 为代表。

– 具备单色纯文字显示功能,可以用来显示提词器、通知、导航等简单文字化信息的智能眼镜,包括魅族 StarV Air 和 Rokid Glasses 。

– 具备彩色屏幕和图像显示能力,拥有完整图形化界面的智能眼镜,比如雷鸟 X3 Pro,以及谷歌在 Google I/O 上演示的 Android XR 验证机。

虽然这三条技术道路上各自都有已经商品化的产品,价格涵盖从 1999 到 9999,但实际上智能眼镜的技术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甚至谷歌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尝试过全彩显示了:

换句话说,「显示功能」一定会在未来成为智能眼镜的必争之地,在激光全息、高分辨率光波导等等显示技术成熟的背景下,智能眼镜和眼镜形态的 AR 头显在最终会实现融合,变成一套真正的可日常佩戴的显示设备。

不过在现阶段,智能眼镜类产品更多还是作为一种手机的延伸,逐渐将一部分手机的交互和拍摄功能带到更加第一视角的位置上,在最本质的层面上是一种人体的增强设备。

此前,智能眼镜受制于硬件的发展,一直没能跨过「能日用」这道门槛,只是作为一个「刻奇」的智能设备。然而现在依托着手机供应链的逐渐成熟,智能眼镜在实用性上基本上完成了蜕变——比如虽然功能和体积类似,小米的眼镜可以靠着金沙江电池的技术实现 Ray-Ban Meta 大约两倍的续航,实用程度毫无疑问是更上一层楼的。

Ray-Ban Meta 使用的是一块 160mAh 的电池|知乎 @我爱音频网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猜测:2025、2026 和 2027 将会是智能眼镜市场开始蓬勃和竞争最激烈的三年,以语音交互为主的 AI 并不会成为智能眼镜的主要卖点,反而是拍照和音乐功能会继续发展,最终成为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组成部份。

因此,无论是智能眼镜的高集成度、小型传感器对于拍照和视频算法的依赖,未来在显示技术上的突破,以及最重要的:与硬件生态中的主力——即手机——的联动,这些技术指标最终都在暗示着一个结果: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手机厂商加入这个市场。

图|Screen Rant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一个被 AI 硬件伤害了十年的创业者,又做了一个 AI 硬件

作者 杜晨
2025年6月30日 08:18

一个从十多年前就沉迷于智能硬件,笃信 AI+硬件将能够引发下一代人机交互革命的创业者,一路走来却总是被自己选择的道路和坚持的信仰,带进一个又一个坑——

 

当他从坑里爬出来之后,还会做继续硬件吗?

对于李志飞,答案是肯定的。

这个一直在领先行业变革,产品却鲜少获得用户接受的创业者,又一次回到曾让自己黯然神伤的 AI 硬件赛道。

作为早在大模型成为热潮之前就对其有着早期研究和深度洞察,被好友评价为生成式 AI 创业组局交流「香饽饽」的技术大佬,本来已经在转型 all in AIGC 后实现公司年入过亿……却又一次转身望向自己所热爱的硬件,带着未竟的理想,又站回了这里——不知道该叫起跑线还是十字路口的地方。

他是个傻子吗?

至少在今天不是。李志飞早就学乖了。

6 月 25 日,他的公司出门问问,在北京发布了一款硬件 TicNote。

这是一支 AI 录音笔,但又不只是 AI 录音笔:它能将会议录音、笔记、文档等转变为结构化的 AI 知识库,并且一站式为用户提供他们所熟悉和需要的各种大语言模型生成服务,包括并不限于:

  • 速记整理
  • 翻译
  • 深度研究
  • 灵感顿悟
  • 思维导图等

TicNote 内置的 AI 智能体名叫 Shadow。顾名思义,李志飞将其形容为一个「如影随形」的 agent 助理,做你的影子,学你怎么思考,帮你完成记录、总结、深度研究等工作。

TicNote 的国内售价是 999 或 1499 元人民币,送 3 个月或一整年的 Pro 会员,每月固定送 1500 个使用 AI 功能会消耗的积分。

TicNote 随附一个 MagSafe 皮套,可以贴在手机背面。它的使用场景有两种,一种是无感录音电话,另一种则是拆下来放在桌子上做会议录音。它的录制续航时间可以达到数十个小时。

这是一个毫不吸睛,存在感极低,但陪伴感极强的录音+AI 生成报告工具。你可以把它贴在手机上,或者装在钱包、卡包里随身携带。当遇到任何需要录制的场合,只需要轻按电源键两秒,感受到一下震动,它就已经开始录音了。

完成后,它会自动将录音上传到手机里,用 DeepSeek 或 GPT-4o 等大模型进行解读,生成你需要的各种会议纪要和深度思考内容;你也可以在网页端很方便地管理这些内容,将多个文件编组到不同的项目里,形成知识库,然后再基于这个知识库,和 Shadow 智能体进行对话,获得更多基于 AI 生成能力的灵感和帮助。

准确来说,TicNote 并非多么革命性的硬件——甚至它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从软件上,它有的所有功能,早已被字节跳动飞书、微软 Teams/Copilot、Google Gemeni/NotebookLM 等实现;

从硬件上,早在五六年前就有同行们做过 AI 录音笔。当然诚实来讲,在今天,在我用过的所有 AI 录音速记摘要和生成报告的解决方案中,TicNote+Shadow 不仅效果更好,而且一站式解决。

「我就是喜欢重复造轮子,」

李志飞告诉我。但只要轮子造的比现有的好,它就有存在的意义。

TicNote 在今年 4 月已经登陆海外市场。这个思路是对的。在海外市场,各行各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尚未迎来 AI 彻底革命,小而美且解决具体需求的产品方案绝对有存活空间。

关于对象客群,我的猜测和出门问问的官方答复差不多:产品经理、设计师、律师、媒体工作者,语言能力差的留学生,以及在五花八门意想不到的场景下开会的上班族,是 TicNote 目前最主要的客户群体。

一位身居欧洲,经常跨洲、跨语种开会的时尚行业咨询人士表示:TicNote 不只是在做记录,而是帮我持续梳理复杂对话背后的思路演进。

TicNote 早已不是出门问问的第一个硬件,却是第一个让李志飞丝毫不担心卖得好不好的硬件。

我发现某竞品收入 1000 万美元时有 7 万用户,意味着不仅没有实现太多增值付费(会员/直购 token),甚至产品也在打折卖。带着这个情况我去问李志飞,他表示毫不担心。这次的硬件肯定不会亏钱,绝对不会再重演早年做手表的惨状。

他说,TicNote 这个产品,核心卖的肯定还是出门问问自研的 Shadow 智能体所带来的各种神奇的工作能力,硬件只是载体和帮助 AI 理解上下文的工具。

如果你把这个东西当做硬件去做,必然会同质化,必然会想方设法搞各种噱头,就像我们之前那样,又会掉进硬件的坑里……

李志飞很诚实地表示,TicNote 的硬件本身不是他自己做的,而是来自成熟的供应链方案。也就是说,之前 TicWatch 手表那种大范围深度定制,提前压货零部件、预备产能高达上千万元的情况,不会重演。

也正因为此,在 TicNote 上,出门问问可以更加放松地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借助大模型和 Agent 的生成能力,为指向用户提供更优秀的功能和服务。

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在软件上做更多的东西,不要卷价格、卷功能,而是做一些基于软件,真正能帮到用户的东西。

我自己是出门问问几乎所有关键硬件产品的用户,最早可以推到这群人在中关村的一个办公室里捣鼓出来的 Google Glass 定制操作系统——当时,中国境内 80% 的 Google Glass 都装了这个系统。

李志飞曾经想象成为中国的 Google。2017 年我曾经写到,这是我「头一次发现,对一家试图取代 Google 的公司讨厌不起来。」

我也深知这家公司过去太多的硬件产品市场「失败」背后的底层原因,无外乎:过于领先市场,以及壁垒被大厂轻易突破。

他的创业生涯至今,都在和大厂对抗。

早年他有一个 Android 智能手表以及 TicWear 操作系统的梦,没过几年就被崛起的一众中国 Android 终端设备品牌以及 Google 慢慢步伐稳健的 WearOS 轻易击碎;

几年前,在「生成式 AI」可以被称为一个「行业」之前,他就已经率先进入这个领域,开发了好几个低调数钱的项目,赚的盆满钵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荼毒短视频的「小美小帅」式拆条混剪二创,基本都源自出门问问推出的各种 AI 生成工具。然而在巨头纷纷冲进生成式 AI,乱战大模型和 agent 的今天,李志飞又感受到壁垒透风的凉意了。

从手表到耳机,从家庭音箱到车载硬件,当被问及硬件创业十来年的收获,他诚实地表示:

现在明确,我们是一个 AI 公司,硬件把我伤的太深了,我们不会再对那个东西有执念……我们今天做硬件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哪怕我只卖出一万台,只要我能找到用户的刚需,迭代出更多功能、更好的体验,我就再也不怕和大厂的竞争。

当被问及在今时今日做产品——包括硬件产品——的背后逻辑,他告诉我:

我一直想能不能够避开手机厂商,避开大厂们的战略焦点。所有人都看好硬件是 AI 的入口?(指 Humane AI Pin、Rabbit R1、OpenAI 传闻中的 AI 硬件等,希望取代手机的硬件)我们就偏不做。我们反而要做小而美的东西,做大厂没有优势,没有碾压式壁垒的东西。

就像 TicNote 的功能和定位,之于过去一年爆红又快速死亡的各种想要取代手机的 AI 硬件那样,今天的李志飞,野心也已然极度收敛。

我倒希望这种收敛就像引力坍缩,在某个时点可以像超新星爆发一样,无比耀眼。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台能换电池的模块化手机,代表一种很旧却很新的方向

作者 周芊彤
2025年6月27日 13:24

2025 年 6 月 25 日,以环保为核心主张,通过模块化、易维修等设计传达理念的手机品牌 Fairphone,发布的第六代手机 Fairphone 6 在欧洲正式上市,售价为 599 欧元(约合人民币 5006元)。

▲ Fairphone 6. 图片来自:Fairphone

Fairphone 6 在硬件规格上摆脱了过去「环保即低配」的刻板印象:处理器选用骁龙 7s Gen 3,配备 8 GB 内存和 256 GB 存储,并支持 microSD 扩展至 2 TB;屏幕采用 6.31 英寸 LTPO OLED,支持 10–120 Hz 自适应刷新;内置 4415 mAh 可拆卸电池,官方宣称最长续航可达到 53 小时——就算没电了,也可以简单卸下螺丝直接换电池,非常方便。这也算 Fairphone 系列的经典设计了。

与上一代对比,Fairphone 6 明显改善了许多日常体验细节:整机重量 193 克,相比 Fairphone 5 减重 9%,手感上更接近于主流市场的 6.1 英寸。

虽略小于 Fairphone 5 的 6.46 英寸屏幕,但这次实现了 2025 年的「高刷」标准,刷新率由 90 Hz 提升至 120 Hz。电池容量也增加了 5% 左右。

影像系统规格上采用 5000 万像素主摄像头,以及 1300 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并将前置提升至 3200 万像素。整机继续支持 IP55 防水防尘,配备双 SIM 及 NFC 功能。

▲ Fairphone 6 后摄模块. 图片来自:Fairphone

与历代 Fairphone 相同,Fairphone 6 的核心仍是模块化与可维修性。屏幕、电池、接口、摄像头等模块都可轻松更换,维修成本能得到大幅降低。

▲ Fairphone 6 拆卸图. 图片来自:Fairphone

秉持可持续的理念,官方提供整机 5 年质保和 8 年软件支持,可至少更新 7 个 Android 大版本,并延续服务到 2033 年。

Fairphone 创立以来一直持续强调环保回收和公平贸易理念,整机大部分材料均来自可持续供应链,同时 Fairphone 还积极推动全球电子垃圾回收,你在购买手机的同时,也相当于参与了其背后的环保实践。

▲ Fairphone 6 电池模块. 图片来自:Fairphone

除此之外,Fairphone 6 进一步丰富了外设上的设计和功能——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配件。

只需卸下两颗螺丝,便可快速更换如卡包、指环、挂绳等多种配件,拓展手机的外设功能。

这种「快拆+扩展」的新模式让我想起了与 CMF 系列手机,不仅简化了维修,在外观上也能拥有更多选择。

▲ 从左到右分别为手机壳,挂绳,卡包外设效果图. 图片来自:Fairphone 6

全新推出的 Moments 模式也值得关注:拨动机身右侧黄色滑键后,系统便即刻进入极简专注模式,屏幕上只显示通话、短信、相机等几个基本功能。

在上面你可以看到 Light phone 「笨手机」的身影,这也是当下很流行的「数字排毒」设计。

▲ Moments 模式. 图片来自:Fairphone

自 2015 年以来,Fairphone 每一代产品都获得了 iFixit 网站 10/10 的可维修评分,至今你仍能在官网轻松购买旧款手机的零部件。

但 Fairphone 6 在延续了可维修度满分传统基础下,设计思路出现了明显变化:将处理器、射频、散热等高集成区域彻底固定,只保留电池、屏幕、接口和扬声器等易损耗或易定制的快拆模块。

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块复杂度和组装难度,也使防护等级和使用体验同步提升。

▲ Fairphone 6 配色展示. 图片来自:Fairphone

Fairphone 6 并不是一台追求工业美学极致的「无孔化」手机,但它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让用户能够自由地维修、扩展和个性化自己的设备。

这种具体、可行的设计实践,比任何关于环保的宣传口号都更有力量。

回顾历代产品,Fairphone 的模块化策略正从纯粹的可维修转向可按需拓展与外设共创,在产品上更强调设计感与日用简洁。

▲ Fairphone 5. 图片来自:Fairphone

也许,真正的终点不是彻底模块化,而是将核心部件做成可快速替换的轻量化方案,在高集成与易维修之间找到平衡,才是 Fairphone 的最佳选择。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MIX Flip 2 首发体验:是性能最强小折叠,也是小米「拍立得」

作者 吴 尚霖
2025年6月27日 08:00

▲ 点击视频看爱范儿首发评测!

这次我们拿到的颜色叫「梅子青」,是这种很淡的绿色,带一点蓝色的调子。手机的边框和相机deco位置的高亮金属装饰环都用了和背板同样的颜色,一体感很强。

对比上一代的 ID 设计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二代的外屏边框更窄,显得更精致,另外中框改成了不容易打滑刮花的磨砂质感,后盖上的logo从靠下的位置挪到了居中位置。
二代的整体尺寸比一代都要小一圈,展开的厚度也更薄,但是重量微微增加了一点。

另外还有其他几个颜色,贝壳白、星云紫和格子金,我个人比较喜欢最后这个格子金,看图片很有质感,不知道真机长什么样。

配置小迭代,变化不多但实用

相比于上一代,我觉得 MIX Flip 2 更像是一次迭代,处理器升级到了最新款的骁龙 8 Elite,并且是不砍核心的满血版。

内外屏的尺寸和分辨率没变,统一升级了 M9 发光材料,并且内屏贴了抗反射 AR 膜,实际的观感更亮。
摄像头的变化比较大,砍掉了上一代没有防抖的 2 倍镜头,换成了一颗 5000 万像素的徕卡超广角镜头,对于喜欢自拍和拍 vlog 的朋友来说特别有好处。

实测这颗广角镜头还是很不错的,支持 4K60 帧杜比视界 HDR 拍摄,防抖的效果也比较好,结合小折叠多变的形态,的确很适合记录生活。
另一个变化明显的配置是电池和充电。MIX Flip 2 的电池容量达到了 5165mAh,这是小折叠机型首次突破 5000mAh,骁龙 8 Elite 的能耗也更低,续航有所提升。并且终于安排了 50W 的无线充电,在车上充电更加方便了。
去年口口声声说是 SU7 车主的好搭档,但是连无线充电都没有,这次终于是加上了。

复刻爆款,随身拍套装再升级

说实话我没想过小米小折叠会出新款,但的确很多女生喜欢这种精致小巧的手机,尤其是上一代和照片打印机一起弄的那个随身拍立得套装,确实是火出圈了。
这次小米继续推陈出新,弄了一个全新的、专机专用的拍立得套装。手机的安装槽直接做在打印机上,不用像去年那样再加一个皮套,那个我已经找不到了。

这个套装最重要的升级就是改了打印原理,去年用的 Zink 技术打印清晰度太差,今年换成了更加常见的热升华技术,尺寸更大、画面更清晰、颜色更鲜艳,而且表面有一层保护膜,耐久度也更好,但成本和之前差不多。

而且现在能够直接打印动态照片,把封面帧打印出来,用米家扫一下就能看到 3 秒的短视频,哎,很好玩吧。

好看好玩有个性才是小折叠的真正卖点

小折叠之所以这么多人喜欢,很大程度在于它的配饰属性,搭配各种不同配件,每个人都能组合出自己的风格。
小米这次也是设计了一个配件家族。比如这个叫百变旋盖保护壳,里面可以替换成化妆镜或者香片,可以往里喷自己喜欢的香水。

以及时尚挂链,一长一短两条珍珠绳链,手机壳的触感很舒服,比较有格调的一个搭配;还有五条线下小米之家限定的挂绳礼盒,每一条都有不同的效果功能。

MIX Flip 2 是一部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小修小补的产品,虽然变化不多,但无论是性能和续航的升级,还是影像配置的重整优化,每个升级点都关乎重要的使用体验,让它不仅是个好看的配饰,还有了更多的实用性。

值得强调的是,当下在小折叠赛道坚持的品牌已寥寥无几。 有的品牌在积极进行形态创新,那小米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维护好自己的用户群体,站稳自己的位置。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黑莓 Passport「秽土转生」,1999 元你会买吗?

作者 周芊彤
2025年6月26日 13:13

我原本以为,属于全键盘手机的那个时代早已过去——正正方方的屏幕、全尺寸键盘,还有「砖头」机身。

但在触屏手机千篇一律的时代,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全键盘手机的拥趸们从未停止呼喊。

终于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了——不久前,来自中国的手机厂商 Unihertz 发起众筹,其新产品 Titan 2 在短短十几天里众筹到了近 85 万美元(约合 610 万人民币),远超 10 万美金的众筹目标。

打开众筹页面,你马上就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黑莓 Passport 吗!

▲ kickstarter 网站上Titan 2 的众筹金额. 图片来自:kickstarter

尽管黑莓早就退出了手机业务,Passport 也自 2018 年后就停产了,但我们还是能在二手销售渠道以及各种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不时感受到全键盘手机的复古热潮。「BB」党们也一直在寻找能够替代黑莓 Passport 的产品,多年以来也交了不少情怀税,甚至有时候干脆就是智商税……

Titan 2 正是瞄准这部分的用户——它不是黑莓的复刻,也不是哪个怀旧品牌的「最后挣扎」,而是在 2025 年发布的正儿八经全键盘 Android 手机。

▲ 形似黑莓的安卓键盘机. 图片来自:Unihertz

Titan 2 在外观上借鉴了黑莓 Passport 的风格——拥有硬朗的商务造型、方形触屏以及带背光的实体 QWERTY 键盘,你可以给键盘设置组合快捷键,来快速打开应用,它甚至还保留了黑莓经典的键盘触控手势。

▲ 键盘触控手势 1. 图片来自:Unihertz

▲ 键盘触控手势 2. 图片来自:Unihertz

除此之外,硬件设计层面还有一些眼熟的「微创新」——我指的,就是这块放在背面的 2 英寸副屏。你可以用这块屏幕查看通知、当成拍照取景器或者用来快捷打开一些应用。还是有点用处的,而且塞在镜头模组里并不突兀。

▲ Titan 2 副屏. 图片来自:Unihertz

除此之外,Unihertz Titan 2 乏善可陈,硬件配置上只是千元机水平——联发科天玑 7300 处理器,配备 12GB 内存和 512GB 储存空间,搭载 5000mAh 电池,运行 Android 15 系统,支持 5G、NFC,红外遥控以及双频 GPS 等功能。

至于当年黑莓在商务和安全方面的全套系统级服务以及软件功能,统统欠奉——显然,这只是一款「神似」黑莓的手机,离真正的黑莓手机还差得远呢。

▲Unihertz 的往代手机. 图片来自:Unihertz

Unihertz Titan 2 众筹早鸟价 26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999 元),正式零售价 3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850 元),这个定价,为情怀的部分显然远多于为功能买单。

但这也是 Unihertz 这样的,在市调机构份额表格中属于「others」那一栏的品牌,赖以生存的根基。事实上前两年在海外红极一时的果冻手机(Jelly Star),也是出自他们的手笔——这类产品主销海外市场,往往性能配置不太起眼,但设计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Jelly Star 果冻手机. 图片来自:Unihertz

这是独属于中国供应链厂商的生存之道:不是追着时代跑,而是在竞争的缝隙中站住脚。我随口问了下坐在隔壁的黑莓老用户,这样情怀手机你会愿意买单吗?他的回答倒也不出人意料:

如果价格足够便宜的话,我会。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ivo 发布的这台折叠屏,是送给 iPhone 用户的「特洛伊木马」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6月25日 20:31

今天,vivo 正式发布旗下新一代折叠旗舰——vivo X Fold5。

随着折叠屏市场日趋成熟,各大品牌对这种形态的理解已悄然分化,在这场发布会上,vivo 通过两条明确的主线,一边献上自己对折叠屏的最新理解和答案,一边为自己的产品设立了明确的策略:

  • 对内,是折叠屏手机自身技术的持续精进;
  • 向外,是对其跨设备、跨生态拓展能力的探索。

最终,vivo 将其理念凝练为一句简单而有力的概括:

更轻了,更强了。

家族设计,再度变薄

按照惯例,我们先看看 X Fold5 的外观。

折叠屏手机自诞生之初,其重量与厚度始终是阻碍其走向大众市场的核心障碍,vivo X Fold5 的首要使命,便是彻底拆除这道体验之墙,将折叠屏的便携性与耐用性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vivo X Fold5 在工业设计上达到了大折叠屏的领先水准,其钛色版本的重量仅有 217 克。

这个数字颇有意思:它比前代产品 vivo X Fold3 轻了 2 克,同时也比市场上许多主流的超大杯直板旗舰还要轻,例如 227 克的 iPhone 16 Pro Max 和 229 克的 vivo X200 Ultra。

vivo X Fold5 对轻薄的追求,同样体现在其厚度上——X Fold5 展开时厚度为 4.3mm,折叠后为 9.2mm,相比之下,vivo X200 Ultra 的厚度为 8.69mm,二者差距仅约 0.5mm。

这意味着,用户在选择 vivo X Fold5 时,首次无需承担任何「重量税」——在付出了与同等旗舰相当的价格时,不再需要额外承受超出直板旗舰的重量负担,同时还能享受折叠大屏带来广阔视野。

vivo X Fold5 的整机设计线条简洁利落,后盖采用纯色设计,去除了所有多余的元素,将视觉焦点集中于材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的纯粹,与超大杯影像旗舰一脉相承的圆形镜头模组设计,也让品牌识别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维度,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

vivo 为 X Fold5 推出了三种独具格调的配色,分别是代表锐意进取的「钛度」、清净无杂的「明白」以及富有自然活力的「青松」。

摆脱脆弱,是 vivo X Fold5 第一个任务

在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中,轻薄两个字往往与脆弱挂钩,在折叠屏手机上更是如此——无论是精密的铰链还是脆弱的屏幕,都让人对折叠屏手机的耐用性的信心不那么充足。

而 vivo 的观点很简单:

若可靠有妥协,则轻薄无意义。

基于这个观点,vivo 将耐用性拆解为防水、防尘和极低温环境三个属性,分别下功夫,以达到提升耐用性的目的。

vivo X Fold5 支持 IPX8 与 IPX9 防水等级,这意味着它可以在 1.5 米深的水下正常工作 30 分钟,vivo 声称 X Fold5 将这个数据提升到了 3 米深度,并且具备一定的防高温高压喷淋能力。

同时,vivo X Fold5 还实现了 IPX9+ 防水能力,可以在无流动的常温清水的 1 米深度中反复折叠 1000 次。

如果说在水下使用折叠屏手机的需求还有些小众,那么防尘能力,可以说是折叠屏手机耐用的关键因素了。

vivo X Fold5 支持 IP5X 防尘等级,可以有效阻止直径大于 1mm 的灰尘进入手机内部,而 1mm 以下的灰尘不会对手机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有效提升了在风沙、粉尘等复杂环境下的使用寿命与安全性,大大增加了铰链的耐用性。

针对严寒地区,vivo X Fold5 具备 -20℃ 机身耐用性,在此极端低温下,它依然能支持长达 20 小时的通话或超过 4 小时的视频录制。

其电池甚至能在 -30℃ 的超低温环境中维持正常供电,确保用户在寒冷冬季也能从容使用。

这种将轻薄与坚固融于一体的设计哲学,是 vivo X Fold5「更轻了,更强了」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可以说折叠屏手机以往「娇贵」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过去式,正式迈入可以应对全天候、全场景挑战的可靠工具时代。

值得单独一提的是,vivo 还为 X Fold5 设计了单独拆装的折叠内屏,内屏损坏的维修成本进一步降低,也是耐用性提高的的变相体现。

折叠,依旧旗舰

如果说轻薄与坚固是 vivo X Fold5 的「骨架」,那么其内在的影像、续航与性能,则是驱动全能体验的「心脏」。

vivo 并未因追求轻薄而对核心体验做出妥协,反而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更强的进化。

vivo X Fold5 在 9.2mm 厚的机身内配备了等效 6000mAh 的蓝海电池,电池负极含硅量高达 12%,能量密度比前代 X Fold3 提升了 13%,达到了 866Wh/L。

两者合一,让 vivo 可以在更轻薄的机身内,塞入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造就了目前折叠屏手机中拥有最大电池容量的机型,据 vivo 宣称,X Fold5 在使用腾讯视频会议时续航可达 13.6 小时,连续浏览抖音可达 17.2 小时。

同时,80W 有线快充、40W 无线快充以及反向充电功能,构成了全能的续航保障体系。

除了续航表现,影像系统是 X Fold5 的另一大杀手锏,vivo X Fold5 搭载了与蔡司联合研发的旗舰级影像系统,依旧秉承着蓝厂在影像方面的优势。

系统的核心亮点,是一颗规格强大的蔡司超级长焦镜头,采用 5000 万像素的 IMX882 传感器,拥有 1/1.2 英寸的大底、3 倍光学变焦(等效 70mm 焦距),并支持 OIS 光学防抖和蔡司 T* 镀膜,与前代相比,其对焦速度和进光量均有显著提升,大幅改善了运动抓拍和暗光长焦画质。

vivo X Fold5 还依托这颗长焦镜头优化了 85mm 人像焦段,利用光学与算法结合,能呈现出专业人像镜头特有的空间压缩感。

配合 5000 万像素的超感光主摄以及一颗 5000 万像素的超视野广角镜头,构成了全面的三摄组合,覆盖了日常拍摄所需的各个焦段。

vivo X Fold5 还搭载了经典的负片风格与 AI 画质增强技术,前者顺应目前备受欢迎的照片色调,而后者则适用于 10 倍以上的高倍变焦,进一步拓展焦段的丰富性。

在性能方面,vivo X Fold5 配备了第三代骁龙 8 移动平台,强大的处理能力为复杂应用、影像处理和多任务场景提供了充足的支持。

不做对手,做搭子

在当今的手机市场,生态系统的壁垒是用户跨平台选择时最大的阻力。

vivo X Fold5 并未选择与生态巨头进行正面碰撞,而是以一种极其巧妙和开放的姿态,将自身定位为苹果生态用户的「完美搭子」。

这种战略的核心,不是取代,而是补完,旨在为同时拥有 iPhone、Apple Watch 和 Mac 的用户,提供一个能发挥安卓硬件优势的第二主力设备。

vivo X Fold5 的第一个破局点,是成为全球首款能够与 Apple Watch 进行深度跨生态连接的安卓手机。

通过在 Apple Watch 上安装「vivo 健康互联」应用,用户可以将手表与 vivo X Fold5 配对,实现数据与信息同步:

  • 通信同步: 来自 Apple Watch 的电话、短信及所有应用通知,都可以无缝流转至 vivo X Fold5 上进行查看;
  • 健康数据同步: Apple Watch 上记录的健身圆环数据、运动、心率、血氧、睡眠等信息都能完整同步到vivo的健康应用中。

与 Apple Watch 配对的实现,其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彻底解决了 iPhone 用户在考虑使用安卓手机时最大的顾虑之一,不再需要在保留多年积累的健康数据与体验安卓旗舰的创新硬件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

结合之前已实现的与 iPhone 双机互联、AirPods 原生级配对,vivo 拿下了最后一块最重要的生态拼图。

这种「搭子」属性,还拓展到了 Mac 上:

  • Mac 镜像扩展屏: X Fold5 可作为 Mac 的无线扩展副屏,拓展桌面工作空间;
  • 键鼠协同: 用户可以使用同一套键盘和鼠标,在 Mac 和 X Fold5 之间无缝穿梭,跨设备复制粘贴图文、拖拽传输文件;
  • Mac 任务接力: X Fold5 上收到的电话和验证码短信,可以直接在 Mac 上接听或查看。

在文件管理层面,vivo X Fold5 再次展现了其打破生态壁垒的决心,安卓 iCloud 云端直通功能。

用户可以在 X Fold5 自带的文件管理应用中直接登录自己的 iCloud 账户,像访问本地文件夹一样,自由地查看、上传和下载 iCloud 云盘中的各类文件,彻底解决了苹果生态用户在跨平台管理文件时的最大痛点。

与此同时,「Mac 随身文件站」功能允许用户通过 X Fold5 的文件管理应用直接搜索和访问已配对的 Mac 上的所有文件,无需再依赖任何远程控制软件,操作更直观、更便捷。

如果说传统的移动生产力还停留在分屏层面,那么 vivo X Fold5 则将生产力的定义,提升到了跨平台工作流的高度,它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强大,更在于它如何成为连接用户所有数字设备与云端数据的效率中枢。

vivo X Fold5 的内屏生产力核心是「原子工作台」,给予多重底层重构,它允许用户在同一屏幕上至多同时运行 5 个应用,并能以主副屏的形态灵活切换——你可以理解为折叠屏手机版的「台前调度」。

用户不仅可以实时关注所有窗口的内容变化,还能直接在不同应用窗口间拖拽传输文件,极大提升了信息处理的并行效率。

最后,又来到了公布价格的环节,根据配置不同,vivo X Fold5 价格分别为:

  • 12GB + 256GB:6999
  • 12GB + 512GB:7999
  • 16GB + 512GB:8499
  • 16GB + 1TB:9499

vivo X Fold5 今天开始预售,于 7 月 2 日起正式发售。

vivo X Fold5 的发布,标志着折叠屏手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从折叠屏本身来说,它不再是需要用户小心呵护、并在诸多方面做出妥协的「尝鲜」设备,而是一款在轻薄便携、坚固耐用、续航影像、软件生态和跨平台生产力等所有核心维度上,都达到甚至超越顶级直板旗舰水准的全能主力机。

而更深一层来看,还有两个观点值得关注:

一方面,折叠屏已经在自身形态的基础上,开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混合设备。

以独立的硬件,承担了从手机到平板的多维度角色,并且介入电脑工作流中,在多场景和环境下起到不同的辅助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 vivo 面对目前手机市场竞争打造的巧妙策略——

既然你的生态惯性迅猛沉重,用户忠诚度极高,硬碰硬绝非明智选择,那我就四两拨千斤,在靠近你的时候搭个便车,成为你生态中最受用户欢迎的「外援」。

接近,融入,成为那些用户愿意主动拥抱的新伙伴,最终才可能取代。

当然,产品行不行,最终还是要落到实际体验上,Apple Watch 的配对体验好吗?信息同步有延迟吗?健康信息全面吗?

爱范儿将会在第一时间上手测试,一一为你解答。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台全世界最好修的笔记本电脑,是我今年最喜欢的美丽小废物

作者 周芊彤
2025年6月24日 17:08

6000 块,可能是笔记本电脑价格的甜蜜点——

主办公可以选联想的 ThinkBook 16;打游戏可以考虑带独显的机械革命蛟龙 16;更别提,国补后的 MacBook Air M4,简直不能更香……

如果同样的预算,却只能买到搭载落后几年的 i3 处理器、8GB RAM 小内存,还没有独立显卡的 12 英寸笔记本——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亏爆了。

但如果:这是一台每个零件都可以让你亲手组装,就像乐高一样过瘾,装完了让你满足感爆棚的笔记本电脑呢?

这并不是什么异想天开,而是已经问世的产品:Framework Laptop 12——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拼」起来的 2 合 1 笔记本电脑。

▲ Laptop 12 展示图. 图片来自:Framework

一台像「乐高积木」的可拼装电脑

Framework 成立于 2020 年,他们专注于设计和制造模块化、高可维修度的笔记本电脑。在此之前,Framework 发布的模块化笔电 Laptop 13 和 16 都得到不错的反响,但与以往产品不同——

今年 4 月 Framework 新发了全球首台可组装触屏 2 合 1 笔记本电脑——Laptop 12。

延续 Framework 以往一贯的风格,这款 2 合 1 可翻转折叠的笔记本电脑看起来有些玩具感,但核心完全不同:整台机器由用户亲手组装。主板、键盘、屏幕、接口、甚至底壳,全是独立模块。

在等待几周到几个月发货周期后,你收到的不是一台集成笔记本,而是一堆零件——仅需一把 Torx 螺丝刀,根据说明书插入选配好的 SSD 和 RAM,装上键盘和扩展卡插槽,启动电源键,便可以完成笔记本的安装。

没错,DIY 装机,再也不是台式 PC 的专属了!

▲ 左图为 Laptop 12 零件,右图为组装过程图. 图片来自:iFixit,Wired

Laptop 12 的所有部件都配有二维码直达说明书,主板高亮的螺丝让你了解部件固定。弹簧针和无线缆的连接件,让组装变得更加轻松,无需费力便可轻松拆卸电池和安装 SSD。为此,极度严苛的 iFixit,都没忍住给出 10 分满分的评价:

这是一种罕见的,以可维修性为目标的用户体验设计。

YouTube 科技频道 JerryRigEverything 也做了实测:结果证明 Laptop 12 可拆卸组装的模块化设计让用户更易维修和升级,拥有最大程度的可定制性。

▲ Laptop 12 散热器. 图片来自:iFixit

不止是部件的可修复设计,Laptop 12 在外观上也做了颠覆性的创新——

The Verge 提到,Laptop 12 是他见过最引人注目的电脑之一。粉蓝「泡泡糖」配色方案特别完美,柔和的色彩充满活力,灰色的键盘完美地融合了整体设计,左对齐的键帽标识让它带有一丝复古气息:

简直是塑料的奇迹!

塑料机身的出色设计,使其收获了不少好评。据 Engadget 报道,Laptop 12 是 Framework 首款完全采用塑料外壳的设备,ABS 和 TPU 双层的塑料包裹让它免于冲击和颠簸,更好的适用于教育和学习。

▲ Laptop 12 外观及配色. 图片来自:Framework

不过,这台备受好评的 Laptop 12,也并非全是优点。

最大的诟病点就在于它配置偏低:第 13 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不够用的运行内存以及小功率的扬声器,使其与同价位产品相比并不突出。

但 Ars Technica 体验下来认为「又不是不能用」—— 10 小时的续航,对于普通的工作的学习来说完全没问题。

Reddit 也有拿到首批真机的用户提到:尽管配置不算出色,但我真的愿意为这种组装体验买单。

Framework 笔记本电脑能够轻松地进行组装,社区用户的全程参与功不可没。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由于得到了小朋友们的意见输入,这台电脑的组装体验得到了很大的优化。

早在 Laptop 12 研发初期,Framework 的设计师就让他们的孩子参与到整个产品的迭代过程当中,观察他们如何进行组装,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让用户共创的理念贯穿始终,本身就是用户体验最核心的部分。

这也让 Laptop 12 让 Framework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产品形态的最终呈现,深深依赖于用户的智慧与热情。

▲ Laptop 12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可维修」是表象,「可创造」才是价值

尽管可维修度满分,但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是冲着 Framework 电脑的耐用性买单的,而孱弱的硬件配置,显然也不是重点。

Framework Laptop 系列最大的价值,我想还是在于「可创造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拼装乐高和组装宜家绝对不是陌生的体验。尽管过程往往令人懊恼,至少在完成这件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者」,而是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

这种「创造」的确认感、获得感、满足感,甚至可能比产品本身更让人愉悦——我会永远记得我在客厅完成乐高打字机的那个下午,当按下自己装好的打字机按键时,我是真的欢呼雀跃——尽管我不会也不能拿它来码字。

▲ 左图为宜家自组办公桌,右图为乐高打字机. 图片来自:IKEA,Lego

更棒的是,这种可创造性与这台电脑本身,是浑然一体的。有 reddit 用户就表示,为了家里的孩子,他愿意选择 12 英寸带触控笔的版本:

我想我家小孩会在上面创作很多视觉艺术——我和他那么大的时候,我只能用蜡笔或者马克笔在纸上涂鸦。

对家长来说,Framework Laptop 提供了稀缺的创造乐趣,而对于孩子或学生而言,低门槛的硬件教育也是其价值所在。

▲ Laptop 12 组装步骤. 图片来自:Framework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台可能无法成为主力机,但却是一台寓教于乐的「玩具」电脑——在追求极致轻薄、一体化,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里,Framework Laptop 12 显然是个「美丽小废物」,但我们永远乐于见到这样的「怪东西」。

说到底,消费电子产品也不只是一昧追求效率,情绪价值同样重要。

当然,Laptop 12 的配置也没那么差,用来码码字倒也问题不大。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adOS 26 可能用来办公,但用 iPadOS 26 办公有点不可能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6月24日 12:07

在刚刚过去的 WWDC25 上,虽然大部分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跨平台的视觉系统改动上,但 iPadOS 26 迎来的新东西却远不止这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 iPadOS 26 里面全新的多任务和多窗口操作机制。

自从十年前 iPad 正式推出了「Pro」款开始,iPad 的生产力就一直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争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在 2021 年苹果将 Mac 同款的 M1 处理器装进第五代 iPad Pro 之后更是甚嚣尘上、直到今天——毕竟现在的 iPad 使用着和 Mac 几乎一模一样的 SoC,iPad 作为平板电脑和真电脑之间的差距,几乎就只剩下 iPadOS 了。

然而大改款的 iPadOS 26 真的能够成为 iPad 生产力的救赎吗?

新的窗口化 app 机制

在连续一两年令人打哈欠的 WWDC 之后,iPadOS 26 除了版本号之外,终于有了一项足以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一套全新的窗口化操作逻辑。

对于 Mac 用户来说,这套新的 iPad 窗口交互绝对不会让你感到陌生,iPadOS 26 基本是将 macOS 中现有的窗口功能原封不动的搬进了 iPad ——包括分屏的样式和种类:

此外,iPadOS 26 中的分屏相比 macOS 还多了一点交互性,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 Windows 窗口分屏需要用鼠标拖着窗口贴到屏幕边缘才会出发,大多数 macOS 上的第三方分屏工具也承袭了这个操作逻辑。但是在 iPadOS 26 上,左右分屏的动作实际上是需要拖着窗口向左右「甩」出去才会触发的:

这样一步额外的动作在触屏的时候尚属可以理解,但是现在 iPad 越来越重视键鼠配件、除了 iPad mini 的所有型号都有对应的妙控键盘套了,「甩出」这个动作就和 Windows 与 macOS 中已经形成的肌肉记忆冲突,并不是非常的直观。

除了窗口化管理之外,iPadOS 26 还带来了一个名为「Exposé」的功能,在前台有多个 app 窗口打开的时候可以通过上滑悬停的方式进入一个类似后台任务的界面。所有以窗口打开的 app 会集中显示在中间,而全屏的 app 则隐藏在屏幕左侧:

iPadOS 26 Exposé

但是 Exposé 与 iPadOS 原有的后台界面又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两次上滑、隐藏所有窗口化 app 之后,再次进入后台就会发现它们不再平铺开来,而是堆叠在了一起:

iPadOS 26 后台,Exposé 窗口化的 app 会堆叠在一起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奇怪且别扭的功能。因为对于 Mac 用户来说,Exposé 实际上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功能,它的用途是平铺展示当前应用程序打开的所有窗口(比如 Finder 同时打开的多个文件夹),而不是展示所有桌面上打开的窗口:

macOS Exposé

更要命的是,macOS 上的 Exposé 手势方向与 iPadOS 都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你同时有一台 Mac 和一台 iPad,就会面临着非常拧巴的习惯。从 iPadOS Exposé 的效果来看,这个功能应该被叫做调度中心(Mission Control)才对。

此外,虽然 iPadOS 26 引入了新的窗口机制,但苹果没有告诉你的是,它们还移除了一项 iPadOS 上曾经有的多窗口功能:Slide Over。也就是那个允许你用类似 iPhone 的长宽比,在全屏显示的 app 上额外叠加一个或多个 app 小窗口的用法——

这项自 iOS 11 加入 iPad 的功能一直保留到了 iPadOS 18,哪怕有了 Stage Manager 苹果也没有将 Slide Over 移除。它在看视频或者写东西的时候进行一些快速的查询或者消息回复其实是很好用的,甚至比单独拉一个窗口更加便捷。更何况 Slide Over 和多窗口其实并不冲突,不确定苹果后续是否会在更新中将它加回来。

新旧交替的文件管理逻辑

自从「文件」app 被加入 iOS 再继承到 iPadOS 上,它与 Finder 在功能性上的差距就一直被人诟病,归根结底还是 iPadOS 底层依然采用的沙盒机制,导致很难做出一个能够同时打通应用层和文件层的文件管理器。

而在 iPadOS 26 中,苹果再次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增补,围绕着文件 app 引入了不少增强功能。虽然沙盒机制的底层没有办法改变,但一部分更新功能还是让使用方便了不少的。

首先,文件 app 中的显示方式相比 iPadOS 18 有所增加,除了图标和详细列表之外,现在还新增了一个「分栏」的样式。至此,除了画廊(Gallery)视图之外,iPadOS 和 macOS 的文件显示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

此外,iPadOS 26 终于允许自定义文件夹的图标和颜色了,用户自己创建的文件夹也可以像系统文件那样拥有单独的 emoji 标识和特殊的颜色。不过文件夹的颜色并不能 100% 自定义,而是需要与用户设置的「标签」绑定:

与此同时,macOS 上的强力工具「预览」也终于来到了 iPadOS 26 中,并且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独立启动界面。文件 app 和 iCloud 云盘里面绝大多数常见的文件都可以直接用预览打开,甚至包括 psd 和 ai 文件,也支持进行简单批注或编辑导出:

iPad 拥有了独立的预览 app,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解决了一部分由于沙盒机制导致的不便,此前虽然可以很方便的从 Mac 上传输各种各样的文件给 iPad,但是想在 iPad 上查看这些文件却很麻烦,十有八九都得下载对应的 app 才能打开。

现在有了预览 app,iPadOS 在文件管理的能力上终于接近了 macOS ——换句话说,接近一台正儿八经的电脑了: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窗口模式

虽然上述 iPadOS 26 在操作方式和文件管理方面的更新可以称得上一次大改,但仅就 Developer Beta 1 目前的表现来看,其中仍然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其中最致命的,就是 iPad 要兼顾触控与键鼠两种操作方式而引起的矛盾。

甚至 WWDC25 的官方视频都是在接着键盘用触屏

其实从操作方式的角度看,iPad 是所有苹果产品中最具多样性的那个——比起不能触摸的 macOS 和不能用笔的 iOS,iPadOS 真正做到了「前可伸手点屏幕、中可提笔画批注、退可键鼠移窗口」,苹果过去三十年所有人机交互技术的结晶基本上都在 iPad 上得到了体现。

对于 iPad 的传统长项来说,iPadOS 26 所带来的改变并不多。无论是窗口化 app 还是文件管理,对于类似图片后期、平面设计、美术之类需要专注于单一 app 的使用方式,新系统带来的新机制更多起到的还是辅助作用,工作效率本身并没有什么飞跃式的提升。

然而物理的规律决定了,在体积有限的前提下,一个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是多样化,它在每一种工具上的优化程度就越低,即所谓「专用工具」与「泛用工具」之间的区别。

不巧的是,无论是 iPad 的功能历史还是硬件配置,都决定了它是一台超级泛用的设备。

只不过在文字工作方面,反而是 iPadOS 26 中更新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功能起到了最大的效果——现在 iPadOS 连接鼠标后显示的光标,终于不再是模拟触控的圆圈,而是一个像样的三角形箭头了:

虽然这个改动看上去不明显,但是在部分涉及到紧凑界面和高密度内容时候,一个看起来「像电脑光标」的光标还是非常直观的,尤其是 iPadOS 26 为很多小尺寸的 iPad 也带来了多窗口堆叠之后,更精细的光标将会是一个必需品。

一个典型的文字编辑场景在 iPad 上的显示

然而 iPad 本身的问题在这里依然是存在的:哪怕在 13 寸的机型上,因为 iPadOS 的各种窗口界面要在兼顾 Apple Pencil 批画和鼠标点击的同时,保持可以用手指触屏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将很多按钮和区域的面积做大,导致 iPad 同屏多窗口的能力始终无法与 Mac 看齐。

而相同的三个窗口放在 macOS 上,因为根本不需要为触屏做优化,因此界面无论是信息密度还是工具的丰富程度都要比 iPadOS 多不少。至少从 iPadOS 26 的角度上看,iPad 仍然是一个面向「全屏应用」为主的工具。

同样的问题在「终极办公工具」——Excel 上面则会更明显一些。

与写作、绘画之类从零开始创造的工作流程不同,表格数据处理起来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切屏参考、数据粘贴、编辑公式之类的操作。可一旦涉及到编辑操作,iPadOS 在面对 Excel 时最大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它的界面完全没有为任何一种操作方式做出优化。

数据已经过脱敏处理

以最基础的用表格数据生成透视表(pivot table)为例,哪怕放在面积最充裕的 13 寸 iPad 上,Excel 用于添加透视表过滤器的界面因为需要考虑触屏操作而将 UI 控件放的很大, 一旦筛选项超过三四个,所需的点击和拖拽操作就会变成一种折磨。

数据已经过脱敏处理

而相同的两张 Excel 表在 macOS 上的空间相比之下就充裕了许多,哪怕不考虑 MacBook 屏幕尺寸、缩放比例之类的要素,仅从工具栏的显示效率来说,只需要考虑键鼠的 macOS 就比 iPadOS 高出了几个量级。

类似的界面问题在 Office 三件套中都可以遇到,也可以在大量「传统办公软件」中看到。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 iPad 需要同时满足手指和键鼠两种不同的交互方式,导致必然会有一部分显示上的浪费。再加上 iPad 的显示面积普遍都小于或等于 Mac,更加局促的界面将会变成必然。

iPad 更需要一次生产端的革命

如果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个现象,也就揭示了 iPad 现阶段在生产力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绘画、3D 等等创意领域以外的「传统生产力场景」中,iPad 因为需要优先考虑触控操作,先天性的无法适配过去几十年中围绕着键鼠操作而形成的软件生态与使用习惯。

这件事情甚至与 iPad 上的软件功能全不全、硬件设计合不合理都无关,而是根植在用户使用习惯与大的社会生产环境中的,仅凭 iPadOS 的一次更新并不会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现在 iPad 所高度适配的那些生产力场景——比如餐厅点单、轻量剪辑、移动办公等等,其实都是在最近十年、甚至就是跟随着平板电脑这种产品面世以来才逐渐出现的。

尤其在数字艺术领域,iPad 的便捷让许多过去无法实现的工作方式成为了可能

而在那些更加传统的生产力场景,那些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接近完善的行业流程和使用环境——比如会计——里面,iPad 所扮演的更多仍然是「PC 伴侣」的角色,并没有体现出要取代电脑或者成为新的主要工具的趋势。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会调侃:你的下一台电脑,还得是电脑。这句话的另一面,是因为在那些特化的领域里,你的上一台设备本来就不是电脑:

然而一旦涉及到规模巨大、需要多人协同的美术项目,终极解决方案仍然是一块巨大的数位屏|The Outerhaven

因此,iPad 有生产力吗?当然有,它已经成功的在社会生产里开拓出了专属于自己的生产场景,在这些场景里面没有任何一台电脑可以超过 iPad;iPadOS 26 的新窗口化功能、新文件管理系统可以给生产力带来提升吗?毫无疑问。

但是在一方面,背靠市面上最完善的平板软件生态,iPad 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几千万人日常生活中的伴侣。另一方面,作为一款已经存在了十五年的成功商业产品,如今却依然会被问起: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奇景。

iPad 夹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中间,同时拥有两者的血脉,却没有办法完全融入任何一方;它既像是一个可以用来生产的工具,诸多使用场景上的限制却又把它框在了内容消遣的笼子里。


图|Site Title

但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生活中还有很多比 iPad 存在时间更长,更加基础甚至都不被察觉到的生产力场景,iPad 在这些场景中大多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远非生产行为本身。

因此,也许是时候停止追问「iPad 有没有生产力」这个问题了。相比之下,人们更该问的是:我可以用 iPad 创造出什么?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