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8月13日首页

苹果审核被拒要听劝,能沟通回复解决真的不用改!

作者 iOS研究院
2025年8月13日 09:50

背景

由于苹果审核最后一步是人工介入,所以这也大大增加了影响审核结果的不确定。

比如最近有一个同行,本来是iPhone设备的产品,应是被苹果因为不适配iPad被打回。

Guideline 4.0 - Design  
  
Several screens of the app were crowded, laid out, or displayed in a way that made it difficult to use the app when reviewed on iPad Air 11-inch (M2) running iPadOS 18.6.  
  
Next Steps  
  
To resolve this issue, revise the app to ensure that the content and controls on the screen are easy to read and interact with.  
  
Note that users expect apps they download to function on all the devices where they are available. Since your app may be downloaded onto iPad devices, it is important that it also function as expected for iPad users.

简单来说:

苹果认为该应用会被安装在iPad类型的设备中,期望UI可适配iPad上的所有情况。

但,离谱的是苹果只是提出页面不适配,感到了拥挤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是哪些页面。

正常来讲附件会有对应的应用截图,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参考。

自查阶段

  1. 构建勾选情况,如果勾选了iPad构建的版本,除了本身要兼容iPhone还必须要兼容iPad,而且在市场截图还必须对应配置。

构建版本.png

  1. 使用iPad自查页面,确保产品本身确实没有审核员所说的适配问题

快速解决方案

由于该同行仅仅只是勾选了iPhone尺寸,并不会做iPad的兼容。同时,该产品已经顺利迭代过3~4次,并非首次提交。所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向苹果主动说明并且做一个保证

回复内容:
苹果审核:
   你好,感谢你的提醒。我们的产品并没有iPad建构的规划,并且我们保证在后续的迭代中,都并不会为
iPad的用户提供服务。我们在之前的迭代中都没有遇到此类问题,并且我们确保在项目构建未勾选iPad相关
配置,所以我们不清楚为什么一定适配iPad所有场景?
最好的问候

对话截图.jpeg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相关推荐

# Pingpong和连连的平替,让AppStore收款无需新增持有人。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 苹果开发者邮箱,突然收到11.2通知严重么?

# 不想被苹果卡审最好错开这两个提审时间

# 手撕苹果审核4.3是代码问题还是设计问题?

# 有幸和Appstore审核人员进行了一场视频会议特此记录。

知识星球

更多Appstore咨询问题,请关注知识星球。「提供1v1上架指导,帮助开发者解决Appstore的疑难杂症,助力每一位开发者!」

「有嘴就行!」明年的新 Siri 可以让你真正解放双手的使用 iPhone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8月13日 08:50

iPhone 为智能手机领域带来的革命之一,就是多点触控屏幕。「触控」也在此后的十八年里,逐渐成为了人们与电子设备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苹果觉得:触控还不够。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 Vision Pro 上见到了基于视觉识别的纯手势交互,几乎是目前 AR 设备中最无感的一种方案。

而近期的一些新证据表明,苹果也在尝试另一种基于 Siri 的纯语音的人机交互方案

图片使用 Gemini 生成,因为 Image Playground 用不了

就在昨日,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一篇最新的预测中指出:推迟到 26 年的 AI Siri,有可能通过借助加强 App Intents 的方式,间接实现让用户完全以语音遥控的方式操作 iPhone 。

这是一块苹果在 2024 年 WWDC 上就已经画过的大饼了。在一则饱受虚假宣传指责的广告中,苹果展示了女演员 Bella Ramsey 向 Siri 提问、Siri 跨应用收集信息并给出回答的场景:

广告中,Bella 向 Siri 提问一项活动的参与者名字,Siri 通过快速调用日历做出了回答|YouTube @QuirkyFilms

由于 Apple Intelligence 始终无法实现这样的功能,这则广告片目前已经被苹果下架,而「更智能的 Siri 」也被推迟到了 2026 年。

根据 Marc Gurman 的看法:AI Siri 遭到反复推迟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比起磕磕绊绊的 AI Siri,反而是这项功能所依托的另一项底层功能更值得关注——

全新的 AI Siri 如果想要实现苹果在两次 WWDC 与发布会上画的那些大饼,iOS 的 App Intents 功能必须在未来得到史诗级加强。

图|Fast Company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 App Intents 这个名字,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不是某个单独的功能,而是 2022 年苹果在 iOS 16 中推出的一个系统功能框架,取代了更早的 SiriKit Intents,是一个主要面向开发者的功能。

图|Apple Developers

而 App Intents 的功能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主要用于展示一款 app 的「意图」。

就拿 iOS 的聚焦搜索(Spotlight)来说,除了直接查找 app 之外,我们其实还可以直接在这里输入一些功能提示词,比如「创建」或者「扫一扫」,系统就会自动拉起一些 app 内部的功能入口以供选择:

而这也很直观的展示了 App Intents 的基本作用——给原本处在 app 内部的各种功能,创建一条「快捷通道」,并且将这些快捷通道的入口与 iOS 系统级功能(比如 Siri、聚焦搜索、捷径等等)整合,让用户可以不打开 app 就快速调用

图|Apple Developers

而这也正是 Marc Gurman 所预测的、新的 AI Siri 在未来能够胜任更多复杂操作的基石。

无独有偶的是,类似的功能快捷入口并非苹果独享,华为的 HarmonyOS 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服务叫做 Intents Kit,负责连接系统入口与 app 或元服务内部的功能:

图|华为开发者联盟

不过目前由于苹果的宣传力度和入口限制,能够在 iOS 中调用 App Intents 去执行操作的就只有上面提到的三大件—— Siri、聚焦搜索,以及捷径。

考虑到 Siri 过于拉胯、聚焦搜索用户基数不高,因此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通过捷径调用了。现在各种快速记账、裁剪照片添加水印、将前一天的照片统一发送到微信文件传输之类的捷径,本质上都是经由 App Intents 在发挥作用。

通过聚焦搜索直接跳转执行支付宝内部的扫码功能

而未来 AI Siri 领衔的自动化操作,参考目前捷径对于 App Intents 的调用方式,爱范儿认为将会是一个很简单的「两步走」逻辑:

  1. 加强 App Intents 能够直接调用的 app 功能。目前的 App Intents 框架需要开发者主动编写,能够覆盖的 app 数量十分有限,苹果后续可能通过新建 API 的方式让系统直接读取 app 功能列表,扩大 App Intents 的调用范围。
  2. Apple Intelligence 的语音模型可以帮助 Siri 更好的拆分和理解用户的语音指令,并且利用 iPhone 上面的端侧模型将自然语言指令转换为依次调用 App Intents 的组合,从而实现复杂步骤的自动操作。

Marc Gurman 预测苹果最早可能会在 2026 年的春季发布会上推出这套新 AI Siri + App Intents 的组合,届时可以实现的操作可能类似于「嘿 Siri,把昨晚吃饭拍的照片全部裁成正方形,发到 XXX 的微信,在下周六创建一个一样的日程」,并且全程不需要动手点 iPhone 。

图|Lifehacker

只不过在那之前,这套新的语音操作方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测试,尤其是针对一些高风险的场景(比如支付宝收付款、或者联网控制医疗器械等等)需要更加严格的 Siri 模型控制,在明年春季再遭推迟也不是不可能。

而从产品的角度看,这样一套完全基于语音的操作方式,虽然有可能最先落地在 iPhone 上,但未来能够发光发热的场景肯定不止智能手机。

反而是 Apple Watch、HomePod,甚至传闻中的智能家居中控屏和桌面机器人,以及类似 Vision Pro 的 AR 设备,会成为纯 Siri 语音交互的主要受益者。

换句话说,这套 AI Siri 搭配增强版 App Intents 的「组合拳」,是一套上利无障碍用户、下利新产品形态的全新交互系统,非常符合我们以往对于苹果强大的软硬件结合能力的想象。

而苹果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如期把它交付出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首页

成年人的沟通,不谈钱谈什么?谈感情?

作者 iOS研究院
2025年8月12日 11:56

背景

正所谓,男人不好色好什么?How are you 么?

表情包.png

本来今天准备了另外的一个素材,准备发稿了。突然有个xxv加我,看着头像就知道不一般,结果果然不一般。

对话截图

对话截图.png

为啥三个不?

首先,我要表明自身立场确实在不方便接语音。其次,遇到的白嫖党太多了习惯了。所以,我习惯丑话说前边。

本质上成年人的社交,本来就应该是高效的。如果愿意付费就聊聊,不愿意付费就算了,没必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毕竟大家的时间都挺值钱,没必要互相耽误

对于这样就别做生意了那就更可笑了,你在教我做事?

我用了最简单的三个不,就是为了过滤这种低价低质量的交流。

同时,再次声明一下。我从16年就开始从事iOS开发的工作,从20年iOS审核过审严格之后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折损了60个账号。这里边有部分是公司,有部分是个人试错。

公众号咨询只不过是把之前账号成本回回血,顺便真正帮助一些想上架却上不去的同行。

有独立开发者身份傍身,即使不做咨询也依旧可以很潇洒。因为自身暂时没有什么好的产品,而且工具类产品暂时也不需要维护。

所以找了个公司混混社保,让自己时刻保持着学习的状态,在结交一些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一下自己的人脉圈子。

写在最后

大家都是成年人别总想着像小孩子一样占便宜了。成人的免费往往都是最贵的,比如免费领鸡蛋,高价卖保jian品。再比如免费陪聊,引入杀🐷盘。

最近还看到一个见闻,易水寒一套时装10w+,而大多数游戏还停留在6元首冲的套路。

所以,与其做低价低质量的用户,不如分流提高客单价。以少胜多,以质取胜。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相关推荐

# Pingpong和连连的平替,让AppStore收款无需新增持有人。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 苹果开发者邮箱,突然收到11.2通知严重么?

# 不想被苹果卡审最好错开这两个提审时间

# 手撕苹果审核4.3是代码问题还是设计问题?

# 有幸和Appstore审核人员进行了一场视频会议特此记录。

知识星球

更多Appstore咨询问题,请关注知识星球。「提供1v1上架指导,帮助开发者解决Appstore的疑难杂症,助力每一位开发者!」

苹果首次在中国永久关闭了一家 Apple Store | 肘子的 Swift 周报 #097

作者 东坡肘子
2025年8月12日 08:07

issue97.webp

weekly.fatbobman.com 订阅本周报的电子邮件版本。访问我的博客 肘子的 Swift 记事本 查看更多的文章。加入 Discord 社区,与 2000+ 中文开发者深入交流 Swift、SwiftUI 开发体验。

苹果首次在中国永久关闭了一家 Apple Store

上周六,苹果正式永久性关闭了位于中国大连的一家 Apple Store 零售店,这是苹果首次在中国关闭直营店。该店于 2015 年开业,距今正好十年。消息传出后,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相关报道,其中一些将此事解读为苹果在中国经营状况的某种信号。由于该店正好位于我所在的城市,我对这个事件有一些实地了解,想分享一些不同的观察角度。

2015 年该店开业时,其所在位置是大连最核心的商圈。开业初期确实吸引了大量苹果爱好者,加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许多来大连的游客也将其作为打卡地,对苹果的品牌宣传和服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功能区域的调整,这个曾经最核心的商圈在过去几年已被多个新兴商圈所取代。无论是人流量还是商业综合体的硬件设施都出现了明显滑坡,目前的人气不及高峰期的十分之一。同一商圈内,不少国际品牌也相继调整或撤出。

事实上,即便我现在需要去 Apple Store,也会选择苹果 2016 年在大连开设的第二家店(位于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过去几年间,我和身边的亲友去这个老商圈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苹果直到现在才关闭该店反而超出了我的预期。恰逢该店所在商业体因股权变更导致经营业态调整,苹果选择此时关店,从经营角度看是合理的商业决策。

有传闻称,苹果可能仍会在大连保持两店配置,考虑在正在建设的新地标商业综合体(预计 2028 年开业)中开设新店。我倒是真心希望该计划能够实现,因为新址距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几乎每天散步都会路过。

苹果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 40 家官方零售店。尽管线上购物已足够便利,但零售店在品牌宣传、文化传播、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仍不可替代,尤其是它能为苹果爱好者提供独特的情感价值。对于苹果这样的全球性企业来说,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门店布局——开设新店、关闭旧店,本就是常态化的经营行为。这次大连店的关闭虽然是“中国首次”,但更多是巧合而非转折,是城市发展变迁中的一个自然结果。

又到了每年休暑假 ⛱️ 的时候,接下来博客文章将会停更 4-5 周,期间《肘子的 Swift 周报》仍正常更新。

前一期内容全部周报列表

原创

Swift 6: Sendable、@unchecked Sendable、@Sendable、sending and nonsending

Swift 的并发模型引入了众多关键字,其中一些在命名和用途上颇为相似,容易让开发者感到困惑。本文将对 Swift 并发中与跨隔离域传递相关的几个关键字:Sendable@unchecked Sendable@Sendablesendingnonsending 进行梳理,帮助大家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和使用场景。

近期推荐

@isolated(any)

在 Swift 为并发编程引入的众多关键字中,很多对于 API 使用者来说几乎不需要深入掌握,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却至关重要。在本文中,Matt Massicotte 详细介绍了这样一个关键字——@isolated(any)

它主要解决了使用 async 函数时面临的类型擦除问题:我们无法静态地获知一个函数的隔离状态信息。@isolated(any) 通过为函数添加一个特殊的 isolation 属性来表示该函数的隔离情况(any Actor 实例或非隔离状态)。对于需要设计能够接受隔离函数并进行智能调度的 API 的开发者来说,这个功能提供了更精细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在任务调度和执行顺序保证方面。


使用异步流持续观察属性变化 (Swift Observations AsyncSequence for State Changes)

Observation 框架为 Swift 带来了原生的属性级别观察能力,但从诞生之初就缺少了一个关键功能——对属性的持续观察。虽然可以通过递归调用 withObservationTracking 来部分实现这一需求,但随着 Swift 进入严格并发时代,编写不包含并发警告的持续观察代码变得越来越困难。Keith Harrison 在本文中介绍了 Swift 6.2 新引入的功能:通过 Observations 函数,开发者可以更优雅地使用异步流的方式来对可观察对象的属性进行持续且安全的观察。这个新 API 不仅解决了并发安全问题,还提供了更符合现代 Swift 异步编程范式的解决方案。

Observations 对操作系统版本的严格限制(iOS 26/macOS 26)确实令人遗憾,这样一个实用的功能理应提供向后兼容支持。


Valkey Swift 客户端发布 (Introducing valkey-swift, the Swift Client for Valkey)

Valkey 是一个高性能键值存储系统,源自 Redis 7.2.4 的开源分支,旨在保留 BSD 许可证、规避 SSPL 与商业授权限制。不久前,Valkey 官方发布了 Swift 客户端 valkey-swift:基于 Swift Concurrency 构建,覆盖全部 Valkey 命令集,并内置连接池、管道化、集群与 Pub/Sub 支持。在Adam Fowler 的这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使用示例与最佳实践,帮助 Swift 开发者在应用中无缝接入 Valkey 的强大能力。


在 Zed 中开发调试 iOS 应用 (Build, Run and Debug iOS and Mac Apps in Zed instead of Xcode)

凭借高效与协作友好的特性,Zed 受到不少开发者青睐,但其对 Swift 的原生支持仍相当有限,难以满足 Apple 平台开发的全流程需求。Adrian Ross 在本文中介绍了如何结合 xcode-build-server 以及自研工具 xcede,在 Zed 中实现 iOS 与 macOS 应用的构建、运行与调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替代 Xcode 作为日常开发环境。


探索苹果端侧 AI 框架 (Exploring the Foundation Models Framework)

在 WWDC 2026 上,苹果推出 Foundation Models,进一步巩固其在端侧 AI 领域的布局。Luca Palmese 在本文中详解了如何获取系统语言模型(含特定用例适配器)、创建会话并进行完整或流式响应、借助 @Generable@Guide 实现类型安全的结构化输出,以及通过 Tool 协议让模型调用应用功能,为在本地构建聊天、摘要、分类等 AI 体验提供了完整示例。

尽管 Foundation Models 展示了端侧 AI 的潜力,但其相对较小的参数规模也让不少开发者对其能力与适用场景存疑。reddit 上正好有一则相关讨论,你也可以参与交流。


构建可扩展的 SwiftUI 组件 (Crafting SwiftUI Components for a Scalable Design System)

随着项目复杂度提升,开发者往往会在 SwiftUI 原生组件之外进行更多自定义。然而,功能堆叠过多的组件很容易陷入“构造器过载 + 紧耦合布局”的困境。muhammad osama 从这一痛点切入,通过逐步迭代示例,演示了如何构建既可维护、可扩展,又兼顾可访问性的组件,让自定义 SwiftUI 组件既具备原生视图的易用性,又能在设计系统中优雅演进。


macOS Sequoia 版本周期总结 (macOS Sequoia End of Cycle Report)

距离 macOS 26(Tahoe)正式发布还有一个月,Howard Oakley 回顾了 macOS Sequoia(15.x)一年的生命周期,总结了版本更新节奏、安全修复数量、系统体积变化以及框架增减趋势。在文章的评论区,Howard 还透露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从 Sonoma 到 Sequoia,新增 50 个公有框架,却增加了 708 个私有框架,显示苹果在不断扩展内部功能和自家应用的同时,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支持增长有限。


大模型成本困境 (Tokens are Getting More Expensive)

AI 大模型公司获得巨额融资的一个核心假设,是随着技术进步,训练与推理成本会显著下降,从而实现理想利润。但 Ethan Ding 指出一个残酷现实:用户始终追求性能最强的模型(而低成本旧模型的使用率极低),同时上下文容量的提升让单次任务的 token 消耗呈指数级增长,使固定价格的“无限使用”模式在经济上不可持续。文章结合 Claude Code 案例,分析了行业面临的“囚徒困境”,并提出三条可能的突围路径。

往期内容

THANK YOU

如果你觉得这份周报或者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 点赞 并将其 转发 给更多的朋友。

weekly.fatbobman.com 订阅本周报的电子邮件版本。访问我的博客 肘子的 Swift 记事本 查看更多的文章。加入 Discord 社区,与 2000+ 中文开发者深入交流 Swift、SwiftUI 开发体验。

纯粹的广告变现,已经来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作者 iOS研究院
2025年8月11日 11:23

背景

各大广告平台在7月17号,开启了SDK版本的重大升级。以穿山甲为例:站内信也在多次提醒,请将SDK版本升级到最新版本。

其实从7月15号开始,广告点击率已经有了明显的风控,从15号~17号,点击率从两位数变个位数。足以预见未来广告收益的波动将会迎来,多么严峻的暴风雨。

ecpm.png

整治重点

针对恶意的广告App,随意跳转第三方应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打击。

同时,整改关于误触堆出来的曝光和点击率

带来的影响?

以开屏广告为例,ecpm从40元左右下降到了20元左右,基本上可以说是腰斩。

作为变现作为核心的激励视频和插屏广告,也大相径庭。单用户产生收益从人均0.18元,锐减到0.055元。

是的,没有看错。靠单一广告变现,且恶意堆砌曝光广告的路子终将落幕。

对于产品商业化的发展和规划,需要有更多的反思。每一次洗牌的背后,都是对于竞品的肃清。

如何转型?

单一的广告依然鸡肋,建议更多的开发者应该把心思放在让用户,玩的简单,用的舒服,体验较好。同时,确实帮助用户解决了生活所需的痛点。

就当下的环境而言,其实大多数用户是很愿意为自己的情绪价值买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知识付费。

所以,弱化广告变现,提升会员权益,将是未来产品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命力。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相关推荐

# Pingpong和连连的平替,让AppStore收款无需新增持有人。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 苹果开发者邮箱,突然收到11.2通知严重么?

# 不想被苹果卡审最好错开这两个提审时间

# 手撕苹果审核4.3是代码问题还是设计问题?

# 有幸和Appstore审核人员进行了一场视频会议特此记录。

知识星球

更多Appstore咨询问题,请关注知识星球。「提供1v1上架指导,帮助开发者解决Appstore的疑难杂症,助力每一位开发者!」

滤镜之王 VSCO 回归,我的青春回头望了我一眼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8日 14:22

如果你对十年前的互联网还有印象,那你一定听说过 VSCO 这个名字。

在那个智能手机大面积铺开,但手机自带的照片编辑功能还远不够强大的年代,照片美化的世界由两大阵营主导——

加特效的,是 B612 和激萌;玩滤镜的,VSCO 无疑是王者。

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迈,B612 和激萌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的滤镜王者 VSCO 也逐渐被 Dazz 等主打胶片风格的新应用取而代之。

但在 2025 年,这个沉寂已久的 app 却突然带来一款续作,让我一下梦回十年前——VSCO Capture。

拍摄之前就套滤镜

打开 VSCO Capture,你可以一眼看到它与我们熟悉的 VSCO 截然不同——

与之前以图库为主不同,VSCO Capture 将取景框放在了体验的核心,围绕「拍摄」这一动作,打造出一整套简洁而专注的操作界面。

整个界面基本遵循了影像类 App 的基本设计思路:包括菜单布局、图像格式选项,以及自动/手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VSCO Capture 对 iPhone 格式的支持比想象中更为全面,从 HEIC 格式到 ProRAW,以及各档分辨率,都支持得不错。

除此之外,在这个并不算复杂的界面中,有两个细节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操作的习惯:

VSCO Capture 的焦段设计并没有在取景器底部铺开,而是收纳在取景器右下角的二级菜单中,如果想要切换焦段,需要多一步操作;

而相册也被放到了右上角,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左下角,取而代之的是 VSCO Capture 的核心卖点——滤镜。

点进左下角的滤镜菜单,我们可以直接浏览滤镜列表,VSCO Capture 内置了 58 款滤镜,从暖调到冷调、从彩色到黑白,可以说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这些滤镜沿袭了 VSCO 的传统展示风格,以不同的名称和色块做出编组,以便区分。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这数十个滤镜都是些什么风格、适合在什么时候用,哪些滤镜更万能,都需要亲手拍一拍。

在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后,我为大家总结了以下这份滤镜的成像风格表,标注了各类滤镜的成像风格,并辅以样片进行讲解。

  • A 系列:胶片感经典模拟,风格柔和,带有轻微的偏色风格与胶片影调
  • B 系列:黑白风格,注重光影层次、对比控制和细节还原
  • C 系列:现代色彩,整体画面色彩鲜艳、饱和度高,偏明快
  • E 系列:情绪色彩,具有明显的色彩氛围倾向,带有一定的电影感
  • F 系列:复古褪色,低对比度、低饱和度,模仿褪色风格
  • G 系列:粗粝质感,对比度强,阴影重,为画面提供岁月流逝的感觉
  • J 系列:模仿宝丽来与拍立得的色彩偏移,同时提升黑色部分,去除死黑
  • K 系列:饱和度高,适合纯净的画面,否则颜色会变脏
  • L 系列:更为日常的生活滤镜,请为提升饱和度,同时提供不同的冷暖倾向
  • M 系列:低饱和奶油风,整体偏向灰色调
  • S 系列:饱和度适中,偏明亮,比较适合拍摄人物
  • SS 系列:影调偏暗,整体成像扎实,对比度强,适合色彩浓厚的环境
  • U 系列:两个滤镜分别偏向冷暖调,饱和度也一高一低,均带有偏色
  • V 系列:对比度正常,V3 带有一定的褪色效果,而 V8 则更偏暖色
    ……

在实际体验以后,我认为有几个滤镜比较适合日常使用,在美食、风景和人像上都能得到不错的表现:

  • A6:为照片高光添加橙色,为暗部添加绿色,带来一定的复古胶片感,是比较万能的滤镜
  • SS3:画面整体偏向暗调,饱和度较低,适合颜色和元素比较杂乱的环境
  • G7:画面偏向中间调,饱和度低,平和清淡,适合颜色干净的环境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刚刚为大家介绍的这些滤镜,几乎是对 VSCO 的完整复刻。

更直接地说,VSCO Capture 的诞生,正是为了把原本的后期流程前置到拍摄环节中,无需拍完再打开 VSCO 调色,在按下快门的同时,就得到一张风格明确、可直接使用的直出大片。

当然,它也没有完全割裂与老版本 VSCO 的关系,拍摄完照片后,你依然可以一键跳转至 VSCO,为照片更换为其他滤镜,并进行更深度的二次调色,实现前后期的无缝衔接。

当然,想要享受完整的编辑功能,前提是你已经开通了 VSCO 的会员服务。

除了滤镜,VSCO Capture 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功能也颇有趣——

当你在右下角切换到手动模式后,菜单栏的末尾会出现两个新增的影像效果:Bloom 和 Halation。

  • Bloom:为画面的高光区域增添一层柔光,让照片整体更柔和,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梦幻的氛围感;
  • Halation:则会在高光边缘生成一圈微微泛红的晕影,这是除碳电影卷的标志性效果。

在手动模式下,你除了可以控制 Bloom 与 Halation 效果的开关外,还可以进一步控制效果的强弱和介入程度,以便适配不同的拍摄环境和画面。

VSCO Capture 目前提供的所有滤镜和 Bloom 与 Halation 两个新效果均可以免费使用,和 VSCO 随处不在的付费相比,显得诚意十足。

但很遗憾,我对它并不算满意,甚至可以说是差评。

左右互搏的交互灾难

VSCO Capture 最引以为傲的滤镜,在我看来,反而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是滤镜的命名和编组问题,不同风格和调性的滤镜被编入了一组字母中,很难让人明确分辨哪一组滤镜是什么风格;

同时编号式的滤镜体系总能让人一头雾水,哪怕在 VSCO 的巅峰时期,恐怕也只有极少数资深用户才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滤镜。

除了数量多种类杂,VSCO Capture 这些滤镜另一个大问题,是它的风格早已脱节于当代审美。

▲ 收手吧阿 V,外面全是 app

过去十年,移动影像的审美快速进化,用户不再满足于泛泛的文艺感,风格明确、辨识度高的影调开始获得大家的青睐:

要么是像富士 NC 这类模拟真实胶片质感的经典滤镜,要么是德味这样久经考验的风格影调。

总之,那套五花八门、以量取胜且「调调很重」的滤镜体系,虽然曾经很吃香,但时过境迁后,恐怕很难打动如今挑剔的用户了。

毕竟前朝的剑再好用,也斩不动本朝的官呐。

不信?看看手机自带的那些滤镜,你用过几次?

更别说,如今的影像生态,已经充分细分——

想在拍摄环节就营造氛围,有去掉锐化和算法,力求纯净的 app,也有 Dazz 这类不仅更贴合经典胶片质感,还无法预览效果的 app,主打「开盲盒」式的情绪刺激,让人上瘾;

想在后期编辑阶段深度处理,有 Lightroom 这样的专业工具,JPG、RAW 格式通吃,功能精准,也有美图秀秀、醒图这类面向大众的 app,一键修人像、套滤镜、批量出片,效率与效果并存。

在这样的细分趋势中,VSCO Capture 和 VSCO 两位搭档实在是差点儿意思。

这些表面的小问题,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更大的麻烦:VSCO Capture 所选择的「后期前置」策略,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它原本的设想其实非常合理,在拍摄当下就完成风格塑造,省去后期调色步骤,提升使用效率。

理想情况下,用户应当愿意将它作为首选拍照工具。

听起来很美好,但结合刚刚提到的缺陷,带来的交互体验几乎是灾难性的——

VSCO Capture 支持实时预览,带来的是可控的确定性,但有得必有失,它没办法提供 Dazz 那样的盲盒刺激感,反而削弱了用户的期待;

再加上滤镜风格偏旧、数量繁多、命名混乱,种类多却没有主心骨,用户想拍照的时候还要一个个尝试好不好看,在强调快速反馈的当代使用习惯中,实在称不上是好的交互体验。

▲ 相比之下,Dazz 的图标辨识度就高了很多

回过头来看,VSCO Capture 从功能到体验,的确显得有些停滞,甚至这种停滞延伸到了 app 的图标设计上——

黑底、彩虹高光、摄像头模组的轮廓,怎么看都像是 iPhone X 的设计语言。

这样的一款 app,如果出现在 2017 年,也许刚刚好;

但出现在 2025 年,终究是晚了半拍。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要出「大师模式」?我举双手赞成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4日 15:20

关于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门,最近又传出两个新消息。

其一,是前两天爱范儿报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变焦。

在国产手机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极限的同时,苹果最似乎终于回过味来了,开始追赶「拍得远」的潮流了。

但市场与用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长越好,iPhone 的长焦从 3× 到 5×,现在又要直接上 8×,大家还买不买账,真不好说。

不过,比起这个有点争议的长焦,另一条消息我倒是举双手赞成:

苹果要亲自下场,开发一个专业级的相机 app,很有可能随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问世。

只不过,我对「专业级」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

手机上的专业相机 App ,可以不那么专业

在聊这个新的相机 app 之前,我们先回头看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机。

它的槽点,其实积攒已久。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太繁杂,太自动。

繁杂不难理解,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18 系统,可以打开相机看看,从 iOS 7 沿用至今的界面,如今已经被各种新功能塞得满满当当,底部模式栏多达七八种,还有隐藏在二级菜单里的各类功能,想要完整摸清,非重度用户几乎做不到。

而太自动,则更让人无从下手——在 Android 阵营手机已经遍地专业模式、RAW 支持、AI 参数自定义的今天,iPhone 的相机却依然像是个「你只负责按快门,其它我来决定」的保姆。

这种不给用户选项的设计哲学,一直被不少人吐槽过于傲慢。

于是,在 iOS 26 上,苹果终于动手了。

借着全新的液态玻璃视觉语言,原生相机迎来一次罕见的大改版——

过去复杂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与视频两个主模式作为「主轴」,其余的慢动作、延时摄影、全景等被收纳到子菜单,只有在滑动切换时才会展开;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级菜单,也获得了更清晰的层级与结构。

可以说,在 iOS 26 之后,iPhone 的相机终于看起来没那么吓人了。

但问题也随之显露得更清楚了:自动依旧自动,参数依旧不给调。

一部价值万元、拥有强大 ISP 与影像系统的设备,在原生相机手里,却只能拍「苹果希望你拍的样子」。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

这样的相机,真能释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潜力吗?

的确,虽说大道至简,但代价是压抑创作空间,那恐怕就不是「设计减法」,而是创作自由的减法了。

沿着这个逻辑,一个「专业级」的,兼顾视频与照片的相机 app 出现,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不过,就像开篇的结尾说的那样,这个所谓的「专业级」,我要打个问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爆料,但从苹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许可以管中窥豹——

苹果也许不会像 Blackmagic Cam 那样,走完全复刻相机和电影机设置的路线,而是更可能选择开放一部分关键参数控制权,打造一个半专业的 app。

这并不是胡说八道,从 Apple Log 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悄悄尝试一套更「苹果味儿」的专业路径——Final Cut Camera。

作为苹果亲自操刀的原生视频 App,Final Cut Camera 没有塞满快门、ISO、白平衡这些硬核参数,而是只保留了几个关键控件:视频规格、焦段选择、音量监看。

设定好帧率之后,用户基本就可以一键开拍,不用再纠结曝光三要素。

当然,目前 Final Cut Camera 更重要的任务,是服务于多机位联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远程同步录制,所有素材自动打上时间码,精确同步,拍完即导入 Final Cut Pro,原生无缝衔接,堪称苹果生态下最「顺滑」的拍摄前端工具。

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后,苹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半专业路线」的可行性:

苹果把「年度 iPhone 应用」这个最高奖项,颁给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

这是一款专门为 Apple Log 设计的视频拍摄工具,内置了几十种针对 Apple Log 的专业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调色,也能快速搞出风格化大片。

不过,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为它有 Log LUT,更在于它将专业与易用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打开 Kino 的主界面,你会发现它非常克制:

  • LUT 列表
  • 对焦
  • 焦段选择
  • 视频规格
  • 音量监看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专业参数需要你去控制,连白平衡都放进了二级菜单中。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是使用上的简单——

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对应多少快门速度,不需要会看直方图判断灰片曝光对不对,甚至连 ISO 都不用调。

你只需要确认好帧率,然后举起手机,就能拍大片。

这种将关键参数「保留」,将技术细节「隐藏」的思路,本质上是把用户从复杂的参数设置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画面本身。

可以说,Kino 就是在专业和易用的两极之间,找到了精准的中间地带,砌筑了普通用户用好专业功能的桥梁。

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后,苹果如果真要做一个自己的「专业相机 App」,大概率也会延续这条路线。

「大师模式」:给大师加码,为大众铺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视频,可这个苹果的新相机 app,可是打算照片视频通吃的啊。

那拍照这块,还有没有想象空间?

别急,还真有——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产阵营。

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解法:

它融合了哈苏的经典影调和 OPPO 的计算摄影技术,同时又赋予用户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打造出一个既不是「自动模式」,也不是传统「专业模式」的全新界面。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它不像专业模式那样需要用户理解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参数,不需要每一项都手动调整;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自动模式那种一键出片、风格固定的流水线,而是保留了足够多的调性控制权,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影调、质感和色彩。

你不需要变成摄影师,也能拥有掌控画面的自由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介于易用与专业之间的「中间地带」设计。

而在 iPhone 上,另一个 app 也从功能性上为苹果做了个好榜样——

前段时间,Google 相机之父跳转到 Adobe 以后推出的计算摄影软件 Indigo,不仅通过算法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带来媲美光学变焦的画质,还几乎没有 DeepFusion 的别扭锐化感,甚至将放大后的底噪也解决得很漂亮。

▲ Shot on Project Indigo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会调 LUT,开拍即用,所见即所得。

这为易用和专业间的中间地带找了个精准的边界:专业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精准的体验设计与算法支持,也能为摄影创造另一种美学路径。

当然,目前的相机 app 还没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场基于苹果过去动作和已有事实的结果归因。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支持苹果做一款新的相机 App?

只要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

处理器你追我赶,屏幕你亮我亮,电池快充早卷成了标配,系统交互也逐渐同质化……

影像,成了手机厂商为数不多还能讲故事的主战场。

无论你愿不愿意,在没有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之前,手机拍照好不好,录视频怎么样,依然会是本阶段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苹果,所有头部厂商都会愈发向专业化靠拢。

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杜比视界、HDR、RAW、Log、LUT……

这些曾经只属于专业摄影圈的术语,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发布会上,被一个个当作卖点塞进 PPT 里。

厂商说得热血沸腾,用户听得一脸懵懂——这些功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当我们花了旗舰的价格,获得了旗舰的配置,怎么才能真正把它们用起来,而不是买完就搁置呢?

硬件尽了力,希望在软件。

如果苹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机 app,我希望它在兼顾发烧友的同时,用简单体验打包专业能力,也做给每一个被复杂参数劝退过的普通用户。

给少数人加码,为多数人铺路,两件事儿可以不冲突。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