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苹果 AI 机器人全家桶曝光:一盏台灯成为核心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14日 13:16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iPhone 虽然年年更新,但在 AI 时代,苹果好像慢了半拍?

先别急,在苹果秋季发布会靠近时,苹果内部正在掀起另一套关乎 AI 的硬件革命。

在最近一次的全体会议上,库克罕见地放出风声:

关于产品的事儿我不能说太多,但你很快就会看到一些很棒的东西。

知名爆料人 Mark Gurman 的最新消息,则为我们揭开了这幕大戏的一角——

苹果正在打造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以扩张自己的 AI 竞争力。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类:

  • 一台带屏幕的 HomePod
  • 一盏会演戏的「皮克斯台灯」
  • 一个带脑子的家庭摄像头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灵魂:AI Siri。

一盏会演戏的「皮克斯台灯」

想象一下,你的 iPad mini 活了过来——

这就是苹果桌面机器人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块约 7 英寸的屏幕,被赋予了一具可以思考和移动的身体。

它的核心是一个长约 15 厘米的电动机械臂,在它的帮助下,桌面机器人会像朋友一样,在你说话时将屏幕转向你;当你走动时,它的目光会默默跟随;甚至当你忽略它时,它还会想办法吸引你的注意。

这种物理交互能力,也催生了 FaceTime 通话的全新体验,摄像头可以自动追踪并锁定房间内的通话对象,或是将你的 iPhone 变为一个虚拟操纵杆,让你在视频通话中远程控制机器人移动,自由展示房间内的不同人物或物品。

这个桌面机器人在苹果内部代号为 J595,但更熟悉它的人将其称为「皮克斯台灯」,这个名称源于今年一月,苹果公布的一项名为 ELEGENT 的机器人研究成果。

爱范儿曾报道过,ELEGNT 与我们熟悉的拟人态机器人都不一样,是一个酷似台灯的非人形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能看懂我们的肢体语言,同时对其作出反应,以达成有生命感的交互。

「生命感」一词听起来有些玄乎,但落实到表现上,你很容易发现它与传统机器的区别——

传统的机器人,完成指令的方式是一条直线,程序设定好的动作幅度精准到不会多出一毫米,而 ELEGNT 是一条曲线,过程中会表达意图、显示注意力、展示态度、表达情绪,也就是说会小小地「演」一下。

比如,用户下达指令的时候, ELEGNT 会「看着」用户,时不时歪歪头和点头,仿佛自己真的在认真听讲,而实际上没有这些动作,机器人也能通过麦克风正常录音和分析;

用户问机器人天气,它会先向窗户的方向探探头,然后再进行回答,但其实它只是上网检索了一下天气数据。

或许是因为苹果深知,冰冷的技术很难真正打动人心, 所以他们的目标不是造一个人形机器人,而是让这些非人形的设备,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充满生命感。

虽然这些「表演」会让它完成任务的效率比普通机器人稍慢,但研究表明,这种充满情感的交互方式,让用户更愿意与它互动,体验感得分几乎是普通机器人的两倍。

ELEGENT 可以视为桌面机器人的前置研究,桌面机器人的交互方式,很可能延续同样的生命感交互。

根据爆料的信息来看,这款桌面机器人是 AI 战略的核心,预计会在 2027 年,也就是后年推出。

带屏幕的 HomePod 和带脑子的摄像头

桌面机器人还需要一些等待,但在那之前,苹果还准备了另一款先锋产品投石问路——

这款设备苹果内部代号为J490,可以看作是桌面机器人的简化版,同样使用 7 英寸左右的显示屏,去掉了机械臂,连接在一个半圆形底座上,其中还包括了扬声器和麦克风。

▲ iMac G4

听起来有点儿像 iMac G4,但从定位和核心能力来说,它更像加装了屏幕的超级 HomePod:

首先,这是一个家庭智能中枢,将成为掌控全屋智能家居的大脑,通过语音无缝控制灯光、窗帘、空调等所有 HomeKit 设备。

这个桌面机器人还将通过面部识别,实现个性化服务: 前置摄像头能精准识别每一位家庭成员,当主人走近时,屏幕会自动切换至你的专属界面,呈现个人化的日程、提醒与音乐偏好;如果是家里的儿童靠过来了,这可能就成了一台学习机。

除此之外,这也会是一个扎根苹果生态的全能生活助手,无缝集成音乐播放、视频通话、菜谱查询、备忘提醒等所有基础应用,能满足你的日常所需。

这款设备预计 2026 年的年中推出,标志着苹果正式向亚马逊和 Google 的智能家居设备发起挑战。

▲ Google 一直有做这样的设备

除此之外,苹果还计划了一个智能安防摄像头,内部代号为J450,不过,它可不是用来防盗的——而是成为智能家庭的「眼睛」。

这颗摄像头能够辨认进入房间的人——如果是你回家,它会自动点亮你喜欢的灯光、播放你常听的歌单,或者给你推荐喜欢的剧;但如果是家里的小孩开电视,那么 Apple TV 可能就会播放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要是空无一人的时候,家里的灯还亮着,那么它也会贴心地帮你关掉。

可以说,这就是一颗带脑子会思考的摄像头,可以跟家里的所有 HomeKit 设备协同,成为家里的「全知之眼」。据悉,这颗摄像头将采用电池供电,一次充电可续航数月,甚至长达一年。

用 AI Siri 注入灵魂

苹果的 AI 硬件形态各异,花样百出,但真正为它们注入灵魂的,只有一个名字:Siri。

在苹果内部,这个进化版 Siri 的代号是 Linwood,它基于苹果自家的基础大语言模型(LLM),其首要目标是攻克当前版本 Siri 因技术瓶颈而延迟的个人数据处理能力。

苹果的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曾在本月的内部会议上暗示,这次改革会比预期更大:

我们将交付一次比原先设想宏大得多的升级。没有任何项目比它更受重视。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这个全新的 AI Siri 将会更「像」人,譬如能主动参与多人对话——当你和朋友讨论晚饭吃什么时,放在桌上的 Siri 机器人可能会突然插话,推荐附近的餐厅或相关食谱,就像房间里的第三者一样。

与此同时,苹果也务实地准备了 B 计划——代号为 Glenwood 的外部技术方案,主张引入第三方技术来驱动 Siri,这也解释了为何有消息称苹果正测试使用 Anthropic 的 Claude。

苹果正在为 Siri 设计新的视觉形象,内部代号「Bubbles」。在测试版本中,Siri 被设计成 Mac 系统 Finder 图标的动画版——那个经典的笑脸。设计师们也在考虑更接近 Memoji 的卡通形象。

最终将使用哪种模型尚未决定,前 Vision Pro 负责人、今年早些时候被任命负责 Siri 的 Mike Rockwell,正同时监督 Linwood 和 Glenwood 项目。

这个全新的 Siri 最早可能在明年春季与我们见面,届时我们手上的 iPhone 和 iPad 也将因此变得更智能,而两款新的桌面机器人设备,都将运行名为「Charismatic」的全新操作系统,界面以时钟表盘和小组件为主,支持多用户模式和面部识别切换。

苹果对机器人系列产品线寄予厚望,并且野心勃勃。这一系列项目由苹果公司的技术副总裁凯文·林奇(Kevin Lynch)领导,此前,他曾负责苹果智能手表以及智能汽车项目 Project Titan。

▲ Kevin Lynch

不久前,苹果 CEO 蒂姆·库克罕见地在 乔布斯剧院召集全体员工大会——

要知道,这个场地通常只在发布 iPhone 等顶级新品时才会启用,可见此次会议的分量之重。

库克在会上直言,AI 的革命性不亚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并明确表态:

苹果必须做,也一定会做。这个机会我们必须抓住。

言下之意再清楚不过——苹果不抢一时之先,而是要定义未来的标准。

最近一年来,苹果正在大量招募 AI 人才,并且自研更强大的服务器芯片,从硬件底层构建自己的 AI 帝国。苹果高调切入实体机器人领域,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在生成式 AI 的核心战场(大模型与算法)上,苹果已经陷入到相对被动的状态。

不过正如库克所说的那样,在过去的许多次成功里,苹果并非总是先行者:

我们很少是第一个,Mac 之前有 PC,iPhone 之前有智能手机——关键在于,我们发明了它们的现代版本。

Not first, but best.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乔布斯崇拜的人,与他那「杀不死」的相机|明日标本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13日 10:54

编者按:
过去一个世纪,消费电子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行业。每隔几年,我们就会见证一个新品类的诞生,而许多足以定义时代的「明日产品」便从中而来。明日产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批明日产品怎么样了?
时至今日,他们未必是市场的引领者,却是时代的探索者。我们试图打捞这些被遗忘的技术标本,从中寻找明日产品演进的脉络,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上世纪,一台与众不同的相机诞生了。

从性能上看,这实在算不上一台专业相机,但在艺术史和影史上,却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记。

墙内开花,墙外生香。

半个世纪后,一家名为 10Art.CC 的中国公司,以它为蓝本——保留宝丽来 SX-70 的折叠结构与精神,用全新的光学、电子与机械系统,打造出一台名为 Pocket Fold 66 的相机,甚至考虑采用更稳定的富士 Instax 方形相纸。

在数码与 AI 计算摄影主宰的今天,为何一台 50 年前的相机,仍能成为创作灵感?在影像触手可及的此刻,又为何有人愿意大费周章地「复活」它?

要找到答案,不妨回到最初,看看 SX-70 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时间对它格外温柔。

一声咔哒,横空出世

要理解宝丽来 SX-70 有多震撼,得先回到它诞生之前的世界。

那时的摄影,是一门复杂且充满延迟的艺术——从你按下快门,到最终看到照片,中间隔着冲洗胶卷、暗房放大等一系列充满化学药剂气味的漫长过程。

照片是回忆的凭证,但这份回忆,总是姗姗来迟。

▲ 冲洗胶片的暗房

宝丽来的创始人 Edwin Land,这位与乔布斯同样偏执和富有远见的天才,坚信等待会磨损记忆的温度,侵蚀照片的情感,于是立誓要消除这种延迟:

我的任务,是教会人们如何感受,因为在看见和感受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SX-70 就是他的答案。

1972 年,当 Land 在宝丽来年度股东大会上,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个扁平的、被铬金属和棕色皮革包裹的扁平盒子时,台下观众无不以为那是个高级雪茄盒。

但接下来,Land 轻轻一拉,这个盒子在一连串清脆、精密的机械声中站了起来,展开成一台造型奇特的相机。

按下快门,一张白色的,略有厚度的相纸被机身吐出,在随后的几十秒里,图像会逐渐从相纸上显现而出。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折叠的单反即时成像相机。

▲ 这台机器,在当时的工业史上毫无疑问是个奇迹

俗话说得好,要么做先驱,要么做先烈,宝丽来是毫无疑问的前者。

此时的胶片相机市场,旁轴正在走向弱势,单反结构凭借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占据了主流,而这个特性依赖的,是一块并不算复杂的五棱镜。

五棱镜位于单反机身的军舰头中,它的任务,是把来自镜头的倒立倒像,通过一套反光镜与折射路径,翻转成眼睛能直接感知的正像,这种复杂的光路设计,使所见所得成为可能。

但问题是,五棱镜本身是一种固定形态,远远不够便携。

宝丽来的方案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意外合理——如果不能塞进去一块五棱镜,我就将整台相机做成五棱镜。

Land 将取景系统、镜头对焦、曝光控制、快门、胶片仓和显影组件统统塞进了五棱镜形状的机身,光路经过严苛的计算,光线穿过镜头,被反光镜上扬,通过复杂的折射进入取景器;而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光路又、精准地导向胶片。

最关键的是,所有结构在展开和收起时,都能精密归位。

在 SX-70 问世后不久,设计大师 Charles 和 Ray Eames 夫妇为其拍摄了一部 11 分钟的宣传片《SX-70》,影片没有一句旁白,只是静静地记录下人们使用它时的专注、惊喜和快乐。

这部短片与 SX-70 本身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了设计史上的传奇,完美诠释了它的魅力——连接人与人,创造即时、共享的快乐。

这场征程的规模是空前的,宝丽来公司为此投入了高达 2.5 亿美元的研发资金,这笔投资相当于今天的 17 亿美元。

而 SX-70 也不负众望,很快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登上荧幕,它是《情书》中男女主角之间传递青涩情绪的介质;落回生活,波普艺术大师 Andy Warhol 几乎用它记录了生活的全部,留下了数万张照片。

这些照片本身,也成为了他艺术的一部分。

「The Impossible Project」不可能项目

能在消费市场延续半个世纪的品牌屈指可数。

很遗憾,在漫长胶片时代后半叶兴起的宝丽来不是其中的一员。

当数码相机带着零成本拍摄和即时预览的巨大优势席卷而来,光电信号的转换效率远胜于银盐颗粒间缓慢的化学反应,人们也不必再为每一次快门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即便宝丽来的即时成像明明相当快,却突然显得「慢」了。

再加上昂贵的相纸,不便于复制的特性,宝丽来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 宝丽来也尝试过数字化转型,但失败了

巨人的倒下迅速而残酷。

2001 年,宝丽来首次申请破产;七年后,又一个令全球爱好者心碎的噩耗传出——宝丽来停止生产所有即时成像相纸。

这意味着,包括 SX-70 在内的数百万台宝丽来相机,一夜之间变成了无法使用的精美摆件。

这个流行了三十年的「明日产品」,彻底沦为「昨日标本」。

这些幸存下来的相机,本身也面临着时间消磨带来的困境,老化的测光系统、失灵的电子元件、难以修复的机械结构,让它们的状态良莠不齐。

▲ 涉及到电路,维修就是难事儿

好在,宝丽来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废墟之上,一簇顽强的薪火被重新点燃。

奥地利商人 Florian Kaps 牵头聚集了一众一群宝丽来死忠,做了一件大事——

他们筹集资金,买下了宝丽来在荷兰恩斯赫德的最后一家工厂,并成立了一个名为「The Impossible Project」的公司。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在当时看来实在过于艰难,甚至看不到希望:

从零开始,为老式宝丽来相机重新研发和生产相纸。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有化学配方和供应链因环保法案与破产而消失,他们只能在废弃厂房中寻觅线索,边逆向工程,边重新研发,一点点拼出这种极其复杂的化学产品。

经过数年的失败尝试,他们最终成功了,新的相纸虽然在初期不稳定(时至今日,也不够稳定),但它的问世,最直接的成就,就是让无数台沉睡的 SX-70 重获新生。

▲ The Impossible Project 生产的第一款相纸 PX 100 Silver Shade

虽然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商业化的运作与考量,但丝毫不影响这个故事在无情的消费市场中,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弗洛里安·卡普斯后来回忆说:

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这反而激励了我们,我们想证明,有些东西值得被拯救。

一呼百应,The Impossible Project 的成功,让这股浪漫主义的力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的修理师、改装爱好者和摄影师,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老相机继续工作。他们甚至通过更换镜头、改造为手动控制、重写电路板与曝光程序、开发第三方的 TTL 闪光灯等方式,赋予了 SX-70 新的生命力。

而后,更多的商业力量参加了进来,香港的 MiNT、Retrospekt 等公司,开始围绕 SX-70 及其衍生机型设计流程化的「复活」方案。

▲ 图片来自 @MiNT

至此,距离第一台 SX-70 问世,已过去四十年;距离宝丽来破产,也有十余载。

再然后,我们等到了 10Art.CC 的 Pocket Fold 66,这种可能会用富士 Instax 相纸的机器。

不可能的项目,最终诞生了更多的可能。

殊途同归的道路

时尚是个轮回,摄影也是。

因为相纸昂贵、不可复制而走向破产的宝丽来,挣扎着站起来后又惊喜地发现,曾经致命的弱点,好像变成了特点。

在一个信息可以被无限复制、轻易删除的数字世界里,实体性的照片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拟的、珍贵的「存在感」。

而每按一下都需要花钱的快门,被迫让人倾注更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期待值,与可以先拍一百张,再选一张的数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结合,形成了宝丽来那与数码产品格格不入的拍摄体验,也由此,在数码时代也有了愈发旺盛的生命力。

而同样有趣的是,人们兜兜转转,在另一条路径上,也找到了「即时」的新方法。

与此同时,人类对「即时」的追求并未停止,另一条路径由智能手机走通:零成本拍摄、即时预览、无限分享,看见即拥有几乎没有延迟。

效率被推到极致,影像在同一秒完成拍摄与传播。

这里有个值得一提的故事,在 SX-70 获得成功后,智能手机浪潮的掀起者,刚刚发布苹果 II,正在紧锣密鼓筹备 Macintosh 的乔布斯曾亲自拜访 Edwin Land,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宝丽来总部进行了一次深谈。

这次会面中,Edwin Land 强调了宝丽来的端到端控制——从相机硬件到相纸配方、从生产到零售体验全部由公司一手掌握,这样才能保证魔法般的体验一致。

多年后,苹果在硬件、软件、服务到零售的全链路一体化上坚持封闭生态,也延续了这套思路。

那天,Land 还抛出了一句足以刻进年轻乔布斯内心的箴言:

不要去做别人要的东西,要去做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会想要的东西。

是不是很熟悉?

这种创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的哲学,贯穿了苹果此后的产品路线。

这种致敬一直持续到乔布斯的生命末期,2010 年,正值 Land 百年诞辰,iPhone 正在重塑世界,智能手机的影像浪潮才刚刚兴起,乔布斯在回顾时说:

Edwin Land 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让我明白,一家公司不仅要制造产品,还要创造文化。

两个时代的人物、两个时代的设备,在思想与思路上高度共鸣,实属有趣。

如果把视野拉远,你会发现,宝丽来 SX-70 和 iPhone,其实是人类在漫长摄影史上,对「即时性」这一命题给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种是 SX-70 所代表的物理即时,它将即时的渴望,物化为一张独一无二、可以触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实体照片。

它是有温度的,是可珍藏的,是一种物理世界里的魔法;

另一种,则是智能手机所代表的数字即时,它是即时追求在当代最逻辑自洽的延伸产物。

它实现了信息的即时——零成本的预览、无限的复制、一键式的任意分享。

宝丽来是一座里程碑,智能手机则是另一座。

它们共同证明,在即时这个永恒的追求上,答案不止一种。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有嘴就行!」明年的新 Siri 可以让你真正解放双手的使用 iPhone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8月13日 08:50

iPhone 为智能手机领域带来的革命之一,就是多点触控屏幕。「触控」也在此后的十八年里,逐渐成为了人们与电子设备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苹果觉得:触控还不够。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 Vision Pro 上见到了基于视觉识别的纯手势交互,几乎是目前 AR 设备中最无感的一种方案。

而近期的一些新证据表明,苹果也在尝试另一种基于 Siri 的纯语音的人机交互方案

图片使用 Gemini 生成,因为 Image Playground 用不了

就在昨日,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一篇最新的预测中指出:推迟到 26 年的 AI Siri,有可能通过借助加强 App Intents 的方式,间接实现让用户完全以语音遥控的方式操作 iPhone 。

这是一块苹果在 2024 年 WWDC 上就已经画过的大饼了。在一则饱受虚假宣传指责的广告中,苹果展示了女演员 Bella Ramsey 向 Siri 提问、Siri 跨应用收集信息并给出回答的场景:

广告中,Bella 向 Siri 提问一项活动的参与者名字,Siri 通过快速调用日历做出了回答|YouTube @QuirkyFilms

由于 Apple Intelligence 始终无法实现这样的功能,这则广告片目前已经被苹果下架,而「更智能的 Siri 」也被推迟到了 2026 年。

根据 Marc Gurman 的看法:AI Siri 遭到反复推迟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比起磕磕绊绊的 AI Siri,反而是这项功能所依托的另一项底层功能更值得关注——

全新的 AI Siri 如果想要实现苹果在两次 WWDC 与发布会上画的那些大饼,iOS 的 App Intents 功能必须在未来得到史诗级加强。

图|Fast Company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 App Intents 这个名字,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不是某个单独的功能,而是 2022 年苹果在 iOS 16 中推出的一个系统功能框架,取代了更早的 SiriKit Intents,是一个主要面向开发者的功能。

图|Apple Developers

而 App Intents 的功能也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主要用于展示一款 app 的「意图」。

就拿 iOS 的聚焦搜索(Spotlight)来说,除了直接查找 app 之外,我们其实还可以直接在这里输入一些功能提示词,比如「创建」或者「扫一扫」,系统就会自动拉起一些 app 内部的功能入口以供选择:

而这也很直观的展示了 App Intents 的基本作用——给原本处在 app 内部的各种功能,创建一条「快捷通道」,并且将这些快捷通道的入口与 iOS 系统级功能(比如 Siri、聚焦搜索、捷径等等)整合,让用户可以不打开 app 就快速调用

图|Apple Developers

而这也正是 Marc Gurman 所预测的、新的 AI Siri 在未来能够胜任更多复杂操作的基石。

无独有偶的是,类似的功能快捷入口并非苹果独享,华为的 HarmonyOS 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服务叫做 Intents Kit,负责连接系统入口与 app 或元服务内部的功能:

图|华为开发者联盟

不过目前由于苹果的宣传力度和入口限制,能够在 iOS 中调用 App Intents 去执行操作的就只有上面提到的三大件—— Siri、聚焦搜索,以及捷径。

考虑到 Siri 过于拉胯、聚焦搜索用户基数不高,因此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通过捷径调用了。现在各种快速记账、裁剪照片添加水印、将前一天的照片统一发送到微信文件传输之类的捷径,本质上都是经由 App Intents 在发挥作用。

通过聚焦搜索直接跳转执行支付宝内部的扫码功能

而未来 AI Siri 领衔的自动化操作,参考目前捷径对于 App Intents 的调用方式,爱范儿认为将会是一个很简单的「两步走」逻辑:

  1. 加强 App Intents 能够直接调用的 app 功能。目前的 App Intents 框架需要开发者主动编写,能够覆盖的 app 数量十分有限,苹果后续可能通过新建 API 的方式让系统直接读取 app 功能列表,扩大 App Intents 的调用范围。
  2. Apple Intelligence 的语音模型可以帮助 Siri 更好的拆分和理解用户的语音指令,并且利用 iPhone 上面的端侧模型将自然语言指令转换为依次调用 App Intents 的组合,从而实现复杂步骤的自动操作。

Marc Gurman 预测苹果最早可能会在 2026 年的春季发布会上推出这套新 AI Siri + App Intents 的组合,届时可以实现的操作可能类似于「嘿 Siri,把昨晚吃饭拍的照片全部裁成正方形,发到 XXX 的微信,在下周六创建一个一样的日程」,并且全程不需要动手点 iPhone 。

图|Lifehacker

只不过在那之前,这套新的语音操作方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测试,尤其是针对一些高风险的场景(比如支付宝收付款、或者联网控制医疗器械等等)需要更加严格的 Siri 模型控制,在明年春季再遭推迟也不是不可能。

而从产品的角度看,这样一套完全基于语音的操作方式,虽然有可能最先落地在 iPhone 上,但未来能够发光发热的场景肯定不止智能手机。

反而是 Apple Watch、HomePod,甚至传闻中的智能家居中控屏和桌面机器人,以及类似 Vision Pro 的 AR 设备,会成为纯 Siri 语音交互的主要受益者。

换句话说,这套 AI Siri 搭配增强版 App Intents 的「组合拳」,是一套上利无障碍用户、下利新产品形态的全新交互系统,非常符合我们以往对于苹果强大的软硬件结合能力的想象。

而苹果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如期把它交付出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千亿补贴美国制造,iPhone 17 会涨价吗?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8月11日 18:08

美国制造的 iPhone,终于不只停留在特朗普的幻想。

在白宫椭圆办公室宣布「美国制造业」计划后,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将那块刷屏各大媒体的纯金底座圆形奖牌,送到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手中。

这块奖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 100% 美国制造,玻璃来自肯塔基州,纯金底座则是犹他州生产,甚至连设计师,都是一名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士官。

一起送给总统的,还有还有苹果最新的投资承诺:1000 亿美元,用于扶持本土的制造业发展,让以后销往全球的 iPhone 上,出现更多「美国制造」。苹果未来四年在这方面的投资总额,累计达 6000 亿美元。

所以,下个月就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会因此涨价吗?

美国制造的 iPhone,会有什么新意?

新增加的这笔 1000 亿美元投资,侧重点在芯片生产领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最新「对境外生产的半导体芯片征收 100% 关税」政策的回应。

库克表示,这笔投资将促进今年在美国总共 12 个州的 24 家工厂生产 190 亿颗芯片,用于全球销售的苹果设备。

苹果一起官宣的「美国制造」供应链同盟有:康宁玻璃、德州仪器、环球晶圆美国公司、Coherent 公司、应用材料公司、三星、格芯、安靠和博通等公司。

让我们首先来看屏幕玻璃:

在所有的美国生产计划的合作当中,康宁最先敲定的。苹果宣布,将和康宁将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手机玻璃生产线迁至美国肯塔基州哈罗兹堡的一家工厂。

很快,全球销售的每一台新 iPhone 和 Apple Watch 都将采用肯塔基州出产的盖板玻璃,和献给特朗普的奖牌同源。

此前爱范儿已经讨论过 iPhone 17 系列有望搭载抗反射屏幕的爆料,而康宁一直是三星手机抗反射玻璃的提供商,因此此番合作,很可能坐实了这个消息。

▲ 右边是康宁抗反射玻璃的三星 Galaxy S25 Ultra,图源:Sam Mobile

不过,苹果并没有官宣这个生产线正式启用投产的时间,预计最早也要等到明年,在短期内也很难承担全球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的玻璃生产。

然后再来看芯片:

苹果和三星建立新的芯片制造合作伙伴关系,目前正在与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工厂合作。据说,这座工厂将采用「世界上从未使用过的芯片制造创新技术」……

但在公告中,苹果并没有说明这将会是什么芯片,只提到了芯片会「优化功耗和性能」。

苹果三星合作开发的,很可能是下一代 iPhone 18 的图像传感器。今年年初,有消息源称,三星正在为苹果开发一款「三层堆叠传感器」,其中的「三层」就是指将三颗芯片进行堆叠,能显著提升手机镜头成片的处理速度。

而苹果的芯片「老伙计」台积电,也已经公开表示,由于自己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有芯片工厂,将获得芯片关税的豁免权。

尽管工艺制程方面和三星势均力敌,台积电和苹果的合作经验却领先了十多年。所以,至于说 iPhone 的 A 系列,以及电脑和部分 iPad 的 M 系列芯片主体,苹果会否交给三星处理,有待观察。

爱范儿也讨论了此前曝光的一颗苹果自研图像传感器,目标是超高的宽容度,实现「接近人眼的动态范围」,不过目前还未知与三星有没有关系。

目前,iPhone 的影像传感器由索尼独家供应,但索尼在美国并没有设厂,因此将面临 100% 的境外生产芯片关税,与三星的合作可能就是一种应对的方式。

除了这些大众更熟悉的知名供应商,苹果也将和德州仪器、应用材料公司、格芯、安靠等多家品牌,将更多半导体制造业务引入美国,这些供应商主要提供的组件是无线通讯、电源管理方面的芯片。

推进这些供应链落地美国,好处就是苹果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推进双方的合作,能加速 iPhone 新功能的研发。

但代价也很显而易见。

这次不涨,下次未必

六千亿美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不禁让人担心,接下来的 iPhone 17 系列,会不会涨价?

但投资者给出的反应要乐观很多,「千亿补贴」宣布之后,苹果股价涨 5.1%,创近三个月来最大涨幅。

原因很简单,这笔大额投资,可以说水分很大,毕竟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苹果目前公布的计划也比较模糊。

特别是苹果官宣将带回国内的供应链阵容,目前来看不少属于「借花献佛」,因为其中都是供应商自己已经宣布或者完成的投资计划,比如台积电和三星,原本已经在美国设有工厂。

▲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

这笔投资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缓兵之计」,长达四年的兑现期,似乎就是对标现任总统特朗普的任期。

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分析, 至少在十年内,美国都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iPhone。特别是未来两年准备推出的折叠 iPhone 和「全玻璃 iPhone」,这种更加复杂的产品只能由中国独家生产。

苹果也表示,短期内 iPhone 还是境外组装,这点连特朗普都无计可施只能同意,毕竟本土确实不具备足够的条件。

投资者认为,继续在中国、印度组装,能确保 iPhone 利润率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并且,由于这一千亿美元的补贴,特朗普也给苹果开出了「关税豁免」,虽然具体细节没有公布,但有望能缓解苹果此前所面临的「一个季度损失 9 亿美元」关税压力,iPhone 17 系列大概不会涨价。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不到万不得已,苹果很可能不会去大幅调整 iPhone 的价格,特别是 Pro 系列。

从 2017 年开始一直到去年,Pro 系列(以及相同定位的 s 系列)的起步价格一直是这个数字:999 美元。

根据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胀计算器,当年 999 元的 iPhone X,在今年对应的价格,其实已经来到 1298 美元——这样看来 iPhone 的售价其实还更便宜了。

从营销的角度去看,999 这个数字极具魔力,给人造成一种 iPhone Pro「几百美元」的错觉。如果涨价来到 1049 美元,那 iPhone 就成了妥妥的「千元机」,一下子能劝退不少人。

不过,在当下动荡的局势,没有什么是能说「一定」的。将供应链引回美国,也可能会带来许多预料不到的风险。

即使苹果目前只计划在美国本土生产部分部件,可以预见随之而来的进一步投入以及生产成本,会不会影响未来 iPhone 的品质和价格,都需要进一步静观其变。

但至少还有一个月就到来的 iPhone 17 系列,基本不会有太多的变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26 不尽人意,但相机 App 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4日 15:20

当 iOS 26 发布后,无论是全新的 Liquid Glass,还是炸裂的可读性、经常性掉帧的动画,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这番景象,像极了 2013 年 iOS 7 发布时的光景。

不过与扁平化设计随后获得广泛采用的命运不同,Liquid Glass 的出现迅速获得了 Android 阵营的响应:

不跟进。

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是,如今的 Android 厂商早已形成了各自的设计哲学,它们有足够的底气对苹果的新设计说不。

但有一个应用,其设计理念却意外地获得了超越阵营的审视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争议漩涡中,少有的、值得所有厂商静下心来学习的范本——相机。

这个简单的相机,是苹果的知行合一

我们先来看看 iOS 26 改版后的相机到底长什么样。

新设计将屏幕的大部分区域真正还给了取景画面,视觉干扰被降到了最低。

底部的模式切换器也得到了大幅简化,默认状态下只留下最高频使用的照片与视频两个核心选项,让用户在最基础的拍摄模式切换上动作更直接、更不易出错。

至于人像、全景这样的摄影衍生模式或慢动作、电影效果等摄像衍生模式,则被巧妙地归置在照片与视频两个选项的两侧,只需要在切换器向侧方滑动就能唤出它们。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你需要调整设置时,相关的控件不再像 iOS 18 及之前那样占据屏幕顶端和底部固定的黑色区域,而是以契合 Liquid Glass 整体风格的半透明玻璃浮窗形式叠加在画面之上。

同时,右上角的快捷控件也一改之前相机 app 的复杂逻辑,将重要的闪光灯、夜间模式等控件前置,将倒计时、画幅比例等调整频率较低的控件塞到了二级菜单中,一目了然。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新的相机 app,就是「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选项,没有任何重复的图标,除了最显眼的快门按键,其他一切都为取景器让路。

这种「简单」并非无迹可寻,也不是乱打乱撞,在苹果官网中,有份文档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苹果公司人机交互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HIG*)中,有两条准则,堪称基石性的原则:

  • 清晰 (Clarity):相机界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力求不言自明。它使用用户早已熟悉的 SF Symbols 符号体系,确保图标(如变焦、闪光灯)的表意清晰、易于理解,无需学习成本,界面布局有明确的视觉层次,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控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 遵从 (Deference):设计本身不应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而是要支持用户的任务,这也是 iOS 26 相机设计的精髓。UI 元素被设计得中性而克制,主动退后,将视觉焦点完全让给取景器中的内容。这种理念旨在让科技变得隐形,让用户专注于拍摄主体,而非操作工具本身。

可以说,目前 iOS 26 相机的首界面,就是按照清晰与遵从两条准则,以极大力度简化了主要操作界面的信息复杂度,严格遵循了这份指引设计与交互的文档的结果。

而前面提到的那些额外的模式或使用频率较低的控件,则被苹果采用了「渐进式披露」的策略来处理,当需要时才出现,而不是随时用信息密度占据注意力。

这种设计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性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你真正需要时才呈现,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使用相机 app 的认知负荷,你不会被满屏的选项所包围和淹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的相机设计使用了 Liquid Glass,整个相机应用的图标也得到了相应的升级——WWDC25 上发布的 SF Symbols 7 图标库*,是撑起新相机 app 设计细节的另一位关键角色。

作为与苹果整个生态系统设计语言深度集成的核心资源,SF Symbols 7 的这次更新带来了革命性的动画功能、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以及一系列智能化的改进,为开发者和设计师们在 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 26 等新一代操作系统中打造更生动、更直观的用户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其核心亮点集中在四大方面:绘制动画 (Draw Animations)、可变绘制 (Variable Draw)、渐变效果 (Gradients) 和增强的魔术替换 (Enhanced Magic Replace),此外,新版本还包含了数百个全新符号,并进一步扩展了本地化支持。

相机界面中使用的所有图标均来自这套统一的 SF Symbols 7 符号库,确保了极高的辨识度和系统一致性。

图标与设计结合,加上新的交互方式,iOS 26 的相机界面,是苹果 Liquid Glass 设计语言与 iOS 26 开发者预览版推出后,最「知行合一」的具象化表现。

在看完相机 app 的新设计与新交互后,让我们将话题转回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相机 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手机影像,尽可能不做选择题

相机,作为摄影从出现至今,横跨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载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竞争。

进入数码时代后,各个相机厂商都推出了多样化的机型,以应对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专业需求。

▲ 以索尼为例,就有较为均衡的 M、高像素的 R 以及视频为主的 S 系列

而与之对应的手机摄影,相比之下历史就短了很多,但它的普及面是史无前例的广——手机每个人都用,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摄影。

摄影权力和群体的普及,让手机摄影的专业属性大大降低,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远大于专业群体的日常用户。

这些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宽容度、分辨率、色深等参数强到极致,可以去非洲大草原的星空下拍 8K120p 狮子的相机,而是一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集中的注意力,记录下想记录的画面的手机。

速度、效率、集中注意力,诸如此类听起来颇为现代的目的,却与摄影大师 Henri·Cartier·Bresson 在七十多年以前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不谋而合,他将其定义为:

在一刹那间,对一个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表达这一意义的精准的几何构图的同时认知。

这个概念,放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也能完美地概括手机摄影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不断流逝、不可重现的瞬间,俗话说,就是那些你想抬手就记录下来的瞬间。

▲ 你想记录的瞬间,和这些享誉世界的名作一样珍贵

但当我转头举起手机,拍照、人像、夜景、高像素、专业模式、慢门……

茫茫多的模式,正摆在我的面前,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选择,只要不用长曝光拍人像就不影响成片,但这片刻的停顿就像是鞋里进了一颗小石子儿,不妨碍走路,却总是硌脚。

随着手机功能的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愈发凸显:

想记录家人,举起手机,我需要想想要不要调整到人像模式;面对车水马龙,我需要思考用慢门还是专门的长曝光——而大多数时候,我甚至很难分清自动弹出的夜景模式和单独分隔出来的夜景模式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充斥着菜单、滑块和选项的复杂界面,可以说是这种珍贵瞬间的天敌,它强迫你在按下快门前思考工具本身,从而打断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直觉反应。

当然,在移动影像的竞争中,厂家费尽心思为手机配备了更强大的硬件、更聪明的算法,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也要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判断与选择,这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最好的手机影像,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做选择题。

*参考或关联网站:

  •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 SF Symbols7:https://developer.apple.com/sf-symbols/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要出「大师模式」?我举双手赞成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4日 15:20

关于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门,最近又传出两个新消息。

其一,是前两天爱范儿报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变焦。

在国产手机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极限的同时,苹果最似乎终于回过味来了,开始追赶「拍得远」的潮流了。

但市场与用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长越好,iPhone 的长焦从 3× 到 5×,现在又要直接上 8×,大家还买不买账,真不好说。

不过,比起这个有点争议的长焦,另一条消息我倒是举双手赞成:

苹果要亲自下场,开发一个专业级的相机 app,很有可能随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问世。

只不过,我对「专业级」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

手机上的专业相机 App ,可以不那么专业

在聊这个新的相机 app 之前,我们先回头看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机。

它的槽点,其实积攒已久。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太繁杂,太自动。

繁杂不难理解,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18 系统,可以打开相机看看,从 iOS 7 沿用至今的界面,如今已经被各种新功能塞得满满当当,底部模式栏多达七八种,还有隐藏在二级菜单里的各类功能,想要完整摸清,非重度用户几乎做不到。

而太自动,则更让人无从下手——在 Android 阵营手机已经遍地专业模式、RAW 支持、AI 参数自定义的今天,iPhone 的相机却依然像是个「你只负责按快门,其它我来决定」的保姆。

这种不给用户选项的设计哲学,一直被不少人吐槽过于傲慢。

于是,在 iOS 26 上,苹果终于动手了。

借着全新的液态玻璃视觉语言,原生相机迎来一次罕见的大改版——

过去复杂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与视频两个主模式作为「主轴」,其余的慢动作、延时摄影、全景等被收纳到子菜单,只有在滑动切换时才会展开;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级菜单,也获得了更清晰的层级与结构。

可以说,在 iOS 26 之后,iPhone 的相机终于看起来没那么吓人了。

但问题也随之显露得更清楚了:自动依旧自动,参数依旧不给调。

一部价值万元、拥有强大 ISP 与影像系统的设备,在原生相机手里,却只能拍「苹果希望你拍的样子」。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

这样的相机,真能释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潜力吗?

的确,虽说大道至简,但代价是压抑创作空间,那恐怕就不是「设计减法」,而是创作自由的减法了。

沿着这个逻辑,一个「专业级」的,兼顾视频与照片的相机 app 出现,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不过,就像开篇的结尾说的那样,这个所谓的「专业级」,我要打个问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爆料,但从苹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许可以管中窥豹——

苹果也许不会像 Blackmagic Cam 那样,走完全复刻相机和电影机设置的路线,而是更可能选择开放一部分关键参数控制权,打造一个半专业的 app。

这并不是胡说八道,从 Apple Log 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悄悄尝试一套更「苹果味儿」的专业路径——Final Cut Camera。

作为苹果亲自操刀的原生视频 App,Final Cut Camera 没有塞满快门、ISO、白平衡这些硬核参数,而是只保留了几个关键控件:视频规格、焦段选择、音量监看。

设定好帧率之后,用户基本就可以一键开拍,不用再纠结曝光三要素。

当然,目前 Final Cut Camera 更重要的任务,是服务于多机位联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远程同步录制,所有素材自动打上时间码,精确同步,拍完即导入 Final Cut Pro,原生无缝衔接,堪称苹果生态下最「顺滑」的拍摄前端工具。

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后,苹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半专业路线」的可行性:

苹果把「年度 iPhone 应用」这个最高奖项,颁给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

这是一款专门为 Apple Log 设计的视频拍摄工具,内置了几十种针对 Apple Log 的专业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调色,也能快速搞出风格化大片。

不过,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为它有 Log LUT,更在于它将专业与易用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打开 Kino 的主界面,你会发现它非常克制:

  • LUT 列表
  • 对焦
  • 焦段选择
  • 视频规格
  • 音量监看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专业参数需要你去控制,连白平衡都放进了二级菜单中。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是使用上的简单——

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对应多少快门速度,不需要会看直方图判断灰片曝光对不对,甚至连 ISO 都不用调。

你只需要确认好帧率,然后举起手机,就能拍大片。

这种将关键参数「保留」,将技术细节「隐藏」的思路,本质上是把用户从复杂的参数设置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画面本身。

可以说,Kino 就是在专业和易用的两极之间,找到了精准的中间地带,砌筑了普通用户用好专业功能的桥梁。

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后,苹果如果真要做一个自己的「专业相机 App」,大概率也会延续这条路线。

「大师模式」:给大师加码,为大众铺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视频,可这个苹果的新相机 app,可是打算照片视频通吃的啊。

那拍照这块,还有没有想象空间?

别急,还真有——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产阵营。

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解法:

它融合了哈苏的经典影调和 OPPO 的计算摄影技术,同时又赋予用户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打造出一个既不是「自动模式」,也不是传统「专业模式」的全新界面。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它不像专业模式那样需要用户理解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参数,不需要每一项都手动调整;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自动模式那种一键出片、风格固定的流水线,而是保留了足够多的调性控制权,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影调、质感和色彩。

你不需要变成摄影师,也能拥有掌控画面的自由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介于易用与专业之间的「中间地带」设计。

而在 iPhone 上,另一个 app 也从功能性上为苹果做了个好榜样——

前段时间,Google 相机之父跳转到 Adobe 以后推出的计算摄影软件 Indigo,不仅通过算法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带来媲美光学变焦的画质,还几乎没有 DeepFusion 的别扭锐化感,甚至将放大后的底噪也解决得很漂亮。

▲ Shot on Project Indigo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会调 LUT,开拍即用,所见即所得。

这为易用和专业间的中间地带找了个精准的边界:专业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精准的体验设计与算法支持,也能为摄影创造另一种美学路径。

当然,目前的相机 app 还没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场基于苹果过去动作和已有事实的结果归因。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支持苹果做一款新的相机 App?

只要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

处理器你追我赶,屏幕你亮我亮,电池快充早卷成了标配,系统交互也逐渐同质化……

影像,成了手机厂商为数不多还能讲故事的主战场。

无论你愿不愿意,在没有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之前,手机拍照好不好,录视频怎么样,依然会是本阶段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苹果,所有头部厂商都会愈发向专业化靠拢。

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杜比视界、HDR、RAW、Log、LUT……

这些曾经只属于专业摄影圈的术语,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发布会上,被一个个当作卖点塞进 PPT 里。

厂商说得热血沸腾,用户听得一脸懵懂——这些功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当我们花了旗舰的价格,获得了旗舰的配置,怎么才能真正把它们用起来,而不是买完就搁置呢?

硬件尽了力,希望在软件。

如果苹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机 app,我希望它在兼顾发烧友的同时,用简单体验打包专业能力,也做给每一个被复杂参数劝退过的普通用户。

给少数人加码,为多数人铺路,两件事儿可以不冲突。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