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5月19日爱范儿

比亚迪造了一辆「日本特供车」

作者 李华
2025年5月19日 21:00

最近的日本汽车市场,似乎正因一款来自中国的神秘小车而泛起些许涟漪——许多海外媒体都捕捉到了比亚迪一款全新纯电 K-Car 原型车的谍照。

对于熟悉日本市场的读者来说,K-Car(けいじどうしゃ,轻自动车)的分量不言而喻——

这种拥有独特尺寸规格、享受税费优惠的「盒子车」,凭借其极致的实用性和对狭窄街道的完美适应,早已是日本当之无愧的国民车型,占日本国内新车总销量接近四成,也是各大本土品牌销量榜上的绝对主力。在电动化浪潮下,日产 Sakura、三菱 eK X EV 等纯电 K-Car 也已应运而生,试图在这个基本盘中守住阵地。

在这样一个高度本土化、几乎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细分领域,海外品牌的身影向来稀疏,比亚迪选择此刻投入资源,研发一款完全针对日本法规和使用习惯的 K-Car,其释放的信号并不简单。

这不再是将国内热销车型略作修改便推向海外的常规操作,更像是一次深入腹地的「特种作战」。

不过,有不少日本网友一上来就给比亚迪泼了一盘冷水。

絶対に売れないな.

绝对卖不出去啊。

比亚迪的日本「初印象」

自 2023 年初正式宣告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好消息是,最初登陆的三款车型——ATTO 3(元 PLUS)、海豚以及后来的海豹,已经在日本市场撕开了一道小口。

从销量数据来看,用「爆火」来形容比亚迪在日本的表现显然不切实际,但在一个年销量中电动车占比仅个位数、且几乎被本土品牌垄断的成熟市场里,比亚迪的初步成绩单至少证明了「存在即合理」。

根据公开数据,2024 年全年,比亚迪在日本的电动汽车销量虽然仅有 2223 辆,但同比增长却相当显著(54%),甚至在某些特定月份,其单一品牌的纯电车销量一度超过了丰田这样的本土巨头。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品牌来说,已属不易。

具体到车型,作为探路先锋的 ATTO 3,以其相对均衡的产品力和全球车型的身份,承担了敲开市场大门、收集用户反馈的重任,其市场接受度算是中规中矩。紧随其后的海豚,凭借其灵巧的车身和相对亲民的价格,则瞄准了更注重经济实用性的都市人群,试图在日本本就盛行小型车的市场中找到一丝缝隙。

而作为技术和品牌形象担当的海豹,则凭借其搭载的 e 平台 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等配置,在日本媒体和早期用户中获得了一些积极评价,甚至在上市初期一度成为了日本进口纯电动车的销量冠军。

这三板斧下来,比亚迪在日本消费者心中,大致勾勒出了一个「技术实力尚可、产品线逐渐丰富」的初步轮廓。

当然,卖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尤其是在日本这样服务标准极高的市场。比亚迪深谙此道,因此在渠道建设与品牌本土化方面也投入了相当的精力。

按照规划,到 2025 年底,比亚迪计划在日本全国开设超过 100 家销售与服务网点。截至目前,这个网络正在逐步铺开,从最初的大城市旗舰店,慢慢向更多地方城市渗透。为了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比亚迪还尝试了包括启用日本知名女演员长泽雅美作为品牌代言人、积极参与地方性展会和用户体验活动等营销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乘用车业务之前,比亚迪其实早已凭借其纯电大巴在日本市场隐秘耕耘多年,并且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

从京都的公交线路到上野公园的熊猫接驳车,再到一些企业的通勤班车,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凭借其可靠的运营表现在日本公共交通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这份在商用车领域润「物细无声」的成功,无疑为后续乘用车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品牌背书和市场信任基础,至少让一部分日本民众知道,比亚迪并非一个凭空冒出来的陌生名字。

而真正让日本汽车产业界对比亚迪另眼相看的,是一本书。

2023 年 9 月,日经 BP 社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国比亚迪「海豹」彻底分解》,书中以丰富的图文详细展示了比亚迪海豹车型的各个系统和组件,包括详尽的数据、拆解过程和技术分析。书价更是高得离谱,88 万日元,折合人民币 4.3 万元。

抛开技术细节不谈,整体来看,日经 BP 社对比亚迪的技术实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中强调,比亚迪不仅在电池和热管理方面优于日系各大车企,同时在车载电子元件的集成度上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这份「天价」技术报告,其目标读者显然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日本的车企、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研究机构的工程师们。它的存在,称得上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破冰之旅」中,最具分量的一块里程碑。

不过,这也不代表这家中国巨头在日本从此一帆风顺。现实的骨感,远超通常的商业想象。

日本汽车市场,对于任何外来品牌而言都堪称一块「高盐碱地」,其本土品牌的护城河之深、之宽,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丰田、本田、日产、铃木、大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共同构筑了一道外来者难以撼动、甚至难以理解的铜墙铁壁。

在这坚固的壁垒之上,还有一层无形的「认知屏障」——即日本社会对「中国制造」在汽车这一特殊品类上的复杂观感。

尽管「Made in China」凭借在消费电子、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与品质,已在全球范围内赢回了不少尊重。但在汽车,这一高度依赖精密制造、直接关乎生命安全与长期耐用性的大宗消费品上,部分日本消费者心中对中国品牌的疑虑仍未完全消散。

「有丰田和本田,谁还买中国车?」

「安心感(あんしんかん)」,是日本用户在购买汽车这类大宗商品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安心感不仅来自于产品本身的质量,更来自于对品牌历史、技术积累、售后服务网络以及二手车保值率的综合信赖。

在比亚迪最初进入日本市场时,一些日本知名汽车媒体如《ベストカー》(Best Car Web)或《Response.jp》,就经常在报道中提到: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参数和性价比上展现出竞争力,但日本用户普遍对其「长期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是否跟得上日本标准」等方面抱有观望甚至疑虑的态度。

日本用户对于本土品牌的深厚情感与信任,在社交媒体上可见一斑。

これ買うくらいなら多少高くても Nbox 買うわ.

与其买这个,就算是加钱我也会买本田 Nbox(作者注:目前日本最热门的 K-Car)。

 

世界屈指の豊田本田を差し置いて、よりによって中国ブランドを買う日本人はこの世のどこにもおらんだろう?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日本人会抛开世界顶级的丰田和本田,去买中国品牌的产品吧?

这是 X 平台(原 Twitter)上,部分日本网友对于比亚迪那辆纯电 K-Car 的评论。这样的言论,也许源于早期一些低质产品的印象,也可能来自于对邻国汽车工业崛起速度的某种不适应。要真正扭转这种局面,比亚迪需要的不仅是几款参数亮眼的车型,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品质验证,以及透明高效的服务承诺。

这注定是一场考验耐心与毅力的马拉松。

更让局面复杂化的,是日本电动汽车市场本身的「特立独行」。当中国、欧洲乃至北美市场都在为提升纯电汽车的渗透率而努力时,日本对于纯电动力的接纳步伐却显得异常审慎与迟缓。

长期以来,混合动力技术凭借其燃油经济性和无需改变用户习惯的便利性,早已成为日本市场的绝对主流,丰田普锐斯的深入人心便是最佳例证。

这背后,固然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一客观因素有关,也与日本独特的能源结构、自然灾害多发导致民众对电力稳定性存在担忧,以及消费者在技术选择上趋于保守的国民性格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比亚迪带着他们的纯电产品线闯入,无疑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需要更多市场教育成本的道路。

然而,面对着几乎是地狱级难度的三重叠加挑战,比亚迪反而展现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韧性和适应性——那款完全针对日本市场定制的 K-Car,就是比亚迪在其本土化战略中投下的最重要一颗「探路石」。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是右舵

K-Car 是日本汽车工业和汽车社会的独特符号,占据着近四成的市场份额,其严苛的尺寸、排量限制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特设计美学,都意味着比亚迪必须真正沉下心来,去理解和迎合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极致本土化需求。

如果这款 K-Car 能够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凭借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以及智能化配置上的积累(虽然没有多少,但在那边还是很能打的),同时将价格控制在极具竞争力的 250 万日元(约 12 万元人民币)附近,那么它所能撬动的,绝不仅仅是销量数字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比亚迪深入日本主流消费群体、打破品牌隔阂、建立亲和力的一个绝佳载体。

这辆车的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远非几款常规全球车型所能比拟。也有日本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给出了肯定:

軽バンEVを作れば安定した需要あるのに〜

如果是纯电 K-Car 的话,明明就会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啊~

比亚迪在日本的策略,显然已经从「产品出海」转向「深度的本土化运营」,这为看重「安心感」的日本用户传递一个信号:

比亚迪对日本市场的投入,绝非一时兴起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着眼于长远未来的战略深耕。

在这场漫长而艰巨的攻坚战中,比亚迪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激烈竞争,更是文化层面的理解、接纳与最终的融合。

对了,比亚迪似乎还准备在日本市场祭出他们已经在中国验证成功的另一件「杀伤性武器」——PHEV 插电混动。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折叠电脑,一个苹果微软都想做的产品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5月19日 18:41

在刚刚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正式发布了 MateBook Fold 非凡大师以及 MateBook Pro 两款鸿蒙电脑新品,以及包括 Nova 14 在内的手机、电脑、智能眼镜等一系列产品。

最重磅的产品,当然是形态颇为另类的 MateBook Fold 折叠电脑。

继 Pura X 阔折叠手机之后,华为再一次借助鸿蒙系统,抢先苹果和微软,做出了一台「折叠屏电脑」。

MateBook Fold:超大屏鸿蒙电脑一体机

华为 MateBook Fold 展开后屏幕尺寸为 18 英寸,比例为 4:3 ;合上后为 13 英寸,比例为 3:2,厚度 7.3 毫米,整机重量 1.16 千克,机身自带一个小支架,支持横屏立于桌面。

屏幕方面,MateBook Fold 采用了全球最大的双层 OLED 显示屏,也是行业中首次采用 LTPO 技术的电脑显示屏,支持自适应刷新率。这块屏幕 HDR 峰值亮度为 1600nits,分辨率为 3.3K。

华为为 MateBook Fold 提供了三种交互方式:

  • 和一个键盘和触控板的配件配对使用,类似笔记本的「C 面」
  • 折叠双屏使用,支持 30-150 度悬停,上下双屏显示不同的内容,或者将一个屏幕模拟为键盘和触控板,线性马达提供触感反馈
  • 作为一块大平板,直接使用手势和触控使用

其中最激进的尝试,当属这个全触控键盘。

MateBook Fold 可以和普通笔记本一样展开,下方屏幕可以变成键盘,键入时通过线性马达的振动,模拟真实键盘的回弹触感。

这虽然解决了触控键盘缺少反馈的问题,但依旧缺乏凸起的键帽作为盲打的参考,或许最终也只能作为一种备用方案,难以独挑大梁。

因此,华为还为 MateBook Fold 准备了一个带有触控板的外接键盘,化身小一体机。

折叠 PC 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新鲜,联想、惠普都已经推出过类似的产品,而华为 MateBook Fold 的优势,在于这个能「自适应」新设备形态的鸿蒙系统。

由于鸿蒙系统和鸿蒙应用根据形态变化的特性,华为 MateBook Fold 可以「上下分屏」使用:比如哔哩哔哩可以上屏看视频,下屏刷评论,或者开会时上屏可以投屏,下屏看笔记内容,等等。

还有一些全新的触控交互:「三指甩屏」,可以快速地把应用窗口,在上下两个分屏之间切换;「五指张开」,将窗口快速放大全屏,甚至瀑布屏浏览。这些交互解决了 Windows 平板模式中窗户管理的一些痛点。

而鸿蒙电脑本身就支持一些类似平板电脑的触控板操作,比如「三指上滑多任务」等等,非常适合 MateBook Fold 的触控操作。

除了 MateBook Fold,华为也正式发布了形态更传统的鸿蒙电脑笔记本产品 MateBook Pro,我们已经提前上手了这款电脑。

鸿蒙系统,天生就适配折叠屏

对于「折叠电脑」这种产品形态,同样手握操作系统的苹果和微软其实一直都有想法。

六年前,微软就展示过「双屏电脑」Surface Neo,搭载 Windows 10X,能够当作两块屏幕的平板使用,或者让下屏幕搭配实体键盘作为笔记本的 C 面。

▲ 图源:Bloomberg

而根据爆料,苹果正在开发一款 18-20 英寸的折叠大屏设备,预计为 iPad + Mac 的混合产品,但不清楚会搭载 macOS 还是 iPadOS。

▲ 图源:图源:9to5Mac

比起传统的笔记本,这种设备其实要更接近平板,但同时又要求具有足够的桌面级生产力。

这样来看,鸿蒙电脑反而具有了 Windows 和 macOS 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个脱胎于平板电脑的系统,即使针对桌面端的键鼠交互进行了重构,也依旧保有了触控交互的支持。

反观 Windows,虽然已经对触控支持超过十年,但现在的体验依旧一言难尽,并且触控和键鼠之间有着极强的割裂感。而目前的 Windows 可折叠 PC,也因为适配的问题,系统体验不够自然。

▲ 图源:联想 ThinkPad X1 Fold,图源:Laptop Mag

而苹果 macOS 从来不是一个为触控准备的平台,iPadOS 目前依旧欠缺了足够的桌面交互能力,如果要做可折叠的触控电脑,似乎用哪个平台都差了点意思。

当然,鸿蒙电脑最大的短板在于这个刚起步的软件生态,不过对于笔记本和平板界限模糊的 MateBook Fold 而言,使用兼容平板应用的体验,应该会比 MateBook Pro 要更好。

如果说软件各有长短,那么多年来折叠屏设备形态的探索,成了华为的另一个优势。

从华为 Mate X,到「三折叠」Mate XT 非凡大师,再到「阔折叠」Pura X,不管是基础的硬件技术,还是设备形态和功能的探索,可以说在「折叠设备」的领域,华为都有不少经验累积。

简而言之,就是操作系统更成熟的厂商,在硬件上的探索没有华为丰富;而硬件玩得更花的其他 OEM 厂商,手上又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只是就目前来说,MateBook Fold 更像是一个便携的大屏一体机,比较适合差旅办公的商务场景,没能和 Windows 阵营在交互上拉出太大的距离,缺少了 Pura X 那种乍一看很怪,但仔细一想又自有妙处的感觉。

比如,在上下折叠使用时,利用下方的屏幕显示多任务小窗口,或者一些辅助输入的文件素材等等,而不是单纯一个键盘。

现在的华为鸿蒙设备,有点让人想起来以前的微软:推出了打破平板和笔记本的界限的 Surface 产品,在后期更是有 Surface Duo、Surface Neo、Surface Studio 等等形态各异的尝试。

▲ Surface Laptop Studio

而刚好在 MateBook Fold 发布之前,就传来了 Surface Laptop Studio 停产,并且可能不会有迭代的消息,不少媒体猜测,Surface 未来的产品形态,可能会逐渐趋于保守,聚焦于平板和笔记本。

另一边落寞收场,这边又踏上了类似的新征程。至少目前,华为手握自研系统、硬件,还有一个逐渐成形生态的鸿蒙,更有潜力走得更远。

从 Pura X 「阔折叠」手机,到 MateBook Fold ,进入「鸿蒙设备元年」的华为,少了限制,对设备形态的探索更加大胆,也让人更加期待接下来登场的「变态」鸿蒙设备。

最后,附上发布会上全部新品的价格:

MateBook Fold:

  • 32GB RAM + 1TB ROM:23999 元
  • 32GB RAM + 2TB ROM:26999 元

MateBook Pro:

  • 24GB RAM + 512GB ROM:7999 元
  • 32GB RAM + 1TB ROM:8999 元
  • 32GB RAM + 1TB ROM:9999 元
  • 32GB RAM + 2TB ROM:10999 元

华为 nova 14 系列手机,搭载鸿蒙 5 系统:

  • nova 14:256GB 存储,起售价 2699 元
  • nova 14 Pro:256GB 存储,起售价 3499 元
  • nova 14 Ultra: 256GB 存储,起售价 4199 元

可穿戴新品:

  • WATCH FIT 4 Pro:2099 元起
  • WATCH FIT 4 :999 元起
  • 华为儿童手表 5 Pro:1198 元
  • 华为首款耳挂耳机 FreeArc:799 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I 生成的「亡者证言」,冲击法庭的伦理边界

作者 杜晨
2025年5月19日 18:19

对那个朝我开枪的男人,我想说:很遗憾那天我们在糟糕的情况下与彼此遭遇。没准下辈子我们能成为朋友……我相信原谅,相信上帝会宽恕,到现在依然如此。

Chris Pelkey,一位枪击案受害者,对法庭如是说道。

但这并不是他本人。他在 2021 年的一次路怒枪击事件中,已经不幸去世。

庭审现场上播放的,是以 Pelkey 的形象和声音制作的 AI 视频。

Chris Pelkey

更令人惊讶的还在后面:法官采纳了这段由 AI 生成的受害者影响陈述,作为量刑阶段的证词。

这是今年 5 月 1 日发生在亚利桑那州某县级高级法院的一次庭审,在刑事犯罪法庭,乃至整个英美法世界,引发前所未有的震荡。

这也创造了 AI 生成内容作为证词提交到法庭,并且被法庭采纳的先例。

这次庭审在 YouTube、Reddit 等平台引起轩然大波,大批网友表示对法官采纳这段 AI 证词的决定表示难以理解,

有人认为当值法官 Todd Lang「愚蠢」,应该被上级部门剥夺法官资格。

有自称是律师的网友对此表示震惊:「如果我雇人在庭审现场做相似的事情,不但会被当庭制止,甚至还会被律师协会调查。」

乍一听,一个法庭采纳由 AI 生成的,代替已经死去的受害者发表的证词,的确荒谬又愚蠢。这些网友们的反对态度,完全有理由。

但考虑到这条证词视频由受害者家人制作,并且同时并未遭到被告方和法庭的反对——情况也的确略微蹊跷,似乎另有隐情。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庭审。

 

AI 亡者证词的背后:爱与宽恕

萌生制作 AI 视频作为证词的想法时,Stacey Wales 就明白,这个做法势必争议滔天。

连自己的丈夫一开始都难以接受,觉得她「可能有点过分了」。

Wales 是本案的受害人、路怒枪击事件中的死者 Chris Pelkey 的妹妹。她和丈夫都从事科技行业,对 AI 生成工具并不陌生。

被告应该得到法律的制裁,受害者一方也都希望法庭能够给出最大限度的量刑以宽慰 Pelkey 的在天之灵。Wales 希望枪手 Gabriel Horcasitas 在监狱里度过后半生,或者至少法官能够以过失杀人罪的顶格量刑,对被告进行宣判。

但她同时也认为,哥哥的在天之灵或许不会这样想。

Chris Pelkey

前思后想了整整两年,和数十位哥哥的生前友人聊过之后,Wales 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兄长,也无比确认一件事:

她自己不一定能原谅被告,但哥哥一定会原谅他。

斯人已逝,没有什么能让 Pelkey 起死回生。但至少 AI 能给哥哥最后一次表达自己的机会——Wales 这样想,并最终说服了丈夫。

她明白,如果决定要做这件事,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地处理,如果视频的脚本不好,效果会差之千里。

说干就干:她整理了多年以来访谈记录里大量的侧面描述,提炼出了自己认为最接近哥哥的样子,以及他可能会最终在法庭上说的话,写出了脚本。

他们采用 Pelkey 的遗像照片,使用 Stable Diffusion 和 LORA 微调来生成视频。过程中遇到了效果失真的情况,比如 Wales 希望哥哥能在视频里最后一次,向他爱和爱他的人们「笑一下」,但照片里盖住脖子的长胡须很难处理。他们不得不「修整」一下胡子,修掉了卡在帽子上的墨镜,才让生成视频里 Pelkey 的样貌和笑容更加真实。

最终生成的视频并不十分完整、连贯,中间有明显的中断和剪切痕迹。但这并不重要,Wales 在视频里,重现了哥哥的音容笑貌,结果令她满意。

「大家好。首先澄清一下,我是利用照片和声音资料,通过 AI 生成的 Chris Pelkey。今天我以数字再生的方式和大家见面,希望能够分享一下我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Pelkey 的数字孪生,在视频的开头说道。

从这条 AI 生成的视频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的 Pelkey:他曾在美国陆军服役,驻扎在条件恶劣的战区;他热衷于钓鱼,蓄须但并不邋遢,几乎符合人们对于粗犷的退伍军人的一切刻板印象。

他热爱上帝,热爱生命,热爱身边人,用信仰和爱作为人生在世的唯一信条。

「对 Gabriel Horcasitas,那个朝我开枪的男人,我想说:很遗憾那天我们在糟糕的情况下与彼此遭遇。没准下辈子我们能成为朋友……我相信原谅,相信上帝会宽恕,我一直相信,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在视频中,Pelkey 的数字孪生也没忘了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两句玩笑:「老去是一样奢侈的礼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现在我没有机会了,但这张滤镜照片能够让你们看到,年老力衰的我长什么样。有没有吓到你们?」

 

争议焦点:AI 证词是否应该、何时可以被法庭采纳?

西方社会更流行尊重他人自主意志的观点。但网友对这一事件的争议不在于死者家人制作了这条视频,而是在于视频被提交到法庭。

不仅如此,被告人律师以及法官在现场也没有提出反对。

更离谱的是,法官不知为何,决定采纳了这条视频作为证词。

一般认为,不在场者,且非自己意志驱使所发表的言论,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不能也不应该作为证词。

此前从来没有过 AI 生成证词被采纳的先例;一些其他案件中出现过类似的 AI 生成内容被提交到法庭的情况,不但没有被采纳作为证据,且始作俑者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不是被控藐视法庭,就是被责令罚款。

这起过失杀人案,很特别吗?

别说,还真有点不一样。

与大陆法系的定罪量刑一体化不同,英美法采取定罪和量刑的程序分离原则。本案的定罪阶段已经完成,被告人已无法脱罪,庭审进入了量刑阶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作为受害者之一 Wales 才向法庭提交了这条视频。

更准确一点来说,这条 AI 生成的视频证词,正因为在量刑阶段提交到法庭,所以不构成刑事意义上的「证据」。

在量刑阶段,控方可以寻找证人(例如作为死者家属的 Wales)提交证词,来帮助法庭更好了解案件造成的伤害,从而达成控方期待的量刑水平。反之亦然:辩方也可以找证人来提交品行证明书,对被告人进行美化,从而减低量刑——即便这些证人与案情本身并无关联。

简而言之,量刑阶段的证词,是为了影响法官对于有罪之人量刑严苛程度的判断,这也是法庭允许的。

然而在本案中,大部分旁观者可能都忽略了一组细节:庭审记录显示控方主张 9 年刑期;Wales 在她自己的证词中要求法官给予 10 年零 6 个月的顶格量刑;但从 Wales 制作的 AI 视频中,Pelkey 的数字孪生似乎已经原谅了被告人。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法官 Todd Lang 表示自己很喜欢这个 AI,并从中听到了宽恕的意味。

看完视频后,他对 Wales 说,「你的证词告诉我你很愤怒,你主张了最高量刑。然而即便这是你想要的,你还是允许 Chris 说出心里话——你认为的版本。我没有听到他要求最高量刑。」

最后,法官给予了 10 年零 6 个月的最高量刑。被告人也已经就量刑程度提出上诉。

滑铁卢大学教授、AI 法律研究者 Maura Grossman 指出,考虑到本案是法官审判庭 (bench trial) 而非陪审员法庭 (jury trial),且提交的 AI 视频并不是刑事意义上的「证据」,所以视频的影响力对于案件比较有限,不起到决定性作用。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教授 Gary Marchant 认为,和那些使用 AI 编造不存在的案例或法条的恶意行为相比,这种由 AI 生成,尽力、真实呈现受害者声音的证词,并不存在恶意,因而不太需要反对。

即便如此,本案中对于 AI 生成证词的使用,特别是证词被采纳这一突发情况,还是创造了一个具有轰动性和争议性的先例。

法庭是对虚假信息高度敏感的严肃场合。英美法又是一个大部分时候遵循判例法制度的法系。AI 生成的资料是否可以,何时、何种场合可以被法庭采纳为有效证词,听上去是一个极度复杂和困难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旁观者认为法官的决定过于草率。

但至少 Wales 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们希望能够感动法官。我们的目标是还原真实的 Chris,展现他生而为人的样子,」她说。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国轩高科的这条产线,或许能让全固态电池更早量产

作者 芥末
2025年5月19日 18:07


全固态电池是当前电池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

传统锂离子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此外,全固态电池还具备更高的快充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中的理想选择,但是由于在电解质性能、生产工艺和部分原材料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固态电池如何实现规模化量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业界难题,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和量产大约在 2027 年左右才会有关键性突破。

但是国轩高科目前迈出的关键一步,或许能让我们更早的用上真正的全固态电池。

在 2025 年全球科技大会上,国轩高科宣布其建成了首条 0.2GWh 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核心设备实现了 100% 的国产化,并且已经开始装车路测。

国轩高科的金石电池最近在量产的几个关键难点上都有突破。材料上,新硫化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升了 60%,空气稳定性也有显著提高,正负极材料的克容量实现了较大突破,在高精密涂布等关键技术的加持下,金石电池单体容量提升了 150%,预紧力下降 90%,同时电池经受住了针刺、热箱、外短、过充、挤压等严苛的安全考验。

金石电池目前正在测试的增程式车型的电池包系统电量为 51.1kWh,系统能量密度 220Wh/kg;纯电车型版本系统能量密度则可提升至 280Wh/kg,续航突破 1000km。

除了金石全固态电池,国轩高科这次还发布了一款 G 垣准固态电池。

这块电池采用固态化设计,能量密度达到 300Wh/kg,能够为纯电轿车提供超过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其独特的固态化设计如同为电池穿上了一件「纳米级防弹衣」,在 3mm 钢针穿刺的严苛测试中,保持了「不起火、不爆炸」的高安全性。此外,G垣准固态电池还采用了独创的自适应固固界面技术,构建离子传输高速通道,保障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

除了乘用车电池之外,针对重型卡车应用场景,国轩高科推出了全球首款单包电量 116kWh 的 G 行超级重卡标准箱。该产品能量密度达到 175Wh/kg,融合了四枪并充技术和 1000V 高压平台,能够实现兆瓦级超充, 在 600V – 1000V 宽域电压智能调节系统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扩展电量。

该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其搭载的「零衰减」 技术,重卡标准箱整体能够在前 3000 次循环中实现容量零衰减,使用寿命可达 12 年或 10000 次循环,支持 120 万+ 公里的行驶里程,有效解决了重卡用户对于电池效率衰减的焦虑,同时,重卡标准箱采用低温活性正极材料、超宽温域电解液体系和低温适配电芯配方,能够让电池在 – 40℃的极端低温环境下,仍能实现高效充电。

对于目前概念火热的锰材料电池,国轩高科也有布局。启晨二代电池采用了自主研发的 LMFP(锂锰铁磷)正极材料,通过「LatticeFuse 超溶体」「高熵掺杂技术」以及「沙丘自组网电极设计」三大创新,国轩高科攻克了锰铁锂材料的导电性、压实密度与循环寿命等关键问题,新一代材料实现了超高压实密度 2.58g/cm³,5C 倍率放电比容量达到 140mAh/g。

基于此材料,启晨二代电池支持 10 分钟快充补能,其整体能量密度跃升至 240Wh/kg,在 -20℃ 下容量保持率高达 93%,并且通过 PACK 层级严苛热失控测试,能够实现 「零热蔓延」。在发布会上,国轩高科透露,该电池可满足纯电车型 850 公里、混动车型 1500 公里以上的续航需求。

无论是固态电池还是兆瓦闪充技术,都需要有储能技术的同步支持。国轩高科这次也推出了名为「乾元」的储能电池系统,其采用了模块化拼接的集成化方案,单舱储能容量高达 20MWh,设计寿命长达 25 年,在七级安全防护体系下,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乾元智储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做到安全可靠运行,并实现故障的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理。

在目前的新能源渗透率逐年增长的趋势下,电池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空间也迎来了一波突破,有机构预测,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在 2030 年达到 200 亿元左右的规模,并且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技术还会让这个市场进一步扩大。

目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以及布局较早的丰田对于固态电池的规划都是在 2027-2030 年左右实现量产,国轩高科则是凭借硫化物路线提前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们用上了今年最薄的手机 |三星 Galaxy S25 Edge 上手体验

作者 柯 铭源
2025年5月19日 14:49

短短一个月内,我们已经见识到最近几年智能手机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追求极致影像性能的 vivo X200 Ultra,硕大的影像模组就是其证明;三星 Galaxy S25 Edge 则是另一个极端,机身甚至还没有 X200 Ultra 的镜头模组厚。

把手机做到那么薄有什么好处,它的代价是什么?

以及,这会是智能手机的未来吗?

当我从拆开包装盒,拿出三星 Galaxy S25 Edge 的时候,我找回了一种久违的冲动:迫不及待地向所有人展示这部新手机。

说实话,因为工作关系,我确实有段时间没有对一款智能手机如此兴奋了,但 S25 Edge 是个例外,其原因也很简单,不外乎一个字:

如果单论机身摊平的最薄处,S25 Edge 其 5.8mm 的机身未必是最薄的——有一些折叠屏设备,在展开后也极为纤薄。

但若考虑到最常用的使用场景,以及这份纤薄带来的情绪价值, 我想,说三星 Galaxy S25 Edge 是今年最薄的手机,应该没有太大争议。

在 5.8mm 的机身里,三星塞进了高通骁龙 8 至尊版、2 亿像素的主摄、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还有 3900mAh 的电池。

S25 Edge 很轻,只有 163 克,比屏幕差不多大的 iPhone 16 Pro Max 足足轻了 64 克,差了两个鸡蛋的重量。

虽然机身轻薄,但给人的感觉相当坚固,不是轻易能掰弯的那种。在一众旗舰手机当中,S25 Edge 就像一个新物种,直观的感官刺激告诉我的大脑,这部手机确实很「先进」。

当然,极致的轻薄也要付出代价,作为一台 7999 元的高端手机,S25 Edge 缺失了长焦镜头,也就无缘「演唱会神器」,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取舍。

性能和续航方面,尽管 S25 Edge 搭载了骁龙 8 至尊版,但性能释放比较保守,一方面是机身太薄不好散热,一方面是电池只有 3900mAh,用起来确实是捉襟见肘,免不了一天一充。

那么,超薄手机会是未来吗?至少,三星不是在唱独角戏。

综合多方信源来看,苹果也即将推出超薄设计的 iPhone 17 Air——5.5 毫米的纤薄机身、高强度的钛合金中框、以及苹果最先进的处理器,还有独苗的单摄像头设计。

三星做过的取舍,苹果也得走一遍,S25 Edge 上的某些优缺点,也会是选择 iPhone 17 Air 要做的取舍。

轻薄化的竞争,几乎是手机螺旋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

2004 年,摩托罗拉就推出过超薄设计的刀锋手机 Razr V3——当时,手机已经被发明了二十年,功能手机的硬件、设计、供应链都已经成熟,诺基亚统治了市场上,有 N-Game 这样的游戏手机,也有 N93 这样的拍照手机。

摩托罗拉的选择,就是一眼就能看出差异的超薄手机。

如今,刀锋手机的发布又过了二十年,市场上有电竞手机,也有拍照手机——那么,一眼就能看出差异的超薄手机,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新的选择。

三星 Galaxy S25 Edge 不会是第一台,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小米 YU7 或本周亮相/余承东:华为 Pura 80 下月见/再曝苹果AI战略失误,或将不再画饼

作者 柯 铭源
2025年5月19日 09:30
cover

🚗

小米 YU7 车型最新消息本周公布

😴

消息称字节跳动福利大调整:午休禁止熄灯

🔋

iPhone 17 Air 电池容量曝光

🧰

OpenAI:GPT-5 将会集成各种产品

🎓

蚂蚁集团 CTO:大模型幻觉源自缺乏数据

🏗

黄仁勋:英伟达不再推中国版 Hopper 芯片

📑

前 OpenAI 华人副总发布万字长文

💻

英特尔:18A 制程的首款产品年底见

💡

刘慈欣:我对 AI 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

余承东:华为 Pura 80 系列下月发布

📶

中国电信推出「5G-A」套餐

🚓

深圳:引入大疆警用无人机抓拍司机违法行为

🌟

孙俪、邓超工作室打假:网传广告系技术合成

📅

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片单发布

重磅

小米 YU7 车型最新消息本周公布

近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开启直播,剧透 15 周年战略新品。

卢伟冰透露:「『玄戒 O1』芯片是小米造芯 10 年的关键里程碑,非常值得大家期待;搭载小米自研『玄戒 O1』芯片的产品有好几款,不仅仅是手机。」不过,对于这款芯片的具体工艺和制程,卢伟冰表示「目前还不能说」。

此外,卢伟冰还透露,下周举行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会带来小米 YU7 的最新消息。目前,小米 YU7 中文命名为「小米御 7」,寓意「陆地战车,御风而行」。此前小米创始人雷军曾预告,小米 YU7 将会在今年六、七月发布。

另据工信部消息,小米 YU7 将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分别配备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长宽高分别为 4999/1996/1608(1600)mm,轴距达到 3000mm,为中大型 SUV。

5 月 15 日晚,小米集团董事长兼 CEO 雷军宣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 SoC 芯片,名字叫玄戒 O1,即将在 5 月下旬发布。」

大公司

苹果 AI 战略失误细节再曝光

今日凌晨,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再次公布了苹果在 AI 领域的战略失误细节,同时透露了该公司今年在 AI 领域的部分进展。

Gurman 指出,升级版 Siri 今年将依旧「难产」,发布时间或晚于下月的 WWDC。报道表示,虽然升级版 Siri 或会与 iOS 19 一同在 WWDC 上亮相,但不会被提及太多,并且距离发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报道指出,苹果决定押注「AI 是未来趋势」的时间较早:一些负责软件工程的高层曾在 2014 年认为 AI 是一项革命性发展。

在计划早期,苹果开始以收购数十家小型 AI 企业来进行技术支持,甚至考虑花费 4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智能驾驶领域的 Mobileye,为苹果自己的自动驾驶和 AI 视觉技术提供帮助。但后续 Mobileye 被英特尔收购,苹果的自动驾驶也在近年来被曝出「已解散」。

报道还提到,苹果软件主管 Craig Federighi 一直不太相信 AI,认为 AI 投资会有巨大风险,并且在 Federighi 看来,AI 的实际回报较小,因此其在 AI 领域的资金投入也十分犹豫。

而作为苹果 AI 主管的 John Giannandrea 却很少能够真正的迅速展开 AI 领域的工作内容。其在刚加入苹果时,就曾指出苹果发展 AI 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因为与 Federighi 的「犹豫」冲突,导致 Giannandrea 不少努力都「受到阻碍」。

值得关注的是,有苹果内部消息人士透露,虽然公司对 LLM Siri(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Siri)寄予厚望,但也正准备将 Apple Intelligence 与 Siri 在营销上进行区分。报道指出,这也是苹果变相承认 Siri 在 AI 领域发展的落后,同时这种落后已经影响到了苹果在 AI 领域的名声。

另外,苹果将不再「画饼」:计划停止在产品准备发布前几个月就宣布新功能。

消息称字节跳动福利大调整:午休禁止熄灯

据九派新闻消息,曾被视为「薪酬福利最好互联网公司」之一的字节跳动,近日多项福利政策调整。据报道:

  • 北京员工透露,字节跳动多地工区开始禁止外带餐食,即职场三餐、随餐饮品、水果、茶水间零食等应现场即取即用,不可带离职场。同时,职场餐食外带行为违反餐饮管理规定,严重侵占情况将会面临退赔、警告、辞退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 午休政策发生调整:以前唯一可以关灯午休的深圳工区宣布午睡时不得关灯,办公时间内工区保持灯光现状,除此之外,针对公共区域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也将进行提醒。另外,因办公室拥挤,北京、深圳工区限制折叠床使用。

对于上述调整,字节跳动方面暂未对媒体回应。

而有字节跳动内部人士称,餐食方面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治理多拿多占现象,比如个人外带大量餐食,职场内用餐不受任何影响。而午休方面,不存在不让午休的说法,员工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工位午休;主要是避免个人物品占用消防安全通道、公共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跳动此前曾取消春节红包、中秋端午礼品,取消下午茶和电脑「百元购」等举措,因此不少员工们感到,今年公司的福利正在「不断缩水」。

iPhone 17 Air 电池容量曝光

日前,据博主 yeux1122 从中国台湾的零部件供应商获悉,iPhone 17 Air 的重量、厚度、电池容量相关信息被公布:

  • 新机重量约为 145g,整机厚度或将定在 5.5mm,比此前部分媒体曝光的数据(约 6.25mm)还要再薄一点;
  • 电池容量将为 2800mAh;若采用高能量密度电池,具体数值可能会有 15%-20% 的增加。

目前,iPhone 17 Air 的信息都已被爆料、预测了不少:配备 4800 万像素单摄像头、A19 芯片,以及 C1 基带。价格方面将对标 iPhone 的 Plus 机型,900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 6,500 元。

OpenAI:GPT-5 将会集成各种产品

5 月 17 日,OpenAI 发布了软件工程智能 Agent「Codex」,随后在 Reddit 举行了一场在线「答网友问」活动。

在被问及「GPT-5 未来能帮用户做什么」的时候,OpenAI 公司研究副总裁 Jerry Tworek 回答表示:「GPT-5 作为下一代的基础模型,团队希望用户能够减少模型的切换」。

回答的同时,Jerry 还提到了今年 1 月发布的 AI Agent「Operator」。Jerry 称,未来将会为 Operator 进行改进,最终将其变为一个整合性的 AI 工具,包含 Codex、operator 本身的功能、Deep Research 等等。

另外,有网友还提问 Codex 团队:「10 年后软件编程、工程会变成什么样?」团队则表示,希望能够高效并且可靠地将软件需求,转化为可运行的软件供用户使用。

🔗 Reddit 回答全部内容:https://www.reddit.com/r/ChatGPT/comments/1ko3tp1/ama_with_openai_codex_team/

蚂蚁集团 CTO:大模型幻觉源自缺乏数据

日前,在 OceanBase 开发者大会上,蚂蚁集团 CTO 何征宇表示:

没有数据就没有 AI 的发展,数据的边界决定了大模型的能力上限,所有的数据公司都将成为 AI 公司。

其表示,目前大模型幻觉的源头是缺乏数据,廉价的互联网数据即将用尽,导致数据的获取成本增加。

何征宇还强调,除上述问题外,AI 还存在严谨的行业数据稀缺且流动困难,多模态数据处理难、数据的质量评估难等挑战。未来企业成功与否,将主要取决于如何产生数据、应用数据。

何征宇称,蚂蚁集团将支持 OceanBase 在金融、医疗、生活等蚂蚁 AI 的核心场景的突破,同时继续支持 OceanBase 开源开放,推进 AGI 梦想的实现。

此前据报道,去年年底,马云在蚂蚁集团 20 周年活动上着重提了 AI,他认为未来 20 年的AI时代能带来的改变,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随后,蚂蚁集团 AI 相关业务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阵」。

上述「变阵」包含成立了专门的 AGI(通用人工智能)部门(由何征宇挂帅);加大了在具身智能和 AI 眼镜等新兴领域的投入;投资方向已开始聚焦医疗健康和全球化扩展。

黄仁勋:英伟达不再推中国版 Hopper 芯片

据路透社报道,英伟达 CEO 黄仁勋当地时间周六表示,在美国政府限制其 Hopper H20 芯片在中国销售后,公司正在评估如何应对中国市场,但不会再推出另一个来自 Hopper 系列的版本。

当被问及 H20 之后面向中国的下一款芯片是什么时,黄仁勋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不会是 Hopper,因为已经不可能再修改 Hopper 了。」

路透社本月早些时候曾报道,英伟达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为中国发布一款降级版的 H20 芯片。

此外,据彭博社报道,黄仁勋表示对公司的贸易合作伙伴充满信心,称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英伟达的芯片被转运至中国市场。

这些都是庞大的系统。Grace Blackwell 系统重达近两吨,所以你不可能很快将它放入口袋或背包中,重要的是,我们销售产品的国家和公司认识到不允许转运,而且所有人都希望继续购买英伟达技术。因此,他们都非常谨慎地自我监督。

前 OpenAI 华人副总发布万字长文

日前,前 OpenAI 华人研究 VP(研究副总裁)翁荔(Lilian Weng)发布名为《Why We Think》,分享了不少干货与观点内容:

  • 强化学习(RL)对模型推理能力的提升:翁荔提到,OpenAI 和 DeepSeek 都以前后脚的顺序,通过强化学习的发展方向,提升、加速了模型的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强化学习而衍生出的更多训练过程中,还让「顿悟时刻」变得更加常见且表现优异。(顿悟时刻:指模型能够反思先前的错误,并尝试替代性策略进行修正)
  • 思维链被监控的好处:现在的深度学习模式通常被视为「黑盒子」,而思维链(CoT)很好的能让用户知晓,模型在思考、推理的过程中是否有出现违规内容,亦或是能帮助开发商去进行不正当内容监管(例如能让小模型监控大模型)。

更多内容可以跳转下面的链接,阅读翁荔《Why We Think》完整版。

🔗 原文链接:https://lilianweng.github.io/posts/2025-05-01-thinking/

英特尔:18A 制程的首款产品年底见

近日,英特尔中国宣布,其「Intel 18A」制程节点进入风险试产阶段。

英特尔方面透露,基于 Intel 18A 制程节点的客户端处理器 Panther Lake,其首款产品将于 2025 年年底公布。

据介绍,Intel 18A 受益于两项关键技术:「RibbonFET 全环绕栅极晶体管」和「PowerVia 背面供电技术」。通过上述技术,能做到每瓦性能提升 15%,芯片密度增加 30%,做到能效表现提升。

信息显示,基于 Intel 18A 制程节点打造的「Panther Lake」和服务器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其样片于 2024 年 8 月已出厂、上电运行并顺利启动操作系统。

京东:室内配送机器人可快递「配送到门」

日前,据「京东物流黑板报」消息,京东物流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打造的智慧快递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据介绍,京东物流在该项目中投入了包括第六代智能配送无人车在内的多项科技能力以及「京东服务 +」等特色服务:

  • 京东物流室内配送机器人支持快递「配送到门」:该款机器人同样具备自动驾驶能力,还能与楼宇的门禁、电梯、防火门系统打通,自主完成过门禁、上电梯、开关自动门与防火门等动作,实现各类物品的配送上楼。
  •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区内采取「1+N」服务模式:设置占地近 700 平方米的快递服务中心、投运 N 辆无人快递车、部署 N 台室内配送机器人、配置 N 组智能快递柜,以及其他入库分拣设备。
  • 京东物流将投用目前最新的第六代智能配送车:该款无人车货箱容积达 4 立方米,最大可载重 1000 公斤,可以实现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无人车按照预设路线自动行驶至配送目的地,实现快递从快递服务中心到宿舍楼、办公楼等的精准接驳。
  • 此外,在智慧快递服务中心,京东物流还将推出冷链物品存储、小件临时寄存、共享手推车、「原箱复用」等举措。

京东方面表示,接下来,京东快递将继续通过模式创新、技术投入、方案优化,为更多用户提供上门取、送上门的品质快递服务,推动高校快递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刘慈欣:我对 AI 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三体 THREE-BODY 官方近日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访谈视频显示,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分享了他对 AI 的感情变化历程。

刘慈欣表示,他与 AI 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有趣的转变过程,这与思维边界的探索密切相关。

最初他对 AI 并不特别在意,因为他本身就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工作,但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他曾感到恼火,因为 AI 创作的内容有时甚至比他自己的作品更出色。

但从终极层面思考,刘慈欣表示他对 AI 产生了一种难以用「爱」来形容的深厚感情。

「我们人类凭借生物学大脑,可能永远无法穿透那层屏障,揭示自然的终极奥秘。我们唯一的希望或许就在 AI 身上,」刘慈欣在访谈中说道,「如果 AI 真的能向那个方向发展,我愿意当它的奴隶。它取代我完全可以,我心甘情愿。」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表示愿意接受 AI 的任何指令。据他透露,现在每次向 DeepSeek 提问后,即使是他已知道答案的问题,他也会道谢,希望给 AI 留下好印象。

新产品

余承东:华为 Pura 80 系列下月发布

日前,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在南方科技大学演讲时提到:

本月 19 日华为将发布 nova 系列新机,(预计)新机将会有 1000-2000 多万台发货;下个月华为 Pura 80 系列新机也将发布,也将预计千万台发货量。

另据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的行政许可决定书显示,华为将于 6 月 10 日在上海体育馆举行新品发布会,并将邀请歌手单依纯进行登台表演。

5 月 19 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将发布鸿蒙电脑和华为 nova 14 系列新机。

小米 Civi 5 Pro 更多配置亮相

近日,小米手机官方公布了旗下 Civi 5 Pro 新机的更多配置信息:

  • 将搭载第四代骁龙 8s 处理器平台,搭配立体凸台环形冷泵散热;
  • 配备 6000mAh 小米金沙江电池,保持了与 Civi 4 Pro 同样的机身厚度(7.45mm);
  • 拥有「50MP 主摄 + 50MP 浮动长焦 + 12MP 超广角」后置三摄系统,其中长焦与小米 15 同款;另外搭载 50MP 超感光前摄,首发超透纳米棱镜技术;
  • 动态照片新增相册内排版、编辑、视频快转等功能;
  • 由雷军主持 Civi 新品发布环节。

新机将在本周发布,届时小米自研手机芯片「玄戒 O1」、小米 YU7 新车型的更多信息或将一同公布。

vivo S30 系列跑分曝光

日前,vivo 两款新机现身跑分平台 GeekBench6 的数据库中:

  • V2464A:单核 1251 分,多核 3635 分,该机型或为 vivo S30,搭载骁龙 7 Gen4 处理器、16GB 内存
  • V2465A:单核 2299 分,多核 7343 分,该机型或为 vivo S30 Pro mini,搭载天玑 9400e 处理器、16GB 内存

另外,vivo S30 系列的外观信息也已公布。新机将提供蓝、黄、粉三种配色选择,其中黄、粉两色提供黑色中框(均为金属中框);后置摄像头模组采用椭圆跑道造型,内含两颗镜头,另一枚镜头以及环形闪光灯被放置在右侧,上下排布。

新机将于 5 月 29 日发布。

新消费

中国电信推出「5G-A」套餐

5 月 17 日,中国电信在「陕西公司 5G-A 正式商用暨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上,正式推出多个档位 5G-A 套餐。

据悉,本次中国电信推出的 5G-A 套餐,将为办理的用户提供最高可享受上行 400Mbps、下行 3Gbps 速率,并享受视频彩铃、智能应答等各应用权益。

价格方面,电信 5G-A 套餐提供 199-399 元,共计三档套餐,流量最高提供 240GB。值得一提的是,本次 5G-A 套餐还包含卫星直连和卫星短信。

此前据央视新闻报道,5G-A 和 5G 相比,能够在容量、速率、时延、定位、可靠性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

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徐畅表示,5G-A 是 5G 向 6G 演进的「增强版」,其连接速率和时延等网络能力与 5G 初期相比将实现 10 倍提升。据悉,5G-A 数据下载的最高速率将从 5G 初期的千兆提升到万兆。

深圳:引入大疆警用无人机抓拍司机违法行为

深圳交警视频号

5 月 17 日,深圳交警发文宣布,近期其为高速引入一台新款大疆警用无人机,可实现对分心驾驶、开车玩手机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取证。

据介绍,本次调用的大疆警用无人机具备防风、防水特性,其能在阴天、微雨天情况下使用,能够准确锁定不文明驾驶行为、违法行为等。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交警目前对「开车玩手机」行为处罚严格,查证后将会对驾驶员处以 300 元及 2-3 分处罚。

孙俪、邓超工作室打假:网传广告系技术合成

日前,演员孙俪、邓超的工作室账号纷纷发布辟谣公告,回应了近期部分营销推荐广告使用了二人的视频、声音内容。

公告提到,二人的工作室近日发现有部分网络用户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与孙俪、邓超相关的虚假广告宣传视频,此类虚假视频通过技术合成的方式,把孙俪、邓超的形象和声音制作成虚假采访视频为某些商家的产品进行推荐。

对于上述情况,两家工作室均表示,凡此类自媒体账户所发布的产品推荐视频均为虚假信息,并强调「请网友一定不要相信,避免上当受骗」。

工作室方面还警告要求此类虚假信息的发布者及传播者,立即删除全部虚假广告视频,团队方面已保全相关侵权内容,将通过法律途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方的法律责任。

好看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片单发布

日前,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特别策划单元「她比时代快半步:简·奥斯汀的乡间纪年」。

据悉,今年适逢简·奥斯汀诞辰 250 周年,故推出该特别策划单元。本单元片单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独领风骚》《爱玛》《简·奥斯汀毁了我的生活》。

据悉,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 6 月 13 日至 6 月 22 日举行。

《英雄出少年》定档 7 月 15 日

据新浪电影消息,姜文在近期的《让子弹飞》放映活动后,透露新片《英雄出少年》将于 7 月 15 日上映。

影片故事讲述少年为了实现音乐梦想,自幼随父离家求学,面对未卜前程,全家初衷不改,于逆境中积累,自困境中突围,终有一日,英雄豹变,十七岁的他登上顶级艺术殿堂,以其巅峰表现征服世界。

该片由姜文、游晓颖、张寒寺编剧,姜文执导, 姜文、马丽、葛优、赵本山、雷佳音主演。

《哆啦 A 梦》45 周年电影内地定档本月底

近日,哆啦 A 梦系列电影 45 周年纪念之作《哆啦 A 梦:大雄的绘画奇遇记》,内地定档 5 月 31 日上映。

该片讲述一幅价值数十亿日元的名画的画作残片意外坠入到大雄手中,哆啦 A 梦一行人进入画中的世界并邂逅了神秘少女可蕾雅。在她的请求下,众人前往新闻中的中世纪欧洲「雅托利亚公国」。为了揭开迷雾,哆啦 A 梦一行人展开了冒险,流传中「世界毁灭」的传说开始复苏,但他们也开始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该作由寺本幸代执导,伊藤公志担任编剧,于 2025 年 3 月 7 日日本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爱范儿

早报|雷军内部演讲再谈「小米SU7事故」/曝英伟达或在上海设立研究中心/Manus上线图像生成功能,附体验实测

作者 柯 铭源
2025年5月17日 09:16
cover

🚗

雷军内部讲话曝光,谈及「小米 SU7 车祸」

🧠

OpenAI 上线编程 Agent「Codex」

🤖

AI 编程工具 Windsurf 发布首个前沿模型

💰

网易 25Q1 财报:游戏依然是顶梁柱

😯

消息称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究中心

🔍

Grok 回应「失控争议」:将公开系统提示

💻

微软叫板苹果:Windows 11 AI+ PC 比 M3 Air 快

⏳

消息称 Meta 旗舰 AI 模型延迟发布

💡

Google 前 CEO:AI 将在三年内改变医疗、教育、企业运作

🌙

小米 Civi 5 Pro 亮相,号称「小夜神」

🎨

腾讯混元图像 2.0 正式发布

🔋

租电 26.8 万元起,蔚来发布新款 ES6/EC6

📰 周末也值得一看的新闻

雷军内部讲话曝光,谈及「小米 SU7 车祸」

5 月 15 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式宣布,将在本月下旬发布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手机 SoC 芯片「玄戒 O1」。

而据澎湃新闻消息,在消息宣布当天,雷军还在小米内部发表演讲,并回应了日前多起与小米有关的事件和质疑声。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此前小米 SU7 高速车祸事件。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 10 时 44 分,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辆起火,夺走了车内三名年轻女性的生命,也让小米汽车陷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雷军提到,其在决定造车的时候就一直特别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无比地重视。在小米 SU7 上市一年多时间里,车辆质量是雷军最骄傲的东西。

但雷军也坦言,万万想不到这场交通事故,让小米意识到,公众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

这一次的事件让我深深地理解,小米今天的规模、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是 15 年的小米无可回避的责任。

对此,雷军强调,小米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新手保护期」,并且要有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在汽车安全方面,雷军强调不仅要合规跟领先行业水平,更要做汽车行业领导者,做出超出行业水平的安全。

另外,小米汽车昨晚发布的《答网友问》中,承认了「小米 SU7 的前保险杠靠近大灯处出现一些形变」的情况。

小米方面解释,经过排查,其发现极小范围的小米 SU7,车辆保险杠在安装时因间隙调整不一致,边角位置尺寸膨胀释放空间不足,在经过阳光暴晒后可能会导致局部变形。

对于上述情况,小米将为车主提供提供免费的上门取送车和修复服务(时间约 1 小时内)。

OpenAI 上线编程 Agent「Codex」

今日凌晨,OpenAI 正式发布了一款编程 Agent 产品「Codex」。

OpenAI 介绍,Codex 是一款支持并行处理多个任务的云端编程 Agent,能够提供如编程功能、回答代码库的问题、修复错误等功能。

据悉,Codex 基于 codex-1 模型驱动,OpenAI 方面表示这一模型由 o3 模型针对编程进行优化而得来。codex-1 通过强化学习在各种环境中,对现实世界的编码任务进行训练,从而能够生成接近人类风格和 PR 偏好的代码。

在 OpenAI 自己的代码评估和内部基准测试中,codex-1 即使没有 AGENTS.md 文件或自定义脚手架(custom scaffolding)也表现出色。

目前,Codex 提供的是研究预览版。使用方面,OpenAI 将会优先为 ChatGPT Pro 用户、企业或团队用户提供 Codex,Plus 用户和教育用户也即将能体验到。

另外,OpenAI 还同时公布了 codex-1 的小号版本,基于专为 Codex CLI 设计的 o4-mini 打造。模型型号为「codex-mini-latest」,API 定价为每百万输入 token 1.5 美元,每百万输出 token 6 美元。

更多详细内容可以访问 Codex 的技术报告,链接在这!👇

https://openai.com/index/introducing-codex/

AI 编程工具 Windsurf 发布首个前沿模型

其实,在上一条「Codex」发布前几天,OpenAI 以 30 亿美元收购的 Windsurf 在 5 月 15 日,发布了自己首个前沿模型 SWE-1 系列,其包含三款模型:

  • SWE-1:具备与 Claude 3.5 Sonne t类似的工具调用推理能力,运行成本更低。在推广期内,所有付费用户可免费使用。
  • SWE-1-lite:一个更小但质量更高的模型,全面取代 Cascade Base,所有用户都能享用。
  • SWE-1-mini:体积小、速度极快,专为 Windsurf Tab 中的低延迟被动体验而设计,所有用户都能享用。

据官方介绍,SWE-1 的开发灵感源自于 Windsurf 这一编辑器本身,团队开始构建了全新的数据结构和训练方法,能够理解未完成的状态、长周期任务以及多种交互界面。

评估测试上,Windsurf 拉了 Anthropic、DeepSeek、阿里通义 Qwen 三家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来看,SWE-1 在「会话式 SWE 任务基准」和「端到端 SWE 任务基准」中,表现都能接近三家顶级模型公司的前沿模型,小尺寸的「lite」版本更是力压一头。

更多具体内容可以跳转至 Windsurf 官方技术报告了解,链接放在这啦!👇

https://windsurf.com/blog/windsurf-wave-9-swe-1

网易 25Q1 财报:游戏依然是顶梁柱

5 月 15 日,网易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该季度净收入 288 亿元,同比增 7.4%;去年同期 269 亿元;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03 亿元,相比去年同期(76 亿元)增长35.5%。

其中,游戏业务表现依然亮眼: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净收入为 240 亿元,同比增加 12.1%。具体来看:

  • 本季度,来自于在线游戏的净收入约占该分部净收入的 97.5%,其环比增加主要由于在线游戏净收入的增加,如《第五人格》《燕云十六声》《漫威争锋》等游戏。其同比增加主要由于《第五人格》、一些新上线的游戏以及若干代理游戏净收入增加。
  • 近期上线的多款新游屡创佳绩:《漫威争锋》发布第二赛季更新后,迅速登顶 Steam 全球畅销榜;《燕云十六声》自上线以来,截止 2025 年 3 月份注册玩家数已突破 3000 万;《七日世界》手游在上线后,迅速登顶全球 160 多个地区的 iOS 下载榜榜首。
  • 多款在研新游戏将继续丰富我们的全球游戏布局,如《漫威秘法狂潮》《Destiny: Rising》和《无限大》等。

网易 CEO 丁磊表示,网易新上线的游戏表现强劲,促进其持续繁荣发展;同时在构想新游戏可能性的同时,网易始终专注于创新和长线运营,与顶尖人才及战略伙伴共同合作,将引人入胜的游戏体验带给全球玩家。

另外,本季度网易云音乐净收入为人民币 19 亿元,同比减少 8.4%。其同比减少主要由于社交娱乐服务净收入减少。

Manus 上线图像生成功能

日前,AI Agent Manus 正式上线了图像生成功能。

据 ManusAI 介绍,Manus 主打的是「理解意图 + 制定方案 + 多工具协同」的执行能力,生图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我们也实际测试了一下,并得到以下体验要点:

  • 支持复杂提示词、风格定制、图像二次调整
  • 生图速度较 GPT-4o 略慢,约 1-4 分钟出图
  • 支持中途修改、打断任务,执行方式高度灵活

近期,Manus 还宣布开放其注册资格,同时每个用户每日还可获得免费试用一项任务的 300 积分和一次性获得 1000 积分奖励。

消息称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究中心

据《金融时报》消息,英伟达计划在上海建立一座研发中心,旨在让其在中国保持 AI 芯片领域的竞争力。

报道指出,由于此前美国出口管控的收紧,英伟达在华销售额已出现下滑。

据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 CEO 黄仁勋上月曾与上海市市长龚正讨论了上述研发中心的计划。英伟达目前正在上海租赁新的办公室,计划规模将容纳其目前在华现有的员工数量(约 2000 名)以及后续扩张的预计数量。

报道还提到,英伟达上海研究中心将致力于研究中国客户的具体需求,和满足美国限制的各种要求。但因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英伟达的核心设计、生成都仍保留在海外。

另外,上海团队或将参与全球研发项目,包括芯片设计的验证、现有产品优化和特定领域的开发(如自动驾驶)。

Grok 回应「失控争议」:将公开系统提示

日前,xAI 旗下的 Grok 聊天机器人被曝出不停地提及某一政治话题,并给出不正当言论,引发众议。甚至连 OpenAI CEO Sam Altman 都发文嘲讽 Grok 称,「只有在错误的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昨日,xAI 发文回应了上述事件:

5 月 14 日凌晨 3:15 左右(太平洋标准时间),有人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修改了我们在 X 平台上的 Grok AI 聊天机器人的系统提示词(Prompt)。这一行为强制了 Grok 针对某一政治话题给出了特定的回应,违反了 xAI 内部的政策与核心价值观。

事件发生后,我们立即展开调查,目前正在采取措施,提高 Grok 的系统透明度与可靠性。

xAI 还给出了相对应的后续行动:

公告发出时,我们将在 GitHub 上公开发布 Grok 的系统提示词,供公众查阅。任何人都可以审阅,并反馈我们对 Grok 所做的每一次提示词修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用户对 Grok 作为追求真相的 AI 系统的信任。

另外,xAI 还表示将增加额外的审查措施和检查机制,确保未来所有提示词修改必须经过严格的内部审核,xAI 员工无权再私自修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项措施似乎将本次事故的违规者指向了自家员工。

微软叫板苹果:Windows 11 AI+ PC 比 M3 Air 快

日前,微软在 YouTube 发布一则「叫板」苹果的短视频,前者在视频中喊出了「我们比 Mac 快多了」的口号。

微软在视频中表示,在 Cinebench 2024 多核 CPU 基准测试中,相较搭载 M3 芯片的 MacBook Air,Windows 11 AI+ PC 设备能高出最多 58% 的性能。

不仅 PK M3 MacBook Air,微软甚至发文表示,上述条件下,甚至 Windows 11 AI+ PC 设备比 M4 版的 MacBook Air 还要高出 13% 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引用的测试内容,是其委托 Principled Technologies 于 2024 年 5 月和 2024 年 9 月进行的测试。

消息称 Meta 旗舰 AI 模型延迟发布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Meta 正计划推迟其旗舰 AI 模型「Llama 4 Behemoth」的推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Meta 的团队目前正担忧 Llama 4 Behemoth 的性能表现是否能达到宣传预期。

Llama 4 Behemoth 于 4 月 7 日推出,号称未来最强大的 AI 模型之一,具备 2880 亿激活参数量,总参数更是达到 2 万亿。不过当时 Meta 仅公布了这一模型,未宣布其何时能够发布。

但同期发布的另外两款 Llama 4 模型——Scout 和 Maverick,却被网友指出性能与实际宣传不符,甚至出现了「在测试集上进行训练」这样的「作弊丑闻」。因此,Meta 的员工也很担心 Behemoth 会再次遭受到这一不堪经历。

据悉,Behemoth 原计划与另外两款尺寸较小的 Llama 4 模型一同发布,但后来内部将 Behemoth 的发布目标推迟至了 6 月,现在更是推迟到了秋季或者更晚的时间。

报道指出,Meta 近期的挑战也反映了顶尖 AI 公司在发布下一代前沿模型时,必然会遇到的挫折或延迟。研究人员认为,Meta 这种状态也表明未来 AI 模型的进步速度,可能比过去慢得多,并且投入成本巨大。

阿里国际 AIB 团队 9 篇论文入选全球 AI 顶会 ACL

日前,ACL(国际计算语言学年会)2025 录用结果公布。据了解,今年 ACL 论文收录竞争激烈,总投稿数高达 8000 多篇。

据阿里国际 AI Business 团队在其社交账号上表示,有 9 篇论文被收录,其中 6 篇为主会长文,并且收获了 1 篇得分 TOP20 的优异成绩。

信息显示,阿里国际于 2023 年 3 月成立了 AI Business,基于全球化电商场景探索 AI 技术。当下,阿里国际 AI 服务的调用量每两个月就会翻一番,截止 2025 年 2 月,其平均日调用量已突破 6 亿次。

另外,今年以来,阿里国际持续加大对 AI 人才的招募,在最近启动的 2026 届校招中,80% 为 AI 岗位,包括 AI 算法、研发、AI 产品经理等。

为争夺 AI 人才,阿里国际接连放大招,首次启动了一项面向全球的头部 AI 科技人才培养计划——「Bravo 102」。该计划打破传统的校招体系,面试通过后可反选项目和团队,入职后享受晋升绿色通道。

💡 Google 前 CEO:AI 将在三年内改变医疗、教育、企业运作

日前,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t 参加 TED 大会并接受对话访谈,其预测了 AI 近几年的发展走向将会「去往何方」。

对于 AI 发展的限制,Eric 指出,目前的模型不再只是简单生成文本,而是会反复尝试、规划去完成任务,但这背后的计算需求,间接带来了巨大的能耗。言外之意就是「模型的计算需求越大,那么能耗也就越大」,相同的,供能基础不好,就会限制模型的计算量,从而令 AI 出现发展限制。

而对于 AI 的「红利」时间,Eric 则认为目前大家都处于窗口期的开端。他指出 AI 将在未来两、三年内,重构人类最重要的三个系统——医疗、教育、企业运作。

Eric 对每个系统都提出了自己的预测:医疗系统中,AI 将会成为新一代药物生产的主要驱动力,因为 AI 能把过去庞大的内容,在短时间内「端」出来;教育上,AI 能够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导师,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持续学习;企业运作中,AI 不用再着重人的效率,而是「系统决策的速度」,同时层级关系减少,变得更加高效。

对于上述的三个系统,Eric 认为「红利窗口期」三年内即将确定落地的方向,并且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改变,至于能否跟上红利,全凭个人是否能看懂、理解、跟上这波生产力改革。

🔗 原对话链接:https://youtube.com/shorts/k_JsraDdVmQ?feature=shared

小米 Civi 5 Pro 亮相,号称「小夜神」

5 月 16 日,小米手机正式公布了旗下 Civi 5 Pro 新机,并宣布将于本月发布。

外观方面,Civi 5 Pro 采用左上角布局的圆形后摄 Deco,三枚后置镜头独立排布,Deco 底座采用机身同色设计;采用直板后盖和四曲包裹式铝合金中框;提供黑、白、紫、粉四个配色。

新机搭载 6.55 英寸四等深微曲屏,采用「超窄视觉四等边」设计;机身宽度为 73.2mm,整机厚度为 7.45mm。

影像方面,小米宣称新机为「小夜神」,承袭数字旗舰徕卡纯净光学。后置摄像头升级为「全焦段高速镜头」,配备徕卡浮动长焦;前置摄像头升级为「5000 万超感光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5 月 15 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小米自研手机芯片「玄戒 O1」也将在本月下旬揭晓。

腾讯混元图像 2.0 正式发布

5 月 16 日,腾讯正式发布最新文生图模型——混元图像 2.0 模型(Hunyuan Image2.0)。

据介绍,混元图像 2.0 参数量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得益于超高压缩倍率的图像编解码器以及全新扩散架构,其生图速度显著快于行业领先模型。腾讯混元可实现毫秒级响应,同时支持用户可以一边打字或者一边说话一边出图。

在生成质量上,混元图像 2.0 也提升明显。模型通过强化学习等算法以及引入大量人类美学知识对齐,生成的图像可有效避免 AIGC 图像中的「AI 味」 ,真实感强、细节丰富、可用性高。

在图像生成领域专门测试「模型复杂文本指令理解与生成能力」的评估基准 GenEval(Geneval Bench)上,混元图像 2.0 准确率超过 95%,超过 OpenAI DALL-E 3、HiDream-I1 等同类模型。

另外,混元图像 2.0 还发布了实时绘画板功能。基于模型的实时生图能力,用户在绘制线稿或调整参数时,预览区同步生成上色效果。

此外,「实时绘画板」还支持多图融合,用户上传多图后,可将多个草图叠加至同一画布自由创作,经过AI 自动协调透视与光影,按照提示词内容生成融合图像。

目前,混元图像 2.0 已在腾讯混元官网上线。

🔗 体验链接:https://hunyuan.tencent.com/

荣耀 400 系列定档 5 月 28 日

荣耀视频号

昨日,荣耀手机正式宣布旗下荣耀 400 系列新机将定档 5 月 28 日发布。

官方介绍,本次荣耀 400 系列将分为荣耀 400 和荣耀 400 Pro,其中荣耀 400 Pro 将满血搭载第三代骁龙 8 处理器平台,支持荣耀「幻影引擎」;荣耀 400 将满血搭载新一代骁龙旗舰处理器平台。

另外,荣耀 400 系列外观信息也在近期公布:

  • 荣耀 400 采用矩形后摄 Deco,双摄镜头采用上下排列,右侧配备闪光灯;
  • 荣耀 400 Pro 采用不规则形状的后摄 Deco,三摄模组采用三角形排列;
  • 荣耀 400 系列全系配备金属中框,并搭载独家精研雾面工艺,号称「油污不侵,指过无痕」。

租电 26.8 万元起,蔚来发布新款 ES6/EC6

昨晚,蔚来发布旗下新 ES6/EC6 两款车型,先看售价:

  • 新 ES6:整车购买方案 33.8 万元起,电池租用方案 26.8 万元起(月租 728 元起)
  • 新 EC6:整车购买方案 35.8 万元起,电池租用方案 28.8 万元起(月租 728 元起)

在外观设计上, 新 ES6/EC6 更强调运动感。相较于旧款,新车拥有了更硬朗的前机盖棱线和更大的前格栅开度,两车大灯组也换成了四边形造型的 ADB 智能多光束大灯,并换装了新的双锋式 Double-dash 日行灯。另外,ES6 新增「月辉银」配色, EC6 则是增加「灵境紫」配色。

座舱部分更新较多:

  • 新车中控屏幕更换为 15.6 英寸的 3K OLED 悬浮横屏,屏占比 91%,刷新率为 60Hz,搭载了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
  • 方向盘新增多个按钮,换挡方式更换为怀档;新增 19.4 英寸的 W-HUD,支持打转向灯后的补盲功能;NOMI 升级为 3.0 版本,老车主后续也有机会付费升级;
  • 后排的座椅增加了头枕面积和靠背的调节角度,支持 35° 的座椅调节,坐垫进行了加长、加宽、加厚。

智能化方面,新 ES6/EC6 的计算平台更换为蔚来自研的神玑 NX9031 芯片(算力约约 1000 Tops 左右),搭载天枢 Sky OS 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和基于蔚来世界模型的 NOP+。蔚来世界模型将在新 ES6/EC6 上标配,并迎来了全域领航辅助功能的升级。

新 ES6/EC6 搭载了智能 AI 底盘和毫秒级胎压传感器,为两车带来了新的后排尊享驾乘模式,为后排乘客带来了更好的颠簸路面平顺性和更低的加速眩晕感;同时也支持了 OTA 升级转向半径并加强了在高速爆胎场景下的车身控制能力。

R 星母公司:《GTA5》超 2.15 亿

当地时间 5 月 15 日,Rockstar 母公司 Take-Two 公布了 2025 财年第四季度(截至 3 月 31 日)及全年财报。

据了解,Take-Two 2025 财年第四季度净预订额达 15.8 亿美元,2025 财年全年净预订量达 56.5 亿美元。具体来看:

  • 《GTA5》销量超 2.15 亿份,相较上一季度的 2.1 亿,增加了 500 万份,全系累计销量超 4.5 亿份。
  • 《荒野大镖客》系列累计销量突破 1 亿份,其中《荒野大镖客:救赎 2》销量超 7400 万份,高于上一季度的 7000 万份。
  • 《无主之地》系列全球销量近 9300 万套,《无主之地 2》销量超 3000 万套,《无主之地 3》销量超 2200 万套。
  • 《NBA 2K》系列全球销量已超过 1.6 亿份,较上年同期的 1.55 亿份有所增长。

财报中,Take-Two CEO Strauss Zelnick 表示,随着接下来要推出的产品阵列(包含 2027 财年的《GTA6》),公司预计将实现创纪录的净预订额。

另外,Strauss Zelnick 还称,《GTA6》是在《荒野大镖客 2》大获成功后,于 2020 年开始认真开发的,目前其已成为史上最受期待的游戏之一。

《碟中谍 8》内地定档 5 月 30 日

日前,《碟中谍 8:最终清算》中国内地定档 5 月 30 日上映,并发布定档海报。

该片讲述特工伊森秘密被曝光,戴上手铐的他面对上司质疑。另一边,失控的 AI 智体已让世界危在旦夕,伊森再度接受任务进行最后一搏,打响与 AI 智体的终极之战。

影片由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执导,汤姆·克鲁斯、西蒙·佩吉、海莉·阿特维尔、庞·克莱门捷夫、凡妮莎·柯比、文·瑞姆斯、安吉拉·贝塞特、亨利·科泽尼等主演,另于 5 月 23 日北美上映。

✨ 是周末啊!

One Fun Thing|小岛秀夫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游戏创意 U 盘」

据 VGC 报道,著名游戏人小岛秀夫打算在去世后,能留下了一份包含自己游戏创意想法的 U 盘,供工作室的员工使用。

报道指出,小岛秀夫在 60 岁的时候重病了一场,痊愈后他认真思考该如何度过自己剩余的岁月。而上述的「游戏创意 U 盘」就是他的计划之一。

小岛秀夫希望这份「游戏创意」能被员工流传下去,并表示自己不愿意看到工作室仅限在目前所有的游戏 IP 上。小岛秀夫也对这份「游戏创意 U 盘」调侃道,「有点想一份遗嘱」。

周末看什么|《搜索》

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影片在 2012 年 7 月 6 日上映,由陈凯歌执导/编剧,唐大年也参与编剧,高圆圆、姚晨、赵又廷、陈红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上市企业董事长秘书叶蓝秋在获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地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从而引起众议。这一过程被电视台的实习生记录了下来,并经过舆论层层发酵,最后叶蓝秋在指责声中自杀而亡。而这时,激起千层浪的网友才开始反思。

买书不读指南|《时光小旅馆》

《时光小旅馆》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杰米•福特(Jamie Ford)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二战期间一段真实历史。

2009 年一经出版,就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逾两年之久,狂揽 60 多个图书荣誉和奖项,迄今为止已畅销整整 10 年,世界范围内销量超过 200 万册。目前已被改编成舞台剧。该书豆瓣评分 7.9 分。

游戏推荐|《欧洲卡车模拟 2》

你的大运来啰!(Bushi)《欧洲卡车模拟 2》作为一款经典的卡车模拟类游戏,凭借出色的细节、高度仿真模拟的玩法吸引了不少玩家。

游戏中,玩家会像公路之王一样在欧洲穿行, 将价值不菲的货物完美送抵远方,并且往返于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等众多城市。

卡车可以高度自定义化,拥有真实卡车的配件系统,如保险杠、喇叭、灯光、排气管等等,玩家可以从性能到外观,对卡车进行全方位定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加量不加价!蔚来新 ES6/EC6 33.8 万元起售,能力向 ET9 看齐

作者 芥末
2025年5月16日 21:20

蔚来最近严控成本的动作还是相当明显的,新款 ES6 和 EC6 的发布会现场和上次萤火虫的发布会一样朴素,直接在蔚来中心的牛屋里放了两台车,没有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

蔚来新款 ES6 和 EC6 的实车到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车型的各种细节和信息已经被各路人马扒的一干二净、清清楚楚,唯一的悬念——价格,也在今晚正式公布:

现款 ES6 和 EC6 的售价分别为 33.8 万元 和 35.8 万元,租电的价格为 26.8 万元和 28.8 万元。

精致、有格调的新座舱

咱们还是先来回顾下两款车这次的升级点。

在外观设计上, 改款 ES6 和 EC6 这次更强调运动感,蔚来对机盖和前脸部分做了重新开模,让其拥有了更硬朗的前机盖棱线和更大的前格栅开度,两车大灯组也换成了四边形造型的 ADB 智能多光束大灯,并换装了新的双锋式 Double-dash 日行灯。

在前杠、前唇以及导流口等细节上也做了微调,在增强细节张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整车的风阻。

ES6 这次新增了一款月辉银的外观色, EC6 则是增加了一款灵境紫配色,同时两车也都新增了一款 21 寸的不同风格轮圈。

更大的变化在座舱里面,咱们从上往下一项一项说。

首先是两车都用上了更清晰的流媒体后视镜,画面内容则是直接调用了车顶 ADAS 系统的一颗 800 万摄像头,并且蔚来特别优化了其在夜间的画面表现。同时,车主也可以通过车机来直接设置画面内容的高度和画面缩放。

然后是蔚来座舱的灵魂——Nomi。两车的 Nomi 都变成了 ET9 同款的 3.0 版本,用上了更好的无刷电机之后的 Nomi 具备了更好的动态响应速度,整体灵动活泼了不少,还可以调动车内摄像头进行拍照或者剪刀石头布等游戏。当然,Nomi 作为一个独立的选装件,老车主后续也有机会付费升级。

新 ES6 和 EC6 这次升级的重头戏是换装了一块 15.6 英寸的 3K OLED 悬浮横屏,屏占比 91%,刷新率为 60Hz,搭载了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

与此同时,蔚来对车机的操作逻辑和 UI 也做了更新优化,支持了三指滑动等常用的手势操作,无论是在流畅度还是在显示效果上都比上次好了不少。蔚来这次设计了两套桌面,除了地图以外还有一个意境空间,并且加入了一个领航窗格,可以在里面看到将行车泊车集成为一体的导航界面。不过蔚来之前推出的那款 AR 眼镜 N-box 这次就没办法在横屏上使用了。

新款车型的方向盘上这次新增了不少按钮,把 360° 环视和模式切换按钮都放到了方向盘上,换挡方式也从游艇拨片换成了更流行的怀档。

换装横屏和怀档也释放了部分中控台的空间,新款 ES6 和 EC6 现在都拥有了两个带风冷的手机无线快充面板,上方是三个物理按键,分别是:门锁、双闪应急灯、自定义按键。

蔚来这次给到了两车一块 19.4 英寸的 W-HUD,在显示面积增大增宽的同时,也支持了打转向灯后的补盲功能,调用的同样是车身两侧的 ADAS系统摄像头。

两车的音响系统也得到了升级,新款把前门的两个 30W 音响升级成了 60W,后面 6 英寸的低音炮升级到了 8 英寸,老车主后续也可以付费更换新的音响系统。

全新 ES6 和 EC6 的座椅也进行了一些填充物和材质上的升级,乘坐体验会更软更厚一些,同时两车前排也都标配了座椅加热、通风和按摩功能,EC6 的副驾则标配了新的零重力座椅。

后排的座椅则增加了头枕面积和靠背的调节角度,现在可以支持 35° 的座椅调节,坐垫进行了加长、加宽、加厚,改善了长时间的乘坐体验,并且新车也支持了在后排加装平板电脑和小桌板等配置,在选装了后排舒享包后还可以拥有轻松上下车以及悬浮滑移杯托等便利功能。

新 ES6 和 EC6 全系标配了 iPhone 数字钥匙,支持 UWB 高精定位和基于 NFC 的感应解锁。

集成统一的「三大件」

说完了座舱和舒适性的部分,我们再来看看三电和智能化上的变化。

新款蔚来 ES6 和 EC6 的计算平台将从 4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更换为蔚来自研的神玑 NX9031 芯片,也将搭载天枢 Sky OS 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和基于蔚来世界模型的 NOP+。

这颗自研芯片的是 5nm 制程,业内普遍认为其算力大致与 4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相当,约 1000 Tops 左右,在发布会上,蔚来提到这颗芯片不仅负责智驾系统,也负责了整车的 AI 系统,其最多可以支持 25 路的高清摄像头数据,数据吞吐量也可以在各个系统之间快速流转。

神玑芯片配合下的天枢 Sky OS 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也在实时任务调度时延、多线程吞吐和多进程管理效率上有了近乎翻倍的提升。

新 ES6和 EC6 上搭载的智能 AI 底盘和毫秒级胎压传感器,也为两车带来了新的后排尊享驾乘模式,为后排乘客带来了更好的颠簸路面平顺性和更低的加速眩晕感,同时也支持了 OTA 升级转向半径并加强了在高速爆胎场景下的车身控制能力。


赶上主流的世界模型

在辅助驾驶功能方面,新的 ES6 和 EC6 标配了全新升级的超感系统,包含 29个高性能的感知硬件,并且特别提升了车辆全向全天候的感知能力,得益于 1550nm 波长高性能的激光雷达和 4D 成像雷达,新 ES6 和 EC6在逆光、强光以及恶劣天气等场景下的行车安全能力都有所提升。

蔚来车主们期待已久的蔚来世界模型将在新 ES6 和 EC6 车型上标配,并迎来了全域领航辅助功能的升级,其不仅可以在检测到驾驶员无意识后自主靠边停车,还将实现全国可用的高速收费站 ETC 通行能力,在泊车功能上,蔚来世界模型也将支持新车型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程点到点辅助驾驶。

蔚来世界模型的第一个大版本将在 6 月底进行第一批推送。

在整车的电子电气架构上,新的蔚来 ES6 和 EC6 依然将采用 400V 架构,所以整套动力系统和电池容量都与现款相同。

至于为什么不上蔚来最新的 900V 和 NT3.0 平台,李斌给出的答案是「成本摊销」。目前 3.0 平台的制造成本较高,且 400V 在补能的适配性和便利性上都有优势,也能够兼容蔚来已有的大部分换电站,在实际的使用体验上会更有保障一些。

当然为了保障用户的需求,蔚来这次提供了可以免费选装的交流充换电套装,对于不选装的用户,则可以获得 5000 元的选装权益。

根据公开数据,蔚来 ES6 车型在 2024 年的总销量为 75433 辆,占蔚来整体销量的比重为 31.32%,也是蔚来营收的绝对大头,在目前 ET9 冲击高端注定无法走量、乐道体系还在调整的情况下,5 系和 6 系车型实质上成为了蔚来的「定海神针」,容不得半点意外。

因此蔚来这次的升级思路也很能理解,新车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市场热度并填补技术空窗期,所以一切都以稳妥为主,对之前被集中吐槽和落后行业的座舱和辅助驾驶部分做了重点提升,对可能引发问题和争议的三电部分则保留了现状。

毕竟蔚来在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没法再承受一次乐道 L60 那样「信心崩塌」的事故了。

从金字塔尖,到大众市场

今天下午 18 点左右,李斌开了一场直播,直播内容是:高速爆胎。

没错,又是爆胎,但这次爆的不是 ET9 了,而是 ES6。

直播中,李斌自己坐进新款 ES6,在封闭场地以 125km/h 的时速让同侧两轮爆胎,结果如大家所见,车辆稳住了。

李斌随后发文称:「0.3 秒极速响应,突发情况也能安全控车!」

支撑这场「化险为夷」大戏的技术底牌,正是源自蔚来旗舰车型 ET9 的「毫秒级直采式胎压传感器」与「NT.Cedar S 雪松智能系统」。这不是简单的软件调优,而是实打实的硬件与系统级智能从金字塔尖向腰部产品的渗透。这种「技术下放」,正迅速成为蔚来对外沟通的新口头禅,而且听起来也确实足够诱人。

毫秒级的胎压监测、300 毫秒的爆胎响应、130km/h 时速下爆胎仍能保持直线稳定——这套组合拳直击用户对行车安全最原始也最强烈的需求痛点,其威力远非多几块屏幕、高几匹马力所能比拟。

蔚来显然在赌,赌这种对极致安全的投入,能让部分用户在面对竞品 800V 平台或者更低价格的诱惑时,产生片刻的犹豫。这是一场以安全为差异化核心、甚至将安全本身定义为一种奢侈品的豪赌。

好在,「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这句话在友商的不断提及下,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蔚来在发布会上表示:

(高速爆胎)这里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也是我们的思考。其实,高速爆胎的危险不仅来自于车辆可能的失控,其实更多来自于驾驶员惊慌失措过度的救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为爆胎控制引入了 Nomi,提供语音提示和方向盘的稳定功能,减少误操作。可以说,不仅稳住了车辆,还稳住了人心,安全倍增。这样一个提升广大用户安全的功能,它必须标配。

当然,这场技术下放的春雨,并非只洒向了安全这一个角落。新款 ES6 和 EC6 同样继承了 ET9 在座舱豪华体验上的诸多配置:同款的座椅平台、工艺用料上的升级、乃至后排防晕车模式和全系标配的静音轮胎。

这背后,是对高级感的精细打磨,是想让用户在不经意间体会到「这很蔚来」的细致关怀。蔚来策略似乎很清晰:

既然在某些前沿平台技术上暂时无法硬碰硬,那就集中火力,用源自塔尖的、用户能明确感知的安全与舒适,来构建独特的价值壁垒。

在一个产品特性被无限对比、无数消费者手持「性价比」放大镜的市场里,蔚来正试图让用户相信,这些相对不那么直观可见、但关键时刻可能「值回票价」的安全冗余和舒适性提升,值得他们付出相应的成本。

实际上,李斌早前「改款的 5566 肯定不会比现款更便宜」的表态,已经为市场设定了预期。蔚来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市场信服,这一篮子来自 ET9 的「硬菜」,加上蔚来既有的换电、社群、服务等体系化优势,足以在价格战的枪林弹雨中,支撑起它的定价逻辑。

这种「技术下放」的背后,实则是蔚来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后,进入「技术红利反哺期」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平台化战略走向成熟的标志。旗舰车型的研发成果不再仅仅是高悬的品牌图腾,而是能够高效、有序地扩散至更广阔的产品线,形成技术上的迭代闭环与成本上的优化分摊。

这对于任何一家想在牌桌上玩得长久的车企来说,都是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同时,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蔚来在安全、豪华、智能化等用户心智中的品牌印记,让消费者感知到,无论哪个价位的蔚来产品,都共享着一套高标准的底层技术逻辑和品质追求。

在残酷的存量博弈中,这种由旗舰技术信用背书所构筑的品牌护城河,远比单纯的价格拼杀来得更坚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索尼 WH-1000XM6 首发评测:一款迟到三年的索尼旗舰降噪耳机

作者 谢东成
2025年5月16日 20:46

今天,索尼正式发布了全新的头戴式降噪耳机 WH-1000XM6,国行定价 3499 元。

似乎每次索尼更新旗舰级降噪耳机新品的时机,都会选在刚刚步入夏天时节的五月份。此时距离索尼发布 WH-1000XM5,恰好过去了三年的时间。

毫不意外地,全新的 WH-1000XM6 仍然延续了索尼传统的型号命名方式,迎来了旗舰头戴式降噪耳机的「Mark Six」世代——索尼 1000X 系列的第六款头戴式降噪耳机。

只可惜,索尼 1000X 系列的头戴式降噪耳机一直都没有一个通俗易记的昵称,以至于 WH-1000XM6 难以像 WF-1000XM5 那样,能够喜提一个类似「降噪豆 5」这样接地气的官方中文名称。

好在,索尼 1000X 系列的产品力一直都是有口皆碑,每一代产品都能够收获大量常旅客、通勤上班族、学生以及那些离不开降噪耳机的用户们的青睐。

所以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精准地说出它的产品型号,但确实有很多人会在选购的时候下意识地搜索「索尼降噪耳机」——这个始于 2016 年的品牌符号,已经成为了降噪耳机领域的现象级标杆。

三年之期已到,究竟全新的索尼 WH-1000XM6 表现如何?我们先从它的外观变化开始讲起。

可折叠设计回归,弥补 XM5 的所有遗憾

如果,它是折叠收纳就好了。

在 WH-1000XM5 换上了新的设计之后,无论是坚守 WH-1000XM4 的老用户,还是刚刚选购了 WH-1000XM5 的新用户,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 索尼 WH-1000XM5,因为不可折叠收纳,耳机包的体积也增大了

甚至我身边也有朋友在 XM5 推出了之后,还是考虑到自身要面对较多的差旅情景,不得不转而购入旧款的 XM4。当时我们认为,换新颜的 WH-1000XM5,提升了外观辨识度和佩戴舒适性的同时,反而留下了一个「不可折叠收纳」的最大痛点。

直至三年之后的今天,我才能自信地说出当时埋藏在我心里的一个观点:

与其说 XM5 的不可折叠是最大痛点,倒不如说 XM5 为 XM6 的迭代更新,留下了一个足够明确的升级方向。

没错,全新的索尼 WH-1000XM6 在前代极简且圆润的设计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个可折叠收纳的金属转轴结构,唤回了熟悉的折叠收纳方式。

根据索尼的说法,为了在纤细、静音的头梁里加入折叠结构,索尼在转轴上采用了 MIM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的精加工工艺。得益于这个工艺,更加精密的金属转轴,才能以更高质量与更高精度的标准被量产。

有了这个金属转轴,WH-1000XM6 就可以将耳罩向内折叠, 将耳罩填进头梁之内的空间,缩小耳机在收纳携带时的体积,正如 WH-1000XM4 及其之前的索尼头戴式耳机那样。

既然 WH-1000XM6 可以被折叠收纳,所以索尼重新设计了它的耳机收纳包,体积明显灵巧了许多。尤其是相较于 WH-1000XM5 来说,现在这个收纳包终于可以轻松地放进背包或者挎包之内,实打实地减轻了差旅时的负担。

▲ 从左边起,是 WH-1000XM5、WH-1000XM6、WH-1000XM4 的耳机收纳盒

▲ 三代耳机收纳盒的内部对比

当我们打开收纳包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索尼用类似「开模」的方式为折叠后的 L/R 耳罩提供了固定位置,并且细心地留下了 L & R 的提示标记。

配件方面,索尼此次依然为 WH-1000XM6 准备了数据线(USB-A to USB-C)和音频线(3.5mm 公对公)两个配件,在耳机盒内也「挖」好了收纳这两个配件的地方。

这两个配件的的藏身之处还配备了一个弹性面料,防止配件的意外跌出。

这个耳机收纳包还有一个值得夸赞的地方,索尼用磁吸金属扣的设计,取代了过去相对繁琐的拉链设计,进一步提升了取放耳机时的速度。

▲ 有了磁吸之后,秒速完成收纳

事实上,正因为收纳包用上了这个便捷的磁吸设计,我掏出 WH-1000XM6 来使用的频率,显然是要比之前使用 WH-1000XM5 的时候要多的。

得益于此,我现在用完耳机之后都养成了将它放回耳机盒的好习惯,而不是像上一代那样,懒得打开收纳包进行收纳,直接将耳机随意放在一边。

除了要实现可折叠的收纳设计,其实这个金属转轴也为佩戴舒适度作出了一定贡献。

将 WH-1000XM6 拿在手里之后,我发现这个小巧的金属转轴会提供无极调节的阻尼,向内折叠的时候可以在任意角度悬停住,带来的好处是不会有任何松松垮垮的表现,在转动的时候会非常安静。

配合继承自前作的无极滑块、无缝转轴和悬挂结构设计,当我将 WH-1000XM6 戴在头上的时候,无论头部如何摆动,左右两侧的耳罩都不会传来额外的响声,比上一代更加安静,能够做到近乎完全静音的效果。

再因为耳机可以向内折叠,WH-1000XM6 挂在颈上的佩戴体验,就要比 WH-1000XM5 好上许多,总算恢复到「平整」地挂在脖子上的体验。

外观设计方面,WH-1000XM6 延续了前作的「极简」和「圆润」的风格,进而在细节方面进行了一些提升和优化,让它看起来更加浑然一体。

可见,耳罩的外部采用了一体成型的外壳,去除了上一代在按键和拾音麦克风阵列之间的一条拼接线,转而直接在外壳上实现精准的开孔,将按键和麦克风嵌入在腔体之中。

机身上的按键数量没有变化,只不过「电源键/配对键」变成了圆形设计,而且是带有圆滑弧度的内凹设计,与另一枚细长状的「降噪/环境声」按钮作出了明显区分,佩戴的时候也能更轻松地完成精准盲操。至于 3.5mm 音频接口和 USB-C 接口也继续分列在两侧。

耳罩两侧依然保留了索尼头戴式降噪耳机经典的「斜切平面」设计,随后便是一镜到底般的圆润曲线过度,进一步减少了耳罩外部的段落感,让整个耳机本身更具自然质感,低调但高级。

优秀的交互设计也得以保留,右侧耳罩的平面之内依然是「触控操作面板」,手指轻点或轻划面板就能完成相应操作。用手掌捂住右耳罩仍能激活「快速提醒」功能,如果你是索尼耳机老用户的话,应该对此不会感到陌生。

WH-1000XM6 的头梁材质和耳罩皮革都是沿用了上一代的高标准,耳罩内侧的柔软减压型皮革,它有着更好的延展性,按压会感到明显的回弹感和松软度。能较好地贴合头部形状带来舒适佩戴感之余,保持着较强的隔音度。

显然,纤细的头梁和耳罩的轻量化都是这代设计的固有优势,但与 WH-1000XM5 相比,WH-1000XM6 的头梁角度会更小,从而让悬挂在末端的两侧耳罩靠得更近。

佩戴之后我会觉得 XM6 带来了更强烈的「包裹感」,两侧耳罩向头内会施加更多一些的压力。虽然办公室里会有一两个同事觉得它会有点夹头,甚至会有些许闷热(毕竟广州已经步入夏季)。

但是我认为 XM6 的佩戴感会比 XM5 来得更加稳定,习惯过后已经趋于无感,同时这个稳固度也造就了前文提到过的佩戴安静感——头部摆动时,耳机都不会有额外的响声,贯彻了降噪耳机的本职工作。

综合来看,上一代 WH-1000XM5 的外观设计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唯独留下了不可折叠这个最大痛点。所以,弥补了这一缺憾之后的 WH-1000XM6,自然能够收获到更响亮的掌声。

意料之内的强效降噪,喜出望外的自然透传

经过多代产品的迭代更新,「索尼降噪」现已成为了一块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

时至今日,生活中经常都能看到许多仍在使用 WH-1000XM3、WH-1000XM4 的用户,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 M3、M4 的降噪表现一直都足够好用,以至于没有任何换代的动力。

这意味着,过往的旗舰级降噪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趋于饱和的水准,实际表现出的低频降噪和高频降噪能力已经能够覆盖大多数用户的大多数日常场景,满足了从无到有的降噪需求,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难以被用户明显感知。

所以,索尼降噪的迭代更新方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总结下来,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过往难以被解决的复杂噪音, 并提供更加自然的环境音透传体验。

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细节向,但亟待被解决的痛点。

▲ 图片来自 Sony

延续着 WH-1000XM5 的升级路线,WH-1000XM6 进一步升级至「12 颗高性能降噪麦克风」的豪华配置。

这 12 颗麦克风分列于耳罩的多个方位,单侧耳机会分列 6 颗降噪麦克风。单侧耳罩外围绕着 4 颗麦克风,用来收集外部环境音;耳罩内侧有 2 颗麦克风,用来收集耳罩内残留的环境音。

伴随着降噪麦克风数量的增加,WH-1000XM6 能够拾取到更大量的环境声信息量,全面地提升对周遭环境噪声的采集能力和精确度,可以更精细地贴合头部佩戴的情况来优化降噪效果。

既然收集了更多信息量的环境音,那么对耳机内进行运算处理的芯片算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索尼官方的介绍,索尼最新开发的 QN3 获得了约 7 倍于 QN1 的运算速度,能够处理来自更多不同方位的环境音信息量,并且带来了可以根据用户的发型、佩戴情况进行「自适应降噪优化功能」。此外针对音质的提升、通话降噪清晰度的提升、 高能效低功耗的表现上,也有着算力和算法上的贡献。

就实际体验而言,索尼 WH-1000XM6 的降噪表现仍然处于第一梯队的水平,启用主动降噪之后,无论身处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够消除掉绝大多数的环境噪音和人声。

以往比较难以剔除的高频噪音(像是孩子哭闹的声音和装修时的电锯声),它都能够进行不错的隔绝。此时若是播放音乐的话,我感觉所有的噪声都被隔绝在耳罩之外了。

与 WH-1000XM5 相比较的话,WH-1000XM6 主要是针对高频降噪作出了更细致的调优,低频降噪的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但可能是综合了更加贴合耳廓的耳罩设计、QN3 算力的提升、多麦克风拾录了更多的环境音,WH-1000XM6 在启用主动降噪时播放音乐的话,乐曲的听感会比前作更加通透自然且清晰一些。

与此同时,WH-1000XM6 的强效降噪也再度减轻了耳压的不适感。尽管耳压的感受比较主观,需因人而异,但当时我在 WH-1000XM5 的体验文里也提到过它仍然存在一定的耳压感受,所带来的不适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重,比较难适应诸如乘坐洲际航班时的长时间佩戴。

而现在我觉得 WH-1000XM6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再觉得「闷」,耳机在超过 6 小时的航班飞行里都可以稳稳地被我「固定」在头上,工作日在办公室里的长时间佩戴也不在话下。配合近乎无感的佩戴舒适度和强劲的办公室空调,确实减轻了我在夏天评测这副头戴式降噪耳机的压力。

不可避免地,同事们和我都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上耳感受一番它的降噪表现,然后让最新的索尼 WH-1000XM6 与 Bose 的旗舰 QC Ultra 耳机进行同台竞技。

根据多位同事的反馈,两者在降噪表现上是「五五开」的态势,上头初听会觉得两者站在了同样的顶级水平,细听之后会因为更加主观的佩戴感受和细节回响而决出自己更偏爱哪一方。但毋庸置疑的是,两者的客观降噪素质都处于同一个顶尖高度。

或许降噪方面的小升级仍难以打动 XM4 和 XM5 用户去换新,但 XM6 的环境音透传表现应该会让所有索尼老用户们都「wow」一声。

正如前文所述,新的 QN3 芯片肩负着处理环境音的重担,12 颗降噪麦克风从四面八方拾录着大量的环境音信息,除了可以用作主动降噪抵消噪音之外,它还被用于呈现更加自然的环境音透传。

相较于 WH-1000XM5 较为沉闷略带浑浊的环境音表现,WH-1000XM6 的「环境音模式」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一步跃升至通透自然的水准。

它提供了 20 级的环境音控制级别,在默认全开的档位上,WH-1000XM6 的环境音会呈现出助听器般的声音增强,会让你突然觉得自己的听力变得灵敏了一些,可以用丝毫毕现来形容。

好处是环境音不会再有「闷」的感觉,包括人声在内的一切环境音都是即时地传进耳朵里,没有任何延迟,而且声音表现得非常自然,要不是环境声响度变大了,我会觉得这个环境音就像没有佩戴耳机那般通透,已经能够追赶上 AirPods Max 的表现,与 Bose QC Ultra 站在了同一个位置。

当然,听力突然增强的感觉也并不是尽是优点,它也会放大诸如空调风噪的环境音,所以我会将环境声调节到 15 级左右,降低环境音拾取的灵敏度,换取更好的自然度。在这个等级下,与旁人进行短暂的对话时,无需摘下耳机也能听的一清二楚。

如果能够自动增强值得关注的人声语音对话,智能削弱无关紧要的环境底噪,那么它一定会给我留下更加惊艳的印象。

或许,这是一个为下代 XM7 而特意留下的升级空间?

索尼「大师」联调的音质表现,新增三种情景「聆听模式」

最后我们来聊聊音质表现,这对于索尼 1000X 系列来说一直都是「长板」的存在,也是最难出错的一部分。

时隔三年再更新迭代的 WH-1000XM6 在声音表现上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在保持广阔包容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低底噪、大动态和线性均衡的面面俱到。

为了提供更好的声音表现,索尼 WH-1000XM6 搭载了全新的「降噪处理器 QN3」+「高性能集成处理器 V2」的双芯配置。

在驱动单元方面,索尼 WH-1000XM6 沿用了 30mm 碳纤维驱动单元,单元的边缘使用柔软的聚氨酯材料,能强化低频表现力;圆顶使用碳纤维材料进行强化,增强振膜刚性,也使得振膜重量更轻,带来良好的中高频细节。

索尼告诉爱范儿,WH-1000XM6 的高频效果会比 WH-1000XM5 表现得更加清晰。

此外,索尼在音圈内侧设计了多个孔洞,带来了「动态气压环结构」的设计,用于平衡单元前后腔气压,增强了高频的延伸感,以实现更加流畅且细腻的高频表现。

虽然单元没有明显升级,但新款的 QN3 处理器又再次发挥了作用,与高性能集成处理器 V2 一起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并分离乐器和鼓点。而且处理器集成的「前瞻式噪声整形器」可以从 DAC 底层进行信号优化。

我们将其可以简单理解为芯片对声音信号进行了一次「预降噪」,从而减少量化噪声对声音的影响,在聆听大动态音乐(古典/交响乐)时感知会比较明显,可以更干净地描绘微弱乐段,层次感更加分明。

比较罕见地,索尼在此次宣发的过程里着重提到了「与创作者共同研发」这件事。在耳机的开发环节,索尼邀请了众多知名母带工程师(曾屡获格莱美奖项或提名)参与到调校工作,并且持续与他们交换了关于 WH-1000XM6 声音的反馈,以期忠实还原创作者意图。

印象里以往这是「金砖」、「黑砖」以及专业参考级耳机(例如 Z1R、MV1)才有过的重视程度,这也就意味着 WH-1000XM6 其实也是获得了「大师」调音的真旗舰待遇。

在机身内看不见的地方也堆上了料,索尼还介绍了这次 WH-1000XM6 所搭载的 QN3 芯片,在主晶振的使用上选用了「金砖」(NW-WM1ZM2)同款设计的低相位噪声晶振,利用真空密封技术,并将黄金加入到了晶振电极上,同时优化了零件布局和供电模式,提升了信噪比——这也是实现「声线纯净」先决条件,最终才能增强声音的临场感和更加宽阔的声场表现。

索尼 WH-1000XM6 支持蓝牙 5.3,与过往一样,它与 Android 设备连接的时候可以使用 LDAC 编解码;与 iOS/iPadOS 连接的时候则最高可用到 AAC 编解码,这意味着 WH-1000XM6 天生更亲近 Android 机型。

好在它同样支持索尼引以为傲的 DSEE Extreme 技术,引入了 AI 加持,可以将有损的音源提升采样,增强至接近于 24bit/192kHz 的高分辨率音频,使其接近于 Hi-Res 级别的音质,与 iPhone 配合使用亦是无碍。

就实际听感而言,在默认 EQ 的情况下,WH-1000XM6 基本延续了 WH-1000XM5 的声线风格,在高频延展的部分会更胜一筹,三频的声音细节也更加清脆,对比下来会觉得 WH-1000XM6 的声音更为干净一些,尤其是女声的表现会变得更加抓耳,较弱的乐段也能还原得更好。

在《Call of Silence》这首歌的开头部分,就可以清晰地区分出两代耳机之间的细节调校,在小提琴奏起前夕,WH-1000XM6 会有更加寂静的表现,伴随着乐器和轻敲鼓点的出现,空灵的氛围感弥漫出较为广阔的声场,接下来无缝衔接的女声吟唱一下就走到了台前,中高频的表现非常干净清脆。

与降噪表现不同,在声音表现的环节同事们和我都果断放下了 Bose QC Ultra,转而把这一票投给了声音更立体更取悦耳朵的索尼 WH-1000XM6。

与 WH-1000XM4 相比来说,WH-1000XM6 保留了低频量感的同时,去除了浑浊厚重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均衡的三频表现,听起来会更显精致细腻,声场和空间感都会变得更加开阔。考虑到两代耳机的发声单元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向的分歧也是意料之内。

值得一提的,还有索尼为 WH-1000XM6 在 App 里提供的「聆听模式」,包括「标准」、「背景音乐」、「电影」三种模式,分别匹配音乐、工作以及电影的观影情景需求。

启用「背景音乐」时,整个声场会被拉得更开,通过选择不同房间的大小,模拟出像是「我的房间」、「客厅」、「咖啡馆」的空间感。

如果想要专注更加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或学习时,你可以在打开主动降噪之后,用这个功能将自己带入到一家「咖啡馆」,只有你一个人在里面的那种。配合 LoFi 风格的音乐,很容易就能进入到专注状态——起码我是这样的。

而「电影」模式比较令我感觉惊艳,索尼在此引入了 360 Reality Audio Upmix 技术,让声音呈现出电影院那般的空间环绕立体声的感觉,看视频的时候甚至会感受到有影院大音响的回响与共振,确切地令我感受到「声临其境」的另一种可能。

仍是顶级降噪旗舰,再战下一个三年?

整体体验下来,其实不难看出 WH-1000XM6 就是瞄准了 WH-1000XM5 遗留的一些痛点来进行改进,尤其是找回了 XM4 原本就具备的可折叠收纳优势,让人梦回五年前的夏天,这其实也说明索尼在 1000X 系列上还是比较愿意聆听用户声音的。

续航方面,在开启主动降噪的情况下能够提供长达约 30 小时的续航时间,而且在连接 USB-C 有线充电的时候,也能继续使用耳机。支持 PD 快充,充电 3 分钟,能听大概 3 小时。

当然,WH-1000XM6 也留下了一些可升级的空间。

虽然索尼满怀信心地提及了通话表现已经由 AI 技术来优化了大量语音范本数据,加上新增的两颗前向的拾音麦克风,理论上是可以较好地拾取到用户通话时的语音。

但实际的表现来看,也只是在 XM5 的基准上有了一点点的提升,在安静的环境下你用它来打个电话开个会是不成问题的,但若是环境本身也很嘈杂,那么对方有一定几率听到的是断断续续的声音。

WH-1000XM6 同样也配备了索尼已全线焕新升级的音频软件,从原来的「Headphones Connect」升级至新的「Sound Connect」,UI 界面更加扁平化,软件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都好了不少。但功能的层级菜单还是略显复杂,上手仍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除此之外,WH-1000XM6 仍是最值得购买的旗舰级头戴式降噪耳机之一,在提供足够舒适的佩戴体验基础上,它的本分工作都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降噪强度、自然透传、均衡音质的表现,都能够令人感到满意。

至于何时适合入手这个问题,考虑到过往规律和气候因素,我认为「大约是冬季」。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雷军内部讲话再谈三月交通事故:15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

作者 芥末
2025年5月16日 14:38


5 月 15 日,在小米创业的 15 周年之际,小米内部举办了一场价值观大赛。比赛结束后,雷军发表了一段对所有小米员工的演讲,主要到了之前备受关注的小米 SU7 高速事故和自研手机 SoC 芯片玄戒 O1 的相关消息。

雷军提到说,小米本来为 15 周年准备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一切都击碎了,小米也收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在事故发生后的一个月里,雷军和跟集团的管理层、汽车部的同学们开了无数次会来研究如何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经营和治理表现,去回应公众对我们更高的要求。

同时,雷军也在发言中宣布将于月底发布小米自研的手机 SoC 芯片玄戒 O1,并鼓励小米员工们继续保持保持毅力和耐心。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 10 时 44 分,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辆起火,夺走了车内三名年轻女性的生命,也让小米汽车陷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到目前为止,此次事故仍未有官方的调查结果公布。

附:雷军内部演讲全文

今年是我们小米创业的 15 周年,这是一个大日子,我们也为15周年准备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 但是,三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一位熟悉汽车行业的朋友告诉我:「造车,遭遇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回想四年前,我们决定造车的时候,我就一直特别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汽车的质量和安全无比地重视。经过汽车团队这么多同事们三四年的努力,我们 SU7 在上市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我觉得质量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们在参与的所有的权威机构的评测里面都拿到了最高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交通事故,让我们意识到,公众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远超了想象。

其实此刻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们一直觉得我们是汽车行业的新人,我们是一家创业的公司。但这一次的事件让我深深地理解,小米今天的规模、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业领导者的责任。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是 15 年的小米无可回避的责任。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15 岁的小米,不再是行业的新人,我们在任何一个产业里面都没有了新手保护期,我们要有更高的标准和目标。

所以,谈到汽车安全。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要在汽车安全的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合规,也不仅仅是行业领先水平,我们要做的是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做出 (超越) 行业水平的安全。

在今年的 4 月 1 号,我就在微博中对公众说,小米绝不回避任何问题。绝不回避,就是要求我们直面问题,直面自己,有错就改,持续改进。要做到这一条,我知道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高度重视,需要我们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跟集团的管理层、汽车部的同学们开了无数次会。其实会议的主旨只有一条——我们如何系统地去解决问题?我们如何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经营和治理表现,去回应公众对我们更高的要求?

今年是小米的15周年,我们原计划规划了很多很多的庆典、总结、规划的活动,但大部分都取消了。无论如何,借这个机会,我认为我们还是要认真地总结一下过去5年的得与失。

我个人认为,小米在过去的 5 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了技术为本。5 年前,我们提出了全新的目标 —— 致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的硬核科技的引领者。5 年前,我们明确地承诺了五年的研发投入要超过 1000 亿,要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到现在,我们大约投了 1050 亿,今年一年的投入预计就会超过 300 个亿。

今天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无比重要的消息:我们自主研发的手机 SoC 芯片玄戒 O1,预计月底发布。

这是我们小米造芯 10 年阶段性的成果,也是小米突破硬核科技的新起点。造芯片是公众和米粉朋友们对我们殷切的期待,更是小米迈向硬核科技引领者的必由之路,我们小米将勇往直前。

2019 年,是我们曾经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那时我们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各种问题。就是在那一年年底的供应商大会上,我跟产业链的合作伙伴说过这句话:「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我相信,到今天为止,各位合作伙伴们可能都清晰地看到,今天的小米比 5 年前强大了很多。到今天为止,我们小米已经创办了 15 年。 这么多年的跌宕起伏,风雨历程,我们都已经证明了我们的韧性。

我还记得创办的时候,我以为大家需要15年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可小米,今天看来,我们还是太乐观了,15 年还不够。但没有关系,我们就继续走下去,直到我们被完全证明的那一天。

今天的小米远远不是最强大的,但我相信,在坚持、韧性、不服输、打不倒的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有毅力,更有耐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