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滤镜之王 VSCO 回归,我的青春回头望了我一眼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8日 14:22

如果你对十年前的互联网还有印象,那你一定听说过 VSCO 这个名字。

在那个智能手机大面积铺开,但手机自带的照片编辑功能还远不够强大的年代,照片美化的世界由两大阵营主导——

加特效的,是 B612 和激萌;玩滤镜的,VSCO 无疑是王者。

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迈,B612 和激萌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的滤镜王者 VSCO 也逐渐被 Dazz 等主打胶片风格的新应用取而代之。

但在 2025 年,这个沉寂已久的 app 却突然带来一款续作,让我一下梦回十年前——VSCO Capture。

拍摄之前就套滤镜

打开 VSCO Capture,你可以一眼看到它与我们熟悉的 VSCO 截然不同——

与之前以图库为主不同,VSCO Capture 将取景框放在了体验的核心,围绕「拍摄」这一动作,打造出一整套简洁而专注的操作界面。

整个界面基本遵循了影像类 App 的基本设计思路:包括菜单布局、图像格式选项,以及自动/手动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

值得一提的是,VSCO Capture 对 iPhone 格式的支持比想象中更为全面,从 HEIC 格式到 ProRAW,以及各档分辨率,都支持得不错。

除此之外,在这个并不算复杂的界面中,有两个细节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操作的习惯:

VSCO Capture 的焦段设计并没有在取景器底部铺开,而是收纳在取景器右下角的二级菜单中,如果想要切换焦段,需要多一步操作;

而相册也被放到了右上角,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左下角,取而代之的是 VSCO Capture 的核心卖点——滤镜。

点进左下角的滤镜菜单,我们可以直接浏览滤镜列表,VSCO Capture 内置了 58 款滤镜,从暖调到冷调、从彩色到黑白,可以说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这些滤镜沿袭了 VSCO 的传统展示风格,以不同的名称和色块做出编组,以便区分。

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这数十个滤镜都是些什么风格、适合在什么时候用,哪些滤镜更万能,都需要亲手拍一拍。

在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后,我为大家总结了以下这份滤镜的成像风格表,标注了各类滤镜的成像风格,并辅以样片进行讲解。

  • A 系列:胶片感经典模拟,风格柔和,带有轻微的偏色风格与胶片影调
  • B 系列:黑白风格,注重光影层次、对比控制和细节还原
  • C 系列:现代色彩,整体画面色彩鲜艳、饱和度高,偏明快
  • E 系列:情绪色彩,具有明显的色彩氛围倾向,带有一定的电影感
  • F 系列:复古褪色,低对比度、低饱和度,模仿褪色风格
  • G 系列:粗粝质感,对比度强,阴影重,为画面提供岁月流逝的感觉
  • J 系列:模仿宝丽来与拍立得的色彩偏移,同时提升黑色部分,去除死黑
  • K 系列:饱和度高,适合纯净的画面,否则颜色会变脏
  • L 系列:更为日常的生活滤镜,请为提升饱和度,同时提供不同的冷暖倾向
  • M 系列:低饱和奶油风,整体偏向灰色调
  • S 系列:饱和度适中,偏明亮,比较适合拍摄人物
  • SS 系列:影调偏暗,整体成像扎实,对比度强,适合色彩浓厚的环境
  • U 系列:两个滤镜分别偏向冷暖调,饱和度也一高一低,均带有偏色
  • V 系列:对比度正常,V3 带有一定的褪色效果,而 V8 则更偏暖色
    ……

在实际体验以后,我认为有几个滤镜比较适合日常使用,在美食、风景和人像上都能得到不错的表现:

  • A6:为照片高光添加橙色,为暗部添加绿色,带来一定的复古胶片感,是比较万能的滤镜
  • SS3:画面整体偏向暗调,饱和度较低,适合颜色和元素比较杂乱的环境
  • G7:画面偏向中间调,饱和度低,平和清淡,适合颜色干净的环境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刚刚为大家介绍的这些滤镜,几乎是对 VSCO 的完整复刻。

更直接地说,VSCO Capture 的诞生,正是为了把原本的后期流程前置到拍摄环节中,无需拍完再打开 VSCO 调色,在按下快门的同时,就得到一张风格明确、可直接使用的直出大片。

当然,它也没有完全割裂与老版本 VSCO 的关系,拍摄完照片后,你依然可以一键跳转至 VSCO,为照片更换为其他滤镜,并进行更深度的二次调色,实现前后期的无缝衔接。

当然,想要享受完整的编辑功能,前提是你已经开通了 VSCO 的会员服务。

除了滤镜,VSCO Capture 还有一个隐藏的小功能也颇有趣——

当你在右下角切换到手动模式后,菜单栏的末尾会出现两个新增的影像效果:Bloom 和 Halation。

  • Bloom:为画面的高光区域增添一层柔光,让照片整体更柔和,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梦幻的氛围感;
  • Halation:则会在高光边缘生成一圈微微泛红的晕影,这是除碳电影卷的标志性效果。

在手动模式下,你除了可以控制 Bloom 与 Halation 效果的开关外,还可以进一步控制效果的强弱和介入程度,以便适配不同的拍摄环境和画面。

VSCO Capture 目前提供的所有滤镜和 Bloom 与 Halation 两个新效果均可以免费使用,和 VSCO 随处不在的付费相比,显得诚意十足。

但很遗憾,我对它并不算满意,甚至可以说是差评。

左右互搏的交互灾难

VSCO Capture 最引以为傲的滤镜,在我看来,反而是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是滤镜的命名和编组问题,不同风格和调性的滤镜被编入了一组字母中,很难让人明确分辨哪一组滤镜是什么风格;

同时编号式的滤镜体系总能让人一头雾水,哪怕在 VSCO 的巅峰时期,恐怕也只有极少数资深用户才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滤镜。

除了数量多种类杂,VSCO Capture 这些滤镜另一个大问题,是它的风格早已脱节于当代审美。

▲ 收手吧阿 V,外面全是 app

过去十年,移动影像的审美快速进化,用户不再满足于泛泛的文艺感,风格明确、辨识度高的影调开始获得大家的青睐:

要么是像富士 NC 这类模拟真实胶片质感的经典滤镜,要么是德味这样久经考验的风格影调。

总之,那套五花八门、以量取胜且「调调很重」的滤镜体系,虽然曾经很吃香,但时过境迁后,恐怕很难打动如今挑剔的用户了。

毕竟前朝的剑再好用,也斩不动本朝的官呐。

不信?看看手机自带的那些滤镜,你用过几次?

更别说,如今的影像生态,已经充分细分——

想在拍摄环节就营造氛围,有去掉锐化和算法,力求纯净的 app,也有 Dazz 这类不仅更贴合经典胶片质感,还无法预览效果的 app,主打「开盲盒」式的情绪刺激,让人上瘾;

想在后期编辑阶段深度处理,有 Lightroom 这样的专业工具,JPG、RAW 格式通吃,功能精准,也有美图秀秀、醒图这类面向大众的 app,一键修人像、套滤镜、批量出片,效率与效果并存。

在这样的细分趋势中,VSCO Capture 和 VSCO 两位搭档实在是差点儿意思。

这些表面的小问题,最终汇聚成了一个更大的麻烦:VSCO Capture 所选择的「后期前置」策略,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它原本的设想其实非常合理,在拍摄当下就完成风格塑造,省去后期调色步骤,提升使用效率。

理想情况下,用户应当愿意将它作为首选拍照工具。

听起来很美好,但结合刚刚提到的缺陷,带来的交互体验几乎是灾难性的——

VSCO Capture 支持实时预览,带来的是可控的确定性,但有得必有失,它没办法提供 Dazz 那样的盲盒刺激感,反而削弱了用户的期待;

再加上滤镜风格偏旧、数量繁多、命名混乱,种类多却没有主心骨,用户想拍照的时候还要一个个尝试好不好看,在强调快速反馈的当代使用习惯中,实在称不上是好的交互体验。

▲ 相比之下,Dazz 的图标辨识度就高了很多

回过头来看,VSCO Capture 从功能到体验,的确显得有些停滞,甚至这种停滞延伸到了 app 的图标设计上——

黑底、彩虹高光、摄像头模组的轮廓,怎么看都像是 iPhone X 的设计语言。

这样的一款 app,如果出现在 2017 年,也许刚刚好;

但出现在 2025 年,终究是晚了半拍。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26 不尽人意,但相机 App 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4日 15:20

当 iOS 26 发布后,无论是全新的 Liquid Glass,还是炸裂的可读性、经常性掉帧的动画,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这番景象,像极了 2013 年 iOS 7 发布时的光景。

不过与扁平化设计随后获得广泛采用的命运不同,Liquid Glass 的出现迅速获得了 Android 阵营的响应:

不跟进。

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是,如今的 Android 厂商早已形成了各自的设计哲学,它们有足够的底气对苹果的新设计说不。

但有一个应用,其设计理念却意外地获得了超越阵营的审视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争议漩涡中,少有的、值得所有厂商静下心来学习的范本——相机。

这个简单的相机,是苹果的知行合一

我们先来看看 iOS 26 改版后的相机到底长什么样。

新设计将屏幕的大部分区域真正还给了取景画面,视觉干扰被降到了最低。

底部的模式切换器也得到了大幅简化,默认状态下只留下最高频使用的照片与视频两个核心选项,让用户在最基础的拍摄模式切换上动作更直接、更不易出错。

至于人像、全景这样的摄影衍生模式或慢动作、电影效果等摄像衍生模式,则被巧妙地归置在照片与视频两个选项的两侧,只需要在切换器向侧方滑动就能唤出它们。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你需要调整设置时,相关的控件不再像 iOS 18 及之前那样占据屏幕顶端和底部固定的黑色区域,而是以契合 Liquid Glass 整体风格的半透明玻璃浮窗形式叠加在画面之上。

同时,右上角的快捷控件也一改之前相机 app 的复杂逻辑,将重要的闪光灯、夜间模式等控件前置,将倒计时、画幅比例等调整频率较低的控件塞到了二级菜单中,一目了然。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新的相机 app,就是「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选项,没有任何重复的图标,除了最显眼的快门按键,其他一切都为取景器让路。

这种「简单」并非无迹可寻,也不是乱打乱撞,在苹果官网中,有份文档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苹果公司人机交互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HIG*)中,有两条准则,堪称基石性的原则:

  • 清晰 (Clarity):相机界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力求不言自明。它使用用户早已熟悉的 SF Symbols 符号体系,确保图标(如变焦、闪光灯)的表意清晰、易于理解,无需学习成本,界面布局有明确的视觉层次,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控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 遵从 (Deference):设计本身不应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而是要支持用户的任务,这也是 iOS 26 相机设计的精髓。UI 元素被设计得中性而克制,主动退后,将视觉焦点完全让给取景器中的内容。这种理念旨在让科技变得隐形,让用户专注于拍摄主体,而非操作工具本身。

可以说,目前 iOS 26 相机的首界面,就是按照清晰与遵从两条准则,以极大力度简化了主要操作界面的信息复杂度,严格遵循了这份指引设计与交互的文档的结果。

而前面提到的那些额外的模式或使用频率较低的控件,则被苹果采用了「渐进式披露」的策略来处理,当需要时才出现,而不是随时用信息密度占据注意力。

这种设计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性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你真正需要时才呈现,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使用相机 app 的认知负荷,你不会被满屏的选项所包围和淹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的相机设计使用了 Liquid Glass,整个相机应用的图标也得到了相应的升级——WWDC25 上发布的 SF Symbols 7 图标库*,是撑起新相机 app 设计细节的另一位关键角色。

作为与苹果整个生态系统设计语言深度集成的核心资源,SF Symbols 7 的这次更新带来了革命性的动画功能、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以及一系列智能化的改进,为开发者和设计师们在 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 26 等新一代操作系统中打造更生动、更直观的用户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其核心亮点集中在四大方面:绘制动画 (Draw Animations)、可变绘制 (Variable Draw)、渐变效果 (Gradients) 和增强的魔术替换 (Enhanced Magic Replace),此外,新版本还包含了数百个全新符号,并进一步扩展了本地化支持。

相机界面中使用的所有图标均来自这套统一的 SF Symbols 7 符号库,确保了极高的辨识度和系统一致性。

图标与设计结合,加上新的交互方式,iOS 26 的相机界面,是苹果 Liquid Glass 设计语言与 iOS 26 开发者预览版推出后,最「知行合一」的具象化表现。

在看完相机 app 的新设计与新交互后,让我们将话题转回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相机 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手机影像,尽可能不做选择题

相机,作为摄影从出现至今,横跨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载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竞争。

进入数码时代后,各个相机厂商都推出了多样化的机型,以应对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专业需求。

▲ 以索尼为例,就有较为均衡的 M、高像素的 R 以及视频为主的 S 系列

而与之对应的手机摄影,相比之下历史就短了很多,但它的普及面是史无前例的广——手机每个人都用,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摄影。

摄影权力和群体的普及,让手机摄影的专业属性大大降低,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远大于专业群体的日常用户。

这些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宽容度、分辨率、色深等参数强到极致,可以去非洲大草原的星空下拍 8K120p 狮子的相机,而是一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集中的注意力,记录下想记录的画面的手机。

速度、效率、集中注意力,诸如此类听起来颇为现代的目的,却与摄影大师 Henri·Cartier·Bresson 在七十多年以前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不谋而合,他将其定义为:

在一刹那间,对一个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表达这一意义的精准的几何构图的同时认知。

这个概念,放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也能完美地概括手机摄影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不断流逝、不可重现的瞬间,俗话说,就是那些你想抬手就记录下来的瞬间。

▲ 你想记录的瞬间,和这些享誉世界的名作一样珍贵

但当我转头举起手机,拍照、人像、夜景、高像素、专业模式、慢门……

茫茫多的模式,正摆在我的面前,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选择,只要不用长曝光拍人像就不影响成片,但这片刻的停顿就像是鞋里进了一颗小石子儿,不妨碍走路,却总是硌脚。

随着手机功能的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愈发凸显:

想记录家人,举起手机,我需要想想要不要调整到人像模式;面对车水马龙,我需要思考用慢门还是专门的长曝光——而大多数时候,我甚至很难分清自动弹出的夜景模式和单独分隔出来的夜景模式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充斥着菜单、滑块和选项的复杂界面,可以说是这种珍贵瞬间的天敌,它强迫你在按下快门前思考工具本身,从而打断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直觉反应。

当然,在移动影像的竞争中,厂家费尽心思为手机配备了更强大的硬件、更聪明的算法,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也要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判断与选择,这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最好的手机影像,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做选择题。

*参考或关联网站:

  •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 SF Symbols7:https://developer.apple.com/sf-symbols/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要出「大师模式」?我举双手赞成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8月4日 15:20

关于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门,最近又传出两个新消息。

其一,是前两天爱范儿报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变焦。

在国产手机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极限的同时,苹果最似乎终于回过味来了,开始追赶「拍得远」的潮流了。

但市场与用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长越好,iPhone 的长焦从 3× 到 5×,现在又要直接上 8×,大家还买不买账,真不好说。

不过,比起这个有点争议的长焦,另一条消息我倒是举双手赞成:

苹果要亲自下场,开发一个专业级的相机 app,很有可能随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问世。

只不过,我对「专业级」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

手机上的专业相机 App ,可以不那么专业

在聊这个新的相机 app 之前,我们先回头看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机。

它的槽点,其实积攒已久。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太繁杂,太自动。

繁杂不难理解,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18 系统,可以打开相机看看,从 iOS 7 沿用至今的界面,如今已经被各种新功能塞得满满当当,底部模式栏多达七八种,还有隐藏在二级菜单里的各类功能,想要完整摸清,非重度用户几乎做不到。

而太自动,则更让人无从下手——在 Android 阵营手机已经遍地专业模式、RAW 支持、AI 参数自定义的今天,iPhone 的相机却依然像是个「你只负责按快门,其它我来决定」的保姆。

这种不给用户选项的设计哲学,一直被不少人吐槽过于傲慢。

于是,在 iOS 26 上,苹果终于动手了。

借着全新的液态玻璃视觉语言,原生相机迎来一次罕见的大改版——

过去复杂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与视频两个主模式作为「主轴」,其余的慢动作、延时摄影、全景等被收纳到子菜单,只有在滑动切换时才会展开;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级菜单,也获得了更清晰的层级与结构。

可以说,在 iOS 26 之后,iPhone 的相机终于看起来没那么吓人了。

但问题也随之显露得更清楚了:自动依旧自动,参数依旧不给调。

一部价值万元、拥有强大 ISP 与影像系统的设备,在原生相机手里,却只能拍「苹果希望你拍的样子」。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

这样的相机,真能释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潜力吗?

的确,虽说大道至简,但代价是压抑创作空间,那恐怕就不是「设计减法」,而是创作自由的减法了。

沿着这个逻辑,一个「专业级」的,兼顾视频与照片的相机 app 出现,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不过,就像开篇的结尾说的那样,这个所谓的「专业级」,我要打个问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爆料,但从苹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许可以管中窥豹——

苹果也许不会像 Blackmagic Cam 那样,走完全复刻相机和电影机设置的路线,而是更可能选择开放一部分关键参数控制权,打造一个半专业的 app。

这并不是胡说八道,从 Apple Log 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悄悄尝试一套更「苹果味儿」的专业路径——Final Cut Camera。

作为苹果亲自操刀的原生视频 App,Final Cut Camera 没有塞满快门、ISO、白平衡这些硬核参数,而是只保留了几个关键控件:视频规格、焦段选择、音量监看。

设定好帧率之后,用户基本就可以一键开拍,不用再纠结曝光三要素。

当然,目前 Final Cut Camera 更重要的任务,是服务于多机位联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远程同步录制,所有素材自动打上时间码,精确同步,拍完即导入 Final Cut Pro,原生无缝衔接,堪称苹果生态下最「顺滑」的拍摄前端工具。

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后,苹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半专业路线」的可行性:

苹果把「年度 iPhone 应用」这个最高奖项,颁给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

这是一款专门为 Apple Log 设计的视频拍摄工具,内置了几十种针对 Apple Log 的专业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调色,也能快速搞出风格化大片。

不过,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为它有 Log LUT,更在于它将专业与易用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打开 Kino 的主界面,你会发现它非常克制:

  • LUT 列表
  • 对焦
  • 焦段选择
  • 视频规格
  • 音量监看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专业参数需要你去控制,连白平衡都放进了二级菜单中。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是使用上的简单——

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对应多少快门速度,不需要会看直方图判断灰片曝光对不对,甚至连 ISO 都不用调。

你只需要确认好帧率,然后举起手机,就能拍大片。

这种将关键参数「保留」,将技术细节「隐藏」的思路,本质上是把用户从复杂的参数设置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画面本身。

可以说,Kino 就是在专业和易用的两极之间,找到了精准的中间地带,砌筑了普通用户用好专业功能的桥梁。

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后,苹果如果真要做一个自己的「专业相机 App」,大概率也会延续这条路线。

「大师模式」:给大师加码,为大众铺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视频,可这个苹果的新相机 app,可是打算照片视频通吃的啊。

那拍照这块,还有没有想象空间?

别急,还真有——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产阵营。

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解法:

它融合了哈苏的经典影调和 OPPO 的计算摄影技术,同时又赋予用户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打造出一个既不是「自动模式」,也不是传统「专业模式」的全新界面。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它不像专业模式那样需要用户理解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参数,不需要每一项都手动调整;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自动模式那种一键出片、风格固定的流水线,而是保留了足够多的调性控制权,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影调、质感和色彩。

你不需要变成摄影师,也能拥有掌控画面的自由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介于易用与专业之间的「中间地带」设计。

而在 iPhone 上,另一个 app 也从功能性上为苹果做了个好榜样——

前段时间,Google 相机之父跳转到 Adobe 以后推出的计算摄影软件 Indigo,不仅通过算法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带来媲美光学变焦的画质,还几乎没有 DeepFusion 的别扭锐化感,甚至将放大后的底噪也解决得很漂亮。

▲ Shot on Project Indigo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会调 LUT,开拍即用,所见即所得。

这为易用和专业间的中间地带找了个精准的边界:专业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精准的体验设计与算法支持,也能为摄影创造另一种美学路径。

当然,目前的相机 app 还没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场基于苹果过去动作和已有事实的结果归因。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支持苹果做一款新的相机 App?

只要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

处理器你追我赶,屏幕你亮我亮,电池快充早卷成了标配,系统交互也逐渐同质化……

影像,成了手机厂商为数不多还能讲故事的主战场。

无论你愿不愿意,在没有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之前,手机拍照好不好,录视频怎么样,依然会是本阶段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苹果,所有头部厂商都会愈发向专业化靠拢。

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杜比视界、HDR、RAW、Log、LUT……

这些曾经只属于专业摄影圈的术语,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发布会上,被一个个当作卖点塞进 PPT 里。

厂商说得热血沸腾,用户听得一脸懵懂——这些功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当我们花了旗舰的价格,获得了旗舰的配置,怎么才能真正把它们用起来,而不是买完就搁置呢?

硬件尽了力,希望在软件。

如果苹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机 app,我希望它在兼顾发烧友的同时,用简单体验打包专业能力,也做给每一个被复杂参数劝退过的普通用户。

给少数人加码,为多数人铺路,两件事儿可以不冲突。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