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OriginOS 6,系统即世界|硬哲学

作者 杜晨
2025年10月10日 12:00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图灵奖获得者亚伦·凯 (Alan Kay) 曾如是说。

这句话在当时是对软件思维的一种挑战——它要求开发者跨越边界,理解硬件的底层逻辑。凯本人在图形界面、面向对象编程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计算设备形态。但他留下的这句名言,并不是在谈技术本身,而是在提醒人们:软件的创造,离不开对承载它的硬件的深刻理解与掌控。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半个世纪之后,凯的观点几乎已成为常识。但如果我们做个思想实验,把这句话反转一下呢?「真正认真对待硬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软件」。

软件与硬件,从来都是相互映照的两面。让人喜欢一款硬件的,往往不是它的参数或材质,而是那层赋予它连贯体验与生命感的软件。

然而,在智能设备硬件性能不断跃升的今天,真正投入心力打磨软件体验的厂商却并不多见。缺少结构紧密、体验优雅的软件,再出色的硬件也难以充分展现潜能。最终,它可能只是性能出众的零件集合,而不是一个有灵魂的整体。

四十多年后,有一家公司依然在践行亚伦·凯的理念——vivo。它持续思考着软硬件结合的边界与方式,而 OriginOS 6,正是这一思考的最新成果。

在 OriginOS 6 上,vivo 尝试以操作系统为媒介,让设备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接近「真实世界」。光线会随环境而变,图标坠入桌面会泛起细微的涟漪,界面元素似乎拥有呼吸的节奏。Android 与 iOS 这两种系统,在这里并非模仿或拼贴,而是获得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交融。

如果说 vivo 智能手机是「地球」,那么 OriginOS 6 便是孕育其上的有机世界。它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当软件被赋予生命感时,硬件是否也能因此变得更有人性?

光影:给系统加上物理法则

Let there be light.

OriginOS 6 最显著的变化,是光进入了系统。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光明」,而是真实可感的光线——环境光、弥散光、边缘光——兼具交互设计意图与视觉审美的综合表现。

系统控件因此更具通透感,按钮按下的瞬间会闪过一道细微的微光。输入锁屏密码时,数字键被瞬时点亮,那种明灭之间的反馈,让操作更有触感。一些重要控件,例如闹钟设置按钮,也在底部融入了弥散光效,以轻柔的方式暗示其在界面中的层级与重要性。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更巧妙的是,对「陀螺仪」这一早已习以为常的元器件,OriginOS 6 做出了新的利用:在不同界面中,随着手机轻轻摆动,屏幕会呈现出细微的明暗变化,仿佛光线也随视角而转。

在真实世界里,光的入射角决定了物体的质感。OriginOS 6 将这种物理规律引入屏幕世界,让图标、卡片和控件获得了厚度、层级与光感,成为具有真实存在感的「物体」。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全新的锁屏主题「趣味光栅」。

设置最多四张照片作为光栅壁纸后,左右摇晃手机,画面会随角度变化而流动——像小时候收藏的光栅卡片,从不同方向能看到不同图案。静态图片、Live Photo、视频等都可转化为互动壁纸。

我用相机的 AI 换天功能,生成同一场景下午后、傍晚、夜间的三个「版本」,设置为光栅壁纸。每当我轻轻转动手机,光影流转,仿佛时间在掌中缓缓移动。那不是炫技,而是一种把传感器数据转化为感知乐趣的尝试:屏幕里的世界,真的动了起来。

有了光之后,是空间。

OriginOS 6 在界面层级之间加入了渐进式模糊,让屏幕有了纵深感。下拉通知中心或右滑进入负一屏时,背景会自然虚化,焦点始终停留在当前操作上。清晰与朦胧之间的差异,让系统能更直观地区分内容与背景、主与次。

vivo 还重新设计了通知栏的堆叠方式,让来自同一应用的消息以层叠形式归拢,重要内容浮现,次要信息收束。新的控制中心将快捷开关与通知内容合并,减少层级切换,使操作路径更自然。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这些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对系统空间语言的重新定义——「空间体系 2.0」。过去的触屏界面多以灰阶与色彩来表达层级,而今天的硬件算力足以让界面拥有真实的光影、深度与材质。

当用户与系统交互时,屏幕中的元素不再是静态贴图,而是有厚度、有呼吸的对象。纵深、模糊与光影共同构成了新的空间规则,也让扁平化设计走向更立体的方向。

到头来,真实世界从不是光滑的二维界面。光线、层次、反射——这些自然法则在屏幕上重生的方式,不应是简单模拟,而是要找到「和而不同」的平衡:手指触碰即有反应,光线与角度自然呼应。

手指按下去,光亮起来;手机倾斜,画面随之流动;不重要的内容可以被堆叠、在需要时展开——这便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一层含义:用户不再操作一个系统,而是在与一个世界互动。

 

交互:让界面可以韵律呼吸

系统有了基础的物理法则,也需要生命的节奏。真正的流畅并不只是「快」,而是「对」。

系统在动效优化上选择了「丝滑轻盈,自然舒适」的方向。每一次操作都符合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惯性、有回弹、有停顿。全局弹簧动效是其基础:拨动开关、拖动音量条、下拉刷新,界面都会「过冲」一点再回弹,像拉伸后的弹簧。

拖动桌面图标时的涟漪效果尤其有趣:图标落下后,周围图标微微外扩再回收,像是石子入水。涟漪范围不大,却让桌面有了生气。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这种「活性」延续自前代 OriginOS 的原子组件体系。现在,它被进一步扩展至全局,从指纹解锁、充电动画到窗口切换,都遵循同样的动态规律。界面不再是固态的平面,而像液体一样流动。

动效的统一性也更强。打开或退出应用时,图标与窗口会顺势放大、缩小、归位,动作起终点清晰对应,像从书架抽出一本书再放回原位。

比如在 OriginOS 6 上重新设计的原子岛收起展开效果,vivo 的设计理念是采用「帧形变」技术对界面元素的形态进行有机转换,从而表达出元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且,物理法则的逻辑同样得到连续,元素之间的拉丝、融合、滴落等形变效果模拟出真实的物理连接。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而我觉得在界面交互上最体现设计团队用意的,莫过于小窗旋转效果。在 OriginOS 6 上,当手机当前处在同屏小窗/画中画模式下,切换横屏竖屏,小窗获得了一个自然移动的动效。

背后,这一新设计利用了视觉连续性原理,通过强调空间连贯性来消除视觉焦点的「断层」,帮助用户保持聚焦,显著提高沉浸感。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底层的「蓝河流畅引擎」和「超核计算」系统负责协调这一切,使视觉流畅与算力分配达成平衡。但这些技术存在于「无形」——用户不需理解它,只需感受到动作的呼吸感:滑动的阻尼、切换的节奏、回弹的柔韧。

OriginOS 6 在无数细节中让系统变得更有「活性」。这些细节微小,却在累积中构成生命感。流畅的体验能够触发用户潜在的愉悦舒适感——不是因为速度,而是因为节奏。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二层含义:世界从不静止,而是「活着」的。

 

连接:对友好生态打开边界

一个世界如果只有自循环,终将走向封闭。

手机行业这些年的主旋律是「筑高墙」。从系统功能,到配件连接,到充电协议,各家都在修筑自己的生态,让设备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厚,iOS 与 Android 成了两座平行宇宙,设备与设备之间形成孤岛。生态内部的体验顺滑,而跨越边界却步步受限。

这种封闭策略自有商业逻辑,但用户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在增长——想要流畅体验,就必须被锁进单一生态,生活被技术的边界切割得支离破碎。

但生态和生态之间从来不应该是绝缘的。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反而会看到物种之间的交融,催生新的生命。当 iOS 和 Android 不再「强行兼容」,而是真正有机融合,那会是怎样一番图景?

OriginOS 6 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拆掉部分墙,让世界重新连通。

新版本的 vivo 互传 app,让此前所有同行所做的「生态破壁」努力都相形见绌。在 OriginOS 6 上,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编辑 iPhone 或 iPad 上的照片与视频,修改后自动同步回去。文件不再只是「传输」,而是在两个系统之间共享状态。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文件互传,而是让两个系统的数据层发生了交融。但其实所有的技术突破都不如带来的便捷体验更有说服力:你可以直接在一部 Android 手机上打开朋友的 iPhone 相册,为 ta 修图,无需额外应用或中转步骤。

进一步的尝试,是 OriginOS 6 引入的「摇一摇群组分享」功能。

当多个用户同时摇动手机,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共享群组——无需登录账号、无需数据流量。创建成功后,用户可在相册、互传或文件管理界面中选择任意数量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分享,实现无损、极速的大批量传输。

vivo 手机之间可直接拖拽至原子岛发送;而跨系统的分享(如 iOS)则可通过安装「互传」应用实现同样的效果。这种方式的意义不仅在速度或便捷,而在于它将分享重新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动作:几个人同处一地,轻轻一摇,设备之间就建立起短暂却高效的连接。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跨设备连接的终极形态,是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可以对各种智能家居生态实现统一控制。传统的智能家居体验是碎片化的:米家的设备要打开米家 app,HomeKit 的设备要用苹果「家庭」,其他品牌又各有各的入口。而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能识别用户的自然语言意图,跨品牌控制家电设备。无论是小米的台灯,还是飞利浦的灯泡,都能被同一句指令调度。

现实生活从不是单一生态的样板间:你可能经常用 iPhone 来拍视频,但用 Android 手机作为主力机;你的智能家居可能由两三种不同的「全家桶」分别组成;你的电脑平板是苹果,但汽车是小鹏……我们使用着不同品牌的设备,也更期待它们像一个整体协作。

按理来说,每个设备都应该主动为你服务,但在彼此封闭的生态下,要记住哪些设备能协同互联,哪些不能,反而成了用户的责任。

归根结底,生活不该迁就技术,而是技术应该服务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商业权衡往往凌驾于用户体验至上,用户难免因为「生态站队」而受到体验和便利性的惩罚。

OriginOS 6 有着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观」。这也是「系统即世界」第三层含义是:外部设备不应是敌人,而应成为可交互的邻居——世界的价值不在孤岛,而在连通。

这样的未来如果想要显化,觉悟不应该只属于 vivo 一家。

意识:当系统开始理解、自生

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则,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在 OriginOS 6 上,人工智能将扮演一个更大的「意识」载体,它不只是响应指令,而是理解上下文、串联信息、记住习惯。系统因此从工具变为伙伴。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升级后的全新「小V圈搜 2.0」。在此之前,移动操作系统更多基于截图识别理解内容,而在 OriginOS 6 上,它能识别整屏内容,根据用户圈选的文字或图像做出判断——地址会唤起导航,网购口令能直接跳转,会议信息可一键添加日程。

这个交互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把搜索从一步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延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在每一次互动的过程中完成需要的目标,学到新的知识。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这是一种基于语境上下文的高级 AI 代理能力的体现,其实在前一代 OriginOS 5 那个无所不能的原子岛上就有所体现。但 vivo 发现「一键上岛」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用户可能更加习惯通过常规入口(例如电源键、长按底部指示条)唤起 AI 功能。于是在 OriginOS 6 上,vivo 继续采取原子岛和圈搜两种交互方式齐头并进的思路,确保在用户最习惯的地方,AI 总是能够准备好并迎接和理解他们。

这种理解能力,也被照片 AI 处理能力延伸到了 vivo 最引以为傲的影像层面。

对于 AI 消除这一早已不新鲜的能力, vivo 觉得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在 OriginOS 6 上,首次实现了对于 Live Photo 的路人消除能力。系统会理解画面元素的运动,以及背景的一致性;用户只需圈选一次,AI 便能自动追踪并生成纯净、且鲜活依旧的动态照片。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它还能学习用户的美颜习惯,观察并记录每次手动调整美颜参数的偏好,逐渐理解「你人为的理想自己」是什么样子。几次学习过后,美颜参数会自动匹配个人习惯,几秒钟就能替代长达 5-15分钟的手动精修,而且还能识别好兄弟好闺蜜,都能获得 ta 们的专属美颜效果,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在 vivo 看来,AI 不需要替你决定「怎样好看」,而是应该更尊重和学习「你觉得怎样好看」。

其它 OriginOS 6 上的 AI 功能,比如小 V 记忆知识库、代接电话助手、文件智能重命名等等,都延续同一个逻辑:AI 的优势不在于替代,而是在于学习,学习你的使用模式,然后帮助你减少手动操作的步骤和精力耗费。这些功能单独看都不算革命性,但它们指出的方向不能更清晰:一个优秀的系统 AI 功能,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主动理解语境,并在合适的时候无缝嵌入。它的存在感轻微,却能在恰当的时刻伸出援手,如飞鸿踏雪泥。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四层含义:世界的意识不在喧哗中诞生,而在持续的自我改进中显现。

在智能设备的漫长演化中,人们最终总会回到最质朴的问题:技术为何存在?

OriginOS 6 的答案是——让系统更像世界。

它用光影与空间重构了视觉秩序,用动效赋予系统生命节奏,用连接打破边界,用 AI 带来自我理解的可能。和前一代系统相比,它并不追求惊艳式的革新,而是保持了一种稳健的延续性,并在细节里让「系统即世界」的理念更加坚实。

OriginOS 6 的使用体验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流畅」:解锁的起落有如呼吸, 界面之间井然有序的层次感,动效的连贯性,跨设备传输内容的「即拿即走」。这是一种「零思考成本」的秩序感——界面让路于注意力,让注意力让路于意图。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既不否认 iOS 的存在,也不盲从于「一切 iPhone 所做的都是对的」这一歪理。它所做的,是承认 iPhone 是个好手机,它的用户值得争取。vivo 选择与之对话,而不是对立,更不是镜像。

究其根本,一个世界不应该由一家厂商独筑。若想让「系统即世界」成为行业的常态而非个例,软硬件厂商需要共同向着开放的方向下注:减少无意义的差异化和封闭,允许并尊重跨生态的互通。唯有开放、互通与尊重,才能让软硬件共同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这也回应了亚伦·凯的那句话:真正的好系统,不只是运行在硬件上的软件,而是一个自洽、有秩序、有邻里的世界。

OriginOS 6 所指向的,是这样的起点——一个从掌中出发、延展向更大世界的系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英特尔想造一种很新的 AIPC

作者 肖钦鹏
2025年10月9日 21:00

这两年提起英特尔,总是坏消息多,好消息少。但最近一个月,事情起了变化——

先是英伟达宣布投资英特尔 50 亿美元,并计划推出集成 RTX GPU 的 X86 SoC 产品,这让英特尔总算能缓口气,股价也来到了近一年的新高。

而更实质性的好消息是,英特尔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处理器——首个 Intel 18A(约为 1.8nm 制程工艺)的计算平台 Panther Lake 终于展露真容。

在刚刚结束的英特尔 Tech Tour (ITT 2025) 活动上,爱范儿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英特尔晶圆工厂,看到了首批搭载 Panther Lake 的工程机。

英特尔这次没有让人失望。

Panther Lake 来了:更快、更强、更省电

英特尔作为半导体工业 IDM 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的代表,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销售等环节于一体,因此保持先进的制程对英特尔来说就尤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 Intel 18A 制程工艺的 Panther Lake 被寄予厚望——因为英特尔亟需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先进的,而自己的工厂也具备先进制程的制造能力。

▲ Panther Lake 主板开发板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Panther Lake 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兼具 Lunar Lake 在低功耗方面的出色表现,和 Arrow Lake 的强劲性能:

相同功耗下,CPU 单线程性能提升 10% 以上(对比 Lunar Lake)

  • 相同功耗下,CPU 多线程性能提升超过50%(对比 Lunar Lake & Arrow Lake)
  • 待机功耗降低 30% (对比 Arrow Lake)
  • GPU 整体性能提升超过50% (对比 Lunar Lake & Arrow Lake)
  • 相同算力面积下,NPU 性能提升 40% (对比 Lunar Lake)
  • 支持最高 96GB 的 LPDDR5 内存和 128GB 的 DDR5 内存
  • 配备更好的图像处理单元 IPU 7.5
  • 有着更先进的连接性(支持 Wi-Fi 7 R2、蓝牙 6 以及雷雳 4、雷雳 5)
  • 支持更智能的电源管理系统

具体来讲,Panther Lake 将会有三个规格的产品推出,分别对应:

8 核 + 4 Xe³-core,面向主流价位的轻薄本

16 核 + 4 Xe³-core,面向搭载独显的游戏本

16 核 + 12 Xe³-core,面向旗舰级的高性能轻薄本

▲ 三种不同规格的 Panther Lake 芯片

这次 Panther Lake 的 E 核采用了 DarkMont 的新架构,尤其大幅强化了 LPE 核的性能,使其能够参与到日常负载当中,配合 8MB L3 缓存和 Memory-Side Cache 架构,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性能。

而新的 Xe³ GPU 和 XeSS 多帧合成技术,则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强的英特尔核显,最多搭载 12 核 Xe³ GPU 的 Panther Lake 处理器,算力高达 120 TOPS,配合 XeSS 的帧生成技术,可以有媲美中端独立显卡的游戏表现——用轻薄本跑 120 帧的《三角洲行动》,不再是痴人说梦。

▲ Panther Lake 核显高帧数运行 3A FPS 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Panther Lake 也为 AI 的应用场景做足了准备。

新的 NPU 5 单位面积的性能提升超过 40%,总算力达到 50 TOPS,并且支持 FP8 的精度——这意味着,在保持精度的前提下,推理性能可以大幅提升,而功耗显著降低,配合更大的带宽升级,本地大模型也能有相当不错的可用性。

可以说,Panther Lake 满足了我们对于一个「先进」 X86 平台的所有想象——能打游戏,也能跑 AI,功耗能低得下去,性能也提得上来。

▲ Panther Lake 开发机,可以看到不同的尺寸规格差异

英特尔想造一种很新的 AIPC

在 2025 年之前,几乎所有 PC 厂商谈到 AI 时,都是在既有架构上塞进一个 NPU,然后再把微软 Copilot 的落地体验包装为「AI PC」。

但如今的英特尔不想这么干。

与上一代平台相比,Panther Lake 算是真正贯彻了 XPU 的理念—— CPU、GPU、NPU、IPU 是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的,因此,Panther Lake 总算力达到了 180 TOPS,而且可以将最多 86% 的内存调给显存,这意味着在 AI 能力方面,Panther Lake 较之前有长足的进步,作为 AIPC 能做的事情也变多了,英特尔称之为 Agentic AI。

所谓「Agentic AI」,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音助手或者问答机器人。它背后的逻辑是:AI 从最初的感知世界(识别、检测、语音理解),再到增强(去噪、分割、画质提升),接着生成(文本、图像、代码输出),如今,已经走到了能够推理、规划和执行的阶段。

在现场的 demo 中,我们看到搭载 Panther Lake 的 PC 可以跑一个 30B 的Qwen 大模型,与此同时还能腾挪出足够多的内存,来容纳较长的上下文,从而实现一系列的复杂操作:

当用户输入一句话——比如「帮我为英特尔生成一份紫色主题的 AIPC 市场分析 PPT」——PC 内部的智能体会分析任务,自动调用专门的 SlidesMaker Agent(现场演示的是来自中国珠海的 ChatPPT),通过 ChatPPT 工具在云端生成文档后,在浏览器里打开预览。整个过程中,用户并不需要逐步操作,而是让 PC 像一个真正的代理人一样完成任务。

这就对上下文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 Panther Lake 重点攻克的一项能力。

我们在现场还见到一个关于 AI 编程的演示:「生成一个飞船射击小球的游戏」——

在默认情况下,PC 只能调用有限的显存来写代码,这样写出来的代码质量自然也就一般,虽然能把游戏的框架搭出来,但飞船只能执行直线射击的动作,而小球都是同一个尺寸一动不动的。

但由于 Panther Lake 能够轻易地将内存转换为显存,因此当为大模型分配足够多的显存时,同一套提示词写出来的代码质量也大有不同——这次,飞船能够遵循一定的规律移动并射击,而小球也有了大小不一的尺寸,且具备一定的行动逻辑,整个游戏马上就活灵活现了起来。

显然,英特尔也注意到,光有强劲的算力能够跑一个大尺寸模型,但缺乏足够多的内存容纳充足的上下文时,AIPC 并不能带来很好的体验。

只有两两结合,找到一个算力与内存的平衡点,才能相得益彰。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让 Panther Lake 在交通、医疗甚至具身智能方面,相比无法更换内存、空有 NPU 算力的 Lunar Lake,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 由 Panther Lake 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爱范儿看来,英特尔实际上是在造一种「很新的 AIPC」,这不只是又一次性能迭代,而是一种角色转变。

在 XPU 的加持下,AIPC 具备更好的泛用性能,很多情况下不再只是用户驱动的工具,而是逐渐具备了主动解决问题、协作执行任务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这是继图形加速、联网化之后,PC 平台的又一次身份升级。

未来,当用户面对设备时,输入的可能不再是操作指令,而是一种意图;而 PC 响应的,也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整套被执行过的流程。

对英特尔而言,这正是它想象中的 AIPC 时代。

要有先进制程,也要能先进制造

作为 Panther Lake 的实机首秀,展现出来的结果还是令人期待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英特尔先进制程制造能力。

在过去几年里,英特尔一直在吃制程落后的亏,由于自家的晶圆厂没法满足工艺需求,部分芯片还需要友商代工——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

好在,在 2nm 制程的关键节点,英特尔追上来了。

▲ Intel 18A 晶圆

在 ITT 2025 上,英特尔再次强调,亚利桑那州的 Fab 52 工厂将在 2025 年进入 Intel 18A 制程的高产阶段(High-Volume Manufacturing,HVM),而俄勒冈的工厂也将于 2026 年投入大规模量产——这是全球首个在量产阶段同时采用 RibbonFET 晶体管和 PowerVia 背面供电两项技术的制程节点。

RibbonFET 解决了晶体管继续缩小时面临的漏电流问题;PowerVia 则改变了 60 年来电源线和信号线混在芯片正面的设计。相比 Intel 3 制程,Intel 18A 的能耗比上最高提升 15%,密度提升 30%。

 

伴随 18A 制程进入 HVM 而来的,是首批基于这一先进制程的产品:面向 PC 市场的 Panther Lake,以及面向数据中心的 Clearwater Forest。它们计划在 2025 年末量产,Panther Lake 预计 2026 年初进入市场,Clearwater Forest 则计划在 2026 年推出。

在封装方面,英特尔则展现出世界级的领先—— Panther Lake 采用 Foveros 技术(已量产 6 年,出货约 1 亿颗),而 Clearwater Forest 采用更先进的方案:EMIB(约 45 微米 pitch)+ Foveros Direct(约 9 微米铜对铜混合键合,相当于把两个比发丝还要细几十倍的元器件对齐)。Clearwater Forest 将是首批采用 Foveros Direct 技术的产品之一。

为了保证良率,英特尔也在 18A 制程上用上了 Known Good Die(已知良品)测试流程—— Panther Lake 和 Clearwater Forest 都采用了这项技术。

在 chiplet 和异构集成大行其道的今天,在 die 级别完成测试,筛选出良品后再封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和并提升良率。

对 Intel Foundry 代工业务来说,Intel 18A 不光是扳回产品口碑的豪赌,也是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展示。从逻辑工艺到先进封装,英特尔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

▲ 英特尔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

根据英特尔透露的信息,当前 18A 的良率水平与上一代重大工艺转变时的 Meteor Lake 相当,可以说是对产能爬坡相当有信心了。

Intel 18A 倘若能顺利落成,英特尔赖以为生的 IDM 模式,也就能再转起来了。

▲ Intel 18A 的生产设备

尽管英特尔背靠着 AIPC 的大旗,仍不容有失——实际上,以芯片设计见长的 AMD、苹果、高通、英伟达,都会在 2026 年推出自己的芯片,而台积电、三星等晶圆厂的 2nm 制程产品也蓄势待发。

AI 席卷的算力狂潮仍在继续,并摧枯拉朽般地改变一切。

对于英特尔来说,最大的好消息是,先进制程已然准备就绪,先进制造的能力也已经就位。在 AI 浪潮的新一轮起跑线上,我开始期待英特尔能跑出个好成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电纸书也玩窄边框?新款 Kindle Scribe 发布,带来首款「全面屏」Kindle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10月9日 18:00

随着折叠屏手机在便携性和显示效果上的进步,以及内容消费方式的转变,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听人提起「专门用于阅读」的电子设备了。

然而作为电纸书产品的开创者,亚马逊显然不是这么想的。9 月 30 日,亚马逊宣布更新了旗下的 Kindle Scribe 产品线,一共推出了三款改进型号。

根据亚马逊的介绍,今年的「新一代 Kindle Scribe」分别包含 Kindle Scribe 标准版、Kindle Scribe 无背光版,以及支持彩色墨水屏显示的 Kindle Scribe Colorsoft:

图|Amazon

今年的三款 Scribe 屏幕尺寸相比 2024 款稍微增长,从 10.2 寸提升到了 11 寸,同时机身重量从 433g 缩减到了 400g,厚度更是从 5.7mm 压缩到了 5.4mm。

图|Amazon

2025 款 Scribe 的全系主要升级点在于屏幕技术。根据亚马逊官方的描述:「最新的 Oxide 显示技术让书写和翻页速度提升了 40%」,搭配一贯优秀的残影控制,阅读体验无疑距离纸质书更近了一步。

此外,2025 款 Scribe 依然会附赠亚马逊官方的 Premium Pen 手写笔,并且新 Scribe 优化了屏幕的堆叠工艺、进一步缩小了显示层和表面的纹理玻璃,让墨迹和笔尖几乎实现了 0 视差,书写仿真同样大升级。

图|Amazon

而今年的彩屏款 Scribe Colorsoft,是自去年的 Scribe Colorsoft 签名版之后,亚马逊时隔一年就推出的第二款彩色墨水屏电纸书产品。它采用了一套亚马逊定制的显示技术,借助彩色滤光片以及氮化物 LED 光导方案,实现了在增强色彩的同时不至于影响显示细节。

根据官网和商品页面的介绍,Scribe Colorsoft 2025 款的通用书写工具支持 10 种笔颜色和 5 种荧光笔颜色,以及一个专门的着色(shader)工具,可以实现顺滑的 4096 色渐变,用 Kindle 随手涂鸦的效果可以更上一层楼了。

图|Amazon

只不过用过墨水屏设备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彩色墨水屏技术由于需要安装更多颜色的微型墨囊,会造成分辨率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三款新的 Scribe 在黑白模式下都支持 300ppi 的分辨率,但 Scribe Colorsoft 打开彩色显示之后,分辨率会骤降到 150ppi ——换句话说,用它来书写要比阅读更舒服一些。

图|Amazon

此外,亚马逊也为三款新的 Scribe 更新了不少软件功能,其中自然少不了 AI 的影子。

根据官网描述,2025 款 Scribe 在内置的笔记本工具种增加了 AI 搜索的功能,让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搜索笔记,或者用来生成 AI 摘要,甚至是进行深度研究和对话。

这个功能很方便那些更常用 Kindle 压泡面的用户——当你时隔半年重新捡起一本书的时候,可以用 AI 摘要功能来帮你回忆之前看过的篇幅到底讲了些什么。

图|Amazon

亚马逊甚至还学起苹果,花了个 AI 大饼:用户就可以把 Scribe 上面的笔记和文档上传给 Alexa+ 服务,作为文本资料进行对话和讨论——但这个功能要到明年才能实装。

如果你现在就想用这个 AI 功能,则可以利用 Scribe 的 Google Drive 和微软 OneDrive 云盘接入能力。这两个第三方云端文档同样支持上传给 Alexa+ 分析。到时候看看 Alexa+、Gemini 和 Copilot 针对同一篇文档能分析出什么东西,想来也是很好玩的。

不过仅凭上面的这些功能,2025 款 Kindle Scribe 其实并没有什么非常特殊的地方,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次常规升级而已。

然而如果把 2024 款的 Kindle Scribe 拿出来放到一边,我们立马就会发现:今年 Scribe 最大的技术突破,其实就藏在光天化日之下——

2025 款(左)与 2024 款 Scribe(右)|Amazon

在此之前,由于墨水屏的显示底层由一个个装着染料分子的微型墨囊构成,无法像 OLED 那样弯折,因此墨水屏始终没能很好解决外侧排线占空间的问题,最多只能做到三面窄边框。

然而今年的三款 Scribe 都做到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四等边的窄边框墨水屏——从商品图旁边的 Premium Pen 宽度比较,2025 款 Scribe 的边框宽度仅为 0.4 英寸(大约 1 厘米)左右。

这对于电纸书产品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无论是爱范儿此前介绍过的 reMarkable Paper Pro Move,还是今年的 Kindle Paperwhite,无论机身怎样减薄,始终都很难实现窄边框:

图|reMarkable

更重要的是,今年 Scribe 的屏幕边框大进步,实际上要归功于亚马逊的墨水屏供应商——元太科技工业(E Ink Holdings Incorporated)。这家位于台湾省新竹市的上市公司,实际上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墨水屏制造商:

图|元太科技官网

尽管亚马逊 Kindle 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元太科技仍然是全球墨水屏供应商的最大参与者。目前国内市场活跃的电子阅读器品牌如掌阅、文石等等,仍然有很多屏幕来自元太。

而元太这一次在墨水屏边框厚度上的技术突破,极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里出现在国内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产品上。换句话说,一场墨水屏的「全面屏」革命其实就在我们面前了。

亚马逊设备与服务高级副总裁 Panos Panay 展示 Kindle Scribe Colorsoft|Amazon

只不过和小米独占骁龙 8 Elite Gen5 首发一样,亚马逊大概率也会独占元太的窄边框墨水屏一段时间,尤其是 10-11 寸这个黄金尺寸区间。

因此如果你等不及国产品牌跟进,或者仍然在使用亚马逊的 Kindle 生态,那么直接海淘今年的 Kindle Scribe 系列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无背光版 Kindle Scribe|Amazon

标准版 Kindle Scribe 与彩屏版 Kindle Scribe Colorsoft 将在今年内于美国上市,售价分别为 499.99 美元和 62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3560 和 4500 元),无背光的基础款 Scribe 则将在 2026 年初上市,价格 42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3060 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什么你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10月9日 17:12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的节点上,另一台值得说道说道的手机也悄然登场了——Xperia 10 VII。

作为索尼大法的最新力作,这台手机的配置没啥惊喜,但却有些惊吓——在它的包装盒里,你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一根 USB-C 数据线。

没错,不只是充电头,现在连线也要自己买了。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这是手机行业去掉充电头的第五年,手机里的配件越来越少,盒子越来越轻,这背后藏着一套逻辑自洽的商业叙事,一出将「环保」与「生意」完美捆绑的剧本。

只是回过头看,为这个剧本买单的,好像一直只有消费者。

环保和成本,一场「双赢」的生意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 2020 年,苹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上首次取消了标配的充电器,以及 USB-C 接口的 EarPods。

当时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为了环保。

苹果的原话是,全球已经有超过 20 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以及数十亿个第三方充电器,继续附赠新的,只会造成巨大的电子浪费和碳排放。

而仅去掉充电器和 EarPods,每年就能减少超过 200 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马路上少了 50 万辆汽车。

50 万辆汽车,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这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密歇根州(以底特律为代表)汽车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 1960 年的底特律,当之无愧的汽车之城

而「环保」的故事,也依然讲得动听:每一台手机,都为地球做出了一点贡献。

类似的描述,反复出现在苹果每年都会发布,且极为重视的《环境进展报告》(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中。

在苹果巨大的销量和保有量面前,这个逻辑无懈可击,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少个充电头似乎是值得的。

但对于厂商来说,不光嘴上全是主义,心里也没少了生意。

减少充电器,直接带来的是每一台 iPhone 的物料成本下降,但这只能算蝇头小利——更为省钱的,其实是 iPhone 包装盒的体积肉眼可见地缩小了。

在 iPhone 12 系列发布会上,苹果的环境、政策与社会事务副总裁 Lisa Jackson 曾透露一个细节:包装盒变小后,每个运输托盘可以多装 70% 的 iPhone,这意味着单次物流的运输效率暴增,运输成本巨幅下降。

(只是,节约的成本有多少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往往就不提了。)

▲ 左:iPhone 11 系列 / 右:iPhone 12 系列

企业节约了配件的物料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还顺手给自己贴上了「绿色环保」的标签,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他厂商看到苹果这么操作,里子面子都赚了,自然是有样学样。

于是,一股「环保」风潮席卷了整个手机行业。

但俗话说得好,钱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举措真正的魅力,是让厂商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点。

环保再生,生出了新市场

我们还是拿苹果举例子。

iPhone 7 砍掉 3.5mm 耳机孔的时候,理由是「为了给内部堆叠腾出更多空间」,到了 iPhone 12 系列,EarPods 更是被直接砍掉,不再随机附送。

而与这条时间线并行生长的,是一台传奇设备——AirPods。

当 3.5mm 耳机孔消失,EarPods 被挤到和充电器抢位置,再到彻底消失,苹果顺理成章地把用户的视线引向了 AirPods。

一个原本属于用户的标配权利,被悄无声息地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消费需求。

这个需求,被并入了可穿戴设备类别中,从 2024 财年数据来看,这一板块全年营收高达 398 亿美元,超过了 Nike,也超过了可口可乐。

而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预测,AirPods 将在 2026 年,也就是它的十周年,达成累计营收 1000 亿美元的大关。

省下一根耳机线,既减少了碳排放,满足了环保,又创造了新需求,赚到了一整个产业,这可比省成本来得快多了。

到了 iPhone 12 取消充电头,故事的剧本更加纯熟,苹果说「你们都有充电头」,但它没说的是,大部分用户手里的,还是那个用了快十年的 5W 「五伏一安」,而 iPhone 12 系列已经支持 20W 的快充。

想体验更快的充电速度?可以,请额外购买我们的官方快充头,或者选择第三方品牌。

最新的 iPhone 17 系列也没有摆脱这种荒谬的矛盾——随着最新的这代 iPhone 一起出现的,是一个支持 AVS 动态功率调节技术的充电器,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充电体验。

但没有任何意外,这款在未来可以更好保护电池健康度的充电器,没有出现在你的 iPhone 17 系列包装盒里,而是以 329 元的价格,在官网配件区静静地等着你。

你看,这样一来,又满足了环保,又直接催生了一大批配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真环保,但体验真不好

实话说,以上的举措,的的确确为环保做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涌现了相当亮眼的创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典范。

但它依旧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厂商做的这些事儿,不仅没太让利给消费者,更是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就拿已经减配掉的充电器来说,如果你手上没有充电头,或是换机跨度较大,手上只有 A 口充电头,抑或是给家里的老人买 iPhone,可能就要遭罪了——

要是没有提前准备充电头,那么你在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甚至没办法给 iPhone 充电。

别惊讶,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从 iPhone 12 系列一直到 iPhone 17 系列都有人踩过这类坑。这并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相当大一部分老手机钉子户,在换机时真实存在的痛点。

耳机也是同理,在你准备好支持 USB-C 接口的耳机或是无线耳机前,你的手机只能外放,没有任何音频上的私人空间可言。

而回看 iPhone 2G,苹果巴不得将所有配件都塞进去,只为了你能拿到 iPhone,就顺顺利利使用。

这种体验上的滑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但今天确实已经被很多用户「自适应」了。

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有些畸形——

我们花钱买到新手机,一部分必需的配件却不在包装盒里,甚至连基础配件都正在逐渐被去掉。

初衷不错的「环保」,对于消费者来说,慢慢变成了体验杀手。

这合理吗?

当环保的大旗,最终成全的是厂商的名利,而用户只得到了更昂贵的换机成本,和更差的用机体验,何尝不是一种慷他人之慨呢?

在缕清手机减配的历程,以及背后的生意后,让我们聊回到开头索尼的做法。

五年的温水煮青蛙,让取消充电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索尼可以肆无忌惮地更进一步,将现在包装盒里的「独苗」也给去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照此下去,恐怕我们以后拿到的新手机,不仅需要自己提前买好充电头、耳机,甚至还要连充电线也准备齐全,才能获得正常体验。

虽然这个担心颇有滑坡谬论的嫌疑,但在商业市场,底线就是在不断地试探中被突破的,这并不是一个好趋势。

作为消费者,我支持环保——我愿意为更可持续的技术、更绿色的生产方式买单。

但我反对以环保之名,行成本转移之实——如果所谓的环保,最终只是让那些本应在手机盒里配齐、到手就能用的东西,变成要付两次、甚至三次钱的商业游戏。

那就不是环保,而是算计。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一把魔法扫帚,可以贴地飞行:戴森 PencilVac 评测

作者 杜晨
2025年9月30日 11:06

今年 5 月份,戴森推出了一支形态前所未有的吸尘器:PencilVac。它有着铅笔状的机身,除了吸头之外的全部元器件都集纳于纤细的机身之中。

我回想起在东京发布会的现场,这支吸尘器的出场方式令人出乎意料,又印象深刻:

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讲了一小会,然后直接回头,从台上一组像是舞台装饰的铁管上,取出了一根「棍子」,动作简单、直接,没有花言巧语,也没有声光电特效,出其不意又直截了当的亮相,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是的,PencilVac 其实一直就在台上,藏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也正好完美传递了产品的最大特点:纤细、轻松、易于收纳、毫不惹眼。

那一刻,令我联想起苹果发布会,乔布斯从兜里掏出 iPod Nano,从牛皮纸袋里取出 MacBook Air 的名场面。一个创立于英国乡下棚屋的英国品牌,和另一个发家自加州郊区车库的美国公司,巧合般地达成共鸣。

前不久爱范儿收到了戴森 PencilVac。经过一周左右的居家使用,它确实达到了我的预期:

PencilVac 是一支极度简单且易于操作的吸尘器——就像一把「魔法扫帚」。

相比主流家用轻型吸尘器,即便是同品牌产品,PencilVac 都更加纤细,重量更轻。用它来吸地这件事,不像是在操作吸尘器,而是像用扫帚和拖布那样,回归一种更原始、纯粹的体感。

相比我之前用了六年多的戴森 V8,吸完整个家的地板省力至少一半,甚至还有力气和心情换个刷头配件,去清理一下家具高处(例如灯罩、置物架和衣柜上方)——这正是 PencilVac 和传统吸尘器最大的区别:使用它能让更多人感到愉悦,即便不是清理爱好者(比如我),PencilVac 仍能极大降低过程中的痛苦。

当然,PencilVac 并不是完美的家用吸尘器,它在形态和续航上做了取舍,也有适合和不适合的场景,在评测中我会提到。

PencilVac 的总重量只有 1.8kg 左右,主机身重量不到 1kg。相比之下,我家的「钉子户」戴森 V8,重量为 2.61kg;同样备受欢迎的 V12 Detect Slim 是 2.2kg;Gen5Detect 则有 3.45kg——PencilVac 无疑是戴森近几年打造的最轻、最易于操控的无绳吸尘器。

再加上 38mm 直径的超细机身,PencilVac 看起来、用起来,都像一支扫帚。

在东京詹姆斯·戴森告诉我,PencilVac 从 2021 年左右开始构思和设计,其间经过数千次迭代,最终将马达、集尘仓、整个吸力输送机制、电池和主板等元器件,都集成到 38mm 直径的机身内部。

「38mm」也是个值得一提的数字:它是贯穿整个戴森产品矩阵里的设计哲学,吹风机、卷发棒,以及本次的 PencilVac 上,都会看到这个数字一以贯之。詹姆斯·戴森告诉我,38mm 是「经过无数次设计迭代和用研,得到的最优手感的结果。」

把吸尘器装进 38mm 的机身,马达部门功不可没。PencilVac 内置戴森公司最新研发的 Hyperdymium 140K 数码马达(每分钟 14 万转),在 PencilVac 上 的最高档位上提供约 55 AW(空气瓦特)的峰值吸力。它也是在同尺寸下最快、同转速下最小的戴森吸尘数码马达。

对于家用吸尘器,55AW 确实不高,但数据要和实际结合才有意义:我家使用面积约 60m²,地板,污物主要是猫毛、工地扬尘、浮尘、纤维和长发。

在 Eco 节能模式下,1-2 个来回足以吸走 90% 左右的脏物;而对于顽固位置,比如平时较少清理的狭窄角落,或因浴室水汽固化在地面上的污物,使用 Med 标准模式和 Boost 强效模式,3-5 个来回也可以清理得八九不离十。

我想,对于和我家面积相当甚至更小的房屋来说,PencilVac 的吸力是绝对够用的。

用它替换了戴森 V8 之后,我发现自己更愿意、更经常想把它取下来,在家里目所能及的地方吸两圈。因为PencilVac 的整个机身都可以轻松握住,操作起来远比 V8 更轻松。对于吸地这件事来说,PencilVac 实现了我所认为的「完美人体工学」。

再搭配上这次全新开发的标配 Fluffycones 四锥万向吸头,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需要摆弄 PencilVac,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

握着 PencilVac,一开机,吸头会有一种像是「悬浮」起来的错觉。不需要多大力气就能在地板上滑动起来。它的阻力有点太「小」了,以至于来回吸地的速度都变快了。这也是我在 5 月发布会的体验区测试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按照我的理解,Fluffycones 的四联锥筒,以两两一组反方向转动,把吸头从地上「抓」了起来;吸头没有很强的吸力是直接向下的,而是走了一个复杂的气路设计,确保四个锥筒的每个位置都有吸力。

实际体验中,使用 PencilVac 从家具下方、背后的狭窄角落里进进出出,是一种 V8 给不了我的畅快感。摆弄它非常省力,而这也是相比 V8 我会更主动、更频繁使用它的原因。

这种「悬浮感」,让我很想把 PencilVac 称作一支「贴地飞行」的「魔法扫帚」。

但用着爽不是全部,吸头打理同样重要。我的老 V8 因为服役时间比较久了,我基本上每个月手动清理、视情况(半年 or 一年拆一次滚筒)。而由于 PencilVac 到我家才不到两周时间,还没有到需要手动清理的程度。

对于大量的猫毛、头发,以及毛发灰尘的混合物,戴森兑现了 5 月发布会时候说的「零缠绕」。一周使用下来 Fluffycones 吸头的锥筒全然无恙,只有其它地方偶尔会卡住一两根猫毛,不影响工作。

具体的防缠绕机制在于,头发从滚刷的任意位置进入,锥形滚刷旋转会将毛发「甩」向刷头两侧并分解,然后再通过边缘的气路设计重新吸回到集尘仓里。如果你用大量毛发去测试,它们会被吸头打成「绺」然后从侧面甩出来。

这一点,我是因为吸到床底下猫吐的毛球才发现的……

除了零缠绕,Fluffycones 四锥万向吸头的气路设计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为边缘提供足够吸力。

想必戴森对于「零缠绕」这三个字是足够自信的,所以它敢把刷头的外壳做成透明的。就算有缠住头发,现在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抬起吸头,直接一眼就能看到。

再说到 PencilVac 的集尘仓,它是我在无绳吸尘器上见到过最简约且符合直觉的设计。

PencilVac 集尘仓受到 38mm 物理限制,总容积只有 80ml,是不是要经常排空集尘仓?

其实一开始我也担心,但实际测试后发现完全没问题。我在两天时间里分别用半小时左右吸了整个家的地板,特别关照了之前没怎么问津的猫爬架角落。第一天用 Eco 档,猫毛挤占了 3/4 的尘仓。我想测试一下极限,第二天开了 Boost 档继续吸——我发现,档位开的越高,尘仓的压缩越厉害。

参数表显示,PencilVac 开启 Boost 档之后的压缩体积比达到 5 倍。而在现实中,吸完整个家的各种灰尘尚未塞满整个集尘仓,还留有一点余地——所以别看它容量小,其实能「吸」也能「装」。

这里正好回答另一个当时我们总被问到的问题:拆除吸头清倒灰尘的时候,会不会有残灰立刻掉下来?

实测结果是基本不用担心。当吸尘器工作时,灰尘被空压吸到集尘仓的顶上,停机后也不会掉下来。因为集尘仓内有一个经 12 层立体折叠的精密折叠滤网结构,使用金属+无纺布等材质,滤网总面积为 120cm²。每一层捕获符合当前尺寸的颗粒,抓不到的留给下一层,以此往复,最密的一层可以捕获 0.3μm 的颗粒物。

吸尘完毕后,尘仓内的一个小盖门缓缓落下,作用是避免仓内灰尘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关机时确实会有些灰尘尚未进入集尘仓,会残留在这个盖门之下。因此我的建议是在吸尘完毕之后再让 PencilVac 空转几秒钟,再关机、拆吸头。

集尘仓更好玩之处在于排空的方式:戴森全新设计的活塞式排空系统,只要把吸头拔下来,把集尘仓对准垃圾桶,往下一推一拉,就搞定了。

活塞式设计是为了彻底解决「尘雾」这个困扰戴森公司的问题。5 月采访的时候他们表示,过去气旋式产品的尘仓设计并不理想,用户会抱怨弄脏手。主要是排空过程会有一个向上拉出主机的动作,此时尘土受重力自然掉落,但由于尘仓较大,会产生扬尘,而且一次性无法倒干净,用户要做一个拍击尘仓或主机的动作,也会制造更多的尘雾。

而现在 PencilVac 的长条形集尘仓,内部机制能够将绝大多数的尘土和毛发「压实」。再结合前面提到的仓内压缩,推出去的其实是一个由毛发和尘土组成的完整「尘团」——这种压缩效果显著降低了尘雾的产生,和我之前用的 V8 的确是天壤之别。

符合人体工学,操作简单不脏手;不产生尘雾,可以直接推到垃圾桶的深处——用过 PencilVac 之后我会有点怀疑:为什么之前的吸尘器都没有这样设计?

关于集尘仓我唯独有一些小的不满意,就是活塞动作的过程中,集尘仓内部有几个紧贴透明外壳的部分,会挂住一部分灰尘。

这当然不会影响 PencilVac 的正常工作,只是如果你有强迫症的话(我没有),可能要记得隔一段时间把尘仓拆开冲水清洁(在连接吸尘器后,戴森 app 也会这样提醒你的)。

邻近结尾,说说我对 PencilVac 的整体看法和发现的不足。

它作为一支吸尘器的体验非常顺畅和符合直觉——或者可以说,它回归了最原始的扫帚/拖把体验。特别是在光滑地面,用它来吸尘真的像是在「贴地飞行」。

而使用配套的软毛缝隙组合吸头,用吸尘器来清理较高的位置,比如衣柜上方、灯罩,以及用另一个随附的单螺旋吸头去清理床单和沙发,都变得轻松许多。

但除此之外,PencilVac 处理其它位置都不算理想。

  • 车内,如果空间不够大,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尴尬;但好在杆子又细又长,可以拆成两截,车里存放确实不占空间。如果经常需要车内吸尘,恐怕戴森的其它产品更合适。
  • 半高不低的地方,比如桌面和一般台面,摆弄起来会有点累,我用它吸了我的办公桌,知道的是在吸尘,不知道的以为我在耍金箍棒……

当然,这不是设计缺陷,而是吸尘器没有万金油,形态、设计、功能,三者之间必有取舍。

最大的取舍在于机身物理限制了电池续航。实测中,Eco 模式可以使用 30 到 45 分钟(中间偶尔关机),Med 20 分钟左右,Boost 10 分钟左右。如果你想一次性吸完全屋再充电,70 平米两室一厅是我认为的极限。

也正因此,我认为 PencilVac 最适合的是大都市独居/合租的上班族人群,房屋面积在 30-60 平米之间,平时工作很忙,下班后/休息日做清洁的时候希望没有额外负担——PencilVac 在清理效果、使用体验和收纳难度上取得了平衡。(戴森在东京发布这个产品,可能也考虑到「社畜」们跟 PencilVac 真是绝配……)

此外,PencilVac 也很适合行动不便力气不大的老年人,或因为电脑/手机过度使用受腱鞘炎困扰的人群。

最后,我认为戴森 PencilVac 所提供的,是将最先进和复杂的吸尘和空气压缩技术,和最原始的「大道至简」的工具形态所结合的体验。它的产品设计,特别是人体工学,令人想起「科技以人为本」这六个字——在这个时代实属异类。

回想起我当时跟詹姆斯戴森开过一个玩笑,给这个产品起名叫「e-broom」。他嫌这个名太土,但也表示,「在设计阶段,让产品的使用体验接近扫帚,确实是我们的关键灵感之一。这是最符合直觉的。」

正如前面提到,PencilVac 并不是完美的产品。它把轻便、易用、人体工学,以及隐藏在这些要素之下的技术创新做到了极致。但与此同时,它的造型也带来了不适合的场景,并且电量续航也有所限制。

究其根本,我们做清洁是为了卫生的底层需求,更是为了心理愉悦的最终结果。但长久以来,搞卫生这件事本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愉悦,甚至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买吸尘器、扫地机器人,会花钱请保洁工上门来代劳。

至少 PencilVac 对于转变我——一个不爱搞卫生的人——是很有效的:我变得更爱吸地、更主动吸地了。

而如果你恰好是一个能够从搞卫生里找到快乐的人,那恐怕 PencilVac 能给你带来的爽感是加倍的,就像在游戏中拾取了一件新的趁手武器那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拆解新 iPhone 的「高原」设计,以及「可替换电池」的线索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9月28日 14:16

在发布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时,苹果都提到了一个词——Plateau,原意为「高原」,国内官方命名为「扩展平台」,形容这两台 iPhone 背面那个包括相机 Deco 在内的长条状突起。

这不仅是一种单纯「凹造型」的设计变更,背后是 iPhone 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

因此,虽然 iPhone 拆解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但今年的意义非比寻常。往期爆料已经说的不能再直接: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甚至后年 iPhone 20 周年款,都将从今年的新机,特别是 iPhone Air 这块「试验田」出发。

拆解 iPhone Air,我们将看到苹果面向未来的设计思考;在 iPhone 17 Pro 上,我们也会看到后续 iPhone 的工程实现思路。

iPhone Air:轻薄的艺术

史上最薄的 iPhone 究竟是怎么炼成的?除了配置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苹果也在 iPhone Air 的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

轻薄手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机身之中塞入尽可能大的电池,这也是 iPhone Air 采用「高原」的原因:尽可能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腾出更多空间。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但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绑架——这句话十年前就在说,今天仍然无比正确。

iFixit 给 iPhone Air 做的 CT 图中,可以发现整个手机将近 60% 的空间,都被电池盘踞:

▲ 图源:iFixit

也就是说,iPhone Air 彻底改变了从 iPhone 4 开始就一直坚持的传统「纵向主板」设计,不仅采用了横向排布的主板这一近年来 Android 阵营的主流思路,更是采用了常见于 Android 手机上的「主板、电池、马达麦克风」由上而下的三段式排布设计。

顺带一提,今年另一款超薄旗舰三星 Galaxy S25 Edge 机内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排布方案。

▲ 图源:iFixit

iPhone Air 依旧沿用了背板开启的设计,拆下背板后,我们能更直观看到这块巨大无比的电池,额定 3149mAh,12.26Wh。不规则形状的设计,没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

▲ 图源:iFixit

有意思的是,iPhone Air 内部的这块电池,和苹果为这个型号推出的 MagSafe 外置电池在形状和规格上一模一样——

这让爱范儿联想到了欧盟在前不久推出,并将于 2027 年正式强制执行的新规:届时,所有在欧盟地区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更换的电池。

谁也不好说,苹果在这块电池上的心思,是不是在为那样的未来做好准备呢?

▲ 图源:iFixit

回到 iPhone Air 拆解:苹果用了业界好评满满的电压敏感胶水,只要用专门的工具在电池连接处通电,电池就能相对轻松地取下。对于一款电池较小需要频繁充电,从而导致电池损耗速度更快的手机来说,这项技术显得更有价值。

对于电池等在内的主要零部件拆卸难度,iFixit 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和多年前的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在 5.6 毫米厚度的机身内塞入大量的元器件,完全称得上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少元件苹果都采用了定制方案,例如 USB-C 接口模块,就采用了钛合金 3D 打印技术,不仅更轻薄,号称强度也更高,还更省原料。

「高原」部分也是如此,左边的大摄像头模组采用了多边形设计,右边的扬声器则是完全贴合「高原」的圆边,而下方的组件基本都是「L」字形或「凸」字形,如同紧密排布的拼图。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iPhone Air 的主板部分,然采用了双侧叠板的设计,但实际堆叠部分只有突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积都是单层设计。

▲ 图源:iFixit

拆开双层主板后,我们不仅能看到全新的苹果自研 C1X 基带,以及 N1 无线芯片,像是电源管理模块也封装成一小个颗粒。这么做的坏处是维修时只能整个更换,但好处是组件占地显著得到压缩。

▲ 图源:iFixit

关于 iPhone Air 机身的讨论,自然集中在其超薄机身和钛合金框架的强度,能否避免这台史上最薄 iPhone 重蹈 iPhone 6 系列「弯曲门」(bendgate) 的覆辙。

著名「毁机博主」JerryRigEverything 实测,双手紧握硬掰无法折断 iPhone Air,日常实用性相当过关;而在更严苛的起重机压力下,iPhone Air ,在受到 171 磅(约 77.56 千克)重量时手机发出断裂的声音,到 215 磅(约 97.52 千克)屏幕才彻底开裂。

并且,由于 iPhone Air 的主板集中在机身上部,机身中部折弯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要电池没有刺穿、内部走线还连着,手机居然还能正常使用——「史上最耐用 iPhone」绝非苹果虚言,只要你不提电池容量……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拆开 iPhone Air 后,我们更能直观感受苹果做出的工程学探索:全新的机身空间排布方案,大量的定制组件,又没有失去苹果内部电路一贯的优雅。

这很符合爱范儿最初对这台手机的定调——一台以「实验性」为主的机型,为未来的 iPhone 轻薄化、折叠化铺好技术道路。

更重要的是,比起去年采用了大量一次性胶水的「超薄」iPad Pro,iPhone Air 的元件依然坚持了更占空间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手机的可维修性水平,iFixit 也给出了 7 分的较高评价。

▲  图源:iFixit

iPhone 17 Pro:内部比外部更好

首次采用一体成型工艺的 iPhone 17 Pro,手感和观感都很优秀——直到用户们发现,自己刚拿到手的新机,背部已经出现了不少划痕。

▲ 图源:Consomac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iPhone 17 Pro 的相机模组突起边缘,这个缺乏圆滑过渡的模组边缘,一旦放在兜里被钥匙、硬币等刮蹭,表面的阳极氧化涂层很容易被刮掉,露出铝金属的表层,从而留下无法恢复的划痕。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机身其他平坦的部分,划痕不会像相机模组边缘那么明显,但依然存在。

罪魁祸首很可能正是相机模组这个过于锋利的边缘,导致阳极氧化涂层无法很好贴合边角而更加脆弱。

这可以说是阳极氧化工艺的通病,但苹果依旧选择了目前的锋利设计,而并非没那么醒目,但相对更耐用的圆滑过渡。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想要避免这个问题,只能选择戴好保护壳,不过一些用户已经在网上吐槽,戴手机壳的过程,如果用力角度不对,或者夹杂了尘土,也可能带来划痕……

和这个中看不太中用的机身外壳相比,iPhone 17 Pro 系列的内部构造是更围绕使用体验的全新设计。

和 iPhone Air 类似,iPhone 17 Pro (Max) 也采用了「三段式排布」,主板主要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带,被网友戏称「典型的安卓结构」。

▲  图源:iFixit

虽然 iPhone 17 Pro 对比上一代电池容量提升 406mAh 之多,但如果对比两者的内部结构,会发现电池更多是形状变化,面积实际上没有变大太多。

▲  图源:iFixit

因此电池容量挤了这么一大管牙膏,更多是由于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由于换用一体式机身,iPhone 17 Pro 需要从屏幕而不是背板进行打开。拆下屏幕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巨大的散热片,几乎覆盖了整台手机。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撕开散热片的覆膜,就能看到本次 iPhone 17 Pro 全新配备的 VC 均热板 (vapor chamber 蒸汽仓),Pro Max 版本的面积(下图左)会比 Pro(下图右)大上一圈,两者分别约为 2200 和 2000 平方毫米——在动辄 4000 平方毫米 VC 均热板的 Android 阵营面前,还是略显逊色。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根据@微机分WekiHome 的拆解,这块 VC 均热板属于铜网结构,效果不如铜粉烧结结构。不过这块均热板采用了激光焊接工艺,导热效果更好,理论上成本也更贵。

还有一个细节:iPhone 17 Pro 的屏幕组件背面也贴有散热片,因此处理器散发的热量会首先通过 VC 均热板快速分摊到整块铝合金散热片,部分热量也会传导到屏幕部分。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值得一提的是,整块铝合金散热片厚度在 0.3 毫米左右,或许就是 iPhone 17 Pro 系列变厚 0.5 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屏幕和散热片,主板的正反两面、后壳、MagSafe 线圈都覆盖了散热膜,足见今年苹果对于 iPhone 17 Pro 散热能力的重视。

iPhone 17 系列用上的全新的前摄传感器也终于露出真面目,原来并非苹果所宣传的「正方形」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八边形底,是平衡了实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比起 iPhone Air,iPhone 17 Pro 上的「高原」设计并没有带来更轻薄的机身,苹果更多的考量还是散热:主板集成在机身上方,避免用户摸到发热,也能更好利用 VC 均热板的特性,将集中的发热均匀分散到整个机身。

还有一个相对巧妙的设计:天线围绕「高原」进行了排布,不仅美观,也能避免用户握持手机的影响。

虽然更实用,但一些网友认为,iPhone 17 Pro 的内部电路设计显得略有点杂乱,少了以往的苹果味。当然毕竟用户是看不到的,这点就见仁见智了。

iPhone 高原,是实用主义的设计

由于比往年更明显的堆料倾向,今年的 iPhone 产品力爆棚,性价比高得不像苹果,因此被戏称典型的「安卓 iPhone」。

没想到体现「安卓思维」的不止参数和配置,拆开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这个在 iPhone 上略显陌生的三段式设计,其实早已是国产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

▲ 小米 15 系列也是三段式结构的代表,图源:微机分WekiHome

苹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为了压缩 iPhone Air 机身的设计,而这种更极致利用机身空间的方式,反而也能迁移到 iPhone 17 Pro 这款看似和 Air 定位南辕北辙的产品上。

因为本质上,智能手机的发挥离不开机身的限制,Air 的探索就是为了榨取每一丝空间实现高性能,相关技术落到空间更宽裕的 Pro 身上,自然也能让 iPhone 17 Pro 挤出比过往迭代更大的牙膏。

一言蔽之:这个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设计,让 Air 够 Air,让 Pro 更 Pro。

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产品工程学思路上的变更,背后离不开这几年技术的进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诸如 A19 Pro、N1、C1X 这些自研的 Apple Silicon 的加入和优化。

当然,确实很多网友表示 iPhone 17 Pro 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丑,不如以往的方形 Deco 更具美感——但这也侧面说明了苹果开始转变做 iPhone 的思路:用户实际体验的优先度,已经超越了外观设计。

未来,我们也能见到「高原」——包括凸起的外观,和内部的高集成横向主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 iPhone 上。对于 iPhone Pro 和 iPhone 标准版这样的常规机型,也能在电池容量得到扩张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热的增强,实现手感、参数的双赢,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用户乐于见到的提升。

而在明年的折叠 iPhone 上,苹果若要把铰链和双摄都塞进这个可能比 iPhone Air 还要更薄的机身,同时还要配备一块大电池,想必也离不开那块巨大的「高原」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ivo 提前剧透 X300 系列 2 亿长焦主摄,但亮点其实是算法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9月26日 20:30

vivo X300 系列定档 10 月 13 日发布,而今天 vivo 提前给新机的影像开了一场发布会,介绍了 X300 系列上的两颗「两亿镜头」:长焦和主摄。

比起硬件参数,vivo X 300 的影像升级,更多体现在算法上。

提起 vivo 影像,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长焦」——通过 vivo X100 Ultra、X200 Pro 以及 X200 Ultra 三次迭代,在市场和用户心中都构建了「vivo = 长焦好」的印象,而 X300 系列自然会继续在这颗镜头上加码。

vivo X300 系列将搭载一颗 2 亿像素 APO 长焦镜头,支持 CIPA 5.5 级别的光学防抖,并联合三星研发了「蓝图三星 HPB」传感器。

光学配置只是长焦摄影的下限,一些更复杂、极限的场景离不开算法加持,vivo 这次也着重强调了全新的「Magic-Cloud AI 算法」。

Magic-Cloud AI 算法在云端运行,也即要求手机联网,处理速度虽不如端侧,但胜在经过处理的照片,在清晰度上比端侧算法有显著提升,并且能够运用在文字、夜景、人像、花鸟等多类长焦。

长焦镜头的一个重度需求场景就是演唱会,这也是 vivo 这几年突破的重点。

得益于零延时多帧的「灵动人像算法」,vivo X300 系列的长焦抓拍能力进一步提升,长焦抓拍舞台上的歌手,画面更清晰,表情也能更好。

体育赛事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场景:距离远,运动员动作快,追焦成为一个难题,vivo 的解决方案则是「蓝图极限追焦引擎」,能实现毫秒级的精准锁定。

并且 vivo X300 系列支持 12 张一秒连续拍摄 36 张的无损画质高速连拍,运动员的动态能尽收镜头之下。

除了演唱会和赛场,「打鸟」也是近几年兴起的手机长焦长焦。

针对生态摄影,vivo X300 不仅能实现远距离更清晰的抓拍效果,还有全新「空气切割机」算法,其实就是一个针对动物的「人像模式」,能够更好识别动物羽毛毛发和杂乱背景之间的区别,做到只保留主体画面细节,并实现更精准的虚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vivo 这次还带来了影像交互上的一个新体验:长焦算法提供三档调节,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平日长焦拍摄的计算强度——画面纯净度与现场真实感之间,不再是二选一。

如果觉得 vivo X300 系列上的这颗长焦镜头还不够,长焦增距镜系统能进一步提升望远能力。

作为日常拍摄的最主力镜头,vivo X300 同样搭载了一颗 2 亿像素的主摄,主打旅拍人像摄影。

vivo X300 系列对人像的定调走「真实路线」,一张人像成片将由 80% 的真实和 20% 的美颜润色组成。

「真实」来自于这颗 2 亿像素的传感器,用 vivo X300 主摄拍人像会保留大量的细节,甚至皮肤上的毛孔,以及佩戴的饰品都能高清呈现。

并且,vivo X300 支持人像模式全焦段 5000 万像素成片,也是目前行业的独家水平。

人像摄影同样是一个更注重风格、审美和算法的赛道,并且不同的用户之间对「人像美」都有自己的定义和偏好。

vivo X300 系列搭载了多种人像摄影风格:透亮人像氧气美 、蔡司自然人像原生美等等。全新的「元气骨相重塑 」则是 AI 和人像摄影的结合,智能去除用户面部疲态,提亮该提亮的部分,调整面部结构和神态。

不仅 AI 不止赋能拍摄的过程,vivo X300 还将搭载「AI 定制美颜」的后期能力,大模型系统学习用户的修图偏好,然后批量运用于其他照片上。

针对光线复杂不好处理的夜景,vivo X300 系列的应对方式则是「电子柔光箱」算法,针对不同的顶光、逆光、暗光场景进行柔化,人物面部能保持干净、立体、肤色还原。

而像更具难度的闪光烟花场景,vivo X300 也准备了相应的算法进行应对,减少烟花重影毛边,人像也能保持清新透亮。

用户的需求也早已不止静态的人物照片,Live Photo 也是近几年大火的赛道。vivo 增强了 vivo X300 系列拍 Live Photo 封面画质和动态的一致性,还首发了 Live 图的路人 AI 消除功能。

自 vivo X100 Ultra 开始,vivo 的影像能力也不再局限于拍照,录制视频也成为了每一次迭代的重点。

vivo X300 系列搭载 LYT-828 传感器,还搭载了云台级别的防抖能力,防抖角度达到正负 2.6 度,防抖角度面积相较上代提升 56% 。

专业格式方面,vivo X300 系列能够实现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并支持拍摄 4K 120fps 10bit log,认证 ACES 工作流。

而在一些日常的演唱会或者旅游场景,vivo X300 支持「录拍双系统分时架构」,录制 4K 视频时可以通过独立通路拍摄真正的照片,而不是截下模糊的视频截图。

视频讲究「电影感」,vivo X300 系列和联发科联合开发了一个「智能分区影调引擎」,拍摄视频时可以智能识别拍摄主体,大幅改善影调层次。

总结一下这次发布会公开的 vivo X300 系列影像的重点新功能新特性:

  • 长焦:2 亿像素,蓝图三星 HPB 传感器,CIPA 5.5 级防抖
  • 主摄:2 亿像素,蓝图三星 HPB 传感器,CIPA 4.5 级防抖
  •  灵动人像算法,舞台抓拍更清晰
  •  蓝图极限追焦引擎,毫秒级追焦
  •  12 张每秒连续 36 张无损画质高速连拍
  •  Magic -Cloud AI 算法,远距离长焦清晰度增强
  •  全焦段 5000 万高像素人像模式
  •  多种人像摄影风格:透亮人像氧气美 、蔡司自然人像原生等
  •  元气骨相重塑,AI 调整面部结构和神态
  •  电子柔光箱算法,夜景复杂光源柔化
  •  闪光烟花人像算法,提升烟花人像清晰度
  •  AI 定制美颜,学习用户修图习惯批量 P 图
  •  Live Photo 封面动态一致性增强,支持 AI 去路人
  •  云台级防抖能力,防抖角度达到正负 2.6 度
  •  录拍双系统分时架构,录 4K 视频可独立摄影出片
  •  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
  •  智能分区影调引擎,拍摄视频智能识别拍摄主体
  •  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并支持拍摄 4K 120fps 10bit log,认证 ACES 工作流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半个月后的正式发布会留惊喜,这次影像发布会上,vivo 其实没有谈到太多 X300 系列的镜头配置,更多讲的还是算法。

并且,vivo 的算法具有很明显的「场景化」特征,针对日常摄影中的复杂又常见场景,都有一个专门的算法去解决现存问题。

对比起 Ultra 影像旗舰,主打平衡性的 vivo X300 系列堆料实现影像突破的空间有限,针对性的计算摄影调优,也是一种不错的解法。

至于 vivo X300 系列更全面的影像和其他体验,将于 10 月 13 日 19:00 的发布会正式揭晓,爱范儿也很快为大家带来真实体验,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对话高通中国董事长孟樸:「智能网联汽车」是欧美提出来的,但「中国速度」更快

作者 刘学文
2025年9月25日 13:54


2025 年对于高通来说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不光是高通公司成立 40 周年,也是高通在华发展的 30 周年,这意味着这家科技企业经历了数个技术浪潮,见证了 2G-3G-4G-5G 四代通信技术的变迁,也为即将到来的 6G 网络在做准备。

除了对应高通(Qualcomm)的通信技术之外,智能手机产业进入到了成熟期,而智能眼镜,具身智能机器人,AI 新设备,汽车智能化智驾化等等趋势汹涌而来。

如果智能手机行业的起点是在大洋彼岸,中国智能手机产业是从追赶开始,发展到与苹果三星这些巨头分庭抗礼的话,那么上面提到的关于 AI 新设备,具身智能机器人,乃至智能汽车的发展中心,天然就在中国。

这意味着高通需要更加契合中国本土创新的节奏,也面对着更多的中国机遇。这便是爱范儿等媒体在 2025 骁龙峰会上与高通中国董事长孟樸对话的背景,以下是对话摘录。

Q:今天我们看到峰会现场邀请到了张亚勤院士和(宇树科技)王兴兴,是否是在释放发力具身智能的信号?此外,对高通 CEO 安蒙所说的 6G 预商用终端最快有望在 2028 年开始推出,智能体可能会成为新的使用入口的观点,您有什么看法?

A:这次在中国落地骁龙峰会,我们特意邀请了中国一些技术领域的大咖。当前,AI 无疑是一条贯穿各领域的主线,而具身机器人(具身智能)作为国家重点推动而且处在产业前沿的方向,也备受关注。今早吴晓波老师也分享了,最近专门调研了 14 家具身机器人的公司,显示出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

因此,我们邀请张亚勤院士和王兴兴先生,正是看重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张亚勤院士在 AI 方面,特别是 AI+ 领域有着独特见解;而王兴兴所在的宇树科技,在具身机器人领域中具有鲜明特点和代表性。

从高通公司战略角度看,AI 将一直是我们的一条主线方向。至于具身机器人,尽管最近才成为热点话题,但实际上高通早有布局。早在 2021 年上海进博会的时候,高通率先提出「5G+AI 赋能千行百业」的理念。在历次进博会展会上,我们也展示了 AI 赋能的咖啡拉花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等前沿的AI应用演示。

如今,随着各种大模型的产生、演进和在终端上的落地,这些技术将迎来更为广泛的普及。高通公司将这些视为端侧 AI 落地的具体实现路径,并致力于与中国的产业链以及各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深入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普及。

▲ 高通在汽车座舱芯片领域有很高的市占率,同时也在进军智驾芯片市场

Q:您能否分享几个高通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中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感受。其次,高通未来在中国将如何与新能源车合作,有哪些合作重点?

A:我们在新能源车领域还是有蛮多故事的,高通进入汽车行业已经有 20 多年,只是大家知道得比较少,从最早的通用汽车安吉星 CDMA 1x 车载网联解决方案,到后面的很多车包括大众普及型的车里面都有这种无线连接,这个设备在行业里一般叫 T-Box(车载无线终端),高通一直是这个领域主要的供应商。但在之前,汽车行业还是比较传统的行业,100 多年的历史,层级也比较多。我觉得 2020 年到 2022 年这三年期间(很值得一提),这几年中国的车企在新能源应用和智能网联上正好处于大爆发,这两项技术相辅相成,如果没有新能源,很多智能网联的功能没有意义或者说不能实现。所以新能源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是新能源没有智能网联的话,车从应用场景来讲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从分享故事的角度来讲,讲到智能网联汽车最先提出的是欧美厂商,起码从高通公司了解到的,(最初)对我们提需求的实际上是一些欧美厂商。但是汽车行业比较传统,以前的厂商设计车的时候都是做四到六年的规划,我们谈很长时间定型了以后,四年以后才上车。中国厂商很不一样的一点,特别是从在那三年发生的情况来看,他们推动新技术在新能源车里面的应用非常快速。因为在中国,新能源车里因为有电池,所以应用场景不一样了。欧美厂商推动智能网联的目的,更多是帮助驾驶员和乘坐成员更舒适、更安全地从 A 点到 B,车辆仍然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推动汽车成为「第三生活空间」,可以在车里打游戏、听音响、看大片、周末去郊游和钓鱼,这些都是与欧美不同的场景。在这样场景的推动下,「中国速度」就提出来了,我们很多的客户一边还在跟我们签约,谈合同细节,一边就跟我们说交货要晚了。因为他们速度非常快,今天签约后告诉你明年 1 月他们就上车了。我觉得,中国的发展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经常提到「中国速度」。我们一定要适应「中国速度」的要求,按照传统汽车行业、传统欧美厂商的速度,我们没有办法支持这些客户,所以这是一个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从智能网联车应用的时候,中国厂商每家都对应用场景有不同的诉求或是不同的优先级,所以对我们芯片的要求非常广泛。每家都不一样,有的厂商因为有不同的需求,觉得一个芯片觉得不够用了,选择两颗芯片;有的厂商觉得我们的芯片有充足的算力,让我们给开放接口用于别的用途。所以,中国厂商要求的方方面面,也是鞭策和挑战,不管是从跟上「中国速度」,还是满足中国厂商多方面的要求,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试。我觉得挺高兴的是,我们通过了这些中国厂商的「考试」,我们从智能座舱到舱驾融合,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商。上午 Akash和我的主题演讲都有提到,在过去 3 年时间里,我们已支持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推出超过 210 款车型。国外一个市场、一个厂商,每年也就是发布一两款,不会有那么多。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跟新能源汽车或者说是跟中国汽车产业进行合作的成果。

对于其他领域的合作,比如说人工智能,车是一个很好的端侧 AI,是非常好的实现点。因为车的安全性和移动性,它没有办法依赖于云端的 AI,一定要在本地解决,包括上午张亚勤院士提到的,有很多操作一定是要在车里实现的。这些方面,我觉得后面我们跟中国汽车产业合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 本次 2025 骁龙峰会,高通发布了移动芯片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和 PC 芯片骁龙 X2 Elite 系列

Q:我想询问拓展电脑、手机、汽车的芯片之后,高通会不会去看其他 AI 硬件的专用芯片?今天早上王兴兴总也提到了缺乏机器人的专用芯片,而且我们也听到中国的 AI 眼镜公司提到说中国已经有面向耳机的芯片,但他们希望有眼镜的芯片使眼镜更轻巧,未来高通会专门研发其他 AI 硬件专用芯片吗?您怎么看未来市场的增长呢?

A:我觉得您要把从一个阶段性的、带有发展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觉得高通的一个优势是,在所有大家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有很多已经在手机里做过了。以前我们讲到智能终端的时候,就是智能手机,而没有其他的智能终端。随着 5G、AI 的发展,所有的终端都变成了智能终端。上午的主题演讲也提到,高通的优势或者说战略就是,我们在手机里所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它能扩展到其他的终端品类。对高通来讲,所有的工业品类中,单品类量最大的就是手机,全球一年手机的出货量超过 12 亿,所以它有非常好的通用性和经济性。我们在看不同终端的时候,很容易就利用现有的芯片,去评估能不能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汽车领域,高通骁龙座舱平台一直不断演进,我们在去年也推出了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在 XR 眼镜领域,我没有统计过具体有多少家,据说有「百镜大战」,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高通的芯片。为了能更好地赋能 XR 眼镜,我们有专门做 AR 的芯片,有做 VR 的芯片,包括参考设计。PC 因为对 CPU 要求比较高,所以我们有专门的产品。

我认为,任何一个新的终端品类出现的时候,最初的解题思路一定是在现有的主流芯片基础上,可能做一些小的改动就可以适配,硬件不一定要有大的改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这些终端应用越来越多,会开始分类。比如早期的XR 眼镜,就是智能手机眼镜,现在专门有做 AR、做 VR 的,因为它有不同的用途。现在汽车的芯片也跟智能手机不太一样,刚才我讲到汽车芯片的发展因为有车规的要求,以前可能比手机要落后几代或者是落后几年。但现在,因为不同的应用场景,算力的要求可能要大于手机,所以也会有专用的芯片。

回到您的问题,我们不会为了一个新的品类,或为了开发一个新的芯片而开发,而是要考虑在具体的应用层面上,有没有一些特殊的需求。哪些可以使用现有的技术?哪些需要做出调整?您刚才讲到具体的机器人,可以把它看得很特殊,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并非所有研发具身机器人的公司都涉足汽车,但是所有研发汽车的公司都在开发具身机器人。因为,已经研发汽车后再开发具身机器人,很多(技术)都是相通的。所以,具身机器人里需要用到哪些芯片、在应用场景里有哪些应用,我们愿意跟随产业一起探索。

▲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参数细节

Q:回顾高通在中国市场过去 30 年以及您重回高通后这 10 年的发展历程,其产业链合作堪称业界典范。这意味高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已进入创新的「无人区」,可能缺乏现成参照供高通模仿、对照、复制。以往智能手机行业增长较为强劲的时期,向更多领域拓展与创新或许相对容易。您如何为自身设定 KPI?在当下智能手机增长放缓或未达预期的情况下,这类创新的难度是否有所增加?此类产业链合作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对您而言,这构成了怎样的挑战?

A:我小时候曾学过的一个成语「纲举目张」,恰好适用于描述当前情况——意为抓住事物的关键原则,便能带动其他方面。回顾过去 30 年,行业中许多企业经历了起伏。回归根本,高通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必须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固守旧有技术无法保持优势。这正是高通坚持每 10 年推动一次通信世代(G)升级的原因。为何有些企业在从一代向下一代演进的过程中落后?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上一代技术中表现卓越,于是试图固守优势,但这实际上难以持续。因此,高通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今天上午,安蒙提到 6G 预计在 2028 年实现预商用,这与我 2015 年重回高通后,次年全力推进 5G 发展的时间节奏相似。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进步,这是高通的第一个重点。

第二,高通对自身定位有清晰认知。作为产业中的基础研究环节,我们能够合作的链条很长。首先我们不与客户竞争,其次客户如果不成功,我们也无法成功。以芯片业务为例,今天参会的中国主要手机厂商若采用高通芯片设计推出的手机市场表现不佳,高通便难以成功。这种产业链合作的关系是我们的基石。

每一代技术都面临不同的宏观环境和具体技术条件。然而无论是 AI 还是 6G 迭代,核心始终在于,我们的技术能否持续创新,能否继续为客户提供技术赋能的价值,以及能否尽可能推动产业链合作与进步。若能推动进步,合作机会将依然丰富。

AI 时代与以往有同有异。每一代技术升级时,环境都在变化。在 2G、3G 时代,我们主要接触运营商、系统厂商、终端厂商,4G 实现了移动宽带互联网接入,涉及游戏公司、视频公司及互联网平台公司,这就要求我们与其建立产业层级的合作。

回顾高通在游戏领域的努力,例如每年参与 ChinaJoy,以及在手机芯片上适配和调测各类游戏,都是产业变革带来的变化。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各类 AI 模型以及智能体(Agent)进入终端,其适配对象和具体厂商可能有所不同,但合作的方向并未改变。

因此,高通将继续努力与中国产业链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早期阶段共同推动相互适配。今天我们邀请王兴兴参会,正是因为具身机器人领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产业的共同关注。我们希望在这些领域,尽早与潜在合作方共同定义未来方向。王兴兴提到,目前缺乏非常适合机器人的芯片,这正为我们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和机遇。倘若他表示现有芯片已非常完美,我们反而会失去创新目标。因此,只要坚持创新与合作,未来仍充满大量机会。

Q:高通已经成立 40 周年了,用中国的话讲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面对全球半导体重构的大格局,高通如何巩固在中国市场的优势,以及如何扩大跟中国产业链的合作?

A:我比较少用「巩固」这个词,我觉得要回到我一直讲的两个点,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合作。在合作中有共赢的基础,有合作的机会,这是最好的方式。要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提升和各方面合作的能力,我觉得这是科技公司进步的方式。

这也得益于高通的特点。今天贸促会的领导在致辞中提到,高通是比较早期进入中国的厂商。其实在行业里,也有历史更悠久、更早进入中国的企业。实际上,高通是一家很年轻的公司,但是生在了合适的时机。高通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给大家当实验室,做水平式赋能,如果再早 10 年,这件事可能就无法成立了。因为那时候,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大型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基本上连螺丝钉都是自己造的,不与外部合作,这些企业在各个国家独占鳌头。全球化推动了高通这种水平赋能模式的出现,使得高通这种中小企业能够突破、发展。我常常说,高通的成长跟中国的成长模式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全球化,在原来的模式下没有太多发展机会,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这些机会,所以我们不断创新,不破不立,一直在努力。

Q:您提到了端侧,近日 AI+ 文件也提到 2027 年智能终端要超过 70%,在您看来提升到 70% 意味着多大的市场空间?高通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在 AI+ 有什么新的布局?

A:在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在过去几年基本上维持着每年 2.8 亿部的水平,70% 的数字就很容易算出来,从当年的出货量来看这是能实现的。到 2027 年,我自己觉得单从智能手机计算可能过于保守了,因为现在技术一旦开始实现,下沉速度会很快。所以一开始很多高端旗舰机上的 AI 能力,不管是上大模型的能力还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功能,比如语音、照片处理,这些都会很快下沉到大众市场。我自己觉得 2027 年能看到的一些 AI 在智能手机里面的应用下沉下去,我觉得那个量很大。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还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常早期的阶段。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了,但是当时没有被称为人工智能。比如照片处理,10 年前就出现了用摄像头识别上百种不同猫、狗品种的能力。所以,现在我们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我倒觉得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到来。如张亚勤院士上午提到,智能涌现会是越来越爆发的阶段。手机或者是终端里,可以有很多个多模态的模型或者说不同的智能体,现阶段我们还是要操作这些智能体,跟我们用 App 的区别不大。在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时代,智能体会了解你的使用习惯,直接帮你处理需求。比如照片处理,智能体了解到你拍了照片以后总是会把照片里的一棵树、一个人删掉,以后再拍的照片就会直接进行处理,不再需要你进行操作。

我觉得真正的人工智能,会把今天的人工智能升级和替代掉。人工智能真正发展以后,正如张院士说的,我们坐在这儿讲我们的,手机里各种的智能体已经自己处理了很多事情,把我们一两个星期以后的事都操办掉了。

虽然,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需要更长一段时间,但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 骁龙 X2 Elite Extreme 参数细节

Q:我们看到高通在中国的布局首先是智能手机,还有智能汽车,在您看来下一个重点布局的赛道是什么?有哪个赛道可能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A:正如安蒙所言,高通的策略就是依托智能手机业务展开的。过去,我们 100% 的业务都集中于这一领域,现在,高通公司约 70% 至 75% 的业务仍与智能手机相关。因此,服务好该领域的客户是我们的核心业务。

在深耕智能手机业务的过程中,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领域,目前已在汽车、物联网、XR 等赛道努力探索。不过,这一过程中存在类似智能手机发展初期的共性问题,大家都在找 killer app(杀手级应用)。从 3G 时代到 4G 时代,我们始终在追问「killer app 是什么?」。

如今,在与运营商的交流中,当安蒙提及 2028 年 6G 即将到来时,大家都很兴奋,而第一个问题依然是「6G 的killer app 是什么」。我觉得 killer app 不一定能直接找到,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基于这个想法,在相关领域的布局中,部分赛道的爆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我个人坚信,有两个领域假以时日,其应用规模有望等同于甚至超过智能手机:一是机器人,二是各种可穿戴的眼镜,包括 AR、VR 及 AI 眼镜。这两类产品未来有望达到「人手一个」的普及度,机器人也将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各类场景中。不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和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而需求层面的潜力是明确存在的。相比之下,汽车比较难实现每人一辆车,PC 也达不到这个量,因此机器人与 AR、VR、AI 眼镜的增长潜力更为突出。所以,高通在这两个领域一方面要继续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会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以保持领先地位。

Q:手机时代 SoC(系统级芯片)的几家企业分享了全球市场,但细分市场都出了很多小的玩家,例如智能驾驶,眼镜的 SoC 市场,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玩家参与,最终又是否会像手机 SoC 市场一样,形成少数几家企业主导细分行业的格局?

A:从经济规律来看,市场难以容纳过多参与者,因此长期来看,市场必然会走向整合,不过当前大量企业涌入这一领域,我觉得是好事,在于两个方面:首先,竞争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充分的竞争能加速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其次,众多参与者的涌入能印证赛道的价值。当你已身处其中或刚进入赛道时,看到大量同行都在踏实布局,会更坚定对赛道的判断,避免因“孤军奋战”而怀疑方向是否跑偏。以高通的发展为例,在 3G 时代布局 CDMA 特别是 WCDMA 的时候,回看全世界做集成电路的上市公司的年报,2005 年、2006 年的时候,几乎每家都在研发 WCDMA 芯片,中国政府在推动 TD-SCDMA 芯片的研发时,第一批投资也覆盖了 7 家企业。可见,新赛道初期往往会吸引大量参与者,但随着产业的发展推进,会出现主动离场或被动掉队的情况,这完全符合经济规律。

你刚才提到的几个领域也是如此。比如,GPU(图形处理器)本身入门门槛其实不算高,很多企业都能参与研发。但后续的应用场景存在差异,开发的产品是自研自用,还是作为商品对外供应;是针对特定项目开发,还是要打造标准化产品供市场采购?这些差异会导致企业竞争力分化,因此在新机会面前,初期参与者众多,但最终数量一定会逐步减少。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高通发布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再次挤爆牙膏,小米 17 系列首发

作者 刘学文
2025年9月25日 10:04

一年一度的高通骁龙峰会又来了,只不过今年节奏加快,骁龙 8 系旗舰芯片在 9 月末就正式发布,这意味着今年的骁龙旗舰手机也会节奏加快,在 9 月和 10 月密集发布,然后就是双十一的销量决战。

留给 iPhone 17 的代差时间少了,当然代价也是留给高通和各家 Android 厂商的研发时间也短了。

但即便如此,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依旧狠狠挤爆牙膏,性能获得了全方位,大幅度的增长。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CPU 的架构沿用了上一代 2+6(2 Prime 超级内核+6 Performance 性能内核)的全大核架构,两个超级内核的主频来到了 4.6GHz,基本上接近桌面级芯片的频率了,而性能内核的主频则为 3.62GHz。

作为对比,第四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CPU 超级内核主频为 4.32GHz,性能内核主频为 3.53GHz 。

单从主频上看提升没有那么大,但是从实际表现来看,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性能表现其实实现了一次突飞猛进,这还是在上代芯片已经性能跃升过一次的前提下。

根据已经释放出来的高通工程机性能跑分数据,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GeekBench 跑分为单核 3800+,多核 12000+,这个成绩与苹果的满血版 A19 Pro 芯片(单核 4000+,多核 11000+)各有千秋,单核略差,多核领先。

第四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GeekBench 分数大概为单核 3200+,多核 10000+,基本上可以认为,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CPU 整体性能提升在 20% 左右。

而在安兔兔 V11 的跑分里,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能够斩获接近 450 万的分数,联发科天玑 9500 官方的跑分数据是安兔兔 V11 410 万分,这里高通的旗舰芯片要领先近 10%。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安兔兔公布的一些跑分是基于安兔兔 V10 版本,第四代骁龙 8 至尊本的典型跑分数据是 300 万出头,低温环境加强散热也可以来到 310 万的分数,即便这样,不考虑版本差异,这里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也实现了巨大的性能提升。

这里面的提升自然也包括 GPU 的提升,高通官方表示,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GPU 性能提升幅度为 23%。

这几年 AI 性能成为了各家芯片厂商讨论的重点,也是每一年性能提升幅度最大的部分。

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 NPU 性能提升了 37%,端侧 AI 能力能够处理 220token 每秒的输出,同时也支持 INT2 和 FP8 的大模型量化精度,数字越小,精度越低,但同时对性能和内存的资源消耗也越低,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量化精度。

同时,骁龙 8 系移动平台已经把 AI 应用支持延伸到了智能体 AI 助手,可以跨应用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操作。通过持续的终端侧学习和实时感知,多模态 AI 模型能够深度理解用户,从而实现主动推荐和基于情境的提示优化——同时确保用户数据始终存放在终端设备上。

其他关于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重要信息包括:

  • 采用了第三代 3nm 制程工艺
  • 影像 ISP 支持 20bit 色深,动态范围提升 4 倍
  • 5G 下行速度达到了 12.5Gbps
  • 功耗大幅降低,CPU 功耗降低 35%,GPU 降低 20%,整体功耗降低 16%

除了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之外,高通也没有忘记自己的 PC 野心,发布了 2 款 arm 架构的 PC 芯片:骁龙 X2 Elite Extreme 和骁龙 X2 Elite,均采用了与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相同的第三代 3nm 制程工艺。

其中骁龙 X2 Elite Extreme 拥有 18 核心,分为 12 个超级核心(Prime Core),主频最高 4.4GH,6 个性能核心(Performance Core),主频最高 3.6GHz。

如果 12 个超级核心只开启 1-2 个核心,那么频率最高可以加速到 5GHz。此外,NPU 算力达到了 80TOPS,支持 3 路 5K 60Hz 显示器输出。

骁龙 X2 Elite 则分为了 2 个版本:

  • X2E-88-100: 18 核心,超级核心频率 4.0GHz,性能核心频率 3.4GHz,最高的加速频率 4.7GHz。
  • X2E-80-100,12 核心,其中 6 个超级核心,总缓存减至 34MB,频率 4.0GHz,性能核心频率 3.4GHz。

▲ 小米总裁卢伟冰来到了骁龙峰会现场,并展示了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小米 17 Pro Max

今天晚上,小米 17 系列发布会将会首发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一共 3 个版本:小米 17,小米 17 Pro 和小米 17 Pro Max,到了 10 月份,预计 iQOO,荣耀还有 realme 等厂商也会发布会基于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芯片的旗舰手机。

至于搭载骁龙 X2 Elite 系列的终端,预计将于 2026 年上半年上市。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让「戴着不摘」成为新的使用习惯

作者 艾 梵
2025年9月24日 17:00

时隔两年,全新一代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正式推出。

初代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创造了「耳夹耳机」的新形态,其成功被市场验证有效——它没有停留在传统耳机「听得清听得好」的维度,而是让人同时听到耳机和环境声,不必为了一句对话频繁摘戴,改变了耳机不是戴着就得摘下的使用惯性。

但这个最优解,也给产品迭代带来了难题。

不久前,爱范儿提前拿到了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在深度体验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产品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迭代与超越,而究其核心,则是建立一种新的范式——

让耳机「戴着不摘」,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习惯。

更小,更时尚,更实用

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愿意长时间佩戴、不轻易摘下的?答案很简单:配饰。

这也给了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一个清晰的方向——不仅要好用,更要好看,要让人愿意把它当作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华为FreeClip 2 在设计上有不少巧思,而最终都是为了体验服务。

首先是小。

相比偏成熟稳重的初代 FreeClip,FreeClip 2 在延续时尚感的同时,变得更小,也更有活力。

除了「羽沙白」和「摩登黑」,FreeClip 2 还带来了灵感源自牛仔的全新「丹宁蓝」配色,耳机的 C 形桥部分也采用了更亲肤的硅胶材质,不仅外观更具特色,也增强了耳机在各种耳形上的佩戴张力,提升了舒适度。

新的丹宁织纹工艺很好地消解了数码产品的机械感,戴在耳朵上更像一款电子配饰,而不是普通耳机。

和耳饰单纯提供外观价值不同,我们对耳机还有功能性上的要求。好看和好用,是我们愿意佩戴一款耳机的重要前提。

比如 FreeClip 2 的耳机盒,宽度缩小 17%,整机重量减轻 14%,设计也从圆变方,带来的好处是,在提升 2 小时续航的前提下,这几乎是同价位耳机里体积最小最轻的耳机盒,带着这副耳机出街,整机可以用 38 小时,却只占一点点口袋空间,没有半点携带压力。

▲ 左:华为FreeClip 2,右:华为FreeClip

充电仓更小,意味着耳机也更小了,对于戴在头上的设备来说,每轻 1 克都是在减轻负担。

FreeClip 2 耳机重量比上一代减轻约 9%,单耳机仅有 5.1 克,加上 9 小时的单耳续航,让耳机更能「戴着不摘」。

更加紧凑的体积,让 FreeClip 2 可以更好塞入各种裤袋,包括紧身牛仔裤,并且不会和圆形机身一样容易滚动和掉落。

丹宁蓝款式的华为FreeClip 2,充电仓同样采用「丹宁织纹」工艺,表面呈现出牛仔布般的肌理,触感独特而有温度。质感提升的同时,也并不会沦为「藏污纳垢」的陷阱,清洁依旧轻松。

在这之前,我就很喜欢戴着华为FreeClip 运动健身,而 FreeClip 2 针对运动场景做了更多的优化,比如支持 IP57 等级的抗汗抗水,增强了应对各种户外和锻炼的能力,而且耳机盒支持星闪精确查找的能力,50 米范围内都能指示精确方向,就算耳机断网也能实现楼层定位。

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放松锻炼,你都可以一直戴着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这种随时随地的贴合感,是它最打动人的理由。

戴得久也要听得好

传统开放式耳机虽然舒适,却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失真、漏音、听不清。

要想声音清楚点,只能调高音量,失真和漏音也随之而来。很多时候,开放式耳机只是一副戴着舒服但只能听个响的「备用机」,而华为FreeClip 2 则彻底改进了这一点。

首先是硬件上的提升,FreeClip 2 搭载了华为自研的超澎湃双擎单元,和上一代相比,一耳朵就能听出差距——低频明显更强,声音要比前代更饱满、厚实,解析度也很优秀,响度更大,能够更好听清。

鸿蒙生态则是华为FreeClip 2 的另一项秘密武器,强大的多设备协同能力,让耳机能够在设备之间无缝衔接,来去自如:手机来电,音频自动从电脑切到手机;电话挂断,又自动切回电脑,切换悄无声息。

25 年底,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还将支持星闪音频体验,届时音质和延迟表现都会更好。

而为了解决传统开放式结构和高音量的漏音问题,华为在 FreeClip 2 上采用了「逆声场声学系统」,通过反向声波抵消外泄声音,实测在安静办公室中,正常音量使用,坐在隔壁的同事完全听不到漏音。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智能音量自适应」功能:耳机通过麦克风监测环境声,并自动匹配最合适的音量,从嘈杂的马路进入安静的办公室,音量切换很丝滑,避免了自行调整音量的麻烦,以及漏音的尴尬。

结合双向清晰通话功能及麦克风的升级,让华为在 FreeClip 2 的通话降噪性能也变得更好了,三麦克风通话降噪能够实时削弱环境噪声,不用扯着嗓子讲话,对面也能听得清楚。

可以说,FreeClip 2 在佩戴舒适度和听感上做到了平衡,为开放式耳机交出了一份「既要又要」的答卷。音质变好了,戴着也更舒服,华为FreeClip 2 完全可以胜任主力机,不需要摘下,也不需要替换。

是 AI 耳机,也是万能搭子

如果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的智能体验仅仅体现在音量调节上,那它还没有突破传统的「耳机」定义,但实际上,我更愿意称华为FreeClip 2 为「外脑」,在鸿蒙 AI 智慧功能加持下成为我的万能搭子。

所有这些智能处理,都得益于 NPU AI 处理器与华为自研第三代音频芯片的更新,许多复杂决策都是在本地完成,处理速度要快得多。

由于可穿戴的属性和语音交互能力,耳机已经成为 AI 硬件的兵家必争之地,华为FreeClip 2 在成为 AI 耳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耳夹耳机「长时佩戴」的特性,让 FreeClip 2 能成为 AI 常伴用户左右的延伸,开口能提需求,耳听即时反馈。

其次,华为FreeClip 2 与鸿蒙智能生态深度打通,背靠小艺 AI,连上鸿蒙设备即可调用各种 AI 能力,无需额外操作。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耳机与 AI 助手的协同,多是响应单次指令,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与 AI 的交流应该是有连续性且可随时打断的,因为口头沟通的需求,本就是复杂且多变的,灵活应变是最重要的能力。

这也是华为FreeClip 2 用下来,我觉得在 AI 交互上很惊喜的地方。

耳机中的小艺助手不仅可以对话,更会主动提供帮助。打车、航班、高铁这些场景,小艺会主动在华为FreeClip 2 中对关键信息进行播报,点头即可确认,摇头即可拒绝。

除了随时待命解决生活与工作的需求,华为FreeClip 2 还内置小艺翻译,支持中文与 20 多种语言互译,并能搭配华为手机实现外语「上字幕」。

更特别的是「双耳互译」功能,两人各戴一只耳机,就能像自带同声传译般实时沟通,很接近翻译机带来的体验。

可以说,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舒适无感的形态,和开口即用的 AI 能力,就是最理想的 AI 耳机形态。

让「戴着不摘」成为新的使用习惯

有些产品,注定是要在螺蛳壳里造道场的。

例如 TWS 真无线耳机,在拇指大小的空间内,要塞入大量的单元和传感器,创新空间极其受限。增加和去除一个元器件,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近十年 TWS 耳机品类的发展,似乎走到了「山重水复」的地步。

根据 IDC 的调研报告,蓝牙耳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将造成价格与功能的分层加剧,消费者多元的消费需求亟待被满足,而国内增长最快的品类,则是开放式耳机,从 2023 年到 2024 年出货量实现翻倍提升。

▲ 图源:IDC

报告也显示,开放式耳机品类中,华为后来居上,成为 2024 年的行业第一。而今年 1-7 月,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也已经是千元级开放式耳机的出货量冠军。

传统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耳机,早已把音质和降噪打磨到极致,边际逐代递减,要创造新的价值,就要脱离分贝和频响的较量。

于是,创新的形态成为狭窄缝隙中的出口。

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就是如此,它没有把问题继续堆在「更好听」「更安静」上,而是换了一种提问方式——

耳机,能不能像戒指、眼镜一样,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两年前,在见到华为FreeClip 之前,我想没人会开口要一副「能一直戴着」的耳机,也没人会想到耳机成为如同「电子配饰」一般的存在。

很多需求,往往不是用户提出了才被满足,而是产品创造出来后,才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我想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去强调自己解决了什么痛点,而是把耳机做成了一种「无感」的存在,省去了用户「摘戴」的动作,但却在耳朵上保有了一席之地。

当你习惯了它的存在,也许很难再回去那种时时摘戴、时刻区分内外世界的老路。

更重要的是,一副随身佩戴的耳机,是一个真正稀缺的入口。

无论未来是属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还是空间计算,在手机之外,一个更贴近我们的产品,或许也是我们所渴求的。

有些创新不是掀起波澜,而是在日常生活里悄悄落地生根。

像华为FreeClip 2 这样,在螺蛳壳里修炼出的答案,也许不那么张扬,却让耳机这个看似平淡的品类,多了一丝不动声色的可能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大疆 vs 影石:1998 元起,最强拇指相机对决

作者 Lin
2025年9月23日 20:00

你有没有发现,大疆最近有点不讲武德了?
新出的全景相机 OSMO 360,直接硬刚影石;扫地机器人 ROMO,更是面向所有品牌「无差别出击」。
现在他们又带来了 OSMO nano,规格对标影石 GO Ultra,但价格仅售 1998 元起,国补后仅需 1698 元,它用起来有看起来这么香吗?

竟然一切都还是熟悉的样子

OSMO nano 的磁吸分体设计其实在大疆几年前的 Action 2 就用过了,我个人很喜欢那款产品,还安利好哥们买了个大全套。可惜当时技术有限,温度控制很糟糕,哥们被它玩得一头雾水。所以这一次,我特别在意它长时间拍摄的散热表现。

大疆延续了堆料的传统,这次直接给到了 1/1.3 英寸的传感器,可以正面硬刚影石最新的 GO Ultra,所以这次我们就直接拿来对比。大中午在广州的太阳底下开拍,对我们的相机来说也是个挑战,我很希望大疆能有亮眼的表现。

但是……经过我们实测,这次的温度控制还是有些不尽人意。

同样是 4K60 标准码率,其他设置保持默认或调到一致,OSMO nano 比 GO Ultra 要更早停机进入过热保护。

摄影同事外出拍摄回来也和我说这次有点容易过热,一开始我还不信。说实话,大疆这个表现我认为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能赶紧优化掉这个问题,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了。

温度的牺牲换来了什么?

接着对比画质,两部产品的传感器尺寸接近(DJI OSMO nano 为 1/1.3″,insta360 GO Ultra 为 1/1.28″),但是画面表现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我们把两部设备调整到同样的色温和自动曝光,但是出来的颜色区别很大,大疆的色彩比影石更冷更明艳,再加上大疆有 10bit 的色彩直出,动态范围更是好得太多。放大也能发现大疆的细节会比影石更锐利一些,所以整体观感上大疆会清晰很多。

夜景部分大疆的优势更明显,清晰度和动态范围比起影石要明显更好一些,所以整体看下来,大疆虽然发热大一些,但确实得到了更好的画面表现。

将两部相机同时穿在身上,正常走几段路看看防抖效果。同样是超广角,大疆的视角会比影石更广一些,画面的运动幅度会更大,但整体的稳定效果我觉得二者差距不大,夜间拍摄也是类似的表现。

大疆标称的相机本体续航比影石更长,但在室内环境里二者都因为过热而提前结束了比赛;合体状态的差距更明显,大疆的发热问题实在太影响续航时长。需要长时间拍摄的话,建议大家适当降低拍摄规格,或者设置里打开「长续航模式」,情况会有所改善。

OSMO nano 这次依然做了内置存储,还有能一键导出用来备份的 SD 卡槽,不用另外再买配件,这点值得好评。不过我希望这个盖子能再优化一下,它是这样直接盖上去的,用久了我感觉会容易扣不紧,不像 Action 上的那种滑盖那么靠谱。

创新是竞争的源动力,也是副产物

不难看出,OSMO nano 是一款很“大疆”的产品:经典的工业设计、最新的透明语言、熟悉的堆料风格,还有强烈的大疆生态延续性。经过几年布局,大疆的手持影像产品已经自成体系。

OSMO nano 兼容 Action 系列配件,老用户能省下一大笔配件开支。反观影石,几乎每一代都有新接口,新配件必须买新的,主打一个「影石面前人人平等」。

最近这一两个月,看影石和大疆斗法堪称科技圈一大趣事。大疆做了影石擅长的全景相机,影石出了大疆拿手的无人机,现在大疆又杀入影石开创的拇指相机赛道。

有人觉得这是无谓内卷,但爱范儿觉得恰恰相反——正是在这种交锋中,两家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大疆定制方形传感器解决全景画质难题,影石把全景方案带上了天,大疆又凭借堆料实力突破了拇指相机的性能瓶颈。

这样的竞争在爱范儿看来是良性的:他们很清楚各自的用户群体,不打价格战、不炒作参数,靠技术积淀去挖掘产品潜力,强化品牌定位。

那说回到 OSMO nano 和 GO Ultra 之间的选择。如果你是家庭用户,我建议选择影石,它侧重易用,推出更贴近普通玩家的功能和 app。两家都认真研究了用户,也在形态和功能上积极创新;如果你是偏专业的用户,我建议选择大疆,它强调性能,面向专业用户提供 10bit 色彩和 D-Log M 模式。

而且,国补后仅需 1698 元起的价格,让 OSMO nano 具有了超强的竞争力。

爱范儿很乐于在更多行业看到这样的「竞争」,毕竟,无论是大疆创新还是影石创新,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落在「创新」二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当微软的 AI 开始指导网球运动,这项运动会变得更无聊还是更好看?

作者 刘学文
2025年9月18日 16:03

电影《点球成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奥克兰运动家队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 MLB 里经济实力很弱的一支队伍,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主角比利是这支球队的教练,经历了一场惨败之后,奥克兰运动家队的三名主力被重金挖走,球队前途渺茫。

但是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比利不再追求当红球星,而是挖掘在数学模型下具有巨大潜力的球员,最终这支平民队伍在 2002 年赛季拿到了打破 MLB 纪录的 20 连胜,一度成为联名豪强。

也就是说,合理运用技术能力,能够在看重资金实力的顶级职业联赛里获得更多胜机。

▲ 《点球成金》剧照,经济学硕士彼得利用大数据帮助比尔挖掘潜力球员

类似的事情,正发生在网球运动领域。

2025 年度比利·简·金杯(Billie Jean King Cup)总决赛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开赛,这是该全球顶级女子网球团体赛事首次落户中国。作为比利·简·金杯的全球技术与创新合作伙伴,微软携 Match Insights(国际版)解决方案亮相赛场。

微软基于 Azure 云平台和数据分析技术,量身开发了 Match Insights(国际版)解决方案,可实时处理海量数据,生成统一、精准的战术洞察,帮助教练与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做出科学决策,实现从数据到行动的高效衔接。

每场比赛期间,微软智能云 Azure 会处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超过 30 万个数据点,并即时生成 1500 余种独特的统计组合。同时,人工智能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炼出关键洞察,帮助教练和球员灵活调整战术。该系统还能深入挖掘球员行为、击球选择和局势变化,生成如回合球效率、发球得分率等深度分析数据,为战术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微软把 Microsoft Copilot 副驾驶的 AI 搜索能力整合进了 ,进一步提升系统的交互智能与全球适配性。比如借助 Microsoft Copilot 副驾驶的多语言自然语义处理能力,运动员和教练可直接使用母语实时提问,例如:「对手在第二盘的反手失误率如何?」或「我在关键分上的发球偏好有哪些?」。 Match Insights(国际版)可以即时解析问题,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洞察,生成个性化的战术建议。

在 2024 年,比利·简·金杯斯洛伐克队队员Rebecca Šramková 说:

赛前,我预计对手会采用快节奏打法,微软 Match Insights(国际版)提供的所有数据与洞察都印证了这一点。我据此调整了自己的战术,最终赢得了这场比赛。Match Insights(国际版)帮助我分析对手并为每场比赛完善我的策略,使我们的队伍在比赛准备和决策方面具有优势。

在 2025 年度比利·简·金杯(Billie Jean King Cup)赛事期间,我们和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 Chris Tao,国际网球联合会技术负责人 Jamie Capel-Davies,微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负责人 Monica Robbins 聊了聊 AI 将会如何影响网球这项运动,以下是对话实录。

Q:更加精细的数据分析和 AI 指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比利·简·金杯运动员的胜率?

Jamie Capel-Davies: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 AI 确实在部分团队和技术层面发挥了作用,帮助他们获得了有价值的洞察。

比利简金杯中,大家都围绕「赢得比赛」这一共同目标努力,所以我们能够真正有所作为。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有一场比赛,一位球员凭借胜利赢得了参赛资格,而我们所提供的,就是为这种关键性的时刻,提供差异化支持。我认为不同团队对 AI 的使用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而且比赛结果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 Chris Tao

Q:目前,数据和AI主要为人类教练提供辅助功能。那么未来,AI 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人类教练?

Monica Robbins:不是取代人类,实际上是赋能人类。就像你在体育领域看到的那样,AI 的作用是帮助个人在他们所做的事情中取得更好的表现。比如网球比赛中的司线判罚,确实可以完全自动化,但整个过程中仍然需要人的参与。AI 的真正价值在于增强人类专注于关键决策的能力。所以我想对于人类教练来说,AI 不是为了取代他们,而是为了通过更多方式赋予他们力量。

Jamie Capel-Davies:是的,我完全同意。AI 确实带来了很多价值,但有些事情仍然需要人类的参与。AI 可以处理纯粹且客观的数据,但在网球领域,教练的很多工作在短期内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我们真正感到兴奋的是看到这项技术正在更广泛地应用,它可以帮助提升比赛的公平性。我们拥有大量可用的数据和各种类型的系统,而且这些技术变得更便宜、更易获取,因此在更多比赛中都能提供有价值的洞察。

Chris Tao:我想说的是,微软在人工智能与人类协作方面的基本理念、目标是创造出能够以更好方式帮助人类的 AI 技术,从而提升整体生产力。我们始终认为人类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 AI 则是持续支持人类的、聪明的「Copilot 副驾驶」。最终,我们希望 AI 不仅能在教练领域提供更好的建议,还能在教育等其他领域发挥作用。我们也希望 AI 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表现出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助理教练,具备应对未知问题和不断进化的能力。

▲ 微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负责人 Monica Robbins

Q:在智能运动领域,AI 已经彻底改变了国际象棋和围棋,模仿和学习 AI 可以带来更高的胜率。然而,有人认为,由于存在最优解,AI 介入的运动可能会失去创造性和观赏价值。网球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Jamie Capel-Davies:我不这么认为。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过我自己不下棋,所以无法完全比较。但我觉得 AI 的加入其实是为运动增添了新的维度。虽然 AI 有时会击败人类,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但真正有趣的是AI 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所谓的「最优解」反而让比赛变得更有看头。网球本身就包含很多要素,比如技术、身体素质、战术等,是一个高度多维的运动。我们尝试用 AI 来强化其中的战术和战略部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也只是众多维度之一。

Chris Tao:我补充一点。在网球领域,我们已经积累了多年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在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源。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人类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是“人类+AI”的协作模式,还是坚持人类主导?你可能还记得上个月在中国举办的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那场展览真的很精彩。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借助 AI 增强人类能力,而不是让 AI 取代人类在关键领域的作用。

Jamie Capel-Davies:如果我们进一步展开这个话题,我认为 AI 还有潜力帮助球员更好地参与比赛、减少受伤风险。

Monica Robbins:是的,这正是 AI 的核心价值所在。当我们谈论 AI 时,它是在赋能各类应用的负责人,而不是取代他们。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例子:AI 可以让信息「活」起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自身表现,从而发挥最大潜力。比如从人体力学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在特定项目中往往遵循相似的运动原理。而借助 AI,他们可以发现,通过对身体姿态的微调,自己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或者更高效地完成动作。所以再次强调,这不是关于替代,而是关于提供工具,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自我表现。这也是我们真正关注的方向。

▲ 国际网球联合会技术负责人 Jamie Capel-Davies

Q:AI 或微软的机器学习系统是如何挖掘出传统系统无法识别的数据维度?微软的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补足传统系统的不足吗?

Monica Robbins:是的,我可以先分享一些想法,然后 Jamie 可以补充。从根本上讲,这个问题回到了「数据如何实现实时统一」的能力上。传统系统通常是在赛后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你只能在比赛结束后回顾数据,制定策略。而微软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实时数据处理,这意味着你可以在比赛进行过程中就获取关键洞察,并据此做出即时调整,而不必等到下一场比赛。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我们在本次锦标赛中引入的一些新功能,正是围绕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比赛动态展开的。现在,运动员甚至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提示在比赛期间获取实时建议。如果我是网球运动员,我可以根据AI的反馈调整我的发球策略,这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

Jamie Capel-Davies:使用 Azure 的一个关键优势在于系统的可扩展性。我们可以根据比赛的节奏和安排灵活调整资源配置。比如本周有些比赛日安排了两场比赛,有些只有一场,我们的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扩容,同时保持成本效益。此外,微软的 AI 平台具备模型迭代和切换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模型,并在不同模型之间灵活切换。我们最近就做过一次模型升级,结果显示新模型的反馈质量明显优于之前的版本。这种持续优化的能力,是传统系统难以比拟的。

▲ Billie Jean King,单打最高世界排名第一,12 座大满贯得主,国际网球名人堂成员

Q:有人使用 AI 来帮助策略,而有人不使用,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导致的不公平,你们会如何回答呢?

Monica Robbins:我们合作的每个组织都肯定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如何以完全公平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其中一件事是,现在AI正变得更容易被更广泛的受众使用。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它确实带来了更多的获取机会。但当我们与潜在客户或不同组织合作时,比如与比利·简·金杯合作,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确保所有团队都能获取相关信息,并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确实,像任何新技术一样,总会有一些早期采用者,但这也是推动技术普及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实现更广泛的技术覆盖。

Chris Tao:是的,这项技术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本可能加剧的不公平问题。过去,资源获取的不平衡确实让一些团队或教练处于劣势,但现在我们正努力让 AI 技术变得更加普及和易用。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尽可能多的人都能使用这项技术,而不仅仅是少数拥有高端设备或资源的专业团队,比如那些顶级教练。过去可能需要依赖复杂的系统才能进行数据分析,而现在,更多人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同样强大的支持。这意味着,AI 不仅提升了专业教练的能力,也为更多基层用户打开了可能性。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普及,真正实现更公平、更广泛的赋能。

Jamie Capel-Davies:我们所做的是与所有团队一起开展培训,以此来帮助降低风险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做其他事情。正如 Monica 提到的,不同团队的使用方式可能不同,但我们努力确保每个团队都有机会尝试并充分利用这项技术。微软其实还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会对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在推出时符合伦理和公平的使用标准。

▲ 《点球成金》剧照

回到开头所说的《点球成金》电影,大数据技术确实在一段时间里帮助奥克兰运动家队获得了极强的竞争力,但是这项技术的门槛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于是其他球队也纷纷跟进,最终抹平了技术能力的差距。

实际上到现在来看,无论是 MLB,还是 NBA,或者足球里的五大联赛,一支球队的技术分析和医疗康复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支球队的上限,也决定了球员的职业生命。

在科学的比赛建议,以及更好的医疗康复关照下,像刚刚过了 40 岁生日的莫德里奇,或者 40.5 岁的 C 罗,依旧还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能够在顶级赛事中发挥巨大作用。

技术能力在体育运动里一直都是你追我赶,先到先得,并且具备非常大的杠杆效应,而在微观到具体的运动员身上,AI 等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一段时间的提升,也可能是整个职业生涯的延长。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7 系列首发评测:你这是典型的「安卓」iPhone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9月17日 20:11

每年在评测新 iPhone 的时候,爱范儿总会反复问一个问题:

新 iPhone 贯彻了怎样的设计哲学?

今年,苹果给出了三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造出极致轻薄 iPhone Air 的,是设计至上的苹果,为此,他们不惜在产品上做出了诸多妥协;

造出性能猛兽 iPhone 17 Pro 的,是技术驱动的苹果,他们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造出了迄今为止最 Pro 的 iPhone;

而造出真香机 iPhone 17 的,是库存克星的苹果,他们用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自研技术优势,造就了高端手机市场里的价格屠夫。

这种明晰的定位,比前几年依靠屏幕尺寸和处理器性能,使人对大 Plus 和小 Pro 左右为难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一名 iPhone 用户,我很清楚我该换什么手机——朋友圈里比往年晒得更多的订单截图,也佐证了这一点。

由于 iPhone Air 推迟发售,今年爱范儿评测的重心将会放在 iPhone 17 系列上,而经过这一周多的体验,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安卓」手机——这当然是褒义。

iPhone 17:库存克星

自 iPhone 11 以来,「标准版」的 iPhone 就总给人一种「标配即减配」的印象——但 iPhone 17 是个令人惊喜的例外。

有关 iPhone 17 的一切讨论,都离不开这块全新的屏幕——如果仅从硬件参数上看,iPhone 17 的屏幕几乎就是去年 iPhone 16 Pro 的同款。

这是 ProMotion 推出以来,标准版 iPhone 第一次用上高刷新率屏幕,打破了「ProMotion 必须要 Pro」的魔咒——

1-120Hz 可变刷新率,支持常亮显示的 LTPO 屏幕,甚至边框宽度都比 iPhone 16 缩窄了不止一点:

▲左边为 iPhone 17,右边为 iPhone 16

ProMotion 高刷屏带来的爽快感不言而喻,哪怕 iPhone 的调度策略不是全时锁定 120Hz,但相比 iPhone 16 上面那种字面意义上的「顿挫感」,仍然是巨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今年愿意换标准版的人,大多是 12、13 代的老用户,我们在公众号评论区甚至见到了一位仍在使用 iPhone 7 Plus 的朋友。iPhone 17 加上 ProMotion,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超速」了。

比起 iPhone 16 Pro,iPhone 17 的屏幕户外峰值亮度也更高,一举来到了 3000 尼特,甚至还用上了隔壁三星 Ultra 旗舰以及一些折叠屏机型会用到的抗反射涂层(Anti-reflective coating)。

根据我们的上手体验,iPhone 17 在晴朗户外的可读性相比 iPhone 16(甚至 16 Pro)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抗反射效果与三星类似,体现为屏幕在户外强光下,玻璃泛白、发灰的情况有所减轻。

只不过 iPhone 17 的屏幕抗反射效果只是相比前代明显,但是距离三星那种「让黑色更黑」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哪怕是没有抗反射涂层、只贴了官方 AR 膜的 Z Fold7,也比 iPhone 17 更深邃一些:

iPhone 17 今年使用了第二代超瓷晶玻璃,在滑动时有点微微地涩手,且因为抗反射涂层的加入,选贴膜也变得更加考究。无论是为了改善手感,还是想保留抗反射能力,我们都建议优先选择 AR 膜。

更加倒反天罡的是,苹果甚至连 iPhone 17 的充电速度都做出了改进,最高充电功率来到了 35W 左右。

我们用 40W 的充电头实测,iPhone 17 的电量从 0 到 50% 只需要约 25 分钟,而充满则需要 80 分钟——有时候起床发现忘了充电,洗漱的时间临时充一会,也够 iPhone 应应急了。

▲iPhone 17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至于影像方面,iPhone 17 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升级——超广角镜头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以及用上了新的正方形 CMOS 前摄。

虽然最近两年各家厂商都在发力长焦,但超广角镜头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那个视角,仍然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本次 iPhone 17 升级到去年 16 Pro 同款的超广角,让拍出类似这样的可用画面成为了可能:

而本次全系标配的这套新的前摄——苹果称之为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功能,因为它做到了一件和哈苏 X2D II 100C 差不多的事情:

用更精密的硬件和更复杂的功能,让拍摄本身变得简单。

放在 iPhone 17 上,就是现在 iPhone 可以自行判断你的自拍画面里有多少人、然后根据检测到的人脸数自动调整前摄的缩放和画幅,用更复杂的功能实现了更无感的操作。

根据爱范儿的测试,iPhone 17 会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保持普通竖向构图、两个人的时候切换广角但维持竖向,在画面进入第三个人且人脸比较分散的时候切换为横构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手都是完全不需要扭动,更不需要按任何按钮。

而得益于新的 2400 万像素正方形传感器,无论切换横竖构图,最后拍出来的自拍照分辨率都可以达到 1800 万像素,相比之前的 1200 万前摄仍然是可感的提升。

此外,苹果本次加入的前后同时录像功能也是相同的「机制复杂、简化摄影」的逻辑,虽然这项功能本身不新鲜,但是别忘了——它是建立在 iPhone 行业第一的录像能力和 iOS 无出其右的软件生态基础上的。

在大升级的屏幕和小改进的影像能力之外,iPhone 17 基本保持了与 iPhone 16 一样的三维和重量(17 比 16 略高 2mm、略重 7 克)。屏幕能够从 6.1 升级到 6.3 寸,主要就是得益于显著缩窄的边框。

至少在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之前,iPhone 17 依然是整个 17 系列中手感最轻巧的那台。更重要的是, iPhone 17 的最低存储空间升级到了 256GB,加量不加价。

与其说这是 iPhone 17,不如说这是一台少了长焦镜头的 iPhone 16 Pro,特别是有了观感明显的 Pro 功能,你甚至可以当它是 16 Pro「青春版」。

iPhone 17 也是我们今年最推荐更新的机型,如果你是 iPhone 15 之前的用户,这是一个换机的好时机。

iPhone 17 Pro:技术驱动

比起「压倒性好评」的 iPhone 17 标准版,iPhone 17 Pro 的风评倒是褒贬不一,分歧主要集中于外观设计。

在经历过 15 Pro 和 16 Pro 两代钛金属之后,苹果在 iPhone 17 Pro 上放弃钛合金、重新回归了最传统的铝合金。但这并非保守和倒退的体现,而是苹果整了一个更大的活——

在新的铝合金机身上,苹果尝试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热锻铝金属一体成型(Heat-forged aluminum unibody)。这是一种手机行业不常见、但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

▲苹果发布会上演示的一体成型机身|Apple

相比 CNC 工艺只能在成品铝料块上加工,热锻一体成型工艺因为需要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可以避免金属内部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不规则结晶区,组成疏松和气孔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铝合金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这种一体成型工艺的优点,一上手便知——

前两代 Pro 的确极大改善了「硌手」的口碑,而 iPhone 17 Pro 更大的边框弧度,又一次将 iPhone 16 Pro 远远甩在后面,甚至可以称之为「手感最好的直屏 iPhone」。

除了手感大升级,从钛金属换回铝合金还带来了另外两项材料优势——由于铝合金比钛合金更容易着色,今年的 iPhone 17 Pro 多出了这个醒目的「星宇橙」,比起前几年的「禁欲系」配色鲜亮不少。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包你换了新机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此外,钛金属虽有重量和强度上的优势,导热性能却并不优秀,而铝的热导系数接近钛的 20 倍,iPhone 17 Pro 的散热能力相比 16 Pro 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在聊实际散热手感之前,先分享一些发热测试数据:将 iPhone 16、17 两代 Pro Max 屏幕调至最大亮度,并打开 4K 120Hz 进行录像,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排除户外机身升温的干扰、更清楚的看到散热路径。

首先是上一代 iPhone 16 Pro Max:从热成像延时中可以看到,16 Pro Max 的发热点位非常集中,主板位置的最高温度接近 45°C,且由于背板玻璃和钛合金中框导热不畅,机身的下半部分始终没有怎么升温,无法有效参与到机身的散热过程中:

iPhone 16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4.8 度

再看全新 iPhone 17 Pro Max:

  • 可以看到铝合金凸台和边框在主板热起来之后不久就迅速升温,沿着左右边缘迅速将温度传导了下去
  • 机身内部新增的 VC 均热板和钢壳电池共同作用,快速把主板上的积热铺开
  • 最终,iPhone 17 Pro Max 的机身最高温度,相比 16 Pro Max 低了两度,且在超过半小时之后也没有继续攀升。

这样的效果转换到游戏场景中,就是我们手持 17 Pro 玩《崩坏 星穹铁道》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边框、背板和镜头凸台都在均匀发热,说明处理器的热量被有效传递到了更大面积的机身上、与空气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iPhone 17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2.6 度

更好的散热表现,意味着 iPhone 17 Pro 能够更有持续性地进行性能释放——无论是拍照、游戏,还是高强度回微信,手机都只是温温地不烫手。散热越好,降频越少,手机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卡顿了。

同样,升级的散热也能够支持 iPhone 17 Pro 更长时间地高功率充电。实测下来,我们发现 iPhone 17 Pro 的最高充电功率可以长时间稳定在 30W 以上,Pro Max 甚至可以稳定地以 35W 的功率进行充电。

使用苹果官方的 40W 充电头, Pro 和 Pro Max 在 20 分钟以内就能充到 50% 的电量,和 iPhone 17、iPhone Air 等沿用三明治结构的机器相比,整体充电速度快了不少。

▲iPhone 17 Pro Max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诚然,VC 均热板在 Android 高端手机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敢于果断抛弃大面积玻璃背板、将铝合金机身和 VC 共同设计为一个整体发挥效果,我们依然会感叹这确实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才能造出来的产品。

技术驱动这一点,落到 iPhone 17 Pro 全新升级的影像系统上,同样成立——我说的,就是那颗 4800 万像素的 4 倍长焦镜头。

iPhone 16 Pro 上面那颗 5 倍 12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经常被人诟病传感器过小、解析力不够,而 iPhone 17 Pro 将长焦原生倍率缩减到更常用的 4 倍(等效全画幅 100mm),并且将传感器面积扩大了 56%,不仅可以输出 4800 万像素的全尺寸照片,也能进一步裁切、当做的 1200 万像素的 8 倍长焦(等效全画幅 200mm)镜头来用,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毕竟 iPhone 17 Pro 系列的主摄仍然是 24mm,从 1x 到 8x 实际上囊括了 24-200mm 的所有焦段——四舍五入,也相当于那颗被誉为「天涯镜」的腾龙 28-200mm 装在 iPhone 上了。

这套大底长焦的配置,也是许多国产影像旗舰手机采纳的方案——其带来的直接优势,就是 iPhone 17 Pro 调用长焦的频率相比 16 Pro 有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苹果新的图像处理管线也不再固执己见,变得更愿意用适当的涂抹交换纯净度,显著提高了长焦的可用性:

影像系统的另一个重大更新,是全焦段都用上了 4800 万像素的融合镜头,使得 iPhone 17 Pro 系列的多镜头一致性更上一层楼,且超长焦和超广角镜头都变得更好用了,就算是在弱光或者室内环境,也能拍出质感在线的照片,而不至于满屏噪点:

超广角(0.5x):

超长焦(8x):

可惜的是,尽管 iPhone 传感器面积变大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大……和国产旗舰相比,依然逃不过「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命运:

除了硬件升级,苹果还给原相机 app 加上了一款新的摄影风格「珠光」(Bright)。它的出片效果有点类似加两档曝光的富士胶片配方,是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色彩风格之一,更能轻松拍出适合亚洲肤色的「白里透红」效果,避免标准风格的黄蜡色调

如果你用 iPhone 拍人像很多的话,爱范儿甚至建议你可以将「珠光」作为默认的摄影风格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 Pro 系列独占,iPhone 17 以及更新 iOS 26 之后的 iPhone 16 系列都可以获得。

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仍然是「有史以来影像能力最好」的 iPhone。如果你此前就喜欢用 iPhone 拍、在 iPhone 上修、直接用 iPhone 发图的话,iPhone 17 Pro 是近年表现最好的一代,甚至掏出「苹替」Android 影像旗舰的机会都变少了。

至于今年 ProRes Raw 录制规格、Genlock 以及时间码功能的加入,更多是为了方便 iPhone 融入影视剧组中的工作流。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 iPhone 出现在一些电影机难以触达的角落,比如《F1:极速狂飙》车身上用 iPhone 相机总成改装的固定机位,以及《惊变 28 年》中用十几台 iPhone 拼搭出的子弹时间相机:

图|TheVerge

iPhone 17 Pro 上这些准专业功能(包括 299 美元的 Blackmagic 时间码拓展坞)可以帮助 iPhone 进一步在影视行业片场中站稳脚跟,整体来讲是在向着光谱中「更加专业化」的那一端推进的——

这也是我们在今年 iPhone 17 全系列机型中看到的最大趋势:iPhone 17 让普适的更加普适,而 iPhone 17 Pro,则是让专业的更加专业。

而那个没有数字代际后缀的 iPhone Air 又代表了什么呢?

iPhone Air:设计至上

由于国行 iPhone Air 推迟上市,评测也一并推迟了——编辑部那个对 Air 望眼欲穿的同事,只能自制壁纸解解馋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 iPhone Air 定下论调:尽管它既不普适也不专业,但 iPhone Air 代表的,仍然是那个「设计至上」的苹果。

此前,爱范儿曾报道过苹果在接下来两年的 iPhone 路线图,提到了由于要给折叠屏让路,iPhone 18 标准版可能和 e 系列一起推迟到 2027 年春季发布——明年秋季只有 iPhone 18 Pro/Max,和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

图|9to5Mac

这样就将 iPhone 原本完全基于数字划分的机型迭代逻辑做出了调整。

爱范儿猜测:苹果接下来除了按照「秋季 Pro 春季标准版」的规律更新数字系列之外,还会不定期的推出像 iPhone Air 这样不含数字、只描述产品特点的设备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将 iPhone 的热度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分配得更平均,避免了此前 9 月份发布、来年 Q2 和 Q3 的销售数据落底,要靠国补/大促「挽尊」的情况。

而是,这样做可以给用于技术验证的 iPhone 机型留下充足的空间,让苹果可以跳出传统的模式,做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

今年的 iPhone Air 就是如此,它肯定不如 iPhone 17 实用,也不如 iPhone 17 Pro 好用。这也是爱范儿在开头提到的「妥协」所在——但 iPhone Air 却美得不可方物,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 iPhone 留足了想象空间。

比如类似曾经的 12 寸 MacBook 与 M1 MacBook Air 一样,iPhone Air 的零件集成度非常高,主板几乎完全压在了镜头凸台下方,将剩余的空间全部留给了电池和尾插。

图|Apple Newsroom

这样的布局在 6.5 寸的 iPhone Air 里或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如果放在传闻中空间更充裕的「纯玻璃 iPhone」里面呢?

iPhone Air 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其设计上的各种技术实践——专为无线连接性能定制的 N1 芯片、超高整合度的「高原」(plateau) 主板、抛光钛合金中框……许多激进的设计和妥协的功能,就这样被嵌入到同一部手机当中,有一种矛盾之美。

虽然 iPhone Air 和三星Galaxy S25 Edge 在硬件形态上都是超薄手机,但两者的产品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三星的 S25 Edge 是将现有直板机的技术压缩到极致形成的超薄,优点是实用性更强,但是对于其他形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就没那么大了,是一种形态终末期的集大成者

但 iPhone Air 是一款外在虽然近似,但内在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产品,和当年的 iPhone X 一样,更像是新物种的开端

当然,客观的现实就是,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要比新物种的开路先锋更实用也更便宜,即使 iPhone Air 能够如期上市,我们仍然不推荐大家盲目下订

更「安卓」的 iPhone,和三位一体的苹果

纵观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我想你也会有类似的熟悉感:标准版加量不加价,旗舰款堆散热堆影像,还有概念机秀肌肉——所有这一切,不就是典型的「安卓思维」吗?

这里的「安卓」当然是褒义——国补到手价 5499 元的 iPhone 17 标准版截至开放预订前(约发布会后 30 小时左右),在单一电商平台已经积攒了超过 300 万预约量,是去年的十五倍。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的双十一、明年的 618,甚至明年的双十一时,叠加了平台优惠、店铺优惠和国补「3 buff」的 iPhone 17……没准会在一整年中的大部分时候销量霸榜。

尽管那时一定会有配置比它高、价格比它低的选择出现,但在 4000-6000 高端手机主流价位段,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非常朴素的——高刷屏、性能好、充电快、拍照也过得去的新 iPhone,面对标新立异的同名手机,依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商业概念来描述这样的需求: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不只是硬件,消费者对于系统和生态未来预期的「心理成本」,实际上也是手机 TCO 的构成部分

而 iPhone 17 搭配 iOS 26,就是这个价位段一套 TCO 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选择,一台下单之后不需要担心马上过气的水桶机,同时拥有着现在行业内最强大的系统生态号召力。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则比以往更加偏向「专业化的影视工具」,非常利好小型制作组、个人频道、规模不大的片场等等——《F1》电影爆火之后,苹果已经在电影制片行业站稳脚跟,后面应该能看到更多 iPhone 参与制作的影视内容。

至于 iPhone Air,我想会逐渐成为下一个世代 iPhone 设计的基准,通往智能手机进化的尽头。

无论如何,我们在今年的三台新 iPhone 上,看到了库存克星的苹果,也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更是设计至上的苹果——这是属于苹果的三位一体。

我当然希望每年的每一款 iPhone 都能臻于完美,也同样欢迎 iPhone 像「安卓」手机一样好用——只是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主流价位段,新 iPhone 的到来,可能会给竞争对手们,狠狠上点强度。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当 Apple Watch 成为千元机 | Apple Watch 2025 系列评测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9月16日 20:00

时隔两年,苹果同时刷新了 Apple Watch 三个产品线:Apple Watch Series 11、SE 3 和 Ultra 3。

对比去年重新设计的 Series 10,今年的 Apple Watch 三款更新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我觉得提升很大——因为有更多人,能用上一款不错的 Apple Watch 了。

▲ 从左到右:Apple Watch SE 3、Series 11、Ultra 3

今年的新 Apple Watch,是小而好的更新

发布会上,苹果着重介绍了 Apple Watch 两个新功能:高血压预警和睡眠分数。

但实际上,这两个功能并非新手表专属,会通过 watchOS 26 下放到旧款手表上。

当然,无论新旧款,高血压预警功能在国行版本上都尚未激活,原因和围绕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监管相关,此处不做展开。

睡眠分数则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软件功能。其实只要更新 iOS 26 和 watchOS 26,苹果不仅会给未来的睡眠打分,还会把过往的历史睡眠记录补上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主要用来判断身体是否得到休息和恢复所需要的充足睡眠。

这个睡眠评分系统主要还是鼓励按时作息为主,只要不比平均晚太多时间入睡,睡眠时间有 6 小时左右,就能拿到 80 分左右的高分。

我是这么看睡眠分数的:现在苹果给了一个更直观的「分数」,不同用户间可以做比较。睡觉这件事,被「游戏化」(gamify) 了。

人人都睡觉,个个智能手表也都能追踪睡眠。但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今年更新的三款 Apple Watch 全部支持 5G,并且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对于蜂窝版 Apple Watch 用户来说,这确保了手表更有「战未来」的能力。

先看看苹果史上最强手表——Apple Watch Ultra 3。

原本以为换用 S10 芯片后,Ultra 3 也会和 S10 一样重新设计,没想到手表的机身依旧和二代保持一致。不过,屏幕黑框收窄,使得屏幕尺寸比二代大了一圈,成为了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

▲ 左:Apple Watch Ultra 3,右:Apple Watch Series 11

传统钟表行业的变迁告诉我们,表盘越大易读性越高。这一逻辑在 Apple Watch 上同样存在。不过对于智能手表的户外场景,让用户一眼就能将重要信息尽收眼底,不需要分心操作或者仔细查看手表,还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 Ultra 3 不仅屏幕增大,还换用了广视角屏幕,可视角度提升明显。加上低至 1Hz 的屏幕刷新率,不用抬起手腕也能以 AOD 的形式看到表盘秒针的运行,非常适用于登山、骑行等这些手被占用的场景。

这样的一块 Apple Watch Ultra 3,体验更接近一块真实手表——是各种专业运动和消遣活动的好帮手。

Apple Watch Ultra 3 被苹果标榜为「史上续航最长的 Apple Watch」,官网数据最长达到 42 小时。在我的测试中,正常使用一天后(6 小时办公室,5 小时轻量运动等),大概还剩余 60% 的电量。

Apple Watch Ultra 3 最适合预算充足、工作/运动场景相对比较极端的消费者,或者那些觉得标准/SE 系列的功能和参数还不够的用户。至于前两代 Ultra 的老用户,除非电池老化严重,没有着急换新的必要。

说到预算,在 Apple Watch 的购买推荐中一直有一种讨论,就是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标准版/SE,如果你真的预算很顶,愿意为 Apple Watch 掏 6000 快,再卖 Ultra。

但今年爱范儿要提个新角度:如果你有 6000 预算,不如上 Apple Watch Series 11 钛金属版本啊!

(怎么样,这个转折是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推荐?因为 Apple Watch 是个穿戴品,是个配饰,好看和好戴很重要!而 S11 钛金属版本不仅外观抢眼,能力和佩戴体验也要更均衡。

而在功能方面,对比上一代 Apple Watch S10,S11 其实没太多感知很强的更新。以及 Apple Watch 最大的短板——电池续航上,S11 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实测和 S10 一样,坚持一天半左右差不多,续航比较尴尬,有时手表在第二天中午就会电量告急。

用户们想要的,是手表能稳稳撑两天,隔天一充电;但实际上,Apple Watch S11 的合理充电习惯,是每天洗澡时都摘下来充电(或者你不在意睡眠记录的话,摘下来充电顺便当夜间时钟)。

比续航更尴尬的是充电速度:比起我之前在用的S9,S11 的充电时间要起码多出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以前是 S9 早早充好了电等我戴上睡觉,现在反而是要我去等 S11 充满电,「快充」变「慢充」。

但这块钛表,还是好看。颜值即正义吧,反正 Apple Watch 用户们早就自适应这续航了……

Apple Watch S11 或许会是「过渡」的一代:苹果一般三代会更新一次手表产品的芯片架构,上一次更新是 S9,意味着明年的新手表 S12,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年」。

和牙膏管扁扁的 S11 相比,官网价格 1999 元,渠道甚至下到 1600 左右的 Apple Watch SE 3,一下子就香了起来。

比起另外 Ultra 3 和 S11,时隔两年更新的 SE 3,对前代短板的补齐效果强的多——更重要的是,为了低价做出的妥协也更少。

最明显的区别,当然属于「全天候显示屏(AOD)」。虽然 Apple Watch 的抬腕唤醒非常灵敏,但不需要抬腕很多时候能带来更多便捷。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SE 3 也终于配备了体温传感器。

因此,SE 3 的「生命体征」能力,除了心率、呼吸、睡眠三大指标之外,比前代又多了「体温」这个读数。每多一种数据,能够解锁的洞见就更多,能更全面反映身体的变化,帮助我计划今天锻炼强度,或者辅助判断身体有没有生病。

对于女性用户来说,SE 3 新加入的测温会更具有意义,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经期跟踪的准确度,也新增了排卵日回推估计的能力。

可惜,血氧功能这次依旧缺席。所以,对于户外党来说,SE 3 依旧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虽然功能更加丰富,但 Apple Watch SE 3 在体验上依旧是熟悉的「入门」款。

SE 3 的屏幕显示效果依然落后数字系列:前代备受吐槽的「大黑边」还在,导致 SE 3 的屏幕大小捉襟见肘,最高亮度也仅有 1000nits,户外大太阳下会看不清屏幕。

爱范儿拿到的是 44 毫米版本的 SE 3 ,整个手表稍显厚重,和 Series 11 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续航方面,Apple Watch SE 3 和我之前在用的 S9 相差不大,一天一充基本没跑。

但在「千元机」的价格面前,这些缺少的配置,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了,它是入门 Apple Watch 的优秀选择,也是目前最便宜的 5G Apple Watch。

并且,在补齐了 AOD 和体温功能之后,Apple Watch SE 3 对比数字系列 Apple Watch 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于从未接触过智能手表,只想购买一个用来检测睡眠和基础身体数据的轻度用户,例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有女性用户,千元级的 SE 3 是一个非常实惠的选择。

但 Apple Watch 是一种非常耐用的产品,如果你的预算在 2000 元以下,不追求新款,也不需要蜂窝版本,我其实会更推荐前两年的 Apple Watch S9,它屏幕素质要更好,功能比 SE 3 更全,并且国行还支持快充——唯一的问题,就是没什么靠谱的货源。

从万元表到千元机,Apple Watch 的进步是一次技术普惠

回到十年前,2000 元不到就能买到一只功能基本齐全的 Apple Watch,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可能还记得 Apple Watch Edition——那是一只金表,代表了苹果对 Apple Watch 最初的定位:对标腕表的时尚单品,甚至是奢侈品。

但,一天一充的智能手表,不会是隽永的象征。大众买不起,潮人看不上,电池还会过保,在诞生之初,Apple Watch 就被贴上「美丽小废物」的标签,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该成为什么。

真正改变 Apple Watch 局面的,是几年后苹果将整个手表线的功能和定位,向健康/运动/户外全面转型——真正地让屏幕和手腕上的传感器发挥作用,也让更多消费者因为戴上智能手表,而养成了关注自己身体状态的习惯,也让手表成了他们的户外移动好搭子。

但三四千块钱买一块续航不太行的智能手表,依旧不是个好选择——直到五年前,价格更低的 Apple Watch SE 推出,才真正让健康管理走向普惠。

今天,两次迭代的 Apple Watch SE 3,不再是前代被吐槽的「阉割版」,而是一款相对更全能的智能手表,并且也很可能是你能在千元这个价位买到,在健康管理方面最强的智能手表。

把身体数据传感器打包成手表卖给用户,对苹果来说只是开始,因为体征数据只是最基本的呈现,这些数字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依旧是抽象的,而苹果这十年来更重要的工作,是让健康数据对用户「有用」。

苹果开启了一场医学史上规模前所未有的健康研究,全球有将近 1 亿人在分享自己的身体数据,这让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之一。数以亿计的健康研究和技术积累,支撑起苹果对 Apple Watch 持续迭代——让智能手表能够监测心率、体温、血氧、经期、睡眠,甚至高血压,将用户身体的基本情况用很直观的图表呈现。而这背后,是苹果在心率、体温、血氧、呼吸等维度上,打磨多年的健康算法。

今年的 Apple Watch 的「高血压预警」以及睡眠评分功能,也是苹果心血管研究和睡眠数据的最新成果,并不需要用到新的传感器,而是发现身体数据变化新的规律。

如果单纯是追逐利润,苹果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功能限定给今年的新手表,显得这一代产品独具魅力,但苹果最终还是选择以 OTA 的形式下放给以前的老手表,我想这也是一种「技术普惠」。

对于苹果,健康是大事。而实现角度不光只有手表,还可以是耳机。在昨天的 AirPods Pro 3 首发评测中,我们也深入解释了苹果怎样、为何在耳机上做健康数据点位。

自从六七年前戴上 Apple Watch 之后,我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留意自己睡得好不好,每年我们都会在苹果发布会上,看到许多人写信给库克,告诉他 Apple Watch 又救了他一命。

我想这并不单纯是一种营销,许多次我濒临发烧的时候,Apple Watch 总是率先提醒我体征异常,这种数据透明的提醒,比虚无缥缈的感觉来得确实更有说服力。

而让 Apple Watch 从「万元表」变成千元机,我想这比造出一只传世陀飞轮,来得更有意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