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光环》上了 PS5,但其实主机大战早已结束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10月31日 08:33

主机大战已经结束了。

上周,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游戏娱乐零售品牌 GameStop,在 X 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引发玩家热议。

「战争」结束的背景正是两大对手的握手言和:Xbox 经典独占系列游戏《光环:战役进化》将于 2026 年登陆索尼 PlayStation 5。

但实际上,游戏机的对手早已不是彼此,所谓的「主机大战」已名存实亡了很久,不用等你 GameStop 来宣布。

索尼:卖游戏从来比卖游戏机重要

索尼很早就已经放下了「主机大战」的执念,不在坚守「独占游戏」作为护城河。

旗下的游戏这几年陆续登陆 Windows 平台,今年《战鼓啪嗒砰》和《全民高尔夫:环球之旅》这些经典 PS 游戏还将来到老对手任天堂 Switch 上。

其实索尼是有打「主机大战」的底气的:PlayStation 5 销量不仅远超微软 Xbox Series S|X,本身也属于畅销主机,全球销量突破 8000 万台,整个生态利润超越历代 PS 主机总和。

但索尼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同样是一家「内容公司」,并且后者的定位还更加重要。

当年的随身听、现在的索尼耳机,以及索尼电视这些产品如雷贯耳,若和消费人群横跨全球的索尼音乐、影视内容相比,不管是收入还是影响力都相去甚远。

人们消费文化的媒介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内容是永远被大量需要的。

在爱范儿和索尼中国的专访中,索尼(中国)总裁吉田武司也精准概括了索尼当下的新身份定位:

我们是一家建立在坚实技术基础上的创意娱乐公司。

▲ 今年发布的 PS5 第一方游戏《死亡搁浅 2》

实际上在 PS5 之前,索尼的游戏商业模式就不是靠硬件本身赚钱,而是通过亏本的定价,让更多人能买到低价高配的游戏机,有了平台的玩家自然会更主动买游戏,利润就从中诞生。

这套模式放在游戏市场竞争很有效果,但事实是,整个游戏市场都在面临一个更大威胁——人人口袋都装着的智能手机。

曾经人们的娱乐方式不多,消遣和刺激的游戏自然受到大量玩家热捧,智能手机则改变了这个局面,迅速成为我们最强的娱乐中心,注意力分配不断碎片化,移动社交、视频和手游消费大行其道。

这两年异军突起的短剧,就是娱乐高度碎片化的内容形式。火遍国内大江南北之后,短剧也化身「micro drama」出海成功。

连电影工业的绝对标杆好莱坞,都不敢错过这个庞大的市场,像是迪士尼、福克斯这种知名影视老牌,都开始投资、入股一些初创短剧公司,一个月会有 100 部以上的短剧在洛杉矶开拍。

业内人士估计,美国最火的短剧平台 ShortReel 拥有 7000 万名月活用户,即使其中只有 10% 愿意付费,今年也有望创造 10 亿美元的收入。

对于只能忙里偷闲的现代人来说,智能手机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来上几集微短剧,主机却要求玩家必须留出一大段完整的时间坐在屏幕面前,哪种娱乐方式门槛更低显而易见。

而流程较长、故事完整、画面精细、操作难度高的 3A 游戏大作,对比短剧都俨然成为了一个形式上更严肃的作品,在内容消费的竞争之中颓势尽显。

▲ 今年发布的 PS5 第一方游戏《羊蹄山之魂》

矛盾的是,游戏越来越不受欢迎,但玩家对游戏的标准反而越来越高,要求更丰富的内容,更精致的画质,更独创的玩法,开发商还要消化掉不断攀升的硬件性能。游戏开发成本水涨船高,买单的人却更少。

索尼用大量时间和资源做出来的游戏,越来越难以回本盈利,与其死守着 PS 用户的一亩三分地,倒不如让更多人能玩上自己的游戏。

次世代 PlayStation 当然会继续推出——事实上 PS6 和全新的 PS 掌机都正在开发中,只是索尼会更接近一个「厂牌」,就像音乐和影视一样,将重心放在开发更有趣、更丰富的游戏新作品。

PlayStation 游戏机则会和索尼耳机、索尼电视一样,成为玩家更舒适体验的可选项。

微软 Xbox:目标让更多人玩上游戏

宣布《光环》登陆 Xbox 后,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也在一场访谈中表示:

游戏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游戏,而是短视频。

对于 Xbox 来说,挑战不只来自人们越来越碎片化的注意力,微软也正在不断施压。

根据彭博社爆料,微软给 Xbox 部门设定了 30% 利润率的盈利目标,作为对比,近几年 Xbox 的利润率在 10% 到 20% 之间浮动。

于是我们看到了 Xbox 部门从去年开始一系列「降本增效」的举措:裁员数千人,大量的工作室关停,不少产品也被取消,Xbox Game Pass 还大幅涨价。

需要烧钱做硬件做游戏的「主机大战」,早已经不是 Xbox 能继续坚持的策略,微软还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打法——软件和服务。

比起销量平平的 Xbox Series X|S 主机,微软屡次肯定商业价值的游戏订阅服务 Xbox Game Pass,才明显是这几年 Xbox 品牌的「旗舰产品」。

▲  Xbox Series X|S

本周披露的微软季度财报显示,游戏业务下降了 2%,主要原因是 Xbox 硬件销量下降了近 30%,而 Xbox 内容和服务的增长很大部分抵消了负面影响。

实际上,通过大量收购并购,尤其在吞并动视暴雪、贝塞斯达后,微软已然跻身世界前列的游戏开发商,第一方游戏阵容竞争力强劲。

它们不仅会出现在 Windows 和 Xbox 上,微软希望全世界的游戏玩家,不管是用游戏机、PC、移动设备、云游戏还是电视都能玩到这些游戏。

Play the games you want, with the people you want, anywhere you want.
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和谁玩就和谁玩,想在哪玩都行。

和 Office 以及 Windows 一样,通过发行游戏以及 Xbox Game Pass,微软事实上将大量存量硬件变成了一台「Xbox」。

这样的「流动性」,同样意味着 Xbox 硬件也要突破常规。

根据爆料和微软高管的多重暗示,次世代 Xbox 主机和掌机将会模糊与 PC 之间的界限,Windows 将是游戏的核心,Nadella 也谈到了他对两者的看法:

人们认为主机和 PC 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有点好笑。我们打造游戏主机是因为想要制造一台性能更好的 PC,以便可以进行游戏,所以我想重新审视一些传统观念……游戏主机会提供强大的的性能,我认为也会推动系统的发展。

未来的 Xbox 主机/掌机,大概率会是 ROG Xbox Ally 的模式:内置完整的 Windows 系统,但平时游玩时会启动一个优化过的「Xbox 界面」,不会启动全部的 Windows 组件,以此来保证机器的性能和能效。

也就是说,以后的 Xbox 不只有 Xbox 游戏库,还能运行 Steam、Epic Store,成为能玩最多游戏的平台。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更像是基于 Windows 打造的高性能游戏 PC 被套上了一个 Xbox 界面,真正的「Xbox」主机,名存实亡。

任天堂:超脱主机大战之外

索尼和微软握手言和,那任天堂怎么说?任天堂还要继续打这场「独占战争」吗?

可惜的是,我们在短期内大概率不能用 PS5 或 Xbox 玩马里奥或者塞尔达了,任天堂不会轻易放弃独占。

任天堂已经通过对硬件和软件的紧密控制,筑起了一个生态壁垒,这套策略至今为止依然奏效。

和微软、索尼不同的是,任天堂的硬件也是盈利大头,但 Switch 本身在性能上没有优势,主要靠第一方游戏的强绑定来拉动销量。

Switch 2 则是这套战略的进一步升级,对第三方游戏的支持力度堪称史无前例,《赛博朋克 2077》《霍格沃茨之遗》这样千万销量、声名在外的 3A 游戏,反而成为了 Switch 2 的「护航大作」,让任天堂系游戏机比以往更加超值。

即使稳坐舒适圈内,任天堂同样要面对来自智能手机和碎片化内容的冲击,Switch 的应对方式就是尽可能拓展游戏机的场景和玩法:一台设备可以是主机也能是掌机,可以单人也能多人游玩,并且还诞生了《健身环大冒险》这种手机难以实现的玩法。

这几年的任天堂,也正在从一家较为单一的游戏公司,转变成一家经营游乐场、拍电影的娱乐公司,创收渠道更加丰富。

任天堂首席游戏设计师,同样也是《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制片人的宫本茂认为:

我希望任天堂不要卷入被称为「游戏机大战」「高规格硬件」的竞争中。任天堂将继续制作任天堂独有的内容,我们不仅会继续做游戏,还会继续拍电影,我们想让人们知道,任天堂是一家创造各种娱乐内容的公司……

将经典的 IP 以不同的方式包装触达更多人,不仅仅只是游戏,还可以是电影、游乐场,让皮卡丘和马里奥在当下可以继续焕发活力,才是任天堂当下更重要的战略。

所以说,不用等到《光环》上 PS5,主机「内战」早已是一个伪命题,智能手机时代来临后,厂商就已经投身到一场娱乐方式的激烈混战之中。

索尼在做内容,微软在做服务,任天堂在做体验——他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却又在同一个终点汇合:让更多人以更多方式进入游戏世界。

玩家之间不需要在游戏机的抉择上犹豫,更不用因为所谓「阵营」问题针锋相对,玩游戏也好刷抖音也罢,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之间,取悦自己才更有意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微软 AI 全家桶大更新!复刻 ChatGPT 浏览器,经典「大眼夹」回归是最大彩蛋

作者 张子豪
2025年10月24日 13:41

还记得 20 多年前,那个在你的 Word 文档右下角突然弹出的「大眼夹」Clippy 吗?无论你是在写论文还是情书,它总会探出那对标志性的「高低眉」打断你。

这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存在,它在 90 年代末,作为 Microsoft Office 助手推出,因为烦人被大家吐槽,在 2001 年 Office XP 中「退休」。

但微软在助手领域的尝试一直没停下脚步,比如一直不温不火的 Cortana。现在,AI 时代给了微软「复活」它的最好时机。

昨天在 Copilot 秋季发布会上,微软正式推出了 Mico——一个全新的 Copilot 虚拟角色,它被视为 AI 时代的 Clippy。

这不仅是 Copilot 的一次大整容,也像是在说微软,要继续押注我们需要一个 AI 伴侣,希望 AI 成为一种社交体验。

除了推出 AI 伴侣 Mico,发布会还介绍了一系列关于 Copilot、Edge AI 浏览器的多项更新。先不说我们是不是需要又一个 Cortana,这些更新也值得一看。

更新内容省流速看版:

  1. AI 助手 Mico 登场:一个会眨眼、能变色、会顶嘴、以实时表情回应、甚至能变回 Clippy 的数字伙伴。
  2. Edge 浏览器大更新,UI 布局更像 OpenAI 新推出的 ChatGPT Atlas,Journeys 旅程和 Action 行动两项更新,为浏览器增加了记忆总结功能。
  3. Copilot 新增和 AI 的群组聊天记忆管理实时学习、以及图像创作等十余项功能,让 AI 更有人味。

Mico:一个有灵魂的 AI 版「大眼夹」

Mico (发音与 「pico」 押韵) ,是 Microsoft Copilot 的缩写。微软把它描述为 Copilot 的「化身」 ,一个温暖且可定制的视觉形象。

虽然我平时用 Copilot 不多,毕竟它使用的模型也是 OpenAI 的 GPT 系列。但是当我点开 Copilot,看到 Mico 时,还是感觉到了一点惊喜。

它看起来像一个「会说话的头像」,或者说是一个「更拟人化的 emoji」。我们跟 Copilot 进行语音对话时,即点击输入框右边的麦克风按钮,Mico 就会成为默认开启的界面。

Mico 最大的特点是实时反应。它会聆听、很快速地反应,甚至改变颜色和表情,来反映正在进行的互动。微软高管 Jacob Andreou 提到,「它会随着你的讲话而反应,如果你谈论悲伤的事情,你会看到它的面部表情几乎立即作出反应」。

▲ 可以改变它的颜色,让它做出不同的表情,支持中文

为了致敬这位 Clippy 那位老前辈,微软还埋了一个有趣的彩蛋,如果我们快速、反复地戳(点)Mico,它就可能会变成 Clippy 的样子。

作为 Copilot 的人格化外壳,微软的目标,很明显是要让技术淡入后台,让 Copilot 从助手进化为伙伴。这大概也是为了实现微软 AI CEO Mustafa Suleyman 的目标:赋予 Copilot 一个永久的身份和存在感。

不只是换脸,Copilot 打算更懂你一点

除了和这个可爱的圆球建立联系,Copilot 的核心能力也迎来了一系列升级,让我们与真实的人、与 AI 产生更多的联系。

▲ Copilot 秋季更新内容

长期记忆 (Memory): Copilot 将新增一个记忆管理功能。它能够记住你和它聊过的事实 ,比如你的偏好或你正在进行的项目,并在未来的对话中调用这些信息。

这项功能在 ChatGPT 已经推出较长时间,最近 OpenAI 还更新了记忆功能,让它不会再提醒用户说「记忆空间已满」,而是通过聊天记录参考、记忆自动管理来处理个性化和聊天历史的问题。

「Real Talk」 真实对话模式: 这是一种全新的个性模式。微软强调,Mico 会富有同理心和支持性,但不会阿谀奉承。

在 「Real Talk」 模式下,它会模仿你的对话风格 ,但也会挑战你的假设,甚至反驳和挑战你的想法,鼓励你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这很明显,是为了避免其他 AI 助手,因过于顺从而受到批评

▲戴上眼镜的 Mico,开始为我介绍什么是「量子计算」

「Learn Live」 模式: Mico 会变身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导师。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理解概念」,甚至会使用交互式白板和视觉提示

群组 (Groups) 聊天: 现在我们可以邀请多达 32 位朋友或同事,进入同一个 Copilot 聊天室 ,共同进行头脑风暴或规划项目等。

连接器 (Connectors): Copilot 现在能连接其他应用,像是 Outlook、OneDrive,甚至包括谷歌的 Gmail、Drive 和日历 ,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调取这些服务中的信息。

Edge 浏览器再变身,更 AI,更 OpenAI

此外,发布会的另一半更新发生在 Edge 浏览器上。它不再只是浏览网页的工具,而是被改造成一个可以行动、记忆、总结的「AI 浏览器」

自从 7 月份,微软宣布正式把 Edge 定义为 AI 浏览器,带来了跨标签页总结、智能体等多项功能。这次微软的目标是将 Edge 从一个简单的工具,进一步升级为一个「动态的、智能的伴侣」,一个与我们协同工作的「AI 浏览器」。

在新的 Copilot 模式下,Edge 浏览器获得了几项强大的 AI 新功能。

更聪明的跨标签页推理: Copilot 现在可以「看到并推理」你所有打开的标签页。比如,我们可以让它比较多个标签页中的食谱,然后总结说明,甚至规划出一个完整的烹饪时间表。

Actions (行动): 现在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指挥 Copilot 执行多步骤的复杂操作。

简单的比如「打开一个网页」,复杂的可以做到「检查我的邮箱,帮我退订所有购物电子报」 或「帮我预订一家餐厅」。

Journeys (旅程): 这项功能会自动,将我们过去的浏览的网页按主题分组。如果我们之前研究某个项目被打断,「Journeys」 就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回到上次停下的地方,并智能推荐后续的步骤。

集成浏览历史: 开启后 ,Copilot 模式可以利用浏览历史,来提供更高质量的回复。比如,我们可以直接问它「我上周看的那件蓝色卫衣」。这和 Copilot 提供的记忆模式类似,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个性化的 AI 体验。

这次更新还有个戏剧性的时间点。就在两天前,OpenAI 刚发布了自己的 AI 浏览器 Atlas。而 Edge 的 Copilot Mode,几乎在功能和界面上都与 ChatGPT Atlas 相似。

TechCrunch 评论说,「这两个产品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窗口布局和 UI 颜色。

AI 浏览器卷得厉害,AI 对话助手也不好做,微软选择了重新走 AI 伴侣这条路,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 AI 听起来是很高级,微软 AI CEO Mustafa Suleyman 甚至在最新的博客里表示,「我们不是在追求用户时长,而是在让 AI 把你带回生活。」

但是从被群嘲的 Clippy,到被砍掉的 Cortana,微软在让人们与电脑对话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屡败屡战。

这一次,Mico 的出现和 Copilot 模式的升级,算得上是微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一次尝试。

Mico 想要解决 AI 助手「没有灵魂」的问题 ,将 AI 拟人化。而 Edge 更新的 Actions 和 Journeys 则试图解决,浏览器只是一个工具的问题。

不过,我想科技的尽头虽然可能是共情,但要有极高的效率,可能才有创造情感联系的机会。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