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吉他卖出 10 亿后,LiberLive 选择自我革命
作者| Li Yuan
编辑| 郑玄
如果你是一个社交媒体的高频用户,你很可能已经刷到过不少抱着一把智能吉他弹唱的主播了。
不需要高门槛的学习,无弦吉他给那些不会乐器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用游戏般简单的体验,就能实现抱着吉他弹唱的梦想。 自 2023 年 LiberLive 首发初代产品之后,无弦吉他俨然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电子赛道。
开创者 LiberLive 的销量节节攀升,营收已经突破十亿。模仿者,也已经挤满了华强北。
当一款消费电子产品已然成为赛道标杆,收获百万用户和十亿级营收后,它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人们通常会期待更轻、更酷,或是更颠覆性的功能。
然而,2025 年 8 月,当智能吉他开创者 LiberLive 发布其第二代产品 C2 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却是「似乎变化不大」。
熟悉的形态,延续的核心玩法,可预见的更丰富的和弦内容。LiberLive 的这一步棋,显得有些令人费解。这仅仅是一次保守的常规升级吗?还是说,真正的变革,发生在了用户看不见的地方?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极客公园走进了 LiberLive 总部。这支一手开创了无弦吉他赛道的低调团队,最近首次愿意接受了对外采访。笔者此行的目的很明确,我想知道:在一个日益拥挤的赛道上,这个开创了无弦吉他品类的团队,现在在如何思考音乐、产品与技术的下一步?他们如何理解竞争?
答案,却远比笔者预想的更具颠覆性。
在 LiberLive C2 藏在那个与前代「差不多」的外表之下,LiberLive 团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底层革命——只为抵达一个用户当前无法完全感知,却决定了智能吉他未来的终极体验。
01
一个已经被市场验证的「最优解」
还需要革命吗?
要理解 LiberLive 的决策,必须先回到原点。
2023 年,LiberLive C1 的出现,精准地解决了一个核心痛点:它为无数想弹吉他却畏于指尖疼痛和漫长练习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
C1 的设计逻辑很巧妙:保留吉他的外形与弹奏仪式感,但将演奏的最小单位从单个音符,简化为整个和弦。用户左手在硅胶按键上选择和弦,右手扫弦,APP 曲库则通过亮灯提示,将弹唱变成一种类似音乐游戏的体验。
![]()
左手按键 右手拨动
它真正做到了「五分钟上手」,却又奇妙地没有失去那种亲自演奏、创造音乐的乐趣。
在过去,成为一个能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人,往往意味着枯燥的爬格子、难以忍受的指尖疼痛以及漫长的练习周期。LiberLive C1 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的逻辑简单而纯粹——既然用户最终需要的是弹唱的效果,那么就为他设计一条实现这个效果的最短路径。
C1 的产品设计实在过于切中用户痛点,以至于已经成为了一整个无弦吉他赛道的行业标准。一个已经被市场验证的「最优解」,还需要革命吗?
今年 8 月,笔者终于上手了新一代产品 C2。第一印象感觉十分熟悉——产品的大方向设计并没有变,仍然是左手选和弦右手直接拨动。
上手之后,最直观的差别来自 C2 的体积和音效。当市面上某些竞品将无弦吉他越做越小,越来越像是一个「玩具」时,LiberLive C2 整体上反而比上一代产品略大了一些。不过产品变大的同时,音质确实有所提升。C2 的声音听起来更饱满,共鸣感更强,细节也比上一代更丰富。
![]()
LiberLive 音响效果
而更大的变化,来自于整个吉他的可玩性。
事实上,在 C1 上,已经能感受到 LiberLive 团队的一些探索——比如吉他不仅能弹出吉他的音,在某些特定设置下,甚至可以弹出钢琴的音。而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也能直接在弹唱的同时配上鼓声。
而这点在 C2 上,被玩出了极多的花样。
C2 内置的音色库,光是吉他,就有民谣、尼龙、温暖清音、明亮清音、失真、过载等多种选择;除此之外,还能随时切换成大钢琴、复古电钢琴等键盘乐器。
更妙的是,这些音色都被配置成了 开箱即用的「风格包」 。官方预设的 35 组风格包,涵盖了金属、朋克、芭乐、民谣、复古电子等不同音乐风格。
即便只是随意拨动,系统预设的音色和鼓点组合也能产生悦耳的效果,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初次接触乐器时,那种无需复杂技巧就能获得满足感的新鲜与快乐。同样一首歌,换一个风格包,瞬间就变成了另一种感觉,也让人充满了探索欲。
然而,在整个乐器变得更专业、更可玩的同时,它也并没有放弃小白用户。其中,笔者最喜欢的功能,便是为小白用户量身打造的「多维曲谱」与「旋律跟唱」。
笔者曾经把 C1 借给不同的朋友试用,一个问题常常出现:虽然能弹出伴奏和弦,但对节奏感不强的用户来说,何时开口唱歌,怎么搭配唱歌和弹唱并不直观。毕竟,只有和弦的伴奏,和我们熟悉的、带有主旋律的 KTV 伴奏还是两回事。
而这个功能的更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允许小白用户在弹出和弦的同时,同步触发主旋律的音符。对于节奏感不强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辅助功能,能有效降低弹唱的失败率。
02
冰山之下——看不见的
「iPhone 4S」式代际跨越
不过仅仅停留在这里,笔者仍然有些疑问: 为什么是它?
在产品迭代中,最艰难的决策之一,或许就是如何处理一款已经成为「行业标杆」的初代产品。
当你的用户达到百万级别,你便会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吵闹的十字路口,被无数双手拉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有人希望它能更小,小到可以轻松塞进背包带去任何地方;有人希望它能有酷炫的灯光,成为舞台上最闪耀的焦点;有一派「原教旨主义者」希望它能更像一把「真正」的吉他,加上琴弦,甚至模拟出按压的触感;而更多的人,或许只希望它能再简单一点,简单到连那五分钟的弹唱磨合都能彻底省掉。
是小步快跑,还是彻底重构?LiberLive C2 的选择,乍看之下似乎是前者——它延续了 C1 那已被市场验证的成功设计。
然而,在与 LiberLive 团队的深入交流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团队向我们解释,C1 到 C2 的升级,表面看似温和,其内核的改变,却堪比 iPhone 1 到 iPhone 4S 的革命——为未来十年的生态奠定了坚实地基。
简单来说,LiberLive 想做出一台真正有人味儿、有操作感的电子乐器。
对音乐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电子乐器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尝试用科技去「复制」真实演奏体验的历史。从最早的电子琴,到后来的 MIDI 键盘、合成器,人们已经可以用电子信号合成出几乎任何乐器的声音——甚至一人一机,就能完成一整支乐队的编曲。但听起来再逼真,它仍缺少了某种「人的痕迹」:手指的重量、拨弦的速度、那种由身体带出的细微波动。
这也是电子琴与钢琴的本质差异所在。钢琴的机械结构能自然反映每一次触键的轻重与速度,让音量与音色随之变化;而电子琴或合成器虽然能通过参数去模拟这种动态,却少了那种「指尖到声音」的真实反馈——音色再丰富,仍像隔着一层玻璃。没有这种轻重的动态差异,再好的演奏也难以淋漓尽致地传达情感。
LiberLive 为 C2 设想的终极形态,正是要打破这种电子乐器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平面感。既保留像电子琴一样的入门简单,价格便宜,又保留钢琴带来的情感变化和人的温度。
这样的效果是行业内迄今为止尚未能实现的,LiberLive 为此开启了一项全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Liber AOS(音频操作系统)。
AOS 核心理念在于:结合高精度力度感应与高算力音频处理系统,实时分析演奏者的每一次触弦动作,并从庞大的真实乐器采样数据库中生成最匹配的动态音色。最终做到你重拨,它便激昂;你轻抚,它便温柔。
![]()
Liber AOS
LiberLive 正是看中这样的未来,进行了两项在商业上堪称「反常识」的重投入。
第一项,是选择了一条资源投入极重的「重资产」研发路径:自建 LiberLive 音源库。 据团队中的音乐制作人介绍,他们带着专业设备进入录音棚,去采集不同型号的顶级乐器在各种奏法下的声音细节,如不同演奏技法、不同材质、不同力度的拨弦等。
「当无数个单音被采集回来后,一群拥有专业听力的音乐制作人,要在工作站前逐一进行筛选和精细化标注,才能搭建出可用的数据库。仅采集一款琴,就需要十几人的团队投入至少一个月。」团队成员透露。
![]()
LiberLive 内部调音工作站
第二项,是 在硬件上进行大幅度的升级 。
在现有架构体系下,C1 已经触及延迟控制、算力释放和功能扩展的极限边界。 而为了保证新的 Liber AOS 系统的运作,LiberLive C2 上使用了全新自研的多核异构芯片组。
简单而言,以前的系统像单行道,一次处理一个任务。新的多核异构芯片和 AOS 系统则像一个智能交通枢纽,可以同时、高效地处理演奏信号、运行 AI 算法、管理人机交互等等。
此次的升级甚至为未来的功能升级留出了大幅度的预留空间。「我们目前的硬件潜力只开发了不到 30%。」团队向我们证实。这种设计在注重成本控制的消费电子领域并不多见。
03
一个「反商业直觉」的决策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与当前主流消费电子的商业直觉相悖的决策。
当今的通行模式,是以「年更」为节奏,通过不断推出新硬件来刺激换代消费,同时不断增加新的款式——不同的大小,不同的类型,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LiberLive 的战略,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生命体:硬件是骨架,而持续的软件更新则是注入其中的灵魂,让其不断进化。这种「长周期产品」的理念,让他们选择在软硬件上进行如此沉重的「预投入」。
谁会这么做呢?
这种看似「反商业直觉」的决策,或许只有在亲身接触到其创始人 Vincent 和联合创始人劲森后,才能找到答案。
两位创始人身上的气质有些相似:话不多,甚至在交流中显得有些社恐。然而,一旦话题转向产品本身——哪怕是某个零件的设计细节——他们眼中便会立刻闪现出一种工程师特有的光芒,如数家珍。
他们是典型的产品驱动型创业者。Vincent 坦言,自己从小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在废弃城堡的地下室里的疯狂科学家」。
两人结识在 2016 年,在大疆共事之时。当时两人住在同一间宿舍。每晚从后海的办公室回到宿舍,哪怕已是深夜,仍会拿出各自上学时做出过的好玩产品——一个做无人机,一个做机器人——相互展示、讨论。
创始人 Vincent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学专业,这也成为后来 LiberLive 产品思考的起点。
![]()
Vincent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照片
在提到 LiberLive C1 的点子是如何成型的时候,他回忆道:「我当时一直在想,好像人不想去做什么东西,就交给机器人去做什么东西, 那人想做什么东西?未来机器人取代不了的是什么?我后来就想,机器人取代不了的就是人对生活的热情。 所以当我们拿出很粗糙的原型机给别人试,看到他们被点燃的瞬间,我们就知道这个方向可能对了。」
![]()
LiberLive 原型机
这个「点燃热情」的初始愿景,直接转化为 LiberLive 的产品开发路线图。他们不满足于 C1 仅仅「让小白上手」的成功。在他们的愿景里,一个真正优秀的工具,应该既能为新手打开大门,也能为资深玩家提供探索新边界的阶梯。它的终极目的,是拓展人的艺术表达力,而不仅仅是让表演变得更简单。
在采访中,笔者能够感觉到,LiberLive C2 在他们眼中,更像是终于搭建好了一条足够宽敞的「跑道」。未来,他们才有可能在这条「跑道」上,去尝试起飞那些更大、更复杂的「机型」—— 比如,实现更细腻的力度反馈,或是未来能开发能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的 AI 合奏功能。
这也解释了他们的决策优先级:当外界还在讨论「吉他应该是做大还是做小」时, LiberLive 内部的答案却异常清晰——向上走,去做更深更创新的技术,实现更丰富的体验。 这意味着他们的决策依据,虽与市场调研有关,但最终的话语权,仍掌握在那个关于「人与技术」的核心命题上。
在中国,从零到一独创出一个细分赛道并做到十亿营收的硬件公司本就不多。而其中敢于在巅峰期,选择一条更艰难、更着眼于长远的底层重构之路的,更是少数。
因此,LiberLive 带来的,或许不仅是一把吉他。它更像是一个商业实验,提出了一种关于未来智能硬件的可能性:技术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创造出更多「用完即弃」的快消品,而在于构建一个能与用户共同成长、并持续激发其热情与创造力的平台。这场实验的最终结果,将为所有中国创新硬件的从业者,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
*头图和文中配图来源: Liber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