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23日首页

Pixel 10 官宣,全系三摄,瞄准的是三星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7月23日 14:00

就在昨天,Google 的官网上发布了一条视频——

在一片黑暗中,光线勾勒出阿拉伯数字「10」的边缘,然后在光线轮转中,「0」逐渐拉宽,成为一块影像 Deco。

再然后,画面亮起,Pixel 10 出现。

设计不变,内核升级

从官网这条短暂的视频来看,Pixel 的背面设计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依旧延续了前代的设计方案——

Pixel 系列从第 9 代开始,将 8 代「镭射眼」般从一侧边框延伸到另一侧边框的影像 Deco 改为胶囊状的影像 Deco,整体看起来更简洁、更收敛。

除了视频曝光的外观设计,Google 官网只剩下一句简单的预告:

Google Pixel 10.
Coming August 20.

不过别担心,早些时候,Android Authority 已经对 Pixel 10 系列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爆料,借着这些信息,我们已经可以一窥这台 Google 亲儿子的样貌。

除开外观,智能手机最重要的就是机身中的处理器,在此之前,Pixel 系列一直使用的是三星制造的 Tensor 处理器,而在 Pixel 10 系列上,Tensor G5 处理器将会基于台积电的 3 纳米工艺制造,这块处理器由数个重要部分组成——

CPU 方面,Google 沿用了 Arm Cortex 核心,这与之前由三星制造的 Tensor 处理器相同,但在 GPU 上,经爆料显示,Google 为 Tensor G5 选择了全新的 IMG DXT GPU,以此代替之前 Tensor 处理器中使用的 Arm Mail 系列图形处理器。

此外,除了 GPU 的变动,部分承担专有任务的自研 IP 核也得到了延续。比如音频处理仍由 AoC(始终在线计算)模块负责,这是 Google 在第一代 Tensor 中就开发使用的定制音频 DSP;

与之类似的,还有用于内存压缩的 Emerald Hill 也得到了延续。

谈及 Pixel,AI 表现是核心。

正如 Pixel 9 系列依靠 TPU 在芯片性能不算出众的情况下实现了优异的 AI 体验,在 Tensor G5 上,谷歌将继续沿用并升级其强大的 EdgeTPU,并搭配新一代 GXP DSP 协同处理图像等 AI 负载。

有延续就要放弃,Tensor G5 在视频解码上放弃了自研方案,转而采用 Chips&Media 的现成方案,可以支持对 AV1、VP9、HEVC 和 H.264 格式进行高达 4K120 帧的编码和解码。

值得拎出来单独提一嘴的是,G5 将搭载谷歌首个完全自研的 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看来影像表现,依旧是 Pixel 10 系列上的重头戏。

打破常规,全系三摄

目光从处理器移开,我们转头看看 Pixel 10 系列的另外一项重要配置——影像。

随着手机影像的竞争愈演愈烈,摄像头阵容已经成为了区分旗舰型号的「潜规则」,而各家厂商的策略几乎是约定俗成地一致——标准版配备超广角与广角两颗镜头,而 Pro 及 Pro 以上则配备长焦镜头,并使用面积更大的传感器。

我没想到的是,打破这个阵容搭配的,竟然是 Pixel 系列。

从爆料来看,在 Pixel 10 系列中,Google 会为 Pixel 10 标准版配备一颗长焦镜头,达成家族三台直板机型,均配备三摄的方案,标准版终于不再低人一等,只能拍近不能拍远了。

但经典的问题在于:

but at what cost?

久经资本主义考验的 Google 没有在 Pixel 10 标准版上做皆大欢喜的加量不加价,为了这颗长焦,标准版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主摄由 1/1.31 英寸的三星 GNV 降级为 1/1.95 英寸的 GN8,超广角镜头则由 1/2.55 英寸的索尼 IMX858 降级为 1/3.1 英寸的 IMX712。

什么概念呢?降级后的主摄和超广角镜头传感器,曾出现在价格便宜了三分之一的 Pixel 9a 上….

与其说这是 Pixel 10 标准版,还不如将其视为 Pixel 9a Pro。

▲ Pixel 9a:你好

这毫无疑问是一步险棋,虽然焦段的补齐让人兴奋,但传感器面积的大幅度缩减,直接带来的就是画质的劣化,尤其是暗光等非常依赖传感器进光量的拍摄环境中,哪怕有计算摄影的帮助,也更容易出现涂抹感。

虽然人人都说拍到比拍好重要,但在 2025 年来看,这种画质上的「开倒车」,也难免让人心中没底。

看完了标准版的巨变,我们将视线转向原本配置就更强的 Pro 系列,好消息是 Pixel 10 的 Pro 与 Pro XL 的相机配置并没有像标准版那样缩水,但坏消息是与 Pixel 10 Pro 与 Pro XL 两个型号与前代相比,也没有升级。

是的,从爆料来看,传感器配置、焦段设置等硬件配置,一点儿没动。

换言之,在影像硬件原地踏步的情况下,即将到来的 Pixel 10 大杯与超大杯在影像表现到底如何,都得押宝在那颗全面自研的新 ISP 上了。

Android 16

软硬结合,才是 Pixel 作为「亲儿子」的精髓。

聊完了全面升级的硬件,我们自然要将目光投向将要承载这一切的灵魂——即将伴随 Pixel 10 登场的 Android 16 系统。

在今年 WWDC 之后,Google 不甘示弱地迅速发布了 Android 16,时至今日,已经顺利更新到 Android 16 QPR1 Beta 3。

Android 16 的第一个亮点,是系统整体设计语言的变化,自 2021 年 Material Design 3 发布以来,鲜明的色块与流动感 UI 成为 Android 的视觉标签。

而在 Android 16 上,UI 与交互被进一步推向「活起来」的方向:

Google 添加了很多新的按钮和通知动画,比如按下开关或者展开子菜单,按钮本身都会显示一个新的拉伸效果,而在通知中心划走某一行通知时,上下的通知也会随之移动一小段距离,然后干净利落地弹回原位,作为交互的回应。

与交互效果一起提升的,还有交互效率——Android 16 推出了全新的实时更新通知,它几乎就是对苹果实时活动的直接回应,外卖、打车等应用的实时进度可以直接显示在锁屏,无需再反复点开 App。

而在个性化功能上,Google 也逃不开博采众长的趋势:控制中心面板变得更灵活,但很难说没有 iOS 18 的影子;壁纸新增的相框效果,在 OneUI 和 ColorOS 上早已备受好评;而动态天气效果,更是让人梦回 HTC Sense 的时代。

说到底,好的设计,往往是趋同的。

另一边,Android 16 专门针对多任务处理进行了深度优化,以确保应用切换的流畅性,同时还引入了 getCpuHeadroom 和 getGpuHeadroom 两个新 API,方便开发者感知设备资源负载,从而优化高性能应用的表现与系统稳定性。

此外,Android 16 还调整了内核模块(Kernel Modules)的加载机制,优化开机流程,可将加载时间缩短约 30%,进一步提升冷启动体验。

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更新值得提一嘴——HDR 屏幕截图。

没错,Android 16 将支持截取和显示 HDR 内容的屏幕截图,能更真实地还原高动态范围画面的光影细节,这套功能的背后,是 Android 16 会为 PNG 格式的截图写入亮度增益图,且支持在其他适配了 Android 16 与 UltraHDR 的设备上查看。

以上提到的更新点,有些已经可以在 Android 16 上亲手尝试了,而有些还没有完全落地,需要等待后续更新。

埋头苦干的 Pixel,威胁的是三星

除了刚刚提到的更新,还有一些关于 Pixel 折叠屏的消息,可以留意一下——

据爆料,Pixel 10 Pro Fold 的屏幕亮度将从前代的 2700nit 提高到 3000 nit,同时获得一块 5015mAh 的电池,这个数据比去年提升了 7%。

总得来说,Pixel 10 系列虽然处理器得到了提升,影像阵容也有让人兴奋的新动作,但这些爆料却并没有改变我的感觉——

处理器有提升,但 Android 阵营的高通与联发科目前依旧很强势,想在短短一代内超过它们并不现实;为标准版配备长焦让人兴奋,但总体硬件配置依旧无法与国产手机卷生卷死、各有千秋的影像短兵相接。

而这也确实符合 Pixel 系列一直以来的定位——从不以最高规格的硬件配置而闻名。

所以与其说这是 Google 重振手机市场野心的作品,不如说它依旧是 Google 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求开发的一块试验田,就像 Nexus 系列与之前的 Pixel 那样别无二致。

▲ Google 的试验田们

但有趣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块试验田里,正悄然长出三星最不愿意看到的作物——

在 Google 的大本营美国,Pixel 9 的发布将 Google 的市场份额从 4.76% 上升到 12.9%,这个数据超过了摩托罗拉和 OnePlus。

而在加拿大,Statcounter 与 9to5Google 显示,基于浏览数据,Pixel 目前在加拿大市场的占有率约为 8%,高于 2024 年 12 月的 6.5%。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出货量报告则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数据显示,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三星在美国的出货量份额遭遇重挫,从前一季度的 23% 锐减至 18%。

分析师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苹果秋季新品发布的传统强势期,其强大的销售引擎和用户忠诚度一如既往地挤压了市场空间;而另一个关键的变量在于,同属 Android 阵营的 Google Pixel 9 也在此时强势登场。

▲ 数据来自 @Counterpoint Research

看来,用腻了繁复定制系统,又渴望强大 AI 和纯净体验的 Android 用户,数量与需求也在快速抬头。

机缘巧合之下,此时的 Pixel,反倒颇有一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味道。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首页

国产电池大容量,海外想用用不上

作者 马扶摇
2025年7月21日 13:48

提起上周刚刚发布的三星 Galaxy Z Fold7,抛开 13999 起的价格不谈,有两个数据热度最高:

8.9mm 的厚度,大家都鼓掌;4400mAh 的电池,留言吵翻天。

放眼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6000mAh 已经几乎成为旗舰标配,甚至电量很快要赶上一些充电宝了。

然而望向苹果和三星这两大品牌,一边引领和定义着行业标准,一边却在充电和续航方面瘸一条腿,最后全都演变成了一句话:

很好,可惜是 4400mAh。

事情真的只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吗?苹果和三星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合计超过 500 亿美元,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不想做大电池」吗?

——当然不是。在爱范儿的调研下,我们认为这件电池容量这件事,在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 国内市场剧烈的参数竞争、消费者的高要求,以及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技术成果落地,三者共同促成了以硅碳电池为代表的高密度、大容量电池在国产手机上的普及。
  • 但美国等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却把手机电量卡死在了「单电芯 20 瓦时」。一旦超过,物流和合规成本就会显著提升,所以洋品牌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机型,大多只能止步于 20 瓦时的上限。
  • 而国产品牌由于主要在境内销售,可以承受因大电池带来的额外物流和时间开销(比如无法空运只能陆运)。
  • 硅碳负极电池虽然可以达成超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耐久性与安全性仍然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电池新技术在中国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电池技术在国产手机上实现了「大跃进」。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见证了华米 OV 四家的影像旗舰同时逼近或达到 6000mAh、小折叠跨过 5000mAh 门槛,中低端机型的电池更是开始向 7 字头发起挑战,堪称能打电话的充电宝。

毫无疑问,今年的国内消费者们,用的是全世界最强,且最大电量的手机,傲视任何其它国家。

图|小米官网

这样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背后的功臣自然是迅猛进步的高密度硅碳负极锂电池。天风证券于今年初发布的一篇电池行业报告中指出:

手机电池掺硅趋势明显,比例在5-10%,不局限于高端机型。今年以来华为、vivo、OPPO、荣耀、一加、小米等企业均发布了 使用硅基负极材料电池的手机,且从旗舰型手机下探到中低端手机趋势明显,带来的硅碳负极使用量将大幅增加。

在目前石墨负极锂电池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时,硅负极可以将理论上限从石墨的 372 mAh/g 提升近十倍,达到 4200 mAh/g。

理论比容量能够实现十倍的进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一块电芯的能量密度飙升,这种进步对于手机这种小尺寸电子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这些进步的毫安数字又可以转化为营销数据,对于国内已经变成「白刃战」的手机市场,更是举足轻重。

图|IDC

中国的好东西,外国为什么不用?

你以为每年研发几百亿的苹果和三星,不知道大电池好,或者缺乏大电池的技术吗?

显然不是的。

硅碳电池并没有被中国企业垄断。事实上,比如日本信越化学、3DC 株式会社,韩国 SK 集团下属 SK Materials、浦项硅解决方案等日韩企业,均手握许多硅碳负极相关的技术专利,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SK Materials 与美国硅碳材料公司 Group14 合资成立的韩国尚州市硅碳负极材料工厂

那我们为什么在 iPhone 和 Galaxy 上看不到五六千毫安时的大电池呢?

事实上,卡住苹果和三星脖子的另有其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更具体的说,是其中的第 188 号特殊规定(UN Special Provision 188)。

该规定指出:

  1. 如果锂电池的单颗电芯的容量小于 20 瓦时,则被视为「小型电池」,可以遵循简化的低成本运输规则。
  2. 一旦单颗电芯的超过 20 瓦时,这块电池就会被归类到「危险品」的范畴,在国际物流中必须遵循非常严格的包装、标签、申报和防护运输规格,运输成本激增。

从左到右:锂电池货物代码 UN3480,货物种类 9「其他危险品」,只能通过货机运输|Epec

而受到这条特殊规定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智能手机了,比如 iPhone 与三星 Galaxy,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型号。

对于每年要在全球各地运输过两亿台手机的苹果和三星而言,如果不想要自己的运输成本暴涨,就必须要将电池总能量限制在 20 瓦时以内。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 以 iPhone 16 Pro Max 为例,它使用的是一块标称电压 3.88V 的 4685 mAh 电池,换算即 18.17 瓦时
  • 同理,S25 Ultra 的电池总能量为 18.84 瓦时
  • 被广大网友群嘲的 Z Fold7 那块 4400 毫安时电池,总能量为 17 瓦时

你应该明白了,不是苹果和三星用不起大电池,而是它们比国产厂商更需要照顾中国以外的市场,想要物流成本不爆炸、又要守住利润率来确保持续研发,所以只能优先选择小电池路线。

当然,苹果和三星死守 20 瓦时上限的原因并不单纯只有国际危险品运输条例。作为全球运营的超大规模企业,从商业角度考量,他们的产品工业设计和采购策略必然是趋向保守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电池技术——特别是三星,毕竟它不想再重温 Note 7 爆炸的噩梦……

不管怎样,如果国际物流安全制度不放松,苹果和三星的手机电池这一两年也不会有大跃进的可能。

但这里我们要引出一句题外话:别看三星 Z Fold7 这块电池小,它的性能非常牛:在 2000 次充放循环后可用容量仍在能够维持在 80% 以上——远超欧盟新规的 800 次及格线。

而电池的耐用性,恰恰是中国厂商最爱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目前尚待观察的。

SM-F966B/DS 即欧版的三星 Z Fold7,左下角 80% 余量循环为 2000 次

硅碳电池的现在,只是「如来」

而硅碳电池技术虽然目前可以达到超高的能量密度,却也一并带来了两个目前未能解决的重大缺陷:

硅负极的物理膨胀,以及循环寿命缩短。

用于锂电池负极上的硅碳复合材料|Novarials

正如爱范儿此前有关充电宝的文章中所述,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均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硅碳电池就是将负极的材料从石墨替换为含硅的碳(石墨)复合材料。

但是硅在充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虽然复合材料的膨胀率没有纯硅负极 400% 那么恐怖,但是相比石墨仅仅 10% 的膨胀率仍然高出许多,其在长期反复膨胀收缩后带来的材料疲劳问题,始终是无法忽视的。

你也不想你的手机变成这样,对吧|Tom’s Guide

而在另一方面,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化学活性也比石墨更高,与电解液之间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这会导致导致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重放循环时,反复发生破裂与重构,加速锂离子和电解液的消耗。

这种消耗的宏观表现,就是硅碳电池的可用容量衰减速度更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个问题意味着硅碳电池虽然容量大功率高,但在你的手机上可能更快出现「电池健康报警」,续航衰减更明显

因此,虽然去年底今年初,国产旗舰机型大多用上了高碳硅电池或者类似技术,但是这些电池的耐久性与生命周期都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印证的。

当然,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太过于「泛滥」了,选择太多,换机成本也不算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一众国内 Android 厂商,在标称手机重放循环次数的时候,大多只会承诺 300-500 次。可能没等到电池不行,中国消费者早就换手机了。

而且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看,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周转率和更低的换电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打得起硅碳电池消耗战的地方了

正因如此,苹果三星这么多年不改电池容量,还真的不完全是在挤牙膏——产品在国际运输和跨国销售环节中,碰到的规章阻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大电池机型时,所难以察觉的。

反过来讲,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出海要面临的重重关卡,也绝不仅是电池而已。

图|36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