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产业未来大会邀您共赴产业变革新浪潮
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与产业生态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技术革命的浪潮奔涌向前,资本市场的逻辑悄然重塑,粗放式增长的时代已然落幕。一个更加注重深度、协同与长期价值的“精耕时代”正拉开序幕。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商业世界波澜壮阔的范式转移。我们始终坚信,在所有的喧嚣与不确定性之中,存在着一股真正能够穿越周期、重构价值链条的长期主义力量。
进入2025年,这股力量的轮廓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
未来商业的中流砥柱,必然属于那些愿意并能够深耕垂直场景、构建技术壁垒、实现生态协同的精耕者。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点技术的突破,而是致力于将技术价值通过垂直场景和生态协同,实现规模化的商业变现。
在此背景下,36氪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隆重举办以“精耕时代,潮涌嘉禾”为主题的产业未来大会。
本次大会将汇聚政府、资本与产业三方的顶尖智慧,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与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共同擘画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蓝图。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真正的产业建设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的历史周期下,如何紧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推动资本从规模扩张真正转向效能革命。
“耐心资本”与“产业协同”的双重奏
过去一年,中国的创投市场在挑战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一是市场在政策的精准滴灌下逐步回温,硬科技与先进制造领域成为绝对主旋律;二是资本的角色正在从供给者向生态构建者深刻转型,以耐心资本为代表的长期主义力量正重塑区域创新土壤。
这背后,不仅有国家政策的强力牵引,还有“耐心资本”已经成为了驱动产业巨轮破浪前行的压舱石。2025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宣布将设立“航母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其“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核心理念,预示着一个万亿级的耐心资本时代正式启航。
当下,地方国资和政府引导基金正成为这股浪潮的先行者。它们不再仅仅扮演“资本供给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耐心资本+产业协同”的模式,深度参与并重塑区域创新土壤,从单纯的资金“输血”转向可持续的“造血”式生态培育。
这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转变:即资本的价值不再仅仅是财务回报,更是构建一个能够让创新企业茁壮成长的繁荣生态。同时,2025年的创投市场已进入“硬科技+场景落地+耐心资本”的新周期,政策、技术、资本的深度耦合,唯有精耕细作,才能紧握产业发展洪流。
一场关乎未来的思想盛宴
本次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旨在全面升级,打造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规格、高价值、高影响力的产业盛会。
今年,36氪将首次联手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共同为全球贸易接洽加速。此次强强联合,将以前所未有的资源整合力度,汇聚千亿资本,直通全球高潜力赛道,实现项目质量与对接效率的双重飞跃。
我们深知,产业的进步源于思想的碰撞。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国乃至全球最顶尖的来自学者侧、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关键企业代表、国资与财务基金侧以及在产业投资端的嘉宾阵容,他们将带来最前沿的理论思考、最敏锐的资本洞察、最真实的产业需求以及最鲜活的实战经验。
大会将紧扣国家战略与市场脉搏,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大消费五大核心赛道,讨论前沿议题。
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大会将以“产业协作链条”为主线,议题将更侧重于探讨“政、资、产”三方如何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痛点与瓶颈。
最好的链接发生在最自然的场景中。为此,大会特别设计了“9.8华里长跑”活动。赛道将串联起厦门环岛路、演武大桥、曾厝垵等城市地标,让参与者在奔跑中感受“海上花园”的魅力。这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耐心资本、长期陪伴”理念的深度契合。
“嘉禾”,是厦门的美好古称,意为生长茁壮的稻禾。它象征着希望、坚韧与丰收。
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精耕细作的时代。市场的喧嚣正在退去,投机主义的泡沫正在被挤压,一个真正考验远见、耐心和实干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于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深刻理解场景、并致力于构建产业生态的“精耕者”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2025年36氪产业未来大会,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个宣言,一个号召。我们诚挚地邀请每一位产业的建设者、资本的赋能者、政策的引导者,共同见证并参与塑造中国产业更加辉煌的未来。
余承东:鸿蒙智行预计10月累计交付破百万辆
小菜园汪书高:不依赖外卖增长,全年直营门店将超过800家
河北交投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出资额4.95亿元
钉钉发布首款 AI 硬件,CEO 首谈加班争议,「无招」的大招是给每个打工人配 AI 秘书
所有办公协作工具,都具备效率工具和「牛马桎梏」的双重属性,天然容易触动打工人的神经,在 AI 带着职业取代的舆论席卷而来的当下,更是如此。
上周,钉钉就因此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在这样的舆论中宣布了十周年的新品发布,这也是 CEO「无招」回归后的首场发布会,更让人好奇,无招到底有什么招。
就在刚刚,答案揭晓。
钉钉发布钉钉 8.0「蕨」,同时也是 AI 钉钉 1.0 版本,表达了无招希望用 AI 来重构工作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无招也借着产品发布,调侃着回应了最近的争议:
「钉钉同学们实际上也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只有工作,我们也有精彩生活的。」
这几个月,飞书、企业微信和钉钉都相继发布了大版本更新,在交互方式、多维表格、AI 落地上掀起了战火,他们都在做一件事:用 AI 工作中那些最熟悉的工具和功能,改造成更高效的工作流。
那么,AI 真的能接管我们日常的工作流,像人一样跟我们沟通和协作吗?、
APPSO 在现场给你划好钉钉这场发布会的重点:
- 钉钉 ONE:专属 AI 秘书,由专业 Agent 组成,自动处理和排序工作事务
- DingTalk A1 :四合一智能硬件,集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等功能于一体
- AI 听记:基于 1 亿小时音频训练,支持 30 种方言、140 种语言的语音识别转录和智能摘要分析
- AI 搜问:整合企业内外部搜索能力的「一框搜问天下」智能检索系统,可调用多 AI 模型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 钉钉 AI 表格:一句话搭建业务系统、工作流,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全面拥抱 AI 的钉钉 ONE
每个打工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消息轰炸、待办堆积,整天在「点击消息-处理-返回-再点击下一条」功能模块的循环中疲于奔命,效率极为低下。
作为此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钉钉 ONE 想要解决的就是这套工作流的问题。
无招表示,「我们观察线下工作中的管理者,他们通常配备秘书来整理所有事务,按优先级排序后递交处理。」因此,钉钉 ONE 的设计理念正是为每个用户配备一位专属的 AI 秘书。
具体来说,钉钉 ONE 由多个专业 AI Agent 协同工作:
其中,消息助理负责筛选和分类各类通讯信息,日程助理管理时间安排和会议提醒,审批助理处理各种流程审核,会议助理记录和整理会议内容。
使用体验上,每天起床,用户就能像滑动短视频一样处理紧要事务,而当用户结束会议后,AI 秘书还会自动分析所有新增消息,按优先级进行排序,帮助用户逐一处理所有事务。
除了处理日常事务,还有个学习助理值得一提。
它能够自动收集和处理企业内外部资讯,用户只需滑动操作,AI 就会全自动处理所有信息,生成摘要视频并提供语音播报。学习助理的内容覆盖面也相当广泛,涵盖 GitHub 精选论文、科技 KOL 新产品动态等多维度内容。
钉钉表示,未来将与更多生态伙伴合作,持续推出更多专业助理,帮助员工快速收集学习相关资讯和知识,让公司的信息和知识真正地沉淀下来。
钉钉首款 AI 硬件: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
DingTalk A1 是钉钉推出的首款 AI 硬件,它能够依托大模型帮助用户实现语音内容的实时转写、语义分析与智能摘要,让工作过程彻底告别人工记录分析的繁琐。
一句话概括,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DingTalk A1。你可能会想起不久前出门问问发布的 TicNote(超链)。
硬件配置,DingTalk A1 搭载 5 颗全向麦克风和 1 颗骨传导设备。
此外,DingTalk A1 还支持业界首创的自动环境切换录制功能,这意味着无论是会议环境的背景噪音还是手机通话声音,A1 都能智能识别音源类型并自动切换至相应的录制模式。
相比其他同类产品,DingTalk A1 仅有 3.8 mm,支持磁吸,搭载 6 麦克风阵列与骨传导技术,实现 8 米超远拾音及高清音质,续航达 45 小时,为用户提供 1000 分钟免费语音转写时长及 10GB 云存储空间。
作为市场上首款支持 Type-C 接口的 AI 录音设备,DingTalk A1 的充电和传输都很方便。
对比友商,更多的具体参数如下:
DingTalk A1 拥有旗舰版(售价 799 元)、青春版(售价 499 元)两种型号可选,一年尊享版会员单独售价 1299 元,现在购买旗舰版即可赠送一年的 AI 尊享版会员服务。
AI 听记:是工作搭子,更是会议杀手
说到 DingTalk A1 的软件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提 AI 听记功能了。
AI 听记功能基于 1 亿小时的音频训练数据构建,能够识别 30 种常见方言、140 种全球语言,并理解 200 多种行业专业术语。此外,产品还提供企业专属训练增强功能,能够达到极高的识别精度。
从现场演示效果来看,相比友商产品,AI 听记确实能够实现清晰准确的内容转录。
此外,DingTalk A1 还能够实现智能降噪、精准声纹识别,并感知发言人的空间位置。即使在会议中有人走动,系统也能准确追踪并记录发言内容。当用户再次查看 AI 分析结果时,系统能够立即区分不同发言人的内容。
为了提升实际应用效果,AI 听记内置了 36 类场景模板,全面适配团队会议、课堂笔记、采访、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多种场合,还支持企业自定义模板,能够在语音纪要总结时提供更加精准的摘要内容。
讨论结束后,所有信息会自动导入 AI 表格系统,任务跟进也能自动化。无招的话说得很直白:「未来开会讨论后,将完全无需人工分析和跟进,所有流程都将实现全自动化处理。」
用他的话说,AI 听记就是「AI 时代全新的沟通方式」。
AI 搜问: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
在信息检索方面,AI 搜问功能体现了钉钉的野心——一框搜问天下。
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搜索能力,钉钉 AI 搜问功能构建了文本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引擎相结合的智能检索系统,并采用 AI Fusion 技术进行深度优化。
当然,功能强大的同时,安全性同样不容忽视。
AI 搜问采用企业级安全架构设计,严格遵循「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的权限原则,对用户无权限访问的内容进行自动屏蔽。产品对所有 AI 模型实施 D1、D2、D3、D4 四级数据安全分级管理,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此外,在现场演示中,当用户询问「帮我写一份杭州 10 月份的团建计划」时,选择并调用三个不同的 AI 模型,并根据各模型的回答结果进行评分和综合总结,最终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钉钉 AI 表格,跟飞书有什么不一样
数据处理向来是企业办公的重头戏。钉钉 AI 表格让这件事变得简单多了。
借助 AI 表格助理,用户只需对话描述想法,就能自动生成AI 表格、自动化工作流、仪表盘,也可以一句话搭建跨境电商选品管理系统和一句话搭建工作流,进一步降低 AI 表格使用门槛。
此外,钉钉 AI 表格上线超过 100 款字段 Agent ,相当于超过 100 种岗位的 AI 在表格里自动帮你工作。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全新钉钉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 100 多个跨境商品上架素材的 AI 自动生成工作。技术支撑方面,钉钉和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团队联合开发了 O-Table 新架构,能支持百万行数据的实时计算。
目前,钉钉 AI 表格的百万行处理能力已开启邀请测试。
在发布会的尾声,无招还带来了「One More Thing」。
One More Thing:让 AI 更真实
下一代的钉钉——DingTalk Real,钉钉将让 AI 变得真实、可见、可触。
回看这场发布会 钉钉选择「蕨」作为版本代号,这个隐喻细品其实挺有意思。
蕨类植物的革命性不在于它们长得更高更强,而在于它们率先拥有了维管系统——一套去中心化的信息和资源流动网络。
在此之前,植物只能是苔藓那样的低矮「地毯」,因为每个细胞都必须直接接触外界环境才能生存。维管系统的出现,让植物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专业化:根专注吸收,叶专注光合作用,茎专注运输。
十年来,钉钉从最初的通讯工具逐渐延展,承载消息、表格、闪记、智能协同的能力,像植物逐步长出根系和枝叶,最终形成可以自我呼吸、自我生长的整体。
这正是钉钉 AI 化的底层逻辑。
传统组织中,每个人都必须身兼数职——既要干活,又要汇报;既要执行,又要协调;既要思考业务,又要处理琐事。而 AI 协同系统就像维管束,让信息、任务、决策可以在组织中高效流动,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专业化、深度化。
无招最后提到的「DingTalk Real」这个概念。Real,真实。这个词选得精妙。
我们所经历的职场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不真实」的。我们花大量时间在群里回复「收到」,在各种表格里填写注定不会有人看的数据,在会议室里讨论一些永远不会有结论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情没有意义,但又不得不认真地表演着「这很重要」。
这种不真实,不是因为我们虚伪,而是因为整个系统缺乏一套精确的「价值测量仪器」。打工人也只能通过各种「勤奋表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不再需要为「生存」而消耗大量精力时,他们就有可能为「创造」而工作。这不是打工的升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
我想起社会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的那个著名观点:现代社会中至少有 40% 的工作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些工作的唯一功能就是让人们「看起来在工作」。
钉钉的 AI 化进程,其实就是在做系统性地识别和淘汰这 40% 的「毫无意义」。
但这种淘汰不是要让人失业,而是要让人从「假装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那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的事情。
作者:李超凡、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两市成交额突破3万亿
科创50指数成交额突破单日历史新高
知行科技入股灵眸智能公司
泰国7月出口额为2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
沪深京三市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
华为兆瓦超充打造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
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
KDP宣布将收购皮爷咖啡母公司JDE Peet's
中新集团旗下公司成立具身智能一期创投合伙企业,出资额2.5亿元
江西金控等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出资额3.05亿元
iPhone Air 不会像 iPhone mini 那样死去|硬哲学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都说时尚轮回是一个圈。
如果这么比喻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轮回高低得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前有 iPhone 16 系列的相机按键,后有 Z Fold7 的回归挖孔,主打一个「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然而今年以来,一个时间跨度稍微有「亿」点点大的品类重新迎来了春天,在这个参数大战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超轻薄手机。
图|彭博社
抛开已经上市的三星 S25 Edge 和万众瞩目的 iPhone 17 Air 不谈,超薄手机的供应链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成熟——
或者更准确的说,超薄的产品线就从未消失。早在今年三月,「非洲之王」传音就在 MWC 上展示过一款仅仅 5.75mm 厚、电池却比 S25 Ultra 大的超薄工程机 SPARK Slim:
图|TECNO
无独有偶,就在前两周,一直低调的努比亚也被曝光出正在规划一款超轻薄手机「努比亚 Air」,用 6.7mm 厚的机身换来了别家超薄机型所没有的三摄,看起来更像是个能实际拿来用的机器:
图|网络
同时网上还可以看到,自 S25 Edge 正式进入开售阶段以来,它的口碑评分并没有像年初发布会后,评论区预料的那样直接崩盘。
相反,无论是在机主聚集的酷安还是讨论度热烈的小红书,对于 S25 Edge 的印象反而是趋于正面的:
小绿书(酷安,左)与小红书(右)的相关话题都很正常,没有出现 2077 式滑坡
而通过一位从 S25 Ultra 切换到 S25 Edge 的机主的评论,我们或许就能理解这款电池捉襟见肘的超薄手机为什么没有和 iPhone 相机按键一样、被钉上「花瓶」的耻辱柱了:
经过一周的深度使用,三星 S25 Edge 给我的感受远比「极致纤薄」更复杂,它是一柄为优雅而生的轻剑,锋芒毕露,但在与 S25 Ultra 那柄大巧不工的「重剑」的正面交锋中,展示出了它截然不同的战斗哲学。
轻薄手机的开头是轻,而不是薄
事实上,纵观 S25 Edge 的评分、iPhone 17 Air 的传言、努比亚传音的小道消息,它们中有一类信息是共通的:虽然手机厂商宣传的都是厚度数字,但评论区感慨万千的,其实全都是重量——
酷安几乎每一篇 S25 Edge 的机主评分里,都少不了一个轻字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过 vivo X5Max 时代的手机用户都知道,我们并不是没有用过超薄的手机,然而那个整机重量 156g 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的「只在昨日」。
图|vivo 官网
而这也是爱范儿认为目前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手机」真正的重点所在——它比现阶段所有主流机型的重量都要轻。这才是手机作为「拿在手上」的设备最具冲击感的因素,厚度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则有趣的现象来侧面验证这件事情。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就在四五年前,各类手机评测内容的评论区,总会看到几个形似这样的评论:
哎呀,手机厚一点重一点无所谓,电池能有 5000 毫安时就好了,这样相机也可以做得更牛通。
然而最近两年的手机评测,尤其是专做大电池的中端机和专做大相机的旗舰机,评论区里面要求用重量换电池的声音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则是「这相机模组也太厚了」「还好意思笑话索尼是半斤」等等。
真的做成 Unihertz Tank 这样又没人买账了|kimovil
从这样的风向转变之中不难看出:虽然大家总在嚷嚷着更极致的性能释放和相机硬件,以及五位数的电池,但我们的两只手却是很现实的——手持设备能够用得舒服的重量上限就在那里,不会跟着握持姿势改变。
幸运的是,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正是对于重量的一次拨乱反正,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Air 据说整机重量还不到 150g,对比先换钛减重又增肥的 iPhone 16 Pro Max 实在是一股清流。
而除了「轻」这个物理特点之外,新兴的超轻薄机型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说「轻」是相比其他手机的优势,那么这个特点就是它在机海大战中保证存活的倚仗。
超轻薄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
一个偏执的卖点,搭配上逆潮流的技术倾向和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很难不让人想起另一款特立独行的产品:iPhone 12 mini。
虽然苹果推出后马上「暴毙」产品并不算少,但是像 iPhone 12/13 mini 这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口碑死去的却不多。从 12 mini 到 13 mini 两代「高开低走」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个以触屏交互为绝对主流的时代,一款缩小屏幕尺寸的产品是无法撑起一条产品线的。
换句话说,iPhone mini 产品线的失败并不在于它是针对某个特化小市场的产品,而在于它 mini 的程度有些矫枉过正、到了「连激进派都觉得激进」的地步——
把 iPhone 13 mini 放到 4 寸的 iPhone 5 旁边就能看出来它「又小又大」的别扭产品定位
毕竟对于力挺 mini 机型的「小屏党」来说,我们的终极追求恰恰不是屏幕面积小,而是屏幕缩小之后带来的轻便手感和无负担的口袋,是一种「无感的使用体验」,反而两代 mini 的全面屏设计证明了我们依然追求的是大屏幕。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爱范儿认为,超轻薄的手机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它绕过了死抠屏幕面积的表象、转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解决人们对于便携的终极追求,避免了掉进由「小屏党」这个名字引发的误区。
除此之外,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新一代超轻薄机型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特点——它们都是主流品牌主流产品序列里的中高端机型,在产品定位上都是毫无疑问的旗舰。
图|9to5Mac
无论是 S25 Edge 上面那块连尺寸更大的 S25+ 都没有的 2K 屏幕,还是传闻中 iPhone 17 Air 也能用上的 ProMotion 高刷,都把它们和其余依靠减配和塑料换来轻盈手感的中端机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不仅是旗舰的定位,根据目前八九不离十的爆料,iPhone 17 Air 正是取代了 iPhone 16 Plus 的定位,瞄准的就是与 iPhone mini 完全相反的「大屏幕」市场:
图|Times Now
这样的 180 度掉头证明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轻薄便携的需求客观存在,但不是通过缩小屏幕尺寸的方式。恰恰相反,今年以来超薄大折叠的火热说明人们对于屏幕尺寸的需求是在增加的。
而供应链一侧,由折叠屏技术带动的刀片电池、超薄 OLED 屏幕、更先进的超薄镜头光路设计等等,都反过来为新一代超轻薄直板机的落地铺平了技术上的道路,允许厂商通过「除了砍尺寸之外」的方式去实现轻盈手感:
荣耀 Magic V5 邀请函展示的超薄电池|Instagram @benyeah8
至此,如果你依然认为所谓的「超轻薄」只是苹果的又一次产品试验,那你就错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尽管 iPhone 17 Air 无疑是现在话题度最高的超轻薄手机,但 S25 Edge、传音 SPARK Slim、努比亚 Air 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件事——
「超轻薄」并非 iPhone 12 mini 那样曲高和寡的实验,反而是引起了主流安卓厂商快速反应的新动向。
至于安卓厂商们快速反应背后,究竟是有未披露的市场数据支撑、还是不约而同地察觉到了这个以往被忽略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现在的主流国产厂商,虽然明面上没有在 Q4 的新品中跟随超轻薄潮流,但上半年的折叠屏新品中实际上早就开始超轻薄之战了,只是战场发生在折叠屏而非直板机市场而已。
图|MacRumors
因此,我们相信:以 iPhone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市场不会像五年前的 iPhone mini 产品线那样死去。
虽然它们注定不会是最走量的产品,在参数为王的国内市场也不会激起特别大的水花,但极有可能会像 Mac mini 之于桌面市场那样,拥有一群音量不大、但购买力和实际需求都无比坚定的安静客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上海新增1款已完成备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特斯拉六座新车开售,中国消费者会买单吗?

没有发布会,也没有媒体试驾,特斯拉六座新车Model Y L悄然登陆中国官网,售价33.9万元起,预计9月交付,现已抵达多地门店。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