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苹果把睡眠做成了「游戏」,这是件好事,却也带来意料之外的问题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10月20日 11:22

你昨晚睡得怎么样?

以往,我们只能给出「睡得还行」「睡得不好」这样模糊的印象,或者晒出一张智能手表的睡眠结构截图。

而现在,Apple Watch 用户可以给出一个相当明确的回答:

我今天睡眠质量 100 分!

比起乏善可陈的 Apple Watch S11,watchOS 26 全新的睡眠评分功能则是一个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更新——一下子,让「睡觉」这件事有趣了起来。

睡眠评分是什么?

人一生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来睡眠,睡得好不好短期内影响精神状态,长期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非常深层的影响。

因此,小到小到几百元的手环,大到几千元的智能戒指,睡眠监测功能几乎都是标配,每个晚上都将你的睡眠质量,绘制成一个看起来相当科学的图表,反映你每个晚上的睡眠质量。

但和心电图、血氧浓度等等身体指标一样,睡眠结构只是「原始数据」,大部分普通用户只能从中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有一个粗浅的预估,也不太好掌握睡眠质量的长期变化。

「睡眠评分」应运而生,每天早上 Apple Watch 都会用一个数字,直接告诉你昨晚睡得香不香,身体有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复。

除了评价和分数,苹果还会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晚上的睡眠状况生成一小段评价,阐述打分的理由。

根据评分的高低,苹果还划分为了五种等级:极好、高、一般、低、非常低,让用户能更清晰直观了解睡眠质量的总体情况。

所以苹果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为用户的睡眠质量打分?评分系统有三个指标,能看出苹果侧重哪些方面:

  • 持续时间,占 50 分
  • 就寝时间,占 30 分
  • 中断情况,占 20 分

由于作息时间、睡眠习惯因人而异,苹果的赋分依据不是一个普适的标准,而是非常个性化地将每晚的睡眠数据与之前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进行打分。

有些夜猫子网友每天凌晨 2 点才睡,被认定「按时睡觉」而获得高分。

苹果表示,他们与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和世界睡眠协会合作开发了这项功能,还运用了苹果心脏与运动研究项目收集到的 500 万个夜晚睡眠数据。

但这个功能更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是在于它天生带有的分享属性。

睡眠如何成为「游戏」?

睡眠评分并不是全新的概念,许多其他智能品牌也早已提供,Apple Watch 上也不乏第三方应用能实现打分。

但从今年 9 月起,苹果将这一功能下放到 Apple Watch S6、SE 2 及之后的所有 Ultra 机型,让庞大的现有用户群体都能直接在手表上获得第一方的睡眠评分体验,并且还有了同一个可以比较的标准。

于是在小红书上,我们能看到不少非常类似的帖子:首图是一张睡眠评分的 iPhone 截图,点进去发现评论区也全被大家晒的睡眠评分截图淹没:

有的人只是单纯分享自己的睡眠状况,有的人炫耀自己的「满分睡眠」,还有一些二三十分的截图,能收获不少网友的震惊。

其实不止小红书,我和朋友也经常互相发睡眠评分的截图,不仅是一种生活日常的分享,有时候也是出于一种较劲和炫耀的心理,想证明自己「很能睡」——对焦虑满满的现代人而言,睡得香通常意味着良好的生活面貌,烦恼很少,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通过一个评分系统,苹果将睡觉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事情,变成了一个「游戏」,鼓励你去尽可能获得高分。

这可以是一个「单机游戏」:持续收获低分之后,调整好作息和睡眠习惯,提升睡眠质量和评分;也可以是一场「联机游戏」:拿到高分,也好在朋友面前或者社媒上晒一晒。

人人都知道良好作息和坚持锻炼的重要性,但自律起来却总是没那么容易。苹果的做法,就是将其「游戏化」。

Apple Watch 的锻炼圆环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将原本抽象的运动量,转变为可视化的「圆环」,让原本枯燥的锻炼变成了一个合上圆环的游戏任务,让不少 Apple Watch 用户「动起来」。

而现在,苹果将类似的机制做到了睡眠上,原本虚无缥缈的睡眠质量成了一个评分,鼓励用户去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并且还能很能通过评分趋势明显感知到自己的进步。

这种形式其实并不少见,口碑很好的《宝可梦睡眠》本质上是睡眠评分的另一种加强版,早睡早起不止能获得高分,还能养萌萌的宝可梦。

一些科学研究发现,自我监测是促成行为改变的关键技术,量化的评分则是最直观的自我监测形式,很适合运用于移动健康领域,比如体育锻炼和睡眠卫生,能提供很强的正反馈,还能通过社会比较与归属驱动力促进健康行为。

Apple Watch 每天给出一个评分一段评语,也能显著提升用户的参与度,鼓励用户每天起来查看分数,促使长期的行为改变发生。

并且,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评分不是重点,睡得香才是

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睡眠评分的到来表示欢迎,一些网友则觉得,连睡眠都要评个分,实在太让人焦虑了。

实际上,睡眠监测通过智能手表飞入寻常百姓家后,心理学家很快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完美主义睡眠症(Orthosomnia)」

睡眠质量原本只是个人感受,而现在有了非常科学的指标去界定你睡得究竟够不够好、身体有没有得到恢复,人们会更愿意信赖这些看似科学的数字。

而一些用户戴上 Apple Watch 后发现,自己的睡眠原来这么差,深度睡眠几乎没有,总是半夜醒来,内心难免相当焦虑,想要去改变自己睡不好的现状。

但和失眠一样,「想睡好」的心理负担,容易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产生影响。

例如,越想睡好,睡得反而会更差;再比如,准备了褪黑素、熏香、新枕头等等各种「硬件辅助」,最后产生依赖反应;甚至,哪天晚上碰巧没戴 Apple Watch,没看到数据,反而会更加焦虑……

更夸张的是,我们发现会有一些用户,醒来发现自己昨晚的睡眠分数不太好,就会形成「我今天会没什么精神」的假设,影响一整天的心情,而实际上自己的身体未必恢复得不好。

能更直观看出好坏的睡眠评分,无疑会加重这些心理状况。

这不只是睡眠评分的问题,事实上,当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深度绑定,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这些问题——出门跑步忘记带手表记录内心会感觉等于没跑;一天没打卡多邻国就焦虑得不行……

原本这些工具的诞生,都是想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但有时却让我们过于在乎结果,而不是去关注和享受整个过程。

我相信苹果在设计睡眠评分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他们没有将睡眠做成「锻炼圆环」那样更游戏化的功能,减弱了低分带来的负反馈感。

苹果的睡眠评分也以鼓励性质为主,Lifehacker 对比了好几家不同可穿戴设备的睡眠评分,发现 Apple Watch 的给分基本都是最高的。

回看苹果给分的标准,不可控的「中断情况」占比最少,另外两项「持续时间」和「就寝时间」更多是用户能靠主观实现的。

这也传递出苹果对优质睡眠的定义:规律作息,睡够时间。

并且,不管是 Apple Watch 还是其他检测设备,它们都不能总是精准地反映真实的睡眠状况,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靠得住的。

归根结底,评分只是辅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工具,分数高低并不重要,真正的价值在于,它能推动我们回到最朴素的目标——睡得安心,醒来时精神满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当 Apple Watch 成为千元机 | Apple Watch 2025 系列评测

作者 苏伟鸿
2025年9月16日 20:00

时隔两年,苹果同时刷新了 Apple Watch 三个产品线:Apple Watch Series 11、SE 3 和 Ultra 3。

对比去年重新设计的 Series 10,今年的 Apple Watch 三款更新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我觉得提升很大——因为有更多人,能用上一款不错的 Apple Watch 了。

▲ 从左到右:Apple Watch SE 3、Series 11、Ultra 3

今年的新 Apple Watch,是小而好的更新

发布会上,苹果着重介绍了 Apple Watch 两个新功能:高血压预警和睡眠分数。

但实际上,这两个功能并非新手表专属,会通过 watchOS 26 下放到旧款手表上。

当然,无论新旧款,高血压预警功能在国行版本上都尚未激活,原因和围绕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监管相关,此处不做展开。

睡眠分数则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软件功能。其实只要更新 iOS 26 和 watchOS 26,苹果不仅会给未来的睡眠打分,还会把过往的历史睡眠记录补上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主要用来判断身体是否得到休息和恢复所需要的充足睡眠。

这个睡眠评分系统主要还是鼓励按时作息为主,只要不比平均晚太多时间入睡,睡眠时间有 6 小时左右,就能拿到 80 分左右的高分。

我是这么看睡眠分数的:现在苹果给了一个更直观的「分数」,不同用户间可以做比较。睡觉这件事,被「游戏化」(gamify) 了。

人人都睡觉,个个智能手表也都能追踪睡眠。但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今年更新的三款 Apple Watch 全部支持 5G,并且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对于蜂窝版 Apple Watch 用户来说,这确保了手表更有「战未来」的能力。

先看看苹果史上最强手表——Apple Watch Ultra 3。

原本以为换用 S10 芯片后,Ultra 3 也会和 S10 一样重新设计,没想到手表的机身依旧和二代保持一致。不过,屏幕黑框收窄,使得屏幕尺寸比二代大了一圈,成为了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

▲ 左:Apple Watch Ultra 3,右:Apple Watch Series 11

传统钟表行业的变迁告诉我们,表盘越大易读性越高。这一逻辑在 Apple Watch 上同样存在。不过对于智能手表的户外场景,让用户一眼就能将重要信息尽收眼底,不需要分心操作或者仔细查看手表,还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 Ultra 3 不仅屏幕增大,还换用了广视角屏幕,可视角度提升明显。加上低至 1Hz 的屏幕刷新率,不用抬起手腕也能以 AOD 的形式看到表盘秒针的运行,非常适用于登山、骑行等这些手被占用的场景。

这样的一块 Apple Watch Ultra 3,体验更接近一块真实手表——是各种专业运动和消遣活动的好帮手。

Apple Watch Ultra 3 被苹果标榜为「史上续航最长的 Apple Watch」,官网数据最长达到 42 小时。在我的测试中,正常使用一天后(6 小时办公室,5 小时轻量运动等),大概还剩余 60% 的电量。

Apple Watch Ultra 3 最适合预算充足、工作/运动场景相对比较极端的消费者,或者那些觉得标准/SE 系列的功能和参数还不够的用户。至于前两代 Ultra 的老用户,除非电池老化严重,没有着急换新的必要。

说到预算,在 Apple Watch 的购买推荐中一直有一种讨论,就是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标准版/SE,如果你真的预算很顶,愿意为 Apple Watch 掏 6000 快,再卖 Ultra。

但今年爱范儿要提个新角度:如果你有 6000 预算,不如上 Apple Watch Series 11 钛金属版本啊!

(怎么样,这个转折是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推荐?因为 Apple Watch 是个穿戴品,是个配饰,好看和好戴很重要!而 S11 钛金属版本不仅外观抢眼,能力和佩戴体验也要更均衡。

而在功能方面,对比上一代 Apple Watch S10,S11 其实没太多感知很强的更新。以及 Apple Watch 最大的短板——电池续航上,S11 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实测和 S10 一样,坚持一天半左右差不多,续航比较尴尬,有时手表在第二天中午就会电量告急。

用户们想要的,是手表能稳稳撑两天,隔天一充电;但实际上,Apple Watch S11 的合理充电习惯,是每天洗澡时都摘下来充电(或者你不在意睡眠记录的话,摘下来充电顺便当夜间时钟)。

比续航更尴尬的是充电速度:比起我之前在用的S9,S11 的充电时间要起码多出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以前是 S9 早早充好了电等我戴上睡觉,现在反而是要我去等 S11 充满电,「快充」变「慢充」。

但这块钛表,还是好看。颜值即正义吧,反正 Apple Watch 用户们早就自适应这续航了……

Apple Watch S11 或许会是「过渡」的一代:苹果一般三代会更新一次手表产品的芯片架构,上一次更新是 S9,意味着明年的新手表 S12,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年」。

和牙膏管扁扁的 S11 相比,官网价格 1999 元,渠道甚至下到 1600 左右的 Apple Watch SE 3,一下子就香了起来。

比起另外 Ultra 3 和 S11,时隔两年更新的 SE 3,对前代短板的补齐效果强的多——更重要的是,为了低价做出的妥协也更少。

最明显的区别,当然属于「全天候显示屏(AOD)」。虽然 Apple Watch 的抬腕唤醒非常灵敏,但不需要抬腕很多时候能带来更多便捷。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SE 3 也终于配备了体温传感器。

因此,SE 3 的「生命体征」能力,除了心率、呼吸、睡眠三大指标之外,比前代又多了「体温」这个读数。每多一种数据,能够解锁的洞见就更多,能更全面反映身体的变化,帮助我计划今天锻炼强度,或者辅助判断身体有没有生病。

对于女性用户来说,SE 3 新加入的测温会更具有意义,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经期跟踪的准确度,也新增了排卵日回推估计的能力。

可惜,血氧功能这次依旧缺席。所以,对于户外党来说,SE 3 依旧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虽然功能更加丰富,但 Apple Watch SE 3 在体验上依旧是熟悉的「入门」款。

SE 3 的屏幕显示效果依然落后数字系列:前代备受吐槽的「大黑边」还在,导致 SE 3 的屏幕大小捉襟见肘,最高亮度也仅有 1000nits,户外大太阳下会看不清屏幕。

爱范儿拿到的是 44 毫米版本的 SE 3 ,整个手表稍显厚重,和 Series 11 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续航方面,Apple Watch SE 3 和我之前在用的 S9 相差不大,一天一充基本没跑。

但在「千元机」的价格面前,这些缺少的配置,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了,它是入门 Apple Watch 的优秀选择,也是目前最便宜的 5G Apple Watch。

并且,在补齐了 AOD 和体温功能之后,Apple Watch SE 3 对比数字系列 Apple Watch 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于从未接触过智能手表,只想购买一个用来检测睡眠和基础身体数据的轻度用户,例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有女性用户,千元级的 SE 3 是一个非常实惠的选择。

但 Apple Watch 是一种非常耐用的产品,如果你的预算在 2000 元以下,不追求新款,也不需要蜂窝版本,我其实会更推荐前两年的 Apple Watch S9,它屏幕素质要更好,功能比 SE 3 更全,并且国行还支持快充——唯一的问题,就是没什么靠谱的货源。

从万元表到千元机,Apple Watch 的进步是一次技术普惠

回到十年前,2000 元不到就能买到一只功能基本齐全的 Apple Watch,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可能还记得 Apple Watch Edition——那是一只金表,代表了苹果对 Apple Watch 最初的定位:对标腕表的时尚单品,甚至是奢侈品。

但,一天一充的智能手表,不会是隽永的象征。大众买不起,潮人看不上,电池还会过保,在诞生之初,Apple Watch 就被贴上「美丽小废物」的标签,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该成为什么。

真正改变 Apple Watch 局面的,是几年后苹果将整个手表线的功能和定位,向健康/运动/户外全面转型——真正地让屏幕和手腕上的传感器发挥作用,也让更多消费者因为戴上智能手表,而养成了关注自己身体状态的习惯,也让手表成了他们的户外移动好搭子。

但三四千块钱买一块续航不太行的智能手表,依旧不是个好选择——直到五年前,价格更低的 Apple Watch SE 推出,才真正让健康管理走向普惠。

今天,两次迭代的 Apple Watch SE 3,不再是前代被吐槽的「阉割版」,而是一款相对更全能的智能手表,并且也很可能是你能在千元这个价位买到,在健康管理方面最强的智能手表。

把身体数据传感器打包成手表卖给用户,对苹果来说只是开始,因为体征数据只是最基本的呈现,这些数字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依旧是抽象的,而苹果这十年来更重要的工作,是让健康数据对用户「有用」。

苹果开启了一场医学史上规模前所未有的健康研究,全球有将近 1 亿人在分享自己的身体数据,这让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之一。数以亿计的健康研究和技术积累,支撑起苹果对 Apple Watch 持续迭代——让智能手表能够监测心率、体温、血氧、经期、睡眠,甚至高血压,将用户身体的基本情况用很直观的图表呈现。而这背后,是苹果在心率、体温、血氧、呼吸等维度上,打磨多年的健康算法。

今年的 Apple Watch 的「高血压预警」以及睡眠评分功能,也是苹果心血管研究和睡眠数据的最新成果,并不需要用到新的传感器,而是发现身体数据变化新的规律。

如果单纯是追逐利润,苹果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功能限定给今年的新手表,显得这一代产品独具魅力,但苹果最终还是选择以 OTA 的形式下放给以前的老手表,我想这也是一种「技术普惠」。

对于苹果,健康是大事。而实现角度不光只有手表,还可以是耳机。在昨天的 AirPods Pro 3 首发评测中,我们也深入解释了苹果怎样、为何在耳机上做健康数据点位。

自从六七年前戴上 Apple Watch 之后,我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留意自己睡得好不好,每年我们都会在苹果发布会上,看到许多人写信给库克,告诉他 Apple Watch 又救了他一命。

我想这并不单纯是一种营销,许多次我濒临发烧的时候,Apple Watch 总是率先提醒我体征异常,这种数据透明的提醒,比虚无缥缈的感觉来得确实更有说服力。

而让 Apple Watch 从「万元表」变成千元机,我想这比造出一只传世陀飞轮,来得更有意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