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专访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会打电话的哈苏,一定是未来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10月17日 10:00

对我来说,一张人像不是一张关于一个人的照片,而是他与我之间发生的一些事。

2025 年末,全球将诞生近两万亿张照片,其中超过九成,来自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

这些无比个人、无比随性的瞬间,汇聚成了这个时代的影像洪流。

OPPO 认为,在数量如此夸张的照片中,一定存在一个最大的「公约数」。

只有找准这个不变的靶心,才能集中所有火力,去攻克移动影像最核心的难题。

这个公约数是什么?

OPPO 影像认知总监程卓给出的答案,是人像。

人,是一切影像的尺度

为什么是人像?

这是我第一个疑问,非常简单直接,但又非常重要——

在移动影像的军备竞赛中,厂商们习惯于将长焦、广角、夜景等技术点作为攻坚的堡垒,但从 Find X6 开始,OPPO 却反复将这个看似最普通、却也最复杂的词挂在嘴边。

解读这个词,便能洞察 OPPO 对影像的根本理解,和最终想抵达的方向。

没有人像,就没有摄影史,这背后有更深的关于移动影像未来美学与技术的考量。

面对有些笼统的问题,程卓给了一个宏大视角的解释——OPPO 认为,想要摸清手机影像的方向,必须跳出手机这个小小的取景框,将视野拉回到整个摄影史的长河中去审视。

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器材和载体一直在变,但有些东西是恒定的: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摄影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影像美学与社会文献史,如果把其他题材拿掉,摄影史可能只是没那么饱满,但如果抽掉人像,那整部历史就坍塌了。

程卓进一步阐述,无论是从推动技术革新的要求,还是从承载艺术成就的高度来看,人像都是贯穿整个摄影史的基本轴线。

《无题电影剧照》第二十一张——1978 年,Cindy Sherman

《无题电影剧照》第二十一张——1978 年,Cindy Sherman

作为一个不太拍人像的摄影师,我下意识地质疑这句话,但细思下来,这句话的确并非夸大其词——

纵观影史任何题材,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存在以及人存在过的痕迹。

它是一张面孔,可以像《阿富汗少女》那样,用一个眼神承载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韧;它也是一个瞬间,能将战火中奔跑的女孩所代表的残酷,或是巴黎街头跃过水洼的诗意,凝固成永恒;甚至在亚当斯看似空无一人的壮丽风景里,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与烙印。

PARIS SOUS LA PLUIE # 2——ELLIOTT ERWITT

PARIS SOUS LA PLUIE # 2——ELLIOTT ERWITT

人的面孔、姿态、情感、存在过的痕迹,跨越题材,始终是摄影师镜头下最核心、最着迷,也最具感染力的共振媒介。 

由此,人像两个字的背后,承载了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人文价值与情感价值,一个「人」字,关乎美学、也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 

若是用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来概括这一切,就是以人为本。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可以察觉,OPPO 的意图,已经从早期狭义地记录人物的样貌的「肖像」,走向更广义地记录某些群体的生活环境、某个人的具体处境的「环境人像」——这也是 OPPO 在移动影像领域首先提出这一观点背后的深度思考。

《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孔》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

《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孔》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

这种趋势,在每年的 OPPO 影像大赛(imagine IF Award)上也能看到。

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师-梁喜兵拍摄

OPPO 年度超影像大师-梁喜兵拍摄

当然,哲学的选择,终须技术的回答作证,程卓认为从技术层面看,人像这个题材的包容性就像航天发展对于民用科技的促进那样,同样强大——

人像是一个相当特别的题材,它最难,也最保值,最有推动力,它像一块最硬的骨头,一旦啃下来,其他的影像难题便有了迎刃而解的基础。

人,是一切影像的尺度

确立了「人像」为灯塔,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便接踵而至:

什么样的人像,才是「好」的?

美学是感性的,一百个读者可以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对于掌舵移动影像的厂商之一,OPPO 必须将好看拆解成可以评价的维度,才能在影像的汪洋中走得稳、走得准。

程卓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我们最终想做出来有「相机感」的影像。

「相机感」,这个听起来有些玄妙的词,是程卓整个影像认知团队的工作靶心,也是他们认为「好照片」的标准。

他们将这个词儿进一步拆解开来,分为三个要素,分别是: 

  • 影调 

  • 色彩 

  • 画质

影调的重塑工作,从 Find X6 系列就开始了,目标是建立「正确的影调关系」,将扭曲的光影曲线拨乱反正,这是地基,是让一张照片首先「看起来舒服」的底线:

我们早就明确,不能为了秀肌肉,把光影关系搞得很别扭。

地基打好,Find X7 系列开始构建大厦的框架——攻坚「中间调」。

「中间调」这个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摄影师而言,它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所在,程卓解释说:

大家可能对中间调不太熟悉,它不是画面最中间的部分,我们参考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理论,在对动态范围的极致追求下,重点管控的是 3 区到 7 区的影调关系,这里面既有高光也有暗部,是最能体现影像厚实感的影调区域,是影像魅力和表现力的核心所在。

安赛尔亚当斯的分区曝光理论

安赛尔亚当斯的分区曝光理论

如果说极致的黑与白是情绪的两端,那丰富、细腻、过渡自然的中间调,就是承载故事的主体,对中间调的精细打磨,让 OPPO 的影像开始呈现出一种过去手机罕见的「质感」。

Tina Signesdottir Hult

Tina Signesdottir Hult

理顺了过去,未来的道路也呼之欲出了:

只有把影调这个骨骼做健康了,色彩才可能谈得上丰富而又统一,才不会有「塑料感」。

OPPO 从 Find X8 Ultra 开始,正式向摄影史的「深水区」——复杂光线下的色彩表现发起冲击: 

这已经进入摄影史的「深水区」了,在复杂光源下的色彩表现,一直是摄影史上最难的问题之一。

演唱会变幻的舞台光、城市霓虹与路灯交织的夜色、餐厅里温暖的烛光……真实世界的光线远比胶片甚至数码相机时代更为复杂。 

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还原出既真实又富有美感的色彩,尤其是人的肤色,是影像能否成为「作品」的关键。 

通过首次搭载的丹霞原彩镜头,智能地将画面分区,对不同光源下的不同区域进行独立计算和色彩还原,最终融合出一张和谐自然的照片,保证人物肤色的准确,为解决这个行业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

至此,OPPO 完成了从影调到色彩的基础构建,但要真正实现「相机感」,还有一座最高、也最难攀登的大山——画质。 

也正是在这里,程卓抛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论调: 

摄影诞生之初,其实没什么画质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摄影出现后,大家使用的都是尺寸远超今时今日所有主流拍摄设备的「大画幅」——这个逻辑也延续至今,画幅大就是王道。 

真正的挑战,始于摄影权利的普及: 

画质的挑战,恰恰来自于相机要小型化,想要更多的人拍照,相机就势必越来越小,而画质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尽可能轻薄的机身里,把画质尽可能地做好。

于是,OPPO 在 Find X9 系列上延续前面历代打磨好的影调功夫、全系普及丹霞色彩还原镜头外,对画质这座高山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 Find X9 Pro 上,OPPO 搭载了与哈苏联合研发的全新两亿像素长焦,光圈达到了夸张的 F2.1——这是目前进光量最大的两亿像素长焦,结合精度达 0.1 微米的 AOA 主动光学校准技术,在硬件上做到了极致。

而要实现清晰画质,多帧融合必不可少。在算法层面,OPPO Find X9 Pro 首次支持了「2 亿像素多帧融合计算」,可同步采集3帧 2 亿像素原始图像并进行智能融合处理,直出真哈苏 2 亿超清照片。

这些努力的目标只有一个:在长焦端,实现前所未有的解析力。

而作为基础的广角主摄,则首次搭载了第四代传感器曝光技术。这颗与索尼联合研发的「满血版」LYT-828 传感器,支持「瞬时三曝光」,在大幅拓宽动态范围性能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抓拍能力,实现了高动态与高速抓拍的兼得。

强大的硬件之上,如何处理巨量的像素数据,OPPO 带来了全新的 LUMO 超像素引擎,将「画质好」这件事,贯穿到了所有场景——Find X9 系列会判断当下环境的条件,在条件充足时,智能提供 5000 万像素的 8K 超清照片直出。此外,用户首次能在小红书上发布的 4K 超清实况照片,封面帧与动态画面,也都拥有一致的 4K 超清质感。

清晰是画质的骨架,而精准的色彩还原,则是其血肉。 

在 Find X9 系列上,OPPO 带来了第四代色彩还原方案——升级后的丹霞色彩还原镜头被扩展到全系列机型,它能更智能地与影像硬件全面协同,尤其在以往手机最头疼的低色温、大面积纯色等场景下,带来前所未有的色彩准确性。 

只有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才有资格谈论画质。

至此,影调、色彩、画质三位一体,OPPO 所憧憬的「相机感」轮廓已然清晰,什么是好人像这个开放性问题,也有了一套逻辑严密的闭环答案。 

或许会有人质疑,在移动影像的时代,为何要执着于回望「相机」,程卓是这样理解的:

无论手机影像怎么卷,也只是漫长摄影史中的惊鸿一瞥。近两百年培养起来的摄影美学,有着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和矫正作用,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换言之,OPPO 并非让手机完全取代相机,而是在汲取相机百年沉淀的养分的同时,结出属于移动影像时代自己的果实。

那么,这个移动影像自己的东西,是什么呢?

计算摄影,是移动影像的独属道路

在聊到「相机感」的三个要素时,程卓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儿——计算摄影。

这就是移动影像的新东西。

不可否认,对比相机,手机这种需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案,在光学层面永远戴着镣铐,但它也拥有相机无可比拟的优势——算力强劲的芯片,让计算摄影成为了可能。

老实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计算摄影的名声算不上好。 

为了弥补硬件的不足,过度锐化、过度提亮的「计算味」成了主流,照片看似光鲜,却充斥着塑料感,算法痕迹流于表面,向用户邀功。 

人们开始厌恶计算摄影,这是算法「用力过猛」的必然结果。 

而 OPPO 的解法,便是为这头算力猛兽套上审美的缰绳——用程卓的话来说,就是用审美牵引技术的发展。 

如何牵引?OPPO 的方式是「修内功」—— 

团队深入研究了各种经典胶片,用极其客观、量化的方式去拆解它们的光影响应曲线和色彩科学,再将这些从物理和化学世界中总结出的美学规律,「翻译」成数字世界的算法语言。 

Find X6 系列的影调、Find X7 系列的中间调,以及备受欢迎的胶片风格,都是由此而来的。

紧接着,就是在 Find X9 系列上,用强大的算力与算法,为更高画质提供可能。 

这种「审美先行」的工作模式,迥异于我们更为熟悉的「技术有什么,产品用什么」的开发逻辑,程卓所带领的影像认知团队将率先标定一个明确的审美方向,再由算法、硬件、调校等各个团队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朝着这个既定方向去实现。 

也由此,我们在 OPPO 的影像传承上,得以看见手机领域较为少有的长期主义。

我们的团队就像一个指南针。 

程卓这样形容自己和影像认知团队的角色。 

这根指南针,为强大的计算摄影指明了方向,最终的成果,是让计算隐于无形,让摄影重回中心。 

计算摄影,成为了 OPPO 的审美载体,将成熟的影调、健康的色彩与优秀的画质打包成方法论,用户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好照片的办法。 

一如柯达百年前的浪漫口号:

 你只需要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

走入影像的深水区,三个突破口

采访的最后,我们聊到了一个更宏大的话题:移动影像的痛点和未来。

程卓认为,行业尚未完美解决的,是三个进入「深水区」的终极问题:

画质、高动态下的复杂光线,以及长焦。

如今的旗舰手机,已经从单纯的堆料,走向一边追求极致影像,一边还要向厚度与设计发起挑战。

正如程卓所说,画质的痛点,正是伴随器材小型化而生的历史性难题,而手机,依然在这条路上作斗争。

另一面,高动态下的复杂光线,背后则隐藏着新元器件的研发与计算摄影两道难题,如何解决多颗镜头的画面一致性、如何更好地还原人的表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至于长焦,则是对机身设计、防抖性能与焦段设置的权衡,这颗小小的镜头,还在寻找工业与人文之间的最优解。

这三者,恰是构成「相机感」不可或缺的基石,也与 OPPO 选择的「人像」息息相关,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决定了一台手机影像能力的上限,只要有任何一点取得关键进展,移动影像就有希望再前进一步。 

在采访的最后,严肃了一整场对话的程卓难得调侃了一下: 

X8 发布后,我一个艺术家朋友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卓哥,我买了一个哈苏。

我说:你买哈苏不是很正常吗?

他说:可是我的哈苏会打电话!

「会打电话的相机」,这一定是未来。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什么你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作者 周奕旨
2025年10月9日 17:12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的节点上,另一台值得说道说道的手机也悄然登场了——Xperia 10 VII。

作为索尼大法的最新力作,这台手机的配置没啥惊喜,但却有些惊吓——在它的包装盒里,你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一根 USB-C 数据线。

没错,不只是充电头,现在连线也要自己买了。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这是手机行业去掉充电头的第五年,手机里的配件越来越少,盒子越来越轻,这背后藏着一套逻辑自洽的商业叙事,一出将「环保」与「生意」完美捆绑的剧本。

只是回过头看,为这个剧本买单的,好像一直只有消费者。

环保和成本,一场「双赢」的生意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 2020 年,苹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上首次取消了标配的充电器,以及 USB-C 接口的 EarPods。

当时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为了环保。

苹果的原话是,全球已经有超过 20 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以及数十亿个第三方充电器,继续附赠新的,只会造成巨大的电子浪费和碳排放。

而仅去掉充电器和 EarPods,每年就能减少超过 200 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马路上少了 50 万辆汽车。

50 万辆汽车,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这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密歇根州(以底特律为代表)汽车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 1960 年的底特律,当之无愧的汽车之城

而「环保」的故事,也依然讲得动听:每一台手机,都为地球做出了一点贡献。

类似的描述,反复出现在苹果每年都会发布,且极为重视的《环境进展报告》(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中。

在苹果巨大的销量和保有量面前,这个逻辑无懈可击,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少个充电头似乎是值得的。

但对于厂商来说,不光嘴上全是主义,心里也没少了生意。

减少充电器,直接带来的是每一台 iPhone 的物料成本下降,但这只能算蝇头小利——更为省钱的,其实是 iPhone 包装盒的体积肉眼可见地缩小了。

在 iPhone 12 系列发布会上,苹果的环境、政策与社会事务副总裁 Lisa Jackson 曾透露一个细节:包装盒变小后,每个运输托盘可以多装 70% 的 iPhone,这意味着单次物流的运输效率暴增,运输成本巨幅下降。

(只是,节约的成本有多少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往往就不提了。)

▲ 左:iPhone 11 系列 / 右:iPhone 12 系列

企业节约了配件的物料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还顺手给自己贴上了「绿色环保」的标签,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他厂商看到苹果这么操作,里子面子都赚了,自然是有样学样。

于是,一股「环保」风潮席卷了整个手机行业。

但俗话说得好,钱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举措真正的魅力,是让厂商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点。

环保再生,生出了新市场

我们还是拿苹果举例子。

iPhone 7 砍掉 3.5mm 耳机孔的时候,理由是「为了给内部堆叠腾出更多空间」,到了 iPhone 12 系列,EarPods 更是被直接砍掉,不再随机附送。

而与这条时间线并行生长的,是一台传奇设备——AirPods。

当 3.5mm 耳机孔消失,EarPods 被挤到和充电器抢位置,再到彻底消失,苹果顺理成章地把用户的视线引向了 AirPods。

一个原本属于用户的标配权利,被悄无声息地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消费需求。

这个需求,被并入了可穿戴设备类别中,从 2024 财年数据来看,这一板块全年营收高达 398 亿美元,超过了 Nike,也超过了可口可乐。

而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预测,AirPods 将在 2026 年,也就是它的十周年,达成累计营收 1000 亿美元的大关。

省下一根耳机线,既减少了碳排放,满足了环保,又创造了新需求,赚到了一整个产业,这可比省成本来得快多了。

到了 iPhone 12 取消充电头,故事的剧本更加纯熟,苹果说「你们都有充电头」,但它没说的是,大部分用户手里的,还是那个用了快十年的 5W 「五伏一安」,而 iPhone 12 系列已经支持 20W 的快充。

想体验更快的充电速度?可以,请额外购买我们的官方快充头,或者选择第三方品牌。

最新的 iPhone 17 系列也没有摆脱这种荒谬的矛盾——随着最新的这代 iPhone 一起出现的,是一个支持 AVS 动态功率调节技术的充电器,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充电体验。

但没有任何意外,这款在未来可以更好保护电池健康度的充电器,没有出现在你的 iPhone 17 系列包装盒里,而是以 329 元的价格,在官网配件区静静地等着你。

你看,这样一来,又满足了环保,又直接催生了一大批配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真环保,但体验真不好

实话说,以上的举措,的的确确为环保做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涌现了相当亮眼的创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典范。

但它依旧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厂商做的这些事儿,不仅没太让利给消费者,更是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就拿已经减配掉的充电器来说,如果你手上没有充电头,或是换机跨度较大,手上只有 A 口充电头,抑或是给家里的老人买 iPhone,可能就要遭罪了——

要是没有提前准备充电头,那么你在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甚至没办法给 iPhone 充电。

别惊讶,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从 iPhone 12 系列一直到 iPhone 17 系列都有人踩过这类坑。这并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相当大一部分老手机钉子户,在换机时真实存在的痛点。

耳机也是同理,在你准备好支持 USB-C 接口的耳机或是无线耳机前,你的手机只能外放,没有任何音频上的私人空间可言。

而回看 iPhone 2G,苹果巴不得将所有配件都塞进去,只为了你能拿到 iPhone,就顺顺利利使用。

这种体验上的滑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但今天确实已经被很多用户「自适应」了。

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有些畸形——

我们花钱买到新手机,一部分必需的配件却不在包装盒里,甚至连基础配件都正在逐渐被去掉。

初衷不错的「环保」,对于消费者来说,慢慢变成了体验杀手。

这合理吗?

当环保的大旗,最终成全的是厂商的名利,而用户只得到了更昂贵的换机成本,和更差的用机体验,何尝不是一种慷他人之慨呢?

在缕清手机减配的历程,以及背后的生意后,让我们聊回到开头索尼的做法。

五年的温水煮青蛙,让取消充电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索尼可以肆无忌惮地更进一步,将现在包装盒里的「独苗」也给去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照此下去,恐怕我们以后拿到的新手机,不仅需要自己提前买好充电头、耳机,甚至还要连充电线也准备齐全,才能获得正常体验。

虽然这个担心颇有滑坡谬论的嫌疑,但在商业市场,底线就是在不断地试探中被突破的,这并不是一个好趋势。

作为消费者,我支持环保——我愿意为更可持续的技术、更绿色的生产方式买单。

但我反对以环保之名,行成本转移之实——如果所谓的环保,最终只是让那些本应在手机盒里配齐、到手就能用的东西,变成要付两次、甚至三次钱的商业游戏。

那就不是环保,而是算计。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