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17日首页

34.99 万元?特斯拉 Model Y L,用 6 个座位杀入中国「家庭战争」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17日 13:53

特斯拉终于学会了倾听,但它的第一声回应,却只说给了中国市场。

这两年,「给马斯克写信要一台更大的车」在北美几乎成了一个网络热梗。无数家庭用户抱怨着 Model Y 的空间局促,而这位 CEO 本人也曾在社交媒体上用一句轻描淡写的「OK」,承认了这一普遍需求的客观存在。

大家都在等待承诺兑现的那一天,但谁也没想到,答案会以如此出人意料的方式揭晓。

北京时间 7 月 16 日晚,特斯拉中国官方微博突然发文:「Model Y L,金秋见。」没有发布会,没有长篇大论,用最简短的文字,确认了一款中国市场首发、传闻已久的六座新车型的到来。

这是一款基于全球销冠车型 Model Y,通过加长轴距和车身,从根本上解决其空间短板的「魔改」版本。它不再试图用一个「小板凳」式的第三排去勉强充当 7 座车,而是直接变成了一台真正的六座车。

这款被冠以「L」之名的 Model Y,既是特斯拉对市场需求的一次回应,也宣告了它将以一个更务实、更具攻击性的姿态,卷入这片最激烈的存量市场竞争。

一个字母「L」的全部意义

要理解 Model Y L 的本质,必须从一组最关键的数字开始。

根据工信部的申报信息,Model Y L 的轴距达到了 3040 毫米,相比现款车型增加了整整 150 毫米,甚至比 Model X 还要长。

这 15 厘米的轴距增量,最终体现在了 4976 毫米的车身总长上,比现款长了 179 毫米,接近 18 厘米。同时,车身高度也增加了 44 毫米,达到了 1668 毫米,宽度则保持不变。

▲ Model Y L 还换上了新轮毂,图片来自:常岩CY

这些冰冷的数字,在官方发布的侧面对比图中变得直观起来。肉眼可见,Model Y L 几乎所有的拉伸都集中在 B 柱之后,后车门的长度被明显放大。

更关键的改变发生在车身后半段。C 柱的位置显著后移,车顶线条的下滑趋势也变得更为平缓。这彻底改变了原版 Model Y 紧凑、动感的溜背姿态,转而呈现出一种更舒展、更稳重的形态。

▲新款 Model Y 与 Model Y L 的尺寸对比,图片来自:常岩CY

设计的改变直接服务于体验。更长的后门,意味着乘客进出第二排、尤其是第三排时,将拥有一个更宽敞、更从容的门洞,不必再以一种狼狈的姿势钻入车内。

而在车内,这 15 厘米的轴距增量,可以为第二排乘客带来更奢侈的腿部空间,并让出一条真正可供通行的中央过道。而车顶的增高,则确保了第三排乘客能拥有具备实用意义的头顶空间。

特斯拉的工程师们之所以要进行如此一番「大手术」,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在原版 Model Y 的车身框架内做文章是行不通的。

此前在北美市场推出的 7 座版 Model Y,其第三排空间一直被用户和媒体诟病为「只能坐狗,还不能坐大狗」,不仅空间狭小,甚至连空调出风口都未配备,实用性几乎为零。

▲ 七座版 Model Y 的三排难以坐下一个成年人

所以,Model Y L 的出现,并非一次锦上添花的配置升级,而是一次必要的车身架构调整。这是特斯拉为打造一款合格的六座车,所必须付出的工程代价。

除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尺寸变化,工信部的申报信息中还隐藏着更多看不见的细节。

Model Y L 搭载的前后双电机功率分别为 142kW和 198kW,综合功率 456 马力,相比现款长续航版有小幅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整备质量。Model Y L 的重量达到了 2088kg,相比现款长续航版的 1995kg,增重了约 93kg。这几乎相当于车上多坐了一位成年男性乘客。

对于任何一款电动车而言,重量都是续航的天敌。这多出来的 93 公斤,无疑会对 Model Y L 的能耗表现和续航里程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车身加长和增重,也让外界对其驾驶感受产生疑问:它是否还能保持特斯拉一贯的、被用户称道的凌厉操控和驾驶乐趣?还是会变得更偏向舒适,而牺牲掉一部分运动性?

特斯拉的工程师似乎也预见到了这一点。申报信息显示,Model Y L 的后轮用上了更宽的 275/45 R19 规格轮胎,而现款的后轮宽度为 255 毫米。

更宽的后轮意味着更大的接地面积,这通常是为了应对更重的车身或更强的动力,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稳定性和制动性能。这可以看作是为平衡增重影响而做出的一项工程补偿。

总之,无论是车身的重新设计,还是三电与底盘的适应性调整,都指向一个事实:Model Y L 并非一次投机取巧的「拉皮」改款。

它是在充分理解目标市场需求后,特斯拉拿出的一套系统性的产品解决方案。而这套方案,即将被投入到一场真刀真枪的市场博弈之中。

当特斯拉卷入「家庭战争」

一款产品最终能否成功,定价是关键。而在 Model Y L 的售价上,市场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矛盾的预测。

最先抛出观点的,是来自最直接竞争对手的隔空喊话。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预测,Model Y L 的价位将在 20 至 30 万元之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杀伤力的价格。

但另一边,部分媒体结合其传闻中「旗舰」、「更高级内饰」的定位,给出了 40 万元左右的估价。这一定价,指向的显然是一个更高端的市场。

抛开这些烟雾弹,从产品本身出发,我们或许更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Model Y L 的技术蓝本是售价 31.35 万元的长续航版,这应是其定价的基准。在此基础上,车身结构的加长、新增的第三排座椅、以及潜在的内饰升级,综合来看会带来 4.5 至 6.5 万元的成本与价值提升。

这意味着,新车的最终售价落在 34 万至 38 万元的区间内,才最符合商业逻辑。李想的预测更像是一种影响舆论的营销策略,而 40 万元的定价则可能让 Model Y L 曲高和寡,并非明智之举。

无论最终定价如何,特斯拉选择的,都是一个已被行业公认的风口。正如蔚来创始人李斌所言,大空间 SUV 的纯电时代已经到来。

▲ 图片来自:@Navis-慢点评测

但特斯拉的反击,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 SUV 市场。据财联社报道,一款售价约 27 万元的 Model 3 单电机长续航版也即将回归中国市场。

这是一套清晰的组合拳,面对连续下滑的在华销量,特斯拉选择在两个核心战场同时发力,重夺市场主动权。

Model 3 单电机长续航版的回归,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在 25-30 万级纯电轿车市场的竞争力;而 Model Y L 的使命,则是深入因中国家庭结构而兴起的大家庭用车腹地,直面「蔚小理」们的竞争。

本月,蔚来第二品牌乐道汽车的 L90 已开启预售,理想汽车的首款纯电 SUV 理想 i8 今天已经开放预订,而问界 M8 的纯电版也计划在 8 月上市。

无论 Model Y L 最终定价如何,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迫使所有定位在 30 万区间的六座和七座 SUV,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价、配置和市场策略,以应对这个自带品牌光环和成本优势的强大变量。

透过这款产品,我们也看到特斯拉上海研发中心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不再是一个只负责执行生产任务的工厂,它已经开始有能力主导一款车型的深度改造,以回应本土市场的需求。

这种在中国市场验证成功后再推向全球的模式,也为特斯拉的未来留下了想象空间。当初那些在马斯克社交媒体下留言的美国用户,或许有一天,也能等来这款在中国市场淬炼过的产品。

然而,特斯拉的故事线,总是在务实与前瞻之间交替。就在公司全力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同时,马斯克已经将外界的注意力引向了下一个节点。本周一,他发布推文称:

Just left the Tesla design studio. Most epic demo ever by end of year. Ever.

 

刚从特斯拉设计工作室出来。年底会有一场史上最炸裂的演示。

这番预告,让外界的猜测再次聚焦于传闻已久的新一代 Roadster,或是更具颠覆性的低成本入门车型。

这正是特斯拉在当前阶段所呈现出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用相对务实的 Model Y L 来回应迫切的市场需求,另一面,则是那场悬而未决的发布会——用留白,持续放大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能够在这两种角色间切换自如,或许才是特斯拉最难被复制的竞争力。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首页

把尊界 S800 雷达塞进 20 万的车里,尚界 H5 这次输不起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16日 08:18

2025 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场景,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出现在了合作伙伴上汽集团的发布会上。

他当场向上汽喊话,要求为即将到来的新品牌「尚界」备足产能,并放出预言,其首款车型销量将会「大爆」。这番表态,无疑是一次公开的「军令状」。

这份底气并非凭空而来。公开信息显示,为了「尚界」,华为和上汽首期就投入了 60 亿元,并组建了超过 5000 人的专属团队与一座专属工厂。在当时,这对「豪华组合」究竟会兑现出怎样的产品,成为了行业内的一大悬念。

现在,尚界 H5 正式亮相,答案开始揭晓。

除了备受瞩目的智能化配置,余承东也曾强调过,产品在被动安全和车身结构等传统领域做了重点投入。这勾勒出了尚界 H5 的基本轮廓:它试图将上汽的整车制造经验,与华为的智能技术方案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结合,其目标直指 15 万-25 万元的主流市场。

一个传统巨头的转身

第一眼看到尚界 H5,很难用「惊艳」来形容。它的设计语言传递出一种高度的克制与务实,完全没有当下新能源车型热衷的夸张线条和激进元素。

无论是与问界 M5 神似但处理得更圆润的前脸灯组,还是为了可靠性和家庭用户便利性而保留的传统门把手,所有细节似乎都在服务于一个目标:打造一辆不会犯错、能被最广泛用户接受的大众化产品。

这种务实的设计理念,最直观地体现在了车身比例上。尚界 H5 采用了典型的「短前悬、长后悬」设计,目的非常明确——将内部空间最大化,并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大的后备箱。

现有信息显示,尚界 H5 的车身长度在 4.8 米左右,与问界 M5 相近,轴距却超过了问界 M7 的 2820mm。汽车博主@孙少军在体验过后表示,其后排足以轻松容纳三名成年人,「能实现真三座」。这对于中国家庭用户而言,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卖点。

不过,这种成熟的平庸之道和对中国用户需求的精准拿捏,也让外界产生了一个疑问:对于一个全新品牌,如此快速地拿出一款成型产品,它的设计到底从何而来?

答案指向了华为的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据《21 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尚界 H5 并非从零研发,其原型车正是上汽内部一款代号为 ES39 的荣威旗舰 SUV。这解释了其设计中的「上汽味」,同时,也揭示了项目高效推进的秘密。

▲ ES39

▲ 尚界 H5

尚界 H5 源自上汽的整车平台,这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这次合作中,上汽集团扮演的究竟是怎样的角色?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钟拨回 2021 年。

在那一年的股东大会上,时任上汽董事长陈虹面对「是否会与华为合作」的提问,给出了一个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却也代表了传统车企巨头普遍心态的回答,他将这种合作比作将「灵魂」交给对方,而自己只剩下「躯体」。

这番「灵魂论」清晰地表明,作为彼时中国车市连续 18 年的销量冠军,上汽有足够的底气和骄傲,去主导自己的智能化转型之路。

然而,市场的变化远比想象中更迅速、更残酷。仅仅三年之后,支撑这份骄傲的基石开始动摇。

▲上汽旗下的飞凡汽车

2024 年的年度销量数据显示,上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了 20.07%,其维持了长达 18 年的中国车企销量第一的宝座,正式被比亚迪超越。

比销量滑落更严峻的,是盈利能力的危机。根据上汽集团正式发布的年度报告,其在 2024 年的归母净利润为 16.66 亿元,同比骤降 88.19%。近九成的利润蒸发,暴露了其在新能源转型迟缓、合资品牌优势减弱下的巨大压力。

危机往往是变革的催化剂。在新的管理层带领下,上汽的战略思路开始出现明显转变,开放合作成为新的主题词。上汽集团现任总裁贾健旭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最能代表这种变化:

一个人走一万步,不及一万个人走一步。

如今的上汽,已经从过去相对封闭的自主研发心态,转向了更务实的产业协同模式。尚界项目,正是这一新战略下最重要、也最坚决的落地。此前被反复提及的 60 亿元首期投资和 5000 人专属团队,正是上汽将开放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证明。

而贾健旭在上海车展上回应余承东的那句「上汽躬身入局,一定会拿出最好的资源支持尚界成功」,彻底宣告了「灵魂论」的终结。

一场「科技平权」的豪赌

上汽提供了坚实的「筋骨」,那么,华为又为这具躯体注入了怎样的「灵魂」?答案直指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一整套完整的智能技术解决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由三部分构成:业内公认体验领先的鸿蒙智能座舱、华为 ADS 4.0 辅助驾驶系统,以及作为「眼睛」的、与旗舰车型问界 M9、尊界 S800 同规格的 192 线激光雷达。

对于 ADS 4.0,华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其进化的意义:这是一次从「95 分到 100 分」的冲刺。当行业大部分玩家还在解决智驾「从不可用到可用」的问题时,华为已经开始琢磨如何让它「好用」。

在官方演示中,在上海陆家嘴这样的地狱级路况,ADS 4.0 无保护左转成功率能达到 98%;在信号丢失的地下停车场,它可以实现多达五层的路径记忆。正是这些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构成了用户口中的口碑基础。

而尚界 H5 最具颠覆性的一点,就是将这一整套技术下放到了 20 万以内的价格区间。作为鸿蒙智行重点打造的「亲儿子」,未来尚界车型还可能获得途灵底盘等更高级别的技术赋能。

不过,手握技术底牌的尚界 H5,前方的道路也并非一片坦途。

内部的挑战,源于华为和上汽这两大「巨人」的合作模式。尚界 LOGO 中醒目的「SAIC」字样,已经表明上汽在合作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未来在产品定义、渠道归属等核心问题上,双方如何高效协同、避免内耗,将是外界持续关注的焦点。

外部的挑战则更为直观。15-25 万的 SUV 市场堪称一片「血海」,这里早已盘踞着比亚迪宋、小鹏 G6、零跑 C11、乐道 L60 等一众强悍的对手,甚至还有丰田 RAV4 这种月销近 2 万辆的燃油车「常青树」。

尚界在销量上的压力,随着鸿蒙智行「年销百万」目标的提出而变得更为具体。数据显示,联盟上半年销量刚过 20 万,要完成目标,下半年每月存在近 8 万台的巨大缺口。而除问界外,智界 S7 等车型的销量表现平平,这让尚界 H5 能否成为第二个增长极,显得至关重要。

而尚界 H5 的每一个对手,都在成本、品牌心智或补能体系上构筑了自身的护城河,想凭借技术优势从中突围,依然需要经历一番残酷的市场肉搏战。

面对内外的双重挑战,尚界 H5 的破局之路在哪里?答案或许就藏在它看似平平无奇的设计和「科技平权」的核心理念之中。

尽管它的外观被指过于普通,但这在追求最大用户公约数的主流市场,并不算是一种劣势。尚界主动放弃了用激进设计去博取眼球,而是将所有资源和赌注,都压在了用户真正常用的体验上。

实际上,这种打造国民级爆款的思路,恰恰深植于上汽集团的基因之中。回顾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史,上汽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成功定义了当时的「国民神车」。

从 80 年代的桑塔纳,到 90 年代的帕萨特,再到 21 世纪初统治 MPV 市场的别克 GL8,上汽一次又一次地精准捕获了不同时期中国家庭的核心需求。

如今,尚界 H5 的诞生,可以被看作是上汽在新时代,联合华为这一技术外援,再次向「国民神车」宝座发起的一次冲击。只不过这一次,驱动「神车」的核心引擎,从可靠的发动机,换成了先进的智能化。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理想 i8 内饰终于曝光!产品已无悬念,本周开始预定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14日 21:14

理想 i8 还没上市,就已经被扒光了。

就在昨晚,当关于这款车最后的悬念——内饰,也随着谍照的流出而公之于众时,理想 i8 的产品拼图终于完整。

▲ 图片来自:@钢炮同学啊

谍照中,i8 的座舱布局清晰可见:前排,是那套用户早已熟悉的 L 系列双联屏布局。往好了说,这是一种聪明的维稳,用最低的学习成本来留住核心用户的操作习惯。

▲ 图片来自:@钢炮同学啊

至于二排,乍一看也和理想的现有车型没有太大区别,同样是冰箱、彩电、小桌板,以及带腿托的大沙发,估计会是两张零重力座椅。

虽然并没有三排的照片,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后备厢略窥一二。再者来说,毕竟这是一辆理想,三排的空间和配置大概率都不会差。

▲图片来自:@钢炮同学啊

至此,i8 的外观、内饰、三电核心参数,乃至官方对标竞品的详尽分析,都已不再是秘密。

也难怪李想会考虑在这次的发布会上「讲故事」。

前两天,李想在社交平台上做了个小调研,表示自己「除了讲理想 i8」,还希望在这次的发布会上「围绕我们的『理想和幸福』多讲讲」。

李想的这个想法,其实正点出了理想汽车当下最核心的任务。当一款车的产品力细节,从冰箱彩电到三电参数,都已被市场提前「开箱」后,发布会再单纯地罗列功能,确实会显得乏力。

此时,比展示「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讲清楚「为什么」。讲好 i8 背后的产品逻辑,讲好理想的高端纯电故事,才是打消市场疑虑、建立品牌认同的关键。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核心问题:

既然产品力如此全面,理想汽车为什么要不惜投入巨额成本,去打造这样一款在形态上打破常规,甚至不惜引发争议的产品?它独特的比例和造型,究竟从何而来?

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学创新,而要回归到理想造车的核心思想武器——第一性原理。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 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埃隆·马斯克。

理想 i8,不是真正的「SUV」

要理解理想 i8 的设计,就必须先理解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理想官方的解读中,理想汽车产品经理 @莱因哈特在拉伸 指出,当前大型六座纯电 SUV 市场,普遍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不可能三角」。

简单来说,为了保证家庭用户看重的乘坐空间,车身尺寸必须做大。但车一旦做大,重量和风阻就会剧增,这对于续航极其敏感的纯电车型来说是致命的。为了弥补,厂商只能堆砌更大的电池包,但这又会进一步推高整车重量和成本,最终陷入「车大、价贵、续航却依然平平」的恶性循环。

在他看来,理想 i8 的起点,正是为了打破这个僵局。理想的目标非常明确:打造一款能同时提供长续航、大空间,并且价格合理的六座纯电 SUV。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再沿用传统 SUV 的设计思路,而必须从形态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效率升级。

理想 i8 给出的答案,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如前魅族高管李楠所指出的,理想 i8 本质上并不是一辆 SUV,而是一辆「风阻优化过的 Wagon(瓦罐)」,理想只是用最受市场欢迎的 SUV 外衣将它包装了起来。

我们先看车头。

通过理想官方发布的剖面剖析和对比图,可以清晰地看到 i8 拥有一个极短、极低的前悬,并将 A 柱和前挡风玻璃大胆前移。这是因为它放弃了对大尺寸前备箱的执念,将每一寸纵向空间都毫不吝啬地让给了座舱,这是对「空间效率」最直接的贡献。

再看车尾。

i8 的溜背造型,是在空气动力学和三排空间之间做出的平衡。它的线条比传统 SUV 流线得多,但又不像特斯拉 Model X 那样一溜到底。这种看似「妥协」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第三排乘客能拥有舒适的头部空间。

*要实现这一点,大概率也和 i8 的后电机体积较小有关,李想应该会在发布会上提到这一点。

也正因如此,当有人质疑其形态像 MPV 时,理想官方能自信地从设计底层逻辑上给出解释:

i8 的车身比例与 Model X 这类 SUV 如出一辙,而非 MPV。它的形态,完全是由内部空间和外部空气动力学这两个核心诉求,共同塑造而成的。

这套由第一性原理驱动的原生纯电造型,在解决了空间与能耗的核心矛盾之后,还为理想 i8 带来了两个足以改变驾驶者和乘坐者体验的、却又极易被忽略的关键优势。

▲ 理想 i8 与特斯拉 Model X 的对比

第一个,是远低于传统大型 SUV 的整车重心。

数据显示,理想 i8 的整车高度仅为 1740mm,作为对比,同级别的问界 M9 纯电版车高是 1800mm。更重要的是,对于 i8 这种溜背造型而言,其实际质心会比同样高度的方正 SUV 更低。再加上与特斯拉 Model X 接近的、更低趴的离地间隙,共同造就了 i8 在动态上的先天优势:

在过弯时拥有更小的侧倾,在经过颠簸路面后车身晃动也收敛得更快。

*这里必须要叠个甲,具有先天优势不代表它一定有优势,具体还是要看悬架取向。

第二个,则是开阔的「无遮挡」式前向视野。

▲特斯拉 Model X 的驾驶视角

得益于那个被极致压缩、并大幅下压的车头,i8 的驾驶员将获得类似特斯拉的驾驶视角——向前望去,视野里几乎全是路面,而没有机盖的阻挡。这种通透感,在特斯拉上获得了大量好评。

如今,理想也想为这辆长达 5.1 米,可供 6 人乘坐的家庭用车,提供轻松和自信的驾驶感受。

认知的战场

理想 i8 是一款再次定义纯电 SUV 的创新型作品,意味着我们要做很多「认知开荒」工作,让更多人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干的。

当一款产品在工程逻辑层面做到极致,它的挑战往往就已从物理世界,转移到了认知世界。李想显然很清楚这一点。 理想 i8 就是这样一辆车,它在解决了技术和体验的诸多难题之后,迎来了那个所有先行者都无法回避的、最根本的挑战——

如何与市场现有的、根深蒂固的认知进行沟通。

首先,是消费者对于「品质」的感知问题。

不仅仅是前文提到的低重心和开阔视野,正如超级充电站创始人常岩所指出的,i8 的许多核心价值都属于需要亲身体验才能领会的「隐性福利」,那套看起来没什么变化的无聊内饰,其实也玩出了许多新花样,包括但不限于:

  • 内饰造型变化带来的使用便利度提升;
  • 主驾前方新加入的音响和灯带来了更多交互可能;
  • 座椅坐感及坐姿的升级;
  • 内饰材质的提升。

他提到的「整车少了以往理想产品的庞大感」,也从侧面印证了低重心和宽视野带来的驾驶体验的提升。

一个在工程逻辑上如此自洽、在用户体验上又充满巧思的产品,其最终的市场表现,还需要回到真实的竞争环境中去检验。理想 i8 的战场,并非只有一处。

首先,是面向庞大的豪华燃油车用户群体。对于这部分刚刚决心转向纯电的用户,i8 最大的武器,就是那张已经铺开的 5C 超充网络。理想试图用超过 2500 座超充站和「充电 10 分钟,续航 500 公里」的硬实力,去化解他们对补能最原始的「恐惧」。

对于那些已经是纯电车主的升级用户,i8 给出的理由则更为综合:它不只是一项长板突出,而是试图在空间效率、补能速度、家庭豪华体验这几个核心维度上,提供一个没有短板的「最优解」。

最后,是那场微妙但至关重要的「内部战役」。理想需要向自己最忠实的 L 系列用户证明,i8 的纯电体验是一种真正的升级。

这三个战场看似不同,但最终的决胜点是共通的:真实的用户体验。无论是哪个群体的消费者,最终打动他们的,一定是 i8 开起来的质感、用起来的便利,以及对那张充电网络「随时可用、随处可充」的信心。

当然,即将于 7 月 29 日公布的最终售价,会非常直接地影响这个说服过程的难度,价格将是用户衡量这次消费习惯改变是否值得的重要标尺。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