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7月8日首页

《F1》之后,赛车电影的门槛被永久提高了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8日 09:23

在流媒体「杀死」电影院的论调甚嚣尘上时,一部以 F1 为名的电影,却成功把观众重新拉回了大银幕前。

好莱坞最具权威性的媒体 Variety 确认,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F1:狂飙飞车》(下文简称为《F1》),已正式超越《拿破仑》,加冕成为苹果原创电影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作品。

与此同时,在口碑层面,这部电影更是通吃了核心车迷和大众影迷,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年度电影。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好莱坞的赛车电影早已被「速度与激情」系列的肌肉车和「极速车王」的奥斯卡光环反复定义后,《F1》的突破口究竟在哪?

答案,恰恰在于它的「反好莱坞」特质。

它没有依赖更夸张的 CG 特效,或是更狗血的戏剧冲突,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对「真实」进行近乎偏执的、不计成本的还原。这样的执念,最终物化为一套前所未有的摄影系统,一个充满了圈内梗的剧本,以及整个 F1 围场的集体开绿灯。

可以说,《F1》的成功,在它开拍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本文涉及大量剧透,请谨慎阅读 ⚠

真实感的代价,是 3 亿美元

作为好莱坞中生代导演中的「实拍狂人」,曾执导《壮志凌云:独行侠》的约瑟夫·科辛斯基,向来对 CG 特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因此在《F1》这个项目中,他再次选择了一条更笨也更昂贵的道路:

用 3 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去复现物理世界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首先建立在影片的核心——那辆虚构的 APX GP 赛车之上。

很多电影里的「赛车」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道具模型,底盘和动力系统与原型毫无关系。但 APX GP 却是一辆拥有真实心脏的 F2 方程式赛车。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站着真正的 F1 世界冠军车队——梅赛德斯-AMG。

▲ 电影里的 APX GP 车队赛车

这支冠军车队对 F2 赛车进行了深度的底盘与动力改装,并为其设计安装了符合 F1 规格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这意味着,当布拉德·皮特在驾驶时,他对抗的是真实的物理惯性,他需要用真实的动作去应对悬挂的每一次压缩和回弹。这让他的表演,拥有了无法在绿幕前伪装的信服力。

除了以假乱真的赛车,影片更史无前例地将剧组直接搬进了真实的 F1 围场。

在制片人刘易斯·汉密尔顿(没错就是那个七冠王)和 F1 CEO 斯蒂法诺·多梅尼卡利的共同推动下,制作团队获准在 2023 到 2024 赛季横跨两大洲的 14 个真实大奖赛周末进行实地拍摄。

从银石到蒙扎,从斯帕到拉斯维加斯,电影镜头与真实的赛事无缝衔接,这是以往任何赛车电影都未曾达到的高度。

▲2023 年英国大奖赛,《F1:狂飙飞车》拍摄现场

当这辆赛车驶离赛道,我们看到的依然不是摄影棚里的布景,摄制团队前所未有地,进入了车队研发中心——片中 APX GP 车队的总部,直接借用了现实中大名鼎鼎的迈凯伦技术中心(MTC),在其 CEO 办公室里,我们甚至能看到那辆经典的红白涂装迈凯伦-本田 MP4/4 的展车。

而那些关于赛车气动研发、进行风洞测试的关键场景,则直接在另一支传奇车队威廉姆斯的真实风洞中拍摄。有趣的是,为了防止威廉姆斯车队借机为自己的赛车研发获益,作为监管机构的国际汽联(FIA)甚至亲临现场进行监督。

▲ 电影中的风洞测试

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便是整个 F1 世界对这部电影真实性的集体背书。

如果说硬件是真实感的骨架,那影片对 F1「软件」——即对规则的精准理解,则是其灵魂。导演成功地将「空气动力学」这个听起来颇为硬核的概念,转化为了推动剧情的关键。

比如主角桑尼要求赛车必须擅长在「脏空气」(Dirty Air)中缠斗,这不是耍酷的台词。它指向了 F1 比赛的核心痛点:领跑赛车尾部会形成一股混乱的湍流,在弯道中会严重破坏后车的下压力,让跟车和超车变得极其困难。

同样,导演科辛斯基生动展现了「尾流」(Tow/Slipstream)的战术价值,让观众直观地看到,后车如何像搭便车一样躲入前车的空气隧道中以减少阻力、在直道中提升尾速。这些细节,让这部电影的赛车场面不再是单纯的速度展示,而构成了一场场看得见的技术博弈。

电影对比赛策略的呈现也超越了简单的「进站换胎」。

▲ APX GP 车队在赛道建了维修区,还有专业的换胎工

桑尼在匈牙利站坚持使用圈速更快但衰减也更快的软胎,而与车队工程师发生争执的场景,堪称全片经典。当然了,在现实的比赛里,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

除了赛车、场景,以及必要的理论,要将这些赛道内外的博弈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制作团队还必须攻克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终极难题:如何让摄影机真正「坐进」方程式赛车的驾驶舱?

▲ 电影中许多赛车画面都来自真实比赛的 POV 视角

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的目标,是要让观众的感官与车手完全同步,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远距离的观察者。

根据索尼官方发布的技术访谈,即便是为《壮志凌云:独行侠》开发的先进摄影系统,对于追求极致轻量化、空间逼仄的 F1 赛车来说,依然太重、太大。换言之,在开拍前,这个世界上甚至不存在能完美实现导演意图的摄影系统。

所以,答案是「发明」它,而非「选择」它。为此,制作团队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混合技术革命。

他们兵分两路:一边是与索尼合作,基于顶级的「威尼斯」(CineAltaV)电影摄影机,开发出一套分体式系统,将感光元件和镜头做成极小的探头,塞入驾驶舱内捕捉演员表情;另一边,则是创造性地将 iPhone 的核心部件拆解重组,用以完美复刻 F1 官方转播中那个标志性的车顶 T-Cam 机位,主攻功能性与后期流程的无缝融入。

▲iPhone 改造的 T-cam 摄像机. 图片来自:Wired

这场发明之旅并非坦途。据主创团队透露,在初次测试中,赛车产生的剧烈震动直接「震坏了」昂贵的稳定云台,赛道上飞溅的砂石也让镜头备受摧残。但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试错与微调,最终达成了一个核心成就——

让摄影机成为了运动的「参与者」。

正是这种零距离的参与感,最终构建出了影片最宝贵、也最震撼人心的真实感受。

汉密尔顿献给车迷的「私信」

B 站赛车 UP 主 Chester117 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影片中大量的关键情节,都与制片人、F1 七冠王刘易斯·汉密尔顿的职业生涯高度重合,仿佛是其「夹带的私货」。

影片对战术的复刻,并非浅尝辄止。从主角桑尼在暖胎圈故意放慢节奏,为对手轮胎「降温」的计算;到车队指令中虚晃一枪、诱骗对手进站;再到主角内斗时,将对方强硬挤向墙边的驾驶风格,都让车迷看到了现实围场的影子。

当剧情走向高潮,影片更开始大胆地「重演」历史,触碰那些让车迷记忆深刻的名场面。其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无疑是车手皮尔斯在蒙扎的严重事故。这一幕巧妙地融合了两起真实事件:

它既有 2019 年 F3 车手亚历克斯·佩罗尼在同一弯角,因压上路肩而凌空飞起的骇人轨迹;更有 2020 年罗曼·格罗斯让在巴林大奖赛上,赛车断成两截、燃起熊熊大火后奇迹生还的涅槃时刻。

▲ 2019 年蒙扎赛道,F3 车手亚历克斯·佩罗尼(右上角橙色赛车)

▲2020 年巴林大奖赛,格罗斯让赛车碰撞后起火

影片同样着墨于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当桑尼不顾一切停车救助对手时,我们看到的是对车神埃尔顿·塞纳 1992 年比利时站义举的崇高致敬。而当剧情触及利用故意撞车制造安全车,来为队友谋取利益的时,则又指向了 F1 近代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2008 年的新加坡「撞车门」。

然而,以上所有的历史致敬,或许都只是前菜。影片真正的核心,被埋藏在了收官大战的最终结局里。

对于熟悉 F1 的车迷来说,影片的整个最后一幕,都可以被看作是制片人汉密尔顿,对自己职业生涯最大憾事——2021 年阿布扎比大奖赛——的一次重写。

▲ 2021 年阿布扎比大奖赛,汉密尔顿被维斯塔潘超越

在现实的 2021 年,一场极具争议的安全车流程让汉密尔顿错失总冠军。而在电影中,导演巧妙地用一次红旗中断了比赛。这不仅是规则上更清晰、在当时不少人看来也更公平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启动了一条关键规则:

在红旗期间,车队可以修复受损的赛车。这让主角本已无望的比赛,重新燃起了生机。

更关键的「重写」在于轮胎。红旗让主角有机会换上了一套全新的轮胎,与他的对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直接改写了 2021 年汉密尔顿在现实中的绝境——当时他正驾驶着衰退严重的旧轮胎,无助地面对身后换上新胎、势不可挡的维斯塔潘。

电影,最终给予了现实中未能发生的、一场堂堂正正的公平对决。

正是这些密集的彩蛋,让《F1》彻底超越了一部普通体育电影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对于一项运动的展示,而是一次来自围场内的、与 F1 真实历史和忠实车迷的对话。

▲ 电影中的斯泰纳

对于懂得这一切的观众而言,影片带来的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混杂着遗憾、理解与理想主义的复杂回味。

好莱坞,前所未有地专业

如果说片中的彩蛋,是影片献给忠实车迷的加密私信,那么在叙事层面,《F1》则回归到一个更普世的经典框架,并试图以此与最广泛的观众达成共情。

影片的故事内核,是我们熟悉的「老将复出,指导天才新人」的体育电影叙事模型。而它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对这个经典模型的再创造。

影片中,主角桑尼与新人皮尔斯的核心冲突,并非流于表面的嫉妒或个人恩怨,而是一场深刻的、关于「如何赢得比赛」的理念碰撞。

桑尼,是模拟时代前的「直觉派」代表,他依赖身体的本能反馈、轮胎抓地力的细微感受和数十年积累的临场经验。而皮尔斯,则是被海量遥测数据和赛车模拟器「喂养」长大的「数据派」原住民,他相信科学分析与精确执行。

两个人物之间的戏剧张力完全来自于赛车运动本身——是经验重要还是数据重要?

当然,在整体的高度真实面前,影片也为大众观众的理解和叙事节奏,做出了一些必要的妥协。比如,片中出现了领跑赛车开启 DRS,以及主角在排位赛后顶替队友出赛等场景,这些在真实的 F1 体育规则中都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些无伤大雅的微小让步,完全可以被理解为创作者为了确保戏剧冲突的流畅,而有意为之的简化,瑕不掩瑜。

当物理层面的极致真实、文化层面的深度共鸣、以及叙事层面的真诚克制这三者合而为一,一部真正伟大的体育电影便由此诞生。它用近乎工匠的精神证明了,在 CG 泛滥的时代,源自物理世界的真实感依然拥有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过,现实往往比艺术更加梦幻。

就在昨晚(7 月 6 日)的 F1 英国大奖赛上,索博车队 37 岁的德国老将尼科·霍肯伯格,在历经 239 场大奖赛、等待了整整十五年后,奇迹般地首次登上领奖台。

当他在雨中说出那句「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时,全世界的观众,都仿佛看到了电影里桑尼·海耶斯的影子。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 — 2025年7月7日首页

花 11 万买比亚迪的新「瓦罐」,每年省下的油钱,够买一台 iPhone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7日 12:03

7 月 4 日,比亚迪海洋网发布了品牌旗下的第一款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

对于年销数百万辆的比亚迪而言,选择进入旅行车这个相对小众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动向。海洋网总经理张卓在发布会上,道出了这款车的初心:

如果旅行车是一些人心中的梦想,那在新能源时代,就让我们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而比亚迪用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正是其最新的第五代 DM-i 插电混动系统,以及一个极具诚意的最终售价——

今天,比亚迪公布了这款「旅行车爱好者的圆梦首选」的上市价格:10.98 万元起。

11 万,你能买到一台怎样的比亚迪?

10.98 万元的起售价,与其说让海豹 06 DM-i 旅行版进入了某个市场区间,不如说,它用一个极具颠覆性的价格,凭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十万级新能源旅行车。

而比亚迪为其准备的,是一套在技术、空间和配置上都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

这套组合拳的技术核心,是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 DM 插电式混动系统。

它由一台 1.5L 高效发动机与电机组成,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 3.15 升,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则超过 2000 公里,号称「彻底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大家一箱油就能轻松完成江浙沪、粤港澳或者京津冀七日的漫游美景和美食,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张卓说。

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新车提供了 80 公里和 150 公里两个纯电续航版本。其中,150 公里版本还支持直流快充,电量从 30% 充至 80% 需要 25 分钟。

底盘方面,售价 12.98 万元的顶配车型搭载了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预判路况,实时自动调节悬架的软硬,试图在保证滤震舒适性的同时,赋予这台旅行车更佳的操控支撑。

当然,这套技术,被置入了一副全新的、更具实用性的车身形态之中。

作为比亚迪的第一款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采用了最新的海洋风格设计,车身长度 4850 毫米,轴距达到了 2790 毫米,保证了其作为一台家用车的空间基础。

比亚迪在发布会上强调,其车身比例经过精心调校,以在优雅的体态和空间利用率之间取得平衡。

它最大的魅力,来自于旅行车独特的空间优势。其后备箱标准容积达到了 670 升,官方宣称可以轻松装载 6 个 20 寸行李箱。将后排座椅纯平放倒后,容积更能扩展至 1535 升。

比亚迪的设计师还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后备箱内设置了多达 9 处挂钩,方便用网兜固定物品;盖板也支持上下两档调节。

更值得一提的是,后备箱的门槛离地高度仅为 686 毫米,张卓表示,这是根据人体工学测算出的、最省力的装卸高度。

作为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也考虑到了场景拓展性,全系标配的车顶行李架,可以装载自行车或滑雪板;而 6kW 的 V2L 对外放电功能,足以在户外同时支持多个大功率电器,一升油大概可以转化为三度电。

▲官方商场有很多露营装备可供购买

进入车内,新车的座舱采用了最新的家族化设计,换装了电子怀挡,并配备了一块固定的横向中控屏,仪表台和门板等处使用了大面积的皮质软包材料。

在配置层面,比亚迪则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可以说是「入门即高配」。

发布会上,海洋网总经理张卓表示,为了让用户出行更惬意,海豹 06 DM-i 旅行版全系标配了车载冷暖冰箱,制冷范围可从 -6°C 到 50°C,且与整车共用压缩机,避免了额外的噪音和震动。

▲标配大天窗和遮阳帘

智能化方面,天神之眼 C 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同样是标配,支持高快领航、全场景智能泊车辅助。

智能座舱 DiLink 100 系统基于 6 纳米芯片和 12G 大内存打造,AI 语音助手还接入了 DeepSeek 大模型;手机 NFC 车钥匙,更是打通了苹果、安卓、鸿蒙三大操作系统。

从核心的混动技术,到旅行车的实用空间,再到「入门即高配」的丰富配置,不得不承认,比亚迪为这辆 10 万元出头的海豹 06 DM-i 旅行版,构建了足够高产品力门槛。

海豹 06 旅行版的全球野心

比亚迪将这样的产品力,置入一款在中国市场相对小众的旅行车中,这背后必然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这自然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最懂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比亚迪为何要执意打造一款「瓦罐」?

发布会上,比亚迪海洋网总经理张卓给出了官方叙事的一部分:他们看到了国内「个性化消费趋势」的抬头,并希望用极致的性价比,让旅行车这种生活方式,能被更多年轻家庭所接受。

但,这或许只是故事的一面。

另一面,一个更宏大的答案,可能藏在全球市场的版图中。海豹 06 DM-i 旅行版的目光,从一开始就未曾局限于中国。它的诞生,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必然一步,其真正的目标市场,包含着对旅行车情有独钟的欧洲。

这款车的产品定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全球化色彩,尤其是在车身形态、核心技术和安全标准这三个最关键的维度上,几乎是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

旅行车(Wagon)这一形态,本身就是进入欧洲主流家庭用车市场最直接的「通行证」。在当地,它代表着实用主义与生活格调的结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用户基础。

而它所搭载的第五代 DM-i 技术,更是精准地切中了欧洲市场的核心痛点。在油价高昂、注重环保法规的背景下,这套以极致燃油经济性为核心的插电混动系统,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低成本出行方案。

为这一切提供保障的,则是其对标全球的安全标准。

张卓在发布会上强调,海豹 06 DM-i 旅行版按照全球化车型标准开发,车身高强度钢占比高达 74%,其设计之初,便以满足严苛的 Euro NCAP 五星安全评级为目标。

比亚迪敢于发起这场「全球战役」的底气,源于其近年在海外市场强劲的增长势头。

就在今年 4 月,比亚迪在欧洲的纯电车销量,历史性地首次超越了特斯拉,被市场分析机构定义为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分水岭事件。其新能源车在欧洲的销量,也实现了数倍的同比增长。

如此迅速的市场扩张,再加上比亚迪在匈牙利设立欧洲总部和工厂的举动,都证明了比亚迪的出海战略,已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进化到了「品牌全球化」的深耕阶段。

▲比亚迪欧洲总部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看海豹 06 DM-i 旅行版,它的战略意图便已清晰无比。

它绝非比亚迪对中国小众市场的一次简单试水,而是比亚迪的一款战略武器,用自己最擅长的 DM 技术,去打造一个由欧洲品牌长期定义的传统汽车品类,并直接在对手的腹地展开竞争。

它的成败,将成为比亚迪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立足的重要风向标。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9.58 万元起!小鹏 G7 正式上市,华为 HUD 不是最大亮点

作者 李华
2025年7月3日 22:55

小鹏 G7 上市前夕,何小鹏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买了一辆小米 YU7,并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我认为 YU7 成功的核心是产品竞争力强劲,因此也当晚下单了 YU7,静候雷总早点给我交付。

雷军随即在直播中感谢了何小鹏的支持,并强调:「行业里不应只有竞争,也应保有兄弟情义。」 他甚至还主动提及:「可以关注明天发布的小鹏 G7。」

事实上,在今晚这场发布会召开之前,我们对于 G7 这辆车已经很熟悉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小鹏已经通过好几场发布会,提前亮出了自己的两张王牌:与华为联手打造的「追光全景」HUD,以及号称「1+1+1=9」的自研图灵 AI 芯片。

今晚,何小鹏为这台承载着重要销量任务的新车,揭晓了它的最终售价:

  • 602 长续航 Max 19.58 万元;
  • 702 超长续航 Max 20.58 万元;
  • 702 超长续航 Ultra 22.58 万元。

一台「武装到牙齿」的 AI 汽车

20 万元左右的售价,锚定的是国内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区间。要在这个环境中获胜,小鹏 G7 所依赖的,是一套硬件规格极高、非常全面的技术方案,试图在智能化体验上,与所有对手形成明显的差异。

这套方案的核心,源于何小鹏的一个核心判断:「算力,是衡量 AI 汽车的第一标准。」

何小鹏称,G7 的推出,正式标志着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进入了全新的「Ultra 时代」。顶配的 G7 Ultra 配备了三颗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过 2200TOPS。

何小鹏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套系统的进化:

过去的端到端智驾,好比是控制肢体运动的「小脑」,它知道如何安全地开车;而 Ultra 版新增的 VLA 大模型,则是真正的「大脑」,它开始理解世界,并思考如何「更聪明地」开车。

在「小脑」层面,G7 交付即可用的智驾系统已经颇为强大,在最新的 OTA 中,带来了「人机共驾」这样的创新功能,驾驶员可随时无感介入并引导车辆,系统也会不断学习用户的驾驶方式。

而「大脑」层面,则是 G7 为未来预留的巨大潜力。其庞大的算力,目的在于让 G7 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以处理拥堵路况下的博弈、或主动避让特种车辆等复杂的长尾场景,最终实现远超人类安全水平的 L3 级体验。

这场由 AI 驱动的变革,并不仅限于智能驾驶。G7 的智能座舱同样由一颗专属的图灵芯片驱动,其 AI 算力是行业其他旗舰车型的 26 倍。

这颗强大的「座舱大脑」,支撑的是以 VLM(视觉-语言大模型)为核心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它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能够主动感知、思考并提供服务。例如,它能实现无需联网的本地多语种对话,甚至能根据你的日程和习惯,主动推荐目的地。

不过,所有这些前瞻性的 AI 能力,并非交付即满配。小鹏给出了明确的 OTA 上车时间表:今年 9 月,VLA 智驾大模型将通过 OTA 推送;11 月,VLM 座舱大模型将上车;12 月,两者将实现全面融合。

用户能最直观感知到这套系统能力的窗口,便是那块与华为合作开发的 AR-HUD 系统。

它的硬件规格相当高:拥有等效 87 英寸的画幅、12000 尼特的峰值亮度,以及为解决视觉疲劳而设定的 10 米远成像距离。其背后,更有华为提供的 AR 构图引擎和多项核心算法作为支撑。

基于这套强大的软硬件,小鹏实现了多个实用的应用场景。例如,它的车道级导航功能,能将导航指引以光毯的形式,精准地投射在真实道路上,无论是复杂匝道还是环岛,都能提供直观的路径指示。

同时,它还能将辅助驾驶系统的变道、减速、刹停等意图,提前通过光毯的变化告知驾驶员,极大地缓解了人机共驾时的不确定性。小鹏甚至将这种光毯引导,延伸到了泊车场景中。

这套高算力与强模型的组合,也带来了更可靠的主动安全性能。在近期的测试中,小鹏 G7 创造了 130km/h 这一行业最高的 AEB 紧急刹停速度纪录。

小鹏将此定义为其追求安全标准统一化的理念体现。他们认为,由 AI 驱动的主动安全不应是高配车型的专属,因此,即便是在更入门的 Max 车型上,小鹏也为其配备了高算力的双 Orin-X 芯片。

而在这些硬核的 AI 技术之外,G7 也充分考虑了其作为一台家用 SUV 的实用性。其驾乘舒适性的提升,则主要来自一套名为「太极」的 AI 底盘系统。

这套底盘系统的核心,在于将底盘控制与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深度融合。它能通过传感器「预知」前方的减速带或颠簸,并提前调整智能可变阻尼减震器,从而实现非常平稳的行驶质感。官方数据显示,其通过减速带的车身晃动比 Model Y 少 31%。

在空间层面,G7 的表现也相当突出。整车有效容积比 Model Y 更大,后排膝部空间增加了 120%。后备箱容积从 819L 起步,放倒后排后更能扩展至 2277L。

小鹏的设计师还在车内布置了多达 39 处储物空间,其中不乏巧思:例如一个可水洗的 42L 前备箱、一个带电子密码锁的手套箱、磁吸纸巾盒,以及一个后排带磁吸功能的无极悬停小桌板。

而在座舱的舒适性配置上,小鹏也致力于为后排乘客提供与前排几乎同等的体验。Nappa 真皮、Microfibre 绒面顶棚和高品质的座椅都悉数配备。前后排均支持大面积的加热、真吸风式通风和指压按摩。后排乘客也拥有独立的 8 英寸娱乐屏和 50W 无线充电。

可以说,小鹏将自己对下一代 AI 汽车的理解,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了 G7 上。这套完整的技术配置,构成了它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基础。

G7 的销量任务,与小鹏的 AI 公司野心

以上这些,是小鹏 G7 在产品层面所展现出的核心实力。但在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和配置背后,更值得探究的,是 G7 项目的深层商业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小鹏 G6,在此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未一炮而红,月销量已逐渐落在 5000 辆级别。显然,这样的表现,恐怕难以支撑起何小鹏提出的「Q4 盈利」的财务目标。

因此,小鹏迫切需要一款新的、能够成为爆款的走量 SUV。G7,便是在这样一种期待中,被推上了最关键的前线阵地。它必须成功,承托起更高的销量规模。

G7 的核心产品策略,可以从两个主要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是一次「AI 公司」的身份宣言,它听起来很虚,但何小鹏有他自己的理解。

发布会的前一天,何小鹏在第一财经的节目中断言「这五年是中国汽车淘汰赛的最后五年」,而在 AI 时代,高算力芯片将是决定性的差异点。而这种顶层战略,无法只停留在技术发布会或是未来的飞行汽车上。它需要一个能被广大消费者触摸和感知的载体,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认知。

G7,就是这个最重要的载体。它的核心使命之一,便是要帮助小鹏完成一次关键的品牌身份重塑——从一个「会造车的聪明的公司」,转变为一家「用 AI 造车的科技公司」,开辟一个新的竞争维度。

第二层,是一种更务实、也更聪明的「朋友圈」策略。

G7 的技术构成,体现了小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成熟思路。在专业的光学硬件和抬头显示领域,它选择与最强的华为合作,直接拿到顶尖的 HUD 方案;而在被视为「灵魂」的 AI 芯片和算法上,则不惜一切代价自研。

何小鹏透露,大众汽车预计将成为图灵芯片的首个外部客户。显然,小鹏的野心不止于造车,更在于成为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将一度是成本中心的研发部门,转变为未来的利润中心。

这两层深意,共同构成了小鹏 G7 的战略蓝图,但蓝图能否落地,最终要看它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打赢硬仗。

归根结底,G7 是小鹏「技术优先」路线的体现。这条路在当下激烈的中国市场到底走不走得通?G7 的市场表现,将会给出答案。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