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2026 年上车,宝马和阿里通义合作定制新一代「出行伴侣」

作者 芥末
2025年3月27日 08:41


与在采用纯电驱动这件事上的犹犹豫豫和来回拉扯不同,各家汽车巨头在座舱智能化这件事情上倒是相当坚定,最近的大动作也不少。

继奔驰在 CLA 发布会上宣布将 计划把 AI 模型接入座舱系统之后,宝马在 3 月 26 日也宣布和阿里通义合作,争取在 2026 年把「宝马 AI 定制引擎」搬上车。

你可能会觉得,「AI 大模型」咱们又不是没见过,装一个 AI 应用在车机上,整点语音对话和文生图之类的功能,就能叫 AI 座舱了?

但宝马这次确实追上了业界前沿,打算一次性把「人工智障」进化到「AI 智能体」,也就是最近正火的 AI Agent。

这是推动AI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一次创新探索。AI 的想象力在于改造物理世界,把 AI 能力转化为千行百业的生产力。

宝马和阿里这次合作的定制 AI 引擎能够在意图捕捉、指令解析、模糊语义理解及逻辑推演能力上有所提升,支持连续指令自然交互,通过推理以更拟人化的方式来执行更多的复杂操作。

宝马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们对这个定制引擎的期望,例如:「晚上要请爸妈和几个亲戚吃饭,推荐个朝阳公园西门附近、能地面停车、人均 200 左右、口味清淡、口碑好的餐厅吧。」然后系统就能综合实时路况、充电桩分布、景点口碑、用户偏好等多重信息,直接给你几个答案,然后导航过去。

说实话,哪怕在手机上,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 AI 模型也不多,但是各家目前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真能实现的话确实能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座舱的交互体验。

当然,这个 AI Agent 也希望能让你在驾驶时更加得心应手。通过依托自然语义大模型训练,在人机沟通上更自然、更贴近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

BBA 们的语音助手之前受到过很多吐槽,主要是识别率和能实现的操作都十分有限,常常出现「我说城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囧境。

当然这个 AI Agent 也不全都是被动执行,宝马说希望让它有一些主动关怀的能力,通过模糊语义理解能力与记忆学习能力来感知和记忆你的偏好。

比如当感知到你要搭早班航班赶往机场的时候,可以主动问候并播放一些你喜欢的歌曲。就不用用户自己再在音乐软件上翻来翻去,等音乐找到了,可能心情也已经所剩不多了。

在 4 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宝马就打算让「用车专家 Car Genius」和「出行伴侣 Travel Companion」两大 AI Agent 在中国用户面前亮相,到时候董车会一定去体验一下。

在这里,我们正以中国速度,携手中国力量,将前沿技术融入宝马创新体系,打造更懂中国消费者的智能驾驶乐趣。与阿里巴巴集团长期深入的探索合作就是最佳力证。

从这次合作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正在从「学习者、后来者」的身份上慢慢成长起来,转变向平等对话,甚至在某几个优势领域能够引领趋势。

智能座舱或许是最明显一个部分,国内新势力在这部分的竞争相当激烈,车机功能的丰富度和流畅性现在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购车决策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其它领域也有相同的趋势,例如小鹏和大众开始共同开发新的电子电气架构,零跑和玛莎拉蒂的母公司 Stellantis 合作开发新的电动车型,以及奥迪新 A5L 全面搭载华为智驾等等。

车企们现在想造出有竞争力的新车,使用本土供应商已经是大势所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幸好苹果国行 AI 没有选择 DeepSeek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2月12日 18:05

当所有人都在猜测苹果国行 AI 的下一步棋会落在哪里时,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是最热闹的,不是呼声最高的,也不是反对声最强烈的,而是最低调的那个——阿里。

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最终选择了阿里作为其国行版 AI 的合作伙伴。

在昨晚发布的文章中,我们也注意到评论区网友态度的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阿里是实至名归的最佳人选,也有人对苹果绕过 DeepSeek 而选择阿里表示不解。

但如果回望整个筛选过程,DeepSeek 被苹果放弃或许真的不冤。

阿里 Qwen 模型什么水平

在诸多 AI 大厂里,阿里大概是最深藏不露的那位。

很多时候这不一定是劣势,在动辄瞬息万变的 AI 行业里,有时候「不够性感」反而是最大的优势,因为它的另一面往往意味着脚踏实地。

从技术实力这个最核心的维度切入,开源社区就像一面照妖镜,能照出真实的技术实力。而阿里是国内少数能在这面镜子前立得住、站得稳的厂商之一。

这一点,从全球最大 AI 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的最新开源大模型榜单就可见一斑,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全部是基于阿里通义千问(Qwen)开源模型二次训练的衍生模型。

该榜单是目前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开源大模型榜单,其测试维度涵盖阅读理解、逻辑推理、数学计算、事实问答等。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打造技术品牌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叫好又叫座的通义千问 Qwen 大模型已然超越 Llama,成为开源社区公认的标杆基座模型。

作为业界率先实现「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的开源大模型,阿里云 Qwen 模型更是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了从 1.5B 到 72B 乃至 110B 的尺寸及版本,充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其中,仅视觉理解 Qwen-VL 及 Qwen2-VL 两款模型,全球下载量就突破 3200 万次。一周前,Qwen2.5-VL 迎来全新升级,再次点燃了开源社区的热情。

数据会说话,在 Hugging Face 2024 年的开源模型榜单中,Qwen2.5-1.5B-Instruct 以 26.6% 的下载占比,成为全球开发者最青睐的开源模型。

目前,Qwen 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 9 万,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

在推理模型的技术浪潮中,Qwen 展现出强大的引力场。近期,被称为「AI 教母」的李飞飞团队用较少的资源和数据训练出的 s1 推理模型同样基于 Qwen-32B 蒸馏的模型,在多项能力上实现了对标 OpenAI o1-Preview 的效果。

这些成果皆源于 Qwen 模型过硬的基础实力,但同理也正是这份实力,让阿里有底气接下苹果对 AI 功能的高标准要求。

此外,与其他 AI 初创企业相比,阿里作为中国老牌 AI 巨头的优势不言而喻,它更熟悉国内用户需求,也更了解数据合规政策,这些都为苹果 AI 功能的本地化适配和快速落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然,虽然阿里最终胜出,但这个结果并非一开始就已注定。在过去数月里,苹果对包括腾讯、字节跳动、DeepSeek 在内的多家候选企业进行了多轮考察。

在近期财报电话会议上,苹果 CEO 蒂姆·库克(Tim Cook)就曾盛赞 DeepSeek。

库克指出,DeepSeek 在降低 V3 模型训练和运行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创新。他强调,推动效率的创新是非常积极的事情,这也是 DeepSeek 所展示出来的。

然而,受限于团队规模和大客户服务经验的不足,DeepSeek 遗憾出局也不足为奇,这一点在「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上就有所体现。相比之下,阿里云的技术底盘和基础设施可为苹果提供本地化算力支持的优势则更加突出。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阿里合作,苹果希望推出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 AI 功能(如智能语音、视觉理解等),提升产品竞争力,扭转市场颓势。

报道称,目标明确的苹果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基于用户个人数据,并理解中国用户需求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打造 Apple 智能的重要一环。

而当苹果评估多家中国公司开发的 AI 模型时,苹果对这些模型在理解用户意图及将用户的实际手机使用情况融入生成的响应方面的能力感到不满意。

能否经得起挑剔目光的审视,扛得住严苛场景的考验,苹果国行 AI 选择阿里或许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也是对 Qwen 实力最好的认证。

iPhone 用上 Qwen 后,这些体验将被重塑

在手机行业迎来新一轮技术变革之际,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早在去年 OPPO AI 战略发布会上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AI 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重大的变革阶段。」

AI 手机的发展描述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应用级 AI,让单个应用更智能;其次是系统级 AI,将 AI能 力整合到操作系统层面;最终达到「AI 即系统」的阶段,让 AI 成为手机交互的核心。

包括近期随着 Deepseek 的爆火,AI 在手机领域的应用形态也越发清晰,手机厂商普遍采用「端云协同」的方案:轻量级任务由手机本地处理,复杂任务则转交云端。

Apple 智能在去年 WWDC 大会后也展示了类似的分层架构:

  • 本地模型:主要是经过微调的 3B 小模型,专用于摘要、润色等任务,经过适配器的加持后,能力不弱
  • 私有云计算:本地模型满足不了要求的,会传到云端运算。苹果确保端到端加密,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 第三方 LLM:用于泛用的知识问答聊天,如 Siri 等应用接入了 ChatGPT 等外部模型

如无意外,在与阿里的最新合作中,Qwen 模型很可能以两种形式融入 iPhone 生态,其一就是本质上类似于插件的形态,以第三方 LLM 的身份提供全功能 AI 服务。

这种策略与苹果在海外市场接入 ChatGPT 的思路一致。但正如其与 OpenAI 的合作并非独家,未来可能会将 Google Gemini 或 Claude 等模型整合到海外 iPhone 中,国内市场同样可能引入更多本土国产 AI 模型。

其二则是与阿里合作部署开发蒸馏版小模型。与 DeepSeek V3/R1 专注于 671B 超大模型不同,Qwen 走的是全方位路线,即便是声名鹊起的 DeepSeek 公司,在其 6 个开源蒸馏小模型中,也有 4 个选择基于 Qwen 构建,而这本身就是对阿里技术实力的最好背书。

插个题外话,尽管 Deepseek 曾发布超越 OpenAI DALL·E 3 的多模态模型 Janus-Pro-7B,但 DeepSeek 在 C 端目前尚不支持多模态能力。而 Qwen 真就人无我有,人有我也不差,最新发布的 Qwen 2.5 Max 同样跻身最具竞争力的顶级多模态模型。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模型压缩技术的突破。2024 年,中国厂商在 AI 模型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最新量化和剪枝技术在保证输出质量的同时大大精简了参数规模。

比方说,据 Canalys 报道,小米的 MiLM2 将模型参数从 60 亿剪枝至 40 亿,而荣耀和 vivo 也分别将其模型参数从先前的 70 亿剪枝至 30 亿。而通义千问使用结构化剪枝同样将 7B 参数的模型压缩到 2.2B,并保持相当的理解和生成能力。

在工具层面,苹果的 Core ML Tools 同样支持对模型权重进行量化,可以将默认的 float 32 精度降低至 float 16、8 位、7 位,甚至 1 位,不仅能够大幅降低模型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消耗,还能提高推理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可靠性。

量化过程不会改变中间张量的精度,这些张量通常保持为 float 32 或 float 16 精度,并在运行时将权重去量化以匹配中间张量的精度,从而提高推理结果的准确性。

甚至早在去年,通过一系列优化技术,包括低比特位面化、激活量化、嵌入量化、高效的 KV 缓存更新以及使用 Talaria 工具进行延迟和功耗分析,苹果在 iPhone 15 Pro 上运行的 3B 模型实现了首个 token 仅需 0.6 毫秒的延迟,每秒可生成 30 个 token,打造了流畅的体验。

当然,Apple 智能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真正的系统级 AI 助理。

小模型是入场券,生态才是最终的王牌。阿里生态涵盖电商、支付、本地服务、文娱,与 iPhone AI 深度合作后,未来,用户可能只需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就能无缝完成服务预订的全流程操作,甚至还有望撬动来自钉钉等企业端的资源,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AI 手机的竞争正在从单纯的技术比拼,转向生态整合和用户体验的比拼。厂商们需要在本地算力、云端能力和生态协同三个维度上共同发力,才能打造真正打动用户的 AI 手机。

从市场反应来看,这次合作也远超预期。而无论是 DeepSeek 的爆火,还是这次苹果与阿里的「联姻」,属实是应了那句话——真正的高手,宛如大江东去,看似平缓无声,却暗藏汹涌伟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阿里最有权力的女人下去了

作者 市界
2023年12月20日 18:11

 

戴珊——这个曾被认为是阿里最有权力的女人,在这艘巨轮负重前行之下,也被换掉了。

12月20日,继6月、9月两次人事巨变后,阿里短短几个月又宣布了第三次高管变动,这一次阿里元老吴泳铭身上的担子又被加了一码,一人身兼三个CEO。而戴珊则成了又一个张勇,从掌管阿里最有钱的部门调去负责一项新业务。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全员信中宣布,为了推动集团核心电商业务板块的战略协同,阿里巴巴集团CEO、淘天集团董事长吴泳铭将兼任淘天集团CEO。戴珊则退位让贤,去协助筹建阿里资产管理公司。

作为阿里“十八罗汉”之一,戴珊从2022年1月开始掌舵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2023年3月“一拆六”后任淘天集团CEO。满打满算,她统管阿里最有钱部门的时间还不到2年。而吴泳铭从6月重回阿里权力中央后,如今同时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淘天集团、阿里云智能集团三项CEO的职务。

阿里也确实到了不得不下猛药的时刻。股价连跌三年下,其市值距离最高点已不足四分之一。截至12月19日美股收盘,阿里市值只有1920亿美元,比拼多多少74亿美元。11月底阿里股价刚被拼多多反超时,马云还在内网回帖称:“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戴珊被换了下来

戴珊最近一次公开亮相是在今年阿里的双11晚会上。「市界」看到,当晚戴珊做了简短的发言,但神情看起来有些憔悴。演讲中,她重申了淘天的“用户为先、生态繁荣、科技驱动”的三大战略。

双11数日后的11月16日晚,阿里公布的2023年三季报直接触发股价跌了超9%。一个核心原因是,虽然从财报整体表现看,阿里勉力守住了阵地: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经营利润同比增长34%。但最为核心的淘天数据增长乏力,成为了股价的最大利空。

据财报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淘天营收976.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其中除了批发商业板块,即1688同期增长18%以外;淘天核心的国内零售商业板块合计增长只有3%。

戴珊花名苏荃,员工们习惯称呼她为 “MM”。作为阿里的第11号员工,她也是阿里的“十八罗汉”元老,深受马云信任。在卸任公开信中,蔡崇信给予了戴珊充分的肯定。“戴珊作为阿里巴巴18个创始团队成员,二十多年来一直奋斗在公司一线,为公司的创立和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2022年1月,在“蒋凡桃色事件”持续发酵后,戴珊接任了阿里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该板块中最为重心的便是淘天业务。虽然看起来,戴珊的上位有偶然成分,但内部员工普遍认为,她也有实打实的战功。

2017年到2021年,戴珊担任阿里产业电商事业群总裁。该事业群包括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全球速卖通、淘特、数字农业等业务。虽然在那几年,这些B端业务不如淘天风光无限,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两位数增长。在2022年至2023年,1688和淘特发展为了阿里狙击拼多多的重要堡垒;速卖通也被视为阿里接下来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由此也可看出,戴珊为其打下的坚实基础。

同时,戴珊还曾于2021年3月至12月,担任社区电商事业群总裁。在彼时社区团购的巨头鏖战之中,她也被证明了强悍的战斗能力。

不过戴珊接任蒋凡的时间点,返回头看也正是阿里电商业务面临转折和复杂难解局面的关键时刻。2022年初,戴珊担任的国内数字商业板块除淘天业务外,还包括聚划算、逛逛、闲鱼、1688、淘特、淘菜菜等。这些业务在阿里总营收中占比超过70%,但在2021年的第四季报中,增速已降至7%。

从蔡崇信内部信上看,曾经大搞多元化的阿里,今后要把资源和人力向核心电商和云业务上进行聚焦。

“吴泳铭接任阿里集团CEO三个月,明确了全集团的战略重心和优先级选择,围绕主业进行了坚决的取舍,同时全面推动管理团队年轻化改革。”蔡崇信认为,由吴泳铭兼任阿里云和淘天的一号位,将有助于以技术创新引领淘天的变革,有助于确保集团对两大战略重心电商和云的统一指挥和高强度持续投入。

员工总数超22万的阿里,在与后起之秀拼多多比拼的过程中,被说的最多的一点是,由于阿里组织体系过于庞大,办事效率要低得多,人效比打不过拼多多。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人多了,每个人都需要安排角色,所以流程就多了。”他认为,阿里需要轻装上阵,处理很多包袱业务与非核心业务。

从资本市场上来看,本次戴珊被换,反应还算正向,当天港股开盘阿里巴巴涨超3%。而往往一把手被换,下面的中层、基层也将会随之出现变动。

蔡崇信也向员工们吹去了“凛风”:“接下来,我们将全面启用在基层得到锻炼,崭露头角的年轻管理团队,为年轻人创造属于他们的创新环境。”

低价成为最大关键词后

虽然阴霾逐渐笼罩阿里,但戴珊初上任时,举措也颇为果断、可圈可点。

一方面,她快速叫停了以GMV为核心增长目标的发展模式,要求淘天回归到消费者体验的打法之中。2022年618以前,戴珊又强调需要更关注消费者的体验与复购率,并要重视内容建设。回头来看,这些布局侧重点变化,与如今电商的发展主线不谋而合,都可谓前瞻。

阿里员工对「市界」表示,到2022年下半年,随着监管压力淡化,阿里曾有过氛围为之一松的时刻。

2022年底,张勇给阿里巴巴的主要战略是“定”。年中的股东信中,张勇给阿里巴巴定下了三个业务战略方向:消费、云计算、国际化。从中也可看出,张勇希望2023年,阿里的三大业务可以齐头并进。

不过2022年,阿里面对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劲敌,还有余力“双线作战”,做业务层面的调整。一方面,彼时淘宝流量持续流向抖音等内容平台,抖音直播电商持续崛起,淘系中腰部商家缺少自然流量,导致用户体验变差;另一方面,拼多多低价的持续攻城略地,淘系的中小商家利益需要被进一步强化。

而来到2023年,随着消费者对于“低价”前所未有的敏感,阿里需要做的则几乎都是彻底的刮骨疗毒、破釜沉舟的变动。

实际上,在戴珊上任之初,她也曾提出要加大对淘宝的扶植力度,更重视商家生态和SKU的丰富程度,以夯实阿里流量大盘。同时,她提出了天猫可以适度“让位”,可以不惜让渡客单价和转化率。

但随着阿里的任务陡然从协同发展,变身为应对消费者越来越强烈的“低价”需求,如何守住城池,淘天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

今年618期间,阿里与京东不约而同地上线了以“低价”为关键词的大促。但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越来越多消费者发出了“买不动”的声音。站在阿里一方,“低价”变化不仅是简单的让利,更需要从业务和组织层面进行全面改造。

618期间,戴珊表示:由中小商家构建起的丰富生态将成为阿里竞争的重点与优势。在淘天的战报中,被“擦亮”的也是:超256万名中小商家今年618的成交额超过去年同期;118万名中小商家达成了“1万元成交”的小突破;未来淘宝直播要为中小商家开设1万场产业带专场直播。

不过,这些短期的调整对于阿里彻底扭转颓势作用均十分有限。市场的一种声音认为:过去多年,以张勇为代表的管理层,围绕阿里的布局是以“消费升级”主线为主。虽然如今张勇已出局,但阿里为“消费升级”构建出的生态、商家、业务体系,难以在一夕之间被推倒重建。

回归主业、走向AI

在阿里不断火拼低价的同时,从今年11月阿里云IPO被叫停,双11第二天阿里云又发生了“史诗级宕机”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后。市场上便开始有反思的声音出现:阿里的“一拆六”是否进行得过于激进。

如今来看,阿里的“一拆六”固然是为了更多激励内部创业,用分拆上市的方式做大集团蛋糕,也用自负盈亏的杠杆甩掉更多“不良资产”。但过快的变化正让阿里人感到迷茫,“业务之间协同很难,流动也被叫停,晋升艰难。今年身边走了很多人”,前述员工表示。

特别是随着2023年第三季报发布后,阿里云IPO受阻,越来越多人发现,此刻阿里云需要集团做更多输血,集团也需要阿里云辅助协同。特别是进入到AIGC的巨变背景之下,探索“电商+AI”的新模式,或许利于阿里讲好未来的故事。

近日,据《晚点》报道,“AI” 正成为整个阿里的关键词。淘天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都围绕AI建立了完整的团队。淘天对内发布了大模型产品 “星辰”;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的AI团队已超过百人。有员工称,虽然目前尚未列入考核指标,但所有产品和技术人员都会被要求思考业务和AI结合的可行性。

不过,重复造轮子的现象也已经在“全盘压上”的背景下,开始出现。据上述报道,淘天一度有约20个团队在做AI相关业务。11月末,阿里集团CTO吴泽明进行盘点和梳理后,才将这些团队整合为4个团队。

如何避免在急速变局之下,阿里各条业务线可以有效发展而不是酝酿出另一场泡沫。马云所信任的吴泳铭,如今更多被看作是当下能获得更多资源、整合业务线权力的角色。

 

作为马云早期创业伙伴“十八罗汉”之一,吴泳铭曾历任支付宝技术总监、中国雅虎P4P产品及技术总监、一淘网总裁、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阿里健康董事会主席等职务。他在阿里的花名是“东邪”,但阿里员工更喜欢叫他“吴妈”。

这个称号是有来头的,早在1997年的“前阿里时代”,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吴泳铭就开始追随马云赴京创业,他们一起蜗居在一间宿舍里,而像很多大学男生宿舍一样,每个宿舍都有个“妈”,吴泳铭最初正是在此获得了“吴妈”的称号。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办阿里巴巴时,吴泳铭也成为了加入其中的第一个程序员,写下了第一行代码。

在移动互联网的多个风口来临时,吴泳铭都曾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公开资料,吴泳铭曾一手组建了阿里生态的现金奶牛、广告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据艾瑞咨询调研,2008年阿里妈妈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网站广告联盟。这也成为“吴妈”称号的另一个来源。

而短短半年,从集团、云到电商,吴泳铭一而再接下阿里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也说明不管是马云还是蔡崇信对他都十分信任。

作者 | 李 原

编辑 | 陈 芳

运营 | 解一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