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10月14日首页

刚刚,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彩蛋:黄仁勋亲自上门送超算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10月14日 13:38

星舰 V2 的谢幕演出,来得比预想中更加顺利。

就在刚刚,星舰第 11 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15 号助推器再次征战,8 颗星链模拟器完美部署,隔热瓦被故意移除接受极限测试,飞船在印度洋上空完成最后的爆炸溅落。

这是星舰 V2 版本的最后一飞,也是 SpaceX 迈向星舰 V3 时代的转折点。马斯克此前多次表示,星舰是一个持续迭代的系统,而 V3 则是未来实现登陆火星任务的关键版本。

插个题外话,英伟达 CEO黄仁勋也来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 Starbase 基地,把即将发货的 DGX Spark 个人超算交到马斯克手上,而早在 2016 年,马斯克就是首批从黄仁勋手中接过 DGX-1 的团队成员之一。

星舰 V2 的终点,V3 的起跑线

本次任务使用的是超重型助推器 15 号 (B15-2) 和星舰飞船 38 号 (S38)。

值得注意的是,15 号助推器是一枚经过飞行验证的飞行器,配备了 24 台来自先前任务的、经过飞行验证的猛禽发动机。此前在第八次任务中成功飞行,并完成了「筷子夹火箭」的任务。

此次测试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一种新型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并将应用于下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此次发射的全部过程。

位于星舰下方的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点燃了全部发动机,开始向太空爬升。

发射约 2 分半后,星舰成功完成热级间分离。上方的星舰飞船点燃自身的 6 台发动机并完成分离。据 SpaceX 介绍,这些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相当于 64 架波音 747 客机的总和。

而「超级重型」助推器开始执行返回推进,朝预定溅落点飞行,准备进行着陆点火实验。

具体来说,当星舰 (上级飞船) 和助推器分离后,助推器需要返回地球并尝试着陆。第一步是进行姿态翻转,让发动机朝向正确方向,以便点火减速。

翻转后,助推器点燃发动机进行反向推力。这相当于制动,让助推器逐渐脱离上升轨迹,转向预定的下降轨迹。

在此次助推器着陆点火阶段,首先点燃 13 台发动机,随后切换为 5 台发动机进行转向。此前这一阶段使用 3 台发动机,而下一代 V3 版「超级重型」计划使用 5 台发动机,以增强在发动机意外关闭时的冗余能力。

此次着陆在美国墨西哥湾近海区域进行,不会返回发射场捕捉,实验成功,现场工作人员爆发出热烈掌声。

一次发射顶 20 次,马斯克押注星链 V3

星舰上级在太空中同样需要执行多个任务,包括部署 8 颗星链模拟器。这些模拟器大小与下一代星链卫星相仿,本质上也是为未来正式发射 V3 卫星进行的实战演练。

每个模拟器重约 2000 公斤,总载荷质量约 16000 公斤。这些模拟器将与星舰处于相同的亚轨道轨迹,并将随飞船一同再入大气层销毁。

整个部署过程非常顺利,每次部署耗时约 1 分钟。

飞船侧面的大型舱板——被称为「有效载荷门」的舱口打开后,开始释放模拟卫星。与其他火箭通常通过鼻锥释放卫星不同,星舰采用侧边舱门设计,必须打开这道侧门才能将卫星释放到太空。

如果看过之前的测试,会记得以前卫星释放时有些卡顿,但由于星舰团队对滑轨系统进行了改进,所以这次释放过程相当流畅。

按照规划,SpaceX 希望星舰能够尽快接手卫星发射任务,取代目前用于此任务的猎鹰 9 号,成为主力运载工具。

未来星舰将部署更先进的 Starlink V3 卫星,运载效率更高,每公斤货物入轨成本更低,每次发射能为整个网络增加 60 Tbps 的容量,以及是目前猎鹰 9 号单次发射容量的 20 倍。

除了卫星部署,本次飞行还成功完成另一项重要测试——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一台猛禽发动机。整个过程旨在模拟星舰如何执行「离轨点火」操作,也就是在完成太空任务后,通过机动将飞船引导返回地面的过程。

故意移除的隔热瓦,是对极限的最好尊重

星舰表面覆盖着数千块隔热瓦,它们彼此紧挨着排列,中间留有微小缝隙。

之所以要留缝隙,是因为下方的金属结构在受热时会膨胀和收缩,这样可以避免瓦片之间挤压碰撞造成破裂。但问题是,这些缝隙有时会让高温等离子体渗入,导致瓦片边缘和下方的金属区域被过度加热。

上次第十次飞行,星舰表面出现了局部烧蚀与表皮翘起。经查明是因为推进剂排放过程中有少量固体推进剂堆积,被静电放电或等离子体点燃,烧损了部分躯体和部分襟翼。

这一次,SpaceX 依然故意从飞行器的脆弱区域移除部分隔热瓦,使底层结构暴露在再入热流中。甚至,部分被移除隔热瓦的区域没有备用烧蚀层,也让测试风险显著增加。

基于第十次飞行中热量从瓦片间隙渗入的教训,此次飞行更广泛地应用了一种名为「Crunch Wrap」的材料,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耐高温毡材料,包裹在瓦片之间的缝隙处。

这样当瓦片排布在一起时,缝隙之间就有了一层保护,能够有效阻挡高温等离子体的渗透。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打造一艘完全、快速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以前在多艘星舰上测试过这项技术,但今天可能是首次将其覆盖到整艘飞行器上,这也是本次任务的重要看点。

在未来星舰每天多次飞行的场景中,将需要成千上万块隔热瓦。

SpaceX 解说表示,目前美国佛罗里达发射场的全自动制作工坊每天能生产约 1000 块瓦片。

但其设计产能是每月为 10 艘星舰提供足够的瓦片,相当于每天生产 7000 块,或者平均每 13 秒就能下线一块瓦片,目标是朝着为火星任务甚至更远目标全面配备星舰隔热瓦的方向发展。

星舰的迭代哲学,就是用失败换进步

为了给未来的返回发射场着陆 (RTLS) 收集数据,飞船的再入剖面比以往的飞行要复杂得多。

在其轨迹的最后阶段,飞船将执行一次「动态倾斜机动」。

也就是说,在仍处于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状态时,飞行器会故意进行一定幅度的侧倾偏航,模拟从海上再入后,为精准对准陆地发射场而必须执行的横向机动过程。

进入亚音速阶段后,飞船还会在「腹部着陆」姿态开始前,再次进行一次幅度更大的转向,以测试接近塔架着陆所需的最终修正能力。据解说表示,这一整套飞行路径,基本就是未来星舰完成降落时将采用的程序。

不过,由于本次任务不涉及回收,星舰最终还是按计划在印度洋溅落,并在触水后发生爆炸。

简言之,此次飞行是 V2 版本星舰的最后一次任务,但本质上都是在为 V3 乃至更远的版本铺路。

比如收集下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的数据、对星舰隔热瓦进行极限测试, 以及验证未来返回发射场时上级飞行器所需的机动动作。

此外, 本次发射是 Starbase 基地现有发射台在当前配置下的最后一次使用。之后该发射台将进行大规模改造, 以支持未来更大规模的 V3 和 V4 星舰发射任务。

这种「边飞边改」(即通过实际飞行来测试和验证技术, 而不是在地面进行漫长的模拟)的策略风险很高, 但效率也更高。迭代速度, 在传统航天领域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或许就是马斯克式创新的核心——用更快的失败和迭代, 换取更快的进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