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5月20日资讯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称中国市场投资环境稳定

2025年5月20日 07:30
今天,由深交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最让他们愿意投资的理由,就是中国经济的确定性。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表示,这种确定性来自稳健的经济基本面,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齐备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规模、不断积聚的发展动能等,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与会专家的赞同。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是可预测的,市场和投资环境也很稳定。 (央视财经)

毕马威:资本化已成为餐饮消费行业发展的显著趋势

2025年5月20日 07:26
5月19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表示,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服务消费已成为驱动居民消费增长的核心引擎,并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餐饮消费作为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消费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马威指出,当前,资本化已成为餐饮消费行业发展的显著趋势,通过IPO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不仅可以加速扩张,还可以推动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发生质变,形成“资本一产业”正向循环。(澎湃)

Bath & Body Works任命耐克前高管丹尼尔・希夫为首席执行官

2025年5月20日 07:24
Bath & Body Works 周一宣布,已任命耐克前首席战略与转型官丹尼尔・希夫(Daniel Heaf)为首席执行官,立即生效。他将接替自2022年11月起执掌这家美容护肤公司的吉娜・博斯韦尔(Gina Boswell)。今年3月,该公司曾宣布博斯韦尔因手术需暂时缺席数周。(新浪财经)

微软大会拉来 Altman、马斯克,纳德拉的 AI Agent 野心藏不住了

2025年5月20日 07:21

微软的 AI 叙事,今年全面走向 AI Agent。

当地时间 5 月 19 日,微软一年一度的 Build 2025 开发者大会在西雅图拉开帷幕,「Agent」简直成了焦点,几乎贯穿每一项发布。

微软 CEO 纳德拉站在会场中心,还提出了一个变革性愿景:让更多的应用程序由智能体驱动,打造一个「Open Agentic Web(开放智能体网络)」

与此同时值得玩味的是,近年彼此有龃龉的 Sam Altman 和伊隆・马斯克都出现在大会连线屏幕上,与微软 CEO 纳德拉各自单独对话。与前两年不同,Sam Altman 今年并没有现场出席,甚至没有什么笑容,坊间不少传言称微软与 OpenAI 之间存在算力、模型访问等问题分歧。

微软已经官宣,除了 OpenAI 的模型,微软的 Azure AI Foundry 平台也将托管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开发的 Grok AI 模型。

从云服务到生产力软件,再到搜索,甚至游戏,微软已经将 AI 融入几乎所有产品,根据公司最新季度财报,微软旗下 Azure 的积压订单有数千亿美元,包括与 OpenAI 本身签订的多年期云容量合同,预示着未来 AI 密集型交易的收入。

而 AI Agent,甚至是一个庞大的 Agent 智能体网络只会继续增强微软的 AI 叙事。

 

01

支持 MCP,更强的编程 AI Agent

 

在去年的大会上,微软曾经打出 Copilot 副驾驶「无处不在」的概念——在操作系统、Office 应用、开发者工作流程等中集成 AI 助手。

如今,连开发者工作流程里的 GitHub Copilot 也将要变得更加「Agentic(智能体化)」,不再仅仅只是个「副驾驶」。

微软曾在 2018 年以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此后 GitHub 继续以独立实体形式运营。在 GitHub 的 1.5 亿开发者里,根据纳德拉的说法,目前已经有超过 1500 万开发者在用 GitHub Copilot。

纳德拉在大会上演示,GitHub Copilot 从曾经的代码助手变成 Agent 伙伴,可以直接帮开发者修 Bug。

纳德拉现场用 Coding agent debug|图片来源:微软

根据纳德拉的说法,这意味,GitHub Copilot 正从「结对编程」演变为「同伴编程」,开发者可以将问题分配给 Copilot 进行错误修复、新功能开发或代码维护,它将自主完成这些任务。

例如,大会一个演示展示了 Copilot 拾取问题以向微软的某个网站页面添加过滤器、创建分支、设置 GitHub Actions,以及提交草稿,拉取请求等,Agent 在其自己的分支中工作并遵守安全措施。这使得开发者能够有效地委派软件工程开发任务。

微软正在提供对模型上下文协议(MCP)的全面支持,微软和 GitHub 方面已经加入了 MCP 相关委员会,以帮助推进 MCP 的大规模采用

另外,微软正在推出一个名为 NLWeb 的开放项目,称其「在智能体网络中可以发挥与 HTML 类似的作用」,使网站能够轻松地为用户提供对话界面,并根据用户选择的模型和自身数据,让用户能够以各种语义方式直接与网页内容交互。每个 NLWeb 端点同时也是一个 MCP 服务器,因此网站可以选择是否让它的内容更易于被 AI 智能体发现和访问。

 

02

微软的 Agent 大工厂

 

微软做 Agent 的野心当然不只是 GitHub 上的一个 Coding Agent,该巨头正在跨平台提供开发 AI Agent 的能力。

在 Windows 平台,微软推出了 Windows AI Foundry ,借助用简单模型 API,开发者可以通过 Foundry Local 管理和运行开源 LLM,或将专有模型迁移到客户端和云端进行转换、微调和部署。

Windows AI Foundry 支持跨各种硬件(包括 CPU、GPU 和 NPU)的开发,使应用程序能够在不同的芯片上运行。Windows 也添加了对 MCP 的原生支持。

Windows 也添加了对 MCP 的支持|图片来源:微软

大会上的一个演示展示了 VS Code 中的 Agent 如何利用 MCP 和 WSL 设置 Linux 环境,并仅用几句话就基于 Figma 设计构建/更新网站项目。此外,应社区的长期要求,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WSL)将完全开源。

通过 VS Code、GitHub Copilot 和 WSL,纳德拉直言要将 Windows 增强为「Agentic Web 开发的首要平台」。

与此同时,在 Azure 云,微软的统一平台 Azure AI Foundry 目前加入了更多模型,并且发布了 Foundry 智能体服务(Agent Service),开发者可以在上面设计、定制和管理 AI 应用程序和 Agent。

纳德拉介绍 Azure AI Foundry|图片来源:微软

随着 Azure AI Foundry 智能体服务的正式发布,开发者能够协调多个专用 Agent 来处理复杂任务,包括将 Semantic Kernel 和 AutoGen 集成到一个面向开发者的 SDK 中,并支持 A2A 协议和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当然,开发者社区仍弥漫着谨慎的气息。为了推 AI agent,微软团队做了一个「可观察性」功能,通过统一仪表板集成、观测并追踪性能、质量、成本和安全等关键指标。

在 Agent 安全方面,微软宣布推出「Entra Agent ID」,这是一种身份管理系统,赋予每个 Agent 专属的身份、权限、策略和访问控制,开发者创建的 Agent 将自动在 Entra 目录中分配唯一标识,确保 AI agent 仅访问授权数据,避免因「智能体泛滥」而导致的盲区风险。

在模型支持方面,纳德拉在大会上官宣了将马斯克 xAI 的 Grok 系列模型引入微软的生态系统,截止目前,微软有 1900 多个合作伙伴托管和微软托管的 AI 模型。纳德拉还强调,微软已经建立了与 AI 模型开源社区 Hugging Face 的合作。

纳德拉与马斯克对话|图片来源:微软

另外,微软设了个模型排行榜,主要对不同类别和任务中表现最佳的 AI 模型进行排名;以及模型路由器(Model Router),实时为特定查询或任务选择最佳模型。

 

03

一键创建 AI Agent

 

除了给开发者提供利用、开发 AI Agent 的能力,微软在企业、消费者生产软件上也在加码「Agentic(智能体化)」。

此前,微软已经在其许多软件产品中推出 AI Copilot,旗舰产品就是 Microsoft 365 Copilot,多个 Office 应用程序(如 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Teams)都集成了 Copilot。

在 Build 2025 大会上,微软推出了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可利用自身企业数据、工作流程和业务逻辑,以简洁的低代码方式轻松训练模型并创建智能体。

这些 Agent 可以在 Microsoft 365 服务边界内执行特定领域的任务。例如,律师事务所可以创建一个 Agent,生成符合其专业特性和风格的文书。

Microsoft 365 内可创建 AI Agent|图片来源:微软

更进一步地,微软还在 Copilot Studio 中增加了「multi-agent orchestration(多智能体编排功能)」,可以连接多个 Agent,使他们能够整合技能,处理更广泛、更复杂的任务。

在前不久的季度财报会议上,微软称,有 20 多万个组织在用 Copilot Studio 开发定制 AI 应用程序,本季度创建了超过 100 万个定制 Copilot/智能体,据称这仅是产品预览阶段的数据。

另外,不管是微软还是谷歌,科学研究是科技巨头关注的重要 AI 应用场景。在 Build 大会上,微软宣布推出 Microsoft Discovery,它建立在基于图形的知识引擎 Graph RAG 之上,主要让科研人员能利用 AI agent 推进发现流程。Discovery 支持三步流程:基于知识的推理、生成假设和运行实验,所有这些都以迭代循环的方式进行。

微软推出 Microsoft Discovery|图片来源:微软

据称,斯坦福医疗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正在使用微软的医疗智能体协调器开发测试 AI Agent,以减轻行政负担和加快肿瘤委员会会议的准备流程。

 

04

驶向「Agentic Web」

 

微软 CEO 纳德拉将当下视为重大平台变革的「中期阶段」,并让他联想到类似于 Windows 32、Web 堆栈以及云计算和移动革命带来的变革,而这一次,开放的 Agentic Web 可能就是下一个互联网的未来。

「2025 年,我们将大规模构建这个 Open Agentic Web(开放智能体网络)。我们将从几个垂直集成堆栈的应用程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支持这个开放可扩展智能体网络的平台。」纳德拉在会上称。

纳德拉介绍开放智能体网络的愿景|图片来源:微软

根据其说法,开发者仍将是核心,微软的角色是为他们提供构建下一代 AI 应用程序和 Agent 所需的工具、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转型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开发者社区的创造力。

「赢家将是像你们一样构建应用程序的人,而不仅仅是像我们一样创建平台的人。」纳德拉声称。

当然,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看纳德拉演讲后的现实。一些已发布的功能可能会以预览版或测试版的形式发布,这些功能的实际效果也值得商榷。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全面 Agent 化也会对个人隐私、就业等产生影响。尽管微软最新季度财报业绩好于预期,甚至对未来有乐观预测,微软最近还是裁员 6000 人,其中不乏程序员。

今年 4 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与 Meta CEO 扎克伯克的对话中曾经透露,微软公司代码库里 20% 至 30% 的代码是由 AI 写的。微软 CTO Kevin Scott 此前还预计,到 2030 年 95% 的代码将由 AI 生成。另一边,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也曾称,AI 生成了谷歌超过 30% 的代码。

然而无论赢家到底是谁,微软对 AI 的投入是确定的。该巨头正在大力投资数据中心,过去三个月,就在各个国家和大洲开设了 10 个数据中心,并计划在 2025 财年继续投入 800 亿美元来扩展云基础设施。

一个庞大的「Agentic Web」,无疑能让微软的 AI 叙事更具诱惑力。

 

*头图来源:微软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越南批准特朗普集团在越开发高尔夫球场等地产项目

2025年5月20日 07:21
越南媒体近日报道,越南政府已批准特朗普集团及其合作伙伴在越南兴安省投资15亿美元,建设住宅、生态旅游和高尔夫球场的综合体项目。越南《年轻人报》16日报道,这个项目规划用地面积990公顷,包括配套高尔夫球场、生态居住区、商业区及主题公园。施工期为2025年第二季度至2029年第二季度,运营期为50年。报道说,该项目关联越南兴安省与特朗普集团等美国合作伙伴于2024年9月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新华社)

欧盟应成员国请求延长对联合信贷与意大利联合银行合并案的审查期限

2025年5月20日 07:19
欧盟委员会文件显示,因某国监管机构请求接管审查,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已延长对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收购其较小竞争对手意大利联合银行(Banco BPM)交易的裁决期限。欧盟竞争执法机构网站显示,某国家机构于5月14日提交了审查请求,但未披露具体国家。该机构表示目前正在评估这一请求。(新浪财经)

金价下跌近百元吸引外地客,消费市场热情大于投资需求

2025年5月20日 07:16
国际金价持续调整,现货黄金上周下跌3.75%,一度跌破3200美元/盎司关口。实地走访深圳水贝某黄金卖场,卖场大屏上挂出的金价为759元/克,相较于五一节之前,黄金单克价格下跌近百元。黄金柜台前聚集不少消费者的同时,也有不少外地客户拖着行李箱专程来买黄金。也有商家表示,随着金价下跌,进一步刺激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入场。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黄金价格处于震荡调整期,6月份有望开启上涨行情。(一财)

美联储威廉姆斯:目前未见资金大规模撤离美国资产,货币政策处于良好位置

2025年5月20日 07:13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威廉姆斯周一承认,投资者正在审视其美国资产投资策略,但他指出目前尚未看到资金大规模撤离的迹象,并补充称,美国央行在决定下一步利率政策前有足够时间权衡。这位纽约联储主席还指出,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近期数据显示未来可能存在隐患,但当前 “经济表现非常好”。他表示,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略有抑制作用,且 “已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新浪财经)

携程Q1财报:净收入138亿元,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0%

2025年5月20日 07:11
36氪获悉,5月20日,携程集团公布其2025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第一季度,携程集团净营业收入为138亿元。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旅游度假、商旅管理等四大业务,一季度营收分别为55亿、54亿、9.47亿、5.73亿。得益于携程持续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布局与投入,通过优化平台服务、拓展业务范围,吸引了全球大量用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旅游企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第一季度,携程国际OTA平台整体旅行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60%,携程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约100%,出境游业务一季度已超过2019年同期的120%水平。

英伟达宣布人形机器人及客户AI基础设施产品

2025年5月20日 07:08
英伟达(NVDA)周一在今年的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Taipei)上宣布多项消息,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到高性能 NVLink 技术的开放 —— 该技术允许企业利用英伟达的基础设施构建半定制化 AI 服务器。(新浪财经)

阿里影业发布2025财年业绩:收入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连续5年实现盈利

2025年5月20日 07:05
36氪获悉,5月19日,阿里影业发布2025财年业绩,受益于线下娱乐的蓬勃发展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布局,截至2025年3月31日,阿里影业实现收入人民币67.02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连续5年实现盈利,盈利人民币8.09亿元,同比增幅61%。阿里影业持续投入开发优质原创内容,巩固一站式票务平台优势,探索AI创新,深耕IP衍生业务,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凭借多元化业务布局和协同,已形成穿越周期的发展韧性。

王文涛部长会见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

2025年5月20日 07:03
36氪获悉,据商务部官网,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双方就中丹、中欧经贸关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丹麦工业联合会、诺和诺德、嘉士伯等丹麦经济界代表参加会见。王文涛表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致力于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方愿同丹方和欧方一道,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务实合作,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拉斯穆森表示,愿与中方进一步加强对话交流,拓展两国贸易、投资、绿色等领域务实合作。期待欧中双方妥善解决电动汽车案。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国商务部调整芯片出口管制有关表述答记者问

2025年5月20日 07:02
36氪获悉,据商务部官网,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国商务部调整芯片出口管制有关表述答记者问。中方注意到,近日美方对指南新闻稿相关表述进行了调整,但指南本身的歧视性措施和扭曲市场本质并没有改变。美方滥用出口管制措施,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中国芯片产品加严管制,甚至干涉中国公司在中国境内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芯片,美方的手伸得太长,是典型的单边霸凌行径,中方坚决反对。中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对华歧视性措施。双方应共同维护日内瓦高层会谈共识,通过中美经贸磋商等机制,加强立场沟通,有效管控分歧,协商解决各自关切,推动构建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倘若美方一意孤行,继续实质性损害中方利益,中方必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美股三大指数小幅收涨,热门中概股集体走弱

2025年5月20日 07:00
36氪获悉,5月19日收盘,美股三大指数小幅上涨,道指涨0.32%,纳指涨0.02%,标普500指数涨0.09%。美股大型科技股多数上涨,特斯拉跌超2%,苹果跌超1%,微软涨超1%,英伟达、亚马逊、谷歌、Meta、奈飞小幅上涨。热门中概股集体走弱,哔哩哔哩跌近5%,小鹏汽车跌超3%,爱奇艺、知乎跌超2%,理想汽车、蔚来跌超1%,阿里巴巴、百度小幅下跌,拼多多、京东小幅上涨。

刚刚,Windows 首次支持 AI 时代的 C 口!微软拉来 AI 圈三巨头,重新定义操作系统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5月20日 05:53

「全球首个 XX Agent」快成为现在 AI 产品发布的标配了,几乎每天一睁眼都能看到。奥特曼在最近的演讲提到,2025 年将是 AI Agent 的突破年。

这股 Agent 热,也席卷到了正在举行的微软 Build 2025 开发者大会。

整场发布会下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不是 AI,也不是去年主角 Copilot,而是——Agent、Agent、还是 Agent。

但对微软来说,这场大会显然不只是一次例行的开发者聚会。

Copilot 正在从一个单一产品,进化为操作系统级别的能力中枢。并且,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更是明确表态:「今天,我们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致力于让 Windows 成为最适合 AI 的平台。」

微软给 Windows 加上了「AI 应用的 USB-C 端口」

本次发布会上,微软推出了多项关键更新,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 MCP。

所谓 MCP,即「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最初由 AI 公司 Anthropic 于去年开源推出。

你可以将之简单理解为「AI 应用的 USB-C 端口」,就像 USB-C 统一了不同设备的物理连接一样,MCP 则可以统一 AI 模型获取信息和使用工具的「数字连接」。

这就能让各种不同的 AI 应用或智能 Agent,更方便地接入 Windows 生态,从而调用系统资源、访问文件、高效通信。

现在,Windows 11 更是原生支持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MCP 与 Windows 的集成将为 AI 智能体连接原生 Windows 应用提供标准化框架,使应用能够无缝参与智能体交互。未来几个月内,这项功能将向部分合作伙伴开放,以收集反馈。

▲Windows 上的 MCP 架构

据介绍,为了加快生态建设,微软已与 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Figma 等开发者展开合作,将 MCP 能力逐步集成进更多应用程序中。

过去,要让一个 AI 模型访问 Windows 的文件系统或控制系统设置,需要大量定制开发;而在引入 MCP 后,开发者可以将这些能力封装为「服务端点」(MCP 服务器),并通过 Windows 的 MCP 注册表让 Agent 发现并调用。

微软强调,这不仅能让 AI Agent「看见」操作系统中的更多资源,更将解锁它们与应用协作的新可能。

举例来说,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可通过 MCP 自动定位并调用 Windows 文件系统中的相关文档,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目录。

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请求,如「找出我假期相关的所有文件」,AI 即可自动执行搜索。未来,在 Excel 中调用网络数据、在系统中定位设置参数,这类操作都可被 AI 自动完成。

Windows 负责人 Pavan Davuluri 在接受 The Verge 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 Windows 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不断进化,最终让智能体融入到操作系统的日常运行中,成为用户持续与应用和设备交互的重要方式。」

GitHub Copilot 大升级,Bug 修复、代码优化都能自动搞定

除了 Windows 层面的更新,微软还在软件开发领域加码「Agent 化」。

新版 GitHub Copilot 将帮助开发者执行日常任务,如重构代码、提升测试覆盖率、修复漏洞甚至实现新功能。目前,该功能已推出预览版。

深夜被运维电话吵醒的开发者,有机会睡好觉了。

现在,GitHub Copilot 可在夜间自动发现内存泄漏问题,生成诊断报告,并将修复任务分派给 Copilot。最终,Copilot 会完成代码修复、提交 PR,让你睡个踏实觉。

为了强调 AI 真能干活,纳德拉也现场上手演示了一番。

比方说,当想使用 Copilot 为社区页面添加筛选器,它不仅能够准确理解指令,还会主动提出优化建议,比如增加小、中、大的筛选项,或按照类别进行分组分类。

纳德拉只需将任务交付给 Copilot,它便能自动接手,生成拉取请求,最终成功开发该功能。

而对于那些传统上维护成本高、升级周期长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尤其是基于 Java 和 .NET 的架构,微软也提供了相应的现代化工具包。

开发者可以借助 AI Agent 自动生成升级计划、分析依赖关系、执行迁移流程,将原本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的工作大幅压缩至几小时内完成。

尽管外界一度猜测微软与 OpenAI 渐行渐远,但纳德拉还是和 OpenAI CEO Sam Altman 展开了一场远程视频对话。

两人围绕 AI 工具如何改变软件工程展开讨论。Altman 回忆说,从 2021 年推出 Codex 起,OpenAI 就在探索智能编码体验。

如今,AI Agent 已成为开发团队中的「虚拟成员」,可以独立工作、批量执行任务。「你甚至可以将 Bug 修复任务直接分派给它,几分钟后它就能给你一个 PR(拉取请求)。」

谈及模型未来的发展时,Altman 表示,下一阶段的模型将更可靠、更自动化、更易用,不再需要开发者手动选择模型,而是实现真正的「自动决策 + 即插即用」。

纳德拉则强调,当下最大的挑战是技术变化速度。开发者若能及早深度参与新技术,将收获巨大优势。

微软这个新服务,让每家公司都能造自己的 Copilot

大会上,微软还展示了 Copilot 的五大功能入口:Chat、Search、Agent、Notebooks 和 Create。

当你把需求抛给 Copilot 后,它会向你展示思考过程,也就是 CoT 长思维链的推理过程。

在现场演示中,Copilot Studio 可调用 GPT-4 等模型,或诸如 Docusign 等第三方服务器,自动处理工作流中的代办事项。

针对企业用户,微软这次推出了「Copilot Tuning」服务。

借助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企业客户可以利用自有数据微调模型,打造更符合内部需求的 AI 助理。并且,为确保数据安全,这些经过微调的模型仅限企业内部访问,底层权限受到系统控制。

在此基础上,开发者可借助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 Agent Builder 工具构建专属 Agent。

比如,一家律师事务所可构建一个法律文书助手,生成符合其业务风格与专业术语的合规文档;又如,一家涉足航空等受监管行业的咨询公司,可基于公司积累的法规文档构建问答型代理,用于为顾问提供更准确的法规响应。

最后,微软还推出了一个叫「Agent Store」的聚合式平台。

顾名思义,这个新平台可以理解为 Agent 的「App Store」,展示了微软、合作伙伴和客户们构建的各类智能体。你可以在里头一站式探索、试用、分享这些智能体,也能把合适的智能体分发给同事一起用,全面提高协作效率。

目前 Agent Store 已经正式上线,不妨直接上手试试。

黄仁勋马斯克奥特曼齐亮相,微软拉来了半个 AI 圈

微软的一站式企业级 AI 开发平台 Azure AI Foundry,也推出了多项重磅更新。

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xAI 的旗舰模型 Grok 3 空降 Azure AI Foundry,为微软在财务预测、医疗诊断支持、法律文件分析和科学研究协助等方面的企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即日起,Grok 3 在 Azure AI Foundry 中可免费试用两周,后续 6 月开始,则按全球范围内输出 15 美元每百万 Tokens,数据区内输出 16.5 美元每百万 Tokens 收费。

另外,与在 Azure AI Foundry 上使用 OpenAI、Hugging Face 的模型类似,Grok 3 即将也支持 PTU(预配吞吐量)这种更经济高效的部署方式。

此次 Build 大会前,xAI 创始人兼 CEO 马斯克接受了纳德拉的远程采访,他透露即将发布的 Grok 3.5 模型,其研发核心紧扣第一性原理。

他分享道:「重点是找到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在推理的过程中应用物理工具,并以最小的错误成本追求真理。」

纳德拉进一步举例道,就好比现实生活中汽车总要安全地、正确地行驶,同理机器人也需要执行人类下派的任务,这些都遵守着世间的物理定律。

而谈及 AI 安全问题时,马斯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目前,超 1900 个 AI 模型已集成到 Azure AI Foundry 中,包括各种响应模型、推理模型、特定任务模型、多模态模型等,可供开发者们自由取用。

Foundry Models 的成员公司除了大家所熟悉的 OpenAI 和 xAI,现在还迎来了 Mistral AI、Meta、Black Forest Labs,以及中国国产明星选手 DeepSeek 的加入。

或许,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早前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据外媒报道,微软正在测试 Anthropic、DeepSeek、Meta、xAI 等多家公司的 AI 模型,考察它们在支持 Copilot 方面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 Build 大会上的 3 大重量级嘉宾,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刚刚完成自家 Computex 展演讲的英伟达老黄。

在与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的对话中,老黄甩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技术每两年会进步 40 倍。这也意味着,要跟上 AI 的演进速度,靠每几年更新一次硬件已经远远不够,必须「一年一小更」,才能不掉队。

而在纳德拉看来,英伟达对 CUDA 生态的长期投入和对架构兼容性的坚持,让开发者的努力可以跨代复用,哪怕是几年前的产品,也能从最新的软件算法中吃到红利。

老黄也接着补了一句:从 Hopper 到 Blackwell,英伟达再次实现了 40 倍的性能跃迁,而这离不开算法的升级,比如对 Transformer 架构的优化以及对预测解码的迭代等。

背后撑起这一切的,正是一个庞大且不断扩张的 CUDA 生态。全球开发者对这个生态的投入,每一点优化和改进,都会像水波一样扩散开来,影响成千上万的用户和企业。

Windows 未来是人类的,更是 Agent 的

单说把 AI Agent 深度嵌入工作流的每一环,也许有点抽象,那不妨来看看微软产品创新高级经理 John Link 的一段现场演示。

现在,你的实验室小跟班 Science agent 就坐在你身旁,捧着电脑。而你需要完成一项课题,其中涉及到知识推理、生成假设和运行实验 3 大环节。

第一部分的知识推理,Science agent 先是帮你喊来了「ChemistryAgent」,再叫上了「Knowledge BaseAgent」,在海量信息中检索、筛选、整合出课题所需信息。最后,Science agent 以左边摘要,右边综合报告的形式呈现工作结果,并提供了 Agent 工作时所引用的链接。

第二部分的生成假设,Science agent 派活给「ChemistryAgent」,后者处理了你提出的假设,中途实时同步更新了你提出的新想法和新要求。然后,由「GenChemAgent」生成了一份基于假设的实验设计方案。

下一步,你便可以拿着数据和方案,去验证实验结果了。

而若要 Agent 真正代替人类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行动——买票、订酒店、做实验等等,CTO Kevin Scott 称还需要一些类似协议的东西来提供约束和支持,因此有了前文所说的 Microsoft MCP Support。

对于 Agent 的最终形态,Scott 脑海中还描绘着更多蓝图。

Scott 认为,人们真正想要的 Agent,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存资源,可以回溯、可以高精度定位记忆碎片的 Agent。

同时,未来 Agent 也不仅仅是一个开放的「Agentic」网络,还可以是一个 AI App。

Kevin Scott 提到,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Agent 将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并通过开放的协议与各类服务和内容进行互动,承担起跨任务、跨平台的协同工作。

他解释道:「我希望通过某种开放协议,让所有 Agent 之间实现真正的互操作性,让所有拥有服务或内容的人都能通过某种方式访问 Agent,还可以说——嘿,我在这里。并且,无论是谁构建的 Agent,都能连接到这些内容和服务。」

而要想支撑这类的 Agent 的运行,离不开一个足够灵活、强大且易于集成的系统平台。

换句话说,这届 Build 大会传递出的信号也足够清晰:Windows 未来将不再只是一个为人类准备的操作系统,也将成为一个专为 AI Agent 而设的平台。

作者:李超凡、徐豫、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 — 2025年5月19日资讯

科氪 | 精致做工性能进阶 高性能轻薄本华硕天选Air 2025亮相

2025年5月19日 23:11

5月19日晚19:00,华硕天选2025新品发布会,多款实力笔记本新品正式发布。其中,14英寸轻薄全能本标杆----华硕天选Air 2025正式发布,同时在各电商上架并开启预约,6月8日晚20:00开售。天选Air 2025延续2024款的优秀口碑,在经典模具的基础上,显卡升级至GeForce RTX 5060笔记本电脑GPU,至高配备AMD锐龙AI 7 H 350处理器与32GB+1TB存储组合,更有2.5K 165Hz屏幕、全新冰川散热、73Wh电池、Micro SD卡槽、人脸识别双摄等周边配置,轻约1.46kg薄至1.69cm,诠释“14英寸小钢炮”的全能实力。

官方图片

双重进化 性能小钢炮

天选Air 2025在CPU性能方面再度展现出色实力,可选锐龙 AI 7 H 350及锐龙7 H 260两款处理器。其中,锐龙 AI 7 H 350采用“Zen 5”架构打造,具备8核心16线程规格,经典核加速频率可达5.0GHz,集成50 TOPS高算力NPU,为AI计算提供了强大性能支撑。而锐龙7 H 260同样具有8核心16线程,加速频率达5.1GHz,内置Radeon 780M集显,NPU算力达16 TOPS,性能同样出色。

官方图片

天选Air 2025搭载全新GeForce RTX 50系列笔记本电脑GPU,采用全新Blackwell架构打造,8GB显存,TGP高达110W。支持DLSS 4全新功能与NVIDIA Studio驱动,针对游戏玩家的Smooth Motion功能可实现驱动级AI插帧,高达572 TOPS(RTX 5060)的AI算力,使本地运算及大模型渲染更为流畅。

官方图片

轻薄高颜值 潮玩新选择

天选Air 2025在外观方面贯彻天选家族高颜值的“设定”,其A面及D面均采用高品质铝合金材料打造,底部菱形设计与1158个开孔使得空气进入更容易,同时使得整体稳固性更强。14英寸机身轻约1.46kg,厚度则薄至1.69cm。轻盈小巧的机身与180°屏幕开合设计使其能够兼容各类使用场景,同时携带出行负担更少。此外,机身拥有月光银与日蚀灰双重配色可选,简约而不简单,个性辨识度拉满。

官方图片

亮眼好屏 一见倾心

天选Air 2025同时还配备了一块14英寸的16:10显示屏,屏占比达88%,分辨率高达2560×1600,拥有165Hz高刷新率,响应时间低至3ms。同时,其覆盖100% sRGB色域,拥有400nits高亮度,色彩显示与多场景使用体验双双拉满。双摄模组提供FHD主摄及IR摄像头,支持Windows Hello人脸解锁,双麦克风阵列还可实现通话双向AI降噪,无惧环境噪音干扰。

官方图片

全能设计 面面俱到

天选Air 2025至高搭载32GB LPDDR5X 7500MHz内存及1TB PCIe 4.0 SSD的存储组合,预留额外M.2硬盘位,用户可自行升级,且不影响售后及保修。冰川散热架构同样迎来升级,双风扇+内吹+防尘网+后出风口等散热组件精密配合,使得核心总功耗至高可达130W。73Wh电池配合CPU出色的能耗比,相较以往可实现更持久的续航表现。机身标配USB4、USB-C 10Gbps、2个USB-A 10Gbps、HDMI 2.1 FRL、Micro SD等丰富接口,支持DP 2.1协议和PD充电,可随时应对各类外设连接需求。

官方图片

目前,华硕天选Air 2025已于5月19日晚19:00上架开启预约,6月8日晚20:00开售。

科氪 | 华硕天选6系列正式发布,搭载满功耗RTX 5060实际到手5999元起

2025年5月19日 23:04

5月19日晚,华硕旗下潮玩新次元游戏本天选6系列正式发布。作为Z世代青年的潮酷游戏装备,天选6 系列再一次印证了其出色的综合实力。搭载满功耗RTX 5060笔记本电脑GPU的天选6 Pro以及天选6皆拥有出色的性能释放,同时颜值出众,魔幻青、日蚀灰双色可选。薄至1.79cm轻约2.2kg(天选6),从内到外实现全面进阶。首发期间,天选6系列均享20%国家补贴,叠加晒单返E卡福利,到手5999元起!

官方图片

华硕天选6:超高选购价值 硬核能打

华硕天选6可选全新AMD 锐龙 AI 7 H 260处理器,8核心16线程设计,4nm先进工艺打造。配备GeForce RTX 5060笔记本电脑GPU,115W满功耗设计,支持DLSS 4技术。屏幕上,搭载16英寸2.5K 165Hz电竞级面板,支持G-SYNC技术,无惧画面撕裂及拖影,400nits高亮度可在各类环境下轻松使用。

官方图片

天选6采用全新冰川散热系统,搭配第二代Arc Flow绝尘风扇,84外叶片+42内叶片双叶轮设计,更为高效的“内吹技术2.0”及贯穿式后出风设计,可疾速排出废热,避免内部热量堆积。此外,天选6还采用了全新模具设计,高颜值机甲风细节到位,镂空设计还便于热气排出。整机轻约2.2kg,薄至1.79cm,小轴美背设计一体性更强。首发期间叠加国家补贴及晒单返E卡活动,到手仅5999元。

华硕天选6 Pro:全面高能 颜值实力派

此外,全新升级的华硕天选6 Pro也正式登场。处理器可选高性能英特尔酷睿i7-14650HX,16核心24线程,睿频高达5.2GHz,支持APO游戏加速器,性能硬核强大。同时搭载全新的RTX 5060笔记本电脑GPU,可实现115W满功耗输出。支持全新DLSS 4技术,内置第五代Tensor Core及第四代RT Core,全新的多帧生成技术,借助AI最高可实现4倍帧率提升,即使是2.5K高画质下,也可实现高帧畅玩。支持TX Boost超频引擎,增强模式下可进一步提升GPU性能。

官方图片

天选6 Pro采用全新模具设计,延续次元风机甲设计。整机薄至1.79cm轻约2.25kg,全新模具设计使得屏幕支持180°开合,无论是携带出行还是分享内容均无问题。其同时还配备90Wh大电池,支持100W PD充电,得益于出色的能耗比表现,续航更持久。天选6 Pro还配备炫彩影刃键盘,支持AURA神光同步,Overstroke闪击技术让触发更精准更疾速。

官方图片

首发期间,天选6 Pro首发价8499元,叠加国补及晒单返E卡福利,实际到手仅6299元。以上两款新品专为Z世代玩家打造,喜爱游戏竞技与ACGN的朋友不容错过!

比亚迪造了一辆「日本特供车」

作者 李华
2025年5月19日 21:00

最近的日本汽车市场,似乎正因一款来自中国的神秘小车而泛起些许涟漪——许多海外媒体都捕捉到了比亚迪一款全新纯电 K-Car 原型车的谍照。

对于熟悉日本市场的读者来说,K-Car(けいじどうしゃ,轻自动车)的分量不言而喻——

这种拥有独特尺寸规格、享受税费优惠的「盒子车」,凭借其极致的实用性和对狭窄街道的完美适应,早已是日本当之无愧的国民车型,占日本国内新车总销量接近四成,也是各大本土品牌销量榜上的绝对主力。在电动化浪潮下,日产 Sakura、三菱 eK X EV 等纯电 K-Car 也已应运而生,试图在这个基本盘中守住阵地。

在这样一个高度本土化、几乎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细分领域,海外品牌的身影向来稀疏,比亚迪选择此刻投入资源,研发一款完全针对日本法规和使用习惯的 K-Car,其释放的信号并不简单。

这不再是将国内热销车型略作修改便推向海外的常规操作,更像是一次深入腹地的「特种作战」。

不过,有不少日本网友一上来就给比亚迪泼了一盘冷水。

絶対に売れないな.

绝对卖不出去啊。

比亚迪的日本「初印象」

自 2023 年初正式宣告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以来,比亚迪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谨慎。好消息是,最初登陆的三款车型——ATTO 3(元 PLUS)、海豚以及后来的海豹,已经在日本市场撕开了一道小口。

从销量数据来看,用「爆火」来形容比亚迪在日本的表现显然不切实际,但在一个年销量中电动车占比仅个位数、且几乎被本土品牌垄断的成熟市场里,比亚迪的初步成绩单至少证明了「存在即合理」。

根据公开数据,2024 年全年,比亚迪在日本的电动汽车销量虽然仅有 2223 辆,但同比增长却相当显著(54%),甚至在某些特定月份,其单一品牌的纯电车销量一度超过了丰田这样的本土巨头。这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品牌来说,已属不易。

具体到车型,作为探路先锋的 ATTO 3,以其相对均衡的产品力和全球车型的身份,承担了敲开市场大门、收集用户反馈的重任,其市场接受度算是中规中矩。紧随其后的海豚,凭借其灵巧的车身和相对亲民的价格,则瞄准了更注重经济实用性的都市人群,试图在日本本就盛行小型车的市场中找到一丝缝隙。

而作为技术和品牌形象担当的海豹,则凭借其搭载的 e 平台 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等配置,在日本媒体和早期用户中获得了一些积极评价,甚至在上市初期一度成为了日本进口纯电动车的销量冠军。

这三板斧下来,比亚迪在日本消费者心中,大致勾勒出了一个「技术实力尚可、产品线逐渐丰富」的初步轮廓。

当然,卖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尤其是在日本这样服务标准极高的市场。比亚迪深谙此道,因此在渠道建设与品牌本土化方面也投入了相当的精力。

按照规划,到 2025 年底,比亚迪计划在日本全国开设超过 100 家销售与服务网点。截至目前,这个网络正在逐步铺开,从最初的大城市旗舰店,慢慢向更多地方城市渗透。为了拉近与当地消费者的距离,比亚迪还尝试了包括启用日本知名女演员长泽雅美作为品牌代言人、积极参与地方性展会和用户体验活动等营销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乘用车业务之前,比亚迪其实早已凭借其纯电大巴在日本市场隐秘耕耘多年,并且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

从京都的公交线路到上野公园的熊猫接驳车,再到一些企业的通勤班车,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凭借其可靠的运营表现在日本公共交通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这份在商用车领域润「物细无声」的成功,无疑为后续乘用车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品牌背书和市场信任基础,至少让一部分日本民众知道,比亚迪并非一个凭空冒出来的陌生名字。

而真正让日本汽车产业界对比亚迪另眼相看的,是一本书。

2023 年 9 月,日经 BP 社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国比亚迪「海豹」彻底分解》,书中以丰富的图文详细展示了比亚迪海豹车型的各个系统和组件,包括详尽的数据、拆解过程和技术分析。书价更是高得离谱,88 万日元,折合人民币 4.3 万元。

抛开技术细节不谈,整体来看,日经 BP 社对比亚迪的技术实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中强调,比亚迪不仅在电池和热管理方面优于日系各大车企,同时在车载电子元件的集成度上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这份「天价」技术报告,其目标读者显然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日本的车企、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研究机构的工程师们。它的存在,称得上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破冰之旅」中,最具分量的一块里程碑。

不过,这也不代表这家中国巨头在日本从此一帆风顺。现实的骨感,远超通常的商业想象。

日本汽车市场,对于任何外来品牌而言都堪称一块「高盐碱地」,其本土品牌的护城河之深、之宽,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丰田、本田、日产、铃木、大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共同构筑了一道外来者难以撼动、甚至难以理解的铜墙铁壁。

在这坚固的壁垒之上,还有一层无形的「认知屏障」——即日本社会对「中国制造」在汽车这一特殊品类上的复杂观感。

尽管「Made in China」凭借在消费电子、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与品质,已在全球范围内赢回了不少尊重。但在汽车,这一高度依赖精密制造、直接关乎生命安全与长期耐用性的大宗消费品上,部分日本消费者心中对中国品牌的疑虑仍未完全消散。

「有丰田和本田,谁还买中国车?」

「安心感(あんしんかん)」,是日本用户在购买汽车这类大宗商品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安心感不仅来自于产品本身的质量,更来自于对品牌历史、技术积累、售后服务网络以及二手车保值率的综合信赖。

在比亚迪最初进入日本市场时,一些日本知名汽车媒体如《ベストカー》(Best Car Web)或《Response.jp》,就经常在报道中提到: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技术参数和性价比上展现出竞争力,但日本用户普遍对其「长期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是否跟得上日本标准」等方面抱有观望甚至疑虑的态度。

日本用户对于本土品牌的深厚情感与信任,在社交媒体上可见一斑。

これ買うくらいなら多少高くても Nbox 買うわ.

与其买这个,就算是加钱我也会买本田 Nbox(作者注:目前日本最热门的 K-Car)。

 

世界屈指の豊田本田を差し置いて、よりによって中国ブランドを買う日本人はこの世のどこにもおらんだろう?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日本人会抛开世界顶级的丰田和本田,去买中国品牌的产品吧?

这是 X 平台(原 Twitter)上,部分日本网友对于比亚迪那辆纯电 K-Car 的评论。这样的言论,也许源于早期一些低质产品的印象,也可能来自于对邻国汽车工业崛起速度的某种不适应。要真正扭转这种局面,比亚迪需要的不仅是几款参数亮眼的车型,更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品质验证,以及透明高效的服务承诺。

这注定是一场考验耐心与毅力的马拉松。

更让局面复杂化的,是日本电动汽车市场本身的「特立独行」。当中国、欧洲乃至北美市场都在为提升纯电汽车的渗透率而努力时,日本对于纯电动力的接纳步伐却显得异常审慎与迟缓。

长期以来,混合动力技术凭借其燃油经济性和无需改变用户习惯的便利性,早已成为日本市场的绝对主流,丰田普锐斯的深入人心便是最佳例证。

这背后,固然有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一客观因素有关,也与日本独特的能源结构、自然灾害多发导致民众对电力稳定性存在担忧,以及消费者在技术选择上趋于保守的国民性格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比亚迪带着他们的纯电产品线闯入,无疑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需要更多市场教育成本的道路。

然而,面对着几乎是地狱级难度的三重叠加挑战,比亚迪反而展现出了一种出人意料的韧性和适应性——那款完全针对日本市场定制的 K-Car,就是比亚迪在其本土化战略中投下的最重要一颗「探路石」。

▲这张照片可以看到是右舵

K-Car 是日本汽车工业和汽车社会的独特符号,占据着近四成的市场份额,其严苛的尺寸、排量限制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特设计美学,都意味着比亚迪必须真正沉下心来,去理解和迎合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极致本土化需求。

如果这款 K-Car 能够像外界预期的那样,凭借比亚迪的电池技术,以及智能化配置上的积累(虽然没有多少,但在那边还是很能打的),同时将价格控制在极具竞争力的 250 万日元(约 12 万元人民币)附近,那么它所能撬动的,绝不仅仅是销量数字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比亚迪深入日本主流消费群体、打破品牌隔阂、建立亲和力的一个绝佳载体。

这辆车的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远非几款常规全球车型所能比拟。也有日本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给出了肯定:

軽バンEVを作れば安定した需要あるのに〜

如果是纯电 K-Car 的话,明明就会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啊~

比亚迪在日本的策略,显然已经从「产品出海」转向「深度的本土化运营」,这为看重「安心感」的日本用户传递一个信号:

比亚迪对日本市场的投入,绝非一时兴起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着眼于长远未来的战略深耕。

在这场漫长而艰巨的攻坚战中,比亚迪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激烈竞争,更是文化层面的理解、接纳与最终的融合。

对了,比亚迪似乎还准备在日本市场祭出他们已经在中国验证成功的另一件「杀伤性武器」——PHEV 插电混动。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