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首页

小扎AI团队乱成一锅粥:ChatGPT功臣刚来就想跑路,28岁新领导「难堪大任」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8月30日 08:42

论搞 AI 这事,扎克伯格这回算是踢到铁板了。

据金融时报最新报道,刚花了大价钱挖来 ChatGPT 联合创始人赵晟佳,结果人家加入 Meta 没几天,就威胁要辞职跑回 OpenAI,甚至已经签署了回归 OpenAI 的雇佣文件。

这可把小扎急坏了,据四位知情人士透露,不久之后,他被授予了 Meta 新任「首席 AI 科学家」的头衔。这显然就是为了把人留住的紧急措施。

而赵晟佳的「出逃危机」只是 Meta AI 团队大动荡的一个缩影。

九位数薪酬留不住人,Meta AI 老将也扛不住了

前几天据《WIRED》报道,至少已经有三位新招的 AI 研究员选择跑路,其中两人在 Meta 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回到了老东家 OpenAI。

这些出走的研究员背景都不简单。

Ethan Knight 曾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职于 OpenAI,后来加入了 Elon Musk 的 xAI,再跳槽到 Meta。Avi Verma 虽然完成了 Meta 的入职流程,但从未真正到岗。

还有第三位研究科学家 Rishabh Agarwal,我们这周也报道过。

今年 4 月才加入 Meta,先负责生成式 AI 项目,随后转入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 (MSL)。根据他的 LinkedIn 资料,他常驻加拿大,而 Meta 的 AI 团队主要集中在美国加州门洛帕克,这或许也是离职原因之一。

在 X 平台发布的离职帖子中,他倒是十分高情商,说扎克伯格超级智能 TBD 实验室的愿景极具吸引力,但自己「需要承担不同类型的风险」。翻译过来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想干了。

不光九位数年薪的新员工顶不住,连 Meta 的老员工都开始跑路了。

工作了 9 年的 Chaya Nayak 和干了 10 年的 Loredana Crisan 都宣布离职,成为近期离开的资深员工的典型代表。

前者是 Meta 生成式 AI 产品管理总监 Chaya Nayak 将跳槽到 OpenAI,负责特别项目。而后者是 Meta 生成式 AI 副总裁,预计将加入美国设计软件巨头 Figma 担任首席设计官。

对此,Meta 发言人 Dave Arnold 的回应颇为官方:「在激烈的招聘过程中,有些人会选择留在原公司,而不是开始新的工作。这很正常。」

潜台词就是说,这些离职并不代表 Meta 的实验室有问题,而只是招聘市场中的正常情况。但随着信息的不断曝光,问题恐怕真就出在 Meta 的管理策略上。

28 岁小将执掌 Meta AI 团队,大刀阔斧却陷入管理困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eta 最近官宣了史上最大刀阔斧的 AI 重组:把原来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拆成四大部门(前沿大模型、基础科研、产品落地、基础设施),

Meta AI 业务被重组为研究、训练、产品和基础设施四个核心团队 。此前负责 Llama 大模型的 AGI 基金会团队也在此次重组中被正式解散。

而说到这次 AI 团队重组的核心人物,就不得不提 28 岁的 Alexandr Wang。

扎克伯格为了挖到这个硅谷新贵,直接砸了 140 亿美元投资他的 Scale AI 公司,然后把人连公司一起打包带走,堪称「钞能力」的教科书操作。

得到小扎的重视后,现在 Wang 直接负责 Meta 最重要的 AI 项目,还领导着小扎亲自组建的最神秘的 TBD 部门(To Be Determined,意为「待确定」)。听这名字就知道,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干啥(不是)。

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大刀阔斧背后可是问题不少。

比如说到产品层面,据知情人士透露,TBD 团队的首个动作之一就是放弃推出 Llama Behemoth 旗舰模型,原因是表现未达预期,而是转而集中精力开发新模型。这就有点尴尬了,花了这么多钱组建团队,结果第一个项目就出师不利了。

且由于目前 Meta 的 AI 团队汇聚了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但聚在一起就难免会有「权力游戏」。一位与 Meta 新 AI 领导者关系密切的投资人直言:「现在团队里有很多大人物。」

果不其然,这种权力重新洗牌让不少老将直接被边缘化了。

最典型的就是图灵奖得主、Meta 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虽然职位未变,但他现在需要向 28 岁小将 Wang 汇报,这心理落差可不是一般的大。

除了 LeCun,其他一些 AI 高管的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早些时候还在负责 Llama 项目的 Ahmad Al-Dahle,现在直接成了光杆司令,没有任何团队可管。就连首席产品官 Chris Cox 也在这轮重组中失去了对生成式 AI 的管理权。

说到底,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 Wang 身上。

虽然这位年轻有为的创业者在硅谷混得风生水起,人脉广商业嗅觉也敏锐,但归根结底,28 岁的年纪摆在那里,管理大型科技公司的经验确实是个短板。这种经验不足直接反映在管理方式上,让不少人感到不满。

一位前内部人士就毫不客气地吐槽,说一些新员工对 Meta 的官僚主义和内部资源竞争感到失望,尤其是那些原本承诺能获得的算力支持,现在都成了空头支票。

另外,知情人士称,Wang 和部分来自 Scale 的同事难以适应 Meta 的一些特殊做事方式,比如要习惯没有像初创公司那样的营收目标。

这群人之前在初创公司习惯了什么都围绕营收目标转——赚钱、增长、拿订单,每天都是打了鸡血一样的状态。结果到了 Meta,突然发现没有硬性营收指标了。可能是因为这群新员工没了明确的赚钱目标,反而觉得方向模糊,干活都没动力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Meta 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小扎也赶来添乱。

报道引用多位内部人士称,小扎深度参与 TBD 的运作,但却被一部分人批评他「管得太细」。另有知情人士透露,Wang 和小扎在实现「超越人类能力的超级智能」的时间表上产生意见分歧,扎克伯格一直催促团队加快进度。

毕竟数十亿的真金白银砸下去,小扎也是要成果的嘛。

Meta 官方当然否认了这一说法,还说这是「毫无事实依据的矛盾,是被一些喜欢夸大其词的外人炒作的」。但从详细的爆料细节来看,恐怕未必是空穴来风。

不过,报道中还提出,尽管存在磨合问题,还是有不少人对领导层的调整表示欢迎,例如任命知名创业者兼风投 Nat Friedman 负责「产品与应用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任务是将模型整合到 Meta 的应用中。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Meta 已经开始踩刹车了。

截至 8 月中旬,Meta 最新的战果是,已成功从 OpenAI 挖走超 20 人,从 Google 挖走至少 13 人,3 名来自苹果 ,3 名来自 xAI,2 名来自 Anthropic,总计新员工超过 50 名。

而据《金融时报》看到的内部备忘录显示,Meta 已经「暂时暂停所有 MSL 团队的招聘,除关键岗位外」。

备忘录中写道,Wang 的团队将逐一评估招聘请求,但这次冻结「将使管理层能够在制定战略的同时,更谨慎地规划 2026 年的人员增长」。

这意味着扎克伯格的疯狂挖角潮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挖来的人留不住,再挖也是白搭。

反观 OpenAI 这边,简直就是躺着赢。Sam Altman 之前还在员工备忘录中抱怨 Meta 的挖角行为「令人不快」,说:「我已经记不清他们试图从我们这里挖走多少个首席科学家了。」

现在好了,人家自己跑回来了,Altman 估计都要偷着乐了。

回头看这一系列操作,你会发现高端的商战往往都是这么「朴实无华」。

扎克伯格想用钱砸出一个 AI 梦之队,结果发现光有钱还不够,还得有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匹配度、个人职业规划等一系列复杂因素。

28 岁的王亚历山大想在大公司里施展拳脚,却发现从初创公司到大厂的水土不服。新招来的 AI 大牛们想在 Meta 实现技术理想,结果发现现实中的官僚主义和内部竞争让人头疼。

这场 AI 人才争夺战让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但考虑到扎克伯格的 AI 野心那般执着,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附上参考地址:
1、https://www.ft.com/content/110786e7-6443-4dff-adee-0ac02c55aaa6#comments-anchor
2、https://www.wired.com/story/researchers-leave-meta-superintelligence-labs-openai/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笑死,小扎亲自出马挽留 AI 大神,结果毒鸡汤把人劝跑了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8月26日 20:40

Meta 的超级智能实验室 Superintelligence 才刚刚拉开大幕,资金、算力应有尽有,CEO 小扎更是亲自下场喊口号,势必要让「人人都有超级智能」。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Meta 研究科学家 Rishabh Agarwal 刚刚发推官宣——他要走人了。

来品品他的离职宣言:

「这是我在 @AIatMeta 的最后一周。是否继续加入新的 Superintelligence TBD 实验室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尤其是在那样的人才与算力高度集中的环境下。但在 Google Brain、DeepMind 和 Meta 度过了 7.5 年之后,我还是感受到一种驱动力——去承担一种不同类型的风险。」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噢,这就是常规离职套话?别急,他还补了一刀:

「Mark 和 Alexandr Wang 提出的加入 Superintelligence 团队的愿景极具吸引力。但最终我选择遵循 Mark 本人的建议:『在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里,你能冒的最大风险就是不冒任何风险。』」

笑死,没想到原本扎克伯格掏心掏肺的毒鸡汤,直接成了 Rishabh 递辞职信的理由。

而为了赢得 AI 竞赛,最近的 Meta 的招聘节奏也是异常激进。

小扎向不少顶级研究员开出了高达九位数美元的薪酬,甚至亲自通过电子邮件和 WhatsApp 等方式从 OpenAI、Google 等公司招募人才,开出的总薪酬有时能达到 1 亿美元。

截至 8 月中旬,Meta 已成功从 OpenAI 挖走超 20 人,从 Google 挖走至少 13 人,3 名来自苹果 ,3 名来自 xAI,2 名来自 Anthropic,总计新员工超过 50 名。

然而,最近有传言称,Meta 在持续数月大举招揽了超过 50 名 AI 研究员和工程师后,已于上周开始冻结其 AI 部门的人员招聘,并全面缩减 AI 部门规模,重组 AI 团队。

Meta AI 业务将被重组为研究、训练(TBD Lab 待确定实验室)、产品和基础设施四个核心团队 ,大部分团队负责人都将直接向Wang汇报。此前负责 Llama 大模型的 AGI 基金会团队也在此次重组中被正式解散。

或许 Rishabh 也受到了重组风波影响。

不过,Rishabh 在 Meta 的时候可不是混日子的。根据他的描述,在短短几个月里,他就和团队折腾出了不少成果,比如推动了在「思考型」模型在后训练方面的进展。

具体包括:

  • 通过 RL 扩展,将一个 80 亿参数的稠密模型推到了接近 Deepseek-R1 的性能。
  • 在中期训练中使用合成数据,以便更好地启动 RL。
  • 开发了更优的 on-policy 蒸馏方法。

细看 Rishabh 的履历,在 AI 圈也算上实力派选手。

他本科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主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随后他在加拿大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 Mila 攻读博士,论文方向是深度强化学习的突破性探索,师从 Aaron Courville 和 Marc Bellemare。

Google Scholar 显示,他参与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包括 Gemini 1.5 与 Gemma 2 ,引用量分别超过 2500 和 1200 次;2021 年的《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t the Edge of the Statistical Precipice》和《Neural Additive Models》也都有较高影响力。

整体来看,他的学术引用总数已超过 1 万次,h-index 为 34,i10-index 为 41。研究领域也覆盖得很全面——多模态理解、开放语言模型、可解释性神经网络,还有离线强化学习,基本上把当下最热门的几个方向都摸了个遍。

工作经历方面,他目前在麦吉尔大学担任兼职教授,自 2024 年 9 月起任职至今,在加入 Meta 之前,他在 2023 年至 2025 年期间任职于 Google DeepMind,担任研究科学家,研究内容聚焦于强化学习、自我改进与大语言模型的蒸馏。

此外,他在 Google Brain 工作了 5 年,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从事深度强化学习研究,并在 NeurIPS 2021 上获得过最佳论文奖,再往前,他在 2018 年初曾在 Waymo 实习。

对于 Rishabh 来说,离职宣言里的那句「去承担一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或许是真心话。

凭借在 Google、Meta 等公司手里攒下的履历和影响力,已经足够支撑他转身去追求更自由的研究或者更大的舞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