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11月28日首页

阿里夸克发布了两款 AI 眼镜,他们说行业的「iPhone 时刻」还没到

作者 刘学文
2025年11月28日 17:54

3799 元起,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夸克 AI 眼镜 S1 正式发布,这个价格并不便宜。这和之前阿里巴巴做硬件的思路并不一致,譬如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精灵智能音箱,以及天猫魔盒电视盒子,都是以极低的价格切入市场,然后试图在硬件后端的软件和服务上赚钱。

3799 元起的夸克 AI 眼镜 S1,1899 元起的夸克 AI 眼镜 G1,没有明显的那种硬件亏本,大量出货,然后服务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思路,而是看起来属于「硬件的归硬件,AI 的归 AI」。

第一代夸克 AI 眼镜,足够好,更好的方向在哪里?

当然,消费者侧的感受,和夸克这边的感受未必一致,比如说,阿里智能终端业务的负责人宋刚就说:

我们依托于当前的产业链能够做出这样极致的产品,已经是行业的天花板。

这是发布会后采访里,阿里巴巴这边划的第一个重点,言下之意就是,3799 元不便宜,但以目前行业的情况,是物有所值的。他还有补充:

今天国内 AI 眼镜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产业链当前的投入。我刚才说了光机、光波导人家投了十来年才找到一个机会能够发展,这个阶段确实是需要投入的方式来做,但是我们认为它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一定是能够把价格降下来的。行业的量达到一定水准,百万级以上和千万级,成本肯定是能够持续下降的,这个是硬件的规律。

这也意味着,3799 元起的价格不便宜,但在没有起量的情况下,也未必赚钱,甚至在算产业链账单的情况,也可能是亏本的。

夸克 AI 眼镜 S1 的硬件规格是这样的:高通骁龙 AR1 加恒玄 BES2800 双芯片方案,双光机双目显示,国内首创合像距可调,亮度可达 4000nits,二维衍射波导方案及高折射率镜片加镀膜工艺,五个麦克风阵列加骨传导;0.6 秒极速抓拍,Super Raw 暗光增强技术,3K 视频录制,超分超帧后可输出 4K 视频;定制研发小型化扬声器,镜腿仅 7.5 毫米宽。

相比于手机,AI 眼镜是一个更需要做「取舍」的产品,受制于产品形态,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很难在寸土寸金的眼镜里埋入大量的元器件以及大容量的电池。

功能,性能,重量和续航之间矛盾重重。

初代 Meta Ray-Ban 眼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做减法的上相当成功,首先它是一个合格的,不突兀的眼镜,然后它是一个还可以的拍摄眼镜,以及稍微有点用的 AI 眼镜,因为拍摄和 AI 功能增加的重量和元器件不会有明显的负面体验,所以它成功了。

夸克 AI 眼镜 S1 在此之上,做了非常谨慎的加法,也是最重要的加法:加了 JBD 0.15cc 级蜂鸟 Mini Ⅱ 微型光机做单色 AR 显示。

做这个加法的前提是,蜂鸟 Mini Ⅱ 微型光机足够小足够轻,不会对眼镜的形态和重量造成明显地负面影响,小型化是夸克做 AI 眼镜的核心要义。

这也是未来夸克 AI 眼镜迭代的方向,宋刚说:

因为 AI 眼镜这个品类,它有多余的空间,我们认为会让给外观,未来是不是可以做无框的?我认为在小型化之后还是会有这样的机会,现在的瓶颈更多的还是在材料、芯片,当前芯片的尺寸还是比较大的,针对 AI 眼镜的方向。我认为未来行业还在做更小尺寸的芯片,让我们的外观可以再往小型化走,是这样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做彩色显示,为什么不做沉浸式显示?宋刚回答说:

在 AI 眼镜出现之前,AR 或者是 VR 它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时间,为什么他们一直处在量没有那么大的飞跃,或者中间某个阶段有增长过,但又掉下来了,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某种程度上,它还是只能让人戴 20 分钟、30 分钟的定义。

 

另外一个就是它的沉浸感,我认为 AR 本身的定义不应该是沉浸式的,它应该是虚实结合的,它不能够脱离现实去做,所以在目前的技术上不是不做,而是我们能不能做得更好。我认为现在的彩色光机还没有到做出让人能够随时戴出去的状态。

 

当然我们也已经在预研了,我们会是行业最早推出更小型化、更高亮度,体验更好彩色光机的产品,但是这个肯定需要时间的。

两个信息:一是阿里巴巴认为现在 AI 眼镜的路线还是不能盲目做加法,眼镜太大太厚太重太突兀没法全天佩戴就不是成功的产品定义,二是阿里巴巴认为彩色显示会是正确的方向,未来会有成熟产品出来。

这就涉及到会后采访里媒体们不断问及的一个关键词:iPhone 时刻。

行业的「iPhone 时刻」还没到,但路标很明确

因为采访里提到「iPhone 时刻」的频率过高,所以我们不用纠结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概念,只需要把这个概念理解为「硬件产品在某一个阶段,达成了创新性,实用性和成本相对经济」的三者平衡,而不是某一个时刻产品魔法般的惊艳世界享誉全球畅销海内外了。

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可以看一看夸克是如何阐释 AI 眼镜这个领域的「iPhone 时刻」的。

宋刚说:

我们都在期待眼镜的 iPhone 时刻什么时候到来?我们看过去 iPhone 时刻到来的时候,它其实是在管道流量的渠道下,2G 到3G 的转变,3G 到 4G 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它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人机交互的变化。

 

AI 眼镜这代的革命实际上是 AI 驱动的人机交互的革命,我们认为这一代人机交互革命的中心就是 AI 眼镜为主要时代的场景,我们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只是说它还缺少一些生态的支持,还有就是能不能有一些 AI 本身的发展能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主动式的 AI 服务。

 

我们认为它就是下一代的个人移动入口,它就是个人人机交互变革的中心,也是 AI 的入口,它是未来最有机会挑战手机的设备,这件事情在阿里的战略里面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乔布斯复述的「真正认真写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这句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阿里巴巴是一个好的软件公司吗?在 AI 时代之前恐怕不算是,无论是天猫淘宝或是飞猪等等等软件的用户量还是基于平台优势,而非软件本身的体验。

但是在 AI 浪潮把所有公司都拉回创业的统一起跑线之后,无论是 Qwen 开源大模型,还是夸克应用的转变,都让阿里巴巴拥有了聊「真正认真写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这句话的本钱,阿里有体验很好的 AI 大模型和应用了。

当然,苹果做 iPhone 的水到渠成,是因为苹果是大众意义上的硬件公司,这个认知摆在苹果是一家操作系统公司之前。阿里巴巴的给大众的认知是什么呢?电商,云计算,大模型等等标签要先于硬件。

但宋刚还是认为,阿里是可以做好硬件的:

做硬件本身和阿里没有本质矛盾,只是说公司想不想做好这件事情,我刚才说了阿里的战略已经转移了,它不存在做不好。

更关键的是,宋刚认为,时代站在 AI 眼镜这边:

人机交互的革命,眼镜肯定是主角过去 OS 的生态其实是 App 生态,这些生态未来也会往 AI OS 转变,以及当前的 App 会往 Agent 化的改造。

 

过去可能要自己下载 App,去打开它去查找、使用,这样的过程,在眼镜上一句话就完成了。它实际上更有利于眼镜的场景,这是技术发展的主方向。

 

AI OS,未来会催生硬件行业非常大的变革,包括手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设备都会发生变革。眼镜其实是在这个里面的人机交互核心,围绕眼镜可能未来还会有一些介质。今天还需要唤醒千问,明天不用唤醒它,按一下直接说了,再结合眼动,这样的操控也是比较好的场景,眼睛看着一个东西,按一下直接问,这样的操控也是比较顺的。

 

未来这样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再有是 AI 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会是过去设备不具备的,过去的智能化更多的靠人工做的智能,AI 来了之后它推动了技术的革命,实际上是对于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像眼镜,我们说它未来可能搭载更多的传感器,对于人的理解和对于环境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基于海量数据的处理之后,它能够更加主动地来服务人。我认为 AI 眼镜就是这种最核心的设备。

而关于那个「iPhone 时刻」最确切的回答,来自于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产品负责人晋显,他说:

从大的方向上,显示技术一定会去做突破的,并不是产品需要,而是产业链需要,因为大家老提 iPhone 时刻,但是大家往往忘了,iPhone 时刻,如果它出一个 9999 元的 iPhone,它的时刻还能来吗?如果它出一个五六百克的 iPhone,它的 iPhone 时刻还能够带来吗?如果戴不到头上的眼镜,其实 iPhone 时刻今天看不到。所以有些显示方案确实我们也在做预研,会在全彩方案,iPhone 时刻到来的时候再把它推出来。

对了,当我们说「iPhone 时刻」的时候,是指开天辟地的初代 iPhone,还是真正惊艳的 iPhone 4,亦或是带上苹果步入巅峰的 iPhone 6 系列呢?

或许只有 iPhone 时代,没有 iPhone 时刻。

AI 眼镜亦是如此,我们步入了历史,但历史的年轮要很久之后才能被看到。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WPS 365 更新了,它想让职场人少按一些「Alt+Tab」

作者 刘学文
2025年11月28日 10:37

如果统计一下当代脑力工作者每天最高频的快捷键,我猜大概率不是「Ctrl+C」,而是 「Alt+Tab」。

职场人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

在微信或飞书里收到一个需求,切换到 Word 写方案;打开浏览器查资料,再切到 Adobe Reader 看 PDF 参考文献;突然 Zoom 会议响了,切过去开会;会开完了,再切回 IM 软件同步纪要,顺便去 OA 系统里提个审批……

这种工作的现实情况与诸多老板想象中的员工工作场景有鲜明的区别,不同软件,不同细节以及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如今的 AI 还难以在各种场景里面穿梭,坐在人体工学椅上的人可能一天也动不了几次,但大脑在这种工作中「上下文」穿梭的次数,却难以计量。

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不同应用间切换一次「上下文」,大脑重新聚焦需要 23 分钟。我们以为自己拥有了更先进的 SaaS 工具链,但现实是,我们的注意力被这些工具切成了碎片。而信息和灵感,就在这一次次的跳转中耗损了。

金山办公 2025 WPS 365 AI 协同办公大会上的更新内容,其实就想解决一下这种职场人需要频繁按「Alt+Tab」的大脑跳转问题:既然切换是痛苦的,那为什么不把它们全部装进一个「容器」里?

WPS 365 想做另一种「全家桶」

在科技圈,「All-in-One」并不是一个新鲜词,甚至有时是个贬义词,因为它往往意味着功能臃肿、体验平庸,甚至某某杀毒软件全家桶对于 PC 用户来说还意味着一场噩梦。但在企业级服务领域,「Best of Breed(最佳组合)」的策略正在面临挑战——因为让用户自己去组装 Word、Zoom、Slack 和 Adobe,成本有点高。

WPS 365 的「一站式」有点不一样。它试图解决的是数据隔离应用分散的问题。

WPS 365 不仅对智能文档库、数字员工两 大AI 核心产品进行焕新升级,更推出 WPS 灵犀企业版、团队空间、AI 中台等新产品,强化组织级用户对企业全域知识的管理与应用能力。

WPS 灵犀企业版集合自主规划、工具调用及 Office 操作三大核心能力,除了能让 AI 在 Office 环境下持续修改文档外,还可结合企业全域知识,实现以文档任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自动化。

基于这些能力,用户只需简单说明任务需求与步骤,便可在企业版上创建不同类型的文档智能体,让 AI 自动规划任务并调用工具,执行周报汇总和总结、OKR 进度跟踪、异常数据监控预警、每日战报自动发送等企业普遍存在的高频且重复的文档任务。

▲ 智能文档库的智能搜索功能

智能文档库推出智能搜索、团队考试、知识自测、知识检测等 AI 工具。其中 AI 解答可根据问题自动检索匹配的内容并输出答案,适用于快速获取事项关键信息、查询业务关键数据、新人查询规章制度等场景;AI 搜文档能在用户忘记文件名仅记得内容主题时,通过语义匹配找到关联文档。

这就好比我们以前装修房子,客厅、卧室、书房是三个独立的盒子,你要穿过寒冷的室外才能从一个房间去另一个,WPS 365 做的是打通墙壁,让它们变成一个通透的大平层。

加上数字员工以及团队空间等等功能,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这种形态:WPS 365 ≈ Microsoft Office + Zoom + Teams + Adobe PDF。

这个公式背后的体验变革是「无缝(Seamless)」。

会议与文档的共生: 当你在开会(Meeting)时,不需要切屏去发文件。屏幕右侧可以直接弹出一个共享文档(Doc),所有人实时协作,AI 自动生成纪要,会后一键转为待办(Task)。

IM 与业务的流转: 当你收到一份合同 PDF,不需要去下载专门的阅读器,直接在 IM 对话框里就能预览、签署,甚至用 AI 提炼风险条款,并一键转成可编辑的 Word。

知识的零距离: 当你在写方案卡壳时,不需要去翻找散落在群聊里的历史文件,AI 已经帮你把相关的知识推到了手边。

▲ WPS 365 的团队空间功能

金山办公算了一笔账,为了维持分散的「顶级工作流」(Office + Zoom + Adobe 等),企业每年每人的订阅成本为 5700 元左右。WPS 365 把这套体验打包,将成本降到了约 1500 元。

这就是金山办公的野心,用更少的成本,换取更连贯的心流。

LUI,AI 开始接管你的「鼠标」

在这次发布中,另一个让我们关注的点是交互方式的进化。

过去三十年,无论是 Windows 还是 macOS,我们都习惯了 GUI(图形用户界面)——我们要在一层层菜单里找到「插入-图表-柱状图」,因此,我们要学习复杂的函数公式来处理 Excel,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整个 Office 里最难的部分。

现在,WPS 365 引入了 LUI(自然语言用户界面),代表产品就是「WPS 灵犀(企业版)」。

它不再是一个只会陪你聊天的 Sidebar(侧边栏),也不是一个只能写写扩充文本的生成器,而是一个原生 Office 智能体(Native Agent)。

什么叫「原生」?意味着 AI 拥有了系统的 Root 权限。

举一个典型场景,你不再需要手动去调整 PPT 的字体大小、对齐图片,也不需要去百度 Excel 的 VLOOKUP 怎么用。

你只需要对灵犀说:

帮我把这页 PPT 改成深色商务风格,图片左对齐。

 

分析一下这份表格里华东区的销售数据,找出下滑原因,并生成一个对比柱状图。

AI 就能直接调动底层的 Office 能力,清洗数据、生成图表、甚至标红异常值。相比于金山办公对 WPS 底层代码的把控能力,其他依靠 API 接入大模型的壳应用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这也需要让 WPS 365 接驳上 AI 时代的技术,

▲ MonkeyOCR v1.5 模型的多模态文档解析性能对比

为了让这个 AI 足够「聪明」,能看懂企业里那些极其复杂的报表、扫描件和专业文档,金山办公自研的 MonkeyOCR 模型,在文档解析能力上拿到了 OmniDocBench 榜单的全球第一,得分为 93.01%,这意味着,即使是包含复杂公式、无线表格的 PDF 扫描件,AI 也能精准还原结构,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

从「连接」到「智慧」,再到「数据主权」

如果把视野拉高,WPS 365 正在定义的「新协同」,其实是对过去十年互联网办公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上一代协同工具(以各种 IM 为主),解决的是「连接(Connection)」——它让我们找人更方便了,拉群更简单了。但副作用是,我们被淹没在了海量的红点和消息噪音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像沙子一样散落在聊天记录的荒漠里。

WPS 365 想要解决的是「资产(Asset)」——如何让沉淀在文档、会议、聊天里的知识活起来,构建「企业大脑 2.0」。

这里有一个非常具象的案例——奇瑞汽车的出海故事。奇瑞的汽车卖到了全球,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售后挑战。印尼、中东的维修技师语言不通,面对厚厚的中文/英文维修手册,查一个故障往往要半小时。

WPS 365 帮助奇瑞搭建了一个「售后技师 AI 助手」。他们把 800 多本维修手册、几十万份技术文档全部「喂」给 AI。

现在,印尼的修车师傅只要用当地语言问一句:「瑞虎 8 换挡顿挫怎么办?」AI 瞬间就能从海量文档中定位答案,并翻译成印尼语告诉他。

效果是显性的, 单次故障查询时间从 10 分钟缩短到 1 分钟,效率提升了 900%;因为 AI 自带翻译,奇瑞全年省下了 500 多万元 的翻译外包费。

这就是「新协同」的本质。AI 在这里做到了「三懂」:懂数据、懂组织、懂业务。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变成了组织内部流动的智慧血液。

在体验和智能之外,对于企业用户(特别是 B 端决策者)来说,还有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安全感。当我们把核心的商业秘密、研发数据都交给 AI 和云端时,「数据主权」在哪?

不同于国际主流 SaaS 厂商强制公有云的模式,WPS 365 支持「全栈私有化部署」,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把这套强大的 AI 协同平台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

无论是小米芯片团队的高敏研发文档,还是泰康保险的金融数据,都能在物理隔离的环境下流转。WPS 365 甚至适配了国产的芯片(鲲鹏、海光)和操作系统(麒麟、统信)。

金山办公经常被贴上「国产替代」的标签,但在这次 WPS 365 B 端大会,这家公司更大的野心开始显露——借助 AI 重构一切软件和体验的机会,提出「新协同」概念,重构「一站式」的办公体验。

对于每一个普通职场人而言,这或许意味着:那个需要在十几个应用之间来回跳转、在碎片化信息中频繁流转进行工作的时代,有希望过去了。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昨天以前首页

高通发布了第五代骁龙 8,它和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 刘学文
2025年11月26日 18:40

对于高通来说,骁龙 8 至尊版的能力已经被各家 Android 阵营的品牌所认可,它已经是旗舰手机的第一选择。关于次旗舰的选择,倒是历来并不统一,有的品牌会选择上一代的骁龙 8 至尊版,比如刚刚发布的荣耀 500 Pro,用到的就是去年发布的第四代骁龙 8 至尊版。有的也会选择定位更低的第四代骁龙 8s 芯片。

今天,高通发布的第五代骁龙 8 芯片,成为了各大品牌次旗舰手机的新选择。

至此,高通也完成了从 4 系到 8 系的全系列布局,每个系列都有高中低三档选择,高通骁龙 8 芯片的定位,在高通的图谱里,就是高于同代的骁龙 8s,低于同代的骁龙 8 至尊版。

CPU 架构上,第五代骁龙 8 和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类似,采用了 3 nm 制程工艺和 2+6 的架构,即 2 Prime 超级内核+6 Performance 性能内核的全大核架构,有所不同的是,第五代骁龙 8 的核心频率均有所下降。Prime 超级内核的频率为 3.8GHz,性能内核的频率为 3.32GHz。

作为对比,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的频率组合为 4.6GHz+3.63GHz。

因为去年没有骁龙 8 芯片发布,只有第四代骁龙 8s 和第四代骁龙 8 至尊版,所以高通拿出来跟第五代骁龙 8 芯片进行对比的是在 2023 年发布的第三代骁龙 8,高通表示,相比于第三代骁龙 8 芯片,第五代骁龙 8 的提升幅度为36% 的 CPU 整体性能提升,GPU 提升 11%,AI 任务提升 46%,以及整体 SoC 功耗节省 13%。

在游戏性能上,第五代骁龙 8 的 Adreno GPU 采用与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相同的切片架构,基于独立着色处理器的核心,可以增强工作分配和并行处理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性能。在渲染复杂场景时,数据可以直接存储在 GPU 上,有效减少传输至 DDR 内存的图形数据量,从而简化了处理流程降低了时延。

高通表示,搭载了第五代骁龙 8 移动平台的移动设备,让三角洲行动等战术射击游戏能在 165fps 帧率下持久流畅运行。

相比于 2023 年的产品,第五代骁龙 8 整体 AI 性能提升是最显著的,提升幅度高达46%,从图像分类、物体检测到语言理解,各项任务的性能提升幅度高达 22-52%。这意味着第五代骁龙 8 可以更好地胜任 AI 时代的需求,比如多模态生成式 AI 能力以及手机内置智能助手,或者 AI 智能体的智能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连接性能上,第五代骁龙 8 和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用到了同款的 X80 5G 调制解调器,峰值下行速度可达 10Gbps,上行速度为 3.5Gbps,X80 5G 调制解调器支持 6 信道,提供更快更稳定的连接,同时这款调制解调器也集成 NB-NTN(窄带物联网非地面网络)功能,这意味着它天然就为卫星通信做好了准备。

相比于数据能够说明的性能,其实大家比较疑惑的还是骁龙 8 家族的定位情况,尤其是第三代骁龙 8 之后其实没有第四代骁龙 8 ,取而代之的是第四代骁龙 8 至尊版。

发布会会后,高通技术公司产品市场高级总监马晓民也接受了爱范儿等媒体的采访,详细回答了这些芯片之间的区别。

马晓民说:

我们现在有两个旗舰,一个标准 8,一个至尊版,至尊版是针对那些对极致性能,极致能效和最新特性有特别需求的消费者,8s 的定位比前两者要更低一些,在标准 8 之下,在 7 系之上,我们会选择性地从上一代的 8 系里提取一些大家认为有价值的特性下放到 8s 上去。

同时,马晓民也否认了第五代骁龙 8 是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青春版」的说法,他说:

我觉得很难把第五代骁龙 8 当做一个青春版来区别看待,因为骁龙 8 系旗舰不是刚刚才发布的,骁龙 8 作为高通的旗舰平台,它已经存在了非常长的时间。我们从来不会把我们的 8 当做一个「青春版」来看,只是说在去年的时候,因为整个市场的变化,包括我们厂商对我们芯片要求的变得更高了,包括我们自己 IP 的一些改变,比如说我们第一次引入了我们自己的定制 CPU。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打造出更强的旗舰,也就是我们的至尊版,它在各个维度,无论是从性能、功耗,包括最新的特性,包括跟厂商的合作度来说,它都是当代最顶的一个旗舰,但是不代表我们的标准版就不是一个旗舰芯片,它还是一个旗舰芯片。

 

我们把骁龙 8 系列还是党组旗舰,至尊版比旗舰更顶,是顶级旗舰。

 

双旗舰发布的目的是因为大家对旗舰本身的定义变得更宽泛了,需求也更宽泛了。

虽然只看文字还是有点难以理解高通骁龙 8 家族的话,那么捋一捋年份就能知道高通是怎么给这个旗舰家族括员并命名的:

  • 2020 年 12 月:骁龙 888,最后的三位数骁龙 8 系命名法
  • 2021 年 12 月:第一代骁龙 8
  • 2022 年 11 月:第二代骁龙 8
  • 2023 年 10 月:第三代骁龙 8
  • 2024 年 4 月:第三代骁龙 8s,其实也是第一次出现骁龙 8s 系列
  • 2024 年 10 月:第四代骁龙 8 至尊版,改了命名,但延续代际
  • 2025 年 4 月:第四代骁龙 8s
  • 2025 年 9 月: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
  • 2025 年 11 月:第五代骁龙 8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