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5月20日首页

叫板理想、问界,新魏牌蓝山 29.98 万元起售,VV 系列老车主可获额外补贴

作者 芥末
2025年5月20日 18:35


我一直觉得长城汽车这个品牌一直以来散发着一种「江湖大哥」的气质,无论是产品还是调性上都颇有一股子江湖气息。不用怀疑,对于一个常年看武侠小说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评价。

尤其是今天老魏在发布会上宣布自掏腰包给魏牌 VV 系列的首批车主提供八万元补贴的时候,这种印象再一次加深了。

要在 30 万元左右的的大六座 SUV 市场中分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前有理想,后有问界,左右两边还站着领克、腾势等等选手,但蓝山还是在一众硬茬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常年保持在销量榜 8 名左右的位置,除了本身产品力确实不错之外,这种带点江湖气质的品牌风格也功不可没。

咱们还是先来看看今天新上市的焕新版蓝山。

新蓝山一共有 3 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9.98-32.68万元,和现款相比,主要是在车辆的功能配置上做了升级。

车身尺寸上,蓝山焕新款的长宽高分别为 5156×1980×1805mm,轴距为3050mm,比理想 L8 焕新版的 5080×1995×1800mm 的车身尺寸以及 3005mm 轴距稍大了一圈。

新车在外观上沿袭了现款的设计风格,分体式大灯、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灯带等都做了保留,车身颜色则新增了晨光白、薄暮青和暮夜黑三种,其中暮夜黑车型的外后视镜、侧裙等镀铬件均进行了熏黑处理,搭配悬浮车顶和21英寸熏黑轮毂,整体「黑武士」设计的味道很浓。

蓝山焕新款新增了全黑内饰配色选项,用来满足追求沉稳内饰氛围用户的需求,座椅则采用了 2+2+2 的六座布局,其中副驾驶标配零重力座椅,配备腿托、加热、通风及按摩功能,第二排为两个独立座椅,带有头枕、腿托、内侧扶手等配置,同时支持三档可调的座椅加热和通风功能。

座舱配置上,蓝山焕新款配备 15.6 英寸的中控屏幕和同尺寸的副驾娱乐屏幕,以及全液晶仪表盘和 29 英寸的 Coffee SR-HUD 抬头显示系统,Ultra 高配版车型还额外配备了 17.3 英寸的 3K 分辨率后排娱乐屏幕,中央扶手箱内也集成了带独立压缩机的车载冷暖箱。

蓝山焕新款这次共搭载了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以及 11 颗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和 1 颗英伟达 Orin X 芯片,结合最新的 Coffee Pilot Ultra 驾驶辅助系统可以支持城市/高速 NOA 以及全场景泊车等功能。

动力部分倒是值得关注一下,蓝山焕新款搭载了由 1.5T 发动机与前后双电机组成的 Hi4 性能版插混系统,1.5T 发动机最大功率 125kW,匹配 4 挡 DHT 混动专用变速箱,零百加速 4.9 秒;作为一款混动车型,长城提供了 44.5kWh 和 52.3kWh 两种电池组,其 WLTC 工况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 185km 和 220km。

在发布会的后半段,魏牌还来了一手 one more thing —— 长城下一代的「全动力超级智能平台」。

魏建军介绍说这个新平台有七大优势。

一是全球唯一兼容五大动力形式的超级平台;
二是可以支持双 4 秒级的2.0T 发动机;
三是 800V 混联架构;
四是超大混动电池组,纯电续航超 400km;
五是混动 6C 电池,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km;
六是全行业首发了整车智能体;
七是搭载了行业领先的 VLA 大模型。

长城同时预告了此平台是专门为中大型豪华车打造的,魏牌将基于这个平台陆续推出多种旗舰车型。

2017 年成立的魏牌,直接以长城掌门人魏建军的姓氏作品牌名,足以见得集团对新品牌的重视。

但是首款 VV 系列在短暂的辉煌后,魏牌的后续车型基本上都销量平平,到了2020年左右,VV 系列的销量已经全面大跳水,每月只剩下了几百台,这种疲软的市场表现一直延续到了蓝山出现。

蓝山不仅搭载着魏牌最新的 Hi4 混动技术,综合续航高达 1200km,其内部空间也经过了重新设计,在「冰箱彩电大沙发」方面也毫不逊色,再结合上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以及 30 万元上下的售价,确实可以和问界 M7、理想 L8 等叫叫板。

虽然没法一飞冲天,但是站稳脚跟「喝口汤」完全做得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帷幄完成6000万美元融资

全球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企业级人工智能公司「帷幄」宣布连续完成 C1 轮和 C2 轮融资,总计募集超 6,000 万美元。

在 2025 年 5 月的 C2 轮融资中,帷幄引入了博世创投(Bosch Ventures)、MTR Lab、印尼电信(MDI Ventures)、新加坡电信(Singtel Innov8)与菲律宾最大零售集团 SM Prime(Gentree Fund)等新战略投资者。此前 2023 年初完成的 C1 轮融资中,由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与线性资本(Linear Capital)共同参与。银橡资本连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这些战略投资方不仅是资金支持者,更是在出行、通信、基础设施和深科技等领域具备领导地位的产业力量。以 C2 轮联合领投方博世创投(Bosch Ventures)与 MTR Lab为例,他们在注资基础上,正在积极帮助帷幄连接潜在的产业合作机会。通过本轮融资,包括共同投资者在内的战略伙伴将协同推动帷幄在汽车、时尚零售、快消品及连锁餐饮等重点行业的加速布局。帷幄将与投资者探索战略合作方向,加速产品落地、共建企业级 AI 解决方案,并重点向中国、东南亚、北美及全球的创新企业解决方案市场扩张。

帷幄专注于构建企业级 AI 原生产品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 AI 驱动的自动化业务运营、决策分析和客户洞察。平台整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与数据基础设施技术,为智能化商业转型提供安全可扩展的基石。

公司概况

「帷幄」成立于 2017 年 12 月,中国总部位于杭州,全球总部位于新加坡,已服务全球 20 多个国家超 600 家客户。其 AI 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出行、餐饮轻食、咖啡茶饮、家居、母婴、鞋服、奢侈品、消费电子、综合零售、医疗健康、金融等多元行业。

产品与技术

AI 驱动的「看、听、说、想」(See, Hear, Express and Think)

帷幄提供企业级 AI 原生产品套件,赋能实体与数字环境的智能商业运营:

数智空间:为企业提供 AI 视频分析与空间管理能力,帮助企业「看见」并理解客流数据、店内活动与运营效能。目前数智空间已部署超 30 万家门店,帮助品牌每日监控数百万视频流,每年执行上亿次巡检任务。

绘声:为企业提供音频转译与 AI 分析能力,帮助企业通过音频解析、语义分析「听见」业务对话。每日处理超 4,000 万分钟语音数据,助力企业实现服务质检、门店互动分析与培训优化。

内容营销中心:帮助企业通过 AI 内容创作、结构化资源管理与跨渠道自动化投放实现「表达」,为企业创作和管理的内容日均曝光量超 8 亿次,覆盖数字标牌、社交媒体与本地化营销等渠道。

羽墨:企业级 AI 智能体套件,由大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驱动,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智能搜索与任务编排能力,基于模型实现「思考」,被现代化商业用于管理数百万非结构化数据,每日处理超 700 万次 AI 请求,支持构建个性化企业知识库、空间管理、内容审核、合规与客服智能体。

帷幄已构建 60 余个专为企业场景优化的私有化 AI 模型,并将持续加码生成式 AI、物联网基础设施与数据运营。

本轮融资战略规划

本轮融资标志着帷幄加速成为亚洲、北美及全球市场的企业级 AI 基础设施领军者。资金将用于加速市场拓展、深化产品创新与全球化运营,以应对智能商业系统的增长需求。

重点方向包括:

l 产品升级:持续开发模块化、高性能、易集成的 AI 原生套件(数智空间/绘声/内容营销中心/羽墨)

l 全球扩张:强化中国、东南亚、北美与欧洲市场布局,为跨国与区域品牌提供本地化能力

l 人才与研发:扩充顶尖工程师与 AI 算法团队,保持空间计算、语音智能与生成式 AI 技术领先

l 客户成功:深耕零售、餐饮、医疗、消费电子与汽车等行业,提供可量化的解决方案

团队

帷幄团队汇聚硬件工程、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数据科学与企业级产品开发领域的全球人才。研发人员占比近 70%,深耕技术创新与可扩展的企业级 AI 解决方案。

创始人兼 CEO 叶生晅(Jerry Ye)拥有浙江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计算与神经系统硕士学位,以及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曾任 Meta 数据科学家,主导大规模机器学习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他将 AI 系统、数据工程与企业业务洞察深度融入产品创新与长期战略。

首席技术官谢树昆(Shukun Xie)拥有伊利诺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学位,曾任 Meta 信息流排序基础设施与机器学习部门技术主管,在分布式模型训练、实时推理系统与大规模推荐算法领域经验丰富。他主导帷幄企业级原生 AI 平台架构设计,确保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与企业级扩展能力。

 

CEO & 投资人寄语

「本轮融资是帷幄迈向“成为全球现代化商业信赖的 AI 领先技术合作伙伴 ”愿景的里程碑,我们将持续突破企业 AI 边界——将先进科技与实际业务影响深度融合。」 — 帷幄创始人兼 CEO 叶生晅(Jerry Ye)

「我们很高兴成为帷幄的投资人并支持其发展征程。随着企业级 AI 的不断演进,我们看到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对企业解决方案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帷幄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应对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因此,我们不仅期待帷幄的持续成长,也希望通过 Telkom 的商业资源,助力印尼企业充分实现 AI 升级。」 — MDI Ventures 行政总裁 Donald Wihardja

「帷幄是 MTR Lab 首个人工智能驱动的零售科技投资项目,符合 MTR Lab 关注新零售创新的投资重点。MTR Lab 一向聚焦于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的发展战略,其重点投资范围涵盖新零售科技、智慧出行及房地产科技等领域。透过投资帷幄和零售科技,MTR Lab 旨在支持尖端技术如人工智能科技,以推动零售行业的进一步数字化转型,为行业提供更优化的线上线下整合顾客体验,从而实现其智慧城市愿景。」  — MTR Lab

「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商业侧持续释放了巨大的技术红利。从全球维度看,我们观察到企业侧对于通过AI等先进技术提升竞争力有持续的结构性机会。Jerry是一位兼具技术理想和商业战略洞察的新一代非凡创业者。阿尔法公社作为帷幄的首位投资人,我们有幸陪伴公司发展,见证帷幄成为全球企业级AI的领导者。」  — 阿尔法公社合伙人刘罡

 

18.98 万元,奇瑞在星纪元 ES 纯电版上找到了销量密码

作者 芥末
2025年5月20日 08:39

奇瑞在 18 号发布的纯电车型瞄准了年轻人市场,号称要做「年轻人的第一台 C 级豪华车」。

新款星纪元 ES 纯电版共有 3 款车型,官方指导价区间为 18.98 万至 26.98 万元。

奇瑞在新纪元发布会上总结了一个爆款公式:

星纪元ES的热销,让我们摸索出了一个打造爆款产品的方程式:那就是超长续航、超级安全、超级智能,再乘以极致的价格,这就是爆款的基因。(星途品牌副总经理赖文亮)

奇瑞把既然续航放在了爆款基因的第一位,那咱们就先来看看电池和续航。

25 款星纪元 ES 纯电版车身尺寸为长 4945mm、宽 1978mm、高 1467mm,轴距为 3000mm,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

车辆全系都采用了宁德时代供应的电池,有两种选择:分别是 77kWh 的神行电池和 100kWh 的三元锂电池,77kWh 电池搭载在后驱版本上,100kWh 电池搭载在四驱版本上,官标 CLTC 续航里程分别为 705 公里和 710 公里,同时整车也采用了 800V 高压超充平台 + 5C 峰值充电倍率,30%-80% 充电时间约 9 分钟。

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能耗,星纪元 ES 纯电版也在车身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上花了不少功夫,新车采用「风之美学」的设计理念,用驭风电动尾翼、ISD 风语交互灯以及流线型穹顶等设计,在把整车风阻系数做到 0.205cd 的同时,也营造了相当有运动感的轿跑姿态和科技感。

安全方面,新车采用笼式太空舱 2.0 高性能车身结构,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和铝合金使用比例达到了 88%,并且全系标配了 7 个安全气囊,两侧侧气帘的长度为 2368mm,贯穿了整个座舱。同时星纪元 ES 也通过了「双车120km/h对撞」「三车夹击测试」等严苛验证,用户较为关注的电池包部分也均实现了极端碰撞下的零热失控,无位移、无泄漏、不起火、不爆炸。

新车这次也搭载了基于两颗 Orin X 芯片的「猎鹰」辅助驾驶方案,配合 30 颗传感器和端到端大模型算法,星纪元 ES 纯电版全系标配了 LCW 变道碰撞预警、RCTA-B 后方穿行预警与制动、AEB 自动紧急制动等主动安全功能,并且实现了城区/高速/泊车全场景全覆盖的辅助驾驶功能,在三点掉头、零速激活、过抬杆&内部路通行、无保护左转、环岛通行、借道绕障、遥控泊入、遥控泊出等场景下都有不错的表现。

智能化提升的另一个部分则在座舱内,新车配备了 8.2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以及 15.6 英寸 2.5K 悬浮式中控多媒体触控屏,座舱芯片则换装了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支持了 AI 智能语音助手、四音区语音交互功能,也支持了双层流三温区热泵智能空调、AQS 智能空气质量管理系统、后排空调触控屏等功能。

星纪元 ES 纯电版在舒适性配置上则提供了双色双辐式多功能方向盘,中控台还配备了贯穿式的水晶氛围灯,并配备双杯架和快充面板,并且除入门版车型外,前排座椅均配备电动调节/加热/通风/按摩、主驾座椅记忆、后排座椅加热功能。

除了上面提到的部分,新款星纪元 ES 纯电版的外观,与此前上市的增程版基本保持一致,车辆采用封闭式前格栅搭配贯穿式的LED日间行车灯,前包围两侧的矩阵灯组则可以显示各种图案。

新车车身侧面整体较为舒展修长,配备隐藏式门把手、竖叉形多辐轮圈以及红色制动卡钳,车尾采用贯穿式尾灯组设计,后包围处采用了双色设计搭配类似扩散器的装饰造型。

作为星途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产品,星纪元 ES 系列的上一代车型,虽然曾凭借前卫设计和豪华定位吸引了一些目光,但是偏高的定价和与竞品拉不开差距的续航,其车型销量一直平平无奇。

不过这次 18.98 万元的起售价配上 800V 超充、700 公里续航和高阶智驾,星纪元 ES 纯电版应该也能在主流市场有一战之力了,星纪元 ES 的增程版本的销量就还不错,其自三月上市以来的订单已经累计突破了 2 万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Windows 首次支持 AI 时代的 C 口!微软拉来 AI 圈三巨头,重新定义操作系统

作者 莫崇宇
2025年5月20日 05:53

「全球首个 XX Agent」快成为现在 AI 产品发布的标配了,几乎每天一睁眼都能看到。奥特曼在最近的演讲提到,2025 年将是 AI Agent 的突破年。

这股 Agent 热,也席卷到了正在举行的微软 Build 2025 开发者大会。

整场发布会下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不是 AI,也不是去年主角 Copilot,而是——Agent、Agent、还是 Agent。

但对微软来说,这场大会显然不只是一次例行的开发者聚会。

Copilot 正在从一个单一产品,进化为操作系统级别的能力中枢。并且,微软 CEO 萨蒂亚·纳德拉更是明确表态:「今天,我们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致力于让 Windows 成为最适合 AI 的平台。」

微软给 Windows 加上了「AI 应用的 USB-C 端口」

本次发布会上,微软推出了多项关键更新,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 MCP。

所谓 MCP,即「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最初由 AI 公司 Anthropic 于去年开源推出。

你可以将之简单理解为「AI 应用的 USB-C 端口」,就像 USB-C 统一了不同设备的物理连接一样,MCP 则可以统一 AI 模型获取信息和使用工具的「数字连接」。

这就能让各种不同的 AI 应用或智能 Agent,更方便地接入 Windows 生态,从而调用系统资源、访问文件、高效通信。

现在,Windows 11 更是原生支持模型上下文协议(MCP)。

MCP 与 Windows 的集成将为 AI 智能体连接原生 Windows 应用提供标准化框架,使应用能够无缝参与智能体交互。未来几个月内,这项功能将向部分合作伙伴开放,以收集反馈。

▲Windows 上的 MCP 架构

据介绍,为了加快生态建设,微软已与 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Figma 等开发者展开合作,将 MCP 能力逐步集成进更多应用程序中。

过去,要让一个 AI 模型访问 Windows 的文件系统或控制系统设置,需要大量定制开发;而在引入 MCP 后,开发者可以将这些能力封装为「服务端点」(MCP 服务器),并通过 Windows 的 MCP 注册表让 Agent 发现并调用。

微软强调,这不仅能让 AI Agent「看见」操作系统中的更多资源,更将解锁它们与应用协作的新可能。

举例来说,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可通过 MCP 自动定位并调用 Windows 文件系统中的相关文档,无需用户手动选择目录。

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请求,如「找出我假期相关的所有文件」,AI 即可自动执行搜索。未来,在 Excel 中调用网络数据、在系统中定位设置参数,这类操作都可被 AI 自动完成。

Windows 负责人 Pavan Davuluri 在接受 The Verge 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 Windows 作为一个平台,能够不断进化,最终让智能体融入到操作系统的日常运行中,成为用户持续与应用和设备交互的重要方式。」

GitHub Copilot 大升级,Bug 修复、代码优化都能自动搞定

除了 Windows 层面的更新,微软还在软件开发领域加码「Agent 化」。

新版 GitHub Copilot 将帮助开发者执行日常任务,如重构代码、提升测试覆盖率、修复漏洞甚至实现新功能。目前,该功能已推出预览版。

深夜被运维电话吵醒的开发者,有机会睡好觉了。

现在,GitHub Copilot 可在夜间自动发现内存泄漏问题,生成诊断报告,并将修复任务分派给 Copilot。最终,Copilot 会完成代码修复、提交 PR,让你睡个踏实觉。

为了强调 AI 真能干活,纳德拉也现场上手演示了一番。

比方说,当想使用 Copilot 为社区页面添加筛选器,它不仅能够准确理解指令,还会主动提出优化建议,比如增加小、中、大的筛选项,或按照类别进行分组分类。

纳德拉只需将任务交付给 Copilot,它便能自动接手,生成拉取请求,最终成功开发该功能。

而对于那些传统上维护成本高、升级周期长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尤其是基于 Java 和 .NET 的架构,微软也提供了相应的现代化工具包。

开发者可以借助 AI Agent 自动生成升级计划、分析依赖关系、执行迁移流程,将原本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的工作大幅压缩至几小时内完成。

尽管外界一度猜测微软与 OpenAI 渐行渐远,但纳德拉还是和 OpenAI CEO Sam Altman 展开了一场远程视频对话。

两人围绕 AI 工具如何改变软件工程展开讨论。Altman 回忆说,从 2021 年推出 Codex 起,OpenAI 就在探索智能编码体验。

如今,AI Agent 已成为开发团队中的「虚拟成员」,可以独立工作、批量执行任务。「你甚至可以将 Bug 修复任务直接分派给它,几分钟后它就能给你一个 PR(拉取请求)。」

谈及模型未来的发展时,Altman 表示,下一阶段的模型将更可靠、更自动化、更易用,不再需要开发者手动选择模型,而是实现真正的「自动决策 + 即插即用」。

纳德拉则强调,当下最大的挑战是技术变化速度。开发者若能及早深度参与新技术,将收获巨大优势。

微软这个新服务,让每家公司都能造自己的 Copilot

大会上,微软还展示了 Copilot 的五大功能入口:Chat、Search、Agent、Notebooks 和 Create。

当你把需求抛给 Copilot 后,它会向你展示思考过程,也就是 CoT 长思维链的推理过程。

在现场演示中,Copilot Studio 可调用 GPT-4 等模型,或诸如 Docusign 等第三方服务器,自动处理工作流中的代办事项。

针对企业用户,微软这次推出了「Copilot Tuning」服务。

借助 Microsoft 365 Copilot Tuning,企业客户可以利用自有数据微调模型,打造更符合内部需求的 AI 助理。并且,为确保数据安全,这些经过微调的模型仅限企业内部访问,底层权限受到系统控制。

在此基础上,开发者可借助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 Agent Builder 工具构建专属 Agent。

比如,一家律师事务所可构建一个法律文书助手,生成符合其业务风格与专业术语的合规文档;又如,一家涉足航空等受监管行业的咨询公司,可基于公司积累的法规文档构建问答型代理,用于为顾问提供更准确的法规响应。

最后,微软还推出了一个叫「Agent Store」的聚合式平台。

顾名思义,这个新平台可以理解为 Agent 的「App Store」,展示了微软、合作伙伴和客户们构建的各类智能体。你可以在里头一站式探索、试用、分享这些智能体,也能把合适的智能体分发给同事一起用,全面提高协作效率。

目前 Agent Store 已经正式上线,不妨直接上手试试。

黄仁勋马斯克奥特曼齐亮相,微软拉来了半个 AI 圈

微软的一站式企业级 AI 开发平台 Azure AI Foundry,也推出了多项重磅更新。

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xAI 的旗舰模型 Grok 3 空降 Azure AI Foundry,为微软在财务预测、医疗诊断支持、法律文件分析和科学研究协助等方面的企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即日起,Grok 3 在 Azure AI Foundry 中可免费试用两周,后续 6 月开始,则按全球范围内输出 15 美元每百万 Tokens,数据区内输出 16.5 美元每百万 Tokens 收费。

另外,与在 Azure AI Foundry 上使用 OpenAI、Hugging Face 的模型类似,Grok 3 即将也支持 PTU(预配吞吐量)这种更经济高效的部署方式。

此次 Build 大会前,xAI 创始人兼 CEO 马斯克接受了纳德拉的远程采访,他透露即将发布的 Grok 3.5 模型,其研发核心紧扣第一性原理。

他分享道:「重点是找到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在推理的过程中应用物理工具,并以最小的错误成本追求真理。」

纳德拉进一步举例道,就好比现实生活中汽车总要安全地、正确地行驶,同理机器人也需要执行人类下派的任务,这些都遵守着世间的物理定律。

而谈及 AI 安全问题时,马斯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目前,超 1900 个 AI 模型已集成到 Azure AI Foundry 中,包括各种响应模型、推理模型、特定任务模型、多模态模型等,可供开发者们自由取用。

Foundry Models 的成员公司除了大家所熟悉的 OpenAI 和 xAI,现在还迎来了 Mistral AI、Meta、Black Forest Labs,以及中国国产明星选手 DeepSeek 的加入。

或许,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早前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据外媒报道,微软正在测试 Anthropic、DeepSeek、Meta、xAI 等多家公司的 AI 模型,考察它们在支持 Copilot 方面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 Build 大会上的 3 大重量级嘉宾,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刚刚完成自家 Computex 展演讲的英伟达老黄。

在与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的对话中,老黄甩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技术每两年会进步 40 倍。这也意味着,要跟上 AI 的演进速度,靠每几年更新一次硬件已经远远不够,必须「一年一小更」,才能不掉队。

而在纳德拉看来,英伟达对 CUDA 生态的长期投入和对架构兼容性的坚持,让开发者的努力可以跨代复用,哪怕是几年前的产品,也能从最新的软件算法中吃到红利。

老黄也接着补了一句:从 Hopper 到 Blackwell,英伟达再次实现了 40 倍的性能跃迁,而这离不开算法的升级,比如对 Transformer 架构的优化以及对预测解码的迭代等。

背后撑起这一切的,正是一个庞大且不断扩张的 CUDA 生态。全球开发者对这个生态的投入,每一点优化和改进,都会像水波一样扩散开来,影响成千上万的用户和企业。

Windows 未来是人类的,更是 Agent 的

单说把 AI Agent 深度嵌入工作流的每一环,也许有点抽象,那不妨来看看微软产品创新高级经理 John Link 的一段现场演示。

现在,你的实验室小跟班 Science agent 就坐在你身旁,捧着电脑。而你需要完成一项课题,其中涉及到知识推理、生成假设和运行实验 3 大环节。

第一部分的知识推理,Science agent 先是帮你喊来了「ChemistryAgent」,再叫上了「Knowledge BaseAgent」,在海量信息中检索、筛选、整合出课题所需信息。最后,Science agent 以左边摘要,右边综合报告的形式呈现工作结果,并提供了 Agent 工作时所引用的链接。

第二部分的生成假设,Science agent 派活给「ChemistryAgent」,后者处理了你提出的假设,中途实时同步更新了你提出的新想法和新要求。然后,由「GenChemAgent」生成了一份基于假设的实验设计方案。

下一步,你便可以拿着数据和方案,去验证实验结果了。

而若要 Agent 真正代替人类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行动——买票、订酒店、做实验等等,CTO Kevin Scott 称还需要一些类似协议的东西来提供约束和支持,因此有了前文所说的 Microsoft MCP Support。

对于 Agent 的最终形态,Scott 脑海中还描绘着更多蓝图。

Scott 认为,人们真正想要的 Agent,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存资源,可以回溯、可以高精度定位记忆碎片的 Agent。

同时,未来 Agent 也不仅仅是一个开放的「Agentic」网络,还可以是一个 AI App。

Kevin Scott 提到,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Agent 将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并通过开放的协议与各类服务和内容进行互动,承担起跨任务、跨平台的协同工作。

他解释道:「我希望通过某种开放协议,让所有 Agent 之间实现真正的互操作性,让所有拥有服务或内容的人都能通过某种方式访问 Agent,还可以说——嘿,我在这里。并且,无论是谁构建的 Agent,都能连接到这些内容和服务。」

而要想支撑这类的 Agent 的运行,离不开一个足够灵活、强大且易于集成的系统平台。

换句话说,这届 Build 大会传递出的信号也足够清晰:Windows 未来将不再只是一个为人类准备的操作系统,也将成为一个专为 AI Agent 而设的平台。

作者:李超凡、徐豫、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