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以前AI 财经社 - 封面文章

酱酒三巨头聚首郎酒庄园!名酒时代,头部酒企加速“抱团发展”

作者 市界
2024年2月2日 17:27

2月1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率团访问郎酒,在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及管理团队的陪同下,以酱香郎酒“生在赤水河,长在天宝峰,养在陶坛库,藏在天宝洞”酿贮脉络参观郎酒庄园,并举行主题为“赓续友情,共谋发展”的茅台集团、郎酒集团、习酒集团新春恳谈会。

恳谈会上,丁雄军倡议茅台、郎酒、习酒三家中国酱酒的杰出代表,共同致力于酱酒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共同追求白酒美学,共同弘扬酱酒文化,共同推动酱酒行业的科技创新,共同推动 ESG 在中国酱酒的价值实践,共同推动中国酱酒的国际化。此倡议获得汪俊林和张德芹的高度认同和热烈响应。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左二),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左三),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左一)

丁雄军首次到访郎酒:“这是我一直都想来的地方”

潺潺赤水河,惺惺兄弟情。在郎酒庄园,茅台集团、习酒集团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二郎滩生态酿酒区临河车间考察原酒酿造,登临天宝峰之巅的十里香广场了解露天陶坛贮酒,到千忆回香谷观览露天罐贮,到地之阁、敬天台了解生肖和星座文化,最后进入天宝洞,探秘郎酒独具的“洞藏陈香”味。

对此,丁雄军赞叹道,贮存是酱酒不可或缺的工艺,郎酒庄园十里香广场露天坛贮,把贮存的细节做得很足,做成了一道风景,做出了多重优势,原酒在这里见风云、壮筋骨,独具特色,郎酒庄园完美体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

同时,首次来到郎酒庄园的丁雄军真切地表示,郎酒是他一直都想来的地方:“‘赓续友情,共谋发展’这八个字提得真好。今天在郎酒庄园的参观,让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时间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而这五个力量可以总归为一个‘美的力量’,这就是独特的白酒美学。茅台、习酒、郎酒在发展过程中,当通过不断构建‘山、水、林、土、河、微’生命共同体,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酿造出美酒。”

(众人探访郎酒庄园)

“在我的心目中,茅台、郎酒和习酒一衣带水,同宗同源,同门同德。”恳谈会上,习酒集团董事长张德芹提议:“茅台、郎酒和习酒共同维护茅台的影响力、维护酱酒的独特性;希望茅台集团带领郎酒、习酒,共同致力于酱香型酒的市场开拓和技术提升;共同守护赤水河流域的山清水秀,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安居乐业。”

汪俊林则热烈欢迎茅台集团和习酒集团一行来郎酒传经送宝,热烈祝贺茅台、习酒在2023年取得辉煌成绩,衷心感谢茅台好大哥、习酒好兄弟一直以来对郎酒的关心和支持:

“茅台、郎酒、习酒的情谊源远流长。我到郎酒当董事长的第二天,就受茅台邀请参加茅台的活动;我每天在郎酒庄园,开窗就能望见习酒宏大的规模;20多年过去了,茅郎习的情谊更加深厚。今天三兄弟在郎酒庄园相聚,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情谊的升华。”

三巨头聚首,进一步释放信号:酱酒竞合发展成大势所趋

此前,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曾判断,经过市场竞合发展,白酒正在向品牌企业集中——白酒行业的品质时代(品质、品牌、品味)已经到来、规模时代正在到来。

诚如所言,在当下,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不断向名优酒企集中,在此局势下,名酒之间的抱团与交流,将碰撞出1+1大于2的势能,不仅可以扩大各自品牌辐射范围,更有助于促进我国白酒产业链的整体效率提升,通过名酒之间的资源整合,打造竞合发展生态,打开行业价值天花板,促进酱酒行业整体品质与品类升级。

此次丁雄军首次到访郎酒,茅、郎、习三大酱酒巨头聚首,就再一次释放了白酒进入“竞合发展时代”信号。

依河而生,伴河而兴,茅台与郎酒、习酒是一衣带水的好邻居,好兄弟,为了共同做大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多年来,郎酒与茅台、习酒既互学互鉴,又各具特色,充分发挥赤水河谷优质酱酒原产地优势,不断推动酱酒品质提升。

在当下,随着赤水河大茅台和大二郎核心产区的成型,赤水河左岸、右岸进一步融合,郎酒迎来了更多向茅台学习、和习酒交流的机会。在茅台老大哥引领、习酒兄弟的鼓励下,郎酒坚持正心正德,酿好酒,追求极致三品,站上7万吨优质酱酒年产能、22万吨基酒储量的历史新高,产品品质不断向好,紧紧围绕“正心正德,品质第一,客户第一,唯客是尊”开展市场工作,2022年,销售收入、市场出货都牢牢站上了两百亿台阶,2023年又有新的突破。正如恳谈会上,汪俊林所言:

“未来十年,郎酒正在实施‘351’工程,向年销售收入300亿,500亿,1000亿迈进。感恩赤水河的养育,感谢历代酱酒工匠大师努力与传承,感谢历届茅台领导的关心和引领,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时代,郎酒愿与茅台、习酒一起努力,更加科学地保护好赤水河,做强产业、做强品质、做强品牌,回报赤水河,回报赤水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回馈社会。”

大道不孤,众行至远。基于共同的自然资源禀赋,面对共同的巨大市场前景,在未来,郎酒将与茅台、习酒兄弟同心,怀抱共同建设酱香酒谷美好愿景,戮力同心,共同保护好赤水河生态环境,共同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共同有序开发酱酒市场,共同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高质量酱酒需求。

(茅台、郎酒、习酒团队在郎酒庄园·十里香广场合影留念)

仰望U8一月交付1652辆,蝉联百万级新能源SUV销冠

作者 市界
2024年2月2日 17:09

日前,比亚迪公布了1月销量数据。今年1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为201493辆,同比增长33.9%。其中,王朝网和海洋网销量共185096辆,腾势销量为9068辆,方程豹销量为5203辆,仰望销量为1652辆。

2023年年初,在仰望品牌的发布会上,新能源硬派越野U8和纯电动性能超跑U9同步亮相。同年9月20日,仰望U8豪华版正式上市,售价109.8万元,并于11月开启全面交付。去年12月,也就是仰望U8首个完整交付月,销量就达到了1593辆,一举跻身百万级豪车第一梯队,并在今年1月蝉联百万级新能源SUV销冠。截至今年1月末,仰望U8已累计交付3653辆。

除了仰望U8,该品牌的另外两款车型也进一步曝光。在上个月,工信部官网公示了最新一批次新车申报目录,仰望U9就在其中。根据申报信息来看,仰望U9整车搭载易四方动力系统,零百加速达到2秒级,同时还将配备比亚迪云辇-X底盘系统,四个电机的最大功率均为240kW,综合功率960kW,相当1306匹马力。

不过,仰望U9的正式售价、量产时间等信息尚未公布。据比亚迪员工透露,其售价会高于仰望U8。

今年1月初,仰望U7的实车图曝光。有消息称,仰望U7此前已在工信部完成申报,新车定位为大型轿车,依旧配备易四方、云辇-X,总功率也突破千匹马力,售价或在百万级别。(文|刘冬雪 编|田晏林)

两万五的苹果头显,黄牛都炒不动了

作者 市界
2024年2月2日 12:16
微信图片_20240202120423

2月2日,苹果头显Vision Pro终于迎来了正式发售的日子,虽然初期这款产品并不面向中国区销售,但这拦截不住国内用户的热情。

1月19日晚9点,Vision Pro开启预售不到五分钟,买家就挤爆了服务器,半小时内实体店直接售罄。预售仅 1 小时,苹果 Vision Pro 头显的发货时间已经推迟到了 3 月中旬,且有继续延后的趋势。

当周,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苹果售出了16-18万台Vision Pro。1月30日,有苹果销售人士对媒体表示,苹果售出了超过20万台Vision Pro,从中获得的收入超过7亿美元。

但20万台的销量,对苹果来说并不算太多,要知道,2023年苹果一共卖出了2.34亿台iPhone(IDC数据),毕竟3499美元——超过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对全球人民来说,也不便宜。

往年,iPhone、Apple Watch等苹果初代产品是黄牛最爱的知名“硬通货”:供货少,用户基础大,炒作空间不小。但面对售价如此高昂的Vision Pro,黄牛也要三思而后行。

前不久,还没开卖的Vision Pro,一度被黄牛炒作到最高9万元人民币一台,但是近日在闲鱼平台上,「市界」发现,不少卖家的代购价格已经降至3万元至5万元不等,溢价空间已经大幅压缩。

IMG_256

2月1日,「市界」从闲鱼等平台上看到,有买家挂出的Vision Pro售价4.2万元,已累计降价48%,有大量卖家挂出的价格仅3万元出头,并且包消费税、关税和包邮,但评论区询问的人数依旧寥寥。在部分卖家的评论区,有深圳网友调侃称:“问:这和以前割肾买iPhone 4s有什么区别?答:区别是现在的人都不傻了。”

实际上,刚刚正式发售的Vision Pro,甚至已出现了官方降价趋势。

预售期间,苹果公司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宣布了一优惠政策:苹果员工将有机会以75%的价格购买公司最新推出的空间计算设备Vision Pro。

也就是说,苹果官网Vision Pro的原价为3500美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苹果员工购买的价格为2625美元(约合1.89万元人民币),不含税。

员工折扣让Vision Pro发售即面临“破发”迹象。在闲鱼上,有卖家以低于原价出售Vision Pro,256G减500元,512G减600元,1TB版本减700元,但是需要在美国自提。

该卖家对「市界」表示,他是苹果当地员工,拥有EPP员工优惠,可以原价95折代购Vision Pro,买家可选择自己找转运公司,也可以加3500元直接包邮至国内,“员工订单,走量。”该卖家称。

同一时间,VR巨头Meta也放出了Quest 3大降价的消息,头显降价50美元,配件降价幅度在5美元至40美元之间,狙击苹果头显的意味明显。

本身就已非常高昂的售价,加上Mate的定向狙击、员工订单的流出,让Vision Pro的售价,有点炒不动了。

01、Vision Pro,不过如此

去年6月亮相的苹果头显Vision Pro,相比于各种炫技的技术,其最大的标签,是贵。

对于这款跨时代的产品,苹果一共提供了三个内存版本:256G、512G和1TB。对应售价分别为3499美元(约25170元)、3699美元(约26608元)和3899美元(约28047元)。

但这只是裸机价格,为了更好的体验感受,用户需要出血的地方还有不少:蔡司普通眼镜99美元,定制眼镜149美元,Apple Care 499美元可以延长质保期两年,甚至还有价值199美元的旅行包。

用当年第一代iPhone的售价,更可以对比出Vision Pro昂贵。

2007年发布的初代iPhone,起售价仅为499美元,当年美国人均GDP是4.81万美元。而2023年6月发布的Vision Pro起售价是3499美元,美国人均GDP预计为8.04万美元。

也就是说,在不计算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15年间美国人均GDP只增加了不到1倍,而苹果头显的售价却是当年的第一代iPhone的7倍,仅仅Apple Care的价格就可以购买一台初代iPhone。

当然,这种对比并不严谨,毕竟被不少人视为下一代流量入口的智能汽车,可比Vision Pro要贵多了,但确实反映了Vision Pro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目前的售价门槛非常高,也增加了其未来普及的不可预测性。

如今正式发售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Vision Pro到底值不值这个钱。就在前两天,第一批解禁的Vision Pro测评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

从大部分博主的测评结果来看,苹果的这款新品,确实足够“硬”:高刷新率、饱和色彩感,以及单眼超4K,还有由镁和碳纤维打造,配有铝质外壳的一贯“苹果范儿”的设计都足够让人兴奋。

IMG_257

▲(图源/B站UP主 KG-Area21,原开箱作者 MKBHD)

这也是苹果推出的配件最多的一款产品,包装盒里大大小小装了11个零部件,看上去是一台 Apple 产品“集合体”:头带像 AirPods Max,旋钮是大号的 Apple Watch 表冠。

同时Vision Pro还做到了苹果所有产品的互联,操作时可以同时在屏幕上显示三种不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iPhone的iOS应用程序、iPadOS应用程序,还可以通过Wi-Fi连接你的Mac,并拥有整个Mac显示屏。

而吐槽点则集中在:贵且重,长时间佩戴会有晕眩感,以及,孤独感。

这款头显本身的重量,接近12.9寸的iPad Pro,而外置的一块Vision Pro的电池单块重量也超过380g。有杂志编辑则表示:“我不想在 Vision Pro 上工作。我的工作需要与他人协作,我更愿意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在苹果公布了 Vision Pro 后,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就曾在评价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Meta 的元宇宙愿景是围绕社交构建的,而 Vision Pro 则似乎更多鼓励个人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就其实际应用场景来看,在Vision Pro之前的VR头显设备,多是一个大号游戏机高替品。但从目前评测来看,游戏、健身等常见的娱乐向功能并没有在Vision Pro上体现出来,最实用流畅的应用是在办公场景。

视频会议解决方案提供商Zoom宣布了一款新的空间应用程序,并计划在2月2日首次亮相 Vision Pro。Zoom将在Vision Pro的“无限画布”上运行,支持用户通过Vision Pro摄像头创建可在空间中表示的角色,并在视频通话期间充当用户的替身,这些替身还能够复刻Vision Pro佩戴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

能够支撑起更多应用场景和软件生态的平台们还没做出反应:国外知名内容平台Netflix、YouTube 和Spotify均表示没有为苹果Vision Pro提供专门应用的计划。其中,Netflix和YouTube都有为Meta Quest提供专门的应用,外界猜测,他们与Meta达成了某种协议。

试戴过市面上推出的几乎所有头显设备的《The Verge》给出了7分(满分10分),整体评价是:“乍见惊艳,后觉平淡。”(magic,until it’s not)。

毕竟,人们的预期被苹果吊得足够高:正式发售前,苹果对 Vision Pro 的广告宣传展现出一种替代手机的“划时代工具”——工作、做家务、和孩子玩耍时,都能在现实世界上叠加虚拟应用,完美融合。

但从目前来看,似乎距离这款机器的普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02、全村的希望

2月2日,苹果发布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第一财季营收1195.75亿美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为339.1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99.98亿美元。

至此,苹果终于结束了连续四个季度收入下滑的状态,但在大中华区,苹果第一季度的营收还在继续下滑,同比下降13%。苹果显然对这一结果很不满意。

但现状如此,靠着iPhone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吃了15年红利之后,智能手机的想象力早已耗尽,如今苹果正在不断寻找下一个iPhone,以支撑起苹果下一个十年的想象。

在Apple Car遥遥无期的背景下,作为库克一手打造的划时代产品,Vision Pro被视为苹果全村的希望。

从技术水平来看,Vision Pro确实名副其实,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代表了当下头显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曾在VR行业先后从事过产品、解决方案和战略规划等岗位的从业者宋宇对「市界」评价称,Vision Pro从“堆料”层面来说,就是当下市面上最好的产品,从显示、感知交互到眼动手动追踪,基本都是目前电子消费行业能拿出的最好配置。

智境云创CEO王智武则对「市界」表达,Vision Pro是一款很有技术实力,也很有前瞻性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更具沉浸式的全新体验,也会拓展出非常多的应用场景。

IMG_258

但是相比于对Vision Pro技术上的高度认可,对于其普及的速度,不少业内人士的态度则要犹疑许多。

宋宇对Vision Pro的整体推广前景比较乐观,但是时间上会较久,可能要十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一过程。“现在Vision Pro重量大约在几百克(市界注:约454克),从几百克做到几十克,我觉得十年已经算乐观了。”

在宋宇看来,相比于行业内此前的产品,Vision Pro其实是一款更偏工作流的效率类产品,最终它的落地效果,将极大取决于如何跟传统的工作流适配,“比如电影的工作流,都有一系列自己的软件,如Adobe全家桶,一个新的硬件要想融入进去,要怎么跟以往的流程在业务逻辑上串到一起。”

而在王智武看来,头显类产品要想真正大范围普及,过硬的产品、合适的价格、优质的内容,几大要素缺一不可。

从硬件来看,王智武认为今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处理器性能、图形渲染能力、算法优化,包括数字的外形和智能互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从内容和生态来看,王智武认为,整个行业现阶段来说还是非常缺乏优质内容的,内容需要继续跟上硬件的发展,并且在使用场景上也还没有形成可以快速铺开的局面。

在价格方面更如是,一款面向C端市场的消费品,必须要做到价格和市场平衡,才有可能变成大众都去消费的产品。

但从苹果初期的备货和定价来看,苹果可能也没有大范围普及Vision Pro的打算——当然,良品率可能也是制约该产品普及的一大要素。

在商业战略专家周掌柜看来,Vision Pro超过2.5万元的售价,至少说明苹果在C端的普及需求不强烈,而在B端的远程医疗、企业级会议,这个价格其实尚可以接受。

相比于C端市场的大范围普及,周掌柜认为,当下Vision Pro最大的战略价值其实是延伸苹果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是手机显示和功能的延伸,例如Facetime、苹果TV等,都可以多一个展示通道。

对于苹果而言,要说Vision Pro能成为下一个iPhone,可能还为时尚早,尽管这已经代表了目前科技行业对头显类产品探索的一个极致。但就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来说,Vision Pro更像是苹果在给整个消费电子播下一粒火种,而火种的真正爆发,可能要长达数年之后——也许比初代iPhone到iPhone 4,还要久。

作者 | 曾广 赵子坤

编辑 | 董雨晴

运营 | 刘 珊

“铁娘子”给小鹏下猛药

作者 市界
2024年2月1日 17:54
微信图片_20240201174944

在许多公开场合,何小鹏习惯称呼王凤英为“凤英”。对他来说,这位纵横车圈三十余年的“铁娘子”不仅是小鹏汽车的总裁,更是他的良师益友。

何小鹏曾说,王凤英到公司一个半月便指出公司在产品、营销方面的很多问题。他承认,有些方面,王凤英完胜自己。

而在小鹏内部,王凤英让大家叫她“凤头”。这是她从“前东家”长城汽车那里就延续下来的称呼。

IMG_256

▲(小鹏汽车总裁王凤英)

虽然公司至今还没有给这位临危受命的总裁举办隆重的入职仪式,甚至很多小鹏汽车的员工当初连得知王凤英的到来都是从新闻报道中,但一年过去了,公司经历多轮调整,让大家见识到了这位“铁娘子”的雷霆手段。

2024年1月30日,是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一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年中,公司高层大换血,在王凤英主导下,合并了直营和经销体系,重新分化了战区,并提出“木星计划”,加速小鹏汽车的市场覆盖。在营销方面,王凤英提出聚焦“智能化”,让小鹏“智能”的标签继续深入用户心智。

在很多小鹏员工的眼中,王凤英是一个拯救者。在其大刀阔斧地修整下,公司暂时渡过危机,为再战2024年赢来一些喘息的机会。

01、举贤不避亲

2024年1月,小鹏汽车的调整仍在继续。这一次轮到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生产制造和产品规划等多个部门。

有些让人意外的是,调整后的新管理层中,出现了两位王凤英的老同事:一位是新任产品规划负责人江子杨,曾是里斯战略咨询高级顾问。

他和王凤英的交集最早可以追溯至2009年。彼时,里斯为长城汽车制定了“聚焦SUV“战略,帮助长城汽车在随后12年中实现了营收从80亿元到1000亿元的飞跃。

另一位名叫张利,是王凤英的丈夫,于1992年加入长城汽车,曾在2012年~2020年期间担任长城汽车徐水分公司法人。

徐水生产基地可以说是撑起了长城汽车的半壁江山,年产能100万辆,是全国最大的SUV生产基地,连续9年蝉联SUV车型年度销冠的哈弗H6就产自这里。

现如今,随着小鹏汽车制造副总裁蒋平的退休,张利被王凤英“挖”了过来,接任生产制造负责人。

IMG_257

▲(河北保定,航拍长城汽车徐水基地)

此外,原数据智能中心负责人黄荣海转为负责人力资源部门,原负责人陈丹已离职。与王凤英前后脚加入小鹏汽车的吉利系“老将”易寒,也辞去了营销副总裁的职务,重新回到了吉利系,担任smart品牌全球公司副CMO及中国营销公司CEO,负责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销售及服务相关业务。

据「市界」了解,易寒离开后,小鹏汽车的营销团队暂时由王凤英亲自带领。

过去一年,已经有多位高管离开,如原动力总成中心负责人刘明辉、原财务副总裁吕学庆、原造型设计副总裁 Derta Emanoel。2023年8月,小鹏汽车智驾团队的灵魂人物吴新宙离职并加入英伟达;同年10月,公司的采购部负责人李丰因内部反腐被停职调查。小鹏汽车的联合创始人何涛与夏珩也淡出了权力中心。

如今,这家上市公司终于脱离了小鹏版《中国合伙人》的剧情,开始进入“何小鹏主外、王凤英主内”的时代。

2022年,小鹏汽车的财报里的12个高管,到了2023年9月只剩下两位。何小鹏是有遗憾的,但公司的问题也是棘手的。而这些问题,就出在了人身上。

小鹏汽车从三个人开始创业,到2022年达到两万人级别的规模,大家都集中在跑步速度上,却忽略了正确的跑步姿势。

进入2024年,王凤英索性也举贤不避亲了,邀请到跟她默契合作多年的“老战友”,希望他们的经验和资源,能为小鹏汽车所用。

这段时间的内部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鹏汽车的北美智能驾驶团队。近期有媒体曝出,小鹏汽车原北美团队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已离职。

02、纠错与聚焦

王凤英的到来和小鹏汽车组织、人事的变化,一切源头都指向一件事:老款G9“翻车”案。

2021年,小鹏汽车以98155辆的交付量险胜蔚来和理想,成为当年交付量最高的新势力车企。并且这一年,小鹏汽车同比增长率高达260%,远超蔚来的109%和理想的177%。

彼时,整个公司都沉浸在喜悦中。员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公司突然有钱了,项目机会、晋升、涨薪都很好”。

但2022年底,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许多项目机会,再看不到晋升、涨薪空间。“我们被当作便宜好用的老黄牛了。”一位离职员工感叹。

老款G9成了公认的“罪魁祸首”。2022年下半年,该车销量遭遇滑铁卢,直到2023年9月新款G9上市前,老款G9的月均销量在三位数浮动。以至于率先搭载于G9 Max车型上、小鹏领先行业半年之久的轻地图、重感知的城市NGP的优势,全白瞎了。

2023年上半年,小鹏汽车交付量仅有4.14万辆,比上年同期少了约40%,被零跑、深蓝超过。在白热化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失去的半年时间,是要靠后面成倍的辛苦来补的。

“外界看到的是G9不合理的定价和繁杂的SKU(库存单位),基于这些表象倒推,是很多环节出现了错误动作。”一位前小鹏汽车员工对「市界」回忆道。

2023年9月,在新款小鹏G9上市发布会上,谈及老款G9的“翻车”,何小鹏也承认,从产品配置、价格、到营销、渠道和交付,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错误动作最终呈现在惨淡的销量上,让小鹏汽车差点儿喘不过来气。

旧患只能吃新药除。

在“三顾茅庐”王凤英之前,何小鹏也兼任过一段时间的CEO。但他承认自己不是合格的CEO。“CEO最重要的是搭班子,带队伍,解决运营的事情,带领大家打胜仗。”但他本人恰恰不喜欢搞运营和经营,只喜欢研究产品和战略。

可要找到一个他认同、其他管理层也认同,又懂汽车、又有新想法的人不容易。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后,何小鹏给了她足够的支持和权力,王凤英的办公室也安排在了他的隔壁。

在长城汽车干了三十多年,来到造车新势力企业王凤英还是保持以前的工作习惯,经常周末加班。许多周中没处理完的重要的事,周末带着团队接着聊。

在中层干部看来,虽然王凤英是从传统车企出来的,但不是传闻的“传统”。她上任两个月后,就将原本独立的直营和经销体系合并,并将原先的4个大区拆分为24个战区;去年9月,销售战区缩减至12个。

IMG_258

▲(重庆市光环购物公园,新能源汽车品牌——小鹏汽车门店)

紧接着,小鹏汽车提出了“木星计划”,以用经销商模式逐步替换直营模式,以降低运营成本,快速提高市场覆盖率。

在营销策略上,王凤英认为要“聚焦”智能化,因为这是小鹏汽车的长板,也是最突出的标签。为了促进带全场景XNGP功能的Max版车型的销量,小鹏汽车将Max版和Nappa真皮座椅捆绑在了一起,对客户进行引导。

门店销售会主动提出带客户试驾,在整个试驾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品牌的智能化能力,自动泊车、XNGP、语音交互等功能体验几乎已经成为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同时在小鹏汽车的小程序上,“智能”入口也摆在了最显眼的首页中。

再有,经历了老款G9的教训,2023年6月全新车型G6上市时,配置表极尽清爽,只有5个配置,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和800V平台的超快充技术作为标配,不再需要选装。2023年9月新款G9上市后,起售价比起老款直接降低了4万元。小鹏汽车官方将2024款小鹏G9定义为“加减乘除后的涅槃重生”。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2023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单月交付量均超过2万辆,G6和2024款G9 Max版销售比例分别达到了70%和80%。作为对比,老款G9 Max版比例只有30%。

03、规模与智驾

对于公司这一年来的变化是否达到了预期,何小鹏曾告诉「市界」:“我觉得超过了一点点。”紧接着他补了一句:“要感谢团队,感谢凤英。”

1月30日,是王凤英到小鹏汽车一周年的日子。同样也是在这一天,小鹏汽车在广州总部举办了一场智驾发布会。何小鹏宣布XNGP总覆盖城市数量达到243城,提前一年实现了2024年开城年度目标。

继小鹏G6和2024款G9的Max版销量占比呈现逆袭后,2023年,小鹏用户高速智驾的用户渗透率为94.7%,城市智驾的用户渗透率达到了83.2%。

何小鹏称,2024年小鹏汽车的目标是年内实现XNGP全国主要城市路网全覆盖,同时开始研发面向全球的高速NGP研发,2025年开始研发全球XNGP。

IMG_259

目前,小鹏汽车研发数据运营的软硬件团队超过了3000人,占公司研发人员的比例接近40%。下一步,小鹏汽车将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全面上车,核心区域出行体验对标Waymo。为此,今年小鹏汽车将再扩招4000人,其中大部分岗位与AI相关。

虽然2023年在王凤英提出的“聚焦”智能化的战略下,小鹏汽车的销量有了明显起色,但其中也不能忽略定价策略带来的优势。

2022年,G6还未上市前的定价是在28万~35万元之间,最后是王凤英主张将起售价下调至20.99万元。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2024款G9身上。

然而在市场端,价格战还在持续,小鹏汽车所处的20万元价格带正迎来更多的竞争对手。

去年11月上市的2024款飞凡R7较老款直降9万元,让此前单月销量最高不超过600辆的车型陡然在12月被拉升至3000辆以上。

同样来自上汽集团的智己LS6,在上市的次月(2023年11月)销量就达到了8158辆,12月销量环比增长21.1%至9878辆。

相反,小鹏G6在2023年12月销量环比下降12.3%至7673辆。而在预售发布会后,一度被比亚迪内部都不抱太多希望的宋L,去年12月上市首月销量就突破了1万辆。

记得在2023年二季度的财报沟通会上,何小鹏曾充满信心地表示,当年第四季度G6单一车型月交付量将会过万。但11月份交付量冲到顶峰后,G6的销量又回落下来,距离1万辆的小目标更远了。小鹏G9,同样在11月交付量突破5000辆后,12月出现了环比下滑。

IMG_260

▲(江苏常州,小鹏汽车G6纯电动SUV汽车销售门店)

此前,何小鹏曾透露,去年10月小鹏G6产量已达到万辆,其销量放缓基本可以排除产能不足的原因。可见,年末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确给小鹏汽车带来了冲击。

何小鹏曾经有过判断,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经过并购或许只有8家车企能够活下来,中高端车型厂商规模生死线是300万辆,以中低端车型为主的厂商甚至需要达到500万辆。

以规模为指引的小鹏汽车选择跟进友商的脚步。去年12月中旬,小鹏汽车推出了针对小鹏G6全系月内限时优惠10000元的活动。今年年初,优惠仍在继续。

一位北京的小鹏汽车销售人员告诉「市界」,叠加上个月的优惠政策,G6新车可以优惠2万元,新购北京指标还能额外优惠3000元,若是旧车置换可以额外补贴7000元。目前该活动何时结束暂没通知。不止如此,一周前,小鹏P7i鹏翼性能版也推出了限时直降5万元的活动。

“小鹏汽车是以低价方式来获取市场优势,竞争加剧将分化小鹏的潜在用户,同时也增加了资金压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李颜伟表示。

2023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毛利率为-2.7%,汽车销售毛利率(即汽车销售毛利润或亏损占汽车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为-6.1%。而2022年小鹏毛利率是11.5%,汽车销售毛利率则为9.4%。

不过,何小鹏称,从该季度开始,公司就会进入初步的正循环。小鹏汽车希望能在2024年前实现整体成本降低25%。

据界面新闻消息,何小鹏已将公司成本管理交由王凤英负责,她会在技术源头降本,选择成本低但效果相差不大的技术方案。同时,王凤英希望通过筛选优质核心供应商的方式,提高订货规模以减少成本和提高产品稳定性。

另一边,去年7月,大众汽车拿出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给小鹏续了命。2024年小鹏汽车也会通过与大众汽车共同采购至多降低10%的采购成本。

小鹏汽车成立至今,经历了两次大的危机,一次是在2019年,当时公司融不到钱,剩余资金仅够公司运转半年;一次是在老款G9的风波后。

虽然这两次危机都有惊无险地化解了,但正如何小鹏所说,至今没有一家创业车企已经确定会出现在下一次的牌桌上。

参考资料:

《小鹏 G6 产品往事》,晚点Auto;

《明星总裁王凤英履新 200 天:改变小鹏,也被小鹏改变》,晚点Auto;

《王凤英的360天 | 商业头条No.11》,界面新闻;

《王凤英再“动刀”:拉丈夫张利及老搭档加入,推动小鹏管理层大换血》,连线出行

作者 | 刘冬雪

编辑 | 田晏林

运营 | 刘 珊

求稳的年轻人爱上了小金库

作者 市界
2024年2月1日 11:59
微信图片_20240201114951

现在的年轻人活得越来越通透,干什么都把稳字放在第一位。

不久前,来自陕西的石素素和家人出去吃了一顿,庆祝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我考了很多次,这次终于考过了,家里人都很为我高兴。”

李叶叶能体会到石素素的开心,2002年出生的她也考上了安徽老家县城的社区工作者。“大半个月前我入职时,同事们很震惊,一位阿姨问:‘你这么小干嘛考这个?’我说主要是因为社区工作稳定。”

可以说,社区工作者如今已成香饽饽,有的地方只招几十个人应聘的却有几百个人。对比起来,参加国考的年轻人就更多了。

这是因为,00后在择业方向上越来越求稳。据《拉勾招聘2023届毕业生择业行为洞察报告》显示,体制内岗位是00后毕业生的首选,其中有41.7%的毕业生优选进入国央企。

IMG_256

不久前,00后潘达在制定2024年的发展计划时,定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他告诉「市界」:“我们年轻人挣钱做事,为人处事,找对象交朋友,现在都追求稳着来。”

一位中年人连连感慨,“这届年轻人想得太明白了,人这一生中,稳定能压倒一切,如果感情、身体、收入都能稳下去,那绝对是大赢家。”

01、爱上了“小金库”

稳字当头的年轻人,在理财观念上也发生了巨变,不再追求大富大贵,只求账户里的钱能稳步上涨,炒股不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宝宝类”类产品反而成了很多人“稳稳的幸福”。

工作超过五年,95后王磊算是一个小有经验的理财达人,曾经热衷炒股的他,在被市场洗礼后,终于意识到稳健理财的重要性,每月发完工资后都会拿出一些钱去定投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

追求稳健理财的过程中,有人爱用蚂蚁的余额宝,有人喜欢用微信的零钱通,有人热衷于京东的小金库,还有人选择“货比三家”,看哪家年化收益率最高就选谁。

虽然余额宝、零钱通、小金库都是“宝宝类”产品,但由于底层绑定的货币基金有所差异,所以各大厂商该类产品的收益率也会有一些波动。Wind数据显示,小金库的收益在2023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领先余额宝和零钱通。按照7日年化收益来算,微信零钱通是1.8620%、余额宝是1.8395%、京东小金库则为1.9216%。

IMG_257

来自山东的刘伟是京东小金库的老用户了,过去几年来,他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京东金融App,一是看看前一日的收益如何,二是浏览资讯掌握最新动态,三是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与其他用户交流。

“存款利率又降了,怎么办?”“黄金又创新高了,该买吗?”刘伟告诉「市界」,他观察完后发现还是京东小金库最稳健,因此把绝大部分的钱都拿去买了小金库,只拿一小部分钱去买了基金。

刘伟透露,他的京东小金库差不多放了6万元,基金是1万元,其中小金库不知不觉中已有1568元的收益。“看着余额越来越多真开心,我的目标是2024年攒够15万元,然后买个房,付个首付。”

一些网友在刘伟帖子下面留言称,“还是小金库不辜负我,每天都有收益,真好。”“每天都有收益,稳稳的幸福,家人们谁懂啊!”“一觉醒来,又赚了几块钱。”“小金库收益马上到1000元了,积少成多。”

IMG_258

▲(图源/京东金融App截图)

说起爱上小金库的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收益稳健,转出灵活,50万以内可以快速提现,京东购物有优惠。另外还总有活动,比如近一年在京东有任意消费并在京东小金库中攒钱,一万元攒一年就能领京东PLUS会员年卡。

来自山东潍坊的80后奶爸李先生,是一名理财达人,也是京东小金库的忠实用户,去年双11他放弃百万年薪做陪读爸爸的经历还曾上过微博热搜。“我偏好稳健类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理财方式是京东小金库,持仓大概有600万左右,其中只有不到100万买的是权益类产品,绝大部分买的是小金库和债基。”

说起为何敢放这么多钱在小金库,李先生强调自己是一步步加仓的,一开始只放了一点,几次尝试后发现,不仅产品丰富,操作还方便,京东又是大企业,渐渐就把钱都陆续放了进去,现在靠每个月的利息就可以满足他的日常消费需求。

来自山东青岛的公交车司机刘先生也是小金库的重度用户,靠理财他能月入过万。“我起初并不懂理财,也不是金融科班背景出身,之所以选择理财当自己的副业,全靠自己的学习和积累,我每日都在京东金融App上看理财资讯,并和网友交流互动,一来二去,懂得越来越多,赚的也越来越多。”

“我现在不光通过购买基金、黄金和股票等理财产品赚取收益,靠发帖子分享理财经验也获得了一点创作收益”。刘先生透露。

在过去一年,许多购买“宝宝类”产品的用户颇有感慨:他们选择了最安稳踏实的理财方式,收益反而跑赢大多数人,颇为庆幸自己的选择。在2024年新年之际,小金库还推出如“春节收益不打烊”等新年活动,为用户补贴收益。不少人透露,在新的一年,他们仍期待有安稳的投资增长,因此还会继续选择稳健的投资产品。

除了最安稳踏实的货币基金,很多人还期待能有稍高风险和收益的产品。京东金融就与持牌投顾机构合作,推出了“活钱+”投顾组合。

这是货币基金与纯债基金的组合策略,约50%投资于货币基金、50%投资于中短债基金。它适合期待年化收益率在2.5%-3.0%的投资者,高于市面上所有宝宝类货币基金。与小金库相似,它也提供大额快速赎回功能:50%资金确认后可以快速赎回,最高额度达到50万。

其实像“货基+债基”组合的产品并不十罕见,但“活钱+”引入了投顾服务来管理风险。如果遇到中短债行情下跌,投顾团队会主动调整货基和债基的比例,来降低潜在风险。这降低了大众投资债基产品的门槛,让债券基金成为大众可以投资的品类。

02、黄金热席卷00后

除了购买“宝宝类”稳健理财产品外,还有很多追求稳定收益的年轻人,一边努力搞钱一边开始买黄金。

春节前北京各大商场里面,各大金店成了最热闹的柜台,市场迎来黄金消费潮,不少金店也借机做起了促销活动。而细细观察会发现,柜台前挤满的消费者不再只是大爷大妈,还有很多年轻消费者,黄金热开始席卷00后。

不久前,央视财经在一篇报道中写道:“虽然黄金价格一路上涨,但购买的热度丝毫不减,并且购买人群中,年轻人越来越多。”

据《2023珠宝饰品行业趋势白皮书》显示,买金人群中,以18-34岁、一二线城市女性为主。其中,年轻消费者增势迅猛,因认可其保值升值的特性,00后对黄金饰品的消费热情高涨。

其实这两年由于黄金价格坚挺,黄金消费早就火了,只不过现在临近春节,又给买金热添了一把火。1月25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黄金消费量同比增长8.78%。其中,黄金首饰消费同比增长7.97%;金条及金币消费同比增长15.70%。

和以前的黄金消费者相比,现在的年轻人除了购买金条和金饰品以外,还爱上了攒金豆子,因为门槛相对要低一些。

「市界」在小红书上搜索金豆发现,有超31万篇分享笔记,大家争相交流着自己囤金豆子的经验,有人说“一个月攒一粒,一年就有12克”,有人说“攒够500颗就去换一辆车”,有人说“后悔没早点攒金豆”,还有人把买金豆当成了定投,称“这比存钱更靠谱”。

IMG_259

▲(图源/小红书截图)

但不管是金条、金饰品还是金豆子,一般市场上的实物金都存在一定的“溢价”,就拿北京各大金店的金价来说,就算经过打折促销也往往要五六百,而且金饰品在出手的时候还要承担手续费和“损耗”,投资起来并不是那么方便。

因此一些真正关注黄金保值增值属性的年轻人,已悄悄把目光投向线上。

京东老用户00后陈西西几年前在购物时发现,京东金融App可以线上买积存金。据她透露,目前已在京东持有461.6363克的黄金积存金,价值221456.17元,累计收益21584.41元。

不久前,高正阳公司发了一笔奖金,在观望许久之后,他也选择了购买积存金。

作为理财小白,高正阳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黄金稳定,但是买实物吧,还得去实体店,太麻烦了,他便拿出了28888元,在京东金融App上以479.79元/克的价格,一口气买了60克。

“我打算长期持有,每个月都拿出一些钱来定投,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黄金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可以实现更加稳健的收益。”高正阳告诉「市界」。

和实物金相比,线上黄金的最大优势是实惠,不仅金价比实物金便宜,而且买入卖出更方便。以高正阳在京东购买的积存金为例,是京东金融与银行合作推出的黄金理财产品,可以实时市价交易,1克就能起买,方便又快捷。交易页面显示,截至1月31日,京东民生积存金近一年的涨幅超14.34%。

不管是买稳健理财还是买黄金,其实都反映了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求稳的人生观,从工作、生活,再到理财,这届年轻人干什么都把稳字放在第一位,图的就是一个安心、放心和舒心。

其实在今天,求稳的又何止是年轻人,房价在求稳、股市在求稳、就业在求稳、经济也在求稳,谁更稳,谁就是赢家。只不过这一次,年轻人终于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文中消费者均为化名)

作者 | 曾广

编辑 | 陈芳

运营 | 刘珊

海天跌倒,千禾吃饱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31日 18:15
微信图片_20240131180741

01、“酱油小弟”接住了泼天富贵

自酱油老大海天味业遭遇“双标”风波以来,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作为酱油小弟,接住了这泼天富贵。

近日,千禾味业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09亿元到5.7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8%-68%;预计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5.08亿元到5.75亿元,同比将增长50%-70%。

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归母净利润相差无几,且几乎是同幅度大增,这说明,千禾味业2023年赚的这5亿多是实打实的,也反映出公司主营业务的实际经营情况比较好。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还是千禾味业酱油卖得好。

IMG_256

千禾味业称,2023年,公司强化产品品质、积极开拓市场、优化营销渠道,市场竞争力提升,销售规模扩大;包装材料采购价格同比下降,产品运杂费率降低,导致毛利率提升;销售规模扩大,销售费用投入产出比提高,导致净利率提升。

与之相反,作为曾经的“酱油茅”,海天味业的业绩表现与千禾味业有相当大的反差。

2022年10月,海天味业被曝出国内外销售的酱油产品配料表“双标”。一时之间,“科技与狠活”“海克斯科技”等成为热词,同时也成为了海天的标签。

遭受“双标风波”的2022年,成了海天味业的转折之年。

在2022年年报中,海天味业共三次提到“舆情冲击”,如“2022年我们遭遇前所未有的舆情冲击……”“让人措手不及的舆情冲击余波仍未平……”可以看出,这确实对海天影响很大。

2022年,海天味业营收增速放缓,归母净利润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下降。

在海天味业遭受冲击的同时,很多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了以“零添加”为主打营销卖点的千禾味业。此前,千禾味业的“零添加”产品还出现在东方甄选直播间。

从此,二者的业绩增速走势,完全不同。

IMG_257

千禾味业与海天味业的第一大业务均为酱油,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想而知。2022年,千禾味业酱油业务的营收占比约为62%,而海天味业酱油业务的营收占比约为54%。

2022年,海天味业的酱油业务营收为138.61亿元,同比减少2.3%;而千禾味业的酱油业务收入为15.13亿元,同比增长28.01%。同期,千禾味业的酱油销量为33.6万吨,同比增长27.49%;而海天味业的酱油销量为250.27万吨,同比下降近6%。

在2022年之前,海天味业酱油业务的收入与销量几乎都是连年持续增长的。在2021年,其销量与收入还都增长超8%。

从2023年来看,二者继续着相反的走向。

2023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的酱油业务营收14.71亿元,同比增幅达58.73%;海天味业的酱油业务营收96.26亿元,同比减少7.47%。

一个因“添加剂双标”风波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个主打“零添加”迅猛增长。比较之下,确有“海天跌倒,千禾吃饱”之意。

虽然二者的规模差距很大,但是增速变化之间也能反映出市场的态度。

2023年全年,海天味业的股价跌幅超52%,而千禾味业的跌幅为22%。1月31日,海天味业每股报收33.93元,总市值为1886亿元;千禾味业每股报收13.99元,总市值为143亿元。

海天味业背后实控人庞康,在2023年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为800亿元,排在第40位。而在2022年,其还以1300亿元排在第21位。在同一个榜单上,千禾味业的实控人伍超群,2023年的财富为85亿元,而2022年时为55亿元。

02、添加剂起家,却靠“零添加”出名

位于四川眉山的千禾味业,是一家很有意思的调味品企业。虽然主打特色是“零添加”,但是,其以食品添加剂起家。

1996年,伍学明、伍超群兄弟俩共同创建了千禾味业的前身恒泰实业,利用西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做焦糖色生意。

焦糖色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由白砂糖、葡萄糖等在高温下进行焦糖化反应或美拉德反应至其褐变而形成的物质(色素)。这种着色剂广泛用于酱油、醋、料酒、蚝油、糖果、黄酒、碳酸饮料等食品。

千禾味业曾是国内最大的焦糖色生产商,海天、李锦记、美味鲜都曾与千禾味业有过合作,甚至位列千禾味业焦糖色业务的前五大客户之中。

2001年,这兄弟俩开始涉足下游调味品行业。2007年,他们提出“零添加”酱油的概念,并于次年推出相应产品。

跟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加加等比起来,千禾味业在酱油市场只能算晚辈。

海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中叶的佛山古酱园,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九十年代,在庞康的带领下,海天就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同时,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不断扩产,广告也登上了央视黄金时段。

在伍氏兄弟推出“零添加”酱油的时候,海天的销售额已向50亿元迈去。

李锦记也是个百年企业。蚝油就是由李锦记的创始人所发明,李锦记以此起家,并在调味品领域广泛布局,早早就进入了酱油行业。

中炬高新原是一家园区开发及产业投资型公司。1999年,其收购了生产经营酱料及调味品的中山市美味鲜食品总厂。当时,该厂效益很好。2012年,中炬高新调整经营思路,确立了以美味鲜、厨邦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作为A股“酱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诞生于1996年,创始人是语文老师出身的杨振。2002年,他将加加食品积攒的利润全部押上,以4800万元夺得了央视黄金时段广告两个月的“标王”。加加食品的市占率一度超过李锦记,仅次于海天味业和美味鲜。

海天、李锦记、中炬高新、加加等品牌已强势崛起,并逐渐走向全国市场。初出茅庐的千禾味业,选择避其锋芒,提出了“零添加”概念,定位中高端,形成差异化竞争之势。

IMG_258

2015年,酱油业务的销售收入超过了焦糖色业务,千禾味业的核心业务完成了更替。2016年3月,千禾味业在上交所上市,当年营收为7.71亿元。

近几年,以海天为代表的竞争对手不想再给千禾味业贡献收入了,开始自己生产焦糖色,这直接导致千禾味业焦糖色业务收入持续下滑。

从2020年开始,千禾味业不再在主营业务统计中披露焦糖色的收入。

焦糖色靠不住了,千禾味业开始加大力度经营醋业务。

2019年8月,千禾味业斥资1.50亿元收购了镇江恒康酱醋有限公司100%股权,继续扩大食醋业务。其食醋业务早已布局,但是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完成此项收购后,食醋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焦糖色业务,之后还进行了扩产。

醋产品同样主打“零添加”,这几年,已经成为千禾味业的第二大业务。

2023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第一大业务酱油的收入大增近59%,作为第二大业务的醋(2022年营收占比为15.5%),以21.62%的增速对业绩起到了助攻作用。

前些年,消费升级,“零添加”越来越受关注,千禾味业大力促销;近两年,碰上了海天味业的“双标风波”,千禾味业在快速奔跑。

03、“零添加”当不了护城河

海天味业与千禾味业之于酱油及调味品市场,也并非简单的一减一增的故事。“零添加”也当不了千禾味业的护城河。

虽然千禾味业增长很快,但是,从规模来看,海天味业这位老大哥还是老大哥,而且产品阵容强大,千禾味业与其并不在一个量级。

2023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6.5亿元、43.3亿元;而千禾味业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为23.3亿元、3.87亿元。

短期内来看,千禾味业以“零添加”占领了一些消费者的心智。但长期来看,作为调味品与快消品,拼的还是渠道、品牌与产品的综合势能。

而且,“零添加”这件事,在酱油及调味品行业本身并不具备很深的技术壁垒。

近些年,酱油行业的各大品牌几乎都推出了“零添加”产品,市场上的“零添加”酱油产品也有很多。但是,“零添加”主要是企业行为,这也导致每个品牌对“零添加”的定义不统一,主要还是用作市场营销上的攻与防,谁都不想落后。

海天味业受到“冲击”之后,也在花大力气在配料表上做文章。

快速防守与反击的海天味业,已将战略的重心向“零添加”倾斜了。快消品行业大数据分析公司马上赢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海天味业只有19个“零添加”酱油SKU,而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已达42个,铺市率也从25%增加到了39%。

IMG_259

▲(图源/海天官网)

酱油及调味品市场,是“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一超”便是海天味业。

从渠道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海天味业全国经销商数量为6775家,其产品遍布全国各大连锁超市、各级批发农贸市场、城乡便利店、零售小店;而千禾味业近几年不断扩大经销商队伍,三季度末为3063家,其中,仅2023年前九个月就净增833家。

海天味业早就实现了全国化,“有人烟处,就有海天”。而从四川起家的千禾味业,2013年开始迈出西南地区,2015年正式启动全国化战略。到2018年,西南地区的营收占比为53.44%。

从2019年开始,千禾味业改变了按地区统计方式,原来按照西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等七大区域市场的方式,变成了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等五个区域市场的方式。

虽然趁着海天“受伤”千禾味业大力拓展经销商、铺渠道、促销,进行全国化。但是,到2023年前三季度,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区域依然是其营收的核心市场,占比约40%。

马上赢针对2023年“零添加”酱油市场分析称,在品牌销售额占“零添加”酱油整体销售额的比重方面,海天与千禾难分伯仲。也就是说,二者形成了“零添加”双寡头格局。

调味品行业本来就竞争激烈,这两年行业内品牌都登上了“零添加”的列车,于是,价格战又开始了。就连主营食用油的金龙鱼、鲁花也跨界而来,布局“零添加”酱油等调味品。

千禾味业2023年9月时称,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酱油、醋、料酒和蚝油产品,未来将会形成以这几类产品为主、其他产品为辅的产品品类格局。

这些品类,可谓巨头环伺。在强分化的调味品行业,千禾味业未来的处境,还得看综合实力。

行业内有竞争且很激烈,是消费者愿意看到的。不过,对千禾味业而言,虽然凭借自身的努力占据了先机,也接住了泼天富贵,但是,长期来看,想当常胜将军,并不容易。

作者 | 雷彦鹏

编辑 | 陈 芳

运营 | 刘 珊

46.8万起,坦克700 Hi4-T调低预售价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31日 15:27

1月30日,坦克品牌全新旗舰车型坦克700 Hi4-T正式开启预售。两款车型:极致版预售价格46.8万元,极境版预售价格50.8万元。

据悉,坦克700 Hi4-T首发限定版在2023年广州车展期间就曾亮相并开启了预售,当时首批限量仅70台,且预售价为70万元。如今,极致版、极境版两款车型的售价相比之前已经低调了不少,但仍是长城汽车旗下目前售价最贵的一款车型。

相比于此前的坦克300(指导价19.98万~30.28万元)、坦克400 Hi4-T(指导价27.98万~28.98万元)、坦克500 Hi4-T(指导价为33.5万元),坦克700 Hi4-T这一次来到了40万元以上的价格带,这也意味着坦克品牌冲高趋势愈发明显。

Hi4-T是长城汽车面向越野新能源、基于坦克品牌专属研发的越野混动架构。坦克700 Hi4-T搭载的是3.0T Hi4-T技术架构,其综合功率385kW,综合扭矩800N·m。

此外,作为自主品牌搭载电子可断开式稳定杆的车型,坦克700 Hi4-T可通过电液系统实现稳定杆分离/连接,快速完成左右车轮解耦/连接,极限越野情况下,可增加60mm悬架反跳行程,进而增加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容通过大部分越野困境。

坦克700 Hi4-T还搭载了百万级主动悬挂,通过空气弹簧与CDC电磁减振器的组合,达到车身高度可调,悬架软硬可调,提升驾驶的舒适性。

刚刚过去的2023年,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123万辆。其中,哈弗品牌销量为71.52万辆,同比增长16%;WEY品牌销量为4.16万辆,同比增长14.35%;长城皮卡销量为20.23万辆,同比增长8.46%;欧拉品牌销量为10.85万辆,同比增长4.35%;坦克品牌销量为16.25万辆,同比增长31.21%,成为长城汽车旗下增速最快的品牌。(作者|杨俏 编辑| 田晏林)

(图源/长城汽车)

手机行业已到破局之时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31日 12:07
微信图片_20240131113430

手机行业,惊心动魄的一年已经过去。

起初,行业内对2023年中国手机市场的表现并没有抱太大期待,上半年,整体市场大盘仍在持续萎缩。但是进入第四季度后,市场迎来巨变,多家厂商密集发布的高端机型可谓百花齐放,市场在新机潮的刺激下迎来复苏。

就在1月22日,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手机总体出货量2.89亿部,同比增长6.5%,其中5G手机出货2.4亿部,同比增长11.9%。Counterpoint最新数据则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6.6%,为两年多来首次实现季度增长。

对于中国手机市场来说,这既是艰难反弹的一年,也是恢复信心的一年。这一年苹果频繁促销降价,加上华为回归市场带来的冲击,头部厂商之间的排名频繁波动。

在频繁的市场波动下,vivo成功稳住了国内市场第二、国产品牌第一的位置。

据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vivo以16.9%的市场份额夺得国产第一,仅次于苹果。1月26日,Canalys最新发布的报告也显示,vivo以4450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国内市场第二,国产品牌第一,市场份额16%。

此外,调研机构BCI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一共卖出2.7亿部智能手机,2023年国内份额前六名分别是苹果、vivo、OPPO、荣耀、小米和华为,合计占91.5%。BCI以新机激活量为统计口径,相比于出货量和部分机构的销量统计,更能反映卖到消费者手中的手机数量。

与此同时,2023年vivo还在高端化、智能化方面获得诸多进展,蓝科技矩阵初步构建完整,底层自研技术加速井喷,在行业洗牌加剧的背景下,为手机行业下一轮竞争做好了准备。

2024年手机行业会走向何方,无人能答,但vivo已经想好了自己要走的路,正如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在今年的vivo年会上所言,“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路,就是最好的路,最适合vivo的路”,新的一年,vivo面向用户要向前一步,科技创新,要再深一步。

01、国产第一,稳住了

近期的中国手机市场,用“跌宕起伏”来形容毫不为过,不少厂商的销量都坐上了过山车。

就拿苹果来说,2023年刚刚拿下国内手机市场第一的宝座,第四季度新机销量就被国产厂商超越,2024年第一周新机激活量更是直接掉到了第四。

相比较之下,作为四大国产厂商的代表,vivo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了稳定。

其实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华为的回归和高通、联发科旗舰平台上市时间的提前,让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烈度再创新高,各大手机厂商发布会撞车的现象愈发频繁,厂商之间围绕性能、影像、续航等方面不断较量。

在高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下,同质化的产品已经难以激起消费者的换机欲望。而vivo则在这一年不断补齐短板,将水桶理论在2023年的产品布局中贯彻得淋漓尽致。

具体而言,2023年vivo布局了从低端到高端,从直板机到大小折叠屏全面覆盖的产品线,实现了产品矩阵上的“无死角”。体验方面,vivo最具代表性的vivo S18系列、vivo X100系列,都成功补齐了短板,实现了标准版就是全能版的“全方位能打”。

具体而言,高端市场方面,去年年底发布的vivo X100系列上,vivo带来了全新的蔡司光学摄影系统、6nm自研影像芯片V3,并首发了蔡司超级长焦,实现了移动影像的技术大迭代。而在性能方面,vivo X100更是与联发科共同定义了全新的全大核架构,首发了新一代旗舰处理器天玑9300平台。

在一系列硬核科技的加持下,vivo X100系列创下了vivo的销售纪录,首销日销售额达10亿人民币,打破vivo历史所有新机首销纪录,相比上一代X90、X90 Pro销量增长740%,开售5分钟销量超过vivo X90系列全天销量。

而在6000元以上乃至更高价位,vivo则布局了大小双折叠的完整产品形态,通过X Fold、X Flip与苹果错开身位竞争,带来了全新的市场增长点,成为折叠屏市场的头部玩家。据vivo方面披露的数据,vivo X Fold2和vivo X Flip首销日当天在天猫、京东等多个平台斩获了销量与销售额的双冠军。

当然,国内手机出货量的大头,目前主要还是在于中端市场,这代表了厂商的基本盘。

在中端市场,vivo S18系列在发挥多年来人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旗舰体验,凭借蓝海电池做到了轻薄和长续航的兼顾,并且还搭载了全新的蓝心大模型和OriginOS 4,第一次在中端机上做到了“全都要”。

受限于成本和售价,中端手机一直有个“不可能三角”,轻薄、续航和性能往往很难兼顾,以前S系列强在轻薄手感,但这一代成功补齐了性能和续航的短板,也带来了更好的市场反馈。

据vivo方面披露,vivo S18全渠道首销日销量为上一代的143%,打破S系列历史首销增长纪录;vivo S18 Pro开售1分钟销量为上代首销日全天销量的235%,全渠道首日销量同比增长180%。

不仅S18系列迎来出彩,去年iQOO品牌的中端产品线也表现优异,iQOO Neo9系列全款预售1小时销量超上代定金预售全天销量,2天全款预售量超上一代8天定金预售量,总预售销量为iQOO Neo8系列同期的200%。全面开售后,iQOO Neo9系列开售5分钟销量超过上一代首销日全天销量。

其实从2023年开始,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到了见真章的时候,市场容错率变得极低,行业内已经没有玩家敢犯错,产品也必须做到全方位无死角才行。尤其是承担销量重任的机型,必须不出差错,任何短板都可能被放大成为敌人攻陷的缺口。

vivo 2023年全面补短板,既是基于市场环境做出的改变,也是贯彻其“用户导向型创新”战略的最终举措。

在如今极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产品思维意味着研发和成本的高额投入,但同时也造就了vivo 2023年产品体验的大幅提升,标准版旗舰要做“真旗舰”,中端机不仅要手感要拍照,也要性能和续航,真正做到同档综合体验最佳。

用沈炜的话来说,就是“埋头种因,果水到渠成”。

如今回首再看,在与友商激烈的交锋中,vivo能够稳住国产第一的位置,也正是坚决贯彻“用户导向性创新”的结果,在物料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把能给的都给消费者而不是依靠精准刀法进行体验阉割。

通过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vivo这一年既做到了让消费者不留遗憾,同时也做到了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02、蓝科技矩阵,初显成效

有业内人士在和「市界」交流时曾经提到,在AI大模型的影响下,如今国产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行业格局在未来两到三年将发生巨大变化。如今不仅vivo不敢犯错,其实是行业所有玩家都不敢犯错,所有厂商都在卷产品、卷技术。

但当所有玩家都在做正确的事情,在产品侧把能给的配置都给到之后,最后谁又能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拿出供应链能给到的最好技术,更要拿出自己不一样的,其他厂商没有的黑科技。

对于十几年来一直是市场头部玩家的vivo来说,这样的差异化卖点过去已积累了不少,从最初的人像自拍,到现在的自研影像芯片、最强天玑调教,vivo一直在给消费者提供不一样的体验。

但这些差异化的卖点,直到2023年,才终于万涓成水,汇流成河,形成一套体系化的打法,打造起“蓝科技矩阵”。

具体而言,2023年11月推出的蓝科技矩阵,涵盖了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等多项创新技术。

其中蓝晶芯片技术栈,展现了vivo底层芯片实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既包括和联发科深度合作、共同定义的“全大核”天玑9300旗舰平台,也包括了vivo首款6nm自研影像芯片等,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共同打造自身的底层芯片能力。

而蓝海续航系统,则带来了行业领先的电池技术,在业内首发了碳元重组技术、激光刻蚀技术和极片重塑技术三大技术,真正做到了容量大、充电快和体积轻薄,并通过系统级的优化和独立电源管理芯片,进一步提高了放电效率。

大模型方面,vivo自研了十亿、百亿、千亿三个参数量级的五款大模型,全面覆盖用户核心场景,模型能力全球领先,在C-Eval、CMMLU等权威榜单中持续领跑,成为目前布局大模型最全面的手机厂商,并且在各项参数上领先行业,并率先在终端机型上搭载和普及。

操作系统方面,vivo自研的蓝河操作系统具备“天生更智慧、天生更流畅、天生更安全”3大核心特性,致力于为用户和开发者开启一个智慧时代。蓝河操作系统BlueOS将AI大模型融入系统的底层设计中,让系统可以从应用到工具链实现全方位的突破。

影像方面,vivo自研的影像芯片持续迭代,进一步发挥了软硬一体的影像实力,和蔡司的合作也渐入佳境,在vivo X100上推出的超大光圈一英寸主摄、蔡司超级长焦备受好评。

和以往某项单独的“黑科技”相比,蓝科技矩阵让vivo真正从软件到硬件,从系统到芯片,从影像到AI所构建起了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展现了vivo当前的最强科技,也成为vivo最深的护城河。

对于头部的手机厂商而言,体系化创新的难度要远高于单点突破的难度,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真正能立足于牌桌之上的玩家,也必然只会是拥有体系化创新能力的玩家。而vivo通过蓝科技矩阵打造起的核心技术壁垒,也将帮助其拿下通过下一个AI时代的入场券。

03、宣战AI时代

2023,毫无疑问只是中国手机市场巨变的前兆,头部玩家之间激烈的角逐尚未分出胜负,不同品牌之间此起彼伏的销量排名见证了市场的跌宕,即使强如苹果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一席之地。

2024年年初,据美国投行杰富瑞发布的报告称,苹果在中国市场开年不利,新年第一周的销量同比下跌了30%,前文提到,BCI的数据显示其今年首周销量已跌至国内第四。

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分析机构仍对今年中国和全球手机市场持乐观态度,普遍预测行业将重回增长区间。研究机构Canalys预计,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3亿部,到2024年将增长4%,达11.7亿部。到2027年,将达到12.5亿部,2023-2027年将实现2.6%年复合增长率。

与此同时,2024年手机市场的高端份额持续提升,厂商之间围绕高端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高端机销量占比将达到24%,2024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销售额将同比增长6%。

让市场变动加剧的,还有AI浪潮的来袭,2024年,搭载AI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占比也将极大提升,给市场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IMG_259

尽管大模型在手机端尚未普及开来,但其巨大的潜力已经开始显现,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约4700万部,占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比重约4%。预计2024年全球生成式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

如今除了苹果以外,几大国产手机品牌均大举投入了AI大模型,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智能终端革命,大模型越来越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

毫无疑问,2024对所有厂商来说,都不会是轻松的一年,但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是需要企业静下心来打磨产品,修炼技术。

而vivo所擅长的就是本心而为,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下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提前布局大模型,发力高端市场,大举投入底层技术研发,为市场洗牌做好准备。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风高浪急之下,只有最沉稳的舵手才能踏浪而行,穿越周期。中国手机市场,正在迎来考验“定力”的时刻。

vivo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用户’是我们的方向,‘科技创新’为这段旅程提供不竭的动力”,沈炜在今年的vivo年会上如是表达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vivo要做的就是,借由伟大产品和极致服务为用户的生活创造愉悦体验,为世界带来有意义的改变。这一使命注定道阻且长,所以我们也要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行稳致远”。

作者 | 曾 广

编辑 | 董雨晴

运营 | 刘 珊

曹德旺,死磕一件事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30日 18:03
微信图片_20240130175448

78岁的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向来是行走的正能量。

最近,他在一次公开活动鼓励同行说:“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中国企业家要团结奋斗,迎难而上。”话音刚落,曹德旺就以实际行动,用真金白银践行了他的信心。

2024年1月25日,福耀玻璃公告宣布,将在安徽省合肥市投资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分别建设汽车安全玻璃、汽车配件玻璃和浮法玻璃项目,总投资57.5亿元。

不光如此,2023年12月30日,福耀玻璃还曾宣布,要在曹德旺的老家——福建福清市投资32.5亿,用于建设汽车安全玻璃项目。

一个月内,接连两笔合计90亿元的投资,一下子让福耀集团又火了。之后的一周内,福耀玻璃被吃瓜群众们两次推上热搜:一次是一个月内两度扩产,产能提升3成;另一个则是福耀集团股价30年涨72倍,成为股民心中的A股“抗跌扛把子”。

曹德旺也再次闯入大众视野。作为热衷慈善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曹德旺曾被人们赋予了两个称号:“玻璃大王”和“中国首善”。前者指的是福耀玻璃在行业中的地位,它目前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玻璃供应商;而后者则是因为他庞大的捐款额。

而在当下,许多企业家苦撑待变,要么面临经营压力,要么不知道如何转型。而“玻璃大王”,似乎又嗅到了新的商机。

01、大手笔押注汽车玻璃

一份统计数据在玻璃行业流传甚广:在中国,每三辆汽车里,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其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20%,人们因此称曹德旺为“玻璃大王”。

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玻璃大王却对新能源汽车“泡沫太大”多次表示担忧,“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块可能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泡沫,可能最后又会浪费很多钱。”

不光是炮轰新能源的泡沫危机,曹德旺还进行了一系列吐槽,“电动车是许家印那样的有钱人,才适合干的事情”,“我没有电动车,那是年轻人玩的”。

然而,2023年的市场大爆发证明了,新能源电动车是时代趋势,并非比亚迪、北汽、蔚来、小鹏等一众主机厂商的心血来潮,集体“编故事”欺骗消费者。

这让一直对新能源汽车有“偏见”的曹德旺,不得不回头审视自己的判断,从而拥抱新能源电动市场的智能化浪潮。

福耀集团官宣投资安徽的第三天, 曹德旺火速赶到了合肥,和安徽省相关部门商谈在投项目的落地细节,并进行相关签约活动。

曹德旺说,“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很大,是福耀集团看好看重的投资省份。”而在此之前,福耀玻璃未曾在合肥有大规模的投资项目。

为了表示诚意,曹德旺拿出了一份总投资57.5亿元的合同订单,堪称是福耀在国内最豪横的一次投资。

要知道,这波投资之前,福耀玻璃的汽车玻璃在国内已经有10个生产基地,但平均投资额度只有10亿左右,最高投资额也仅有22亿。

IMG_256

即使在1个月之前,曹德旺在他的老家福州福清的天投资额度也只有32. 5亿元,对比其在合肥的投资只有约一半。两厢对比之下,曹德旺对合肥的大手笔押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这也是福建商人典型的特征——看似不露声色,但一旦有大机遇,就敢把筹码扔向牌桌。而两次大手笔的投资,对于福耀集团的利好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天幕玻璃、HUD(head-up display 汽车抬头显示功能)等多功能性汽车玻璃渗透率不断提升,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单车配套价值,福耀玻璃自然不会错过这波由汽车智能化带来的车用玻璃大爆发的浪潮。

押注合肥和福清的90亿投资,相当于给福耀打了一针“强心剂”,意味着福耀玻璃将新增两条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这对于福耀玻璃来说,是产能的一次大跨越。

据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财报披露,福耀玻璃旗下浮法玻璃事业部目前共有9条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而以2022年福耀玻璃年产量1.31亿平方米汽车安全玻璃计算,此次两度扩产将占2022年安全玻璃年产量的35%。

曹德旺是有大举扩张的底气的。他在“企业家之夜”上表示,“福耀现在把银行存款减去银行贷款,还能剩几个亿,没有欠银行的钱,而且,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几倍。”

从现金流上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福耀玻璃账上货币资金193.84亿元。与此同时,正在大举投资的福耀玻璃,资产负债比率已经从2022年的42.9%,已经到了2023年三季末的46.8%。

而在一片产能扩张潮中,福耀也少不了开启更多融资方式。就在披露57.5亿元投资的1月26日,福耀玻璃同时向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和兴业银行福清支行各申请了3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

02、“中国首善”的海外冒险

曹德旺成为玻璃大王的经历可谓传奇之至。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一家年年亏损的玻璃厂。那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汽车玻璃市场由国外品牌垄断,一片实际生产成本只有百元左右的汽车玻璃被卖到几千元。

40岁的曹德旺,开始萌生了“要为中国人做一块自己的汽车玻璃”的想法。1987年,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3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福建最早上市的民营企业,福耀玻璃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由国外品牌垄断的历史。

靠着做汽车玻璃成为玻璃大王后,曹德旺的财富也急剧膨胀。然而,拥有巨额财富的他,并不是独乐乐,而是选择与人乐乐。他不断地捐款建中学、设助学金、资助灾区,还于2021年宣布出资百亿办福耀科技大学。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个人累计捐款160亿元,并创办了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河仁慈善基金会。

IMG_257

其实,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的普遍做法。有钱到了一定的境界后,企业家们选择匀出一些钱去做做慈善,社会反响好,自己也心安,但像曹德旺一样把慈善做到一定高度的大佬并不多。

作为一个闽系商人,曹德旺有一个不同的身份——有钱的佛教徒。他念经信佛,还亲自写了一本人生自传——《心若菩提》。有人问曹德旺:“如果只许你带走屋里的一样东西,你会带什么?”他回答说:“《金刚经》”。

他说:“人活一世,就是为了给他人带来幸福。”顶着“佛商”的名头,曹德旺的声望也不断走高,成了公众的认可度和知名度较高的一位民营企业家。

伴随着福耀的一路发展壮大,曹德旺也顺手开始了全球市场的竞逐,成为国际化布局方面的“老司机”。1995年,福耀集团就开始进军美国市场,2013年前后开始赴美投资建厂。

直到2019年度,福耀已经占领了全球汽车玻璃市场25%的份额,如今它已在美国五个州拥有了自己的工厂。

2019年,曹德旺将其在美国建厂的一系列传奇故事,汇聚成一部名为《美国工厂》的纪录片,这部拍摄历时四年多的影片,真实记录了福耀在美国投资建厂所遭遇的文化和制度冲突,还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不过, 这部由奥巴马夫妇投资拍摄的纪录片,原本意在讲述一段曹德旺先生的“出海”故事,却不料成了曹德旺舆论场上的一次事故。

曹德旺10亿美元海外建厂的行为,也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担忧,将福耀赴美设厂与“曹德旺跑了”划上等号。

此后,曹德旺在海外的一举一动,都被拿到放大镜下仔细研读。不过,进军海外市场近30年,福耀的海外市场营收已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超过45%。据最新数据显示,福耀玻璃全球市占率超过30%,海外市占率加速提升。

时至如今,福耀玻璃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玻璃制造商,国内市占率超过70%,全球市占率达30%,产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而受益于福耀玻璃业绩创新高,曹德旺的身家也水涨船高。

2022年曹德旺一人拿了718.6万年薪,而这一年,算上公司董监高薪水加分红共约4.3亿元,曹德旺一人分掉93%,拿到了3.9亿的分红。据2023胡润百富榜,曹德旺以210亿元的财富位列总榜单第253位。

02、赚了1000亿后有压力了

许多人认为制造业赚钱难,不少学者都拿“微笑曲线”说事,认为研发和销售才有高利润、高附加值,而制造环节处于产业低端。对此,曹德旺显然不能认同。

“有人说制造业难赚钱,我说不一定的。我算了一笔账,这30年白手起家,总共赚了1000亿元”,曹德旺笑着说。

曹德旺的经营哲学是深耕本业,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说另辟战场了,即使是核心业务的扩张,他都是慎之又慎。

作为福耀的掌舵者,曹德旺在令许多企业家心动的地产、金融面前,都选择了摇头,一门心思只专注于自己的汽车玻璃行业。天眼查显示,福耀集团当前对外投资公司共28家,皆为汽车玻璃上下游相关公司,无一偏离主业。

而时至如今,汽车玻璃依旧是福耀玻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九成左右。2022年该业务营收约25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0%。

IMG_258

不过,这并不代表福耀玻璃没有业绩压力。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随着上游能源和纯碱价格的上涨,福耀玻璃的毛利率一路下滑,从2018年近43%的高位逐渐下滑到2022年的34%。

为了扭转市场形势,曹德旺曾经退过一步。2020年,曹德旺决定瞄准汽车以外的市场,押注光伏玻璃行业,此举也成为继福耀暨进入美国海外市场之后最大胆的决定。

2020年美因供需失衡和产能限制等因素,光伏玻璃价格一度暴涨,然而,自2021年3月开始,光伏玻璃价格大幅度下调。两个月后,福耀集团决定大手笔进军了。

2021年5月,福耀增发1.01亿股H股,募资43.13亿港元(约35.06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大光伏玻璃市场等项目。同时,公司位于美国的全资子公司福耀玻璃伊利诺伊有限公司也已具备生产光伏组件背板玻璃的能力。

然而,此后福耀玻璃并未就光伏玻璃的扩产规模做出进一步规划。而时至如今,目前光伏玻璃并未给福耀玻璃创造多少营收,反倒是在高附加值产品收入占比的提升,对福耀玻璃的盈利能力带动效应很显著。

2023年上半年,福耀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0.31亿元,同比增加16.49%。在2023年半年报中,福耀玻璃表示,收入增加主要是公司加大营销力度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所致。

不过,这并未能彻底将福耀拉出盈利下滑的漩涡。进入第三季度,福耀还是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财报显示,三季度内, 福耀玻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2.9亿元,同比下降15.09%。对于下滑原因,福耀玻璃表示,由于三季度汇兑损失2.64亿元,使期内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8.19亿元。

对于曹德旺而言,2024年无疑将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靠着押注国内汽车玻璃的扩产,曹德旺期待福耀玻璃能趁着新能源智能化的浪潮扶摇直上。

作者 | 李 逗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刘 珊

中国网红疯抢劳斯莱斯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30日 13:17
微信图片_20240130120913

01、网红“标配”

网红的尽头是带货,带货的尽头是库里南。

作为英国顶级奢华汽车品牌劳斯莱斯旗下的首款SUV,库里南是太多人的梦中情车了。但动辄上千万的高昂售价,也让这辆车只能存在大部分人的梦里。

即使是劳斯莱斯旗下价格最低的车型——古思特,在国内标准版起售价也高达503万元。再加上几乎无限的高端定制业务,每辆劳斯莱斯几乎都能按照车主的需求量身打造,最终价格上不封顶。国外一辆限量版或高定版车型,价格甚至能冲破1个亿。

IMG_256

别看卖得贵,劳斯莱斯在顶级豪车市场的销量不遑多让。

2020年到2023年,劳斯莱斯的全球销量从3756辆增长到6032辆。刷新了该品牌成立119年的销量纪录。

虽然劳斯莱斯没有公布中国市场的具体销售数字,但官方称,2023年大中华区仍然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中国网红“功不可没”:疯狂小杨哥、辛巴、二驴、王红权星、痞幼这些拥有千百万粉丝的网络红人,全是劳斯莱斯车主,并且有的人还不止买了一辆。

比如辛巴,曾一下买了6辆售价在千万级的劳斯莱斯幻影,他公司的高管们也几乎人手一辆,“徒弟”们也纷纷将各种型号的劳斯莱斯收入囊中,让网友们羡煞不已。

广东电商峰会论坛的数据显示,2023年,疯狂小杨哥、辛巴、李佳琦的净收入分别超过了32亿元、30亿元和22亿元。即使是腰部的网红,一年净收入也能达到百万级。

IMG_257

▲(劳斯莱斯库里南)

“以前是富人打赏穷人,现在变成了穷人打赏富人”“每天看那些开劳斯莱斯、法拉利的网红,半夜还在直播间声嘶力竭地卖9块9的卫生纸,我感觉我赚不到钱也正常。”网友们调侃道。

网红圈里也刮起了一阵风,似乎谁没有劳斯莱斯,谁就不能算真顶流。

于是,网友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不是真网红,都把“喜提劳斯莱斯”当作日常生活的标配,发布到社交平台,营造出了互联网上“人均劳斯莱斯”的错觉。

不可否认,这两年,中国网红确实给劳斯莱斯的销量带来一定助力,但这其中也有浑水摸鱼之辈。

比如最近“翻车”的某位女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喜提劳斯莱斯幻影加长版的帖子,结果却被万能的网友们扒出,该车的车主另有其人。

这个套路和曾经红极一时的微商通过“假提车”自我包装的套路如出一辙。某豪华品牌销售人员曾在朋友圈吐槽,一个搞微商的客户来提车,结果带了一大堆人来轮番拍照,“还个个都宣称是自己买的,我在旁边听着都尴尬死了。”

蹭车拍照的网红虽然激怒了一些销售员,但也让一些经销商看到了商机,开创了“拍照一张200元,全套提车仪式1000元”的“创新”盈利模式,并且把广告写在了店面显眼处。

后来,车圈也闹出过不少被网友至今都津津乐道的段子。最著名的是“数十名微商怒提一辆保时捷卡宴,4S店整月的饮料都被喝光了”的帖子,成为网友们茶余饭后的“快乐源泉”。

微商爱用的“恭喜XX喜提爱车”等句式,也被大家发展成了红极一时的“喜提体”——“26岁喜提劳斯莱斯,仪式感满满。没有靠任何人,全靠自己P图”“20岁出头就能拥有劳斯莱斯的秘诀是,自己P图”等。

IMG_258

最近一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网友开始琢磨起AI换脸,不光自娱自乐,有时还替网红操心。前段时间,在网上一夜爆火的“闻神”闻会军,第二天就被“喜提库里南”。有网友调侃:“你失约的劳斯莱斯,我们替你P了。”

除了网红爱买之外,库里南也是高端租赁市场的香饽饽。

在某租车App上,「市界」发现,该公司在北京就有6辆库里南可以租赁,基础起步价格1.3万元/天。这个数量属于该商家最多的车型之一,并且车龄都较短。

另一家北京的豪车租赁公司店员告诉「市界」,他们家也常备着5辆左右的库里南,比古思特更受欢迎一些。“古思特这种轿车基本都是用在商务场合和婚礼的,库里南还能自用,有些客户是为了自己开着过过瘾,或者正在考虑买,先租辆体验体验。”

02、为什么网红偏爱劳斯莱斯?

无论是真车主还是假车主,在互联网上这么一折腾,足见中国网红群体对这个百年超级豪华品牌的钟爱。

但为什么不是宾利、不是法拉利、不是兰博基尼,大多数网红偏偏选择了劳斯莱斯?

要知道,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超豪华品牌宾利,2023年全球交付量13560辆,虽为历史第三高,但同比下滑11%;中国市场更是销量下滑最为明显的市场之一。

宝马集团旗下的“大劳”为什么获得青睐?

从国内售价来看,劳斯莱斯503万元的起售门槛,比宾利的248万元、法拉利的276.2万元、兰博基尼的254万元高出近一倍。

而贵,正是网红所需的,用钱撑场、打造成功人设,彰显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网红吴迪曾透露,自己女儿就读的贵族学校,每个月学费5万元,有次他参加学校运动会,发现班上一共19名学生,有18个父母开的是劳斯莱斯。而他那天开了一辆埃尔法停在“大劳”的旁边,尴尬极了。

小杨哥也直言,自己购买劳斯莱斯,主要是用作商务接待,有时候一辆车就能改变对方对自己的认知。“有的品牌、董事长来了到机场了,得用这个车去接待”。

和法拉利、兰博基尼等有着超跑属性的品牌,出席的场合完全不同,劳斯莱斯一直代表着企业家、商业大佬的形象。

当然,网红偏爱劳斯莱斯,还有一个原因:这牌子有钱就能买,而法拉利就不一定了。

一位法拉利经销商告诉「市界」,法拉利有着不少潜规则,虽然入门版本的车型可以随意购买,但一些特殊版本或稀有的车型会设置购买条件。

另据海外的车企观察人士透露,有些豪车是等待车主选择,但法拉利是要自己选车主。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再多的钱,可能也不是法拉利的目标客户。

因此,市场时常出现法拉利一些稀少车型的二手车,比新车还贵的“奇景”,其他超跑品牌也基本如此。

从品质、产量和商业模式看,劳斯莱斯的稀缺性更多源自高价格和定制。这也是能吸引到中国网红、创下全球销量新高的所在。

劳斯莱斯一切都按照最高规格打造,除了不擅长干超级跑车的那些事,其他各方面几乎都达到了“天花板”级别。

清一色的12缸引擎,除了布加迪这样的顶尖超级跑车,还没有哪个品牌比它缸数更多的了。劳斯莱斯的车漆和经典车标“欢庆女神”的选材,以及内饰皮质、木饰、碳纤维等等,皆为讲究货。

IMG_260

隔绝感是豪华车的一大评判标准,劳斯莱斯从轮胎、座椅骨架到空调管道,再到中控台、车门、后备厢的每个零件,几乎都带有阻尼或消音材质。与世隔绝的感受,成就了“开着劳斯莱斯以60英里/小时行驶时,车内最大的噪音来自于中控台的时钟”这句著名的宣传语。

劳斯莱斯不仅配备了顶级的“料”,还号称拥有顶级的“工”。

比如车头标志性的欢庆女神,手工制模,人工+机器打磨处理,整个处理时间算下来,得以“天”为单位计算。

车身侧面的腰线,不靠机器喷涂,而是由一名专业的师傅,拿着昂贵的油漆和松鼠毛特制的毛笔,手工绘制而成,完全没有借助任何机械工具。画好一辆车,一般需要耗时3个小时。

车内的星空顶需要打1340个小孔,并将光纤穿过每一个孔洞。而劳斯莱斯完成的最复杂的刺绣项目,是款特别的幻影定制版车型,总共有100万个单独的针脚,每一针刺绣的顺序,落针点都不容出错。

IMG_261

▲(图源/劳斯莱斯微博)

总之一句话,你可以简单地将一辆劳斯莱斯视为奢侈品的大集合。

但,世界上没有两辆相同的劳斯莱斯。以上这些“料”和“工”,都可以根据车主的喜好特别定制。据悉,2023年售出的6032辆车,全部为定制版。

贵、有钱就能买、这钱花得值,成了中国网红偏爱劳斯莱斯的主要原因。

03、劳斯莱斯也需要网红代言?

如果说,网红需要靠劳斯莱斯的光环巩固身份和地位,那反过来,作为“汽车工业顶点”的劳斯莱斯,难道也需要网红给它带流量吗?

是的。这肯定的答案估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不只是中国网红爱劳斯莱斯,国外的网红也为该品牌“带货”。

曾在劳斯莱斯全球总部从事公关工作的Maria Tudor撰文表示,请网红们推广宣传是性价比极高的营销方式。劳斯莱斯并不会直接付钱给网红,只是邀请他们参加“有钱也买不到”的VIP活动,就可以让劳斯莱斯触及到大量的奢侈品受众。

“几乎没有网红会拒绝与劳斯莱斯建立联系,我们只需要支付机票、住宿等活动费用,一次活动的整体开销甚至小于卖出一辆劳斯莱斯产生的利润。”该人士写道。

在大众的观念中,富豪、名人、企业家、明星与劳斯莱斯的契合度最高,明星往往是品牌推广的首选。但Maria Tudor表示,即使是劳斯莱斯也需要权衡投入与回报,以及明星的影响力是否“喧宾夺主”。相比之下,网红更适合当下的传播规律,并且能抓住更为年轻的富豪们。

2018年10月,Maria Tudor的团队挑选了30名网红,参加在美国怀俄明州举行的劳斯莱斯库里南发布会。网红们将汽车包装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自然又轻松的曝光方式,为品牌引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方面,劳斯莱斯要保持稀缺性以提升产品和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劳斯莱斯也希望自己的车能更多的出现在公众场合提升曝光量,让更多有消费能力的人看到和欣赏,而不是躺在富人们的车库里“吃灰”。

IMG_262

▲(图源/劳斯莱斯微博)

十年前,劳斯莱斯的高端客户主要来自地产、金融与矿业。而近十年,互联网、智能科技、游戏与医药行业的兴起,催生了一批更为年轻的企业家和富豪,从财富拥有量看,超级网红也能算是其中之一。

伴随车型和定制业务的更新升级,劳斯莱斯的官方数据也显示,他们客户群体也确实变年轻了。

2010年,劳斯莱斯的全球平均售价约为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93万元),客户平均年龄为56岁。

而到了2021年,劳斯莱斯全球平均售价约为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86万元),客户平均年龄仅为43岁。中国市场的客户平均年龄还要低一些,在39岁左右。

最新消息是,劳斯莱斯首款纯电动车型闪灵(Spectre),中国首批即将交付的车主平均年龄大概是37岁,是整个劳斯莱斯产品线里平均年龄最低的。

IMG_263

▲(图源/劳斯莱斯微博)

对于请网红推广这件事,劳斯莱斯持开放态度,却也因此翻过车。

劳斯莱斯在中国最具争议性的事件,无疑是2021年请到晚晚和林瀚这对网红夫妻,为其拍摄了一段宣传片并发布在了官方微博上。

网友们扒出了这对网红夫妻不少“黑历史”,认为与劳斯莱斯的品牌调性不匹配。并且还有车主指出,该网红当时也并非劳斯莱斯的所有人。

彼时,身处事件中心的这对夫妻在官方微博下,直接与这名车主和网友们吵了起来。

事件迅速发酵,王思聪也闻讯赶来表达不满,“突然觉得劳斯莱斯很low,以后不会再买了”。此一言也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最终,劳斯莱斯官方表示诚恳聆听反馈,下线了该视频。

“顶级奢侈品”与“网红”,两个看似完全不搭边的群体,劳斯莱斯在国外玩得还算比较灵,为什么到了中国市场就“翻车”?

其实在配不配拥有劳斯莱斯这件事上,“老钱”不必高贵,“新贵”都是平等的。

只不过,公众对某些中国网红呈现出来的价值观不敢苟同,而且用低俗手段博眼球、大把赚快钱的网络主播,带偏了网络风气和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让“网红”一词带了贬义。

虽说职业不分贵贱,但小杨哥曾在直播中表示,网红不是很光荣的职业,小孩子们不要想着去当网红,要做航天员、医生、科学家、警察这样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

一位常年往返欧美,从事奢侈品行业十多年的商户告诉「市界」,西方有钱人“炫富”更加赤裸裸,品牌做推广时对于网红的选择,也没有中国人想象中那么严格。

“欧美比较追求奢华主义,炫富也是他们所谓‘文化’的一部分,和中国的观念不太一样。他们选网红也不严格,只要近期没有特别严重恶劣影响的就行。这个套路如果照搬到中国,风险应该会比较大。”

作者 | 黄 硕

编辑 | 田晏林

运营 | 刘 珊

董小姐多撒了2个亿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9日 19:12

▲(图源/格力电器官方微博)

董明珠又冲上了热搜。

1月29日,“董明珠宣布将多发2亿年终奖”的话题被羡慕坏了的网友送上了热搜,“又是别人家的公司”“董小姐是中国好老板”。对于大手笔发年终奖一事,董明珠的初心是,要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利他思想有助于企业发展。

年终奖承诺,董明珠是1月28日在格力2024全球梦想盛典上说出的,当天身穿银色连衣裙的她,在演讲中放出了一连串利好,2023年格力营收超2000亿,利润超270亿,纳税176亿,近五年分红每年平均超140亿……

1月29日,格力电器领涨家电板块,每股报35.06元,上涨4.16%,总市值一日增78.8亿元至1974.37亿元。虽然董明珠自称不关心股价,强调格力电器不靠股价生存,但57万格力股民还是高兴坏了,在股票交易平台上分享着喜悦。

01、大方撒钱

不得不说,董小姐很懂打工人,也很懂流量。

时值岁末年初,笼罩在不少人头上的裁员乌云还未消散,格力掌舵人董明珠的一句“多给格力人发两亿年终奖”,主打一个对比和反差,再度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有总比没有好”“明年去格力当工人去”“不论平摊到每个员工的金额是多少,董老板还是很给力的”......在微博热搜话题“董明珠宣布将多发2亿年终奖”下,无数打工人羡慕坏了。截至发稿,该话题阅读量近7000万,讨论量上千。

董明珠的“年终奖喜讯”,出自格力电器1月28日在珠海举办的2024全球梦想盛典。当天,包括格力员工、供应商、经销商在内的近2万人齐聚珠海格力职业学院,晚会从傍晚7:30开到次日凌晨。从格力官方和现场员工晒出的照片来看,4个多小时的晚会,被领导致辞、歌舞表演、全体员工宣誓等环节“塞”得满满当当。

“2023年,格力纳的税是过往33年最高的,企业经营也取得了最好的成绩。”董明珠上台演讲时话语坚定,言语间试图重新定义“好企业”的标准:“一个好的企业,不是靠股价来支撑,而是靠创新和实力”“除了看营收,更应该看创造了多少利润,这更能说明创新的重要性”。

▲(图源/格力视频回放截图)

紧接着,董明珠说出了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格力会多拿出两个亿给员工发年终奖。

这多出来的两亿,怎么分?是现金还是等价物品?「市界」就相关问题联系格力工作人员,截至发稿并未回复。但在社交媒体上,一些自称格力(前)员工的网友表示,往年过年,格力的年终奖由“奖金+积分内购”构成。“主要是发虚拟福利券到员工账户,用于购买格力电器产品。”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格力员工人数约为7.2万。假如2023年格力员工总数没有变化,按照“平均主义”,把这2亿元按人头均分,每位格力人能分到约2778元。但这显然过于理想。一位资深HR告诉「市界」,董明珠所说的2个亿,是自上而下针对整个格力来说的,具体分配还得看公司内部的薪酬结构。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项目(或者子公司)根据目标任务或者绩效完成情况,会拿到不同比例的奖金包。其次还要考虑到领导层的分红,要看领导在薪酬结构中占据怎么样的一个比例,最后才是具体到基层员工个人身上。”该HR向「市界」表示。

董小姐的“两亿”大礼包,究竟会落到哪些幸运儿身上,还未可知。但逢盛典就给福利的操作,算是被整明白了。

2018年5月,在格力举办的“2018再启航梦想盛典”上,董明珠就曾宣布,“只要是格力人,我保证,我也承诺,一人一套房”。2023年,被问及分房进度时,董明珠霸气回应,“格力第一批3700套本来已经分了,但这几年确实受到特殊环境的影响”,董明珠同时表示,“格力此前作出的‘集团员工一人分得一套房’的承诺不变”。

给员工福利的同时,董小姐也不吝于给股东福利。1月28日当晚,董明珠就表示,格力2003年拿出2亿元分红 ,2012年分红30亿,过去5年平均每年分红超过140亿。

02、重回2000亿

格力电器对员工、股东大方背后,是业绩创了历史新高。

当天,董明珠还揭露了2023年的业绩,称去年是格力电器成立33年来业绩最好的一年,预计营业收入2050亿元-2100亿元,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而格力上一次营收突破2000亿大关,还是在2018年和2019年。

▲(图源/格力视频回放截图)

有机构推算,按照归母净利润中值计算,预计格力电器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81.50亿元,超过2018年的262.0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增速达到14.90%,为2019年以来最快增速。

业绩预告一出,资本市场立刻看涨格力电器。就在董明珠发言次日,1月29日格力电器股价高开,每股报收35.06元,上涨4.16%。“董小姐说未来五年业绩翻一番,这句话值一个涨停!”有股民满怀信心地表示。

不过对于格力电器来说,这一年过得并不容易:首次跌出世界500强榜单、解散了多年不看好的手机团队、营收规模与美的越拉越大、增持格力钛后又一度引起股价暴跌,种种举措让外界对于格力的质疑倍增。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董明珠,她去年8月曾回应称,跌出世界500强一点也不难过,格力健康发展,总比爆雷的世界500强好,世界500强只看销售收入,有何意义?“企业好不好,自己心里有数;有没有病,自己知道。”

董明珠的这番言论毫不意外地上了热搜,过去一年她像热搜附体一样,频繁霸榜。从孟羽童到王自如,从引起吐槽的玫瑰空调再到参加综艺节目频出金句,70岁的董明珠成为了为数不多,仍然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企业家,几乎一举一动都能轻而易举被送上热搜。

回到公司层面,业绩低迷了几年的格力电器为何又能创新高?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空调行业在2023年的强劲复苏有关。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3年,家用空调生产16328.2万台,同比增长12.3%;销售15694.6万台,同比增长10.4%。奥维云网大家电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饶是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销售走势,2023年全年家用空调内销出货量依然超过9000万台,规模创历史新高。”

此前国盛证券的研报也分析称,2023年可能成为2018年以来空调投资最好的一年,“受到原材料价格下行等因素,空调产业链的盈利能力有望修复。”

在空调行业复苏的2023年,七成营收都来自空调业务的格力电器,能收获良好的业绩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2023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的营收为1558.12亿,同比增加5.03%;归母净利润为200.92亿,近三年首次突破200亿大关,同比增加9.77%。

“2023年,格力电器的业绩增长主要是恢复性增长,以及多元化战略推进的成效,营业额超过了历史顶点”,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告诉「市界」,“另一方面,格力原来主要靠线下实体专卖店,这两年不断在推动销售渠道的扁平化变革,向电子商务转型等一系列措施都有利于格力恢复业绩增长。”

由于线上渠道起步较晚,格力电器对于线上渠道十分看重,董明珠更是亲自下场直播带货,试图在线上渠道站稳脚跟。从2023年三季报数据来看,线上渠道的发力的确很有帮助,助推格力电器毛利率达到了30.13%,同比上涨了2.69%。

市场复苏外加格力初见成效的渠道改革,让格力在2023年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不过从行业整体来看,作为家电三巨头之一的格力,与美的、海尔智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以三季报的数据来看,美的营收为2923.80亿元,海尔智家的营收为1986.57亿元,分别比格力电器高出1365.68亿元、428.45亿元。而在去年同期,美的和海尔智家与格力电器的营收差距分别为1234.31亿元、364.62亿元,可以看出,格力电器与两家巨头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大。

《论语》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年正好满70大寿的董明珠,未来还能再带着格力往前跑一段路吗?

作者 | 张继康 李丹

编辑 | 陈芳

运营 | 刘珊

哲库解散这一年,行业只是回归理性了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9日 16:03

芯片产业,正逢变阵之时。

在经过明星芯片创企哲库Zeku一朝解散3000人、AI算力显卡“一卡难求”、全行业进入库存去化过程的调整之年后,新一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又在前方。

在2023年11月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的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曾讲道,(当下市场)整体仍停留在底部,行业的下行可能会持续到2024年,预计将呈现出一个“Double-U(W)”走势。

而到2024年,芯片制造龙头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光刻之王ASML的CEO Peter Wennink均将卸任。这又为奉行“数一数二”原则的芯片半导体行业,平添了许多变数。

无论是市场正在进行的频繁吞吐与调整,还是行业领导者正逢一代新人换旧人,都说明变局的降临。

在此之际,我们想要探寻过去的一年从业者的真实体感,也想厘清产业潜藏的发展逻辑。

为此,我们独家对谈了芯片招聘服务平台研分网的联合创始人高汕。研分网成立于2015年,客户涵盖海康威视、纳芯微电子、安路科技等知名芯片企业。

01、“Zeku解散是芯片招聘的分水岭”

Q:研分网刚刚发布了《半导体行业秋招总结》,现在行业的招聘热度如何?

Q:据我们统计,集成电路行业开启2024届秋招的企业数量约为700家,较2023届下降30%左右。 在开启秋招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HeadCount需求较23届有明显下滑,部分企业与23届需求基本持平,极少部分需求增加。

大多数企业开始校招的时间在8月份-9月上旬,与2023届的“金7银8”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取消了原定7月的提前批,并且在秋招前期仍处于观望状态。

(图源/研分网)

而且2024届秋招整体薪资水平较2023届略微下调,降幅约10%左右,其中数字IC相关方向降幅更为明显一些。 (注:数IC就是处理数字信号的器件,比如CPU、逻辑电路等,这里提到的相关岗位指CPU设计、GPU设计等等。)

Q:2023年是集成电路行业招聘缩紧的一年。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2023年4月份的Zeku解散是个分水岭。

其实从2022年开始就有一些冷静的迹象出现了,比如各家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库存周期过长的状态。当时有的公司库存期一度达到了300多天,也就是企业一年不增加新订单,单靠销售就能卖一年,这时候很多企业为了盘活资金链而开始折价出售商品、去库存。“降本增效”是芯片企业2023年的发展主线,企业经营不好,招聘也会缩减。

但一开始,大家都是预期2023年的第三季度会回暖,因此年初也都在正常地做招聘安排。Zeku的解散非常突然,大家都没有想到市场会这样:一家背景如此雄厚的企业都没有支撑下去,说明市场比大家预想的还要惨淡。

我最能感受到的就是招聘的缩紧。从Zeku解散后,大量的员工流入市场,导致短期内招聘市场饱和,从2023年5月、6月开始,很多公司就会告诉我们说岗位freeze了、没有那么急招了。

Q:当初的Zeku给行业带来了什么变化?

A:很多人说Zeku的高薪搞乱了整个招聘市场,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种高薪之前虽然稀少,但本就是存在的。

2019年之前,进入行业的工程师数量较少,但2020年之后大量初创成立,导致芯片招聘市场供需关系急速倾斜,继而出现大量公司通过高薪挖人的情况。

当时不只是Zeku,多家企业薪资都居高不下,甚至有签字费20w的情况。到现在为止,这种情况也仍然有。像2023届的校招里,也确实有优秀的应届生拿到了60多万的年薪,行业目前对优质人才的待遇仍然是很乐观的。

那Zeku到底带来了什么?它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在不合理状态下获得高薪的机会。之前行业是分工明确的,像做IC设计或者做工艺的人基本都是从事自己的方向,不会想要转方向到验证数字设计等等。

但是Zeku招聘的时候,给大量没有相关背景的学生以及转方向的工程师四五十万的年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家突然发现转行是一条低成本且非常高回报的路径,导致从这之后几年一直有人转行进来。

比如我知道的一个案例,有企业花四、五十万年薪招来一个985名校的应届毕业生,但这个毕业生连Cadence都不会用,就好比建筑工地高薪招来的工人不会和水泥。(注:Cadence为芯片行业常用的设计布图软件)

更有甚者,有企业在2021年招聘的时候,面向头部高校提出了“免面试”,学生提交简历直接发offer,毫不关心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在后来行业收紧队形的时候,受影响最严重的也都是这些人。

所以说,这种给0基础员工高薪的状态是不正常的。当然芯片行业会一直符合二八定律,高薪的20%人才是会存在的。

Q:那为什么说Zeku的解散是个分水岭?

A:很多人都说Zeku解散之后,他们的3000多名员工涌入市场,把各家公司都填满了,导致整个市场人才泛滥。

但事实上是国内整个IC市场得有几十万的从业人员,怎么可能因为增多了3000个待业人员,就导致行业就业不行了?当时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大概事后一个月的时间,这些人员就被市场消化的差不多了。

所以我认为不是Zeku的3000人把市场填满了,更大程度上是Zeku的解散,让很多企业去审视了一下自己:

“这样一家背景这么雄厚、资金这么丰富、高薪招来如此多人的一家公司做不下去了,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盲目扩张呢?”

所以也就是在那之后,很多企业喊出了降本增效的口号。因为用人成本是半导体企业很大的支出项。一家公司招10个研发工程师,一年光工资可能就要达到几百万人民币了;更何况一些上百人的企业,每年人员薪酬会高达几千万人民币的固定流水。

所以无论是裁员、降薪,还是收缩招聘,背后的逻辑都是企业需要降本增效。

02、“未来几年的变化和吞吐,会让芯片行业回到正常状态”

Q、作为芯片行业的观察者,我认为企业更加理性、收缩队形是让产业良性发展的好事,但是对于你们这样的招聘服务平台来看,似乎并不是个好消息?

A:对我们这样的供应商确实影响很大。

之前是企业招不到人,他需要我们这样的供应商去给他带来流量和简历。但是现在,企业自己就能收到很多简历,或者企业的用人需求变低了,这种情况下它为什么会用我们这样的平台?不只是研分网,所有的平台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不过,当面临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转变,更需要思考我们应该提供哪些价值,才能让自己不随着行情波动受到很大的冲击。

招聘的市场需求是固定存在的,我们更多地在思考企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并以此来提炼我们的价值。像现在我们平台更多是做招聘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雇主品牌建设的服务等等。

Q:招聘的需求是固定存在的,但是近两年来学微电子的学生、转行进入IC行业的人还是非常多。这种供过于求的现象会不会变成一种新常态?

A:招聘市场的动向背后有行业波动的原因,2020年前后很多公司成立,首先得要大量招人。但在2016年之前,很多的微电子、IC专业出身的候选人,都投去互联网或者金融这种行业了,导致当时整个芯片半导体行业内没有那么多的人才给企业使用。

由于一下子供少于求,行业内开始有高薪挖人、跳槽工资翻一番的情况。我自己的一个朋友当初一年“两连跳”,从一家知名芯片公司跳到某一家公司,最后跳到一家车企,平均每次跳槽都能涨薪50%。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很难复现了。我也和很多从业者、行业专家讨论过这些问题,我们的共识是涌入行业的人,将来肯定会经历一轮淘汰的。

站在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已经不是前两年那种只进不出、而且进来之后就能有很好发展的态势了。

所以从业者首要要考虑的问题是,在行业一个正常吞吐、变动的状态下,该怎么保证个人的能力不断进步。

Q:行业开始理性,但注定会有个别人被甩出这个行业。

A:这个是没办法的,因为做企业并不是做公益,能力不行的人注定要被淘汰。这也是需要从业者调整心态的地方。

在和从业者沟通的时候,他们的心态都表现得比较一致。很多从业者正在直面落差感。

举个例子,前几年行情好时,很多985、211的同学会把比亚迪作为一个保底的选择,后者基本投了就能拿offer,所以同学们戏称它是“点击就送”。但是今年情况不同了,比亚迪开启校招的第一天,24小时内就收到了12万份之多的简历,同学们对它的戏称也变成了“爹迪”,再到后来的“迪爷”从这就能看到学生们的求职心态变化还是蛮大的。

另一方面,很多从业者也高度紧张,担心企业调整自己被裁员、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胜任,诸如此类。

03、“高端制造业也是制造业,要认清它的本质”

Q:提到落差感,芯片行业这几年薪资变化很大?

A:先讲校招,2021、2022年,校招薪资是稳步提升的,其中特别是各家给到的研发岗薪资,都是一骑绝尘。

但是今年24届毕业生(2023年秋招)的薪资比23届已经降了大概有10%了,整体在微幅下降的状态。

社招的变化就很明显了,更早之前,很少有企业能接受一年相关岗位的经验,还拿高薪的候选人。

在2021、2022年,如果一个候选人月薪是30k,干上个两三年跳槽就能冲50k、70k,工作五年的遇到有好机会搏一搏说不定年薪能上百万。

但现在来看,三五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员工想跳槽,基本上很少有涨薪的机会了,绝大多数岗位给的都是平薪,甚至是降薪。像我最近推的候选人,能涨薪的已经不多了,即便涨薪也是微涨。

总之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企业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要花什么样的钱就要招什么样的人。

Q:那会不会有这样的案例,某个人在Zeku这类企业短暂地拿了一阵子行业高薪,结果经过调整,又降薪回了自己原本的水平?

A:很常见,不光Zeku前员工是这样,当时为什么有一批人转方向甚至是转行进入芯片行业?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他们明知道这样转进去可能未来发展会受阻,但是薪资翻倍的诱惑太大了。

结果很多人做了短短一年时间就被裁了,而且这时候他的薪资和能力不匹配,是没有企业能够接盘的。

后来大家意识到这个状态之后,有一部分人降低了自己对薪资的心理预期,也有一部分人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去了,慢慢也都找到工作了。

因为整体行业上来看,现在还是有缺口的,还没到过饱和的状态,只是企业不急招了。

Q:想对芯片行业求职者说什么?

A:我觉得现在很多同学的择业观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盲目把芯片认知为一个低成本获得高薪的职业。这就导致大家后续发展的时候会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失去对职业的兴趣等等。

但是芯片行业的真相是,它是高端制造业,制造业的本质还是在的,比如说Fab厂里还有很多需要三班倒的岗位。而整个半导体行业环节多、分工细、体量大、工程师成长周期慢。

这份工作不像销售等别的工作,你的工作结束了,马上就能见效。这种“成一单就是一单”的职业认同感在芯片行业是很难建立的。

在某个项目里,芯片工程师只负责其中的一个模块,研发过程会是枯燥的;到真正的流片跑通、产品上市、取得商业回报,周期就更长了。

所以人家都说,做集成电路,要10年坐得了冷板凳,对吧?

大家要想清楚,进入这行究竟是为了什么:高薪?更好的发展?还是兴趣所在?

作者|董温淑

编辑|董雨晴

抖音靠低价抢了2000亿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9日 13:53
微信图片_20240129133452

2024年刚一开年,弥漫在本地生活上空的硝烟味陡然浓烈起来。

据海通国际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的GTV(核销后交易总额)完成了接近2000亿元。虽然据「市界」了解,这个数字比照抖音2023年初的预期有不小距离——年初集团给本地生活制定的目标为4000亿元。而2023年上半年,抖音本地生活销售额刚刚突破千亿——其中由直播带来的GMV占比在30~40%之间。

不过,抖音这样幅度的增长,已足够令美团卧榻难安。

新年伊始,美团高级副总裁、到店事业群总裁张川发布了一封长达4200字、措辞严厉的内部公开信。在这封信中,关于战役、战争的字眼出现了不下10次。张川提醒美团员工:“这不是短期战争,而是一场残酷并且煎熬的堑壕战。”

当下节点如何生死存亡,更被张川比作了“淘汰赛时代”。他直言:“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到一线去,到战场去”。2024年,美团需要围绕“低价”做文章:管理体系需要了解商家变化,找到核心商家,“以真正建立天天低价的供给体系”。

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面前,这场本地生活的战役势必更加紧迫而血腥。

01、抖音如何拿下城池?

1月2日,新年复工第一天,抖音便“急不可待”地发布了一份《2023年度数据报告》成绩单。资料中显示,2023年抖音生活服务平台总交易额增长256%,有超过450万家门店获得生意增长,入驻服务商数量增长1.79倍。

过去一年,抖音上升势头迅猛,并在终端投入了肉眼可见的补贴力度。北京白领白露告诉「市界」,她过去一年在抖音上搜索低价餐饮团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和乐趣。如今她的手机上,囤了不少例如半亩园售价3折、80多元的牛杂锅套餐;峨眉酒家售价5折的4人套餐。

这些折扣券既为她提供了不少全家出行、朋友聚会时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她对于抖音“餐饮有低价”的消费心智。“出门找餐馆时,已经习惯性地会到抖音上搜索,附近的商家有没有团购活动。”

从2021年前后,抖音在本地生活开始发力,并对美团发起冲击,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但据接近美团的人士告诉「市界」,至少在2022年年初以前,美团对此是判断和准备不足的。

“美团认为自己已形成了稳固的商家货架体系。抖音虽然可能会靠直播、短视频蚕食一些到店业务,但美团不觉得会对自己的大盘构成威胁。在外卖等更高运营壁垒的到家业务上,美团认为抖音就更难起量了。”

事实证明,美团的这些思考谈不上误判。如前所述,抖音2023年本地生活并未达到集团预期。一方面,这与抖音对外卖目标过于乐观、KPI制定得太过激进有关。据「市界」了解,2023年初抖音曾希望外卖业务实现1000亿元,但由于各种环节未打通,日单量极少。2023年上半年,抖音便放弃了这一目标,将之大幅下调到了50亿。

IMG_256

另一方面,抖音本地生活直播虽然起量较快,但在冲动购买下,核销率难以保证。

据「市界」从相关渠道了解,2023年里,餐饮业务是抖音本地生活GTV的主要来源,占比约为60%。而直播业务占比约在大盘的30~40%之间。据抖音相关人士对「市界」表示,其中特别是超过150元/人的高客单价产品,用户购买后的核销率表现一般。“抖音内部也认为,直播对于本地生活增长的实质性拉动,会越来越有限。”

但真正给美团造成直观困扰的,是抖音“搜索”对于美团货架营销阵地的威胁,以及无数中小商家的视频“种草”。

据「市界」从前述人士处了解,2023年抖音搜索带来的业务,占据了本地生活广告投放的大头,“核销率也能达到60%左右”。这也意味着,许多像白露一样的新用户,开始在抖音上形成“目的地”心智。他们被一些低价促销吸引,开始形成主动搜索的习惯——而这也进一步影响着商家,愿意将更多营销、广告费用向抖音转移。

与此同时,抖音众所周知的流量池、精准推送,带来的视频“种草”能力,以及“探店”等玩法模式,也让许多新商户将第一站营销阵地放在抖音。

在抖音发布的《2023年度数据报告》中显示,相比2022年,平台短视频交易额增长83%,平台直播交易额增长5.7倍。2023年前三季度,餐馆等中小商户通过抖音发布的商单同比增长98%,达人全年总交易量增长了2倍以上。基于探店内容,实体商家收入增加了946亿元。

抖音表示,未来一年将投入5亿元鼓励扶持达人探店,包括通过一口价现金补贴的形式鼓励达人接商单;推出“探店宝”撮合商家和探店达人;对探店达人进行培训和带货指导等。

近日,据国盛证券预测:2025年抖音到店GTV或将实现3000亿,可以达到美团一半;抖音到店广告、佣金合计收入将达 590 亿元,或将赶上届时美团到店、酒旅的业务收入。

02、美团提升防御等级

抖音的进攻,加上股价受迫,终于在2023年令美团如梦初醒。

据某连锁茶饮从业者对「市界」透露,2022年左右,美团对抖音更多是以防御性运营为主。例如,在美团收银体系上,不允许抖音的团购核销券使用。“这逼迫抖音必须劝服店方,单独派出人手来核销团购。点餐繁忙时,给用户和店方带来的体验很差。”

不过如前所述,这种级别的防御,如今早已不能阻挡抖音的攻势。从财报层面,2022年下半年开始,美团的到店业务广告收益出现下滑。“不过这个危机,后来又被2023年初餐饮行业的复苏和开店潮短暂抹平。”上述人士对「市界」说。

随着消费环境的转向,美团的布局开始加快脚步。2023年2月,美团对标抖音的“特惠团购”,上线了“特价团购”。不过彼时,美团App内的SKU数量相对抖音,还明显不足。

2023年7月,美团在首页开辟了“美团直播”的一级入口。8月,又在首页底部的菜单栏中心位置上线了“视频”标签,将短视频引流入口提高权重。消费者小乐发现,从那时起,她在美团上开始能找到一些真正优惠的品类。“比如绝味鸭脖在美团直播上线了一些9.9元甚至低至5元的单品。”

另据媒体报道,美团还为愿意在抖音“优惠团购”中下架、或者愿意提供更低价的商家,给予了巨大流量扶持、或者减免租金的优惠。

美团在营销层面加大力度效果一度明显,直接带来了财报上2023年Q3内,营收与经营利润均取得超过20%的大幅增长。不过,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团在价格战上的昂贵投入,也让其付出了一些成本。

据2023年最新Q3财报数据显示,美团佣金收入从47%下降至31%;销售及营销支出则高达169亿元,同比增速55%;营销费用率达到了近7个季度最高,为22.1%。

更重要的是,美团的“低价攻势”是否会收到长期效果,开始引发市场担忧。2023年11月28日,美团在三季报公布后,隔日股价下跌,单日跌幅达12.18%,至今还在低位徘徊。

如何彻底扭转局面?从近期来看,美团正在从短期的价格战,向更深层次的组织变革过渡。

从年初张川的内部信看,美团此刻的信心可谓坚定。张川表示,美团过去曾将地推认作壁垒,用长期投入构建了线下稳定的供给体系和外卖护城河。但现在,时局已变。“过去服务的是搜索和货架用户,未来服务的是全网找低价的用户;供给变化,要不断和商家沟通定价,促进商家竞争;产品模式从以POI(兴趣点)为核心,转变为以SKU为核心的模式,利用线下地推和微信群等新的组织能力传播天天低价,拉动用户增长。”

美团此刻,正在将自己重建为2014年前后那支攻无不克的“地推铁军”。“美团要找到核心商家,才能真正地卷起个天天低价的供给体系;才能重新设计销售系统、运营系统和报表系统;才能建设起一个为新用户、新供给作战的铁军。”

IMG_257

同时,美团也在提醒员工不得盲目使用补贴“大法”。“一线的销售团队使用补贴、使用客情的时间不能过长,团队需要尽快调整和完善,形成新的产品能力供给能力、组织能力和营销能力。”

另据媒体多方报道,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美团启动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升级。特别是在到店业务中,在下沉市场取消了延续多年的代理模式,改为直营。同时,美团重新调整了BD团队的权责,推动未来BD更多参与到商家议价、促券等关键环节中。

另据「市界」了解,美团近期更将许多商家的年框签订改为了季度框架,将根据商家的季度完成情况,重新商议佣金比例。

在资本市场里,美团为股价回暖,亦不遗余力,已开启了上市后的首次回购。从1月10日起,美团每日斥资约4亿港元,连续几个交易日进行了回购。

03、抖音下一仗不容易

显而易见地,美团正在强化布局,加深“低价”心智,证明自己仍是本地生活供应链中当之无愧的王者。而对于抖音来说,要想打败从创业之初便以战斗力和作风顽强著称的美团,这场鏖战也只是刚刚开始。

一方面,美团的反击正在取得成效。据《晚点》报道,2023年全年,抖音本地生活的交易额核销前接近美团到店业务的40%,核销后介于23%到25%之间。而2023年上半年,核销前数据曾一度接近45%。

另一方面,虽然在美团一侧看,抖音的本地生活业务取得了摧枯拉朽般的成绩,但抖音的陡峭增长走势也正在放缓。

据接近抖音的相关人士对「市界」表示,本地生活的转化率仍很依靠达人带货、营销补贴的投入,以及非常重要的“流量侧”的支持。“但抖音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在电商和广告上,本地生活是抖音的一环,但不是最核心的阵地。抖音还是会把更多增量放在电商上,本地生活的流量倾斜不会继续增长。”

IMG_258

另外,由于抖音的广告营销投入日渐高昂,以及前述的核销率天花板问题,这也造成抖音的头部商家可以承担营销费用,而中小商家对于抖音的投入日渐犹豫。

“抖音的客单价有比较明显的增长,但头部商家可以自建直播团队,中小商家没有这个能力。很多人已经在反映抖音流量昂贵,且不够精准,ROI不及预期。”前述人士表示。

而抖音一直想从美团手中挖取的酒旅业务,在抖音的整体GMV大盘占比中,也因为核销率低、决策成本高,而一直处于波动较大、难有突破的境地。

因此,前述抖音人士表示,抖音目前的本地生活仍更适合中高端客单价、交易频次较低的业务。“2024年,商家给予平台的营销费用可能更有限。对于更广谱的中小商家、到店业务,抖音还不容易充分覆盖。”

虽然从2023年11月开始,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字节跳动2023年上半年总营收540亿美元,已坐上中国互联网的头把交椅。甚至距离Meta,也只一步之遥。但抖音自身,也同样在被增长痛点缠绕。

从抖音在本地生活加紧调兵遣将来看,今年该业务的表现似乎不足以令集团满意。2023年11月,抖音集团商业化负责人浦燕子开始兼任生活服务业务负责人,原负责人朱时雨调任“增长与商业解决方案”部门。抖音对内表示,2024 年会推动商业化团队BD与服务商之间产生更多串联动作,开拓更多商业场景。

而面对美团2024年势必将更为凌厉的改革和破釜沉舟的战役决心,抖音的下一场战役一定不会轻松。

作者 | 李 原

编辑 | 董雨晴

运营 | 刘 珊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关村开源生态论坛暨大模型智能应用技术大会圆满举办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9日 13:36

1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关村开源生态论坛暨大模型智能应用技术大会在刚建成的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成功举办。作为中关村论坛新会址建成后的首场活动,本次大会不仅聚集了大模型生态上下游领军企业和技术专家,还邀请海内外开源技术领袖与开源活跃贡献者齐聚海淀,助力开源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

海淀区是全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为精准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近年来,海淀区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中关村科学城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在强化底层技术攻关和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从人才、孵化培育、资本、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完善产业生态环境,加速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开源开放已成为激发技术突破,应用创新的全球共识与持续动力,本次大会旨在推进大模型上下游产业交流合作,让开源势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持续注入生命力,助力北京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生态。

大会由全体大会以及大模型技术与开源生态发展、智能应用开发与创新、AIGC时代的技术创作三大专题论坛组成。邀请到来自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国内外开源组织负责人、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领军企业家、技术专家、智能应用新锐创业者等四十多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

聚焦大模型前沿技术突破,共谋大模型智能应用发展

CSDN创始人兼董事长蒋涛,网易有道CEO周枫,北京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Linux 基金会高级副总裁、LF AI & Data基金会执行董事、PyTorch基金会执行董事易卜拉欣·哈达德(Ibrahim Haddad)等专家在主会场围绕大模型前沿技术发展及智能应用的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主会场的圆桌环节邀请到了全球机器学习技术大会主席李建忠、硅基流动联合创始人袁进辉 、中科曙光智能计算产品部总经理杜夏威、鹰瞳科技Airdoc创始人张大磊、商汤科技大模型应用技术负责人张涛。各位专家聚焦“大模型时代的新应用生态:我们离超级应用还有多远?”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随后,CSDN社区颁发了大模型生态领军企业、AIGC Top智能应用两项重要奖项。奖项以真实客观的信息数据提报作为入选基础,经过企业提交资料、仔细筛选、客观调研、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获奖单位及产品。

融合产学研用多维力量,打造大模型开源开放生态

大会分别设立大模型技术与开源生态发展、大模型应用开发与创新、AIGC时代的技术创作三个分论坛。在分论坛上,Boolan首席技术顾问、资深大模型技术专家李沫南,水木分子技术工程副总裁张铁蕾等学者分享所在大模型生态介绍与工程实践经验,帮助开发者们更好地基于现阶段模型技术,持续探索更前沿的应用。Momenta研发负责人、《编程之美》《构建之法》作者邹欣,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博士后钱忱,华为云智能化软件研发首席专家王千祥等分享对AI时代智能应用的工程实践与经验及开发范式的探索。Prompt Engineer、《软件工程之美》专栏作者宝玉,《漫画ChatGPT》作者程序员小灰等分享他们对当前技术潮流下,对身份角色、创作工具、技术写作的定位和理解。

加强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共建产业链生态体系

本次大会内容聚焦前沿技术与开源生态,集结大模型上下游,解析AI工程化全链路,携手一线人工智能企业,展现 AIGC 智能应用最佳实践。

大会现场设立了大模型、智能应用展示及开发者动手体验等互动展区,展示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谱AI、百川智能、中科闻歌、摩尔线程、红棉小冰、网易有道、衔远科技、CSDN 等数十家企业在多模态大模型、国产GPU芯片、编程辅助开发工具等最新的技术成果与智能应用,让观众可以0距离感受大模型的魅力。

大会的顺利举办,进一步推动了大模型技术生态、智能应用开发、生态上下游产业交流与合作,为开源开发者搭建技术迭代和应用落地的交流桥梁。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下一步,海淀区还将继续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团结开源技术生态,为大模型的创新发展提供土壤和契机,推进大模型快速迭代、持续创新。

本次活动由中关村论坛办公室、北京市网信办、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经信局、海淀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CSDN中国开发者网络联合主办。

江苏光伏一哥,争夺铁王座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7日 11:49

 

 

江苏常州前首富高纪凡率领的天合光能,距离昔日的光伏组件“王座”,又近了一步。

2023年的光伏组件出货量排行榜揭开面纱,根据索比光伏网预估,隆基绿能让出了连续三年组件出货全球第一的宝座,退居第三;晶科能源登顶,而天合光能紧随其后,以70GW出货排在第二。

在光伏产业中,天合光能相对低调,但它来头不小:早在1999年,天合光能就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样板房,并成为北京申奥过程中的新能源开发范例;它曾是10年前的光伏组件出货老大,也是国内光伏业从美股转战A股的“科创板光伏第一股”。

作为组件“四小龙”之一,天合光能或许也有着重回冠军位的期望。但它现在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光伏产业正在穿越周期,组件价格跳水,技术路线更迭中企业排名也在变动;在市场竞争中,除了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四小龙近身肉搏外,也有身后的新势力在奋力追赶。

光伏业新的淘汰赛开启,群雄逐鹿的关键点,围绕着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和尺寸标准化两大环节展开。和隆基、晶科的各自争霸不同,天合光能走的是“合纵制衡”之道,联合盟友,坚持大尺寸硅片+N型电池布局。在岁末年初,天合光能还带给了行业新的变动:抛出了一份700W+高功率光伏组件标准的联合倡议,搅动了大尺寸组件市场格局的一池春水。

但目前来看,大尺寸硅片还没有一统江湖的实力。同时,在A股上市后的大举扩张,也让天合光能一边业绩增长、一边面临“缺钱”的状态。

截至今年1月26日,天合光能股价报收26.15元/股,较股价高点跌去近七成;公司市值也从最高的1900亿元下降至569.9亿元,蒸发了1300多亿。

 

 

赚了50亿,但还“缺钱”?

天合光能作为太阳能光伏组件龙头,位于被称为“新能源之都”的江苏常州。2022年8月,天合光能的股价一度摸高88元,市值也达到1900亿元的峰值。在这一年,天合光能董事长、CEO高纪凡以525亿元身家,第一次登上了胡润百富榜年度“常州首富”的位子。

在A股市场上,大众熟知的是隆基绿能等光伏巨头,天合光能相对来说较为低调。但在光伏组件的第一梯队中,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共同构成了组件赛道的“四小龙”。

1997年,32岁的高纪凡创办了天合光能,比后来的中国首富施正荣成立无锡尚德还要早上四年。2006年,天合光能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三家成功赴美上市的太阳能制造公司。上市期间,天合光能股价最高达到过31.89美元/股,市值超过200亿美元。

无锡尚德曾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厂商,它在2013年破产后,接过光伏组件头把交椅的是英利集团;而在2014-2015年,压过英利连续两年登上组件出货量榜首的企业,就是天合光能。

光伏组件作为新兴产业,也是整个光伏领域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环,领军企业不断更迭。2016年,号称“光伏少帅”的李仙德率领的晶科能源崛起,夺下了组件冠军的位置;四年后,它又被隆基绿能反超。

天合光能和其他在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在行业变化激烈的时刻,却都面临了估值偏低、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大。2017年,天合光能干脆决定从美股私有化退市回A股,此时它的市值已经下降到了10亿美元左右。

但回归A股之路,天合光能一走就是三年。直到2020年6月,公司才正式挂牌,成为科创板上的“光伏第一股”。上市不到3个月后,天合光能就搞出了一个大动作,在位于四川成都的通威国际中心,高纪凡和通威股份的刘汉元一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天合光能的扩张之路。

对当时的天合光能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根据两家公司在当年11月公布的合作细节,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高纯晶硅项目、晶硅电池项目等,投资额约为150亿元。

而这只是天合光能投资的冰山一角。其中最大手笔的投入,是它在青海西宁的项目。2023年2月,天合光能青海基地成功下线首根“210+N”单晶硅棒,标志着其20GW单晶硅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天合光能预计在青海总投资500亿元,将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

“210+N”也是高纪凡早早为天合光能选定的技术路径。前者指的是“210mm”,是组件里硅片的边长。一般来说,硅片尺寸越大、组件受光面积越多,发电功率就相应地得到提高,每度电制造成本也随之降低;210尺寸之上,组件功率也有了突破到700W+的可能。“N”则是对光伏电池技术路线的布局,当下的主流电池技术是P型电池,但诸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都认为随着P型电池转换率接近极限,N型电池将是未来的主导技术路线。

天合光能押对了。N型电池近年来带动了其组件出货量和营收的上涨。

根据公司财报,天合光能的营收从2019年的233.22亿元一路增长,到2022年达到850.52亿元,实现净利润36.8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11.19亿元;净利润50.77亿元,同比增长111.34%;截至三季度末,其账上的货币资金为270.26亿元。

 

 

▲(图/天合光能历年营收情况变化)

相对于公司的营收水平来说,近年来的大规模扩产,对天合光能来说也绝对是巨额的投入。幸好,回归A股也为天合光能提供了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上市后的三年间,天合光能进行多次融资,粗略统计,其募集资金合计已超过270亿元。最大的一笔是在2023年7月,天合光能发布定增公告,融资金额高达109亿元。

但大举扩张也让天合光能负债率居高不下。根据2021年和2022年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1.41%和68%。相比之下,隆基绿能和晶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只有50%-60%。

2023年7月初,天合光能曾发布一份抵押公告,抵押物金额2700万欧元,债务履行期为2023年6月28日至12月23日。7月底,公司在中登网新增一条动产抵押消息,抵押物金额约为1200万欧元,债务履行期限自2023年7月24日至2024年1月3日。

这也引起了外界对天合光能的议论:一边在业绩增长、融资扩产,另一边,它却看起来依然很“缺钱”。

2023年以后,光伏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组件价格大幅跳水的状态之中,天合光能身上背负的盈利压力,无疑也跟着增加了。

随着产能的大规模释放,在2023年初,光伏组件价格还在1.8-1.9元/瓦左右,但现在,市场报价已经基本在1元以下,近乎腰斩。而在2024年,价格战还在持续。1月11日,中国电建集团公司2024年度光伏组件集中采购开标价再创新低——参与投标的55家组件企业中,P型产品最低报价为0.806元/瓦,N型产品最低报价为0.87元/瓦。

据「市界」了解,1元/瓦的价格下,拥有一体化优势的企业还可能处于盈亏平衡线,现在的这一价格,甚至已经跌破了成本线。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组件价格已经“降无可降”。

这一市场现状在企业身上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利润率的降低。不可避免地,天合光能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2019年,公司毛利率还是17.44%,而到了2022年,就降到了13.43%。

从组件出货量来看,天合光能距离昔日的“王者之位”仅有一步之遥。但它面临的增长压力并不小。面对“前狼后虎”的竞争局势,天合光能也需要寻找破局点。“210”和700W+高功率,或许就是它重回巅峰的关键武器。

 

 

“210”大尺寸阵营中的“孤勇者”

在2023年底,天合光能再次出手“抱团”。光伏产业“战国”的局势,也出现了变化。

2023年12月22日,天合光能联合阿特斯、东方日升、TCL中环、通威股份、正泰新能,抛出了一份“700W+光伏组件标准设计和应用”的联合倡议。这个倡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明确了700W+大版型组件产品的规格。

天合光能早在8月就宣布,其旗下的至尊N型700W+组件提前实现量产,成为行业内首家,在N型组件功率上可谓“遥遥领先”。

在这背后,是光伏组件走向“高功率化”的趋势。光伏组件的功率,是指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单位面积内光伏组件输出的最大电能。组件功率越大,意味着单块光伏板的发电量越大,光伏系统及度电成本越低。在去年上半年的上海光伏展期间,有八成的参展企业都展出了600W+的产品。但现在,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倡议发起者们,已经急迫地打算要共建一个700W+的生态联盟了。

面对光伏产能过剩情况下的存量市场竞争,巨头们的搏杀已经具体到了尺寸之间。

 

 

▲(图/2021年6月,上海第16届SNEC光伏展上的天合光能展台,图源/视觉中国)

早在2020年,围绕着光伏硅片的尺寸,光伏江湖中,就已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182mm与210mm。

包括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7家企业,联合倡议边距182mm的硅片尺寸标准,形成“182阵营”,该阵营集合了组件“四小龙”中的三家明星企业,因此它也被称为“隆晶晶”阵营。

“不合群”的天合光能,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成为了“210阵营”中的代表企业;和天合光能建立合资公司的通威股份,也在其中。这个大尺寸硅片的“210”阵营,除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外,还包括东方日升、阿特斯、中环股份等领先企业,一共8家,和前者直接正面抗衡。

三大巨头“连横”,210阵营“合纵”,光伏产业江湖中摆出了战国争雄的格局。而最高市值曾经飙升到超5800亿的隆基绿能,无疑是其中不少企业想要联手对抗的、相当于“强秦”的存在——回归A股的天合光能摩拳擦掌,想夺回昔日组件老大的位置;后来改制成为TCL中环的中环股份,则和隆基在硅片领域长期争霸。

在光伏产业链条中,硅片尺寸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上下游和辅材企业不得不生产不同规格的产品以适应不同尺寸。因此,两大阵营看似在进行“尺寸之争”,背后的真正含义,则是领军企业抢夺对市场的主导权。

但在2023年,随着光伏电池从P型向N型过渡,押注N型电池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出货量大涨,并实现了年度出货量超过隆基绿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两大阵营的格局,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2023年7月,9家光伏企业宣布,对组件尺寸标准化达成共识,尺寸选用2382mm*1134mm,组件长边纵向孔位距为400mm/790mm/1400mm。这份名单中,包括了阿特斯、东方日升、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通威股份、一道新能、正泰新能。两大阵营的企业,其中都有覆盖。

9大企业放弃争端,统一共识,让昔日的两大阵营,出现了裂痕。不过,这只是组件尺寸标准,在硅片尺寸上的争议还依然存在。

一个月后的8月18日,变化再度出现。隆基绿能、阿特斯、东方日升、通威股份、一道新能源、正泰新能6家光伏企业宣布,经过全面充分地沟通评估,对72版型采用的矩形硅片标准化尺寸达成了共识,即矩形硅片边距采用182.2mm*191.6mm,矩形硅片直径采用262.5mm。

晶科和晶澳虽然并未参与此次硅片尺寸的统一联盟,但它们从一开始就是“182阵营”的大将。有意思的是,阿特斯和东方日升、通威股份等“210阵营”的主要成员,这次也“转投”了182尺寸。在出货榜上,阿特斯常年稳坐第五,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根据索比光伏网最新的2023年出货量预估,通威太阳能、正泰新能和东方日升居于第六到第八位。

这也意味着,光伏组件排名靠前的企业中,只留下天合光能坚守“210路线”没有动摇。

实际上,没有强大、统一的利益基础,“合纵”联盟的黏性也并非那么强,其中的企业,也始终是竞争中的对手。像TCL中环一直是隆基的强敌,但也在2021年公布了182尺寸硅片报价,并一直持续至今。通威股份也从2022年起开始高调布局组件业务,这家千亿市值的硅料巨头携上游优势入局,给“组件四小龙”们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其中自然也包括老盟友天合光能。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也属常态。但作为大尺寸组件的领头者,天合光能却不能放弃。力推“700W+”组件,并在一个多月前提出的“700W+”组件标准倡议,就是它新抛出的“王牌”。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降本来说,大尺寸组件确有优势,而硅片尺寸的统一,对于行业进一步发展显然也是有利的。但是,多数企业们却未必认可要统一成210尺寸。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底,182尺寸组件市场份额占到了七成。

实现700W+,主要还是得益于大尺寸。新的倡议联盟中囊括的,也主要还是“210阵营”的原班人马。但相对松散的210阵营中,不乏摇摆的企业,目前来看,210尺寸还难以担当起一统天下的重任。更高功率的700W+组件能否成为市场主流,它究竟是未来的新趋势,还是天合光能为了留住联盟的“噱头”,都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天合光能,仍然是大尺寸阵营中的“孤勇者”。

 

 

90后“光二代”走向台前

天合光能在竞争中突围的另一个关键思路是一体化布局,同时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2023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宣城)论坛上,高纪凡曾表示,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由过去相对明确的分工,到近年来出现了光伏全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乃至与主业搭配的横向一体化布局。而在多元化布局上,天合光能也在致力于后者,强化和主业相关的支架和储能等业务投入。

 

 

▲(图/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图源/视觉中国)

天合光能现在拥有三大业务:光伏产品、光伏系统和智慧能源,其中光伏组件产品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超过七成。其他业务中,在隶属于智慧能源板块的储能业务上,天合光能布局最早。

2015年,天合光能成立了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在当时,高纪凡就设下了目标——天合储能要在2020年进入全球储能市场前五。

这个目标当时看起来十分激进,但也足见天合光能对此的决心。不过,当年赴美上市也为天合光能带来了制约,为了不影响现金流,公司不得不在第二年将天合储能从上市体系中剥离,将30%的股权以300万元转让给体外公司天合星元。直到从美股退市,天合光能才签下对赌协议、重新收购了天合储能100%的股权,继续推进光储一体化。

2022年,多年亏损的天合储能转盈,实现净利润1772万元;出货量进入了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全球市场榜单前六,国内前四。经历八年蛰伏后,天合储能终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23年12月27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拟对天合储能进行增资扩股,合计增资12亿元,天合储能仍为公司控股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在支架业务方面,2018年5月,天合光能收购了当时排名全球前5的跟踪支架公司Nclave。2020年7月,天合光能完成了对其100%股权的收购,并于2020年11月宣布正式更名为“天合跟踪”。

此外,天合光能的布局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光伏系统业务。2023年4月,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拟筹划其旗下控股子公司江苏天合智慧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的分拆上市事宜。

分布式光伏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资源,装机规模较小、可布置在建筑物屋顶的发电系统。天合智慧成立于2016年,是天合光能分布式光伏业务的主体。2022年,天合智慧分布式系统出货量为6GW,同比增长200%;净利润从2020年的3791.62万元增长到4.34亿元。

准备分拆上市后,天合智慧火速完成了19亿元的增资扩股,并随后更名为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

天合富家的管理层也浮出水面:其董事长高海纯是位90后,是天合光能的执行董事,也在天合系的天合储能等多家公司任职;同时,她也是高纪凡的女儿,不折不扣的“光二代”。

天合富家分拆上市如若成功,也意味着,目前30岁的高海纯,将成为国内光伏上市公司中最年轻的掌门人。

但天合光能“分家”计划背后的资本腾挪,也引来了市场的质疑声。

2023年5月26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表示,兴银资本和兴璟投资因自身发展和资金需求减持天合光能,其中兴银资本拟减持其现有持股的48.7%,占公司总股本的5.23%;兴璟投资拟减持公司921.134万股,占其持股的100%。这两家股东同属“华福系”,背后的控股方为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前的2022年,兴银资本及其一致行动人就两次减持,分别套现约34亿元和32亿元。

但就在大股东大规模减持的前一天,天合富家发布第二轮增资扩股公告,拟引入兴银投资、福州欣盈智慧两家机构,合计增资7.21亿元。其中增资1亿元的兴银投资,同样属于华福系。

光伏赛道本就因市场动荡,大股东高位减持套现更让投资者“揪心”,一向善于利用资本市场的天合光能,也因这番操作一度影响到了市场信心。2023年5月29日,天合光能股价开盘后闪崩,当日暴跌16.34%,收报40.3元/股,总市值876亿元,一天之内市值蒸发了超过170亿元。此后,天合光能股价持续下跌。

在2023年胡润百富榜中,高纪凡以265亿元财富,让出了常州首富的位子,排在第二位。

对于天合光能来说,尽管行业面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但N型电池产能仍在扩张,公司已经跟上了节奏,实现了业绩的增长;并且也仍在引领对大尺寸组件的升级布局。分拆天合富家上市、打造天合的资本帝国,也走到了关键时刻。产业穿越周期时,只有留在牌桌上到最后一刻,胜负才见分晓。

作者 | 杨 洁

编辑 | 孙春芳

运营 | 贾天宇

《原神》气跑了百万粉丝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6日 18:03
微信图片_20240126175539

三块“纠缠之缘”,掉了近百万活粉。

《原神》应该没有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版本预告,让其抖音官方账号短短一周掉粉近百万,且还在保持不断下跌的趋势。

因在春节版本预告中,《原神》提出为“感谢玩家支持”,将送玩家三块纠缠之缘(游戏道具,用于抽取角色或武器),引起了广大玩家对于《原神》“抠门”的不满,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掉粉反应。

在不少《原神》老玩家看来,这次大规模掉粉事件更像是一个情绪的引爆点。过去一年,玩家对《原神》积攒了诸多不满,版本迭代乏力、策划创新匮乏、新出的人物角色也不比过往用心。再加上同为米哈游出品的《崩坏:星穹铁道》(以下简称《星铁》)来势汹汹的上线,让不少老玩家颇有种“失宠之感”。

但从米哈游的反应来看,对此次事件并未显示出足够的重视。“只要核心玩家没流失,官号掉粉顶多被看作一次玩家‘撒娇’。”一位游戏人士评价道。

01、不是抠门惹的祸

打开B站《原神》官方账号就会看到,近期发布的视频中,开头总会反复出现“纠缠之缘”的弹幕,密度之大,甚至到了影响观看的程度。

《原神》三天掉百万粉丝的抖音账号,评论区也不断出现着玩家对于“纠缠之缘”的讨伐,有条万赞评论是“兄弟们看看,这是什么意思,不玻璃心”,末尾加上一个捂脸哭的表情,最后再附上了一张三颗纠缠之缘的截图。

在《原神》上氪金过万的玩家“2234”对「市界」表示,“单看那句话,其实符合米哈游一贯的抠门风格,但结合一下春节的时间节点,(我们感觉)意思就是,过年了,给你们这帮要饭的打发三抽,意思意思得了。”

三颗纠缠之缘是什么概念?按照人民币换算的话,一颗纠缠之缘相当于人民币16元,三颗纠缠之缘相当于48元,从价格上来说不算低。而且,纠缠之缘也常出现在活动礼包中。从去年同期的新春活动来看,《原神》也只是送出了三颗纠缠之缘。

那么,在纠缠之缘的数量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一向就“抠门”的《原神》为何偏偏在今年引起了众怒?

“今年福利和去年福利一样,但玩家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有玩家表示,“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星铁》上线了。”

2023年初,《星铁》上线,横扫市场,耳目一新的世界观建构、强大的角色制造、精致的人物建模、远超同行业水平的原画立绘水平,以及对游戏精细度的颗粒式把握,已让许多《原神》玩家被《星铁》吸走。有数据表明,在《星铁》高歌猛进的一个月,恰恰是《原神》数据不断走弱的一个月。而相比于《星铁》在福利活动上的大方,《原神》就显得更抠门了。

“三颗纠缠之缘出来后,我也没绷住”,同样氪金过万的玩家“妹妹你在狙谁呢”对「市界」表示,“主要是这次的官方福利公告有点欧亨利式结尾的味道,先以看似很隆重的‘感谢广大玩家的支持’为开头,拉高玩家的期待,后来反手就和往年一样只送了三枚纠缠之缘,而在隔壁《星铁》项目组的强烈对比之下,难免会引爆玩家的不满。”

IMG_256

游戏策划与玩家的需求产生矛盾,放在游戏圈也并不是一件稀罕事。就以《原神》来说,几乎每年都会遇上一两次大规模的声讨事件,从开服的钟离强度事件,直接逼着官方出来道歉,并承诺会加强角色钟离的强度,再到后来的“李猛干”风波,被爆出《原神》的策划一直与玩家对线,遭到了集体抵制,还有时不时地小范围对于玩法、角色的争议,都考验着米哈游的运营能力。

上线三年的《原神》经过高光期后,在活动玩法、新卡池角色方面的审议等问题,也不免让当下玩家表现出积怨已久的态度,用户流失已经有了预兆。

道具交易金额最能反映一款游戏的热度值。

从《原神》玩家回收道具的情况来看,市场价格已经大幅缩水。“此前,抽一个金的回收价格是50元,现在的价格已经降到了10元”,有玩家表示,“一个账面上看起来要花4万多元才能抽到的账号,现在的价格只有1000元,还能再砍砍。”

甚至有“代肝”(代打游戏的人)表示,4.0版本上线后,自己体感上接到的活儿明显变少了。“3.5之前,我随随便便接个两三单,每天赚个两三百不成问题。3.5到4.0基本就凉了,每天都是几十块到一百多。4.0之后,可以说彻底凉了。2.0时代加的好友,现在基本都不上线。从2.3到现在带的这么多人里,私下里有交换联系方式的不少于十个,现在也只有一个还在玩,加的那些群,几百人的,日常也都不说原神说其他游戏了。”

截至发稿,纠缠之缘事件带来的掉粉还在继续:《原神》抖音粉丝量已从事件发生前的950万跌至835万;B站的粉丝数量也减少了二十多万。此外,在B站,还有人到“统计每周掉粉最快UP主”的博主评论区,急切等待着新一周《原神》的掉粉情况。

02、米哈游不着急

这次掉粉事件情绪爆发的背后,是玩家对米哈游“厚此薄彼”的不满。

毕竟,自从“上新”《星铁》以来,米哈游的“左右互搏”就在数据中有所表现。

据Sensor Tower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5月,《星铁》收入为4月的3.4倍,超过《原神》,成为米哈游旗下收入最高的手游产品,开启了米哈游“《原神》+《星铁》”双子星产品格局。

据游戏调研机构Gameage 发布《崩坏:星穹铁道》的首份调研报告显示,《原神》玩家中,有超过三成在同一期间内玩《星铁》,用户重合度较高,本质还是老用户在贡献大部分营收流水。

有玩家认为,《崩坏》出来后,分走了一部分原属《原神》的玩家,而《原神》4.0之后的版本让大家探索欲望下降。“策划把沙漠设计成了那种跟真实沙漠一样的感觉,给玩家带来了负面体验,却没有考虑到打游戏本就是为了放松啊。”

新版本更新后,多位玩家都在吐槽“剧情冗长”、“任务难度过高做不明白”等问题。玩家风风也对「市界」表示,“须弥整个版本劝退了不少人,整个地图又臭又长,探索的时长太长了奖励又少,感觉从须弥版本后,《原神》的制作水平直线下降,我们都不太爱玩了,做做基本任务算了。”

《原神》已是一款上线三年的游戏,在周期性的倦怠期内,本就逐步失去新鲜感的玩家自然会对游戏的运营提出更高要求。

“《星铁》的活动虽然质量也只是差强人意的水平,但是搞怪的游戏文案和轻松的游戏氛围以及高福利让大家忽略了游戏的一部分短板,对比之下,《原神》地位只会更显尴尬。”一位重氪玩家对「市界」表示。

从过往宣传期来看,原神的大规模拉新集中在:开服、稻妻、神女劈观三个版本阶段。2022年,《原神》与必胜客的联名活动冲上热搜,创下了30天内疯狂联动15次的纪录,瞄准了招商银行、支付宝、高德地图等“准流量入口”的工具类App,还联动了餐饮、景区、零售甚至汽车和金融等合作对象,意图向线下进一步拉新破圈。

但不到一年后,米哈游在《原神》上的“重氪”就转移给了饱受期待的《星铁》。

据「市界」此前报道,《崩坏:星穹铁道》的全球宣发费用大概在2亿美元,巨额买量时期拉得非常长,“一般来说,二次元手游的宣传期都是在1-2个月的时间,但《崩铁》的宣传期非常长,从2023年初就开始了”。

种种数据都在证明,《崩铁》分走了《原神》的部分热度。

如,4月底《崩铁》推出后,5月《原神》B站账号发布的剧情PV视频播放量大都在40-80万区间内,而此前《原神》在B站的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起步。

《原神》也出现收入、活跃玩家数双双下滑的势头:《原神》在须弥大版本末期时流水表现低迷,曾掉出7月、8月的Sensor Tower全球热门移动游戏收入前十。随着4.0枫丹大版本的更新、新角色进入卡池,以及人气角色的复刻,《原神》自9月重新回到收入榜前十。9月、10月榜单中《原神》分别排名第7和第8。

IMG_257

Mobilegamer.biz数据显示,2023年2月《原神》的全球收入为1.12亿美元,到了6月降至5190万美元,短短5个月收入缩水过半。

除了米哈游内部的“左右互搏”,二次元赛道上来自其他厂商的竞争也同样激烈。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8月就有12款二次元游戏官宣上线或定档,同时米哈游等待上线的新项目《绝区零》依旧是二次元游戏。

《星铁》上线和获得超出预期的成功后,米哈游的前任董事长工作重点也有了调整:被视作米哈游“灵魂掌舵”的蔡浩宇,退居幕后,探索北美市场及亲自研究AI,为米哈游未来继续探路;“最佳辅助”、“门面”刘伟终于实打实走到台前。

组织上的调整也意味着米哈游正进入高速扩张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对于外界而言,《原神》已不能完全和米哈游划等号。

近年来,米哈游一边大力布局海外,喊出“2030年,打造出全球十亿人愿意生活在其中的虚拟世界”的发展愿景,甚至推出了全新品牌 HoYoverse,并将总部设立在了新加坡。而在AI大模型、运载火箭、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的投资,也证明了其在科技探索上的雄心。

米哈游畅想中的“10亿人”这一用户容量也意味着不仅要和游戏玩家关联,更要进一步关联非游戏用户,米哈游也将不仅仅是一家游戏公司,还得真正能建构出像《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等电影所描绘的虚拟世界。

但是,需要长期押注并等待行业拐点的元宇宙构想而今仍深陷迷雾之中,保持旗舰产品的口碑和流水不下滑,仍是当下米哈游保持确定性的唯一解法。

(文中玩家均为化名)

作者 | 张继康 赵子坤

编辑 | 董雨晴

运营 | 刘 珊

43.99万起售,全新一代宝马5系/i5正式上市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6日 16:00

1月25日,宝马汽车宣布,全新一代宝马5系及纯电动宝马i5正式上市。据悉,全新宝马5系总共推出7款车型,售价区间43.99万元~52.59万元;纯电动宝马i5共计推出5款车型,售价区间43.99万元~63.99万元。

宝马此次同时推出了5系燃油、纯电,以及纯电动M性能车型,也同时提供了标准轴距版和加长轴距版。燃油版宝马5系将标准轴距版作为全系的入门车型,其他6款均为长轴距版。纯电动宝马i5除了性能系列的M60车型为标准轴距版,其他4款也均为长轴距版。

宝马不仅延续了此前相同配置级别车型,分别提供运动、豪华两种不同风格外观套装的策略,两种套件的车型售价也依然保持一致。

除了标配L2+智能辅助驾驶系统,12.3英寸仪表盘+14.9英寸中控屏等诸多配置外,全新5系也根据中国市场需求提供了多项专属配置,比如流金饰板、前排座椅舒适头枕、汉字“五”专属徽标、后排座椅加长加厚、31英寸8K悬浮式巨幕、集成微信车载版的iDrive 8.5车机系统等。

动力方面,燃油版5系全系采用2.0T发动机+48V轻混组成的动力系统,低功率525i/525Li最大功率为140kW,峰值扭矩310牛·米,官方零百加速8.2秒。高功率版535Li最大功率为190kW,峰值扭矩400牛·米,官方零百加速6.5秒。

纯电动宝马i5采用自研的励磁同步电机,eDrive 35L车型最大功率210kW,最大扭矩410牛·米,官方零百加速6.7秒。电池采用容量79.05kWh的三元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里程按配置版本不同,分为567km和536km。进口性能车型i5 M60为双电机四驱形式,最大功率442kW,峰值扭矩795牛·米,零百加速仅需3.8秒,采用81.2kWh的三元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里程570km。(作者|黄硕 编辑|田晏林)

霸王茶姬,劲儿太大了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6日 14:13
微信图片_20240126140658

01、“失眠”奶茶去年狂飙

“品伯牙绝弦,享失眠人生”,每个深夜,总有喝过伯牙绝弦的人眼睛瞪得像铜铃,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寻找同样的“伯牙绝弦受害者”。

伯牙绝弦是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的核心单品,因其含有较高浓度的茶多酚,会让部分人产生失眠效果,因此被很多网友戏称是“伯牙绝眠”。

对于伯牙绝弦的失眠效果,有人说“奶茶是下午喝的,人是四点睡的。”霸王茶姬曾在小红书发帖互动,让网友接“饮伯牙绝弦”下一句,结果热评靠前的是,“饮伯牙绝弦,享彻夜难眠。”

即便如此,喝的人还是越来越多,霸王茶姬官方数据显示,招牌产品伯牙绝弦已从一年能卖8000万+杯,变成了一年销售1亿+杯,以一杯最低16元保守计算,直接带来的收入是16亿元。

成立于2017年年底的霸王茶姬,是一家来自云南的企业,至今已有6年发展史,但是多数人直到2023年才喝上伯牙绝弦,因为其绝大部分门店都是这一年所开。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23年,霸王茶姬在全国开出了超过2300家门店。而截至2022年10月,霸王茶姬门店总数只有760家。

也就是说,2023年霸王茶姬一年所开的店是其此前五年总和的三倍多,步子不可谓不大。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霸王茶姬在全国共有3189家门店,门店总数是茶颜悦色的6倍多,比奈雪的茶多上千家,与第一年开放加盟的喜茶持平,位列行业第十。

IMG_256

▲(窄门餐眼和微信指数截图)

虽然霸王茶姬的门店总数比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等要少一些,但它的知名度并不低,其微信指数仅次于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和喜茶,位列行业第四。

有很多网友在呼唤着霸王茶姬抓紧开店。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说,自己去福建没喝上,出差去广东特意买了两杯。有人因当地没有,特意坐高铁去外地喝了一杯。

“哪里还没有霸王茶姬?我们开过去!”去年年初霸王茶姬曾下场发问,网友清一色回复:快来武汉,山东枣庄还没有,厦门能不能安排上,长沙长沙……

这一年霸王茶姬也确实在很多城市开出了首店,网友呼唤的北京、长沙等地都安排上了。

回忆起霸王茶姬2023年进入北京时的排队情形,林乔至今历历在目,“那是我这几年来第一次见到排到1000多号的奶茶”。2023年8月,霸王茶姬在北京合生汇落地了首家门店,刚一正式营业,门口就是人山人海。林乔记得,自己有一次下午五点下单,等到晚上九点才取到奶茶,她点了两杯伯牙绝弦,直接失眠到凌晨两点。

IMG_257

云南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在本地随处可见的霸王茶姬,到了外地摇身一变成了抢手货。就在前段时间,霸王茶姬在长沙三店的首开,同样引起了一杯难求的效果。

在长沙著名的商圈国金街,霸王茶姬的到来把整条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个达美乐,一个霸王茶姬,两家品牌就把这条街挤爆了”,如果一个人左手拎着达美乐的袋子,右手拎着霸王茶姬的包装袋,绝对算是食物链顶端级别的存在,“最起码排队四个小时起步”,有人调侃道。

排队1000多号成了常态,等待的时间甚至比“排队王”茶颜悦色还要久,直到今年1月长沙又开了六家店,才稍微缓解了这样火爆的局面。

02、加盟商拿着钱排队加盟

霸王茶姬能在新茶饮头部品牌格局几乎稳定的2023年狂飙,主打的是一个错位竞争。

不卷果茶品类、不自建原料供应链、先在奶茶竞争不算激烈的云南布局,处处透露着霸王茶姬的“避战”心态。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曾表示,“人人都知道水果茶赛道好,但我是一个特别识时务的人,在这个赛道,我打不过,也耗不起。”

2017年,霸王茶姬在云南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彼时的市面上,果茶赛道兴盛,喜茶、奈雪的茶风光无限,能够叫出名的原叶茶品牌只有一家茶颜悦色,不过茶颜悦色在当时还没有走出长沙。

此后的几年,当喜茶、古茗、蜜雪冰城等都在自建供应链、建中央工厂、物流冷链上忙个不停的时候,霸王茶姬还坚持着“茶+鲜奶+包材”的简单三件套。

IMG_258

据「市界」了解,霸王茶姬通常与当地本土的鲜奶品牌合作,以此来减少成本。此外,不同于水果的易坏问题,茶叶对保质期要求不高,这就使得霸王茶姬不必像其他品牌一样,在保鲜的问题上苦恼。

在门店布局方面,霸王茶姬从奶茶文化不算盛行的西南地区开始,逐渐向东开店,立足云南后,再向广西、贵州等地辐射,不到三年时间开店360家,资本也是在这时投来了青睐的目光。

2021年,霸王茶姬开始接受资本助力,这一年完成了超过3亿元的A轮和B轮融资。有了资本的加持,霸王茶姬随之进入高速扩张期。

有加盟商对「市界」表示,当时霸王茶姬刚在其省份开放加盟时,光是来面试的就有上千人,并且都是已在其他品牌战斗过的“老鸟”,没有奶茶加盟经验的小白想开店,申请的难度非常大。

从加盟费用来看,霸王茶姬处于第一梯队。打着“东方星巴克”招牌的霸王茶姬,奉行着和星巴克一样的大店原则,单店面积在60-80平方米,店铺租金、人力、设备的投入成本都会更高。

据了解,加盟一家霸王茶姬的基本费用要60万元左右,比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等茶饮品牌的费用都要高,后者总投入只要几十万。

尽管如此,加盟商还在排着队加盟。在百度上搜索霸王茶姬,关联的词汇立即蹦出加盟费多少、加盟条件、加盟电话等,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一堆人在问询如何加盟。

据来自沈阳的李猛透露,自己申请加盟霸王茶姬,过了一审,没有过二审。“一审的时候就问了我经历、教育程度、资金、开店计划等,后来通知我二审,我高兴坏了,因为我知道很多人一审都没通过,但没想到我最终还是没能通过二审。”

霸王茶姬拒绝李猛的理由是,他没有现成的管理团队,其他人比他更有优势。

与李猛比起来,高椒要幸运得多,她加盟申请成功了,并在一个二线城市开了家霸王茶姬,落地成本差不多100万元,其中加盟费6.98万元,品牌使用费1.5万元,履约保证金2万元,设备费16万元,装修费15万元,首批物料费10万元。

“每个月扣除2%的运营管理费,1%的市场推广费,5万元的店租,8万元的人工费,我算了下回本周期是19个月。”高椒透露,她每个月的营业额差不多是38万元,大概净赚5万多元。

IMG_259

一位开店已有几个月的霸王茶姬加盟商告诉「市界」,以店铺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回本速度比自己预期的要快一些。

03、靠“碰瓷”营销火出圈

加盟商对霸王茶姬有信心,一个原因是,它确实是当下奶茶界的当红炸子鸡。

不久前,张梅想请朋友们喝奶茶,她没有像以往那样选喜茶,也没有选奈雪的茶,直接点了20多杯霸王茶姬。“因为它家现在最火,虽然贵点,但味道还不错。”

如今在大街上,肉眼可见的是拎着霸王茶姬袋子的人在变多,并且它还悄无声息地入侵了职场人的下午茶。

一位在北京西二旗某大厂办公的白领告诉「市界」,领导给同事们点的下午茶,从以往的喜茶换成了霸王茶姬。领导还开玩笑说,霸王茶姬解决了她的选择困难症,下午茶众口难调,比起在喜茶小程序挠头挑奶茶还是果茶,在霸王茶姬上只需要点一种伯牙绝弦就行。

甚至在国外,眼馋霸王茶姬,深夜赶due(指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或工作)的留学生们都开始自己复刻伯牙绝弦了。有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就用茉莉花茶味的东方树叶和牛奶、淡奶油调制了一杯自制伯牙绝弦,引起了许多留学生的效仿,有人根据她的配方一比一复刻后,发现与心心念念的口感相差无几,对其大赞“你跟爱因斯坦没什么区别!”

越来越多的人喝霸王茶姬,与其营销做得好不无关系。

「市界」在小红书搜索发现,霸王茶姬相关的笔记足足有72万篇,比蜜雪冰城的49万篇和奈雪的茶22万篇还要多,只比喜茶的91万篇要少,还有很多人在问霸王茶姬的杯子和袋子是如何改造的。

霸王茶姬的杯子和袋子确实很有特色,它家“撞脸”Dior包的设计曾引发过争议,LV、香奈儿、Gucci等大牌,也都被它蹭过。可以说,什么东西火,它就“碰瓷”什么,但每次争议都能给其带来巨大的关注度。

IMG_260

▲(小红书截图)

有不少网友在小红书发文称,“买了两杯奶茶,一次性全款拿下Dior和LV,感谢霸王茶姬。”“霸王茶姬是懂‘中国式设计’的好学生,致敬的事情,怎么能叫抄袭呢……”“花2万买的包和表妹花16元买的奶茶一样,用来装奶茶刚刚好。”“今天拿着霸王茶姬的袋子去Dior,一时间不知道是我尴尬还是柜姐尴尬。”

“碰瓷”之外,霸王茶姬也被指责是一个模仿者,它的核心品类由茶和鲜奶组成,和前辈茶颜悦色一模一样,产品取名能和茶颜悦色凑成一幅对联,就连LOGO也学的是茶颜悦色,都以红色调为主,再加一个古典美女。

2023年年末,霸王茶姬正式把门店开到了湖南长沙,和本土“霸王”茶颜悦色正面掰起了手腕。

但与茶颜悦色不同,霸王茶姬至今仍采取核心大单品策略,一款伯牙绝弦的销售额能占到总销售的30%以上。

大单品策略有利有弊,向来是把双刃剑,何况是在没什么技术壁垒的新茶饮行业,很难做到真正的独树一帜。近期,奈雪的茶、喜茶、古茗、沪上阿姨等品牌都各自上新了轻乳茶、原叶茶等新品,采用的都是“鲜奶+原茶”的基底。

有一些消费者虽然通过霸王茶姬爱上了原叶茶,但如今已转战其他新茶饮品牌了,因为价格更便宜。

可以说,经历了2023年狂飙的霸王茶姬,未来的挑战并不少,毕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茶饮品牌更是卷出了新高度,开年以来行业又传出了一批奶茶店倒闭的消息。

(文中林乔、李猛、高椒、张梅为化名)

作者 | 张继康

编辑 | 陈 芳

运营 | 刘 珊

2024新榜大会 | 大咖演讲精华全记录

作者 市界
2024年1月25日 18:51

内容朋友们,主题为「内容好生意」的2024新榜大会已经圆满结束。

1月23日-24日,北京室外温度零下,新榜大会场内外交流热烈,给2024带来了美好的开局。

新榜大会是由数据驱动的内容科技公司新榜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内容行业盛会,2014年开始举办,今年为第9届。历经八年积淀,新榜大会已成为全网曝光超百万,单场参与人次超过三千,参会机构数百的年度盛会,每年都会聚集内容行业最前沿的从业者,解读行业知识,展望未来趋势,记录着内容产业的变迁,也见证着新媒体行业的荣耀,又被内容朋友们亲切称为「新媒体界奥斯卡」「新媒体人一年一度面基大会」。


本届新榜大会云集了创作红人、明星机构、品牌操盘手等3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过去一年内容行业的机遇、变化与踩过的坑,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与圆桌论坛。
1月23日上午,新榜COO李建伟在大会现场正式发布《2024内容产业报告》,欢迎围观。

1月23日晚,新榜正式发布「2024新榜大会年度奖项」,奖项依据平台数据、全网影响力综合评定,共8组奖项,66个大奖。

据了解,此次新榜大会参会规模超3000人次,参会人员包括内容从业者、MCN机构、品牌广告主、内容平台方、广告公司、投资机构以及传统媒体机构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朋友们。现场设立了17个展位,有来自供应链、资本方、品牌方、平台方、主播、MCN、达人等从业者进行品牌展示。此外,有30位内容KOL亮相今年新榜大会的红毯仪式,共赴内容盛宴。

本文是2024新榜大会的演讲精华全记录,以及部分精彩片段,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ps. 以下内容已经嘉宾确认,更多新榜大会精彩内容,将于近期陆续发布,敬请期待!此外,在新榜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新榜大会”,即可获取实时更新的大会资料包。

李阎 火山引擎大消费行业总经理

大家好,我是火山引擎的李阎。火山引擎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云服务平台,将字节跳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增长方法、技术能力和应用工具开放给外部企业,帮助企业构建用户体验创新、数据驱动决策和业务敏捷迭代等数字化能力,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


今天,我想探讨一下技术如何影响内容和消费。


我们观察到消费者趋向于注重产品的情感和情绪价值,我将这种消费趋势称为“理性的感性极致主义”。内容的演变也受到技术驱动,从造纸术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内容形态的变化。现在,抖音等平台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实现了内容与商业的深度结合。


在“人货场”模型中,内容、电商和广告相互交织,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达人和MCN机构在这一生态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精准的内容和品牌合作,实现价值最大化。


抖音有超过6亿的DAU,让消费者在情感需求上得到极大满足,为内容变现创造了机会。内容和变现紧密相连,同时满足理性和感性需求将促使消费者愿意付费。


火山引擎通过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帮助达人、MCN机构和品牌洞察创意热点,更深度地了解用户偏好并优化产品,让品牌和达人更有效地连接,推动内容变现。

未来,我们期待技术能进一步推动内容创作,为品牌和消费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尽管目前还有挑战,但我相信技术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我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视频内容爆款连连,商业合作源源不断。


于轲 快手文娱业务部剧情业务中心负责人

过去一年中,短剧成为风口,快手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3年底,快手有超过10万的短剧创作者,星芒短剧上线总量近千部,播放量破亿作品达到326部。

2023年的微短剧被总结为直给、快速、爽点,具有去中心化的流量场景。这种演变更像是自我发展和进化,就像AIGC大模型一样不断训练、适应和提升。

快手拥有全网最多的微短剧用户,日活已达2.7亿,重度用户年增长达到52.6%。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从短剧里面寻找到他们的精神归属。快手短剧的用户涵盖了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群,从Z世代、到都市白领中产人群,各个群体在微短剧中找到了不同的满足需求。

这些高净值和女性用户对于品牌广告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快手也在通过拓展短剧题材,不断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如Z世代、男性和银发人群。

快手短剧致力于帮助创作者和品牌主实现内容变现,提供稳固收益和流量助推,不仅推出磁力万合和光合计划,普通优质的达人在快手大概能达到万元以上的收入。

2024年,快手计划进一步升级短剧业务,包括更灵活的内容形式、多元的内容玩法和具有影响力的节点大事件,以助力品牌和内容的融合。此外,快手还计划通过工具,帮助品牌广告主筛选目标用户,以及通过明星与短剧结合等方式,创造更多吸引人的内容玩法。

蒋松筠 B站百万UP主“老蒋巨靠谱”

我之前是一个文字媒体人,现在是一个泛知识领域的UP主。今天,我想探讨内容创作领域的两个趋势:粗糙化和精品化。

在商业领域,供给侧通常趋向专业化,但内容创作不同。我最初对视频制作一窍不通,没有专业设备,仅用手机拍摄,简单剪辑,把气口去掉,加上字幕直接发布,依然把这个号做成了。

我们确实能感受到UP主越来越卷,视频制作成本、周期和团队规模逐渐增加,但我认为粗糙和精致这两种趋势并行不悖。粗糙是时代的底色,PGC化是大趋势。未来流量市场可能呈五五开,但PGC的创作者将赚取主要份额,卷走90%的市场收益。

粗糙化内容的生命力在于它满足了大众对真实、共鸣和陪伴的需求。随着社会增长率放缓,人们更渴望找到情绪出口和共鸣。年轻一代的记录生活意识提高,平台算法也鼓励新创作者进入,这些都推动了粗糙化内容的流行。

然而,精品化内容也在崛起。随着市场饱和,创作者开始追求更高的制作质量和差异化。短视频的回弹、信息量与可看性的平衡、自媒体的成长和商业化需求,都推动了内容向PGC转变。

我最近尝试了微综艺“以假乱真”,即从几个人里面找出两个真的身份,比如从六个普通人里找出两个富豪。我们做了好几期,分别是找不同的人,职业向的如找律师、医生,甚至更细分的中医。身份向的比如,从看上去很年轻的男男女女的人里选出做父母的人,找到传统文化爱好者中的非遗传承人。

大家可以了解真实的富豪、真实的老师、真实的律师怎么样工作、生活,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和一些刻板印象。这种内容形式结合了粗糙和精致,不仅满足了甲方的植入需求,也减少了受众的反感。

未来,精致和粗糙内容之间的无限灰度会出现过渡。面向普通人叙事的内容可以加强制作和包装,而精品化的内容也可以保持真实的网感和更真实的表达。随着创作者经验的积累和团队能力的提升,两者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模糊。

耿华军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

星球研究所一直有一个口号,就是以创作极致作品为己任。即使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依然追求极致。

我们的更新频率不高,因为每部作品的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图文作品平均需要1.5-2个月,涉及5000字和50张图,由7-10人的团队完成。视频作品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通常超过2个月,由10-20人的团队制作,有时甚至长达半年。

图书制作周期更是长达三年,比如《这里是中国》系列,目前已出版两本,第三本即将面世。尽管图书定价接近200元,但销量已超过250万册,这在出版业中算是一个小奇迹。

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通过长期的努力,证明了即使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依然需要那些能够长久留存、值得反复观看的极致作品。

做科普是非常违背人性的,当我们离开课堂的时候,就不太想再被教育了,所以很多时候要降低受众观看门槛。我们强调视觉语言的重要性,通过高质量的摄影和影像来呈现内容。最优秀的作品能够击中更多人的心灵、视觉,哪怕是一张制图,我们愿意花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

总结下来,我们是用长期主义创造一种不可替代的内容。我们的愿景是与读者和观众一起探索世界的山川河流和城市,我们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极致的作品。

毕导 知名科普博主

我回顾了一下历届参加的新榜大会,非常感慨。内容行业迭代非常快,“是非成败转头空,新榜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也努力在几度夕阳红当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

2016年8月,我开通了公众号,一篇关于冬天外穿秋衣的推送成为第一个爆款,阅读量300多万。之后,我接到了商业合作,但由于缺乏经验报价过低,也让我意识到内容创作的魅力和价值。

2017年,我决定休学全职投入自媒体,尽管面临行业变化和转型的挑战,但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表达科学中好玩的事情,讲讲科学段子,所以我本着这个心态进行内容创作。

后来我开始从图文向短视频尝试,招募了短视频的团队。每个人都有短视频的制作经验,只有我自己没有创作过任何短视频。我认识到一件事情,内容行业一大魅力在于外行永远无法领导内行,我当时就是那个外行,所以我对自己的作品也很迷茫。

直到有一期视频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次我去西安出差,公司给我订了一个兵马俑酒店,直接睡觉景点二合一,团队说这个酒店有趣,鼓励我以此为选题拍条探店视频。虽然我对这条视频的拍摄取景都不是很满意,但没有想到成为我们第一支真正意义上比较破圈的视频。

这期西安兵马俑酒店探店视频火了之后,我就被迫成为了一个酒店探店视频博主,也正式引起了我做视频当中的几点反思:

第一,我们表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第二,什么才是真实的表达;第三,视频博主的气质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第四,人和自己的作品究竟是什么关系。

你以为是你创作着自己的作品,但是你的作品也在创作着自己的创作风格。

半年前,我博士毕业了,我又开始潜心投入了公司视频创作。每一个内容创作者,本质上最害怕的是自己一直在做跟以前做差不多的东西,被大家默默遗忘。

最后,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叫做“如果你白天没有发现任何奇怪的东西,那你这一天就不算过得很好”。

因为我相信在内容创新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自己的内容不如意的时候。这个时候希望大家高兴,如果你没有发现任何奇怪的东西,你一天不算过得很好,当你发现自己的内容怎么全是问题,你应该处在很好的状态。


王七叶 脑洞系品牌推手、头部博主

大家好,我是王七叶,那个致力于帮客户把价格打上去的女人。今天,我想分享我们如何通过“把价格打上去”系列内容,实现账号商业价值的提升和品牌营销的创新。

基于“女海王”人设的运营和躲闪摇的出圈,虽然积累了一定人气,但广告报价和商业价值提升有限。在内容创作的低谷期,我们意识到需要差异化突破。

因为直播生态的繁荣,之前全网非常流行一句话“我帮你把价格打下去”,但其实这种营销套路对于品牌和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损耗。所以我们决定利用直播生态中的“价格战”现象,反其道而行之,把价格打上去,用魔法打败魔法,制造讨论点,同时赋予内容以广告属性。

我们深入思考了广告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关键在于塑造品牌价值。我们用高端拍摄手法,为廉价产品打造奢侈品形象,充分展示了我们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价值的能力。

针对品牌广告的痛点,我们创建了一个专门做创意广告的账号,既满足了品牌曝光、用户心智触达的需求,同时又解决了内容赛道内卷加剧、难以突出的问题。

这个系列的成功,肉眼可见地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商业价值。虽然初期有粉丝不适应,但通过不断的内容筛选,俗称洗粉,我们留下了真正对广告创意感兴趣的垂直粉丝。这半年来,我的粉丝体量保持着一定的涨势,从刚破千万增长到现在的1400多万,侧面印证了创意广告的价值。

Thurman猫一杯 生活时尚博主

我是服装设计师,在法国留学八年,2019年毕业于巴黎时装工会,回国开设了自己的服装、饰品和IP周边品牌。同时我还是自媒体人,IP人设很强,包括豚鼠、大拇哥、门牙姐等。

一开始我没有太在意人设,因为我是广东人,会粤语和普通话,也会法语和英语,无意之间打造了我的第一个人设:全网第一个四种语言混着说的博主。之后法国疫情特别严重我就回国了,想先休息一两个月,期间分享了我养的豚鼠,没想到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大家都说我长得像豚鼠,成为了我第二个人设。

我每次焦虑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的账号有不可复制的强IP属性,不要焦虑。我可能不像美妆博主教大家化妆,不能输出更多的干货,但是我可以治愈心情不好的人。当你们不开心的时候,还有猫一杯的视频,主打一个陪伴的情绪价值。

最近,我在商业化有了新的尝试,比如“闺蜜团”广告,点赞量超100万。我认为品牌方的沟通和信任对创作成功的广告至关重要,品牌方和媒介给到信心,我才能放手去做。

2024年希望与品牌方有更多商业合作,我们最近还推出了一个小号“猫一杯Pro”,更多偏美妆、时尚之类的分享,不是大号买不起,是小号更有性价比。

圆桌对话:“普通人顶流”爆火背后那些事儿

主持人:张洁 新榜主编、内容运营总监

嘉宾:

新疆小祁 知名旅游博主浪浪星球小祁

田向阳 短视频达人、唐僧模仿者

张洁:请两位来讲述一下去年这段走红经历吧,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知道自己火了?知道自己走红以后,做了哪些事情去接住这个流量?
田向阳:成都参与西游记cosplay活动时,我与当地扮演八戒的演员比较熟,当时一次大家的聚餐中,我知道自己参与的一个视频点赞数迅速翻倍,之后有媒体联系我让我介绍自己cosplay的经历。
我希望通过cosplay让经典角色生动呈现,特别是推广《西游记》这一文化IP。我们有专业团队,参与商业演出,让经典故事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传承传统文化。
新疆小祁:在一次与旅游博主的合作中,我意外获得了大量关注,点赞数远超我的预期。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公司决定保持团队规模,专注于提供有限数量的高质量服务。
我也更倾向于保持旅游从业者的身份,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在旅游行业创造更优质的旅游体验,满足粉丝的期待。


张洁:小祁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怎么用线上的热度来帮助线下的旅游工作?
新疆小祁:作为新线路开发负责人,我计划在年后前往新疆探索并开发更具吸引力的旅游路线。我准备利用新疆2至4月的旅游淡季,投入更多精力进行线路考察,同时将旅途中的体验分享到网络上,让潜在游客有更直观的了解。
作为旅游从业者,我的视频内容旨在推广旅游服务,确保游客能看到美丽景色并体验到有保障的旅行。我也会在视频中展示旅游团的服务质量,以吸引游客报名。


张洁:田老师,我看到你在视频里会跟很多孙悟空、猪八戒的扮演者进行联动,这些联动的内容你们是怎么设计的?
田向阳:拍摄视频时,我们经常即兴创作,就像相声演员现场发挥一样。我们模仿《西游记》角色多年,彼此间有默契。就比如,拍摄的时候会即兴将现实中的老人或机车与《西游记》情节结合,创造出有趣的内容。


张洁:这次的走红有带来哪些变化吗?比如新疆当地旅游行业有没有因为这件事发生改变,再比如个人生活方面?
新疆小祁:现在我们这行变化挺大,大家都开始用高级设备,比如天幕、无人机,相机都得是5000块以上的。这其实挺好的,提高了服务质量,价格还差不多,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旅游体验更好。
我觉得现在大家对旅游行业有两种看法。一是对传统旅游团的不信任,担心被坑,怕有购物陷阱,怕导游态度不好。二是对新兴旅游方式的期待,希望旅游简单纯粹,享受美景和当地风情。我的目标就是让大家在新疆玩得开心,不留遗憾,真正爱上旅游。
田向阳:现在工作量变大了,但我也更有信心了,比如前段时间和天津消防合作,拍视频宣传消防知识,这事儿挺有意义的。
不过工作一忙,陪家人的时间就少了。现在只能视频电话和爸妈聊聊天,要么在工作路上,要么在工作现场。我还是希望能多陪陪家人,等忙完这段时间,过年回家好好聚聚。


LKs B站2023年百大UP主


大家好,我是LKs,一个什锦区UP主。今天我想分享一些不同于常规的创作和商业化经验。


我的内容创作之路始于2015年,当时在香港读研究生时上传了第一期视频。2019年辞职后,我开始全职做自媒体,到2020年1月在B站粉丝破百万。


2023年8月,我发布了“漂流相机”视频,入选了B站必刷和央视的跨年专题。这个月初,我又拿到了2023年的B站百大,粉丝量300多万。


我的视频内容跨度很广泛,从摄影到音乐,从搞笑到人文,从职场到开箱……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同一个分区不会连着做两期,每期视频和上一期必须有大的区别才会发,这与很多垂类博主的策略截然不同。


这种创作方式有其优缺点,比如难以规模化盈利,但我认为创作不应该局限于特定领域。好选题广泛存在于任何分区,任何赛道,如果让我只做一个垂类,反而会让我的找选题难度大大增加。好的选题是大众认知与小众呈现方式的结合。重要的不是选什么分区和垂类,独特的呈现方式才是选题核心价值所在。


关于团队化,我认为这并非创作者发展的唯一正解,我没有任何团队,商务合作也是自己在谈。虽然团队化可以带来资源和效率,但也可能让创作者失去对内容的掌控,我更倾向于保持对视频内容的主导权。未来,内容行业可能会更加专业化和团队化,但我仍愿意探索自己的道路。


至于盈利,我认为做视频和挣钱之间从来没有因果关系,我不会因为挣钱就开始做视频,我也不会因为不挣钱就不做视频。我享受创作的过程,对我而言,做内容和钓鱼、滑雪、骑车一样,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金钱回报,是一个兴趣爱好,为爱发电的行为。


本质上,每个创作者都是一个桥梁,连接了他的观众和他眼中的世界,信息和知识因为无数座桥梁的存在,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自由流转。我希望我的内容能成为这样的桥梁,我的一切选择都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创作之路无穷无尽,没有对错之分,希望我们都能不断进步,未来江湖再见。


小蝌蚪妈妈 抖音头部母婴达人


我是小蝌蚪妈妈账号主理人大姚,同时也是账号姚浅浅的负责人。我的公司门牙视频是自孵化型MCN公司,它帮助我从零起步,迅速成长为一名博主。

刚入行的时候,我曾困惑于“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获得观众的喜欢”,后来,我制作了一个关于鼻炎日常护理的视频,这个看似普通的话题,却意外反响热烈。那个时候我就有了一个感悟,源于生活的内容永不过时。


其实自媒体的魅力,除了娱乐之外,更在于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认为全职妈妈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全身心都投入在家庭里,比一般人更喜欢分享心得,参与各种讨论,互相种草和被种草。


所以母婴领域的账号更需要贴近生活,更有互动感,才能给妈妈们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我的另一个感触就是,内容创作不应成为数据的奴隶。


尽管我也尝试过迎合市场热点,比如做一些“被婆婆欺负”或“丧偶式婚姻”的选题。虽然当时数据爆了,但我内心并不快乐,因为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一直坚信,选题上迎合市场,观点上得遵从内心。

当然,和流行趋势相反的内容也并非没有市场。我曾分享了自己因为过瘦导致肋骨咳断的真实经历,呼吁大家不要追求竹竿子般的病态审美,这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选题上寻找市场变化中新的机遇和风口,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被别人定义,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我始终告诉自己,我只需要想明天可以做什么,才能比今天更好一点。


圆桌对话:热爱·生机


主持人:夏之南 新榜研究院院长、“南哥新榜样” 主理人
嘉宾:大能 知名自媒体人、独立制表师杨树梢 盗月社主持人、联合创始人鹦鹉梨 B站百大UP主、知名时尚博主董威君 头部汽车达人、汽车培训师


夏之南:各位老师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视频的?有什么契机吗?
董威君: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做视频,之前在品牌做培训。疫情期间无法外出,朋友介绍我尝试拍短视频,发现自己的内容有一点受人喜欢后,便开始了创作之路。
鹦鹉梨:2019年5月开始做视频。一次和朋友购物时,她因为体型的问题放弃了购买自己喜欢的一条裙子,她说:“我太胖了,我不够瘦去配它。”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衣服的问题?我有很多想说的话,于是就开始发视频分享自己的观点。
杨树梢:我们团队2017年开始做内容,大家之前都是在互联网和内容公司工作,都有内容理想,聚在一块之后就慢慢摸索。2017年的时候,深夜食堂比较火,我们认为美食是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就开始尝试做美食视频,反响不错,就坚持做了下来。 大能:2020年5月的时候,抖音刷到手表相关的内容,我觉得聊得有点片面,就开始自己拍视频,聊手表,完全当成兴趣爱好来做,慢慢做得越来越认真,越来越过瘾。

夏之南:你们认为自己的视频内容为什么会脱颖而出?有什么样的特质吸引大家? 大能:我觉得大家爱看我内容的点在于专业性、真实感和松弛感。我对于表懂的比较多,而且能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把表方方面面的知识讲解出来。有的人还喜欢看我低调地凡尔赛,比如在聊什么场合适合戴什么表的时候,我拿出来各种手表戴的时候,大家比较上头。

杨树梢:对于我们的视频,最常看到的评价就是温暖、松弛、有人情味、接地气,能够唤醒大家对于身边小美好的关注,大家看到视频会觉得我们很亲近、治愈和温暖。 鹦鹉梨:我大部分视频都是关于时尚和穿搭的,大家喜欢看我的视频,首先肯定是因为视频对他们有点用,在穿搭方面踩到了大家的痛点和审美点上。另外,我本人是学哲学的,衣服其实也是我思想的载体,大家喜欢我各种延展性的思考。还有很多人喜欢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放我的视频当背景音,因为我口条比较利索,音质比较好,节奏很明快。当然肯定也是有运气加成的。
董威君: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对车的热爱。加上我之前是画画的,有一定的艺术背景,有机会登台做发布会,所以比较有镜头感。我还给杂志写过文章,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做培训师的经历又让我能深入浅出地把驾驶、车的知识讲出来。

夏之南:很多穿搭博主首选的赛道是小红书或者抖音,鹦鹉梨你为什么选择在B站做穿搭垂类内容?
鹦鹉梨:因为我是二次元迷,大四那会儿就爱看动漫,B站对中长视频友好,适合我。别人经常说不要用爱好赚钱,要赚钱养爱好。但我觉得做自媒体神奇的地方在于,你可以边做视频边赚钱,两者可以兼得。
现在短视频火,但我还是想坚持做中视频,这就是自媒体的魅力,让爱好和生计可以共存。


夏之南:除了做汽车培训、赛车手,董威君你还有讲师、主持人这么多身份,其中最喜欢哪一个?
董威君:我骨子里其实是个赛车手,喜欢那种简单直接的快感。现在我更享受在视频平台上分享我对车和生活的热爱。
我的团队很小,只有四个人,因为我享受创作过程,所以文案我自己写。我的制作人同时也是摄影师,我们在美学上有共识,拍摄效果我放心,团队虽小但默契十足。


夏之南:过去一年里,大家都会说内容行业很卷,涨粉也很难,有时候还要卷商务。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这个行业发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董威君:我觉得现在人们的审美在变,以前喜欢夸张,现在又回归经典美学了。我的视频就是展示车子背后的美,相信美好的东西会越来越受欢迎。
鹦鹉梨:我要聊一些俗气的东西,回归到钱这个本质。以前,客户主要看重品牌宣传和视频流量,现在他们更关注视频能带来的直接销量转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做了很多调整,比如在视频中加入购物链接。去年8月,我们尝试了第一场直播带货,GMV达到了3000万,12月的第二场更是达到了5000万。我们也努力在保证商业价值的同时,维持内容质量,确保观众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杨树梢:我们团队在内容创作上非常注重细节。现在客户对商单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内容吸引人,还要能直接带动销量,只要内容基础打好,商业合作就能在这里生根发芽。
大能: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短视频、中视频还是长视频,内容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从我的专业领域手表行业来看,去年市场表现不佳,二级市场价格下跌,新品推出减少,整体显得萧条。但作为内容创作者,我更专注于个人生活和创作,主要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黎嘉雯 Meta全球策略合作伙伴大中华区总经理


大家好,我是Alena黎嘉雯,来自Meta全球策略合作伙伴团队。我们专注于帮助创作者和媒体机构通过Meta平台扩大影响力。


其实我们已经有不少内容出海的成功案例了,比如来自杭州的多渠道网络发行商小五科技,它们旗下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美食烹饪,健康之道、短剧、娱乐新闻等,目前在Facebook上经营的公共主页已经超过几百个。


还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创作者“滇西小哥”,她创作的主要是画风优美的美食烹饪视频,配合字幕,目前已在Facebook上拥有超300万海外粉丝。


Meta的愿景和使命是联结世界,我们旗下的平台覆盖全球近半人口,每个月有38亿用户使用,包括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Messenger和新推出的Threads。我们相信,通过联结,我们可以为用户、创作者、品牌创造新机遇。


我们的平台不单单提供娱乐体验,还能够让创作者和粉丝建立更深度交流、互动和信任。而且,我们一直致力于增加和改进各种平台工具,帮助创作者有效发挥创造力,建立忠实粉丝群。
在INS上,创作者可以通过动态、快拍、Reels、直播和广播频道等产品与粉丝互动。Reels是平台增长最快的短视频产品,鼓励原创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音乐和标签增加曝光。直播和广播频道则提供了与粉丝即时互动的机会。

Facebook则以更广泛的用户基础和长视频为特色。长视频想要在平台脱颖而出,内容一定要引人入胜、原创性高,让人产生共鸣感。如果是非原创的,分发时的流量权重就会受到降级。创作者还可以通过小组功能与粉丝深度互动,我们鼓励创作者定期发布内容,回复粉丝,以增强粉丝粘性。


很多创作者可能会担心INS和Facebook已经是很成熟的平台了,流量格局固化,很难得到突破。其实不然,只要勤奋、定时发布内容,其实增粉的机率是很高的。韩国舞者Kingtutat、文化差异讲述者Sujin Kim和纽约画家,他们都通过真实内容、定时发布和互动策略,实现了粉丝的快速增长。


我们建议创作者同时利用INS和FB,因为两个平台的粉丝重叠小,各有独特优势。为了简化管理,我们会提供一些新工具,让创作者可以一键在INS和FB上同时发布内容。


科林 小红书商业娱乐营销负责人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红书的科林。提到小红书,大家可能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一个词语“种草”。我们深耕“种草”万种生活方式,同样让更多的营销IP在这个土壤中生根发芽。


今天,当我们在说小红书种草,又有了一层新的视角,就是让品牌的种草,种出好生意。


在小红书的社区内容生态里,我们会利用高讨论度的话题,比如影视剧、演唱会等,结合用户喜爱的生活场景,创造出更多互动玩法,让讨论在小红书持续发酵。我们的明星和头部KOL的内容分享,因其生活化和真诚,让用户感受到了品牌的真实样貌,从而提升了种草转化率。


在营销中,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好玩”,我们更关注那些在垂类知识、行业赛道有独特内容输出的明星。我们长期运营这些明星,让他们成为垂类领域的意见领袖,逐步在行业内形成小红书明星营销合作的新身份。


我们还创造了各种活动节日,如“外人节”、“玩车节”和“雪人节”,以及“马路生活节”,让品牌和用户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乐趣,共同打造美好生活。

2023年,小红书迎来了十周年。我们将继续与用户、明星、博主、品牌一起,在小红书这块土壤里,打开生活的万种想象。


一颗KK 颗粒生活创始人、小红书家居买手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从记者到买手,我在小红书造了千万个家》。大家可能会好奇,一个在小红书粉丝量50w都不到的人,团队没有一个人之前做过直播,又是这么重的家具赛道,她怎么在双十一破亿了?


机会发生在2022年的11月,小红书下定决心要做商业闭环。我们因为一直在小红书坚持在探索直播加上坚持垂直的内容,所以成了第一批吃蛋糕的人。有扶持、有流量,泼天的富贵面前,我们all in资源做小红书直播,接住了这个机会。

而在当下的小红书,内容和生意正发生紧密的关系。我梳理了一下,内容与生意的关系有四个阶段的变迁。
第一阶段,是硬广,内容中插播广告;第二阶段,软广告出现,内容与广告关系变得隐秘;第三阶段,广告与内容融为一体,俗称“种草”,消费者在吸收内容的同时,影响了他购买的决策;第四阶段,内容直接转化为销售,通过图文、视频挂车或直播实现。
 

而我的经历,从电视台新闻人到现在的小红书买手,正好经历了这四个阶段。


最初我也会纠结粉丝会不会对广告内容不太接受,但是我发现,做真诚的选品和有用的分享,谈真诚的价格,那我和粉丝、平台、品牌都是共赢关系。


我在小红书的身份是买手,与主播不同,小红书买手需要在专业领域深耕,是有人感的,让人产生信任。
在小红书直播中,我们不追求畅销通货,而是更注重自己选品的标准,平台再用算法精准匹配用户个性化需求。我同时也会与品牌共创产品,为了去更贴近用户需求。小红书直播让我能慢下来,深入分享,不仅卖产品,更是传递生活方式。


未来两年,直播行业不变的是需要持续提供给用户价值;变的是内容的细分和专业化。强内容结合优势产品,以及AI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新的机会。我期待AI能重新定义家居体验,提高挑选效率。最后,我认为内容始终能转化为好生意,我们需要修炼内核,拥抱这个黄金时代。


Genji 鲸海拾贝CEO、人工智能头部博主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有限与无限——AIGC在内容商业路径的探索》,AI如何重构我们的内容生产流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以及AI+Meta相结合的效果。
AI内容革命正在改变我们的内容生产方式,从ChatGPT的自回归模型到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图,这些都是AI内容生成的关键技术。


AI的内容生产是自下而上的,它需要从数据和元素出发,通过接收到的提示(Prompt)来启动创作过程,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产出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基于ChatGPT和Midjourney的工作流,正在成为新的内容创作模式。AIGC这个圈远远大于UGC、PGC、OGC,甚至大于他们的总和。在未来一两年中,AIGC将会占所有内容数量的90%,但注意力依旧会被超级个体垄断。


当然,AI的介入,使得一维、二维、三维资产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我们能够快速且低成本地实现这些资产的数字化。


一维数字大脑基于NLP技术,能够为企业定制智能代理,如线上业务员、客服等,提升服务效率。二维数字分身,即人在二维世界任何的投影,比如妙鸭相机生成的形象。三维数字场景,则是利用游戏引擎搭建的三维空间,如我们搭建的直播间,可以实现全景展示和互动。


其实在AI领域,我们发现一切都是在变化中寻求不变。我们希望能与内容创作者一起,共同探索充满未知的黑箱。


海辛 实验电影人、AIGC艺术家


大家好,我是海辛。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和AI一起创作好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和AI一起写故事、和AI一起做视频、和AI一起追星的体验。
在故事创作方面,我和AI共同创作了《爷爷的钟表》《海的盒子》,后者是我让AI根据前者仿写的。《海的盒子》的故事让我很意外,因为我发现AI的仿写既延续了前文的爷孙关系,重现了爷孙间的情感,还巧妙地将故事中的“海”与爷爷的遗愿相融合,文字风格也非常朴实真挚,展现了AI在理解人类情感和创作上的深度。后来我们稍作设计,把这些故事印成了小书。


在和AI一起创作《搁浅的云》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提一个想法,AI写一段,修改完我再提新的要求,AI继续帮我往下写。我们感受到,AI与我们的共性或许比差异性要多得多。


做视频是我比较擅长的,因为我自己是猫眼的视频创作人。2023年帮GQ和联想做广告片,所有素材都是用AI生成的。先用AI生成静态素材,再生成动态素材,最后剪辑成片。传统一条广告片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完毕,大概需要花两到三个月时间,AI的参与让整个制作过程更加高效,从策划到完成,3个核心制作人仅用了两周时间,显著降低了制作成本。而且未来AI生成的视频会更加高清、可控,覆盖的领域会越来越多。

除了赋能传统影视行业的制作者之外,AI在短视频和动画片制作中的应用,也展现出了无限可能,未来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成为一家皮克斯。


在和AI一起追星方面,比如我喜欢一个纸片人,可以用AI进行二创,通过各种风格化模型,生成这个角色的各种图片、贴纸、手办等等。我还训练了一个虚拟角色模型,和它进行互动。也可以把提示词喂给ChatGPT,调教GPT用特定的语言风格跟你对话。这种去中心化的内容创作方式,不仅为个体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实现创意的平台,也给内容分发带来了新的思路。


AI不仅是帮助大公司降本增效的工具,也越来越成为个体创作者无需加入大公司的底气。借助AI,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超级个体,无论是在故事创作、视频制作还是个性化体验上。


崔东升 交个朋友控股副总裁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2024直播电商的机会和创新》,先来说交个朋友的直播电商新策略。


2020年4月1日,交个朋友开始做直播,首场就取得4800万场观和1.1亿GMV的成绩。后来我们陆续做了新的尝试,比如首创7x20小时日不落直播,开启1+N直播模式,建立了垂类直播账号矩阵。


为了降低对单一头部主播的依赖,我们率先实施“去头部IP”战略,将罗永浩直播间升级为“交个朋友直播间”,并实现机构化运营。尽管在去IP化过程中遇到流量下降的挑战,但我们通过矩阵化运营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有35个稳定盈利的直播矩阵账号。我们还自主研发“朋友云”平台,利用AI技术减少人力需求,实现直播流程的自动化。


关于直播电商是否值得入局,我认为如果把直播当作生意,那么这个行业利润薄、竞争激烈,可能不值得。但如果将直播作为生意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品牌扩量、扩产能。


消费者认知链路模型将消费者接触点分为五个触点:认知、交易、产品服务、社交互动和内容兴趣。这些触点根据与消费者的距离分为一环、二环和三环。新入局的直播商家应先夯实一环基础,即产品、渠道和内容触点,确保供应链、品牌故事等核心要素完善。盲目模仿成功案例而忽视基础建设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只有一环扎实,才能有效扩展到二环和三环。同时,可以考虑利用元宇宙、二次元、AI等新兴渠道进行弯道超车。


直播电商的新策略强调内容洗认知、触达蓄人群和拉爆品。消费者从初步了解到购买复购的过程遵循5A品牌模型,应从已购买用户反向推动,通过深度参与改进产品,形成忠实用户,再吸引新用户。不同平台如B站、小红书和天猫的转化过程中各有特点,企业应根据品牌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台。

品牌通过直播有机会迅速崛起,但需遵循发展规律,阶段不能跨越,只能缩短。


刘甜 无忧传媒首席战略官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无忧传媒在内容营销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哈尔滨的泼天富贵刷屏了,元旦期间哈尔滨接待了300万的游客,很多人在小红书、抖音、朋友圈分享自己在哈尔滨的所见所闻,顺势成了这波Campaign里面的KOL、KOC。
今年是无忧传媒成立的第八年,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现象级IP出现,比如毛毛姐、广东夫妇,2022年火爆全网的刘畊宏,还有去年的“人间许愿星”张大大。我们在抖音MCN机构月榜连续54个月第一。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多平台线上+线下,多头部加全链路的多方位的内容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四大类:超级IP、人群拓新、全域创新和热点打造。每一个超级IP都是重要的创意内核,是品牌力、话题、品效销一体化能力的底层基础。


无忧传媒拥有海量达人和内容矩阵,高效流量矩阵,可以实现精准转化。2024年,我们陆续与很多地方文旅合作,结合艺人和达人能力,打造文旅IP。去年我们还参与了很多影视剧的宣发,比如《孤注一掷》《封神》,在抖音上创造了爆款内容。

展望2024年,我们期待与更多品牌合作,推出更多IP内容,无忧传媒始终相信内容是一门好生意,期待与大家不断创新、共同前进。


曹光洋 吨吨BOTTLED JOY首席品牌营销官


大家下午好,我是吨吨品牌的曹光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用美学打造现象级品牌。


吨吨是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现在正努力转型为创造型企业。我们在努力将低频、弱关注度的耐消品转变为高频、高品质、高社交属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追求产品的功能性,更注重情感满足和情绪价值。


一个产品从”中国制造”到”创造产品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表达产品背后的情怀、匠心、价值观。


我们相信,一个企业是企业家的作品,在这个时代,美者为王,感性智慧和塑造产品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打造成功的品牌,其实就是挖掘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是一个寻找优质内容的过程。吨吨通过跨行业的时尚思维,将传统的水杯转变为潮流单品,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喝水需求,也能成为潮酷身份的标签。


另一方面,品牌的力量在于创新和市场营销。产品是心脏,营销是血液,两者缺一不可。而如何塑造优质的、有温度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2024年,我们坚信,真正的创业者能够链接需求,创造新价值。万物肆意生长,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相信相信的力量。


牟家和 知家DTC创始人、《从零到亿》作者


大家好,我是知家的创始人,知家专注于帮助传统企业转型DTC,利用流量实现增长。今天我想分享如何通过构建企业新媒体矩阵来推动业务增长。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尽管市场预算缩减,但通过调整营销策略,我们仍然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DTC营销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成功的DTC营销依赖好内容、好运营和好工具。好内容能够引起共鸣,好运营能够提高效率,而好工具则能事半功倍。 在新媒体矩阵的构建上,我们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卫星型、水滴型、扇型、分布式矩阵和球型矩阵。这些矩阵类型帮助企业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精准定位目标用户,实现更有效的品牌传播。例如,五菱汽车通过社会化内容传播和达人矩阵,成功地吸引了年轻用户群体。

最重要的是要研究不同平台的玩法,不同平台对爆款内容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既要情绪共鸣,还要懂流量规则。

我们采用迷你campaign模式,通过社交造梗和借势营销,实现了品牌在社交平台上的快速传播。同时,我们强调超级人设的重要性,以及在矩阵中实现双向沟通。 在运营策略上,我们建立了五大阵地:官方、电商、经销商、达人和用户阵地。利用这些阵地和平台流量,我们实现了品牌和销量的双增长。我们强调数据驱动的营销,通过复盘和策略调整,实现业绩提升。 工具的选择同样重要。我们利用新榜的矩阵通产品,高效管理多个账号,实现了规模化运营。AI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相信,DTC营销和有效工具的结合,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未来的营销将更加直面消费者,无论是品牌还是自媒体人,掌握用户就是掌握未来。终端门店账号的矩阵、KOS矩阵以及用户矩阵将成为新的商业机会,这些新的赛道将为品牌和内容创作者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期待DTC成为推动大家生意增长的新动力!


周大帅 慕江南创始人


过去两年内,慕江南从传统线下加工厂成功转型为线上直播电商,通过精准布局和适应视频号平台,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我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部分来介绍。


过去,慕江南从外贸起步,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转型为内销,为应对第二波金融危机,开始走品牌之路。2021年疫情爆发后,感受到线上力量对传统企业的冲击,果断转型为线上直播电商。


现在,慕江南布局了视频号为主的多个赛道。慕江南属于中高端定位的丝绸品牌,视频号在相同流量下业绩是抖音的三倍,退货率是抖音的1/3。


我总结了视频号三个发展阶段:1.0时代的原生态达人,2.0时代的公众号达人,以及3.0时代的综合达人。慕江南通过主动合作达人、升级直播技能、开发超级爆款等策略,成功适应了每个阶段的变化。

未来,我给慕江南制定了三大战略:从达播转向自播,推出文化创意产品,持续开发适合综合达人直播间的超级爆品。


对于企业来讲,我们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去拥抱变化,享受变化。


圆桌对话:向内生长,向上增长


主持人:陈维宇 新榜总裁
嘉宾:段科 马应龙新媒体负责人徐戌雄 美ONE副总经理Caroline Chen CoFANCY可糖联合创始人

 

陈维宇:各位觉得,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找到内容生产和产品品质之间的平衡点?

 

Caroline:我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有一款素材在抖音上用了三年,非常火爆,其实就是用户抱着自己的猫合照,正好用了一款黑色和绿色的美瞳。我们就对产品做了调整,在后续的投放中延续这个内容思路,制作爆款素材。产品和内容的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当然,我们也会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产品。比如说我们上线了珍珠高光美瞳,会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送用户珍珠蚌。通过这种有意思的方式,串联起内容生产和产品之间的联系。

 

徐戌雄:我们主要是把好的产品,通过直播电商的方式,更快速便捷地传递给消费者。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选择有技术优势的品牌合作。同时,我们也会通过内容创新,比如和品牌合作《成分中国》等项目,帮助品牌传递故事,提升品牌价值。

 

段科:马应龙品牌比较特殊,历史比较悠久,产品发展过程也比较有趣。马应龙最早是做治疗眼疾的药品,后来阴差阳错推出了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然后又有很多用户反馈马应龙痔疮膏可以去黑眼圈,我们又在09年推出了第一支眼霜。近几年来,我们产品的发展方向,就是顺应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对产品进行一些升级。

 

陈维宇:马应龙其实涉足了很多互联网的梗,比如著名标语“呵护你的每一只眼”,新媒体内容对你们的生意有多大帮助?

 

段科:其实“呵护每一只眼”并不是马应龙官方广告语,虽然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和年轻人互动很活泼,但是我们也有坚守传承的一面,“龙马精神,健康人生”才是我们的广告语。

 

“呵护每一个眼”的梗其实源自于消费者,他们戏称我们的产品既能照顾眼睛,也能照顾其他部位,这种幽默的反差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种默契。

 

马应龙在内容创作方面可能不是最擅长的,但我们的产品力很强。消费者反馈经常转化为有趣的营销梗,这为我们的品牌带来了优势。

 

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企业,我们在肛肠药品领域有着严肃的形象,这种反差很容易成为话题。内容营销和新媒体渠道对我们线上业务的增长至关重要,现在我们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十几亿的规模,这与过去相比,增长非常明显。

 

陈维宇:下面想问问徐总,美ONE本身作为品牌,有什么样的规划和布局?

 

徐戌雄:从2014年开始,美ONE就以内容驱动为核心,重视内容创新。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例,起初李佳琦直播间的发展并不顺利,每天只有几十来个人观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经历了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现在每天观看的用户已达数万人。

为了更广泛地接触用户,我们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和B站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内容矩阵,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运营策略。

除了内容分发,我们还自制综艺,如《奈娃家族的上学日记》系列综艺,以及《所有女生的OFFER》系列综艺,后者通过真实还原与品牌方谈大促OFFER的台前幕后,通过与品牌互动,拉近品牌方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2024年,我们计划推出周播综艺,为观众提供更多内容。我们的直播间不仅仅是卖货,更类似于一个电视台的模式,有丰富的内容呈现,比如每周六有小课堂,教用户产品的使用技巧,还会邀请专家走进直播间进行专业的讲解,以及展示新品。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内容,让直播间成为一个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平台。

 

陈维宇:各位能否简单聊聊,如何理解“向内生长,向上增长”?

 

Caroline:不断修炼好自己的内功,无论是内容还是产品,就都能带来正反馈。

 

徐戌雄:回到今天新榜大会的主题,内容确实是一个好生意,对于任何品牌来说,无论品牌也好还是渠道品牌也好,做好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获得长期有效增长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渠道。

 

段科: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一个品牌的缺点会被快速地放大,但你做得好的地方,也会被热情的粉丝们迅速扩散。我们的粉丝一方面会督促我们对内做好产品,同时也会帮助我们对外向上的增长,获得更好的发展。


尹丹丹 椰树集团直播负责人糯米 椰树直播间导演

尹丹丹:大家好,我是椰树新媒体宣传负责人尹丹丹,同时我也是海南记得开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糯米:大家好,我是椰树直播的导演,同时也是海南记得开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

 

尹丹丹:大家都说糯米是椰树吴彦祖,我是椰树贾玲,我们俩站在一起就是一个搞笑组合,椰树直播间也是一个传递快乐的直播间。

 

糯米:椰树直播凭借独特的内容和丰富的直播表演形式,在线上和线下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同时带动椰树集团的产品销售额提升了20%,这对于一个拥有38年历史的老牌饮料品牌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尹丹丹:椰树已经成立38年了,大家吐槽我们包装丑,办公大楼太花,但这就是我们的品牌风格,38年坚持不变。在品牌宣传上,椰树以其大胆的风格在新媒体平台上独树一帜。

 

糯米:我们利用舞蹈和变装,这两种在年轻人中传播迅速的内容形式,来宣传椰树阳光、健康和原汁原味的品牌形象,成功让这个老牌品牌在新媒体时代快速出圈。

 

尹丹丹:我们不卖货,只专注于产出吸引人的内容和创意,这是我们吸引关注的第一步。我们的主播可能不会直接推销产品,但他们会通过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达产品,只要能清晰地展示产品特点,那就是好的表达方式。品牌推广时,我们以传递快乐为核心,倡导正确的审美观,鼓励女性不要陷入精神内耗和容貌焦虑。

 

我们成功地引入了椰树男团,这不仅吸引了更多关注,也展示了中国男性的阳刚之美,营造一种轻松的直播间氛围,带来积极的情绪价值。

 

糯米:我们还将椰树直播团队带到线下活动,如商场和节日活动,结合线上线下流量进行营销。这些活动让粉丝有机会与真人互动,增强了品牌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尹丹丹:我认为老品牌应该用年轻人喜欢的内容来吸引关注,让年轻人感受到老品牌的品质和真诚。但老品牌在新媒体平台上也需要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辨识度。

 

糯米:我们的视觉审美保留了椰树的复古风格,同时融入了70年代的元素,如椰树总裁背心,这是一种品牌传承。我们还很听劝,根据粉丝的反馈制作内容。

 

尹丹丹:我们经历了“质疑椰树,理解椰树,成为椰树”的变化,我们坚持在“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坚持椰树审美风格,但也相信“听人劝,吃饱饭”,积极回应网友对直播、短视频的指导和建议。

 

糯米:我们的选人策略包括与模特经纪公司合作、在抖音上寻找合适人选,以及与艺术学校合作。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外貌出众的模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学会我们的舞蹈。

 

尹丹丹:其实刚开始做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招人难,让一个老品牌改变观念,从传统广告跳到新媒体也是比较难的。椰树总裁王光兴先生,今年已经86岁了,他虽然起初对新媒体不太了解,但迅速学习并支持我们的直播尝试,椰树直播的自由度很高,我们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风格和方向执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