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小鹏新车G7正式上市
美格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充电宝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被曝部分产线停产,公司暂未回应
罗马仕公开表态“没有倒闭”,有供应商称款项已被延付
加拿大5月商品贸易逆差缩小,对美国出口比重下降
特朗普庆祝通过“大而美”法案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工信部座谈会给予光伏行业巨大信心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政策组合拳为光伏行业注入供给侧改革强心剂
美日贸易谈判陷僵局,汽车、农业成谈判难点
贝森特重申美联储判断有偏差,暗示希望鲍威尔明年彻底离职
美国会众议院表决通过“大而美”法案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英伟达收于历史新高
电池超快充,安全性还没有共识|工程师来信
「作为汽车产品的一线缔造者,工程师是最了解汽车产品和技术的人群。产品好不好,技术深不深,用料真不真,在36氪「工程师来信」栏目,你能看到更真实的一面。」
出行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的长队、动辄30分钟以上的补能时长、加电过程中的无聊和烦躁,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些仿佛就是纯电动车补能体验的全部。
车企与电池厂商捕捉到了用户的这一痛点,于是前有理想试图通过“5C充电”向消费者证明MEGA的确值50万元,而在“5C充电”陆续上车小鹏、极氪、岚图、星纪元等品牌后,又有“兆瓦闪充”、“超级e平台”等技术名词又问世。宁德时代甚至在比亚迪之后,将电池的充电倍率提高到了12C。
企业意在通过一系列新技术,向消费者讲述一个“充电体验比肩加油”的美好故事。
但在消费端,部分用户对超快充电池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他们对超快充电池的担忧往往集中在:5C、6C乃至12C的超快充技术是否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是否还值得信赖。
36氪在与电池工程师的交流中发现,超快充技术的确会缩短电池寿命。
但由于电池厂商在设法提高充电速度的同时,也对电池的材料、结构等,做了一系列相应改进,从而使得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至少在8年、15万公里的质保期内,电池都可以正常使用。
至于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电池充电的过程是锂离子离开正极、嵌入负极的过程。而在超快充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因此它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而是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当锂枝晶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电池寿命、容量,甚至更严重的问题,例如刺穿隔膜,造成电芯短路。
不仅如此,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满电时电池体积大,空电时体积小。而超快充体系下,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电池体积会膨胀,从而加速电池的老化。老化的电池容易产生气体造成电池鼓包,安全隐患也就随之产生。
除此之外,部分车企为了更好地满足时间敏感型用户的需求,正联合电池厂商将超快充的电量区间拓展得越来越宽,这相当于对电池厂商的热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并非所有电池厂商都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而这无疑也会给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从36氪与电池从业人士的交流来看,一般电动车使用超过2-3年,上述问题的发生概率会开始加大。
基于这些考虑,一些车企并没有急于跟进超快充技术。
比如最近被热议的小米YU7,只在32.99万元的Max版上搭载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小米官方称这款电池支持5.2C超快充。而在定价25.35万元的标准版和27.99万元的Pro版小米YU7上,电池的充电倍率在3C以内。
再比如,被戏称为“半价理想”的零跑,在动力电池的选择上,并未追随理想采用超快充电池。
除了安全问题,超快充技术还会让消费者,为充电支付更多费用。
由于目前支持5C以上超快充的电池,普遍需要通过强力水冷散热,但在开启水冷的条件下进行强冷充电,必然会消耗更多电量,因此用户需要为充电花更多钱。
「对话人士:A,十余年头部车企电池经验」
36氪汽车:今年以来,行业推出了10C、12C超快充技术,这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吗?具体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A:超快充肯定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因为电池厂商在研发超快充技术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整车的设计寿命,所以电池寿命即使有衰减,也肯定能满足8年15万公里的电池质保。
厂家测试超快充对电池寿命影响的方法是,从电池健康度是100%的时候,对电池进行超快充,等电池衰减到75%的时候停下,然后计算这个过程中电池经历了几次循环。
当然不同的厂商在测试条件上会有些细微差别,所以测出来的循环寿命也会有所不同,低的可能是700圈,还有的可能是1000圈,更高的也有。
这是因为有些厂家是在电池衰减到70%的时候才停,这样测出来的循环寿命肯定会更长;而有的厂家标准比较高,衰减到80%就停了,这样测出来的寿命肯定就短。目前行业主流的做法,是在电池衰减到75%的时候停下。
按照现在电池厂商设计的续航里程,循环一次就是好几百公里,所以说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肯定能满足3年15万公里的质保。
36氪汽车:超快充技术缩短电池寿命,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A:超快充技术会影响电池寿命,主要是因为析锂,以及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会破坏电池微观结构,还有SEI膜破裂重新生成,会消耗电池中活性物质。
超快充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它离开正极后,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这就会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
而且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满电时电池体积大,空电时体积小,而超快充体系下,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随着电池的循环次数增加,电池的体积也会膨胀,电池的老化被加速。电池老化具体表现为,SEI膜增厚,内阻增大等等。
还有电池首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和电池负极发生反应,会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随着时间推移,SEI膜会破裂,破裂后SEI膜又会重新生成,每次生产SEI膜都会消耗电池中的活性物质,而超快充加速了SEI膜的破裂。
36氪汽车:不同材料体系的电池,超快充对它们的循环寿命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差异?
A:对三元锂电池的影响会更大一点,因为三元锂这种材料是层状的,相较磷酸铁锂这种橄榄型的材料,三元锂更容易被破坏。在高压条件下,三元锂电池的副反应也会增加。而且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本来就长,所以受超快充的影响小。
36氪汽车:在南北方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使用超快充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所不同?
A:温度的影响很小。动力电池都是有电磁波保护的,在低温下它会给电池加热,高温下会给电池降温。但外部环境也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比如高到40或50摄氏度,低到零下30摄氏度。温度太高,动力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于剧烈,消耗的锂离子会增加;温度太低,电解液过于黏稠,动力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就会很艰难。不过,我们很少会遇到这么极端的气候情况。
36氪汽车:电池厂商在研发超快充技术时,会对电池材料做哪些相应调整?
A:先说电池负极材料。现在常用的负极材料人造石墨是层状的,要做快充电池,首先要把石墨层间距扩大,这相当于把锂离子迁入的通道扩大了;然后要把颗粒做得更小,因为颗粒越大,锂离子迁移的通道就会越长,把颗粒做小,就相当于把锂离子迁入的路径缩短了。
但负极材料还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充电速率,所以需要做大小颗粒的掺混。小颗粒太多,电池存储的性能会下降,而且小颗粒多了,比表面积就会增多,副反应越剧烈。
这样一来,电池负极的原材料肯定会发生改变。比如原本原材料用的是针状焦,现在就要换成石油胶,因为针状焦是长条形的,而石油焦是颗粒状的、圆的,能缩短锂离子的迁移路径。
不仅如此,还要在石墨外做好软碳包覆。碳包覆层可以提供额外的电子传输路径,降低反应的阻抗。而且在负极外做包覆,也能保护负极,不让它和电解液产生太多负反应,同时提高负极的稳定性、抑止它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
电池的正极材料也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充电速率,所以也需要做大小颗粒的掺混。此外,还要采用二烧工艺,用石墨、碳、石墨烯等做包覆,原理和负极材料差不多,都是为了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减少锂离子嵌入时的阻抗。
电解液层面上的变化,无非就是电解液的添加剂会改变,主要目的是要增加离子的迁移系数,控制SEI膜的形成。这个添加剂可能是新型锂、VC(碳酸亚乙烯酯),也有用FEC(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还有一些厂商自己开发的合成的。
36氪汽车:除了材料,电池的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会有哪些变化?
A:工艺上,最核心的是要把极片涂布变薄,从而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6C以上的充电倍率,涂布厚度需要减少1/3。同时还需要用到分层涂布工艺。
除此之外,快充电池的电流变大了,负极的铜箔也要相应做得更厚,极耳要做成全极耳。
在结构层面,主要是要考虑到电池的散热、过流能力。电池盖板上有极柱,原先只有一个,现在变成双极柱,电池的散热通道就会增加;原来是单极耳,现在要变成全极耳,电池的过流率就会提高。
顺便说下电池包层级,快充比较大的难点是散热。电池包内要加大冷却面积,优化流道设计。还要和整车的冷却能力、空调等东西结合在一起,要提高电池和整车的换热系数。
尤其是极柱那个位置,因为它是热量散发的通道,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热量都集中在极柱上,所以热管理尤其要加强。
除此之外,快充电压变大了,电流变大了,相应的线束就要变粗,所有的高压继电器都要换;BMS算法也要调整,快充技术让电流变大了,这就要求算法对电流、电压的精度、时间控制要更精确,比如磷酸铁锂系列的电压采集精度要做到3%以内;充电桩充电桩的功率、散热也要跟得上。所以说快充电池带来的改变是一整套的、系统性的改变。
「对话人士:Q,多年头部车企电池经验」
36氪汽车: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还值得信任吗?
Q:电池的安全,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是指,借助水冷,整个电池包的热扩散控制效果;被动安全是指,关闭水冷后,仅依靠电池自身的设计,做到热扩散控制。
在电芯层面,至少在6C以下,1-2年内,超快充电池不会有太大风险。
目前市面上的超快充电池,几乎都只能做到主动安全,也就是必须借助水冷,不然充电时的温度会快速上升。这就对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但对消费者来说,在开启水冷之后进行强冷充电,肯定会消耗更多电量,这样消费者花的钱就会更多。
36氪汽车:超快充体系下的动力电池有硬性的热管理的要求吗?
Q:需要提高电池包的换热效率,满足降温需求,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大液冷面积、多面液冷,优化流道设计等等。前文说过的,把单极柱换成多极柱,是降低发热功率的手段,不提高换热效率的。至于具体换热效率要做到多高,因电池包和快充体系而异。
36氪汽车:现在动力电池的隔膜越来越薄,这会不会增加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的安全隐患?
Q:会引发超快充电池安全事故的主要是析锂,和隔膜的薄厚关系不大。早期隔膜的厚度是根据毛刺的2倍定义的,跟析锂没关系。后来发现没必要这么厚,所以隔膜的厚度逐渐减薄。 现在的隔膜主要使用基膜+涂层,比如胶、陶瓷涂层。可以有效减弱动力电池内部短路后失效的剧烈程度。所以,虽然薄,但是安全性能并不差。
何而且析锂也不是靠隔膜来防御的,因为析锂一旦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多厚的隔膜都没有用。
36氪汽车:目前的超快充体系都被限制在一定的电量区间,这是为什么?
Q:现在行业主流的超快充SoC区间是30%-80%,或者10%-80%。
根据电池的特性,30%-80%是电池的舒适充电区间。SoC 越高,充电倍率肯定会下降,这个比较好理解。好比一个停车场有100 个车位,刚开始还没什么车的时候,我的车可以随便停,等80%的车位停满了的时候,我找车位可能要找一会。
30%,甚至10%以下其实也可以快充,但一方面,从用户数据来看,用户一般是从 10%-30% 的SoC区间开始充电,所以厂家一般把30%定义为超快充的起点;另一方面,超快充区间设置得越宽,电池的散热越困难,这是厂商把超快充起点设置在30%的另一原因。但更有能力的厂家会把起点设置在10%。
起点再往下设置就没必要了,因为用户一般不会在电量掉到10%以下了才去充电。
小米YU7爆单29万辆后,19.58万的小鹏G7能否杀出血路?
在 MONA M03 成为爆款之后,小鹏能持续在 KTV 蹦迪吗?
7月3日,一款被称为「AI智能家庭SUV」的小鹏G7正式上市了。新车共推出三个版本,售价在19.58万元到22.58万元之间。这次新增了602长续航Max,最终售价比预售价直降4万元。
此前的6月11日,小鹏G7亮相并开始预售。作为2025年小鹏首款全新车型,G7预售两大版本:Max版 / Ultra版,预售价仅需23.58万元起。
就在小鹏G7上市前一周,小米YU7上市后爆单,1小时拿下28.9万辆订单。两款车发布时间这么近,定位也有些类似地方,小鹏G7会不会被小米「碾压」?小鹏能否延续此前的高速增长攻势吗?
2200 TOPS 的 AI汽车
当车企进入一个细分市场时,除了要明确产品定位,还要看玩家有谁?G7所在的20 万到30万细分市场,已经是一个竞争充分的红海市场,其中特斯拉Model Y是那个「学霸」。
「围攻」特斯拉,是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常见戏码。去年,乐道 L60、智己 LS6、极氪 7X等,就上演了「六大门派」围攻Model Y的戏码。但最终效果有限,特斯拉依然是细分市场的冠军。
特斯拉Model Y作为一个绕不开的角色,不管是发布会PPT,还是用户选车时,小鹏要如何与Model Y竞争呢?
它没有硬碰硬,而是亮出了自己的两大「秘密武器」:硬核科技和空间舒适。
我们先来看一下硬核科技,这里不仅是科技平权,更要「硬核」。这次发布会上,小鹏带来了702km CLTC超长续航、全域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5C超充AI电池、追光全景抬头显示AR-HUD、天玑系统等。
小鹏汽车自研的图灵AI芯片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
据了解,小鹏G7的Ultra版本搭载了3颗小鹏自研的「图灵AI芯片」,总算力超过了 2200 TOPS,因此官方给 G7 的标签之一是第一款「具备 L3 级别算力」的 AI 汽车。G7的算力是行业主流旗舰的 3 倍到 28 倍,这让它能运行更复杂、更智能的AI程序。
不过,2200 TOPS的算力,并非全部用在辅助驾驶。具体是这么分配的:在辅助驾驶方面,用两块图灵AI芯片替代双英伟达Orin-X芯片;在座舱方面,小鹏采用图灵AI芯片+高通8295P,有效AI算力比行业旗舰大26倍。
小鹏用3颗自研芯片,释放出2200TOPS的算力,到底能否转化为用户体验呢?还是跟前几年类似又在「堆料」呢?对此,何小鹏表示,他们要做的是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
在软件方面,小鹏采用了VLA-OL+VLM双架构,不依赖云端即可完成复杂场景决策。VLA (Vision-Language-Action) 模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行动决策大脑」。它不像只会背书的学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它通过摄像头看到世界,用AI去理解这个世界,然后做出最合理的行动。
而VLM (Vision-Language Model) 模型,则可以叫它「理解世界的大脑」。如果说VLA负责「怎么开」,VLM就负责「看懂了什么」以及「如何与你交流」。
简单来说,VLA掌管车的运动与行动决策,而VLM则负责理解与交流,是整车跟人交互OS的入口。
把家用SUV卷成「移动客厅」
在过去10年的发展过程中,小鹏汽车就经历了一次从「偏科生」到「全能选手」的转变。
几年前,当上百家新公司涌入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时,竞争异常激烈。当时的小鹏就像一个「偏科生」,它选择将自己最擅长的「智能化」这一科做到极致,希望靠着这个「独门绝技」脱颖而出。这在当时是聪明的策略,也确实让它活了下来。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发现,买车就像我们选择一个朋友或伙伴,不能只看他一方面。如果一辆车虽然很「聪明」,但在空间、舒适度这些日常最常用到的地方却表现平平,很多人可能还是会犹豫。
何小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波折后。他开始明白,一辆好车,不能有明显的「偏科」或「短板」。于是,小鹏汽车开始「发奋图强」,力争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全能选手」。
这次全新的小鹏G7,就是他交出的一张「全能答卷」。它不仅保留了硬核科技这个「奇兵」,更在大家最关心的空间和舒适度上,下足了功夫。
小鹏G7实现88%超大得房率,整车空间达4.47m³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对于一辆家用车来说,「大」就是硬道理。小鹏G7是怎么做的呢?
它通过缩短车头、拉长车尾的设计,让车子看起来很动感的同时,把内部空间压榨到了极致。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非常宽敞,远超同级别的车,跷二郎腿都绰绰有余。
它的后备厢有819升,比以「能装」著称的特斯拉Model Y还要大。如果把后排座椅放倒,更能扩展到一个惊人的2277升!这是什么概念?别说日常购物、放婴儿车了,就算是搬家拉个小冰箱,或者周末全家出游带上帐篷、烧烤架,都毫无压力。
除此之外,小鹏G7在空间上还有很多小巧思,全车有39处储物空间。最有趣的是一个电子密码手套箱。就像给你的储物格上了个保险箱,在中控屏幕上输入密码才能打开,放点隐私或贵重物品。
如果说空间是硬指标,那舒适度就是软实力。小鹏G7全车标配了通风、加热、按摩和电动调节功能。座椅坐上去非常柔软,据说比奔驰的座椅还要软50%。
小鹏G7还有一个聪明的「太极AI底盘」, 它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悬挂的软硬,过减速带时更柔和,高速转弯时支撑更有力,让开车坐车都更平稳舒适。
同时,小鹏G7全车配备了20个扬声器,最厉害的是,这个音响系统能「听懂」音乐。它会根据你放的歌曲是摇滚、古典还是流行,自动匹配最合适的音效,让你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最佳听音位」的待遇。
00后看不上水桶车,想要有绝活的车
在小鹏G7上市前,汽车圈发生了一件大事:小米汽车YU7来了,而且一来就火得一塌糊涂,订单量像滚雪球一样疯涨。
这下,很多人都为一周后才登场的小鹏G7捏了一把汗。毕竟,凭借雷军的营销能力,小米YU7就像一个自带流量的「超级网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G7作为后来者,会不会被抢了风头?
对此,小鹏汽车P/G系列产品负责人 Nick表示,小米YU7是一款长板非常长的车。小鹏G7和小米YU7是两个赛道、两个品类:G7主打硬核科技、舒适性,小米YU7的强项在颜值、操控。市场上之前产品更偏向是水桶车的车型,均衡,随着95后、00后的年轻人成为购车主力,他们不再只满足于一辆「没毛病」的车,他们需要的是一款长板非常长的车型。
2025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销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那小鹏G7,能否延续小鹏当前大热的势头?
7月1日,小鹏公布了6月份和整个上半年的成绩单,数据非常亮眼。6月交付新车34,611台,比去年同期暴涨了224%!这已经是小鹏连续8个月,月销量稳定在3万台以上。更厉害的是,今年上半年的销量(19.7万台),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和。
截止发稿,小鹏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发布销量战报。答案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对于今天的小鹏来说,一时的销量爆款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在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AI汽车公司」的漫长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在他们看来,赢得一城一地的得失并非终极目标。他们真正在乎的,是「组织的复利」——打造一个强大的、能不断自我进化的团队和体系。
因为,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下半场,组织力才是最需要经受考验的。
限时售价 6.98 万元起,东风启辰大 V 改款升级,性价比再提升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和供应链技术的不断成熟,除了新能源车以外,国产燃油车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刚刚上市不久的东风启辰大 V 就在售价降低至 6.98 万元的情况下,还拥有了不错的空间以及智能化配置。
2026 款的启辰大 V 一共有 5 款车型,限时权益价为 6.98万-9.68万元。
启辰大 V 定位是一辆紧凑型的家用 SUV,主要面向年轻用户群体,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562 / 1917 / 1625 (1617)mm,轴距为 2700mm,二排座椅放倒后,其后备厢容积可从 605L 拓展至 1520L。
外观上,启辰大 V 采用的是动感风格,前脸采用了大尺寸熏黑格栅搭配两侧星钻矩阵式 LED 大灯的设计,车身侧面较多的使用了各种线条和撞色设计来避免单调,尾部采用了中部突出的 V 字造型来提升辨识度。
2026 款启辰大 V 在智能化部分做了不少升级,新车采用了双联形式的仪表屏与中控屏,内置 V-Link星云智联系统,支持实时路况导航、智能语音交互、手机 APP 远程控车等功能,并且全系加入了前后驻车雷达,顶配版本还增加了行车记录仪。同时车辆还配备了 540° 立体环视影像搭配四个 1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来提供 360° 鸟瞰视图以及透明底盘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方位的观察需求。
启辰大 V 专门针对车内防晒做了优化,配有 1.7㎡ 的超广角光感天幕,拥有 1.16㎡ 的透光面积,能够在在保证透光率的基础上吸收热量,同时有效隔绝99.9%的紫外线。
动力方面,2026 款启辰大 V 搭载了一台 1.5T 发动机,最大马力 190Ps,最大功率 140kW,峰值扭矩 260N・m,WLTC 工况下百公里油耗仅 7.1L。此外,2026 款启辰大 V 还拥有 5 连杆独立后悬挂,底盘调教也经过了专业团队打磨,能够在过弯时有效抑制车身侧倾,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舒适性都更有保障。
启辰是东风日产旗下的入门级品牌,从 2021 年 9 月成立至今一共有 6 款产品,售价全部都在 15 万元以内,主要面向的竞争对手是长城哈弗、吉利博越等燃油车品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5 成价格拥有 8 成体验,「半价理想」零跑 C11 迎来改款,预售 15.88 万元起
仅仅半年时间,零跑就完成了对理想和小鹏的追赶、超越、拉开三部曲。
一季度销量发布的时候,零跑汽车的总交付量为 8.76 万辆,还落后于理想的 9.29 万辆和小鹏的 9.4 万辆。
而在前两天的半年度销量中,零跑却已经以 22.1 万辆的成绩甩开了 20.3 万辆的理想和 19.7 万辆的小鹏半个身位。预计到 7 月份销量发布时,零跑就将成为第一个月销超过 5 万辆的新势力车企。
▲零跑汽车上半年交付情况
在 7 月,零跑有三款新车,其中 C16 已经上市,B01 开启了预售,C11 也迎来了自己的改款预售,并将在 10 号正式上市。
C11 是零跑发布的首款 SUV 车型,初上市时不声不响,没有太多关注度。但 3 年后 C11 增程版的发布,却让这辆车「一炮而红」,全年销量超过了 8 万辆,是当年新能源中型 SUV 市场的第一名。即使到了车款生命末期的今年 5 月份,C11 依然以 8225 辆的成绩位居中型 SUV 销量版第四位,处在 Model Y、宋 L DM-i、和自家 C10 之后。
先来看看 26 款零跑 C11 的预售价格:
纯电车型两个配置分别是 16.58 万元和 17.58 万元,增程车型两个配置则是 15.88 万元和 16.88 万元。
正式上市时的价格应该还会再降一降,增程标准版的起售价很有可能落在 15 万元以内。
26 款 C11 在外观方面的整体变化不大,主要是对一些设计细节做了调整。
新车的尺寸为 4780 / 1905 / 1658mm,轴距 2930mm,车身高度相比现款低了 17mm,前脸也从老款的蜂窝状格栅更换成了新的封闭式格栅,整体的气质和姿势都变得耐看了不少。车身侧面和车尾部分的变化就没那么明显了,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全新样式的轮毂以及有矩阵元素点缀的贯穿式尾灯。
26 款 C11 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内饰部分,新车放弃了原来的三联屏,采用了液晶仪表盘 + 17.3 英寸中控大屏,并搭载了 60 英寸的 AR-HUD 抬头显,车机搭载了高通 8295P 芯片和零跑最新的 4.0 版本的车机,智驾方面也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和高通 8650 芯片,支持高快领航。
新车的内饰材质也得到了更新,整车大面积使用了软质包裹和 Nappa 真皮,在中央扶手和车门饰板处使用了木质纹理的材料,配合氛围灯和隐藏式出风口,整个座舱质感提升了很多。
其他舒适性配置上,新款零跑 C11 的主副驾座椅均配备了吸入式通风、加热、按摩功能以及记忆功能。副驾驶的电动腿托支持 4 向调节,后排座椅同样配备吸入式通风和加热功能,座椅后背也支持手动调节。此外零跑也在新款车型上提供了 21 个扬声器的豪华音响系统和智能香氛系统。
新款零跑 C11 继续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个动力版本,纯电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220 千瓦,相较于2024款的单电机版本,电机功率增加了 20 千瓦,电池容量也升级到了 81.9 度,续航里程为 640 公里。增程版车型搭载的是 1.5T 增程器,最大功率 70千瓦,电机最大功率 200 千瓦,搭载了一块 41.7 度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为 300 公里。新车两个版本都支持快充,SOC 30%-80% 充电时间约为 18 min。
零跑对新车的底盘也做了调整,新 C11 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结构,全系标配了 FSD 减震和 LMC 防爆胎稳定控制。
零跑 C11 的定位是家用入门级 SUV,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是预算有限的年轻用户。
15 万元左右的价格,能得到在水准线以上的空间、配置、舒适度以及车机和底盘,虽然可能体验不如理想,但毕竟价格差了 10 多万,自然卖爆也就顺理成章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