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德国5月工业新订单环比下降1.4%
领克10 EM-P全球首秀
韩国电线电缆制造商LS Cable&System获得新加坡1477亿韩元高压电缆合同
中国通号卡斯柯正式签约迪拜蓝线项目
阿尔斯通获得纽约大都会运输署价值20亿欧元订单
上交所召开落实科创板“1+6”政策股权投资机构座谈会
越南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6%
DeepSeek降本秘诀曝光:2招极致压榨推理部署,算力全留给内部AGI研究
DeepSeek R1横空出世第128天,已经把整个大模型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首先,它以一己之力把推理模型的价格打下来,OpenAI六月更新的o3价格相比o1直接打了2折。
其次,第三方平台托管的DeepSeek模型使用量疯狂增长,比刚发布时涨了将近20倍,成就了大批云计算厂商。
然而,DeepSeek自家的网站和API市场份额却不断下降,跟不上AI产品上半年持续增长的节奏了。
以上数据来自SemiAnalysis发布的一篇报告,详尽解读了DeepSeek对AI模型竞赛的影响以及AI市场份额的现状。
揭开DeepSeek的降本秘诀
DeepSeek刚发布时确实火得一塌糊涂,但四个多月过去了,情况却有点微妙。
从数据来看,DeepSeek自家网站和API的流量不升反降,市场份额也在持续下滑。
到了5月,全网DeepSeek模型产生的token中,来自DeepSeek本家的份额已经只占16%了。
网页版聊天机器人流量也大幅下降,而同期其他主要大模型网页版流量都在飙升。
DeepSeek V3与R1模型都经过版本更新,能力与1月相比更强了,价格又便宜,怎么用户反而跑了呢?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背后其实大有文章。
SemiAnalysis指出,DeepSeek为了把成本压到极致,在服务质量上还是做了大量妥协。
用户在DeepSeek官方平台上使用模型,经常要等上好几秒才能看到第一个字蹦出来,可以用首token延迟(First token latency)这个指标来衡量。
相比之下,其他平台虽然普遍价格更贵,但响应速度快得多,有些甚至能做到几乎零延迟。
在Parasail或Friendli等平台,只需支付3-4美元就可以获得几乎没有延迟的100万token额度。
如果想选择更大更稳定的服务商,微软Azure平台价格是DeepSeek官方的2.5倍,但延迟减少了整整25秒。
从另一个角度看,DeepSeek官方甚至不是同等延迟下价格最低的一家DeepSeek模型服务商。
如果在这张图上用气泡大小表示上下文窗口,可以看出DeepSeek在价格与性能之间的另一个权衡。
在有限的推理计算资源下,只提供64k上下文窗口的服务,在主流模型提供商中算是最小的之一。
在需要读取整个代码库的编程场景里,64K根本不够用,用户只能选择第三方平台。
而同样价格下,Lambda和Nebius等平台能提供2.5倍以上的上下文窗口。
DeepSeek还把很多用户的请求打包在一起处理,虽然每个token的成本降下来了,但每个用户等待的时间也增加了。
大模型下半场:提升每个token的智能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降本策略都是DeepSeek主动做出的决定。
他们目前看上去对用户体验不怎么感兴趣,既无意从用户身上赚钱,也无意通过聊天应用或API服务向用户提供大量token,更多地是专注于实现AGI。
从这些优化策略就可以看出,DeepSeek把尽可能少的算力用作推理服务给外部使用,大量的算力资源留在内部研发用途。
同时配合开源策略,让其他云服务托管他们的模型,赢得影响力和培养生态,两不耽误。
说到底,AI竞赛拼的还是算力资源。
在DeepSeek影响下,Claude也开始降低速度缓解算力紧张的问题,但为了营收还是在努力平衡用户体验。
Claude 4 Sonnet发布以来,输出速度已经下降了40%,但仍然比DeepSeek快不少。
另外Claude模型被设计成生成更简洁的回复,回答同样的问题,DeepSeek和Gemini可能要多花3倍的token。
种种迹象表明,大模型供应商正在多维度地改进模型。
不仅仅是提高模型的智能上限,而是提升每个token能提供的智能。
参考链接:[1]https://semianalysis.com/2025/07/03/deepseek-debrief-128-days-later/#speed-can-be-compensated-fo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关注前沿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重磅产品G7终上市,小鹏迎来关键之战|车圈脉动 Vol.2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小鹏官方
7月3日,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中型智能纯电SUV——小鹏G7。
作为小鹏“智能驾驶2.0”战略下的关键新车,G7被视为去年“触底反弹”后最重要的SUV产品,承载着提振品牌与销量的双重使命。目前,小鹏整体销量仍主要依靠入门产品MONAM03支撑,G6与G9在20~25万元主流新能源SUV市场表现平庸,导致市场影响力持续下滑。
要实现2025年四季度扭亏为盈的目标,G7必须取得市场成功,同时还要支撑小鹏整体技术与产品的品牌向上,成为小鹏翻转局势的关键一役。
本期车圈脉动(002)聚焦于小鹏G7,分析这款产品的竞争力。
【小鹏G7主打:主流市场、智能化】
小鹏G7共推出 3 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9.58万元至22.58万元,最高续航702km,核心配置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配备图灵 AI 芯片及智能驾驶能力的等级。
Ultra版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构建2250+TOPS的本地算力平台,结合VLA+VLM大模型系统,实现类人理解与决策能力,具备L3级智驾能力基础。
智能座舱采用8295P芯片+专用AI芯片组合,支持本地语义理解、跨语言交互和主动服务,打造更主动的智能交互体验。配备与华为联合开发的AR-HUD,并结合视觉联动导航与泊车引导,提升人机共驾安全与体验。
轴距2890mm,后排空间与后备厢容量大幅提升,配备39处储物设计;后排提供影音娱乐屏、按摩、加热与无线充电等舒适配置。全系标配太极AI底盘,包含DCC智能减振器,AI融合道路预判与阻尼调节,实现更平稳的驾乘感受。
三电采用800V高压平台+5C 电池,支持超快充(10%至80%仅12分钟),CLTC续航最大702km。
总结:G7的产品亮点在于其出色的尺寸表现,拥有中型纯电SUV的宽敞空间,并且搭载了高效电池、800伏高压平台和快充技术。同时,各版本车型均配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豪华内饰以及丰富的舒适性和娱乐配置。
【产品策略:将错位竞争贯彻到底】
优势:
定价优势:小鹏 G7 价格段在19.58~22.58万元,相比同级竞品起售价低1~3万元左右;
在性价比方面:小鹏G7定位于19~25万元的中型纯电SUV市场,主要对手包括乐道L60、极氪7X和阿维塔07,后三者在今年5月的月销量分别为6281辆、4651辆与3440辆;
G7在价格相近的竞品上,主打更长的续航、更高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配置、更大的车内空间,更出色的品牌和内饰设计。在配置水平相近的竞品上(例如乐道L60、极氪7X等),G7则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在市场策略方面:小鹏在702公里的超长续航max版本之外,还专门设置了电池更小,续航缩水为602公里的长续航max版本,直接将价格杀入20万元以内,为G7的销量多上了一重保险。
不足:
智驾暂未搭载:G7交付初期暂不具备整车的自动驾驶能力、自动辅助驾驶能力。智驾VLA的OTA推送预计要到今年9月,智舱VLM能力预计要到今年11月。
在智驾能力方面:Ultra版搭载了3颗自研图灵芯片,比Max版定价高两万基本宣告了这一车型并非用来走量,更多是一种秀肌肉;
为了控制成本仍有妥协:为了平衡更多配置带来的成本,G7在核心的三电以及底盘平台方面共用了很多G6之前的成果,仅在底盘调教上进行了调整。
总结:从产品整体战略来看,小鹏秉持的依旧是“价格类似的,没我配置高;配置一样的,没我价格低”,突出一个简单粗暴可行。智驾方面,小鹏是否能进一步提升能力仍需等待,新的图灵芯片需要先期证明智驾能力确实有提升,消费者才有可能会认可其价值。
【小鹏当下面对的多维度市场竞争】
市场中强敌环伺,小鹏在产品定位、技术路线和市场竞争上都有压力。
根据自身特点,目前小鹏进一步明确了“在主流市场中,卖智能领先+性价比”的整体策略,目标是同时应对多维度的市场竞争。这是中国汽车市场高度竞争的必然结果,但也对小鹏的后续经营给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整体政策下根据市场和友商的动作进行精细调整,把握好各个维度的平衡,将会是小鹏最大的挑战。
今年一季度凭借小鹏MONA M03的强势销量表现,小鹏整体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24.6%,纯卖车毛利率也提升到了10.5%。虽说MONA M03在总体销量中的占比居高不下,进一步拉低了小鹏的单车收入,但在总体收入、总体毛利率、卖车毛利率的“最终结果”考量维度下,仍能看到小鹏经营情况的全面改善。
外界无法直接看到的产品降本,也在成为小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去年三季度前,小鹏在单车售价25万元时,毛利率仅为5~6%。从四季度起,供应链降本成效显著,尽管单车售价降至15万元,仍实现低双位数毛利率。年初改款后的G6与G9起售价大幅下调,同时在续航与底盘方面继续升级,从根源削减成本的能力,为小鹏后续继续在市场中主打“性价比”标签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在2025年下半年如何将G7、新P7,多款增程在内的新品顺利推上市,并且每一款都需要能够实现“拿得出手”的成绩。为了给后续更贵产品铺路,卡在20万元这个“档口”的小鹏G7也必须首先拿出足够出色的成绩。
【G7后续关注点】
小鹏G7在中型SUV市场的销量位次;
G7能否为小鹏带来在SUV市场中的口碑;
小鹏全新的智驾VLA-OL模型和智舱VLM模型的实际体验效果,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
图灵AI芯片能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显著价值,特别是提升辅助驾驶及智舱服务的表现;
在后续友商竞品针对性调整的情况下,小鹏如何自我调整来维持G7的竞争力。
✍️ 虎嗅汽车点评:
小鹏 G7 的上市标志着小鹏汽车在智能技术和产品战略上的进一步尝试。
尽管其在智能驾驶、芯片自研等方面展现出领先意图,但实际成效仍有赖于市场反馈和用户接受度的检验。
在此前通过 20 万元以下车型带动销量回升后,小鹏想借 G7 进军中高端纯电 SUV 市场,其表现对于公司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具有关键影响。
(本专栏内容乃虎嗅编辑与AI共创而成)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特斯拉危机四伏|车圈脉动 Vol.1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肖漫
头图丨视觉中国
特斯拉已经很久没有像一个常规车企一样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六年没有推出新车型,掌门人马斯克也不再醉心于造更多电动车推动能源转型的使命,转而把更多精力放在政治和人工智能。
马斯克说,特斯拉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人工智能公司,但特斯拉现在接近70%的收入还是靠卖车,20%的收入还要靠卖电池储能系统。
上个月,特斯拉如期发布了 Robotaxi ,这可能是特斯拉最近 5 年唯一没有延期的产品。这是马斯克现如今唯一能给特斯拉续上的新故事。
但竞争对手不会给特斯拉太多调整的时间。在中国,近期上市的小米YU7一小时收获的锁单量就已经和特斯拉中国区半年的销量相当;在欧洲,特斯拉今年初的销量几乎腰斩;在美国,特斯拉也面临未知威胁,包括特朗普新政。
在销量疲软、股价低迷的双重压力下,马斯克将战略重心转向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试图以技术革新重振品牌。然而,这一转型赌局充满风险。
本期车圈脉动(001)将聚焦于特斯拉,分析这家美国汽车公司的转型考验。
【近期动向速览】
2025年Q2交付量38.4万辆,同比下滑13.5%,继Q1下滑13%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7月1日,特斯拉高管奥米德·阿夫沙尔离开,马斯克亲自接管欧美销售业务,朱晓彤负责全球制造。
年内股价累计下跌26%,成为美国科技巨头中表现最差的公司,7月初单日暴跌5.34%。
放弃开发廉价车型"Model 2"计划,转而专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开发。
6月22日,特斯拉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启动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试运营。
【动作分析:特斯拉进入战略十字路口】
特斯拉目前的连续操作,核心是"断舍离+孤注一掷",试图从车企彻底转向科技公司。
高管重组,反映马斯克对销售下滑的焦虑,亲自接手欧美市场,意图直接施压扭转颓势。
放弃廉价车型计划,本质上是特斯拉主动砍掉与传统车企同场竞技的战线,转向押注自动驾驶等高壁垒技术。
推出Robotaxi服务,是马斯克将"软件化"视为特斯拉救命稻草的明证,试图以服务订阅替代单车销售利润,并以此撬动FSD的付费应用。
内部人事动荡频繁,包括Optimus项目负责人和高管离职,显示公司内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
这一系列操作表明,马斯克正在从"电动车制造商"向"移动科技公司"转型,但过渡期充满痛苦与不确定。
【竞争视角:特斯拉在多线战场失守】
同时,马斯克将重心转向X、SpaceX等多家公司,个人行为持续为特斯拉品牌带来负面影响,在欧美市场尤为明显。中国电动车厂商以更低成本生产出更智能的产品,如比亚迪推出的5分钟快充技术比特斯拉超充快4倍。
【品牌判断:特斯拉走向高风险的转型赌局】
特斯拉的最大变化不是销量下滑,而是战略方向的彻底转变。
从"我是电动车领导者"到"我是自动驾驶和AI公司",表明马斯克已不再相信纯电动车模式的长期增长空间。
对于一家以制造业起家的公司,向软件服务和机器人转型存在巨大风险和能力缺口。
转型路上,特斯拉面临三大挑战:
Robotaxi能否兑现商业价值?单车日净利可能在25-40美元(华兴证券测算),但技术路线存争议且实现难度很大。
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怎么办?彭博社预测2025年交付量或降至165万辆,同比下降8%。
品牌溢价能力能否维持?毛利率已从峰值的 30.5%下滑至16.3%。
【后续关注点】
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若无法延续,特斯拉或每年损失12亿美元收入(数据来自摩根大通);
马斯克是否会重新将主要精力放回特斯拉,欧美国家是否还看好马斯克对特斯拉的领导力;
特斯拉下一代全自动驾驶(FSD)芯片 AI 5 能否让FSD能力到达新高度,以支撑其快速在 L4 赛道上扩张。
面对中国品牌在欧洲和中国市场的强势冲击,特斯拉如何调整产品策略。
Cybercab无人驾驶车型的量产时间表和规模扩张计划。
马斯克和特朗普的骂战如何收尾。
✍️ 虎嗅汽车点评:
特斯拉正经历2013年以来最大危机,马斯克押注自动驾驶是一场高风险赌博。若近三年无法实现技术突破,特斯拉不仅将失去电动车领导者地位,还可能面临更严峻的生存考验。
(本专栏内容乃虎嗅编辑与AI共创而成)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受电动汽车需求影响,特斯拉6月份在英国销量同比增长14%
上海乐高乐园今日开园,未来5-10年新规划已在定制
6月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5%
不断挑战、敢于不同,领克 10 EM-P 亮相,全系标配四驱及激光雷达
领克是目前少有的在燃油、纯电、插混三个领域都可圈可点的国产品牌。
极氪集团上半年售出的 24.4 万辆车里面,有 15.4 万台都来自领克。
这个数据如果单拎出来看,可以排在新势力销量榜单中的第 4 位,也是各家传统车企高端化品牌里面表现最好的。
领克的 CEO 林杰曾经在一次沟通会上分享过自己对于高端品牌的思考:
第一要有销量。领克的发展之路要打造高端品牌,肯定是要有销量,没有销量的高端,很难支撑,很难活下去,可能是自娱自乐。
第二要有价值。领克品牌发布8年,产品上市7年,有一点要分享的是「坚持」。领克不同能源形式的产品,依然领克,领克已经变成了形容词。我们不断挑战,敢于不同,领克的文化是要挑战惯例。
周五亮相的领克 10 EM-P 就是又一款「挑战惯例」的产品。
领克 10 EM-P 的整体造型延续了领克 Z10 的设计语言,前脸和日行灯的部分都使用了 The Next Day 概念车的样式,无边框车门和无水切的设计也保留了下来,流光雕刻的腰线和贯穿式尾灯也很有熟悉的感觉。
最不同寻常的部分则是车身侧面的 C 柱部分使用了 12° 的上扬倾角设计,结合车辆整体的低趴造型,超跑的姿态和运动感营造的十分充分。
不过领克在 10 EM-P 上使用了全新的运动套件,增加了提升车辆动感的前唇、侧裙和小尾翼,后扩散器的设计有所变化,尾部则给了小鸭舌和电动尾翼两种选择。
此外领克还为新车带来了天云米、鎏光金和璃光紫 3 款全新的颜色,结合之前就有的极夜黑、流体灰和拂晓白一共有 6 种颜色可选。
发布会上领克说鎏光金、天云米这两款颜色采用了默克专利的 Xirallic 珠光和水晶珠光双珠光材料,色彩饱和度提升 30% 以上,综合成本增加了 2 倍,就是为了给用户带来百万级的豪车质感。
车身尺寸上, 领克 10 EM-P 的长宽高分别为 5050×1966×1487mm,轴距为 3005mm ,而领克 Z10 则是 5028x1966x1468mm,轴距同为 3005mm,轮毂有 19 英寸星辉轮毂和 21 英寸锋曜轮毂两种不同的选择。
领克 10 EM-P 的内饰也在 Z10 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升级。
新车内饰共有曜金黑、月影黑、赤霞橘、日光米三种颜色,以长条形仪表盘、大横屏和 HUD 作为核心来营造科技感,在材料上则大面积的使用了软性材质,车门饰板、中控台以及座椅部分都使用了真皮材料。主推的曜金黑内饰则装载了运动型座椅,整体使用了翻毛皮材质和黄色安全带以及缝线设计,赛道属性极强。
作为一台 20 万级别的轿车,前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哈曼卡顿 23 扬声器,5.7升冷热一体车载冰箱等舒适性配置自然也没有拉下,同时新车也在后排配备了小桌板,带触屏按键的超大扶手以及 28 处储物空间供车主使用。
前面的部分都是领克作为一台车的内容,但领克之所以成为领克,更多的还是传承于赛道的性能与操控。
领克 10 EM-P 整体基于 CMA Evo 原生新能源架构打造,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全系标配了液压可变阻尼系统,在不同路况都能提供不错的舒适性、操控性和安全性。
新车的动力系统使用了行业最高热效率达 47.26% 的 1.5T 全新电混引擎 + DHT Evo 混动电驱,由 P1 电机 + P3 电机+ 3 挡变速箱组成,与后桥 P4 电机协同工作,最大功率 390kW,最大扭矩 755N·m。这套动力组合让领克 10 EM-P 的百公里加速来到 5.1 秒的同时,馈电油耗降至了4.2L/100km,在性能和经济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同时领克 10 EM-P 的异步电机系统可以无感做到「实时四驱」,在纯电/智能电混模式下,车辆会根据根据动力需求分配扭矩,在低附着力路面遇到前后轮产生速差或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工作时则会进入四驱状态来保证车辆安全。
领克 10 EM-P 有两种电池容量可选,一种是来自宁德时代的 18.4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120km,另一种是来自衢州极电的 38.2kWh 磷酸铁锂金砖电池,CLTC 续航 240km。
领克也为车主提供了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 700TOPS 算力英伟达 Thor 芯片的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 H7 系统。这套方案采用的是一段式端到端+ MLM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 数字先觉网络 + 安全底线模型,共支持了满血版车位到车位领航、G-AES 通用障碍物连续自动避让、泊车辅助功能和人车伴行等 30 多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整合后的极氪集团今年的销量目标为 71 万辆,领克在其中承担了 39 万辆的目标,半年过去达成了 42.7%,虽然在一共车企里面算不上差,但是在后半年新品扎堆以及竞争对手的围攻下压力也算不上小。
而作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混动产品,领克 10 EM-P 也被寄予了厚望,现在个性、设计、操控、动力都有了,就差一个「感动人心」的价格。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保险股走出牛市节奏,下半年重在资产负债匹配
招商签约超400亿元,发布5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宜宾市京津冀投资推介活动顺利举办
7月4日,以“数链首都 宜启未来”为主题的宜宾市2025京津冀投资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期间共签约项目122个,签约总金额达403.08亿元,涵盖基金机构、数字经济、新型储能、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主要包括鼎晖投资、弘毅投资、大连金慧、同方科技、追觅生态链企业等。
当前,全球科技变革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是驱动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并加速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深度转化。
宜宾市主要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宜宾将深度进军数字经济新赛道,不断展望向数而变的未来场景。在数字风潮引领下,全力抢滩数字新蓝海,目前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 600 亿元,未来几年将突破千亿大关,与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共同构筑起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富有宜宾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将快速拓展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启动联动实验室、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多场景深度应用,以产业焕新之势促进城市攀高向强。
宜宾市2025京津冀投资推介活动现场
人工智能产业建设方面,同期举办的人工智能城市深度应用场景发布会上,发布了宜宾市2025年人工智能城市深度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宜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计划、AI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AI联合实验室合作计划。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城市深度应用场景机会清单,针对“人工智能+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人工智能+政务服务”5大领域,推出协作工业机器人、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教室建设、城市智能机器人、“高效处置一件事”AI应用等14类应用场景,预计总投资13.3亿元。宜宾希望通过深度应用场景的落地,释放人工智能技术价值,进一步赋能企业降本增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全市校园科技教育水平、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宜宾市2025年人工智能城市深度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节选
宜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由宜宾市高铁南片区、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宜宾发展产城投资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打造,是银河通用在白酒行业布局的全国主要训练基地。
“机器人行业发展需要数据、场景、政策支持,尤其需要开放场景、鼓励企业先试先用。西南市场潜力巨大,银河通用落地宜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能够加速我们从技术落地、模型数据、产业链布局等整体的发展,和产业携手往前走。”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闻爱荣表示,深度的垂直应用场景的开放将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银河通用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作为本次投资推介会联合主持人登场
此外,在宜宾市“江源行动”第二批榜单发布会上,发布了固态电池电芯、人工智能、智能物联与数据融合等 14 个方向榜单;在数字能源产业生态共创交流会上,各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围绕 AI 赋能能源转型、储能智慧运营和钙钛矿技术等进行深入研讨;在资本招商联盟合伙人招募会上,发出了宜宾市资本招商合伙人招募令。
四场专题会,从场景、技术、产业、资本等各方面,传达出宜宾发展数字经济新的决心。宜宾市经济合作和新兴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在京签约的48个项目也在宜宾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关系由“传统承接”转向“技术共研、资本共投、场景共建”。宜宾也借助京津冀这个重要通道和前沿窗口,与国际深度接轨,更加融通四海、“链”接天下。
接下来,宜宾也将深化此次推介会成果转化,深度进军数字经济新赛道,不断展望向数而变的未来场景。
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农村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超1300亿元
AIGC独角兽硅基智能完成D轮融资,数字人业务营收数亿、已服务超50万用户|硬氪首发
作者|黄楠
编辑|彭孝秋
硬氪获悉,AIGC独角兽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基智能”)近日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为嘉兴高新区产业基金(嘉兴秀洲区)。本轮资金将重点用于研发创新投入、推动技术落地并加快产品的市场化应用。
自2017年成立以来,「硅基智能」已完成超十亿元、10轮融资,其背后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中国、招银国际、中财奇虎、海松资本等。公司聚焦AIGC数字人技术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提出以硅基劳动力为核心,构建了DUIX智能交互平台、虚拟直播平台、视频生产平台和智能客服四大产品线。
随着AI大模型、计算机视觉、语音合成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人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其通过AI技术生成的虚拟形象,能模拟人类的外貌、声音、表情并具有交互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直播、客服、教育、娱乐等领域。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数字人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当前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的AI Agent,随着大模型推理成本持续下降,单纯提供逻辑和流程自动化的能力,其技术门槛和商业壁垒将迅速消解。“纯工具性的Agent,最后一定会陷入惨烈的价格战。”「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告诉硬氪。
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出席2024年36氪WISE商业之王大会
司马华鹏指出,许多行业的智能化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事实上人们对高质量Agent存在广泛需求。AI天然具备基于逻辑推理的思维链能力,能够以绝对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数字人智能体也开始进入更多需要深度推理的场景。
“比如医生对疾病的推断,本质上就是依据证据链、患者特征等信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维链推导的过程。”司马华鹏说,“各行各业中存在大量的思维链应用节点,未来这些节点可能逐步由AI接管,形成‘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即AI凭借思维链逻辑处理标准化环节,人类则聚焦创意决策、情感交互等更核心的领域。”
算法技术平台是「硅基智能」数字人产品体系的底层支撑。2024年11月,「硅基智能」以API形式,推出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DUIX ONE,该模型集成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NLP和计算机视觉等核心算法能力,可以提供看、听、说、高情商、并具有人类实时形象等多模态能力。
其优势在于极大提升了交互的真实感,有效解决过去传统数字人“形似神不似”的问题。同时,进入落地市场化阶段也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潜力。
硅基智能DUIX ONE多模态大模型
在语音技术方面,DUIX ONE能够精准识别不同口音、语速的语音内容,在嘈杂环境下保证稳定运行,准确率高、抗噪能力强;随后可生成自然流畅、富有情感的人声,实现逼近真人发声效果。
在数字人形象构建方面,「硅基智能」通过完整人脸建模技术,能够快速、精准地创建高度逼真的人脸模型;虚拟形象驱动算法基于语音、文本等输入,可实时驱动数字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保证其行动的生动性与自然度。
进入交互环境,DUIX ONE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语言背后的语义与情感,并提供智能对话、文本分类、知识问答等功能。期间,数字人会根据对话场景与用户需求,生成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回复。
商业化方面,「硅基智能」采用差异化产品策略,针对企业客户和个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面向企业市场(2B领域),公司重点服务运营商、电商平台、传媒机构等客户群体,通过标准化的API接口服务,实现AI能力的模块化输出,大幅降低企业的技术应用门槛。
以电商直播场景为例,企业客户提供5分钟左右的视频素材,即可在AI训练平台快速完成数字人主播的个性化定制。平台支持形象外观、声音、语言风格等全维度特征建模,高度还原真人主播特质。生成后的数字人主播还具有实时智能交互能力,能准确理解观众提问,并根据评论内容作出回应,增强直播间互动性、提高观众留存率。
硅基数字人在各行业中落地应用
目前,「硅基智能」数字人业务营收已达数亿规模,为5000余家合作品牌提供数字人主播解决方案,帮助商家降低约80%成本;在金融行业,已同超30家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并部署智能客服数字人;还与主流电视台合作开发虚拟主持人等。
面向C端用户,「硅基智能」推出了数字人“克隆”服务,帮助用户创建专属数字分身,并实现虚拟形象定制、智能陪伴等个性化功能。同时在DUIX智能交互平台和视频生产平台上,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完成"数字人视频生成"“数字人实时交互”等专业级创作,进一步降低数字内容创作的门槛。
硬氪了解到,「硅基智能」已将数字人克隆服务价格降至数千元,生产过程采用全自动化流程,仅需1秒视频,即可完成形象和声音克隆,在保证1个工作日快速交付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技术应用成本。
官方最新数据显示,「硅基智能」平台服务用户超过50万,日均用户生成内容突破50万条,累计AIGC直播时长在千万小时以上。通过数字人技术在短视频、直播等场景的深度应用,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正从被动的内容消费者,转变成为积极参与的内容创作者。
为了进一步推动AIGC技术普惠化,「硅基智能」将DUIX平台核心技术全面开源,目前已发布的DUIX-Mobile版本支持Android和iOS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极简集成方案,仅需调用三行核心代码,即可将数字人功能快速嵌入自有产品体系,缩短开发周期,以加快数字人在文娱、法律、金融、教育、医疗等更多行业的规模化落地。
当融合了AI多模态大模型能力、能够实时对话的数字人逐渐渗透到更多领域,进入人们生活,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重新定义了情感传递的方式。"数字永生"有望从概念走向现实,当人类的情感与记忆通过数字人技术在跨越时空得以保存,这也为生命形态的拓展了全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