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9月14日首页

长文本 AIGC:Web 端大篇幅内容生成的技术优化策略

作者 LeonGao
2025年9月14日 17:26

在计算机科学的漫长历史里,人们曾担忧磁带不够长、内存不足、线程要死锁。如今我们有了一个更文艺的烦恼:如何在浏览器里舒舒服服地生成万字文章,而不会把用户的笔记本烤熟、把服务器的 CPU 炸裂

本文试图以一名计算机科学家的视角,结合底层原理,给出 Web 端长文本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优化策略。但担心太枯燥,我会在严肃里夹点幽默,在字节流中撒点诗意。


一、为什么长文本生成困难?

想象一下,你请朋友在烧烤摊上一口气背诵《红楼梦》。前几句可能字正腔圆,等到过了二十回,朋友已经开始咳嗽走音。浏览器里的大模型生成长文本亦然

  1. 内存开销巨大

    • 模型在推理时,每多生成一个 token,历史上下文长度都会被再次计算。
    • 这导致“越写越慢”,像作家写小说写到 200 万字时,稿纸堆得到处都是。
  2. 网络传输延迟

    • 如果你在 Web 端一次性返回大段 JSON,浏览器可能要等到最后才渲染。
    • 就像等人写完一部长篇小说才开印,读者已睡着。
  3. 用户体验脆弱

    • 用户不是“科学家”,他们的耐心是宝石般稀少。若页面卡住三秒以上,他们怀疑设备;卡住十秒,他们怀疑人生。

二、核心策略:把诗长长地写,把技术细细地切

策略 1:流式输出(Streaming Response)

原理

  • HTTP/2 或 WebSocket 通道可以让模型逐 Token 输出。
  • 浏览器端一边接收、一边渲染,像小说家边说边打字。

示例(Node.js 服务端)

import express from "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stream-text", async (req, res) => {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event-stream"); // SSE 通道
  res.set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const tokens = ["长", "文", "本", "A", "I", "G", "C", "开", "始", "啦"];
  for (let token of tokens) {
    res.write(`data: ${token}\n\n`);
    await new Promise(r => setTimeout(r, 200)); // 模拟逐字生成
  }

  res.write("data: [DONE]\n\n");
  res.end();
});

app.listen(3000);

客户端用 EventSource 即可实时显示。


策略 2:分段生成 + 拼接

原理

  • 把用户请求拆解成若干小段(比如每段 500 tokens)。
  • 每次请求只处理短上下文,服务端拼接结果。

这样模型的计算复杂度近似于“线性分段”,避免了“指数爆炸”。

现实比喻
这像写作业,你不可能一口气写完一千道题,而是每天做二十道。


策略 3:浏览器端渐进渲染

原理

  • 使用虚拟列表(Virtualized Rendering),避免直接把 10 万字 DOM 挂载到页面。
  • 只保持可视区域附近的 DOM 节点,其余用占位符。

片段代码(React 中)

import { FixedSizeList } from "react-window";

function LongTextViewer({ text }) {
  const lines = text.split("\n");
  return (
    <FixedSizeList
      height={600}
      itemSize={22}
      itemCount={lines.length}
      width="100%"
    >
      {({ index, style }) => (
        <div style={style}>{lines[index]}</div>
      )}
    </FixedSizeList>
  );
}

这就好比电影院屏幕只展示当下的画面,而不是在放映厅里同时堆叠几十万帧。


策略 4:缓存与断点续写

原理

  • 在长文本生成中,随时可能断网或浏览器崩溃。
  • 通过 IndexedDB 或服务端 Redis 缓存,用户下次进入仍能继续。

现实比喻
小说家可能突遇电话,关掉台灯,下次继续写时不要忘了前文。


三、底层原理的一点探讨

  1. 注意力机制的代价
    Transformer 模型的注意力计算规模与序列长度平方成正比。序列翻倍,运算大约涨四倍。就像开餐厅:多两个食客,后厨却要加倍忙碌。
  2. Streaming 背后的 TCP
    每个 token 发送时,其实是通过 TCP 报文分片传递。底层是滑动窗口流控,保证即使用户点击刷新、切换 Wi-Fi,数据还能尽可能递达而非全部丢失。
  3. 虚拟化渲染的哲学
    在前端,DOM 是性能的隐形杀手。虚拟化思想就像“舞台剧演员只出现在灯光照亮的地方”,观众看不到的角落无需站满演员。

四、幽默一点的经验总结

  • 别让用户看见转菊花超过 3 秒:因为他们会想起 PPT 崩溃的黑历史。
  • 别一次性返还十万字:除非你的目标是造福文学评论家。
  • 缓存是神:没它,你就是凌晨被打断灵感的诗人。
  • 流式响应是魔法:它让机械文本拥有“呼吸感”,像现场朗诵。

五、诗意的收尾

长文本生成,就像在浏览器里种下一颗星辰。
它需要理性的内存管理、冷静的算法优化,
也需要人类对文字的温情眷恋。

当我们把流式输出、分段生成、虚拟列表、缓存策略组合起来,
便能让 AI 的长篇如江河般奔涌,
而用户依旧只感受到屏幕的轻盈。

所以,别惧怕长文本的重量。
我们要做的,是让技术托举它的重量,
而用户只需享受文字的美感。

昨天以前首页

🌐 交互式 AIGC:Web 端实时反馈生成的技术架构设计

作者 LeonGao
2025年9月11日 10:04

“AI 就像一个爱唱戏的朋友,Web 就是一块舞台。如何让观众实时听到她的嗓音,不错过任何一句唱腔?这就是今天的故事。”
本文带你从底层协议、系统架构一直聊到开发实践,既要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严谨,又要像文学作者一样风趣。


🧩 背景:为什么需要实时反馈?

传统的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 常常是这样的模式:
用户点一下 —— 等个十几秒 —— 哐!一整块结果扔给你。

人类天生缺乏耐心。想象一下,如果刷短视频要等十秒缓冲才开始播放,估计没人愿意看。所以我们需要 实时反馈 —— 就像给用户端拉了一根“动态 IV 输液管”,AI 生成一丢丢,前端就立刻尝到味。🍜


🔌 底层原理科普:数据如何“边炒边端上桌”

  1. HTTP 请求-响应:一次性送完饭,适合快餐,但不适合火锅。
  2. WebSocket:全双工通道,用户和 AI 能像打电话一样随时发消息。
  3. Server-Sent Events(SSE) :服务端是一只会说话的鹦鹉,一边生成一边往前端耳边嘀咕。
  4. 流式传输(Streaming) :大文本/语音/视频被切片化,边生成边推送。

在 AIGC 里通常采用 SSE 或 WebSocket 做实时数据流。

  • SSE:简单,浏览器原生支持。
  • WebSocket:花样多,可以双向聊天。

🏗 技术架构设计

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看看一整套架构长什么样。

总览图(ASCII 版)

[ 用户浏览器 ][ Web 前端框架(React/Next.js) ]
        |                ⇅
        |    [ 实时传输: WebSocket / SSE ]
        v
[ API 网关 / Web Server ]
        |
        v
[ AI 服务层 (LLM, Diffusion, etc.) ]
        |
        v
[ 加速器: GPU/TPU + 缓存层 + 调度器 ]

核心组件

  • 前端
    使用 React/Next.js + EventSource 或 WebSocket,负责展示“实时生成的内容瀑布流”。
  • 中间层
    Node.js/Express/Koa 构建的 API 网关,负责接收用户输入、转发到 AI 模型后端。
  • AI 生成服务
    模型可能跑在本地 GPU,或者远程推理服务(如 HuggingFace、OpenAI API)。关键是支持流式输出。
  • 反馈机制
    在生成过程中,可以附加 Token-level 的信心度、进度信息,让用户可视化地知道“已经完成多少”。

🛠 前端实现片段(SSE ✨)

// 前端使用 SSE 获取 AI 实时生成的文本
function startSSE() {
  const eventSource = new EventSource('/api/stream');

  eventSource.onmessage = (event) => {
    const data = event.data;
    console.log('AI says:', data);
    document.getElementById("output").innerText += data;
  };

  eventSource.onerror = () => {
    console.error("连接出错,AI 可能去打麻将了。");
    eventSource.close();
  };
}

对应的服务端 Node.js SSE API:

import express from '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get('/api/stream', async (req, res) => {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event-stream');
  res.set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 模拟 AI 流式输出
  const messages = ["你好", ",世界", "!我是 AI。"];
  for (let m of messages) {
    res.write(`data: ${m}\n\n`);
    await new Promise(r => setTimeout(r, 500)); // 模拟延迟
  }

  res.end();
});

app.listen(3000, () => console.log("服务器已启动 🚀"));

这样,前端就会一边接收“你好”,再等半秒“,世界”,再半秒“!我是 AI”。
就像看小说连载,每次都吊用户胃口。📖


📈 性能优化技巧

  • 分块缓冲 (Chunking) :一次输出小片段,避免长时间等待。
  • 流控机制 (Backpressure) :如果前端消费太慢,服务端要调节节奏。
  • GPU Batch 推理:多个用户共享 GPU 时,批处理可提高利用率。
  • 缓存策略:常见提示词或生成结果可以缓存,别让 GPU 重复加班。

🎨 架构的文艺比喻

  • 用户:等饭的客人
  • 前端:窗口的服务员
  • SSE/WebSocket:传菜的传送带
  • AI 后端:厨房大师,边炒边装盘
  • GPU/TPU:一堆火力全开的煤气灶
  • 反馈机制:那种“火锅进度条”,告诉你现在是底料、青菜还是肉片正下锅 🥓🍲

📚 总结

交互式 AIGC 架构的核心思想是:
“不要等完工才交付,要像讲故事一样实时展开。”

  • 底层通信 —— WebSocket / SSE
  • 实时生成 —— 模型边跑边输出
  • 前端体验 —— 像聊天一样流畅
  • 全局优化 —— 高并发、缓存、批处理

一句话收尾:

“程序员造的不是架构,而是魔法工坊 —— 用户说一句话,精灵们便立刻一边吟唱,一边把奇迹递到你的眼前。” ✨

NestJS 构建 AI 流式聊天服务:从 0 到 1 实现实时对话功能

2025年9月10日 18:08

在 AI 应用开发中,流式响应已经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特性。本文将带你从零开始,使用 NestJS 框架构建一个支持实时流式输出的 AI 聊天服务,集成阿里云百炼大模型,并实现完整的停止功能。

屏幕录制 2025-09-10 182606.gif

🚀 项目概述

这是一个基于 NestJS 构建的 AI 流式聊天服务,核心特性包括:

  • 实时流式响应: AI 回复逐字实时显示,避免用户长时间等待
  • 停止功能: 支持用户中断 AI 生成过程
  • SSE 支持: 基于 Server-Sent Events 实现高效服务器推送
  • 阿里云百炼: 集成阿里云百炼大模型 API
  • TypeScript: 完整的类型安全支持
  • 可视化测试界面: 内置前端页面方便调试

📁 项目结构

stream-serve/
├── src/
│   ├── ai/                    # AI 模块
│   │   ├── ai.controller.ts   # AI 控制器
│   │   ├── ai.service.ts      # AI 服务
│   │   └── ai.module.ts       # AI 模块定义
│   ├── app.controller.ts      # 应用控制器
│   ├── app.service.ts         # 应用服务
│   ├── app.module.ts          # 应用模块
│   └── main.ts               # 应用入口
├── public/
│   └── test-stream.html      # 测试页面
├── package.json              # 依赖配置
├── tsconfig.json            # TypeScript 配置
└── README.md                # 项目文档

🔍 核心实现详解

1. AI 服务层:实现流式调用逻辑

ai.service.ts 是与阿里云百炼大模型交互的核心,负责处理流式数据:

import { Injectable } from '@nestjs/common';
import OpenAI from 'openai';

@Injectable()
export class AiService {
  private openai: OpenAI;

  constructor() {
    // 初始化阿里云百炼客户端
    this.openai = new OpenAI({
      apiKey: 'sk-your-api-key-here',
      baseURL: 'https://dashscope.aliyuncs.com/compatible-mode/v1',
    });
  }

  // 流式聊天 - 使用异步生成器逐步返回数据
  async *streamChat(
    messages: OpenAI.Chat.Completions.ChatCompletionMessageParam[],
  ) {
    try {
      const stream = await this.openai.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 'qwen-plus',
        messages,
        stream: true, // 开启流式响应
      });

      // 使用 for await 循环处理流式数据
      for await (const chunk of stream) {
        const content = chunk.choices[0]?.delta?.content;
        if (content) {
          yield content; // 逐个产出数据块
        }
      }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AI服务错误:', error);
      throw new Error('AI服务调用失败');
    }
  }
}

技术亮点::

  • async *streamChat(): 异步生成器函数,支持逐步产出数据
  • yield content: 每次产出一个数据块,实现流式传输
  • for await: 处理异步迭代器,等待每个数据块

2. 控制器层:处理 SSE 协议

ai.controller.ts 负责接收客户端请求,通过 SSE 协议推送实时数据:

import { Controller, Post, Body, Res, HttpStatus } from '@nestjs/common';
import type { Response } from 'express';
import { AiService } from './ai.service';

interface ChatRequest {
  message: string;
  systemPrompt?: string;
}

@Controller('ai')
export class AiController {
  constructor(private readonly aiService: AiService) {}

  @Post('chat/stream-sse')
  async streamChatSSE(@Body() body: ChatRequest, @Res() res: Response) {
    const messages = [
      {
        role: 'system' as const,
        content: body.systemPrompt || '你是一个专业的编程助手',
      },
      { role: 'user' as const, content: body.message },
    ];

    try {
      // 设置 SSE 响应头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event-stream');
      res.set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res.setHeader('Connection', 'keep-alive');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res.status(HttpStatus.OK);

      // 发送开始信号
      res.write('data: {"type": "start"}\n\n');

      // 流式返回 AI 数据
      for await (const chunk of this.aiService.streamChat(messages)) {
        const data = JSON.stringify({ type: 'chunk', content: chunk });
        res.write(`data: ${data}\n\n`);
      }

      // 发送结束信号
      res.write('data: {"type": "end"}\n\n');
      res.end();
    } catch (error) {
      // 错误处理
      const errorData = JSON.stringify({
        type: 'error',
        error: '服务器内部错误',
        message: error.message,
      });
      res.write(`data: ${errorData}\n\n`);
      res.end();
    }
  }
}

SSE 协议要点:

  • SSE 响应头: 设置正确的 Content-Type 和缓存策略
  • 消息格式: 使用 data: {...}\n\n 格式符合 SSE 标准
  • 流式处理: for await 循环实时处理 AI 响应
  • 缓存处理: 使用 keep-alive 保持长连接

3. 前端实现:接收流式数据并支持停止

test-stream.html 实现了完整的客户端逻辑:

// 全局变量
let currentController = null; // 用于控制停止

// 使用原生fetch实现SSE,支持停止功能
async function testEventSourceSSE() {
  setLoading(true);
  responseDiv.className = 'response';
  responseDiv.textContent = '';

  // 创建 AbortController 用于停止
  currentController = new AbortController();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i/chat/stream-sse', {
      method: 'POS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body: JSON.stringify(getRequestBody()),
      signal: currentController.signal, // 支持停止
    });

    if (!response.ok) {
      throw new Error(`HTTP错误: ${response.status}`);
    }

    const reader = response.body.getReader();
    const decoder = new TextDecoder();

    // 流式读取响应数据
    while (true) {
      const { done, value } = await reader.read();

      if (done) break;

      const chunk = decoder.decode(value, { stream: true });
      const lines = chunk.split('\n');

      // 解析 SSE 消息
      for (const line of lines) {
        if (line.startsWith('data: ') && line.length > 6) {
          try {
            const data = JSON.parse(line.slice(6));

            if (data.type === 'chunk') {
              responseDiv.textContent += data.content; // 实时显示
            } else if (data.type === 'end') {
              break; // 结束
            } else if (data.type === 'error') {
              responseDiv.className = 'response error';
              responseDiv.textContent = `错误: ${data.message}`;
              return;
            }
          } catch (parseError) {
            console.warn('解析SSE数据失败:', line);
          }
        }
      }
    }
  } catch (error) {
    if (error.name === 'AbortError') {
      responseDiv.textContent += '\n\n[用户停止生成]';
    } else {
      responseDiv.className = 'response error';
      responseDiv.textContent = `连接错误: ${error.message}`;
    }
  } finally {
    setLoading(false);
    currentController = null;
  }
}

// 停止流式生成
function stopStream() {
  if (currentController) {
    currentController.abort(); // 中断请求
    currentController = null;
  }
}

客户端关键技术:

  • AbortController: 实现请求的中断控制
  • 流式读取: 使用 getReader() 逐块读取响应
  • SSE 解析: 正确解析 data: 格式的消息
  • 实时显示: 每收到数据块立即更新界面

🔧 环境配置

环境变量

创建 .env 文件:

# 阿里云百炼 API 密钥
DASHSCOPE_API_KEY=sk-your-api-key-here

# 服务端口(可选)
PORT=3000

依赖安装

# 安装依赖
pnpm install

# 启动开发服务器
pnpm run start:dev

# 构建生产版本
pnpm run build

# 启动生产服务器
pnpm run start:prod

🌐 API 接口

POST /ai/chat/stream-sse

流式聊天接口,返回 SSE 格式的实时数据。

请求参数:

{
  "message": "你好,请介绍一下自己",
  "systemPrompt": "你是一个专业的编程助手"
}

响应格式:

data: {"type": "start"}

data: {"type": "chunk", "content": "你"}

data: {"type": "chunk", "content": "好"}

data: {"type": "end"}

🧪 测试

访问测试页面:http://localhost:3000/test-stream.html

  • 输入问题并点击"开始聊天"
  • 观察 AI 回复的实时显示效果
  • 可随时点击"停止生成"中断对话

🔍 技术要点

1. 异步生成器 (Async Generator)

async *streamChat(messages) {
  // 异步生成器函数
  for await (const chunk of stream) {
    yield chunk; // 逐个产出数据
  }
}

2. Server-Sent Events (SSE)

// 设置 SSE 响应头
res.setHeader('Content-Type', 'text/event-stream');
res.setHeader('Cache-Control', 'no-cache');

// 发送 SSE 消息
res.write('data: {"type": "chunk", "content": "hello"}\n\n');

3. AbortController 停止机制

// 创建控制器
const controller = new AbortController();

// 传递 signal
fetch(url, { signal: controller.signal });

// 中断请求
controller.abort();

🎯 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 NestJS 构建 AI 流式聊天服务,核心是通过异步生成器处理 AI 接口的流式响应,结合 SSE 协议实现服务器到客户端的实时推送,并利用 AbortController 实现请求中断功能。

这种架构不仅可以应用于 AI 聊天场景,还可以扩展到任何需要实时数据推送的业务中,如实时日志、进度展示等。

多模态 AIGC 在 Web 内容创作中的技术融合实践:把“创作引擎”装进浏览器

作者 LeonGao
2025年9月8日 11:41

如果文字是乐谱,图像是色卡,音频是节拍,视频是镜头,那么多模态 AIGC 就是把它们塞进同一个工作室的总导演。今天我们不谈玄学,直面代码与底层机制,一起把“会写、会画、会听、会看”的 AI 装进 Web 创作流程里。

🧠 + 🎨 + 🎧 + 🎬 = 🌐 创作飞轮


目录

  • 为什么是多模态 AIGC?
  • 多模态在浏览器的“落地难题”与解决思路
  • 架构全景图:前端、边缘、后端的协作(含数据流)
  • 关键能力拆解: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与跨模态对齐
  • 前端工程化与流水线:从 Prompt 到发布
  • 实战代码片段(JS):管线编排、推理调度、可观测性
  • 性能与成本优化:推理粒度、缓存、量化与并行
  • 合规与安全:版权、水印、隐私与审计
  • 常见坑与排障清单
  • 行动清单

为什么是多模态 AIGC?

  • 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战”早已不是单线作战:纯文本难以打动“短视频级别”注意力。
  • 创作团队希望“一个指令,多轨产出”:同一主题自动生成文案、配图、配音、分镜和封面。
  • Web 是天然的发布与互动平台:无需安装,随时协作,浏览器即工作站。

一句话:多模态 AIGC 把创作链路从“手工串联”升级为“自动流水线”,人类创意负责方向,机器负责体力活。


落地难题与解决思路

  • 推理重且多样:图像生成、视频合成对显存/计算要求高,浏览器端难以独立完成。

    • 思路:前端负责轻量预处理、可视化与编排;重推理在边缘/后端;中间引入缓存与分片。
  • 实时交互 vs. 成本:用户希望“秒回”,但大模型贵。

    • 思路:分级模型与草稿-精修策略:先小模型出草图,后大模型精修;用流式响应提升主观速度。
  • 跨模态一致性:文案和图像风格不一致,视频与旁白节奏错位。

    • 思路:统一“语义锚点”:主题标签、风格 token、颜色/镜头字典;将其在各轨道共享。

架构全景:浏览器—边缘—后端

数据流(从左到右):
用户输入 → 前端 Prompt 编排与模版化 → 边缘路由(AB、配额、缓存) → 模态服务(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 资产存储与 CDN → 前端预览/编辑 → 一键发布

  • 前端(浏览器)

    • 角色:编排器、预览器、轻量推理器(如打标签、语义切片、TTS 拼接)。
    • 能力:Web Worker、OffscreenCanvas、WebAudio、WebGPU(可选)。
  • 边缘(Edge Functions/Workers)

    • 角色:近用户的“交通枢纽”,做鉴权、速率限制、请求切分、缓存命中。
  • 后端(GPU 集群/模型服务)

    • 角色:重推理:文生图、图生文、音频/视频生成与合成,矢量索引检索。

小图标地图:

  • 🧭 前端编排器
  • 🛰️ 边缘路由
  • 🧪 模型工厂
  • 📦 资产仓库
  • 🚀 发布管线

关键能力拆解与底层视角

  1. 文本生成(文案/脚本/SEO)
  • 模型:指令优化的语言模型,支持工具调用(结构化输出)。
  • 底层点:提示词结构→解码策略→约束采样(JSON 模式/模板对齐)。
  • 实践:生成统一“语义锚点包”(主题、风格、情绪板、关键词、色彩倾向)。
  1. 图像生成(封面/插图/海报)
  • 模型:扩散类或生成对抗类,支持风格控制与参考图。
  • 底层点:条件控制(文本编码器→交叉注意力)、低秩适配(LoRA)做风格迁移。
  • 实践:先低分辨率草图,用户微调后再高分辨率放大;关键元素用 ControlNet(姿态/边缘/深度)。
  1. 音频生成(配音/BGM)
  • 模型:TTS/声音克隆/音乐生成。
  • 底层点:文本到语音的对齐(音素化、韵律预测),分段流式输出减少等待。
  • 实践:把字幕与时间码绑定,导出 SRT/WEBVTT;音量侧链压缩让 BGM 不压住旁白。
  1. 视频生成与合成(分镜/片段/转场)
  • 模型:文本转视频或图像序列驱动,或传统剪辑流水线。
  • 底层点:时序一致性(关键帧锚点、潜空间跨帧共享)、编码器(H.264/H.265/AV1)参数选型。
  • 实践:多轨时间轴:图像轨 + 旁白轨 + BGM + 文案字幕;先粗合成预览(低码率),确认后再高码率渲染。
  1. 跨模态对齐
  • 统一 IDs 和时间轴:每个片段有统一“片段号”,字幕、镜头、配音都挂载它。
  • 统一语义空间:用多模态编码器把图文映射到共享嵌入,保证风格连贯。
  • 元数据驱动:颜色板、字体、Logo 安全区、品牌指南作为硬约束。

前端工程化与流水线

  • Prompt 模版化:Handlebars/自定义 DSL 生成模型指令,避免“Prompt 零散化”。
  • 任务队列与幂等:每次生成都有 jobId,支持重试、断点续传。
  • 流式 UI:SSE/WebSocket 展示“进度/草稿”,快速可见即价值。
  • 可编辑终局:所有生成结果都应可二次编辑(富文本/图层/音轨),AI 是助理不是裁判。

实战代码片段(JS)

以下示例聚焦“浏览器编排 + 边缘路由 + 后端推理”的最小可用框架。接口用占位符,你可以替换为自有服务。

  1. 前端:多模态任务编排与流式消费
// src/pipeline.js
// 核心思想:将一次创作拆成可并行/可重试的子任务,并在 UI 中流式展示

export async function createMultimodalProject({ topic, style, durationSec = 30 }) {
  const anchor = await fetchJSON('/edge/anchor', { topic, style });

  // 并行启动文案和视觉草图
  const [scriptJob, storyboardJob] = await Promise.all([
    postJSON('/edge/jobs/text', { anchor, length: Math.ceil(durationSec / 5) }),
    postJSON('/edge/jobs/image-storyboard', { anchor, frames: 6 })
  ]);

  // 流式订阅结果
  const scriptStream = streamEvents(`/edge/jobs/${scriptJob.id}/events`);
  const storyboardStream = streamEvents(`/edge/jobs/${storyboardJob.id}/events`);

  return { anchor, scriptStream, storyboardStream };
}

async function fetchJSON(url, body) {
  const res = await fetch(url, { method: 'POST', headers: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body: JSON.stringify(body) });
  if (!res.ok) throw new Error(`HTTP ${res.status}`);
  return res.json();
}

async function postJSON(url, payload) {
  return fetchJSON(url, payload);
}

function streamEvents(url, onEvent) {
  const es = new EventSource(url);
  const listeners = new Set();
  es.onmessage = (e) => {
    const data = JSON.parse(e.data);
    listeners.forEach(fn => fn(data));
  };
  es.onerror = () => { /* 可加重连 */ };
  return {
    subscribe: (fn) => (listeners.add(fn), () => listeners.delete(fn)),
    close: () => es.close()
  };
}
  1. 前端:时间轴合成预览(低码率草稿)
// src/timeline.js
// 将图像序列 + 文案字幕 + TTS 片段合成可预览的时间轴(非最终导出)
export function buildTimeline({ images, captions, ttsClips, bpm = 90 }) {
  const timeline = [];
  const beat = 60_000 / bpm;
  let t = 0;

  for (let i = 0; i < images.length; i++) {
    const img = images[i];
    const cap = captions[i] || '';
    const voice = ttsClips[i];

    timeline.push({
      type: 'frame',
      start: t,
      end: t + 4 * beat,
      image: img.url,
      caption: cap,
      voice: voice?.url
    });
    t += 4 * beat;
  }
  return timeline;
}
  1. 前端:Web Worker 做轻量渲染与字幕烧制(示意)
// public/preview-worker.js
self.onmessage = async (e) => {
  const { canvas, timeline, width, height } = e.data;
  const ctx = canvas.getContext('2d');
  const start = performance.now();

  let nextIndex = 0;
  const images = new Map();

  function load(src)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if (images.has(src)) return resolve(images.get(src));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onload = () => (images.set(src, img), resolve(img));
      img.src = src;
    });
  }

  function drawCaption(text) {
    ctx.font = '24px system-ui';
    ctx.fillStyle = 'rgba(0,0,0,0.5)';
    ctx.fillRect(0, height - 60, width, 60);
    ctx.fillStyle = '#fff';
    ctx.fillText(text, 24, height - 24);
  }

  const render = async () => {
    const now = performance.now() - start;
    const item = timeline[nextIndex];
    if (!item) return requestAnimationFrame(render);

    if (now >= item.start && now < item.end) {
      const img = await load(item.image);
      ctx.drawImage(img, 0, 0, width, height);
      if (item.caption) drawCaption(item.caption);
    } else if (now >= item.end) {
      nextIndex++;
    }
    requestAnimationFrame(render);
  };
  render();
};
  1. 前端:把 Worker 接到页面并启动预览
// src/preview.js
export function startPreview(timeline, canvas) {
  const worker = new Worker('/preview-worker.js', { type: 'module' });
  const offscreen = canvas.transferControlToOffscreen();
  worker.postMessage({ canvas: offscreen, timeline, width: canvas.width, height: canvas.height }, [offscreen]);
  return () => worker.terminate();
}
  1. 边缘路由:AB 分流、缓存与速率限制(伪代码)
// edge/route.js (示意:Cloudflare Workers / Vercel Edge Functions 风格)
export default async function handler(req) {
  const url = new URL(req.url);

  if (url.pathname === '/edge/anchor') {
    const { topic, style } = await req.json();
    const anchor = await buildAnchor(topic, style);
    return json(anchor);
  }

  if (url.pathname.startsWith('/edge/jobs/')) {
    // 事件流转发到后端任务系统
    return proxySSE(req, process.env.JOB_BUS_URL);
  }

  if (url.pathname === '/edge/jobs/text') {
    rateLimit(req, { key: userKey(req), rpm: 30 });
    const payload = await req.json();
    // 命中缓存直接返回
    const cacheKey = hash(payload);
    const cached = await EDGE_KV.get(cacheKey, 'json');
    if (cached) return json(cached);

    const job = await submitJob('text', payload);
    await EDGE_KV.put(cacheKey, JSON.stringify(job), { expirationTtl: 60 });
    return json(job);
  }

  // 其他路由...
  return new Response('Not Found', { status: 404 });
}

function json(data) { return new Response(JSON.stringify(data), {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
  1. 后端任务处理:分级模型与草稿-精修
// server/jobs/text.js
// 先用小模型草稿,后用大模型精修,并保持结构化输出
import { eventBus } from './bus.js';

export async function runTextJob(job) {
  const { anchor, length } = job.payload;
  const draft = await smallLM(anchor, length, { temperature: 0.7 });
  eventBus.emit(job.id, { phase: 'draft', content: draft });

  const refined = await largeLM({ outline: draft.outline, style: anchor.style, constraints: anchor.constraints });
  const script = enforceSchema(refined, {
    type: 'object',
    properties: { segments: { type: 'array', items: { type: 'object', properties: { caption: { type: 'string' }, durationMs: { type: 'number' } }, required: ['caption', 'durationMs'] } } },
    required: ['segments']
  });

  eventBus.emit(job.id, { phase: 'final', content: script });
  return script;
}

性能与成本优化

  • 分层推理:草稿小模型、精修大模型;图像先低清后高清;视频先关键帧后插帧。
  • 缓存优先:文案模板 + 主题锚点可强缓存;相同 Prompt 走 KV/向量近似缓存。
  • 并行与流水:文本、图像、TTS 可并行;最终合成串行保证一致性。
  • 量化与蒸馏:服务端模型采用 8 位或更低精度,GPU 显存压力小;热门风格用 LoRA 微调替代全参。
  • 传输与预览:SSE/分段响应,先显后优;前端低码率草稿预览,点击再生成高清版。

合规与安全

  • 来源与版权:训练数据来源透明;生成素材记录来源标记与许可证。
  • 可识别度与水印:对合成媒体做可机器检测的隐形标记;导出时附带元数据。
  • 隐私:面对用户上传素材,按需加密、最小化存储;任务隔离与访问审计。
  • 风险过滤:指令前置过滤 + 输出后置审核;多模态检测(文本、图像帧、音频文本化)联动。

常见坑与排障清单

  • 所有模态都“等对方”:没有并行导致总时延爆炸。解决:早建锚点,分轨并行。
  • 图像风格飘:未共享风格 token 与色板。解决:把品牌样式做硬约束。
  • 旁白卡顿:TTS 一次性返回,用户以为卡。解决:流式分段合成与播放。
  • 预览卡帧:主线程被 React 渲染占满。解决:用 Worker 与 OffscreenCanvas。
  • 成本失控:热门话题重复生成。解决:KV 缓存 + 语义去重。
  • 发布后“花屏”:浏览器解码能力差异。解决:导出多档编码,HLS 自适应。

行动清单

  • 定义统一“语义锚点”:主题、风格、颜色、镜头词典,贯通全模态。
  • 建立前端编排器:SSE 流式体验 + 可编辑时间轴。
  • 架构上用边缘做路由与缓存,后端做重推理与任务编排。
  • 实施草稿-精修与多级缓存,降本增效。
  • 把合规内置到流水线:过滤器、水印、审计日志一个都不能少。

创作从来不是把灵感关在服务器机房,而是把灵感调度到用户眼前。
愿你的 Web 创作工作室像一台精密乐团:提示词是指挥棒,模型是乐手,时间轴是节拍器,内容在浏览器里,现场开演。🎼🎬🎨🧠

实时 AIGC:Web 端低延迟生成的技术难点与突破

作者 LeonGao
2025年9月7日 11:11

各位开发者朋友,当你在 Web 页面上敲下 “帮我生成一篇关于太空旅行的短文”,按下回车后,是愿意等待一杯咖啡凉透,还是希望答案像闪电般出现在屏幕上?答案不言而喻。实时 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 Web 端的应用,就像一场 “速度与精度” 的极限竞速,而低延迟生成,正是这场比赛中最具挑战性的关卡。作为一名深耕 AI 与 Web 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者,今天我们就扒开技术的外衣,从底层原理出发,聊聊实时 AIGC 在 Web 端实现低延迟的那些 “拦路虎” 和 “破局招”。

一、实时 AIGC 的 “生死线”:Web 端低延迟的核心挑战

在讨论技术细节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个标准:Web 端的 “实时” 到底意味着什么?从用户体验角度看,端到端延迟超过 300 毫秒,用户就会明显感觉到 “卡顿”;而对于对话式 AI、实时图像生成等场景,延迟需要压缩到100 毫秒以内,才能达到 “无缝交互” 的效果。但 AIGC 模型本身就像一个 “贪吃的巨人”,要在 Web 这个 “狭窄的舞台” 上快速完成 “表演”,面临着三大核心难题。

1. 模型 “体重超标”:Web 环境的 “承重危机”

AIGC 模型(尤其是大语言模型 LLM 和 diffusion 图像生成模型)的 “体重” 是低延迟的第一只 “拦路虎”。以主流的 LLM 为例,一个千亿参数的模型,其权重文件大小可能超过 10GB,即使是经过压缩的轻量模型,也可能达到数百 MB。而 Web 环境的 “带宽天花板” 和 “存储小仓库”,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 “重量级选手”。

从底层原理来看,模型的推理过程本质上是大量的矩阵乘法和非线性变换运算。假设一个模型有 N 层网络,每一层需要处理 M 个特征向量,那么单次推理的运算量会随着 N 和 M 的增加呈 “平方级” 增长。在 Web 端,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引擎(如 V8)和 GPU 渲染线程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但面对这种 “海量运算”,就像让一台家用轿车去拉火车,力不从心。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把模型推理比作 “做蛋糕”,传统服务器端推理是在大型烘焙工厂,有无数烤箱和厨师;而 Web 端推理则是在你家的小厨房,只有一个微波炉和你自己。要在同样时间内做出同样的蛋糕,难度可想而知。

2. 数据 “长途跋涉”:端云交互的 “延迟陷阱”

很多开发者会想:既然 Web 端算力有限,那把模型放在云端,Web 端只负责 “传输入输出” 不就行了?这确实是目前的主流方案,但它又陷入了另一个 “延迟陷阱”——端云数据传输延迟

从网络底层来看,数据从 Web 端(客户端)发送到云端服务器,需要经过 “TCP 三次握手”“数据分片”“路由转发” 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假设用户在上海,而云端服务器在北京,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的时间就需要约 20 毫秒(光速约 30 万公里 / 秒,京沪直线距离约 1300 公里,往返就是 2600 公里,计算下来约 8.7 毫秒,加上路由转发等耗时,实际会超过 20 毫秒)。如果模型在云端推理需要 50 毫秒,再加上数据返回的 20 毫秒,仅端云交互和推理就已经超过 90 毫秒,再加上 Web 端的渲染时间,很容易突破 100 毫秒的 “生死线”。

更麻烦的是,Web 端与云端的通信还可能面临 “网络抖动”—— 就像你在高峰期开车,时而顺畅时而拥堵。这种抖动会导致延迟忽高忽低,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比如,在实时对话场景中,用户说完一句话,AI 回复时而 “秒回”,时而 “卡顿 5 秒”,这种 “薛定谔的延迟” 会让用户崩溃。

3. 资源 “抢地盘”:Web 端的 “资源争夺战”

Web 页面本身就是一个 “资源密集型” 应用,浏览器要同时处理 DOM 渲染、CSS 样式计算、JavaScript 执行、网络请求等多个任务。而 AIGC 推理需要占用大量的 CPU/GPU 资源,这就必然引发一场 “资源争夺战”。

从浏览器的事件循环机制来看,JavaScript 是单线程执行的(虽然有 Web Worker 可以开启多线程,但计算能力有限)。如果 AIGC 推理在主线程中执行,就会 “阻塞” 其他任务,导致页面卡顿、按钮点击无响应 —— 这就像你在电脑上同时开着视频会议、玩游戏、下载文件,电脑会变得异常卡顿。

即使使用 Web Worker 将推理任务放到后台线程,GPU 资源的竞争依然存在。浏览器的 WebGL 或 WebGPU 接口虽然可以调用 GPU 进行并行计算,但 GPU 同时还要负责页面的 3D 渲染、视频解码等任务。当 AIGC 推理占用大量 GPU 算力时,页面的动画效果可能会掉帧,视频可能会卡顿 —— 就像一条公路上,货车(AIGC 推理)和轿车(页面渲染)抢道,最终导致整个交通瘫痪。

二、破局之路:从底层优化到上层创新的 “组合拳”

面对上述三大难题,难道 Web 端实时 AIGC 就只能 “望洋兴叹”?当然不是。近年来,从模型压缩到推理引擎优化,从网络传输到 Web 技术创新,业界已经打出了一套 “组合拳”,让实时 AIGC 在 Web 端的实现成为可能。下面我们就从技术底层出发,逐一拆解这些 “破局招”。

1. 模型 “瘦身”:从 “巨人” 到 “轻骑兵” 的蜕变

要让模型在 Web 端 “跑得动”,第一步就是给它 “瘦身”。模型压缩技术就像 “健身教练”,通过科学的方法,在尽量不损失精度的前提下,减少模型的 “体重” 和 “运算量”。目前主流的 “瘦身” 手段有三种:量化、剪枝和知识蒸馏

(1)量化:给模型 “降精度”

量化的核心思路是:将模型中 32 位浮点数(float32)表示的权重和激活值,转换为 16 位浮点数(float16)、8 位整数(int8)甚至 4 位整数(int4)。这样一来,模型的体积会大幅减小,运算速度也会显著提升。

从底层原理来看,浮点数的运算比整数运算复杂得多。以乘法运算为例,float32 的乘法需要经过 “符号位计算”“指数位相加”“尾数位相乘” 等多个步骤,而 int8 的乘法只需要简单的整数相乘。在 Web 端的 JavaScript 引擎中,整数运算的效率比浮点数高 30%-50%(不同引擎略有差异)。

举个例子:一个 float32 的权重文件大小为 4GB,量化为 int8 后,大小会压缩到 1GB,体积减少 75%。同时,推理时的运算量也会减少 75%,这对于 Web 端的算力来说,无疑是 “雪中送炭”。

当然,量化也有 “副作用”—— 精度损失。但通过 “量化感知训练”(在训练时就模拟量化过程),可以将精度损失控制在 5% 以内,对于大多数 Web 端应用(如对话、简单图像生成)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在 Web 端,我们可以使用 TensorFlow.js(TF.js)实现模型量化。下面是一个简单的 JS 示例,将一个预训练的 LLM 模型量化为 int8:

// 加载未量化的模型
const model = await tf.loadGraphModel('https://example.com/llm-model.json');
// 配置量化参数
const quantizationConfig = {
  quantizationType: tf.io.QuantizationType.INT8, // 量化为int8
  inputNames: ['input_ids'], // 模型输入名称
  outputNames: ['logits'] // 模型输出名称
};
// 量化模型并保存
await tf.io.writeGraphModel(
  model,
  'https://example.com/llm-model-quantized',
  { quantizationConfig }
);
// 加载量化后的模型
const quantizedModel = await tf.loadGraphModel('https://example.com/llm-model-quantized.json');
console.log('模型量化完成,体积减少约75%');

(2)剪枝:给模型 “砍枝丫”

如果说量化是 “降精度”,那剪枝就是 “砍冗余”。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会产生很多 “冗余参数”—— 就像一棵大树,有很多不必要的枝丫。剪枝的目的就是把这些 “枝丫” 砍掉,只保留核心的 “树干” 和 “主枝”。

剪枝分为 “结构化剪枝” 和 “非结构化剪枝”。对于 Web 端来说,结构化剪枝更实用 —— 它会剪掉整个卷积核或全连接层中的某些通道,而不是单个参数。这样做的好处是,剪枝后的模型依然可以被 Web 端的推理引擎高效处理,不会引入额外的计算开销。

举个例子:一个包含 1024 个通道的卷积层,如果通过剪枝去掉其中的 256 个通道(冗余通道),那么该层的运算量会减少 25%,同时模型体积也会减少 25%。而且,由于通道数减少,后续层的输入特征向量维度也会降低,进一步提升整体推理速度。

(3)知识蒸馏:让 “小模型” 学会 “大模型” 的本领

知识蒸馏的思路很有趣:让一个 “小模型”(学生模型)通过学习 “大模型”(教师模型)的输出和决策过程,掌握与大模型相当的能力。就像一个徒弟通过模仿师傅的技艺,最终达到师傅的水平,但徒弟的 “精力”(算力需求)却远低于师傅。

在 Web 端,我们可以先在云端用大模型对海量数据进行 “标注”(生成软标签),然后用这些软标签训练一个小模型。小模型不仅体积小、运算量低,还能继承大模型的 “智慧”。例如,用千亿参数的 GPT-4 作为教师模型,训练一个亿级参数的学生模型,学生模型在 Web 端的推理速度可以达到大模型的 10 倍以上,同时精度损失控制在 10% 以内。

2. 推理 “加速”:让 Web 端算力 “物尽其用”

模型 “瘦身” 后,下一步就是优化推理过程,让 Web 端的 CPU 和 GPU 发挥最大潜力。这就像给 “轻骑兵” 配备 “快马”,进一步提升速度。目前主流的推理优化技术包括WebGPU 加速、算子融合和动态批处理

(1)WebGPU:给 Web 端装上 “GPU 引擎”

在 WebGPU 出现之前,Web 端调用 GPU 进行计算主要依赖 WebGL。但 WebGL 是为图形渲染设计的,用于通用计算(如 AI 推理)时效率很低,就像用 “炒菜锅” 来 “炼钢”。而 WebGPU 是专门为通用计算设计的 Web 标准,它可以直接调用 GPU 的计算核心,让 AI 推理的效率提升 10-100 倍。

从底层原理来看,WebGPU 支持 “计算着色器”(Compute Shader),可以将模型推理中的矩阵乘法等并行运算,分配给 GPU 的多个计算单元同时处理。例如,一个 1024x1024 的矩阵乘法,在 CPU 上可能需要几毫秒,而在 GPU 上,通过并行计算,可能只需要几十微秒。

在 TF.js 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启用 WebGPU 后端,为模型推理加速。下面是一个 JS 示例:

// 检查浏览器是否支持WebGPU
if (tf.getBackend() !== 'webgpu' && tf.backend().isWebGPUSupported()) {
  await tf.setBackend('webgpu'); // 切换到WebGPU后端
  console.log('已启用WebGPU加速,推理速度预计提升10倍以上');
}
// 加载量化后的模型并进行推理
const input = tf.tensor2d([[1, 2, 3, 4]], [1, 4]); // 模拟输入数据
const output = await quantizedModel.predict(input); // 推理
output.print(); // 输出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 WebGPU 还未在所有浏览器中普及(Chrome、Edge 等已支持,Safari 正在逐步支持),但它无疑是 Web 端 AI 推理的未来趋势。

(2)算子融合:减少 “数据搬运” 时间

模型推理过程中,有大量的 “算子”(如卷积、激活、池化等)需要依次执行。在传统的推理方式中,每个算子执行完成后,都会将结果写入内存,下一个算子再从内存中读取数据 —— 这就像 “接力赛”,每一棒都要停下来交接,浪费大量时间。

算子融合的核心思路是:将多个连续的算子 “合并” 成一个算子,在 GPU 中直接完成所有计算,中间结果不写入内存。这样可以大幅减少 “数据搬运” 的时间,提升推理效率。例如,将 “卷积 + ReLU 激活 + 批归一化” 三个算子融合成一个 “卷积 - ReLU - 批归一化” 算子,推理速度可以提升 30% 以上。

在 Web 端的推理引擎(如 TF.js、ONNX Runtime Web)中,算子融合已经成为默认的优化策略。开发者不需要手动进行融合,引擎会自动分析模型的算子依赖关系,完成融合优化。

(3)动态批处理:让 “闲置算力” 不浪费

在 Web 端的实时 AIGC 场景中,用户请求往往是 “零散的”—— 可能某一时刻有 10 个用户同时发送请求,某一时刻只有 1 个用户发送请求。如果每次只处理一个请求,GPU 的算力就会大量闲置,就像 “大货车只拉一个包裹”,效率极低。

动态批处理的思路是:在云端推理服务中,设置一个 “批处理队列”,将短时间内(如 10 毫秒)收到的多个用户请求 “打包” 成一个批次,一次性送入模型推理。推理完成后,再将结果分别返回给各个用户。这样可以充分利用 GPU 的并行计算能力,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处理量,从而降低单个请求的延迟。

例如,一个模型处理单个请求需要 50 毫秒,处理一个包含 10 个请求的批次也只需要 60 毫秒(因为并行计算的开销增加很少)。对于每个用户来说,延迟从 50 毫秒降到了 6 毫秒,效果非常显著。

在 Web 端,动态批处理需要云端服务的支持。开发者可以使用 TensorFlow Serving 或 ONNX Runtime Server 等工具,配置动态批处理参数。下面是一个简单的配置示例(以 ONNX Runtime Server 为例):

{
  "model_config_list": [
    {
      "name": "llm-model",
      "base_path": "/models/llm-model",
      "platform": "onnxruntime",
      "batch_size": {
        "max": 32, // 最大批处理大小
        "dynamic_batching": {
          "max_queue_delay_milliseconds": 10 // 最大队列等待时间
        }
      }
    }
  ]
}

3. 传输 “提速”:打通端云交互的 “高速公路”

解决了模型和推理的问题后,端云数据传输的延迟就成了 “最后一公里”。要打通这 “最后一公里”,需要从网络协议优化、边缘计算部署和数据压缩三个方面入手。

(1)HTTP/3 与 QUIC:给数据传输 “换条快车道”

传统的端云通信主要基于 HTTP/2 协议,而 HTTP/2 依赖 TCP 协议。TCP 协议的 “三次握手” 和 “拥塞控制” 机制,在网络不稳定时会导致严重的延迟。而 HTTP/3 协议基于 QUIC 协议,QUIC 是一种基于 UDP 的新型传输协议,它具有 “0-RTT 握手”“多路复用无阻塞”“丢包恢复快” 等优点,可以将端云数据传输的延迟降低 30%-50%。

从底层原理来看,QUIC 协议在建立连接时,不需要像 TCP 那样进行三次握手,而是可以在第一次数据传输时就完成连接建立(0-RTT),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QUIC 的多路复用机制可以避免 TCP 的 “队头阻塞” 问题 —— 即使某一个数据流出现丢包,其他数据流也不会受到影响,就像一条有多条车道的高速公路,某一条车道堵车,其他车道依然可以正常通行。

目前,主流的云服务提供商(如阿里云、AWS)和浏览器(Chrome、Edge)都已经支持 HTTP/3 协议。开发者只需要在云端服务器配置 HTTP/3,Web 端就可以自动使用 HTTP/3 进行通信,无需修改代码。

(2)边缘计算:把 “云端” 搬到用户 “家门口”

边缘计算的核心思路是:将云端的模型推理服务部署在离用户更近的 “边缘节点”(如城市边缘机房、基站),而不是集中在遥远的中心机房。这样可以大幅缩短数据传输的物理距离,降低传输延迟。

举个例子:如果用户在杭州,中心机房在北京,数据传输延迟需要 20 毫秒;而如果在杭州部署一个边缘节点,数据传输延迟可以降低到 1-2 毫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实时 AIGC 场景来说,这 18-19 毫秒的延迟节省,足以决定用户体验的好坏。

目前,各大云厂商都推出了边缘计算服务(如阿里云边缘计算、腾讯云边缘计算)。开发者可以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边缘节点,然后通过 CDN 的方式完成使用。

AIGC中的“幻觉”问题:技术成因与解决思路

作者 LeonGao
2025年9月5日 10:50
  • 适读人群:工程师、研究者、产品经理,以及正在与模型“分手又复合”的你
  • 文风提示:专业 + 底层原理 + 一点幽默 + 可落地方案
  • 语言与工具:示例代码为 JavaScript
  • 温馨说明:本文避免使用传统数学公式记法,遇到公式概念将改用文字和类比解释

1. 什么是“幻觉”?

“幻觉”(Hallucination)指的是生成模型在缺乏足够依据时,生成看似合理但客观不正确或捏造的内容。典型表现:

  • 编造不存在的论文、API、函数、条款
  • 错配事实:把 A 公司的产品特性说成 B 公司的
  • 逻辑跳跃:前提和结论彼此不认识,但硬拉关系

一句话:“语言像人,但不保证像真。”

小图标氛围组:✨🧠📚🦄


2. 技术成因:从底层原理出发

从“语言建模”的基本机制说起:
生成式模型的核心是“预测下一个词的分布”,本质是高维概率场上的采样过程。它擅长“统计上的相似”,而非“事实上的正确”。

2.1 训练分布与真实世界分布的错位

  • 训练数据是“过去的文本合集”,真实世界是“实时变化的事实集合”。
  • 当问题脱离训练分布(例如非常新的知识、冷门领域、或结构前所未有的任务),模型利用“相似性补全”来强行解释,结果就是一本正经的“合理化错误”。

类比:你问一个读遍古籍的文人“USB-C 2.1的最大功率是多少”,他会优雅地胡诌,因为书里没写过,但他要凑一段像样的答复。

2.2 概率采样与“自信误差”

  • 输出是从概率分布中采样而来。
  • 在不确定场景中,模型仍会给出高置信度的文本,因为“连贯性”与“真实性”在它眼中并无天然约束。

提示:温度越高、Top-p越宽,探索度越大,幻觉概率上升;温度极低虽减少幻觉,但也会增加“模式坍缩”,出现机械复读。

2.3 表征与检索的断层

  • 传统语言模型将知识“压缩进参数”,像一本烧录在芯片里的百科。
  • 这种“参数化知识库”难以更新,也缺乏对出处的引用能力。
  • 当被问到长尾事实,模型会在其表示空间里找最近邻“语言片段”,拼接成看似合理的答案,却往往离事实差一截。

2.4 训练目标的偏差

  • 训练目标通常是“最大化训练文本的似然”,不直接优化“真实性”。
  • 为提升“对话体验”,微调可能会偏向“礼貌、详尽、肯定”,这进一步鼓励模型在不确定时“稳稳输出”,而不是“承认我不知道”。

2.5 指令歧义与多步推理脆弱性

  • 用户指令含糊或多解时,模型可能自定补充设定,产生“虚构上下文”。
  • 多步推理如链式思考,如果每步都有小误差,后续步骤会把误差放大,最终偏航。

3. 幻觉的主要类型与识别特征

  • 事实型幻觉:日期、数值、出处、API签名编造
  • 语义型幻觉:词义错位、概念边界混淆
  • 结构型幻觉:表格/代码/格式不符合真实规范
  • 逻辑型幻觉:推理链断裂或跳步
  • 引用型幻觉:捏造论文、链接、法条、截图

识别小贴士:

  • “看起来很像”的内容要特别警惕,比如拼写接近的论文作者、API参数顺序、法条编号。
  • 让模型“给出处”和“逐步解释”,能更快暴露问题。

4. 工程化解决路线图(从数据到系统)

下面给出自下而上的实战方案栈,每一层都有价值,堆叠效果更好。

4.1 数据层:检索增强生成(RAG)

  • 外接检索系统,让模型先“看资料再回答”。
  • 核心思想:把“事实”从参数里搬到外部知识库,降低猜测。
  • 关键点:高质量切片、向量化召回、重排序、引用片段拼装与上下文窗口管理。

强化策略:

  • 查询扩展与重写:改写用户问句,提高召回。
  • 多路检索(BM25 + 向量召回 + 结构化数据库)。
  • 源文档版本化与时效控制。
  • 提供引用片段的标注,便于用户校验。

4.2 推理层:约束生成与程序化验证

  • 减少“自由发挥”,让生成受控:

    • 模板约束:JSON Schema、正则模板、函数调用签名
    • 工具调用:把计算、查询、单位换算交给确定性工具
    • 程序化校验:对输出进行规则检查与自动回退

4.3 策略层:提示工程与元提示

  • 明确约束:若不确定,必须表达不确定或请求澄清。
  • 让模型解释思路:隐式链式思考 + 外部验证器。
  • 分治提示:将复杂任务拆分为检索、草稿、事实核查、最后成稿。

4.4 反馈层:人类在环与自动评测

  • 人类在环(HITL):对关键业务环节做抽检与纠偏。
  • 线下评测集:构建包含“陷阱题”的对照集。
  • 在线指标:引用命中率、可验证率、事实覆盖度、拒答合规率。

4.5 模型层:微调与拒答策略

  • 指令微调:加入“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的样本。
  • 对抗训练:加入幻觉诱发样本提升鲁棒性。
  • 校准输出置信:通过后验估计或阈值策略,控制“敢说”的边界。

5. 一个端到端最小可用范式(JS伪实现)

目标:RAG + 工具调用 + 结构化校验 + 回退策略。

说明:

  • 使用伪接口 model.generate 与 search.index/search.query
  • 重点演示控制流与校验,而非依赖具体 SDK
// 基础工具:检索、校验、回退
const search = {
  async query(q, k = 5) {
    // 同时使用关键词检索与向量检索(伪)
    const keywordHits = await kwSearch(q, k);
    const vectorHits = await vecSearch(q, k);
    return rerank([...keywordHits, ...vectorHits]).slice(0, k);
  }
};

function buildContext(docs) {
  // 将检索片段拼装,并附上可引用的来源标注
  return docs.map((d, i) => `【S${i+1}${d.snippet}\n(来源: ${d.source})`).join("\n\n");
}

function validateJsonSchema(obj, schema) {
  // 极简校验器:只校验字段存在与类型
  for (const [k, t] of Object.entries(schema)) {
    if (!(k in obj)) return { ok: false, reason: `缺少字段 ${k}` };
    if (typeof obj[k] !== t) return { ok: false, reason: `字段 ${k} 类型应为 ${t}` };
  }
  return { ok: true };
}

async function hallucinationGuard(answer, sources) {
  // 简单启发式:检查是否含有强断言但无引用
  const strongClaims = [/始终|确定|绝对|官方已确认|唯一/i];
  const hasStrong = strongClaims.some(r => r.test(answer));
  const hasCite = /[S\d+]/.test(answer) || /【S\d+】/.test(answer);
  if (hasStrong && !hasCite) {
    return { ok: false, reason: "强断言缺少引用" };
  }
  // 可扩展:实体对齐、日期数值一致性检查等
  return { ok: true };
}

// 主流程
async function answerQuestion(userQuestion) {
  // 1) 检索
  const docs = await search.query(userQuestion, 6);
  const context = buildContext(docs);

  // 2) 生成草稿(提示模型:引用来源、标注片段)
  const draft = await model.generate({
    system: "你是严谨的助手,若不确定请说明并请求澄清。",
    prompt: [
      "请基于给定资料回答问题,并用【S#】标注引用来源(尽量覆盖关键结论)。",
      "若资料不足,请直说不足并提出需要的信息类型。",
      "",
      `用户问题:${userQuestion}`,
      "",
      `可用资料:\n${context}`
    ].join("\n")
  });

  // 3) 幻觉守门与回退
  const guard = await hallucinationGuard(draft.text, docs);
  if (!guard.ok) {
    // 回退策略:降低温度 + 强制要求引用
    const retry = await model.generate({
      temperature: 0.2,
      system: "你是严谨的助手,必须在关键结论处添加【S#】引用;若资料不足则拒答并说明不足。",
      prompt: [
        `重新回答,并在关键句后标注来源,问题:${userQuestion}`,
        `资料:\n${context}`
      ].join("\n")
    });
    return retry.text;
  }

  // 4) 结构化摘要输出(便于前端或下游系统)
  const schema = { finalAnswer: "string", citations: "object" };
  const structured = await model.generate({
    system: "请将答案压缩为结构化对象",
    prompt: [
      "生成 JSON:{ finalAnswer: string, citations: { [S#]: sourceUrl } }",
      "确保所有引用的S#都在对象里映射到来源链接",
      `原答案:\n${draft.text}`,
      `资料来源列表(编号->链接):\n${docs.map((d,i)=>`S${i+1}: ${d.source}`).join("\n")}`
    ].join("\n"),
    format: "json"
  });

  const obj = JSON.parse(structured.text);
  const check = validateJsonSchema(obj, schema);
  if (!check.ok) {
    // 回退为纯文本安全版
    return draft.text + "\n\n(提示:结构化失败,已回退为文本版本)";
  }
  return obj; // 下游可直接渲染
}

要点复盘:

  • 外部资料喂给模型,要求显式引用
  • 检测强断言是否缺引用,失败则低温重试
  • 最终产物结构化,便于监控与 UI 呈现

6. 提示工程示例:减少幻觉的模板片段

可直接纳入你的系统提示或用户提示中:

  • 事实优先:
    “如果资料不足或不一致,请明确指出不确定性,并列出需要的附加信息类型。不要编造引用或链接。”
  • 引用规范:
    “在每个关键论断之后添加来源标注【S#】。若无可用来源,请写‘无来源’并降低语气。”
  • 拒答策略:
    “当问题涉及超出已知资料范围,请回复‘无法确定’,并建议可能的检索方向或权威渠道。”
  • 多步推理:
    “先列出必要前提与中间结论,再给出最终结论。对每个中间结论尽量附来源或工具计算结果。”

7. 评测与监控:如何量化“少胡说”

建议构建三个维度的指标:

  • 可验证率:包含明确引用或可计算验证的比例
  • 引用一致性:引用片段与陈述是否语义匹配
  • 拒答合规率:不确定时能否正确拒答或请求补充

线上监控手段:

  • 抽样对比“有引用 vs 无引用”的正确率
  • 域外问题诱饵(比如新发布标准)观察拒答行为
  • 自动化规则:链接有效性、日期数值对齐、命名实体一致性

8. 高阶技巧与研究前沿

  • 检索-思考交替(ReAct 类)
    先检索一点,再思考,再检索,再思考。减少“一口气瞎编到底”。
  • 工具编排与程序化推理
    把数学计算、单位换算、代码执行交给工具,模型负责“决定调用什么”。
  • 自一致性与多样性投票
    生成多个推理路径,让它们相互投票,选稳定答案。
  • 校准与覆盖估计
    用一个“置信评估器”预测“我这句靠不靠谱”,高风险时自动降温或拉工具。
  • 参数内知识与外部知识的融合
    将知识图谱、结构化数据库与文本检索混合;对关键信息用结构化约束。

9. 小结:让模型“敢不会,慎会说”

  • 幻觉不是“Bug”,更像是“任务定义导致的自然现象”。
  • 通过检索增强、约束生成、工具调用、结构化校验与有效拒答,可以把“玄学”变“工程学”。
  • 真正稳健的系统,不是让模型无所不知,而是让它知道何时该闭嘴。

小图标收尾:🔍🧭🧩🛡️📎


10. 附:极简前端演示片段(仅为说明交互思路)

下面是一个超简的输入输出组件逻辑,展示如何在前端提示引用和不确定性。无外部依赖,便于移植。

// 假设后端返回 { finalAnswer, citations } 或纯文本
function renderAnswer(payload) {
  const roo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nswer");
  root.innerHTML = "";

  if (typeof payload === "string") {
    root.textContent = payload; // 回退文本
    return;
    }

  const para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para.textContent = payload.finalAnswer;
  root.appendChild(para);

  const citeTitle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iteTitle.textContent = "来源:";
  citeTitle.style.marginTop = "12px";
  root.appendChild(citeTitle);

  const ul = document.createElement("ul");
  for (const [k, url] of Object.entries(payload.citations || {})) {
    const li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
    li.textContent = `${k} -> ${url}`;
    ul.appendChild(li);
  }
  root.appendChild(ul);
}

愿你与模型的对话,不再是“你演我猜”,而是“你证我信”。

注意力机制如何让 WebAI 的上下文理解“开了天眼”?

作者 LeonGao
2025年9月3日 09:58

1. 为什么 WebAI 的上下文理解离不开注意力?

  • WebAI 的典型输入是长上下文:页面 DOM、聊天历史、用户偏好、检索片段、甚至图像特征。

  • 传统序列模型逐字“流水线处理”,不能显式跨位置对齐信息,容易“忘前忘后”。

  • 注意力提供两件武器:

    • 选择性读写:在所有位置之间计算“相关性”,把注意力值高的位置的信息汇入当前位置。
    • 并行能力:相比循环网络的逐步依赖,注意力允许一次性看全局,符合 GPU/WebGPU 的并行特性。

一句话:注意力是上下文理解的“随身搜索引擎”,在 Web 端它还能把算力并行化,降低延迟。


2. 注意力的直觉版“原理图”

把每个 token 想象成一个会说话的小点点,它们各自带三张名片:

  • 查询卡(像你现在想找的人)
  • 键卡(别人介绍我是谁)
  • 值卡(我真正能贡献的信息)

流程像这样:

  1. 每个 token 拿着查询卡去问全场的键卡:“和你有关吗?”
  2. 得到一串相关性分数(注意力权重)。
  3. 用这些分数给别人的值卡加权汇总,变成自己的新表示。

小图标示意:🔍 查询 → 🗝️ 键 → 🎁 值 → 📦 汇总
在多头注意力里,这个过程会并行开好几组,不同的头关注不同的语义(人名、时序、语法、主题……)。


3. 从底层看:注意力在浏览器里怎么“跑得快”?

  • 向量化与张量化:查询、键、值是批量矩阵,矩阵乘法是并行好伙伴。

  • WebGPU > WebGL > WASM:

    • WebGPU 原生计算着色器可做高效矩阵乘法与归一化,能把注意力的核心算子压进单次/少次 dispatch。
    • WASM + SIMD 则作为兼容 fallback。
  • KV Cache:在自回归生成时,历史步的键和值会缓存,后续只和新查询做相关性,避免重复计算。

  • 分块注意力/稀疏注意力:把超长上下文切片或稀疏连接,时空复杂度从“看谁都要打招呼”降成“先看邻居,偶尔看全局”。

当你听到“长上下文 128k 在浏览器里跑”,背后一定有 KV Cache、分块、量化,以及 WebGPU 的高效调度。


4. 注意力如何具体提升上下文理解能力?

  • 精准指代消解:它能把“他”“它”“这件事”对齐到正确的实体或事件。
  • 文档重排与证据聚合:从多个检索片段中给真正相关的句子更高权重,减少“东拉西扯”。
  • 长程依赖:故事第一章埋的伏笔在第十二章被点名,模型能把线索穿起来。
  • 结构对齐:在多模态里,文本 token 会对齐到图像区域或 DOM 结点,做定位与描述更加可靠。
  • 鲁棒性:噪声片段的注意力权重更低,模型不易被错误上下文带偏。

类比:注意力是会议里的主持人,分配话语权,让该说的说多点,水话少一点。🧑‍⚖️🔊


5. 工程落地:Web 上实现“可用的注意力”

  • 量化与混合精度:权重用更小的数字表示,减少显存和带宽;计算用较低精度但保持数值稳定。
  • 分块推理:把上下文按块处理,块内全连接,块间稀疏跳连(如滑窗 + 全局索引 token)。
  • 流式解码:一边生成一边渲染,前端体验更顺滑。
  • 预与后处理:对输入做结构化切块(段落、标题、代码块),引导注意力更聚焦。

6. 教学小实验:在浏览器里可视化“注意力热力图”

下面的演示用纯前端在浏览器里构造一个微型注意力层,对一句话可视化“注意力权重”。无需后端。
提示:这不是训练好的模型,而是让你直观看“相关性加权”的味道。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
<head>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
<title>注意力热力图可视化</title>
<style>
  :root { --bg:#0b1020; --fg:#e6edf3; --muted:#9fb0c3; --accent:#5dd3ff; }
  body { margin:0; font-family:system-ui, -apple-system, Segoe UI, Roboto, sans-serif; background:var(--bg); color:var(--fg); }
  header { padding:16px; border-bottom:1px solid #1b253b; display:flex; gap:12px; align-items:center; }
  header h1 { font-size:18px; margin:0; }
  main { padding:16px; display:grid; gap:16px; max-width:1000px; margin:0 auto; }
  textarea { width:100%; min-height:72px; background:#0f1730; color:var(--fg); border:1px solid #203054; border-radius:8px; padding:10px; }
  .row { display:flex; gap:12px; flex-wrap:wrap; align-items:center; }
  button { background:linear-gradient(135deg,#2473ff,#28d6ff); border:none; color:white; padding:10px 14px; border-radius:8px; cursor:pointer; font-weight:600; }
  .tokens { display:flex; gap:6px; flex-wrap:wrap; }
  .token { padding:6px 8px; border-radius:6px; background:#0e1a34; border:1px solid #213559; cursor:pointer; user-select:none; }
  .token.active { outline:2px solid var(--accent); }
  .matrix { overflow:auto; border:1px solid #203054; border-radius:8px; }
  table { border-collapse:separate; border-spacing:2px; width:max-content; }
  th, td { padding:6px 8px; text-align:center; }
  td { border-radius:4px; min-width:32px; font-variant-numeric:tabular-nums; }
  .legend { color:var(--muted); font-size:12px; }
  footer { padding:12px; color:var(--muted); text-align:center; }
</style>
</head>
<body>
  <header>
    <div style="font-size:22px">🧠✨</div>
    <h1>注意力热力图:谁在关注谁</h1>
  </header>
  <main>
    <section>
      <div class="row">
        <textarea id="text">在 WebAI 中,注意力机制就像聚光灯,模型会给重要的词更高的关注。</textarea>
        <button id="run">计算注意力</button>
      </div>
      <div class="legend">提示:点击下方某个查询 token,查看它对其他 token 的注意力权重。</div>
    </section>

    <section class="tokens" id="tokens"></section>
    <section class="matrix" id="matrix"></section>
  </main>
  <footer>无需后端 · 仅示意相关性与归一化的可视化 · 🧪</footer>

<script>
function tokenize(text) {
  return text.trim().split(/(\s+|,|。|、|,|.|!|?|:|:|;|;)/).filter(t => t && !/^\s+$/.test(t));
}

// 简易向量化:把字符编码映射到固定维度向量(演示用)
function embed(tokens, dim=16) {
  const out = [];
  for (const t of tokens) {
    const v = new Float32Array(dim);
    let seed = 0;
    for (let i=0;i<t.length;i++) seed = (seed * 131 + t.charCodeAt(i)) >>> 0;
    // 伪随机填充
    let x = seed || 1;
    for (let d=0; d<dim; d++) {
      x = (x * 1664525 + 1013904223) >>> 0;
      v[d] = ((x & 0xffff) / 0xffff) * 2 - 1;
    }
    out.push(v);
  }
  return out;
}

function matmul(A, B) {
  const n = A.length, d = A[0].length, m = B[0].length;
  const out = Array.from({length:n}, () => new Float32Array(m));
  for (let i=0;i<n;i++) for (let k=0;k<d;k++) {
    const a = A[i][k];
    for (let j=0;j<m;j++) out[i][j] += a * B[k][j];
  }
  return out;
}

function softmaxRowWise(M) {
  const n = M.length, m = M[0].length;
  const out = Array.from({length:n}, () => new Float32Array(m));
  for (let i=0;i<n;i++) {
    let maxv = -1e9; for (let j=0;j<m;j++) maxv = Math.max(maxv, M[i][j]);
    let sum = 0; for (let j=0;j<m;j++) { const e = Math.exp(M[i][j]-maxv); out[i][j]=e; sum+=e; }
    for (let j=0;j<m;j++) out[i][j] /= sum || 1;
  }
  return out;
}

// 单头注意力(演示):Q=E*Wq, K=E*Wk, V=E*Wv
function simpleAttention(E, dim=16) {
  function randMat(din, dout, seed) {
    const M = Array.from({length:din}, () => new Float32Array(dout));
    let x = seed||1;
    for (let i=0;i<din;i++) for (let j=0;j<dout;j++) {
      x = (x * 1103515245 + 12345) >>> 0;
      M[i][j] = ((x & 0xffff)/0xffff)*0.2 - 0.1; // 小范围
    }
    return M;
  }
  const Wq = randMat(dim, dim, 42), Wk = randMat(dim, dim, 43), Wv = randMat(dim, dim, 44);

  const Q = E.map(v => matmul([v], Wq)[0]);
  const K = E.map(v => matmul([v], Wk)[0]);
  const V = E.map(v => matmul([v], Wv)[0]);

  // scores = Q * K^T / sqrt(d) => 用一个缩放常数代替
  const scale = 1 / Math.sqrt(dim);
  const scores = Array.from({length:Q.length}, () => new Float32Array(K.length));
  for (let i=0;i<Q.length;i++) {
    for (let j=0;j<K.length;j++) {
      let s=0; for (let d=0; d<dim; d++) s += Q[i][d]*K[j][d];
      scores[i][j] = s * scale;
    }
  }
  const attn = softmaxRowWise(scores);
  // 输出(未用):O = attn * V
  // 但我们关心可视化权重 attn
  return { attn };
}

function renderTokens(tokens, attn) {
  const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kens');
  box.innerHTML = '';
  tokens.forEach((t, i) => {
    const el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el.className = 'token';
    el.textContent = t;
    el.onclick = () => selectQuery(i, tokens, attn);
    box.appendChild(el);
  });
  // 默认选择最后一个 token
  selectQuery(tokens.length-1, tokens, attn);
}

function selectQuery(i, tokens, attn)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token').forEach((el, idx) => {
    el.classList.toggle('active', idx === i);
  });
  renderMatrix(i, tokens, attn);
}

function renderMatrix(qIdx, tokens, attn) {
  const m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atrix');
  const a = attn[qIdx];
  const min = 0, max = Math.max(...a);
  function color(v) {
    const t = max ? v/max : 0;
    const r = Math.round(30 + 200*t);
    const g = Math.round(60 + 80*(1-t));
    const b = Math.round(120 + 30*(1-t));
    return `rgb(${r},${g},${b})`;
  }
  let html = '<table><tr><th>Query</th>';
  for (let j=0;j<tokens.length;j++) html += `<th>${escapeHtml(tokens[j])}</th>`;
  html += '</tr><tr>';
  html += `<th>${escapeHtml(tokens[qIdx])}</th>`;
  for (let j=0;j<tokens.length;j++) {
    const v = a[j];
    html += `<td title="${v.toFixed(3)}" style="background:${color(v)}">${v.toFixed(2)}</td>`;
  }
  html += '</tr></table>';
  m.innerHTML = html;
}

function escapeHtml(s){return s.replace(/[&<>"']/g, m=>({ '&':'&amp;','<':'&lt;','>':'&gt;','"':'&quot;',"'":'&#39;'}[m]));}

document.getElementById('run').onclick = () => {
  const tex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value;
  const tokens = tokenize(text);
  const E = embed(tokens, 16);
  const { attn } = simpleAttention(E, 16);
  renderTokens(tokens, attn);
};

// 初始渲染
document.getElementById('run').click();
</script>
</body>
</html>

你可以把这段代码直接保存为 HTML 文件并在浏览器打开,点击不同 token 即可看到注意力权重的变化。它演示了“查询-键-值-加权汇总”的内核逻辑。


7. 实战策略:让 WebAI 真正“读得懂”你的长上下文

  • 分层上下文组织

    • 先做结构切分:导航、正文、代码块、引用。
    • 给每块加“角色标签”(标题、摘要、出处),引导注意力头分工。
  • 检索增强提示(RAG)

    • 检索多个片段后,在提示中增加“片段标号 + 引用”,鼓励模型在注意力里对齐证据来源。
    • 对生成的答案返回被引用的片段索引,方便前端高亮。
  • 长上下文优化

    • 滑窗 + 全局 token(标题、段落首句)结合,保证全局导航 + 局部细节兼得。
    • 关键实体提取成“锚点”,在分块间共享,像是在注意力图上画航标灯。⛵
  • 数值与稳定性

    • 归一化和剪裁:避免极端权重导致梯度或数值爆炸(即使是推理,一样需要保持稳态)。
    • 定温策略:解码温度较低时,注意力分布更尖锐,利于遵循事实;较高时更发散,利于创意。
  • 端上性能

    • 优先 WebGPU,退化到 WASM;用 KV Cache,避免“重复打招呼”;对权重做 8 位或 4 位量化。
    • 流式 UI:先展示骨架和引用,再补充长段落,用户感知更佳。

8. 与多模态和 DOM 的“跨界合作”

  • 文本-图像:把图像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是一组“键/值”,文本 token 发出查询,对齐到对应区域;这使描述“红色按钮在右上角”变得更可靠。🖼️➡️🔍
  • 文本-DOM:DOM 树的节点作为一串可注意的单元,查询就能聚焦到特定卡片或按钮;在 Web 自动化、可访问性描述中非常实用。🌳➡️🧠

9. 小型实现片段:用 JS 写一个“多头注意力”函数

这是一个教育用的纯 JS 实现(CPU 版本,适合理解,不适合大模型推理)。如果在 WebGPU 上,可将 matmul/softmax 用 GPU kernel 替换。

function multiHeadAttention(X, params) {
  // X: [T, D], params: { heads, dModel, dHead, Wq, Wk, Wv, Wo }
  const { heads, dModel, dHead, Wq, Wk, Wv, Wo } = params;
  const T = X.length;
  const headOut = [];
  for (let h = 0; h < heads; h++) {
    const Wqh = Wq[h], Wkh = Wk[h], Wvh = Wv[h];
    const Q = matmul(X, Wqh); // [T, dHead]
    const K = matmul(X, Wkh); // [T, dHead]
    const V = matmul(X, Wvh); // [T, dHead]
    // scores = Q * K^T / sqrt(dHead)
    const scores = Array.from({length:T}, () => new Float32Array(T));
    const scale = 1 / Math.sqrt(dHead);
    for (let i=0;i<T;i++) for (let j=0;j<T;j++) {
      let s=0; for (let d=0; d<dHead; d++) s += Q[i][d] * K[j][d];
      scores[i][j] = s * scale;
    }
    const A = softmaxRowWise(scores); // [T, T]
    // O = A * V
    const O = Array.from({length:T}, () => new Float32Array(dHead));
    for (let i=0;i<T;i++) for (let j=0;j<T;j++) {
      const w = A[i][j];
      for (let d=0; d<dHead; d++) O[i][d] += w * V[j][d];
    }
    headOut.push(O);
  }
  // concat heads -> [T, heads*dHead] -> project Wo
  const concat = headOut.map((_,i)=>i); // placeholder
  const Y = Array.from({length:X.length}, () => new Float32Array(heads * dHead));
  for (let i=0;i<X.length;i++) {
    let offset = 0;
    for (let h=0; h<heads; h++) {
      for (let d=0; d<dHead; d++) Y[i][offset + d] = headOut[h][i][d];
      offset += dHead;
    }
  }
  const out = matmul(Y, Wo); // [T, dModel]
  return out;
}

要点:

  • 多头就是“并联几组注意力”,每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最后拼接再线性投影回模型维度。
  • 真实实现还会加入掩码(防止看未来)、相对位置编码、Dropout、以及 KV Cache。

10. 结语:把“看得见的上下文”变成“抓得住的重点”

  • 注意力机制让 WebAI 不再“流水线读文”,而是“先判断谁重要,再深挖信息”。
  • 在浏览器端,它天然适配并行加速与流式交互,是长上下文、RAG、多模态和 DOM 理解的主力。
  • 工程上,记得三件事:并行(WebGPU)、稀疏(分块/滑窗)、缓存(KV Cache)。

当你的模型学会把聚光灯打在关键处,用户会说:它懂我。
而你的电脑风扇会说:谢谢你用了 KV Cache。😄🌀

得物新商品审核链路建设分享

作者 得物技术
2025年8月26日 14:20

一、 前言

得物近年来发展迅猛,平台商品类目覆盖越来越广,商品量级越来越大。而以往得物的上新动作更多依赖于传统方式,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现有的上新诉求。那么如何能实现更加快速的上新、更加高效的上新,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

近两年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使得发布和审核逐渐向AI驱动的方式转变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可以探索利用算法能力和大模型能力,结合业务自身规则,构建更加全面和精准的规则审核点,以实现更高效的工作流程,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本文围绕AI审核,介绍机审链路建设思想、规则审核点实现快速接入等核心逻辑。

二、如何实现高效审核

对于高效审核的理解,主要可以拆解成“高质量”、“高效率”。目前对于“高质量”的动作包括,基于不同的类目建设对应的机审规则、机审能力,再通过人工抽查、问题Case分析的方式,优化算法能力,逐步推进“高质量”的效果。

而“高效率”,核心又可以分成业务高效与技术高效。

业务高效

  • 逐步通过机器审核能力优化审核流程,以解决资源不足导致上新审核时出现进展阻碍的问题。
  • 通过建设机审配置业务,产品、业务可以直观的维护类目-机审规则-白名单配置,从而高效的调整机审策略。

技术高效

  • 通过建设动态配置能力,实现快速接入新的机审规则、调整机审规则等,无需代码发布,即配即生效。

Q2在搭建了动态配置能力之后,算法相关的机审规则接入效率提升了70%左右。

三、动态配置实现思路

建设新版机审链路前的调研中,我们对于老机审链路的规则以及新机审规则进行了分析,发现算法类机审规则占比超过70%以上,而算法类的机审规则接入的流程比较固化,核心分成三步:

  1. 与算法同学沟通定义好接口协议
  2. 基于商品信息构建请求参数,通过HTTP请求算法提供的URL,从而获取到算法结果。
  3. 解析算法返回的结果,与自身商品信息结合,输出最终的机审结果。

而算法协议所需要的信息通常都可以从商品中获取到,因此通过引入“反射机制”、“HTTP泛化调用”、“规则引擎”等能力,实现算法规则通过JSON配置即可实现算法接入。

四、商品审核方式演进介绍

商品审核方式的演进

人审

依赖商管、运营,对商品上架各字段是否符合得物上新标准进行人工核查。

机审

对于部分明确的业务规则,比如白底图、图片清晰度、是否重复品、是否同质品等,机审做前置校验并输出机审结果,辅助人工审核,降低审核成本,提升审核效率。

AI审核

通过丰富算法能力、强化AI大模型能力、雷达技术等,建设越来越多的商品审核点,并推动召回率、准确率的提升,达标的审核点可通过自动驳回、自动修改等action接管商品审核,降低人工审核的占比,降低人工成本。

五、现状问题分析

产品层面

  • 机审能力不足,部分字段没覆盖,部分规则不合理:
    • 机审字段覆盖度待提升
    • 机审规则采纳率不足
    • 部分机审规则不合理
  • 缺少产品配置化能力,配置黑盒化,需求迭代费力度较高:
    • 规则配置黑盒
    • 规则执行结果缺乏trace和透传
    • 调整规则依赖开发和发布
    • 缺少规则执行数据埋点

技术层面

  • 系统可扩展性不足,研发效率低:
    • 业务链路(AI发品、审核、预检等)不支持配置化和复用
    • 规则节点不支持配置化和复用

六、流程介绍

搭建机审配置后台,可以通过配置应用场景+业务身份+商品维度配置来确定所需执行的全量规则,规则可复用。

其中应用场景代表业务场景,如商品上新审核、商家发品预检、AI发品预检等;业务身份则表示不同业务场景下不同方式,如常规渠道商品上新的业务场景下,AI发布、常规商品上新(商家后台、交易后台等)、FSPU同款发布品等。

当商品变更,通过Binlog日志触发机审,根据当前的应用场景+业务身份+商品信息,构建对应的机审执行链(ProcessChain)完成机审执行,不同的机审规则不通过支持不同的action,如自动修正、自动驳回、自动通过等。

链路执行流程图如下:

七、详细设计

整体架构图

业务实体

ER图

含义解释

※ 业务场景

触发机审的应用场景,如新品发布、商家新品预检等。

※ 业务身份

对于某个应用场景,进一步区分业务场景,如新品发布的场景下,又有AI发品、常规发品、FSPU同款发品等。

※ 业务规则

各行业线对于商品的审核规则,如校验图片是否是白底图、结构化标题中的类目需与商品类目一致、发售日期不能超过60天等。同一个业务规则可以因为业务线不同,配置不同的机审规则。

※ 规则组

对规则的分类,通常是商品字段模块的名称,一个规则组下可以有多个业务规则,如商品轮播图作为规则组,可以有校验图片是否白底图、校验图片是否清晰、校验模特姿势是否合规等。

※ 机审规则

对商品某个商品字段模块的识别并给出审核结果,数据依赖机审能力以及spu本身

※ 机审能力

商品信息(一个或多个商品字段模块)的审核数据获取,通常需要调用外部接口,用于机审规则审核识别。

※ 业务&机审规则关联关系

描述业务规则和机审规则的关联关系,同一个业务规则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线,给予不同的机审规则,如轮播图校验正背面,部分业务线要求校验全量轮播图,部分业务线只需要校验轮播图首图/规格首图。

机审执行流程框架

流程框架

通过责任链、策略模式等设计模式实现流程框架。

触发机审后会根据当前的业务场景、业务身份、商品信息等,获取到对应的业务身份执行链(不同业务身份绑定不同的执行节点,最终构建出来一个执行链)并启动机审流程执行。

由于机审规则中存在数据获取rt较长的情况,如部分依赖大模型的算法能力、雷达获取三方数据等,我们通过异步回调的方式解决这种场景,也因此衍生出了“异步结果更新机审触发”。

※ 完整机审触发

完整机审触发是指商品变更后,通过Binlog日志校验当前商品是否满足触发机审,命中的机审规则中如果依赖异步回调的能力,则会生成pendingId,并记录对应的机审结果为“pending”(其他规则不受该pending结果的影响),并监听对应的topic。

※ 异步结果更新机审触发

部分pending规则产出结果后发送消息到机审场景,通过pendingId以及对应的商品信息确认业务身份,获取异步结果更新责任链(与完整机审的责任链不同)再次执行机审执行责任链。

动态配置能力建设

调研

新机审链路建设不仅要支持机审规则复用,支持不同业务身份配置接入,还要支持新机审规则快速接入,降低开发投入的同时,还能快速响应业务的诉求。

经过分析,机审规则绝大部分下游为算法链路,并且算法的接入方式较为固化,即“构建请求参数” -> “发起请求” -> “结果解析”,并且数据模型通常较为简单。因此技术调研之后,通过HTTP泛化调用实现构建请求参数发起请求,利用规则引擎(规则表达式) 实现结果解析。

规则引擎技术选型

调研市面上的几种常用规则引擎,基于历史使用经验、上手难度、文档阅读难度、性能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决定选用QLExpress

HTTP泛化调用能力建设

※ 实现逻辑

  • 定义MachineAuditAbilityEnum统一的动态配置枚举,并基于MachineAuditAbilityProcess实现其实现类。
  • 统一入参为Map结构,通过反射机制、动态Function等方式,实现商品信息映射成算法请求参数;另外为了提升反射的效率,利用预编译缓存的方式,将字段转成MethodHandle,后续对同一个字段做反射时,可直接获取对应的MethodHandle,提升效率。
/**
 * 缓存类字段的MethodHandle(Key: Class+FieldName, Value: MethodHand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StringMethodHandleFIELD_HANDLE_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
 * 根据配置从对象中提取字段值到Map
 * @return 提取后的Map
 */
public Map<StringObjectfieldValueMapping(AutoMachineAlgoRequestConfig requestConfig, Object spuResDTO) {
    AutoMachineAlgoRequestConfig.RequestMappingConfig requestMappingConfig = requestConfig.getRequestMappingConfig();
    Map<StringObject> targetMap = Maps.newHashMap();
    //1.简单映射关系,直接将obj里的信息映射到resultMap当中


    //2.遍历复杂映射关系,value是基础类型
    //3.遍历复杂映射关系,value是对象


  
    return targetMap;
}


/**
 *  预编译FieldMapping
  */
private List<AutoMachineAlgoRequestConfig.FieldMappingcompileConfig(List<AutoMachineAlgoRequestConfig.FieldMapping> fieldMappingList, Object obj) {
 
    List<AutoMachineAlgoRequestConfig.FieldMapping> mappings = new ArrayList<>(fieldMappingList.size());
    //缓存反射mapping
    return mappings;
}


private Object getFieldValue(Object request, String fieldName) throws Throwable {
    String cacheKey = request.getClass().getName() + "#" + fieldName;
    MethodHandle handle = FIELD_HANDLE_CACHE.get(cacheKey);
    return handle != null ? handle.invoke(request) : null;
}
  • 基于实现@FeignClient注解,实现HTTP调用的执行器,其中@FeignClient中的URL表示域名,autoMachineAuditAlgo方法中的path表示具体的URL,requestBody是请求体,另外还包含headers,不同算法需要不同headers也可动态配置。
  • 返回结果均为String,而后解析成Map<String,Object>用于规则解析。
@FeignClient(
        name = "xxx",
        url = "${}"
)
public interface GenericAlgoFeignClient {


    @PostMapping(value = "/{path}")
    String autoMachineAuditAlgo(
            @PathVariable("path") String path,
            @RequestBody Object requestBody,
            @RequestHeader Map<String, String> headers
    );
   
    @GetMapping("/{path}")
    String autoMachineAuditAlgoGet(
            @PathVariable("path") String path,
            @RequestParam Map<String, Object> queryParams,
            @RequestHeader Map<String, String> headers
    );


}
  • 动态配置JSON。
{
    "url": "/ai-check/demo1",
    "requestMappingConfig": {
        "fieldMappingList": [
            {
                "sourceFieldName": "categoryId",
                "targetKey": "categoryId"
            },
            {
                "sourceFieldName": "brandId",
                "targetKey": "brandId"
            }
        ],
        "perItemMapping": {
            "mappingFunctionCode": "firstAndFirstGroundPic",
            "fieldMappingList": [
                {
                    "sourceFieldName": "imgId",
                    "targetKey": "imgId"
                },
                {
                    "sourceFieldName": "imgUrl",
                    "targetKey": "imgUrl"
                }
            ]
        }
    }
}

机审规则动态解析建设

※ 实现逻辑

  • 定义MachineAuditRuleEnum统一的动态配置枚举,并基于MachineAuditRuleProcess实现其统一实现类。
  • 搭建QLExpress规则引擎,为了提升QLExpress规则引擎的效率,同样引入了缓存机制,在机审规则配置表达式时,则触发loadRuleFromJson,将表达式转换成规则引擎并注入到缓存当中,真正机审流程执行时会直接从缓存里获取规则引擎并执行,效率上有很大提升。
// 规则引擎实例缓存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StringExpressRunner> runner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 规则配置缓存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StringGenericEngineRule> ruleConfig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 规则版本信息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StringInteger> ruleVersion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
 * 加载JSON规则配置
 * @param jsonConfig 规则JSON配置
 */
public GenericEngineRule loadRuleFromJson(String ruleCode, String jsonConfig) {


    //如果缓存里已经有并且是最新版本,则直接返回
    if(machineAuditCache.isSameRuleConfigVersion(ruleCode) && machineAuditCache.getRuleConfigCache(ruleCode) != null) {
        return machineAuditCache.getRuleConfigCache(ruleCode);
    }
    // 如果是可缓存的规则,预加载


  
    return rule;
}
  • 机审规则执行时,通过配置中的规则名称,获取对应的规则引擎进行执行。
/**
 * 根据规则名称执行规则
 * @param ruleCode 规则名称
 * @param context 上下文数据
 * @return 规则执行结果
 */
public MachineAuditRuleResult executeRuleByCode(String ruleCode, Map<StringObject> context, MachineAuditRuleProcessData ruleProcessData) {
    if (StringUtils.isBlank(ruleCode))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机审-通用协议-规则-规则名称不能为空");
    }


        //从缓存中获取规则引擎


    //基于规则引擎执行condition


    //统一日志
}

※ 配置demo

  • 动态配置JSON。
{
    "ruleCode": "demo1",
    "name": "规则demo1",
    "ruleType": 1,
    "priority": 100,
    "functions": [
    ],
    "conditions": [
        {
            "expression": "result.code == null || result.code != 0",
            "action": {
                "type": "NO_RESULT",
                "messageExpression": "'无结果'"
            }
        },
        {
            "expression": "result.data == 0",
            "action": {
                "type": "PASS",
                "messageExpression": "'机审通过"
            }
        },
        {
            "expression": "result.data == 1",
            "action": {
                "type": "REJECT",
                "messageExpression": "'异常结果1'",
                "suggestType": 2,
                "suggestKey": "imgId",
                "preAuditSuggestKey": "imgUrl"
            }
        },
        {
            "expression": "result.data == 2",
            "action": {
                "type": "REJECT",
                "messageExpression": "'异常结果2'",
                "suggestType": 2,
                "suggestKey": "imgId",
                "preAuditSuggestKey": "imgUrl"
            }
        }
    ],
    "defaultAction": {
        "type": "PASS"
    }
}

八、关于数据分析&指标提升

在经历了2-3个版本搭建完新机审链路 + 数据埋点之后,指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曾经一度只是维持在20%以内,甚至有部分时间降低到了10%以下;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识别出了部分规则产品逻辑存在漏洞、算法存在误识别等情况,并较为有效的通过数据推动了产品优化逻辑、部分类目规则调整、算法迭代优化等,在一系列的动作做完之后,指标提升了50%+。

在持续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50%+覆盖率之后,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发现这50%+在那个时间点应该是到了瓶颈,原因是像“标题描述包含颜色相关字样”、“标题存在重复文案”以及部分轮播图规则,实际就是会存在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因此紧急与产品沟通,后续的非紧急需求停止,先考虑将这部分天然不符合预期的情况进行处理。

之后指标提升的动作主要围绕:

  • 算法侧产出各算法能力的召回率、准确率,达标的算法由产品与业务拉齐,是否配置自动驳回的能力。
  • 部分缺乏自动修改能力的机审规则,补充临时需求建设对应的能力。

经过产研业务各方的配合,以最快速度将这些动作进行落地,指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往期回顾

1.营销会场预览直通车实践|得物技术

2.基于TinyMce富文本编辑器的客服自研知识库的技术探索和实践|得物技术

3.AI质量专项报告自动分析生成|得物技术

4.社区搜索离线回溯系统设计:架构、挑战与性能优化|得物技术

5.eBPF 助力 NAS 分钟级别 Pod 实例溯源|得物技术

文 / 沃克

关注得物技术,每周更新技术干货

要是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评论转发点赞~

未经得物技术许可严禁转载,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基于TinyMce富文本编辑器的客服自研知识库的技术探索和实践|得物技术

作者 得物技术
2025年8月19日 10:20
客服知识库是一个集中管理和存储与客服相关的信息和资源的系统,在自研知识库上线之前,得物采用的承接工具为第三方知识库系统。伴随着业务的发展,知识的维护体量、下游系统的使用面临的问题愈发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