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8月17日首页

JavaScript 运行机制详解:再谈 Event Loop

作者 mCell
2025年8月17日 02:28

同步更新至个人站点: JavaScript 运行机制详解:再谈 Event Loop

005.avif

本文从经典的 Promise 与 setTimeout 执行顺序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 JavaScript 的单线程模型、事件循环(Event Loop)机制。通过辨析宏任务与微任务的区别与优先级,帮助你彻底理解 JS 异步执行的底层原理,看懂页面卡顿的真相。

我常常在各种场合被问到类似下面代码的输出顺序。

console.log("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
  console.log("promise");
});

console.log("end");

如果你能毫不犹豫地答出 start, end, promise, setTimeout,并解释其原因,那么你对 JS 的异步机制已经有了不错的理解。如果你还有一丝困惑,希望本文能帮助你彻底梳理清楚。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整个 JavaScript 的运行模型(runtime model),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件循环”(Event Loop)。理解它,是前端工程师进阶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 JavaScript 是单线程?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基本事实:JavaScript 语言是一门单线程语言。

这意味着,在任何一个时刻,JS 引擎只能执行一段代码。为什么这么设计?这与它的初衷有关。JavaScript 最初是为浏览器设计的,用于处理用户的交互,比如鼠标点击、键盘输入,以及操作 DOM。

试想一下,如果 JavaScript 是多线程的,会发生什么?一个线程要在一个 DOM 节点上增加内容,另一个线程要删除这个节点。那么浏览器应该听谁的?这会带来极其复杂的同步问题。为了避免这种复杂性,JavaScript 从诞生起就选择了单线程。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优点是简单,没有多线程的竞态、死锁等问题。缺点是,如果一个任务耗时很长,整个程序就会被“卡住”,无法响应其他操作。

浏览器:一个多进程的“操作系统”

“JS 是单线程的”这个说法其实不完全准确。准确来说,执行 JavaScript 代码的那个主线程是单线程的

现代浏览器(以 Chrome 为例)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它采用了多进程架构来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你可以打开 Chrome 的任务管理器(“更多工具” > “任务管理器”)看看,通常会看到好几个进程:

  • 浏览器进程(Browser Process):负责浏览器界面的“外壳”,比如地址栏、书签、前进后退按钮,以及协调其他进程。
  • 渲染进程(Renderer Process):核心部分,负责将 HTML、CSS 和 JavaScript 转换成用户可以看到的网页。我们写的 JS 代码,主要就在这个进程的主线程(Main Thread)上运行。每个标签页通常会有一个独立的渲染进程。
  • 网络进程(Network Process):负责处理网络请求,比如 fetch
  • GPU 进程(GPU Process):负责处理 GPU 相关的任务,加速 3D 绘图和页面渲染。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隔离。一个标签页(渲染进程)崩溃了,不会影响到整个浏览器。

任务队列(Task Queue)和事件循环(Event Loop)

我们回到渲染进程的主线程。这个线程非常繁忙,它要做的事情包括:

  • 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 渲染页面布局(Layout)
  • 绘制页面(Paint)
  • 响应用户交互(Click, Scroll)

如果所有任务都排队等着,一个耗时长的 JS 计算就会阻塞页面渲染和用户响应,这就是“假死”现象。

// 一个会让页面卡住的例子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 假装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计算
  const start = Date.now();
  while (Date.now() - start < 5000) {
    // 这5秒内,页面完全无法响应
  }
  console.log("计算完成!");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浏览器引入了异步(asynchronous)执行模型。当遇到一些耗时操作(比如网络请求、定时器)时,主线程不会傻等,而是把这些任务“外包”给浏览器的其他线程(比如网络线程、定时器线程)。

这些“外包”任务完成后,会把一个“回调函数”(callback)放进一个叫做**任务队列(Task Queue)**的地方。主线程则继续执行自己手头的同步代码。

等到主线程的同步代码全部执行完毕,它就会去任务队列里看看,有没有需要执行的回调函数。如果有,就取出一个来执行。这个“主线程不断从任务队列里读取并执行任务”的过程,就叫做事件循环(Event Loop)

这个模型可以用一张经典的图来表示:

019.jpg

微任务(Microtask)和宏任务(Macrotask)

事情还没完。任务队列其实不止一个。根据 WHATWG 规范,任务被分为两种类型:

  1. 宏任务(Macrotask,规范中称为 Task)

    • setTimeout, setInterval
    • script(整体代码块)
    • I/O 操作, UI 渲染
    • 用户交互事件(如 click, scroll
  2. 微任务(Microtask)

    • Promise.then(), Promise.catch(), Promise.finally()
    • queueMicrotask()
    • MutationObserver

事件循环的规则是,优先级更高的是微任务。主线程在执行完一个宏任务后,并不是立刻去执行下一个宏任务,而是会检查微任务队列。

完整的事件循环流程如下:

  1. 从宏任务队列中取出一个任务(通常是 script 脚本本身)并执行。
  2. 执行完毕后,检查微任务队列。
  3. 循环执行微任务队列中的所有任务,直到队列清空。
  4. 执行浏览器 UI 渲染(这一步不一定每次都会发生)。
  5. 回到第一步,从宏任务队列中取出下一个任务。

这个“执行一个宏任务 -> 清空所有微任务 -> 再取下一个宏任务”的循环,是理解所有异步执行顺序的关键。

回到最初的问题

现在,我们用这个模型来分析开头的代码:

console.log("start"); // 1

setTimeout(function () {
  // 4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
  // 3
  console.log("promise");
});

console.log("end"); // 2
  1. 第一轮宏任务(script 脚本)开始执行。

    • 遇到 console.log('start'),直接执行。输出 start
    • 遇到 setTimeout,它是一个宏任务。浏览器定时器线程接管,0ms 后将其回调函数推入宏任务队列
    • 遇到 Promise.resolve().then().then() 的回调是一个微任务。它被推入微任务队列
    • 遇到 console.log('end'),直接执行。输出 end
  2. 第一个宏任务(script)执行完毕。

    • 现在,事件循环会检查微任务队列。发现里面有一个任务(打印 promise)。
    • 取出并执行该微任务。输出 promise
    • 微任务队列现在空了。
  3. 开始下一轮宏任务。

    • 事件循环检查宏任务队列,发现 setTimeout 的回调函数在那里。
    • 取出并执行该宏任务。输出 setTimeout

至此,所有代码执行完毕。最终输出 start, end, promise, setTimeout

应用与思考

理解了事件循环,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setTimeout(fn, 0) 为什么不是立即执行? 因为它只是把 fn 尽快地推入宏任务队列,但必须等到当前主线程的同步代码和所有微任务都执行完之后,才有机会被执行。

  • 页面为什么会卡顿? 通常是因为一个宏任务(比如一段 JS 计算或一个事件回调)执行时间过长,导致主线程无法脱身去处理其他宏任务(如 UI 渲染、用户点击)。

  • 如何处理耗时计算? 对于真正 CPU 密集的计算,应该使用 Web Worker。它允许你在一个完全独立的后台线程中运行脚本,不会阻塞主线程。

参考链接

希望读完本文,你对 JavaScript 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完)

Node.js v24.6.0 新功能速览 🚀🚀🚀

2025年8月16日 21:23

前言

Node.js v24.6.0 发布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朴实却强大的变化!

往期精彩推荐

正文

以下是 v24.6.0 的核心更新和功能的详细介绍。

1. CLI:系统 CA 支持

Node.js v24.6.0 新增 NODE_USE_SYSTEM_CA=1 环境变量,支持使用系统 CA 证书。这简化了企业环境下的证书配置,提升兼容性。

示例

NODE_USE_SYSTEM_CA=1 node app.js

这对需要严格安全合规的场景尤其实用。

2. Crypto:支持 ML-DSA 算法

Crypto 模块新增了对 ML-DSA(Module Lattice-based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的支持,包括 KeyObject 生成、签名和验证。这是后量子密码学算法,为未来安全奠定基础。

示例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 生成 ML-DSA 密钥对
const { publicKey, privateKey } = crypto.generateKeyPairSync('ml-dsa');

// 签名
const signature = crypto.sign(null, Buffer.from('data'), privateKey);

// 验证
const isValid = crypto.verify(null, Buffer.from('data'), publicKey, signature);
console.log(isValid); // true

这为高安全需求的加密应用提供了新选择。

3. Zlib:zstdCompress 和 zstdDecompress 字典支持

Zlib 模块的 zstdCompresszstdDecompress 函数新增字典支持,通过预定义常见模式提升压缩效率。

示例

const zlib = require('zlib');
const dict = Buffer.from('common patterns'); // 自定义字典

const compressed = zlib.zstdCompressSync('data to compress', { dictionary: dict });
const decompressed = zlib.zstdDecompressSync(compressed, { dictionary: dict });
console.log(decompressed.toString()); // 'data to compress'

这优化了数据传输和存储场景。

4. HTTP:新增 keepAliveTimeoutBuffer 选项

HTTP 服务器新增 keepAliveTimeoutBuffer 选项,用于缓冲 keep-alive 超时,提升连接管理效率。

示例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res.end('Hello'));
server.keepAliveTimeoutBuffer = 1000; // 缓冲 1 秒
server.listen(3000);

这有助于减少网络抖动,提高服务器稳定性。

5. Lib:文档废弃 http*

内部 HTTP 模块的 _http_* 函数已被文档废弃,鼓励使用标准 API,提升代码规范性。

6. FS:移植 SonicBoom 作为 Utf8Stream

FS 模块引入了 Utf8Stream,通过移植 SonicBoom 提升文件流处理性能,适合高吞吐量场景。

7. 其他改进

  • 基准测试:优化基准脚本,提升测试效率。
  • 依赖更新:升级 ada 到 3.2.7、OpenSSL 到 3.5.2,确保安全性。
  • 文档优化:修复 Pbkdf2Params 和 x509.keyUsage 的文档问题。

最后

Node.js 新版本从 Crypto 的后量子算法到 HTTP 的连接优化,这些功能让你的项目更健壮、更高效。快来升级到 v24.6.0,体验这些实用的新特性吧!

今天的分享就这些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文章中存在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往期精彩推荐

昨天 — 2025年8月16日首页

ECharts 实战技巧:揭秘 X 轴末项标签 “莫名加粗” 之谜及破解之道

作者 小小愿望
2025年8月16日 18:00

在使用 ECharts 进行数据可视化时,你是否遇到过 X 轴最后一个标签文字突然变粗的情况?这一看似诡异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渲染机制的小陷阱。本文将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并提供多种实用解决方案,助你精准掌控图表的每一个细节。


一、引言

在利用 ECharts 构建精美图表的过程中,一些细微却棘手的问题时常困扰着开发者。其中,X 轴最后一项标签字体莫名变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一问题虽不影响数据准确性,但却破坏了图表的整体美观度与专业性,尤其对于追求极致视觉效果的项目而言,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今天,我们就一同揭开这个 “谜团”,探索其背后的成因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问题重现与影响

当你按照常规流程配置好 X 轴的相关参数,满心期待地看到整齐划一的坐标标签时,却发现最后一个标签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字体比其他项更粗。这种突兀的变化使得整个 X 轴看起来极不协调,降低了图表的专业性和可读性。无论是用于内部汇报还是对外展示,这样的瑕疵都可能让人对你的工作成果产生质疑。

三、问题根源深度解析

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践验证,我们发现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重复渲染机制:当设置 axisLabel.interval0(即强制显示所有标签)时,ECharts 内部的渲染引擎可能会对最后一个标签进行额外的重复绘制操作。由于叠加效应,导致视觉上呈现出字体加粗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确保长文本或其他特殊布局的需求,框架会自动添加一层备用渲染层,而恰好在这个边界条件下触发了两次绘制。

四、多维度解决方案汇总

针对上述问题根源,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

✅ 方案一:巧用边框覆盖法

此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给标签添加一个与背景色相同的宽边框,从而巧妙地遮盖住下方重复渲染的文字,达到视觉上的修正效果。

xAxis: {
    type: 'category',
    axisLabel: {
        borderWidth: 10,      // 设置较大的边框宽度以完全覆盖下层文字
        borderColor: '#fff', // 边框颜色需与背景色一致
        interval: 0,         // 强制显示所有标签
        rotate: -30          // 可选:适当旋转文字防止重叠
    },
    data: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

优势:无需改动现有数据结构和核心逻辑,仅需简单调整样式即可快速见效;兼容性良好,适用于大多数场景。 注意:边框宽度应根据实际字体大小进行调整,确保能完整覆盖底层文字;若背景非纯白色,则需相应修改 borderColor 的值。

🔄 方案二:调整 interval 属性类型

如果你的业务场景允许并非所有标签都强制显示,可以将 interval 改为 'auto',让 ECharts 根据空间大小自动计算合适的显示间隔。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末尾标签的重复渲染问题。

xAxis: {
    type: 'category',
    axisLabel: {
        interval: 'auto'    // 自动计算显示间隔
    },
    data: [...]
};

优势:实现简单,一行代码即可解决问题;由框架自动控制显示密度,适应不同屏幕尺寸。 局限:可能会导致部分中间标签被省略,不适合必须完整显示所有分类的场景。

🛠️ 方案三:自定义函数精确控制

通过将 interval 设置为自定义函数,你可以获得对每个标签显示与否的完全控制权。以下是强制显示所有标签但不触发重复渲染的写法:

xAxis: {
    type: 'category',
    axisLabel: {
        interval: function(index, value) {
            return true; // 对所有标签返回 true,确保全部显示
        }
    },
    data: [...]
};

优势:灵活性最高,既能保证所有标签可见,又能规避重复渲染导致的样式问题;可用于实现更复杂的条件判断逻辑。 提示:该方法适合对性能要求不高但需要精细控制的场景,因为每次渲染都需要执行回调函数。

💻 方案四:直接操作 DOM(进阶)

对于极端情况或高级定制需求,可以在图表渲染完成后,通过 JavaScript 直接修改最后一个标签的 CSS 样式。

const chart = echarts.init(document.getElementById('main'));
chart.setOption({ /* 你的配置项 */ });

// 监听渲染完成事件
chart.on('finished', () => {
    const label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echarts-label');
    if (labels.length > 0) {
        const lastLabel = labels[labels.length - 1];
        lastLabel.style.fontWeight = 'normal'; // 取消加粗
    }
});

优势:最直接的修复方式,不受框架内部逻辑限制;可结合其他 DOM 操作实现更多特效。 警告:属于 hack 性质的方法,未来框架更新可能导致失效;慎用于生产环境,建议充分测试。

五、避坑指南与最佳实践

  1. 版本敏感性:不同版本的 ECharts 可能存在行为差异,建议查阅官方文档并在项目中固定使用的 ECharts 版本,出现这种情况的好像是v4,据说下一版本已修复。
  2. 响应式考量:如果图表需要在多种设备上展示,建议优先考虑方案二或方案三,它们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屏幕尺寸下的标签排列。
  3. 性能权衡:频繁调用 finished 事件的方案四可能影响性能,尤其在大数据量或高频更新的场景下应谨慎使用。

六、结语

X 轴末项标签字体变粗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却考验着我们对 ECharts 渲染机制的理解深度。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你已掌握了多种应对之策。在实际项目中,建议优先尝试方案一或方案三,它们能在保持代码简洁的同时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记住,优秀的可视化作品不仅在于数据的准确传达,更在于每一个细节的精心雕琢。愿你在未来的数据可视化之旅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驾驭 ECharts 这个强大的工具!

移动端浏览器中设置 100vh 却出现滚动条?

作者 小小愿望
2025年8月16日 17:58

🎉 写在前面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诡异场景:明明设置了 height: 100vh,却在移动端意外触发了滚动条?本文将从底层原理到实战方案为你彻底剖析这一经典陷阱,并提供多种可靠解决方案。


以下是对问题的详细解答:

一、现象原因分析

  1. 浏览器UI元素的动态特性:移动浏览器(如Chrome、Safari)的地址栏、工具栏等界面组件会根据用户操作(如滚动页面)自动显示或隐藏。这种动态行为会导致视口(viewport)的可用高度发生变化,但 100vh 的值始终基于初始隐藏状态下的视口高度计算,而非实时变化的可见区域高度。

  2. 视口高度计算偏差:当地址栏从隐藏变为可见时,实际可用视口高度会减小,但 100vh 仍保持原值,导致内容超出可视区域,触发滚动条。

  3. 浏览器厂商差异:不同浏览器对视口高度的计算逻辑存在差异,例如 iOS Safari 更倾向于将 100vh 视为未包含地址栏的高度。


二、解决方案

✅方案1:动态计算视口高度 + CSS 变量(推荐)

  1. 核心思路:通过 JavaScript 实时获取 window.innerHeight(当前可视区域高度),将其转换为 CSS 变量,并在样式中使用该变量替代 100vh

  2. 实现步骤

    • JavaScript 部分:监听窗口大小变化事件,动态更新 CSS 变量。
      function setViewportHeight() {
        const innerHeight = window.inner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tyle.setProperty('--innerHeight', `${innerHeight}px`);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setViewportHeight);
      setViewportHeight(); // 初始化
      
    • CSS 部分:使用自定义变量控制元素高度。
      .fullscreen {
        height: var(--innerHeight);
        background: pink;
        overflow: hidden; /* 避免子内容溢出 */
      }
      

    优势:
    ✔️ 完美适配各种设备状态变化
    ✔️ 兼容所有支持 CSS 变量的现代浏览器
    ✔️ 无需修改现有布局结构


✅方案2:绝对定位 + 全屏覆盖

  1. 适用场景:简单布局且需完全覆盖屏幕的元素。

  2. 实现代码

    .fullscreen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00%;
      height: 100%;
      top: 0;
      left: 0;
      background: lightblue;
    }
    

    注意:
    ⚠️ 如果父元素不是 body,需确保其父级链上的所有元素都有 height: 100%
    ⚠️ 此方法会脱离文档流,可能影响其他元素布局

    适用场景

    • 模态对话框/加载动画等临时全屏组件
    • 视频播放器等需要强制全屏的场景

✅方案3:使用动态视口单位(dvh)

  1. 实验性方案:部分现代浏览器支持 dvh(Dynamic Viewport Units),可直接响应视口变化。
    .fullscreen {
      height: 100dvh; /* 根据最新标准动态计算 */
    }
    
    现状: 📱 仅部分现代浏览器支持(Chrome 88+、Edge 88+) 🚫 iOS Safari 暂未支持 👉 适合作为渐进增强方案,需配合 fallback 使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经验之谈:无论采用哪种方案都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如果不行可以叠加其他方案试试,只用不断地尝试,不断优化适配策略。

Webpack 配置与优化全攻略:从基础到进阶实战

2025年8月16日 17:40

在前端工程化中,Webpack 作为模块打包工具的核心地位无可替代。无论是项目构建、代码优化还是开发体验提升,Webpack 的配置与优化能力直接影响开发效率和线上性能。本文将结合实际场景,系统梳理 Webpack 的基础配置与进阶优化策略,助你从入门到精通。


一、Webpack 基础配置:从零搭建项目

1. 核心概念速览

  • Entry:入口文件,打包的起点(如 src/index.js)。
  • Output:输出配置,指定打包后的文件路径和名称。
  • Loader:处理非 JS 文件(如 CSS、图片、TS),通过管道链式调用。
  • Plugin:扩展功能(如生成 HTML、压缩代码、优化依赖)。
  • Mode:环境模式(development/production),影响内置优化策略。

2. 最小化配置示例

// 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module.exports = {
  entry: './src/index.js',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filename: 'bundle.js',
  },
  module: {
    rules: [
      { 
        test: /\.js$/, 
        exclude: /node_modules/, 
        use: 'babel-loader' 
      },
      { 
        test: /\.css$/, 
        use: ['style-loader', 'css-loader'] 
      },
    ],
  },
  plugins: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public/index.html' })],
  mode: 'production',
};

3. 关键配置解析

  • Loader 顺序:从右到左执行(如 ['style-loader', 'css-loader'] 先解析 CSS,再注入样式)。
  • Plugin 作用HtmlWebpackPlugin 自动生成 HTML 并注入打包后的 JS 文件。
  • 环境区分:通过 mode 自动启用对应环境的优化(如生产模式默认压缩代码)。

二、Webpack 优化策略:提升性能与体验

1. 代码分割(Code Splitting)

问题:单文件过大导致首屏加载慢。
解决方案

  • 路由级懒加载:结合 React/Vue 的动态导入(import())。
    // React 示例
    const Home = React.lazy(() => import('./Home'));
    
  • 公共依赖提取:使用 SplitChunksPlugin 拆分 node_modules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cacheGroups: {
          vendor: {
            test: /[\\/]node_modules[\\/]/,
            name: 'vendors',
          },
        },
      },
    },
    

2. Tree Shaking:移除未使用代码

原理:基于 ES6 模块的静态分析,标记未导出代码。
配置

  • 生产模式自动启用(mode: 'production')。
  • 确保代码使用 ES6 模块语法(import/export)。
  • package.json 中添加 "sideEffects": false(或指定有副作用的文件)。

3. 缓存优化:加速二次构建

场景:开发时重复构建耗时。
方案

  • 文件内容哈希output.filename: '[name].[contenthash].js',文件内容变化时哈希更新。
  • Loader 缓存:配置 babel-loader 缓存目录。
    {
      test: /\.js$/,
      use: {
        loader: 'babel-loader',
        options: { cacheDirectory: true },
      },
    }
    
  • Webpack 5 持久化缓存
    cache: {
      type: 'filesystem', // 使用文件系统缓存
      buildDependencies: {
        config: [__filename], // 当配置文件变更时缓存失效
      },
    },
    

4. 缩小打包体积

方法

  • 压缩代码
    • JS:TerserPlugin(Webpack 5 内置)。
    • CSS:CssMinimizerPlugin
  • 图片压缩:使用 image-webpack-loader
  • CDN 引入:通过 externals 排除大型库(如 React、Lodash)。
    externals: {
      react: 'React',
      lodash: '_',
    },
    

5. 构建速度优化

痛点:项目规模扩大后构建变慢。
策略

  • 缩小文件搜索范围
    resolve: {
      extensions: ['.js', '.jsx'], // 减少扩展名猜测
      alias: { '@': path.resolve(__dirname, 'src') }, // 路径别名
    },
    
  • 多进程构建:使用 thread-loader 并行处理耗时任务(如 Babel 转译)。
    {
      test: /\.js$/,
      use: ['thread-loader', 'babel-loader'],
    }
    
  • 忽略大型依赖:通过 noParse 跳过已压缩的文件(如 jQuery)。
    module: {
      noParse: /jquery|lodash/,
    }
    

三、开发体验优化:提升效率

1. 热更新(HMR)

作用:修改代码后局部更新,无需刷新页面。
配置

devServer: {
  hot: true, // 启用 HMR
  open: true, // 自动打开浏览器
},

2. Source Map 调试

场景:生产环境报错时定位源码。
方案

  • 开发环境:devtool: 'eval-cheap-module-source-map'(快速生成)。
  • 生产环境:devtool: 'source-map'(完整映射,但体积大)。

四、Webpack 5 新特性(2024 必知)

  1. 持久化缓存:默认启用文件系统缓存,显著提升二次构建速度。
  2. 模块联邦(Module Federation):实现微前端架构的跨应用代码共享。
  3. 更好的 Tree Shaking:支持嵌套 Tree Shaking 和 CommonJS 模块的静态分析。

五、总结与实战建议

  • 优化效果对比

    优化项 构建时间 打包体积 首屏加载时间
    基础配置 12s 1.2MB 3.5s
    代码分割+缓存 8s 800KB 1.8s
    Webpack 5 全优化 3s 600KB 1.2s
  • 推荐工具链

    • 脚手架:create-vite(基于 Rollup,但 Webpack 生态兼容)。
    • 监控:webpack-bundle-analyzer 分析打包依赖。

最后:Webpack 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结合项目规模、团队习惯和业务场景灵活调整。建议从实际痛点出发,逐步引入优化策略,避免过度配置。


延伸阅读

TypeScript 接口入门:定义代码的契约与形态

作者 烛阴
2025年8月16日 17:07

一、什么是接口?

用于描述一个对象的结构。

// 定义一个名为 User 的接口
interface User {
    id: number;
    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

function printUserInfo(user: User) {
    console.log(`ID: ${user.id}, Name: ${user.name}, Email: ${user.email}`);
}

const myUser: User = {

    id: 1,
    name: 'Alice',
    email: 'alice@example.com',
};

printUserInfo(myUser); // OK

const invalidUser: User = {
    id: 2,
    username: 'Bob', // 属性名不匹配 编译时错误
    // 缺少 name,email 属性
};


二、接口的丰富特性

1. 可选属性(Optional Properties)

有时,对象的某些属性不是必需的。我们可以使用 ? 来标记它们。

interface UserProfile {
    id: number;
    username: string;
    bio?: string; // bio 是可选的
}

const user1: UserProfile = { id: 1, username: 'Alice' }; // OK
const user2: UserProfile = { id: 2, username: 'Bob', bio: 'Developer' }; // OK

2. 只读属性(Readonly Properties)

我们可以使用 readonly 关键字来防止对象属性在创建后被修改,这对于创建不可变数据非常有用。

interface Point {
    readonly x: number;
    readonly y: number;
}

const p1: Point = { x: 10, y: 20 };
p1.x = 5; // Error: 无法为“x”赋值,因为它是只读属性。

3. 函数类型

接口也能用来定义函数的签名(参数类型和返回值类型)。

interface SearchFunc {
    (source: string, subString: string): boolean;
}

let mySearch: SearchFunc = function (src: string, sub: string) {
    let result = src.search(sub);
    return result > -1;
};

console.log(mySearch('hello', 'll'));

4. 可索引类型(Indexable Types)

接口可以描述那些可以通过索引得到的类型,比如数组和对象。

interface StringArray {
    [index: number]: string; // 索引是数字,值是字符串
}

let myArray: StringArray;
myArray = ['Bob', 'Fred'];
let myStr: string = myArray[0]; // OK
console.log(myStr);


interface Dictionary {
    [key: string]: any; // 索引是字符串,值是任意类型
}

let user: Dictionary = {
    name: '张三',
    age: 18,
    sex: '男',
}

console.log(user.name);

5. 类实现(Class Implementations)

接口可以被类(Class)implements(实现),强制一个类必须遵循接口定义的契约。

interface ClockInterface {
    currentTime: Date;
    setTime(d: Date): void;
}

class Clock implements ClockInterface {
    currentTime: Date = new Date();
    setTime(d: Date) {
        this.currentTime = d;
    }
    constructor(h: number, m: number) {
        this.currentTime.setHours(h);
        this.currentTime.setMinutes(m);
    }

    printTime() {
        console.log(this.currentTime.toLocaleTimeString());
    }
}


let clock = new Clock(12, 30);
clock.printTime(); //12:30:43
clock.setTime(new Date('2024-5-6 09:30:43'));
clock.printTime(); //09:30:43

三、接口的扩展与合并

1. 继承(Extends)

一个接口可以像类一样继承另一个接口,从而复用和扩展类型定义。

interface Shape {
    color: string;
}

interface PenStroke {
    penWidth: number;
}

// Square 继承了 Shape 和 PenStroke
interface Square extends Shape, PenStroke {
    sideLength: number;
}

let square: Square = {
    color: 'blue',
    penWidth: 5.0,
    sideLength: 10,
};

2. 声明合并(Declaration Merging)

这是一个接口独有的、非常强大的特性。如果你在同一个作用域内定义了两个同名的接口,它们会自动合并成一个单一的接口。

interface Box {
    height: number;
    width: number;
}

interface Box {
    scale: number;
}

// 合并后,Box 接口同时拥有 height, width, 和 scale 属性
const box: Box = { height: 5, width: 6, scale: 10 };

常用的用法 扩展第三方库的类型定义。例如,如果你想为 window 对象添加一个自定义属性,你可以这样做,而不会覆盖原有的定义:

// 在你的 .d.ts 文件中
declare global {
    interface Window {
        myAppConfig: object;
    }
}

// 现在你可以在代码中安全地访问它
window.myAppConfig = { version: '1.0' };

总结

如果你喜欢本教程,记得点赞+收藏!关注我获取更多TypeScript开发干货

使用自定义高亮API增强用户‘/’体验

2025年8月16日 16:48

本篇依然来自于我们的 《前端周刊》 项目!

由团队成员 0bipinnata0 翻译,这位佬有技术追求、翻译风格精准细腻,还擅长挖掘原文背后的技术细节~

欢迎大家 进群 同该佬深度交流😁 以及持续追踪全球最新前端资讯!!

原文地址:Using the Custom Highlight API

生成前端周刊图.png

最近 CSS Custom Highlight API 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 Firefox 最近开始支持它(Firefox 140,2025年6月),这使得所有主流浏览器都支持了这个 API。通过它,你可以对通过 JavaScript 中的 Range() 类获取的文本应用(某些)样式。我本来想说是你选择的文本,但这里实际上并没有涉及真正的普通选择器,这对于像我这样的 CSS 开发者来说是相当不寻常的。

我认为这里需要一个基本的文字说明,因为当我第一次开始研究它时,这样的说明肯定会对我有帮助:

  1. 你需要一个 textNode(例如 document.querySelector("p").firstChild

  2. 然后你需要一个 Range(),在其上执行 setStartsetEnd,这意味着范围现在在这两个整数之间。

  3. 然后你在该 Range 上调用 CSS.highlights.set(),给它一个名称。

  4. 然后你在 CSS 中使用 ::highlight(),传入你刚才使用的名称。

如果我们在页面上有一个 <p> 文本,整个过程看起来是这样的:

const WORD_TO_HIGHLIGHT = "wisdom";
const NAME_OF_HIGHLIGHT = "our-highlight";

const textNode = document.querySelector("p").firstChild;
const textContent = textNode.textContent;

const startIndex = textContent.indexOf(WORD_TO_HIGHLIGHT);
const endIndex = startIndex + WORD_TO_HIGHLIGHT.length;

const range = new Range();
range.setStart(textNode, startIndex);
range.setEnd(textNode, endIndex);

const highlight = new Highlight(range);
CSS.highlights.set(NAME_OF_HIGHLIGHT, highlight); 

在开发者工具中看到这个效果很有趣,单词 "wisdom" 明显应用了自定义 CSS 样式,但在该单词周围没有你通常认为应用这些样式所必需的元素。

image.png

这很可能就是浏览器本身在需要仅对文本的某些部分应用样式时所做的事情,比如当你使用浏览器内置的查找功能时。

image.png

这是演示:

codepen.io/editor/anon…

为什么这很有用?

  • 能够在完全不需要操作 DOM 的情况下定位和样式化文本是很有趣的。有时,DOM API 被批评为缓慢,所以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可能是有利的,特别是如果你需要大量这样做的话。

  • 添加和删除 <span> 元素,除了可能"缓慢"之外,还会影响 DOM 结构,从而可能影响其他处理 DOM 的 CSS 和 JavaScript。

  • DOM 复杂度可能是网页性能的一个问题。过多的 DOM 节点,重新计算可能非常"昂贵",页面上的用户体验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动画和滚动变慢。

这是一个只有 17 个更改文件的 GitHub PR 页面。该页面已经有超过 4,500 个 span 元素,用于诸如代码差异着色和语法高亮等功能。这已经相当重了,而且肯定会变得更糟。

![image.png](使用自定义高亮API增强用户‘+’体验+54149756-b7ed-41c7-9c27-b0ec61235095/image 2.png)

我确信这个 API 存在的原因还有很多,但这些只是我立即想到的几个原因。

做更多事情(搜索示例)

创建一个 new Highlight() 可以接受多个 Range。这意味着 CSS 中的单个 ::highlight() 可以应用于许多文本范围。如果我们在页面上构建自己的搜索功能,这将很有用。如果搜索是你正在构建的 Web 应用程序的关键功能,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为它构建自己的 UI,而不是依赖内置的浏览器功能。

这次,让我们让要在文本中查找的单词来自用户:

<label>
  Search the text below
  <input type="search" value="oven" id="searchTerm">
</label>  

然后我们监听变化:

window.searchTerm.addEventListener("input", (e) => {
  doSearch(e.target.value.toLowerCase());
}); 

注意我们将输入的值传递给一个函数,并在传递时将其转换为小写,因为搜索在不区分大小写时通常最有用。

我们的 doSearch 函数然后将接受该搜索词并在所有文本上运行正则表达式:

const regex = new RegExp(searchTerm, "gi");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包含所有找到的文本实例索引的数组。这是一段有点冗长的代码,但就是这样:

const indexes = [...theTextContent.matchAll(new RegExp(searchTerm, 'gi'))].map(a => a.index); 

有了这个索引数组,我们可以循环遍历它们创建 Range,然后将所有 Range 发送到新的 Highlight。

const arrayOfRanges = [];

indexes.forEach(matchIndex => {
  // 从索引值创建一个 "Range"。
  const searchRange = new Range();
  searchRange.setStart(par, matchIndex);
  searchRange.setEnd(par, matchIndex + searchTerm.length);

  arrayOfRanges.push(searchRange);
})

const ourHighlight = new Highlight(...arrayOfRanges);
CSS.highlights.set("search-results", ourHighlight); 

总的来说,它创建了一个功能完整的搜索体验:

codepen.io/editor/anon…

用于语法高亮

感觉语法高亮代码是这个 API 的一个很好的用例。André Ruffert 已经采用了这个想法并付诸实践,制作了一个 [<syntax-highlight> Web Component](https://andreruffert.github.io/syntax-highlight-element/),它使用 Lea Verou 的 Prism.js 来解析代码,但然后不像开箱即用的 Prism 那样应用 <span>,而是使用这个自定义高亮 API。

示例:

codepen.io/editor/anon…

我认为这很棒,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 API 只能在客户端使用。对于语法高亮这样的功能,这可能意味着在看到代码和语法高亮"生效"之间会有延迟。我承认在可能的情况下,我更喜欢服务器端渲染的语法高亮。这意味着如果你可以从服务器提供一堆像这样的 <span>(并且不会严重影响性能或可访问性),那可能会更好。

我也承认我仍然对内置语法高亮的字体有些着迷,这感觉像是字体厂商可以进入的未开发领域。

我们让 JSON.stringify 的速度提升了两倍以上

2025年8月16日 15:32

本篇依然来自于我们的 《前端周刊》 项目!

由团队成员 掘金安东尼 翻译,欢迎大家 进群 持续追踪全球最新前端资讯!!

原文地址:v8.dev/blog/json-s…

生成前端周刊图.png

译者小结

JSON.stringify 提速的核心为以下6点:

  1. 快速路径:避开一大堆通用检查(节省 CPU 时间)
  2. 专用版本:按字符串类型分开编译(减少分支判断)
  3. 批量扫描:一次看多字符(降低循环次数)
  4. 缓存形状:重复对象直接批量处理(跳过重复工作)
  5. 更快算法:数字转字符串的计算加速(核心耗时优化)
  6. 分段缓冲:内存分配更聪明(避免大搬家)

原文

JSON.stringify 是 JavaScript 中用于序列化数据的核心函数。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 Web 上的常见操作——从为网络请求序列化数据,到将数据保存到 localStorage。更快的 JSON.stringify 意味着页面交互更迅速、应用响应更灵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高兴地分享:最近的一次工程改进,使得 V8 中的 JSON.stringify 性能提升了两倍以上。本文将拆解实现这一提升的技术优化。

无副作用的快速路径

此次优化的基础是一条新的快速路径,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上:如果我们能够保证序列化对象时不会触发任何副作用,就可以使用更快的专用实现。这里的“副作用”指的是任何会打破对象简单、顺序遍历的情况。

这不仅包括明显的情况,比如在序列化过程中执行用户定义的代码,还包括一些更隐蔽的内部操作,比如可能触发垃圾回收的过程。有关哪些情况会导致副作用,以及如何避免它们的更多细节,请参见 Limitations

只要 V8 能确定序列化过程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就可以一直停留在高度优化的路径上。这使它能够绕过通用序列化器中许多昂贵的检查和防御逻辑,从而在处理最常见的、代表纯数据的 JavaScript 对象时获得显著加速。

此外,这条新快速路径是迭代式的,而不是像通用序列化器那样递归。这一架构选择不仅免去了栈溢出检查,并允许我们在编码改变后快速恢复,还能让开发者序列化比以前更深层嵌套的对象图。

处理不同的字符串表示

在 V8 中,字符串可以用单字节或双字节字符表示。如果一个字符串只包含 ASCII 字符,它会被存储为单字节字符串,每个字符占 1 个字节。但如果字符串中有一个字符超出 ASCII 范围,那么整个字符串都会使用双字节表示,内存占用翻倍。

为了避免统一实现中不断分支和类型检查的开销,整个字符串序列化器现在基于字符类型进行模板化。这意味着我们会编译两个独立的、专门优化的版本:一个完全针对单字节字符串优化,另一个针对双字节字符串优化。这确实会影响二进制大小,但我们认为性能提升绝对值得。

该实现还能高效处理混合编码。在序列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检查每个字符串的实例类型,以检测无法在快速路径处理的表示形式(比如 ConsString,它在扁平化时可能触发 GC),这些会回退到慢路径。这个检查同时也能知道字符串是单字节还是双字节编码。

因此,从乐观的单字节序列化器切换到双字节版本几乎是零成本的。当检查发现双字节字符串时,就会新建一个双字节序列化器,并继承当前状态。最后,只需将初始单字节序列化器的输出与双字节版本的输出拼接即可。这种策略确保了在常见情况下保持高度优化的路径,同时转向处理双字节字符的开销很小且高效。

使用 SIMD 优化字符串序列化

在 JavaScript 中,任意字符串在序列化为 JSON 时都可能包含需要转义的字符(例如 " 或 ``)。传统的逐字符循环查找这些字符速度很慢。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我们基于字符串长度采用了两级策略:

  • 长字符串:使用专用的硬件 SIMD 指令(例如 ARM64 Neon)。这样可以将字符串的大块内容加载到宽 SIMD 寄存器中,并在几条指令内同时检查多个字节是否存在需要转义的字符。
  • 短字符串:使用 SWAR(寄存器内 SIMD)技术。该方法通过在标准通用寄存器上进行巧妙的按位逻辑运算,以极低开销一次处理多个字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流程都很高效:按块快速扫描字符串。如果某个块中没有特殊字符(这是常见情况),就可以直接复制整个字符串。

快速路径上的“快速通道”

即使在主快速路径中,我们也找到了进一步加速的机会。默认情况下,快速路径仍需遍历对象的每个属性,并对每个键执行一系列检查:确认不是 Symbol、确保可枚举、扫描字符串是否包含需要转义的字符(例如 " 或 ``)。

为消除这些步骤,我们在对象的隐藏类上引入了一个标志。一旦我们序列化了对象的所有属性,就会将其隐藏类标记为 fast-json-iterable,前提是属性键都不是 Symbol、全部可枚举、且不包含需要转义的字符。

当我们序列化另一个具有相同隐藏类的对象(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一组形状相同的对象数组)并且它是 fast-json-iterable 时,我们可以直接将所有键复制到字符串缓冲区,而无需进一步检查。

我们还将这种优化应用到了 JSON.parse,当解析数组时,如果数组中的对象通常有相同的隐藏类,就可以用它来进行快速键比较。

更快的数字转字符串算法

将数字转换为字符串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复杂且性能关键的任务。在 JSON.stringify 的优化中,我们发现可以显著加速这一过程,于是升级了核心的 DoubleToString 算法。我们用 Dragonbox 替换了长期使用的 Grisu3 算法,用于最短长度的数字转字符串转换。

虽然这一优化是为了 JSON.stringify,但新的 Dragonbox 实现会惠及 V8 中所有 Number.prototype.toString() 的调用。这意味着任何数字转字符串的代码,不仅仅是 JSON 序列化,都会自动获得这一性能提升。

优化底层临时缓冲区

任何字符串构建操作中的一个主要开销是内存管理。之前,我们的序列化器会在 C++ 堆上构建一个单一的连续缓冲区。虽然简单,但这种方式有一个显著缺点:一旦缓冲区空间耗尽,就必须分配更大的缓冲区,并将全部现有内容复制过去。对于大型 JSON 对象,这种反复分配和复制的过程会造成很大的性能损耗。

关键洞察是,强制这个临时缓冲区保持连续并没有真正的好处,因为最终结果只会在最后一步组装成一个字符串。

基于此,我们将旧系统替换为分段缓冲区。不再是一个大的、不断增长的内存块,而是使用 V8 的 Zone 内存分配一组较小的缓冲段。当一个段写满时,我们直接分配一个新的段继续写,完全消除了昂贵的复制操作。

限制

新的快速路径通过专门优化常见、简单的情况来实现速度提升。如果被序列化的数据不满足这些条件,V8 会回退到通用序列化器以确保正确性。要获得全部性能提升,JSON.stringify 调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无 replacer 或 space 参数:提供 replacer 函数或 space/gap 参数(用于美化输出)会使其进入通用路径。快速路径仅支持紧凑的、未转换的序列化。
  • 纯数据对象和数组:被序列化的对象应是简单的数据容器,即它们及其原型不能有自定义的 .toJSON() 方法。快速路径假设标准原型(如 Object.prototype、Array.prototype),且无自定义序列化逻辑。
  • 对象无索引属性:快速路径针对具有常规字符串键的对象进行优化。如果对象包含类数组的索引属性(如 '0'、'1'…),则会使用较慢的通用序列化器。
  • 简单字符串类型:某些内部 V8 字符串表示(如 ConsString)在序列化前需要分配内存进行扁平化。快速路径避免执行可能触发这种分配的操作,最适合处理简单的顺序字符串。作为 Web 开发者,这一点难以直接控制,但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对于绝大多数使用场景(如为 API 响应序列化数据、缓存配置对象),这些条件都是自然满足的,开发者可以自动享受到性能提升。

结论

通过从高层逻辑到底层内存与字符处理的全方位重构,我们在 JetStream2 的 json-stringify-inspector 基准测试中实现了超过 2 倍的性能提升。下图展示了在不同平台上的结果。这些优化从 V8 版本 13.8(Chrome 138)开始可用。

image.png

《会聊天的文件筐:用 Next.js 打造“图音双绝”的上传组件》

作者 LeonGao
2025年8月15日 10:02

开场三句话

  1. 用户说:“发张图。”
  2. 用户说:“发段语音。”
  3. 你说:“稍等,我让浏览器先开个 AI 小灶。”

今天,我们要写一个聊天 UI 的上传组件,它既能识图又能辨音,还要保持界面优雅,像一位会魔法的管家。
(配图:一只端着托盘的小机器人,托盘上躺着一张猫咪照片和一只麦克风)


一、需求拆解:到底要上传什么?

类型 浏览器能做什么 我们要做什么
图片 <input type="file" accept="image/*"> 预览、压缩、OCR/打标签
音频 <input type="file" accept="audio/*"> or MediaRecorder 波形预览、转文字、情绪分析

一句话:浏览器负责“拿”,我们负责“看/听”


二、技术地图:从点击到 AI 的大脑

┌────────────┐     ┌──────────────┐     ┌──────────┐
│ 用户点击   │──→──│ 前端预览     │──→──│ 后端识别  │
│ input file │     │ canvas /    │     │ OCR /    │
└────────────┘     │ Web Audio   │     │ Whisper  │
                   └──────────────┘     └──────────┘

三、前端实现:React + TypeScript(Next.js 亦可)

3.1 组件骨架:一个 Hook 统治所有上传

// hooks/useUploader.ts
import { useState, useCallback } from 'react';

type FileType = 'image' | 'audio';

export function useUploader() {
  const [file, setFile] = useState<File | null>(null);
  const [preview, setPreview] = useState<string | null>(null);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handleChange = useCallback(
    (type: FileType) => (e: React.ChangeEvent<HTMLInputElement>) => {
      const f = e.target.files?.[0];
      if (!f) return;
      setFile(f);
      setPreview(URL.createObjectURL(f));
      setLoading(true);
      // ⭐ 交给识别函数
      recognize(type, f).then((result) => {
        console.log('识别结果', result);
        setLoading(false);
      });
    },
    []
  );

  return { file, preview, loading, handleChange };
}

3.2 图片识别:浏览器端就能 OCR(tesseract.js)

// utils/recognize.ts
import Tesseract from 'tesseract.js';

export async function recognize(type: 'image' | 'audio', file: File) {
  if (type === 'image') {
    const { data: { text } } = await Tesseract.recognize(file, 'eng+chi_sim');
    return { text };
  }
  if (type === 'audio') {
    // 音频先上传,后端 Whisper 转文字,下文细讲
    const form = new FormData();
    form.append('audio', file);
    const res = await fetch('/api/transcribe', { method: 'POST', body: form });
    return res.json();
  }
}

浏览器里跑 OCR 就像让小学生在操场上背圆周率——能背,但跑不快。
所以我们只在小图离线场景用 tesseract.js,大图还是走后端 GPU。


3.3 音频录制:边录边传,体验拉满

// components/AudioRecorder.tsx
import { useState } from 'react';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udioRecorder({ onDone }: { onDone: (f: File) => void }) {
  const [recording, setRecor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mediaRef = useRef<MediaRecorder | null>(null);

  const start = async () => {
    const stream = await 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audio: true });
    const mr = new MediaRecorder(stream, { mimeType: 'audio/webm' });
    const chunks: BlobPart[] = [];
    mr.ondataavailable = (e) => chunks.push(e.data);
    mr.onstop = () => {
      const blob = new Blob(chunks, { type: 'audio/webm' });
      onDone(new File([blob], 'speech.webm'));
    };
    mr.start();
    mediaRef.current = mr;
    setRecording(true);
  };

  const stop = () => {
    mediaRef.current?.stop();
    setRecording(false);
  };

  return (
    <>
      <button onClick={recording ? stop : start}>
        {recording ? '⏹️ 停止' : '🎤 录音'}
      </button>
    </>
  );
}

浏览器录音使用的是 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 MediaRecorder → Blob 这条“黄金管道”。
数据在内存里是 PCM 原始波形,压缩成 webm/opus 后才上传,节省 90% 流量。


四、后端识别:GPU 才是第一生产力

4.1 图片:OCR + 打标签(Python 示例,Next.js API Route 可调用)

# api/ocr.py  (FastAPI 伪代码)
from fastapi import UploadFile
import pytesseract, torch, timm

@app.post("/ocr")
async def ocr(file: UploadFile):
    img = await file.read()
    text = pytesseract.image_to_string(img, lang='eng+chi_sim')
    labels = model(img)  # timm 预训练 ResNet
    return {"text": text, "labels": labels}

4.2 音频:用 Whisper 转文字(OpenAI 开源版)

# api/transcribe.py
import whisper, tempfile, os

model = whisper.load_model("base")

@app.post("/transcribe")
async def transcribe(file: UploadFile):
    with tempfile.NamedTemporaryFile(delete=False, suffix=".webm") as tmp:
        tmp.write(await file.read())
        tmp.flush()
        result = model.transcribe(tmp.name, language='zh')
        os.unlink(tmp.name)
        return {"text": result["text"]}

Whisper 的「魔法」:把 30 秒音频切成 mel 频谱 → Transformer 编码 → 解码文字。
在 A100 上,转 30 秒音频只需 100 ms,比你泡咖啡还快。


五、前端 UI:让文件像聊天泡泡一样优雅

┌────────────────────────────┐
│  用户 A                   │
│  [猫咪照片预览]           │
│  🖼️ 识别:一只橘猫在打盹 │
└────────────────────────────┘

实现思路:

  1. 上传成功 → 本地先渲染占位泡泡(带 spinner)。
  2. 后端返回结果 → 更新泡泡内容(图片 + 文字 / 语音 + 文字)。
  3. 失败 → 泡泡变红色,重试按钮出现。

六、性能 & 体验小贴士

问题 解法
大图片 10 MB+ 浏览器 canvas.toBlob(file, 'image/jpeg', 0.8) 压缩
音频长 5 min+ 分片上传 + 后端流式转写
弱网 上传前存 IndexedDB,网络恢复后重试
隐私 敏感图片走本地 OCR,不上传

七、彩蛋:一行代码让上传支持拖拽

<div
  onDrop={(e) => {
    e.preventDefault();
    const f = e.dataTransfer.files[0];
    // 复用前面 useUploader 的逻辑
  }}
  onDragOver={(e) => e.preventDefault()}
  className="border-2 border-dashed border-gray-400 rounded p-8"
>
  📂 把文件扔进来
</div>

八、结语:上传的尽头,是理解

当 AI 把猫咪照片识别成“一只橘猫在打盹”,把语音转成“今晚吃什么?”时,
上传组件就不再是冷冰冰的 <input>,而是人类与算法握手言欢的桥梁

愿你写的每一个上传按钮,都能把比特变成诗。
祝你编码愉快,文件永不 413!

构建闪电级i18n替代方案:我为何抛弃i18next选择原生JavaScript

作者 CF14年老兵
2025年8月15日 09:10

11.webp

作为长期奋战在前线的前端开发者,我曾深陷国际化(i18n)的性能泥潭。今天分享我如何用原生JavaScript构建高性能i18n方案,将项目性能提升300%的实战经验。


我的性能噩梦:现代i18n之痛

当项目国际化需求增长到3000+翻译字段时,我亲历的性能灾难:

| 问题类型        | 具体表现                          | 我的痛苦指数 |
|-----------------|-----------------------------------|--------------|
| 编译时间        | 每1000个翻译字段增加1秒tsc编译时间 | 😫😫😫😫      |
| IDE响应         | 类型提示延迟300ms+                | 😫😫😫       |
| 包体积          | i18next基础库41.6kB(13.2kB gzip)  | 😫😫😫😫      |
| 运行时解析      | DSL解析成为性能瓶颈               | 😫😫😫😫😫    |

真实项目中的血泪教训:

"我们不得不完全移除i18n类型检查,因为CI在~3000个翻译时内存溢出" - 某生产环境开发者
"移除i18next后SSR性能提升3倍,功能毫无损失" - 性能优化工程师

我的顿悟时刻:现代浏览器原生国际化API已足够强大,何必引入重型库?


我的技术选型依据

为什么选择原生方案? 经过深度技术评估,我发现:

// 现代浏览器原生能力已覆盖核心需求
const intlFeatures = {
  number: Intl.NumberFormat,       // 数字/货币/单位格式化
  date: Intl.DateTimeFormat,       // 日期时间处理
  plural: Intl.PluralRules,        // 复数规则处理
  relative: Intl.RelativeTimeFormat // "2天前"类相对时间
};

原生方案三大杀手锏:

  1. 零成本:浏览器内置,无额外依赖
  2. 极致性能:比任何第三方库都快
  3. Tree Shaking友好:只打包实际使用功能

我的五文件极简方案

耗时两周打磨出这套高性能i18n架构:

1. 智能语言检测器 (lang.ts)

import { cookie } from "./cookie";

// 精心设计的语言白名单
const LANG_MAP = { en: "English", ru: "Русский" } as const;
type LangType = keyof typeof LANG_MAP;

// 我的优先检测策略:cookie > navigator
export const currentLang = () => {
  const savedLang = cookie.get("lang");
  if (savedLang && savedLang in LANG_MAP) return savedLang as LangType;
  
  const browserLang = navigator.language.split("-")[0];
  return browserLang in LANG_MAP ? browserLang as LangType : "en";
};

// 原生格式化器 - 零开销!
export const temperatureFormatter = new Intl.NumberFormat(currentLang(), {
  style: "unit",
  unit: "celsius",
  unitDisplay: "narrow"
});

2. 按需加载引擎 (loader.ts)

import { currentLang } from "./lang";

// 动态导入策略:仅加载所需语言
const loadTranslations = async () => {
  const lang = currentLang();
  const module = await import(`./locales/${lang}.ts`);
  return module.vocab;
};

// 我的单例访问器
export const t = await loadTranslations();

3. 类型安全词库 (en.ts)

import { temperatureFormatter } from "./lang";

export default {
  welcome: "Hello, Developer!",
  // 函数式翻译项
  currentTemp: (value: number) => 
    `Current temperature: ${temperatureFormatter.format(value)}`,
  
  // 高级复数处理
  unreadMessages: (count: number) => {
    if (count === 0) return "No new messages";
    if (count === 1) return "1 new message";
    return `${count} new messages`;
  }
};

4. 轻量Cookie工具 (cookie.ts)

// 我的极简实现 - 仅需15行代码
export const cookie = {
  get(name: string): string | undefined {
    return document.cookie
      .split('; ')
      .find(row => row.startsWith(`${name}=`))
      ?.split('=')[1];
  },
  
  set(name: string, value: string, days = 365) {
    const date = new Date();
    date.setTime(date.getTime() + (days * 24 * 60 * 60 * 1000));
    document.cookie = `${name}=${value};expires=${date.toUTCString()};path=/`;
  }
};

5. 组件集成示范 (Component.tsx)

import { useState } from 'react';
import { currentLang, changeLang } from './lang';
import { t } from './loader';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anguageSwitcher() {
  const [temp, setTemp] = useState(25);

  return (
    <div className="p-4 border rounded-lg">
      <h1 className="text-xl font-bold">{t.welcome}</h1>
      
      <div className="my-4 p-2 bg-gray-100 rounded">
        {t.currentTemp(temp)}
      </div>
      
      <div className="flex items-center gap-2">
        <span>Language:</span>
        <select 
          value={currentLang()} 
          onChange={e => changeLang(e.target.value)}
          className="border px-2 py-1 rounded"
        >
          {Object.entries(LANG_MAP).map(([code, name]) => (
            <option key={code} value={code}>{name}</option>
          ))}
        </select>
      </div>
    </div>
  );
}

我的方案核心优势

| 特性                | 传统方案          | 我的方案         | 优势指数 |
|---------------------|------------------|------------------|----------|
| 类型安全            | 复杂类型映射      | 自动类型推断     | ⭐⭐⭐⭐⭐   |
| 运行时开销          | 41.6kB基础库     | **0kB**          | ⭐⭐⭐⭐⭐   |
| 加载策略            | 全量加载          | 按需加载         | ⭐⭐⭐⭐    |
| 格式化能力          | 依赖插件          | 原生API          | ⭐⭐⭐⭐    |
| 框架兼容性          | 需要适配器        | 直接使用         | ⭐⭐⭐⭐⭐   |
| SSR支持             | 复杂配置          | 开箱即用         | ⭐⭐⭐⭐    |

高级技巧:智能复数处理

我设计的可扩展复数方案:

// plural.ts
export const createPluralizer = (locale: string) => {
  const rules = new Intl.PluralRules(locale);
  
  return (config: Record<string, string>) => 
    (count: number) => {
      const type = rules.select(count);
      return config[type].replace("{count}", count.toString());
    };
};

// 使用示例 (ru.ts)
import { createPluralizer } from './plural';

const pluralize = createPluralizer('ru');

export default {
  apples: pluralize({
    one: "{count} яблоко",
    few: "{count} яблока",
    many: "{count} яблок"
  })
};

// 组件中调用
t.apples(1);  // "1 яблоко"
t.apples(3);  // "3 яблока"
t.apples(10); // "10 яблок"

SSR优化方案

针对服务端渲染的特殊处理:

// server/context.ts
import { AsyncLocalStorage } from 'async_hooks';

// 我的请求级上下文方案
export const i18nContext = new AsyncLocalStorage<string>();

// server/middleware.ts
import { i18nContext } from './context';

app.use((req, res, next) => {
  const lang = detectLanguage(req); // 自定义检测逻辑
  i18nContext.run(lang, () => next());
});

// 服务端组件
import { i18nContext } from '../server/context';

const getTranslations = async () => {
  const lang = i18nContext.getStore() || 'en';
  return (await import(`../locales/${lang}.ts`)).default;
};

我的实施建议

适用场景:

  • 性能敏感型应用
  • 轻量级项目
  • 开发者主导的国际化需求

不适合场景:

  • 需要非技术人员维护翻译
  • 超大型多语言项目(5000+字段)

折中方案:

graph LR
    A[外部CMS] -->|构建时| B(生成JSON)
    B --> C[转换为TS模块]
    C --> D[集成到方案]

迁移成果

实施此方案后,我的项目获得显著提升:

  • 构建时间减少68%:从42秒降至13秒
  • 包体积缩小175kB:主包从210kB降至35kB
  • TTI(交互就绪时间)提升3倍:1.2秒 → 0.4秒
  • 内存占用下降40%:SSR服务更稳定

"性能优化不是减少功能,而是更聪明地实现" - 我的前端哲学

React Hook 核心指南:从实战到源码,彻底掌握状态与副作用

2025年8月16日 14:07

Hook 的出现让函数组件拥有了管理状态和副作用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复用性。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 React 中最核心、最常用的几个 Hook:useStateuseEffectuseContextuseReduceruseCallbackuseMemouseRef。我会从基本用法讲起,结合实际例子,深入探讨它们的原理和最佳实践,并手写简化版实现,最后附上高频面试题。希望这篇博客能让你对 React Hook 有更深刻的理解。

1. useState:管理组件状态

1.1 基本概念

useState 是最基础的 Hook,用于在函数组件中添加状态。它接收一个初始状态值,返回一个包含当前状态和更新函数的数组。

const [state, setState] = useState(initialState);
  • state:当前状态值。
  • setState:更新状态的函数。
  • initialState:初始状态,可以是任意值(原始值、对象、函数等)。

1.2 使用场景

计数器是最经典的例子:

import React, { useState } from 'react';

function Counter()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return (
        <div>
            <p>当前计数: {count}</p>
            <button onClick={() => setCount(count + 1)}>
                增加
            </button>
            <button onClick={() => setCount(prevCount => prevCount - 1)}>
                减少
            </button>
        </div>
    );
}

关键点:

  • setState 是异步的,多次调用会进行批处理。
  • 更新函数可以接收一个函数,该函数的参数是前一个状态值(prevState),这在需要基于前一个状态更新时非常有用。

1.3 手写实现(简化版)

// 模拟 React 内部状态存储
let hooks = [];
let currentHookIndex = 0;

function useState(initialValue) {
    const hookIndex = currentHookIndex;

    // 如果是第一次调用,初始化状态
    if (!hooks[hookIndex]) {
        hooks[hookIndex] = initialValue;
    }

    // 返回当前状态和更新函数
    const setState = (newValue) => {
        // 如果传入的是函数,执行它
        const value = typeof newValue === 'function' 
            ? newValue(hooks[hookIndex]) 
            : newValue;
        
        hooks[hookIndex] = value;
        // 模拟触发重新渲染
        render();
    };

    return [hooks[hookIndex], setState];
}

// 模拟组件渲染
function render() {
    currentHookIndex = 0; // 重置索引
    // 重新执行组件函数
    App();
}

function App()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const [name, setName] = useState('张三');

    console.log('Count:', count, 'Name:', name);
}

// 初始渲染
App(); // Count: 0 Name: 张三
setCount(1); // Count: 1 Name: 张三
setName('李四'); // Count: 1 Name: 李四

注意: 这只是一个极度简化的模型,真实的 React 使用 Fiber 节点和 Hook 链表来管理状态。

1.4 注意事项

  • 不要在条件或循环中使用 Hook:React 依赖 Hook 的调用顺序来正确匹配状态。违反规则会导致 Invalid hook call 错误。
  • 状态更新是异步的setState 后立即读取状态可能得不到最新值。
  • 函数式更新:当新状态依赖于前一个状态时,使用函数形式 setState(prev => prev + 1)

2. useEffect:处理副作用

2.1 基本概念

useEffect 用于在函数组件中执行副作用操作,如数据获取、订阅、手动 DOM 操作等。它替代了类组件中的 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DidUpdatecomponentWillUnmount

useEffect(() => {
    // 执行副作用
    return () => {
        // 清理副作用(可选)
    };
}, [dependencies]); // 依赖数组

2.2 使用场景

场景一:数据获取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Effect } from 'react';

function UserProfile({ userId }) {
    const [user, setUser] = useState(null);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true);

    useEffect(() => {
        // 模拟 API 请求
        const fetchUser = async () => {
            setLoading(true);
            try {
                // 假设这里调用 API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users/${userId}`);
                const userData = await response.json();
                setUser(user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获取用户信息失败:', error);
            } finally {
                setLoading(false);
            }
        };

        fetchUser();
    }, [userId]); // 仅当 userId 变化时重新执行

    if (loading) return <div>加载中...</div>;
    if (!user) return <div>用户不存在</div>;

    return (
        <div>
            <h1>{user.name}</h1>
            <p>{user.email}</p>
        </div>
    );
}

场景二:订阅和清理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Effect } from 'react';

function MouseTracker() {
    const [position, setPosition] = useState({ x: 0, y: 0 });

    useEffect(() => {
        const handleMouseMove = (event) => {
            setPosition({ x: event.clientX, y: event.clientY });
        };

        // 添加事件监听器
        window.addEventListener('mousemove', handleMouseMove);

        // 返回清理函数
        return ()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mousemove', handleMouseMove);
        };
    }, []); // 空依赖数组,只在挂载时执行一次

    return (
        <div>
            鼠标位置: {position.x}, {position.y}
        </div>
    );
}

2.3 依赖数组详解

  • []:只在组件挂载时执行一次(类似 componentDidMount)。
  • [dep1, dep2]:当 dep1dep2 变化时执行。
  • 不传:每次组件重新渲染时都执行(不推荐,容易造成性能问题或无限循环)。

2.4 手写实现(简化版)

let dependencies = [];
let cleanup = null;

function useEffect(callback, deps) {
    const hasChanged = !deps || 
        deps.some((dep, index) => !dependencies[index] || dep !== dependencies[index]);

    if (hasChanged) {
        // 执行清理函数(如果存在)
        if (cleanup) {
            cleanup();
        }
        // 执行副作用
        cleanup = callback();
        // 更新依赖
        dependencies = deps || [];
    }
}

// 模拟组件
function Component({ count }) {
    useEffect(() => {
        console.log('Effect 执行,count:', count);
        return () => {
            console.log('清理 Effect,count:', count);
        };
    }, [count]);

    return <div>Count: {count}</div>;
}

// 初始渲染
Component({ count: 0 }); // Effect 执行,count: 0

// 更新
Component({ count: 1 }); // 清理 Effect,count: 0 -> Effect 执行,count: 1

2.5 注意事项

  • 必须返回函数或 undefined:清理函数必须是同步的。
  • 避免无限循环:确保依赖数组正确,避免在 useEffect 内部更新依赖项。
  • 异步操作:不能直接在 useEffect 回调中使用 async,需要在内部创建异步函数。
// ❌ 错误
useEffect(async () => {
    const data = await fetchData();
}, []);

// ✅ 正确
useEffect(() => {
    const fetchData = async () => {
        const data = await fetchData();
    };
    fetchData();
}, []);

3. useContext:跨组件传递数据

3.1 基本概念

useContext 用于订阅 React 的 Context。它接收一个 context 对象(React.createContext 的返回值),并返回当前 context 的值。

const value = useContext(MyContext);

3.2 使用场景

主题切换是经典例子:

import React, { createContext, useContext, useState } from 'react';

// 创建 Context
const ThemeContext = createContext();

// 主题提供者组件
function ThemeProvider({ children }) {
    const [theme, setTheme] = useState('light');

    const toggleTheme = () => {
        setTheme(prev => prev === 'light' ? 'dark' : 'light');
    };

    return (
        <ThemeContext.Provider value={{ theme, toggleTheme }}>
            {children}
        </ThemeContext.Provider>
    );
}

// 使用 Context 的组件
function Header() {
    const { theme, toggleTheme } = useContext(ThemeContext);

    return (
        <header style={{ background: theme === 'light' ? '#fff' : '#333', color: theme === 'light' ? '#000' : '#fff' }}>
            <h1>我的网站</h1>
            <button onClick={toggleTheme}>
                切换到 {theme === 'light' ? '暗色' : '亮色'} 主题
            </button>
        </header>
    );
}

// 根组件
function App() {
    return (
        <ThemeProvider>
            <Header />
            <MainContent />
        </ThemeProvider>
    );
}

3.3 手写实现(简化版)

// 模拟 Context
const contextStack = [];

function createContext(defaultValue) {
    return { defaultValue };
}

function Provider({ context, value, children }) {
    contextStack.push(value);
    const result = children;
    contextStack.pop();
    return result;
}

function useContext(context) {
    return contextStack[contextStack.length - 1] || context.defaultValue;
}

// 使用
const ThemeContext = createContext('light');

function ThemeProvider({ children }) {
    const [theme] = useState('dark');
    return Provider({ context: ThemeContext, value: theme, children });
}

function ThemeDisplay() {
    const theme = useContext(ThemeContext);
    return <div>当前主题: {theme}</div>;
}

3.4 注意事项

  • useContext 会订阅 Context 的变化,当 Providervalue 变化时,所有使用该 Context 的组件都会重新渲染。
  • 避免将 Context 用于频繁变化的状态,可能导致性能问题。

4. useReducer:管理复杂状态逻辑

4.1 基本概念

useReduceruseState 的替代方案,适用于状态逻辑较复杂的情况(如包含多个子值或下一个状态依赖于前一个状态)。它接收一个 reducer 函数和初始状态,返回当前状态和 dispatch 函数。

const [state, dispatch] = useReducer(reducer, initialState);
  • reducer(state, action) => newState,纯函数。
  • initialState:初始状态。

4.2 使用场景

管理表单或购物车状态:

import React, { useReducer } from 'react';

// 定义 action 类型
const ADD_ITEM = 'ADD_ITEM';
const REMOVE_ITEM = 'REMOVE_ITEM';
const UPDATE_QUANTITY = 'UPDATE_QUANTITY';

// Reducer 函数
function cartReducer(state, action)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ADD_ITEM:
            return {
                ...state,
                items: [...state.items, action.payload]
            };
        case REMOVE_ITEM:
            return {
                ...state,
                items: state.items.filter(item => item.id !== action.payload.id)
            };
        case UPDATE_QUANTITY:
            return {
                ...state,
                items: state.items.map(item =>
                    item.id === action.payload.id
                        ? { ...item, quantity: action.payload.quantity }
                        : item
                )
            };
        default:
            return state;
    }
}

function ShoppingCart() {
    const [state, dispatch] = useReducer(cartReducer, { items: [] });

    const addItem = (item) => {
        dispatch({ type: ADD_ITEM, payload: item });
    };

    const removeItem = (id) => {
        dispatch({ type: REMOVE_ITEM, payload: { id } });
    };

    return (
        <div>
            <h2>购物车</h2>
            <ul>
                {state.items.map(item => (
                    <li key={item.id}>
                        {item.name} - 数量: {item.quantity}
                        <button onClick={() => removeItem(item.id)}>删除</button>
                    </li>
                ))}
            </ul>
            <button onClick={() => addItem({ id: Date.now(), name: '商品', quantity: 1 })}>
                添加商品
            </button>
        </div>
    );
}

4.3 手写实现(简化版)

function useReducer(reducer, initialState) {
    const [state, setState] = useState(initialState);

    const dispatch = (action) => {
        const newState = reducer(state, action);
        setState(newState);
    };

    return [state, dispatch];
}

// 使用
const [state, dispatch] = useReducer((state, action) =>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INCREMENT':
            return { count: state.count + 1 };
        default:
            return state;
    }
}, { count: 0 });

4.4 注意事项

  • useReducer 适合状态更新逻辑复杂或需要处理多个 action 的场景。
  • reducer 必须是纯函数。

5. useCallback:缓存函数

5.1 基本概念

useCallback 返回一个记忆化的回调函数。它接收一个内联回调函数和依赖数组,只有当依赖项变化时,才会返回新的函数。

const memoizedCallback = useCallback(
    () => {
        doSomething(a, b);
    },
    [a, b],
);

5.2 使用场景

避免子组件不必要的重新渲染: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Callback } from 'react';

// 子组件(使用 React.memo 优化)
const ExpensiveComponent = React.memo(({ onClick, value }) => {
    console.log('ExpensiveComponent 渲染');
    return (
        <button onClick={onClick}>
            点击我 ({value})
        </button>
    );
});

function Parent()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const [text, setText] = useState('');

    // 使用 useCallback 缓存函数
    const handleClick = useCallback(() => {
        setCount(prev => prev + 1);
    }, []); // 依赖数组为空,函数不会变化

    return (
        <div>
            <p>计数: {count}</p>
            <input value={text} onChange={e => setText(e.target.value)} />
            {/* 传递缓存的函数 */}
            <ExpensiveComponent onClick={handleClick} value={count} />
        </div>
    );
}

如果没有 useCallback,每次 Parent 重新渲染时,handleClick 都会是一个新的函数,导致 ExpensiveComponent 重新渲染。

5.3 手写实现(简化版)

let memoizedCallback = null;
let deps = null;

function useCallback(callback, dependencies) {
    const hasChanged = !deps || 
        dependencies.some((dep, index) => !deps[index] || dep !== deps[index]);

    if (hasChanged) {
        memoizedCallback = callback;
        deps = dependencies;
    }

    return memoizedCallback;
}

5.4 注意事项

  • 只在需要传递给子组件且子组件使用 React.memo 时才使用 useCallback
  • 过度使用 useCallback 可能导致内存占用增加。

6. useMemo:缓存计算结果

6.1 基本概念

useMemo 返回一个记忆化的值。它接收一个计算函数和依赖数组,只有当依赖项变化时,才会重新计算。

const memoizedValue = useMemo(() => computeExpensiveValue(a, b), [a, b]);

6.2 使用场景

优化昂贵的计算: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Memo } from 'react';

function Fibonacci({ n }) {
    // 模拟昂贵的计算
    const fibonacci = (num) => {
        if (num <= 1) return num;
        return fibonacci(num - 1) + fibonacci(num - 2);
    };

    // 使用 useMemo 缓存计算结果
    const result = useMemo(() => fibonacci(n), [n]);

    return <div>斐波那契数列第 {n} 项: {result}</div>;
}

function App() {
    const [n, setN] = useState(10);
    const [input, setInput] = useState('');

    return (
        <div>
            <input value={input} onChange={e => setInput(e.target.value)} placeholder="输入文本" />
            <Fibonacci n={n} />
            <button onClick={() => setN(prev => prev + 1)}>增加 n</button>
        </div>
    );
}

如果没有 useMemo,每次 input 变化导致 App 重新渲染时,都会重新计算 fibonacci(n)

6.3 手写实现(简化版)

let memoizedValue = null;
let deps = null;

function useMemo(factory, dependencies) {
    const hasChanged = !deps || 
        dependencies.some((dep, index) => !deps[index] || dep !== deps[index]);

    if (hasChanged) {
        memoizedValue = factory();
        deps = dependencies;
    }

    return memoizedValue;
}

6.4 注意事项

  • 只在计算确实昂贵时使用 useMemo
  • 不要为了“优化”而使用,React 的重新渲染本身并不慢。

7. useRef:获取 DOM 节点或保存可变值

7.1 基本概念

useRef 返回一个可变的 ref 对象,其 .current 属性被初始化为传入的参数。ref 对象在组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

const refContainer = useRef(initialValue);

7.2 使用场景

场景一:访问 DOM 元素

import React, { useRef, useEffect } from 'react';

function TextInputWithFocusButton() {
    const inputEl = useRef(null);

    const onButtonClick = () => {
        // 直接操作 DOM
        inputEl.current.focus();
    };

    return (
        <>
            <input ref={inputEl} type="text" />
            <button onClick={onButtonClick}>
                聚焦输入框
            </button>
        </>
    );
}

场景二:保存可变值(不触发重新渲染)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Effect, useRef } from 'react';

function Timer()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 使用 ref 保存计时器 ID
    const intervalRef = useRef();

    useEffect(() => {
        intervalRef.current = setInterval(() => {
            setCount(prev => prev + 1);
        }, 1000);

        return () => {
            // 清理时使用 ref
            clearInterval(intervalRef.current);
        };
    }, []);

    return <div>计数: {count}</div>;
}

7.3 手写实现(简化版)

function useRef(initialValue) {
    const refObject = { current: initialValue };
    return refObject;
}

7.4 注意事项

  • useRef 返回的对象在组件生命周期内是同一个。
  • 修改 .current 不会触发组件重新渲染。
  • 可以用于保存任何可变值,如定时器 ID、上一次的 props 等。

8. 常见面试题

  1. useStatesetState 是同步还是异步?

    • 在 React 事件处理中是异步批处理的;在 setTimeout 或原生事件中是同步的。
  2. useEffect 的清理函数在什么时候执行?

    • 在组件卸载时,或在下一次 useEffect 执行前(如果依赖变化)。
  3. useCallbackuseMemo 的区别是什么?

    • useCallback 缓存函数,useMemo 缓存值。useCallback(fn, deps) 等价于 useMemo(() => fn, deps)
  4. 如何在 useEffect 中使用 async 函数?

    • useEffect 回调内部定义并立即调用一个 async 函数。
  5. useRefcreateRef 的区别?

    • useRef 在函数组件中使用,每次渲染返回同一个对象;createRef 每次调用都返回新对象,通常在类组件中使用。
  6. 为什么不能在条件中使用 Hook?

    • React 依赖 Hook 的调用顺序来正确匹配状态,条件使用会破坏这个顺序。
  7. useReducer 适合什么场景?

    • 状态逻辑复杂、包含多个子值、或下一个状态依赖于前一个状态时。
  8. useContext 会导致性能问题吗?

    • 如果 Providervalue 频繁变化,可能会导致所有订阅的组件重新渲染。可以使用 useMemo 缓存 value 或拆分 Context

结语

React Hook 让函数组件变得强大而灵活。掌握这些核心 Hook 的用法、原理和最佳实践,是成为一名优秀 React 开发者的关键。记住:

  • useState:管理简单状态。
  • useEffect:处理副作用,注意依赖和清理。
  • useContext:跨层级传递数据。
  • useReducer:管理复杂状态逻辑。
  • useCallback / useMemo:性能优化,按需使用。
  • useRef:访问 DOM 或保存可变值。

在实际项目中,多思考、多实践,你会发现 Hook 的组合能解决各种复杂的 UI 问题。希望这篇博客能成为你深入 React 的坚实阶梯。

前端跨域全解析:从 CORS 到 postMessage,再到 WebSocket

作者 yvvvy
2025年8月16日 14:02

小白友好版,跨域不再迷路


1️⃣ 什么是跨域?

跨域,简单理解就是:

“浏览器:哎呀,这请求要跑到别人家去拿数据,我敢不敢让它去呢?”

严格说法:当浏览器从一个源(Origin)请求另一个源(Origin)的资源时,如果两者不一样,就触发同源策略(Same-Origin Policy),这就是跨域。

源(Origin)组成:

源 = 协议(Protocol) + 域名(Host) + 端口(Port)

三者任意一项不同,就算跨域。

为什么有同源策略?

  • 防止 CSRF(跨站请求伪造)
  • 防止 XSS(跨站脚本攻击)
  • 防止隐私泄露(Cookie、账户信息)

举个例子:

http://example.com:80/page1.html  →  http://api.example.com:80/data

域名不同 → 跨域


2️⃣ CORS(跨域资源共享)

CORS 就像浏览器和服务器的“通行证”,谁允许你进,谁说了算。

浏览器:我想拿数据!
服务器:你是安全的,我允许你。
浏览器:好,我拿走数据!

2.1 两种 CORS 请求

🔹 简单请求(Simple Request)

条件(全部满足):

  1. 方法:GET / POST / HEAD
  2. 请求头:只能是浏览器安全集合
  3. 请求体:安全格式(纯文本/表单)
// 简单请求示例
fetch('https://api.example.com/data', {
  method: 'GET',
})
  .then(res => res.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服务器只需允许跨域即可: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预检请求(Preflight Request)

触发条件:

  • 方法不是 GET/POST/HEAD
  • 自定义请求头(如 X-Token
  • Content-Type 非简单类型

流程示意:

浏览器:我想PUT数据,可以吗?(OPTIONS预检)
服务器:可以,你的来源、方法、头都允许
浏览器:好,发真正请求

代码示例:

fetch('https://api.example.com/data', {
  method: 'PU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X-Token': '123456'
  },
  body: JSON.stringify({ name: '跨域小白' })
})
.then(res => res.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面试小技巧:能区分“简单请求 vs 预检请求”,CORS 面试题轻松过。


3️⃣ JSONP

JSONP 是老派跨域方式,利用 <script> 标签天生跨域的特性。

<script>
  function handleData(data) {
    console.log('拿到跨域数据啦!', data);
  }
</script>
<script src="https://api.example.com/data?callback=handleData"></script>

优点:兼容老浏览器、实现简单
缺点:只能 GET、XSS 风险、错误处理麻烦

现代项目基本不用 JSONP,直接 CORS + Fetch 就好。


4️⃣ postMessage

当你和不同源的 iframe/窗口要聊聊时,postMessage 就像安全的对讲机。

<!-- 父页面 -->
<iframe id="child" src="https://other.com"></iframe>
<script>
  const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hild');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 msg: 'Hi小伙伴' }, 'https://other.com');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event) => {
    if(event.origin !== 'https://other.com') return; // 安全检查
    console.log('收到子页面消息:', event.data);
  });
</script>

记住:安全第一,一定要检查 event.origin


5️⃣ WebSocket

WebSocket 就是“前端的即时聊天神器”,浏览器和服务器可以随时互发消息。

const ws = new WebSocket('wss://example.com/socket');

ws.onopen = () => ws.send('hello server!');

ws.onmessage = (msg) => console.log('收到服务器消息:', msg.data);

ws.onclose = () => console.log('连接关闭');

特点:

  • 全双工
  • 单连接
  • 跨域天然支持

6️⃣ 跨域常见应用场景

场景 示例 解决方案 代码示例
前端调用后端 API 开发 localhost → 远端 API CORS / 反向代理 fetch('https://api.example.com')
第三方接口 高德地图、支付 CORS / JSONP fetch('https://maps.com/api')
跨域 iframe 通信 支付 iframe postMessage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
多窗口/标签页 登录状态同步 postMessage + window.open window.opener.postMessage(...)
Web Worker 跨域 Worker 加载脚本 postMessage + CORS worker.postMessage(...)
静态资源跨域 CDN JS/CSS/图片 允许跨域 <script src="https://cdn.com/lib.js"></script>

7️⃣ 面试问答专栏:跨域篇

1️⃣ 面试官问:什么是跨域?

回答示例

“跨域就是浏览器发现你要去访问别人家的资源,它会先问一句:我敢不敢让它去?
严格来说,就是源(协议 + 域名 + 端口)不同,就触发同源策略。”


2️⃣ 面试官问:什么是 CORS?

回答示例

“CORS 就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的通行证,服务器在响应头声明允许的源、方法、头,浏览器通过才交数据给前端。
简单请求直接发,复杂请求会先发 OPTIONS 预检。”

代码示例:

fetch('https://api.example.com/data')
  .then(res => res.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3️⃣ 面试官问:JSONP 和 CORS 有什么区别?

回答示例

“JSONP 是老派方案,靠 <script> 标签跨域,只能 GET,有 XSS 风险。
CORS 是现代方案,更安全灵活,支持 POST/PUT/DELETE。”


4️⃣ 面试官问:postMessage 是什么?

回答示例

“父页面和 iframe 或者窗口与 Worker 需要互相通信时,用 postMessage 传消息。安全重点是检查 event.origin。”

代码示例: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 msg: 'hello' }, 'https://other.com');

5️⃣ 面试官问:WebSocket 跨域吗?

回答示例

“WebSocket 建立的是 TCP 长连接,一旦连接建立就天然跨域,可以双向通信。”


8️⃣ 总结

跨域知识点其实就像“安检关卡”,理解它,你就能安全访问资源,而且面试题轻松拿分。

技术 适用场景 优点 注意点
CORS 前后端接口跨域 简单灵活 后端需支持
JSONP 老 GET 请求 兼容老浏览器 只能 GET、有 XSS 风险
postMessage iframe/窗口/Worker 通信 安全灵活 检查 origin
WebSocket 实时通信 高效全双工 服务端支持

小结:

  • CORS → 现代前端首选
  • JSONP → 老项目遗留
  • postMessage → 窗口/iframe/Worker 通信
  • WebSocket → 实时双向通信

跨域学会了,你就是前端安全小能手!


手把手教你用VS Code玩转Gitee协作:从环境配置到高效提交

2025年8月16日 12:46

✨点击上方关注☝️,追踪不迷路!

一、前言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版本控制和团队协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国内流行的代码托管平台,Gitee(码云)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代码托管服务;而VS Code作为一款轻量级但功能强大的代码编辑器,深受开发者喜爱。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VS Code中配置Gitee环境,实现从代码编写到提交的全流程高效协作。

二、环境准备

2.1 安装必要软件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以下软件:

  1. VS Code:前往VS Code官网下载并安装最新版本
  2. Git:前往Git官网下载并安装
  3. Gitee账号:前往Gitee官网注册账号

2.2 配置Git环境

安装完成后,我们需要配置Git的用户信息:

# 配置用户名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你的Gitee用户名"

# 配置邮箱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你的Gitee注册邮箱"

# 查看配置是否成功
git config --list

三、VS Code配置Gitee

3.1 安装Gitee相关插件

在VS Code中,我们可以通过安装插件来增强与Gitee的集成:

  1. 打开VS Code,点击左侧的扩展图标(或使用快捷键Ctrl+Shift+X
  2. 搜索并安装以下插件:
    • Gitee:官方提供的Gitee集成插件
    • GitLens:增强Git功能的强大插件
    • Chinese (Simplified) Language Pack:中文语言包(可选)

3.2 配置Gitee插件

安装完成后,我们需要配置Gitee插件:

  1. 点击VS Code左下角的设置图标,选择"设置"
  2. 在搜索框中输入"gitee",找到Gitee相关设置
  3. 点击"编辑 in settings.json",添加以下配置:
{
  "gitee.username": "你的Gitee用户名",
  "gitee.password": "你的Gitee密码或私人令牌"
}

提示:为了安全起见,建议使用私人令牌而非密码。可以在Gitee的"设置-安全设置-私人令牌"中生成。

四、从Gitee克隆仓库

4.1 获取仓库地址

  1. 登录Gitee,进入你想要克隆的仓库页面
  2. 点击右侧的"克隆/下载"按钮,复制HTTPS或SSH地址

4.2 在VS Code中克隆

  1. 在VS Code中按下Ctrl+Shift+P,输入"Git: Clone"
  2. 粘贴之前复制的仓库地址,选择本地保存路径
  3. 等待克隆完成后,点击"打开仓库"

五、本地开发与提交

5.1 创建和切换分支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通常会为不同的功能或修复创建单独的分支:

# 创建新分支
git checkout -b feature-new-function

# 查看当前分支
git branch

# 切换回主分支
git checkout main

VS Code也提供了图形化界面来管理分支:点击左下角的分支名称,即可查看和切换分支。

5.2 编辑和保存代码

在VS Code中编辑代码时,Git会自动跟踪文件的变化。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查看文件状态:

  1. 点击左侧的源代码管理图标(或使用快捷键Ctrl+Shift+G
  2.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已修改、已暂存和未跟踪的文件

5.3 暂存和提交

当你完成一段代码的编写后,可以进行暂存和提交:

  1. 在源代码管理面板中,选中要暂存的文件,点击旁边的"+"号
  2. 在消息框中输入提交信息,描述你的更改
  3. 点击对勾图标进行提交

也可以使用Git命令行:

# 暂存所有更改
git add .

# 提交更改
git commit -m "提交信息"

六、推送到Gitee远程仓库

6.1 设置远程仓库

如果是首次推送,需要先设置远程仓库:

# 添加远程仓库
git remote add origin 你的仓库地址

# 查看远程仓库
git remote -v

6.2 推送更改

完成本地提交后,可以将更改推送到Gitee:

  1. 在VS Code中,点击源代码管理面板右上角的"...",选择"推送"
  2. 或者使用Git命令行:
# 推送当前分支到远程
git push origin 分支名称

# 设置上游分支(首次推送时)
git push --set-upstream origin 分支名称

七、拉取远程更新

在团队协作中,我们需要定期拉取远程仓库的更新:

  1. 在VS Code中,点击源代码管理面板右上角的"...",选择"拉取"
  2. 或者使用Git命令行:
# 拉取远程更新
git pull

八、解决冲突

在多人协作中,代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遇到冲突时:

  1. VS Code会高亮显示冲突的代码部分
  2. 你可以选择接受当前更改、接受传入更改或手动合并
  3. 解决完所有冲突后,需要再次暂存和提交

九、实用技巧

9.1 使用GitLens增强功能

GitLens插件提供了许多实用功能:

  • 行内 blame 信息:显示每行代码的最后修改人
  • 代码历史查看:查看文件或代码块的历史变更
  • 比较分支和提交:直观比较不同版本的代码差异

9.2 使用快捷键提高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Git相关快捷键:

  • Ctrl+Shift+G:打开源代码管理面板
  • Ctrl+Shift+P + Git: Commit:快速提交
  • Ctrl+Shift+P + Git: Push:快速推送

9.3 设置Git自动保存

为了避免忘记保存代码,可以在VS Code中开启自动保存:

  1. 点击"文件-自动保存",或使用快捷键Ctrl+Shift+P + "自动保存"
  2. 这样在你编辑代码时,VS Code会自动保存更改

十、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在VS Code中使用Gitee进行团队协作的基本流程。从环境配置到代码提交,再到解决冲突,这些技能将帮助你在实际开发中提高效率,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协作。

记住,版本控制是一种习惯,需要在日常开发中不断实践和优化。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Gitee协作中事半功倍!


延伸阅读:

最后,创作不易请允许我插播一则自己开发的小程序广告,感兴趣可以访问体验:

【「合图图」产品介绍】

  • 主要功能为:本地添加相册图片进行无限长图高清拼接,各种布局拼接等

  • 安全:无后台服务无需登录,全程设备本地运行,隐私100%安全;

  • 高效:自由布局+实时预览,效果所见即所得;

  • 高清:秒生高清拼图,一键保存相册。

  • 立即体验 →合图图 或微信小程序搜索「合图图」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个赞👍和收藏⭐支持我吧!

第二章 虎牢关前初试Composition,吕布持v-model搦战

2025年8月16日 11:28

上回说到桃园三英,以reactive义旗初燃响应之火。未及旬日,消息传遍十八路诸侯:董卓挟旧框架jQuery,虎踞虎牢关,其义子吕布手持方天画戟,戟上双锋刻着“v-model”二字,号称“双向绑定第一猛将”,凡与之交锋者,模板与数据顷刻错乱,士卒(开发者)叫苦不迭。诸侯震惧,聚于酸枣大营,共议破敌之策。

玄德谓关、张曰:“吕布之势,在于旧双向绑定蛮横:一处改值,处处牵连,调试如坠五里雾。吾等新得Vue 3利器,可趁此关试其锋芒。”于是三人随公孙瓒军,星夜抵虎牢关下。

翌日黎明,鼓角齐鸣。吕布匹马出阵,戟指诸侯大喝:“谁敢与我斗绑定!”诸侯阵中,一将应声而出,乃江东孙坚,旧用Angular.js,被吕布一戟挑落马下,数据流当场断链。诸侯失色。

玄德回顾云长:“二弟,汝可出战?”云长丹凤眼微睁,提刀而出,却非青龙偃月,而是一柄新铸长刀,名曰<script setup>。刀背暗藏三大新纹:

  1. 纹一:ref()——化普通值为响应利刃;
  2. 纹二:computed()——凝衍生数据为刀罡;
  3. 纹三:watchEffect()——布追踪暗劲,敌一动则我即知。

云长横刀立马,朗声道:“吕布小儿,敢接我Composition刀法否?”

吕布大笑,挥戟直取。云长举刀迎敌,只见刀光闪处,代码如诗:

<!-- 虎牢关·关云长挑战牌.vue -->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f, computed, watchEffect } from 'vue'

const luBuHP = ref(100)          // 吕布血条
const guanYuATK = ref(30)        // 关羽攻击
const isCritical = computed(() => luBuHP.value < 50)
watchEffect(() => {
  if (isCritical.value) console.warn('吕布进入红血,狂暴模式开启!')
})
</script>

<template>
  <div>
    <p>吕布剩余血量:{{ luBuHP }}</p>
    <button @click="luBuHP -= guanYuATK">青龙斩</button>
  </div>
</template>

刀戟相交,吕布顿觉旧法迟钝:每次v-model改动,需层层触发$digest,而云长刀法轻灵,仅在必要处精准更新,DOM重绘大减。三十合后,吕布戟法渐乱。

翼德见云长占上风,大吼一声,挺矛跃马而出。其矛名Teleport,一矛刺出,竟将“

”元素瞬息移至关外战场中央,避开层层嵌套之DOM重围,令吕布措手不及。

玄德亦催马上前,袖中飞出一面小旗,旗上书“Suspense”。旗展处,诸侯军阵忽现异步大军:先遣async setup()轻骑诱敌,随后<Suspense>大军稳压阵脚,待数据从远域(API)归来,三军齐发,吕布旧部顿时崩溃。

吕布见势不妙,拨马欲走。云长刀锋一转,大喝:“留下v-model!”刀落处,吕布戟上“双向绑定”四字应声而碎,化作漫天光屑。诸侯军乘势掩杀,虎牢关大门轰然洞开。

战后,酸枣大营庆功。曹操把盏谓玄德曰:“今日之战,方知Vue 3新特性之利:
<script setup>简军书(样板代码减半);
ref & reactive分兵权(原始与对象各得其所);
computedwatchEffect如伏兵暗哨,料敌先机;
Teleport奇兵突袭,解定位之困;
Suspense则整饬异步之乱,令军容肃整。

有此五利,何愁旧框架不破?”

玄德谦逊答曰:“皆赖众志。然董卓未灭,jQuery余孽犹在,吾等当整军向西,直驱长安。”

众人齐应。夜色下,营火映照着一面新旗——旗上赫然是Vue 3的Logo,而下方绣着一行小字:

“Composition API · 破釜沉舟”

(第二章完)

——下回《凤仪亭密谋自定义ref,貂蝉夜探shallowReactive》

第一章 桃园灯火初燃,响应义旗始揭

2025年8月16日 11:24

却说中平元年,黄巾大乱,页面失序,交互崩坏。时有涿郡涿县义士刘备字玄德,胸怀仁道,常叹 DOM 操作之繁;关羽字云长,力能扛鼎,恨 reflow 之劳形;张飞字翼德,声若巨雷,苦 repaint 之伤神。三人心念苍生,俱欲收拾旧山河,重整乾坤之渲染。

是夜,桃园深处,月色如银。三人焚香再拜,誓以 Vue 3 为号,举响应式义旗。刘备执defineReactive为剑,关羽握ref作刀,张飞抡reactive成矛。金兰结义,共立宏愿:
“自此以后,凡我兄弟,同写单文件组件,同守 Composition API,同赴前端沙场,生死与共,不可背弃!”

誓毕,刘备展卷,出一物示二人,乃《setup()》秘策一卷。卷首云:
“夫响应之道,先立 state,后衍 effect;state 者,民生之本,effect 者,治世之干。”
关羽、张飞拜受,顿首再拜。于是三英于桃园之中,点燃第一簇数据之火——

// 桃园结义·state.ts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export const peachGarden = reactive({
  brothers: ['刘备', '关羽', '张飞'],
  oath: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同生共死,永不背义'
})

火光照处,页面微颤,旧日静态之 HTML 忽生涟漪。张飞惊曰:“异哉!我但改一字,视图即随动,莫非天命?”
刘备笑曰:“非天命也,Proxy 之力耳。凡入reactive者,皆录于 WeakMap,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即‘响应’二字真谛!”

关羽抚髯而思:“既有响应之兵,尚缺调度之帅。来日当筑effect营寨,使数据之兵随帅旗而行,无令散乱。”

三人言谈未尽,忽闻远处鼓角之声——黄巾残党jQuery余孽,正聚众欲复辟直接操作 DOM 之旧制。刘备拔剑而起:“兄弟,随我出村,初试响应锋芒!”

于是桃园灯火未灭,三骑已扬尘而去。前端乱世,自此拉开序幕。后人有诗赞曰:

桃园一火照前端,
Proxy 初开响应天。
自此 DOM 随令转,
三分代码见真源。

(第一章完)

——下回《虎牢关前初试Composition,吕布持双向绑定搦战》

npm发包自己的组件并安装更新版本应该如何做?

作者 林太白
2025年8月16日 10:42

npm发包组件

发布一个属于自己的npm包吧!接下来我们便使用Vue封装组件并发布到npm仓库

封装NPM组件-验证码

预览

npm-fabao1.png

1、创建账号注册登录

👉注册申请以及登录账号

官网

https://www.npmjs.com/

正常申请注册即可,选择 sign up 进入账户注册页面

npm-fabao2.png

2、创建vue3项目Tbcode

👉搭建项目

yarn create vite NexusCode --template vue

// 安装依赖
yarn 

👉创建组件

<template>
  <div class="necode">
    <div 
      class="codebox"
      :style="{
        'background': codeback,
        'width': width + 'px',
        'height': height + 'px'
      }"
      @click="getCode(length)"
    >
      {{ codevalue }}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onMounted } from 'vue';

// 接收父组件传递的 props
defineProps({
  value: {
    type: String,
    required: false,
  },
  length: {
    type: Number,
    default: 4,
    required: false,
  },
  back: {
    type: String,
    required: false,
  },
  width: {
    type: Number,
    default: 120,  // 默认宽度为120px
  },
  height: {
    type: Number,
    default: 40,   // 默认高度为40px
  }
});


const codelength = ref(4);

// 响应式变量
const codevalue = ref(''); // 验证码值
const codeback = ref('');  // 验证码背景色

// onMounted 是 Vue 3 的生命周期钩子,类似于 Vue 2 的 created
onMounted(() => {
  codelength.value=length?length:codelength.value;
  getCode(codelength.value); // 获取验证码
});

// 新增试用码-前端随机生成方法
const getCode = (row) => {
  // 随机背景颜色
  const r = Math.floor(Math.random() * 256);
  const g = Math.floor(Math.random() * 256);
  const b = Math.floor(Math.random() * 256);
  const rgb = `rgb(${r},${g},${b})`;
  codeback.value = rgb;

  const arrall = [
    'A', 'B', 'C',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1', '2', '3', '4', '5', '6', '7', '8', '9', '0',
  ];
  let str = '';
  for (let i = 0; i < row; i++) {
    str += arrall[Math.floor(Math.random() * arrall.length)];
  }
  codevalue.value = str;
};
</script>

<style scoped>
.codebox {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800;
  line-height: 40px;
  display: inline-block;
  float: left;
  cursor: pointer;
  font-size: 24px;
  color: #fff;
  border-radius: 4px;
}
</style>

👉配置package.json

私人化配置

"private": true,
这就代表私人的包

公共包配置(这里我们使用这个)

{
  "name": "tbcode",
  "version": "0.0.2",
  "files": [
    "dist"
  ],
  "module": "./dist/tbcode.es.js",
  "main": "./dist/tbcode.umd.js",
  "type": "module",
  "exports": {
    ".": {
      "import": "./dist/tbcode.es.ts",
      "require": "./dist/tbcode.umd.ts"
    },
    "./dist/style.css": {
      "import": "./dist/tbcode.css",
      "require": "./dist/tbcode.css"
    }
  },
  "scripts": {
    "dev": "vite",
    "build": "vite build",
    "preview": "vite preview"
  },
  "dependencies": {
    "vue": "^3.5.18"
  },
  "devDependencies": {
    "@vitejs/plugin-vue": "^6.0.1",
    "vite": "^7.1.2"
  }
}

3、发布组件

👉版本名字

🍎名称规则

包名使用了@开头,一般使用@符号开头的包都是私有包,npm需要收费

加上--access public可直接发布组件,当成公有包,不需要支付费用

name:发布的包名,默认是上级文件夹名。不得与现在npm中的包名重复。包名不能有大写字母/空格/下滑线!

👉版本登录发布

Major version:大版本,代表破坏性变更。
Minor version:小版本,代表向后兼容的新功能。
Patch version:修订版本,代表 bug 修复和小改进。
🍎 版本发布
//查看当前用户是否登录
npm whoami 

//登陆
npm login 

// 或  npm addUser  

//部署
npm publish

👉发布名称冲突报错

下面就是名字被占用了

npm notice
npm notice package: Necode@0.0.2
npm notice Tarball Contents
npm notice 385B README.md
npm notice 169B dist/Necode.css
npm notice 2.0kB dist/necode.es.js
npm notice 1.3kB dist/necode.umd.js
npm notice 613B package.json
npm notice Tarball Details
npm notice name: Necode
npm notice version: 0.0.2
npm notice filename: Necode-0.0.2.tgz
npm notice package size: 2.1 kB
npm notice unpacked size: 4.4 kB
npm notice shasum: 6534df3352b5d299457dbff0b6e363b1b6ab6d4f
npm notice integrity: sha512-UZ1QGtymSFl73[...]rc1luwb77w/4Q==
npm notice total files: 5
npm notice
npm notice Publishing to 
  https://registry.npmjs.org/ with tag latest and default access
npm error code E400
npm error 400 Bad Request - PUT https://registry.npmjs.org/Necode - 
"Necode" is invalid for new packages
npm error A complete log of this run can be found in: 
C:\Users\admin\AppData\Local\npm-cache\_logs\2025-08-15T08_24_42_644Z-debug-0.log

👉更新名字,再次发布

npm publish提示信息如下

npm notice
npm notice package: tbcode@0.0.2
npm notice Tarball Contents
npm notice 385B README.md
npm notice 169B dist/Necode.css
npm notice 2.0kB dist/necode.es.js
npm notice 1.3kB dist/necode.umd.js
npm notice 613B package.json
npm notice Tarball Details
npm notice name: tbcode
npm notice version: 0.0.2
npm notice filename: tbcode-0.0.2.tgz
npm notice package size: 2.1 kB
npm notice unpacked size: 4.4 kB
npm notice shasum: 97d3dc40035c0e3fcbcb590704e7c0d531d9d16e
npm notice integrity: sha512-M4EQ/J8XRHZNT[...]CC0OwXVluzH8Q==
npm notice total files: 5
npm notice
npm notice Publishing to https://registry.npmjs.org/ with tag latest and default access
+ tbcode@0.0.2

搜索已经可以发现我们的npm包了

tbcode

👉更新版本

接下来我们传第二个版本包

添加一些关键词

// 发布一个小的补丁号版本
npm version patch
npm publish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到我们的关键词和版本信息了

Keywords
vuereacttbcodelintaibai林太白
npm version patch -m "xx"
【
    patch增加一位补丁号,
    minor增加一位小版本号,
    major增加一位大版本号
 】

👉取消版本

// 舍弃某个版本的模块  24小时使用这个即可(使用)
npm unpublish tbcode@1.0.0

// 舍弃某个版本的模块
npm deprecate my-npm@"< 1.0.8" "critical bug fixed in v1.0.2"

// 如何撤销发布
npm --force unpublish my_npm

4、使用

发布到 npm 后,安装使用自己封装的组件

安装依赖

npm i tbcode

//或者
yarn add tbcode

项目引入使用

import tbCode from 'tbCode'
import 'tbcode/dist/style.css'

app.component('Tbcode', tbcode) 


<Tbcode/>

问题以及处理

👉组件样式不生效,

问题就出现在下面两点

(1)组件的导出方式配置不对

(2)使用时候引入没有

// 导出方式配置
"exports": {
    ".": {
      "import": "./dist/tbcode.es.js",
      "require": "./dist/tbcode.umd.js"
    },
    "./dist/style.css": {
      "import": "./dist/tbcode.css",
      "require": "./dist/tbcode.css"
    }
},


// 引入使用
import 'tbcode/dist/style.css'

告别jQuery:2025年原生DOM操作最佳实践

作者 艾小码
2025年8月16日 07:49

随着现代浏览器对ECMAScript标准的全面支持,原生JavaScript已能高效替代jQuery的绝大多数功能。本文将深入探讨2025年DOM操作的核心优化策略,助你构建高性能前端应用。

一、选择器性能优化:querySelector陷阱与getElementById的抉择

querySelector的隐藏代价
虽然querySelectorquerySelectorAll提供了类似jQuery的CSS选择器语法,但其性能表现与选择器复杂度直接相关:

// 简单ID选择器
const elem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myId'); 

// 复杂嵌套选择器
const nestedItem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div.container > ul.list > li:first-child');

当解析复杂选择器时,浏览器需遍历DOM树进行模式匹配,消耗时间与DOM规模成正比。尤其在万级节点中频繁调用时,可能成为性能瓶颈。

getElementById的极致优化
专为ID查找设计的API具备显著优势:

// 直接通过哈希映射定位元素
const elem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Id');

浏览器内部维护全局ID索引,使得时间复杂度稳定为O(1)。测试表明,其执行速度比querySelector('#id')快约15-30%。

决策矩阵:何时选用何种API

场景 推荐API 性能依据
单元素ID查找 getElementById 直接访问哈希索引,零解析开销
简单类选择(单个元素) querySelector 仅需解析单类选择器
复杂组合选择 querySelectorAll 牺牲部分性能换取开发效率
动态元素集合 getElementsByClassName 返回实时HTMLCollection,响应DOM变化

实践建议:在循环或动画中优先使用getElementByIdgetElementsByClassName;复杂静态元素组可缓存querySelectorAll结果避免重复查询。

二、高效批量操作:DocumentFragmentwill-change的协同

DocumentFragment:离线DOM的原子化操作
作为轻量级虚拟容器,其核心优势在于:

const fragment = document.createDocumentFragment();

// 批量创建节点(不触发重排)
for(let i=0; i<1000; i++) {
  const li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
  li.textContent = `Item ${i}`;
  fragment.appendChild(li);
}

// 单次插入(仅1次重排)
document.getElementById('list').appendChild(fragment);

通过脱离文档流的特性,使中间操作完全避开渲染管线,将N次重排压缩为1次。实测显示,万级节点插入耗时从12s降至350ms。

will-change:GPU加速的预优化
当需要对现有元素进行连续动画时,CSS提示可触发硬件加速:

.animated-element {
  will-change: transform, opacity; 
  transition: transform 0.3s ease-out;
}

此声明通知浏览器预先将元素提升至独立合成层,避免后续transform/opacity变化引发重排。但需注意过度使用会导致内存暴涨。

双剑合璧技术方案

  1. 静态节点批量插入
    DocumentFragment创建 → 填充内容 → 单次挂载DOM
    (适用:列表初始化、大块模板渲染)

  2. 动态元素连续动画
    添加will-change提示 → 使用transform/opacity驱动动画 → 动画结束移除提示
    (适用:拖拽、滚动特效、渐变过渡)

关键警示will-change应作为最终优化手段,而非预防性添加。过度使用将导致层爆炸(Layer Explosion),移动设备内存开销可超300MB。

三、虚拟滚动:万级列表渲染的核心实现

虚拟滚动通过动态可视区域渲染破解性能困局,核心流程:

1. 布局引擎(Layout Engine)

const container = {
  clientHeight: 800,   // 可视区域高度
  itemHeight: 50,      // 单项预估高度
  bufferSize: 5,       // 渲染缓冲项数
};

// 计算可见项索引
const startIdx = Math.floor(scrollTop / itemHeight);
const endIdx = startIdx + Math.ceil(clientHeight / itemHeight) + bufferSize;

2. 动态渲染(Dynamic Rendering)

<div class="viewport" style="height:800px; overflow-y: auto">
  <!-- 撑开总高度的占位符 -->
  <div class="scroll-holder" style="height:${totalItems * itemHeight}px"></div> 
  
  <!-- 仅渲染可视项 -->
  <div class="visible-items" style="position:relative; top:${startIdx * itemHeight}px">
    ${visibleItems.map(item => `<div class="item">${item.text}</div>`)}
  </div>
</div>

3. 滚动优化(Scroll Optimization)

  • 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节流滚动事件
  • 持久化已渲染节点避免重复创建
  • 异步加载非可视区数据

性能对比(渲染10,000项)

方案 初始化时间 滚动帧率 内存占用
传统全量渲染 4200ms 8fps 850MB
虚拟滚动 380ms 60fps 95MB

进阶技巧:结合IntersectionObserver实现懒加载,使用ResizeObserver处理动态项高,并采用渐进渲染策略避免跳帧。

四、架构启示:现代DOM操作核心原则

  1. 选择性优化
    仅对滚动容器动画高频区等关键路径实施虚拟化,避免过度工程化

  2. 读写分离
    集中执行样式修改后统一读取布局属性,防止强制同步布局(Forced Synchronous Layout)

    // 错误示范(读写交错)
    elements.forEach(el => {
      el.style.width = (el.offsetWidth + 10) + 'px'; // 触发重排
    });
    
    // 正确做法(批量写 → 批量读)
    elements.forEach(el => el.style.width = '110%');
    const newWidths = elements.map(el => el.offsetWidth);
    
  3. 分层渲染策略

    // 首次加载 → 数据量>500 → 虚拟滚动+骨架屏 → 滚动时增量加载
    // 首次加载 → 数据量<500 → 全量渲染 → 常规交互
    

2025年最佳实践组合

  • 选择器getElementById + 缓存querySelectorAll
  • 批量操作DocumentFragment + CSS contain:content
  • 长列表:虚拟滚动 + IntersectionObserver
  • 动画will-change + transform硬件加速

原生DOM操作并非简单替换jQuery语法,而是重新理解浏览器渲染管线。通过精准选择API、利用硬件加速、动态加载策略,即使处理十万级DOM也能保持60fps流畅体验。在前端框架盛行的今天,掌握原生能力仍是性能优化的终极底牌。

Next.js 嵌套路由与中间件:数据与逻辑的前哨站

作者 LeonGao
2025年8月16日 09:28

在现代 Web 应用的世界里,路由是城市道路,中间件是守在路口的警察,确保一切交通有序、安全。
Next.js 则是那位既懂交通规则、又能修路铺桥的工程师——你不仅可以在它的路网上自由嵌套路线,还可以让中间件在用户抵达目的地前对他们的身份、行李、甚至心情(如果你愿意)做检查。


一、嵌套路由的本质

在 Next.js 中,文件即路由的哲学让你少了很多配置文件的负担,但当你需要结构化复杂页面时,嵌套路由就派上了用场。

比如,你有一个博客系统:

/app
  /blog
    /page.js
    /[slug]
      /page.js
  • /blog → 博客列表页
  • /blog/[slug] → 某篇博客详情页

底层原理:

  • Next.js 会遍历 app 目录下的文件夹结构。
  • 目录名映射为 URL 路径,[param] 形式表示动态路由。
  • 嵌套文件夹会形成嵌套路由,父级路由可以包含 Layout,用来统一头部、底部、导航栏。

Layout 嵌套机制

// app/blog/layout.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BlogLayout({ children }) {
  return (
    <div>
      <header>Blog Header</header>
      <main>{children}</main>
    </div>
  );
}

这样 /blog/blog/[slug] 都会共享这个 BlogLayout,底层是组件树递归渲染,Next.js 会为每一层 Layout 建立独立 React 节点,从而实现父子关系。


二、中间件(Middleware)的使命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高档餐厅(网站),中间件就是门口的保安——

  • 检查身份证(鉴权)
  • 检查预订记录(权限控制)
  • 检查是否穿正装(条件跳转)
  • 甚至可以把迟到的人送去别的餐厅(重定向)

中间件的运行时机

  • 请求到达页面组件之前
  • 运行在 Edge Runtime(轻量、低延迟,全球分布)。
  • 可以读取和修改请求、响应。

底层机制

  • 你在项目根目录(或子目录)下放置一个 middleware.js 文件。
  • Next.js 会在构建时将它编译为 Edge Function。
  • 每次请求进入匹配的路径时,都会先经过中间件逻辑。

三、实战:嵌套路由 + 中间件

假设你有一个 /dashboard 路由和它的嵌套页面 /dashboard/settings,你想在用户进入这些页面前检查是否已登录。

目录结构:

/app
  /dashboard
    /page.js
    /settings
      /page.js
/middleware.js

中间件示例:

// middleware.js
import { NextResponse } from 'next/server';

export function middleware(req) {
  const token = req.cookies.get('token');
  
  if (!token) {
    // 未登录则跳转到登录页
    return NextResponse.redirect(new URL('/login', req.url));
  }
  
  // 已登录则放行
  return NextResponse.next();
}

// 限制中间件只匹配 dashboard 路由
export const config = {
  matcher: ['/dashboard/:path*']
};

四、嵌套路由与中间件的协作

嵌套路由提供结构化的页面层级,而中间件提供请求入口的守卫
就像机场一样:

  • 嵌套路由 → 航站楼结构(国际、国内、贵宾厅等分区)
  • 中间件 → 安检口(拦截违禁品、核对身份、放行)

好处:

  1. 安全:中间件阻挡未授权用户。
  2. 体验:减少无意义的页面渲染。
  3. 性能:Edge Runtime 在边缘节点直接处理,不必每次回到主服务器。

五、最佳实践建议

  1. 中间件逻辑要精简

    • 它运行在边缘节点,不适合做大量计算。
    • 适合做快速判断、重定向、设置 cookie。
  2. 嵌套路由中 Layout 复用 UI

    • 避免重复代码,让不同子页面共享样式和结构。
  3. 分层控制

    • 根目录 middleware.js 管全局规则。
    • 子目录 middleware.js 处理局部规则(Next.js 13+ 支持子目录中间件)。

六、幽默的尾声

嵌套路由像一座大厦的楼层结构,
中间件是大门口的保安,
而 Next.js 是那位能帮你造大厦、请保安、装电梯的承包商。

有人会问:
“那如果我没中间件,直接让所有人进来会怎样?”
——那就像把你家 Wi-Fi 密码贴在电梯里,很快就会发现隔壁邻居比你还熟悉你的路由结构

AI UI 数据展示:Chart.js / Recharts + AI 总结文本的艺术

作者 LeonGao
2025年8月16日 09:25

在现代 Web 应用的世界里,数据展示早已不再是枯燥的表格,而是一场视觉盛宴。
就像数据是食材,AI 是大厨,Chart.js / Recharts 是精致的餐具——最终的 UI 是那道端上用户桌面的米其林级菜肴

本篇文章,我们将从底层原理到代码实践,一起探讨如何用 Chart.js / Recharts 绘制出优雅的数据图表,并用 AI 自动生成人类可读的总结文本


一、为什么 Chart.js 和 Recharts 是好搭档?

在前端图表界,Chart.js 和 Recharts 有点像两个性格不同的朋友:

  • Chart.js

    • 优势:轻量级,原生 Canvas 渲染,动画丝滑。
    • 适合场景:需要快速渲染高性能、交互不太复杂的图表。
    • 底层机制:直接操作 <canvas>,用 2D 渲染上下文绘制像素。
    • 缺点:配置复杂时需要更多手动调整。
  • Recharts

    • 优势:基于 React 组件化开发,易维护,语义化强。
    • 适合场景:React 项目里快速搭建交互性强的图表。
    • 底层机制:基于 D3.js 的计算和 SVG 渲染(矢量图,缩放不失真)。
    • 缺点:在大量数据点时性能可能逊色于 Canvas。

一句话总结

Chart.js 是“性能小钢炮”,Recharts 是“优雅绅士”,你可以根据业务场景选择或混用。


二、AI 在数据展示中的角色

如果 Chart.js 和 Recharts 是负责画画的,那 AI 就是旁白解说员

为什么需要 AI 文本总结?

  • 人眼对趋势敏感,但 AI 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告诉你结论
  • 当用户面对一堆数据曲线时,AI 可以说:“看!这个月的销售额比上月增长了 35%,并且主要得益于东南亚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AI 的底层工作逻辑:

  1. 获取数据(JSON / API)。
  2. 特征提取:计算平均值、最大值、趋势变化率等。
  3. 语言生成:将这些特征喂给 AI 模型(如 GPT-4、Claude),让它用自然语言总结。
  4. 输出优化:控制字数、调整语气、加上商业或技术背景。

三、数据流的底层原理

一个典型的 AI UI 数据展示系统,数据流是这样的:

[ 数据源 API ][ 前端获取数据 fetch() ][ 数据处理:统计、归一化 ][ Chart.js / Recharts 渲染 ][ AI 调用接口生成总结文本 ][ 页面展示:图表 + 文本 ]

在底层实现里,Chart.js 会直接操作 Canvas 的像素点,而 Recharts 会在 DOM 中生成 <svg> 标签,并通过 D3.js 计算坐标和路径。

AI 部分则通常通过 HTTP 请求调用 LLM API,比如:

const summary = await fetch('/api/ai-summary', {
  method: 'POST',
  body: JSON.stringify({ data }),
});

在服务器上,你可能用 OpenAI API:

import OpenAI from 'openai';
const openai = new OpenAI();

const aiText = await openai.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 "gpt-4o-mini",
  messages: [
    { role: "system", content: "你是数据分析师,帮我总结趋势" },
    { role: "user", content: JSON.stringify(data) }
  ]
});

四、实战示例:Chart.js + AI 总结

假设我们有一组销售额数据(按月份),我们先用 Chart.js 画出来,再调用 AI 给出文字总结。

import { Chart } from 'chart.js';

// 模拟数据
const salesData = [120, 140, 180, 160, 200, 250, 300];
const labels =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 1. 绘制图表
new Chart(document.getElementById('salesChart'), {
  type: 'line',
  data: {
    labels,
    datasets: [{
      label: 'Monthly Sales',
      data: salesData,
      borderColor: '#4CAF50',
      fill: false
    }]
  }
});

// 2. 请求 AI 总结
async function getAISummary(data) {
  const res = await fetch('/api/ai-summary', {
    method: 'POST',
    body: JSON.stringify({ salesData: data })
  });
  const { summary } = await res.json();
  document.getElementById('summary').innerText = summary;
}

getAISummary(salesData);

五、Recharts + AI 总结(React 版本)

import { LineChart, Line, XAxis, YAxis, Tooltip } from 'recharts';

const data = [
  { month: 'Jan', sales: 120 },
  { month: 'Feb', sales: 140 },
  { month: 'Mar', sales: 180 },
  { month: 'Apr', sales: 160 },
  { month: 'May', sales: 200 },
  { month: 'Jun', sales: 250 },
  { month: 'Jul', sales: 300 }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alesChart() {
  return (
    <>
      <LineChart width={500} height={300} data={data}>
        <XAxis dataKey="month" />
        <YAxis />
        <Tooltip />
        <Line type="monotone" dataKey="sales" stroke="#4CAF50" />
      </LineChart>
      <div id="summary">AI 正在生成总结...</div>
    </>
  );
}

在 React 中,可以用 useEffect 触发 AI 总结的 API 调用,将数据传过去,再更新到 summary 状态中。


六、幽默的收尾

传统的数据展示是“看图说话”,
AI + 图表的组合是“看图不用说话,AI 替你说完”。

当 Chart.js 像年轻的涂鸦艺术家用画笔在 Canvas 上狂飙,
Recharts 则是那位戴着圆框眼镜、温文尔雅的 SVG 绘图师。
而 AI,就像后台的那位戏精,随时准备为你的数据配上旁白——
甚至会夸张地说你是下一个商业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