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7月4日虎嗅网

专骗国人的中国汉堡,塔斯汀为啥卖不动了?

2025年7月4日 11:37

塔斯汀曾靠中国汉堡风靡一时,主打“国人胃口”,把宫保鸡丁、梅菜扣肉塞进现烤汉堡胚,20元的亲民套餐一度让肯德基、麦当劳都靠边站。然而不过几年光景,这个掀起中式汉堡风暴的品牌就已经在喧嚣过后显露出疲态,塔斯汀做错了什么?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高通,被中国车圈“卷”飞

2025年7月4日 08:51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从历史经验看,高通在特定赛道的表现,最终“决定权”往往不在自己手里:在智能手机的黄金十年,是三星、小米们的极致探索,成就了骁龙的霸主地位;而在PC市场,微软与传统软件生态的步调迟疑,也让高通的Windows on ARM战略至今未能真正突破。


当战场转移至智能汽车,“决定者”的角色再次出现,顺势落在了中国汽车行业众多的智驾参与者头上。


中国智驾伙伴,推着高通往前走



6月底,高通再次在苏州举办了“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


在这场活动上,一幅完整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图谱被精准地呈现出来。与会者名单本身就是一份宣言:从零跑、上汽通用、北汽等整车厂,到卓驭、Momenta、元戎启行与博世这样的核心一级供应商(Tier1),再到几乎覆盖所有细分领域的软件合作伙伴,高通的座上宾囊括了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角色。


然而,与智能手机时代高通定义行业范式、引领技术演进的“固定模式”不同,进入智能驾驶时代:中国合作伙伴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反倒成为了整个生态的主要推动者。一个最明显的迹象,在于一众中国合作伙伴在实际解决方案打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举一个核心例子。


此前,高通汽车业务非常强调产品的具体角色定位。比如,去年发布的最新座舱(Cockpit Elite)与智驾(Ride Elite)平台虽源自相同的技术根基,但在设计目标、性能侧重和功能实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的几个主要解决方案诸如8620、8650、8775也都有清晰的能力层级和用途定位,可以说,过去的规划均由高通主导。


然而,近期发布的骁龙 8797 芯片打破了这一惯例。它并未如传闻所言成为纯粹的智驾芯片,而是定位为灵活的 “融合中央计算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该芯片不再人为划分座舱与智驾功能域,实现了关键任务的隔离与单芯片的通用化部署。


在虎嗅汽车看来,原因有二。首先,新一代芯片的算力大幅提升,骁龙 8797 的稀疏等效算力预估超过 700TOPS,足以同时满足座舱和智驾的性能需求。其次,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合作伙伴在智能驾驶领域带来的发展压力。


这种压力和趋势在市场上已初见端倪,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尽管高通同期发布了新一代座舱平台芯片 8397,但部分合作伙伴为追求更强的 AI 性能,已选择 “一步到位”,直接将算力更强的 8797 应用于座舱域的解决方案中。


这种对更强性能的渴望,在合作伙伴的方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德赛西威就直接展示了采用8797芯片的下一代旗舰座舱域控平台G10PH,主打在完成座舱传统现实和交互任务之余,进一步搭载更为强大的端云一体大模型以实现多种智慧场景的落地;零跑汽车更是直接官宣,其首发搭载8797的车型将采用 “座舱 + 智驾” 双8797方案。


相比之下,小米的做法更为彻底,甚至可以说是 “离经叛道”。它将消费级的骁龙8Gen3芯片引入座舱,并与英伟达Thor芯片深度整合,实现了跨品牌、跨层级的芯片融合。



小米在其 “四合一域控制器” 技术专利中解释了此举的原因:现有架构集成度低、协同少、硬件资源重复配置,且芯片选型受限。这一评价不仅仅指向了高通,也指向了英伟达在内的其他智驾芯片厂商。


除了对芯片能力的要求,中国伙伴在解决方案的推进节奏上也给高通带来了巨大压力。虎嗅汽车在峰会现场与多家伙伴沟通过程中,有三点反馈频繁出现——


  • 高通的产品落地速度并非行业顶尖。以8797为例,其量产节点预计在2026年初,节奏上慢于同级竞品;

  • 高通今年的主力产品8620、8650和8775,在算力上已面临英伟达Thor、地平线J6P等新方案的冲击;

  • 高通的智驾生态与软件支持仍不及英伟达,但合作伙伴普遍能以自身能力弥补差距,他们更希望高通能加速硬件迭代。


这些评论与期望,高通自己心里应该也有数。


不过,一家同时拥有英伟达和高通解决方案的智驾Tier1供应商也向虎嗅汽车表示:高通之前的智驾软件工具链的确比不过英伟达的积累,过去生态之间的壁垒也无法将成果轻易转移(例如用英伟达训练的模型直接转移到高通上进行推理);但由于代码全部打包进了大模型,接口和输出反而都简化了,现在云端用英伟达GPU训练,然后车辆终端用高通推理也是完全可行的。


由此,目前形成的市场格局是,高通可以更专注于芯片的设计、研发与量产。即便其开发支持不完美,也能借助中国合作伙伴的软件能力,在市场中找到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 “全民智驾” 浪潮中,高通的8620和8650芯片迅速成为市场热点,是英伟达Orin-X和地平线J6M之外的主流选择。许多智驾软硬件能力相对薄弱的传统车企,正是看中了 “高通硬件+中国伙伴软件” 方案的性价比与实际效果。


芯片型号 厂商 芯片定位 AI算力 芯片工艺
Thor-X 英伟达 旗舰 2000TOPS 4nm
Thor-U 英伟达 旗舰 700TOPS 4nm
Orin X 英伟达 高端 254TOPS 7nm
SA8797 高通 高端 700TOPS 不详
SA8397 高通 高端 640TOPS 不详
SA8650 高通 高端 200TOPS 4nm
SA8775 高通 高端 144TOPS 4nm
SA8620 高通 中端 100TOPS+(等效) 4nm
J6M 地平线 中端 128 7nm
Orin N 英伟达 中端 84 7nm
J6E 地平线 入门 60 7nm
TDA4VN TI 入门 32 16nm

来源:产业链和网络信息整理


再加上高通在目前市场竞争中的中阶优势地位,在100~250TOPS这个算力范围,高通由移动平台技术延伸而来的智驾产品,普遍在成本和能耗比表现上比较突出。从今年年初,越来越多国内智驾供应商、车企通过对AI大模型的蒸馏,成功用这些算力“相对有限”的解决方案,搞定了“城区NOA”的智驾辅助驾驶能力。



在今年3月的一次媒体体验中,虎嗅汽车就曾乘坐过由卓驭的 “10摄像头 + 高通8650” 的卓驭成行平台3.0+。在整个试驾过程中,整套智驾系统表现充分良好,没有发生智驾降级;在道路上的行驶能够做到高效的跟车,也能够流畅地进行车道切换。整体驾驶风格足够 “端” 味,在实际操作习惯上也足够 “像人”。


纵观目前市面上公开的智驾芯片可选项(排除入华为生态才能用的昇腾610),在这个算力范围,目前可用的解决方案有且仅有地平线的J6M、英伟达的Orin X和高通的三款(8620、8650、8775)。相比高通的三款解决方案,英伟达2021年面世的Orin-X至今仍为7nm工艺制程,通常只能以更复杂的水冷方式散热(高通方案基本主动风冷散热就足够)


换言之,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大概率只有地平线J6M一款芯片,能和高通的三款芯片争夺 “中阶算力甜区” 的霸主。这一市场层面的局部竞争优势,完全是中国合作伙伴们“带”着高通往前跑的结果。


“中国策源地”,一场自下而上的全球汽车革命


表面上看,是中国市场的极致内卷,将高通 “逼” 成了一个跑得更快的自己。但更深层次的现实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全球汽车产业革命正在发生。中国的 “卷”,已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一场多维度、高强度的创新马拉松。


具体到实际维度中:


  • “卷”能力:当德国车企还在谨慎测试高速公路辅助驾驶时,中国车企已将 “通勤 NOA”(城市领航辅助)作为标配,开始攻关 “无图” 方案、挑战城中村等极限场景。

  • “卷”速度:一款全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从 48 个月压缩到 24 个月甚至更短。智能驾驶的软件算法,可以像手机 App 一样,通过 OTA 每周迭代升级。

  • “卷”成本:如何用过去一半的成本,实现比特斯拉体验更好的智能泊车?如何将激光雷达的价格打下来,并让其真正发挥价值?这些都是中国工程师每天面临的课题。



高通技术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Anshuman Saxena在峰会上以“汽车架构变革”这个切口,展示了中国的引领者地位,从在过去的3年间,中国(图标中的橙色部分)在汽车架构的多个变革领域中,都身处最前列。


这种极限压力环境,反而成为了创新的最佳 “培养皿”。它倒逼所有参与者,包括芯片巨头,必须放弃安逸、自上而下的传统研发模式,转向更敏捷、更贴近市场的共进化范式。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借助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球玩家最重要的议题。


高通技术公司汽车、工业及嵌入式物联网事业群总经理Nakul Duggal更是在媒体采访环节中直言:“回到五六年前,在第三代座舱平台(骁龙 8155)上,我们主要是先与全球生态系统合作,然后这些产品才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我们首先支持中国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方案,凭借在这里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也将进一步帮助我们扩展至全球市场。”


这种关键性的转变绝非高通一家,头部的全球车企也已经都行动了起来,大致逻辑都是一致的:将中国市场剥离出来,由中国本土的合资方和资源进行独立运作;在打造能够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之余,为全球车企海外目前受阻的新能源变革走出另外一条路。


就在上个月,广汽丰田的动作就很标志性:下一款中国专属车型“铂智7”除了继续采用“中国自研”的策略,还一口气跟华为、Momenta、小米这三家如今中国车圈最火热的伙伴实现了合作:其中华为提供了配备 15.6 英寸的中控显示屏和最新一代的鸿蒙座舱 5.0;Momenta提供了全新迭代的飞轮大模型,带来了业界最前沿的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小米则带来了车载生态的拓展和开放,小米PAD、车载音响等配件都将会在铂智产品上实现应用。


从高通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丰田与华为、小米的深度携手,这些都已不再是孤立的市场策略,而是汇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行业洪流。对于所有全球玩家而言,“在中国,为中国” 已经从一道选择题,变成了关乎未来竞争力的必答题。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昨天 — 2025年7月3日虎嗅网

为啥无摩擦的直线电机减震器,让国外底盘优势一去不复返?

2025年7月3日 13:40

能悬浮、无摩擦的直线电机作为减震器量产后,实现了z轴5毫秒响应+1毫米精准控制,此时的电动车能达到的舒适与操控极限,已经让老牌燃油车们引以为傲的底盘优势一去不复返。本期视频就来讲讲直线电机减震器和其他主流减震器的不同。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昨天以前虎嗅网

多少老戏骨,正在悄悄劣化

2025年7月2日 19:11

许多曾被奉为演技保障的老戏骨,如黄渤、倪大红、张涵予、张国立等,近年纷纷陷入角色重复、演技下滑甚至“温吞”敷衍的怪圈,不再自带高光。内娱泡沫下“老戏骨”还是成了易碎符吗?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65亿美元豪赌,OpenAI掀起掌心智能革命

2025年7月2日 10:20

你对AI的认知是否还停留在云端的“隔空对话”?事实上一场将智能攥在掌心的革命在OpenAI豪掷65亿美元收购苹果传奇设计师Jony lve的io公司之后已悄然爆发。关于“智能设备该如何存在”的认知颠覆也在席卷整个AI行业,今天就来聊聊这场从“云上”到“掌心”的AI革命。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沙特阿拉伯:向中国和美国出售未来?

2025年7月1日 20:00

NEOM不是城市,是一个国家级PPT。一堵500米高的镜面墙,9万亿美元预算,换来2.4公里的烂尾。沙特王储将国家财政、信用与未来,全部压在一座沙丘幻影上。这不是改革,这是信仰试炼。一个国家,能用幻想扛多久?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曾火过海底捞的呷哺呷哺,为啥没人吃了?

2025年7月1日 18:30

曾经的小火锅之王,如今连续4年亏损共计11.83亿,市值蒸发97%,呷哺呷哺为什么跌落神坛?当年凭人均二三十的良心价,让学生党和打工人实现火锅自由,麻酱蘸料和咖喱锅底圈粉无数,稳坐火锅界顶流,如今性价比被旋转小火锅碾压,口碑遭海底捞吊打。曾经的小火锅之王呷哺呷哺为何会变得这么惨?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马斯克、特朗普为何总是分分合合?

2025年7月1日 16:00

站在资本和政治博弈的角度去看马斯克和特朗普的情感闹剧,就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结盟、闹掰,然后又藕断丝连。在权力结构固化的美国上层社会里,这两个政治、财阀资源都有限的人,一度是彼此唯一的依靠。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禁酒令下,中高端餐饮何去何从?

2025年7月1日 13:30

“禁酒令”对餐饮的影响很大,但没有“禁酒令”,这几年中高端餐饮、传统酒楼的日子也不好过。难道高端正餐早已积重难返?到底如何才能杀出重围?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电诈之癌,流窜全球

2025年7月1日 07:00

电诈早已不是小黑帮能玩转的生意,背后站着的是科技公司甚至国家机器。今天韭菲特带你看进入2025年之后,全球电诈行业新格局。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十年一药,一口气看懂医药的发展逻辑

2025年6月30日 18:00

“国产药无效,进口药天价”曾让无数家庭崩溃,仿制药占据市场,创新药稀缺,老百姓对国产药普遍不信任。这些年医药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从未来可期变成了狗都不玩?是什么让医药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今年会是医药行业结束寒冬的拐点吗?中国的创新药是否会迎来DeepSeek时刻?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大模型终局已至,第二梯队集体消失?

2025年6月30日 17:19

AI无悖论现场!陈果断言大模型第二梯队将集体消失,智谱吴玮杰认为六小虎早就分野,陈庆春认同:智能体将取代操作系统!三方激辩3小时,竟发现巨头早已垄断所有流量入口......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你的第一辆车,不该让算法说了算

2025年6月30日 12: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路饮冰室,作者:二号伙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轻人对车的初渴望,从来就不是因为“刚需”。


它常常起源于某种想象,某种参与时代的方式。



我的第一辆“车”不是汽车,而是一辆山地自行车。上大学那会儿,身边稍微宽裕点的同学都买了美利达、捷安特,骑行开始成为一种“潮流”。我咬咬牙、花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山地车,美利达公爵600,这完全是一种越级的非理性消费。


它象征的是某种“同步”:我也在参与这个时代,我也配拥有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但它只陪了我三个月,就在一次前往食堂后被偷走了。


那之后,我又买了一辆更贵的挑战者300,加入了骑行社团,学会了玩非铺装的土路。往后的十年间,我在深圳、北京、杭州辗转,它一直都在”。它就像一位朴素但沉稳的伙伴,陪我走过深南大道、青年路、文一西路,也见证我从风的少年,变为疯的牛马。



而第二辆是真正的“汽车”,是一辆摩托车——本田的CB400F街车。原因依然不复杂:那时,我刚来杭州工作,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太多刷屏的“女骑摆拍”“风与自由”,加上杭州本就是摩托制造重镇、有浓厚的骑行氛围,看到园区不少同事都骑着各式摩托通勤,有大佬的水鸟,也有中佬的川崎、凯旋,这种“好像不骑一下就错过人生”的情绪,构成了购买冲动。唯一让人觉得诧异的是春风跟雅马哈的旗舰店,竟然开在限摩的西湖区。


但真实的情况是:它绝大多数时间与小区的电动车为伴、饱受风吹日晒。我当然也骑着它去过不少地方,跑遍了杭州周遭的不少山头,但喜欢不代表是真的“刚需”,三年间只跑了不到5000公里。它是一次情绪消费,一次算法加强下的审美幻觉,一种“我也该拥有”的心理暗示。


看来,我也是时候换踏板了(笑)


(帅是真帅,少是骑得真少)



把车卖成一种“生活方式”,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20世纪初的美国汽车工业,就会发现:福特不仅把T型车送上了流水线,更重要的是——它把“有车”这件事,变成了普通中产生活的一部分。


再往后,厂商们不断构建出一种新的叙事:拥有车的人,更独立、更体面、更自由。


这不仅是产品宣传,也是社会叙事的再造。


厂商、媒体乃至政策导向,都在共同营造出一个闭环:你应该买车,你值得更好的车,车是你社会阶层的象征,是你迈入成年、拥有自由生活的标志。


当年在美国是如此,后来的日韩,如今的中国汽车,也沿用了这一套语法。“你配拥有更好的车”这个逻辑,从未离开过。


互联网造车的“成功”,只是让这一套包装更轻盈、更高效、更短路径——让人从看到,到想买,到下单,只需要一场发布会,一轮热搜,一个算法推荐。


但不同的是: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广告,而是系统性的“心理暗示”。它不只告诉你买车好,还知道你什么时候最想买,用什么方式能让你“上头”、下单。


这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在今天已经不是文化,而是计算结果。


最近某粮厂发布的SUV,依然在延续“科技电子时代”的语言风格。标准版=友商的Max、Ultra版,性能封顶、吊打友商、买到就是赚到……整场发布会的气质,像极了某款旗舰手机的登场。


但问题是:车不是手机——它不能“买了再试试”——也不支持“一年一换”。


它不是某个流行算法推荐下的轻决策,而是一件价值数以十万的沉重商品,牵扯到安全、保养、贬值、空间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匹配,需要车主有充分的消费认知与良好的驾驶修养。


这些厂商当然懂产品,但更懂的是“制造购买欲望”这件事——从智能手机起家,它的逻辑就是极限压价+配置给满+制造热度。如今这一套被迁移到了汽车领域,让“买车”这件事,也变得轻如羽毛,像是“就等着提车发朋友圈”。


但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当买一辆车的决策变得不再沉重,甚至买车可以被当成“社交货币”来推销,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们当然承认,互联网企业造车有它的独特优势。


从品牌号召力,到供应链整合能力,再到如手机发布会一般的“首发仪式感”——一台定价20多万元的中型电动SUV,像是一款“旗舰机”一样被下单,被排队,被捧上热搜。


这是算法红利的顶点时刻,也是互联网公司最熟悉的胜利法则。


但也正因为“买车”变得如此轻易,许多原本需要长期理解、慎重决策的事情,被过度简化成了一种“情绪消费”。


比如智能辅助驾驶。


这项仍在不断测试、迭代、存在众多边界条件的技术,在短视频平台上被大量包装为“遥遥领先”、“高速神器”等描述。尤其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算法极易将这类视频推送到同一类兴趣画像的受众——它没有筛选谁更理性,谁更冲动。


而一旦这种过度自信被移植到真实道路上,后果就可能十分沉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涉及年轻车主使用辅助驾驶不当的行为、酿成重大事故的案例,陆续发生在各类新能源车上。这反映出:用户的认知与驾驶习惯,并没赶上突飞猛进的技术进程,甚至还有不少的脱节跟错位。


互联网企业带来了新的造车逻辑,也需要承担新的用户教育责任。在车这种关乎生命安全的商品面前,技术的进步远快于公众认知的普及,而这正是需要企业与社会共同警惕的“速度差”。



我不是在劝退大家,别拥有第一辆车。


我完全理解第一辆车对年轻人的意义。它代表着独立出行、探索边界、成年礼般的自由感;它是个人空间的延伸,也提供了一次远行的理由。但问题是:第一辆车该属于你思考后的选择,而不是算法喂给你的共识。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我曾多次被“看起来正确”的集体无意识裹挟:但反思之后我才发现:很多选择并不是“我真的需要”,而是“我好像该拥有”。


这才是所有第一辆车的隐喻意义: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次决策能力的显影。


我想说的是——如果第一辆车在今天比过去更容易拥有,那我们就更该学会辨别:到底是你选择了它,还是你只是被推着走?


你可以因为热爱驾驶而买一辆摩托车,也可以因为向往远行而购入一辆电车。但千万别只是因为短视频上刷多了、朋友圈里晒多了、发布会的Keynote过于煽情,就让“买车”变成一次情绪消费的满足。


第一辆车的意义,不该是别人的愿景投射,而应源自你生活的回响。


在这个什么都讲“智能”的时代,愿你的判断,依然保持人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路饮冰室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巨头豪赌,服务机器人成下个终端入口?

2025年6月30日 11:29

机器人要开始抢人类的饭碗了?当清扫机器人在商场穿梭,引导机器人现身医院,地铁配送机器人上街送外卖,外卖骑手、保安保洁们开始集体焦虑了,他们真能取代服务型工种吗?今天就来聊聊服务机器人。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特斯拉没牌打了

2025年6月30日 07:02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德州指定区域启动内测。用于测试的20辆Model Y搭载FSD 13系统。但在马斯克心目中,未来Robotaxi的核心载体是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他希望2027年有百万辆无人出盘车上路。


6月23日凌晨(周一),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了官宣,股价当天白飙升8.23%。但随后两个交易日跌掉了所有涨幅。说明市场对马斯克的故事有重重疑虑。


近年来,特斯拉核心业务疲软,销量上不去、新车出不来、利润在缩水,FSD订阅收入增长极为缓慢。至于人形机器人,Model 2/Q、Cybercab销量不及预期、4680电池量产拖了几年,投资人凭什么相信Optimus能迅速量产、撑起特斯拉的万亿估值?


Model Y和FSD 13都是现成的,拿来搞Robotaxi测试,唤起投资人对“打开万亿级出行市场”的憧憬,马斯克貌似打出最后一张牌。


根据陆续传出的消息,Robotaxi内测状况频发:误入对向车道、突然急刹、在路口或六车道路中央让乘客下车、打左转向灯却直行……由于坐副驾的安全员及时接管,没有造成事故。


乐观地说,Robotaxi打开“万亿级出行市场”是远水不解近渴。悲观地说,马斯克已经没牌了!


销量失速的根源是创新能力衰退


特斯拉交付量从快速增长到失速:


2017年,特斯拉交付首次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6%;

2018年,交付24.6万辆、同比增长138%;

2019年-2023年,增速持续回落,但保持在两位数。2023年,交付181万辆、同比增长37.7%;

2024年.交付179万辆、同比下降1.1%;其中Q1、Q5销量分别下降8.5%、4.8%;

2025年Q1,特斯拉约33.7万辆、同比下降13%。

 


2025年4月,特斯拉在全球市场“败退”——在中国下降6%、在德国下降46%、在英国下降62%……


特斯拉交付增长乏力的原因显而易见:


第一,主打车型Model 3/Y迭代不及时、消费者审美视疲劳。2016年上市的Model 3,直到2023年才推出改款(不是换代);2019年发布的Model Y,直到2025年1月才推出改款(不是换代)。


第二,价格更亲民、潜在市场更大的车型迟迟拿不出手。2020年9月,马斯克声称“三年内推出” 比Model 3/Y定位更低的车型(尺寸缩小15%),但发布日期一推再推。


特斯拉创新能力已然大不如前。Model 3/Y升级换代都成问题,人形机器人有多少胜算?


2025年2、3月,多个信源声称Model Q将于6月25日正式发布。看来特斯拉打算用一款定价低于Model Y的SUV提振销量。


2025年5月22日,小米发布对标Model Y的Yu 7。


6月23日,马斯克发出Robotaxi内测消息。效果不错,没人想起Model Q。


6月26日,公布了Yu 7售价:25.35万(标准版)至32.99万(Max版)。据小米官方透露,开放预定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特斯拉Model Q出不来,Model Y又被“抄了后路”。至少在中国市场,Model Y的好日子结束了。


盈利能力被碾压


1)整车销售毛利润率跌破10%!


2017年,Model 3大规模交付前,特斯拉单车均价、成本分别为高达8.2万美元/辆、6.5万美元/辆;


随着Model 3/Y放量,特斯拉单车均价一路下滑,但毛利润率却节节攀升,充分展现规模效应。


到2021年,交付量是2017年的9倍。尽管单车价格降至4.7万美元/辆,毛利润率却攀升到25.9%。


2023年、2024年,因销量滞涨、价格战影响,毛利润率先后跌破20%、15%两个重要关口。



2025年Q1,整车销售收入129.3亿美元、成本114.6亿,毛利润仅14.6亿美元,毛利润率11.3%。但实际情况更糟:


特斯拉将FSD(Full Self-Driveries)订阅费列为“递延收入”,在整车销售中确认。例如2025年Q1,“整车销售”收入中,包括2.58亿美元FDS收入。


若剔除FDS影响,2024年及2025年Q1,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润分别只有13.22%、9.5%!


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售毛利润率20.4%,比特斯拉低5.8个百分点。2024年,比亚迪汽车销售毛利润率22.3%,反超特斯拉高9.1个百分点。


下图以特斯拉、比亚迪相关数据为基准,计算单车价格指数、单车成本指数和单车利润指数,清晰原还了两家公司盈利能力的“南辕北辙”(以2022年为基准是因为比亚迪在这年3月停产燃油车,此前的数据意义不大):



  • 特斯拉


2022年,特斯拉销售单价5.12万美元、单车成本3.78万美元、单车毛利润1.34万美元;


2024年,特斯拉销售单价4.05万美元,价格指数79.1,也就是说售价降了20.8%;但成本指数高达91.6,只降9.4%;售价降得多、成本降得小,2024年单车毛利润5930美元、毛利润指数44.2。


与2022年相比,2024年售价降1.06万美元、成本只降3200美元。时隔仅两年,特斯拉每卖一辆车就少赚7470美元毛利润,约合人民币5.3万元。


  • 比亚迪


2022年,比亚迪销售单价18.2万元、单车成本14.5万元、单车毛利润3.7万元;


2024年,比亚迪销售单价14.5万美元,价格指数79.6,降幅20.4%与特斯拉“神同步”;成本指数77.7,降了22.3%;单车毛利润3.2万元、毛利润指数87.1; 


与2022年相比,2024年比亚迪销售单价降3.7万元、成本降3.2万元、毛利润减少5000元。因分母(2020年9月,马斯克声称“三年内推出” Model 2。再三推迟后,计划用2025年上半年推出)降更多,毛利润率反而提高到22.3%。


2024年,特斯拉交付数仅比2022年增长36.2%,单车毛利润却下降了56%(毛利润指数44)。最终,整车销售毛利润总额下降近40%。即从2022年的176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106亿美元(约合756亿人民币)。


2024年,比亚迪交付数比2022年增长139%,单车毛利润下降12.9%。最终,整车销售毛利润总额增长108%。即从2022年的662亿增至2024年的1377亿。


2022年,特斯拉整车销量毛利润是比亚迪的1.8倍,2024年仅为比亚迪的55%,从遥遥领先到被碾压,间隔只有两年!


2)再度成为“卖碳翁”


2020年,特斯拉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达8.6亿美元。但这一年出售碳排放配额收入达15.8亿美元,相当于净利润的183%。扭亏全靠卖碳,说特斯拉是“卖碳翁”很贴切。


2021年-2023年,特斯拉盈利能力爆棚。“卖碳”收入虽然微涨,占净利润的比例却一路降至2023年的12%。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1.7%,卖碳收入占比提高到38.6%。


2025年Q1,净利润4.2亿美元、卖碳收入5.95亿美元,相当于净利润的141.7%。特斯拉再度成为“卖碳翁”。



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能源政策出现重大变故,特斯拉的“卖碳生意”存在变数。


FSD想象空间远没有想象得大


如果给特斯拉的拥趸分层,看中销量的早已离去,重视盈利能力的正在犹豫。对销量、利润都不甚敏感、坚信“特斯拉未来靠智驾赚钱”的是核心层。


前面讲过,特斯拉取得FSD订阅收入后先计为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入”(Deferred revenue),属流动负债。


2021年,特斯拉交付93.6万辆,期内FSD递延收入增加8.47亿美元;确认FSD收入3.66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8%、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3.1%;


2022年,特斯拉交付131万辆,期内FSD递延收入增加11.8亿美元;确认FSD收入5.8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9%、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3.3%;


2023年,特斯拉交付181万辆,期内FSD递延收入增加12亿美元;确认FSD收入6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8%、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4,4%; 


2024年6月,特斯拉宣布将美国市场FSD选装价格从1.2万美元降至8000美元。在此之前,订阅价格已经从每月199美元降至99美元。


大幅降价后,全年智驾订阅增加13.4亿美元;确认FSD收入11.9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1.6%、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11.2%。

 


订阅收入已经到手,只需按规则逐季从“递延收入”中确认营收即可,所以财报中对未来12个月FSD收入的预测相当准确。


FSD用户从特斯拉车主中转化,保有量越大,订阅量就越大,未来可从“递延收入”中确认的营收越多。


2023年之前卖出的不算,我们从2023年Q1年起:


2023年Q1,季度交付42.3万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为6.79亿美元;

2023年共交付181万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为9.26亿美元;

2024年Q1,季度交付38.7万辆,加上2023年销量,五个季度累计交付近220万辆,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却降至8.48亿美元;

2025年Q1,季度交付33.7万辆,加上2023、2024年销量,九个季度累计交付393万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进一步降至7.8亿美元。



2024年,特斯拉确认FSD收入不到12亿美元。研发费用45.4亿美元,假设30%用于智驾,那么FSD收入连研发费都赚不回来。


2025年可确认FSD收入只有区区8.4亿美元。即便在规则允许的限度内多确认,FSD收入也很难超过2024年。


400万辆保有量不少了,转化10亿美元FSD收入都难,连研发费都赚不回来。特斯拉万亿美元估值有一半是FSD撑起来的,泡沫很大。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丝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谓是财报解读方面的专家,本篇是他第1066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彤师粉丝群,与他直接沟通~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