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1日虎嗅网

沙特阿拉伯:向中国和美国出售未来?

2025年7月1日 20:00

NEOM不是城市,是一个国家级PPT。一堵500米高的镜面墙,9万亿美元预算,换来2.4公里的烂尾。沙特王储将国家财政、信用与未来,全部压在一座沙丘幻影上。这不是改革,这是信仰试炼。一个国家,能用幻想扛多久?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曾火过海底捞的呷哺呷哺,为啥没人吃了?

2025年7月1日 18:30

曾经的小火锅之王,如今连续4年亏损共计11.83亿,市值蒸发97%,呷哺呷哺为什么跌落神坛?当年凭人均二三十的良心价,让学生党和打工人实现火锅自由,麻酱蘸料和咖喱锅底圈粉无数,稳坐火锅界顶流,如今性价比被旋转小火锅碾压,口碑遭海底捞吊打。曾经的小火锅之王呷哺呷哺为何会变得这么惨?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马斯克、特朗普为何总是分分合合?

2025年7月1日 16:00

站在资本和政治博弈的角度去看马斯克和特朗普的情感闹剧,就能理解他们为何会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结盟、闹掰,然后又藕断丝连。在权力结构固化的美国上层社会里,这两个政治、财阀资源都有限的人,一度是彼此唯一的依靠。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禁酒令下,中高端餐饮何去何从?

2025年7月1日 13:30

“禁酒令”对餐饮的影响很大,但没有“禁酒令”,这几年中高端餐饮、传统酒楼的日子也不好过。难道高端正餐早已积重难返?到底如何才能杀出重围?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电诈之癌,流窜全球

2025年7月1日 07:00

电诈早已不是小黑帮能玩转的生意,背后站着的是科技公司甚至国家机器。今天韭菲特带你看进入2025年之后,全球电诈行业新格局。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昨天以前虎嗅网

十年一药,一口气看懂医药的发展逻辑

2025年6月30日 18:00

“国产药无效,进口药天价”曾让无数家庭崩溃,仿制药占据市场,创新药稀缺,老百姓对国产药普遍不信任。这些年医药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从未来可期变成了狗都不玩?是什么让医药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今年会是医药行业结束寒冬的拐点吗?中国的创新药是否会迎来DeepSeek时刻?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大模型终局已至,第二梯队集体消失?

2025年6月30日 17:19

AI无悖论现场!陈果断言大模型第二梯队将集体消失,智谱吴玮杰认为六小虎早就分野,陈庆春认同:智能体将取代操作系统!三方激辩3小时,竟发现巨头早已垄断所有流量入口......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你的第一辆车,不该让算法说了算

2025年6月30日 12: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路饮冰室,作者:二号伙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轻人对车的初渴望,从来就不是因为“刚需”。


它常常起源于某种想象,某种参与时代的方式。



我的第一辆“车”不是汽车,而是一辆山地自行车。上大学那会儿,身边稍微宽裕点的同学都买了美利达、捷安特,骑行开始成为一种“潮流”。我咬咬牙、花了几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山地车,美利达公爵600,这完全是一种越级的非理性消费。


它象征的是某种“同步”:我也在参与这个时代,我也配拥有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但它只陪了我三个月,就在一次前往食堂后被偷走了。


那之后,我又买了一辆更贵的挑战者300,加入了骑行社团,学会了玩非铺装的土路。往后的十年间,我在深圳、北京、杭州辗转,它一直都在”。它就像一位朴素但沉稳的伙伴,陪我走过深南大道、青年路、文一西路,也见证我从风的少年,变为疯的牛马。



而第二辆是真正的“汽车”,是一辆摩托车——本田的CB400F街车。原因依然不复杂:那时,我刚来杭州工作,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太多刷屏的“女骑摆拍”“风与自由”,加上杭州本就是摩托制造重镇、有浓厚的骑行氛围,看到园区不少同事都骑着各式摩托通勤,有大佬的水鸟,也有中佬的川崎、凯旋,这种“好像不骑一下就错过人生”的情绪,构成了购买冲动。唯一让人觉得诧异的是春风跟雅马哈的旗舰店,竟然开在限摩的西湖区。


但真实的情况是:它绝大多数时间与小区的电动车为伴、饱受风吹日晒。我当然也骑着它去过不少地方,跑遍了杭州周遭的不少山头,但喜欢不代表是真的“刚需”,三年间只跑了不到5000公里。它是一次情绪消费,一次算法加强下的审美幻觉,一种“我也该拥有”的心理暗示。


看来,我也是时候换踏板了(笑)


(帅是真帅,少是骑得真少)



把车卖成一种“生活方式”,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20世纪初的美国汽车工业,就会发现:福特不仅把T型车送上了流水线,更重要的是——它把“有车”这件事,变成了普通中产生活的一部分。


再往后,厂商们不断构建出一种新的叙事:拥有车的人,更独立、更体面、更自由。


这不仅是产品宣传,也是社会叙事的再造。


厂商、媒体乃至政策导向,都在共同营造出一个闭环:你应该买车,你值得更好的车,车是你社会阶层的象征,是你迈入成年、拥有自由生活的标志。


当年在美国是如此,后来的日韩,如今的中国汽车,也沿用了这一套语法。“你配拥有更好的车”这个逻辑,从未离开过。


互联网造车的“成功”,只是让这一套包装更轻盈、更高效、更短路径——让人从看到,到想买,到下单,只需要一场发布会,一轮热搜,一个算法推荐。


但不同的是:今天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广告,而是系统性的“心理暗示”。它不只告诉你买车好,还知道你什么时候最想买,用什么方式能让你“上头”、下单。


这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在今天已经不是文化,而是计算结果。


最近某粮厂发布的SUV,依然在延续“科技电子时代”的语言风格。标准版=友商的Max、Ultra版,性能封顶、吊打友商、买到就是赚到……整场发布会的气质,像极了某款旗舰手机的登场。


但问题是:车不是手机——它不能“买了再试试”——也不支持“一年一换”。


它不是某个流行算法推荐下的轻决策,而是一件价值数以十万的沉重商品,牵扯到安全、保养、贬值、空间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匹配,需要车主有充分的消费认知与良好的驾驶修养。


这些厂商当然懂产品,但更懂的是“制造购买欲望”这件事——从智能手机起家,它的逻辑就是极限压价+配置给满+制造热度。如今这一套被迁移到了汽车领域,让“买车”这件事,也变得轻如羽毛,像是“就等着提车发朋友圈”。


但这正是问题的核心:当买一辆车的决策变得不再沉重,甚至买车可以被当成“社交货币”来推销,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们当然承认,互联网企业造车有它的独特优势。


从品牌号召力,到供应链整合能力,再到如手机发布会一般的“首发仪式感”——一台定价20多万元的中型电动SUV,像是一款“旗舰机”一样被下单,被排队,被捧上热搜。


这是算法红利的顶点时刻,也是互联网公司最熟悉的胜利法则。


但也正因为“买车”变得如此轻易,许多原本需要长期理解、慎重决策的事情,被过度简化成了一种“情绪消费”。


比如智能辅助驾驶。


这项仍在不断测试、迭代、存在众多边界条件的技术,在短视频平台上被大量包装为“遥遥领先”、“高速神器”等描述。尤其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算法极易将这类视频推送到同一类兴趣画像的受众——它没有筛选谁更理性,谁更冲动。


而一旦这种过度自信被移植到真实道路上,后果就可能十分沉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涉及年轻车主使用辅助驾驶不当的行为、酿成重大事故的案例,陆续发生在各类新能源车上。这反映出:用户的认知与驾驶习惯,并没赶上突飞猛进的技术进程,甚至还有不少的脱节跟错位。


互联网企业带来了新的造车逻辑,也需要承担新的用户教育责任。在车这种关乎生命安全的商品面前,技术的进步远快于公众认知的普及,而这正是需要企业与社会共同警惕的“速度差”。



我不是在劝退大家,别拥有第一辆车。


我完全理解第一辆车对年轻人的意义。它代表着独立出行、探索边界、成年礼般的自由感;它是个人空间的延伸,也提供了一次远行的理由。但问题是:第一辆车该属于你思考后的选择,而不是算法喂给你的共识。


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我曾多次被“看起来正确”的集体无意识裹挟:但反思之后我才发现:很多选择并不是“我真的需要”,而是“我好像该拥有”。


这才是所有第一辆车的隐喻意义:它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次决策能力的显影。


我想说的是——如果第一辆车在今天比过去更容易拥有,那我们就更该学会辨别:到底是你选择了它,还是你只是被推着走?


你可以因为热爱驾驶而买一辆摩托车,也可以因为向往远行而购入一辆电车。但千万别只是因为短视频上刷多了、朋友圈里晒多了、发布会的Keynote过于煽情,就让“买车”变成一次情绪消费的满足。


第一辆车的意义,不该是别人的愿景投射,而应源自你生活的回响。


在这个什么都讲“智能”的时代,愿你的判断,依然保持人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园路饮冰室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巨头豪赌,服务机器人成下个终端入口?

2025年6月30日 11:29

机器人要开始抢人类的饭碗了?当清扫机器人在商场穿梭,引导机器人现身医院,地铁配送机器人上街送外卖,外卖骑手、保安保洁们开始集体焦虑了,他们真能取代服务型工种吗?今天就来聊聊服务机器人。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特斯拉没牌打了

2025年6月30日 07:02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德州指定区域启动内测。用于测试的20辆Model Y搭载FSD 13系统。但在马斯克心目中,未来Robotaxi的核心载体是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他希望2027年有百万辆无人出盘车上路。


6月23日凌晨(周一),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了官宣,股价当天白飙升8.23%。但随后两个交易日跌掉了所有涨幅。说明市场对马斯克的故事有重重疑虑。


近年来,特斯拉核心业务疲软,销量上不去、新车出不来、利润在缩水,FSD订阅收入增长极为缓慢。至于人形机器人,Model 2/Q、Cybercab销量不及预期、4680电池量产拖了几年,投资人凭什么相信Optimus能迅速量产、撑起特斯拉的万亿估值?


Model Y和FSD 13都是现成的,拿来搞Robotaxi测试,唤起投资人对“打开万亿级出行市场”的憧憬,马斯克貌似打出最后一张牌。


根据陆续传出的消息,Robotaxi内测状况频发:误入对向车道、突然急刹、在路口或六车道路中央让乘客下车、打左转向灯却直行……由于坐副驾的安全员及时接管,没有造成事故。


乐观地说,Robotaxi打开“万亿级出行市场”是远水不解近渴。悲观地说,马斯克已经没牌了!


销量失速的根源是创新能力衰退


特斯拉交付量从快速增长到失速:


2017年,特斯拉交付首次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36%;

2018年,交付24.6万辆、同比增长138%;

2019年-2023年,增速持续回落,但保持在两位数。2023年,交付181万辆、同比增长37.7%;

2024年.交付179万辆、同比下降1.1%;其中Q1、Q5销量分别下降8.5%、4.8%;

2025年Q1,特斯拉约33.7万辆、同比下降13%。

 


2025年4月,特斯拉在全球市场“败退”——在中国下降6%、在德国下降46%、在英国下降62%……


特斯拉交付增长乏力的原因显而易见:


第一,主打车型Model 3/Y迭代不及时、消费者审美视疲劳。2016年上市的Model 3,直到2023年才推出改款(不是换代);2019年发布的Model Y,直到2025年1月才推出改款(不是换代)。


第二,价格更亲民、潜在市场更大的车型迟迟拿不出手。2020年9月,马斯克声称“三年内推出” 比Model 3/Y定位更低的车型(尺寸缩小15%),但发布日期一推再推。


特斯拉创新能力已然大不如前。Model 3/Y升级换代都成问题,人形机器人有多少胜算?


2025年2、3月,多个信源声称Model Q将于6月25日正式发布。看来特斯拉打算用一款定价低于Model Y的SUV提振销量。


2025年5月22日,小米发布对标Model Y的Yu 7。


6月23日,马斯克发出Robotaxi内测消息。效果不错,没人想起Model Q。


6月26日,公布了Yu 7售价:25.35万(标准版)至32.99万(Max版)。据小米官方透露,开放预定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特斯拉Model Q出不来,Model Y又被“抄了后路”。至少在中国市场,Model Y的好日子结束了。


盈利能力被碾压


1)整车销售毛利润率跌破10%!


2017年,Model 3大规模交付前,特斯拉单车均价、成本分别为高达8.2万美元/辆、6.5万美元/辆;


随着Model 3/Y放量,特斯拉单车均价一路下滑,但毛利润率却节节攀升,充分展现规模效应。


到2021年,交付量是2017年的9倍。尽管单车价格降至4.7万美元/辆,毛利润率却攀升到25.9%。


2023年、2024年,因销量滞涨、价格战影响,毛利润率先后跌破20%、15%两个重要关口。



2025年Q1,整车销售收入129.3亿美元、成本114.6亿,毛利润仅14.6亿美元,毛利润率11.3%。但实际情况更糟:


特斯拉将FSD(Full Self-Driveries)订阅费列为“递延收入”,在整车销售中确认。例如2025年Q1,“整车销售”收入中,包括2.58亿美元FDS收入。


若剔除FDS影响,2024年及2025年Q1,特斯拉整车销售毛利润分别只有13.22%、9.5%!


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售毛利润率20.4%,比特斯拉低5.8个百分点。2024年,比亚迪汽车销售毛利润率22.3%,反超特斯拉高9.1个百分点。


下图以特斯拉、比亚迪相关数据为基准,计算单车价格指数、单车成本指数和单车利润指数,清晰原还了两家公司盈利能力的“南辕北辙”(以2022年为基准是因为比亚迪在这年3月停产燃油车,此前的数据意义不大):



  • 特斯拉


2022年,特斯拉销售单价5.12万美元、单车成本3.78万美元、单车毛利润1.34万美元;


2024年,特斯拉销售单价4.05万美元,价格指数79.1,也就是说售价降了20.8%;但成本指数高达91.6,只降9.4%;售价降得多、成本降得小,2024年单车毛利润5930美元、毛利润指数44.2。


与2022年相比,2024年售价降1.06万美元、成本只降3200美元。时隔仅两年,特斯拉每卖一辆车就少赚7470美元毛利润,约合人民币5.3万元。


  • 比亚迪


2022年,比亚迪销售单价18.2万元、单车成本14.5万元、单车毛利润3.7万元;


2024年,比亚迪销售单价14.5万美元,价格指数79.6,降幅20.4%与特斯拉“神同步”;成本指数77.7,降了22.3%;单车毛利润3.2万元、毛利润指数87.1; 


与2022年相比,2024年比亚迪销售单价降3.7万元、成本降3.2万元、毛利润减少5000元。因分母(2020年9月,马斯克声称“三年内推出” Model 2。再三推迟后,计划用2025年上半年推出)降更多,毛利润率反而提高到22.3%。


2024年,特斯拉交付数仅比2022年增长36.2%,单车毛利润却下降了56%(毛利润指数44)。最终,整车销售毛利润总额下降近40%。即从2022年的176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106亿美元(约合756亿人民币)。


2024年,比亚迪交付数比2022年增长139%,单车毛利润下降12.9%。最终,整车销售毛利润总额增长108%。即从2022年的662亿增至2024年的1377亿。


2022年,特斯拉整车销量毛利润是比亚迪的1.8倍,2024年仅为比亚迪的55%,从遥遥领先到被碾压,间隔只有两年!


2)再度成为“卖碳翁”


2020年,特斯拉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达8.6亿美元。但这一年出售碳排放配额收入达15.8亿美元,相当于净利润的183%。扭亏全靠卖碳,说特斯拉是“卖碳翁”很贴切。


2021年-2023年,特斯拉盈利能力爆棚。“卖碳”收入虽然微涨,占净利润的比例却一路降至2023年的12%。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1.7%,卖碳收入占比提高到38.6%。


2025年Q1,净利润4.2亿美元、卖碳收入5.95亿美元,相当于净利润的141.7%。特斯拉再度成为“卖碳翁”。



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能源政策出现重大变故,特斯拉的“卖碳生意”存在变数。


FSD想象空间远没有想象得大


如果给特斯拉的拥趸分层,看中销量的早已离去,重视盈利能力的正在犹豫。对销量、利润都不甚敏感、坚信“特斯拉未来靠智驾赚钱”的是核心层。


前面讲过,特斯拉取得FSD订阅收入后先计为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收入”(Deferred revenue),属流动负债。


2021年,特斯拉交付93.6万辆,期内FSD递延收入增加8.47亿美元;确认FSD收入3.66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8%、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3.1%;


2022年,特斯拉交付131万辆,期内FSD递延收入增加11.8亿美元;确认FSD收入5.8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9%、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3.3%;


2023年,特斯拉交付181万辆,期内FSD递延收入增加12亿美元;确认FSD收入6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0.8%、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4,4%; 


2024年6月,特斯拉宣布将美国市场FSD选装价格从1.2万美元降至8000美元。在此之前,订阅价格已经从每月199美元降至99美元。


大幅降价后,全年智驾订阅增加13.4亿美元;确认FSD收入11.9亿美元、占整车销售收入的1.6%、相当于整车销售毛利润的11.2%。

 


订阅收入已经到手,只需按规则逐季从“递延收入”中确认营收即可,所以财报中对未来12个月FSD收入的预测相当准确。


FSD用户从特斯拉车主中转化,保有量越大,订阅量就越大,未来可从“递延收入”中确认的营收越多。


2023年之前卖出的不算,我们从2023年Q1年起:


2023年Q1,季度交付42.3万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为6.79亿美元;

2023年共交付181万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为9.26亿美元;

2024年Q1,季度交付38.7万辆,加上2023年销量,五个季度累计交付近220万辆,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却降至8.48亿美元;

2025年Q1,季度交付33.7万辆,加上2023、2024年销量,九个季度累计交付393万辆,未来12个月可确认FSD收入进一步降至7.8亿美元。



2024年,特斯拉确认FSD收入不到12亿美元。研发费用45.4亿美元,假设30%用于智驾,那么FSD收入连研发费都赚不回来。


2025年可确认FSD收入只有区区8.4亿美元。即便在规则允许的限度内多确认,FSD收入也很难超过2024年。


400万辆保有量不少了,转化10亿美元FSD收入都难,连研发费都赚不回来。特斯拉万亿美元估值有一半是FSD撑起来的,泡沫很大。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丝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谓是财报解读方面的专家,本篇是他第1066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加入彤师粉丝群,与他直接沟通~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星巴克,昔日的“咖啡巨头”,为何沦落到卖自己?

2025年6月28日 08:00

星巴克,这个昔日的咖啡巨头,如今却被传出要“卖自己”,估值50-60亿美元。曾经的行业王者,在中国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0%,如今却被瑞幸和库迪反超,跌落到第三,只剩下14%。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邓紫棋反杀版权流氓?三招合法玩坏蜂鸟

2025年6月27日 18:25

邓紫棋和蜂鸟音乐的版权大战又上演,昔日金曲归属蜂鸟,分成却少得可怜,歌手直接重录“重生版”,靠平台机制合法反杀。只能说音乐圈的江湖,斗争才是常态,支持原创、抵制抄袭,才是每个人能做的微光。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为什么贷款越多,大A越能涨?

2025年6月27日 18:00

为什么我们贷款越多,股市反而能涨得越好?中长期贷款余额这个指标,对A股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如何用这类宏观指标构建量化择时策略呢?它们构建的量化策略是否可以跑赢大盘呢?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小米把中国汽车干懵了

2025年6月27日 07:32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头图丨视觉中国


3分钟,大定破20万;1小时,逼近29万!


昨天YU7的首份销售数据公布,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第一反应是:小米,你们确定没多数一个零?


事实上,在官方宣布3分钟20万辆之前,雷军在现场就已通过员工递来的手机,向媒体透露了更惊人的细节:仅前2分钟,大定订单就冲到19.8万辆,其中完成锁单的(即支付不可退定金)高达12.8万辆!


截图自:网络视频


短短2分钟逼近20万大关已足够震撼,而超过60%的锁单率更是实打实地证明:确实有海量消费者真心想买YU7。连见惯大场面的雷军都难掩惊讶,将其称为“和用户一起打造的奇迹”。


考虑到当前汽车市场的普遍观望情绪,部分“谨慎型”客户后续也可能在线上分析和线下体验后下单。 YU7首日大定突破30万辆几无悬念,甚至冲击35万~40万辆也大有可能;实际的锁单率大概率能进一步提升到接近70%的水平,也就是24.5万辆~28万辆的水平。刚好就是,小米SU7上市13个月(2024年4月到2025年5月)的累计销量(不到28万辆)


YU7所创下的记录,成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项短期内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YU7为何能在上市之初如此成功?YU7大卖之后,小米接下来的挑战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就简单解析一下。


大爆特爆,“预料之外”也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小米YU7的正式上市,带来了一些“预料之外”的观感,这种感受首先源于发布热度的明显落差。与去年SU7发布前的万众瞩目相比,YU7的前期造势显得低调许多。虽然仍有城市大屏倒计时和微博互动预热,但现场少了往日的互联网大佬云集,各营销渠道的流量热度也似乎冷却不少。


数据对比更为直观:YU7发布会直播,雷军个人视频号和小米汽车视频号累计观看人数约323万,这个数字甚至不及去年SU7单小米汽车视频号一场的直播数据。



然后是前期被所有人讨论的价格,严格来说最终结果并没有惊喜。在YU7预发布阶段,其核心信息已近乎透明,业内普遍为其圈定了25万元至33万元这一“中规中矩”的预期价格带——低于是惊喜,高于则被认为偏高。最终,小米的官方定价精准地踩在了这条“中规中矩”的线上,并未展现出如SU7时期那般“卷”到极致的定价策略。


除了基础车型的价格,在配置细节上的“慷慨”程度也有所收敛。不同于SU7在顶配上近乎堆满的作风,YU7显得更为“克制”。即便是售价32.99万元的Max顶配版,也仅标配19寸轮毂,想要升级至20寸或21寸,需要额外支付6000元或12000元。而当下不少厂商作为核心卖点宣传的“车载冰箱”,在YU7上全系都需要花费2000元进行选配。


B站资深的汽车产品分析UP主“懂车兄阿森”甚至在分析YU7产品配置与市场竞争时,直接将其称为“20到30万元市场中性价比最低的SUV”。


如此这般,仍能在发布会后马上赢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理由显然只有一个:小米YU7提供的感性价值,在众多用户心中有效抵消了其产品性价比上的短板,首当其冲的肯定是此前“争议”非常大的外观。


汽车发展历史上类似比例的产品其实出现过很多,图自网络


虽然汽车行业中的确不缺乏类似比例的“老前辈”,并且也无需容纳V8或V12这类大型发动机,但YU7还是通过拉伸车头的设计,赋予了整车修长的类轿跑视觉效果。车身高度的提升让YU7的尾部布局更加舒展,扩散器和尾灯等关键元素的安排游刃有余,整体视觉效果更显协调。灯组设计远看与SU7有相似之处,但近看则细节更丰富、层次更立体,显著提升了外观的精致度。


SU7与YU7车外的仪表台观感对比,明显能感觉到YU7的豪华感更强,图为虎嗅自拍


内饰的提升同样显著。仅从车外观察前排,就能感受到YU7相比SU7在豪华感上的跃升。在去除了传统HUD抬头显示之后,仪表台的体积大幅缩小,方向盘跟许多跑车一样,拥有一个长长的底座。


天际屏因为是投射到涂黑的前挡风玻璃上,防炫光效果极佳,车展的充分光照下依旧背景纯黑,图为虎嗅自拍


帮助仪表台在高度上进一步缩减的“天际屏”实际使用体验也可以用“出色”概括,通过将前挡风玻璃下沿更大面积进行涂黑处理,并在最前方嵌入Mini-LED屏幕,为用户呈现出一块完全不受方向盘遮挡的显示区域。其视觉效果远超普通HUD,且能同时为副驾驶提供完整的观影或信息显示。


螺纹接口还能供电,这真的是普通人想破脑袋都不一定能弄出来的创新


在座舱的其他环节上,小米也做出了明显不同于其他车企的倾斜,前排直接放置了两张零重力座椅,重点突出司机也应该有最顶级的座椅感受;天幕还用上了可以通过电致变实现完美可见光遮挡、防晒隔热的调光玻璃;就连仪表台上的两个普通螺口,也创新成了带有供电功能。这样的产品细节设定密集得几乎数不过来。


再加上静谧感重点打造(前部三角窗也是双层玻璃),底盘运动之余不失舒适性的调教,让YU7的定位深化为了25万元“豪华感+高性能+纯电动”SUV,既保证基础性能优秀,又突出“个性化”标签


这种做法与近几年中国车市产品同质化现象背道而驰。在多数车企选择“中庸之道”以求稳妥成功的情况下,消费者被压抑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正迎来显著反弹。


易车研究院2024年的研究数据显示,35岁以内青年用户对汽车造型的重视度高达46.6%,其中女性青年对造型的关注度(52.39%)更高于男性青年。这个群体,正是小米YU7的重点目标客户。那些从更年轻时代就开始使用小米产品,再次被YU7硬件实力和感性吸引力所打动的中青年消费者,极有可能是本次小米“爆单”的主力推手。


马上来:交付挑战与正面PK


紧随着“爆单”好消息而来的,是“量产压力”这个坏消息。根据虎嗅汽车多方了解到的信息,目前小米第一批YU7均由小米一厂出品,都是从SU7现有产能中“挤”出来的,甚至每天的产量都是不稳定的。这样的运营方式,显然无法满足YU7新增的海量订单,更无法满足仍有月销量增长空间的SU7。


关键点在于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能否快速投入生产。小米去年7月在拿下毗邻地块之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网传在前两个月已经完成了工厂的验收工作,相应的设备也已经进厂。但投产节点目前来看,仍要拖到7月份。即便在投产之后,小米仍要面对产能爬升的过程。


产能方面的压力,必然会进一步拉长部分用户的交付周期。去年SU7刚开始交付时,交付周期就已经冲至32~40周上下,一度导致非常多的用户退订,甚至是直接转投可以提现车的特斯拉以及自主车企竞品。


目前小米官方APP仍未对YU7订单给出交付预测,仅有“锁定订单后预计8月开启首批交付”。根据现有数据和信息估计,YU7届时的交付周期数据也有可能再创“新高”。


按照此前泄露的小米汽车供应商调研记录,小米2025年设定的产能目标为30万辆(两座工厂,不加班状态),但2024年最后几个月,小米的月交付量已经去到了2.8万辆上下,单座工厂的年化产能已经超过30万辆,如果YU7订单持续维持这种火爆情况,小米汽车二期大概率也需要跟一期一样,快速进入到三班倒生产节奏。


无论小米能否解决交付瓶颈,同级市场的竞争对手必将主动应对。近期各品牌或将针对YU7的竞争力,密集调整产品策略与定价体系,推动细分市场进入新一轮洗牌周期。例如特斯拉,就很有可能会针对YU7发动新一轮的降价攻势,小米YU7如何应对这些调整,也将会是后续的一大考验。


但至少,已经在上市这个环节实现“爆单”的YU7,已经迈出了这款产品成功的一大步。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