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10月18日极客公园

传 iPhone 17 Air 表现不佳,砍百万产量;黄仁勋:英伟达中国份额从 95% 降到 0%;AI 致维基百科访问显著下降

2025年10月18日 08:14

 

因市场表现不佳,消息称苹果计划削减 iPhone Air 产量约 100 万台

10 月 18 日消息,据日本瑞穗证券的最新报告显示,苹果正在缩减其超薄机型 iPhone Air 的生产规模,原因是该机型的市场表现不如预期。尽管整个 iPhone 17 系列整体销售强劲,但 iPhone Air 成为了这一系列中的「例外」。

瑞穗证券指出,苹果计划将 iPhone Air 的产量削减约 100 万台,不过将同步上调其他机型生产规模。事实上,作为比较,标准版 iPhone 17 数字系列产品线销量显著优于上一代产品,Pro 和 Pro Max 型号的需求也同比增长明显。因此苹果计划将整个 iPhone 17 系列的出货预期从 8800 万台上调至 9400 万台,时间节点预计在 2026 年(明年)初。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苹果独有。iPhone Air 原本被定位为引领「超薄高端」趋势的新尝试,但市场数据早已显示,这一细分领域尚未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其主要竞争对手三星 Galaxy S25 Edge 在此之前也遭遇了相似的销售疲软,甚至有消息称三星已取消后续的 Galaxy S26 Edge 计划,转而恢复更传统的 S26+ 机型。(来源:极目新闻)

黄仁勋:英伟达中国市场份额从 95% 降到 0%

在近日美国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举办的活动上,英伟达 CEO 黄仁勋称,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95% 降到 0%,目前英伟达 100% 离开了中国市场。黄仁勋在上述活动上表示,美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黄仁勋还提到中国在 AI 领域的实力,他表示,中国拥有全球约 50% 的 AI 研究人员,有出色的学校,对 AI 有极大的关注和热情。(来源:第一财经)

魏思琪接替王腾,出任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

10 月 17 日消息,小米集团副总裁、CMO 许斐今日公布小米 10 月市场体系全员会的现场视频,在本次大会中称魏思琪为新任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

小米今年 9 月发布内部公告:中国区市场部员工王腾,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且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根据《小米集团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小米集团诚信廉洁守则》等制度规定,公司决定给予王腾辞退的处分

自 2016 年加入小米以来,王腾在公司内部稳步上升,并于 2024 年 12 月升任为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并兼任 REDMI 品牌总经理。(来源:鞭牛士)

苹果指责 Epic 想「白拿好处」,称取消 AppStore 抽成、允许 iPhone 手机侧载不合理

10 月 17 日消息,据科技媒体 9To5Mac 报道,苹果最近在澳大利亚法庭指责 Epic 想「白拿好处」,不向他们支付任何佣金。

此前 Epic 曾在 iOS 端游戏内加入自家支付系统,绕开 30% 的「苹果税」,当时苹果以违反开发者协议为由将《堡垒之夜》等游戏从 AppStore 下架。

在美国,两家公司进入法院对簿公堂,法官裁定苹果必须允许开发者可以自建渠道进行应用内购买,苹果则表示,即使开发者搞自建内购渠道,他们也会照样收取抽成。

另外,最近 Epic 请求澳大利亚联邦法庭,要求让苹果开放 iPhone 的侧载权限,法官认可 AppStore 提供的隐私和安全优势,但认为苹果无权阻止侧载。

而苹果对此回应道:「Epic 现在想站在苹果的平台上白拿好处,拆掉我们为保护用户和开发者所设的屏障,这种请求远超法院裁定范围」。

同时苹果方面强调,侧载只会让有害应用泛滥于自家设备,使用户面临诈骗、隐私威胁等恶意软件风险。(来源:IT 之家)

Facebook 新增 AI 拼贴照片编辑功能引隐私争议

10 月 18 日消息,Meta 近期为 Facebook 推出一项全新的 AI 拼贴与照片编辑功能,启用后,系统会扫描用户相册中的照片和视频,将其上传至云端,再通过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有趣的拼贴和创意编辑作品」。

Facebook 声称,系统将根据不同场景自动推荐内容,例如「照片拼贴、回顾视频、AI 风格化重绘」等,当用户选择开启此功能后,AI 会在后台持续运行,不定期为用户生成照片或视频编辑建议。

一旦用户将 AI 生成的作品发布分享,Facebook 就会将这些内容用于 AI 模型训练,因此在海外引发一系列批评,认为 Meta 此举系逐步放任平台隐私政策。

对此,Meta 称只有当用户分享或使用其 AI 工具编辑作品时,相册中的素材才会被用于改进 AI;若未分享,这些素材不会被用于训练。Meta 也提醒,不希望照片被用于 AI 训练的用户应避免启用该功能。(来源:cnbeta)

寒武纪前三季度营收 46.07 亿同比增长超 23 倍,扭亏为盈

10 月 17 日消息,寒武纪披露 2025 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实现营收、利润双双高增长。

财报显示,寒武纪第三季度营收为 17.27 亿元,同比增长 1332.52%;净利润为 5.67 亿元。前三季度营收为 46.07 亿元,同比增长 2386.38%;净利润为 16.05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截至第三季度,寒武纪已连续四个季度盈利。财报称,前三季度营收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持续拓展市场,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来源:新浪财经)

第三代领克 03 家族上市:限时 10.38 万元起

10 月 17 日消息,第三代领克 03 家族今晚正式上市,售价 12.18-15.68 万元,上市限时权益价 10.38-13.88 万元,新款领克 03 + 售价 23.88-42.03 万元。

新款领克 03 前脸继续采用分体式前灯组布局,保留标志性的上部灯组造型,并在前脸增加「03」字样标识。尾部来看,新款领克 03 配备贯穿式风格尾灯组,提供双边共两出式椭圆形排气。该车尺寸为 4700*1843*1460mm,轴距为 2730mm。

座舱内,该车搭载一体式运动座椅、12.3 英寸智能液晶仪表、15.4 英寸中央触控屏,LYNK Flyme Auto 车机系统加持,支持 HUAWEI Hicar、Apple Carplay、魅族 Flyme Link、Carlink(小米 / OPPO / vivo)手车互联。

在辅助驾驶方面,新款领克 03 家族搭载千里浩瀚辅助驾驶 H3 方案,支持 NOA 高速领航驾驶辅助功能,并配备了辅助驾驶小蓝灯。

动力方面,该车搭载 1.5T+7DCT 以及 2.0T+8AT 两种动力组合,其中 1.5T 发动机最大功率 133kW,2.0T 发动机最大功率 200kW。领克 03 + 提供高低功率版的 2.0T 发动机,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227kW 和 257kW,匹配 8AT 变速箱。

大疆 Osmo Mobile 8 手机稳定器实拍图曝光

10 月 17 日消息,消息人士 Igor Bogdanov 在 X 平台发文,曝光大疆 Osmo Mobile 8 手机稳定器的实拍图及包装盒。

根据 Igor Bogdanov 分享的图片可以看到,Osmo Mobile 8 没有采用 OM7 / OM SE 的米色 / 灰色外壳,转为采用黑化外观,与 Osmo Mobile 7P 相近,内置伸缩杆、三脚架,机身拥有 USB Type-C 接口,可为安卓和苹果阵营的手机充电。

此外,Osmo Mobile 8 还将支持多功能磁吸模块,内置一枚 LED 补光灯,可在暗光环境下更好地照亮拍摄对象,模块右边还拥有一枚摄像头,可让稳定器在需要时自动跟踪对象,使拍摄画面更流畅,减少出画。

科技媒体 NoteBookCheck 对此表示,现在泄露的实拍图似乎表明 Osmo Mobile 8 相比 Osmo Mobile 7P 没有太大升级,可能只是「换壳」,不过根据最新传闻,大疆将在 11 月发布这款手机稳定器,拥有 Pro 型号。(来源:IT 之家)

AI 导致维基百科人类访问量显著下降,运营方疾呼「危险」

10 月 17 日消息,据 404 Media 报道,AI 正导致维基百科的人类访问量「危险地」下降。

维基百科的运营方维基媒体基金会表示,维基百科的人类访问量显著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其文章上训练的生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在不实际点击网站的情况下总结文章的搜索引擎等方式,来获取维基百科的信息。

维基媒体基金会指出,这样的状况对维基百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维基媒体基金会产品高级总监 Marshall Miller 在博客中表示:「我们欢迎人们获取知识的新方式。但使用维基百科内容的 AI 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必须引导更多用户访问维基百科,确保如此多的人和平台依赖的免费知识能够持续流通。访问量下降意味着志愿者可能减少,内容更新和丰富的速度放缓,个人捐赠者对这项工作的支持也可能下降。」

Miller 表示:「几乎所有大语言模型都使用维基百科数据进行训练,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也优先使用其信息来回答用户问题。」这意味着即便用户不访问 wikipedia.org,也能在互联网上接触到维基媒体志愿者创作的知识,这些人工整理的内容对可靠信息的传播愈发重要。

调整系统后,过去几个月维基百科的人类页面浏览量出现下降,与 2024 年同期相比约减少 8%。维基百科方面认为,这样的状况反映了生成式 AI 和社交媒体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影响,尤其是搜索引擎直接给出答案,而这些答案通常基于维基百科内容。

Miller 还呼吁用户选择支持内容完整性和创作的在线行为。「在网上搜索信息时,请查看引用并点击原始来源。与身边的人讨论人工整理的可信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理解生成式 AI 内容是由真实人创作的,这些人值得支持。」(来源:DoNews)

 

昨天 — 2025年10月17日极客公园

零跑,不再「摸着理想过河」

2025年10月17日 21:28

零跑不再需要「摸着理想过河」。

2025 年,零跑维持了超高增速。月交付量从年初的 2.5 万台,一路上涨,到 9 月已经突破了 6.6 万,连续 7 个月占据新势力头名。

更不容易的是,零跑证明了自己不仅仅能卖增程 SUV,纯电轿车也能卖好。年中推出的 B 级纯电轿车 B01,尽管处在 10-12 万的「最卷价格带」,依然交出了连续两个月交付破万的标准爆款答卷。

2025 年 10 月 16 日,在全年 50 万销量目标达成前,零跑公布了全新的 D 系列旗舰车型 D19 和首位代言人费翔。参数显示,D19 增程版将搭载 80.1kWh 超大电池,实现 500km 的纯电续航,并且还将搭载过往百万豪车才有的矢量电机技术。

尽管官方并没有公布 D19 的预售价,但结合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的表述来看,这款可能是零跑最贵的车,价格区间大概率在 25-30 万之间。

可以说,零跑通过「技术上做集成、产品上做取舍、定义上低毛利」三大核心策略,在越来越卷的中国新能源市场里,成为了一个十分有趣又独特的存在。

 

理想、华为没答好的题,零跑先拿高分

2024 年 11 月,零跑汽车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 4 万台,跻身新势力品牌前三。

那个时候,在绝大多数旁观者眼中,零跑还是新势力里的「小透明」。由于 C 系列产品主销增程 SUV,外界给它贴上了一个略带调侃的标签:「半价理想」。

如今,昔日「小透明」已经不知不觉地连续 7 个月蝉联新势力交付榜第一。刚刚过去的 9 月,零跑月交付量突破 6.6 万台,同比增长接近一倍

比起绝对数值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零跑的销量构成里,不是只依赖「增程 SUV」这个单一产品公式,今年刚刚推出的纯电 B 系迅速上量。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在当前销量中,B 系列月销量超过 24000 台,占比达到近 40%。

零跑当前不同系列的销量构成情况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零跑 B 系列一共有 SUV(B10)和轿车(B01)两款车型,目前在售车型均为纯电形式。其中 B10 定位为车长 4.5 米左右的紧凑型 SUV,上市 4 个月交付量即突破 5 万台;而 B01 也在 7 月正式发布会后,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破万。

先增程后纯电,先 SUV 后轿车,这是理想和华为近两年重点研究和希望突破的命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零跑比这两家明星公司先一步交出了高分答卷。

具体到产品层面,B10 和 B01 主要处在 10-12 万的价格区间。这被认为是最主流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战场,过往长期被合资品牌统治,近年来又被比亚迪分走了大量市场份额,但始终没有新势力取得突破。

朱江明也喜欢用「车圈优衣库」形容零跑,希望传递出产品好而不贵的形象。

这其中,价优是显性且易于理解的。但其实优衣库价格亲民的关键并不在于多「省」,作为「快时尚」行业的代表,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执行「效率高」以及能在产品成本和功能上准确「做取舍」

一辆车的市场定位、价格区间、成本往往需要在项目初期明确,这就需要对有限资源进行有限分配,最终达到产品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目标。

把 B10 和 B01 两款产品和同价位竞品之间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零跑关注的核心在于大空间、长续航、智能化。

在参数表上,这 3 点就可以体现在:电池容量比友商大几度、充电倍率略高一点、座舱和辅助驾驶芯片全系上高通芯片,而且还在 12 万级别的车型上配置了激光雷达。

而在外观颜值的传播,以及销售体系(如直营门店等),零跑 B 系列则并没有投入太多资源。

过往,零跑对外多传递出「技术降本」的理工男形象,B 系列的成功,则意外地折射出这家并不强调互联网基因的非典型新势力车企,也同样在产品定义和用户洞察上有着不错的感觉。

 

80 度超大电池增程,不到 30 万?

截至目前,零跑在 2025 年的交付量已突破 40 万台,完成 50 万的既定目标只是时间问题。极客公园了解到,零跑对 2026 年的销量目标也许将提升至 80 万-100 万台。

这其中,预计增量依然会来自于两个全新的系列:更便宜的 A 系列,以及定位「豪华」的 D 系列

10 月 16 日,在零跑 D 平台技术发布会上,D 系列第一款车型 D19 率先亮相。

零跑 D 系列首款车型 D19:车长超 5.2 米,轴距超 3.1 米 | 图片来源:零跑系列

D19 将同时具备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形式。其中,纯电版电池将达到 115kWh,而增程也配备了超过 80kWh 的电池,纯电续航将超过 500 公里。

官方表示,这块电池最快可以在 15 分钟完成 30%-80%的补能,等效约为 4C 充电倍率。

对于「大电池小油箱」的策略,朱江明表示这代表着零跑对增程的理解和过往发生了变化。过去,消费者会认为纯电产品更贵,增程是更经济的选择;而现在「增程是不差钱的消费者,为了少数出行场景做出的选择」。

此外,D19 纯电版最高会配备 3 电机,且会使用双矢量电机。根据官方演示,这套矢量电机可以在锁定单侧前轮的情况下,通过分配力矩实现 3.6m 半径的「圆规掉头」。这是过往类似仰望 U8 等百万豪华车型上才会搭载的功能。

在智能化层面,D19 将搭载两颗高通 8797 芯片,采用舱驾一体的方案开发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官方表示,D19 将实现车位到车位的辅助驾驶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零跑还在车尾布置了一个制氧机。尽管内饰还没公开,但据了解 D19 车内将配备原生的鼻吸式吸氧接口。

在 10 月 16 日的技术发布会上,零跑 D 系列的代言人费翔和朱江明一起揭晓 D19 外观 |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目前,D19 并没有公布预售价。但根据朱江明此前的描述,尽管搭载了众多高端配置,但零跑 D 系列将定位在 20 万-30 万区间。

如何做到这一点?

首先,技术降本仍然是关键点。这次零跑 D19 增程版上首次带来了驱动发电一体的增程系统,既能发电也可以参与驱动。

据介绍,这套方案可以在减少一套电机电控系统的情况下实现四驱,可以减少几千元的 BOM 成本。同时,也有利于车辆减重以及优化线束物理空间,毕竟要在增程车上塞下 80 度电池本身也对工程提出了难题。

其次,定价上保持和现有的 B 系列、C 系列同样「按成本定价」的相对低毛利策略。财报显示,2025 上半年,零跑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 14.1%

朱江明在发布会结束后的媒体交流会上也强调,D 系列「产品豪华,但价格不豪华」,不会因为请了代言人就增加产品溢价。

 

优衣库比杰尼亚更赚钱

朱江明并不担心低毛利会影响零跑的盈利能力。

在媒体沟通会上,他直接用自己身穿的杰尼亚西装举例,表示尽管作为高端品牌,杰尼亚的产品毛利比优衣库多很多,但杰尼亚的总利润远不如优衣库——资料显示,2024 年杰尼亚的总利润折合约为 7.5 亿人民币,而优衣库的总利润折合超过 185 亿人民币,后者是前者的 25 倍。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 | 图片来源:零跑

据朱江明在直播中透露,零跑的下一个大目标,是突破 400 万年销量目标,成为全球 TOP10 的车企。

最新的变化是,零跑除了坚持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外(目前占 BOM 成本 65%零部件自研自造),在空调压缩机、座椅、保险杠等附加值高、但质量良莠不齐的配件上也开始自己生产。

朱江明透露,从今年开始量产自研的座椅,产量目前已达 2-3 万台/月。

在海外市场方面,依托合作方 Stellantis 集团的体系,零跑得以在欧洲市场以相对低的成本铺设消费渠道。据透露,仅在德国市场,目前就已经有超过 20 家门店。在整个欧洲市场月销量破千,是销量最高的新势力车企。

海外市场的下一步重点,是对主销产品 C10 进行本地化生产。核心是满足欧盟对于零部件 40%本地化生产要求,进而有望进一步优化定价,提升竞争力。

今年是零跑汽车成立的第十年。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朱江明提到在 10 年中,自己从公司拿到的工资只有大约 150 万元,而个人的投入已经超过了 10 亿。但他认定了这条路——「优衣库」只要做对了,也可以和「杰尼亚们」一样获得该有的回报。

硬刚 Sora 2,谷歌的 Veo 3.1 确实有小惊喜|AI 上新

2025年10月17日 17:52
谷歌最新视频生成模型 Veo 3.1 来了!今日上手可用。
北京时间 10 月 16 日,谷歌在 Gemini API 中发布了 Veo 3.1 和 Veo 3.1 Fast 付费预览版。模型一上线,就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毕竟,和前不久发布的 Sora 2 一样,这次 Veo 3.1 也新增了音频功能。
相较于上一代 Veo 3 来说,Veo 3.1 此次提升主要聚焦在三大方面:
第一,是AI生成视频从默片走向有声电影。Veo 3.1 不但能够要求 AI 视频实现声音画面统一,还能够要求 AI 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并给予合适的配乐。
第二,Veo 3.1 可以直接设定AI视频的开篇画面和结尾画面。如此一来,Veo 3.1 不但能够实现短视频和短视频之间的过渡自然,也能够进一步控制 AI 视频的首尾观感。甚至,Veo 3.1 可以实现每一个新的视频都是基于上一个视频的最后一个画面继续生成。在无限叠加的 Buff 下,谷歌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实现了「AI 长视频」生成。
比如说,当你告诉 Veo 3.1,以下两张图片是 AI 视频的开篇画面和结尾画面:

来源:谷歌官网

就会生成如下视频片段:

来源:谷歌官网

第三,Veo 3.1 可以通过三张图打造一个人设。
当你给 Veo 3.1 三张图片,分别为一个女性头像、一个服装参考图以及一个场景设定时,根据提示词要求,Veo 3.1 可以直接通过三张画面设定 AI 人物形象,并且可以让该人物自然地说出目标台词。

来源:谷歌官网

此次,Veo 3.1 主打进一步优化 AI 视频在视听观感上的体验。同时,谷歌也是在 AI 视频生成片段时间较短的前提下,寻找能够实现「AI 长视频叙事」的解法。

亲测Veo 3.1 三大功能,五个月谷歌往前走了「0.1 步」

目前,普通用户可在 Gemini 应用程序和 Flow 免费使用,不过使用机会有限。我们发现不少国内 AI 视频生成平台闪现秒跟。不到一天时间,Imagine.art、Fal-ai 以及 Lovart 均表示支持 Veo 3.1 模型调用我们此次也在 Lovart 上对 Veo 3.1 进行了快速体验。
首先测试了 Veo 3.1 生成的 AI 视频是否能够在音画统一上达成一致。第一次,我们给到 Veo 3.1 的英文提示词是:「纽约街头正在下雨,突然一道闪电伴随雷声而来。」
大约一分钟后,我们获得如下视频画面:
 
可以看到基本上,闪电和雷声是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完成了声音画面的一致性。我们还可以更细致地发现每一辆车开过水坑时,声音会有一个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变化程度。让我们意外的是,在 3 分钟左右的生成 AI 视频的倒计时中,Veo 3.1 整个视频的生成时间会在 1 分钟左右就完成,但生成的视频片段基本上都在 6 秒左右,与 Sora 2 可以生成 10-20 秒的时间相比,明显不占优势。
而且,我们还发现在整个画面,只有车、雨滴、和闪电是呈现动态效果,两旁的行人或者树木均是静止不动的,因此整个视频片段会出现一些违和感,让人能够一眼能看出是 AI 视频。
接下来,我们测试给 Veo 3.1 两张照片,并分别设定为第一张照片和最后一张照片后,看看AI视频的首尾稳定性如何。以及 Veo 3.1 能否能够通过拼接的方式,实现两段视频直接连接。
为了更好的生成效果,我们给到 Veo 3.1 的第一段提示词是:「一只顽皮的虎斑猫以流畅、连续的动作跃上办公桌。这个动作应展现从起跳到优雅落桌的完整跳跃弧线,以上两张图片分别为视频的首个画面和结束画面,确保运动过程流畅且符合物理规律。」

 

在大约 1 分钟后,Veo 3.1 给出视频效果是:
在视频的前半部分,呈现基本上自然。但是在小猫咪跳到电脑后面的时候,似乎变了另一只小猫出来,整个视频突然添了几分「魔法感」。并且,在视频的最后几秒,似乎有个开灯设定,将画面调整更亮。
同时,我们给出 Veo 3.1 第二段英文提示词:「跳上办公桌的虎斑猫趴下睡着了。以上两张图片分别为视频的首个画面和结束画面,确保运动过程流畅且符合物理规律。」
在 2 分钟后,Veo 3.1 给出一段 6 秒的短视频:
可以看出,Veo 3.1 给出的 AI 生成视频还是比较真实的。如果将两个视频片段连接在一起,则呈现的效果为:
可以看出,当两个视频拼接到一起之后,除了此前提到的「魔法感」比较突兀外,视频与视频之间还是保持了连贯性,并且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场景拓展。
最后,我们测试了如何使用 Veo 3.1,通过三张图设定一个人物主角形象。
我们给出一段英文指令,大意为:「一个中景镜头,画面中的女性角色来源于人物参考图,身穿服装参考图中的衣服。她正在场景参考图中的场景里漫步,带着好奇而愉悦的表情环顾四周。环境需与提供的场景图一致。整体风格应为电影质感,拥有自然的光线和轻柔的微风。同步生成环境音效,如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的鸟鸣。」
Veo 3.1 给出的视频效果为:
来源:极客公园
可惜的是,这一次我们发现 AI 视频中的人物明显建模感严重,服装和场景几乎都与此前给出的参考图片有明显差别,AI 感极重,该 AI 视频几乎是此次所有测试视频里面表现效果最差的。
整体看来,此次 Veo 3.1 在音画同步以及首尾画面稳定上均给出不错的 AI 效果。但在用图片设定人物形象,AI 人设方向并没有官网中介绍的效果好。

谷歌「暗踩」Sora2,AI 大佬们跳出来反对

「胜,大获全胜。」谷歌试图在官网昭告天下这一点。据谷歌介绍,谷歌在文生视频的总体观感、视频对齐程度以及视觉质量等方面,完胜 Sora 2 Pro、海螺 2.0、Seedance 1.0 Pro 和 Renway Gen 3 等一众视频模型。
官网还强调,在音画一致性方面,Veo 3 的「视频素材」功能在内部基准测试中,在「整体偏好」和「视觉质量」两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有意思的是,谷歌官网还悄悄地「暗踩」OpenAI 所发布的 Sora 2,解释在图像转视频测试中没有 Sora 2 Pro 的原因是因为 Sora 2 Pro 目前不支持人像生成。

不过我们也发现在此次的对比中,谷歌似乎模糊 Veo 3.1 和 Veo 3 的模型边界,基于所有的图片显示中都是 Veo 3,而文字表达均为 Veo 3.1,因此暂时也很难确定此次评测的模型,究竟是刚刚发布的 Veo 3.1 还是 5 个月前的 Veo 3。

尽管谷歌自我感觉甚好,但在 AI 大佬们看来,Veo 3.1 的效果似乎略逊于 Sora 2。比如说,Otherside AI 的创始人 Matt Shumer 直接在推特上表示对 Veo 3.1 感到「有些失望」,他认为 Veo 3.1 效果明显逊于 Sora 2,价格却高出不少。毕竟,目前 Sora 2 可是免费使用。
3D 数字艺术家 Travis David 则提到 Veo 3.1 并没有突破 AI 视频生成的「8 秒」定律,且用户没有办法自己选择生成什么样的音频,让人大失所望。
还有不少网友提到期待「自动化分镜」功能迟迟没有上新,在自动化程度的进展也让人感到失望。

和 Sora 2 Pro 卷「性价比」?Veo 3.1 瞄准 AI 视频专业化

在谷歌介绍 Veo 3.1 模型博客的最后,提到了价格与 Veo 3 相同。乍一看,我还以为谷歌此次是一次「加量不加价」的升级,但仔细研究之后发现,Veo 3.1 模型可能仍是目前市场较为昂贵的视频生成模型,仅次于 Sora 2 Pro。
除了 Veo 3.1,谷歌还推出 Veo 3.1 Fast,能够更快的生成视频,价格也更低,不含音频的版本是每秒$0.15,加上音频生成的版本则是每秒$0.40 美元。

而在价格表下,谷歌也为自己留出了一条后路,提到「在某些情况下,音频处理问题可能会导致视频无法生成。只有在成功生成视频后,系统才会向您收取费用。」这也能够说明一定程度上,该视频模型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

和前不久刚刚发布社交属性较强、更注重趣味感的 Sora 2 相比,Veo 3.1 明显定位在「专业化」上。因此,Veo 3.1 更强调视频的连贯性,音画的一致性以及人物的稳定性。
谷歌给出的应用场景案例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据介绍,GenAI 电影工作室 Promise Studios 已经开始其 MUSE 平台中使用 Veo 3.1 来增强生成 AI 视频故事性,整体生成视频要求尽可能达到导演希望的制作质量以及故事讲述感。AI 生成内容公司 Latitude 也正在其生成叙事引擎中测试 Veo 3.1,希望能够将用户创作的故事立即变为现实。
可以看到,Veo 3.1 正试图撬动专业影视制作领域,降低高质量视频创作的门槛和成本。这也意味着未来个人创作者或小团队,有机会通过叙事控制、定制化角色以及音画一致性,独立制作一系列风格统一的迷你短片或系列视频内容。
但从整体视频生成效果来看,五个月谷歌在 Veo 视频模型上往前仅走了「0.1 步」。

张鹏对谈朱啸虎、储瑞松、傅盛:Agentic AI 时代,不要什么东西都自己闷头做

2025年10月17日 16:39

作者|拉风的极客

编辑| 郑玄

 

当 AI 的讨论焦点从「它能做什么」的惊叹,转向「我该怎么活」的拷问,一个由技术驱动的叙事时代正悄然落幕,一个由商业现实主导的新周期已然开启。

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模型的飞速迭代,也目睹了创业公司在大厂发布会后的集体焦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增长圣经——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数据飞轮,似乎都被削弱,甚至失效。在一个迭代速度快上三倍的新战场,旧的「兵书」已无法指挥作战。创业者和转型中的企业,都面临着最根本的商业问题: 我的客户是谁?我如何收费?我的壁垒在哪?我能活多久?

为此,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与三位身处风暴中心的关键角色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他们分别是:手握资本、视角冷静务实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身处一线、正带领一家有历史的公司进行「转基因」变革的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以及作为技术平台、洞察万千企业沉浮的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

投资人、创业者和技术平台的视角,如同一面三棱镜,折射出了 Agentic AI 时代下,从业者最真实的焦虑、挣扎与机遇。 在这场对话中,你能看到:

新的商业范式: 交付结果,而不是工具。Agentic AI 时代,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按结果收费,这可能是中国软件企业的一个新突破点。

新的生存哲学: 壁垒是动态的。传统的网络和规模效应正在减弱,数据壁垒也没那么高。新的壁垒,要么是找到巨头看不上的地方「猥琐发育」,要么就需要依靠极致的速度和执行力。

新的组织变革: 创业和企业转型都要会「借势」。真正的转型始于思想和组织变革,要学会充分利用平台和工具放大效率,不要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不要重复造轮子。

新的增长引擎: 出海是必选项。国内市场是最好的练兵场,但要挣钱,还是得去全球市场。甚至可以考虑第一天就直接出海。

以下是对话全文,由 GeekPark 编辑整理。

 

01

一个新突破点:用 Agentic AI

交付结果,按结果收费

 

张鹏: 第一个问题先问问啸虎总。因为投资人是一个重要的能量,除了我们看到的技术变化,资本的助推和资本市场的好恶也很重要。 您自己也很认同 Agentic AI 这个大趋势,但是在大趋势的方向上,具体的路径怎样才最有机会?什么样的赛道和路径是今天的创业公司或成长型企业应该选择的,去运用这个技术创造更大价值的?

朱啸虎: 今年 Agentic AI 确实普及得非常迅速。但就像前面亚马逊的演讲也提到,最重要的就是直接用 Agentic AI 交付结果。因为过去四五年,中国的软件 SaaS 经历了一个迅速崛起又迅速沉寂下去的过程。不仅是创业者,投资人也都发现,软件在中国要收费真的很难。和美国的差别就在于,收费非常难。

那今天我们用 Agentic AI 交付结果,实际上就不是用软件来收费了,而是按照结果来收费。这可能是能够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一个新突破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我们比较喜欢看到一些聚焦在垂直细分行业里,和客户完全按照结果来收费的商业模式,这可能是给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探索新可能性的一条路。另外,我觉得 C 端上也看到很多利用 AI 直接交付用户体验、交付结果,收入也起得非常迅速。

张鹏:您最近有什么比较看好的赛道吗?或者说,今天您可能也看了很多创业公司,一般什么类型的您会相对看好一点,什么类型的会敬而远之?

朱啸虎: 实际上,今天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我们只看一个数字——速度,收入增长速度。基本上对于早期公司,尤其是从天使轮到 A 轮,收入能增长 5 到 10 倍,才是一个比较让投资人愿意接受的基准线。

张鹏: 所以还是要有一个非常扎实、很落地的价值闭环。

朱啸虎: 对,一般来说我们讲要创造 10 倍价值,你要给你的客户创造 10 倍以上的价值,他采用的速度才会非常快,才能保证 5 到 10 倍的年增长速度。当年软件在美国企业兴起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快?是每年 3 倍、2 倍地增长,很快就做到 1 亿美金 ARR 了。那今天 AI 时代比当年的软件企业还要更快,至少是 5 到 10 倍,尤其在早期的时候。

 

02

远离大厂,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张鹏:大厂一开发布会,创业团队都很痛苦,因为他们技术一升级,大家做的很多努力好像就受影响了。您怎么看这个事?这是不是个常态?该怎么回避这个问题?

朱啸虎: 这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一样的。早期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类似的东西。比如说当年最早安卓、iOS 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功能型的 App,像手电筒、万年历、做邮件的、做浏览器的,都有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很火,但后来都已经消失了。就是说,工具类的企业在任何一个周期的早期都有机会,因为 iOS 或者底层模型来不及做。但等到他们一旦腾出手来,看哪个工具用户多,他们自己一做,创业公司就一下子团灭了。今天 AI 时代的迭代速度是移动互联网的 3 倍速以上,所以速度更快。OpenAI 这样的大厂开个发布会,那个大厂再开个发布会,很多工具类企业都会很难受。所以我们说,要聚焦在细分垂直行业,直接交付结果,远离大厂。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说「离开大厂一条马路」,现在 AI 时代一条马路是不够的,离开大厂要三条马路。

张鹏: 早年间大家都是要逐鹿中原,但今天的意思是,你最好不要跟大厂去逐鹿中原,应该找个「香格里拉」去发展。

储瑞松: 可能的确有些大厂开发布会的时候,很多创业公司会很焦虑。但是我觉得 AWS 不一样,亚马逊云科技开发布会的时候,创业者都会非常兴奋。为什么呢?我们开发布会,会推出新的、能够很好地帮助创业者更快加速创新的各种各样的服务。

不管是 Bedrock 也好,还是 AgentCore 也好,我们 AWS 一直的定位是「we do the undifferentiated heavy lifting for customers」,我们把那些必须要做,但实际上不能带来差异化价值的事情,都替我们的创业者伙伴、软件企业或者各个企业都做了,这样他们就可以聚焦于自己的价值创造。所以亚马逊开发布会的时候,这些创业公司或者企业都会非常兴奋。

张鹏: 听懂了,有个大厂不一样,亚马逊云科技还是对创业者友善的大厂。

 

03

Agentic AI 爆发前夜早过了,

现在是凌晨 5 点

 

张鹏: 追问一下,因为您也见了很多的创业公司和发展中的公司, Agentic AI 对于整个软件商业的发展范式带来了很多变化和影响,您会怎么总结?

储瑞松: 今年 6 月份的时候,亚马逊云科技在上海开了一个峰会,当时我讲我们处在 Agentic AI 爆发的前夜。现在有人跟我开玩笑说,前夜早就过了,已经是凌晨 5 点了。为什么呢?首先,现在 Agentic AI 爆发的各项要素都已经具备。第一,大模型现在已经具备了类似于人的思考能力,它可以自主地判断完成一个任务,下一步做什么是最合适的。

第二,我们有了像 MCP 这样的协议,使得大模型驱动的 Agentic AI 的 Agents 可以方便地去访问已有的各种数据,去调用已有应用的 API,可以做很多事情。

第三,Agentic AI 应用开发的各种工具链,不管是像亚马逊发布的 Strands Agents SDK,还是说 Bedrock 以及 AgentCore 这样的工具链,相应的环境都已经越来越完善,做 Agentic AI 应用的开发会非常方便。所以现在是 Agentic AI 爆发的凌晨几点钟。

Agentic AI 对软件行业有什么影响?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首先,会改变我们软件企业向客户交付价值的方式。之前的软件企业是这样的,做了一个工具给到客户去用,他要用好这个工具之后,才能把他想做的事情做了。

而现在,在 Agentic AI 时代,不管你用哪种范式,是 Agent Embedded,还是 Agent as a Service,或者 Agent as a Facade,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给客户交付的不光是工具,而是要向价值转移。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做呼叫中心(call center)服务的软件,之前是有工具给呼叫中心的人去用。现在很多时候是,你的呼叫中心能够懂客户的业务,能够把很多企业的客户支持需求自动化处理掉,只有那些比较复杂的 case 才会转给人工的客服去处理。或者说,你有一个法律方面的 Agent Service,Agent 产生的结果是已经可以给律师去审阅(review)的法律文档,而不只是帮助律师去起草、去查之前的案例。所以,交付结果非常重要。

第二,Agentic AI 会改变整个软件开发的生产过程,因为 AI Agent 的能力已经变成了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之前我们软件企业没什么重资产,有的是什么呢?一个是人,不同角色的人,从产品经理到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运维工程师,还有市场销售、客服人员等等。第二是知识。不管你是做横向的 CRM、ERP,懂这个领域的知识,或者说做某一个垂直行业,比如流程行业或者医疗行业,有这个行业的知识。这是之前的生产要素。但是到了 Agentic AI 时代,AI Agents 变成了你的新生产要素。AI Agents 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直接参与到你软件开发生产的全过程当中,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equal partner)。

在 AWS,我们所定义的人和 AI 协同创新的 AI-DLC 范式(AI-Driven Development Life Cycle)的过程中,AI 实际上是驱动者。它会去驱动你的需求拆解、架构设计、编码实现、测试、部署、运维和后面的服务问题解决。人是什么角色呢?第一,人是明确的业务需求提出方,第二,在整个过程中人需要去审阅、做决策和判断。所以整个过程跟之前大家熟悉的敏捷软件开发生命周期(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 Cycle)相比是不一样的。AI 是一个平等的伙伴,是整个 AI-DLC 流程的驱动者和执行者,人是需求提出方和决策判断者。

张鹏: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改变,这可能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技术,不管是我们自己用它,还是我们把它交付给客户,它都不再只是个工具。它对我们内部要是一个平等的伙伴,对客户那边要能够真正交付结果的生产力,而不只是生产工具。

储瑞松: AI-DLC 的过程,如果你用得好,你所获得的整个生产 效率的提升不是 15%、30%,而是 3 倍、4 倍、5 倍。

张鹏: 不是线性的提升,是指数级的提升。

 

04

先改造人,再改造产品

 

张鹏: 再问问傅盛,因为今天你跟场内的各位可能最有共振感。大家都是既有业务,又在 AI 时代里积极探索。我知道在你的探索过程中,首先推动的是组织变革,这点让我印象很深刻。 为什么一上来的切入点不是自己训模型,而是先从自己组织内部的变革开始?

傅盛: 训模型这事,七八年前干过,那时候是语音模型。后来我就知道,这个投入很大,收效很难,竞争太激烈了。我那天回顾了一下,猎豹移动创业 15 年了,我们上市都 10 年了,也是一家有历史的公司了。其实有历史在这个时代不是好事情,历史就是包袱,其实最大的包袱就是人。

我记得当年雷总在做小米的时候跟我聊过,他说当年做卓越,让金山进行互联网化转型,发现改变上千个做传统软件的人去做互联网实在太难了。他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周六,他发现他们的电商网站打不开了,他给员工打电话说,网站打不开了,你看一下。员工说,雷总知道了,周一一上班我就去搞。他说,「你知道我有多无助吗?」做传统软件的看来,「我周一上班就搞」已经很好了,但互联网是 7×24 小时服务。所以我想说,人的包袱其实最大的就是体验思维。我一直认为, 一个工具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改变的就是思维。如果你思维不改变,想用好工具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公司做 AI 变革分三层:第一层叫思想变革,第二层叫组织变革,第三层才是最后的产品变革,它不是反过来的。首先是思想变革,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自己得搞。在座应该很多人也是工程背景,你们想过没有,在一个公司里面最反对 AI 的人是谁?一般老板都很想用,最反对的就是工程师、程序员。你跟他说 AI 能写代码,他一定告诉你,老板,这东西写代码不靠谱,不专业。那怎么办呢?就我自己得上。我就装了各种代码工具,自己用了以后给全员做宣讲,告诉大家,你看我 20 年没碰过程序,现在可以写个东西出来。

思想的改变光靠宣讲也不够,得靠行为。我们搞全员编程,不是大赛,是要求所有人都得写程序。这里面就涌现出很多例子,像我们 CFO 助理写的程序秒杀很多程序员。我们的财务、法务自己写系统,客服自己写呼叫中心中间的一部分,甚至我们行政还写了一个车辆管理系统。这个时候就让大家意识到,今天 Agentic AI 能够让代码能力变成全员的能力。这是我们做的,从全员思想启蒙和教育,然后再到行为,只有肌肉记忆才能让他们开始改变。

第二层是组织变革,其实也很难。比如说我们当时说,能不能让 AI 写代码去替换以前很多业务代码?首先就是业务负责人说,不行,会崩,老板。然后你再找工程师聊,他会说,不行,我们这有很多 know-how。所以我们做了一件事,有点像当年中国改革开放,选一个特区。中国当时选了深圳,我们当时正好一个老员工要回西安,我说,在西安给我搞一个 AI 特种兵训练营。在这个地方,我们全部都招年轻人,不问出处,不问毕业学校,也不问工作经验,只问你对 AI 是否热爱,用过哪些 AI 产品,这个作为唯一考核项。

这个组织里面不设岗位,所有人都叫特种兵,安排什么活你就干什么,打破了以前什么前端、后端、安卓、服务端这些划分。我们有一个以前写网页的程序员进来以后,第二天我们说这个东西要出个 Windows 版,你现在开始写。所以他在内部分享时说,效率提高了 10 倍以上,比储总讲得还激烈。他说他以前没写过 Windows 程序,如果重新开始学,至少要一个月时间。但这件事是昨天布置下来,第二天下午 4 点就上线了。

我们用二三十人的一个特区,把北京以前很多研发任务全部让这些人接了。结果不仅没有出乱子,而且效率大幅度提升。以前做个 App,在国内你至少要 10 人团队,各种设计乱七八糟一堆。我们后来就尝试用一两个人,也不要设计,产品经理自己写代码,一两个人、两三个人就写个快速 demo 上线。做成了以后,让大家来参观这个特区,就像当年来深圳参观一样。很多我们的子公司、我们的部门都去看,以后回来再学。

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三步,就是要把整个公司的研发体系变成 AI Native 的组织,这个还在摸索,后面可以再汇报。

思想和组织变革做完以后,我认为这时候才会出现所谓的从产品到交付,从功能提供到结果交付的转变。看上去就是八个字,实际上是一个从思想到组织的深刻变革。

关于工具,我跟朱总一直有不一样的观点。他说「工具都死了」,我跟他说也有没死的工具,比如我们有个叫金山毒霸的产品,已经 20 多年了,还在不断焕发青春,从去年开始还在增长。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把一个传统的安全工具 AI 化。今天你下载最新版的金山毒霸,遇到任何问题不需要再在按钮里找了,你只要跟它说,比如「我的网络连接不通了」,它就自动去一点一点帮你解决掉。或者说「我的 C 盘空间不够了」,或者「我这个打印机打印不出来了」,它会自动根据你的话去生成一段脚本,现场帮你解决,就像一个电脑专家在你旁边一样。上线以后,这个解决率已经超过 80% - 90%。在原来的产品上,通过新的组织和新的思维去构建一个新的产品形态,老树也可以开新花。我觉得工具也是有生命力的。

储瑞松: 我觉得傅盛总讲得非常好。 Agentic AI 不只是一个技术部门或者技术人员该关心的事情,实际上是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就应该开始去拥抱的思想变革,这个决心来自于 top-down 领导者的决心。 另外,整体也要驱动组织的变革,所以这绝对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张鹏: 傅盛几个核心观点是,思想上要全员动员,组织上可以「腾笼换鸟」。你搞个特区,做个实验田,最终再复制,让整个组织去「转基因」。刚才说到的工具问题,其实我觉得您跟啸虎总本质上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就是都要「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不要去直接争夺中原。因为有些地方就是有价值的,你如果把它形成有效的价值循环,不断地进步,你就会赢得迭代的空间。因为它可能山高路远,大厂也不一定看得上。

 

05

找到一个别人没看到的点,

缓慢发育,保持低调

 

张鹏: 我们经常会说,在今天追一个时代、抓住一些机会,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长期的壁垒和优势会怎么样。 在 Agentic AI 的时代里边,我们该如何看待壁垒的问题?怎么去形成真正的壁垒?很多人说数据,很多人说我跑得快等等,您会怎么看?

朱啸虎: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做早期投资包括创业,我觉得首先要像《孙子兵法》讲的,「未虑胜,先虑败」,否则你就是给大厂打个样,说实话这是有点可悲的。怎么做呢?我们看移动互联网就知道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美最终跑出来的就那么几家公司,滴滴、美团,就像美国的 Uber、DoorDash 和 Airbnb。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半线上,一半线下,我们当年叫 O2O。线下那些业务是大厂根本不愿意干、不愿意碰的。

我们当年投滴滴早期的时候,我特别清楚,他们早上在北京冬天凌晨 4 点钟去司机吃早饭的地方发展司机,说,你装我 App,我给你带来业务。腾讯的人跟去了一天,第二天就不愿意去了,太辛苦了。所以这种苦活、累活才是创业公司的根据地,也是生存的根本。

这一波 AI,说实话没有看到这样的机会,没有看到这种苦活、累活的机会,所以我们感觉这一波确实很难,不知道地点在哪里。互联网创业最好的是网络效应,像微信、抖音、小红书这种,我们也没看到。像滴滴、饿了么、美团的这种规模效应,我们也没看到。这真的是挺可悲的。

大家一直说数据壁垒。一开始我也相信数据飞轮能够起来,但现在发现,数据飞轮可能有点壁垒,但就是那么一点点。这也是我们通过过去一两年才发现的。因为大部分数据的信息是重复的,核心数据可能就那么一点点,这个壁垒说实话是不够的。

所以现在都开始打价格战。以前大家都说中国人特别喜欢一拥而上,有百团大战、百车大战,美国这次创业也开始打价格战了,像 Abridge 这样做医生和病人之间问诊的细分赛道,美国有 100 家企业,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也开始打价格战。Abridge 当年也号称他做医生和病人问诊的转录特别准确,因为他们以前积累了 500 万份病历卡。现在发现,可能 500 万份里面真的有价值的就几十万份。几百万份可能难度会比较高,几十万份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也就没有那么难了,但大部分信息都重复的。数据飞轮壁垒没有那么高。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真的要找到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点,找到一个别人没看到的点,在那里闷声发财,猥琐发育,这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壁垒。千万不要高调。所以我们现在做得好的、涨得快的一些 AI 创业企业我们都不说了,都不提了。

张鹏: 总会有个「但是」。你上来就连续给大家浇了好几个冰桶,我一直在期待那个「但是」,然后发现您说,其实也有好的,但是就不说了,低调为先。我想到的是,现在的创业范式跟以前有所变化,以前是「Go big or go home」,现在是先找到一个「home」,然后再去「grow big」。所以某种程度上是要找到你的「香格里拉」,然后去逐渐发育。听起来朱总最后的「但是」是在这儿。

 

06

利用杠杆,不要重复造轮子

 

张鹏: 刚才朱总说到了很多大的商业竞争环境,确实也是事实。 但是背后还是有很多变化的,比如说开发的范式等等。我们以前描述壁垒,更多的是一个物理上的高墙或者护城河,但也可能是我们前进的速度不一样。这种开发范式的变化是不是也能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储瑞松: 朱总讲的我其实蛮多都认同的。但在这种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感觉不是什么很强的壁垒的情况之下,如果你要创业,或者一个已有的企业要转型,到底是什么东西能够区分出有的创业能成功,有的转型会非常成功,而有的不那么成功呢?

其中有一条在我看来,就是你的执行力,在这个 Agentic 时代的加速创新的执行力。 而这个加速创新的执行力,可能不是说靠「996」就够了的,虽然现在听说在 AI 创新时代,很多创业公司也都开始「996」了。加速创新的执行力,有一条就是一定要去利用杠杆(leverage),不要自己重复造轮子,不要说自己再去弄一个大模型出来,而是要撬动像 AWS 所能够提供的平台、一整套的工具链,然后拥抱 AI 时代新的开发范式,就是我前面提到的 AI-DLC 范式。你最宝贵的资源其实就是人,让人的时间能够通过 AI 工具被数倍地放大。

我前面已经提到 AI-DLC 的范式,充分利用 Agentic AI 的能力,不管是平台的能力也好,还是像 Kiro 这样的、在 AI 时代人和 AI 协同开发的 IDE 工具的能力也好,让你整个的开发过程由 AI 作为驱动者。你只需要基于你的 insights,把你想做的事情描述清楚——当然了,如果你描述不清楚,AI 也会跟你澄清——然后让 AI 来做各种各样的繁重工作,从需求拆解、到架构设计、到后面的任务列表、编码、测试、部署、运维。

你这边做的事情是要去做判断。比如,它的需求拆解是不是跟我的商业意图一致?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需要增强的地方?它的架构设计是不是满足我想要实现业务功能的需求?举个例子,架构师选数据库,原来 AI 可能自动选择某一种,如果现在在国内信创的环境里,你是不是要考虑,我需要把数据库换成一个国内相应的数据库?它的任务安排是不是合理?有没有什么任务要先做、什么要后做?人保留着做评估、做判断、做决策的能力。

在 AI-DLC 范式里,如果你整个按照这种方式做开发,开发效率会提升数倍,所以你宝贵的人力资源投入就能够带来非常好的效果。而这个时候,人并不是没事可做了。人对于具体业务领域的理解,对于需求是不是能满足业务需要的判断,对于架构中各种平衡和取舍的判断,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是无法被 AI 所替代的。所以我觉得是,充分地去 leverage 像 AWS 能够提供的平台能力,拥抱 AI-DLC,这是在 AI 时代你要做成功的创业或者业务转型,必须要有的一个因素。不一定是充分因素,但一定是必要因素。

张鹏: 听下来反而是说,「壁垒」这个词在 AI 时代可能也要我们形成一个思维转换。以前我们说壁垒更像是打陆战,真有个河、真有个高墙,它建好了就在那了,别人就不好弄了。但今天更像打空战,你是一个持续的能量管理,如何更灵动地在这个空间里边有效机动,这是打空战的要义。所以它不是物理的某个东西,它更应该是运用一切去管理好你这个组织,创新发展的能量。

储瑞松: 我觉得你讲得非常好。前两天我在澳门,因为 NBA 时隔六年重回中国,亚马逊云科技是 NBA 全球的独家云和 AI 的合作伙伴。你看 NBA 比赛,有的球队非常强,它能够赢,你说它有什么壁垒吗?实际上我觉得是它自己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积累出来的一种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

张鹏: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从陆战到空战,从物理壁垒到能量管理。

 

07

增长本身就是最大的壁垒

 

张鹏: 我们经常说壁垒,知道这个时代里很重要的三个东西:数据、算法、算力。我们盘了盘,算法这个事,您刚才也说创业公司自己搞模型有点不太靠谱。算力这个事,那肯定是巨头的优势。看起来就剩下数据有优势了,然后朱总刚才还说了一句,数据优势也要谨慎评估,但我想听听傅盛的观点。

今天一个组织要去赢得它的竞争力,尤其是在 AI 时代,数据可能还是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数据的闭环。你怎么理解数据闭环在今天的意义和怎么去把它真正建好?

傅盛: 对,我又要表达一下跟朱总不同的观点。首先,我不觉得是大公司干不了苦活、累活,是大公司不认为这件事可以长那么大。你看今天外卖是苦活、累活吧,阿里投入巨大,我看了一眼财报,明年好像要把集团利润都快打光了。这算苦活、累活,而且还是烧钱的活。如果我们抽象点谈,我觉得本质上,所谓的壁垒就是认知的壁垒。

第二,在认知有差距的情况下,就是你的业务能不能跑得足够快,能不能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形成一个增长壁垒。今天我去硅谷,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好像就没那么纠结。做大模型的很开心,做应用的也很开心,做应用的不会去想模型用别人的,有一天被人家做了怎么办。我就瞄着增长打,如果我增长快了就能长起来,所有新事物的出现都是「看不上、看不起」。

朱啸虎: AI coding 除外。

傅盛: AI coding 因为它发展好几年了,它不是今天才开始,像 Cursor 也在起来嘛。就是最开始是看不懂,后来看不起。最早互联网一个网页有什么壁垒?我估计那些电商网站上线的时候,当时的传统商务巨头就哈哈一笑。QQ 上线的时候,移动、电信都觉得这东西,我随时就干掉你。但事实上,等它一旦形成增长壁垒以后,你发现你就追不上了。

我觉得今天 AI 有特别典型的这个特质。朱总也刚刚说了,以前 3 倍增长就可以,现在要 5 到 10 倍。但反过来是,AI 带来的效能增长就能到 5 到 10 倍。所以这个时候一旦增长起来,你就会发现,其实即便巨头要追也很难。因为当算力、算法都不是壁垒,数据也没有那么大壁垒的时候,就回归商业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你占领了用户心智。你占领了用户心智,除非你犯大错误,否则对手很难追。

我举个例子,像一家知名的 Agent 公司的创业项目。我发现在中国跟创业者聊和在美国跟创业者聊,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中国创业者都觉得它在吹牛,是泡沫,因为那东西看上去技术没啥,写个 Agent,把几个东西一整合,然后给你跑一个,跑的效果还不好。但在美国创业者包括美国投资人来看,这个项目非常好,因为它的增长非常快,年化收入已经接近 1 亿美金了,已经有了它自己的固定客户群。

我当时第一次用的时候也很崩溃,我说这东西不就 DeepResearch 吗?但是后来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今天 AI 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时代,所以有大片的开阔地。这时候就像你抢了一块用户以后,只要你的服务质量不下降,和对手差不多,你就能保住你的用户。后来我在想,可能就是一部分不用完成那么复杂任务的人,又没有接触过所谓 DeepSearch 的人,用了这个 Agent 工具就会觉得效果很好。

所以,我觉得今天创业者跟投资人观点不一样很正常。因为你擅长什么,你才能去做。投资人不看好这个,他再投那个,反正都拿钱。我们做工具的,他说工具没希望了,那我死也得把工具做出壁垒来。比如工具也有跟硬件的结合,我觉得智能硬件就是一波壁垒,但是里面最重要的还是, 你要变成新时代的组织,你的迭代周期要比对手快,你的增长逻辑要比对手快。

你看我们以前做海外工具,我们第一波做 Clean Master,在全球有几亿用户。今天我去谷歌看,整个增长逻辑也变了。今天 AI 可以不再通过传统广告模式了,而是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报道来增长。我见过一个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孩子在创业,给我讲年轻一代是怎么创业的,我受教一小时,比如怎么能够去获得更多关注,让一个产品迅速地冷启动,然后形成用户规模。所以我觉得机会还是很大的。朱总的很多东西不对外讲,其实也有很多增长很快的,哈哈。

储瑞松: 其实我们之间还是蛮多共识的。比如说我们都认为,在这个 AI 时代,执行力、执行的速度快非常重要,这个我们是有共识的。

傅盛: 我分享个干货。我那次听过一家 Agent 公司的闭门分享。他讲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冷汗直冒,因为我觉得好像真的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创业者在讲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原来那套逻辑必须改,你不改的话你就会追不上这个时代。你只是看那个产品,觉得好像没什么变,其实他的整个思维都发生变化,你看我们最早做互联网的时候,我们认为衡量指标叫做 MAU(月活跃用户量)。等到移动互联网,我们那波为什么没做好?其实那个时候衡量指标已经变成了用户时长,时长越多越重要。

他在今年年初说,其实下一波就是看你的 Token 消耗。那个时候他就认为,Token 消耗多是好事。我们看着 Token 消耗那么多、花那么多钱,他认为 Token 消耗多是好事,证明用户拿你这东西在解决问题

你看到现在这几个月,风向已经很明显了,Gemini 在公布它的 Token 消耗量,OpenAI 在公布它几个大客户的 Token 消耗量。那这个时代就是谁能把大模型的 Token 消耗用得足够多,就可能有点像当年的视频网站一样,看上去带宽很贵,但事实上这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储瑞松: 对,我补充一点,我觉得 Token 消耗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我们三个还有一个共识, 最重要的是你能给你的用户、给你的客户带来什么样的好的、他希望的结果。结果非常重要。 Token 消耗是手段,最后是带来相应的结果。

张鹏: 对,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一点都不冲突。刚才朱总说找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去长大,怎么长大呢?那个地看起来不大,但是它可能挖得很深,底下有石油。所以本质上它要从原来的月活逐渐到 LTV(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哪怕 100 万用户,让他天天在用,每天用很多,那你的 LTV 可能也能挺高的。所以这确实是一种完整的范式变化,而且两位的思想碰撞帮我们补全了不同的视角。

 

08

AI 出海,懂得借势很重要

 

张鹏: 回到朱总这边,最近您也聊得比较多——中国创业者今天一个趋势是,我们还是要在全球市场创造价值的,因为全球市场也确实比中国市场有更好的回报率,尤其在 AI 这一波看起来是这样。 但真的往这走的时候,我们也要想一想,到底我们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应该怎么发挥优势?

朱啸虎: 今天的中国创业者比上一代 PC 互联网创业者,我觉得出海更有勇气,而且更 ready。而且今天出海确实是必须的,国内聪明的、厉害的创业者太多了,竞争真的很激烈。我们有个公司做得很好,产品做得非常好,所有竞争对手都根本比不上,但报了一个毁灭性的高价格。甲方都知道那些竞争对手的产品可能都不能用,但是就是拿这个价格来压我们公司。你可以贵个两三倍,但不能贵个五倍十倍。

国内还是很难收到好的价格,我们甚至就直接出海。在菲律宾,价格都是上海公司价格的 3 倍以上。我们现在一般都是说,在国内打磨产品、打磨团队,然后到海外去赚取毛利。国内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都非常高,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打磨产品的渠道,然后再到海外去赚取毛利。如果你在国内能够形成绝对的龙头,到海外几乎是没有对手的。

张鹏: 听起来就是「盐碱地里练功夫,鱼米之乡挣大钱」,有点这个感觉。核心是反而可以在国内当成一个练兵场和能力试炼场。这是一个视角。 瑞松你们天然在支持中国往海外发展的创业者,他们可能都是你们的伙伴,你怎么看?

储瑞松: 对。之前有种说法,说中国的软件行业大而不强,从业者非常多,但是真正的世界级的软件巨头几乎没有。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新一代的中国软件企业,他们从一开始,不管是先在国内练内功再出海,还是从一开始就瞄准全球市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很多新一代的软件企业都是面向海外的。

而且我觉得在 AI 时代,因为整个软件开发的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价值交付方式都有一个范式变化,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软件企业现在和世界其他软件企业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就好比之前的油车时代,海外的车厂有发动机等各种专业壁垒,中国的油车怎么赶都赶不上。但是到了电动车时代,中国的车企可以弯道超车。

所以我觉得 现在 AI 时代,对于中国的软件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我个人很期待未来十年之内能够看到从中国诞生的世界级的 ISV 软件巨头。那当然了,亚马逊云科技作为一个全球公司,我们非常乐于服务于中国企业出海。有外部数据说 75% 的出海企业都会首选亚马逊云科技,因为我们有遍布全球的能力。

我们也非常乐于支持中国的软件企业出海,在支持中国企业出海方面可以提供很多切实的支持。包括前面提到的,中国的软件企业可以加入亚马逊的合作伙伴网络,可以把你的产品上架 Amazon AWS 的 Marketplace。因为我们全球有最大规模的企业客户,上架 Marketplace 之后,你就可以有一个渠道去访问潜在的客户群。另外,软件出海的合规也非常重要,不管是欧洲的 GDPR,还是美国的 EO 14117 等等,我们有多年支持中国企业出海在合规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您的企业避免在合规方面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另外,亚马逊还有全球的集团生态,包括亚马逊电商、亚马逊广告等等,我们可以在生态方面去赋能。所以,作为亚马逊公司,我们有一个领导力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叫「Customer Obsession」,极致的客户至上。所以我们不光有全球领先的云和 AI 服务,我们也有这种精神,很愿意助力中国 ISV 企业在出海这件事情上能够有突破。

张鹏:那我再问问傅盛,我知道你们在海外也有很多的努力。能不能分享一下在海外市场发展上面有什么样的经验?

傅盛: 这一下我是特别赞同朱总的观点。而且我更激进一点,我说如果大家是第一天开始创业, 就不要什么中国练兵然后出海,就直接干出海,直接去鱼米之乡。 干嘛要在盐碱地里弄呢?你在盐碱地里弄,有的时候会骑虎难下。你要在沙漠里弄吧,反正你知道弄不出来,你就去搞鱼米之乡了。你盐碱地一弄,出了庄稼你收不收?以后你要不要再播下一季的种子?这个时间,人家都奔鱼米之乡去了。

我觉得出海是一个战略,它不是一个补充。如果你今天真的做一个面对海外的企业,那就从第一天开始,就像亚马逊一样。因为我们当年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就被我们的对手天天在国内轰,没办法。所以我们当时在海外第一版做的时候是没有中国版的,而且公司都改名,不让他知道,省得他追着我轰。那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在 2012 年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中国的 App 做得并不比美国差。

但我要说,今天中国的软件和 App 已经不是跟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比美国的整个开发效率、运营水平要高。比如今天去硅谷,你看 AI 很热,硅谷的初创公司怎么融资?因为很火。他的年收入乘以 20 到 30 倍,就是他的估值,就可以去融钱。你 100 万美金就可以拿 2000 万到 3000 万美金去融资,这是现在硅谷的标准范式。但是这个限于 To B。如果是 To C,硅谷只给 10 到 15 倍。因为硅谷的基金觉得你们干不过中国那些创业者,即便是硅谷的华人也干不过我们这边的创业者。今天的中国,无论是软件水平,当然还包括其他很多产品,在全世界的应用研发能力绝对是一流的,甚至是超出很大一块的。所以,第一,大家要有这个信心。

第二,今天这个时代,虽然有各种变化,但是比我们那时候出海还是要方便很多。比如今天有亚马逊云,你在全球各地的合规就会简单很多。那时候我记得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欧洲推了个 GDPR,我们光搞律师费就花了几百万美金,整个公司得重新来一遍,很麻烦。现在由于有了云的整套服务,你也方便很多。

第三,基础设施。我们看上去算力、算法不占优势,但如果把它看成基础设施,那就是创业者最好的优势,因为可以用全球最好的算力、算法,去提供最好的服务。那这个时候你做出来的产品体验,再加上我们这种在这片土地里招的兵,已经是很强的了。我在硅谷看很多公司为了保持竞争力,他的研发一定要在中国设岗,只靠在硅谷是搞不定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要出海,就应该全力以赴,把它做成一个唯一的选择。

储瑞松: 我蛮认同傅盛讲的。不过有一点,我觉得中国的软件公司在开发技术能力以及用户体验方面都是全球一流的,但可能在对于 ToC 业务的复杂业务流程的理解方面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我觉得这个成长也非常快。另外,规模化的软件工程能力方面,当然在 AI 时代会有不一样的做法,还是有一些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也在很快地被弥补。所以我觉得整个过程当中,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借力、借势,不要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不要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从头开始。很多人做一个什么中台,但中台实际上并不那么好,而是要去借势。

 

09

软件企业的三个关键词

 

张鹏:如果我们让大家 take away 一个词,在这个时代里,作为一个软件企业,在脑子里应该要去回想的一个词,它会是什么?

储瑞松: 我本来脑海中想了三个词。一个是「拥抱」,思想认知的变革;第二是「借势」,不要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不要重复造轮子,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leverage 你能够利用的平台能力、工具链以及生态;第三个是「重塑」。最后我可能选「重塑」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在 AI 时代,AI 实际上正在重塑着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重塑着我们的价值交付。

傅盛: 我想到的词是「原生」,Native。原生的一个 AI 组织。你这个组织的人首先是不是都信仰 AI、相信 AI?其实今天 AI 在逻辑能力上,我认为它已经超过人了。因为 SAT 它能考 1600 分,我考不了嘛。我觉得逻辑上肯定是超过了。

我们以前有句话叫「万事不决问 AI」,后来我们改成了「万事问 AI」。我们今天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让 AI 先做,然后人去做一些补充。我觉得今天我们能起到这样的角色已经很不错了。你的组织里面的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工作模式?你提供的产品是不是也是 AI 化的,给用户提供结果交付,而不是功能交付?

朱啸虎: 我的关键词就是「猥琐发育」。当你看不到有网络效应或者规模效应的壁垒的时候,一定要在那些不仅是巨头看不上,甚至在二三线的互联网公司都看不上的那些穷乡僻壤里面找到一个根据地,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地扎下去。等到你的根系已经扎得很深很深的时候,你再冒出来。

张鹏: 今天是要先找到一个「home」,然后再去「grow big」。这一点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我觉得总体听下来,在心态上大家就是一个理性、坚定、乐观和积极的状态。但是理性还是要有的,49% 的悲观配 51% 的乐观,这可能是个好配比,然后总体是个积极的态度,中间可以两个点来回换,投资人可能有时候会是 51% 对 49%。

蔚来回应外国基金投诉:无事实依据;零跑推D19旗舰SUV,配超大电池;卡西欧推《回到未来》40周年联名表

2025年10月17日 08:25

遭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诉讼,蔚来回应:源于不实指控,无事实依据

近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GIC 指控蔚来通过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虚增收入和利润,误导投资者,导致 GIC 遭受投资损失。

蔚来相关人士回应称,本案件不是新发生的事件,并非针对蔚来近期经营状况,源于 2022 年 6 月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 LLC)在一份做空报告中对蔚来的不实指控。该报告并无依据,包含许多错误、无根据的推测以及误导性结论。为保护全体股东权益,2022 年 8 月,公司董事会独立委员会在第三方国际律所和法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协助下,针对做空报告完成了独立内部调查,相关指控均无事实依据。

灰熊做空报告发布后,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JP 摩根、大和资本等机构相继发布报告称,不支持灰熊的报告结论,并指出灰熊提出关于蔚来电池资产管理业务(BaaS)的相关质疑,是对 BaaS 模式的误读,混淆了相关概念和数据。

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表示:「灰熊对蔚来电池资产管理业务的担忧毫无根据,商业模式的元素被严重误解。(来源:凤凰网科技)

曹德旺回应辞去董事长职务:八十岁了身体没问题,想开启退休生活

10 月 16 日消息,福耀玻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因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性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辞去董事长职务,但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及部分子公司的董事、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职务。

同时,公司选举曹晖为新任董事长,并任命其为法定代表人及董事局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曹德旺被委任为公司终身荣誉董事长。此次职务变动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16 日晚间,曹德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八十岁了,(该)退休了。」

「我是想,退下来对福耀更有好处,让新一代人(去接手)。」曹德旺说。

此外,曹德旺告诉媒体,目前身体没有问题,也不会把精力放在福耀科技大学,而是想开启退休生活。

「不会把精力放在(福耀科技)大学上面,大学由王树国接手去管了。」曹德旺表示。

据媒体以往报道,就福耀玻璃接班人而言,曹德旺最初的中意人选就是大儿子曹晖。(来源:快科技)

 

特斯拉:上市以来股东总回报率达 39140%,远超标普 500

10 月 16 日消息,近日,特斯拉在其官方社交平台发文称,自 IPO 以来,股东总回报率高达 39140%,远超同期标准普尔 500 指数及其他同类公司。

这一回报率,意味着若投资者在特斯拉上市时投入 1 万美元,如今资产已膨胀至约 391.4 万美元。

特斯拉表示,良好的公司治理并非终极目标,而是实现持久、长期股东回报的必要基石。支撑这一业绩的,是特斯拉董事会的卓越治理能力。

「董事会每一位董事都以关键技能、经验、性格与视角,共同塑造企业未来。」特斯拉表示。

截至美东时间 10 月 15 日收盘,特斯拉股价 435.15 美元,总市值 1.45 万亿美元。(来源: TechWeb)

 

美团王莆中:美团在 AI 上的投入是百亿人民币级别

10 月 16 日消息,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美团核心本地商业 CEO 王莆中谈到美团在 AI 上的投入是如何回馈到餐饮行业。

他透露,美团在 AI 上的投入是不小的,投入的是百亿人民币级别的。

美团大语言模型 LongCat 目前已经开源。LongCat 大模型快而且准,LongCat 是 500B 参数级最快的模型,也是全世界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用中国国产芯片做训练的模型。最重要的是融合了美团在餐饮行业万亿级数据去打造为餐饮企业餐饮行业服务的这样一个特点。

王莆中强调:「算力、算法都可以花钱买到,只有数据是买不到的。」

同时,王莆中宣布正式发布一个小工具「袋鼠参谋」,希望 AI 能够真正的进入餐饮行业的决策流程,让决策更加科学,让经营更加高效。这个产品能够为大家开店和科学决策带来很多新的判断的依据。(来源: TechWeb)

WP、小娜「重生」:微软为 Win11 推出「Hey Copilot」语音唤醒指令

10 月 16 日消息,微软宣布,Windows 11 的 Copilot 应用正式支持语音唤醒指令「Hey Copilot」。除了用 Alt + 空格快捷键启动外,用户现在只需喊出「Hey Copilot」即可唤醒 Copilot 的语音助手功能,与当年的 Windows Phone 及其内置的语音助手 Cortana(小娜)相似。

Copilot 被唤醒后,系统会发出提示音,并在屏幕底部显示一个带麦克风的小窗口,用户可直接开口提问。对话结束时,只需说一声「goodbye」,几秒钟无操作后,Copilot 会自动退出并发出提示音,表示会话结束。

微软表示,「Hey Copilot」语音唤醒功能现已面向所有 Windows 11 用户开放,最初版本曾于 5 月提供给内部测试者。

与此同时,微软还在所有提供 Copilot 服务的市场上线了 Copilot Vision 功能。用户可将桌面或某个应用共享给 Copilot,让其分析屏幕内容、回答问题、提供建议或演示操作方法。通过 Highlights 功能,Copilot 还能手把手展示具体步骤。在 Office 应用中启用 Copilot Vision 时,其甚至能分析整份 PPT,而不止是当前的单张幻灯片。

此外,微软正开发「Text-in Text-out(文本进文本出)」功能。(来源:IT 之家)

 

苹果宣布联合北京安贞医院和美国心脏学会:探究利用 Apple Watch 监测心脏病患者病情

10 月 17 日消息,苹果 CEO 库克的本次中国行还在继续中,昨日在北京宣布,与北京安贞医院和美国心脏学会联合,启动一项研究项目,重点探究如何利用 Apple Watch 监测合并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以求更早发现病情恶化征兆。

库克表示:「心脏病是全球首要致死因素。Apple 始终坚信,我们有能力为降低这一健康威胁贡献力量。我们非常高兴能与北京安贞医院及美国心脏协会携手,依托 Apple Watch 基于先进机器学习技术的房颤检测功能,开展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研究。」

根据此次的合作内容,北京安贞医院计划为 200 名以上出院后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配备 Apple Watch,并进行为期 90 天的跟踪随访,观察 Apple Watch 是否有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研究还将通过回顾分析 Apple Watch 采集的身体活动与睡眠等数据,探究其在研究期间能否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房颤复发,并验证设备采集的其他数据能否预测房颤或心力衰竭事件的复发。

基于这项研究,未来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数字化咨询,优化合并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 GDMT(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包含四种药物)。(来源:凤凰科技)

 

火山引擎发布豆包系列模型升级,披露日均 tokens 超 30 万亿

10 月 16 日,在 FORCE LINK AI 创新巡展武汉站上,火山引擎发布了豆包大模型的系列更新,包括豆包大模型 1.6 原生支持多种思考长度,并推出了豆包大模型 1.6 lite、豆包语音合成模型 2.0、豆包声音复刻模型 2.0 等全新模型。

随着 AI 产业落地持续加速,截至 2025 年 9 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 tokens 调用量已突破 30 万亿,相比今年 5 月底增长超 80%。在企业市场,IDC 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大模型服务市场,火山引擎以 49.2% 的份额占比位居中国第一。(来源:极客公园)

OPPO Find X9 系列发布 配备哈苏 2 亿长焦 运行 ColorOS 16

10 月 16 日,OPPO 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推出新一代旗舰机型——OPPO Find X9 系列。

外观方面,OPPO Find X9 系列采用全新「绒砂工艺」,实现金属与玻璃材质的无缝融合,触感细腻。全系配备 1.15mm 极窄四等边屏幕与 1:1 平衡配重设计,细节精致。标准版提供绒光钛、雾黑、霜白配色,Pro 版新增绒砂钛,全系特别推出「追光红」配色。新机支持 IP69、IP68、IP66 满级防尘防水,并通过瑞士 SGS 五星整机抗跌耐摔认证。

影像系统是此次升级核心。OPPO Find X9 系列全球首发全焦段哈苏 8K 超清照片功能,搭载新一代 LUMO 超像素引擎,直出像素数提升至传感器原始水平,画质清晰、色彩真实、影调自然。从广角到长焦,全焦段支持 8K 拍摄,一张照片可自由裁切多张高清作品。

OPPO Find X9 Pro 还搭载行业首颗哈苏认证镜头,采用 AOA 主动光学校准技术,精度达头发丝的 1/700,2 亿像素长焦解析力提升 15%,进光量提升 140%。

性能方面,OPPO Find X9 系列搭载天玑 9500 旗舰芯片,结合 OPPO 自研芯链技术与潮汐引擎,实现 5 小时持久满帧运行。

最后是价格信息,OPPO Find X9 的起售价格为 4399 元,OPPO Find X9 Pro 的起售价格为 5299 元。(来源:手机中国 )

 

零跑 D19 豪华旗舰 SUV 亮相:增程版纯电续航 500km,纯电版搭载 115kWh 电池

10 月 16 日消息,晚间,零跑旗舰 D 平台及该平台首款车型——豪华旗舰 SUV D19 正式首发亮相。官方表示,D 平台是「百万级」技术平台,D19 则是「重塑旗舰出行的奢享新境」。

根据介绍,零跑 D19 提供纯电、增程两种版本,纯电版电池容量 115kWh,续航可达 720km。该车型基于 1000V 高压平台打造,充电 15 分钟补充 350km 续航,最大功率 540kW。

D19 长度超 5.2 米、宽度近 2 米、轴距超 3.1 米。配色上,零跑 D19 将提供松谷绿、光电白、液态银、天幕灰、金属黑五种车漆选择。

增程版采用发动机 + 双电机的布局,发电机既可发电也可驱动。得益于驱动、发电一体机,新车整体动力系统相较传统增程系统减重 60 公斤以上,综合续航提升 5%,综合功率为 540kW。新车搭载 80.3kWh 大电池,纯电续航 500km,辅以 40L 油箱,使纯电成为绝对主力、油箱成为辅助备份。新车支持 800V 快充,标配宁德时代全新「超混体系电池」,号称全球首次实现把磷酸铁锂和三元锂装入同一个电芯。

性能上,纯电版零百加速 3 秒级,增程版则是 4 秒级。(来源:IT 之家)

 

卡西欧推出《回到未来》40 周年联名计算器手表:金属外壳,包装盒形似 VHS 磁带

10 月 16 日消息,卡西欧现已推出《回到未来》联名款计算器手表,致敬这部经典科幻电影上映 40 周年。

据介绍,这款手表的型号是 CA-500WEBF-1A,表身采用经典设计,功能则延续原版款式,具备显示时间 / 日期、秒表、每日 / 整点闹钟、8 位数字计算器等功能,但相比原版手表将外壳换为金属材质。

外观上,这款手表融入了《回到未来》电影设计,融入「德罗宁时光机」汽车元素,表身键盘标签灵感源于车上的「时间电路」操作面板,背面刻有标志性的「通量电容器」部件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该手表的包装盒被设计成了一盘《回到未来》VHS 录像带,充满怀旧气息,不过它是纸做的,没法真的插入录像机,也不能「倒带」。

这款产品将在本月下旬开售,价格 120 美元(现汇率约合 855.4 元人民币)。(来源:IT 之家)

 

昨天以前极客公园

AI 时代,用一场「快闪」改变命运|IF 2026「AI 产品快闪」启动召集!

2025年10月16日 16:31

我们都知道,现在做 AI 产品太「卷」了。

市场在狂奔,技术在迭代,资本在观望。你手里有好东西,可能是一个月前刚发布、甚至还没正式面世的「大杀器」,但你却苦于:

  • 没有声量,没钱做大规模推广,只有小范围的用户在用,急需一个能引爆全网的聚光灯。
  • 你的产品太新了,还没有找到真正理解它的「伯乐」。

极客公园也一直在寻找 让人眼前一亮、有创新的 AI 产品。

是那种,哪怕用户群很小、需求很垂直,但只要它做得足够好、足够有意义,我们都会为之鼓掌的「好东西」。

就像极客公园创新大会过去 16 年所做的,我们一直在寻找和致敬那些「拓荒者、先行者」。

所以,这次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6, 我们决定为你免费搭一个台子。

我们策划了一个特别环节: 「 AI 产品快闪」。

它不是一次简单的 Demo Day,不是传统的路演,它是为 AI 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免费「冷启动」

 

01

为什么是 「 快闪 」 ?

 

我们相信,真正好的产品,不需要冗长的介绍,一次「有备而来」的亮相就足够震撼人心。

你将站在 IF 2026 的主会场舞台上,面向数千名科技圈最热情、最懂行的极客、投资人、行业领袖。他们是你的潜在核心用户、合作伙伴,甚至是未来的伯乐。

你的任务很简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像扔出一颗重磅炸弹一样,秀出你的 AI 产品

 

02

我们提供什么?

 

当你出现在科技行业最受期待年度盛会的主舞台上,你收获的是:

  • 一个免费的、极度聚焦的「冷启动」舞台。这是你产品走向核心用户群的专属曝光地。
  •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主会场时间。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是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年度盛会,舞台价值不必多说。
  • 全网传播资源。我们会将快闪环节完整录制,会后剪辑精华片段发布到视频号等平台,并发布总结推文,让你的产品被更多人看见。

 

 

除此之外,还有:

  • 你的产品将有机会被推荐至超 15000+ 人加入的极客公园 Founder Park「AI 产品市集」社群,与 AI 行业最活跃的开发者、早期创业者、潜在投资人直接对话,获得精准反馈与合作可能!
  • 我们还会主动联系优秀的 AI 产品创始团队,借助极客公园与 Founder Park 内容矩阵资源,为优秀 AI 产品扩大声量,让目标用户不止了解产品,更深入理解产品背后的理念与思路。

 

 

03

我们想找谁?

 

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请立刻报名:

(一)你是 「 够新 」 的 AI 拓荒者

  • 你的产品必须是 AI 技术驱动。
  • 你的产品(或大版本更新)最好是 2025 年 11 月 6 日后,或选择在大会首发优先。

 

(二)你是 「 早期 」 的创新力量

  • 不限创业团队规模或融资轮次,欢迎独立开发者、一人团队踊跃提交
  • 产品通过功能或技术创新,有效解决用户现实中的核心痛点或关键问题

 

即使你的产品用户群较小或需求专一,但只要你做出了足够好的、有趣、有意义的东西,请一定来申请。

 

04

报名需要准备什么?

 

飞书 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整提交你的产品相关信息: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 2025 年 11 月 6 日。

 

我们相信,在 IF 2026 的「AI 产品快闪活动」中,一定会出现令人惊艳的 AI 产品。

有时候,一个被点亮的想法,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方向。

请来 IF 2026,让全世界看见你。

IF 2026 启动:来看看 AI 面前,谁在掌握主动权?

2025年10月16日 16:30

国庆假期之后,年底越来越近。

极客公园已经进入最忙的时候,因为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26,近在眼前。

16 年来,极客公园陪着无数产品从 0 到 1, 陪伴无数创业者将想法变成现实。

在我们看来,一年一度从未中断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是一扇门: 通往创新的非共识,也通向未来的新可能。

如果你以前来过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你会记得那种密集的节奏:

一天之内听几十位嘉宾输出他们的思考,

像在信息洪流里快速穿梭。

今年的主舞台,依旧如此,它在每个半天会聚焦探讨一共 4 个主题:

  • 「非共识」追问——听技术商业领袖分享 Vision 判断

 

  • AI 上新——别错过那些武装「超级个体」的 AI 软件

 

  • 未来 1500 天——趋势「补盲」,理清 3-5 年的科技大趋势

 

  • 新东西,新力量——来认识那些更好的硬件,感受硬件是如何被 AI 重新定义的

 

与此同时,今年的 IF 2026 有了更丰富的思考方式,

我们在主舞台的外面,搭起了更多 「 小场深谈 」

这是一个个思考据点,

嘉宾、观众面对面,

一个主题,3 个小时的深入访谈,

你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成为一场讨论的共同创作者。

 

另外,主舞台上新推出的 「AI 产品快闪」 ,

让手握新产品的团队,免费登台,讲清楚你的 idea 和用户价值。

在 IF 2026 上来一场公开的「冷启动」,

这里每一个「新」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大事件」。

如果翻开过去的极客公园创新大会历史,每一年,其实我们都在努力逼近一个问题:

我们该如何与这个时代一起前行?

而 2025 年,AI 的速度快到让人眩晕。

新模型、新产品层出不穷,

AI 嵌入每一个人的工作、创造与思考之中,

我们的直觉、情感、创造力,

正被封装成可以由 AI 调用的「接口」。

人类,正在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那我们该如何确保「我」仍然是回路中的中心?

未来,AI、商业、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巨变?

我们会怎样被重塑,又怎样主动去塑造?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也让人不安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IF 2026 要谈的不仅是「AI 会带来什么」, 而是——「我们要怎么走。」

今年的核心主题是: 「进程由我 ! On The Loop!」

所有的嘉宾,依旧是经过极客公园编辑部精挑细选的那群「有料的人」。

他们在 IF 大会的共同点是: 不只说共识,更 要 讲 出他们眼中的 非共识。

这也是创新最真实的样子。

极客公园创新大会,过去 16 年来完成了很多人才流动的「第一推动」。

因为这里有新产品、新投资、新想法, 更有新的组织形态和合作机会。

如今 AI 让一切都重新洗牌,

但真正的稀缺,不是算力,而是人。

AI 越厉害,人越有价值。

大家会在 IF 这个场子里:

判断、想象、连接。

是我们集中「面试」未来新 Boss 和新团队的最佳契机,

也是每个人去选择未来的窗口。

认知不是终点,选择和行动才是。

 

所以 IF 不只是一个名字。

它也可以是一个句式:If we think, if we try, if we act.

如果我们去想、去试、去行动,

我们和世界就会不同。

一年一度,我们把所有对未来有期待、有行动的人聚在一起,

观察,思考,争论,

你也许会带着焦虑来,

但我们希望你会带着力量离开。

苹果发布 M5 芯片笔记本和 iPad;微信:长时间不用账号,不再强行回收; 乔布斯登上一美元硬币

2025年10月16日 08:28

首发 M5 芯片:苹果全新 14 英寸 MacBook Pro、iPad Pro 发布

10 月 15 日闪讯速报,苹果 CEO 蒂姆・库克今晚宣布,全新 14 英寸 MacBook Pro、iPad Pro 发布,两款新品均首发搭载 M5 芯片,售价分别为 12999 元起 / 8999 元起
全新 14 英寸 MacBook Pro 和 iPad Pro 将在 10 月 17 日上午 9 点接受预购,并在 10 月 22 日发售
据介绍,苹果 M5 芯片全方位提升,采用第三代 3 纳米工艺打造 + 新一代 10 核图形处理器架构,每颗核心皆配备神经网络加速器,图形处理器峰值计算性能较 M4 芯片提升 4 倍以上,可提升基于图形处理器的 AI 任务运行速度。
全新 14 英寸 MacBook Pro 为 Apple 智能预备好,具备最长 24 小时续航能力,30 分钟可充至最高 50% 的电量,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处理专业工作流。

全新 iPad Pro 搭载最高 10 核中央处理器的 M5 芯片(256GB 或 512GB 存储容量机型为 9 核),与 M1 芯片的 iPad Pro 相比,AI 性能最高提升 5.6 倍,其专为人工智能设计,能加速各类工作负载,为 Apple 智能预备好。(来源:IT 之家)

微软暗示 Win11 系统明天有「大事发生」:预计为新语音输入方式,有望逐步取代键鼠

10 月 15 日消息,微软已在今天凌晨宣布 Win10 系统正式停止支持,标志着这款问世 10 年的操作系统最终落幕,它与上代 Windows 8 相比非常成功,但微软同期陆续上马的 Windows 10 Mobile、Hololens 等软硬件并未激起太大水花,且「大一统」愿景最终搁浅。
而在今天早上,微软官方在 X 平台发文,暗示明天将公布重大消息。并表示:「你的双手即将『带薪休假』,周四将有大事发生」。

科技媒体 Neowin 对此认为,微软的此番言论暗示着 Win11 明天将推出新功能,预计与输入方式有关,可能让用户不再需要频繁用键盘打字。不过 Win11 系统中早已存在语音输入和无障碍功能,微软也在近期多次强调,将重塑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方式,让语音输入成为「主要操作手段」甚至有望逐步取代键盘和鼠标。(来源:IT 之家)

 

Anthropic 性价比最高 AI 模型:Haiku 4.5 登场,1/3 价格实现 Sonnet 4 同级编程能力

10 月 16 日消息,Anthropic 官网今天(10 月 16 日)发布博文,宣布推出小型 AI 模型 Claude Haiku 4.5。官方表示该模型以极低的成本提供了接近前沿模型的强大性能,目标成为实时、低延迟任务(如聊天助手和客户服务)的理想选择。
在应用场景方面,Anthropic 表示,Haiku 4.5 能够完美结合高智能与惊人的处理速度,满足用户对即时反馈的需求,专门针对实时聊天助手、在线客户服务代理以及辅助编程工具等需要高响应速度的应用场景设计。
在性能方面,Claude Haiku 4.5 编码性能与 Sonnet 4 基本持平,但在成本上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处理速度则提升了超过两倍。
IT 之家援引博文介绍,在衡量编程能力的权威基准测试 SWE-bench Verified 中,Haiku 4.5 取得了 73.3% 的高分,略微领先于 Sonnet 4 的 72.7%。

根据 Anthropic 提供的内部基准数据,该模型在某些特定任务(如模拟人类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上的表现也已超越 Sonnet 4。

定价方面,Haiku 4.5 展现出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对于 Claude 网页端和 App 的订阅用户,该模型已包含在服务内。而对于开发者,其 API 调用价格设定为每百万输入 token 1 美元,每百万输出 token 5 美元。作为对比,同系列的 Sonnet 4.5 模型定价为 3/15 美元,而更高阶的 Opus 4.1 则高达 15/75 美元,让 Haiku 4.5 成为旧版 Haiku 3.5 和 Sonnet 4 的高性价比直接替代品。
更重要的是,Anthropic 还为 Haiku 4.5 设计了创新的多模型协同工作流。这种架构类似于一个项目经理带领多个高效的执行者协同工作,能够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解决复杂问题,为 AI 代理式编码等高级应用场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来源:IT 之家)
 

中国长安汽车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据长安汽车消息,10 月 15 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京东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中国长安汽车旗下五大品牌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长安汽车、长安凯程与京东集团旗下京东零售、京东物流等板块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中国长安汽车与京东集团将展开全方位、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探讨城市智慧物流车辆等智能硬件与智能运营系统建设,联合开展新能源无人智能化车型的设计与开发、生产,共建全场景、多层级、模块化的汽车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来源:第一财经)

卢伟冰:小米下一代手机继续采用背屏设计

10 月 16 日消息,昨晚,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返场直播中明确宣布,小米下一代手机将继续沿用背屏设计,并计划加大相关研发投入。

这一消息让此前备受好评的小米 17 系列「妙享背屏」功能迎来持续升级预期。
作为小米 17 系列的核心创新亮点,「妙享背屏」投入超 10 亿元研发成本,采用与主屏同源的龙晶玻璃,2.1 英寸 AMOLED 屏幕支持 LTPO 自适应刷新率,横向覆盖后摄模组。
该设计收获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小米 17 系列开售 5 分钟便刷新 2025 年国产机全价位段首销纪录,其中 Pro Max 单款创今年国产手机首销日销量与销售额新高。
小米 17 系列整体销量较上代增长 20%,Pro 系列销量更是达到上代三倍。
目前,小米 17 Pro 的背屏已实现多项实用功能,包括快速查看通知、接听来电、拍照实时取景、自定义壁纸等,还支持动态萌宠、AI 壁纸、后置自拍预览及取餐码、门票、行程提醒等便捷功能。
卢伟冰透露,小米 17 Pro 还将新增背屏实时翻译功能,10 月底将推送一系列背屏更新,未来目标是实现每月功能迭代。(来源:快科技)
 

CounterPoint 报告 2025Q3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三星同比增 6%、苹果增 9%、小米增 2%

10 月 16 日消息,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昨日(10 月 1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得益于亚太地区(APAC)和中东及非洲(MEA)地区的强劲表现,2025 年第 3 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4%。
细分到品牌方面,该机构指出三星主要得益于三星 Galaxy A 系列产品线,三星继续引领市场,2025 年第三季度出货量份额达 19%,同比增长 6%。苹果 2025 年第 3 季度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 9%,是前五大品牌中增速最快的。该公司在日本、中国、西欧和部分亚太地区实现了强劲增长。新推出的 iPhone 17 系列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各地区预订量均创历史新高。
小米以 14% 的出货量份额和 2% 的同比增长率保持第三的位置。得益于与运营商的合作、促销活动以及线下和线上渠道的加强,该品牌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型和中端市场。
本季度,OPPO 和 vivo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OPPO 的温和增长得益于其在东南亚和中东及非洲 (MEA) 市场凭借其价格实惠的 5G 机型的强劲表现。与此同时,vivo 在印度和东南亚市场表现强劲,并继续扩大其在中东及非洲(MEA)地区的影响力。(来源:IT 之家)
 

华为「日照金山」神秘新品有望为高端 WiFi 7 路由器

10 月 15 日消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今日发布微博,晒出一款华为新产品,带有「日照金山」话题,并表示「猜猜这是啥?」

博主 @ 涅槃 FUN 今日分享了自己与华为终端 BG 首席执行官何刚在朋友圈互动时的截图。图片显示,何刚晒出了余承东预热「日照金山」神秘新品的微博截图,并配文「大家猜测看」。而博主在评论区猜测新品为「高端 WiFi 7 路由器」,何刚回复「👍」表情,此举有望暗指博主的猜测是正确的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路由 X1 Pro 采用了与这款新品稍微类似的设计,而这款路由器也是华为的 Wi-Fi 7 路由器,搭载灵犀天线技术,支持星闪 / Wi-Fi / 蓝牙三种协议,售价 899 元。(来源:IT 之家)

 

微信公关总监:今年 9 月开始,长时间不使用的账号不再进行回收处理

10 月 15 日消息,「微信派」公众号今日发布最新一期播客,谈到「真的很多人不发朋友圈了吗?」「人去世后,朋友圈会被回收吗?」等话题。
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在播客中透露,微信产品团队针对逝者账号做了许多研究和努力,从今年 9 月开始,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经不再进行回收处理
IT 之家注意到,今年 2 月,「网友爸爸去世多年微信账号突然消失」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发帖称,其爸爸去世近十年,想爸爸的时候会打开以前的聊天记录或者去看看爸爸的朋友圈,最近却找不到爸爸的微信了。该网友发帖后,在评论区回复时其称,上述帖文被微信工作人员看到了,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网友试着帮忙找回,但网友爸爸账号已经被回收,一旦被回收就无法找回了,不过网友还是很感谢工作人员。
今年 9 月,「人去世了微信朋友圈会消失吗」话题再次引发网络热议,微信客服当时表示,若用户长时间未登录微信账号(通常超过 1 年未登录),系统可能会自动回收,回收时间会根据使用情况综合判定。(来源:IT 之家)

5699 元起:荣耀发布 Magic 8 Pro 手机,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芯片 + 7200mAh 电池

10 月 15 日消息,荣耀刚刚举行「见新局・见未来」HGDC 发布会,推出 Magic 8 Pro 智能手机,搭载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芯片、5000 万像素三摄系统,匹配 7200mAh 青海湖电池,售价 5699 元起,将在今晚 9:30 开启预售,10 月 23 日 10:08 开启首销

据荣耀 CEO 李健介绍,这次 Magic 8 Pro 手机拥有旭日金砂、天青色、雪域白与绒黑色四种配色可选,搭载 6.71 英寸 1.5K 分辨率等深四微曲屏,支持 LTPO 自适应刷新率,HDR 峰值亮度可达 6000nits,最低亮度 1nit,得益于 2.5D 玻璃,屏幕边缘过渡更加顺滑,拥有曲屏手感。

硬件方面,这款手机搭载第五代高通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安兔兔跑分高达 4288382 分,匹配超融核架构,拥有行业独家的「AI 渲显分离」,能实现游戏「0」抖动,还支持 GPU-NPU 异构超分超帧,可将原本 850P 的渲染分辨率提升至 1080P。
Magic 8 Pro 手机还配备 7200mAh 青海湖电池,综合续航时长可达 15.2 小时,支持 120W 有线快充 + 80W 无线快充,兼容 100W PPS 协议,可匹配 260 + 款车型,号称「最全车充生态」。(来源:IT 之家)
 

28.58 万元起魏牌高山 7 正式上市:定位中大型 MPV 车型

10 月 15 日消息,今日晚间,魏牌高山 7 正式宣布上市,官方指导价 28.58 万元,福祉版 34.98 万元。新车定位为中大型 MPV,采用家族设计语言,搭载 Coffee Pilot Ultr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外观方面,新车整体造型延续了家族设计语言,前脸搭载醒目的直瀑式镀铬格栅,并与两侧大灯采用了一体化布局。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 5050*1960*1900mm,轴距为 3085mm。

新车在车顶配备了激光雷达,将搭载 Coffee Pilot Ultr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支持高速和城市 NOA 以及智能泊车驾驶辅助功能。
魏牌高山 7 采用 2+2+3 的 7 座布局,第二排配备双独立座椅,支持电动调节、通风、加热功能,并可选装带按摩功能的零重力座椅。IT之家注意到,其后排还配备了吸顶娱乐屏、冷暖冰箱、折叠小桌板等。
内饰方面,新车采用了家族式设计风格,配备 15.6 英寸 2.5K 双联屏、12.3 英寸仪表屏、26 英寸 SR-HUD 抬头显示,还搭载手机无线充电、电子怀挡和副驾座椅按摩等配置。
动力方面,新车继续搭载长城汽车 Hi4 性能版智能四驱电混技术,混联 + 4 挡 + 前后轴双电机的创新混动配置,集成了增程、并联、直驱等混动模式,系统综合功率 337 千瓦。(来源:IT 之家)

美国铸币局官宣: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将登上美国创新一美元硬币

10 月 16 日消息,美国铸币局今日宣布,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将出现在明年发行的「美国创新一美元硬币计划」(American Innovation $1 Coin Program)中的一枚纪念币上。

据 IT 之家了解,自 2018 年起,美国铸币局通过发行象征各州及地区创新精神的一美元硬币,表彰「美国的创新成就,以及个人或团体在创新和开拓方面的重大贡献」。该系列涵盖美国 50 个州、哥伦比亚特区以及五个美国海外领地。

过去,该项目曾纪念过发明家与重大发明,例如新泽西州的电灯泡、马里兰州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以及密苏里州的乔治・华盛顿・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明年,铸币局公布了四款全新设计,其中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的硬币将致敬史蒂夫・乔布斯。
其余三枚硬币将分别致敬:爱荷华州的诺曼・博洛格博士(Dr. Norman Borlaug)、威斯康星州的 Cray-1 超级计算机,以及明尼苏达州的移动制冷技术。(来源:IT 之家)

不到1 年卖出 40 万台,吉利星愿做对了什么?

2025年10月12日 15:02

在传统观念里,A0 级纯电小车似乎总与一些刻板印象绑定:它们是预算有限下的妥协,是满足基本代步需求的工具,往往意味着在空间、配置、驾控和品质上的全面「减配」。

然而,吉利星愿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自去年 10 月上市以来,这款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累计销量突破 40 万辆 ,今年 1 至 9 月更是成为中国市场唯一交付量超过 35 万辆的车型 。平均不到 52 秒就有一位用户选择星愿 ,这串数字背后,是一个市场现象,更是一种价值的胜利。

当市场还在消化星愿带来的冲击时,吉利在 10 月 10 日的杭州用户大会上,又迅速推出了全面焕新的 2026 款吉利星愿 。它不仅带来了配置的升级和全新的限定版车型,更像是在清晰地宣告:A0 级市场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代步工具,而是一款能跨级别满足家庭多元化需求的「普惠」好车。

星愿的成功,或许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范本。

 

新「星愿」,诚意十足的自我进化

2026 款吉利星愿的上市,并没有遵循传统车企「小改款」的保守策略,而是一次基于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的精准进化。此次共推出了 6 个版型,限时权益价覆盖了 6.58 万元至 9.58 万元的区间 ,并辅以八重购车权益 ,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拥有门槛。

新车最核心的升级,体现在「起步即高配」的产品策略上 。全系标配了宁德时代电芯、11 合 1 智能电驱、后置后驱布局、多连杆独立悬架、70L 超大前备箱以及银河 Flyme Auto 智能座舱系统 。这些配置在同级别的车型中,很多都是高配甚至顶配车型才会出现的,吉利却将它们作为了星愿的入门标准。这不仅展现了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也体现了对 A0 级用户价值升级需求的深刻洞察。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偏好,2026 款车型新增了「香颂紫」与「可可米」两款车色 。同时,针对许多用户关心的续航问题,全新推出了 410KM 自在版车型 ,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

发布会上的一大亮点,无疑是吉利星愿 STAR 限定版的亮相 。这款车由吉利与全球代言人张柏芝、以及惊喜亮相的任贤齐共同揭幕 。26 年后《星愿》荧幕 CP 的「世纪同框」,为这款限定版车型注入了浓厚的情感价值 。

STAR 限定版专为追求运动感与个性化的年轻用户打造,提供了暗影灰、流光银两种专属配色,搭配律动红撞色车顶 。车内采用曜石黑运动内饰,点缀红色运动缝线和安全带 。此外,还配备了包含运动星际尾翼、专属徽标等 19 项配置的 STAR Line 运动套件,首批限量发售 1000 台 。

从全系标配的核心技术,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限定版,2026 款星愿的升级路径清晰而坚定:在巩固自身核心优势的同时,不断拓宽产品谱系,满足更广泛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A0 级小车,如何实现体验越级?

星愿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爆款」 ,根本原因在于它在设计之初就摒弃了「小车=妥协」的旧思路,通过架构和技术的优势,在空间、三电、驾控等核心体验上,实现了对同级甚至更高级别车型的挑战。

空间,往往是 A0 级小车的最大短板。而星愿基于 GEA 架构 ,通过电机后置、散热器斜置、空调箱中置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布局,颠覆了人们对小车空间的认知 。其车内「得房率」高达 85% ,后排纵向空间甚至优于部分 B 级车,可以轻松坐下 5 个成年人 。

除了乘坐空间,星愿在储物设计上也极具巧思。70L 的超大前备箱可以轻松容纳一个 20 英寸的行李箱 ,10L 的副驾抽屉和 28L 的后排座椅下方储物空间 ,让各种随身物品都能找到归宿。这些看似细微的设计,却实实在在解决了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痛点,让小车也能拥有「空间自由」 。

 

在用户最关心的三电系统上,星愿展现了「代际领先」的技术实力 。它搭载了行业首款 11 合 1 智能电驱 ,实现了高达 89.2% 的电驱效率和同级最小的 66L 体积 。这套电驱系统通过了 200 万公里的真实路试和 7 大高难度挑战,获得了中汽研的《高可靠电驱》认证 。

电池方面,星愿全系标配宁德时代电芯 ,并配备全系液冷技术 ,确保了在零下 30 度到 55 度的宽泛温区内都能稳定充电 。其充电效率同样领先,电量从 30% 充至 80% 仅需 21 分钟 。在电池寿命上,星愿的验证标准达到了国标的 2 倍,在完成 10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 90.72% 。吉利甚至用一台行驶了 8.4 万公里的用户车辆,成功挑战了海水腐蚀、烂路刮底、外部火烧等 6 大串行极限测试,完成了行业首创 。

传统 A0 级小车很少谈及驾控,但星愿却将其作为核心标准之一。它采用了在同级中成本更高、也更具驾驶乐趣的「后置后驱+多连杆独立悬架」架构 ,这通常是高端或运动车型的标志。

经过中德团队的联合调校 ,星愿的底盘表现出动力强、转向灵、刹车好、底盘韧、过弯稳的特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小车都未曾尝试的「鱼钩测试」中,星愿以 130km/h 的时速成功挑战 ,展现了超越同级的紧急避障和抗侧翻能力。这不仅刷新了小车驾控的新高度,也证明了即便是一台家用小车,依然可以在安全和驾驶乐趣上做到极致。

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向来对尺寸格外在意,「以大为美」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吉利星愿的成功显得尤为珍贵。它用超过 40 万用户的选择证明,决定一款车价值的,从来不是尺寸大小,而是产品本身是否真正用心满足了用户的核心需求。

从经典且高效的空间设计,到可靠领先的三电技术,再到充满乐趣的驾控品质,星愿的每一项「越级」体验,都精准地切中了当下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智能化出行的渴望。它不再仅仅是一辆 A0 级小车,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一个可以承载全家出行需求的可靠伙伴。

随着 2026 款车型的上市,吉利星愿无疑将继续巩固其在市场的引领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将「高质优价」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让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座舱体验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而是真正普惠到千家万户。

这,或许才是星愿这款「现象级爆款」背后,最深刻的行业价值。

Altman:ChatGPT将支持成人内容;港版iPhone Air无法用内地eSIM;传雷军一夜掉粉30万|极客早知道

2025年10月15日 08:21

OpenAI 宣布 ChatGPT 将全面「解绑」:更拟人化,12 月支持成人内容

10 月 15 日,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在 X 上发帖表示,ChatGPT 的限制将分阶段大幅放宽,旨在回归深受用户喜爱的流畅、拟人化体验,并对已验证的成年用户开放更多内容。

Altman 坦言,此前出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极度审慎,ChatGPT 设置了严格限制,虽保障了安全,却影响了部分用户体验。如今,随着技术发展,团队已能有效管控严重风险并配备新工具,因此决定在未来几周内安全地放宽大多数场景的限制。

本次升级核心在于个性化体验的回归与增强。新版 ChatGPT 将允许 AI 根据用户指令,展现出更鲜明的个性。无论是像朋友一样聊天、使用大量表情符号,还是进行高度拟人化的互动,用户都能自主定制。Altman 强调,此举是为响应用户需求,而非公司单方面追求使用量。

更引人关注的是,作为「把成年用户当作成年人对待」原则的一部分,OpenAI 计划于今年 12 月推行一项重大变革。在年龄验证系统全面实施后,通过验证的成年用户将可生成及访问包括情色内容在内的更广泛材料。(来源:X)

沃尔玛与 OpenAI 合作,在 ChatGPT 平台上提供购物服务 

10 月 14 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正与 OpenAI 合作,让消费者能够在 ChatGPT 上直接浏览并购买沃尔玛的商品。

此次功能预计将在今年秋季正式上线。目前,生鲜食品尚未纳入 ChatGPT 购物目录,原因之一是消费者通常会每周定期购买类似商品。

届时,用户现有的沃尔玛或山姆会员店账户 将自动与 ChatGPT 关联,且部分商品还将来自第三方卖家。(来源:华尔街见闻)

 

苹果 CEO 库克亲临 Apple Store 浦东,听真实用户分享 Apple Watch 救命经历

10 月 14 日,苹果 CEO 蒂姆・库克发布微博,现身 Apple Store 浦东零售店,与两名被 Apple Watch 救命的青年分享观点。

据凤凰网报道,青年之一的万清华来自浙江嘉兴,目前还是一名在校学生,有一天他在家里做作业时,手上戴着的 Apple Watch 接连发出高心率通知,起初他没有太在意,手表第三次发出提醒时他才真正警觉起来,万清华随即使用了 Apple Watch 的心电图功能,结果显示高心率,坐在椅子上的心率就达到了 150 次 / 分钟。

当他站起来时突然感觉两眼一黑,直接晕了过去,随后手表的「摔倒检测功能」自动将他的位置信息发送给紧急联系人,经过医院的 CT 检查,他被确诊为严重肺炎,医生后来告诉他,如果晚来几个小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位用户杜昊泽则是在骑电动车时不幸失控摔倒,左小腿严重骨折导致完全无法移动,同时他的 iPhone 手机也被摔到远处,情况十分紧急。随后他用手上的 Apple Watch 启动了紧急求助,并用手表的通话功能给紧急联系人打电话、发送精准定位,他最终及时就医,现在已经完成手术,正在康复中。

库克表述,Apple Watch 已成为无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工具,很高兴能在线下零售店见到万清华和杜昊泽,他们已经完全康复,现场分享了 Apple Watch 的高心率提醒和摔倒检测功能在关键时刻如何起到了帮助。(来源:IT之家)

 

AMD 与甲骨文携手打造超大型 AI 芯片集群,年内最大算力合作落地

10 月 14 日,芯片设计商超微半导体公司(AMD)宣布与甲骨文(Oracle)达成合作,AMD 将在后者的数据中心部署约 5 万颗最新 AI 芯片 MI450,标志着双方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的深度绑定。根据计划,自 2025 年第三季度起,AMD 将在甲骨文旗下数据中心投用这一集群,总算力相当于 200 兆瓦电力负荷。

双方表示,合作将在 2027 年后进一步扩展。消息公布后,AMD 股价盘前上涨逾 2%,甲骨文下跌约 1%。

双方未披露交易金额。市场人士认为,该项目将成为继英伟达之后 AI 算力市场的又一重要竞争力量。MI450 为 AMD 迄今最先进的 GPU(图形处理器),将搭载在公司自主研发的 Helios 服务器机架系统中,结合 AMD 自研中央处理器(CPU),直指英伟达下一代「Vera Rubin」系列 AI 芯片。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合作标志着 AMD 的 MI450 首次在公共云场景中大规模应用,意味着更多客户可租用其 AI 算力资源,有望推动 AMD 在数据中心市场进一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来源:cnBeta)

消息称港版 iPhone Air 手机无法写入中国移动 / 联通内地 eSIM

10 月 14 日,博主 @Sunbelife 发文,透露经实际测试,港版苹果 iPhone Air 手机无法写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eSIM,在最后一步检查 IMEI 过程中校验失败。

相应博主评论区有用户解释原因,称「国内三大运营商的 eSIM CI 证书不在 GSMA」,是「自己弄的」。称「海外版机型的通用证书里面,没有三大运营商的证书。只有大陆版本才有专用证书和通用证书」,因此最终无法添加国内运营商 eSIM 卡。

昨日,苹果官网确认国行 iPhone Air 非合约机,国际旅行时支持海外 eSIM,不过目前暂不知悉国行 iPhone Air 是否长期可用海外 eSIM、是否在内地可用海外 eSIM 漫游,有需求的消费者应等待首发测试。

从 10 月 17 日早 9 点起,顾客可直接通过 apple.com.cn、Apple Store App、Apple Store 天猫官方旗舰店、Apple Store 微信小程序、Apple Store 抖音官方旗舰店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预购 iPhone Air。(来源:IT之家)

 

小米汽车仅剩一家门店直播,雷军掉粉 30 万

10 月 13 日,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持续发酵。近两日,小米汽车直播间遭遇了大规模网络负面言论冲击。多个直播间被「门把手打不开」、「垃圾车」等评论刷屏,部分主播甚至遭到人身攻击,不得不回应「我们只是打工人,请停止攻击」。

至 10 月 14 日,抖音平台上仅剩「小米汽车广州番禺店」一家门店仍在坚持直播,成为当时唯一仍在进行直播的小米汽车门店账号,但其直播间内仍持续有重复账号发布负面评论。

与此同时,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个人社交账号也受到显著影响。数据显示,其抖音账号在事发后两天内掉粉超过 6 万,而在从 9 月底开始的近半个月内,累计掉粉约 30 万。在他的微博评论区,大量网友要求其对事故,特别是「事故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这一焦点问题作出正式回应。对此,小米官方与雷军本人均保持沉默,但其微博显示「30 天内已拉黑恶意评论用户 17 人」。

此外,这场舆论危机也波及到了资本市场。10 月 13 日,小米集团港股股价盘中一度跌超 7%,最终收跌 5.71%,次日继续收跌。此次事件也再度引发了公众对小米此前「小字营销」等争议话题的讨论。(来源:cnBeta)

 

马斯克收到黄仁勋亲手交付的 AI 超算 DGX Spark

10 月 14 日,英伟达官方账号在 X 上发帖称:「为了庆祝 DGX Spark 从周三开始全球发货,我们的 CEO 黄仁勋今天在德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将首批产品亲手交付给了 SpaceX 首席工程师伊隆·马斯克。这次交流与这款新的桌面 AI 超算的起源——NVIDIA DGX-1 超级计算机——有关,因为马斯克是 2016 年从黄仁勋那里收到的第一批 DGX-1 的用户之一。」

马斯克回应称:「这是 DGX Spark,每瓦特计算能力比 DGX-1 多 100 倍。DGX-1 是第一个专用的 AI 计算机,詹森(黄仁勋) 2016 年在 OpenAI 交付给了我!」(来源:新浪财经)

 

饿了么多地试点取消骑士超时扣款,预计 10 月覆盖更多城市

10 月 14 日,饿了么发文称,针对众包骑士反馈超时扣款的取消,平台正在试点推广新版服务分,通过扣服务分等方式取代原有的超时扣款,努力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目前正在南通、常州、揭阳、景德镇等城市试点推广,预计 10 月覆盖更多城市。(来源:财联社)

梅赛德斯-奔驰 VISION ICONIC 概念车全球首发亮相,采用全新设计语言

10 月 14 日,梅赛德斯-奔驰 Vision Iconic 概念今日迎来了其全球首秀。这是一款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双门轿跑车,沿袭全新纯电 GLC SUV 采用的最新家族设计语言,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升级。

其前脸采用了以传奇车型设计为灵感的新一代盾形格栅与发光星徽,比例类似于之前 Vision 6 概念车,兼具霸气和美感。

奔驰官方介绍称,这款概念车的诞生灵感,源于上世纪 30 年代汽车设计的璀璨时代,回溯装饰艺术(Art Deco)美学风格;全新升级设计语言体系下的格栅设计,灵感源自 W 108、W 111 及 600 Pullman 等经典车型的盾形竖直格栅造型。

它还采用了宽大的镀铬框架、熏黑玻璃质感网格与一体化轮廓照明,结合灯光等数字化设计,带来极具奔驰气息的辨识度。瞩目的引擎盖以及流畅的车身线条,车内一体式座椅与尾部设计等元素则是在向 300 SL 致敬。

奔驰表示,他们敏锐地洞察了汽车内饰随自动驾驶发展而演变的趋势,以贵宾休息室般的舒适体验和数字豪华的座舱,带来全新出行体验。

此外,它还支持神经形态计算,可模拟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的神经形态计算,支持 L4 级高度自动驾驶系统、线控转向等创新科技,实现能效与智能齐驱进化。(来源:IT之家)

 

3299 元:文石 P6 Pro 小彩马电纸书开启新品预约,6.13 寸彩色墨水屏 + 5G 网络

10 月 14 日,文石 P6 Pro 小彩马电纸书现已开启新品预约,配备 Kaleido 3 彩色 E-Ink 屏幕,支持 5G 网络,可插实体 SIM 卡,预售价 3299 元。

据介绍,这款电纸书搭载 Kaleido 3 彩色墨水屏,尺寸为 6.13 寸,彩色 PPI 相比 Kaleido Plus 屏幕提升 50%,色彩饱和度提升 30%,拥有「达芬奇色彩调校」,可根据现实环境光线变化自动调整背光亮度和色温,支持手写笔,可随时划重点、做笔记。

硬件方面,这款电纸书搭载高通 8 核处理器 + 8GB 内存,支持 4G / 5G 双频移动网络,无需依赖热点 / WIFI 即可在户外阅读网络内容,支持微信语音通话,号称「出门不断联」,配备 1600 万像素后置单摄,满足日常拍照记录需求。

软件方面,这款电纸书搭载开放式 BOOX OS 系统,号称「0 广告 0 强制 0 预装」,拥有新快刷双算法技术,可减少拖动残影,机身侧面搭载 AI 智慧键,可启动各种系统功能和第三方应用,支持扩展单实体 SIM 卡 + 单 microSD 卡。(来源:IT之家)

Sam Altman:当前可能会被 AI 消灭的岗位也许并不算「真正的工作」

10 月 14 日,据外媒 Futurism 报道,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 OpenAI DevDay 大会上接受 Rowan Cheung 采访时提出观点:今天你从事的工作,很快可能被 AI 取代或改变,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并不算「真正的工作」。

Cheung 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半个世纪前的农民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他说:「如果你告诉五十年前的农民,互联网会创造十亿个新工作,他可能根本不会相信。」他的意思是,几十年后 AI 会创造什么工作尚不可知,就像过去的农民无法想象互联网如何催生整个经济一样。

Sam Altman 对此的看法是:「务农的人在做社会真正需要的事情—— 提供食物,让人活下去。这是真正的工作。」但农民会把现代工作看作「为了打发时间而玩游戏」,因此不算「真正的工作」。」

报道指出,Altman 的核心观点是:工作会不断变化。因此,那些对未来缺乏信心、收入不高的人无需过度担心 AI 会消灭工作,因为即使有个假想农民通过时空裂缝和我们沟通,也会认为我们的工作不算真。但实际上,它并不虚假,只是未来的工作可能比现在更让人觉得『虚』。(来源:IT之家)

vivo X300 Pro:以「水桶旗舰」之躯,重登旗舰山巅

2025年10月14日 16:13

作为持续数年的国产影像旗舰手机深度用户,如果让我总结过去几年,国产手机品牌掀起的「影像旗舰大战」,给行业带来哪些潜移默化、但至关重要的影响,那「Ultra」取代原本由 iPhone 系列引申出的「Pro」,成为极致影像旗舰在用户心中真正意义上的代名词,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改变之一。

这当然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那样简单;很多程度上,这都能代表着国产手机品牌过去数年在移动影像领域的突破,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专业用户的认可,在专业用户建立起了全新的、属于本土手机品牌的能力口碑。

随着这一改变的发生,原本代表顶级旗舰的「Pro」产品线,如今在不少用户的认知中,才是真正代表适合绝大多数用户的「水桶旗舰」。

 

但这不意味着 Pro 系列就矮自家师兄一等:随着 Ultra 系列每年的勇攀高峰,在行业最前沿「卷体验」,换来的往往是下一代的 Pro 系列,能在很多程度,以更具性价比的价格,为用户提供绝大多数在上一代仅属于 Ultra 的体验。

换言之,这种成熟的梯队策略,已经成为近年 vivo X 系列的「标准化模板」: 无论微云台还是自研影像芯片,vivo X Ultra/Pro 两条产品线都持续通过「前沿探索/综合体验」的各自侧重,为用户带来真正好用的旗舰手机体验。

对如今的 vivo X 系列的 Pro 来讲,「以 Pro 之躯,释放 Ultra 之力」是回应用户的期待,但同时也代表着挑战另一件更难的问题:如何在将决定体验的标志性功能悉数下放,毫无保留地注入到更易触及更广为人知的 Pro 机身之中,但同时在售价/重量/厚度等普通用户更在意的维度上做出取舍?

换言之:如何打造一台「既要又要全都要」的六边形水桶旗舰手机机,同时还能保持影像旗舰的鲜明特色?

vivo X300 Pro,就是 vivo 在 X200 Ultra 之后,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回答。

 

01

「专业器材感」始于手中

 

对于定位旗舰的智能手机来讲,如何让专业用户在拿到一款设备之后,迅速找到自己熟悉的感觉,从而进入创作的状态,一直是打造用户体验差异化的重要角度。

在这一点上,vivo 对自家旗舰手机的「剪裁」在国产手机品牌中一直保持着鲜明的特色:从为专业用户定制长焦增距镜模组,到 X200 Ultra 上标志性的镜头环设计,这些细节一起构成整个 X 系列旗舰的体验。

 

这次 X300 Pro 也是如此:在 2025 年下半年,行业半壁江山都在跟随 iPhone 系列设计「转向」的时间节点,vivo 仍然在 X300 Pro 上沿用了 X 系列过去数年的家族化「天圆地方」设计。打开包装上手的一瞬间,你就能知道这是一台 vivo 旗舰。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vivo X300 Pro 的设计风格,让我更愿意将其解读为 vivo「不靠附庸设计取巧,靠体验真正留住用户」的产品文化,体现在产品设计上的一个小小细节。

在同一种家族化设计语言之下,vivo 也对后置镜头模组设计进行了「修剪」:vivo X300 Pro 相机模组采用了悬浮水滴冷雕玻璃工艺,让巨大的影像单元与玻璃后盖实现了无缝衔接,极大地弱化了镜头的凸起感,实现了视觉上的轻盈一体。这一切精心的设计,最终共同塑造了 vivo X300 Pro 专业、可靠且不失温度的第一印象。

 

此外,vivo 这次的创新点在于后盖材质与工艺的精妙选择;创新性地采用了丝绒玻璃工艺,区别于传统 AG 磨砂的粗糙手感,vivo X300 Pro 的实机体验是一种更接近高档丝绸或柔顺织物的触感,温润、细腻,仿佛带着一丝温度。当你的指尖划过背板,那种顺滑而略带阻尼的奇妙感觉,会让你忍不住反复摩挲。

更重要的是,这种材质几乎完全不沾染任何指纹,无论使用多久,都能保持初见时的清爽与优雅。这种在视觉高级感与日常实用性之间取得的精妙平衡,让 X300 Pro 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除此之外,设计上的传承也让整机没有多余的矫饰与浮夸的曲线,利落、平直的线条勾勒出 7.99mm 的纤薄机身。正面,是一块视觉冲击力极强的 6.78 英寸超窄边直屏。

在 X300 Pro 上,vivo 将四边边框都压缩到了 1.1mm,几乎达到了物理极限的四边等宽,对于习惯了直屏的精准操控与贴膜便利性的用户而言,这无疑是当下最理想的屏幕形态。

 

配色部分,这次我们手上拿到的是全新的「旷野棕」配色,它的灵感源于人类探索未知、不断开拓的旅程。在光线下能呈现出丰富细腻的光哑视觉质感;每一次触摸,都像是在提醒你,这是一款为记录与探索而生的设备。

 

 

02

Ultra 级的影像硬件矩阵

 

如果说 vivo X300 Pro 是一次对旗舰市场的「降维打击」,那么其中最尖锐的利刃,就是它后置影像系统中那颗、被称为「行业最强 2 亿灭霸长焦」的蔡司 2 亿 APO 超级长焦镜头。

这枚镜头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Pro 体验对标 Ultra」产品定位的体现:它将 Ultra 级别的长焦解析力,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维度。

它的底气,首先源自于 vivo、三星、MTK 三方跨界联合,深度定制的蓝图 HPBlue 传感器。在这块高达 1/1.4 英寸的超大感光面积之上,容纳了的 2 亿像素,再配上 f/2.67 的大光圈,硬件规格堪称奢侈。这意味着这套组合不仅能拍得更远,更能拍得极其清晰,即便经过大幅裁切,细节依旧锐利可见。

 

不仅如此,vivo 将其在光学领域的深厚积累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此。专业摄影中象征顶级光学素质的蔡司 T* 镀膜与蔡司 APO 复消色差认证,被同时应用在这颗长焦镜头上,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眩光、鬼影和色散紫边,保证了画面的纯净度与色彩的准确性。

为了驯服这头解析力「猛兽」,vivo 还为其配备了目前行业最强的 CIPA 5.5 专业级防抖系统。这在手持长焦拍摄远处动态物体时,能够保证取景框内的画面依旧稳固如山,极大地提升了成片率。

当然,一套顶级的影像系统从不是单兵作战。与这颗顶级长焦并肩的,是行业首发的索尼 LYT-828 云台级主摄。这颗由 vivo 与索尼联合定义的主摄,同样拥有 1/1.28 英寸大底、5000 万像素、f/1.57 的超大光圈和达到 CIPA 5.5 级别的专业防抖。它所搭载的 Hybrid Frame-HDR 和 LLE 技术,让其在日落、逆光等大光比场景下,能保留丰富的亮暗部细节,成像效果更接近人眼所见,并降低画面噪点,保证画面纯净度,与此同时,低功耗的优势也能实现 HDR 功能在图像预览和视频录制过程中持续在线。

如此不计成本的硬件矩阵,让 X300 Pro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一代的「旅拍神器」和「演唱会神器」。在旅途中,它覆盖了从 24mm 到 135mm 的多个经典人像焦段,无论你拍摄广阔风光中的人景合一,还是远处的人物特写,它都能实现「数毛级」的清晰度。而且利用超高像素的优势,还能通过 AI 电影分镜实现「一图多裁」,通过二次构图与拼接叙事,赋予单张照片多维度的情感表达。

 

全新的蔡司自然人像模式,融合了蔡司经典的光影美学与东方的含蓄审美,拒绝「暴力磨皮」,在智能美化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皮肤的真实肌理与质感。行业首发的 AI 定制美颜,让手机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审美记忆」,只需要 15 分钟的端侧训练,就能让手机记住你的修图风格,之后只要 10 秒,就能快速美颜,轻轻一点即可达到平时 5-15 分钟手动精修的效果,大大提高图片后期效率。

到了光线复杂的夜晚,自研的夜景算法与行业首创的「电子柔光箱」方案,能够智能修复逆光等「死亡光线」,让夜色变得清晰而立体。

 

而在 vivo 影像一贯的长板——演唱会现场,随着上一代 Ultra 上的舞台模式与长焦增距镜这对王炸组合「下放」,原汁原味的 X300 Pro 的长焦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比肩 Ultra」。

 

此外,全新的长焦舞台专属大模型,让 30 倍变焦下的舞台画面依旧清晰锐利,人脸质感显著提升。配合与 MTK 深度合作的蓝图极限追焦引擎,追焦能力相比前代提升超过 23%,让你能轻松锁定舞台上偶像的每一个舞步、每一次挥手,定格那些转瞬即逝的高光时刻。

 

 

03

影像旗舰不止影像

 

去年我们在 vivo X200 Ultra 的体验中,已经给出过关于「影像旗舰」的定义:一台卓越的影像旗舰,首先必须是一台无可挑剔的旗舰手机,这个逻辑放在 Pro 产品线上也同样成立。

在影像之外,X300 Pro 的每一处核心体验,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与深度的联合定制,确保它在性能、续航、系统、连接等所有维度,都达到了旗舰水准。

性能的核心,是 vivo 与联发科/Arm 三方联合定义的蓝晶×天玑 9500 旗舰平台。这颗采用台积电第三代 3nm 工艺的 SoC 同样是今年 Pro 系列旗舰的主流选择,安兔兔跑分轻松突破 400 万大关,它与 vivo 自研的蓝图影像芯片 V3+ 构成了强大的双芯组合,一颗「通用」,一颗「专精」负责影像处理,为 vivo 蓝图影像算法与系统的持久流畅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再配合外挂影像芯片 VS1,大大提高成片速度。

 

说到「水桶」,续航可以说是构成旗舰手机综合体验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次 X300 Pro 采用了行业独家的第二代半固态蓝海电池技术,这项黑科技使得它在 7.99mm 的纤薄机身内,塞进了一块 6510mAh 电池,搭配 90W 超快闪充与 40W 无线闪充的组合,完全消除续航焦虑。

但它最令人惊喜、也最能体现其「破局者」身份的功能,或许是行业首发的满血版苹果全家桶生态互联。多年以来,安卓与苹果之间那道无形的生态高墙,阻碍了无数跨平台用户的流畅体验。

vivo X300 Pro 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这也是安卓手机第一次能够与 iPad 进行如此深度的无感互联。你可以直接在 iPad 的文件 App 里管理手机中的文档和照片,还可以将手机上的原子笔记与 iPad 的笔记应用实时同步。甚至支持直接访问和编辑 iPhone 里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简单的「摇一摇」,就能实现多设备间的文件极速群发。这一功能的实现,让 X300 Pro 瞬间成为了对苹果用户最友好的安卓手机,打破了生态之间那道坚冰。

和以往一样,在用户不易察觉但至关重要的通信环节,vivo 同样下足了功夫。全新的寰宇信号放大系统 3.0,通过「1+4」自研通信芯片组,针对电梯、地铁、高铁等弱网场景进行了专项优化,确保在关键时刻信号稳定、通话清晰。

在硬件之上,将所有组件有机融合、并赋予其灵魂的,是全新的 OriginOS 6 系统。

这次 OriginOS 6 搭载了 vivo 自研的蓝河流畅引擎,通过超核计算、行业首发的双渲染架构、光子存储等一系列底层技术重构,带来了媲美 iOS 的顶级动效与丝滑体验,并获得了 SGS 及泰尔实验室「5 年全场景重度使用持久流畅」的双重认证。还支持了全新的个性化锁屏和 3D 空间壁纸,特别是趣味光栅主题,让壁纸不仅有趣有创意,还能够拥有了全新的互动方式,非常有趣。

随着 OriginOS 6 系统架构进一步迈向真正的「原生 AI 操作系统」,内置的蓝心小 V 为代表的 AI 能力也变得更聪明,无论是帮你一键接通人工客服,还是圈选屏幕上的内容进行智能搜索,都让交互变得更高效、更贴心。

 
 
 

04

结语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比喻:如果说旗舰手机市场是一座永远值得攀登的高山,那么 vivo X300 Pro 的出现,就如同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它不仅仅是又一款「年度最强影像旗舰」的有力竞争者,它本身,就是对现有旗舰手机市场秩序的一次猛烈重击和彻底改写。

vivo 用一种近乎「不讲武德」的方式,将本该被珍藏在 Ultra 象牙塔尖的核心实力——尤其是那颗具有绝对统治力的蔡司 2 亿 APO 超级长焦镜头,以及打破生态壁垒的苹果全家桶互联,都毫无保留地注入到了 Pro 这款更亲民的机型之中。

 

这并不会模糊掉 Pro 与 Ultra 之间界限,但也在事实上形成了 Pro 对标其它家 Ultra 这一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策略,也为今年,乃至未来几年的 Pro 级旗舰竞争,带来了新的变数。再多说一句,这一次甚至连 vivo X300 标准版,都拥有了行业最强蔡司 2 亿超级主摄,两款机型真正形成了「蔡司 2 亿影像大小王」的组合。

vivo 再一次用产品印证了那句自信的口号:「极致影像旗舰选 vivo,全能「水桶旗舰」还是选 vivo」。vivo X300 Pro 不再只是站在某座新的山巅之上,向更高的顶峰眺望。它本身,已经成为了那座新的、更高的山巅,为「水桶旗舰」树立新标杆。

国行 eSIM 尘埃落定,iPhone Air「下周见」

2025年10月13日 22:06
编辑:靖宇
作者:Alan
 
北京时间 10 月 13 日晚间,苹果 CEO 蒂姆·库克现身抖音 Apple Store 的直播间,用这种方式正式宣布,这款备受瞩目的纯 eSIM 机型将于 10 月 17 日(本周五)上午 9 点开启预购,并于 10 月 22 日(下周三)全面发售。
这一消息的正式「官宣」,标志着此前因 eSIM 网络支持问题而推迟上市的 iPhone Air,终于扫清了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最后障碍,也预示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正式迈入 eSIM 时代。
 

关键「通行证」:运营商 eSIM 业务获批

iPhone Air 自今年 9 月与 iPhone 17 系列一同发布以来,其国行版的上市时间一直悬而未决。核心原因在于,作为一款完全取消了实体 SIM 卡槽的手机,它的使用完全依赖于运营商的 eSIM(嵌入式 SIM 卡)服务。

 

10 月 13 日白天。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相继发布公告,宣布已正式获得开展 eSIM 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中国联通表示,这一突破是其在 eSIM 领域长达十年技术积累的里程碑式进展。运营商的这一官宣,为 iPhone Air 的上市铺平了最后的道路。

 

果不其然,仅在数小时后,苹果便迅速跟进。苹果 CEO 蒂姆·库克甚至现身抖音 Apple Store 的直播间,亲自公布了这一重磅消息,足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苹果发言人表示:「我们相信中国大陆的顾客会爱上 iPhone Air,并希望他们能早日上手体验。」随着 iPhone Air 的正式发售,国内消费者将首次体验到无需实体卡、在线开通激活的便捷移动通信服务,一个崭新的连接时代正加速到来。
 

iPhone Air 产品一览

作为一款以「Air」命名的产品,iPhone Air 在设计和技术上可能是近年来最独特的 iPhone 之一。
  • 极致设计:通过移除实体 SIM 卡槽,该机实现了 5.6mm 的惊人厚度。机身中框采用 5 级航空级钛金属打造,前后均覆盖超瓷晶面板,在轻薄的同时保证了坚固性。
  • 强劲性能:搭载全新的 A19 Pro 处理器,其 GPU 峰值性能据称是 A18 Pro 的三倍。同时,内置苹果自研的 N1 芯片和 C1X 调制解调器,带来了对 Wi-Fi 7 和蓝牙 6.0 等新一代连接标准的支持。
  • 旗舰配置:配备一块 6.5 英寸 120Hz ProMotion 显示屏,峰值亮度高达 3000 尼特。后置 4800 万像素融合摄像头,前置 1800 万像素自拍摄像头,影像能力同样出色。

国行版售价与购买渠道

在直播间中,苹果此次也公布了 iPhone Air 国行版的完整价格信息:
  • 256GB 版: 7999 元
  • 512GB 版: 9999 元
  • 1TB 版: 11999 元
 
自 10 月 17 日上午 9 点起,消费者可通过多种官方渠道进行预购,包括苹果中国官网、Apple Store App、Apple Store 天猫及抖音官方旗舰店、Apple Store 微信小程序,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渠道。
 

为什么谷歌搜不到「没有条纹的衬衫」|AI 上新

2025年10月13日 18:08

作者| 汤一涛

编辑| 靖宇

 

你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在谷歌图片搜索「 没有 条纹的衬衫」,然后屏幕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条纹衬衫。

熟练使用关键词搜索的人可能对这个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但这恰恰暴露了我们每天使用的搜索引擎的问题——其最底层的运作逻辑: 核心机制是匹配关键词,它们识别并抓取网页中的「衬衫」和「条纹」这两个词,但通常会忽略「没有」这个否定词所承载的复杂逻辑 。它们匹配字符,但不理解意图。

关键词「没有条纹的衬衫」,谷歌图片搜索结果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能够与人工智能进行复杂对话的时代,为什么最基础的信息获取工具——搜索引擎,其核心逻辑似乎仍停留在关键词匹配的阶段?

极客公园最近体验了一款叫做 Websets 的 AI 搜索工具。与谷歌搜索不同,Websets 试图理解人类的复杂意图。它并非为日常查询设计,而是专门处理传统搜索引擎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例如寻找具备特定复合经验的专业人士,或筛选符合多重标准的公司实体。


 

栏目作者召集

极客公园的新栏目「AI 上新」,将带大家体验最新的 AI 应用和硬件,让你成为 AI 时代「最靓的仔」!

现在,我们也向所有喜欢尝鲜和体验 AI 的同 学发出召集,只要你发现并体验了新 的 AI 应用或者功能,按照格式(参考案例: 这款 AI 调研神器,让我一键产生 1000 个「种子用户」|AI 上新 )向栏目投稿,在极 客公园公众号发布,不仅能获得相应稿费,且会为你「报销」 AI 应用的订 阅费用。

同时, 优秀作者还有机会进入极客公园 AI 体验群 ,获得最新 AI 应用和工具的内测资格,参加极客公园专属相关 AI 活动,和 AI 应用创始人一对一沟通。

AGI 太久,只争朝夕,让一部分人先 AI 起来吧! 投稿、进群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极客小助手微信


 

 

01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我觉得魔镜就是最完美的搜索引擎。

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王后问魔镜:「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魔镜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这面魔镜,可以视为理想搜索引擎的终极形态:

它能理解复杂、主观、且包含绝对性条件的查询,并给出精准、唯一的答案

假如我们认真评估回答「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个问题的可行性,就会发现其难度极高。

首先,它需要构建一个「美」的通用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美的标准。其次,它需要一个覆盖全球所有女性、并包含各项可量化特征的实时数据库。

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都无法实现。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借这个极端问题来观察:不同搜索引擎,是如何应对那些模糊、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提问的。

当我向谷歌提出「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时,它返回了海量的链接。排在前面的,是各类文章、榜单和视频,内容涵盖了「2024 年全球最美女性」、「全球最美女星榜单」以及一部 Netflix 的同名电影。

谷歌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提供了与「漂亮」和「女人」这两个关键词高度相关、且在网络上拥有高点击率和高权重的链接。这是关键词搜索的核心逻辑: 不直接解答,而是提供最受欢迎的相关信息索引

 

 

 

Websets 的应对方式则不同。由于它被设计为处理结构化查询,面对这样一个开放式问题,它会试图将其转化为一个可执行的、基于数据的检索任务。

这项操作失败了,因为正如上文所说,要回答「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的两个条件在现实中都无法实现。

Websets 告诉我:

无法根据查询内容构建搜索:「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请尝试重新组织您的查询语句,或手动选择实体类型并在下方添加搜索条件。

 

Webstes 拒绝回答问题,并返回了一个红色警告|图片来源:Websetes

 

这并不是一次失败的搜索,而是一次失败的提问 。系统并没有尝试去寻找答案然后失败了,而是在搜索开始之前,就判定你的问题无法被转化为一个可执行的数据查询任务。

实际上,你可以把 Websets 当成一个数据工程师,它的工作不是「理解」你的哲学问题,而是把你这句话翻译成一行精确的数据库查询代码,然后去一个巨大的、装满了「人」、「公司」等实体的数据库里进行筛选。

这个对比揭示了新旧两种搜索引擎的核心差别:

谷歌把「定义和判断」的责任留给了用户 。它给你海量信息,让你自己去定义谁最漂亮。它善于处理事实类查询(「法国的首都是哪里?」),但面对需要深度理解和多重条件过滤的任务时,就会退化为提供一堆相关度不高的链接。

Websets 把「定义和判断」的责任前置给了用户 。它要求你必须先把「漂亮」的定义想清楚,并转化为一组机器能懂的、客观的筛选指令,然后它才能为你执行。

这种差别,来源于 Websets 运作的底层逻辑与传统搜索不同。它不依赖于关键词索引,而是采用一种被称为「嵌入」(Embeddings)的技术。

可以这样理解:

  • 首先,它使用一个深度学习模型,读取并理解一个网页的全部内容,包括其核心论点、上下文和语境,然后将这些复杂的「含义」压缩成一个由数百个数字组成的独特列表。这可以被称为该网页的「 语义指纹 」。
  • 当用户输入一个查询时,即便是长句或复杂问题,系统也会用同样的模型将其转换为一个代表用户真实意图的「语义指纹」。
  • 搜索的过程,就变成了在数十亿个网页的「语义指纹」库中,通过计算,找出与用户查询的「语义指纹」最相似的那些。

这个方法在技术上原生支持对复杂逻辑的理解 , 因为它处理的是整体含义而非孤立的词汇 ,所以它能分辨「有条纹」和「没有条纹」这两个「指纹」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02

重生之我在西贝当贾总

 

为了更具体地展示 Websets 对复杂语义的理解能力,我们设定一个高压商业场景:

假设你是某餐饮连锁品牌的 CEO,公司因「预制菜」问题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公关风暴。你需要立即找到具备特定经验的专业人士来应对危机。

你向 Websets 发出指令:

「寻找在大型餐饮连锁集团担任过品牌公关总监或以上职位(条件 1)、且有处理创始人个人言论引发的公关危机经验的消费品牌公关专家(条件 2)。」

Websets 返回了一份结构化的电子表格,按照条件一和条件二在 LinkedIn 上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并按照满足程度排列优先级。

 

Websets返回的结果是一份结构化的电子表格|图片来源:Websetes

 

对于条件一,系统准确地从公开信息中找到了在德州公路扒房(Texas Roadhouse)、麦当劳(McDonald's)、棒约翰(Papa John's)等大型餐饮连锁集团中,担任「高级公关总监」、「企业传播副总裁」等符合条件的高管。这部分任务,它完成得相当精确。

条件二就颇有一些难度,因为「处理创始人个人言论引发的公关危机经验」是一个相对难验证的事情。系统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相反,它在右侧生成了额外的验证列,并给出了「Match」(匹配)或「Unclear」(不明确)的标注。

事实也是如此,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只有 Travis Dorster。他在德州公路扒房担任传播与公共事务高级总监。在新冠疫情期间,他处理过创始人因为新冠后遗症自杀的而引发的公共事件。

 

Websets会给出满足条件的理由,以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图片来源:Websetes

 

这个过程揭示了 Websets 的核心价值。Websets 在此场景下扮演的,并非信息入口的角色,而是 决策支持工具 。它没有提供一份需要用户自行研究的「阅读清单」,而是直接交付了一份经过初步分析和验证的「 候选人短名单 」。它将原本需要数天人工筛选的工作,压缩进了几分钟的机器执行时间里。

但是,这个结果也显示了 Websets 的局限性。列表中的信息来源 URL 全部指向领英(LinkedIn),存在数据源的偏向性。如果一位顶尖专家没有详尽的、公开的领英档案,或者其关键经验体现在非文本的采访视频中,系统就可能无法发现他。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特定数据源的依赖,也使其在处理中国市场相关查询时效果大打折扣。中国的候选人更多使用脉脉等本土化的职业社交平台,或者根本不使用。因此,用同样的指令去寻找一位符合条件的中国专家,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将远低于这个案例所展示的水平。

但这并非其算法的失败,而是其数据基础的局限。

 

03

另一种搜索路径

 

截至目前,Websets 的公司主体 Exa 声称其索引了「数十亿」级别的网页。这个数字本身虽然可观,但与谷歌宣称的「万亿」级别索引相比,仍有几个数量级的差距。

这意味着 Websets 的搜索结果可能是「更精确」的,却不一定是「最全面」的。它或许在一个经过筛选的高质量信息池中找到了最优解,但用户无法确定在更广阔的、未被索引的互联网中是否存在更好或更重要的信息。

这是一个与成本高度相关的「缺陷」。语义计算是资源密集型任务,将海量网页和复杂查询转化为「语义指纹」并进行大规模比对,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其背后是高昂的硬件投入与运营开销。

2021 年,Exa 获得了 500 万美元(约合 3560 万元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他们把一半的钱,都花在了建设第一个 GPU 集群上,

另一方面,Websets 使用的「嵌入」技术本身存在信息损失的风险。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将一篇长文甚至一部巨著的全部信息,压缩成一个固定长度的数字列表。这个过程必然是有损的。

正如 Diffbot 公司 CEO Mike Tung 在面对《MIT 科技评论》时所指出的,「将一本《战争与和平》压缩成单个的嵌入,几乎会丢失书中所有具体的事件,最终只留下关于其类型和时代的模糊感觉」。

这意味着,该方法在把握宏观主题上表现出色,但在需要无损检索文本内部具体细节时,存在天然的技术缺陷。

因此, Websets 及其代表的语义搜索范式,并非谷歌的替代品。它更像是一种为特定目的,如深度行业研究、人才挖掘或学术分析而设计的「重型装备」

它的出现,其重要性不在于它本身能否颠覆市场,而在于揭示了搜索技术演进的另一种可能性。

 

04

回归本质——我们为什么要搜索?

 

谷歌(Alphabet)每年从关键词搜索及其相关广告业务获得的收入大约在 1750 亿–2000 亿美元,大致占其总收入的 55–60%。正是靠着这台由全球用户无数次点击驱动的印钞机,支撑起了谷歌那些近乎科幻的探索:从自动驾驶汽车(Waymo),到用人工智能(DeepMind)破解蛋白质的折叠奥秘,甚至尝试通过 Calico 项目延长人类的寿命。

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那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看似简单的搜索框。这就让我们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如果搜索这个行为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和对未来的探索,那么对我们个人而言, 搜索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搜索

 

1998年,谷歌第一天上线时的页面|图片来源:Business Insider

 

要理解搜索的本质,必须先回到它的起点。人类之所以需要搜索,最底层的是一种生存本能。远古的祖先必须在环境中搜索食物、水源、庇护所以及危险的信号,搜索是活下去的前提。

当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驱动力便转向内在的认知延伸。人类的大脑似乎天然厌恶「信息真空」,当我们遇到知识的空白或矛盾时,会产生一种认知张力,我们称之为「好奇心」。搜索,便是缓解这种张力、填补认知缺口的行为。

这些动机恒久未变,但实现它们的方式却因技术而发生了两次剧烈的变革。

在前互联网时代,搜索是一种「 路径式学习 」。信息被安放在物理或逻辑的结构中:图书馆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百科全书的条目索引、学术期刊的卷宗。获取信息需要遵循既定的路径,你必须先理解这个知识体系的「地图」,然后亲自「行走」在这张地图上。

从产生一个问题,到查阅卡片目录,再到从书架上取下那本书,翻到对应的页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你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你理解了知识是如何被组织和验证的,抵达答案的路径清晰可见。

 

20 世纪 60 年代,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的一家图书馆里,孩子们正在学习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图片来源:Wikipedia

 

互联网,特别是以谷歌为代表的现代搜索引擎,则开启了「 结果式消费 」的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的、结构化的,而是过剩的、碎片化的。你无需再理解复杂的知识地图,只需在输入框中敲下几个关键词,算法就会在瞬间为你呈现一个看似最优的结果。

它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但整个搜索过程被彻底「黑箱化」了 。我们得到了答案,却完全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被筛选、排序并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构建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差别正在于此,

更进一步,商业模式的介入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信息的呈现。广告、搜索引擎优化(SEO)和对点击率的无尽追逐,使得我们最终看到的,往往不是最真实或最权威的结果,而是那个最希望被我们看到的结果。

如今,生成式 AI 的出现,并未创造一个全新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将「结果式消费」的趋势推向了极致。AI 承诺的,是一个连「结果列表」都无需我们筛选的世界,它将直接提供那个唯一的、完美的「答案」。

很多人会幻想存在一种更理想的搜索工具,它能将控制权交还给我们,过程透明,鼓励探究。但这或许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事实: 「黑箱」并非一个需要修复的缺陷,它本身就是被市场验证过的、最受欢迎的功能。 现代搜索的整个演进史,都指向一个清晰的商业规律:对效率和便利的追求,其优先级远高于对过程和本源的探究。

本质上,这是一种交易。我们用 探寻过程的精力 ,换取了 即时获得结果的便利 。这并非工具的缺陷,因为追求便利是人性的自然延伸。

关键在于,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明白自己需要付出什么,可以自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不为此感到后悔。

雷军亲自测试,小米YU9实车谍照曝光;宇树获「秧歌机器人」专利;微团开卖「Win XP」蓝天白云拖鞋

2025年10月13日 08:54

挖走英伟达两员大将:马斯克 xAI 正开发「可用于游戏与机器人领域的世界模型」

10 月 12 日,据《金融时报》,埃隆・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正加紧构建其「世界模型」,与 Meta 和谷歌等对手一同角逐下一代 AI 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实现对物理环境的自主导航与设计。

根据英伟达的官方介绍,世界模型是一种生成式 AI 模型,能够理解现实世界的动态特征,包括物理属性和空间特性。这类模型利用文字、图像、视频以及动作在内的输入数据来生成影片。

据称,xAI 已经从英伟达挖来了专家,研发这类新一代 AI 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学习视频以及来自机器人的数据,理解现实世界。世界模型有望将 AI 的能力提升到超越大语言模型的水平。目前,大模型主要接受文本训练,是 ChatGPT 以及 xAI 自家 Grok 等热门 AI 工具的技术基础。
两位知情人士称,该公司正在研发世界模型,计划将其应用于游戏领域,用于生成可交互的 3D 环境。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补充说,这类模型未来也可能应用于机器人 AI 系统。(来源:IT 之家)

微软设计总监阐述了未来 Windows 版本的最新设计原则

微软近期发布了全新 Windows 11 设计蓝图,将其定位为为 AI 时代打造的操作系统。微软设计总监 Diego Baca 详细阐述了未来 Windows 版本的最新设计原则。与此同时,Windows 10 也迎来了生命周期终结。

微软制定了四大设计原则:有意创新、精细工艺与可扩展系统、面向所有用户定制,以及安全、可信赖、合规为基础。

未来的 Windows UI 更新将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唯一前提——即视觉元素大体不变,但部分操作会内嵌 AI。举例来说,长按 Copilot 图标即可弹出「总结、解释、重写」等 AI 选项。不过,目前没有 NPU 芯片的设备暂未支持。微软希望用户以直觉、自然地融入 AI 功能,不只是被动接受新标识。(来源:cnBeta)

 

古尔曼:苹果已开始研发 H3 芯片和 AirPods 5 耳机,M5 款 iPad Pro、新 Vision Pro 等 10 月新品即将到来

10 月 12 日消息,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在最新一期《Power On》时事通讯中提到,苹果备受期待的 10 月新品即将到来,预计将包括 M5 款 iPad Pro,还有搭载更快芯片、新型头带的 Vision Pro。据称,两者都已经投入量产。
另外,苹果下周也有一定可能发布新的 MacBook Pro。他还提到,苹果已开始研发新一代 AirPods 耳机及 H3 芯片。至于新的 AirTag、HomePod mini 和 Apple TV,这些仍在路上。
古尔曼还提到,苹果还将于明年初推出新版 iPad Air 和入门级 iPad、两款外接显示器、M5 MacBook Air 系列和 iPhone 17e。这都是未来几个月内更新计划的一部分。(来源:IT 之家)

雷军亲赴新疆测试?小米第三款车 YU9 多张实车谍照曝光

10 月 12 日消息,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暂称小米 YU9)在新疆测试的谍照近日在网上曝光,而就在昨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已抵达新疆塔县,参与小米汽车的高原测试。这引发了网友的猜测,认为雷军可能是在亲自测试小米的第三款车。

IT之家注意到,除了雷军,小米汽车高级顾问胡峥楠、小米集团副总裁张剑慧、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于锴等高管的社交媒体账户 IP 属地均显示为新疆,表明他们也参与了此次测试。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合照显示,测试团队在昆仑山脚下集结,且测试内容丰富,包括小米 YU7 高原续航、充电、防晒等项目。此前,小米 SU7 和小米 YU7 发布前,均有高管参与路测,此次雷军等高管的行动,似乎预示着小米 YU9 很快就要来了。(来源:IT 之家)

 

身着红棉袄、手持红手帕,宇树科技「扭秧歌」人形机器人专利获授权

10 月 12 日消息,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外观设计专利近日获得授权。专利文件显示,该人形机器人身着红棉袄,手持红手帕,与今年央视春晚上表演「扭秧歌」的机器人相似。该专利为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用途为机械类机器人,设计要点在于形状。

据 21 世纪财经报道,截至目前,宇树科技已申请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近 10 项,涵盖发明、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如「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腿部动力结构和人形机器人」「一种机器人和机器人控制方法」等。

据宇树科技此前消息,公司计划于 2025 年 10 月至 12 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受此影响,多家参股宇树科技或与其存在合作关系的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剧烈。IT 之家注意到,截至 10 月 10 日收盘,Wind 宇树机器人指数 7 月以来已涨 32.53%。(来源:IT 之家)
 

全新岚图知音 9 月销量 3670 辆,为华系所有车型纯电销量冠军

10 月 12 日消息,岚图汽车今年 9 月交付 15224 辆新车,1-9 月累计同比增长 85%。岚图汽车官方今日宣布,旗下全新岚图知音 9 月销量 3670 辆,为华系所有车型纯电销量冠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华为参与合作的纯电车型主要包括岚图知音、问界 M5、问界 M7、问界 M8、问界 M9、智界 R7、智界 S7、尊界 S800、享界 S9、尚界 H5、阿维塔 06、阿维塔 07、阿维塔 11、阿维塔 12、深蓝 L07、深蓝 S7 等。

参考 IT 之家此前报道,全新岚图知音已于 8 月 28 日上市,标配华为乾崑智驾 ADS 4、首批搭载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官方指导价 20.29 万元起。(来源:IT 之家)

realme 真我 GT8 Pro 手机适配理光 GR 等效全画幅焦距 28mm 与 40mm,10 月 14 日举行合作发布会

10 月 12 日消息,realme 今日宣布,真我 GT8 Pro 手机适配理光 GR 等效全画幅焦距 28mm 与 40mm,可搭配沉浸取景器模式。此外,真我 x 理光影像战略合作发布会将于 10 月 14 日举行。

据介绍,诞生于 2019 年 3 月的理光 GR III,保留了捕捉街头场景的 28mm 焦段。而两年后登场的理光 GR IIIx,则用 40mm 焦段开辟了全新街拍视角。

IT 之家注意到,真我 realme 副总裁、全球营销总裁、中国区总裁 @ 徐起 Chase 10 月 9 日已经宣布,真我与理光映像正式达成影像战略合作。(来源:IT 之家)
 

OPPO 官宣 Find X9 系列搭载超 7000mAh 电池,五年健康程度 80% 以上

10 月 12 日消息,OPPO 今日官宣 Find X9 系列手机搭载超 7000mAh 电池,其中标准版 7025mAh,Pro 版 7500mAh,10 月 16 日 19:00 见。
据 OPPO Find 系列产品负责人周意保介绍,这次冰川电池不仅容量大,而且寿命也更长更耐用,OPPO Find X9 系列做到五年超长健康耐用。
他透露,OPPO 专门针对硅材料开发出独家硅负极长寿算法,在行业首次实现硅负极的阻抗精准计算与电势控制,将 Find X9 系列的电池健康度估计精度提升 5 倍以上。基于此,OPPO 算法还能实时掌握着手机电池用了多少硅材料,还剩多少硅材料,再实时控制硅的存活速度,将硅负极电池做到 60 个月耐用。也就是五年后,FindX9 系列的电池健康程度仍然可以在 80% 以上。(来源:IT 之家)

完美还原 Windows XP 蓝天白云,微软开售限量定制洞洞鞋
在庆祝成立 50 周年之际,微软在前一段推出了了一款极具怀旧情怀的 Windows XP 定制版洞洞鞋。这款洞洞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经典的 Windows XP 操作系统,尤其是那张令人难忘的「Bliss」壁纸,蓝天白云的元素被巧妙地融入鞋面设计中,瞬间唤起了许多用户的回忆。
不仅在设计上充满了怀旧感,其还附带了一系列定制的 Microsoft Jibbitz 鞋饰,包括 MSN 标志、Internet Explorer 图标、经典的 Clippy 办公助手、鼠标指针等。
最初,这款洞洞鞋仅向微软公司员工提供,随后微软通过抽奖活动向公众限量发售,如今,微软正式将这款限量版洞洞鞋推向市场,支付 79.95 美元(约 570 元人民币)即可以直接购买。

购买这款洞洞鞋的用户还将获得一个以「Bliss」壁纸为主题的收藏袋,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收藏价值。

2025 年是微软成立 50 周年,公司以多种方式庆祝这一重要时刻,除了定制版洞洞鞋,微软还推出了特别版 Surface 笔记本 电脑、Xbox 动态主题等。(来源:cnBeta)

Meta Ray-Ban Display 首发体验合集:悬浮在现实中的一张便签

2025年10月12日 18:01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下智能眼镜真正通往「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漫漫征途上,今年 Meta Connect 2025 的那场主题演讲,注定将成为一个会被反复提及的关键事件。

原因无他,仅靠扎克伯格将一年前尚在概念阶段的 Orion 项目,最终淬炼成一款售价 799 美元(注:约合 5700 元人民币)、消费者触手可及的「量产落地版 AR 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 时,就已经再次奠定了 Meta 在 AI 眼镜时代的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厂」的地位。

 

Meta Connect 2025 发布会现场 | 图片来源 : Meta 官网

 

但与过去十余年,所有 AR 类硬件产品一样:走出实验室的各种美丽预设环境之后,总是要面临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断崖式下滑的事实;此外关于产品之外,Meta 在发布会上的多次「翻车」、「Meta 平均一台眼镜亏损一千美元」、「实际上是远不成熟的实验性硬件产品」等流言也多次出现,进一步增强了了围绕这款产品的神秘感。

但这仍然不影响 Meta Ray-Ban Display 又是一款「一机难求」的硬件产品:十月正式开售之后,全美所有线下销售渠道都很快进入了全线缺货的状态;美国用户们在各种群聊里分享周边哪家店铺刚刚补货的信息,各种扫货情况屡见不鲜,这种热潮甚至蔓延到了小红书,关于产品的兴奋感也好,缺点也罢,众多首发用户们兴奋地分享各种首发使用体验。

 

相关关键字下,用户在小红书上的分享 | 图片来源 : 小红书

 

在发布会的聚光灯散去之后,经过全球多家顶尖科技媒体长达数日乃至数周的深度佩戴与体验,我们终于有机会随着首批用户的真实体验,拨开官方宣传的华丽辞藻,深入探究这款被寄予厚望、被誉为「后智能手机时代序章」的产品。

它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究竟是革命性的突破,还是又一个华而不实的昂贵玩具?

01

「悬浮在现实世界的一张便签」

 

在首批开售拿到 Meta Ray-Ban Display 的用户的反馈中,几乎所有率先体验到 Meta Ray-Ban Display 的人都迅速达成了一个共识:这完全不是一款科幻电影中那种视野完全被数字信息覆盖的、颠覆性的增强现实的 AR 眼镜。这一点不会改变,但它的存在感要微妙得多,也聪明得多

CNET 的编辑 Scott Stein 在佩戴了两天后,将体验核心形容为「一个悬浮在世界上的小小的、明亮的便签」

这个描述很精妙地概括了目前这片单目全彩 Micro LED 显示屏能交付给用户体验的核心——它是一个位于你视野右上角、高度情境化、在你需要时才会出现的「私人抬头显示器」(HUD)。

 

Meta rayban display 显示屏实际展示效果 | 图片来源 : Future

 

这块 600x600 像素的 MicroLED 显示屏,拥有高达 5000 尼特的峰值亮度,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光线昏暗的室内,还是在加州明媚的阳光下,屏幕上的内容都清晰可辨;它足够你看清 Whatsapp 发来的消息预览、Spotify 正在播放的曲目、或是导航时包括转向箭头在内的核心信息。

但也仅限于此了:这块小小的显示屏设计哲学在于「辅助」而非「侵入」。它静静地待在你的余光里,只有当你主动将注意力投向它时,它才会成为焦点,其余时间则几乎不会干扰你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最高亮度下外界看到的眼镜显示效果|图片来源:CNET

 

这种「解放双手、即时获取」信息的体验,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其优雅和高效是前所未有的。想象一下,你正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陌生的城市街头,过去你需要不时地在颠簸中掏出手机,解锁,查看地图,再手忙脚乱地放回去。而现在,一个简洁的箭头和距离指示就浮现在你的视野一角,你只需瞥一眼,就能确认方向,全程无需中断骑行节奏,视线也从未离开前方的道路。

通讯体验同样被重新定义。当你在厨房里双手沾满面粉准备晚餐时,家人发来一条消息,你不再需要狼狈地去洗手擦干才能查看手机。消息内容直接显示在眼前,你甚至可以直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回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而视频通话功能,则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亲密共享。ZDNet 的记者描述了他与同事进行视频通话的场景,对方能实时看到他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他正在评测的新款笔记本电脑,还是窗外的风景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视角分享」,让远隔千里的人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体验的温度和沉浸感,是传统手机视频通话无法比拟的。

当然,它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 20 度的视场角(FoV)决定了它当前的使命。这个「魔法窗口」还很小,只适合承载文本、图标、符号这类轻量化、信息密度高的内容。

你无法用它来舒适地观看短视频或电影,也无法用它来玩一场沉浸式的 AR 游戏。

更直白点说就是:它不是也无法成为手机屏幕的替代品,现阶段它只能是你口袋里那块强大玻璃屏幕在特定场景下的延伸和补充,是你最贴身的「第二块屏幕」

而对于那些需要实时信息反馈的专业人士,或是渴望在旅行中获得无缝翻译的探索者而言,这个小小的窗口,已经足以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另外关于不少用户碰壁到的环节: 眼镜配镜问题,Meta Rayban Display 支持近视/远视/散光 400 度以内的配镜,比起加钱,更麻烦的或许是,你需要在线下门店凭借处方完成配镜,如果你也有意愿购买,一定要注意这个细节。

02

「魔法之手」

 

如果说显示屏是那只洞察未来的「魔法之眼」,那么与之配套的 EMG 肌电腕带,就是那只在空气中施法的「魔法之手」。

 

腕带是目前 Meta Ray-Ban Display 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图片来源 : future

 

这或许是目前 Meta 交付的整套体验中,最具未来色彩,也最需要用户投入学习成本去适应的部分。

它不再依赖于触摸、点击这些我们早已习惯的物理交互,而是试图建立一种更深层次、更符合直觉的人机连接。

这支看起来像普通手环的腕带,其原型机在去年的 Meta Orion 上已经出现过。内部蕴藏着 Meta 十年研发的精髓。它通过肌电传感器,精准地「聆听」当你移动手指和手腕时,前臂肌肉群发出的微弱电信号,并将其解码为一系列精准的数字指令。整个过程充满了科幻感,在经过一个简短的校准程序——系统会引导你做出几个特定手势,以学习你独特的肌肉信号模式——之后,你就仿佛拥有了某种超能力。

 

腕带的好处是交互不必受限于摄像头的范围,你可以将手垂下自然地实现交互 | 图片来源:Cnet

 

数码爱好者的老朋友、彭博社的首席科技记者 Mark Gurman 详细描述了这种奇妙的交互体验。拇指和食指在空中轻轻一捏,是「确认」或「选择」,这个动作几乎成了所有操作的基础。

当你在听音乐时,用拇指在食指侧面左右滑动,就能轻松切换歌曲;捏合手指,然后像拧虚拟旋钮一样转动手腕,则是调节音量。这些手势的反馈极其灵敏,几乎没有可感知的延迟。

这种交互方式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私密性和便捷性: 当你身处高峰期拥挤的地铁车厢,你被人群包围,连抬起手臂去触摸眼镜腿都显得困难。

此时,你只需将手自然地垂在身侧,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悄悄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接听电话、暂停播客等一系列操作。这种优雅从容,是传统智能穿戴设备难以企及的。

 

腕带本身作为一种硬件产品形态,相比于眼镜我们更加熟悉 | 图片来源 : Bloomberg

 

扎克伯格在发布会上演示的「手势打字」功能,在实际体验中也被证实并非噱头。虽然目前每分钟 30 个英文单词的输入速度,显然无法与实体键盘或手机触摸屏相提并论,但它真实地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

你只需看着眼前浮现的虚拟键盘,通过手指的微小动作来选择字母,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输入方式的探索。

然而,这只「魔法之手」并非完美无瑕。它依然带着「第一代产品」的青涩。腕带偶尔会出现信号丢失或指令误判的情况,尤其是在进行比较剧烈的运动时。而且,让用户在眼镜之外,再额外佩戴并每天充电一个设备,本身就提高了使用的门槛。

 

目前的腕带同样是一款需要独立充电的设备 | 图片来源 : Bloomberg

 

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为开发者和狂热的早期尝鲜者准备的「进阶配件」,它所代表的,是通往更自然、更无缝的人机交互未来的一块重要基石。它让你得以窥见那个无需任何实体媒介、仅凭意念和微动作就能控制数字世界的未来,但要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在空气中弹奏,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03

真实体验中的平衡与妥协

 

一款眼镜产品,无论被赋予了多少智能与魔法,它的根基,始终在于它作为一副「眼镜」的本质属性。如果不能舒适地佩戴一整天,那么再强大的功能也只是空中楼阁。Meta 深谙此道,这也是他们选择与雷朋、奥克利这样的顶级眼镜品牌深度合作的根本原因。

从外观设计上看,Meta Ray-Ban Display 沿用了经典的飞行员系列风格,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使其能够自然地融入大多数人的日常穿搭 —— 或者至少这是 Meta 一开始的设计目标。

 

仅从外观上来看,很多人都难以分清它与之前 Rayban Meta 系列的区别 | 图片来源: Zdnet

 

现实中,为了容纳显示模组、芯片、电池和摄像头,Meta Ray-Ban Display 的镜腿和整体框架比普通版的 Ray-Ban Meta 要「健硕」和厚重不少,实际重量来到了 69 克。

但几位长时间佩戴的体验者均表示,其重量分布做得相当不错,并不会给鼻梁和耳朵带来难以忍受的压迫感,实现数小时的连续佩戴是完全可行的。

自带的自动变色镜片,也让它能够无缝地在室内外场景切换,免去了更换墨镜的麻烦。

然而,一旦深入到全天候使用的真实场景,电池续航便成为了那个无法回避的、最现实的问题。所有评测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续航是它目前最大的短板

在不频繁使用显示屏,仅将其作为一副普通的 AI 眼镜进行拍照、听音乐、接打电话的「轻度使用」模式下,它可以勉强支撑大约 4 到 6 个小时在日常使用。

但一旦你开始重度使用,依赖那块「屏幕」——比如用它进行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导航,或是进行一场 15 分钟的视频通话——续航便会断崖式下跌至 1.5 到 2 小时。

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想让它成为你一整天的数字伴侣,那个兼具充电功能的眼镜盒就必须时刻带在身边: 或者像现在的很多重度用户一样,买两副眼镜轮换着用。

 

顺带一提这次的充电盒被设计成了可折叠的款式,携带更加方便了 | 图片来源 : Bloomberg

 

当然 Meta 也为其配备了快速充电功能,放入充电盒 20 分钟即可补充至 50% 的电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但这终究是一种妥协,一种「用碎片化的充电时间换取持续性体验」的妥协。

此外,早在 Ray-Ban Meta 系列就已经出现过的「信号灯」问题,在 Meta Ray-Ban Display 上同样存在:在你录制视频或拍照时,镜框右上角的 LED 指示灯会亮起,旨在告知你周围的人「我正在拍摄」。

这是 Meta 在吸取了过往教训后,对公众隐私的尊重和保护。但与此同时,这颗亮起的灯,也向所有人宣告了你的「特殊」,让你在人群中无法遁形。

CNET 记者 Scott Stein 表示,在某些公共场合,举起眼镜进行拍摄会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自我意识过剩和社交尴尬。

但这不只是 Meta Rayban Display 的问题,在国内包括小米眼镜在内的爆款产品,在走向大众用户时,都面临过类似的问题。或许也是所有可穿戴相机设备在走向普及之前,都必须跨越的文化和心理障碍。

04

一封寄往后智能手机时代的「序章」

 

在深度体验了数天之后,几乎所有的评测者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Meta Ray-Ban Display 在 2025 年的今天,并不是一款要全面取代你智能手机的产品

它甚至与 Meta 一开始向用户展示的 Orion 的体验都大相径庭: 这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即使是 Meta 也无法变魔术,将双目全彩光波导 AR 显示体验,以一个 799 美元的价格交付给用户。

 

去年 Meta 曾开放体验过的 Orion 原型机 | 图片来源 : Meta

 

无论是价格(与最新款的 iPhone 17 起售价完全一致)、它的续航瓶颈、它依然有限的应用生态,都清晰地表明了它当前的身份——一款为开发者、科技领域的先行者、以及那些愿意为一窥未来而支付高昂「门票」的极客们,所精心准备的开拓性设备。

然而,将它仅仅视为一款小众的极客玩具,或许也并不是对他最客观的评价。

正如 ZDNet 的结论:它真正点燃的,是人们对于「后智能手机时代」的兴奋与想象。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已经习惯了低头看向一块 5-7 英寸的玻璃屏幕,它定义了我们获取信息、社交和娱乐的方式。而 Meta Ray-Ban Display,则勇敢地写下了这个故事的「第一行新代码」。

它第一次将还算不错的显示效果、革命性的神经交互、强大的 AI 能力和时尚的工业设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完成度融合在了一起。它让你在现实世界中行走时,能够以一种更抬头、更从容、更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姿态,去接收和处理数字信息。

它就像是个人计算革命史上的那封厚重的「序章」,内容或许还不够丰富,语言或许还略显生涩,甚至存在一些拼写错误,但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并向所有人宣告:

故事,已经开始了

而这,或许就是它 799 美元售价背后,最核心的、超越产品本身的价值所在。

OriginOS 6 深度体验:当操作系统回归「体验为王」

2025年10月12日 17:57

 

 

2020 年,智能手机刚刚进入 5G 普及阶段,手机的硬件与软件都迎来了一次迭代浪潮——新形态的需求对操作系统的设计与交互都提出了诸多新的问题,OriginOS 的首个版本,可以看作 vivo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彼时,我曾有机会与 OriginOS 开发团队沟通,正如 OriginOS 的中文名原 OS,Origin 一词代表的原始、本源之意一样,开发新系统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与手机操作系统生态内的众多常用功能进一步融合,提供新的手机操作系统体验。

如今时过境迁,五年过去,vivo 从早期的追赶,走到了如今的引领,OriginOS 也从早期独特的设计语言,来到了现在以 AI 与用户体验作为招牌的阶段。

站在当下,面对用户对功能堆砌的疲劳和对 AI 能力带来的「真智能」的渴望,vivo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向内求索,回归本源;OriginOS 6 放弃了零散的炫技,将力量集中在设计、流畅、AI、连接这四个最能影响日常感知的维度上,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手机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懂你、更高效、更具美感的「数字伙伴」?

01

设计

 

OriginOS 作为手机操作系统设计领域最早的「变革者」,其设计团队在长达五年的迭代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来自用户的真实反馈。

 

手机操作系统设计的重点,在于构建一种能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交互仪式。每一次触摸、每一次亮屏时,都能传递出的愉悦与舒适。OriginOS 6 的设计哲学,就始于光影这一最基础,也最富生命力的元素。

全新的「光影空间」体系,是 OriginOS 6 设计语言的基石。在这里,光效更加主动地参与用户交互,成为了 UI 的灵魂。这种设计理念被拆解为几种具体而微的光效,共同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感和生命力。

 

首先是「弥散光」。当你呼出控制中心或查看通知时,控件的底部会产生一层如晨雾般细腻的光晕,它柔和地融入背景,让原本坚硬的 UI 边界变得模糊、轻盈。这种效果替代了以往常见的玻璃材质,在复杂的背景下营造出更柔和的沉浸氛围,让整个界面仿佛在呼吸。

其次是「增强光」。交互的核心在于反馈,而光是最好的反馈媒介。在 OriginOS 6 中,当你在锁屏界面输入密码,每一次指尖的点按,对应的数字键都会被一道瞬时的高光点亮。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极大地强化了操作的确认感和爽快感,让简单的解锁过程也充满韵律。

更进一步的,是「AI 光效」。当系统内的 AI 能力被唤醒时,例如使用小 V 圈搜进行识别,屏幕上会浮现出流动的粒子光效,清晰地告诉你「我正在为你思考」。这种有温度的视觉语言,远比一个冰冷的加载图标更能建立用户与 AI 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和力。

据 vivo 透露,在未来的更新中,还将上线「环境光」与「边缘光」。前者能让原子岛根据音乐的节奏产生光晕律动,后者则能让控件的边缘光效跟随手机陀螺仪的姿态发生微妙变化。这意味着,你手中的设备将能更敏锐地感知环境与你的互动,并以光影作为回应。

 
 

除了光影,OriginOS 6 还在系统的各个角落,注入了更多的「仪式感」:全新的「开机引导界面」,用更具本地化、人性化的欢迎语和全新的系统动画,取代了以往枯燥的设置流程,这就像一次亲切的问候,在第一时间与用户建立情感的连接。

锁屏界面,作为用户每天接触最频繁的入口,更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全新的个性时钟主题,让用户可以像玩乐高一样,自由拖动时钟在屏幕网格间的位置,通过拉伸改变其形态,甚至无级调节数字的粗细、从调色盘中吸取最爱的颜色。这让锁屏不再是厂商定义的作品,而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画布。

而在国庆期间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出圈的趣味光栅壁纸,则将这种互动乐趣推向了新高潮:它允许你选择 2 到 4 张静态图片,或是一段 Live Photo、一段视频作为素材。设置完成后,只需轻轻摆动手机,屏幕上的画面就会在不同景象间奇妙地切换,配合棱柱光栅、渐隐渐显等多种过渡效果,呈现出动态反差的视觉趣味。它让静态的壁纸「活」了起来。

 
 

从这些新内容上也能看出,OriginOS 的设计即使过了五年,仍然保持着「变革」的底色,仍是一个在不断生长、延展的有机体。

据 vivo 在开发者大会中介绍,在后续的更新中,备受期待的「Symbols 全局可变图标」将会上线。这项技术运用先进的字体渲染,重塑了超过 2800 个系统图标,使其能够像字体一样进行无级字重调节,与 vivo Sans 字体家族无缝衔接,彻底解决系统内视觉元素混排的割裂感。

同时,「锁屏音乐沉浸模式」也将到来,它能将音乐的专辑封面延展为整个锁屏背景,让视觉与听觉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质感图标及主题图标自定义功能,也将在内测期间分批开放体验。

这一切都预示着,OriginOS 6 的设计美学,将在未来的时间里,持续为用户带来新的惊喜。

02

蓝河流畅引擎

 

如果说设计是一个操作系统的「面容」,那流畅可以说是操作系统深入骨髓的「灵魂」。

长久以来,「流畅」是一个玄学,厂商热衷于展示复杂的技术名词,但用户真正在乎的,唯有每一次指尖划过屏幕的真实感受。OriginOS 6 带来的最大惊喜,就是将这种感受从抽象的期待,变成了眼见为实的丝滑。

这种改变,如血液般流淌在系统的每一个角落,你甚至不需要刻意对比,就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巨大的差异。

无论是应用的开启切换,后台卡片的清理,还是桌面图标的移动,如今都被一种更符合物理直觉的「弹性动效」所取代。

全局采用的spring动效,比传统的贝塞尔曲线更能模拟真实世界的回弹、缓停与加速。

例如当你从后台划掉一张应用卡片,它会带着一丝 Q 弹的反馈消失;当你呼出控制中心,各个控件会带着递进的层次感优雅地呈现;当你移动桌面图标,它的原位置会泛起一阵涟漪。这些细节,让整个系统仿佛被赋予了弹簧般的生命力,每一次的回弹、缓停、加速都恰到好处,跟手得仿佛是你指尖的延伸。

这种丝滑的体验,也体现在「帧形变」和「帧模糊」等更高级的动效处理上。例如,原子岛的展开与收起,会有一种奇妙的「拉丝感」,仿佛元素间存在真实的物理连接;而在全局搜索等场景,背景会实现平滑的景深模糊过渡,帮助用户聚焦于当前任务。这些动效共同创造了一种「一镜到底」的视觉连续性,消除了界面跳转时的断层感,让用户的注意力能始终保持专注。

 
 

支撑这一切流畅体验的幕后英雄,是 vivo 自研的「蓝河流畅引擎」。就像一颗强大的心脏,从计算、存储、显示三大维度为系统进行了深度重构,旨在榨干每一分硬件性能。

在计算层面,vivo 带来了创新的「超核计算」。传统的安卓调度机制,就像一个多线程的路口,任务来了就随机分配,时常出现「高优任务被阻塞,空闲资源在摸鱼」的尴尬情况。而「超核计算」则引入了一个类似「全局交通指挥官」的虚拟核心,它能实时监控所有 CPU 核心的负载,并将用户最能感知到的前台任务标记为 VIP。当 VIP 任务出现时,指挥官会立刻为其寻找空闲通道,如果全线繁忙,则会果断「抢占」一个正在处理低优任务的通道,确保前台体验永远拥有最高优先级。

在存储层面,「光子存储」技术则致力于打通数据传输的「最后一公里」。它通过重构安卓虚拟机、优化内存回收机制,并行业首创地将编解码器的 DMA 内存纳入调度,实现了从 CPU 到 IO 设备的全链路管控,极大地提升了重载场景下的加载速度。

而在显示层面,OriginOS 6 首发了独特的「双渲染架构」。它像一个智能的渲染任务分配中心,会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灵活选择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简单的应用启动、图片切换等轻量交互,它会采用传统的「分离式渲染架构」;而对于复杂的、高负载的系统动效,则会启用全新的「统一渲染架构」,将任务集中在系统服务层并行处理,大幅提升渲染效率。

我们无需深究这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只需要知道,正是这个强大的「引擎」的存在,让流畅不再是技术参数,而是转化成了贯穿于每一次点击与滑动中,坚实而愉悦的反馈。

03

AI

 

如果你是近两年长期关注手机 AI 能力落地的从业者,或许你已经对 vivo 在 OriginOS 中的 AI 能力整合一系列动作还有印象:在 2017 年,vivo 就开始了在 AI 大模型领域的布局,在 OriginOS 4 上,则是 vivo 在大模型领域耕耘多年成果的首次亮相。随后的两年中,以蓝心小 V 为代表的 vivo 自研 AI 能力,一直在 OriginOS 这片土壤生根发芽。

在这波 AIOS 的浪潮中,vivo 可以说是最早踏入河流的手机品牌之一,也是最早意识到「智能手机用户需要的早已不是一个被动听令的语音助手,而是一个能主动理解意图、预判需求、解决问题的智慧伙伴」这个概念的团队之一。

OriginOS 6 的 AI 能力升级,其核心正是完成了这场从「被动」到「主动」的产品形态迭代。

「小 V 圈搜 2.0」是这一改变最直观的体现。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跨应用」信息获取流程。过去,从「我想要」到「我得到」的旅程,是一场需要截图、打开特定 App、再搜索的「跨平台马拉松」。现在,它被简化成了一个优雅的动作:在屏幕上轻轻画个圈。

当你在聊天记录里圈选一个地址,系统便能心领神会,直接在底部弹出地图导航和网约车平台的快捷入口;当你在社交媒体上圈选一件喜欢的衣服,同款商品链接便会即刻呈现;当你圈选一段会议通知,一键加入日程的按钮就会自动出现。小 V 通过对屏幕内容的智能识别,主动预判了你的下一步意图,并将终点直接呈现在了你的起点。这是一种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根本性变革。

AI 的价值,同样体现在赋能用户的日常创作上。「Live Photo AI 消除」功能,就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后期大师」。旅行中拍下的动态照片,总难免有路人闯入的遗憾。传统的消除工具只能处理静态图片,而 OriginOS 6 的 AI 消除,则能智能追踪并抹去其在整个动态过程中的痕迹,同时保持 Live Photo 的动态属性。只需圈出画面中的干扰元素,AI 就能还你一个完美无瑕的精彩瞬间。


 
 

而「AI 定制美颜」则让修图变得更具个人风格。它能通过学习你相册中过往的精修照片,理解你的美颜偏好、妆容风格,并生成专属你的「美颜模型」。之后,对于新拍摄的照片,只需一键应用,即可获得媲美精修的效果,真正实现千人千面。

OriginOS 6 后续规划中,「AI 总结」功能,将赋予小 V 更强的长文理解能力。无论是冗长的通知邮件、微信群聊记录,还是扫描的文档,AI 都能为你快速提炼核心要点,让你在信息洪流中高效前行。

此外,「智能命名」能为录音、扫描文件自动生成标题,「智能通知」则通过端侧大模型识别并置顶重要信息。这种进化,让 AI 如同一位隐形的、无处不在的高效助理,真正地融入了你的日常。

04

生态协同

 

当我们拥有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横亘在设备之间的那道无形壁垒,便成了生产力最大的阻碍。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不仅要做好自身的体验,更要具备打破壁垒、连接万物的能力。OriginOS 6 在生态协同上的布局,展现了其「破壁」的决心。

在这其中,最能代表 vivo 「生态开放」态度的,莫过于 vivo 在此前的与 iPhone、Mac 等苹果设备生态互联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为 iPad 用户打造的「vivo 办公套件 iPad 版」。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 iPad 上撰写文档,需要一张现场照片,此时无需拿起手机,直接在 iPad 的笔记应用中点击插入,即可调用身边 vivo 手机的摄像头完成拍照,照片会即刻出现在光标处。这便是「任务接力」。

你还可以在 iPad 的大屏上,像管理本地文件一样,浏览、编辑、传输手机中的所有文件,甚至可以将手机屏幕完整地镜像投屏到 iPad 上进行操作。对于同时拥有这两款设备的「双持用户」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体验解放,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除了与生产力工具的协同,OriginOS 6 也让日常的分享与传输变得更具趣味和效率。「摇一摇群组分享」让多人共享照片成为一种充满乐趣的社交仪式。在聚会现场,大家只需同时摇晃手机,就能快速创建一个临时传输群组,海量的照片、视频原图都能在不消耗流量的情况下完成分享。

而「跨端文件随心传」则彻底解决了手机与电脑间传输文件的痛点。无需数据线,无需繁琐的配对,只要电脑上安装了 vivo 办公套件,文件就能通过拖拽、右键等方式轻松发送到手机,甚至支持离线接收,体验如苹果生态的「隔空投送」般流畅。

05

总结

 

纵观全文,OriginOS 6 的升级路径清晰而坚定:一切从用户的真实感知出发。它没有沉迷于功能数量的堆砌,而是选择在设计、流畅、AI、连接这四个核心体验维度上深耕细作,将技术力转化为用户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舒适、愉悦与高效。

在这些核心支柱之外,「蓝海续航系统」对持久续航的承诺,「悦目护眼」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带来的科学舒适光感,「vivo 听说」背后科技向善的人文温度,以及更严格、更透明的权限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安全感,共同构筑了这套系统的完整体验。

 

对于用户而言,这些看似散落在系统各个角落的升级,都共同指向了一个更统一、更连贯的数字世界:可以说 OriginOS 6 是 vivo 在智能手机下半场,交出的一份关于「软件定义体验」的答卷。据悉,vivo X300 系列和 iQOO 15 将率先搭载 OriginOS 6,后续也将可以在更多机型上体验到更加流畅舒适的新系统。

马斯克脑机公司展示脑机控制机械臂;三星中国发布折叠屏新机,16999 元起售;滴滴自动驾驶获 20 亿元融资 | 极客早知道

2025年10月12日 08:59

Sora 即将在 Android 上发布 先开放北美区域

在推出 Sora 2 视频生成模型并引爆社交媒体后,OpenAI 正加速将其生态推向更广用户群。继 9 月底上线 iPhone 版后,Sora App 现已登陆 Google Play 商店,并开放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用户的安卓预注册。虽然目前仍无法下载,但官方显然不打算让 Android 用户久等。

目前,Sora 在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率先开放预注册,其他国家/地区的用户可在 Google Play 上看到「暂不适用您所在地区」的提示。根据过往 OpenAI 的策略,全球推广通常会分阶段进行。

Sora App 是 OpenAI 继 ChatGPT 之后的又一重量级产品,被外界视为 AI 视频版的「TikTok + Midjourney」。其核心不仅在于文本到视频的生成能力,更在于构建一个「AI 视频内容社交平台」。

根据官方说明,Sora App 将内置个性化视频流(Customizable Sora Feed),用户可浏览由 AI 生成的短视频内容,体验类似抖音或 Instagram 的沉浸式 Feed 流。

同时,应用引入了一个名为「Cameos」的新功能,用户可通过一次性的视频和音频录制,上传自己的形象与声音,授权给好友或他人 AI 化身出演。这一机制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他人生成的视频中「客串」,形成 AI 版「合拍」玩法。(消息来源:鞭牛士 Bianews)

消息称软银将扩大 Arm 股票担保贷款规模,换取额外 50 亿美元投资 OpenAI

10 月 11 日消息,彭博社在北京时间昨日的一份报道中表示,根据匿名消息人士的透露,软银接近与全球多家银行就一项新的担保贷款达成一致,拟抵押 Arm 股票借入共计 50 亿美元的资金,用于今年对OpenAI的追加投资

根据软银的 2024 财年财报,该企业此前已通过将 Arm 股票作为潜在抵押物建立了总计 135 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其中 50 亿美元在今年 3 月末尚未提取;新交易达成后软银的 Arm 股票抵押贷款总额将达到 185 亿美元。

软银与 OpenAI 以及 Oracle 甲骨文一道启动了价值不低于 5000 亿美元的 "Stargate" AI 数据中心基建项目,也是 OpenAI 的重要投资者之一,该企业近期还宣布将以近 54 亿美元收购 ABB 的工业机器人业务。所有这些新投资都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开销。(消息来源:IT 之家)

 

宇树科技王兴兴:看好「小的轮式机器人+机械臂」模式 有望在最近一两年加速部署

10 月 11 日,以「碳硅共生、合创 AI+时代」为主题的「2025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在圆桌论坛环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做了发言。

在他看来,由于消费者对家庭场景的期待涉及方方面面的家务细节,对机器人的综合要求非常高,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伦理道德层面还是安全层面,其推动速度会相对较慢。

王兴兴称,自己目前比较看好(家庭场景中)在一些小的轮式扫地机器人上加一个机械臂的模式,该模式有望在最近一两年内加速部署。

至于工业场景,王兴兴直言,公司去年尝试与蔚来汽车、吉利汽车等企业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厂落地,遇到了很多挑战。

「其竞争就是与传统的自动化设备和传统的工业机械臂的竞争,面临非常直接的效率和成本问题,需要迈过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要比常见的人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者说与传统的机械臂或自动化设备有更明显的优势。这个临界点迈过去以后才可能大规模铺开,不然速度会更慢。」王兴兴称。(消息来源:快科技)

 

马斯克给出「AI 能源」解决方案:电网夜间储能、白天放电 将使美国电力产出翻倍

10 月 11 日消息,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将美国电网推向极限,近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 上表示,美国电网具备约 1 万亿瓦稳定输出能力,但日均使用量仅为 0.5 万亿瓦。通过夜间运行发电厂为电池组充电,白天释放电力支持 AI 运算,将可以「使美国的年发电量翻倍」。他称大规模工业级电池是稳定电网的制胜方案。

马斯克的表态正值市场对 AI 算力激增引发能源危机担忧日益加剧之际,华泰证券预计 2025 至 2026 年仅美国本土 AI 数据中心每年将新增 6-13 吉瓦用电需求,推动最高负荷增速达到历史平均水平四倍。据华泰证券估算,为弥补 2026 年底预计出现的 18-27 吉瓦功率缺口,美国未来两年需要新增 110-205 吉瓦时的储能装机容量。这意味着相较于 2024 年 37 吉瓦时的装机量,市场需要保持每年 50% 以上的增速。(消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 11:发放超 1000 万份免单红包

10 月 11 日消息,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平台宣布,其即时零售服务「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 11 大促。

根据官方信息,用户可在 10 月 15 日至 11 月 14 日期间,通过搜索关键词「闪购双 11」进入活动页面,领取超 1000 万份免单红包,每天还将为 88VIP 用户提供两个 5 折红包。

除外卖 5 折红包外,88VIP 会员双 11 期间额外可叠加 95 折优惠。同时,淘金币频道与闪购服务打通:用户下单闪购订单即获 500 淘金币奖励,实付金额超 30 元时可获 1000 淘金币。(消息来源:IT 之家)

 

滴滴自动驾驶获 20 亿元 D 轮融资 将用于加速 L4 落地与 AI 研发

10 月 11 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获得 D 轮融资,融资总额 20 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及滴滴。资金将用于加大 AI 研发投入、推动 L4 自动驾驶应用落地,助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 CEO 张博表示,L4 自动驾驶技术是下个十年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变革之一,将大幅提升出行安全、效率与体验。滴滴自动驾驶在 AI、量产及运营三个关键领域上已有近十年的积累,将始终坚持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在积极探索新型就业空间的同时,稳步推进自动驾驶发展,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滴滴自动驾驶在北京和广州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无人车在早晚高峰、深夜、骤雨等复杂出行场景中表现稳定。滴滴自动驾驶和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计划于 2025 年底交付,之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展示范应用。(消息来源:新浪财经)

三星心系天下 W26 折叠屏手机发布:16999 元起

10 月 11 日,三星中国举行「心系天下」系列新品发布会,并正式发布了新机心系天下三星 W26,W26 基于三星 Galaxy Z Fold 7 打造,加入了全新的丹曦红、玄曜黑配色和心系天下标识。

售价方面,三星 W26 16+512GB 版本售价 16999 元,16+1TB 版本售价 18999 元。

W26 折叠厚度 8.9mm,展开厚度 4.2mm,是心系天下系列中最薄的手机,整机仅重 215g。

新机搭载了高通骁龙 8 for Galaxy 移动平台,内置 Galaxy AI,支持天通卫星通信服务。(消息来源:凤凰网科技)

续航升级、怀挡冰箱上车!比亚迪汉长续航版上市:15.98 万起

10 月 11 日消息,今日晚间,比亚迪汉长续航版正式上市,新车提供 DM-i 插混、EV 纯电两种动力,共推出七款车型,售价区间 15.98-21.58 万元,限时置换全系补贴 1 万元,置换后价格区间为 15.98-20.58 万元。

同时,比亚迪还给出了 5 千元选装尊享装备礼、1 万元至高贴息、泊车服务、免费取送车、道路救援、充电桩免费安装在内,总价值 38000 元的上市礼遇,以上权益截至 10 月 31 日。

新车最大的升级在于续航全面加长,DM-i 插混版本纯电续航全系升级为 245 公里,EV 纯电版起步续航来到 635 公里,长续航版为 705 公里。同时,车内换装怀挡设计、增加车载冰箱、隔音升级,加入 ANC 主动降噪功能、升级搭载 TBC 高速爆胎稳行系统等,硬核技术赋能实力突破。

车机为 DiLink 100 智能座舱高阶版,并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新增手车互联(支持接受微信消息、手机导航、音乐流转至车机)、无麦 K 歌等功能。

辅助驾驶部分,汉长续航版搭载「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支持行车辅助、泊车辅助、安全辅助。而激光雷达版还支持城区 NOA 等全场景领航和超 300 种泊车辅助场景。(消息来源:快科技)

Neuralink 展示「脑机接口+机器人」应用

10 月 11 日电,在本周社交媒体上的一段演示中,知名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展示了渐冻症患者 Nick Wray 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进食的画面。据悉,这是 Neuralink 获 FDA 批准的 CONVOY 研究项目的一部分,Wray 是第 8 位接受该脑机植入手术的患者。借助该系统,Nick Wray 已成功完成抓取杯子、戴帽子、微波加热食物及打开冰箱等多项任务。(消息来源:财联社)

 

马云现身 NBA 中国赛场观战 身旁大佬云集:吴泳铭 成龙 贝克汉姆……

10 月 11 日消息,昨晚,NBA 中国赛在中断 6 年后正式回归。有现场观众向《BUG》栏目表示,「现场座无虚席。第二节比赛暂停期间,姚明、奥尼尔、韦德和加特集体亮相,一场比赛就见到了好几个 NBA 传奇球星。」

此外,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董事会主席蔡崇信、CEO 吴泳铭共同观赛,与成龙、贝克汉姆等国际巨星互动,这也是自 2023 年 9 月阿里管理层交接后三人罕见的公开同框。

商界大佬、文体名人已经成为赛场外最耀眼的风景。《BUG》栏目在二手平台查询发现,比赛门票溢价高达 2-5 倍,比如 12 日比赛的 488 澳门元门票被炒至 2380 元人民币,溢价 5 倍,足见球迷热情,不过 VIP 门票却出现降价出售的情况,黄牛透露「这些属于非公开销售的门票」。(消息来源:和讯网)

 

 

OpenAI 卖货做视频,Anthropic 专心写代码,谁能赢?

2025年10月11日 15:04

作者| 芯芯

编辑| 靖宇

 

在 2025 年的 AI 战场上,不管是估值,用户量,还是产品路线,OpenAI 与 Anthropic 的区别,越来越大。

OpenAI 追求「广度」,它想让 ChatGPT 成为新的超级应用,从购物到视频,从娱乐到办公,把 AI 塞进用户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最近发布的 Sora 2,又刷屏业界。

Anthropic 则执着于「深度」,推出最强编程模型 Claude Sonnet 4.5,在 AI 编程这条路走到黑。然而该模型发布才过一天,Sam Altman 就用 Sora 抢走了它的风头。

这不仅是两家公司产品发布节奏的差别,还有两种商业逻辑的选择:是凭借庞大的流量和新应用模式抢占消费市场,还是通过稳健的技术纵深赢得企业客户? 是追逐「更多人用」,还是追求「能做更专业的事」

在科技圈,现在有不少人并不看好 Anthropic,马斯克今年 9 月断言,Anthropic 注定「不会赢」。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担心 OpenAI 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垄断。甚至还有悲观者认为,所有初创公司都应该停止产品开发,套壳没有未来,天下最终还是 OpenAI 们的。

AI 巨头的战争,是否已经出现分水岭?

 

01

横向扩张的 OpenAI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 OpenAI 最近的策略,那就是「横向扩张」。它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对话机器人,而是要做超级入口、超级应用。

首先是电商购物,ChatGPT 正在把「问答」转化为「交易」。在近期的更新中,Open AI 在美国上线了「Instant Checkout」,与 Etsy 合作,用户可以在对话里直接完成商品发现、下单与支付,Shopify 也即将接入,支付环节由 Stripe 提供。

同时,OpenAI 还推出了一项名为「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的开源标准,供商家将其服务集成到 ChatGPT 中,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商家加入。

 

ChatGPT 进军电商购物|图片来源:OpenAI

 

不单单是消费者,面向企业和团队组织,ChatGPT business 还上线了 Shared Projects,允许团队共享项目,支持项目级上下文共享与管理员控制。

这意味着 ChatGPT 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助手,而是一个能够沉淀知识、分工协作的平台

 

ChatGPT business 版本共享项目功能|图片来源:OpenAI

 

在近期的众多更新里,除了要将 ChatGPT 做大做强,变成「超级应用」,OpenAI 还推出了另一款应用,试图抢下 AI 短视频赛道。

基于最新的 Sora 2,OpenAI 已经官宣推出一款名叫「Sora」的应用,主打 AI 生成视频的浏览与创作。与传统短视频平台不同,它强调用户生成与 AI 融合,主角不是陌生网红,而是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宠物。

OpenAI 推出名为 Sora 的 AI 短视频应用|图片来源:Apple Store

 

据 a16z 合伙人 Justine Moore 评价称,「OpenAI 正在打造的是一个社交网络(类似最初版本的 Instagram),而不是一个内容网络(像 TikTok 那样)。」

按照 OpenAI 做 AI 视频应用的思路,该投资人认为, 人们不只是消费视频,而是在创造属于自己圈层的表情包与故事 。这种内容天然带有情感共鸣和传播潜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也有巨头尝试过类似的产品功能,TikTok、Reels 和 Shorts 等平台就一直在推进 AI 生成视频的功能,OpenAI 要做成「AI TikTok」新平台,仍面临挑战。

「大家都想从创意工具向内容消费平台进化。你不能责怪他们尝试,如果成功的话,回报将是巨大的。但这极其困难。」a16z 投资人称。

主要原因有两个:

1 用户习惯在受众最广的地方发布内容,也就是现有的社交应用,AI 生成的视频可能最终还是回流到 X、Reddit 或 Instagram;

2 单一工具无法满足多样化创意需求,用户会同时使用 Kling、Wan、MiniMax、Veo、Midjourney 等平台。ChatGPT 很难独占用户。

即便如此,Sam Altman 对 Sora 这款应用很自信,并称他和内部团队「在测试期间非常喜欢它」,甚至还针对人们对 AI 视频上瘾的可能做了设想和说明。

「很容易想象,AI 视频生成最终会陷入一个退化的境地:我们所有人都会被 RL 优化的垃圾数据流所吞噬。我们团队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试图打造一款令人愉悦的产品,避免落入这个陷阱。」Sam Altman 称,其团队将在产品早期阶段尝试不同的方法。

OpenAI 官宣名为 Sora 的 AI 短视频应用视频|图片来源:OpenAI

 

截至 2025 年 8 月,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已经突破 7 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 9%,远超年初的 5 亿。这意味着它天然是一个流量入口。

有了电商消费,ChatGPT 可以通过佣金分成赚钱,OpenAI 的收入模型因此更多元,既包括订阅费,也包括 API 收入,还新增了交易抽成。这使其商业逻辑越来越接近一家「平台公司」,而不仅仅是卖模型。

 

02

纵向深挖的 Anthropic

 

与此同时,不同于 OpenAI 的「多点开花」,Anthropic 在同一时期似乎选择了单点突破,在 AI 编程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每当人们提起 Claude,普遍只会想到它写代码的能力。

就在 OpenAI 官宣 Sora 应用的前一天,Anthropic 推出了最新模型 Claude Sonnet 4.5,同样在业界刷屏了一段时间。

新模型 Claude Sonnet 4.5 的定位直截了当,号称是「 世界上最好的编程模型 」,是「构建复杂 agents 的最强大模型」,也是「使用计算机的最佳模型」。

这种自信主要来自 SWE-bench Verified 评估数据。Anthropic 称,Claude 4.5 在复杂任务上能保持长达 30 小时以上的专注。它能跨文件重构庞大代码库,还能调用外部工具,保证上下文不丢失。新增的记忆功能,新增的记忆功能允许模型保存项目进度,并回溯和修改关键设定。

根据官方披露数据,Claude 在编码任务中的使用占比高达 36%。自 2025 年 5 月全面推出以来, Claude Code 已创造超过 5 亿美元的运营收入,使用量在短短三个月内增长了 10 倍以上

 

SWE-bench Verified 评估数据|图片来源:Anthropic

 

除了在写代码这件事上更强,与 OpenAI 偏向消费者订阅不同,Anthropic 一直主打 B 端市场。截至目前,Anthropic 据称已有超过 30 万家企业客户,运营收入超过 10 万美元的大客户数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近 7 倍。

商业模式上,Anthropic 依旧坚持 seat-based(席位订阅)与 API 按量收费。因为长时任务和编程需求消耗的 token 更多,它的收入主要来自「深度使用」。

Claude 最强编程模型与前代、GPT-5、Gemini 等对比|图片来源:Anthropic

 

2025 年 9 月,Anthropic 完成 130 亿美元 F 轮融资,估值达 1830 亿美元。自 2023 年 3 月推出 Claude,到 2025 年初, 该公司年化收入为 10 亿美元,八个月后升至 50 亿美元,预计年底将达到 90 亿美元

另外,Anthropic 打着安全的旗号,正积极切入政府市场。它推出了专门的 Claude Gov 模型,与美国国防部签下 2 亿美元合同,进入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与国家核安全局合作,还以 1 美元的价格向三大政府部门开放 Claude。它甚至邀请美国能源部核专家测试 Claude 是否可能泄露敏感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 Anthropic 钟爱的「安全」叙事,让它在政府与监管场景中天然占优,但这并不代表 Anthropic 与白宫真的更亲近。

2025 年 9 月,当 Sam Altman、Tim Cook 和众多科技巨头在白宫晚宴上轮流赞美特朗普时,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 Dario Amodei 并不在场,业界甚至有一些人嘲讽,其并未受到邀请。

原因很简单,Dario Amodei 这个人曾批评特朗普的人工智能议程,还在 2024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将特朗普比作「封建军阀」,呼吁朋友们投票给哈里斯。这使得外界后来一度担心,Anthropic 会不会因此失去数十亿美元的政府合同。

与此同时,OpenAI 也与政府有一些协议,Sam Altman 倾向于在白宫和市场上展示合作姿态。

 

03

谁对谁错?还是没有对错?

 

简言之,两家公司的增长路径都是真实的。

Anthropic 更像一家 B2B 公司,主打深度与专业性,OpenAI 更像一家 B2C 平台公司,想靠规模和多元化的收入模型来驱动增长 。他们都想吃下更多的订单,但后者的目标对象远比前者更多,也不排除企业级市场。

OpenAI 目前的绝对性优势在于规模。7 亿用户的基数,足够让很多对手望尘莫及,让它有条件做「超级应用」。

但隐忧也有,像 OpenAI 要做的电商闭环意味着履约、欺诈、退货等传统问题。而且,在追求广度时,是否会在编程等领域深度上落后于专注型对手?

另外,OpenAI 的 Sora 新应用想要进入的领域竞争激烈。TikTok 的 AI Alive 功能允许用户通过提示将图片转换为视频,并且用户可以上传 AI 生成的内容。Meta AI 近期也推出了全新的 AI 短视频功能。

Meta AI 视频应用程序 Vibes|图片来源:Meta

 

在做多应用的时候,虽说回报是更大的消费级增长曲线与更丰富的商业化通道(订阅 + API + 交易),但 OpenAI 也要面对更复杂的合规与风控问题,以及更大范围的竞争。

Anthropic 的目标在于企业需求,处理复杂代码等任务也是 Claude 的老本优势。与 AWS 和 Microsoft 的合作,也让它在云与办公生态中拥有分发优势。

问题则在于,技术领先并非永远。

OpenAI、谷歌等都在持续强化代码与 agent 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未来 AI 产品形态更多由 C 端应用决定,Anthropic 的品牌渗透是否不足?当下 OpenAI 的名声远比它更响亮。

左:Sam Altman;右:Dario Amodei|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有一些人并不看好 Anthropic。

比如马斯克,他今年 9 月在自己执掌的 X 平台上表示,「对于 Anthropic 来说,获胜从来都不在可能的结果范围内。」

 

马斯克称 Anthropic 不会赢|图片来源:X

 

一名用户甚至提醒马斯克,他曾经也对 OpenAI 做出过相同的负面预测,马斯克对此则澄清道:「不,我从没这么说过。一开始我就告诉所有提问的人,我认为 OpenAI 击败谷歌的概率约为 1%,这与 0% 相差甚远。在 DotA 获胜事件后,我把它获胜的概率提高到了 10% 左右。」

 

马斯克回应之前对 OpenAI 的负面预测|图片来源:X

 

据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称,目前 OpenAI 在全球私营公司中按估值排名第三,而 Anthropic 排名第七,前者估值高出后者超过 1000 亿美元。

回顾 2022 年,Anthropic 据称在年中已经完成首个模型的训练,其官方历史声称,他们是「故意推迟」发布 Claude,直到他们认为内部安全和协调工作已经完成,而不是急于上市。于是,OpenAI 的 ChatGPT 在当年率先火爆全球。

Sam Altman 事实上也的确是掌控发布节奏与公众注意力的大师,不管是 Sora,还是之前的 GPT 系列、Code Interpreter、GPT Store 等产品,往往能在竞争对手发布前后抢占话题。

直到现在,Anthropic 发布 Claude 新模型或其他研究成果,OpenAI 也会迅速跟进或发布新功能。比如 Claude Sonnet 4.5 发布,话题还没发酵一天,Sam Altman 就官宣 Sora 应用上线,这种「抢风头」并非偶然。

即使未能发布产品,Sam Altman 也经常会在社交平台上发一些神秘推文,模糊时间和内容,让所有人猜测。产品发布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成了心理战和市场战。

OpenAI 推出 AI 短视频产品的预告视频|图片来源:OpenAI

 

总之,不同路线未必有谁对谁错。微软曾凭借企业市场的深耕奠定了长久的基业,Facebook 则靠消费级规模建立了社交帝国。 AI 时代的胜者,也允许不止一个 ,尤其在反垄断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行业格局可能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各分一杯羹。区别可能只是,谁的蛋糕更大,谁的盘子更牢。

至于 OpenAI 的购物闭环能否真正跑通,Sora 会不会成为 AI TikTok,还是昙花一现,Claude 的编程优势能坚持多久,马斯克的断言是否会成真,答案不会在某个时间点一下揭晓,但或许会在一轮轮迭代中逐渐清晰。

一颗 1.8 纳米芯片,成了英特尔「最后的救赎」

2025年10月11日 15:02

作者|芯芯

编辑| 靖宇

 

2025 年的秋天,对英特尔来说又是一个临界点。

这家曾经定义了硅谷的「硅」的巨头,面对 AMD、苹果、高通等后起之秀的多线夹击,一度在设计与制造两端双双失速。

从错过移动手机市场的爆发,PC 市场主导地位逐渐被蚕食,到各种技术决策失误,昔日的硅谷巨人疲态尽显。如今,一切希望,似乎都压在了一颗芯片上。

就在 2025 年 10 月 9 日,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公布酷睿 Ultra 系列第三代处理器的架构细节, 这是首款基于英特尔 18A 工艺节点打造的客户端系统级芯片(SoC),代号为 Panther Lake

在经历多年设计和制造双重失速、管理层更迭与战略大回转之后,Panther Lake 被赋予了超越产品本身的意义。它既要证明 18A 的可行性,也要让资本、政府与潜在客户相信,英特尔的「造芯能力」值得押注。

英特尔是否能靠 Panther Lake 重整旗鼓?

 

01

最后赌注「 18A 」

 

在亚利桑那州钱德勒的英特尔 Ocotillo 园区,英特尔 CEO 陈立武手持代号为「Panther Lake」的英特尔酷睿 Ultra 系列第三代处理器的 CPU 芯片晶圆,宣布该产品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该州的最新工厂投入大批量生产。

根据英特尔的介绍,Panther Lake 是一款面向 PC 的系统级芯片(SoC),集成了 CPU、GPU 以及专用 AI 加速器。它统一了以往强调效率的 Lunar Lake 与强调性能的 Arrow Lake,让 OEM 不再在「电池寿命或峰值性能」之间二选一。

它提供从 8 核到 16 核的不同版本,并搭载全新 Xe3 图形核心。顶配型号内建 12 个 GPU 核心与光线追踪单元,性能据称较上一代提升逾 50%。在 AI 性能方面,Panther Lake 算力最高可达 180 TOPS(每秒万亿次运算)。

除 PC 端外, 英特尔官方还提到,Panther Lake 还将延伸至包含机器人在内的应用

Panther Lake 芯片|图片来源:Intel

Panther Lake 的真正看点是工艺。Panther Lake 是英特尔首款基于 18A 工艺打造的产品,英特尔将其定调为:

迄今在美国本土开发并制造的最先进半导体工艺 」。

18A 这个数字,意思是「1.8 纳米」,1A 等于 0.1 纳米。这是英特尔首个 2 纳米级节点,该节点在英特尔位于俄勒冈的工厂完成开发、获得制造资格并启动早期生产。

其工艺的突破在于两项底层技术,RibbonFET 与 PowerVia。前者是英特尔十余年来首个全新晶体管架构,据称有很强的缩放能力和开关特性。后者是新的背面供电系统,把传统堆叠在晶体管之上的供电金属层搬到背面,让正面的布线主要承载信号、背面承载电源,减少电压下陷与布线拥堵。

结合两者,英特尔声称 18A 相比前一代英特尔 3 工艺,可实现最高 15% 的性能提升与约 30% 的芯片密度改进。

据英特称,18A 工艺将为其未来「至少三代」客户端与数据中心产品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业界预计 Panther Lake 仍是典型的异构封装,即 CPU 计算芯片由英特尔 18A 工艺生产,而 I/O 控制器与 GPU 模块预计仍由外部代工制造。 此前,英特尔在工艺出现问题时,一度依赖台积电

除了 Panther Lake 之外,英特尔还同时公布了基于 18A 的首款服务器处理器 Xeon 6+,代号为 Clearwater Forest,预计 2026 年上半年推出,主要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云服务商与电信运营商。

Clearwater Forest 的晶圆|图片来源:Intel

生产方面,Panther Lake 与 Clearwater Forest 以及多代 18A 产品,均计划在英特尔位于亚利桑那州钱德勒的全新 Fab 52 工厂投产。

 

02

临界点上的英特尔

 

Panther Lake 和 18A 工艺,可以说承载了英特尔对未来的所有希望,以及政府资金、产业资本与生态伙伴的耐心。

过去几年,英特尔一直处于自救状态

PC 端逐渐被 AMD 蚕食,笔电高端部分被苹果自研 ARM 系列和高通 Oryon 追击,先进制程屡度延期,上一代客户端产品还不得不大量外包台积电代工。

英特尔前任 CEO Pat Gelsinger 曾大刀阔斧地推动 IDM 2.0 战略,企图以史无前例的晶圆厂扩张和技术跃迁重夺领先地位。然而,预期还没有实现,高成本投资就要压垮现金流,技术节点屡屡延误,令市场无法完全信任其 IDM 体系,不少客户停留在观望状态。

2024 年底,Pat Gelsinger 被英特尔董事会请出门外。三个月后,曾任 Cadence 主席、在半导体界以稳健著称的陈立武接任 CEO。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激进的全球扩厂踩下刹车,转而强调只在有真实需求时再上产能 ,并称如果找不到外部代工大客户,英特尔可能会暂停更先进的 14A 工艺开发。

去年,英特尔裁了 1.5 万员工。2025 年第二季度时,英特尔又计划启动大规模裁员,称到年底,希望核心员工数量仅为 75000 人。该巨头在去年底拥有约 10 万名员工,这意味着英特尔今年打算再裁四分之一。

尽管危机四伏,英特尔并未成为弃子。2025 年 8 月,白宫宣布将《芯片法案》的补助直接转为股权投资, 美国政府以约 89 亿美元入股英特尔,持股约 10%

这笔交易使英特尔成为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对企业的最大一笔投资之一。而且,这是美方首次以股权形式「救援」一家科技巨头,也意味着英特尔的命运,已被纳入美国战略版图。

几周后,另一笔震动业界的交易出现,英伟达宣布以 50 亿美元投资英特尔,持股约 4%,双方将共同开发 PC 与数据中心芯片。与此同时,软银也投入 20 亿美元,成为英特尔的重要股东之一。

这几笔资金的流入与背书,几乎是救命稻草,让英特尔股价触底反弹。但市场的耐心有限,英特尔需要拿出能证明制造能力的芯片。

Panther Lake 就是被推到台前证明能力的产品。可以说, 这一次产品发布对英特尔来说,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一次迭代,而是向资本、政府与潜在买家发出的信号

 

03

留给英特尔的时间

 

按照英特尔的计划,Panther Lake 有清楚的公开时间表:今年开始爬坡进入量产,首批型号计划在年末前发货,并于 2026 年 1 月起在市场上广泛供货。

届时,它将正面迎战苹果 M 系列、AMD Ryzen 以及高通 Oryon 芯片。业界普遍认为,这一代产品将决定英特尔能否重新赢回笔电市场。

承担 18A 重任的,是英特尔最新的 Fab 52 工厂,这座四层厂房据称烧进去超过 200 亿美元,配备 ASML 最新一代曝光设备,目标是在美国本土恢复「最先进制程的量产能力」。

过去几个月,英特尔不断把潜在代工客户一批批请进厂房参观,做的当然不是观光,而是争取外部大客户,签下未来订单。

英特尔位于亚利桑那州钱德勒的全新 Fab 52 工厂|图片来源:Intel

问题在于,要让外部相信其先进制程,不在于泛泛的参观,而在未公开的良率曲线。去年底市场的传闻是英特尔 18A 的良率仍落后竞争对手,官方在近期发布活动日上也不再披露具体良率数字,只表示「年内进入高量产状态」。

英特尔 2025 年内股价因「扭转预期」一度上涨超 85% ,表明投资者对英特尔翻盘潜力的正面期待,但如果 18A 不如预期,或者 Panther Lake 反响平平,今年以来的大幅上涨也可能化为提前透支的信任。

但 Panther Lake 若能如期、按质兑现,它的意义也将越过一代笔电。首先,它能为 18A 的服务器路线——计划 2026 年登场的 288 核高能效数据中心处理器 Clearwater Forest——打样背书,让云厂商与超大客户相信 18A 是一条可复制的工艺生产线。

而且,英特尔可以靠它让旗下代工业务更有说服力,毕竟只有自用产品在 18A 上成功量产,外部客户才会把「试单」升级为真正的合作。比如向英伟达或苹果等完全依赖台积电的芯片巨头证明,英特尔可以生产他们的芯片。

今年 9 月,英伟达和英特尔曾宣布达成横跨 PC 与数据中心的深度合作。在发布会上,英伟达 CEO 兼创始人黄仁勋称,他们一直在评估英特尔的代工技术,双方会「探索」机会。简言之,就是处于试验及考察期,短期内英伟达的一些业务仍将继续依赖台积电,英特尔需要证明自己。

英伟达和英特尔 2025 年 9 月宣布合作|图片来源:发布会直播

另外,英特尔当然也希望在笔电份额上止跌,至少在高端轻薄与全能本方面,把被 AMD 借先进制程建立的优势拉回到同台对打的状态,同时抵挡苹果与高通在高端本地 AI 场景上的攻城略地。

反之,若 18A 再次踉跄,Panther Lake 未达标或量产延误,二级市场的信心回撤会很快,政府与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叙事也将承受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拷问。

此刻,英特尔选择把乐观写在脸上

在亚利桑那州的英特尔工厂前,陈立武在手持 Panther Lake 的 CPU 芯片晶圆的照片里,嘴角上扬。英特尔 CTO 上个月在公开活动上称,18A 与 Panther Lake 是英特尔「未来的基础」,英特尔在这里「下了两个大赌注」。

这些表现和话语在往年或许只是 PR,但在 2025 年秋天却像是英特尔内部的军令状,以及真实心态。

Panther Lake 如果能证明自己,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家老牌芯片巨头重新把「制造力」作为竞争力的核心。若它失手,英特尔的翻盘就不得不改写剧本。 留给 Panther Lake 的,是一整年的验证期,不算漫长

接下来,市场会看英特尔 18A 实现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