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7月25日极客公园

传 GPT-5 将在 8 月初发布;马斯克转发懂车帝辅助驾驶测试;腾讯股价创四年来新高|极客早知道

2025年7月25日 09:00

OpenAI 准备在 8 月初推出 GPT-5

据 The Verge 报道,OpenAI 准备在 8 月初正式推出 GPT-5,并将同时推出适用于API的 mini 和 nano 版本。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 GPT-5 大概率会在 8 月初发布,但 OpenAI 的发布时间经常因开发挑战、服务器压力、竞争对手模型发布或泄漏等因素而调整。

与此同时,OpenAI 还在准备推出一款开源语言模型,预计在 7 月底前发布,抢在 GPT-5 之前。这款模型被描述为「类似 o3 mini」,具备推理能力,将是自 2019 年发布 GPT-2 以来 OpenAI 首次公开权重模型。它将通过 Azure、Hugging Face 及其他大型云平台提供下载。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本周早些时候做客播客节目时,分享了对 GPT-5 能力的预告:他遇到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便把它输入模型——这是 GPT-5,它完美地回答了。他说这是一个「AGI 来了」的时刻,还表示:「相比 AI,我感到自己很无用」,因为他觉得自己本该能回答,但 GPT-5 却立刻给出了正确答案。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消息来涮:华尔街见闻)

腾讯港股股价创 4 年来新高,年内累计上涨超 30%

7 月 24 日,腾讯控股股价表现亮眼,收盘涨幅一度逼近 5%。

腾讯昨日收盘涨幅达 4.94%收盘价为 552 港元/股,创 4 年来新高(目前股价 557 港元/股),市值重回 2021 年 6 月时达到的 5 万亿港元(现汇率约合 4.56 万亿元人民币);今日开盘后股价继续上涨,由年初至今腾讯股价累计上涨已达 32%。

香港美银证券集团昨日发表的报告指出,凭借稳固的市场领导地位及温和的业务竞争环境,腾讯在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表现突出。他们预计腾讯今年将稳步发展业务,持续聚焦 AI 领域的发展。同时维持对腾讯今年第二季度收入按同比增长 11% 及调整后营业利润按同比增长 14% 的预测

此外,投资人段永平前天在直播时看好腾讯,并表示:「买腾讯肯定比存银行好」。(消息来源:IT 之家)

 

马斯克称回归高强度工作模式:一周七天,办公室睡觉

7 月 24 日消息,本周,特斯拉和 SpaceX 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其拥有的社交媒体平台 X(前身为 Twitter)上分享了自己重新回归高强度工作模式的消息。

马斯克在 X 上写道:「如果我的小家伙们不在身边,我就要恢复每周工作七天,睡在办公室。」他同时分享了一段 2018 年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 分钟》节目采访的视频片段。

在视频中,主持人莱斯利・斯塔尔(Leslie Stahl)询问马斯克每天工作 22 小时,一周工作多少小时。马斯克回答说:「我是每周七天,睡在工厂里。我在油漆车间、装配线和车身车间都工作过。」当被问及是否担心自己的健康时,他回应道:「没有人应该把这么多时间花在工作上。这不好。人们不应该这么努力工作。这非常痛苦,对大脑和心脏都有伤害。」

马斯克曾在 2018 年表示,他之所以长时间工作,是不想让团队觉得他在安排任务或提出要求时自己却不亲力亲为。他曾在接受《CBS 今晨》节目主持人盖尔・金(Gayle King)采访时说:「我不希望员工们看到 CEO 在度假,而他们却在经历艰难困苦。我真的相信,领导者应该身先士卒,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消息来源:IT 之家)

传苹果首款可折叠 iPhone 或将采用全新设计,以确保全面领先

传闻已久的苹果可折叠 iPhone 正在逐渐成型,最近的报道显示,它可能配备 7.8 英寸的内屏和 5.5 英寸的外屏,因此苹果瞄准的外形设计与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有所不同。

据 TrendForce 称,苹果在折叠屏手机领域谨慎行事,尤其注重耐用性和抗折痕。该公司的工程师正在尝试各种先进技术,例如在显示屏下方使用激光钻孔金属板,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折痕。这是目前所有可折叠智能手机都面临的问题,自折叠屏手机首次推出以来,用户就一直抱怨这个问题。这表明,苹果并不满足于与竞争对手匹敌,而是致力于重新定义高端折叠屏手机的体验。

5.5 英寸的外屏足够紧凑,可以快速单手操作各种应用,包括接听电话、发送短信和查看通知。7.8 英寸的内屏展开后,将带来类似平板电脑的体验,非常适合追求高效、娱乐和多任务处理的用户。此外,在更大的屏幕上玩游戏也是用户的理想选择。该公司将与开发者合作,充分利用更大的屏幕与外屏的协同作用。

TrendForce 认为,鉴于苹果严格的组件和设计验证流程,其可折叠产品很可能在 2026 年下半年问世。此外,苹果似乎也不着急,它更倾向于在拥有完善且体验可靠的产品后再进入该领域。(消息来源:cnBeta)

 

马斯克转发懂车帝辅助驾驶测试:特斯拉没有本地训练数据,依旧取得最高成绩

7 月 25 日消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今日转发了懂车帝《懂车智炼场》辅助驾驶科普节目的相关视频,并配文称:“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

根据该栏目公布的 36 款车辅助驾驶“高速事故场景模拟”综合表现,2023 款特斯拉 Model3 后轮驱动版、2023 款 Model X 双电机全轮驱动版均通过了 5 项测试项目,通过率为测试车型中最高。(消息来源:IT之家)

美团拼好饭推出「百万亮厨」计划

7 月 24 日晚间消息,7 月 24 日,拼好饭宣布正式推出「百万亮厨」计划,将联合 20 万商家打造透明开放标杆,通过图文实况、视频直播等,向顾客即时更新真实的后厨环境;同时,还将推动 100 万商家升级明厨亮灶,建设透明后厨。对于通过实况直播等各种形式开放后厨的商家,拼好饭将予以专项扶持和补贴。

据美团披露,截至 2025 年 7 月,拼好饭用户已超 2.7 亿,日订单量超 3500 万单。7 月 22 日,拼好饭宣布启动了「万家品牌」计划,将为全国 1 万家知名餐饮品牌提供流量倾斜、联合定制服务和品牌扶持等资源,共同服务好消费者。(消息来源:新浪科技)

京东正洽谈以 22 亿欧元收购德国电商 Ceconomy

7 月 25 日消息,彭博社、路透社等媒体昨晚报道称,京东集团正考虑以 22 亿欧元(约合 185.09 亿元人民币)收购德国电商公司 Ceconomy。

Ceconomy 确认正在与京东集团就潜在收购事宜进行深入谈判,收购报价为每股 4.6 欧元。彭博社称,京东即将就是否收购 Ceconomy 做出决定。若交易达成,其估值约为 22 亿欧元。

路透社认为,对于京东而言,收购 Ceconomy 的核心价值在于可获得 MediaMarkt 和 Saturn 的欧洲业务网络:二者拥有欧洲最大的电子商品在线商店之一,以及覆盖多个欧洲国家的约 1000 家线下门店,员工总数约 5 万人。Ceconomy 2023/24 财年销售额为 224 亿欧元,其中在线业务贡献 51 亿欧元。

此外,京东去年曾考虑收购英国电子零售商 Currys,但谈判未取得实际结果。当时京东的核心诉求是通过 Currys 的门店和仓库网络推进欧洲扩张,而 Ceconomy 在欧洲大陆拥有类似的线下网络,这也是其成为京东谈判对象的关键原因。(消息来源:IT 之家)

 

准确率接近真人,字节跳动发布端到端同声传译模型 Seed LiveInterpret 2.0

7 月 24 日消息,今天,字节跳动 Seed 团队正式发布端到端同声传译模型 Seed LiveInterpret 2.0,是首个延迟 & 准确率接近人类水平的产品级中英语音同传系统。

据官方介绍,它基于全双工端到端语音生成理解框架,支持中英互译,可实时处理多人语音输入,像人类同传译员一样以极低的延迟「边听边说」,一边接收源语言语音输入,一边直接输出目标语言的翻译语音。同时,Seed LiveInterpret 2.0 还支持 0 样本声音复刻,让沟通更加流畅自然。

在测试中,可以观察到,Seed LiveInterpret 2.0 面对 40 秒的大段中文表达,能够低延迟地丝滑输出同款音色的英语翻译。此外,Seed LiveInterpret 2.0 还能快速学习音色。

目前 Seed LiveInterpret 2.0 技术报告已公布,模型基于火山引擎对外开放。此外,Ola Friend 耳机也将在 8 月底接入 Seed LiveInterpret 2.0,成为首个支持该模型的智能硬件设备。(消息来源:IT 之家)

新款华为 MatePad Pro 12.2 英寸平板发布,售价 3999 元起

7 月 24 日,华为正式推出新款 HUAWEI MatePad Pro 12.2 英寸平板电脑。该产品搭载 HarmonyOS 5 系统,新增多款桌面级生产力应用,在 AI 功能及软件交互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HarmonyOS 5 深度适配专业应用。首次在平板上移植 WPS Office(支持 AI 生成 PPT/排版)、剪映专业版(全轨道剪辑)、中望 CAD(键鼠协同设计)等桌面级软件,并实现跨设备无缝协作。

此外,还进行了创作工具升级。内置「天生会画 App」新增立体油画笔刷与动画功能,可模拟真实颜料质感并生成动态画作;华为笔记新增实时 AI 字迹优化及无界画布技术。

硬件方面,新品采用双层 OLED 云晰柔光屏,峰值亮度 2000nits。配备 10100mAh 电池(55 分钟充满),并兼容 Wi-Fi 7 网络。新品机身厚度 5.5mm,重量 508g,并新增飞天青配色。

价格方面,HUAWEI MatePad Pro 12.2 英寸 12GB+256GB 版 3999 元、12GB+512GB 版 4499 元、12GB+256GB 柔光版 4599 元、12GB+512GB 柔光版 5099 元,现已在多平台开启预售,将于 7 月 30 日正式开售。

大疆首款全景相机将于 7 月 31 日发布

7 月 24 日,大疆首款全景相机宣布 7 月 31 日 20:00 发布,号称「一寸见乾坤」。大疆这一重量级玩家入局后,全景相机赛道或将洗牌。

根据此前爆料,大疆全景相机名为 DJI Osmo 360,采用双镜头对称结构,支持磁吸快拆生态。

相机搭载 1 英寸 CMOS,支持 4K/120fps、5K/60fps、8K/30fps 视频规格、原生 8K 全景视频拍摄,最长可拍摄 100 分钟 8K/30fps 视频。

根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全球全景相机零售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25.1 亿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78.5 亿元,年复合增长超过 10%。

大疆进入全景赛道后是否会掀起一场全新风暴,值得期待。

为了中杯大杯超大杯自扇巴掌,罗永浩和星巴克和解

有博主分享了一段视频,视频主题是「世纪大和解」,视频中的武松和老虎和解干杯,猫和老鼠和解干杯。产品经理罗永浩转发了这条视频,他表示,看到这个视频,想到了我曾经又爱又恨的星巴克,这世纪大和解没有咱们也不权威啊,那些年为了中杯大杯超大杯自扇过的巴掌先放一放,来干一杯。

在之前上映的微电影《幸福 59 厘米之小马》中有这么一段剧情,罗永浩想在星巴克点一杯「小杯」的咖啡,但遭到了女服务员面带微笑地拒绝,她反复用星巴克自己的标准来教罗永浩识别中杯、大杯和特大杯的区别。

罗永浩与其在争执了数个来回后无法说服最小的杯不是「中杯」而是「小杯」,内心非常不爽,最后用「自打耳光」的方式收场,表现得特别的无奈。(消息来源:cnBeta)

 

 

昨天以前极客公园

8.98 万元的 B01,零跑推了一辆「半价 Model3」!

2025年7月24日 22:39

小米 SU7 大火之后,再也没人敢轻视纯电轿车这个品类了。其实不止 SU7,小鹏的 Mona M03 的大卖,直接把公司挪出了「ICU」。

7 月 24 日晚,零跑用新车 B01,再次将 A 级纯电轿车的潜力推上了新台阶。

「8.98 万」的入门价格,再次让纯电轿车的市场为之一颤|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当团队公布「8.98 万元」的入门车型价格时,全场的气氛也达到了顶点,毕竟,10 万元以下的 A 级车常见,但是纯电新车,确实很少见,足以看出零跑义无反顾地,要把 B01 变成另一个:

爆款新车。

8.98 万,再次提高纯电轿车下限

作为纯电轿车,零跑 B01 一反此前 B10 和 C 系列的圆融风格,低趴和溜背造型,让这辆车看起来有点小轿跑的感觉。

在车身尺寸方面,零跑 B01 的长宽高分别为 4770mm、1880mm、1490mm,轴距达到 2735mm,属于 A 级轿车的平均水准,如果对于空间没有特别大的要求,轿车的驾驶感无疑要比同尺寸的 SUV 要好不少。

内饰方面,如果看过 B10 的同学,应该能看出来 B01 基本承袭了「师兄」的内饰风格和细节,包括副驾驶前方、可以自行 DIY 的魔术空间。

零跑的产品,在配置上向来不让人失望。

零跑 B01 的目标直指新能源时代的「凯美瑞」——特斯拉 Model 3|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带激光雷达版本车型标配高通骁龙 8295P 的智舱芯片,保证了车内交互的流畅;除了入门版本,更高版本标配激光雷达,保障了智驾安全性——能在如此价格标配激光雷达,也是零跑的标志动作之一。即便当下激光雷达已经完全国产,且价格早已打下来,但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激光雷达还是一个中高端车型的卖点。同时,激光雷达高配车型搭配了高通 8650 智驾芯片。

纯电车型的一大痛点是续航,也就是电池容量。此次零跑 B01 几款车型,也是根据续航来定价的。

入门款车型 CLTC 续航 430 公里;更高的两款分别搭配了 56.2kWh 与 67.1kWh 两种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对应的续航里程分别为 550 公里与 650 公里。

更重要的是,虽然入门版的 8.98 万元看起来十分诱人,但其实最高配的 650 激光雷达版,也只是多了 3 万元,11.98 万元,可以说在价格方面,零跑 B10 下限和上限,都是真的很低

毫无疑问,零跑 B10 的价格定位,会再次掀起纯电市场新一波的竞争。

 

爆品思维下,稳步推进的零跑

就在两天前,2025 年《财富》中国 500 强榜单正式出炉,零跑汽车以 423 位首次入围榜单。

报告显示,「零跑汽车主要经营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零跑汽车 2024 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 321.6 亿元,同比增长 92%,并且在第四季度提前一年实现净利润转正。

2025 年上半年,在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竞争中,零跑令人吃惊地继续保持好成绩,根据数据,1 月-6 月,零跑共交付车辆超 22 万台,成为新势力中的翘楚。

零跑进入《财富 500 强》名单|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海外市场,凭借 Stellantis 集团战略合作,零跑已经进入欧洲、中东、非洲及亚太超 30 个国际市场,虽然目前上半年出口销量数据仍未曝光,但相比于去年同期 86,696 台的数据,相信会有大幅增长。

3 个月前,零跑正式发布了 B 系列首款车型 B10,一款主打智能和普惠的新能源 SUV 车型。刚刚 过去的 6 月,零跑 B10 的单月销量达到了 14,316 台,环比 5 月份增长了约 41.6%。平实的价格和水准之上的配置,让零跑 B10 成为公司的又一款爆款车型。

根据比较直接的竞品小鹏 Mona M03 连续月销过万的情况来看,和 B10 一样主打智能和优惠价格的 B01,很可能会成为零跑 B 系列的又一个爆款车型。

就在 B01 上市之前,零跑全尺寸车型的伪装照也见诸于网络,有媒体推测其实零跑之后可能推出的「D」系列大型 SUV。坚定地推出普惠车型,步步为营地占领各个细分市场,这是零跑的产品思维,也是这家公司的战略定力。

头图来源:零跑汽车

小米和比亚迪,终于成了特斯拉的心腹大患

2025年7月24日 20:03

特斯拉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北京时间 7 月 24 日,特斯拉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整体来看,虽然止住了第一季度大幅度的下滑,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总营收降至 225.0 亿美元,同比下滑 12%;汽车业务营收降至 166.7 亿美元,同比下滑 16%;由于对 AI 业务投资增大,自由现金流从上季度的 6.6 亿美元,继续下滑至 1.5 亿美元。

尽管第二季度,马斯克已经「辞官」回归,并于 6 月在奥斯汀推出了 Robotaxi 业务。但特斯拉的销量仍然没有止住同比下滑的趋势,在美国,「大而美」法案生效后,它们还要面临消费端更严峻的挑战;在中国和欧洲市场,以小米、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把电动车的竞争推向了更深的红海。

在财报公布后的业绩沟通会上,马斯克承认特斯拉「还会经历几个困难的季度」,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 汽车业务上,受到「大而美」法案影响,Q3 将优先确保现有车型交付;备受期待的「平价车型」的量产将推迟到 Q4
  • 自动驾驶方面,挑战来自于监管层面。要想在全美大面积推广 Robotaxi 业务,需要经过联邦、各州政府等多个不同部门的层层审批
  • 机器人领域,尽管马斯克再次强调目标是 5 年后达到每月 10 万的制造能力,但他口中代表机器人「真正正确设计」的 Optimus 3 的原型机还要等 3 个月才能量产。马斯克也承认,机器人量产早期,毛利率大概率为负

无论你认为特斯拉就是一家汽车公司,还是马斯克口中的 AI 公司,这家万亿市值的巨头都来到了又一次危险的时刻。

 

销量不振,小米、比亚迪已兵临城下

业绩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特斯拉总营收 225.0 亿美元,止住了第一季度的超大幅下跌,但同比仍然下跌了 12%。其中,在最为关键的汽车业务上,特斯拉营收同比下降 16%,公司总毛利回升至 17.2%。

特斯拉 2025 年 Q2 业绩报告核心数据 | 图片来源:特斯拉

尽管马斯克那句「特斯拉不是汽车公司,是 AI 公司」已经让人耳朵听起了茧子,但汽车业务仍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 75%。特斯拉营收的下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汽车产品的销量不振。

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累计交付新车 38.4 万台,比起第一季度 33.7 万台的惨淡成绩有所止损,但同比仍然下跌了 13.5%。

销量下跌的最核心因素,是欧美市场消费者对特斯拉品牌形象的认知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斯拉可以依靠 Model 3、Model Y 两款分别上市了 8 年和 5 年的「旧」车型持续走量。马斯克个人形象的加成、特斯拉科技前沿的品牌调性,都起到了极大作用。

但自从今年初「参政」以来,马斯克在美国和欧洲的个人形象一落千丈。在美国,部分群众发起了「Tesla Takedown(让特斯拉下架)」运动,甚至当街用「打砸烧」的极端方式以示抗议。而在欧洲,尽管纯电市场在 5 月增长了 27.2%,但特斯拉的销量已经连续 6 个月下滑。

竞争对手的发力也让特斯拉开始腹背受敌。

特斯拉在欧洲失去的电动车市场,很大一部分正在被比亚迪接手。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 4 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汽车注册量已经超过了特斯拉。要知道,这是比亚迪顶着 27.4% 的关税壁垒取得的成绩。

在中国,根据《汽车之家》的统计,上半年 Model Y 总销量达到 17.1 万台,仍然维持着国内 SUV 市场的销冠头衔。不过,相比去年 48 万台的数据,半年只完成了 35.6% 的业绩,远称不上优秀。

更何况,国内还有远比欧洲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其中就以小米为首。自去年小米 SU7 发布以来,已经连续多月在纯电轿车市场超过了 Model 3。而今年 6 月 发布的小米 YU7,直接对标 Model Y,一天的锁单量就超过了 24 万。

雷军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马斯克依靠创始人形象带动电动车销量的做法,但他和小米的形象和产品,似乎看起来要比马斯克讨喜得多。

而特斯拉振兴销量的思路,分为一上一下两种策略。

向上,特斯拉计划于秋季在中国市场推出长轴距版的 Model YL 车型。工信部公告显示,新车长 4976mm、轴距达到 3040mm,为六座车型。有媒体认为,长轴距版新车起售价在 40 万元左右,有望为更多家庭用户提供丰富的选择,并拉高 Model Y 产品线的价格。

特斯拉长轴距版 Model Y 测试车 | 图片来源:微博

向下,马斯克在今天凌晨的业绩沟通会上再次预告了「平价新车」的信息。马斯克表示,这台车的外形「几乎和 Model Y 一样」,目前已经在美国工厂开始生产,预计将在 Q4 量产。媒体认为,相比目前 Model Y 在美国 3.75 万美元的起售价,平价车型有望将售价降低至 2.5 万美元,成为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新的增长引擎。

 

自动驾驶、机器人,何时才能「赚钱养家」?

和这个世界上其他所有汽车公司都不同,特斯拉的万亿美元市值,并不是靠在汽车行业中的红海竞争撑起。大部分人投资特斯拉,都在押注以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物理 AI」的未来。

从技术的角度,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以及基础算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行业里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但前沿技术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前期的技术优势并不能立即转化为商业上的回报。就像 Space X 在 2008 年跨过「绝境」前一样,没人知道这些新业务何时才能开始赚钱。

6 月下旬,特斯拉 Robotaxi 终于在得州首府奥斯汀开始试运营。值得一提的是首批 Robotaxi 并非去年亮相的双门无人车 Cybercab,而是由已量产的 Model Y 车型提供服务——Cybercab 尚未正式量产。此外,目前只有受到邀请的用户才能体验,前排配备安全员。单程固定费用从最初的 4.20 美元上涨到 6.90 美元的费用。因此,现阶段更像是一种公开的能力展示和品牌建设。

特斯拉 Robotaxi 实测体验:基于 Model Y 车型,保留方向盘,前排配备安全员 | 图片来源:X

当然,特斯拉 Robotaxi 没有「一步到位」直接无人运营,主要的困难还是要通过各种监管单位的层层审批。在联邦层面,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负责「技术审查」,通过审查后车辆的生产规模才能提升;而在各州层面,还要得到各公共事业委员办法的「营业执照」,才能进行正式的商业运营。

此前,市场也期待特斯拉尽快推出 FSD V14+HW5.0 的软件组合。其中,HW5.0(或称 AI 5)可以将车端算力大幅提升至 2000TOPS 以上,带来更好的安全冗余。马斯克此前也说过,这是通向 L5 的「最后一块拼图」。但这次的业绩沟通会上,马斯克并没有带来关于 AI 5 芯片的更多消息。

目前,特斯拉正在扩大奥斯汀地区 Robotaxi 的服务范围,并有在加州、亚利桑那、内华达等地区扩大业务的计划。马斯克表示,年底要争取在美国一半地区得到运营许可。那些和技术无关的「人情世故」,也许是马斯克回归特斯拉之后要重点沟通和关注的事项。

而和自动驾驶「同源」的具身智能方向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进度就还要更慢一些。

首先,技术层面还没达到收敛的时刻。马斯克表示,下一代的 Optimus 3 才会是人形机器人「正确的设计」,而 Optimus 3 还要再等至少 3 个月才会生产出原型机。

前几代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设计 | 图片来源:X

同时,马斯克也指出,在量产后的前两年里,可能人形机器人业务都在处在负毛利的状态。不过,他依旧重申有信心在 5 年后,拥有每月生产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的能力。

17 年前,在经历了一年内三次火箭发射失败后,马斯克的 Space X 在圣诞前夕获得了 NASA 的商业合同,一举逆转了此前的所有危机。如今,全球电动车市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而马斯克试图在自动驾驶、机器人这两个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的前沿技术上,为特斯拉找到一个全新的未来。和 Space X 一样,这条路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

智能体榜第一,纳米 AI 凭什么

2025年7月24日 15:46

​「2025 年会成为智能体爆发的一年」这一判断基本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共识。这一点从第三方机构 aicpb AI 产品榜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在 6 月份最新发布的 AI 产品榜上,aicpb 首次增加了智能体榜单。

令人意外的是,排名第一的并非此前大火的 Manus,也不是来自老牌搜索厂商百度,或是号称 All in AI 的字节跳动,而是 360 旗下的纳米 AI。其 156.67M 的月度 Web 访问量甚至断层式领先了第二名 Manus 近 10 倍。

要知道,此时距离纳米 AI 超级搜索正式发布还不到一个月。纳米 AI 超级搜索是如何做到异军突起的?

01 

智能体时代:让 AI 从「给你答案」

变成了「交付结果」 

当我们从网上获取信息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仍然是那个熟悉的画面:输入关键词,获得一串链接,然后再自己手动分析、筛选、整理,时常还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这是传统搜索引擎时代。关键词稍有不同,显示出来的结果也大相径庭,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同时,因为竞价排名的广告模式,内容总是被点击率所裹挟,很多所谓「标题党」的信息往往排名更靠前,信息需要用户筛选掉大量无关信息。

ChatGPT 的出现改写了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用户可以直接获得一个相对精准的结果,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检索、遍历」进化到了「直接获取结果」。

智能体的出现,标志着 AI 生产力落地的又一次范式转化。智能体带来的最大变革,是让 AI 从「给你答案」变成了「交付结果」。系统不再只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可以自动调用工具执行用户的复杂需求,直接给出一个交付结果。例如输入「优化公司财报」,它不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直接生成一份专业的财报优化方案。

AI 智能体、AI 助理、聊天机器人的区别 

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智能体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1、自主性:在最小人工干预下独立运行,具备自我驱动的执行能力。

2、环境感知:通过多种接口实时获取环境状态信息,并理解上下文变化。

3、推理规划:基于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制定多步骤执行策略和资源分配方案。

4、适应学习:从执行反馈中提取经验,动态调整行为模式和决策策略。

5、工具集成:主动选择和组合外部工具/API,扩展自身能力边界。

6、状态管理:维护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知识存储,支持上下文连续性。

7、目标导向:围绕明确目标进行行为选择,具备结果评估和纠偏能力。

8、多模态交互:支持自然语言、API 调用等多种交互方式,具备协作能力。

一句话总结就是,真正的智能体应该具备「感知→推理→规划→执行→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能力,而不仅仅是高级版本的问答系统。

整体而言,智能体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海外市场方面,巨头如微软、谷歌、OpenAI 都在开发自己的智能体产品,例如 OpenAI 最近推出的 ChatGPTAgent,大致覆盖了上述特征。而在与大家更相关的国内市场,manus 和纳米 AI 可以说是跟进最早的玩家。

02 

两个场景,看懂纳米 AI 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纳米 AI 智能体的能力,我们挑选了两个典型的用户场景。

首先是「一句话生成长视频」,例如告诉纳米 AI,让它生成一条上海城市的宣传片。

「一句话生成长视频」过程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任务,纳米 AI 其实把整个流程拆解成了「输入信息、整理文案、生成分镜脚本、文生图、配音、图生视频、添加配音字幕、视频拼接、获取 BGM、添加 BGM」等环节。

每个任务由不同的智能体完成,整个视频是一个多智能体组成的工作流。看起来用户只说了一句话就得到了一个视频,但实际上支撑纳米 AI 完成这个复杂需求的是个智能体团队。

例如在最开始的信息检索阶段,就调用了超级搜索智能体,检索出了 30 个搜索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这支上海城市宣传片的文案和分镜脚本部分。

纳米 AI 生成的分镜脚本(部分),可以看到很好的把握了上海的代表性元素 

以分镜脚本为基础,纳米 AI 又调用了图片生成智能体,形成了多个上海的代表性画面作为分镜图片。

纳米 AI 调用文生图智能体 

值得注意的是,纳米 AI 最终产出的视频长达两分钟,一条视频能消耗 1000 万左右 token,以 AI 生成视频的标准来说这个长度相当夸张。业界具备类似长任务的执行能力的智能体非常少。同时,它有连贯的逻辑以及接近摄影实拍的视频画面,配音、BGM、字幕这些正常视频的各种要素也全都具备。即使拿「人类作者」的标准看待,这也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视频。

以下视频来源于大狐 AI

过去制作一条视频,往往要经过「文案-分镜-拍摄/绘图-剪辑-后期」这样一整套工作,涉及策划、美术师、剪辑师等,不同工种耗费数个工作日才能协作完成。

但是现在,泡一杯咖啡的时间,纳米 AI 就能生成一个成熟的长视频。AI 生成视频,在此刻真正做到了有用。

另一个场景是处理复杂的研究型问题,以「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为例。

纳米 AI 深度研究过程 

令人惊讶的是,在输入需求之后,纳米 AI 并没有一味执行任务,而是主动要求进一步补充需求的具体细节。这体现了纳米 AI 的「搜商」,能够像人类一样在思考,主动发起交互、补足思维链。

纳米 AI 主动要求明确需求 

在生成结果的关键节点,纳米 AI 也会主动发起询问,以更好地匹配用户需求。这份提纲包含了现状分析、趋势预测、政策建议、和最后的结论,从结构上来说,十分完整。

最终,纳米 AI 超级搜索在十几分钟内就生成了一份包含数据图表、趋势分析、政策建议的综合报告。

过去,研究者需要从多个信息源收集资料,然后进行人工分析和整合,往往要耗费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而现在,在短时间内,所有人就能快速了解一个复杂问题的基本面貌。

报告不仅是文字,也包含图表、图片等多模态信息 

不仅如此,这份最终生成的报告还可以转换成 PDF、Word、思维导图、PPT,甚至是动态网页,形成了从资料搜索、生成分析到结果演示的完整闭环。

纳米 AI 生成的动态网页 

值得注意的是,纳米 AI 在报告最后还列出了 36 个参考文献的链接。对于复杂的研究型问题而言,这一点非常有必要,研究者可以很方便地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查证。

纳米 AI 列出的参考文献链接(部分) 

在整个生成研究的过程中,纳米 AI 自主跑完了一整个流程,直接完成了交付。甚至在用户需求不明确时,它还会主动发起交互,补足思维链。从 AI 2.0 时代的「告诉你怎么做」,到纳米 AI 的「直接交付多模态的结果」,这是一整套范式的转变。

实际上,要让 AI 自主完成一件复杂任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对技术路径的先验思考和巨大的技术投入。

其中,多模型协作架构是纳米 AI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特点之一。纳米 AI 接入了 80 多个模型,并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智能调度。

正是有了这样的模型基座能力,才实现复杂任务下的超长思维链。

纳米 AI 在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工具生态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资源,专为国内环境自研了许多 MCP。有人把 MCP 比作大模型的 USB-C 接口。正如 USB 标准化了硬件接口,MCP 也为大模型的标准化接口,使得其能够连接到各种外部数据源和工具,解决了「AI 可用」的问题。

目前纳米 AI 已接入 110+工具,覆盖办公协作、学术研究、生活服务、搜索引擎、金融分析、媒体娱乐、数据抓取等多个领域。在上文的「一句话生成长视频」中,比如文案生成智能体,就调用了 AI 搜索、图片转文字、音视频转文本、 AI 文档分析等多个 MCP 工具。

纳米 AI 智能体还实现了对本地浏览器的调用能力,可以识别网页上的所有的可点击元素,让大模型像人一样去操作浏览器。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信息孤岛的问题就被解决了。这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各家互联网公司出于商业考量,并不允许谷歌、百度这类搜索引擎抓取信息。但是有了对浏览器的调用能力之后,它就可以像普通用户一样「正常访问」这些平台,获取其内部的深度信息和实时数据。

拥有了这样的能力,纳米 AI 就可以深度挖掘小红书的旅行攻略和购买建议;直接对比多个电商平台的商品,找到最低价;或者是获取社交媒体上的最新趋势和用户反馈。

纳米 AI 突破信息孤岛,检索小红书内容,生成选购建议

03 

AI 下半场,加速 AI 效用的生产落地 

LnData 的报告指出,2024 年底全球智能体市场规模已突破 500 亿美元,年度增长率超过 200%。头豹研究院对智能体的增长也持乐观态度。它预测,智能体行业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695.28 亿人民币增长至 2028 年的 8520.35 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87.10%。

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自然吸引了 OpenAI、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以及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百度等国内大厂的全面加码。

就在 7 月 17 日深夜,OpenAI 正式发布了 ChatGPT Agent,这个被业界期待已久的智能体终于姗姗来迟。和 ChatGPT 初次发布的那种惊艳不同,舆论对 ChatGPT Agent 有些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这标志着 AI 从「对话式 AI」向「任务执行型 AI」的转变。

反对者则认为 ChatGPT Agent 的发布更像一次「补课」而非「创新」,因为其展示的核心能力,例如多步骤任务规划、工具调用、上下文记忆,这些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Manus 和纳米 AI 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实现了类似的功能。在某些方面,例如可视化生成,纳米 AI 甚至展现出了比 ChatGPT Agent 更好的能力。

整体而言,ChatGPT Agent 确实没有表现出超越国内智能体的能力。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AI 领域的技术护城河正在快速缩小。OpenAI 的生态整合能力和产品化水平依然值得学习,但纯粹从智能体能力来看,国内外的差距确实在快速缩小,某些细分领域甚至已经出现了反超。

智能体的终局尚未可知,但是在特定领域逐步发挥作用、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的确是一条可预见的迭代路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在技术创新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技术再牛,用户不买单也是白搭。

在 AI 下半场的激烈竞争中,纳米 AI 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差异化路线——它没有选择与巨头们正面硬刚通用型超级智能体,而是选择成为智能体生态繁荣的基础设施搭建者。

周鸿祎对纳米 AI 的愿景很明确——将纳米 AI 打造成最大的「智能体社区」。

从数量上看,纳米 AI 目前已经拥有近万个专业智能体,覆盖不同行业和场景的业务需求。用户面对具体问题时,只需输入需求描述,平台即可匹配对应的专业智能体,实现从需求到解决方案的快速连接。

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的智能体资源,更在于其灵活的组合能力。在纳米 AI,如果你的任务需求过于复杂,用户还可以调用多个智能体、组建多个智能体协作的团队,通过任务分解和流程优化,实现更高效的问题解决。这种团队化协作模式,为个人和小团队提供了以往只有大企业才能享有的专业服务能力。

如果多智能体协作还不能解决你的问题,纳米 AI 的「360 智能体工厂」,还提供了低门槛的智能体搭建平台。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用户无需编程技能即可创建符合特定需求的智能体。这种零代码创建方式,让智能体的定制化变得简单高效,真正实现了「人人都能造专家」的愿景。

周鸿祎表示,AI 时代为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三五十个智能体,形成自己的专家队伍,这些智能体听你指挥,替你干活,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超级个体。

AI 下半场,叙事逻辑从技术炫技逐步走向「效用落地」,从追求技术先进性转向追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是 AI 的价值回归,真正变成普通人的生产力工具。

纳米 AI 在榜单上的排名可以视作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断层领先第二名近 10 倍,这并非偶然,背后反映的是使用智能体这一产品形态的强烈市场需求。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 AGI 的终极目标时,纳米 AI 已经在实际应用中交出了答案:AI 的价值不在于有多「智能」,而在于能为多少人解决多少问题。

可以预见,智能体这场战役并不好打,但纳米 AI 已经早早入局,并握了一副好牌。

微信新功能:创作者可向点赞用户表达感谢;​全球第一网红野兽先生将迎来中国直播首秀;特斯拉营收利润双双下降  |极客早知道

2025年7月24日 08:13

微信新功能官宣:创作者可向点赞用户表达感谢

7 月 23 日,「微信派」发文,宣布了一项关于微信点赞的新功能,新功能文案写着「礼尚往来,双向奔赴。以前:收到赞和推荐只能心中默念『听我说谢谢你..』现在:我的感谢,也能让你收到。」

据介绍,微信公众号创作者在收到用户的点赞或推荐后,可以在「公众号助手 App」中对其表达感谢,用户会在微信「公众号」中收到系统通知。

个人公众号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端微信「公众号-右上角-我的公众号-互动」谢谢用户的点赞及推荐。

同理,视频号创作者「进入视频号 → 点击右上角我的 → 打开视频号后台 → 点击视频号消息」能向点赞的用户表达感谢,还能谢谢用户的关注。

 

苹果 AI 团队内部风波:自主研发与开源梦碎,或将求助第三方大模型

7 月 23 日,据外媒报道,苹果的 AI 基础模型团队曾计划将多个自研模型开源,以展示其在 AI 领域的技术进展。然而,这一提案却遭到了苹果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的否决。

报道称,Federighi 在一封内部邮件中明确表示,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优秀的开源模型足以支撑学术研究,因此苹果没有必要参与其中。他特别担心的是,若自家模型开源,外界将会注意到这些模型在针对 iPhone 适配后,性能相较于在高性能 PC 或数据中心运行的版本有显著下降。

这一决策引发了苹果内部的强烈不满,很多团队成员认为,苹果坚持的「设备优先」策略正在限制其 AI 技术的发展潜力。

苹果去年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项目,一直以来都强调用户隐私保护,设备端处理被视为实现这一承诺的关键。然而,显然这一策略也给苹果的 AI 功能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限制。

更令人关注的是,近日苹果宣布将推迟 Siri 的重大更新,许多 AI 团队成员对此感到措手不及。与此相关的是,苹果公司正在考虑放弃完全自主研发的路径,转而寻求与第三方大语言模型(LLM)合作。消息称,苹果已与 OpenAI、Anthropic 及谷歌接洽,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大模型来提升 Siri 的技术支持。(来源:开源中国)

 

谷歌母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19%,资本支出大增 100 亿美元

7 月 24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NASDAQ: GOOG, GOOGL) 发布了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Alphabet 第二季度营收为 964.28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847.42 亿美元增长 14%,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 13%;净利润为 281.96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236.19 亿美元增长 19%。

Alphabet 将 2025 年资本支出提高至 850 亿美元,比之前预计的 750 亿美元高出 100 亿美元。

Alphabet 第二季度营收和每股收益均超出分析师预期,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近 2%。(来源:格隆汇)

 

特斯拉第二季度净利润 11.72 亿美元,同比减少 16%

7 月 24 日,特斯拉公布了该公司的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特斯拉从销售收入到利润全线超预期下降,最大业务汽车的收入继续两位数下滑。

报告显示,特斯拉第二季度营收为 224.9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255.00 亿美元相比下降 12%;净利润为 11.90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14.16 亿美元相比有所下降;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1.72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14.00 亿美元相比下降 1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摊薄收益为 0.33 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0.40 美元相比下降 18%。(来源:钛度车库)

 

OpenAI 与 Oracle 签下 300 亿美元数据中心大单

7 月 23 日,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OpenAI 与甲骨文达成了一项价值每年 300 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服务协议。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在社交媒体上确认了这一合同的细节,但没有透露具体的金额。

这项交易最初在 6 月 30 日由甲骨文在一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披露,虽然当时并没有透露客户名称和具体服务内容,但这一消息使甲骨文的股票飙升,创下历史新高,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富豪。

在这项交易达成后,外界纷纷猜测,究竟是什么公司需要如此庞大的数据中心服务。根据甲骨文的财报,2025 财年该公司总共向所有客户销售的云服务总额为 245 亿美元。OpenAI 随后解释,这项与甲骨文的交易涉及 4.5 千兆瓦的电力容量,这是双方在 1 月宣布的价值 5000 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星际之门」(Stargate)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300 亿美元的合同并不包括日本软银。

《华尔街日报》指出,4.5 千兆瓦的电力容量相当于两个胡佛水坝的输出,足够为约 400 万家庭提供电力。然而,这并不是甲骨文的简单胜利,OpenAI 与甲骨文仍需共同建设这一庞大的数据中心,这将是一项耗资巨大且能源消耗极大的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德克萨斯州的阿比林。(来源:开源中国)

 

腾讯客服回应微信实时对讲功能:已下线,暂无重新上线计划

7 月 23 日,据媒体报道,近日,微信开启了一项实用新功能的灰度测试,部分用户发现聊天界面新增了语音自动转文字并发送的便捷功能。

当用户点击聊天框右侧新增的语音输入按钮后,该按钮会变为绿色。用户此时说话,内容将被实时转换为文字显示在输入框内。

更便捷的是,用户只需在说完后连续说出「over over」指令,系统便会自动将转换好的文字消息发送出去,全程无需手动点击发送按钮。

不过,微信客服对此表示,此前提供的实时对讲功能现已下线,用户暂时无法申请参与此项新功能的内测。客服还称,目前没有该功能重新上线的计划。(来源:快科技)

​全球第一网红野兽先生 7 月 26 日中国直播首秀,全平台账号粉丝约 8 亿

7 月 23 日,海外顶流博主野兽先生(MrBeast)宣布将在美国隔空开启其中文互联网平台直播首秀,并定于 7 月 26 日在快手播出。

野兽先生本名吉米·唐纳德森(Jimmy Donaldson),被称为「全球第一网红」。野兽先生在 YouTube 拥有 4.15 亿粉丝,全平台账号粉丝约 8 亿,比今年 3 月来中国的美国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 还火。

野兽先生还是全球收入最顶尖的视频博主,登上 2023 福布斯顶尖创作者排行榜第一名。据媒体报道,野兽先生最早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来中国拍摄大型挑战节目。

据了解,野兽先生的视频内容以「撒钱+挑战」模式著称,擅长打造视觉奇观。其节目一方面设置规模庞大、耗时极长的大型极限挑战,邀请挑战者参加。另一方面是高成本的撒钱和送礼,成功者可获得巨额现金奖励。(来源:凤凰科技)

 

任天堂 Switch 2 在美首月销量 160 万台,成该国史上销售速度最快游戏机

7 月 23 日,据研究机构 Circana 的数据显示,任天堂 6 月在美国售出 160 万台 Switch2 游戏机,创下游戏机在美首发月份销售纪录。此前纪录为 2013 年索尼 PlayStation4 的 110 万台。(来源:格隆汇)

 

影石布局无人机市场:计划推出自有无人机品牌

7 月 23 日,影石创新(影石 Insta360)正式官宣进入无人机市场。接近公司的人士介绍,影石已开展无人机业务布局,计划推出两个品牌的无人机产品,包括影石自有无人机品牌和与第三方共同孵化的全新无人机品牌。

此外,影石还将评估无人机行业内的投资机会。此前,两张疑似印着影石自有品牌「Insta360」和第三方品牌「Antigravity」标志的无人机产品照片在网上流传,产品形态差异显著,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影石深耕智能影像市场十年,技术积累丰富,早前曾传出无人机人才和专利等布局动作。(来源:广角观察)

支付宝车载助手 App 上线理想汽车

7 月 23 日,支付宝和理想汽车在微博官宣,「支付宝车载助手」App 现已上线理想汽车应用中心。

据介绍,在理想汽车上安装支付宝车载助手后,可调用「支付宝小程序」与支付功能。支持点餐、缴费、查快递等常用操作,可通过「帮我点杯星巴克美式」、「帮我查一下快递」等语音指令,在车上一句话搞定日常应用,无需掏出手机。

适配性方面,理想 MEGA、理想 L 系列、理想 i 系列车型均支持使用该 App。

安全性方面,支付宝车载助手提供金融级安全性与准确性。在支付时需要单独开通刷脸支付协议,调用汽车主副驾上方阅读灯位置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认证,通过后方可支付。(来源:IT之家)

 

周鸿祎透露:360 将发布 AI 录音笔和智能眼镜

7 月 23 日,2025 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大会举行。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与新浪科技等媒体对话时提到了智能眼镜,他坦言,眼镜其实不好做,人的本性是不爱戴眼镜的,「我只听说过大家花钱去做近视眼手术,没听过谁花钱把自己整成近视眼的。」同时,眼镜的功能越多就越重,越重就更戴不下去。

所以,周鸿祎直言,眼镜如果没有投射和显示的功能,那为什么不直接做个耳机,那样更轻便。

此外,他还透露 360 将发布两个 AI 硬件:

第一个,录音笔。用智能体把会议总结做的专业、到位。周鸿祎表示,会议总结不是简单的转写,「转写很简单,但 get 不到要点。AI 录音笔将针对采访、对话等环节,做出更好的总结。」

第二个,智能眼镜。他提到,从小米眼镜的用户反馈中总结到,做眼镜必须带「显示」的功能,不然和耳机没区别。「能显示之后,就可以多出很多新的功能,例如提词器、实时翻译等。」(来源:新浪科技)

 

阿里本周将发布首款自研 AI 眼镜  

7 月 23 日,据 36 氪独家获悉,阿里巴巴将于本周发布首款自研 AI 眼镜。

据了解,阿里即将发布的这款 AI 眼镜,会拥有市面上多数产品拥有的的基础功能,如语音助手、音乐播放、电话通话、实时翻译、会议纪要等功能。这也是阿里自去年底整合 AI To C 业务之后,推出的首款 AI 产品,「是阿里 AI to C 战略的延展。」内部人士表示。(来源:36Kr)

特斯拉推出「超充软糖」:三种口味,售价 251 元

7 月 23 日,继推出特斯拉龙舌兰酒和啤酒套装后,特斯拉再次推出食品类产品——「超充软糖」(Supercharged Gummies)。这款糖果自去年商标注册以来便传闻不断,如今终于揭开面纱,成为特斯拉生活方式产品线的最新成员。

「超充软糖」这一命名延续了特斯拉周边产品命名的一贯幽默风格,三种口味分别以品牌标志性元素命名:草莓味「赛博莓」(Cyberberry)、芒果味「闪电芒」(Mango Bolt)以及覆盆子味「狗狗模式冰爽」(Dog Mode Chill)。

产品包装同样别具匠心,采用特斯拉闪电标志造型的盒装设计,灵感源自其「汽车影院」风格的超级充电站主题餐厅,与此前推出的盐椒瓶等周边一脉相承。目前,这款软糖已登陆位于圣莫尼卡大道的全新特斯拉主题餐厅,售价 35 美元(现汇率约合 251.1 元人民币)。在餐厅周一开业当天,受邀嘉宾的礼品袋中也包含了这款糖果。(来源:IT之家)

官方回应北京网约车平台禁燃油车;阿里开源 AI 编程模型 Qwen3-Coder;《阿凡达3》首张宣传海报公布

2025年7月23日 08:50

官方回应北京网约车平台禁燃油车

7 月 22 日,该协会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消息源未经核实,也未经权威部门证实,已撤稿。」

「自 7 月 20 日起,北京燃油车彻底禁入网约平台」这则消息在网络上流传。这则来自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的消息目前已下架,7 月 22 日,该协会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消息源未经核实,也未经权威部门证实,已撤稿。」目前,深圳、广州、东莞、西安等地已将燃油车淘汰出了网约车行列。(来源:第一财经)

SpaceX 警告投资者:马斯克可能会重返美国政坛

7 月 23 日消息,媒体援引 SpaceX 公司的文件和知情人士的话称,此前担任特朗普高级顾问的马斯克可能会重返美国政坛。文件显示,马斯克可能担任与之前类似的职务,并将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该公司在发给投资者讨论收购要约的文件中加入了列出此类「风险因素」的措辞。其中一些人说,据信这是这些要约收购中首次出现这种措辞。(来源:格隆汇)

 

消息称传音控股正考虑赴港二次上市,计划筹资 10 亿美元

7 月 22 日消息,据彭博社昨日报道,匿名消息源透露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考虑前往香港二次上市

传音旗下 TECNO 的 PHANTOM Ultimate G Fold Concept 三折叠手机

消息源对此表示,传音目前正在与顾问商讨上市事宜,可能筹集约 10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1.85 亿元人民币)资金,但具体规模和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但相关讨论目前处于早期阶段,最终计划存在不确定性,传音最终可能会决定不在香港上市

目前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沪交所科创板上市,股价约为 73 元,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下跌 22%,市值约 850 亿元。(来源:IT 之家)

小红书可以发语音评论了,官方:内测中暂时不支持主动开通

7 月 22 日消息,近日,社交媒体上众多网友反馈,小红书的评论区可以发语音了。还有网友回复道:仿佛听到了以后评论区吵架的盛况。不过很多网友的小红书 App 并没有此功能,即便更新也没有。

据小红书官方提示,该功能尚未全量开放,还在内测中,仅部分用户可见,暂时不支持主动开通。

不过,这不是小红书第一次涉足语音社交领域。2022 年时,小红书就曾内测过「语音现场」。用户可以看到预告中的房间,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提前预约加入。(来源: 快科技)

 

阿里开源AI编程模型 Qwen3-Coder,性能比肩 Claude4

7 月 23 日清晨,阿里开源全新的通义千问 AI 编程大模型 Qwen3-Coder,编程能力登顶全球开源模型阵营,并超越 GPT4.1 等闭源模型,比肩全球最强的编程模型 Claude4。

千问 3 编程模型在代码能力及 Agent 调用能力方面取得突破。借助 Qwen3-Coder,刚入行的程序员一天就能完成资深程序员一周的工作,生成一个品牌官网最快只需 5 分钟。

Qwen3-Coder 是千问系列模型中首个采用混合专家 MoE 架构的代码模型,总参数达 480B,激活 35B 参数,原生支持 256K token 的上下文并可扩展至 1M 长度。

Qwen3-Coder 在代码占比 70% 的 7.5T 数据上预训练,在后训练阶段进行了编程任务及智能体任务的强化学习,最终实现了通用能力、代码能力及 Agent 能力的提升。(来源:极客公园)

 

OpenAI:ChatGPT 平均每天要收到用户 25 亿条提示词

7 月 22 日消息,OpenAI 今日向美媒 Axios 透露,ChatGPT 平均每天要收到用户发送的 25 亿条提示词(Prompts),其中 3.3 亿条来自美国用户。

作为对比,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没有公开每日搜索数据,但 Axios 援引匿名消息源显示,谷歌每年接收约 5 万亿次查询,平均每日大约有 140 亿次搜索。

独立研究机构 NP Digital 的 SEO Neil Patel 估计,所有用户在谷歌的日均搜索次数大约是 137 亿次,而 SparkToro 和 Datos 则认为这一数字可能达到 164 亿次。

去年 12 月,OpenAI 的 CEO 萨姆・奥尔特曼曾表示,用户平均每天向 ChatGPT 发送超 10 亿条提示词。(来源: IT 之家)

 

腾讯云内测AI 编程工具 CodeBuddy IDE,不写一行代码完成产品开发

7 月 22 日,腾讯云宣布 CodeBuddy IDE 开启内测,这是首个实现「产品-设计-研发部署」全流程 AI 一体化的开发工作台。用户可以在官网申请内测。

CodeBuddy IDE 国际版整合了 Claude、GPT、Gemini 等顶尖 AI 模型,国内版支持腾讯混元、DeepSeek 等模型,主打「对话即编程」,用户「无需一行代码」,仅需用自然语言对话就能实现应用从产品构想、设计、开发部署的全流程,让非技术背景的从业者也能快速实现创意,大幅提升软件开发效率

此前,腾讯云就推出了 IDE 插件「代码助手 CodeBuddy」,主要面向使用 VSCode、JetBrains 等传统 IDE 的专业开发者,其开发智能体 Craft 支持生成多文件项目;「CodeBuddy IDE」则为独立 IDE 产品,在代码助手已有能力上进一步丰富,定位为产设研一体化的 AI 开发工作台。(来源:极客公园)

 

行业最大订单,优必选中标近 1 亿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

7 月 22 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示显示,优必选科技成功中标觅亿 (上海) 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价值 9051.15 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此订单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中标金额的最高纪录。

7 月 17 日,优必选发布了全球首款实现自主换电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

该产品搭载优必选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赋予人形机器人近乎不间断的连续作业能力,同时显著降低人工维护成本。(来源: 快科技)

Nothing 推出 CMF Watch Pro 3 智能手表:支持双频 GPS、ChatGPT,售价 99 美元

7 月 22 日消息,Nothing 发布了 CMF Watch Pro 3 智能手表,延续此前产品设计语言的同时,在屏幕、定位系统、健康监测及人工智能功能方面实现多项升级。

外观设计上,CMF Watch Pro 3 延续了前代 Watch Pro 2 的经典风格,配备一块 1.43 英寸 AMOLED 显示屏,支持全天候显示(Always On Display),表身采用金属材质,搭配硅胶表带,整体质感扎实。

此次共推出三种配色组合:深灰、浅灰与橙色,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手表内置超过 120 款可自定义表盘,用户可根据场合或心情自由切换。

续航方面,CMF Watch Pro 3 在典型使用模式下最长可达 13 天,比前代延长两天;充满电需 99 分钟。

本次更新的一大亮点是引入多项 AI 驱动功能。其中,「AI 运动后总结」功能可对用户的锻炼表现进行深度分析,提供恢复时间建议、训练负荷评估,并预测 5 公里和 10 公里耐力成绩。手表还支持七种核心运动的自动识别与记录。(来源:IT 之家)

 

谷歌预热 Pixel 10 Pro 手机,月光石新颜色亮相

7 月 22 日消息,科技媒体 9to5Google 日前发布博文,报道称谷歌官方放出了一段 13 秒的预设视频,展示了「月光石」(Moonstone)颜色的 Pixel 10 Pro 智能手机。

从视频中来看,「月光石」(Moonstone)颜色是一种蓝灰色色调,相比较去年的 Hazel 绿色,看起来更有活力。

视频中,谷歌展示了 Pixel 10 Pro 手机的外观,凸起的相机单元部分,在闪光灯下方配备了一个温度传感器。(来源:IT 之家)

卡梅隆《阿凡达 3:火与烬》首张海报发布,首支预告片已泄露

7 月 22 日消息,詹姆斯・卡梅隆电影新作《阿凡达 3:火与烬》发布首张海报,将于 12 月 19 日北美上映(内地大概率同步上映),同时确认首支预告片将于《神奇 4 侠:初露锋芒》上映时(IT 之家注:7 月 25 日)以贴片的形式放出。

海报上展示了灰烬族纳威人,并且画面中充斥着火焰和灰烬,点明了主题。据悉,灰烬族是纳威人的坏的一面的映射,由奥娜・卓别林饰演的 Varang 带领。卡梅隆介绍称:「她愿意为族人做一切事情,即使是我们认为邪恶的事。她是敌人」。

此前他还曾提到:「目前为止我还只展现了纳威人好的方面。前两部电影是负面的人类范例和非常正面的纳威范例,在《阿凡达 3》,我们会反着来。」

不过,前几天已经有《阿凡达 3:火与烬》首支预告片的泄露片段在网上流出,目前大部分已经被迪士尼法务团队勒令删除。(来源:IT 之家)

 

AI 上新|正经人谁写日记?但这个 AI 应用让我爱上写日记!

2025年7月22日 15:22

 

头图来源:即梦AI生成

 

你多久没有写日记了?

 

人天生就有理解自我经历的心理需求,脑海中那些不断运转的、充斥着各种情绪与冲突的声音,需要有一个出口——写日记可以是这个出口,写下来,那些不停运转的声音得以暂时停歇,找到停落处。

 

但问题就在于,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好坚持,也许是因为记录的过程有点无聊,也许是因为生活中其他的事情看起来都比坐下来写日记更有意思……

 

现在,有创业者正试图用 AI 把这件事变得「持续、可反馈、能进化」。

 

前段时间,由前 Secret 联合创始人 Chrys Bader 与 UC Berkeley 认知科学毕业生 Sean Dadashi 联合创办的 AI 日记应用 Rosebud,完成了 6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领投,776、Initialized Capital、Fuel Capital、Tim Ferriss 等多位投资人跟投。

 

这款应用希望重塑人们对「写日记」这件事的想象,把它从碎片记录工具,升级为一个始终在线、持续理解的 AI 成长伴侣

 

使用下来,也确实能感觉到写日记这件原本有点枯燥的自律挑战,变成了有趣的对话过程。日记不再只是单纯的文字记录,而是成为了动态的反思与成长工具。

 

写日记,从「自律挑战」变成「对话过程」

 

「写日记难坚持」是老问题。大多数人即使知道它对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有益,也常常因不知道该写什么、写了没回应、难以坚持而放弃。

 

Rosebud 的解决方案是用 AI 变「静态记录」为「动态对话」。应用会在每天早晨引导用户设立「意图」,晚上进行「反思」,中间也可自由记录。AI 会根据你的输入,给出个性化问题,引导你观察自己的情绪、动机与行为模式。

 

Rosebud 的使用页面|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与一些以「AI 写作辅助」为主的日记类产品不同,Rosebud 并不试图替用户完成记录任务,而是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对用户输入进行分析、反馈、引导,提供高度个性化的问题与洞察,帮助用户识别情绪、行为与思维模式,甚至提出目标建议,形成日常「对话式反思」的机制。

 

可以在条目设置里填写个人资料、偏好|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记录之前,可以在条目设置里填写个人资料,让Rosebud对自己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包括「你住在哪里?你做什么工作?你有哪些重要的关系?你正在为哪些目标努力?你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是什么?」

 

还可以选择语气与风格,包括「休闲还是更正式;共情还是严苛;开放式回答还是问题解决式?分析还是基于事实」。

 

我选择了互动式对话,简单填写了个人资料,选择了休闲、共情、开放式的语气风格|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打开Rosebud 的网页版,页面左上方是一个每日记录的提示栏,下方是「幸福配方」,可以记录一些日常中感到幸福的时刻,右下方则是一个需要 3 条记录才能解锁的「向Rosebud提问」的栏目。

 

任务完成后弹出谚语|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当我记录以及跟Rosebud 讨论完当日的心情后,页面会贴心地弹出一个「谚语」,虽然有时候这个「谚语」并没有什么用,比如这次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简单记录下当日心情后,我跳转到尝试点击了 Rosebud 的关于梦境的特定日记条目,在记录过程中, Rosebud 提示我尽可能多地分享细节。

 

我先给出了一个两句话的描述,接着 Rosebud 对我提问引导,还联系了我之前输入过的梦境,提醒我这些梦可能反映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担忧,并引导我思考如何改善情况。

 

可探索的情境|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整个对话过程中,我感觉与我对话的很像是一个很耐心的心理咨询师,不会不耐烦,而是循循善诱。这让我感觉,一度中断的日记计划,也许可以跟Rosebud 一起进行下去了。

 

随后,我选择了探索页面里「沟通崩溃」这个情境,向Rosebud 描述了我之前的一些沟通问题,它会问我问题具体存在的场景,我的想法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并分析我给出的内容,随后给到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选择继续对话,也随时可以选择结束,在选择结束对话后,Rosebud 会生成一段总结,点出重点。

 

对记录内容的总结|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我还尝试了 「Boundary Setting 」(设定界限),因为之前有一些应该说「不」但是没有说出口,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事情,后来想起来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选择了「设定界限|的类目|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Rosebud也支持语音对话|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对对话内容的总结|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我跟Rosebud对话了几轮之后,它点出了一点,就像我有时也不会很在意他人的决定,「他人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决定」,所以在拒绝的时候其实不用有很多心理负担。

 

在聊完后,Rosebud也弹出了一条「谚语」,这次是名人名言:

任务完成后弹出谚语|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虽然在使用语音对话的时候,Rosebud的语音听起来还是有点机械化,但这种对话过程确实让我「无痛」地记录了心路历程,也疏解了一些不那么好的情绪。

 

使用下来,能感觉到 Rosebud 是在用 AI 重新定义「心理关系」的边界,包括我们每天与自己对话的方式、频率与结构,以及如何在技术语境下的重新建构「自我感」。

 

这当中的典型流程包括每天早晨的「意图设定」和夜间「反思收尾」,中间穿插自由记录。同时,产品的 AI 模块会持续记住用户的表达风格与语义偏好,形成一个「用户与 AI 的专属成长语境」。

 

人格化推荐与「长期记忆」

 

相比于市面上同类产品侧重「辅助写作」或「情绪日记」的轻工具定位,Rosebud 更像是在尝试构建一个 AI 驱动的「自我成长引擎」。

 

在模型选择上,联合创始人 Chrys Bader 与 Sean Dadashi 曾并行测试 OpenAI 的 ChatGPT 与 Anthropic 的 Claude 3.5 Sonnet,最终决定将后者作为 Rosebud 当前默认首选的 LLM 引擎。

 

Bader 和 Dadashi 表示,他们更喜欢 Claude 在调用 Rosebud 自研「意识引擎」所提供记忆时的表现方式。基于 Claude 的大型语言模型能力,他们设计了 Rosebud 的交互逻辑——每天向用户提供引导式的反思提示,从「你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今天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用户建立与自我更深入的连接。

 

在这款产品的底层设计中,一个关键的技术关键词是「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在用户面对新情绪、新挑战时,AI 能从过往内容中调出「写过的类似场景」以发现思维或情绪模式,并引导用户完成横向连接或深度拆解。

 

当我输入「我开始对工作感到疲惫」,Rosebud 可能会引用我之前前写下的「我无法从某些事项中获得能量」,或者更早的「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某些价值」进行提醒,这种方式可以帮用户看到隐藏在碎片表达背后的结构性情绪问题,有点像是在做「个体语义心理分析」。

 

团队也有与持证治疗师合作,来训练 Rosebud 提供指导和反思——为了让Rosebud能给用户提供一些更有用的反馈。

 

AI 不是陪伴,而是帮你更好地与自己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Rosebud 的创始团队明确反对「AI 陪伴」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与其幻想 AI 能替代情感,不如让它作为中介工具,帮助用户学会与自己对话,并最终与真实的人建立更清晰的连接。

 

「每个人的沟通方式不同,有些人需要被安慰,有些人希望被直白地挑战。」Bader 说,「理解一个人,就意味着用最适合他的方式去支持他,而 AI 正在让这种高度个性化支持变得可规模化。」

 

在他们构想中,AI 甚至可以成为用户「人生节点」的预先支持者。比如,如果你即将成为母亲,Rosebud 可以围绕「转变中的身份焦虑」推荐写作提示、情绪导航甚至成长任务。

 

Bader 描述未来的产品构想时说:「AI 可以像私人教练一样,为用户提前规划不同阶段的心理适应任务。」

 

而想要实现这一切,背后必须是对「人格表达、心理语言、目标导向行为」的精细建模。这是 Rosebud 所谓的「AI 记忆+理解系统」的核心。

 

同时,团队也计划通过与学校、企业、心理诊所等合作,拓展产品的使用场景,让 Rosebud 成为真正具备「基础设施潜力」的通用情绪产品。

 

另一个问题是隐私保护问题。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写在一个应用上,多少会有种担心被窥探的感觉。

 

为此,Rosebud 团队在隐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力求确保用户的每一条记录都受到多重防护。

 

根据 Rosebud 当前的隐私政策,用户的日记数据会储存在云端,以便实现跨设备访问。同时,平台也会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如注册邮箱、IP 地址和浏览器类型。

 

至于关键的日记内容部分,所有数据都经过加密处理,确保隐私不被泄露。应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 SSL(安全套接字层)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密,防止黑客窃取;传输完成后,数据被存储在 Google 的 Firebase Firestore 上,用Bader 的话来说,它是「一座超安全的数字档案柜」。此外,团队也在考虑加入二次密码或面部识别等安全选项。

 

具体来说,Firestore 是「存储时加密」的,这意味着即使数据只是静静地躺在存储中,也是加密的,就像日记内容不仅被锁在保险柜里,而且在保险柜里还用秘密代码写成的。

 

目前,Rosebud 提供 7 天免费试用,之后为每月 $12.99 美元的订阅服务,解锁高级功能如长期记忆、语音对话模式与 AI 通话互动。支持 iOS、Android 和网页版。

 

截至目前,Rosebud已有 10 万用户注册,8000 余订阅会员。根据官方数据,有75% 的长期用户在使用 30 天后表示心理健康有所改善,目前应用已累计引导用户记录超过 5 亿字,3000 万分钟「正念写作」时长。

 

借助长期记忆和个性化反馈,Rosebud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了帮助用户成长的存在。

 

使用下来,感觉Rosebud 更像是一个用技术方式回应人类深层心理需求的产品实验,让写日记不再是单纯的文字积累,而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自我探索和心理健康的潜力。

 

这么一想,也许我断断续续的日记,真能跟AI一起写下去,并且越写越好了。

 

智元、宇树扎堆上市,半年 300 亿融资背后,机器人赛道「太火了」?

2025年7月22日 11:15

机器人赛道,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

故事的引爆点,来自一家成立仅两年半的明星公司——智元机器人。7 月 9 日,一则「买壳」公告震惊市场:智元关联公司将斥资近 20 亿元,控股 A 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

消息一出,资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狂热。上纬新材股价连续 9 个「20cm」一字涨停,累计涨幅超 400%,市值从月初的 31 亿元飙升至 162 亿元。这场资本狂欢背后,是智元机器人超过 150 亿元的惊人估值。

一个成立仅两年半的创业公司,正以「抄近道」的方式,极速奔向 A 股。这不仅是智元自身的胜利,更像是一个信号弹,彻底点燃了整个机器人赛道的上市热潮。几乎在同一时间,赛道另一位明星选手——宇树科技,也正式开启了上市辅导。

智元和宇树的上市竞速,只是机器人赛道资本狂热的缩影。2025 年至今,机器人赛道已经融资 300 亿元,超过去年同期 4 倍。

机器人,成了所有人「风口」。

 

半年 300 亿,热钱汹涌

如果说头部公司的 IPO 冲刺是赛道的「面子」,那疯狂的融资额就是赛道的「里子」。2025 年的夏天,热钱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向机器人初创公司:

  • 7 月 7 日,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

  • 7 月 8 日,云深处、它石智航、小雨智造同日宣布新融资,金额从 1 亿元到 1.22 亿美元不等;

  • 7 月 9 日,星海图宣布接连完成两轮超 1 亿美元战略融资;

  • 7 月 21 日,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三家公司同步官宣,融资总额超 16 亿元。

这股投资热潮的力度,在宏观数据上体现得更为夸张。据统计,仅 2025 年前 7 个月,中国内地机器人行业的融资金额就已超过 300 亿元,发生了 158 起投融资事件,这一数字已经超越了 2024 年全年。对比 2024 年上半年约 75 亿元的融资额,今年的增长率高达 400%

从一线风投到产业资本,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一个共识正在形成: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而从投资方来看,红杉、高瓴、源码等知名风投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另一方面,腾讯、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同样不想放过机器人这波风口,虽然各家公司对于机器人的战略思考不同,但都同时打开了钱袋子,不想落后一步。

最新进入的是京东,7 月 21 日,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三家公司公布融资,投资方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京东,可见稍微落后一步的京东,现在正在奋起直追。

投资机构 机构分类 投资的部分机器人公司
红杉中国 (Sequoia Capital China) 风投基金 (VC) 宇树科技 (Unitree)、智元机器人 (Agibot)、星动纪元 (Stellar Age)
高瓴创投 (GL Ventures) 风投基金 (VC) 宇树科技 (Unitree)、智元机器人 (Agibot)、逐际动力 (LimX Dynamics)
IDG 资本 (IDG Capital) 风投基金 (VC) 宇树科技 (Unitree)、小米机器人、逐际动力 (LimX Dynamics)
源码资本 (Source Code Capital) 风投基金 (VC) 智元机器人 (Agibot)、星动纪元 (Stellar Age)、非夕科技 (Flexiv)
深创投 (Shenzhen Capital Group) 风投基金 (VC) 优必选 (UBTECH)、配天机器人 (AUTC)、思灵机器人 (Agile Robots)
腾讯投资 (Tencent Investment) 大公司战投 (CVC) 宇树科技 (Unitree)、逐际动力 (LimX Dynamics)、优必选 (UBTECH)
美团战略投资 (Meituan Strategic Investment) 大公司战投 (CVC) 智元机器人 (Agibot)、美团无人机、普渡科技 (Pudu Robotics)
小米集团 (Xiaomi Group) 大公司战投 (CVC) 宇树科技 (Unitree)、小米机器人(生态链及自研)、智元机器人 (Agibot)
联想创投 (Lenovo Capital) 大公司战投 (CVC) 智元机器人 (Agibot)、思灵机器人 (Agile Robots)、昂宿智能 (Angstrong)
比亚迪 (BYD) 大公司战投 (CVC) 优必选 (UBTECH)、星行科技 (Star.Vision)、地平线 (Horizon Robotics)

近两年在机器人领域的主要投资方|数据来源:网络

 

成立 2 年半,就上市?

资本的簇拥下,机器人公司的成长周期被极限压缩。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两年半冲刺上市。而众擎科技、星海图、星动纪元等一众新星,更是成立于 2023 年底。相比之下,成立于 2016 年的宇树科技,在这个「后浪」奔涌的时代:

已经是机器人领域的「老公司」

用互联网的闪电战思维,来打造需要深厚技术积累和漫长商业化验证的具身智能,真的可行吗?上市,或许只是漫漫长征的第一步。狂欢之后,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审视现实。

以知名机器人公司优必选为例,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2012 年成立的优必选可谓行业先驱。2023 年港股上市,目前市值约 340 亿港币。其 2024 年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 23.7% 至 13.05 亿元,不过,公司目前依然处于亏损之中,好消息是亏损收窄了。

跳出人形机器人,在仓储和物流这个热门机器人赛道,极智嘉,这家非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2015 年成立,今年 7 月成功登陆港股,市值约 190 亿港元。其 2024 年营收超过 24 亿元,规模可观,但同样未能摆脱亏损的局面。

持续亏损,是绝大多数机器人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难题。这也让目前唯一可能实现盈利的 宇树科技 显得格外突出。

据其创始人透露,宇树年营收已超 10 亿元,今年利润有望达到 1 到 2 亿元。这份成绩单,让投资人给出了市销率 50-100 倍,甚至千倍市盈率的乐观预期。

宇树的底气,源于其在四足机器狗这一细分赛道的绝对统治力。数据显示,2024 年宇树机器狗销量占全球份额近 70%,其更前沿的人形机器人也已交付超 1500 台,核心客户是高校与科研机构。这揭示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

找到一个能落地的场景,形成商业闭环,比宏大的叙事更重要。

毫无疑问,在 AI 大模型的赋能下,机器人赛道正迎来史无前例的黄金时代。资本的涌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技术的迭代和产业的成熟。

然而,智元、宇树的扎堆上市,以及背后涌动的千亿热钱,也让我们不得不警惕。从高估值到高利润,从技术原型到可靠商品,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人形机器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首家京东外卖门店开业;小宇宙回应负责人离职;火山引擎将推出全新数字人平台

2025年7月22日 07:21

首家京东自营外卖门店昨日开业,没有预制菜

7 月 21 日消息,第一财经今晚报道称,京东旗下名为「七鲜小厨」的外卖自营门店已在 7 月 20 日正式开业,这是京东首家外卖自营门店。用户可以在线上下单,采取「外卖 + 自提」的模式,但没有堂食。

一个多月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在一场沟通会上表示,外卖市场很大,再过一个月之后,京东外卖很快就会出现一个跟美团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也期待这种商业模式能够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对于上述业态模式的具体情况,截至发稿前,京东尚未回复。

IT 之家从报道中获悉,「七鲜小厨」提供了包括馄饨面食、隆江猪脚饭、韩式拌饭以及意面等菜品,上述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全是现炒现做,没有预制菜。」

目前,「七鲜小厨」已经入驻京东外卖频道,商品单价在 10 元到 30 元之间,显示已售 800 份,且未在美团、饿了么上线。(来源:IT 之家)

小宇宙回应 COO 等三名负责人离职

有市场传言称,播客公司小宇宙 COO(首席运营官)芒芒(陈临风)、内容总编 ouli(欧里)、商业市场负责人小福近日已离职。对此,小宇宙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确实有一些人事调整,理解尊重这三名同事的选择,但对她们未来的个人计划不清楚。(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京东领投三家具身智能公司: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

京东近期在具身智能领域加大布局,先后领投了千寻智能 6 亿元 Pre-A + 轮融资、逐际动力的新一轮融资,以及众擎机器人 A1 轮融资。对此,京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高度重视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技术热点。未来将聚焦供应链场景,持续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投资等方式来构建技术创新生态。(来源:Readhub)

 

Uber 接入微信,上线官方小程序

Uber 优步正式上线官方微信小程序,方便中国游客通过微信在境外热门旅游目的地使用打车服务,无需下载应用或绑定国际银行卡,可直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小程序同时支持 WeChat Pay HK,并已在中国香港和日本上线,未来将扩展至美国、英国、法国、澳洲等 9 个国家和地区。(来源:Readhub)

 

雅虎日本力推「工作 AI 化」,强制 1.1 万名员工全面使用生成式 AI

7 月 21 日消息,根据日本当地媒体 PC Watch 报道,雅虎日本宣布将启动一项新的工作模式,计划让约 11000 名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全面使用生成式 AI,并要求这一技术的使用率达到 100%。该公司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提升两倍的业务生产力,并推动持续创新。
该公司表示,生成式 AI 的强制使用将从员工工作中占比 30% 的共享任务入手,如调查、搜索、资料制作和会议等。
据 IT 之家了解,费用结算等内部事务将通过其自有的业务效率化工具「SeekAI」来实现,而外部的竞争对手调查与趋势分析则会通过 AI 搜索工具「提示示例」进行。
在资料制作方面,工作模式将从「制作」转为「思考与传达」。制作之前,将利用 AI 自动生成大纲,制作完成后,文稿将通过 AI 进行校对。此外,会议中的议题整理与会议记录将交由 AI 完成,确保与会人员能够更专心于讨论内容。(来源:IT 之家)

中国纯电/插混车型一年保值率排名:小米 SU7、问界 M9 夺冠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了《2025 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其中,小米 SU7 以一年 88.91% 的保值率排名纯电动车型榜首。第二是问界 M9 的 84.45%,理想 Mega 以 79.58% 的保值率位列第三。
此外,特斯拉 Model X(77.81%)、Model 3(76.04%)、极氪 009(75.9%)、五菱宏光 MINI EV(722.89%)、比亚迪海鸥(72.74%)、Smart 精灵 #1(71.72%)、宝骏悦也(71.49%)跻身前十。
在插电混动(含增程)车型保值率排名中,问界 M9 以一年 85.23% 的保值率问鼎冠军。其次是卡宴 E-Hybird 的 84.95%,以及坦克 700 新能源的 84.48%。
坦克 400 新能源(78.22%)、领克 07(77.3%)、坦克 500 新能源(77.23%)、理想 L6(76.62%)、理想 L9(76.46%)、广汽传祺 E8 新能源(76.39%)位列前十。(来源:快科技)

 

火山引擎将推出全新数字人平台:取名「奇美拉」,或月底公测

7 月 21 日下午消息,新浪科技获悉,火山引擎正在封测新一代数字人平台,该平台取名为「奇美拉」。一位互联网公司研发人士表示,目前,奇美拉数字人平台的使用采用定向邀请模式,在邀测阶段,服务暂不收费,月底或开始公测。

据新浪科技了解,奇美拉数字人平台由字节跳动旗下的智能创作数字人团队打造。前述研发人士介绍称,依托火山引擎的 AI 大模型等技术,奇美拉数字人平台可以提供数字人、图片换装、视频翻译等服务。服务正式上线后将会有具体的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一般以使用次数或视频生成时长计费。

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云与 AI 服务平台,火山引擎近年来在数字人领域积极布局。公开资料显示,2022 年 6 月,火山引擎虚拟人数字平台已获得信通院首批数字人系统基础能力认证。(来源:新浪科技)

 

抖音上线电影评分功能 多部热映影片均低于及格线

7 月 21 日消息,抖音已上线电影评分功能。

目前,抖音院线电影已公开披露包括《长安的荔枝》《酱园弄》《侏罗纪世界:重生》在内的数部电影评分。其中,《酱园弄·悬案》《侏罗纪世界:重生》抖音评分分别为:6.2 分、6.0 分,均低于及格线。

据悉,今年 6 月下旬,抖音在 2025 抖音电影奇遇夜上宣布,将于暑期档陆续公布电影用户评分。用户可通过抖音平台内电影相关视频、热点、搜索电影名或直接通过电影详情页对原片打分和评价,查看其当前评分水平、口碑评价情况等。

而抖音的电影评分系统也将注重三大特色:大众化、真诚性和价值性,并将秉持「四项基础原则」:来自大众、来自观众、有理有据、一视同仁。

同时,抖音也将坚决打击虚假刷分行为,确保评分体系的公正与权威。通过这一平台,抖音鼓励观众分享多元的电影观点,推动更多客观、详实的评价,并致力于为电影产业和用户提供更加有价值的观影参考。(来源:快科技)

 

特斯拉 Robotaxi 无人驾驶出租车体验升级:可精确停靠在用户手机所在位置

7 月 21 日消息,特斯拉对其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服务进行了小幅更新,这一改进有望显著提升该叫车系统的用户体验,使其更加便捷。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 上确认了这一更新。

特斯拉爱好者欧文・斯帕克斯上周末观察到,位于奥斯汀的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不再严格导航至应用程序上列出的上车点。相反,这些无人驾驶出租车现在能够精准地停靠在用户手机所在的确切位置。

IT之家注意到,马斯克在 X 上的帖子中确认了这一变化,并指出这是服务的一项升级。虽然从整体来看,这是一次相对较小的更新,但其有望使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感觉更加自然、更具人性化。
此次更新,例如根据用户手机的具体位置接送乘客,虽看似微小,但有望在推动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被大众广泛接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来源:IT之家)

2026 款保时捷 Macan SUV 上市:车漆调整、取消 360 度全景影像选装,57.8 万元起

保时捷宣布旗下 2026 款 Macan 在国内市场上市,系列车型继续提供 2.0T 和 2.9T V6 两种发动机,匹配 7 挡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官方指导价为 57.8 万-85.8 万元,与老款车型售价保持一致。

系列车型主要对车漆选项进行了调整,取消了极速黄、迈阿密蓝、帕派雅橙、午夜蓝等配色。车辆整体设计延续了老款车型的外观设计,根据车款不同提供 19 英寸 / 20 英寸 / 21 英寸轮毂。规格方面,系列车型长宽高分别为 4726x2097x1621 毫米,轴距为 2807 毫米,继续提供 2.0T 和 2.9T V6 两种发动机。

其中,基础车型搭载的 2.0T 发动机最大功率 195 千瓦,0-100 公里 / 小时加速时间为 6.4 秒,最高车速为 232 公里 / 小时;Macan S 所搭载的 2.9T V6 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280 千瓦,0-100 公里 / 小时加速时间为 4.8 秒,最高车速为 259 公里 / 小时;Macan GTS 搭载高功率版 2.9 升 V6 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324 千瓦,0-100 公里 / 小时的加速时间为 4.3 秒。(来源:IT 之家)

 

谷歌 Pixel 10 标准版「官方渲染图」首曝,标准版机型首次引入长焦镜头

外媒 Android Headlines 昨晚公布了谷歌 Pixel 10 的首批官方渲染图,新机确认将于 8 月 20 日发布。

此次,谷歌为 Pixel 10 推出了四种全新的大胆色彩:黑曜石、靛蓝、霜白和柠檬酒,之前广受欢迎的瓷器色并未出现在新款中。

今年,Pixel 10 的最大变化体现在相机条上。在相机条尺寸并未增加的同时,相机条上的玻璃面积变大了。这是因为 Pixel 10 首次加入了第三颗相机——长焦镜头

此前消息称,今年所有谷歌 Pixel 10 的相机传感器都将有所缩小,或有助于将 Pixel 10 与 Pixel 10 Pro 区分开来。Pixel 10 的主传感器为 4800 万像素,辅以 12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和 108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传感器源自 Pixel 9a,而长焦镜头则沿用了 Pixel 9 Pro Fold 的技术。

该媒体指出,从规格来看 Pixel 10 似乎有所「降级」,不过要注意的是,谷歌的计算摄影技术在较小的传感器上表现更加出色。谷歌 Pixel 10 的正式发布定于 8 月 20 日,同日启动新机预订,8 月 28 日正式发货。(来源:IT 之家)

 一女孩深夜中毒送医 原因是屋内囤积大量二次元「谷子」

据媒体报道,近日,「家里谷子太多女孩深夜中毒送医」的新闻引发关注。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凌晨被救护车送医的经历。该网友称,自己被急救是因家中囤积大量「吧唧」「谷子」,在半夜突发不适,让二次元迷们直呼「破防」。一个小小的徽章竟成健康威胁,着实让人意外。

 

「谷子」是英文「Goods」的谐音,泛指漫画、动画、游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属于二次元相关产品,其表现形式包括徽章、卡片、手办、挂件等。近年来,「谷子经济」成为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全国各大商圈掀起二次元热潮,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吃谷」行动,带火了一批老商场。
对此有医生提醒,夏季高温环境下,徽章胶水、塑料包装等材料可能释放有害物质,长期堆积或引发健康隐患,并呼吁理性消费,注意房间通风收纳。不过,有网友表示,既然大家无法控制自己收集的热爱,那就呼吁生产厂家严格按照标准做好品控和质检,毕竟热爱的前提是身体健康。(来源:快科技)

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或将于明年发布;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已招募 44 人:一半来自中国;演唱会出轨男 CEO 已辞职|极客早知道

2025年7月21日 08:33

古尔曼重申: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 iPhone Fold 明年发布,起售价不低于 2000 美元

7 月 20 日,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在最新一期 Power On 通讯中重申苹果可折叠手机 iPhone Fold 将于 2026 年(明年)发布,预计起售价不低于 2000 美元(现汇率约合 14359 元人民币)。

古尔曼表示,在过去七年里,三星已经在折叠屏领域完成了艰苦的行军,为苹果 iPhone Fold 应用的各项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后续苹果将通过 iOS 27 充分发挥该机全新形态带来的种种特性,预计将引入全新多任务界面机制、同时还将调整系统 App,令相应 App 在内外屏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古尔曼同时指出,苹果公司决定推出 iPhone Fold 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市场对此类手机拥有强烈兴趣,公司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旗下机型在华销量。

规格方面,目前外界普遍预测这款 iPhone Fold 折叠机将配备一块约 7.8 英寸的内屏,以及一块 5.5 英寸左右的外屏。该机在折叠状态下厚度预计为 9mm 至 9.5mm,展开后厚度预计为 4.5mm 至 4.8mm。(来源:IT之家)

消息称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已招募 44 人:一半来自中国,40% 曾在 OpenAI 任职

7 月 20 日,据内部消息人士透露,Meta 旗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专注于开发各类基础模型。目前,该实验室已汇聚了 44 名顶尖人才,其中有 50% 的员工来自中国,而 40% 的员工此前曾在 OpenAI 任职。

Meta 近期的招聘行动可谓是火力全开,不惜重金从 OpenAI、苹果等知名企业挖角。在成功招募苹果公司基础模型负责人时,Meta 更是开出了高达 2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此前,Meta 已经从 OpenAI 挖走了 3 名员工,其中一名员工曾表示,他们并未获得 1 亿美元的签约奖金。

据消息人士 @deedydas 获取的详细员工名单显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员工构成相当多元化。除了 50% 来自中国外,75% 的员工拥有博士学位,70% 的员工为研究人员。从来源公司分布来看,40% 的员工来自 OpenAI,20% 来自谷歌的 DeepMind,还有 15% 来自 Scale 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入职的员工大多尚未在 Meta 工作满一个月。据悉,这些员工的年薪可能在 1000 万至 1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7179.6 万至 7.18 亿元人民币)之间,但这一数字尚未得到官方确认。(来源:IT之家)

 

黄仁勋谈中国 AI 市场:不会因英伟达而停止,正在与小米合作

7 月 21 日,据央视新闻报道,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采访中提到,中国 AI 市场的发展不会因英伟达的存在与否而停滞,「如果英伟达不在这里,华为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他高度评价华为是「非凡的科技公司」,在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能力方面「强得令人难以置信」,并称华为已具备推动 AI 发展的所有必要能力。

谈及与华为的关系,黄仁勋坦言双方是竞争对手,但强调「对手不是敌人」。他表示:「世界很大,我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竞争很多年,但我对他们的感情是钦佩、尊重,并且充满竞争意识。」对于华为 AI 芯片能否取代英伟达的问题,他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并指出华为仅用几年时间就能与耕耘 30 年的英伟达相提并论,「这说明了一些问题」。

黄仁勋还透露此次访华期间与小米创始人雷军会面。他回忆道:「从认识雷军的第一天起,就知道他会取得非凡成功。」双方合作始于手机领域,现已扩展至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多个项目。黄仁勋盛赞中国市场「既有活力,又有创新能力卓越的优秀工程师」,认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数量全球领先,消费者市场规模庞大。(来源:IT之家)

 

报道:英伟达 H20 库存有限,且没有复产计划 

7 月 20 日,据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英伟达已告知中国客户,其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H20 人工智能芯片库存有限,并且目前没有计划重启生产。

央视新闻此前报道,黄仁勋透露,美国已批准 H20 芯片销往中国,英伟达还将推出一款名为 RTX Pro 的新显卡。因此,英伟达目前只会履行现有库存所能支持的订单。

生产中断的后果是,即便英伟达希望恢复供应,也将面临巨大的时间成本。据该报道引述黄仁勋本周在北京链博会上的说法,从零开始制造新芯片可能需要九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快速补充 H20 库存几乎不可能。

据媒体援引两位英伟达员工透露,最近几周,公司正在与一些最大型的中国客户沟通,了解他们具体的芯片需求——比如希望购买多少 H20 或未来的 Blackwell 芯片。英伟达还在收集客户对 H20 的反馈意见,以及对下一代产品的改进建议。这些交流将帮助英伟达决定,是否值得继续追加 H20 订单。(来源:华尔街见闻)

 

特朗普政府启动对 SpaceX 合同审查,结果发现与马斯克「脱钩」很难

7 月 20 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 6 月初因马斯克公开批评其政策,威胁终止其公司政府合同,随后启动对 SpaceX 数十亿美元合同的审查,以核查潜在浪费。

但审查发现,特朗普政府难以找到方法减少政府对 SpaceX 依赖,反而凸显了各机构对 SpaceX 先进技术的高度依赖。至少目前,美国政府在许多火箭发射和近地轨道卫星服务上可选择的替代方案有限,这种局面会继续让 SpaceX 以及马斯克本人在太空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审查由美国总务管理局牵头,要求多个机构提交合同评估表,但结论显示缺乏替代方案。SpaceX 总裁肖特维尔近期与白宫会面,而部分合同或继续受审查。此举反印证了政府对 SpaceX 技术的深度依赖,短期内其地位难以撼动。马斯克及 SpaceX 未予置评。(来源:凤凰科技)

SpaceX 星舰基地工伤率达行业 6 倍

7 月 20 日,据媒体报道,马斯克旗下的 SpaceX 公司正以其星舰(Starship)项目的快速进展震惊世界,然而一份最新的员工安全记录却揭示了其背后高昂的人力成本。报告显示,位于德克萨斯州的星舰基地(Starbase)工伤事故率远超行业水平,员工受伤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制造工厂。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5 月份发布的数据,作为 SpaceX 庞大发射和制造中心的星舰基地,其 2024 年的受伤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几乎是同类航天器制造机构平均水平的 6 倍,更是整个航空航天制造业平均值的近 3 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远高于平均值的工伤率并非新现象,自 2019 年以来便一直持续存在,SpaceX 也从那时起开始向联邦监管机构共享该基地的受伤数据。

OSHA 使用「总可记录事故率(TRIR)」这一标准化指标衡量安全记录。2024 年,SpaceX 公司整体 TRIR 飙升至每 100 名工人 4.27 次受伤(基于平均 2690 名员工计算)。仅星舰基地一处,受伤员工因伤无法完全履行正常职责的总天数就高达 3558 天,另有 656 天因伤完全无法工作。值得注意的是,TRIR 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无法区分缝针等轻伤与截肢等重伤。(来源:快科技)

 

中国战队包揽「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亚军

7 月 20 日,据媒体报道,被称为「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的 RoboCup 正在巴西萨尔瓦多举办。

清华大学火神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类人组成人尺寸组决赛中会师,提前锁定冠亚军,实现中国在该组别的首次夺冠。据悉,比赛要求机器人完全自主运行,具备运动控制、视觉识别和多机协作能力。

两支队伍使用的均是中国国产机器人加速进化 T1,采用力控关节技术和 200TOPS 算力的 AI 芯片,能实时调整动作。在类人组小型尺寸组别比赛中,清华大学 TH-MOS 队和德国 Boosted HTWK 队打入决赛,两支队伍使用的均是中国国产机器人加速进化 K1。

此前,从未有中国战队在 RoboCup 类人组夺冠。据介绍,清华团队自 2004 年参赛,历经硬件短缺、算法迭代,2008 年首创「虚拟斜坡法」提升行走稳定性,2014 年逆境夺季军。

马斯克宣布将推出儿童版 AI 应用「Baby Grok」,暂未披露功能细节

7 月 20 日,马斯克通过社交平台 X 宣布,其人工智能公司 xAI 将开发一款专为儿童设计的应用「Baby Grok」。马斯克未透露「Baby Grok」的具体功能细节,仅表示该应用将为儿童提供「友好型内容」。

马斯克于当地时间周一宣布,Grok 付费订阅用户现可试用 AI 聊天机器人新版「虚拟伙伴」(Companions)功能,但也有部分免费用户表示可以访问该功能。Grok 首批上线的虚拟形象包括动漫角色 Ani 和卡通熊猫 Rudy,其中后者还支持「Bad Rudy」模式。

随后,马斯克又在 17 日宣布,Grok 平台上的「男性伙伴」将命名为瓦伦丁(Valentine),该名取自海因莱因的小说《异乡异客》主角,这本书同样也是「Grok」一名的来源——「To Grok something」意味着深刻而富有同理心地理解某事。

目前尚不清楚「Baby Grok」应用是否与刚刚上线 AI 伴侣有关。(来源:IT之家)

 

NVIDIA 为消费者带来 15 亿至 320 亿个参数的推理模型

7 月 20 日,NVIDIA 发布 OpenReasoning-Nemotron,该系列包含四个轻量化推理模型,参数规模分别为 15 亿、70 亿、140 亿和 320 亿,均基于 671 亿参数的 DeepSeek R1 0528 压缩而来。这些模型基于 Qwen-2.5 架构优化,可在普通游戏设备上高效运行,降低了对高性能 GPU 和云端计算的依赖。

NVIDIA 利用 NeMo Skills 流水线生成了 500 万个数学、科学和代码解决方案数据,并通过监督学习微调模型。其中,320 亿参数版本在 AIME24 和 HMMT 竞赛中分别取得 89.2 分和 73.8 分,而 15 亿参数版本也表现稳定。用户可通过 Hugging Face 获取模型,支持强化学习优化和任务定制。

此外,采用 GenSelect 模式(多次迭代筛选最优答案)时,32B 模型在数学和编程基准测试中媲美 OpenAI 的 o3-high 性能。由于未使用强化学习训练,该系列模型为社区提供了清晰的优化起点,尤其适合游戏玩家和本地 AI 爱好者低成本体验先进推理技术。(来源:网易科技)

在 ColdPlay 演唱会抓包「出轨」视频疯传后,美国 IT 公司 CEO 拜伦辞职

7 月 20 日,美国 IT 公司 Astronomer 发布声明称,CEO 安迪·拜伦(Andy Byron)已提交辞呈并经董事会批准。董事会将启动新 CEO 遴选程序,在此期间,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官皮特·德乔伊(Pete DeJoy)继续担任临时 CEO。声明称,「公司领导者被要求须在行为操守和问责方面树立标杆,但最近这一标准未能得到满足。」

此前安迪·拜伦与女同事在英国「酷玩乐队」的演唱会上疑似亲密搂抱的画面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并引发争议。(来源:界面)

Manus 正式回应「撤离中国市场」;李想:理想现金储备 1107 亿;下架大量成人游戏,Steam:支付组织要求

2025年7月20日 08:20

OpenAI 神秘新模型斩获 IMO 2025 金牌,攻克奥数巅峰

OpenAI 的神秘通用推理模型,竟然攻克 IMO 2025 的 5 道难题,成功摘金了?这个消息,让 Greg Brockman 等一众大佬激动转发。也就是说,OpenAI 很可能已经研发出颠覆性的推理技术,彻底告别 CoT。还有一个炸裂消息:GPT-5 也要来了。

近日,全世界的顶尖大模型还在 2025 年的 IMO 赛场上全军覆没,连铜牌的边都没摸到。

然而,OpenAI 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他们用一款全新的「通用推理模型」,成功夺下了 IMO 2025 的金牌!

6 道题,解出 5 道,狂揽 35 分!

这道公认的难题,人类参赛者也只有 6 人可以做出,o3、o4-mini、Gemini 2.5 Pro、Grok-4、DeepSeek-R1 六个大模型也全员零分,即使是 OpenAI 的这个超强模型,也同样折戟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OpenAI 宣布,这个创造了历史的模型,并非传闻中的 GPT-5,而是一个全新的、实验性的模型!(来源:新智元)

回应撤离中国市场原因,Manus 首度披露技术侧经验教训

Manus 近期撤出中国市场、清空国内社交账号内容,全力转战海外市场,官方解释原因主要基于经营效率的调整及国际化布局。

7 月 19 日,Manus 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了一篇长博客,从技术层面深度复盘从创业以来在 Agent(智能体)研发与训练方面的经验教训。季逸超表示,Manus 团队之所以选择「套壳」而非自研大模型,正是基于前一次创业的惨痛教训,决定基于开源或商业大模型做「上下文工程」,构建智能体。然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团队经历了 4 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

通过回溯过去几个月的创业历程,季逸超为智能体赛道创业者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他指出,AI 智能体的未来在于上下文设计,而非单纯比拼模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季逸超的长文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复盘与探讨,但并未对市场关注的裁员、迁址新加坡、撤离中国市场等话题进行直接回应。(来源:证券时报)

 

科技巨头态度迥异:微软倾向于签署欧盟 AI 准则,Meta 直言无法接受

7 月 19 日消息,欧盟主席表示,欧盟可能会签署一项自愿行为准则,旨在帮助企业遵守去年已经生效的《人工智能法案》,但这一准则却引发了美国科技龙头的分歧。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周五向路透社表示,公司很可能会签署该准则,以支持欧盟的人工智能监管机构,并强调与工业界的直接接触。

然而,Meta 则拒绝签署该指导方针。Meta 首席全球事务官乔尔・卡普兰(Joel Kaplan)表示,该准则给模型开发者带来了法律不确定性,其措施也超出了《人工智能法案》的范围。(来源:IT 之家)

 

消息称小米玄戒 O2 及 5G 基带推进中,全终端覆盖实现 O2 芯片首次上车

7 月 19 日消息,博主 @ 智慧皮卡丘 发文,暗示小米正加大投入研发玄戒 O2 芯片及 5G 基带,实现「全终端覆盖」,结合此前爆料,全终端覆盖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人车家」中的汽车,即玄戒 O2 将首次搭载到小米汽车中。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商标网显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 6 月 5 日申请注册「XRING O2」商标,当前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来源:IT 之家)

 

Perplexity 正与智能手机制造商洽谈预装 Comet 浏览器

据报道,Perplexity AI 首席执行官阿拉温德·斯里尼瓦斯 (Aravind Srinivas) 正在与智能手机制造商洽谈,希望在他们的设备上预装 Comet 浏览器。

斯里尼瓦斯希望通过此举利用浏览器粘性,即用户倾向于使用预装浏览器的概念。有助于该公司通过应用 Google 所依赖的相同技术来获得吸引力。

Comet 目前处于测试阶段,并且仅在桌面端提供,但它已将 Perplexity AI 无缝融入到网页浏览体验中。它允许用户通过提问甚至发出命令来与个人数据进行交互。(来源:cnBeta)

特朗普签署稳定币法案,加密货币行业取得重大胜利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首部有关稳定币监管的联邦法案,称其为「巩固美国在全球金融与加密技术领域主导地位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字资产行业,这也是一场重大胜利。

「《GENIUS 法案》建立了一套清晰而简洁的监管框架,将释放美元稳定币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特朗普周五在白宫签署仪式上表示。「这也许将成为自互联网诞生以来,金融技术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理想汽车现金储备达 1107 亿元,自建高速超充站数量居车企首位

7 月 20 日消息,理想汽车 CEO 李想昨日发文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理想汽车现金储备达到 1107 亿元。

他透露,理想的「九纵九横高速超充网络」,平均 152 公里就有一座理想超充站。理想汽车目前是车企中自建高速超充站数量的第一名,还将持续建站。

他还表示,持续健康的企业财务状况,是理想能成为「基建狂魔」的必要因素之一。使用理想 5C 超充桩为理想 i8 充电,10 分钟 500 公里。(来源:IT 之家)

 

高德地图开放平台「世界地图服务」全新上线:覆盖 200+ 国家和地区,海内外无缝切换

高德地图近日宣布,高德地图开放平台世界地图服务全新上线,200+ 国家和地区全覆盖。海内外无缝切换,全面满足出境导航、来华指引、企业出海等跨境场景需求,适配多语言。

据介绍,该地图数据覆盖全球 200 + 国家和地区,提供全球地图、搜索、定位和导航服务。GPS 定位 + 北斗 + 基站 + WiFi 的混合定位,为用户提供精确定位服务。覆盖海外超过 1.2 亿的 POI 数据,提供全球 200 + 个国家 / 地区坐标和结构化地址互相转换服务,支持 56 种语言。(来源:IT 之家)

 

V 社回应「Steam 悄悄下架大批极端成人游戏」,系支付渠道 / 卡组织要求

7 月 19 日消息,Steam 平台近日在未有明确公告的情况下,在平台大规模下架了数百款极端成人题材游戏,引起用户争议。

目前 V 社已对外媒 GamingOnLinux 进行回应,表示相应情况系支付渠道 / 卡组织要求:

我们近日接到通知,Steam 平台上的部分游戏可能违反了我们的支付服务商及其所关联的银行卡网络与银行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些游戏下架,停止在 Steam 商店中销售。

此举是出于对平台整体支付功能的保护,一旦平台支付方式被限制,可能会影响所有用户购买其他游戏及内容的能力。

我们已直接通知这些游戏的开发者,并为其提供应用发布额度(App Credit)。如果他们未来希望在 Steam 上发布其他游戏,可继续使用这一额度进行分发。(来源:IT 之家)

全新小鹏 P7 紫色款实车曝光,今年三季度发布

 7 月 19 日消息,博主 @SugarDesign 今日在社交平台分享全新小鹏 P7 紫色款实车照片,此前该车的外观已经公布,将于三季度发布。

小鹏全新 P7 定位科技时尚豪华轿跑,号称「经历五年的打磨,我们继续以「原创」交出答卷」。何小鹏表示:「全新的小鹏 P7 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情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我们的中外设计团队用非凡的想象力,原创的时尚美学设计语言,打破枯燥相似的设计思维,引领新的潮流。」

申报信息显示,该车长 5017mm,宽 1970mm,高 1427mm,轴距 3008mm,采用承载式车身。

新车提供两种不同动力,单电机车型最大功率 270kW,双电机车型两台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167kW 和 270kW,电池来自亿纬锂能或中创新航。(来源:IT 之家)

 

停产 13 年后「重生」:乐凯 C200 彩色胶卷发售,每卷 52 元

7 月 19 日消息,据新华社今日报道,7 月 17 日上午 10 点,停产 13 年的乐凯彩色胶卷在第 26 届上海国际摄影器材和数码影像展览会上正式发售,承载几代国人记忆的经典产品将重返市场。其测试装日前已在河北保定的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复产下线。

据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焱介绍,乐凯胶片与有关高校通过 18 个月的联合技术攻关,让新的乐凯 C200 彩色胶卷不仅实现化学品材料国产化,更在纳米涂层、环保显影等关键技术性能上取得突破。

据悉,此次发售的乐凯 C200 彩色胶卷延续了经典红盒白标设计,每卷 36 张,展会现场售价为 52 元 / 卷,两卷 99 元,定位经济实惠的入门级产品。(来源:IT 之家)

达美航空推行 AI 定价策略,目标为每个乘客量身定制「最愿意掏钱」的票价

据《财富》杂志 16 日报道,达美航空正在推进一项由 AI 驱动的动态票价策略,目标是为每位乘客量身定制其「最愿意掏钱」的机票价格。

继去年的小范围测试结果取得成功后,该公司目前计划全面取代传统固定票价模式。

豪恩斯坦将这套 AI 票价系统称作「对整个定价机制的重构」,而其部署也将是一个跨年度、分阶段的过程。不过他也承认,如果缺乏足够的管控,AI 定价机制可能带来严重风险。

达美的这套系统由旅游科技公司 Fetcherr 提供,其相当于一个全天候的「超级分析师」,可以实时为每位用户、每个航班、每个时段制定专属票价。

事实上,航空公司因预订时间、购票平台、甚至用户使用的浏览器等因素向不同乘客收取不同票价的做法已经行之有年。

达美也早已如此操作,而 AI 技术则将大幅提升这一策略的精准度和效益。

不过,达美曾因价格差异化策略引发争议。目前外界尚不清楚 AI 如何分析乘客资料并决定票价,但隐私团体已对此表示担忧。(来源:IT 之家)

 

美团、京东、饿了么被监管约谈;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NBA 巨星乔丹豪宅上线爱彼迎

2025年7月19日 08:37

饿了么、美团、京东被约谈,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外卖平台企业理性竞争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来源:央视新闻)

消息称 Meta 又从苹果挖来两名 AI 研究人员

据知情人士称,Meta 平台已聘请苹果人工智能研究人员 Mark Lee 和 Tom Gunter 加入其超级智能实验室团队。据了解,Lee 在最近几天离开苹果后已开始在 Meta 工作,而 Gunter 将在不久的将来开始在 Meta 工作。在此之前,Meta 已将前苹果 AI 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纳入麾下,据了解向其提供了价值 2 亿美元的薪酬包。(来源:新浪财经)

 

小米深圳总部大厦启用,卢伟冰等高管与员工一起喝小米粥

7 月 18 日下午消息,小米宣布,小米深圳总部大厦启用。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总办主任刘伟等高管出席了仪式。这是继北京、武汉、南京之后,小米在全国的第四个区域总部。

据悉,卢伟冰等高管还与现场小米员工齐饮小米粥,这一环节也是对小米创业初期十人同饮小米粥的致敬。(来源:新浪科技)

网传比亚迪将赞助中国足协中国之队,金额约 5 年 7500 万元

7 月 18 日晚间消息,据报道,比亚迪将与中国足协签约五年,成为中国足协中国之队官方合作伙伴。如无意外,他们接下来每年会为中国之队提供约 1500 万元赞助,既为中国男足冲击下一届世界杯助力,同时也将为男女足各级别国字号队伍发展提供保障。

对此,有媒体向比亚迪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公司暂无回应。据悉,中国之队 2025 年高级合作伙伴商务权益对外的报价为每年 3000 万元,官方合作伙伴每年 1500 万元。(来源:新浪科技)

 

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王兴兴控制 34.76% 股权

7 月 18 日晚间消息,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根据辅导备案报告,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其直接持有公司 23.8216% 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 10.9414% 股权,合计控制公司 34.7630% 股权。(来源:新京报)

 

理想 i8 发布会地址与小米 YU7 相同,李想:向小米 YU7 致敬

7 月 18 日下午消息,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微博发文称,理想 i8,7 月 29 日发布会地址确定:首都国际会议中心。向小米 YU7「致敬」,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开发布会。

他提到,接下来还有三个事要确定:1. 要不要讲 3 小时,大家意见还不太一致,包括内部。2. 要不要多讲讲背后的故事,看了大家最近对理想 i8 的讨论,感觉有必要。3. 要不要多讲讲情绪相关的内容?情绪也是用户价值之一。(来源:新浪科技)

大疆 Osmo 360 全景相机包装盒曝光:确认 1 英寸传感器,759 澳元

7 月 18 日消息,据 Quadro News 今日爆料,大疆全景相机 Osmo 360 包装盒曝光。

爆料照片显示,大疆 Osmo 360 海外单机售价为 759 澳元(约合 3530 元人民币),套机为 989 澳元(约合 4600 元人民币),规格也与之前流出的信息一致:分辨率:8K (UHD),传感器:1 英寸 CMOS镜头:f/1.9 光圈,像素:1.2 亿,视频规格:4K / 120fps、5K / 60fps、8K / 30fps,高帧率沉浸式全景视频:6K / 60fps,10-Bit D-Log M。

Osmo 360 的宣传照片也被曝光,其搭配官方电池延长杆(Battery Extension Bar)后,拍摄 8K@30FPS 视频最长可达 180 分钟。(来源:IT 之家)

 

2026 插混 V8 款奥迪 RS6 Avant 旅行车纽北测试视频曝光:动力有望破 700 马力

7 月 18 日消息,汽车媒体 HotCar 发布博文,分享了一段抓拍自纽北赛道的视频,展示了插电混动 V8 引擎版 2026 款奥迪 RS6 Avant 旅行车。

奥迪 RS6 将于 2026 年迎来第五代车型,并首次实现全面电气化,提供插混 V8 和纯电动两个版本,将对标宝马 i5 M60 电动版和插混版 M5,成为历代 RS6 中性能最强的一代。

动力方面,2026 款奥迪 RS6 Avant 旅行车将继续搭载由保时捷开发的双涡轮增压 4.0 升 V8 发动机,并升级为插混动力以符合欧 7 排放标准。

该系统将配备变速箱集成电机和锂离子电池,这一方案已在多款保时捷和宾利车型中应用,新系统的动力将超过现款 RS6 的 621 马力与 850N・m,可能会超过 700 马力。(来源:IT 之家)

NBA 巨星迈克尔·乔丹豪宅正式上线爱彼迎平台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曾在芝加哥拥有一座占地近 3 万平方米的豪宅庄园,而现在该房产已经在爱彼迎上架,成为高端旅行者的度假选择之一。

7 月开始,这座名为冠军角(Champions Point)的庄园就在爱彼迎平台上架。据了解,目前此豪宅由房东 John Cooper 面向全球球迷开放预订。Cooper 在去年年底以 95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冠军角。今年春天,Cooper 曾经将该房源出租,一个月的租金为 23 万美元。

爱彼迎平台显示,12 人入住 21 晚的房源价格接近 33 万美元,而该房源的最低预定要求为 7 晚。房客须签署免责协议与保密协议,并缴纳 25,000 美元押金,不得举办派对或携带宠物。(来源:财联社)

OpenAI 组织内部,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2025年7月18日 15:13

作为这一波大模型浪潮中最成功的创业公司,OpenAI 一直备受关注,数亿人使用 ChatGPT, 但是这家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一直保持神秘

近日,一位刚刚从 OpenAI 离职三周的工程师,写下了他过去一年在这家全球最受关注 AI 公司的所见所感。

他叫 Calvin,2024 年 5 月加入 OpenAI,今年 6 月底离职。Calvin 的离职,并不是因为任何纠纷或理念不合。他在文中坦言,自己更适合构建从 0 到 1 的系统,而不是在 3000 名员工中做一个螺丝钉。

在这篇名为《Reflections on OpenAI(在 OpenAI 的所思所感)》(点击文章最后左下角 阅读原文 可阅读)的文章中,他并不打算揭露什么惊天内幕,而是以一种近似私人备忘录的方式,记录了他作为技术人、产品人、创业者和父亲的交叠视角下,他在 OpenAI 的一线观察。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没有任何商业机密,只有我对历史上最迷人的组织之一,在当下飞速迭代时期的所思所感。」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一窥 OpenAI 内部的运作规律。

01

OpenAI 的文化:

既混乱又高效,既集中又分散

在 OpenAI 工作的一年里,Calvin 对这个组织的文化有了非常立体的理解。 他加入的时候公司大约有 1000 人,一年之后员工已经增长到超过 3000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已经算得上「老员工」了。

OpenAI 的极速扩张也带来了典型的大公司问题:组织结构剧烈变化、沟通成本上升、团队间协作方式多样化。

Calvin 观察到,不同的团队文化之间差异巨大,有的像创业公司一样日夜冲刺,有的则像传统企业那样遵循流程推进。Calvin 本人所在的 Codex 团队更偏前者:节奏极快,方向灵活,什么事情都是「先做再说」。

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 OpenAI 整个公司所有的事项,都放在了 Slack 上 。包括且不限于内部交流,包括项目协调、技术问题讨论、领导层的实时对话……Calvin 入职一年多,工作邮件不超过 10 封。

协作软件 Slack|图源:Slack

Calvin 还观察到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OpenAI 非常依赖工程师和研究者「从下到上」推动项目

「好主意可以来自任何地方,进展不是规划的,而是迭代的。」Calvin 写道。

得益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OpenAI 也非常任人唯贤。从公司发展史上看,OpenAI 领导班子的晋升主要就基于谁有「能提出好主意」的能力,并且能把想法落地。

「最好的想法在 OpenAI 确实会获胜。」

OpenAI 的公司文化还鲜明地「 偏爱行动(action-bias) 」:你可以直接行动让想法落地,不必等上层批准。

Codex 负责人 Andrey 就曾告诉 Calvin,OpenAI 的研究员应该被看作「自己的小执行官(mini-executive)」,大家各做各的方向,看看最后跑出来什么成果。

OpenAI 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根据新信息及时调整策略」的理念,Calvin 指出,哪怕公司规模已非常庞大,依然保留了这种快速转向的能力。

一旦 OpenAI 决定要推进某个方向,通常就是全力投入、毫不含糊。他还轻轻拉踩了 Google,认为相比 OpenAI,Google 显得迟缓许多。

Calvin 评价 OpenAI 是他见过最「雄心勃勃」的公司之一。 哪怕已经拥有全球最成功的消费级 AI 应用,它依然在同时推进十几个方向:API、基础研究、硬件、代码智能体、图像生成,还有一些尚未公开的项目

不同团队之间的协作也非常灵活。Codex 推出前,他们急需几位经验丰富的 ChatGPT 工程师支援,和对方团队聊了一次,第二天就有两位高手直接加入,没有层层审批,也不等季度规划,人才来了「即插即用」。

OpenAI 领导层也出奇活跃,高层几乎每天都在 Slack 上露面,直接参与群聊讨论,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管理者。

这种内部开放,对应的则是对外的保守

刚入职最让 Calvin 震惊的是,OpenAI 所处的「聚光灯中心」。当时的 OpenAI 是媒体报道、政策讨论、公众争议的中心,很多新闻他在公司内部都还没听说,就已经被媒体抢先爆出来。

因此,为了避免信息外泄,公司内部的保密机制异常严格。Calvin 在任职期间,几乎无法跟外人谈论自己具体在做什么。公司的 Slack 上有多个权限分级的分组,不同级别的员工能看到的信息差别很大。像是公司的财务数据、收入、GPU 成本等核心数字,都受到严密保护。

尽管外界经常用「神秘」「封闭」形容 OpenAI,但 Calvin 更愿意将这种状态理解为一种对责任的回应。

这种回应塑造了 OpenAI 内部严肃和紧绷的气息:一方面,团队在追求 AGI,最终目标可能会影响全人类;另一方面,产品已经被数亿用户用来获取医学建议、心理支持、甚至学习和工作协助。

与此同时,OpenAI 还在当下最火热的行业里,与 Google、Meta、Anthropic 等大公司竞争。作为行业领头羊,OpenAI 还要面对媒体的审视,还要小心翼翼地把握人类对 AI 开发和掌握的边界。

对此等压力,Calvin 表示自己在公司内部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力做「对的事情」。但大众也别把 OpenAI 想象成一个统一的意志体。

他认为 OpenAI 更像是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美国研究出原子弹的实验室)的现代版本

原本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边缘地带探索前沿技术,结果一不小心孵化出了史上最火的消费级应用 ChatGPT。此后,公司又逐渐拓展为一个同时面向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庞然大物,并且大众尚不可知研究成果时好时坏。

去年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中呈现的 Los Alamos 实验室|图源:奥本海默

在 AI 安全问题上,Calvin 的观察是:OpenAI 比许多人想象中更认真。

他看到有不少团队专门负责构建安全系统,聚焦的也多是现实风险,比如仇恨言论、滥用内容、政治操控、生物武器设计等等。遗憾的是,多数成果未对外发表,Calvin 觉得 OpenAI 在这方面可以更透明一些。

「不统一的意志体」还体现在不同部门和员工对 OpenAI 的理解也完全不同。有些人仍然把它当作一个「为公益而设立的研究实验室」,而另一些人则更多地从商业、产品或政策角度出发。

但无论如何,Calvin 最欣赏的一点,是公司在「AI 红利的分配」上说到做到。 最先进的模型从不会只留给企业级大客户,任何普通用户都能免费使用 ChatGPT 。大多数模型的 API 也对开发者开放。

在 Calvin 看来,OpenAI 的文化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既高度去中心化、强调个人驱动,又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异常克制和谨慎;既像一家科研机构,鼓励想法和理论思考,又像创业公司,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和执行力。

这种文化,塑造了 OpenAI 的产品形态,也决定了它的代码长什么样。

02

技术的细节

在技术架构层面,Calvin 透露 OpenAI 的核心代码托管在一个巨大的 monorepo 中,主要以 Python 为主 。近年来,Rust 服务的比重逐渐增加,此外也有一些 Golang 项目,通常用于处理诸如网络代理这类系统级任务。

这个庞杂的代码库带来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风格极不统一。在这里你既会看到由 Google 十年老兵写出的、面向大规模系统设计的库,也会碰到刚刚入职的博士生丢进来的临时 Jupyter 笔记本。

基础设施方面,OpenAI 的一切都跑在 Azure 上,此外,OpenAI 很少依赖 Azure 的自动伸缩服务或 IAM 权限系统。

相反,公司对自研系统的偏好非常强烈。 能自己写的,尽量自己写

人员背景方面,Calvin 观察到一个显著趋势:工程团队中有不少成员来自 Meta,尤其是 Meta 和 Instagram 的基础架构部门。

这也让 OpenAI 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早期的 Meta:一款现象级的消费级应用、配套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中、团队渴望快速迭代。

OpenAI 在今年 5 月推出的 AI 编程工具 Codex|图片来源:OpenAI

另一个非常核心的架构特征是:「 Chat 架构深入骨髓 」。

自从 ChatGPT 爆红以来,大量代码围绕「聊天消息」与「对话」这两个概念进行组织,这些设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原语(primitives,不能分解为更小语言单位的基本编程元素)。Calvin 提醒说:如果在开发中忽视这些设计,后果可能很麻烦。

决策架构的过程也体现了 OpenAI 一贯的「行动偏好」:谁做,谁决定架构。这里没有架构委员会,也不太讲「自上而下」的计划,多数技术方案是哪个团队想做、就直接开干。

结果代码库里常常会出现多个「重复造轮子」的场景,光是排队系统、Agent 运行框架,Calvin 至少看到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造出类似的结果。

这种快速增长也不是没有代价。有些系统因此变得混乱,所以就算是最顶级的 AI 公司,在快速扩张时也会踩到最常见的工程坑。

在技术架构的框架之上,Calvin 最重要的项目,是参与 Codex 的落地与发布。在他离职前的最后三个月里,Codex 的冲刺毫无疑问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一大高光。

时间回到 2024 年 11 月,那时 OpenAI 正式定下了一个 2025 年的产品目标:推出一款 coding agent。到 2025 年 2 月,内部已经出现了一些使用模型进行编程任务的工具,效果相当不错。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 agent 工具问世后, OpenAI 内部感受到了外部压力,团队进入一种几近狂奔的节奏。从第一行代码写下到产品上线,只用了 7 周时间

这是 Calvin 回忆,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凌晨五点半被刚出生的孩子叫醒,七点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周末也不例外。

整个团队拼尽全力,Calvin 说得直接:「这家公司,还有那股冲劲儿。」

而在七周时间里,他们 8 位资深工程师,4 位研究员,2 位设计师,2 位市场与销售成员,以及 1 位产品经理,共同打造出了一个可发布,可上线,可直接使用的 AI 编程 Agent。

Codex 核心团队|图源:@calvinfo

发布前夜,五个人熬到凌晨四点部署主服务,紧接着清晨八点又准时回到办公室,准备直播和公告上线。当时功能开关一打开,流量瞬间涌入。

Calvin 说,他从没见过一个产品仅仅是出现在 ChatGPT 左侧边栏,就能瞬间引发如此大量的用量,他称「这就是 ChatGPT 的力量。」

03

从怀疑到收获

在回顾这一年时,Calvin 承认,最初加入 OpenAI 时他其实是犹豫的。他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进入这样一家 AI 巨头,甚至为了预留退路,他在刚加入时对外保持了相当低调。

但他也为自己设下了三个在 OpenAI 想完成的目标:一是建立对模型训练与能力边界的直觉;二是和一群优秀的人共事并从中学习;三是发布一个真正打动人的产品。

现在回看,这一年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之一。他说,很难想象还有哪里能学到这么多。

本文作者 Calvin French-Owen|图片来源:X

这段经历也刷新了他对「大品牌」的理解。在参与 Codex 时他意识到, OpenAI 所有的产品设计几乎都是围绕「Pro 用户」展开的,哪怕是面向开发者的 Codex,也主要以个人用户为导向,而非团队

这对来自 B2B 世界的他来说完全是另一种思维方式:ToC 的开关一旦打开,流量立刻涌入,不像 ToB 的传统企业产品,还需要漫长的客户开发周期。

他也第一次站在一线,了解大模型是如何训练的。实验不只是算法问题,调数据、盯指标、调边缘案例,样样都得自己动手。而到了大规模训练时,每一次都像一场不可预知的系统挑战。

对其他创业者来说,他也给出两点建议:如果你感到自己创业的项目停滞不前,不妨认真考虑两个方向:要么更激进地出击、增加试错次数;要么加入顶级实验室,去亲眼见证未来是怎么被构建的。

在他看来,通向 AGI 的竞赛已经进入三国演义: 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 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技术与文化路径:消费产品、企业服务、工程硬核

Calvin 相信,进入其中任何一家,都会是一段眼界大开的经历,正如过去一年他的亲身经历。

美团正式推骑手养老保险,不限时长;中国「豪车税」标准降至 90 万;OpenAI 推出 Agent 功能

2025年7月18日 08:17

OpenAI 发布自己的 Agent 模式

7 月 18 日凌晨,Sam Altman 和四位 OpenAI 研究员在直播中介绍了 OpenAI 即将推出的 Agent 模式。

在 Agent 模式下,你可以直接对 ChatGPT 提要求。在演示中,一个复杂任务大概需要 10 分钟完成。ChatGPT 可以在虚拟环境里可以调用文本浏览器、可视化浏览器和终端。而基于终端,还可以进一步调用云服务 API、图片生成器,运行代码等。

这次 OpenAI 不再 Pro 用户优先,Plus、Team 用户也将能很快上手,每月可用 40 次。量大,管饱。(来源:极客公园)

网传王传福现身小米汽车工厂,雷军陪同

7月17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小米汽车工厂,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和比亚迪 CEO 王传福会面。

视频中雷军身后穿短袖的男士被部分博主指认为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有博主表示,胡峥楠此前曾在比亚迪工作,且雷军涉及造车事务时常带其同行。

小米和比亚迪此前存在密切合作,比亚迪电子是小米手机的重要供应商。雷军曾在 2024 北京车展上表示,比亚迪是小米手机多年来的关键合作伙伴,如今双方在汽车领域继续合作。

王传福曾在 2021 年表示,比亚迪支持并愿与小米在汽车业务上展开合作。(来源:DoNews)

 

美团正式在全国范围上线骑手养老保险补贴

7 月 17 日,美团官方宣布,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即日起将正式在全国范围内上线养老保险补贴。

该方案将与试点保持一致。只要骑手在过去 6 个月内有 3 个月收入达到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就将自动获得养老保险补贴资格。

美团表示,将继续坚持「不限骑手类型」「不限跑单时长」,同时,骑手可以自由选择缴纳地点。不管在工作地还是老家缴社保,美团都予以支持。补贴将不设人数上限,满足条件的骑手均可申领。(来源:IT 之家)

 

Uber 投资 3 亿美元,计划明年推出 Robotaxi

据路透社周四晚间报道,Uber 宣布将向电动车制造商 Lucid 投资 3 亿美元,作为双方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的一部分。根据协议,首批服务将于明年下半年在美国一座主要城市上线。

Uber、Lucid 和 Nuro 在联合声明中表示,自 2026 年起的六年内,Uber 将采购并部署超过 2 万辆 Lucid Gravity SUV,这些车辆将搭载初创公司 Nuro 提供的自动驾驶技术。

Uber 此举标志着其重返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2020 年,Uber 曾全面撤出自动驾驶业务,转而与包括 Waymo 和 Aurora 在内的多家技术公司合作。此次与 Lucid 的合作,是继 4 月 Uber 与大众签署协议之后的又一重要进展。届时,大众将向 Uber 提供 ID.Buzz 电动车,用于明年在洛杉矶的商业化试运营。(来源:IT 之家)

 

台积电第二季度利润激增超 60%,创历史新高

7 月 17 日,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台积电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利润增长 60.7%,创历史新高,并实现连续六个季度的利润增长。目前,台积电在美股市值约 1.23 万亿美元,已经跻身全球前十。

台积电称,截至 6 月 30 日的季度中,台积电的净利润 3983 亿新台币(约合 135.3 亿美元)。此前,台积电公布第二季度营收增长达 38.6%。

研究公司 IDC 集团副总裁马里奥·莫拉莱斯(Mario Morales)在一份报告中预测,由于人工智能相关需求持续增长,晶圆代工行业今年的整体收入可能达到 17% 至 18%,而台积电凭借市场领先地位,销售额很可能增长近 30%。

分析师认为,随着 H20 恢复对华供应,也将推动台积电的订单增长;同时,英伟达对下一代旗舰 AI 芯片的研发投入也将推动对芯片上游设备供应链的需求。(来源:第一财经)

Anthropic 估值已超 1000 亿美元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OpenAI 的主要竞争对手 Anthropic 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部分投资者正考虑以超过 1000 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新一轮投资,这一潜在估值较 Anthropic 在四个月前宣布融资时的 580 亿美元估值几乎翻了一番。

推动投资者信心的核心是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据公司向部分投资者披露的数据,Anthropic 的年化收入在今年上半年增长了四倍,已超过 40 亿美元。这一增长势头表明,尽管整个行业仍在巨额投入,但头部 AI 公司已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来源:cnBeta)

 

适应市场,超豪华车征税标准下调至90万元

7月17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迎来重大调整,新规将于2025年7月20日起正式施行。

新政明确,超豪华小汽车的界定标准从此前的每辆零售价格130万元(不含增值税)大幅下调至90万元。

这一价格线上的各类乘用车和中轻型商用客车,无论其驱动方式是传统的燃油发动机,还是代表未来的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均被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来源:动点科技)

 

生成式 AI 大举进军游戏开发行业,Steam 上架作品中使用量激增 8 倍

据外媒 VGC 报道,今年以来,Steam 上披露使用生成式 AI 的游戏数量激增了 800%。

根据 Totally Human 对 Steam 游戏的分析,目前已有近 8000 款游戏说明使用了生成式 AI,而一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 1000 款。这些游戏占 Steam 总游戏库的 7%,也占 2025 年已上线游戏总数的五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Steam 要求开发过程中使用生成式 AI 的游戏进行披露,但这一机制属自愿性质,因此实际使用相关技术的游戏可能远超 8000 款。(来源:IT 之家)

 

文远知行在新加坡开启自动驾驶小巴纯无人运营

7 月 17 日,文远知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小巴 Robobus 在新加坡 RWS 圣淘沙名胜世界开启纯无人运营,成为东南亚首款实现「车内无安全员」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

文远知行表示,这一突破标志着文远知行在新加坡的技术验证和落地运营迈入新阶段。2024 年 6 月至今,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小巴已在新加坡 RWS 圣淘沙名胜世界累计安全运送数万名乘客,高效完成数千次自动驾驶接驳服务。在正式获得纯无人运营许可前,文远小巴已作为新加坡国内首款无方向盘、无刹车和油门踏板的自动驾驶车型,在公开道路上进行常态化运营。

在此基础上,经过严苛的远程运营测试、道路实测以及安全评估,文远知行最终获得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批准,正式向公众推出纯无人自动驾驶接驳服务。(来源:IT之家)

传音推出三折叠概念手机

据外媒 Android Headline 报道,传音 TECNO 推出了三折概念机 PHANTOM Ultimate G Fold Concept,并宣称这款产品是目前全球最薄的三折手机。

该机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仅为 11.49mm,展开后仅为 3.49mm。该机采用向内折叠设计,并配备双铰链结构,实现无缝折叠,提升整体耐用性。

该产品采用向内折叠方案,因此具备两块屏幕。机身内部搭载了一套特别设计的双铰链系统,包含一个小型水滴铰链和一个主铰链。完全展开后,呈现一块 9.94 英寸的大屏幕。TECNO 表示,这块屏幕的折痕控制得很轻微,能让手机从口袋中的便携设备变身为一台近 10 英寸的平板。

目前 TECNO 尚未公布完整的配置,仅知悉该机将搭载「高性能」芯片组和灵活的三摄系统,电池容量则超过 5000 毫安时。(来源:IT 之家)

 

小牛电动 NXT/FXT Ultra 2025 发布:首发价 11999 元

7 月 17 日消息,小牛电动今晚发布了两款旗舰新品——NXT Ultra 2025 和 FXT Ultra 2025,首发价均为 11999 元。

NXT Ultra 2025 搭载 400W 电机,配有新能安 48V 30Ah 锂电池,标称续航 105km。该车还配有前后减震、前后碟刹、双通道 ABS、毫米波雷达、胎压监测,以及 5 英寸 TFT 仪表屏,支持全屏导航。

FXT Ultra 2025 同样搭载 400W 电机,配有新能安 48V 30Ah 锂电池,标称续航 105km,车身采用了更加硬朗的造型。

该车配有前后减震、前后碟刹、双通道 ABS、毫米波雷达、胎压监测,以及 5 英寸 TFT 仪表屏,支持全屏导航,整体配置和 NXT Ultra 2025 基本相同。(来源:IT 之家)

 

15.98 万元起,捷豹 XEL 90 周年典藏版推限时优惠

7 月 17 日起,捷豹 XEL 推出 90 周年典藏版限时优惠,15.98 万元起售。该车型定位为中型轿车,搭载 2.0T 发动机,此前新车指导售价为 33.46 万元。

捷豹 XEL 90 周年典藏版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现款捷豹 XEL 的风格,前脸配备黑色网格造型前格栅,并新增专属标识及 90 周年典藏标牌,彰显其独特身份。

车身尺寸方面,捷豹 XEL 90 周年典藏版与在售车型保持一致。动力配置上,捷豹 XEL 90 周年典藏版搭载 2.0 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250 马力,最大扭矩为 365 牛・米,传动系统匹配 8 挡手自一体变速箱。(来源:IT 之家)

「AI女友」后,马斯克预告 Grok 将推出「AI 男友」

Grok 刚推出名为 Ani 的 AI「女友」几天后,马斯克又开始预告为女性用户量身打造的「AI 男友」。IT 之家从马斯克的推文获悉,这个角色设定忧郁、黑发,其性格灵感源自《暮光之城》的爱德华·卡伦和《五十度灰》的克里斯蒂安·格雷。

与 Ani 那种「死心塌地爱着你」的甜美人设相比,新角色走的预计会是深沉、冷酷路线。不过据 The Verge 今日报道,卡伦与格雷虽是浪漫小说和情欲文学中的代表人物,却也因「跟踪狂」「情感操控」「过度监控」等行为广受诟病。

这款「AI 男友」目前仍在打磨阶段,等正式上线,马斯克和 xAI 可能会让他更符合「老公系」审美。(来源:IT 之家)

刚刚,OpenAI 发布了自己的 Agent模式,Manus Style

2025年7月18日 04:21
作者|Li Yuan
一个共识是,AI 今年的大主题,是 Agent。
如果说过去我们习惯了 AI 的「动嘴」,那么接下来,就是 AI「动手」的时代。毕竟,既然 AI 已经能听懂、又足够聪明,那为什么不能直接把事儿干完?
2025 年下半场刚开局,一直在定义 AI 的 OpenAI,突然端出了他们的 Agent 答卷。不过有趣的是,乍一看,它和几个月前爆火的 Manus 模式,惊人地相似。
7 月 18 日凌晨,Sam Altman 和四位 OpenAI 研究员在直播中介绍了 OpenAI 即将推出的 Agent 模式。
简单来说,在 Agent 模式下,你可以直接对 ChatGPT 提要求:婚礼缺双鞋,去电商平台帮我买了;或者,给我设计个宠物周边,直接下单打印;查找信息,直接生成 PPT。然后,ChatGPT 会自己打开虚拟机,一步步操作。
在演示中,一个复杂任务大概需要 10 分钟完成。但从结果看,完成度很高。ChatGPT 可以在虚拟环境里可以调用文本浏览器、可视化浏览器和终端。而基于终端,还可以进一步调用云服务 API、图片生成器,运行代码等。
更关键的,这次 OpenAI 不再 Pro 用户优先,Plus、Team 用户也将能很快上手,每月可用 40 次。量大,管饱。
Sam Altman 用他标志性的真诚眼神,对着屏幕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范式。就像我们学会上网,最后也学会了甄别诈骗信息一样,现在,整个社会需要学习如何与 Agent 安全地交互和共存。
 

01

Agent 模式能干什么?
直接观看 OpenAI 的 Agent 模式演示,会发现其直观体验与几个月前爆火的 Manus 高度相似。
在用户提出需求之后,都会自动开启一个虚拟机,开始自动执行一些任务,执行过程中,Agent 会反复请求用户确认,并允许随时手动接管。同时,用户也能在任务中途植入新需求,进行实时交互。
而在 OpenAI 的介绍中,Agent 模式可以调用三种工具:文本浏览器、可视化浏览器和终端。模型可以自主选择切换各种工具。
这种工具组合的设计颇为精巧:文本浏览器负责大量浏览文字,搜寻信息,而可视化浏览器则负责定位到信息之后直接模拟一些键鼠交互,或者用来读取图像信息。
而终端,则可以运行代码,生成包括 PPT、Excel 在内的文件,和调用一些云端 API。
在 OpenAI 提供的第一个演示里,研究员提出要规划参加另一个朋友婚礼的事宜,要挑选一套符合着装要求的礼服(考虑场地、天气、中高档价位)预订酒店,同时提供礼物建议。
研究员首先在 ChatGPT 里切换到 Agent 模式,把上述需求发过去。Agent 启动虚拟电脑、加载环境(大约几秒)。
然后 ChatGPT 先试用文本浏览器打开了用户给的网页,搜索婚礼信息、着装要求、天气等。发现需要进一步确认婚礼日期时,模型也提出了澄清请求,但用户选择让它自己继续推理。
在找到了天气、场地信息后,AI 开始推荐合适的礼服,并切换到可视化浏览器检查礼服效果。完成任务后,继续搜索酒店和礼物。
可以看到,最后给出的婚礼出行建议报告非常长而详细,涵盖了服装、酒店、礼物。甚至附上了非常多的链接,在酒店是否有空位的索引上,还附上了在线预订网站的截图。
而完成这样的一份报告,AI 只花了十分钟。相比于我们熟悉的一问一答看起来时间是长了很多,但是相比于实际的工作量,AI 看起来还是要比人的效率高太多了。
如果说这个演示还是更加体现其研究能力,另一个演示则直接展示了其动手能力。
研究员要求给团队的吉祥物(是一只可爱的狗狗,昵称 Bernie)做出一批笔记本贴纸,并下单 500 张。
Agent 直接利用终端功能,调用了图像生成工具(Image Gen API)来生成一张动漫风格的狗狗插画,作为贴纸的设计图案。
接着,Agent 打开浏览器访问 Sticker Mule 网站,把设计好的图上传到网站,填写了贴纸数量、尺寸等,并把商品加入购物车。
最后它主动向用户确认,是否要用这张插画?是否继续下单?是否需要用户自己输入信用卡付款,还是让它继续完成?
任务停留在让用户接管输入信用卡,花了 7 分钟。
同样的能力,Agent 还自己连接 Google Drive API(类似于国内的网盘),读取文件之后生成了一份 PPT。
查询了赛季日程,生成了一个详细的旅行电子表格 + 带标注地图的旅行攻略。这个任务比较复杂,Agent 大约花了 25 分钟完成。
 

02

轻描淡写:AI 能力又进步了
 
OpenAI 此次推出的新 Agent 模式,实际上并不是一项全新的创新,而是由 OpenAI 上半年推出的两样工具组合而成:Operator 和 Deep Research。
Operator 是原本只开放给了 Pro 用户的浏览器 Agent 工具,能够分析图形操作界面,并做出一定的操作。
而 Deep Research,则是一个深入研究的分析工具,可以阅读大量的网页,直接生成一份调研报告。
OpenAI 表示,在两样工具分别推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用户用 Operator 写的提示词其实更像 Deep Research 的任务,比如「计划一次旅行并预订」。而 Deep Research 用户高度呼吁增加「登录网站、访问受保护资源」的能力,其实是 Operator 早就能做的。于是团队决定将两个产品融合起来。
这和刚刚离职的 OpenAI 的工程师爆料的 OpenAI 的团队文化其实很接近:OpenAI 内部很看重工程师的自驱力,常常有多个类似的项目同时在推进,谁想做谁就能往前推进。
此次 Operator 和 Deep Research 的融合看起来还是很成功的。两个从不同角度推动的 Agent 项目,最后融合起来,有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也避开了只使用浏览器的图形界面去阅读文字材料的低效,让最后能形成深度报告的时长变得并不高。
OpenAI 也提到了在为模型提供多种工具之后,怎样训练模型。
仍然是使用强化学习。一开始模型会「笨拙」地尝试用所有工具解决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刚开始不会判断哪个工具更合适。
通过奖励它那些解决问题更高效、更合理的行为,模型能逐渐学会如何用这些工具。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工具最合适。
比如如果是做创意作品,它会先搜索公开资源;然后用终端写代码、编译作品;最后用可视化浏览器验证结果。
而在一堆 Demo 中,OpenAI 也轻描淡写地又抛出了一个新的基准测试成绩。
在 Humanities Last Exam(人类的最后一场大考)中,能够使用浏览器、电脑和终端的 Agent 模式模型,已经能够达到 42%的高分,相比于完全不使用工具的 o3,有一倍的提升。
而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Grok 宣布带工具的 Grok 4 Heavy 在测试中取得 45% 的成绩。
使用工具后的高级数学推理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公布的基准中,有两个是和人类的对比。
一个是在网页中操作的能力(WebArena),一个是操作电子表格的能力(SpreadsheetBench)。可以看到,两项基准中,Agent 模式仍然不如人类,但是网页操作,已经追近了人类水平。
这意味着,即便只是整合这些本身尚不如人类的工具,大模型也能获得显著的能力提升。Agent 时代,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显然还有更高的天花板。
 

03

和 Agent 共处的时代,确实来了
毫无疑问,Agent 是 2025 年 AI 领域的绝对风口。
但风口之下,用户的真实体感往往并不完美:任务运行时间过长;稍复杂的任务就频频出错。一位早期 Operator 用户评论道「每次点击和滚动,都像在炎热夏日中游泳。」
此次 OpenAI 将 Operator 与 Deep Research 融合,或许正是为了缓解这种「粘滞感」,让 Agent 真正跑起来。
当 OpenAI 自己下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摆在了所有类似 Manus 的第三方开发者面前:这究竟是会催生一个繁荣的 Agent 应用生态,还是会直接碾压所有创业公司?答案尚不明朗。
而对于用户而言,一个更切身的挑战随之而来:隐私和安全。
当 AI 在我们看不见的虚拟机里,点开一个网页、输入我们的个人信息时,谁来保证安全?
如果它被钓鱼网站骗走了我们的信用卡号,责任谁负?
OpenAI 对此的回应是,他们会采取极其严格的审查和安全措施,但它也希望整个社会都能花时间去适应和建立规范。
Agent时代,确实是继Chat时代之后,一个截然不同的新阶段。
在Chat时代,我们学会了适应AI的“嘴”——我们慢慢习惯了它的幻觉,并学会在它的花言巧语中甄别真伪。这是一个关于“信息可信度”的挑战。
而在Agent时代,挑战则完全转向了AI的“手”。我们需要回答一系列全新的问题:我们究竟愿意多信任 AI?我们又愿意把多大的权限交出去,让它代替我们完成多少现实世界的事情?
而我们与AI的关系,也将因此被重新定义。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Agent 的爆发也将再次将一个老问题以更尖锐的方式推到我们面前:当 AI 能真正「干活」时,我们的工作会怎样?
当 AI 能独立完成一份包含数据检索、图像查证的复杂报告,并直接完成在线预订时,白领们的工作究竟是被赋能加速,还是被彻底威胁?
答案尚在风中飘。
但无论我们欢迎、恐惧还是茫然,一个由 Agent 驱动的、更自动化的新时代,确实正在加速到来。

那些率先实现了 AI 落地的公司,做对了什么?

2025年7月17日 13:54
作者|苏子华
编辑|郑玄
 

过去一年,AI 这个词在企业界几乎无处不在。

有的企业在开年就安排了数十万到百万的 AI 资金预算;有的高管忙着开 AI 战略会;还有的组建了 AI 专项小组……

从去年的犹豫观望到今年的主动布局,帆软软件战略副总裁沈涛表示:「去年可能花 3 个月都敲不开客户的门,今年春节后客户主动找上门,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背后,是 B 端 AI 落地迎来了真正的历史性机遇。

但到最后,我们常常听到一种反馈:「技术是有了,为什么用不好?」「实际效果在产业里落不了地」。——很多 AI 项目并没有真正跑起来。

投入是真金白银,焦虑也是实实在在。

矛盾在于技术与场景的脱节。多位企业管理者反映,AI 产品在演示环境中表现出色,但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却频频「翻车」。这种「demo 神话」与「落地困境」的反差,暴露出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限性——要么缺乏强大的基础模型支撑,要么难以将通用技术转化为行业专属解决方案。

那么,那些真正把 AI 落地、实现商业化的企业,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在和涂鸦智能、帆软、蓝凌、高德这些产业头部玩家找时间聊了聊以后,我们发现制胜的关键是与云平台一起趟出了一条路——一条从技术到场景再到商业化的新路。

他们的「AI 落地」成果表明:大模型的产业落地,需要深耕垂直场景的团队通过与云平台共同搭建一个 AI 产品共建生态,让技术真正走进企业流程、落到产品中,而非单点突破。

共建 AI,拓宽了企业的业务边界

 

一项技术从热度转向价值,关键在于「谁能用出来」。

在过去一年里,那些真正实现 AI 应用落地的企业有一个共性:不孤军奋战,而是与云平台「共建」。大家意识到,在日新月异的 AI 产业环境中,协同是效率最高的生存策略。

过去,云厂商提供模型 API,企业集成即可;而现在,逻辑变了,比如在阿里云和产业伙伴共建的 AI 生态中,阿里云主动进入产品共创流程:从定义场景、封装组件、打通数据,再到支持商业路径打通。云厂商的角色正从基础设施提供者,升级为价值共创伙伴。

这种共建不只是「你用我的模型」,而是「我们一起定义产品」。涂鸦智能技术副总裁柯都敏表示,在打造「Tuya 物联网平台阿里云版」时,「我们和阿里云市场一起共创了这个产品,一起拜访客户、了解需求、定义产品。」

「Tuya 物联网平台阿里云版」能够帮助产业客户的设备上云并落地 AI 能力,涂鸦智能技术副总裁柯都敏透露,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收获了众多商业客户。

因此,共创的本质,是一起定义增量市场,让跨界创新成为可能。 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就在这时显现了出来,其中涂鸦智能将业务从聚焦空间智能场景,拓展到了农业、零售、制造业等多个新领域,并成功在新加坡落地了全球排名第一的畜牧业智能管理项目;而提供 AI 技术和云服务的阿里云也拓展了新市场。

柯都敏向极客公园表示:「AI 到来后,很多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像情感陪伴类玩具、消费级耳机等产业,过去与 IoT 的关联性并不强;但现在,大模型要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离不开 IoT 技术的协同支撑。」他进一步指出,大模型的出现不仅为这些产业开辟了全新增长空间,也进一步强化了涂鸦智能原有的业务优势。

作为从智能家居起步、逐步从室内拓展至室外 AIoT 平台企业,涂鸦智能在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下,正推动每一款物联网产品加载 AI 功能与属性,并匹配相应应用场景——从单一设备智能升级为「空间智能」。柯都敏提到,基于 AI 驱动的「家庭大脑」,将能更有效地提升用户体验与场景智能化水平。

类似的,帆软在旗下简道云平台上线通义千问的插件后,没有做复杂包装,就发现客户自动开始调用。沈涛坦言:「我们什么场景都没专门设计,只是上线了插件,结果客户自己就用起来了。」

可见,低门槛、高适配的工具,最能激发用户的真实需求。简道云每天处理的业务中,AI 插件已在合同审核、简历筛查、客户跟进分析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客户甚至不再需要月薪五六千的合同审核员,也不用人工翻阅客户记录去提炼需求——AI 能自动识别签约意向、价格异动等关键信息。

而在大型企业案例中,共建的力量和效果更加显著。擅长服务央国企、大型企业的蓝凌,通过大模型和工具链,将他们打造的「蓝博士」从过去定位为企业里的智能问答产品,直接升级为「AI 中台」。

在「通义千问+专属小模型+智能体」的组合框架之上构建的,新的「蓝博士」不仅能提供智能问答,还能跨系统搜索、提取经验、完成公文、流程等应用 AI 化。

蓝凌首个新能源客户赛力斯落地该平台后,实现了「三个一」:一分钟找到工作知识,一天初步解决问题,一个月沉淀项目经验。

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是 AI 对企业最直接的贡献。

蓝凌与云平台共建的成果则表明:AI 能力想转化为客户可用产品,平台与行业 Know-How 缺一不可。「阿里云有技术和客户资源,但很多具象场景需要我们落地。」蓝凌研究院院长夏敬华表示,「这就得一起干。」

更典型的是高德开放平台的 MCP 服务。他们通过叠加通义千问的语义理解,与自身的地图能力,开发者只需一句自然语言,就能生成完整骑行路线,并自动生成地图代码。

这种「模型+MCP+工具链」的方式,极大拓展了高德的业务边界,也为开发者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高德相关负责人对极客公园表示:「大模型的引入能更好地帮我们的服务从单一地图升级为全场景出行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能通过生态触达更多客户。」

通过上面的一众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边界在被重新定义,它将不仅由行业、规模这些标签决定,更是由「能解决什么问题」定义。在共建 AI 的过程中,产业伙伴得以突破自身局限,进入曾经难以触及的领域。

而对于云平台来说,在共建 AI 生态的过程中,也是推动了自身从「卖能力」向「生态组织者」的身份转变。可以说,平台的技术广度与产业伙伴的场景深度,构成 AI 落地的黄金组合。

AI 商业化:进入拼生态阶段

 

如果说两年前,大模型刚兴起时,企业还在比拼参数、各自为战。那么进入 2025 年,行业越来越关注「AI 如何变现」这个现实问题。

过去,高频提到的词是「模型效果」;现在,出现得更多的是「场景化 Agent」「可交付方案」「渠道变现」。

帆软、蓝凌、涂鸦、高德的案例表明,在与云平台等伙伴共建的「AI 生态」中共建的不只是技术栈、产品能力,更是商业通路。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从技术到商业的「最后一公里」。

例如,蓝凌利用阿里云的客户资源、市场补贴获取新客户、走出海外;高德开放平台近期将在阿里云市场首发上线高德 MCP Server,直接连接开发者生态;帆软透露,他们正尝试与阿里云共创 Agent 方案,上架阿里云云市场,借助平台流量转化为商业化成果。

当头部企业纷纷通过生态加速变现时,有行业分析师预测,到 2030 年,50% 的企业 AI 模型将是私有化的领域模型,而 2024 年这一比例仅为 5%。这意味着,未来的 AI 落地将更加依赖「通用大模型 + 行业小模型 + 场景化工具」之间的密切协作。

这些商业动作反映出一项变化和趋势:AI 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平台需提供端到端支持。企业对云平台的期待,也不再只看模型效果,而是开始希望平台能提供产品交付能力、市场触达能力、甚至是联合运营能力。

正所谓,技术决定下限,生态的繁荣将决定上限。今年 4 月,阿里云推出的「繁花计划」,恰是这场转变的注脚。

按官方的定义,「繁花计划」期望在未来三年从基础设施、模型、数据、工具、应用、交付六个关键领域发力,要和伙伴一起服务百万客户、做百亿生意。

而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帆软、高德、涂鸦智能、蓝凌等在 AI 落地中取得不错进展的案例,正是「繁花计划」的共建伙伴。

而从外界的视角来看,在「繁花计划」的背后,显现出阿里云角色的悄然转变,可以打个比方:就像建一座商场,以前只负责盖楼、通电;现在要招徕不同的商户,帮餐馆设计菜单,帮服装店搭展示架,甚至协调商户之间互相供货。

「繁花计划」的价值在于在各行业都期盼 AI 应用落地的当下,它牵起了一种生态体系,让合作更低摩擦,创新更高密度。降低生态协作成本,提升创新效率,将成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在阿里云与伙伴共建的这个生态体系中:

  1. 开放是生态繁荣的基石。云平台通过开放模型、数据、工具链、云市场等,提供真正的开放生态;

  2. 生态伙伴将行业 Know-How 转化为可复制的产品解决方案;

  3. 市场渠道、商业机制则支持从方案到签单的商业闭环转化。

最终目标,是参与者共同推动「demo 展示」变成「真实应用」。

阿里云在产品生态维度上的举措也带给我们一项启示:无论当下还是未来,AI 时代的赢家,将是那些找对伙伴、踩对场景、把技术变成能用的产品的人。说到底,AI 落地发展到 2025 年,拼的早就不仅是「谁的技术更炫」,而是「谁的生态能打」。

或许,这也是阿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理念在 AI 时代的延伸——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 AI 生意」。

 

美团王莆中:外卖「卷」没意义,全是泡沫;特斯拉中国特供加长 Model Y 曝光;钟薛高被破产立案审查,资不抵债|极客早知道

2025年7月17日 09:44

 

特斯拉官宣 Model Y L 秋季见,六座加长「证件照」首度公开

7 月 16 日消息,特斯拉官微今晚宣布,全新车型 Model Y L 将在今年「金秋」同大家见面。

 

 

工信部今天发布的第 397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中也发现了 Model Y L 的信息。新车长宽高分别为 4976/1920/1668mm,轴距 3040mm,整备质量 2088kg,总质量 2651kg。动力上,新车搭载型号为 3D3/3D7 的双电机系统,功率分别为 142kW 及 198kW,最高车速 201km/h。(来源:CnBeta)

英伟达 CEO 黄仁勋亮相链博会,表示「非常想买小米汽车」

北京时间 7 月 16 日,在北京举行的「链博会」上,一年内第三次造访中国的黄仁勋换下了皮衣,穿上了一身唐装进行了演讲,和 3 个月前一身西装会见高层的形象,又有所不同。

 

黄仁勋认为,AI 很显然将成为数万亿美元的行业,而 Meta 看到了这个机会,所以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想要让 Meta 成为「AI First」的公司,毕竟,Meta 本身已经建造了巨大的 AI 数据中心。

「我认为他决定全力以赴投入 AI。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就在上周,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公司,对于任何创始人兼 CEO 来说,这都是一项殊荣。

「我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享受做最低市值公司 CEO 和最高公司 CEO 的人。」黄仁勋解释说,英伟达曾经面临低谷,市值接近于零,而自己曾经「保持低调很久」。现在市值全球最高,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公司所做的事情——创造了新的计算形式(加速计算),引导了近年来的 AI 浪潮。

对于雷军和小米在当下最热的产品——小米汽车,黄仁勋也表示,中国的新能源车做得非常好,自己非常想买一台小米 SU7 Ultra,不过由于这辆大热的电动车并不在北美销售,他只能「非常遗憾」了。(来源:极客公园) 关联阅读:《黄仁勋:财务自由 30 年后,我没有梦想》

 

宇树科技:1 到 3 年内机器人或许可以去流水线上打螺丝

7 月 16 日消息,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于 7 月 16 日开幕,宇树科技、英伟达等科技公司第一次参会。

据第一财经报道,宇树的工作人员表示,本次链博会宇树展出了两款产品,人形机器人 G1 和 Go2 机器人,属于宇树的明星产品。该名工作人员介绍,宇树的产品并非属于开箱即用,虽然内置了握手、招手等基本 demo 功能,但需要通过遥控器实现。如果需要使用搬运等功能,需要用户进行二次开发,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具有难度。

 

报道提到,宇树表示希望借助链博会平台了解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并听取市场端口反馈,以便更好地完善微型机器人产品。

对于机器人未来的落地方向,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在他看来或许在未来 1 到 3 年内,机器人产品可以从单一的工业化产品落地发展到复合化工业场景,例如机器人在搬完箱子后可以换个「手」再去流水线上打螺丝。在 3 到 10 年内,可以将机器人投放至生活场景,例如做家务、照顾老人等。这期间,需要解决多重问题,包括电池续航问题、机器人材料问题、自重问题、成本控制等。(来源:IT 之家)

美团王莆中谈外卖大战:这样卷没意义,行业订单飙升「绝大部分是泡沫」

7 月 16 日消息,据晚点 LatePost 今日报道,美团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CEO 王莆中谈及整个即时零售的市场总量从年初的日均 1 亿单翻至上周六(7 月 12 日)的 2.5 亿单,这其中有多少是泡沫?王莆中总结,「绝大部分是泡沫。」

当被问及美团的到店自取单是否算是作弊时,王莆中认为「到店自取在全球市场内,都属于外卖的一部分。在香港,到店自取占三分之一,对于奶茶、咖啡等网点密布的业态来讲,到店自取对用户、商户、平台都是更好的模型,只是你有没有能力把用户引导过去。至于作弊,难道一块钱买 12 瓶水不叫作弊?一分钱买纸巾算不算作弊?16 元减 16 元的「0 减券」算不算作弊?要剔除免单券,那「0 减券」剔除么?」

「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商业模式。」王莆中在采访中说,没有人比美团更有经验、也更熟悉这个行业的规律。「我觉得这样卷没意义,对行业也是伤害。但是在这个仗打之前,你跟对手这么说,他们不会信,他们只会觉得你怂了,反而会更来劲。」

对于「上周六单日你们订单量创了历史记录——1.5 亿单,阿里有人推测说,你们在当天可能烧掉了 8 个亿」的提问,王莆中说「我们没有花 8 个亿,实际投入远比阿里少。」

王莆中还在采访中透露,美团统计,饿了么累计亏损超过 1500 亿,今天阿里再投 500 亿,这就好比打德州已经输三把了,再买一把筹码试一试。

 

因资不抵债,钟薛高被破产立案审查

7 月 16 日消息,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今日发布(2025)沪 03 破申 753 号案件异议公告,称在执行中发现钟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将进行破产立案审查。

 

同时该品牌旗下的盘箸有喜(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昨日也被曝将进行破产立案审查,原因相同。

今年 6 月,钟薛高旗下的钟茂(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曾因债务问题进入破产审查程序,未履行金额超过 2572 万元,未履行比例达 99.98%。

2024 年 5 月时,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以「钟薛高老林」的名义直播卖红薯还债,并表示:「我就是卖红薯也要把债还上」。(来源:CnBeta)

京东外卖投入 20 亿升级全职骑手福利:五险一金 + 防寒暑补贴 + 15 万辆二轮车,达标可得

7 月 16 日消息,据京东黑板报消息,京东外卖二季度末全职骑手已突破 15 万人。京东外卖将投入 20 亿为全职骑手升级福利,含五险一金 + 防寒暑补贴 + 二轮车,达标可得。首期活动率先在北京、南京、长沙开启,后续将逐步开放至全国。

 

▲ 图源:京东黑板报官方公众号,后同

据介绍,京东外卖除五险一金外,寒暑季每月发放防暑防寒津贴,还有 15 万台「赤甲光刃 X1」二轮车。根据京东官方描述,该款二轮车支持 180 度转动休息可躺、可安装便携式车载冰箱、配备环保 PU 发泡材质发光餐箱(号称保温时长增加 100%)。

这款「赤甲光刃 X1」二轮车需要骑手先自主购车,并使用新车在 90 天内跑够 3000 单,随后平台返购车款。

(来源:IT 之家)

苹果副总裁葛越:过去 5 年在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投资达 200 亿美元

7 月 16 日消息,据上海证券报今晚报道,苹果副总裁及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 5 年多时间里,苹果公司在中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领域的投资高达 200 亿美元(IT 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435.84 亿元人民币)。苹果公司在全球主要的 200 家供应商中,有超过 80% 在中国设有工厂,中国智能制造的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葛越表示,参加链博会有利于促进上下游合作,也可帮助供应商提升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投资、吸引人才,并希望公司能够继续参加链博会、继续深耕中国。

苹果公司携手三家中国供应商——欣旺达、山东创新和杰士德参加了今年的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展示了智能制造、环境保护和员工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苹果 2025 财年第 2 财季财报显示,该季度营收为 954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6848.9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稀释每股收益为 1.65 美元,同比增长 8%。按照市场划分,大中华地区在第 2 财季营收 160.02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1148.82 亿元人民币),相比较去年同期的 163.7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26%;北美地区营收 403.15 亿美元,相比较去年同期的 372.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8.16%。(来源:IT 之家)

 

鸿蒙智行「第五界」首车尚界 H5 官宣 9 月发布,华为余承东豪言「各方面都不妥协」

7 月 16 日消息,鸿蒙智行「第五界」尚界品牌的首款车型——尚界 H5 官宣将于 9 月发布,该车今日刚刚入网了工信部。

该车尺寸为 4780 x 1910 x 1657/1664mm,轴距 2840mm,上市即搭载华为 ADS 4 辅助驾驶系统

 

从申报获悉,该车可选纯电和增程版本,其中:

  • 纯电版 CLTC 续航可达 655km,可选 150kW 和 180kW 电机版本,搭载时代上汽动力电池

  • 增程版综合续航超 1300km,峰值功率 150kW 电机,搭配上汽 15FMC 增程器(1498ml,72kW),搭载时代上汽动力电池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尚界 H5 正式亮相工信部公告!这是一款高智感超可靠的 SUV,空间大、智能强、续航长、品质高,各方面都不妥协!满足用户的『既要、又要、还要』。尚界 H5,9 月见!」(来源:IT 之家)

刀法精湛,消息称苹果 iPhone 17 Air 手机 12GB 内存速度不及 Pro 版

7 月 16 日消息,苹果 iPhone 17 系列按照惯例预计会在 9 月发布,此前爆料表明包括标准版 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高盛证券分析师 Jeff Pu 今日爆料称,iPhone 17 将使用新的芯片组,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预计将搭载新的 A19 Pro 芯片组。此外,该系列据说将配备苹果的定制 Wi-Fi 7 芯片。

 

去年 6 月,Jeff Pu 表示苹果将在 iPhone 17 中配备 A18 芯片,iPhone 17 Pro / Pro Max 机型将配备 A19 Pro 芯片,而 iPhone 17 Air 将获得标准版 A19 芯片。然而在最新爆料中,该分析师声称供应链数据显示他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iPhone 17 和 iPhone 17 Air 都将配备苹果 A19 芯片

IT 之家注意到,过去的泄露信息暗示 iPhone 17 将进行内存升级,但 Jeff Pu 声称该手机将提供 8GB LPDDR5 内存,与 iPhone 16 相同。

该爆料还提到,苹果将在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上配备 12GB LPDDR5X 内存,而 iPhone 17 Air 可能会配备稍慢的 12GB LPDDR5 内存

爆料还称 iPhone 17 Air 将采用钛合金中框,而其它三款 iPhone 17 系列机型采用铝合金中框。(来源:CnBeta)

 

奔驰与微软加深合作,车内将集成 Teams、Microsoft 365 Copilot 提升生产力

7 月 16 日消息,梅赛德斯-奔驰今晚通过新闻稿宣布将与微软深化合作,新一代 CLA 车型将率先搭载最新的 Microsoft 办公与协作工具,其中包括升级版的 Meetings for Teams 应用。这项功能支持使用车载摄像头,在行驶过程中参与 Teams 视频会议。

与此同时,奔驰也成为首家在车载操作系统 MB.OS 中原生集成 Microsoft Intune 的车厂,进一步拓展车内的远程办公能力。双方还将推进 Microsoft 365 Copilot 的整合计划,借助生成式 AI 提升会议准备效率。官方表示,上述功能将于今年夏季在搭载 MB.OS 的第四代 MBUX 系统的全新 CLA 上率先上线。

 

用户可通过升级后的 Meetings for Teams 应用使用车内摄像头出席视频会议。为保障安全,该功能符合各地法规,且已获许可在行驶中使用。系统设计避免干扰驾驶:一旦摄像头启动,车内将自动关闭会议视频画面,驾驶者不会看到共享屏幕或简报内容,摄像头也可随时关闭。(来源:CnBeta)

 

黄仁勋:财务自由 30 年后,我没有梦想

2025年7月17日 08:33

 

上一个在中国穿唐装的外国人引起了巨大轰动的,是拳王迈克尔·泰森的前经纪人唐金。时隔二十几年后,第二个则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以后者目前在科技圈的地位,和鼎盛时期的泰森之于拳击界,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京时间 7 月 16 日,在北京举行的「链博会」上,一年内第三次造访中国的黄仁勋换下了皮衣,穿上了一身唐装进行了演讲,和 3 个月前一身西装会见高层的形象,又有所不同。

「我穿唐装看起来挺帅的吧,那是别人给我的礼物」。

在 16 日下午的媒体采访中,黄仁勋换回了皮衣,还用中文和媒体开玩笑,看起来心情相当不错——合情合理,就在链博会前一天,英伟达此前被禁止出口的 H20 芯片重新拿到了出口资格,有望继续向中国科技公司供货,同时还有一款专门用于数字孪生和机器人的 RTX Pro 芯片,也将在中国发售。

从和雷军的合照谈话、到华为的芯片,再到最近硅谷超级疯狂的 AI 抢人大战,黄仁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在几天前,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公司,而这位市值最高公司的缔造者,却表示自己「没有梦想」。

 

和雷军聊 AI,很想买一台 SU7 Ultra

在链博会前两天,黄仁勋和雷军的合照就传遍了社交媒体。当天,黄仁勋对于雷军和小米都赞不绝口,前者表示几十年前和雷军见面,就预见到他会做出十分成功的企业,正如现在的小米一样。

多年后重新会面,黄仁勋说和雷军聊了 AI,当然还有小米汽车。而对于雷军和小米在当下最热的产品——小米汽车,黄仁勋也表示,中国的新能源车做得非常好,自己非常想买一台 小米 SU7 Ultra,不过由于这辆大热的电动车并不在北美销售,他只能「非常遗憾」了。

当然,黄仁勋还挨个表扬了吉利、小鹏、理想等公司的产品,认为它们同样非常出色。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公司显然都是英伟达智驾芯片 Orin 和 Thor 的直接客户,英伟达在自动驾驶方面包揽了从芯片、设计、模拟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一年能为公司创造 50 亿美元的收入,并且随着 Thor 芯片的铺开,显然市场规模依然在扩大,而英伟达在高端智驾芯片领域,依然没有真正有实力的挑战者。

「我们一直很感激并寻找那些试图做出创新的聪明客户,因为这也让我们的技术保持创新。」黄仁勋说到。

 

H20 不是最好的,但它依然优秀

就在发布会前一天,英伟达公布了消息,美国已经批准 H20 芯片出口许可,这款被禁售了数月的 AI 芯片,将很快再次向中国客户供货。

这对于中国 AI 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以及英伟达公司本身来说,都是好消息——前者需要 AI 芯片来训练模型和进行推理;对于后者来说,占据了全球营收 15% 的中国市场,显然非常重要,不然黄仁勋也不会在半年内三次造访。

当然和英伟达在 3 月份 GTC 上发布的 GB300 等最新的芯片相比,H20 显然不是英伟达最好的 AI 芯片,但黄仁勋认为 H20 还是「非常优秀」的。

黄仁勋被记者包围了,Again!|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H20 不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但你知道,我有很多『孩子』,我不会给他们排序。」

黄仁勋表示,很多产品是为不同的使用场景设计的。他认为,H20 的优势是系统内存带宽非常好,非常高效。而对于 DeepSeek、千问和 Kimi 这样正在创建的模型,非常适合 H20 芯片。

同时,英伟达还将在中国出售 RTX Pro 芯片,后者基于 Blackwell 架构,而这款芯片最大的优势是具有计算机图形和光线追踪功能。光线追踪对于传感器模拟非常重要,比如激光雷达和雷达,以及计算机图形,有了这个技术,人们就可以模拟数字工厂内部的传感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传感器或机器人中的传感器。

换句话说,RTX Pro 最大的使用场景是数字孪生,也是英伟达现在着重打造的 Omniverse 的重要硬件基础。客户们不仅使用 Omniverse 打造数字工厂,同样也在用它进行设计、模拟和训练等工作,同样是英伟达最重要的业务和增长曲线之一。

 

Meta「烧钱抢人」,恰恰证明小扎有眼光

为 AI 疯狂的不只有英伟达,在整个硅谷,「抢人」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词。例如 Meta 就撒下 145 亿美元收购半个 Scale AI,并将后者的创始人 Alexandr Wang 招致麾下,并组建新的 AI 实验室,挖空了整个硅谷的人才。

黄仁勋认为,AI 很显然将成为数万亿美元的行业,而 Meta 看到了这个机会,所以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想要让 Meta 成为「AI First」的公司,毕竟,Meta 本身已经建造了巨大的 AI 数据中心。

「我认为他决定全力以赴投入 AI。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

Meta 可能在飞速前进,但是那些被挖角的公司可能就未必开心了,例如刚刚被 Meta 挖走基础模型人才的苹果公司,后者因为 AI 产品 Apple Inteligence 的不断跳票备受诟病,被认为在这一波 AI 浪潮中垫底。

不过,手持着 Google Pixel 手机的黄仁勋认为,苹果有足够的人才和资源,他们看起来落后了,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动」。而他之所以选择 Google Pixel 手机,是因为英伟达同样开发 Android 系统,并且它基于原生 Android。

「没有额外的东西,简单干净,我很喜欢它。」

 

财务自由很久了,没有梦想

就在上周,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的公司,对于任何创始人兼 CEO 来说,这都是一项殊荣。

不过,黄仁勋对此看起来并不特别激动。

「我大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享受做最低市值公司 CEO 和最高公司 CEO 的人。」黄仁勋解释说,英伟达曾经面临低谷,市值接近于零,而自己曾经「保持低调很久」。现在市值全球最高,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公司所做的事情——创造了新的计算形式(加速计算),引导了近年来的 AI 浪潮。

话虽如此,随着英伟达市值突破 4 万亿美元,黄仁勋的净资产也增加至 1436 亿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七。

同样,对于黄仁勋来说,这也算不上值得夸耀的事情,至少不会因为有了巨额身家而产生特别的梦想。

「我已经富有很长时间了。我所说的富有仅仅意味着你有足够的钱。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不必担心你的孩子和家庭,你可以送他们去学校,为你的家人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然后你可以专注于做其他事情,比如建立 Nvidia、承担更多风险,也许为其他人做贡献,帮助其他人。」

不过,直到采访结束,黄仁勋也没透露,唐装这件礼物到底来自于谁。

头图来源:极客公园

新加坡博士团队打造的 AI 办公产品,挑战微软 Office

2025年7月16日 19:47

2023 年 3 月,微软发布 Office Copilot,掀起 AI 办公革命的第一波浪潮。然而,这场变革止步于简单的「智能助手」或「聊天工具栏」的辅助层面,受限于软件割裂、缺乏上下文记忆与协作能力,Copilot 式插件未能从根本上重构办公逻辑。与此同时,Manus 和 Genspark 等 AI 原生平台虽致力于提供更轻量级的办公体验,并尝试实现「从写到发」的一体化闭环,却也受限于协作功能薄弱和编辑灵活性不足等问题,距离效率的质变仍有距离。

在此背景下,一群来自新加坡的博士团队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试图打破 AI 办公领域的现有僵局。他们打造的 AI 协作平台 Agnes,通过系统底层的创新,重塑了任务分工和信息流转,有效打通了工具壁垒和信息孤岛,让 AI 真正成为团队的智能中枢,进而能够应对复杂任务流和真实业务需求。

 

01

多智能体驱动的全新协作 Workspace

大部分 AI 办公工具都只聚焦文档本身,着重单人任务,一旦涉及多轮次、跨成员的复杂团队的协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这是因为在单人任务中,AI 只需理解单个用户的上下文。而在团队协作场景下,AI 需要处理的信息包括整个团队的对话、任务、文档及历史决策,信息量完全是指数级增长。这种超长的上下文理解、复杂的工具调用以及版本控制与冲突解决的挑战,都使 AI 融入协作流程成为一个难题。

Agnes 罕见地完成了这一突破,构建了一个具备多人协作能力的原生的 AI 办公平台,可以写文章,做研究报告,做 PPT,基础的办公任务都能承担。团队成员无需在多个应用和界面之间频繁切换,所有输入输出、协作与任务进展都集中在一个具备记忆能力的统一工作空间中。

它的三大核心特性包括:

· 真正的协作型 AI 工作空间:Agnes 构建了一个深度适配团队协作场景的 AI 工作中台,融合了团队记忆、智能分工和一体化内容生成。这使得任务推进和信息传递能够围绕实际协作流程展开,而非零散的输入输出。

· 多人实时协作编辑:Agnes 支持团队成员实时编辑文档、报告和演示内容,所有修改即时可见,提供接近 Google Docs 的流畅协作体验,显著优于传统 Office 的单一文件版本管理模式。

· 一体化内容生产能力:Agnes 不仅仅是辅助优化某个环节,而是通过调度多智能体完成专业文档与幻灯片的全流程生成。它是一款从底层以 AI 架构构建的协作平台,具备完整的一体化内容生产能力。

通过将 AI 深度嵌入每一步操作,保证实时响应团队讨论,并记忆项目历史、成员反馈和任务目标的能力,动态适应任务的演进,Agnes 成为了团队的「协作大脑」,支持长期项目的连贯管理,而不仅仅是局部优化的辅助工具。

 

02

NUS 博士天团:Multi-Agent 协作双引擎

Agnes 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创始人兼灵魂人物 Bruce Yang 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在读博士,专注于多 Agent 推理架构与 Agent 应用落地研究,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支撑 Agnes 平台核心能力的技术论文,是一位兼具科研深度与产品实战力的「技术派创业者」。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图灵奖得主,主修数学与计算机双学位。毕业后曾在微软和领英担任工程管理,主导会员付费等项目。

Agnes 总部位于新加坡,是新加坡本土孵化和培养的 AI Agent 企业,在底层模型和智能体框架上与 NUS 校方有较多较深入的合作。从 Agnes 产品在 Product Hunt 等社区平台的用户评论来看,口碑还算可以。

一方面是产品本身内容生成算同类产品中「快且好」的一批,协作场景的切入口准确;另一方面运营人群精准,主要服务白领、学生与内容创作者,新加坡人才活跃,与早期用户建立了较稳固的连接,甚至有本地媒体称其为新加坡的「DeepSeek」。

Agnes 前端生成与协作体验的优化,根本其实在于其底层技术架构的突破:团队自主研发的 CodeAgents 多智能体推理框架以及轻量高效的 7B 参数推理模型 Agnes-R1。这是 Agnes 最核心的技术护城河,也是它敢于挑战协作办公这一复杂场景的底气所在。

Agnes-R1 是 Agnes 团队自研的 7B 推理模型,专为团队协作设计。它支持长上下文记忆,能掌握项目前后的关键信息,并与多个 Agent 协作,处理复杂的多轮推理与资料整合任务。

如图所示,Agnes 在调用模型时,不仅输入用户指令,还注入共享的团队记忆和项目上下文。Agnes-R1 会结合任务目标,通过 CodeAgents 框架自动拆解任务,分配给不同智能体处理,最终汇总输出统一结果。

Code Agents 则是 Agnes 团队自研的多智能体推理框架。根据团队公开发布的论文,Code Agents 在公开基准测试中展现出优异性能,尤其在降低多 Agent 协作场景下 token 消耗方面表现突出。

传统多智能体 AI 框架由于依赖自然语言作为沟通桥梁,较容易陷入 token 消耗过高,任务流程难以追踪,沟通效率低下,难以复盘与调试等问题中,从而在商业应用中造成对推理成本和可控性的巨大压力。如果应用在协作长流程中,这些问题还会被成倍放大,制约实际落地。

Agnes 团队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结构化伪代码驱动多智能体任务拆解与协作流程,将智能体分工、流程控制、工具调用、异常处理等全部明确写入代码层面,取代传统基于自然语言的松散对话。相当于将多 Agent 任务处理转化为工业流水线式的运作模式:任务拆解、角色分配、错误处理都有清晰逻辑,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这个架构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结构化流程管理:对全流程、动作和反馈状态进行结构化管理,精准定位关键失败点和状态变化。

模块化任务拆分:将任务分解为乐高积木式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的目标、分工、工具、反馈均明确细化,组合形成完整的协作任务流。

复杂流程控制能力:支持循环、条件分支、多轮任务自动回滚,以适应复杂工程和多轮协作场景。

根据多项公开基准测试结果,Agnes 的 CodeAgents 框架显著优于传统的自然语言多 Agent 方法。在 GAIA、HotpotQA 等多步骤推理和跨工具协作任务中,相比自然语言提示,CodeAgents token 成本显著降低,准确率反而更高。在 VirtualHome 长链路仿真环境下,CodeAgents 任务成功率则提升近 20%,token 消耗减少约四成,大幅降低了成本和算力压力。

并且更重要的是,这并非是「实验室模型」,而是已接入到真实产品中的成熟能力。这种技术路径不仅意味着更可控的用户体验,也为大规模商业化铺平了道路。在当前大量 AI 工具因高昂的 Token 成本而难以盈利的背景下,Agnes 的成本与定价优势将成为其在 AI 协作市场上的关键竞争力。

创始人 Bruce 不久前在新加坡路透社 RetuerNext 大会上也说过这个问题。谁能做到便宜、速度快、可控强,谁就能跑得更远。在消费级 AI 应用中,推理几乎能够占据 70–80% 的公司年度开销。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AI 推理成本优化是下一阶段 AI 普及的关键。

除了效率与成本的突破,Bruce 还在推动 AI 的「可信任进化」。Agnes 团队正在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研究一种「AI 信任协议机制」,目标是提升 AI 的透明性和可解释性。核心做法包括:让 AI 主动回报任务进度和关键里程碑;确保输出是「人类可理解」的语言或结构,以确保人与 AI 之间的目标和约束达成一致;在训练过程中引入强化学习激励机制,对「未对齐行为」进行惩罚,以提升 AI 的可信度与协作能力。Bruce 表示,他们希望未来能推动一个全球通用的 AI 信任协议,确保 AI 始终与人类目标保持一致。

 

03

AI 办公的下一幕:协作范式的重构

Agnes 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其创新性,更因为它站在了协作范式变革的临界点上。AI 插件和自动化工具看上去层出不穷,但本质仍是为旧有流程「打蜡抛光」,团队的信息流割裂、知识难以沉淀、跨工具协作低效、流程混乱等问题始终未能根本解决。

Agnes 从底层架构、模型训练到 Agent 框架全部自研,所追求的正是从协作出发,打造 AI 原生的协作办公系统,重构了内容生成、任务分工与团队记忆的逻辑。让 AI 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被嵌入组织运转的主干流程中,推动知识流实现真正的统一和智能分发。

短时间内,Agnes 大概率并不能像其声称的那样终结微软 Office 的统治,但 Agnes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系统级的重构办公,或许才是下一代办公工具真正的起点。随着其产品功能的完善,「下一代 Office」是更聪明的单兵作战工具,还是懂协作、懂流程、懂记忆的智能「团队大脑」?这场办公革命,值得每一个关注未来工作方式的人深思与期待。尽管工程难度远超传统应用,但如果这条路径能够跑通,其意义将不仅仅是提升某个环节的效率,而是重新定义团队的协作方式。

最后,以 Agnes 创始人 Bruce 的一句话结尾「赢家会思考如何站在 AI 浪潮中抓住结构性变化、流量入口和组织创新。」可能不够完美,但它已经足够有力、足够新鲜、也足够扎实,Agnes 值得成为 AI 办公领域的另一个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