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5月22日极客公园

微信开展短视频恶意营销专项整治;卢伟冰爆料玄戒芯片不止一款;阿里大文娱更名虎鲸文娱

2025年5月22日 09:05

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今晚开幕,卢伟冰爆料玄戒芯片不止一款

5 月 21 日晚,卢伟冰发微博透露,玄戒芯片不止 O1 一款。小米 15 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将于 5 月 22 日举行,其中小米时隔多年公布的自研芯片玄戒 O1 成为关注重点。玄戒 O1 芯片将由小米 15S Pro 和小米平板 7 Ultra 首发搭载,是小米自主研发的全新旗舰芯片。 ​​​(来源:快科技)

百度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 325 亿元超预期,智能云同比增速达 42%

百度发布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百度总营收达 325 亿元,其中核心营收 255 亿元,同比增长 7%,均超市场预期。

一季度,百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 48% 至 76.3 亿元,智能云持续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达 42%。财报显示,3 月,百度 App 月活用户达 7.24 亿,同比增长 7%。无人驾驶方面,截至 2025 年 5 月,萝卜快跑在全球累计提供超 1100 万次的出行服务。今年一季度,萝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 140 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 75%。(来源:36 氪)

 

​小米官宣与高通签署全新多年协议

小米和高通庆祝双方长达 15 年的合作,并达成了全新的多年协议。

与往年一样,小米今年将再次成为首批采用下一代旗舰骁龙 8 系列芯片的厂商之一,用于其高端智能手机 —— 不仅针对中国市场,也针对全球市场。

展望未来,双方计划继续携手,在包括智能手机、汽车、AR/VR 眼镜、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在内的各类边缘侧设备领域,持续推动技术进步。

小米集团 CEO 雷军表示:「小米一路从初创公司发展成为全球科技领军企业,高通技术公司始终是我们最值得信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期待下一个 15 年继续携手合作,利用高通技术公司先进的骁龙平台和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具创新性的高品质产品。」

高通公司总裁兼 CEO 安蒙表示:「高通和小米一直携手并进,持续打造备受全球消费者青睐的非凡产品。我们非常珍视这一合作伙伴关系,庆祝双方 15 年的合作历程,也非常期待未来继续携手同行。通过骁龙平台,我们将持续赋能小米的旗舰智能手机,并期待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涵盖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AR/VR 眼镜、平板电脑等。」(来源:新浪科技)

 

阿里大文娱改名虎鲸文娱,以优酷和大麦娱乐为核心

5 月 21 日,阿里大文娱宣布改名虎鲸文娱集团。此外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未来,虎鲸文娱将继续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文化娱乐集团以优酷和大麦娱乐为核心业务引擎,为用户创造快乐。

为什么选择「虎鲸」?,官方解释称,虎鲸身型庞大但灵活聪明,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典型的群居动物,通过协作维系海洋生态的平衡;拥有丰沛的情感,对人非常友好。这些特质非常契合我们追求的理念:数智、共生、快乐。(来源:凤凰网科技)

 

微信开展短视频恶意营销专项整治,公布恶意虚假摆拍、低俗诱导互动等违规案例

5 月 21 日消息,今日,微信珊瑚安全公众号发布关于治理恶意营销短视频内容的公告。

公告全文如下:

微信一直致力于打造安全、健康、绿色的平台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微信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 2025 年「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要求,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行为,4 月 15 日-5 月 15 日,共清理有害信息 45759 条,处置违规账号 6845 个。

近期典型违规案例:

一、恶意虚假摆拍。

二、散布虚假消息博取眼球。

三、低俗诱导互动。

四、违规引流营销。(来源:IT 之家)

小米 YU7 汽车全新配色「宝石绿」亮相,雷军称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5 月 21 日消息,小米 YU7 汽车全新配色「宝石绿」今日首发亮相,新配色采用双层色漆工艺,官方称灵感来自哥伦比亚绿宝石。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表示:YU7 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新车定位豪华高性能 SUV,和 SU7 有着一脉相承的家族设计语言。

工信部信息显示,小米 YU7 长宽高分别为 4999/1996/1608(1600)mm,轴距达到 3000mm,属于中大型 SUV。

动力配置上,小米 YU7 采用纯电驱动,提供单 / 双电机可选。其中,双电机四驱版车型的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220kW 和 288kW,综合功率达到 508kW(691 马力),最高车速可达 253km/h,并配备三元锂电池;单电机后驱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235kW,最高车速为 240km/h,搭配磷酸铁锂电池。(来源:IT 之家)

 

美团外卖「神抢手」日订单量突破 1000 万单,近期已提高准入门槛

5 月 21 日下午消息,新浪科技从接近美团人士处了解到,美团外卖「神抢手」日订单量已突破 1000 万单。「神抢手」是美团外卖帮助餐饮品牌孵化爆品的产品。

今年以来,美团「神抢手」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商户创新产品,连接用户需求,重点对连锁餐饮品牌、优质中小商家进行扶持,通过设立独立商品展示专区、提供固定优质曝光位以及实施流量倾斜策略等方式,提升高品质商品的曝光度与市场触达率。近期,「神抢手」还宣布对品质检控体系进行升级,提高了准入门槛,卫生环境、产品品质一般的商家,将无法提报进入「神抢手」。

行业人士表示,单日峰值突破千万单,意味着「神抢手」已经成为美团外卖辅助商户创新的强有力工具。外卖行业的竞争,从单纯「卷价格」转变为帮助餐饮商家敏锐洞察市场需求、提升商品品质和创新上。(来源:新浪科技)

 

苹果 Apple Store 零售店支持微信支付

5 月 21 日有多个博主和网友发帖称,中国内地的苹果 Apple Store 即日起支持微信支付。

Apple Store 线下零售店自 2018 年 2 月 7 日起便已支持支付宝(线上更早)、2019 年香港 & 澳门 Apple Store 也已支持 AliPay HK。

中国内地 Apple Store 零售店目前接受银联卡、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以及 Visa、Mastercard、JCB、American Express 支付卡。(来源:IT 之家)

 

智元 Q2 将发布四足机器人

5 月 21 日举办的灵犀 X2 媒体沟通会上,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部总裁魏强透露,公司将在今年 Q2 发布一款四足机器人产品。据悉,该款产品将主要面向家庭或其他 C 端场景。

沟通会上,智元方面还透露,智元机器人灵犀 X2 即将开启线上渠道预定,该机器人具有灵动、亲和、智能等多方面特色,是一款全智能灵动机器人。(来源:新浪科技)

 

腾讯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并计划开源多个模型

5 月 21 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2025 腾讯云 AI 产业应用峰会」上,腾讯云宣布其大模型知识引擎全面升级为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TCADP),并正式对外发布。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接入 DeepSeek- R1、V3 模型和联网搜索。此外,腾讯还计划近日推出世界模型混元 3D 场景模型,并开源企业级混合推理模型、端侧混合推理模型、多模态基础模型。

腾讯大模型产品近日批量更新,已推出视觉深度推理模型混元 T1 Vision、端到端语音通话模型混元 Voice、混元图像 2.0 模型等。(来源:IT 之家)

 

小鹏汽车新品规划:G7 下个月、新 P7 三季度、增程大型 SUV 四季度发布

5 月 21 日消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布了后续的新品规划:6 月启动 G7 的预热发布、今年第三季度发布 30 万元级豪华运动轿跑全新一代 P7、今年四季度推出鲲鹏超级电混大型 SUV(G01)。

IT 之家汇总具体车型目前已知信息如下:

小鹏全新 P7 定位科技时尚豪华轿跑,号称「经历五年的打磨,我们继续以「原创」交出答卷」。何小鹏表示:「全新的小鹏 P7 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情感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我们的中外设计团队用非凡的想象力,原创的时尚美学设计语言,打破枯燥相似的设计思维,引领新的潮流。」

其外观更加运动化,相比现有车型更具动感。新车的前后设计与 2024 年发布的 P7+ 相似,加入了尾翼以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来源:IT 之家)

 

三星 Galaxy Watch 8 Classic 智能手表抢先看:方圆设计、1.5 英寸屏幕、450mAh 电池

5 月 22 日消息,科技媒体 sammyguru 昨日(5 月 21 日)发布博文,分享了一组高清渲染图和 360 度渲染视频,展示了三星 Galaxy Watch 8 Classic 智能手表。

尺寸方面,Galaxy Watch 8 Classic 可能仅提供 47mm 单一尺寸,配备 1.5 英寸屏幕,尺寸为 46 x 46.5 x 14.2mm。

电池方面,监管文件显示该手表额定电池容量为 435mAh,通常对应典型容量 450mAh,相较于 Galaxy Watch 6 Classic 的 425mAh 略有提升,但仍低于 Watch 5 Pro 和 Watch Ultra 的电池容量。(来源:IT 之家)

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承认「在 Google 眼镜上犯了很多错误」

Google 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周二在 Google I/O 2025 开发者大会的台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 Google 眼镜上犯了很多错误」。在「科技大咖播客」主持人亚历克斯·坎特罗维茨对 Google DeepMind 首席执行官德米斯·哈萨比斯的采访中,布林意外地被邀请出席。

布林接着表示,他「对消费电子供应链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以合理的价格打造智能眼镜有多难。这位 Google 联合创始人指出,他非常看重智能眼镜的外形设计,并表示很高兴公司再次探索这一领域,而且这次「有优秀的合作伙伴帮助我们打造它」。(来源:cnBeta)

昨天 — 2025年5月21日极客公园

中国车市大变局:游击战已死,大兵团作战开始

2025年5月21日 22:36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变。

就在前几年,新势力、主流车企纷纷「撒豆成兵」,孵化出多个子品牌,覆盖了从低端到高端,从家用到个性等细分市场。

然而,仅仅几年过去,这股潮水似乎正在退去,甚至逆转。

5月7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计划以每股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全部已发行股份。 目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无独有偶,5月9日下午,蔚来内部发布公告,旗下两个子品牌乐道、萤火虫多项组织部门架构迎来调整,整合进入蔚来体系,涉及乐道品牌产品研发、用户服务、车型营销等部门,以及萤火虫事业部。

为什么仅仅几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的「玩法」就发生了反转?这样的变化,又表明了中国汽车市场怎样的发展方向?

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

如果把时间往前拨几年, 2018年至2024年间,中国汽车行业的主旋律还是扩张。

自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的临界点以来,普及速度按下加速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5.4%,2021年年底就上升到14.8%,如今更是达到了50%左右,销量也从100万辆跃升至超过1000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狂欢。

特斯拉一家的市值(截至发稿1.1万亿美元),超过了10家传统头部车企的总和;成立10年的蔚来,总市值一度超过千亿美元,超过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宝马、福特、大众等

阿维塔12背后,站着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图片来源:阿维塔

看到新势力品牌的攻城拔寨,主流汽车品牌分外眼红。同时,在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难以触及的高端市场,新能源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于是,很多主流车企都打造出了自己的「新势力」品牌,极氪、岚图、极狐、智己、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应运而生。

即便是像蔚来、小鹏这样的新势力,也开始拆分或孵化子系列(如蔚来的乐道、小鹏的MONA系列)。

不过,就在「扩张」主流风行几年后,车企的发展策略又向「紧缩」发展,同样也是来自市场的需求。

明面上,是政策导向推动重组。国务院国资委在2025年明确提出,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最新的案例是,2025年2月,有消息称,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以及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间接控股股东)旗下其他汽车业务将重组,合并成一个全新汽车集团。

在明面之下,是新能源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血海」:除了特斯拉和新势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跨界科技品牌各路玩家悉数登场;同时,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多元,燃油车、纯电、增程、混动的份额之争仍在进行中,产品覆盖轿车、SUV、MPV等多个细分领域;竞争也从技术比拼、品类创新,延伸到激烈的价格战,甚至是各种鱼龙混杂的营销战……

同时,多品牌的劣势开始显现。很多子品牌在供应链、研发,甚至市场定位上存在重叠。在战略决战阶段,效率就是生命。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到核心品牌和优势技术上,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025年上海车展,极氪汽车展台展示极氪9X|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后,在技术层面,极氪将与吉利共享技术体系。同时,吉利在杭州、宁波等地拥有年产能超120万辆的新能源工厂,整合后极氪可优先利用吉利的产能,预计2025年极氪产能将提升至70万辆,资本开支可减少50亿元。

「幸存者」画像

放眼全球汽车工业史,类似的整合与洗牌并非首次出现。历史上,美国曾有超过1000家车企,经过多轮的市场洗礼和产业整合,最终只剩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现为Stellantis一部分)、特斯拉等少数车企

中国汽车市场,也正在走类似的路。

那谁能活下来并成为最终的赢家?具备以下「画像」的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

年销超100万辆是基础。

在汽车行业,规模效应至关重要。年销达到50万辆通常被认为是盈利的基础门槛,而要参与全球化竞争,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几乎是必要条件。

2025年上海车展蔚来展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朱西产甚至更悲观,认为3年内(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后能够独立存在的概率等于0

「年产量干不到200万辆的,我估计都活不下去,体量太小,研发费用过高。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合作合资。因为研发投入小了,技术进步就停止了,这么高的研发投入这么小的产量,你就(只能)等死」。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游击战」转向「大兵团作战」,也意味着不会再有「银子弹」或者「一招鲜」,而是体系化能力和战略执行力的比拼。

在这场新战役中,首先比拼的是体系化的规模效率与成本控制。当前,价格战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且预计将持续数年。要在白热化的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不能仅仅依靠规模提升议价能力,还包括研发、供应链、制造、销售的成本优化。例如,通过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研发成本。

除了规模效应的比拼,汽车行业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是:以快打慢。尤其是在技术迭代飞快的当下,能否构建一个可持续进化的技术体系,高效地将技术转化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比如,2011年-2024年的14年间,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其中,2024年比亚迪在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这些提前布局和超强的研发投入,让比亚迪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科技。这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全面爆发时,最大化地抓住时代红利。

此外,在这场「大兵团作战」中,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641万辆,同比增长23%。上汽、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先行者。

不过,成功出海不仅是卖车,更需要在当地建立体系。整车出口、散件出口、品牌收并购及零基础投资是典型的出海模式。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出海正从「出口」向价值链「出海」转型。

其实,丰田公司的全球化历程,给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本。丰田经历了从早期的整车出口,到大规模海外制造,再到最终实现技术和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支撑它完成全球布局的是,性价比和新技术。

当前,中国车企正在「摸着丰田过河」,一方面通过极具竞争力的质价比,快速获取海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面对海外市场纯电市场增速放缓,中国车企将插电混动和增程技术作为突破口,开辟新的出海路径。

中国汽车市场的潮水正在转向,从「游击战」到「大兵团作战」。在这场决定未来的决战中,胜负手是车企的综合实力和体系化能力。它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比拼,还是组织、管理、品牌等全方位的竞争。就像打游戏到了后期,不再是靠一些小技巧就能赢,而是要靠整体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组织能力。

无法完成这个转型的企业,即便在「游击战」时取得不错的成绩,也很难在「大兵团作战」中存活下来

中国汽车,此刻正站在决定未来格局的十字路口。

飞书知识问答,给企业如何用好 AI 打了个小样

2025年5月21日 22:15

今天,越来越多人在工作中使用 AI:写文案、画图、做总结。但它们仍然是「工具」进步,而非「范式」变革——我们像是多了一个智能的助手,但自身的工作模式并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我总觉得,在 AI 时代,企业组织的工作范式,一定会因为 AI 的介入,而迎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最近我接触到飞书最新上线的「知识问答」产品,突然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AI 不只是帮你更快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可能改变「我们如何工作」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客观的说,这个产品依然很早期,有些功能还显得稚嫩。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AI 第一次作为企业知识的一部分,被有机地融入到工作流中,从而实现一种全新的组织智能模式。就像办公软件开启了数字办公时代,SaaS 开启了协同办公时代,而 AI 知识问答,或许正是开启 AI 原生办公时代的钥匙。

接下来讲讲一些我的不成熟思考。

 

01

从软件到云,再到问答:

一种全新办公范式的新可能

 

大概一个月前,极客公园获得了飞书知识问答的试用资格,我自己也体验了一段时间。

根据飞书团队的介绍,这是一款基于企业知识构建的专属 AI 问答工具。在日常工作中,当你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向它提问,它能够根据你在飞书中有权限访问的消息、文档、知识库、文件等信息,直接提供精准的答案。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基于企业知识协助内容创作,帮助你获取更深入的业务洞察。

 飞书知识问答丨来自:极客公园

第一次打开知识问答的界面时,乍一看像是 ChatGPT 或 DeepSeek 这样的聊天机器人,所以一开始我也尝试用它来整理新闻、转写录音——但很快我意识到,飞书知识问答并不是一个通用 AI 对话工具,而是一款定位明确、用途专业的企业助手。

如今,极客公园的大部分办公场景都已经迁移到飞书上,飞书中沉淀了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资料——从财务、人事等管理信息,到我们日常创作的文章、运营数据等业务资料,甚至包括会议纪要、聊天记录这些日常沟通内容。

知识问答可以访问我有权限查看的全部文件,并基于这些内容回答我的各种问题,就像是一位专属的智能秘书。作为管理者,虽然我有权限查看公司所有的数据,但我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以往在需要的时候,我通常要翻查文档,或者去询问助理和业务负责人,而现在,知识问答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替代方案。

当我开始把知识问答当成一个专属助理使用时,才真正解锁了这个工具的「使用密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体验和感受。

整体来看,就像助理也有实习生、初级助理和高级助理之分,知识问答的能力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当前,它在不同层级的表现也各有优劣。

1, 实习生水准:主要负责帮我找一些文件和资料。比如让它查找我与某位创业者最近的沟通录音,或者找出两年前 IF 大会期间,我与柯南和 Robin 的访谈文档。实际上,在这些事情上,这位「AI 助理」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考虑到我在飞书上有几百个群聊,每周同事们还会新建数百个文档,知识问答已经能帮我高效完成一些非常实际的工作。

 飞书知识问答告诉我今年极客公园数据最好的播客和直播丨来自:极客公园

2,初级助理的水平: 能够基于文档、会议纪要等信息,回答我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我和媒体朋友聊到我们今年在播客和直播上的发力,希望分享几个成效显著的案例。我大致记得有几场数据不错,但具体是哪些场次、具体数据是多少,记忆已经模糊。这时候,只需要问一声飞书知识问答,它就能快速从文档和会议纪要中提取出这些内容,直接给出答案。

3,工作伙伴水平: 是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生成内容的能力。比如我曾尝试让飞书知识问答,基于我和创业者或同事们的沟通记录,再结合一些外部资料,自动生成一份创业者在线访谈的前采准备文档。在飞书的产品发布会上,我也看到飞书 CEO 谢欣演示了一个场景:让知识问答生成一份结项报告——这个功能的未来潜力非常可观。

整体来看,在后两个层级上,知识问答的表现仍有进步空间。我自己的观察是,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数据的有序程度。如果项目文档或运营数据整理得越清晰,知识问答的回答和生成效果就越好;二是业务复杂度的不同,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复杂推理和判断的任务中,知识问答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像是一个尚未「毕业」的实习助理。

但对于一个产品的早期阶段来说,「不完美」才是正常状态。而真正打动我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趋势——我们可能正站在办公范式转变的起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更强大的知识检索工具,更像是一个 AI 原生办公系统的雏形,甚至会改变企业生产力构成和新的组织形态。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不会只是某个应用插件,而是嵌入到我们每一个工作流程的核心,为团队的每个人都增强了一个「团队」,人机混合的生产力让业务中的「大脑」变多,增效而不只是降本。

 

02

不是让企业适应 AI,而是让 AI 适应企业

 

过去几年,飞书一直在强调企业要「AI Ready」——这是 AI 真正进入企业场景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实现高度数字化,打通各类系统,实现数据的有效沉淀,才能为 AI 提供可被调用的「粮食」。

但「AI Ready」只是基础设施的搭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 AI 真正融入企业的实际运营之中。 而这一次「知识问答」的推出,标志着飞书从「准备阶段」正式迈入「交付阶段」的关键一步。

这背后依托的是飞书长期构建的一体化系统:包括文档、群聊、多维表格、知识库等在内的信息生态。这让知识问答不再只是依赖公域知识的「聪明大脑」,而是基于你所在企业内部的真实数据——你参与的群聊、你撰写的文档、你开过的会议,所有这些,都成为它的「原材料」。

也就是说,你只要真正好好用了飞书,你就完成了 AI ready,而不需要再回到过去我们对 AI ready 的标准动作上搞一堆内部工程了。

通用大模型与飞书知识问答对比丨来自:飞书

而且相比自己接通用大模型搞部署,飞书知识问答能够更精准地聚焦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关键好处,则是它天然具备解决信息安全的能力,这是企业在接入 AI 产品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 飞书发布的知识问答介绍上,谢欣演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他和下属同时向知识问答提问,「2024 年飞书的机场广告一共做了多少投放?」结果两人收到的答案完全不同——谢欣得到了具体的投放数据,而下属则没有权限查看该信息,因此系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千人千面的回答丨来自:飞书

 

这是因为知识问答会基于组织中每个人的权限,只展示你「能知道」的内容,并据此生成你「该知道」的答案。这不仅保障了信息的个性化和精准匹配,也从源头上确保了企业的数据安全不被泄露。

从这个角度来看,飞书并不是让企业去适应 AI 的使用逻辑,而是让 AI 主动适应企业的运行方式。技术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为场景服务的工具。飞书正在做的,就是让 AI 自然而然地嵌入到组织的每一个细节中,让每一位员工都能轻松上手、真正用得起来、用得放心。

 

03

超越抄作业时代——飞书赋能的能力在进步

 

作为长期关注飞书团队节奏的人,我知道他们一向是「技术冒进者,产品保守派」,所以最早体验知识问答的时候,预期可能是个比较保守的产品交付。

不过认真体验和观察后我意识到,企业知识问答这个场景,本质上就是一个「千行百业、千人千面」的复杂问题:不同行业、岗位、管理层级,提出的问题不同、期望的答案不同、理想的输出格式也各不相同。换句话说,飞书的产品经理们无法在会议室里「闭门造车」设计出所有行业的知识问答逻辑, 它必须走向真实的市场环境,依靠用户的真实反馈与使用场景,与各行各业共创,才能打磨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飞书这几年在产品观念上的一次重要变化:过去,飞书更像是字节跳动「先进管理经验」的对外窗口,让其他企业通过它来「抄作业」。但现在,他们显然认识到,这种方式存在天花板。每家企业都有独特的流程、文化与知识体系,光靠复制「最佳实践」是远远不够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飞书似乎被不少客户理解为了对于「字节方法论」的「抄作业」方式。但这次知识问答上很显然彻底改变了这个惯性。

很显然它开始能帮助每个企业怎么做好「自己的作业」。这也是飞书知识问答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是一个单纯回答问题的工具,它有机会一个激发组织知识、流程与创新潜能的共创平台。

在 AI 这波波澜壮阔的浪潮里,很多公司都在追逐「最新、最强」的大模型,但我觉得飞书提供了另一条路径——把 AI 的能力真正落在组织的日常运行中。

 AI+知识获取丨来自:飞书

我觉得知识问答不是终点,它只是开始。未来,它或许会成为企业真正的「操作系统」——一个让我们可以自然地向 AI 提问、获取反馈、做出判断并高效执行决策的核心接口。

我始终相信,AI 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的提效,甚至简单的去取代人,而是重塑组织。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次微小的技术进化,其实都在为构建一个全新的组织范式打下基础。

门的另一侧,将不再是「翻资料、找记录、层层汇报」的低效模式,而是「开口即问、问即得答、答即可用」的智能协作新世界。这样的未来,我很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