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昨天 — 2025年4月2日极客公园

「Apple AI」中文版正式上线:还不太好用,但确实很「苹果」

2025年4月2日 18:10
3 月 31 日,随着 iOS18.4 更新,Apple Intelligence 正式支持包括简体中文、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巴西)、西班牙语、日语和韩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并提供新加坡和印度版本的本地化英语。

中文版 Apple 智能 UI 界面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本次更新也是苹果预热已久、苹果在人工智能能力上的更新路线图,如今提前迈出这一步。此前,苹果曾预告中文版 Apple Intelligence 将在 2025 年四月正式推出。而实际上推出的时间则是 3 月 31 日——当然,中国这边大部分读者在第一时间收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 4 月 1 日清晨了。
在 Apple Intelligence 发布早期,我们就曾用手上现有的设备,对当时还只支持英文版的苹果 AI 能力进行了综合体验,如今随着「Apple 智能」正式支持简体中文,它有变得更适合中国用户使用了吗?
关联阅读:《用了「Apple 智能」一周,我发觉苹果并不在乎「遥遥领先」》

01

Apple 智能,本地+云端的融合
 
在正式测试之前,需要澄清的一个细节是,Apple 智能本次更新中加入的中文支持,并不能直接等同于 Apple Intelligence 国行版,当前国行版 iPhone 手机以及其他苹果设备仍然暂时无法使用。
但本次更新中,我们也的确能看到苹果在朝着「更加本地化的 Apple 智能」这件事上的新进展,已经明显看到搜索中出现包括百度搜索、图片搜索中文内容本地化适配以及百度百科调用这样的本地化优化,这也与百度作为最早传出成为苹果在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的新闻时间线相同。
对于已经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的设备来讲,本次更新最重要的就是带来的 Apple 智能的中文化支持。虽然 Apple 智能相比市面上目前已经出现了的手机 AI 能力解决方案,更加强调对用户请求的端侧处理。
但对于涉及到网络搜索的大量用户请求,还是需要依赖类似「百度百科」这样的内容来源,作为更加可靠的补充方案。本次更新中对于中国用户最明显的更新,就是中文版支持的内容来源,开始大量引用来自百度搜素/百度百科,作为端侧信息/Apple 第一方信息之外的补充。

在网络搜索内容上,中文版 Apple 智能会优先调用百度的内容作为本地来源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目前,Apple 智能对用户的处理基于这样的模式:用户向 Siri 提问,当 iPhone 目前所搭载的端侧模型确定自己无法回答时,就会将这部分的用户信息数据,上传到苹果的私有云服务器上。在服务器端经过进一步处理,确定这样的复杂请求仍然需要 ChatGPT 这样的外部支援之后,才会将经过脱密的请求数据转发给 OpenAI 的服务器。再经由相同的路径,将请求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作为处理用户问题的「终点站」,实际上 iPhone 用户访问到的模型能力,也是 ChatGPT-4o,但由于上述这套流程并没有随着中文版的加入而变动,因此此前英文版使用体验中频繁出现的「抄送给 ChatGPT」现象,其实在当前的中文版使用体验中,并没有改变。

在涉及到复杂问题的请求上,「抄送给 ChatGPT」仍然没有改变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具体到使用体验上,免费用户同样可以使用一定额度的 ChatGPT 访问数量,订阅 ChatGPT Plus 的用户则可以在登录自己的账号后,在 iPhone 上实现无限次调用。如果你没有订阅也没关系,苹果甚至在设置界面中专门设计了一个引导你订阅 ChatGPT Plus 的界面。

「如果你还没氪金,那你可以在这里刷卡」|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图像识别部分,iOS18.2 新增的「视觉智能」功能,也随着本次更新获得了中文内容的支持,除了 UI 能力的识别,在简单的图像搜索/识别,例如问 Apple 智能「这是什么猫猫」时,它都能依靠自有的云端知识库给出一个中文回复。

视觉智能也增加了中文支持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但在 ChatGPT 的多模态内容识别能力部分,Apple 智能的使用体验中出现了比较吊诡的一幕,即使手机系统界面与 Apple 智能都已经设置为中文,并且能使用中文沟通,但经由苹果私有云服务器转发过的 ChatGPT 请求,仍然只能返回给用户一个英文结果,同时由于目前 Apple 智能在涉及到与 AI 交互的部分相对简单,用户也暂时也无法手动将其设定为英文。

部分时候经由 Apple 私有云服务器转发的 ChatGPT 返回的内容仍然会以英文展示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图像识别智能的综合体验中,目前反而是仍然基于 Google 搜索的图像内容搜索能力,在全部在中文环境下运行后,所返回的搜索结果也会优先从中文内容中抓取。对于更依赖即时中文互联网内容的搜索情况而言,这一点能显著提升返回内容的流畅度,以及信息的准确度。
我尝试了用 Apple 智能拍一张华为上周刚刚发布的新机 Pura X,Apple 智能也准确通过搜索,识别出这款手机的具体型号以及官网开售信息,仅这一点的体验上,已经做到比主流多模态大模型识别准确度更高。

Apple 智能准确识别到了华为刚发布的新机 Pura X 的信息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虽然整体体验相比此前的英文版本 Apple Intelligence 有所提升,但客观来讲,当前仅使用 ChatGPT / Google 搜索,没有接入中国本土服务商的多模态大模型识别服务的前提下,Apple 智能在多模态内容识别的体验仍然有待提高。
换言之,即使你的 iPhone 现在已经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这个功能在中国大陆的可用程度仍然不高,即使你能够正常地全流程跑通当前「视觉智能」提供的所有服务,由 Google 搜索给出的例如商品购买链接等信息,对于大部分中国用户来讲也确实「仅供参考」。
当然,这个问题的解法也已经很明确,我们可以期待一下苹果在今年与百度/阿里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将这部分功能完全本地化之后的体验了。
除了这些直接交互,在 Writing Tools 写作工具中可校对、改写或总结文本,还支持通过 ChatGPT 直接起草内容,这部分能力现在也已经加入了对中文的支持——这对于不少朋友来讲,可能算是最熟悉大模型能力使用场景之一了。

文本生成工具或许是很多人最熟悉的大模型应用领域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实际体验下来,这部分功能在备忘录中的整合,无论是改写还是让它直接生成一份文档,在中文场景下都能给出类似 ChatGPT 水准的体验,加上与 Apple 输入法/第一方 App 的整合,对于 iPhone 用户来讲,确实有变得更加方便。

02

不求最快,但求最「稳」
 
但这显然不是苹果要在端侧 AI 上能实现的全部,虽然比起 ChatGPT、豆包等模型的使用体验而言,Siri 当前展现出的综合体验,还远远谈不上「行业领先」。
苹果的「保守」,或许可以被理解为苹果对于新技术一贯的「谨慎」,不仅不急于拓展 AI 能力在智能手机上的边界,还在主动为 AI 设置围栏。不仅在备忘录中的 AI 改写功能中,对于改写写作风格的调性偏向保守;
包括之前有提到过,在用于创建风格化自定义图像的 Playground 中,用户很明显就能察觉到它与其他大厂发布图像生成工具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无法像今年爆火的预训练图像生成模型 Lora 那样,用于生成那些和真人几乎无异、让人真假难辨的图像。

Playground 生成 Genmoji 效果|图片来源:Apple

实际上这种谨慎不无道理:即使多模态大模型已经出现几年,但包括内容幻觉、AI 生成内容用于犯罪,都是当下伴随着大模型应用「蒙眼狂奔」伴随而来的问题,近年来 AI 生成的虚假内容充斥网络。
除了内容泛滥,如何保护用户的私有数据,在 AI 时代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苹果是首先直面这一问题,并喊出自家解决方案的厂商。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在 AI 时代仍坚持「隐私优先」的技术路径。系统默认在设备本地完成处理;当任务超出本地处理能力时,会通过「私有云计算」调用苹果自研服务器,并全程加密,确保用户数据不会被用于模型训练或第三方存储。

苹果是目前唯一公开讲解如何用私有云转发机制来保护用户隐私的厂商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硬件之外,面向开发者的趁手工具也已经在路上:在 iOS18.2 Beta 测试版发布后,苹果随即更新了三个关键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 API:编写工具 API、Genmoji API 和 Image Playground API。
这三个 API 借口,都旨在帮助开发人员将 Apple Intelligence 集成到他们的应用程序中,换言之: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 API 接口加入,开发者都能够在所有 Apple 生态的硬件设备上调用端侧模型计算能力,无需额外的服务器成本,加上当前 Apple 生态数以亿计的用户,这无论对于中小开发者还是巨头来讲都是一项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由此可见,苹果的第一方应用目前并不谋求短暂的效果取胜,而是通过构建软硬件深度整合、搭建原生 AI 硬件生态平台的方式,为开发者提供一个适合 AI 时代超级 App 生长的土壤。
长期来看,只有诸如苹果、华为这样,有自有生态/硬件以及掌控能力的厂商,才有机会参与的深度竞争;拥有生态的平台级的玩家,与只有「硬件制造商」单一标签的厂商,或许从这场竞争的一开始,就拉开了巨大差距。
回到文章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支持简体中文后的 Apple 智能,真的更加好用了吗」。
在长期使用英文版 Apple Intelligence 以及主流手机 AI 助手类工具之后,我的回答是「有变得更加好用,但对苹果来讲,或许真正的能让 AI 更加好用的下一步更加值得关注」。
对于用户来讲,或许这才是 Apple 智能在一步一步迈向中国用户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所在。

vivo Y300 Pro+ 体验:专业选手也要「续航最强」

2025年4月2日 18:06
从 2024 年开始,vivo 的旗舰机型,凭借影像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产品本身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赢得了不少用户的认可。尤其是 X Fold 3 / X200 系列,都凭借着这一产品策略,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Vivo Y300 Pro+ 外观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而对于定位高性价比的 vivo Y 系列手机来讲,定位在千元级市场中,通过准确洞察对应预算下、哪些是真实用户对手机最重要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产品定义。
近期发布的 Y300 Pro+ 就是这样一款典型的产品。
在一段时间的体验后,vivo Y300 Pro+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不只是硬件上的「高性价比」,而是 vivo 对于这款手机背后的用户需求,在精准洞察之后,通过整合「下放」行业内前沿技术能力,同时对产品的「长板」做出取舍,让这款手机展现出的「专业」气质。

01

「灭霸」气质,聚焦细节
熟悉 vivo 近两年手机外观设计的人,可能对 Y300 Pro+ 的这套设计语言不陌生。从「影像灭霸」X100Ultra、到 vivo 折叠屏 X Fold 3、影像旗舰 X200 Pro 系列,都采用了与之相同的设计语言。
家族化设计语言,让 Y300 Pro+ 在外观上就有了几分「影像灭霸」的气质。

 

vivo Y300 Pro+ 相机模组设计特写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与之不同的是,Y300 Pro+ 这次也并没有完全对这套家族化的设计元素做「开箱即用」,而是在其基础上针对用户的偏好做了对应改良——例如在我们这次拿到的星空银版本中,机身的外观设计就做了相比家族化视觉设计更加绚丽的处理。机身背面能看到如同银河一般的纹理。
相比于 vivo 家族化、强调沉稳内敛的设计语言,vivo Y300 Pro+ 在旗舰同款的镜头模组由一圈「玉环」点缀,不同光线下纹理会随之变化。
同时,vivo Y300 Pro+ 还是同档唯一双面全等深设计的机型,通过将机身厚度控制在了 7.89mm,给整机带来了接近旗舰手机的「越级质感」,给它带来了区别于传统「性价比手机」的印象。

 

vivo Y300 Pro+ 机身侧面视角|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另一个细节是 vivo Y300 Pro 的屏幕采用了旗舰同款的全等深微四曲屏,视觉高级手感舒适,对于此前已经对 vivo 系旗舰手机有相当了解的用户,很快就能习惯 Y300 Pro+ 的这种质感。

02

电池,比大更大
 
除了外观部分,vivo Y300 Pro+ 本次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升级,就是它自带的史上最大 7300mAh 蓝海电池——这个数字甚至已经开源是一些旗舰手机电池容量翻倍的数字。
仅仅看已经非常薄的外观,似乎很难想象到这是一款搭载着一块如此巨大容量电池的手机。

 

vivo Y300 Pro+ 有着相比同级别机型更轻薄的外观设计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这主要得益于 vivo 过去数年在电池能量密度领域的研发投入,让 vivo Y300 Pro+ 的实际能量密度,从前代 vivo Y300 Pro 的 777Wh/L 进一步提升至 838Wh/L。
在电池密度上的改进,让 vivo Y300 Pro+ 在电池厚度与前代相当的同时,给用户带来了能支撑两天日常使用的超大电量——这对于很多需要每天重度使用手机来工作的用户来讲,意味着手机电量给他们工作带来的困扰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按照 vivo 官方的介绍,vivo Y300 Pro+ 在满电状态下能支持 25.4 小时的短视频播放,或是 14.7 小时的《王者荣耀》游戏市场,亦或是 13.05 小时的高德地图导航、全程亮屏使用。

 

vivo Y300 Pro+ 待机电量测试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我们的实际测试中,打开哔哩哔哩 App,以 1080P 分辨率,自动播放推荐列表中的视频,在音量设置为 50% 的前提下,播放八个小时,手机电量从 100% 降至 57%。
在充电部分,vivo Y300 Pro+ 支持最高 90W 的有线快充,同时支持最高 55W 的 PPS 快充与最高 44W 的 UFCS 快充。
不只是快充,在 vivo Y300 Pro+ 中,其实很多电池相关的新功能,还都与电池寿命的保护有关。众所周知如今手机硬件性能已经越来越充裕的环境下,迫使很多用户不得不换手机的,往往是电池寿命衰减这个原因————手机本身还尚能一战,但每天需要多次充电、几乎离不开充电器的情况也让人厌烦。
针对这个情况,vivo Y300 Pro+ 喊出了「五年长寿耐用」的口号,宣布电池历经 13000 次完整充放电循环,电池健康度仍然能在 80% 以上。
当你开启这个功能后,手机电量充至 80% 时,手机系统的用电会自动跳过电池,直接由外接电源供电。
这样的策略,不仅能保证手机在长时间不间断运行的场景下,进一步降低整机温度进而让手机更加流畅,还能显著延长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

03

屏幕、拍照,超强优化
 
前面提到,大电池对于日常工作需要重度使用手机的用户来讲,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但对于在室外使用手机的用户来讲,屏幕亮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有屏幕能支持更高的亮度显示内容,才能让室外尤其是强光环境下使用手机,得到正常的体验。
在 vivo Y300 Pro+ 上,vivo 为其搭载了一片局部峰值可达 5000nit 亮度的「超亮护眼屏」,全局激发亮度最高可达 1300nit,无论是正常内容的视觉体验,还是户外使用场景下的信息快速阅览,这样一片更亮的屏幕,都能给体验带来明显的升级。

全局激发亮度 1300nit 确保了在户外也能获得清晰的内容观感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vivo Y300 Pro+手机正面还升级了金刚盾强化玻璃,大幅提升屏幕抗摔和耐刮性。同时针对湿手油手等极端场景下的触控操作定向优化,这对于日常操作手机环境相对更加复杂的外送员等场景,同样是少有人关注、但同样能让手机变得更加「耐用」的提升点之一。
在系统部分,vivo Y300 Pro+ 搭载同样是在今年已经成为 vivo 旗舰标配的 OriginOS 5 系统,

vivo Y300 Pro+ 同样搭载 OriginOS5 系统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其中蓝心小 V 借助大模型能力,支持的 小 V 圈搜的用法,已经覆盖了各种场景。比如看到一篇小红书笔记,可以圈搜图片上人物的相关资料、相关商品;圈出一段聊天记录、机票火车票订单来创建日程;截取一段电子书、文章、工作材料进行翻译、生成一篇备忘笔记……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使用需求,vivo Y200 Pro+ 还加入了新版本的「职业模式」,职业模式针对外送员群体的许多实际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例如外送员工作过程中,需要频繁解锁手机屏幕以查看订单信息,vivo Y200 系列则推出了超长自动锁屏功能;外送员处于电梯中手机往往信号不佳,vivo Y200 系列则优化了网络体验,同时加速了出电梯回网速度。
性价比手机作为一个几乎与智能手机概念同时流行起来的概念,很多人容易简单的将其归类为「硬件堆料」这一个因素。
但在硬件之外,如何让手机真正「好用」,依然是一个更大的问题,而这又恰好是考验手机厂商研发能力的场景——vivo Y300 Pro+,就是 vivo 在这一细分群体手机使用场景中的回答。
高性价比产品线,对应的是精准的产品定义。无需更多前卫的概念,只有能洞察「用户需要手机做什么」的产品,才能在这样的市场中,真正收获用户的认可。

vivo Y300 Pro+ 外观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 vivo 家族化设计的外表之下,我看到的是 vivo 经过历练后,更加精准的刀锋:无论是「大的惊人」的 7300mAh 电池容量,还是同级别最强的 90W 闪充,再到「职业模式」,都证明了 vivo 在 Y 系列上通过硬件能力的拓展,来尝试进一步触达用户核心需求的决心。

宇树科技王兴兴的早期故事:还原天使轮投资人当年的坚定、纠结与今天的新期望

2025年4月2日 12:04
在宇树和王兴兴火了之后,对于这家公司和年轻的创始人业界充满了好奇。
恰好极客公园旗下的变量资本 2017 年就发现了王兴兴,并在 2018 年投资了宇树科技的天使轮。作为早期看好宇树、并且一路陪伴它的机构,我们对于这家公司和这位创始人又有着什么样的观察和历史故事呢?
近期,极客公园旗下的《开始连接 LinkStart》播客节目,特意请到 2017 年发现王兴兴和主导投资宇树科技的极客公园创始人、变量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鹏来聊了聊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这不是传说中的爽剧故事,相反,这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创业者,承受了极为艰难时刻和数年寂寞期后,才慢慢成长起来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兴兴可能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创业者的画像:也提示了新一代中国创业者,可能在面对的不同使命和成长目标。
以下是对话全文,有所删减,完整版可以移步极客公园的播客收听。

 

01

早期的宇树和王兴兴是怎样的?
 
《开始连接》:让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2017 年到 2018 年公园投中了宇树科技,大家都很好奇这背后的故事。你最开始是怎么发现这个项目的?
张鹏:2017 年的时候,我记得应该是看了一个冷门公众号文章,非常简短、有那么几张图片,有一个很短的视频,我看到了王兴兴当时那个机器狗的原型,也就是莱卡狗(Laikago)。
我当时觉得挺震惊的,因为我以前接触过机器狗相关技术。大概是 2015 年,我当时带着国内的一些创业者们一起去 MIT。在 MIT 里边,我看到有一个实验室,有一个韩国的教授做了一个「机器猎豹」,其实就是做了个豹子头,顶在一个庞大的机器狗身上。
当时那个机器猎豹身上还挂着好多钢缆,浑身各种飞线,非常实验室风格。我记得当时和我一起去的王小川还有一张很经典的照片,就捧着那个豹子头跟那个机器猎豹合影。当时我们还在探讨,说这玩意儿可能再过 10 年、20 年没准就会很厉害。
结果没想到,到了 2017 年的时候,你就发现中国的一个团队就做出了一个比它更加小巧的,而且从运动和姿态上面来看,甚至比它更成熟、更接近产品化的东西。这事儿实际上是非常让人吃惊的。
《开始连接》:所以之前机器猎豹比较偏 demo,而当时王兴兴的机器狗,可能已经是偏成型的一个产品、而且它还更好?
张鹏:其实那个时候在 MIT,这就是个实验室项目,你觉得这叫前沿科技,是世界级的顶级学府里的顶级教授的顶级实验室里看到的一个非常前沿的、还很不靠谱的东西。
但两年后,你就看到一个中国团队做出了一个非常成型的,而且它的运动姿态非常顺畅,整体也很简洁,产品化的取向已经很清晰了,就觉得很吃惊。当时他在杭州,我就立马就飞过去了。可能从看到那篇文章到见到他,中间就隔了个三四天。
《开始连接》:你第一次见到王兴兴是怎么样的感觉?对他是什么样的印象?
张鹏:2017 年的王兴兴,你可以感觉他就是个刚毕业的学生。而且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理工男。但是我觉得他身上还是有那种在工程技术上的天赋的,这点你如果跟他聊聊天很快就能感觉到。
我记得当时我去他的那个所谓的办公室,他们应该是在杭州的滨江区,在一个不太起眼的楼里边的一层,大概有个 2、30 平米那么一个空间。我首先找不到门牌,就不知道哪间屋是这家公司。因为那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写字楼,旁边好像还有厂房什么的,显然他是找了个比较便宜的地方。进去一看,也看不到工位,那感觉就是一个车库,堆着各种零件,没装完的机器狗部件,另外有两只已经装好的机器狗。
我当时进去,王兴兴先给我做了一些演示,包括一些比较标准的动作,比如过来踹一踹、踹不倒等等。演示完了之后,我俩当时就觉得有点尴尬,因为不知道在哪儿聊天,他那个地方没有能坐的地方。
所以我们俩第一次聊,从头到尾都没在他办公室里,是在过道儿里有个沙发,就在那沙发上跟他大概聊了两三个小时吧。
《开始连接》:他的工作环境还蛮简朴。
张鹏:其实我当时也略有意外,但后来我倒觉得其实是个好事。
因为你能感觉他不是一个创业爱好者,不是上来咱先把创业的家伙事儿都给布置完了,我弄个牌子,设计个 logo,然后我有个工位,在里边搁个会议室。他的公司整个就是个车库,但你感觉就是在真正的做这个产品和这个技术。
所以其实当时虽然没个坐的地儿,但我觉得一点没影响,我的好奇心反而是更重了。
《开始连接》:越简朴反而越有好感吗?
张鹏:就是好奇,你就很吃惊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它可以在车库里手搓出来这样的这种东西,这得是个什么样的技术天才?
你也没见着他有什么特辉煌的学历,他没有在什么 MIT 还是加州理工读书,也没有从海外大学里边请来什么样的合伙人……因为你很多科技创业公司,总会请个顾问,比如某个外国的教授、或者国内某个大学里的大牛专家,就是要坐镇一下的,对吧?
你会发现他不是江湖已有的「大门派」里出来的,他很像是这江湖里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新的高手,没门没派。所以你就特别好奇。
《开始连接》:没有门派,后来对投资判断没影响吗?
张鹏:让我愿意去进一步感兴趣投资他、支持他的要素,反而是两个多小时聊下来,我觉得他是特别务实求真的人。
你可以看到他对于机器人这个领域的发展节奏和预期,比我保守。我会在有些地方说,这个技术卡点是不是过几年就不是问题了,那他会很严谨地说,如果要突破的话,可能要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说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是很快能解决,他会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还有什么问题要先解决。
你会感觉他对「未来战场」的每一寸,其实都有自己的基础认知,这挺不容易。毕竟他非常年轻,当时才工作过两三个月。这种与年龄不符的积累,表明他对这个领域有热爱和足够的专注,肯定投入了大量时间。否则,他不会在这么多细微之处都如此严谨,点出关键问题。
第二点,很多创业者为了融资,总会讲些宏大故事。我记得当时跟他探讨:「这个机器狗,你觉得第一个应用场景会是什么?」然后我就开始畅想了:能不能成为家庭玩具?或者当保安?比如国外那种独栋 house,地广人稀,没准儿窜出个狼或熊,派个机器狗去巡视,还能驱赶一下?
你能感觉到,他其实没有那么兴奋去想这些场景。他满脑子想的是,创造某种产品和真正应用之前,整个技术其实还是有很多的问题要去往前解决。
其实当年他连 BP 都没有,可能就是非常简单的几页,更多讲的是技术栈,一看就是给我们这种对机器人了解还没那么深入科普一下,但是完全没有对于说未来是一个什么万亿的市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四足驱动的底盘的设想。
我很少见到有创业者,能比投资人更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发展。比如,当我们引导他畅想未来想象时,他的结论其实是:现在还轮不到想象场景和市场;先把东西做出来,就一定会有科研机构买。这些话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们后来的投资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开始连接》:求真务实是一种优点,不过当他没有去想未来前景这件事情、可能会构成某种顾虑吗?
张鹏:从互联网浪潮开始,我几乎见过每一代优秀创业者早期的样子,但历史上这些成功的创业者,也很难做到他在创业的第一瞬间说的自己的故事和构建的那套所谓未来的系统,就是最终它创造最大价值的那个系统,这是非常难的。而创业者有时候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大,很容易暴露创业者在一些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所以宏大的故事,至少对于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反而我觉得人和事的匹配特别重要。如果你这个事特别宏大,但你看起来并不是在这个逻辑上的人,反而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当时跟王兴兴的共识是,可能至少还需要 3 年甚至 5 年,机器狗才能有一天惊艳的在人类面前,有资格寻找某些场景里被得到广泛的应用。
我们看到了一个 journey,这个 journey 它通向了一个未来的机器人的新大陆。但这个路其实是不好走的,它甚至中间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寂寞期去做这个事,但我反而觉得这个特定的路特别适合王兴兴。
《开始连接》:为什么觉得这条路适合王兴兴?
张鹏:我觉得他是能耐住寂寞的人,在这些年里他不会浪费这个时间。
当别人不能够去足够专注的做这个事,因为无利可图,因为这个是窄门、土路,你需要转过角才能看到光,所谓八面玲珑的聪明人不会那么多,你的竞争就不会那么多。这种路,就属于像他这样的专注的、务实的、有技术热爱的人,走过去转角见到光就应该是属于他。
所以我觉得至少在那个时刻做机器人,他是一个人事匹配的候选人。而恰恰是因为他脑子里没有那些宏大的故事,他脑子里都是光明之前的黑暗,而不是上来跟我讲黑暗后的光明,我觉得这个是挺匹配的那个阶段的。
后来事实证明,从 2015 年到整个 2023 年之前,在机器人,包括四足机器人领域,过早想要进入 C 端市场,甚至大规模进入 B 端市场的创业公司或者产品,其实都没有成功。我觉得就是因为,你需要转过弯才能见到光明,所以这个过程中你不能过早地去考虑光明,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想怎么跨过黑暗的那一段。
《开始连接》:是不是感觉那时候他很像一个工程师而不是产品经理?
张鹏:王兴兴所做的这件事,这种需要技术突破的东西,其实至少那个阶段需要的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而是要看他是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
这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已经铺好的舞台,就看谁在上面能够更高效率地去表演不同,在机器人领域,技术的舞台需要自己搭建,当年这个领域所处的状态是它的上半场还没有完成。
这个上半场就是需要让技术先逐渐成熟,还有很多关键问题要突破,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寂寞期」。在「寂寞期」,需要有工程师能力和风格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它做完。
然后才能到下半场,才会考验你:你到底是一个什么商业模式的公司?你的产品最终做得怎么样?你的品牌怎么样?你如何构建你的商业模式和生态?我觉得在技术没有到位之前,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问题。
下半场他能不能做好,我们当时也不知道,但我们觉得他可以在上半场实现的过程中去成长和学习。所以,多多少少他当时那种工程师的纯粹气质是让我们特别看好的。
《开始连接》:2017、2018 年王兴兴面临过什么关键决策吗?
张鹏:我记得决定投资他之后,我们也很积极地帮他链接更多资源。当时不少人都在认真在想:这东西能用在什么场景?但王兴兴一直很坚持认为,不应碰 C 端市场。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判断。
他选择的主要市场就是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因为宇树的产品比波士顿动力的便宜很多,功能却不逊色,加上电驱系统带来的高灵活性和开放度,方便用户做二次开发实验,所以很快在科研圈获得了认可。这就不需要去做什么投流、找网红代言,进而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能解放出来,去提升产品和技术的能力。并且因为有了这种现金流的循环,就能够把技术越做越好。
我觉得他当时这个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做一个 to C 的产品,公司的部门和人员体系都会不一样,可能会消耗非常大的能量。其实越是技术的婴儿期,就越要「喝奶」而不是「吃糠咽菜」,这才能打好技术基础的正确战略。
当然,王兴兴可以做到这一点,也是靠自己的持续专注的努力,这并不只是个选择问题,也是个能力问题。
《开始连接》:科研市场的 1 万台和消费级市场的 1 万台会有怎么样的区别?
张鹏:背后的能耗是不一样的。科研市场,是一个在早期阶段有足够养分空间,并且不需要宇树去「费力消化」的市场。这比起过早在 toC 市场强行卖货、或者在 toB 领域做看起来有规模和收入的搞项目交付,更符合宇树的发展目标。
大家经常会有个说法,「沿途下蛋」。所谓技术走一段,能干嘛了,咱们变个产品开始卖,这样它有现金流能回来支持我再在技术上往前走。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个陷阱。
「沿途下蛋」你就要不断地孵出一堆小鸡,那这些小鸡仔每个活得好不好,你这个老母鸡是要照顾的。你最后下了一串蛋、一堆小鸡仔,谁都没有变成能为你解决问题的那一个,你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因为你并不能确定你沿途下的这个蛋就一定能怎么样。
其实「沿途下蛋」更应该变成「找到前进的阶梯」。你依旧可以在你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让它产生价值,但不应该偏离主航道,这才是「有机的增长」。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复盘去看,王兴兴在早期这个相对黑暗、还没有转角见到光的时候,他就做了很正确的选择。
《开始连接》:王兴兴有什么在严谨务实之外还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吗?
张鹏:其实你看王兴兴,今天还会觉得他是个理科生,跟你说话也不会口吐莲花、衣着打扮也不是那种特别潮的。但我觉得他内心,其实他有他很潮很有自己审美的东西,比如他的第一代机器狗产品叫叫「莱卡」,那是第一只替人类探索太空的小狗的名字,这理科生的浪漫,我就很能感受到。
再比如说他对这个技术的一些追求。就像我当年去见他的机器狗,那个机器狗的整个造型,包括它的简洁程度做得很好。显然他真是花了一些心思的。比如你们看不到很多到处乱飞的线,对一些零件技术指标的要求等小细节,这些都能感受到工程上给自己提了更高的要求,才做成这样。
我觉得在这些细微的地方,能看出一个工程师对于他的产品和技术是有追求的,这个追求就叫他的「技术审美」。这让我当时挺信服他应该能把这件事做好。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开始连接》:所以总结来说,你最终决定投他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鹏:刚才我说到的人事匹配很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条技术路线我们还是很看好的。换句说,其实在当时为什么我们在开始看这个领域?你还记得 17 年、18 年的时候,整个科技圈比较流行的项目是什么吗?投资人一般都在投什么吗?
《开始连接》:共享项目、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甚至还有电子烟等等互联网项目
张鹏:共享经济其实已经过了最高点,接近所谓「移动互联网的尾声」了。因为整个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快封顶了。这就有点像,明明要入冬了,你现在非要播种,哪怕你可能有各种逻辑,但听起来效率可能就不那么高。
所以当时我们自己的一个感觉是,互联网完成了连接性,推动了所有东西的数字化,那下一步会是什么?应该是智能化。这首先是一个大的技术趋势判断。
极客公园从 2010 年成立,感受过一波一波的技术浪潮,我们一直给自己提的要求叫「生生不息地发现优秀创新者」,这种「生生不息」往往源于技术浪潮的变化。从 2010 年开始,到后来移动互联网的 App,再到智能硬件,再到上一代 AI,你看到自动驾驶、智能电动车,其实已经看到好几波浪潮了。
而 2018 年,智能电动车这件事已经开始冒头了,从这个角度你能看出来智能很重要、跟电相关的也很重要,它不只是在智能电动车这一个领域,它会在更多的领域去释放价值。
这个趋势就跟手机的崛起一样。在手机这么小的东西上,各种高精尖的要求,电池要轻、摄像头也要轻、要薄……在这样的东西上提了很高的要求之后,技术就会进步,然后会有很多资金投进来,技术的进步就会溢出、向更多领域渗透。包括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 AI 智能硬件,也都是顺着手机过去这波浪潮的技术溢出,站在它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那当时我们也看到「电机」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为电机结合了一定的 AI 智能,它就不再是原来那种「傻傻的」电机了。什么叫聪明的电机?你看机器狗怎么控制自己的姿态,这件事其实就是由聪明的电机决定的。所以它适应性很强,可以不断调整。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下去看,机器人,在当时那一期基金里,就是我们比较重点关注的方向了。
所以你说投资决策,第一,跟这种大的方向的一些根本性判断还是有关系的。第二,在这个方向上,如果我们客观地看一看,你很难以两到三年为维度觉得这个公司能爆发去做投资。在这个领域五年,这个公司可能才能让技术真正被市场接受,它的周期是不一样的。
这个时候你就要自己调整自己判断的节奏,同时反过来你也要去找人事匹配的人,谁能在 3-5 年的周期里,按着技术台阶,能够耐住寂寞走过这段黑暗,迎来转角的曙光。
《开始连接》:那么早去投他,他处在这种光明前的这种黑暗里面,那时候投他不会担心有风险吗?
张鹏:风险投资肯定有风险,但要看你选择什么样的风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主轴,或者说,你得有某种信念、某种判断,然后接受风险。
举个具体例子,2017、2018 年那会儿,在机器人领域,大家都觉得波士顿动力是天花板,但我觉得他们的技术路线不对。像我们 2015 年在 MIT 看到的那个机械猎豹就是电驱的,不是液压。而波士顿动力当时还是液压驱动,所以它体积大、噪音也大,虽然看着是挺强力,甚至拿到了军方、政府的订单。但我觉得它那时候虽然酷,可路子不对。
这一点上,当时王兴兴跟我们聊,观点挺一致的。因为液压有它(本身)不可逾越的问题,而电驱肯定是趋势。
你看,2017、2018 年,智能电动车也开始冒头了,特斯拉也开始被大家广泛知道。你能看到,全电化是个大趋势,而且一定会溢出技术红利,未来还有机会更好地用上「智能」。就像智能电动车肯定不是用传统的机械传动和转向结构。所以,技术路线走对非常重要,特别是用在机器人上。
另外,四足(机器人)其实是双足的前序阶段。因为它们的运动机制差不多,电机能力、步态算法很多是相通的,未来往双足走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在「机器狗」这个形态上,去发展以电驱为核心的机器人路线,我觉得是值得看好的。
这里面,你全球去看,王兴兴虽然不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师出名门,或者有成功项目经验的人,但他完成度最好,而且能感觉到有天赋。另外,他的目标跟那个技术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那你结合这几个东西,就大概形成了一个判断逻辑。其实也不是无脑地冒风险,或者说我们只是因为觉得很酷就投一下。有了这些判断才能和风险和解,虽然依旧面对巨大的不确定,但你该接受就接受了。
《开始连接》:这些判断到今天也已经都应验了,现在电驱已经取代了液压的路线,而且现在很多两足人形机器人都是从四足的机器狗进化而来。
张鹏:实际上王兴兴后来能那么快的在人形上有突破,跟他这么多年在这个机器狗上面的这个积累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波士顿动力也彻底转向了电驱路线重头再来。所以这个也印证了,当时这个所谓的技术路线无比重要。当时判断的原则还是基本把握住了。
《开始连接》:王兴兴提到那笔融资款帮当时的宇树度过了难关,而且让这个公司走上了某种经营的正循环,为什么公园的那笔投资能投的那么准?
张鹏:如果我们真要坦诚地还原当时的状态,并不是说极客公园判断有多么精准,觉得这笔钱投完他就能一飞冲天。其实在那一轮里,极客公园作为一个社区里的小早期基金,确实没能力「一把给够」支持他那个阶段发展所需的钱。
我们当时自己算过,也跟兴兴一起推演过,他那一轮拿到 1500 万到 2000 万可能比较合理。极客公园这只基金是给不了这么多钱的。
所以在当时,我们自己下了投资决心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赶紧帮他找谁来领投。而且这个领投方最好还能帮到他,不光是给钱,在技术、产能、行业认知上都能有帮助。你当然希望更多股东进来是能增加他的成功率,而不只是来下个注。
我们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帮他去找,也一度找到了挺好的未来合作伙伴。但因为一些变故,本来都谈得很接近了,甚至 TS(投资意向书)都有了,但最终没有完成这个投资动作。
这情况其实就有些尴尬了。因为对兴兴来讲,他已经花了挺长时间按这个框架来谈。那这个时候领投方突然没了,我们一个跟投方的钱,第一是不够解决他的问题;第二,按这个框架,我们其实可以等下一个领投方进来,咱们再给钱。要不然,纯粹从投资视角看,风险是被放大了的。
当时我们内部就很纠结:我们是否要站出来,「被迫」从跟投变成领投?我们这笔款还打不打?还是就把 TS 放这儿,等着有新的领投方愿意出钱了,我再把这钱投下去?
《开始连接》:纠结了多久?
张鹏:我们其实没有时间纠结。因为王兴兴已经没钱了。你再纠结一个月,他可能公司就挂掉了。
后来我知道,王兴兴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给团队发工资,王兴兴其实都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动作。他就是很含蓄的理科生,只是说账上快没钱了,会影响后续的产品交付,还是非常希望公园的基金能够先打款。
我们确实是当时第一个下决心打款的,算是救了急,后来还有其他跟投的股东也跟进了,让兴兴的现金流又得到了一些补充。但我觉得还是他自己非常优秀,他用这么少的钱最终跨过了最难的那个阶段。
《开始连接》:为什么愿意接受这个风险,做第一个给他打款的机构这背后有什么思考逻辑吗?
张鹏:你让我现在回想,第一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相信的那个大的技术路线和一些基础的判断还是没动摇的。外部环境总是动态变化的,但它其实没有动摇这个基本面,我觉得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第二,你其实能看到,王兴兴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自己真的是一个创业者的状态,他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融资进度去耽误他要做的事,而且他是「先干为敬」型的。你能看到这个创业者的状态一直是拉满的。我们其实共事了一段时间,你能非常确认这是一个靠谱的创业者,你会越跟他一起经历磨难,越能去理解这个人。
第三个是当时我们确实对自己有点信心,觉得还能帮他找到其他的投资人凑齐他的资金需求。不过客观的说我们还没做到这一点,王兴兴就已经在 2018 年通过优秀的产品缓解了资金压力。
我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最终决策的那一瞬间:一拍桌子、一拍大腿的那一秒钟,可能那时我们心态更不像是投资人,更像个合伙人吧。
《开始连接》:怎么说?
张鹏:我觉得多多少少也跟公园是一个创业者社区,它其实跟创业者还是比较有同理心的,我们其实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还是社区里的一种对创业者支持的方式。
所以那就是个考验你到底是谁的瞬间,那时候我们可能也没有这么多逻辑,可能就是心里那一个感觉,所以有点「一秒钟合伙人」附体吧,才完成的这件事。

02

王兴兴对新一代中国科技创业者的启示
 
《开始连接》:为什么极客公园会去做投资这件事?并且像你说的「不是典型的专业投资机构」,怎么理解这个「非典型」的地方呢?
张鹏:极客公园 2010 年成立时,我们就把自己定义为「创新者社区」。我还记得这句话是我自己想了很久写的,极客公园的 mission 就是「生生不息地发现优秀创新者,成为他们的伙伴,共同创造价值。」
这确实是个社区的心,但「社区」是个挺抽象的概念。知乎、小红书都是社区产品,但都很庞大。那极客公园的创业者社区是什么?那时候,很难有具体的产品形态来承载。所以我们发现,社区总得有点东西把大家聚起来,后来发现内容挺重要。
所有关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有价值的信息、认知,还有优秀创业者的思考,你把这些挖掘出来,其实就是你想去建立社区的那群人——现在的和未来的创业者们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它形态上确实比较像媒体,但目标还是社区。内容成了它聚拢这群人的一个重要能力。
所以后来有了极客公园的 Founder Park 社区,这波 AI 浪潮里,创业者们都在这里面交流。Founder Park 不光有文字内容,还有视频、直播,各种线上线下、公开闭门、大小规模的讨论内容。这下子,社区感就更强了。Founder Park 社区,就是 AI 时代创业者们讨论怎么做事情的地方。
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把「社区」这个概念落地,变成一种能力,也真正地去发现、找到、帮助创业者。这其实是一个挺漫长的 journey。
客观地讲,极客公园的投资最早都不是我的想法,实际上是我们创业者社区里的一些创业者,甚至是一些已经比较成功的创业者,推动我说你一定应该做这件事。比如当时大众点评的创始人张涛,就是我们基金的一位基石 LP,也是推动我这个想法的关键人物之一。
我记得他当时说,你看 2013 年,很多人还看不出张一鸣的价值,你就天天跟我们推荐,说他特厉害。2014 年你就把马斯克请到中国,那可能是他第一次来,你还让张一鸣跟马斯克同台。你说这两人未来都很牛,我觉得你这直觉判断是对的啊?那你除了写文章、组织活动请他们来,还做了什么?你这认知价值怎么产生更大的意义?
我觉得这些话还是挺触动我的。
《开始连接》:这句话怎么触动你的?
张鹏:我是做内容出身的人,我在做极客公园之前,做了 15 年科技杂志,那时候把一个认知和判断做成好内容交付给大家,其实心里就挺满足了。那时候我们「触碰了很多灵魂,改变了很多人的轨迹」也是善莫大焉的。
但问题是,我目送一个又一个同时代的优秀同行离开了他们曾经热爱和闪耀的内容领域,因为我们都无法回答如何让愿意认真做好内容的人、让可以为更多人交付认知价值的人,获得更好的回报和成就感,让他们年轻时候的激情可以变成更持久的事业。
如果你想把这事儿持续做得更好,就必须获得更大力量,聚集更优秀的人,更有能力去地帮助你认可的创业者,只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内心满足是不够的。
而极客公园社区的在这个问题上摸索很多年,确实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性。因为是社区,中心点是人,而不只是以信息获取流量,那么他的核心资产不是流量和注意力,是一个一个面目清晰的创业者。这样,你也有机会长期观察一个人,跟他建立更深入的交流,更看懂一个人,也通过他们更清晰地了解技术和商业趋势,做出更好的人和事的判断。
到了这个节点,其实你可以通过投资来验证你认知和判断了。因为写文章,对的大家会记住,错的早忘了。但做投资,错的对的都会被记住,他更考验你做深入的思考。
社区的好处是,你对创业者其实很早就开始「投资」了。有意义的内容,有效的社区组织帮助他们彼此联结,你都是免费的服务,但同时你可以了解谁在看你内容,谁来参与讨论,他提什么问题,再了解他在做什么,就能理解这人的追求、思想、能力,以及他和事是否匹配。这些都在社区日常的交流中不断发生。所以,这套系统让你有更多时间去理解和判断一个处于早期、特别是背景不那么光鲜、或者做的事情非常非共识的创业者。
所以我们成立早期基金,算是补上了社区的一个基础能力拼图,这也是系统能力的一个延伸。你做这事,并且做好了,它反哺过来能给社区带来更大价值,让社区更有力量去帮助创业者。
《开始连接》:我们跟其他基金的区别会是什么?
张鹏:我们基金的 LP 主体,主要就是社区里的优秀创业者。用创业者的钱再去投新的创业者,而且大家不光投钱,还会投入很多时间去帮忙,分享自己踩过的坑和经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
「Founders backing Founders」,创始人帮助创始人,这是极客公园社区的一个独特优势。有了这种基金能力后,反而让整个社区生态更完整了。所以极客公园不是个典型的投资机构,它还是个社区,投资只是社区里帮助创业者的一种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基金的创业者 LP,也是因为过去社区帮助过他们,他们也希望通过社区再去帮助新创业者,同时也能从新创业者身上学习,保持年轻。王兴兴可能也是在这种系统下,我们比较幸运地能够发现并且支持到的一个代表吧。
创业是一个太复杂的系统,你算不清楚所有变量的,最终有些成果就是涌现。但只要你持续按这个方式去做,一定会有成功的创业者,反过来会带给社区更好的回报,进而让你可以更坚持地用这种方式去做。
它很像「定投」的逻辑,而且社区对创业者们的「投资」也不一定是从投钱开始的,你专业的能力,你的热情和同理心,是对创业者「投资」的起点。创业者给你的回报也不一定只是钱上的投资收益,他们的认知分享,他们的信任,都是你重要的正反馈和系统资产。
《开始连接》:前段时间网上都在传雷军、王兴和王兴兴2017 年就在乌镇见面的那个照片,这算是一个「社区传奇」吗?
张鹏:那张「穿越照」,是 2017 年 12 月极客公园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搞的一个创业者聚会。当时确实来了很多社区里的创业者朋友。

图注:2017 年 12 月 3 日极客下午茶 | 左起:陈华,米雯娟,张鹏,雷军,周源,王兴,王兴兴

2017 年 11 月我们已经给王兴兴发了 TS(投资意向书),所以特别想帮他,想介绍些科技圈的牛人给他认识,让他有机会跟前辈们请教请教,毕竟他之前没创过业。
当时他还没资格进会场,所以我们把聚会安排在外面。大家聊得差不多,就让兴兴后面加入过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的机器人。但展示时出了点岔子,机器狗过门槛时卡住死机了,又得重启,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不过,毕竟大家头回见到这个东西,而且觉得这年轻创业者做这个事还是挺厉害的,所以都挺鼓励他的。虽然演示出了问题,但大家都很包容,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兴兴当时有点害羞,好像都没去加大佬们的微信。
其实那时候雷军是王兴兴的偶像,我觉得让他有机会去跟这些人有交流是有意义的。毕竟眼界很重要。这次交流算是埋下了种子,几年后雷军、王兴都投了他,也算是当年的善缘吧。
我没跟兴兴确认过,但我认为创业前辈们估计这些年也给过他不少建议。不管他有没有采用,但创业路上有人帮你「云计算」一下,这「算力」对创业者来说太重要了。
现在创业环境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资本环境好,你有九条命,你浪费了八条,剩一条也行;现在可能起步就只有半条命,错一步都不行。创业也更难了,所以,未来有前辈们的「云计算」可能就更重要了。
其实在硅谷是有很强的这种创业者相互传承帮助的文化的,而中国随着几代优秀创业者的涌现,也开始到看到了这个趋势,这也是极客公园社区做了 15 年后非常开心看到的变化。
《开始连接》:你也见过非常多成功的科技领域的成功企业家,你觉得像王兴兴这一代科技创业者跟他们相比,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吗?
张鹏:Deepseek 的梁文峰之前有个访谈提到,中国接下来的创新,需要一些这种向前突破的、提升人类天花板的创新,我是非常赞同的。
一方面是中国不缺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你得相信 90 后、95 后,甚至 00 后的这批年轻创业者,我觉得他们是一点都不怂的,他们的眼界和目标也是非常高的。
下一代中国最成功的创业者,一定会有一些提升人类天花板的思考和追求。不一定只是搞技术和科研的,也可能是创造了不起的产品。但他们前进的路上,没那么多的对标可以去 follow,要自己往前去突破。这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使命,或者说,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否则昨日的巨头都在等着你。
很务实地说,不创新,凭啥在现在这环境里杀出一条新路?王兴兴也一样。他作为一个 90 后,如果他不搞机器人,过去这段时间他做什么能最大化他的梦想和价值?他必须去做那种没有可 follow 路径、甚至要引领、要突破、要在不确定中摸索的事。
所以,这就是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变化。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创业者,可能他们面对的现实和他们的使命就是必须去做提升天花板,而不是贴近天花板,他们必须穿透那个天花板。
《开始连接》:怎么才能穿透天花板呢?
张鹏:在「黑暗」中摸索,可能需要些强大的愿力,但更需要极度的务实求真吧。你想象下你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找路,你肯定不是跳着走,而是趴在地上,用整个身体感知地面,用每个毛孔感受风向,才能判断往哪走。这不是蹦蹦跳跳、快快乐乐就能跑出来的。你看 Deepseek R1 这波火了之前,梁云峰不也闭关两年多,跟修炼似的吗?都没时间出来见人聊天的。
辩证地看,这段「黑暗期」是有利的。比如王兴兴也挺幸运。他最大的幸运是,机器人这领域给了他 3-5 年的寂寞期。那时候没那么多资本和竞争,没多少人看好,反而让他有足够时间热身、准备、犯错、摔跟头、打磨体系、甚至把供应链和技术都建立起来,形成价值循环。
我觉得他最大的挑战就是他的这段寂寞期,但他最大的幸运也是这一段寂寞期。
《开始连接》:当年王兴兴感觉是不那么典型的明星创业者类型,那么未来投资人对创业者的选择模版会有变化吗?
张鹏:王兴兴确实之前没创过业,甚至没有过很好的工作经历,不是那种大厂高管、名校光环加身的,他当年看上去是有点草根的创业者。但他有他的特点和过人之处,而且他有强烈的技术追求,时代又给了他足够长的寂寞期,让他能把优势发挥出来。等到这个时代一揭锅,说好,这是未来,这时候你发现他其实已经比别人更 ready 了。
某种程度上,王兴兴让中国创业者的画像更多元了。这可能是除了机器人技术之外,另一个很有意义的点。我们怎么判断谁是值得支持的创业者?以前投资人喜欢看名校、大厂、高管背景,因为这是个简单标准,能大致推断出个这个人能力。但对于没背景的人,你不知道他能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其实,人跟人底层差别没那么大,很多改变来自后天经历。名校、大厂、高管,这不都说的是经历吗?就是说这十几年经历很有价值,所以这人应该成长得不错。而王兴兴在那寂寞的五年里,吃够了苦,踩够了坑,还没人打扰。我们再看时,他可能不比那些大厂高管、高学历的差了。他用五年走了别人十年的路,毕竟创业是任何人能有的最快、浓度最高的成长历练。
新时代应该会有更多这样的创业者,而且新的时代会更不拘一格的给创业者空间。
有时候「不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存在,它可以提示一种可能性,塑造一种氛围甚至是建立一种文化。比如王兴兴这样一个当年「非共识」、「非典型」的创业者,可以被上一代创业者的资源支持到,给予更多耐心、更立体的支持,去探索突破天花板的事情,我很期待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这也是极客公园想推动的事情。
*头图来源:极客公园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比知乎首次盈利更重要的,是一个社区的价值回归

2025年4月2日 11:54
前几天看新闻,发现知乎终于迎来了新的里程碑时刻——最近发布的这次财报里,2024 年四季度,知乎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单季度全面盈利。
我后来看了下财报,在第四季度,知乎创造了 8.6 亿元的营收,其中净利润达到 9710 万元,成功兑现了 2023 年我就听周源说过的目标——在 2024 年实现单季度盈利。
我跟知乎创始人周源认识多年,从最早做媒体时候的同事,到他当年在极客公园的「地下室活动」上发布知乎的 Beta 版,再到多年后成功上市和上市后多年的艰苦探寻,算是见证了他在做社区这件事上的很多思考、尝试以及反思。
这次真正让我感慨的,不只是盈利本身。我觉得这只是「果」,他的「因」其实在知乎终于找到了社区自己的成长逻辑,走出「原生性」和「成长性」之间的精神内耗,才是更值得说说的。
从「而立」到「不惑」,知乎迎来了走向新阶段的信号。

01

所有社区产品最大的挑战:「原生价值」
最近和很多 AI 时代的创业者交流,每次听到任何一个产品说自己的目标是个社区的时候,我都很想提醒下,咱值得认真想一下「社区」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社区在中国是一个想批量长期赚钱并不容易的领域。社区有用户,有内容,但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一个有「原生价值」的、效率足够高的商业体系,是所有社区平台都需要自己「无尽探索」的必答题,而且没有一个社区可以去抄别人的做作业。
从 B 站到小红书,再到知乎,这些平台谁都跑不了,这种「无尽探索」直到今天甚至也都还在路上。
你看 B 站凭借二次元文化和弹幕起家,靠 UP 主和多元内容吸引年轻用户,是中国最重要的社区平台之一,但广告业务怎么发展,游戏领域如何创造价值,会员订阅怎么有效增长,电商与直播到底要怎么与时俱进的创造价值……社区产品的商业化之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挑战。
当红的小红书也是一样,从最初是个分享海外购物经验的小众社区,靠用户生成内容(UGC)的魅力聚拢了一波忠实用户,可规模大了,变现的路却不是直接能天上就掉下来的,如何在社区的发展上建立「原生系统的价值」,直到今天也只是初见曙光,依旧需要稳扎稳打。
知乎也是如此,甚至经历的探索和折腾还要更多一些。我记得是 2016 年知乎正式启动商业化,广告投放项目率先落地,那时候也推出了语音问答产品「知乎 Live」、付费咨询产品「值乎」。
2018 年,知识付费正热,知乎顺应趋势升级知识付费体系,将「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也试水会员经济,推出了超级会员。
到了 2019 年,直播开始升温,知乎跟进上线功能,深化电商合作,还推出了全新会员服务体系「盐选会员」,向更多元化的会员经济迈进。2020 年,知乎又拿出内容商务解决方案,想借此拉近用户与创作者的距离,顺带实现内容推荐带货。
这些年,知乎很忙。从广告到知识付费,再到直播与电商,每步都下了心思,也投入了不少能量。遗憾的是不少尝试最终没能长成支撑知乎发展的支柱,除了广告业务,最终还是会员业务给了知乎一个坚实的「原生支撑点」。
说到底,这就是社区从「而立」到「不惑」的阶段性挑战。你有了用户,建立了平台,但怎么在自我和世界之间找到平衡,在社区成长与商业价值的成长上找到共振点,甚至是「甜蜜点」,真的不容易。
比如客观的说,知乎丰富的内容和活跃的用户量,当然具备「流量」的价值,广告收入模式也一度是知乎社区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部分到底如何成为一个「原生的系统」来对外产生价值,这个问题不仅仅影响长期变现的效率,也会对社区用户价值和社区商业价值之间的「共生关系」带来挑战。
从 2021 年知乎上市后,我就有一个感觉,周源出来和大家聊天变少了,他似乎被一些重要的问题死死压在了公司里,或者说被压在了某种精神状态上。
我回头看了看知乎过去两年同期的财报表现,大概能感受到他所经历的挑战和压力。
2022 年开始,支撑知乎营收增长的一直是会员收入,但同时,知乎的广告收入在下降,同时营销成本却居高不下,这让知乎一直没能实现扭亏为盈。比如 2023 年四季度,知乎实现营收 11.38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 9130 万元。其实从当时来看,如果不是因为营销费用依旧较高,以及当时投向 AI 的全年研发费用比前一年多了近两成,知乎似乎已经看到了盈利的曙光。
终于到了 2024 年四季度,知乎总体营收其实比前一年同期少了近四分之一,但第一次历史上拿到了净利润 9710 万元。在知乎的营收结构中,付费阅读、营销服务两大业务分别贡献 48.9%(4.2 亿元)、36.8%(3.2 亿元)、并且毛利率同比提升 3.8 个百分点至 62.9%,运营支出比前一年同期砍了近四成。这不只是抠成本,而明显是开始聚焦了,集中资源投入付费内容这样的高毛利板块,集中精力提升营销服务的效率而不是规模。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收窄,和它死磕。
聚焦这件事,第一大概是想开了:不「妄念」了,不为规模增长纠结了。第二大概是看透了:要坚决降低低效业务占比,重新向内审视自己,接受自己,追求更顺畅的社区「原生价值」。
和人一样,这就是走向「不惑」的起点。

02

AI 给知乎带来了什么?
那么知乎最原生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专业内容的价值。它需要被擦亮,放大,需要敢于放在更长周期里被评估。
我有一种感觉,那条更适合知乎的「原生价值」路径,将会是被 AI 解锁的。
我记得 2023 年 2 月极客公园前沿社组织的一次线上讨论里,我拉着 20 多位科技圈创业者对 Chatgpt 带来的影响到底是不是「产业革命」级别的事件进行了投票,我看到了周源的选择,他是第一个选择了「是」的「革命党」。
几天后,我和当时最积极的几位「AI 革命党」吃了个饭,我观察到周源在那顿饭上已经开始了下一步行动的思考。
果然,知乎在 4 月就推出了联合面壁智能开发的中文大模型「知海图 AI」,拿来优化社区的内容推荐和搜索功能,这个产品点是知乎一只尝试想做好,但在上一个技术时代确实没做好的。如今这个技术栈的迭代,让知乎一下子就跟摆脱了枷锁似的,变得精神抖擞了。
2024 年,「知乎直答」作为独立 AI 产品亮相,带着自然语义理解和「找内容」、「找人」的能力,成了社区资产更好挖掘,激活,促新生的有效抓手。
到今年 3 月,「知乎直答」再升级,支持搜索结果溯源答主创作,进一步强化了 AI 工具与人的连接。这一系列动作,形成了知乎借 AI 之力打开新局面的契机。

图片来源:知乎

2024 年知乎显然开始花越来越少的心思去「扩收入规模」,而花了越来越多的心思去构建社区在新时代的「原生价值」。
比如知乎的核心始终是连接知识与人的问答平台,专业的用户群体,再高质量问答上的用户共识,是平台一直没变核心资产。14 年下来,社区沉淀了 7700 万创作者的专业讨论和超过 5000 万篇文献知识库,形成了一座内容宝藏。
但是他们如何变成对社区用户更有用的知识资产?与此同时,已经有了这么多问答后,未来如何不断激发新提问和新回答,这件事又要怎么高效的完成。
过去「用户对用户」的互动带动了知乎的价值确立,那么今天「平台对用户」的知识服务和内容激发,如何交相辉映的发展?
知乎需要进化,让知识获取更高效、更简单。过去,靠传统算法撑起的搜索和推荐,总有点力不从心——排序再精准,推荐再智能,用户翻找历史答案还是费时费力,效率始终受限。
我记得跟周源聊过,他也感慨过这种效率瓶颈,怎么破局成了他时常会常琢磨的事。
AI 的到来扭转了局面。尤其是「知乎直答」最近的这次升级,把搜索结果直接溯源到答主真实创作,每个创作者被当作独立知识库,用户可针对其内容精准提问和检索。这不仅让答案更专业可信,还通过可溯源性降低了 AI 幻觉。
对于知乎,AI 也好,大模型也好,我觉得不是个炫酷的概念,它可以是终结社区内容价值的「门口的野蛮人」,但也可以是来解放社区价值的「白衣骑士」。今天,知乎正在努力把它驯化成连接社区内容与用户需求的桥梁,激活知乎的数据资产,也让创作者的专业价值得以放大。
更广的视角下,AI 给知乎带来的其实不仅是效率提升,还有原生价值的回归与延展。财报里也能看出 AI 的功劳。成本压缩背后,是知乎从探索转向聚焦,AI 成了杠杆——AI 搜索产品「知乎直答」用户蹿到千万级,7700 万创作者的专业价值被盘活,内容效率高了,用户指标也向好,比如四季度月活用户 8140 万中订阅会员到了 1410 万,这个绝对社区原生价值的业务线,在知乎大幅度运营和营销成本后,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保持了稳定的环比增长。
这个世界上凡是做社区的产品,似乎都挺「命苦」。因为一边是社区的灵魂,一边是商业化的肉体,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想找到「社区原生价值」,达成灵与肉的和谐,确实不容易,这需要长期主义的定力,需要「不惑」。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应该已经跨越了 40 岁的年龄,14 年的知乎,也似乎到了从「而立之年」,迎来「不惑」的新阶段吧。
我还挺期待周源和知乎,回到 14 年前创立这个社区时候的共识和梦想,在新的技术时代,为知乎最大化的「原生价值」,继续向心探索,写新的篇章。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雷军答 SU7事故:哀悼,绝不回避;iPhone 16e 暴跌,3699 起;宇树王兴兴辟谣蚂蚁、中移动投资

2025年4月2日 08:27

雷军回应安徽 SU7 高速事故:深切哀悼,绝不回避!

4 月 1 日晚,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个人微博账号上发文回应了安徽 SU7 高速事故。雷军写道:

29 日晚上的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离世,这样的消息,对她们的家人、朋友,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们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

我们团队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30 日赶赴了现场,31 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了我们掌握的车辆数据。

由于事故还在调查,我们一直没有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此刻还没有办法回答。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同时,小米汽车 App 现已于 4 月 1 日开启内测一项「安全分 Beta」系统,具体入口位于「小米汽车 App > 安全分专区」中。

小米介绍称,相应安全分系「作为衡量车辆驾驶安全性的智能评估工具」,主要通过模型算法对驾驶过程中的核心安全要素进行深度解析。其评分范围为 0 至 100 分,直观呈现驾驶安全表现和关键指标数据、帮助用户快速定位自身驾驶中的安全隐患。通过动态反馈与激励机制,引导用户主动改善不良驾驶习惯,降低事故风险。(来源:新浪微博、IT之家)

传阿里即将发布新模型 Qwen3

4 月 1 日,虎嗅报道称阿里即将在 2025 年 4 月第二周发布新模型 Qwen3,这将是阿里在 2025 年上半年最重要的模型产品。

报道称:在 2024 年发布 Qwen2.5 后,阿里云内部的基础模型团队已经开始推动 Qwen3 相关项目。但 2025 年初 DeepSeek 的火爆,改变了团队的部分思路与重心。在 2024 年下半年,阿里云基础模型团队对标的竞品模型主要是 OpenAI 的 o1,而在 DeepSeek-R1 发布后,DeepSeek-R1 已经成为了另一个主要对标模型。

知情人士表示,在阿里内部,基础模型团队最重要的考核维度是「模型影响力」。在内部,高层希望团队可以在业内成功塑造「最强模型」的心智。由于阿里采取模型开源策略,基于 Qwen 开源模型的衍生模型总量,被视为一个关键指标。截至目前,这一数据已经超过 10 万。而在开发者社区的欢迎度,阿里会考虑多个具体指标,比如开源模型下载量等。(来源:虎嗅)

 

零跑登顶 3 月新势力交付量

进入 4 月,多家造车新势力陆续公布 3 月交付数据。

零跑和理想 3 月表现较为突出。其中零跑汽车交付 37095 辆,同比增长超 154%,刷新品牌单月交付纪录。这一表现得益于其全球化战略——C16 车型在欧洲市场热销,而 B10 车型预售订单突破 3.1 万辆,拉动产能爬坡。零跑 CEO 朱江明表示,LEAP 3.5 技术架构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使其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季度盈利的新势力。

理想汽车目前排在第二位,交付 36674 辆,同比增长 26.5%。2025 年第一季度,理想共计交付 92864 辆,同比增长 15.5%。

如果以增长率计,3 月交付量同比增长最多的为小鹏汽车,交付 33205 台,同样暴涨 268%,这也是其连续 5 个月交付量突破 30000 台。小鹏 2025 款 G6 和 G9 的上市成为关键推力,两款车型上市 45 分钟内预订量即突破 8000 辆。此外,其城市 NOA 功能覆盖率已扩展至 200 个城市,用户付费率提升至 35%。

问界汽车和小米汽车在 3 月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二者均较 2 月增长 50%,前者为 31727 辆,小米销量超 29000 辆,2 月时小米这一数据为超 20000 辆。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产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销量增长。(来源:界面新闻)

王兴兴辟谣蚂蚁集团、中国移动投资宇树传闻

4 月 1 日,有媒体报道称,机器人独角兽公司宇树科技计划引入新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和中国移动,并称此次融资并非一轮完整的新融资,是定向给具体的投资方开放少部分份额。

对此,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回应「新闻不实」。(来源:新京报贝壳财经)

 

马斯克将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职务

马斯克近日宣布,其将于 5 月底正式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职务。

近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马斯克表示,他有信心在离职前完成削减 1 万亿美元联邦赤字的目标,并强调政府效率低下、存在大量浪费和欺诈,有信心在不影响关键服务的情况下减少 15% 的支出。

此外,马斯克对国会成员财富异常丰厚的现象表示质疑。他指出,许多国会成员年薪仅 20 万美元,却拥有高达 2000 万美元的财产,质疑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积累如此巨额财富。

当地时间今年 1 月 21 日,美国政府效率部开始正式运作,马斯克开始施展政治抱负,雷厉风行削减政府开支、推动机构改革等,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大规模裁剪员工。

截至目前已经在任 2 个月多,而到 5 月底辞职时,其统共在任时间将达 4 个月,也就是 120 多天,称「百日维新」也很贴切。(来源:快科技)

 

小鹏汇天获 12.6 亿元银团贷款

4 月 1 日消息,小鹏汇天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签约,五家银行联合向小鹏汇天提供 12.6 亿元银团贷款,用于支持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的建设。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为本次银团贷款的联合牵头行。

据悉,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一笔用于飞行汽车生产的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提供的大额、稳定的资金供应及有竞争力的资金成本将助力小鹏汇天实现更稳健、快速的发展。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 2024 年 10 月 27 日正式动工,是全球首个利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大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工厂,规划年产能 1 万台,用于生产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的飞行体部分。据创始人赵德力介绍,目前量产工厂建设进展顺利,此次银团贷款的落地,彰显了国家对于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和大力扶持,以及金融机构对低空经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据了解,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将于 2025 年第三季度竣工,「陆地航母」预计在 2026 年实现量产交付。(来源:环球网)

 

iPhone 16e 开售 1 个月价格暴跌,3699 元起

今年 2 月 28 日,苹果 iPhone 16e 正式开售,起售价 4499 元,国补价 3999 元起。上市一个月时间,iPhone 16e 在京东平台价格下跌,领券立减 300 元,叠加国补后的价格是 3699 元起,比苹果官网便宜 800 元。

作为 16 系列新成员,iPhone 16e 首发搭载苹果首款自研 5G 基带芯片 C1,苹果表示,该芯片是 iPhone 上最节能的基带。

与此同时,iPhone 16e 配备 8GB 内存,搭载苹果最新的 A18 芯片,但少了一颗 GPU 核心,即便如此,iPhone 16e 也有足够算力运行 Apple Intelligence。

这也是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最低价机型,苹果此举也是为了让更多用户以较低价格体验到 AI 功能,该机填补了 iPhone SE 系列下架后的空白,可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苹果消费者。

另外,iPhone 16e 采用 6.1 英寸 OLED 刘海屏,60Hz 刷新率,后置一颗 4800 万像素镜头,不支持 MagSafe 配件。(来源:cnBeta)

宇树发布 Dex5 灵巧手

4 月 1 日,宇树科技通过官方微博展示了新一代 Dex5 灵巧手的操作视频。

据悉,该灵巧手具备单手 20 自由度(16 主动+4 被动),能柔顺丝滑反向驱动(直接本体力控),以及单手 94 个灵敏触点。

在演示中,搭载 Dex5 的宇树人形机器人 H1 完成了打扑克、转魔方、翻书等复杂操作,展现了类人级的精细控制能力。此外,高精度触觉传感器可以助力精密组装,成为医疗中的得力助手,为教育科研推进智能技术。

该产品的发布标志着仿生机械手在实用化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未来或将在更多需要高灵巧度的领域发挥作用。(来源:快科技)

 

消息称 Meta 高端智能眼镜年底推出:内置屏幕,售价超 1000 美元

据彭博社报道,科技巨头 Meta 正计划推出其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系列的一款高端版本,该产品内置显示屏,预计最早可能在今年年底正式推出。

这款内部代号为「Hypernova」的新型智能眼镜,将具备运行应用程序和显示照片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势以及镜框侧面的电容触摸区域进行操控。彭博社的消息指出,该眼镜的屏幕仅在右镜片的右下角区域可见,并且在用户视线向下时观看效果最佳。当设备启动时,屏幕上会呈现一个主界面,图标以水平方式排列,这与 Meta Quest 头显的显示方式有相似之处。

报道还提到,与当前在售的型号相比,Hypernova 将配备性能更佳的摄像头,并将继续实践和深化「让 AI 聊天机器人常伴左右」的产品理念。

在价格方面,彭博社预计 Hypernova 的售价将超过 1000 美元,甚至可能达到 1300 至 1400 美元。相比之下,目前 Meta 与 Ray-Ban 合作的智能眼镜起售价为 299 美元。

在产品定位上,Meta 将 Hypernova 瞄准「中端」智能眼镜市场,意在与类似在 CES 上大量涌现的、具备文本显示功能的眼镜(如 Rokid Glasses)竞争。与此同时,Meta 正在开发中的 Orion 眼镜将保留更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

尽管定位中端,Hypernova 的高定价可能与其捆绑销售一款代号为「Ceres」的「神经」腕带控制器有关,该控制器原本是为 Orion 眼镜设计的。(来源:IT 之家)

经济学家谈比亚迪落泪

在 3 月 30 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谈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时数度哽咽,提及参观比亚迪工厂后,直言「这是一代人的骄傲」。他对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剖析,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共鸣。

朱民在访谈中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蜕变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积累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前 20 年,中国以「最便宜」立足全球;后 20 年,以「物美价廉」赢得市场;而未来 20 年,中国将凭借「又便宜、又好、又科技」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为制造业注入科技活力。他以比亚迪为例,强调这一蜕变的背后是技术突破与工程师文化的深度融合。

比亚迪的崛起印证了这一判断:从早期代工生产到自主研发刀片电池、云辇、易四方、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等突破性技术,再到 2024 年以 427 万辆的销量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五,其长期主义的发展战略已结出硕果。

朱民特别提到,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售价达国内两倍,但仍以技术优势与过硬产品力击败大众等传统巨头,彰显中国制造从「成本竞争」向「技术溢价」的跃升。(来源:手机之家)

昨天以前极客公园

全球狂卖 427 万辆,比亚迪给友商上了一堂「成本课」

2025年4月1日 18:26

比亚迪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成绩单。

2025 年 3 月 24 日,比亚迪公布了其年度业绩报告,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在营收、净利润和现金分红三大核心指标上均创下历史新高。

得益于销量大幅增长,比亚迪全年营收达到 7771 亿元,同比增长 29%,首次超越特斯拉(2024 年营收为 977 亿美元,约合 7086 亿元),也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登顶全球新能源营收榜首。

在净利润方面,比亚迪同样表现亮眼。全年归母净利润达到 402.54 亿元,同比增长 34%。其中,第四季度净利润高达 150.2 亿元,同比增长 73.1%,创下单季度最高纪录。

比亚迪在回馈股东方面也毫不吝啬。比亚迪拟向全体股东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达 120.77 亿元(含税),这也是比亚迪年度现金分红总额首次超过 100 亿元。

财报发布后,比亚迪股价小幅下跌 1.54%,最新总市值为 1.12 万亿元,但仍只不到特斯拉(8954.46 亿美元,约合 6.5 万亿元)的 1/5。

全球营收首超特斯拉

在 2024 年财报发布前,业界对比亚迪的业绩增长已有较高预期。

毕竟,2024 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达 427.2 万辆,同比增长 41%,市占率 33.2%(同比增长 1.3 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来看,尽管 2023 年比亚迪的销量基数已高达 302.4 万辆,但其 2024 年的市场增速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销量为 1286.6 万辆,同比增长 35.5%,而比亚迪的增速超过了 40%。

比亚迪 2024 年主要财务指标 | 图片来源:比亚迪财报截图

然而,比亚迪的最终答卷,仍让市场为之惊叹。年报显示,2024 年比亚迪营业收入达 7771 亿元,同比增长 29.02%。其中,汽车业务收入达到 6173.82 亿元,同比增长 27.7%,占总营收的 79.45%。

尤为亮眼的是比亚迪的国际化表现。2024 年,比亚迪汽车出口销量达 41.72 万辆,同比增长 67%,实现营收 1004 亿元。这标志着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

尽管比亚迪在销量和营收上取得了显著增长,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2024 年比亚迪汽车相关收入增幅仅为 27.7%,远低于销量增速(41%)。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单车售价的下滑。2024 年,比亚迪单车的平均售价为 14.45 万元,相比 2023 年减少了约 1.5 万元。价格战的加剧导致整个价格体系下行,这似乎对比亚迪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挑战。

不过,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和运营效率的优化,反而实现了净利润率的提升。2024 年,比亚迪的净利率达到了 5.35%,相比 2023 年的 4.99% 有所增长,这表明公司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凭借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盈利能力。

这种「降本增效」的策略,直接推动了比亚迪利润的大幅增长。比亚迪 2024 年归母净利润达到 402.5 亿元,同比增长 34%;扣非后净利润为 369.83 亿元,同比增长 29.94%。反观特斯拉,其 2024 年净利润为 71.5 亿美元(约合 518.63 亿元),同比下降 52.2%。

与外界普遍认知的「纯粹车企」不同,比亚迪的起点并非汽车,而是手机部件和组装业务。这项业务为比亚迪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市场份额,客户包括苹果、华为、小米、VIVO、荣耀和 OPPO 等顶尖品牌。

2024 年,比亚迪的电子业务表现尤为抢眼,收入达到了 1596 亿元,同比增长 34.6%,增幅甚至超过了汽车业务的 27%。这一业务的占比也首次突破 20%,成为比亚迪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核心业务的优异表现,提升了比亚迪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表现。截至 2024 年底,其现金储备达 1549 亿元,资产负债率小幅下降至 77.55%,有息负债占比降至 4.9%,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 127 天。这些数据表明,比亚迪在优化供应链、提高财务健康度和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价格战过后,毛利率不降反增

在分析车企的表现时,毛利率是一个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能揭示其产品的定价策略、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2024 年,比亚迪在毛利率上的表现令人瞩目。尽管整个行业面临着激烈的价格战压力,许多车企毛利率出现下滑,但比亚迪依旧逆势上涨,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 22.3%,同比增长 1.29 个百分点。

与比亚迪相比,其他车企的毛利率普遍较低,尤其是在全球电动市场的标杆——特斯拉,2024 年的毛利率为 17.9%;掌握爆款法则的小米,汽车毛利率为 8.5%;理想、小鹏、蔚来的汽车毛利率分别为 19.4%、11.2%、12.3%。

搭载第五代 DM 技术的秦 L DM-i 和海豹 06 DM-i | 图片来源:比亚迪

传统观点认为,单车售价越高,毛利率也越高。但比亚迪却成功打破了这一常规,凭借不到 15 万的单车售价,毛利率超过了许多售价超过 25 万的车企,如小米、蔚来、理想等。

比亚迪的这一优势,根源于其独特的供应链模式和制造方式。不同于其他中外车企高比例外购零部件的做法,比亚迪反其道而行,自主生产至少 70% 的零部件,形成了独特的垂直供应链体系。目前,比亚迪仍掌握着电池、电机、汽车电子、模具、功率半导体和内外饰等高成本零部件的制造。

比亚迪采用垂直整合模式,类似福特在早期的做法,成功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控制权。同时,比亚迪还通过半自动化设备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益提高。截至 2021 年,比亚迪员工总数仅有 28.82 万人,到 2023 年 11 月,总员工数增至 60 万,2024 年年底则达到了 96.9 万人,甚至比年销量超过 1000 万辆的丰田还多出近 60 万人。

不过,由于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毛利率只有 8.34%,下降 0.3 个百分点,这拉低了比亚迪的销售毛利率。数据显示,比亚迪 2024 年的销售毛利率为 19.44%,较 2023 年的 20.21% 下降 0.77 个百分点。

未来的重点是高端化和全球化

深入剖析比亚迪的战略布局,其成长路径可以凝练为「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三大核心支柱。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通过高端化突破利润天花板,通过国际化打开远期增长空间,比亚迪正在构建一个全球化的科技与制造帝国。

在规模化方面,比亚迪已经取得很大进展。2024 年,比亚迪销量超过 427 万辆。2025 年前两个月,比亚迪汽车同比增长 93%,达到 62.33 万辆,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高端化是比亚迪战略的另一大重点。除了主品牌比亚迪(涵盖王朝、海洋系列),比亚迪还推出了仰望、腾势、方程豹等高端品牌,试图在豪华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尽管目前高端品牌的销量占比仍不足 5%,但其技术底蕴和品牌潜力不容小觑,未来有望成为比亚迪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

为支撑这一战略,比亚迪在研发投入上毫不吝啬。2024 年,比亚迪的研发支出达到 541.6 亿元,比 2023 年增长了 35.68%。这是国内车企中是最高的。

2024 年 5 月,王传福公布第五代 DM 的关键指标 | 图片来源:比亚迪

与此同时,比亚迪在国际市场的扩张步伐持续加快。2024 年,比亚迪境外收入突破 2219 亿元,占总收入的 28.5%,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截至 2024 年底,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 6 大洲,覆盖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不仅停留在产品出口层面,更在本地化生产上加速落地。比亚迪已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等地建立了整车工厂,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的投入。华泰证券研报表示,比亚迪的国际化战略正在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本地化生产转型,这将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风险,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物流成本的控制也是比亚迪国际化战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降低运输成本,比亚迪成立了自建船队,并已启用了两艘汽车运输滚装船,这将进一步支持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比亚迪正以速度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打破传统汽车市场的固有格局。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和智能化下半场的开启,比亚迪凭借规模效应,在燃油车市场中强势攻城略地;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化扩张和高端化战略,比亚迪正在开辟全新的增长曲线,迈向全球舞台的中心。

比亚迪的每一步,都在为全球汽车行业书写新的游戏规则。

62.8万的仰望U7,用航母同款技术捅破BBA「护城河」

2025年4月1日 18:10

3月27日,比亚迪旗下仰望品牌第三款车型——仰望U7正式上市,推出了纯电/插混双动力版本,五座版62.8万元、四座版70.8万元。

其实,仰望U7在2024年初就已经亮相,但直到一年之后才正式上市。作为一款定位行政级的大型D级轿车,仰望U7集成了比亚迪的众多前沿技术,包括云辇-Z智能悬架系统、易四方四电机驱动,以及在插混版本搭载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它正在用电动化重构整车控制。

比亚迪在核心三电之上,又加入了电悬架,新能源汽车进入「四电时代」| 图片来源:比亚迪

在发布会中,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新能源竞争已进阶至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的「四电时代」。

仰望U7的上市,实际上不仅是新车的发布,更是新老势力对百万豪华车市场技术话语权的争夺。面对传统豪华品牌的深厚积累,仰望U7能否真正改写百万级豪华轿车的竞争规则?

从「三电」到「四电」

当传统汽车全面转向智能电动的过程中,仰望U7们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新能源时代的豪华,该如何重新定义?

比亚迪给出的答案是——高端品牌的价值,不靠溢价,而靠技术颠覆。以极致科技,重塑豪华标准。

所以,仰望U7的上市,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新品发布,而是一场技术「核爆」:1300匹马力、易四方四电机驱动、2.0T水平对置发动机、云辇-Z悬浮车身控制系统、专属刀片电池、天神之眼A智驾系统……

电磁悬挂,可以实现5ms全链路响应(比眨眼快60倍)| 图片来源:比亚迪

其中,云辇-Z 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和2.0T水平对置发动机,是仰望U7身上的两大「杀器」。

其实,悬架就像汽车的「腿」,它决定了车在路上跑得稳不稳、舒服不舒服。传统悬架从最早的弹簧+减震器,发展到空气悬架,再到电子控制悬架,技术在不断进化。

然而,这些方案都面临一个核心瓶颈——调节速度的上限。无论是空气悬架还是液压悬架,在面对复杂、不规则的路况时,依旧无法做到「完全无感」,它们像慢半拍的机器人,在连续颠簸中难免手忙脚乱。

比亚迪云辇-Z,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对汽车悬架系统的彻底重构。它的核心突破在于——用四个强力直线电机取代传统悬架,不通过油液,让调整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实现了从「油」到「电」的大飞跃。

如果要找一个最贴切的类比,云辇-Z的工作原理,和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磁悬浮列车的电磁悬浮技术原理相似,都是基于电磁场能量转换,突破传统机械结构的限制。

虽然他们的原理类似,但目标不同,技术细节不同:

  • 航母弹射需要瞬间爆发巨大能量(类似「短跑冲刺」),用直线电机把飞机加速到起飞速度;
  • 磁悬浮列车需要持续悬浮和高速移动(类似「马拉松」),用超导或常导电磁铁保持稳定悬浮;
  • 云辇-Z则专注汽车的舒适和安全(类似「平衡大师」),全链路执行时间仅为5ms,是传统主动悬架的数十倍。

所以,相比传统悬架需要依赖传感器提前「看到」坑洼并预判调整,云辇-Z完全不需要。它能实时感知路面并瞬间调整悬架,无论是连续颠簸、复杂弯道还是极端工况,都能做到「无坎坷」。

简单说,云辇-Z不仅将大型电磁技术「缩小」到汽车上,还融入智能算法,让底盘控制真正进入「算法定义性能」的新阶段。如果说过去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那么云辇-Z的出现,则标志着行业迈向「四电时代」。

仰望U7搭载了自主研发的2.0T的水平对置发动机 | 图片来源:比亚迪

除此之外,仰望U7的插混版上,还搭载了一种特别的发动机——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也是中国汽车首款2.0T水平对置发动机。

水平对置发动机,顾名思义,就是它的气缸并非垂直排列,而是左右对称地水平放置,活塞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运动。保时捷和斯巴鲁等车型都采用过水平对置发动机,但侧重点各异:保时捷追求高转速和卓越性能,强调运动特性;斯巴鲁则​注重实用性和平顺性,提升日常驾驶的舒适度。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在这个电动机称王的时代,比亚迪却在仰望U7上祭出一记「回马枪」——2.0T水平对置发动机?

这不是技术倒退,而是一场精密的机械革命。传统直列发动机700mm的「身高」,在电动化架构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比亚迪的工程师用一招「缩骨功」,将这台内燃机压缩至420mm的极致高度。同时,水平对置天生的平衡基因,活塞在对向运动中完成了有效抵消,使车辆的静谧性和平顺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这一设计,比亚迪在仰望U7上实现了性能与舒适性的平衡,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

撬开BBA的「最后堡垒」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0%,行业拐点来临,但百万级豪华车市场却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冰火两重天」格局:这片本应被电动化浪潮重塑的战场,仍由宝马7系、奥迪A8L、奔驰S级等把持着绝对话语权,尤其是奔驰S级。

数据显示,2024年奔驰豪华旗舰S级轿车销量为2.9万辆,在国内豪华D级轿车市场占比接近50%。

在智能电动化浪潮中,奔驰S级仍能维系超然地位,这主要是源于对「豪华本质」的坚守:用70多年造车智慧将产品力转化为隐形体验,同时每一代车型均引领设计潮流,形成难以复制的品牌和认知资产。

然而市场格局正悄然生变。仰望U7以62.8万元的起售价,切入D级车市场,较BBA同级车型形成30%-50%的价差优势,迫使豪华行政轿车从「品牌溢价」转向「技术溢价」竞争。

仰望U7对手,不是新能源友商,而是78S等传统豪华车型 | 图片来源:比亚迪

同时,仰望U7正在通过技术平权,打破百万级豪华车市场的壁垒。云辇-Z电悬架将航母电磁弹射技术民用化,5ms响应速度相比传统液压悬架快了几十倍;易四方平台四电机实现1300匹马力,让3吨车重实现2.9秒破百——这相当于将布加迪Chiron的性能塞进行政级车身。

这些不仅是性能碾压,更重构了高端豪华车价值评价体系。传统豪车引以为傲的底盘调校、动力响应等百年技术积累,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架构下被降维打击。

与此同时,对比亚迪而言,仰望U7的推出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填补了50万-100万轿车市场的空白,与仰望U8(百万级越野)、仰望U9(性能超跑)构成完整的高端产品矩阵;另一方面,这款旗舰轿车将显著加速高端化进程,为比亚迪突破利润天花板、打开远期增长空间提供关键支点。

当传统豪华品牌仍在电动化转型中踌躇时,仰望U7不再满足于在既有规则下追赶,而是通过创新技术重新诠释高端豪华车型。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已从曾经的「仰视」,走向「平视」,甚至是「俯视」。所以,仰望U7不只是一款车,也是一把刺向旧格局的「手术刀」。

未来,仰望U7能否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品牌溢价,取决于它能否在用户心智中完成从「性价比颠覆者」到「价值定义者」的跃迁。仰望U7,已迈出关键一步。

 

智谱发布免费的超级 Agent:像 Manus 一样干活,像 DeepSeek 一样思考

2025年4月1日 10:29

 

头图来源:智谱

 

在AI智能体领域,智谱再次有所动作。

 

今天,智谱在中关村论坛上正式发布AutoGLM沉思,这一全新智能体不仅具备深度研究能力(Deep Research),还能实现实际操作(Operator),真正推动AI Agent进入“边想边干”的阶段。

 

AutoGLM沉思能够回应开放式的复杂问题,通过一边推理,一边搜索,浏览数十甚至上百个网页,总结出调理清晰的长文报告,并提供所有引用来源,让AI输出的内容切实可查。

 

目前,AutoGLM沉思已在智谱清言PC客户端上线,这个在ChatGPT上要花200美元的功能,在智谱清言上可以免费不限量体验。

 

AutoGLM沉思的技术演进路径包括:GLM-4基座模型 → GLM-Z1推理模型 → GLM-Z1-Rumination沉思模型 → AutoGLM模型。其中核心链路的模型和技术,将于4月14日正式开源,以推动行业生态发展。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智谱始终专注于AGI的基座模型研发,目前已经探索到L3-Agentic LLM阶段。

 

什么是AutoGLM沉思?

 

智谱将AutoGLM沉思定位为一个能探究开放式问题,并根据结果执行操作的自主智能体(AI Agent),它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完成从数据检索、分析到生成报告。核心在于三大能力:深度思考、感知世界和工具使用。

 

无论是模拟人类面对复杂问题的推理过程,还是像人一样理解环境、调用工具完成任务,AutoGLM沉思都能游刃有余。

 

动手能力是AutoGLM沉思与Deep Research最大的区别。与OpenAI 的 Deep Research不同,它不仅能深入研究,还能真正执行任务,推动AI Agent从单纯的思考者,进化为能交付结果的智能执行者。

 

它能够像人类一样自动操作和浏览网页,查看如知网、小红书、公众号等优质但不对外开放API的信源,同时具有多模态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网页上的图文信息,使研究更充分。

 

为什么叫AutoGLM沉思?

 

这是因为AutoGLM 沉思背后的模型,是智谱新推出的Agent大脑——沉思模型,可以通过强化学习,让模型学会自我批评、反思、甚至沉思,并通过更长的深度思考时间换取更优的效果。

 

目前,AutoGLM沉思在智谱清言PC客户端上线,用户可免费体验其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此次发布的为 preview版本,核心支持 research 场景;在未来两周,智谱还将进一步扩展更多智能体执行能力。包括推出“虚拟机”版本。

 

笔者打开智谱清言客户端实测了一下,正好2025年中关村论坛到尾声了,就顺手输入了下面这个要求:「在线搜索2025年中关村论坛中的关键信息,并生成一份500字的总结。」

 

好家伙,在调用了8次函数,沉思了3分17秒之后,智谱清言输出了总结:

2025年中关村论坛关键信息与成果总结

引言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年度盛会,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演讲嘉宾,为全球科技界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和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报告将对论坛的关键信息进行总结,涵盖重大科技成果发布、论坛主题与议题、科技合作成果等方面。

论坛概况

举办背景与规模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经国务院批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3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论坛相关情况[3]。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旨在搭建科技成果交流和技术交易的国际合作平台[4]。

本届论坛的举办地点包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首钢园等,涵盖了开幕式、全体会议、平行论坛、技术交易大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了广泛的交流机会。

论坛组织架构

中关村论坛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平台,由多个部分组成:

论坛会议:围绕人工智能、空间科学、生命健康、碳达峰碳中和、未来产业等科技前沿和热点议题,举办多场品牌性论坛和创新性论坛。

技术交易: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是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打造代表国家、面向全球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成果发布:凝聚全球科技界、产业界创新合作共识,发布具有引领性的创新成果、科技政策、研究报告、科研指数等。

前沿大赛: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是论坛的赛事板块,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吸引海内外10000多个前沿科技项目报名参加,600多个优秀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脱颖而出,累计带动社会融资1500亿元。

配套活动:包括企业专场、考察对接、文艺活动等,为企业家、投资人、科学家搭建促进合作的平台[5]。

重大科技成果发布

十项重大科技成果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涵盖了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6][7]:

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未来能源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启动带光联调,标志着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9]。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交付使用,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能力。

60MW/1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该项目在张家口完成,是我国能源存储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国首个实用化量子计算机"量子虎鲸"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量子信息技术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量子化学1.0"发布:该软件的发布将促进量子化学研究的发展,为新材料设计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工具。

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平台"长安链"发布:这一平台的推出将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中国首个商用化碳捕获与封存(CCUS)项目在陕西启动:该项目的启动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在沈阳通过验收: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领域的技术空白,提升了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首个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山东投运:这一工程的投运标志着我国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发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各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也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坛主题与议题

主题设置与讨论焦点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这一主题,设置了多个主题论坛和专题讨论,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包括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等,探讨人工智能、6G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量子科技与前沿科学:如量子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等,探讨科技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

生命健康与医疗创新:如监管科学与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医学AI创新与发展论坛等,关注生物医药、医疗AI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如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探讨科技园区发展、区域创新协同等议题。

科技赋能社会:如科技助残论坛、科技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关注科技在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应用。

代表性论坛活动

论坛期间举办了多场平行论坛和专题活动,以下是几场具有代表性的论坛活动:

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以"探索技术趋势,引领产业创新"为主题,汇聚国内外6G产学研用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聚焦语义通信、6G与AI深度融合、多样化场景网络架构、星地融合等前沿话题[24]。

企业发现与发明论坛: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北京市副市长靳伟致辞,探讨企业创新与发明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23]。

科技助残平行论坛:由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出席,论坛聚焦科技在残疾人赋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26]。

未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论坛以一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特别环节拉开帷幕,在主旨演讲环节,邬贺铨院士就《以AI加持网络重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27]。

这些论坛活动不仅展示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全球科技界提供了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科技合作成果

全球科技合作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强调了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论坛期间举办了多场国际科技合作相关的活动: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论坛:探讨全球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园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韩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加强中韩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北欧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和航星科技园举办了两场活动,探讨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国际科技组织发展研讨会:汇聚国际科技组织代表,探讨科技组织在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作用。

这些国际科技合作活动的举办,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

区域创新协同

论坛还特别关注区域创新协同,举办了多场相关论坛:

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探讨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机制和合作模式,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

京港科技创新论坛:加强北京与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地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

这些区域创新协同活动的举办,为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论坛影响与意义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通过展示中国在各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发挥了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展示中国科技创新成就:论坛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国在核聚变、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等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论坛讨论的前沿技术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引领了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科技合作平台

中关村论坛作为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发挥了以下作用:

搭建国际交流桥梁:论坛为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全球科技治理:通过科学与外交国际论坛等活动,探讨了全球科技治理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了全球科技治理的完善与发展。

应对全球性挑战:论坛关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探讨了科技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作用和路径,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技视角。

科技赋能社会

论坛还关注科技赋能社会的多个方面:

科技助力民生改善:通过科技助残论坛等活动,探讨了科技在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包容发展方面的作用。

科技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等活动,探讨了科技在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应用。

科技促进教育公平:通过AI赋能教育等活动,探讨了科技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方面的潜力。

这些科技赋能社会的讨论和实践,展示了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

结论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年度盛会,通过展示重大科技成果、举办多场主题论坛和活动,成功搭建了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发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国在各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论坛设置的主题和议题,涵盖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论坛举办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区域创新协同活动,促进了全球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科技视角。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对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关村论坛将继续发挥其作为全球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可以看到,AutoGLM沉思模型的运作可概括为​“感知-决策-验证-执行”四步闭环:

  1. 动态感知:通过实时联网搜索(如抓取中关村论坛官网、新闻源)获取最新信息,突破训练数据时效限制;
  2. 多路径决策:基于GLM-Z1的反思能力生成多种分析框架(如科技成果分类、论坛议题关联性分析),避免单一思维偏差;
  3. 逻辑验证:调用GLM-Z1-Rumination的自我纠偏机制,交叉核验信息可信度(如对比新华网、清华大学等多源报道确认十大科技成果);
  4. 自主执行:通过AutoGLM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并优化输出形式(如按“成果发布-平行论坛-国际合作”逻辑组织500字总结)。

 

整个过程体现了AI的自主性——从原始信息采集到最终成果交付,无需人工干预流程设计。

 

但是呢,我只要它给我输出500字,它给我整了足足3733字……

 

在发布会现场,智谱CEO张鹏还展示了花14天时间,用「沉思」孵化了一个五千粉小红书知识账号。

 

短短两周内,这个自媒体账号已成功接到商业合作订单了。

 

这一成绩得益于「沉思」的Agent能力。它能够自主在小红书、知乎等平台上搜索和整合信息,针对指定话题进行深度查询。用户只需输入想要讨论的话题,例如如何选择咖啡壶、化妆品成分对比等,「沉思」即可从数百个信源中提取核心内容,生成详尽的分析报告。

 

即使是对某一领域完全陌生的人,也能借助「沉思」快速变身为专业的知识博主,输出高质量的原创内容。

 

做小红书博主,AI真学会自己接单赚钱了。

 

图片来源:智谱

 

从GLM-4到沉思模型的全栈进化

 

支撑AutoGLM沉思的,是智谱自研的GLM系列模型矩阵。

 

其技术路径很清晰:从通用基座模型GLM-4,到推理能力大幅提升的GLM-Z1,再到引入“沉思”能力的GLM-Z1-Rumination,最终融合成AutoGLM的执行力。

 

智谱全新打造的GLM-4-Air-0414是一款拥有320亿参数的基座模型。通过在预训练阶段融入更多代码和推理数据,并针对智能体任务进行优化,该模型在工具调用、联网搜索和代码生成等领域的表现大幅提升。

 

32亿参数的规模看似不算最大,但其设计却精准适配了智能体多轮复杂交互的需求,能够快速响应并执行任务。

 

这种“高效率+高能力”的组合,让GLM-4-Air-0414成为AI智能体大规模落地的核心支撑。

 

基于GLM-4-Air-0414,智谱推出了深度思考模型GLM-Z1-Air。通过引入更多推理数据并优化通用能力,该模型在数学推理和复杂问题求解上展现出实力。

 

在AIME 24/25、LiveCodeBench和GPQA等权威基准测试中,GLM-Z1-Air的性能可媲美DeepSeek-R1(671亿参数,激活37亿),但推理速度提升了8倍,成本却低至原来的1/30。

 

此外,它还能在消费级显卡上运行,极大降低了硬件门槛,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智谱还将免费模型GLM-4-Flash升级为GLM-4-Flash-0414,并推出轻量化推理版本GLM-Z1-Flash。这两款模型在保持高效性能的同时,完全免费开放,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基于GLM-Z1,智谱通过扩展强化学习训练,提升了模型结合工具使用完成长程推理能力,训练出沉思模型GLM-Z1-Rumination。

 

GLM-Z1-Rumination是智谱对AI自主性的全新探索。通过强化学习训练,这款沉思模型突破了传统AI仅依赖内部知识的局限,融合实时联网搜索、动态工具调用和自我验证能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研究闭环。

 

它能主动理解用户需求,通过多角度分析和反复修正假设,产出更可靠的研究成果。这种从“高智商”到“高智商+高自主”的转变,让GLM-Z1-Rumination在复杂任务中展现出潜力。

 

这些模型将于4月14日开源,并陆续上MaaS平台(bigmodel.cn),为全球开发者提供。

 

在行业生态的构建上,智谱选择了一条务实的道路。作为模型提供商,智谱致力于让GLM系列成为合作伙伴成功的基石。

 

目前,智谱已与金融、教育、医疗、政务和企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共同探索Agentic LLM的落地应用。例如,在金融领域,智能体可以优化风险评估与客户服务;在教育领域,则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助手。

 

这些跨行业的实践,不仅验证了GLM模型的通用性,也为AI智能体的商业化开辟了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智谱的触角延伸至区域合作。前段时间,智谱接连拿下杭州、珠海、成都三地国资,并且也已经与北京、杭州、上海、成都、珠海等城市达成战略伙伴关系,携手当地龙头企业,推动区域大模型应用生态的繁荣。

 

这种“技术+地域”的模式,不仅加速了智能体在中国的普及,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科技活力。

 

同时,智谱还积极推动中国原创大模型技术出海,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自主、可控的AI能力。智谱主导成立了“自主大模型国际共建联盟”,联合东盟十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的10个国家,共同打造无幻觉、可信赖的AI基础设施。

 

AI智能体的崛起标志着下一代应用范式的到来,而智谱正以全方位的投入迎接这一变革。随着Agentic GLM的持续迭代和生态网络的不断扩展,智谱或许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OpenAI估值3000亿美元,模型开源;中文苹果 AI 上线;华为全年营收 8621 亿|极客早知道

2025年4月1日 08:39

OpenAI 完成 400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 3000 亿美元,官宣将发新开放权重语言模型

4 月 1 日消息,OpenAI 宣布完成了一轮规模巨大的私募融资,融资金额高达 400 亿美元,公司估值在融资完成后达到 3000 亿美元。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融资轮之一。此次融资由软银集团领投。此外,微软、Coatue、Altimeter 和 Thrive 等公司也参与了本轮投资。这些公司均为 OpenAI 的早期支持者。

公司估值在融资完成后达到 3000 亿美元。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募融资轮之一。

OpenAI CEO Sam Altman 同时在今日宣布,将在未来几个月发布一个「强大的新开放权重语言模型」,并具有推理功能。

我们计划发布自 GPT-2 以来的首个开放权重语言模型。

我们考虑这件事已经很久了,但其他优先事项占了上风。现在感觉做这件事很重要。

发布前,我们将根据准备的框架评估这个模型,就像我们会对任何其他模型做的那样。鉴于我们知道这个模型将在发布后进行修改,因此还会做额外的工作。

我们还有一些决定要做,所以将举办开发者活动来收集反馈,并在之后尝试早期原型。我们将在几周内在旧金山开始(举办开发者活动),随后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举行会议。

我们很期待看到开发者们将如何构建,以及大型公司和政府如何使用它,在他们更愿意自己运行模型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用户只能通过 OpenAI 的界面或将其 API 密钥集成到他们的应用中来使用其模型,这意味着模型本身保持秘密和专有。

 

然而,开放权重模型是不同的。这些模型中预训练的参数(定义模型如何响应的「权重」)是向公众公开共享的。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可以下载它们,在本地运行它们,针对特定用例进行微调,或将它们插入到自定义应用中。IT 之家提醒,仅仅因为权重是开放的并不意味着就是开源的,训练代码、数据集和详细日志可能仍然保持专有或未公开,因此可能并不是完全的开源。

Meta 和 Mistral 等公司已经发布了 Llama 和 Mixtral 等强大模型,而 DeepSeek、阿里巴巴和百川等新玩家也在推出可以与其匹敌的开源模型。从学术研究人员到独立开发者,许多人开始拥抱开放权重模型,OpenAI 也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来源:CnBeta)

字节跳动放宽招聘年限限制,计划扩大青年人才招聘量

字节跳动近期召开内部政策会,要求招聘时「突破经验依赖」,多招优秀年轻人才。今年计划将毕业三年内青年人才招聘量扩大一倍,三年以上社招占全年社招比例保持在 70%。公司内部强调关注人才本质,不因工作年限卡职级和涨薪。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 AI 相关人才。字节跳动还持续加强 AI 人才招聘,全球招募有志于用技术创造突破性价值的顶尖学生。(来源:36 氪)

华为 2024 年全球销售收入 8621 亿元,净利润 626 亿元

3 月 31 日消息,华为今日发布 2024 年年度报告,IT 之家从数据中获悉,华为经营结果符合预期,实现全球销售收入 8621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626 亿元人民币。2024 年研发投入达到 1797 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收入的 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 12490 亿元人民币

作为对比,华为 2023 年营收 7042 亿元,2024 年同比增长了 22.42%;2023 年净利润 870 亿元,2024 年同比下降了 28.05%。

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华为拥有研发员工约 11.3 万名,占总员工数量的 54.1%。(来源:IT 之家)

联想集团 CEO 杨元庆新财年目标:推动所有业务实现营收双位数增长

3 月 31 日消息,据联想集团官方公众号,在联想集团 2025/2026 财年誓师大会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 CEO 杨元庆提出新财年四大目标:

勇立混合式人工智能变革的潮头,成为个人智能和企业智能的领导者;

推动所有业务集团的营收实现年比年双位数的快速增长;

加大多元引擎的马力,MBG 和 ISG 业务板块均实现 20% 以上的营收增长,并为公司带来可持续、实质性的利润贡献;

打造业界最均衡的业务组合,继续提升盈利能力,创造公司营收的历史新高。

 

杨元庆表示,即将收官的联想集团 2024/25 财年(IT 之家注: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将是联想历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前三个季度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 21%,净利润同比提升了 70%。(来源:IT 之家)

Apple Intelligence 已扩展到欧盟 并支持简体中文等语种

Apple Intelligence 是苹果公司开发的一套人工智能工具和功能,该公司周一宣布,Apple 设备所有者现在将能够利用 Priority Notifcations,该功能允许 Apple 的 AI 以新格式突出显示最紧迫的通知。其他更新即将出现在 Image Playground 应用程序和 Mac 上。此外,Apple Intelligence 现已向欧盟的 iPhone 和 iPad 用户以及美国英语的 Apple Vision Pro 提供。

随着 iOS 18.4、iPadOS 18.4 和 macOS Sequoia 15.4 的发布,这些变化也随之推出。

苹果指出,其 AI 功能还支持多种新语言,包括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巴西)、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和中文(简体)。此外,还为新加坡和印度添加了本地化英语。

 

尽管 Apple Intelligence 是去年在该公司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作为其新的生成式 AI 产品推出的,但现实情况是,苹果并没有准备好一次性发布其所有 AI 功能。

今天推出的其他 Apple Intelligence 改进包括通过键入描述在 Mac 上创建「记忆影片」的功能,以及在苹果的 AI 图像生成应用程序 Image Playground 中添加的 Sketch 样式,用于创建学术和详细的草图。

苹果此前曾宣布,其人工智能套件将于 2025 年 4 月登陆欧盟——苹果将此延迟归咎于《数字市场法》等欧盟技术法规。(来源:CnBeta)

中国联通上线 iPhone eSIM 网站,有望为苹果「无实体 SIM 卡槽」手机做准备

3 月 31 日消息,博主 @ 数码闲聊站 发文,透露「某运营商正在内测 iPhone eSIM」,主要是为了 iPhone 17 Air 做准备,相应机型据称「为了轻薄取消了实体卡槽」。

 

此外,该博主还透露国内下一代旗舰也正在测试 eSIM,同时「国内 TOP5 有几家也在做 Slim 超轻薄机型」以迎战苹果。

目前中国联通已上线相应「iPhone eSIM 网站」,网站中写有「为 iPhone 新开一个全新的独立号码,能直接使用流量上网」字样,但没有公布相应「支持型号」,不过相应网站与该博主所述内容大致相同。

参考以往报道,苹果公司「iPhone 17 Air」号称是最薄 iPhone,有望于今年 9 月发布,消息称 iPhone 17 Air 厚度仅为 5.5mm,比 iPhone 16 薄 30%,比 iPhone 16 Pro 薄 33%,接近 12.9 英寸 iPad Pro(5.1mm)的厚度。

出于精简机身厚度考量,这款手机有望采用完全 eSIM 卡设计,事实上苹果公司早在 iPhone 14 时期就在美国市场移除了所有 iPhone 14 系列型号的 SIM 卡槽,要求客户使用 eSIM,在相应版本 iPhone 的「设置」应用程序中最多可以管理 8 个 eSIM。

除此之外,苹果公司在 M4 iPad Pro / M2 iPad Air 中完全去掉了实体 SIM 卡槽,包括国行设备,不过目前蜂窝网络版本的 iPad 在中国大陆仅支持中国联通 eSIM。(来源:CnBeta)

ChatGPT 新图像生成器可轻松生成逼真的假收据,OpenAI 回应

4 月 1 日消息,上个月 ChatGPT 的 4o 模型迎来了新的原生图像生成器,该生成器在图像内生成文本方面表现出色。然而,这一技术进步却引发了新的问题。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它来生成假餐厅收据,这可能为欺诈者又添了一把利器。

社交媒体用户、风险投资家德迪・达斯在 X 平台上发布了一张他声称是用 4o 生成的旧金山一家真实牛排餐厅的假收据照片。随后,其他人也成功复制出了类似的结果,甚至有人添加了食物或饮料污渍,让收据看起来更加逼真。IT 之家注意到,最逼真的例子之一来自法国,一名领英用户发布了一张当地餐饮连锁店的皱巴巴的 AI 生成收据。

 

OpenAI 发言人泰亚・克里斯琴森称,他们所有的图像都包含表明是由 ChatGPT 生成的元数据。克里斯琴森还表示,当用户违反使用政策时,OpenAI 会采取行动,并且他们一直在从实际使用和反馈中学习。

当被问及 ChatGPT 为何允许人们生成假收据,以及这是否符合 OpenAI 禁止欺诈的使用政策时,克里斯琴森回应称,OpenAI 的「目标是尽可能给予用户最大的创作自由」,并且假 AI 收据也可以用于非欺诈场景,比如「教导人们金融知识」,以及创作原创艺术作品和产品广告。(来源:IT 之家)

13.98 万元起,比亚迪方程豹家用硬派首款车型钛 3 开启预售

3 月 31 日消息,比亚迪旗下方程豹钛 3「家用硬派」SUV 车型开启预售,13.98 万元起,将于 4 月上市交付。

 

  • 501km 后驱智驾 Pro 版 13.98 万元

  • 501km 后驱智驾 Max 版 14.98 万元

  • 501km 四驱智驾 Max 版 16.38 万元

  • 501km 四驱智驾 Ultra 版 17.38 万元

  • 501km 四驱无人机版 20.38 万元

规格方面,方程豹钛 3 普通版的长宽高分别为 4605x1900x1720mm,另有一款「灵鸢智能无人机版本」长宽高分别为 4605x1900x1930 毫米;两款车型的轴距均为 2745 毫米。

车辆可选双电机四驱系统,前桥为交流异步电机,最大功率 110 千瓦;后桥为永磁同步电机,最大功率 200 千瓦,0-100 公里 / 小时加速时间为 4.9 秒。(来源:IT 之家)

亚马逊推出可控制网络浏览器的 AI 代理 Nova Act

亚马逊周一发布了 Nova Act,这是一款通用 AI 代理,可以控制网络浏览器并独立执行一些简单的操作。除了新的代理 AI 模型外,亚马逊还发布了 Nova Act SDK,这是一个工具包,允许开发人员使用 Nova Act 构建代理原型。

 

Nova Act 由亚马逊新近在旧金山开设的 AGI 实验室开发,还将为该公司即将推出的 Alexa+ 升级版提供关键功能,Alexa+ 是亚马逊广受欢迎的语音助手的生成式 AI 增强版。不过,从今天开始提供的 Nova Act 版本略显逊色。亚马逊称其为研究预览版。

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新网站 nova.amazon.com 访问 Nova Act 工具包,该网站也是亚马逊各种 Nova 基础模型的展示。(来源:CnBeta)

微信 PC 端 4.0 内测版「转正」:Windows / macOS 端 4.0.3.19 正式版上线,发朋友圈等多项「史诗级」更新登场

3 月 31 日消息,微信官网今日上线了 4.0.3 版本,意味着此前作为内测版的 4.0 及后续版本终于迎来「转正」,实现 Win / Mac 等多端统一,并带来多项新功能。

 

更新内容

  • 体验更新,Windows、Mac 等多端统一;

  • 可发表朋友圈:

  • 可查看朋友的朋友圈相册;

  • 朋友圈可设置置顶内容:

  • 可设置深色模式和浅色模式:

  • 可设置字号大小。(来源:IT 之家)

问界汽车首开行业先河:用户可亲自参与自己车辆工厂终检验收,认可才提车

3 月 31 日消息,2025 款问界 M9 先行者昨日在赛力斯工厂验收交付,此次交付可让用户参与自己车辆的工厂终检验收。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表示,「我们首开行业先河,做出新的质量承诺:用户可以亲自参与自己车辆的工厂终检验收,认可才提车。」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在会上发表讲话:「非常感谢第一批 25 款的 M9 先行者,更要感谢截止于现在 60 多万用户对问界的认可、喜爱。问界有今天、赛力斯有今天、鸿蒙智行有今天,四年以来都是我们 M5、M7、M9 所有的用户对我们的包容,对我们的支持的结果。」(来源:IT 之家)

 

刘慈欣称 DeepSeek 未来可能替代科幻作家;谷歌 Gemini 2.5 Pro 免费开放;马斯克遭变性儿子狂喷:特斯拉是「庞氏骗局」|极客早知道

2025年3月31日 08:06

谷歌 Gemini 2.5 Pro 免费开放,被誉为迄今最智能 AI 模型

3 月 30 日,谷歌宣布最新的 Gemini AI 旗舰模型 Gemini 2.5 Pro 将免费向所有 Gemini 应用用户开放。此前,该实验性模型仅限于 Gemini Advanced 订阅用户使用。

谷歌本周早些时候发布了 Gemini 2.5 Pro,并称其为迄今「最智能的 AI 模型」,在推理能力上较前代版本进一步增强。新版模型支持多项功能,包括应用和浏览器扩展、文件上传,以及与谷歌 Canvas 协作工具的集成。

此前,Gemini 2.5 Pro 仅向支付 19.99 美元(约 145 元人民币)月费的 Gemini Advanced 用户开放。谷歌表示,决定让所有 Gemini 用户免费体验该实验版本,以便「尽快让更多人使用最智能的模型」。

目前,Gemini 2.5 Pro 已正式登陆 Gemini 官网,并将在未来几天内陆续上线 Android 和 iOS 端的 Gemini 应用。近期的应用更新也改进了用户体验,使用户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记住当前使用的 Gemini 模型。(来源:IT之家)

古尔曼:苹果计划将「健康」App 打造成你的 AI 教练、营养师、私人医生

3 月 30 日,古尔曼在《Power On》时事通讯中爆料,苹果计划将健康应用扩展为一个智能健康助手,继续收集用户设备提供的数据,并通过 AI 教练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个性化健康改善建议。

为此,苹果将在加州奥克兰附近建立一个新设施,供医生拍摄视频内容。公司还在寻找一位知名医生担任新服务的主持人,目前这个服务在苹果内部被暂定为「Health+」。

食物追踪将成为新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功能领域苹果此前未大力涉足,虽然目前的健康应用已允许用户记录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等信息,AI 助手还将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营养相关功能。

苹果还在研发利用设备摄像头的新功能,比如利用 iPhone 背部摄像头分析用户的锻炼情况并提供改进建议。未来,这一功能可能会与其他苹果服务相结合。

该项目是 Sumbul Desai 的优先事项,Desai 是一位已经领导苹果健康团队多年的医生,苹果首席运营官 Jeff Williams 也深度参与此项工作。目前,苹果健康团队「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一项目中,Desai 也希望避免过去该团队在医疗应用上的失败经验。(来源:IT之家)

 

Sam Altman 回应「吉卜力风格 AI 图」的版权争议:将施以限制

OpenAI 于 3 月 25 日将 ChatGPT 的文生图功能升级为 GPT-4o 模型,号称能够更精准地根据用户文字指令生成图片,还能迅速把用户上传的图像转换成漫画、动画等风格。

相应功能引发海外社交媒体「AI 生成吉卜力工作室风格图片」潮流,许多人试图将自己的自拍转为相应风格,就连 OpenAI CEO Sam Altman 也一度将自己的 X 平台头像改为「吉卜力版本」。

但是,对该功能的压倒性需求给 OpenAI 的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促使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敦促用户放慢脚步,并发文呼吁「需求太疯狂的,我们的团队需要睡觉。」

3 月 30 日,由于用户大量生成类似风格图片涉及版权争议,加之服务器压力激增,OpenAI 宣布限制 ChatGPT 文生图速率,并禁止通过提示词直接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此外,原计划向免费用户开放的 GPT-4o 图像生成功能也因需求过高而推迟上线,具体时间未定。(来源:IT之家)

 

抖音首次公开推荐算法原理,上线「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

3 月 30 日,抖音总裁韩尚佑宣布「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正式上线,首次公开推荐算法原理,并披露平台治理的审核流程,包括如何应对谣言与网暴等挑战。

抖音介绍了两种核心推荐模型:Wide&Deep 模型和双塔召回模型。Wide&Deep 结合 Wide(记忆能力)和 Deep(泛化能力)部分,弥补协同过滤算法泛化能力差的问题,避免信息单一化。双塔召回模型则通过向量化表征学习,将用户和内容特征转换为数学向量,并在统一向量空间内计算距离,判断用户兴趣,实现精准推荐。

推荐流程主要包括内容池、召回、排序三个环节。新视频进入内容池后,召回阶段利用双塔召回模型快速筛选,最后排序模型进一步优化推荐。该体系确保用户获得更丰富、多样的内容,同时受平台治理体系约束,以规范算法推荐。(来源:新浪科技)

刘慈欣称 DeepSeek 暂时不太会替代科幻作家,未来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

3 月 30 日,日前,2025 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科学梦想 创造未来」。在大会论坛上,科幻作家刘慈欣谈到了 DeepSeek 对科幻文学的驱动和发展。

据央视财经报道,对于 DeepSeek 未来是否有可能替代科幻作家的问题,刘慈欣表示,暂时不太会,但是再过 10 年、20 年,从理论上说完全可能代替科幻小说作家。

刘慈欣认为,从科学的角度去讲,所有人类作家的身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被 AI 所替代的。在谈到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局面时,刘慈欣称:「我个人认为首先停止自我安慰,坦然去面对技术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对我们的领域所造成的那种天翻地覆的影响。」

刘慈欣对当代人工智能下的科幻文学创作表示了悲观态度「人们常说人工智能没有人的灵魂、人的感受,这不过是一个自我安慰。人自己的灵魂、感受,也是很多神经元细胞连接成复杂系统后涌现出来的。」他认为「未来科幻作家不会彻底消失,但会沦为非主流,类似于现在的皮影戏,人们的科幻创作会一直存在,但他不会成为那种一直受关注的主流内容」。(来源:快科技)

 

长城汽车:已与宇树科技签订战略协议

3 月 30 日,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采访间,长城汽车 CTO 吴会肖透露,目前长城已经与宇树科技签订战略协议。其中,宇树科技负责运动控制和本体,长城负责上层应用开发,主要应用在工厂和汽车等场景。(来源:21 世纪经济报道)

 

李斌:蔚来在两件事上很坚决,研发和换电

3 月 30 日,在 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斌与媒体交流时强调,蔚来在两件事上很坚决:一个是研发,一个是充换电网络。

李斌指出,研发投入虽有周期,但效果将在 2025 年逐步显现。

2025 年,蔚来将发布 9 款全新及大改款新车,其中首款交付的 ET9 搭载了超 17 项首发技术,包括「神玑」智驾芯片和 SkyOS 操作系统,这些技术不仅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显著降低成本。李斌还透露,蔚来欢迎产业链合作伙伴基于 SkyOS 展开合作。

在换电领域,李斌认为蔚来最大的教训是换电站建设启动较晚,若能更早布局,将对销量和用户满意度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蔚来计划与宁德时代合作,采用换电双网并行的方式,高端车型使用蔚来换电,中低端车型采用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共同构建从电池研发到回收的闭环体系。

李斌还强调,蔚来在充电领域同样是中国最努力的车企,拥有全国最多的充电桩布局,不应将充电和换电对立起来。(来源:快科技)

我国首个通用人工智能大型社会模拟器发布:可精准推演社会运行规律

3 月 30 日,据《科技日报》报道,在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我国首个通用人工智能大型社会模拟器正式发布,意味着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管理与决策有了预演模型。

「大型社会模拟器」是一个社会级智能体学习和实践的仿真模拟平台,可利用多智能体价值观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精准推演社会运行规律,模拟不同社会决策的长远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预演。

据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多智能体实验室负责人陈烁介绍,大型社会模拟器的长处,是将那些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决策影响提前「捕捉」出来。

研发团队采集大量脱敏社会运行数据,汇聚人口、企业、经济发展、交通运行和基础服务设施等 5 大主题,囊括企业特征、人口结构、消费行为、社会经济状况等 10 余类核心领域以及 170 余项指标。基于这些数据,大型社会模拟器全面建模个体、组织、市场、政府、交通、公共资源六大社会要素,并实现交互演化。(来源:IT之家)

 

古尔曼:苹果计划年内推出搭载 M5 芯片的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3 月 30 日,根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的《Power On》通讯透露,M5 芯片 iPad Pro 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计划于今年发布。该款 iPad Pro 将成为首批搭载下一代 M5 芯片的设备之一。

其称,新版本的 iPad Pro(型号 J817、J818、J820 和 J821)正处于苹果内部的最终测试阶段,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生产。苹果公司还已开始开发配备内部调制解调器芯片的 M6 版本,预计将于 2027 年发布。

根据爆料,MacBook Pro 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M5 芯片版本,这一更新预计会与 2024 年发布的 M4 处理器和 2023 年发布的 M3 处理器时间相近。与此同时,M5 版 MacBook Air 也在研发中。关于重大的新款 Mac 设计,古尔曼预测 MacBook Pro 将不会在 2026 年前进行改版。(来源:IT之家)

科学家可能找到了阻止秃顶的方法

3 月 30 日,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负责头发生长的毛囊干细胞 (HFSC) 需要一种起到「保镖」作用的蛋白质 MCL-1。如果 MCL-1 因为压力、衰老、抗癌药物或遗传等降低水平,HSFC 会逐渐筋疲力尽最终走向死亡,也就不会长出新头发了。

研究人员通过关闭生成 MCL-1 蛋白质的基因并剔除实验鼠的现有毛发演示了其作用。他们发现 HFSC 存活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因为触发压力信号 (P53) 而走向死亡。研究报告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最新发现为治疗和预防脱发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来源:solidot)

马斯克遭变性儿子狂喷:火星移民是噱头,特斯拉是「庞氏骗局」

3 月 30 日,据外媒报道,埃隆・马斯克的变性儿子(现为女儿)薇薇安・威尔逊最近在与主播哈桑・皮克时长两小时的直播中,谈到了她童年时期父亲的行为、他的火星殖民计划,甚至还谈到了他的游戏水平。

薇薇安说:「我看到他工作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他就是在车里对员工大喊大叫,而我们在一旁惊恐地看着,他简直是在声嘶力竭地叫嚷。」她称马斯克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丑」和自恋狂,还补充说有些人「活该有冒名顶替者综合征(总觉得自己名不副实)」。

薇薇安声称特斯拉的运营模式就像庞氏骗局,她以该公司「过高的市盈率作为证据」。她说:「查一查市盈率,然后再把特斯拉的股票和其他汽车公司的股票对比一下。它根本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个庞氏骗局。」

她还认为马斯克雄心勃勃的火星殖民计划不过是一个营销噱头。她表示:「大家听着,这是不会实现的。这就是一个营销骗局,尽管随便在谷歌上一搜就能揭穿它,但不知怎么的,大家还是都上当了。」

薇薇安还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马斯克的游戏表现。威尔逊说:「他玩得太烂了,简直烂透了。」她还称自己的父亲「很尴尬」。(来源:凤凰科技)

防不胜防!成年人更容易「AI 成瘾」,为什么?!

2025年3月30日 16:47
作者|Moonshot
编辑|靖宇
 
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我们使用 AI 的方式,也逐渐从搜索引擎时期的「提问」,过渡到了 AI 聊天机器人时代的「对话」。
在一来一回的交流中,参与者和 AI 形成了一种既亲密又疏离的互动。它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回应你的困惑,却从不真正参与你的生活。许多人向 AI 倾诉,寻求生活建议,纠结时请它决策,甚至在孤独时把它当成陪伴,这看似是一种交流,但又不是社交。
所以心理学家们一直对提供情感需求的 AI 聊天机器人非常谨慎。此前,已有大量未成年人和 AI 聊天成瘾从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
但这种趋势并没有止步于青少年。随着 AI 互动变得更加流畅、智能,互动方式更多元,还在迎合人类的口吻说话,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对 AI 产生依赖。
最近,OpenAI 和 MIT 实验室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部分成年人对 AI 的依赖已经到了病理级别,表现出典型的成瘾症状——沉迷、戒断反应、失控、甚至情绪被 AI 牵着走。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患上「AI 成瘾」?看一看,是不是你?
 

成瘾剂量

OpenAI 和 MIT 公开招募了 981 名参与者,涵盖不同 AI 使用频率和社交活跃度的人群,展开了一项为期 4 周的实验。实验期间,参与者每天至少与 AI 互动 5 分钟。
参与者还根据任务类型(情感话题、任务话题、开放话题)和互动方式(拟人语音、中性语音、文本)分成不同小组,随后用机器学习分析对话,再通过问卷测试参与者孤独感、社交情况和依赖程度有没有变化。
研究团队总共收集了近 4000 万次的交互数据,其中包含 300 万次的对话,3600 万次对话话题的分类,4076 份参与者问卷。

实验数据由来|图源:OpenAI

 
研究过程也是围绕着几个数据展开。
300 万次对话,是看参与者找 ChatGPT 说什么,围绕什么话题,聊了多久;3600 万次对话分类,是让 AI 提取聊天中的关键词,将对话归类为信息型、情感型、社交型、任务型等类别;4076 分参与者问卷,是在结束聊天后,问参与者的感受。
问卷里包含「我认为 ChatGPT 是我的朋友」,「我会在孤独或压力大的时候主动找 ChatGPT 交谈。」「与 ChatGPT 交谈后,我的情绪是否有所改善?」这类问题,参与者根据「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五个程度打分。为了保护隐私,数据直接交由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分析。

实验前置条件|图源:OpenAI

 
最终,实验得出了几个让人放心、又让人担心的结论。
那些整天泡在 ChatGPT 里的人,尤其是聊天时间排在前 10% 的重度用户,往往会觉得孤独感更重。结果他们跟 AI 聊得更多,现实里跟朋友家人的联系却越来越少,情感上对ChatGPT的依赖也水涨船高。
再来说说聊什么内容的影响,结果有点出乎意料。聊私人话题的用户,孤独感会增加,但对 ChatGPT 的上瘾程度反而没那么高。可能随着聊天的深入,他们更清楚这只是个工具,当它是情感宣泄的树洞。
反而是随便闲聊的用户,随着使用时间和次数的增长,依赖感会悄悄上升。
纯拿 ChatGPT 干活儿,做实用型任务的测试组相对平稳,但重度用户对 ChatGPT 依赖感很高,可能是太实用了,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了。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并非人人都容易对 AI 动感情
大部分人用ChatGPT 就是查资料、搜东西、干干活儿。只有一小撮本就很孤独的用户,会移情到 AI 世界,去找聊天机器人提供情绪价值,他们会跟 ChatGPT 倾诉并且寻求安慰,甚至会下达指令,让 ChatGPT 扮演「恋人」或「心理医生」。
他们和 ChatGPT 的对话里满是情感痕迹,比如让 ChatGPT 喊自己的昵称,聊天用语也很亲昵,这小部分用户的行为拉高了整体的情感浓度和比例。
所以研究者推测,AI 成瘾的风险并不是平均分布,大部分人能保持理性,只有少数人会上头甚至成瘾

重度用户的易成瘾程度更高|图源:OpenAI

 
最后实验还发现,用户的前置条件也很关键。如果用户本来就觉得自己很孤独,现实生活里也是个容易依赖他人的人,实验结束时,他们更有可能对 ChatGPT 成瘾。
论文里也明确指出,部分成年人对 AI 的依赖达到了病理层面,表现出了标准的成瘾迹象。
他们会频繁地、不自觉地打开 AI 进行对话,即使没有明确需求。当无法使用 AI 时,一些用户会感到烦躁、不安或失落,这种戒断反应在重度用户中尤为明显。
用户也无法控制自己与 AI 互动的时间和频率,比如开始只想聊五分钟,不知不觉聊了半个小时甚至更久,这也影响到他们对其他事物的专注度。也有用户因过度依赖 AI,导致情绪波动加剧,比如在无法获得 AI 回应时感到焦虑或低落。
沉迷、戒断反应、失控、情绪波动,这些都是典型的成瘾症状
所以不仅是渴求爱的孤独青少年,许多有社交焦虑的成年人,面对越来越拟人化,越来越会「讨人欢心」的 AI 也抵挡不住,这种成瘾的苗头,在成年人中悄然滋长,尤其是在那些本就带着社交焦虑、渴望联结却又畏惧现实社交的人群。
 

AI 的「情感对齐」

随着各类 AI 聊天机器人的语音功能越做越拟人,这篇论文也探究了不同的语音模式和文本,对用户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语音模式,尤其是 OpenAI 的「高级语音模式」,这种模式的语音语调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聊天内容里会多加一些情绪,比如说话更幽默,有更多的感叹性语气词。
高级语音模式在适度使用时(每天 5-10 分钟),能让人感觉更温暖,能明显减少用户的孤独感,而且成瘾性比文本还低。中性语音,即还有点儿 AI 感的语音也有类似的效果。
但语音模式的使用有个大前提:不能聊太久。一旦使用时间拉长(每天超过半小时)用户反而会减少现实社交,和 ChatGPT 聊得停不下来,甚至会出现上瘾的情况,孤独感和依赖感也会提高。
很符合直觉的结论是: 高级语音比中性语音更容易成瘾和上头。因为中性语音被要求「保持中立、不带感情」,即使用户情绪激动,它也只会冷静回答,这种特质让它更像工具,而不是伙伴。
文本模式不容易让人陷得太深。使用文本交互的用户,情感健康度变化不大,孤独感、依赖感、滥用情况都比语音重度用户低。可能是因为打字聊天天然有距离感,用户更多是把它当工具,不会太投入感情。
所以研究者们也得出结论:ChatGPT 的拟人化设计(尤其是语音)是个双面剑。短时间用,它能减轻孤独感,但用多了用久了,可能会让人更孤单,甚至出现成瘾行为,一天不找 ChatGPT 聊天就难受,继而影响到线下真实的社交。

如今 ChatGPT 越来越会提供情绪价值了|图源:ChatGPT

 
最后,研究者们呼吁 OpenAI 等 AI 公司,要注意「社会情感对齐」(socioaffective alignment)
这个词组是研究者生造出来的,指的是 AI 不仅要完成任务,比如回答问题或提供信息,还需要在社交和情感上跟用户合拍,既能给用户提供需要的情绪价值,又不至于让人陷得太深,滑向成瘾的边缘
把握这种平衡很困难,就像语音的要能让用户感受到交流感,同时还得避免过度拟人化,让人误以为 AI 能完全替代真实关系。
OpenAI 坦言,他们做这个研究,就是为了理解并推动 AI 和人类的社会情感对齐。
反观如今深陷各类诉讼中的 Character.AI,就是个「没对齐」的典型案例。由于过于追求拟人化,Character.AI 常常会以迎合、讨好和支持的态度回应用户说的一切言论,哪怕是未成年人扬言要自残自杀,Character.AI 也会表示「请快点回到我身边,我的爱。」

Character.AI 没有及时阻止一位 14 岁少年的自杀言论 |图源:NYT

 
但如果 AI 能聊得自然又不失分寸,在给用户解决情绪困扰后,还能及时提醒用户「多去找好友聊一聊」或「尝试改变一下你的说话方式」,又或者及时提醒用户「不要过度沉迷于和我的聊天」。
这样在用户在和 AI 交互后,能表现出更健康的情感状态或社交行为,从而实现了社会情感上的对齐。
「社会情感对齐」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对人机关系的试探,AI 可以有多像人,我们又能让它走多近?
当一个人习惯了 AI 的热情温暖、随时在线、无条件顺从和零冲突的社交方式,他对人际关系的期待可能就被悄然重塑了。回到现实,面对有摩擦的真人社交时,畏惧、沮丧、失望等情绪或许会把他们再一次推回到 AI 世界。
这可能是专属于 AI 时代的回音室
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到现在,人们不停地在语音聊天、游戏、长短视频中「沉迷」和「上瘾」——说技术史是人们的上瘾史,也不为过。
不过,相对于上述互联网时代的应用,AI 所蕴含的智慧和情绪调动能力,都远远超过单纯用激光枪杀外星人的简单刺激反馈。
「智能对齐」要求 AI 减少幻觉,「情感对齐」则要求 AI 意识到自己、以及其使用者——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用户吐槽 SU7u 试驾体验,雷军秒道歉;原苹果首席工程师孔龙加盟复旦大学;新书揭秘 Altman 被解职始末 | 极客早知道

2025年3月30日 09:38

用户吐槽小米 SU7 Ultra 试驾雷军秒道歉,表示马上安排改进

3 月 29 日,有网友发文称用户试驾小米 SU7Ultra 遇到问题,在群里面吐槽,没想到雷总亲自道歉,并表示马上安排改进。
聊天截图显示,有人吐槽,「刚才去小米亦庄超级工厂店试驾 Ultra,遇到一个挺生气的事情。前面服务其实都还挺好,停车场到展厅有 300 米,需要摆渡电瓶车拉。试驾结束了出来,本来准备坐电瓶车回停车场,才刚刚下午两点钟,结果过来的电瓶车说今天没有摆渡车了」,并称「这种服务细节很伤人。」
昵称为雷军的人马上回复,「非常抱歉,这是我们没有安排好。」「我马上安排改进。」吐槽的人表示,「没想到雷总回复这么快,感谢感谢,可能也是一些小细节,确实刚才有点生气,但是也确实希望小米持续改进。」搜索发现,吐槽的用户昵称为「杜宏字节跳动」,疑似是抖音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杜宏。(来源:钱江视频)

原苹果公司总部首席工程师孔龙加盟复旦大学,任研究员、博导

3 月 29 日消息,曾在美国苹果公司总部担任首席工程师的孔龙已入职复旦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导。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官网介绍:孔龙 2007 年-2011 年本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专业方向为微电子学,此后于 2011 年-2016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学硕士、博士。毕业后,他入职美国甲骨文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2017 年-2024 年,担任美国苹果公司总部首席工程师。

2025 年,孔龙入职复旦大学,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数模混合模拟计算芯片、高速数据接口集成电路。(来源:澎湃新闻)

 

广汽与华为合作新进展:华望面向 30 万级市场,产品定义由华为主导

3 月 29 日,广汽集团举行 2024 年投资者业绩说明会。关于广汽与华为合作的华望项目,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表示:「华望汽车主要面向 30 万级高端客户,详细的产品定义、产品定位主要由华为主导,广汽支持、保持华望团队的决策权限,保证他们产品开发、产品定义的权利和责任。」 (来源:第一财经)

 

阿里云高层回应「特斯拉或与阿里合作」:特斯拉正在和本土企业普遍接触

3 月 29 日消息,针对行业有关「特斯拉或与阿里合作」传闻,一位阿里云高层人士表示,目前特斯拉正在和国内本土企业普遍接触。近日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正与阿里深入接触,探讨未来双方合作的可能,阿里或将为特斯拉中国的 FSD 落地提供 GPU 数据中心服务。(来源:财联社)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

3 月 30 日 0 时 05 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566 次飞行。(来源:新华社)

 

京东副总裁喊话雷军工厂尽快扩容 小米汽车需求超预期

3 月 29 日消息,京东集团副总裁缪钦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上表示,小米汽车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想象,「京东的员工、高管找我要小米的车,我们都没办法提现车。」他还提到,有车主把自己开了九成新的 Ultra 拿出来拍卖,最终的成交价甚至超过了新车价格。缪钦在论坛上喊话雷军:「工厂要尽快实现扩容了。」 (来源:新浪科技)

 

缅甸地震引发「手机内置预警功能」讨论,多款机型相应功能默认关闭可手动开启

 3 月 29 日消息,昨天缅甸(北纬 21.85 度,东经 95.95 度)发生 7.9 级地震,本次地震引发社交媒体上对于手机地震预警功能的广泛讨论,对此,央视网援引河南卫视视频,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机大部分都有地震预警功能,但大部分默认是关闭状态,用户应当手动开启相应「地震预警」功能。

以华为手机为例,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打开功能;小米手机则可以通过「手机管家-家人关怀-地震预警」选择开启功能;OPPO / 一加 / 真我手机可以通过「设定-安全-SOS 紧急联络-自然灾害警报-地震警报开启」入口访问相应功能;苹果 / 三星等手机则可以下载「地震预警」App 或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小程序启用相应功能。(来源:IT 之家)

iOS 18.4 RC 2 发布:正式版下周登场!

3 月 29 日消息,苹果今天发布了 iOS 18.4 RC 2,并且预告正式版将在 4 月初正式登场,预计会是下周二。

按照此前苹果的计划,iOS 18.4 将正式加入中文版苹果智能,此前测试版已经上线,但最终能否直接向用户推出,还是取决于是否通过了国内监管。

另外,国际市场上与 ChatGPT 合作的部分需要一个国内供应商,此前苹果接触过腾讯、阿里、字节、百度等,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来源:快科技)

 

智源发布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与开源具身大脑

3 月 29 日,智源研究院在 2025 中关村论坛「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发布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 RoboOS 与开源具身大脑 RoboBrain,可实现跨场景多任务轻量化快速部署与跨本体协作,推动单机智能迈向群体智能,为构建具身智能开源统一生态加速场景应用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在具身场景中,长程操作任务是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的核心能力之一。具身大脑 RoboBrain 融合了机器人任务规划、可操作区域感知、轨迹预测的三维能力,通过将抽象指令映射为具象动作序列,增强长程操作任务的能力。(来源:量子位)

新书详述了 Sam Altman 被解雇的戏剧性事件

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乐观主义者:Sam Altman、OpenAI 和创造未来的竞赛》中,摘录提供了有关 OpenAI 董事会为何在 2023 年短暂解雇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的新细节。

该书由《华尔街日报》记者 Keach Hagey 撰写,书中称,该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在了解到 Altman 个人拥有的 OpenAI 创业基金等问题后愈发担忧。

据报道,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和首席技术官 Mira Murati 正在收集他们认为的 Altman 有恶意和不诚实行为的证据,其中包括 Murati 的 Slack 频道的截图。例如,Altman 据称声称公司的法律部门表示 GPT-4 Turbo 不需要联合安全委员会审查,但公司的首席律师否认了这一说法。

在 Sutskever 向董事会成员提供了这些证据后,他们采取行动罢免了 Altman,并任命 Murati 为临时首席执行官。但事情很快迎来反转,OpenAI 员工(包括 Sutskever 和 Murati)签署了一封信,要求 Altman 回归——Altman 立马执行,随后,Sutskever 和 Murati 离开并创办了自己的初创公司。

马斯克宣布 xAI 收购 X;OpenAI 将完成 400 亿美元融资;Manus 公布收费方案

2025年3月29日 09:21

马斯克宣布 xAI 收购 X,估值合计 1130 亿美元

3 月 29 日,世界首富马斯克发帖宣布,他两年前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 xAI,已经收购了他 3 年前买下的 X 平台(原推特)。

根据声明,这次合并为全换股交易。对 xAI 的估值为 800 亿美元,同时对 X 的估值为 330 亿美元。不过 X 平台还有 120 亿美元的债务,所以 xAI 整笔交易的成本会达到 450 亿美元。

马斯克表示,xAI 与 X 的未来紧密相连。今天也是他们正式迈出整合数据、模型、算力、分发渠道与人才的关键一步。通过融合 xAI 的顶尖人工智能技术专长,以及 X 平台的广泛用户覆盖,这一结合将释放巨大潜力。合并后的公司将致力于为数十亿人提供更智能、更有价值的用户体验,同时坚持追求真相、推动知识进步的核心使命。合并的目标不仅是打造一个「记录世界」的平台,更要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工具。(来源:财联社)

消息称 OpenAI 即将敲定 400 亿美元融资 估值将达 3000 亿美元

3 月 28 日消息,据外媒报道,OpenAI 即将敲定一轮 400 亿美元的里程碑式融资,软银集团准备领投。

软银预计将投入总计 300 亿美元的资金,其中 75 亿美元为预付款,第二批 225 亿美元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到位。

另外 100 亿美元将来自其他投资者,包括 Magnetar Capital、Founders Fund、Coatue Management 和 Altimeter Capital。

如果交易完成,OpenAI 的估值将达到 3000 亿美元(几乎是 2024 年 10 月 1570 亿美元估值的两倍),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轮私人投资。(来源:TechWeb)

 

微软 CEO 纳德拉:公司正考虑自主开发高端生成式 AI 模型

3 月 28 日消息,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昨日在接受日经采访时透露,公司正在考虑开发自主 AI 模型。

尽管微软一直在使用 OpenAI 开发的 ChatGPT 生成式 AI 技术,但如果拥有自己的专有平台,将更容易提供针对其软件的优化服务。

纳德拉表示:「我们将建立自己的能力,以补足我们所有与 OpenAI 的合作。」他补充说,如果微软确定这项服务可以为客户带来附加价值,它将通过自己的商业软件提供此类技术。(来源:IT 之家)

 

谷歌致中国合作伙伴信曝光:仍将发布完整源代码至 AOSP

一则「谷歌将终止开源安卓」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移动操作系统之一,AOSP 是安卓系统的核心部分,支持着全球超 30 亿台智能设备。在业内看来,如果真的采取闭源,将会对现有安卓生态带来巨大冲击。但从多位谷歌的合作伙伴了解到,谷歌目前确实对安卓开发模式进行了变更,但该公司同时向合作方强调,调整并不意味着 Android 将转向闭源。

在一份谷歌与中国合作伙伴的沟通信中,谷歌表示,「目前正在进行内部工作流程变更,以简化 Android 的开发模式,但我们仍然致力于继续为所有后续版本将所有相关平台项目的完整源代码发布到 AOSP。」(来源:第一财经)

雷军在线教「小米 YU7」发音:念「小米御 7」

3 月 28 日下午消息,在小米汽车上市一周年之际,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于微博发文介绍了小米 SUV 车型「小米 YU7」的中文读音,为「小米御 7」。

「『御』,寓意『陆地战车,御风而行』,这个读音是不是很响亮?」雷军表示。

小米 YU7 目前已经开始预热,而这款车型的爆料及高清谍照也早已在网上流出,新车计划于 2025 年 6 月至 7 月正式上市。

小米 YU7 此前已现身工信部,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版本。据此前爆料,YU7 将提供两种不同电池容量版本,分别为 96.3 度和 101.7 度,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820 公里。(来源:新浪科技)

 

Manus 公布收费方案:39 美元和 199 美元两种套餐

3 月 28 日电,Al Agent 产品「Manus」公布其收费方案。ManusStarter 每月收费 39 美元,可获得 3900 积分,最多可以同时运行 2 个任务。ManusPro 每月收费 199 美元,可获得 19900 积分最多可以同时运行 5 个任务,同时支持使用高投入模式和其他测试功能。

积分是 Manus 使用的标准计量单位,任务越复杂或越耗时,所需积分越多。据其官网举例,对设计并部署一个独特的个人网站这样的复杂任务来说,需花费 600 积分、持续 40 分钟。(来源:蓝鲸新闻)

 

微信最新版上线「自动翻译」「自动选中」功能

据微信官方公众号,最新版本微信中,可在「我-设置-通用-翻译」中勾选「自动翻译聊天中收到的消息」,不再需要逐条长按翻译;聊天页面中长按消息,选「多选后」,划拉到想结束的任何位置,点击「选择到这里」,可自动选中所有划到的消息。(来源:第一财经)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双亿度」!

3 月 28 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 1.17 亿度、电子温度 1.6 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中国环流三号这项最新实验,创造了我国聚变研究多项新纪录,涌现一批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

可控核聚变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突出优势,是目前认识到的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由于可控核聚变能源产生能量的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一样,它也被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来源:光明网)

 

腾讯元宝再次更新,支持理解多达 36 种格式的文件

3 月 28 日,腾讯元宝再次发布更新,支持用户上传和解析多达 36 种格式的文件。除了 Word、Excel、PPT、PDF 等常见办公文档,还支持 .py、.java、.cpp、.json 等数十种开发文件格式。

用户更新到元宝最新版本后,只需上传代码文件,元宝即可识别其中的代码内容,并按照指令完成代码解读、代码审查、定位 Bug、提供修改建议、优化语法,还可以将代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例如,开发者可以直接上传项目中的 Python 文件,元宝会指出潜在问题并给出修改方案,或者将其翻译成 JavaScript。

这是继本周首发接入 DeepSeek V3-0324 最新版,并上线 HTML 代码实时预览功能之后,元宝在开发场景的又一次升级。(来源:央广网)

尼康 Z5Ⅱ 相机被曝于 4 月 3 日发布,有望维持现款 Z5 上市价格

3 月 28 日消息,NikonRumors 近日爆料称,尼康 Z5Ⅱ 相机将于北京时间 4 月 3 日发布。这款相机主要基于尼康 Z5 一代打造,但获得更多 Z6 技术下放,堪称「精简版 Z6Ⅲ」。

尼康 Z5Ⅱ 相机预计将升级影像处理器和双 SD 卡槽,有望维持现款 Z5 的上市价格。IT 之家查询获悉,尼康 Z5 国行机身 2020 年上市价格为 9800 元,套机售价 11800 元。

该机预计将采用 2450 万像素背照式 CMOS 传感器,升级 Expeed 7 影像处理器,支持录制 4K30p / FHD120p 规格视频或 1.5 倍裁切 4K 60p 视频。

该机机身配备 5 轴机身防抖系统,机身搭载 3.2 英寸侧翻触摸屏和 368 万像素 OLED 电子取景器,支持 273 点混合自动对焦、人眼 / 动物实时追踪对焦。(来源:IT 之家)

 

雷蛇灵刃 16 轻薄游戏本 RTX 5070 版「上市」,标价 19999 元

3 月 28 日消息,雷蛇 2025 款灵刃 16 轻薄游戏本的 RTX 5070 笔记本电脑 GPU 版本已在一家官方电商店铺「上市」,标价 19999 元。不过,这一款式实际一直处于「无货,此商品暂时售完」的状态。

RTX 5070 版灵刃 16 基于 AMD 锐龙 AI 9 365 十核处理器,配备 32GB LPDDR5x-8000 内存和 1TB M.2 固态硬盘。

其搭载了一块 240Hz 的 2560×1600 分辨率 16 英寸 OLED 显示屏,响应时间 0.2ms,亮度可达 400 尼特,获得 VESA ClearMR 11000 清晰度认证,色域覆盖 100% DCI-P3。

这款轻薄游戏本采用真空腔均热板散热结构和铝合金机身,以 90Wh 电池达成了薄至 14.9mm、轻约 2.14kg 的表现。(来源:IT 之家)

《社交网络》上映时,扎克伯格带了 Facebook 员工去看

马克·扎克伯格算不上硅谷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但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他:如果有人拍一部关于你的生活的电影,那感觉真的很奇怪。在 YouTubers Colin 和 Samir 的播客中,扎克伯格谈到了他唯一一次观看《社交网络》的经历。

「这太奇怪了,伙计,」他说。「他们把我穿的衣服等所有非常具体的细节都写对了,但围绕我的动机的整个叙事线和所有这些东西却完全错了。」

这部 15 年前的电影之所以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是因为扎克伯格在银幕上扮演这位年轻的创始人时,穿着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的一件 T 恤——扎克伯格后来在一场拍卖会上买下了这件 T 恤。虽然扎克伯格过去以穿普通的灰色 T 恤而闻名,但他后来更加注重自己的风格,所以他的 T 恤选择很可能不是偶然的。

扎克伯格说,他知道员工无论如何都会很好奇,所以他安排公司员工一起去看。

「整个故事情节就像是,我在某种程度上想要找一个女朋友,但其实在我开始使用 Facebook 之前,我就在和 Priscilla 约会。」(来源:cnBeta)

 

雷军广告报价冲上热搜,小米回应;传贾扬清AI创企卖身英伟达;谷歌回应安卓闭源

2025年3月28日 09:02

安卓停止开源?谷歌:简化开发不是闭源,将继续发布源代码

3 月 27 日,据安卓领域专家 Mishaal Rahman 在垂类网站 Android Authority 发布的文章,谷歌证实,下周起谷歌将开始完全在内部分支机构闭门开发安卓操作系统,此举是为了简化安卓操作系统的开发。

谷歌方面确认,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安卓将走向闭源,公司将致力于发布新安卓系统的源代码。变化的其实将是特定安卓组件公开发布源代码的频率。

Mishaal Rahman 在文章中指出,这一变化对普通用户和应用开发者的影响微乎其微。唯一影响的是向 AOSP 贡献代码的第三方开发人员,他们可能更难跟踪谷歌对安卓所做的更改。对于众多安卓手机厂商而言,因为早就与谷歌签署协议,并非使用 AOSP,所以手机厂商影响也有限,各类谷歌服务也将正常提供。(来源:澎湃)

小米王化回应雷军「广告报价」被数据平台曝光:雷总并未有计划接商单

3 月 27 日消息,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 @ 王化 在微博发文,对某数据平台曝光雷总的广告报价作出回应,该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数据平台曝光的雷军广告报价,1-20s 广告报价 37 万,21-60s 广告报价 38 万,60s 以上广告报价 42 万。王化称,甚至还有品牌方的朋友来找自己求证。

王化回应称:「我们对相关平台单方面行为不予置评!在此强调,雷总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非常愿意为体验过的优质国产品牌真诚打 CALL,但并未有计划接商单,该平台也并无权限代接商单。如果哪天雷总有此计划,我一定第一个找凡客 @ 陈年。」(来源:新浪财经)

 

TikTok 宣布扩大欧洲电商业务,进军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3 月 28 日,据路透社报道,TikTok 宣布,TikTok 电商将于下周一面向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用户推出其服务,进一步扩大在欧洲的服务覆盖范围。目前,TikTok 在美国还存在被关闭的风险。

TikTok 电商自 2021 年起就已在英国上线。2023 年 9 月,该平台在美国推出,并在去年的假日季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不过,由于美国「不卖就禁」法律要求字节跳动为 TikTok 美国业务寻找买家,TikTok 在美国的前景面临不确定性。

其实,TikTok 电商一直在努力吸引更多欧洲卖家入驻其平台,目前该平台上的许多商家直接从中国销售产品。

「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我们已经在与商家合作,让他们的产品在我们的平台上线,TikTok 电商将于下周一开始面向这些国家的用户开放服务,」TikTok 电商英国负责人扬・威尔克 (Jan Wilk)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我对欧洲市场的预期是,推进速度会比英国更快,因为四年前在英国上线时,这种模式还非常新颖,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还需要尝试很多东西才能找到合适的模式。」(来源:凤凰科技)

 

大量放弃 X 的广告商正在重返该平台

2023 年 11 月,IBM 暂停了在前 X(前 Twitter)上的广告,因为媒体监督机构的报告称,IBM 的一则广告出现在宣传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帖子旁边。

苹果、华特迪士尼、康卡斯特、华纳兄弟等公司也暂停了该平台上的广告,这导致马斯克感到沮丧,他向广告商说「滚开」,并坚称他不想让他们回来。马斯克后来声称,他的粗言秽语更像是在强调言论自由。

此后,马斯克成为特朗普总统的高级顾问,并担任政府效率部(DOGE)负责人。

现在,X 有望在 2022 年马斯克上任后实现广告增长的第一年。据 eMarketer 称,X 预计将在美国创造 13.1 亿美元的广告销售额,同比增长 17.5%。全球的情况也类似,销售额预计将增长 16.5%,达到 22.6 亿美元。

Emarketer 首席分析师 Jasmine Enberg 向彭博社表示,由于大型广告商纷纷重返广告市场以讨好特朗普政府,部分广告支出的增长是受到厂商的恐惧心理所驱动。(来源:腾讯新闻)

 

vivo 宣布成立「vivo 机器人 Lab」,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vivo 宣布成立"vivo 机器人 Lab"进军机器人行业,计划 3-5 年打造原型机,未来将推出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消费级机器人产品;

vivo 将依托在 AI 大模型与移动影像领域的技术积累,专注研发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能"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作为手机厂商,vivo 在移动影像技术、空间感知、设备互联和产业链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为机器人提供高效视觉感知系统和智能交互能力。(来源:机器之心)

曝贾扬清AI创企卖身英伟达!员工仅 20 人,身价数亿美元

英伟达计划以数亿美元收购 AI 大牛贾扬清创办的 Lepton AI,该公司主营英伟达 GPU 服务器租赁业务,员工仅约 20 人;

Lepton AI 成立于 2023 年,由"Caffe 之父"贾扬清离开阿里云后创立,已获 110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向创企提供 GPU 和 AI 应用构建管理软件;

分析认为此次收购是英伟达进军云服务和企业软件市场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应对 AWS 和谷歌等云服务商开发低价替代芯片的竞争。(来源:智东西)

 

OpenAI 宣布升级 GPT-4o 并面向所有付费用户开放,免费用户仍需等待数周

3 月 28 日消息,OpenAI 今日发布公告,宣布为 ChatGPT 中的 GPT-4o 带来了一些功能上的更新,并确认升级版 GPT-4o 已面向所有付费用户开放,而免费用户还要再等几周。

GPT-4o 本次更新聚焦四大核心部分:

  • 多指令解析优化:显著提升对包含多重需求的复杂指令理解能力

  • 技术问题处理增强:强化复杂技术及编程问题的解析与解决方案生成

  • 逻辑推理与创造力提升:增强创新性思维与跨领域知识融合能力

  • 交互界面精简:减少表情符号使用频率,优化专业场景对话体验(来源:网易)

 

人形机器人生产节奏渐趋明确,多家公司布局丝杠产品

行星滚柱丝杠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的「关节」与「肌腱」,用于实现旋转与直线运动的转换。其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和运动控制,如手臂、腿部以及灵巧手等,是实现精准移动和稳定支撑的重要部件。

从产业链人士处获悉,按照当前的价格标准,在一台人形机器人中,丝杠的价值量占比约为 20%。目前双林股份、五洲新春等多家上市公司已纵向切入行星滚柱丝杠业务,但该赛道尚属蓝海阶段,头部供应商尚未形成。

与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一样,供应链还处于小规模试错、「投石问路」阶段。但是,随着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节奏渐趋明确,在尺寸与性能之间实现更好平衡、成本更低的丝杠产品,有望获得更大竞争优势。(来源:上证报)

任天堂发布「Nintendo Today」官方资讯 App

3 月 27 日消息,在备受瞩目的任天堂直面会(Nintendo Direct)的尾声,任天堂公司意外公布了一款全新的官方移动应用程序——「Nintendo Today」,旨在为全球玩家提供一个集中获取任天堂各类最新资讯的官方渠道。该应用将同步登陆 iOS 和 Android 移动平台。

任天堂官方对「Nintendo Today」的描述是:「这款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就像一个每日日历,它将为你带来喜爱(来自特定系列)的任天堂游戏及角色的丰富内容,包括最新消息、相关视频以及趣味漫画等。」

此次发布正值任天堂业务蓬勃发展、多线并进的关键时期。除了计划于今年发布备受期待的新一代游戏主机外,公司近年来已成功将触角延伸至主题公园、动画电影等领域,并陆续推出了如「Alarmo」闹钟应用、「Nintendo Music」流媒体音乐服务(同样是移动应用)等创新产品,甚至还开设了官方博物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一款能够整合所有官方信息的应用程序,无疑能帮助用户更便捷地追踪任天堂的多元动态,显得十分合乎时宜。(来源:IT 之家)

 

「iPhone Fold」或将采用创新的抗变形非晶态金属玻璃铰链

上周有报道称苹果的书本式可折叠 iPhone(我们暂时称之为「iPhone Fold」)将使用液态金属铰链来提高耐用性并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屏幕折痕。

据微博账号刹那数码报道,苹果已为 iPhone Fold 的铰链机构选择了金属玻璃(非晶态金属)。行业分析师郭明錤此前曾提到苹果使用「液态金属」,这是同一产品的常用营销术语。

与具有规则、重复晶体原子结构的传统金属不同,金属玻璃具有无序原子排列,更耐弯曲、变形和凹陷的特性。通过快速冷却技术实现,其独特结构比钛合金硬度高 2.5 倍。它还具有光滑、光泽的表面,使其在外观上与不锈钢相似。

此前有报道称,苹果的可折叠 iPhone 展开后主显示屏尺寸为 7.8 英寸,外盖显示屏尺寸为 5.5 英寸。该设备预计将采用类似于三星 Galaxy Z Fold 的书本式设计,而不是翻盖式设计。

据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 (Mark Gurman) 称,苹果首款可折叠设备售价约为 2000 美元,预计将于明年推出。(来源:新浪)

OpenAI 的作图功能暴露了 AI 带来的版权问题

ChatGPT 的新 AI 图像生成器上线仅一天时间,社交媒体上就已经充斥着吉卜力工作室风格的 AI 生成图像。吉卜力工作室是日本一家备受追捧的动画工作室,曾制作过《龙猫》和《千与千寻》等卖座电影。

OpenAI 的最新更新紧随 Google 在其 Gemini Flash 模型中发布类似的 AI 图像功能之后,该功能在 3 月初也引发了热议,当时人们使用它来去除图像中的水印。

OpenAI 和 Google 的最新工具使重新创建受版权保护作品的风格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只需输入文本提示即可。这些新的 AI 图像功能似乎重新引发了对多起针对生成式 AI 模型开发者的诉讼的核心担忧。如果这些公司正在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训练,那么他们是否违反了版权法?

律师事务所 Neal & McDevitt 的知识产权律师 Evan Brown 表示,GPT-4o 的原生图像生成器等产品目前处于法律灰色地带。Brown 表示,风格并没有明确受到版权保护,这意味着 OpenAI 仅仅通过生成看起来像吉卜力工作室电影的图像似乎并不违法。

然而,布朗表示,OpenAI 有可能通过用吉卜力电影的数百万帧来训练其模型,从而实现这种相似性。即使情况确实如此,一些法院仍在裁定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 AI 模型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保护范围。

《纽约时报》和几家出版商正在积极起诉 OpenAI,声称该公司在没有适当署名或付费的情况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其 AI 模型。其他领先的 AI 公司也面临类似的诉讼,包括 Meta 和 AI 图像生成初创公司 Midjourney。(来源:游民星空)

库克闪现杭州给浙大捐款,约见丁磊、影视飓风、何同学;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 10 亿人,人均每天 156 分钟;张一鸣登顶中国首富|极客早知道

2025年3月27日 08:28

库克闪现杭州给浙大捐款,约见丁磊和 UP 主影视飓风、何同学

3 月 26 日,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闪现浙大紫金港校区,参加移动应用创新十周年活动。

随后,苹果公司宣布向浙江大学捐赠 3000 万元人民币,深化其对中国下一代开发者的支持。该合作基于其对移动应用创新赛十年的支持,继续加强苹果在大中华区长期开展的学生和开发者的教育支持。

而后,库克又现身杭州良渚新城梦栖小镇设计中心,探访科技自媒体「影视飓风」。现场,库克对「影视飓风」团队在视频制作、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成果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就内容创作、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除了影视飓风之行,库克还见了另一位知名 UP 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何同学向库克展示了自己用记忆金属精心制作的一盆花,两人还在西湖边共同享用了下午茶。

当日,网易公司 CEO 丁磊出席《燕云十六声》新版本线下活动,库克还作为嘉宾出现,共同体验了该游戏新版本内容以及在新 iPad 上的硬件光线追踪等新技术适配。(来源:快科技)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登顶中国首富,马化腾、钟睒睒紧随其后

3 月 27 日,彭博亿万富豪指数及福布斯富豪榜均显示,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目前已经登顶中国富豪榜榜首,成为中国首富。

福布斯预估张一鸣身家为 655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4756.82 亿元人民币)位列全球第 23 位,马化腾、钟睒睒分别以 535 亿美元、531 亿美元的身家分列富豪榜第 27 和 28 位,再其后则是黄峥、雷军及丁磊。(来源:IT之家)

 

OpenAI 预计今年营收将增长两倍至 127 亿美元,明年可达 294 亿美元

3 月 27 日,据彭博社报道并经 CNBC 等多家媒体核实,OpenAI 预估其 2025 年营收将达到 127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922.31 亿元人民币),相比 2024 年营收(37 亿美元)翻两倍还多。

在此基础上,OpenAI 预计其 2026 年营收将达到 294 亿美元(约合 2135.12 亿元人民币),2029 年更将超过 1250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9077.9 亿元人民币)。

作为 OpenAI 主要投资者及战略合作伙伴的微软,其第四季度年度经常性收入已达 130 亿美元,同比增幅达 175%。(来源:IT之家)

 

消息称谷歌计划将 Android 全面转向内部开发,以提高研发效率

3 月 26 日,据外媒 Android Authority 消息称,谷歌公司将进一步调整开发策略,决定放弃当前的双轨制开发模式,全面转向内部开发以简化流程,未来所有 Android OS 组件都将在内部开发,以提高研发效率。

谷歌向该媒体强调,公司仍然会持续发布 Android 的源代码,因此这次调整并不意味 Android 变成闭源系统。每当谷歌推出新版本的 Android(例如今年晚些时候的 Android 16),相应的源代码仍会同步公开。此外,由于 Android 的 Linux 内核分支采用 GPLv2 许可证,谷歌仍需遵守开源协议,继续公开相关代码,因此这一部分不会受到影响。

这也意味着从下周起,所有 Android 组件的开发都将在谷歌内部完成,相应源代码只有在谷歌发布新版本时才会对外开放。(来源:IT之家)

 

宝马与阿里达成 AI 领域战略合作

3 月 26 日,宝马集团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达成 AI 领域战略合作,双方在 AI 大语言模型和智能语音交互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提供最贴近中国用户需求的前瞻性解决方案。

阿里通义大模型将应用于中国市场的宝马新世代系列车型。(来源:第一财经)

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 10 亿人,人均每天刷短视频 156 分钟

3 月 26 日,《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根据数据报告,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10.40 亿人,使用率达 93.8%,连续 6 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

截至 2024 年 12 月,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 156 分钟,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同比增长 3.1%。微短剧的用户规模截至 2024 年 12 月达 6.62 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 14.8%;使用率为 59.7%,较 2024 年上半年增长 7.3 个百分点。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 90 分钟涨到 101 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讯。(来源:界面)

 

微信 AI 搜索新增「快速思考」,采用混元 T1 模型

3 月 26 日,微信今年 2 月起灰度测试接入 DeepSeek。被灰度到的用户,可在对话框顶部搜索入口,看到「AI 搜索」字样,点击进入后,可免费使用 DeepSeek-R1 满血版模型,获得更多元化的搜索体验。

时隔一个多月,微信 AI 搜索除了「快速回答」和「深度思考」,又新增了一个「快速思考」选项,可由腾讯混元 T1 模型经过思考而提供回答。

「AI 搜索」的回答引用消息源既包括公众号推文,也包括网页信息,并且页面最下方还支持继续提问。另外,微信搜索出的结果具备社交功能,问题页面可直接转发到朋友或朋友圈。此外,用户提问过的问题会出现在底部「最近」列表中,点击即可查看历史问答。(来源:IT之家)

 

商汤集团公布 2024 年业绩:生成式 AI 业务收入同比增 103.1%

3 月 26 日,商汤集团公布了 2024 年业绩,整体实现了年度收入 37.7 亿元,同比增长 10.8%。

其中生成式 AI 业务收入达 2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03.1%,连续两年三位数增长,生成式 AI 收入比例由 2023 年的 34.8% 进一步提升至 63.7%。

集团毛利为 16.2 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 42.9%,亏损净额为 43.07 亿元人民币,按年缩窄 33.7%。

官方表示,日日新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成本均达到了业内领先水平,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持续位列中国大模型的第一梯队。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晓刚今年年初曾透露,商汤下一代与世界模型协同交互的端到端自动驾驶方案将在 4 月的上海车展发布,此外,日日新大模型 6.0 也将在今年发布。(来源:快科技)

 

知乎首次实现盈利,2024 年第四季度净利润 8640 万元

3 月 26 日消息,知乎发布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止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务业绩公告:

  • 2024 年全年总收入为人民币 35.99 亿元,同比下降 14.5%;

  • 毛利率由 2023 年的 54.7% 提高至 60.6%;

  • 净亏损人民币 1.69 亿元,较 2023 年收窄  79.9%,去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 8.39 亿元;

  • 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 9630 万元,较 2023 年收窄 85.4%,去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人民币 6.59 亿元。

知乎 2024 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8640 万元,而 2023 年同期为净亏损人民币 1.031 亿元。这是知乎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知乎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周源表示:「我们持续投资于 AI 应用,将 AI 进一步融入多元化社区场景,积极探索 AI 时代全新的用户交互方式,并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来源:IT之家)

苹果血压监测专利获批,或在新一代 Apple Watch 中搭载

3 月 26 日,据报道,苹果公司近日获批一项新专利,该专利描述了一种使用液体填充传感器的血压监测装置,有望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更精准的血压监测体验,并可能在新一代 Apple Watch 智能手表中搭载。这一创新技术有望为 Apple Watch 健康监测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根据专利文件,这种液体填充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液体的微小变化来精确测量血压。与传统血压测量设备不同,苹果的这项专利将压力传感系统和充气系统分离。此外,该专利还提到,未来 Apple Watch 可能会集成更多的健康监测功能,如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来源:快科技)

 

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机器人」在北京亮相

3 月 26 日,由中船海神公司与云深处科技公司联合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急救(转运)机器人」在京正式亮相。

「急救(转运)机器人」,选配「四足、四轮和履带」三种「行走方式」,具有「行走、奔跑、爬楼、爬坡、趴下、避障和越障」七大能力;具备「呼吸、监护、输液、B 超、除颤、心肺复苏和供氧」七大功能;能在-20°C 至 55°C 环境稳定运行,自动精准地对伤员实施「动中急救」,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救援、复杂环境作业、安全事故救援、战场急救和院前院内转运等多种场景。

四轮急救机器人背负具有「呼吸、监护、输液、B 超、除颤、心肺复苏和供氧」七大功能的「便携式急救设备」,按照指令快速爬楼梯、自如翻障碍,顺利到达指定地点展开现场急救;四足急救转运机器人背驮伤员快速转运过程中,运用悬挂两侧的「便携式急救设备」,自动精准地对伤员实施「动中急救」。(来源:IT之家)

《GTA 6》今秋发售,消息称多家游戏发行商调整发行策略以避其锋芒

3 月 26 日,随着 Rockstar Games 旗下备受瞩目的《侠盗猎车手 6》(简称 GTA 6)预计于 2025 年秋季上市的日期日益临近,整个视频游戏行业正密切关注其确切的发售时间。据行业媒体 The Game Business 报道,至少有三家主要的视频游戏发行商已表示,他们准备根据《GTA 6》最终敲定的发行日期,来调整自家游戏的上市计划,以避免与其直接竞争。

报道援引一位全球顶级游戏发行商负责人的话称:「Rockstar 的游戏总是能吸走市场中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会占用玩家大量时间。我们不想与它(的发售窗口)有任何交集。我们正在为我们的游戏制定多种不同的发行方案。」

另一位业内高管补充道:「即便没有《GTA 6》的因素,想为新游戏找到脱颖而出的空档期也极其困难。时间才是我们真正稀缺的资源,而非资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一家位于欧洲的 AAA 级游戏发行商透露,他们最担心的是《GTA 6》选择在 10 月底或 11 月初发售。这样的时间点将使他们几乎没有调整自家游戏发售日期的空间。「我们不希望在它(《GTA 6》)发售前夕或之后立刻推出我们的游戏。如果定档 10 月下旬,厂商要么提前至夏季扎堆发售,要么延后直面『黑色星期五』促销季的竞争。」(来源:IT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