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瞎 BB 」的 AI 硬件,给了我真正的「陪伴」丨New Things
头图来源:Nuna官网
2025年的AI硬件赛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火焰,是资本和创业者对「下一个iPhone时刻」的狂热;海水,则是首批用户收到产品后泼来的冷水。
前段时间,备受期待的AI吊坠Friend遭遇了大规模「翻车」。在等待了近一年后,满怀期待的首批用户发现,当初渲染图里的精致质感,在现实中变成了「塑料感十足」的玩具。更糟糕的是,AI体验糟糕、续航缩水、且存在严重的隐私风险。
Friend的「翻车」戳破了当前许多AI硬件的「滤镜」:当产品理念飞在天上时,用户体验却摔在了地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看到另一款同样来自中国香港团队、同样定价299美元、同样主打情绪健康的AI智能吊坠Nuna时,第一个问题便是:你们如何确保用户拿到的产品,能撑得起这个价格,避免「图片仅供参考」的尴尬?
一、AI硬件「翻车」启示录:在智能之前,先做好一个「物件」
我试用了Nuna团队寄来体验的产品。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它的存在感确实不强烈。只需要像戴项链一样戴着就行。如果不特意说明,不会有人注意到它是一个有功能的AI硬件。朋友见到我的时候只以为我换了项链风格,从珍珠换成了偏硬风格的「银色石头」。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在交互上,Nuna的交互也主要靠app。如图所示,它会记录我的情绪状态,下午五点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候,它是紫色。
一天结束,打开第二页,会看到页面上掉落下来的颜色、形态不一的「水滴」。紫色是平静,蓝色是低落,看起来那天我没有碰到什么让情绪大起大落的事情。
![]()
我点开了其中一个小罐罐,看到Nuna记录道,「下午某个时刻,可可在笑,大概是在 16:54:34 左右正享受着轻松愉快或有趣的情景。」
![]()
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周末我又戴上了Nuna,周末的情绪小罐罐跟周一明显不一样,色彩是明亮的橙色和粉色,小罐罐里记录了一些周末的快乐碎片。
视频来源:极客公园
再往后翻,是Nuna的冥想页面。按下播放键,一边是森林系疗愈轻音乐,一边是Nuna的震动,自然地带我进入冥想状态。
这几天的体验,也印证了Nuna团队在采访中传递的产品哲学。
首先,这是一种「安静」的体验。 Nuna的存在感很低,融入了我的日常穿搭的;也没有扬声器 ,从不主动「说话」,践行了「最高级的关怀,是不打扰」的理念 。
其次,它是一个「向内看」的工具。 无论是平静的紫色「水滴」,还是愉悦的橙色「碎片」,Nuna扮演的都是一个「情绪记录者」和「战略分析师」的角色 。它在App这个「战略后台」 ,通过「自动日记」邀请用户进行「事后回溯」 ,而不是像Friend那样,试图在前台用AI对话来「扮演朋友」。
最后,它的交互是「无感」且「触达身心」的。 冥想功能中,核心引导不是靠屏幕或语音,而是靠吊坠本身的「震动」 。这种「触觉版的引导式呼吸」 ,实现了「实体身心的安抚」 。
根据Nuna团队的介绍,Nuna是一款定位为「情绪追踪智能首饰」的AI配件。它的核心功能是「实时情绪监测」与「个性化指导」,逻辑并不复杂:通过内置的「毫米波雷达」和AI多模态传感器,实时捕捉佩戴者的情绪变化与生理状态——比如压力、焦虑或平静。
它的关键区别在于交互方式。当Nuna检测到显著情绪波动时,它不会用屏幕打扰用户,而是通过「轻柔的振动」发出私密提醒。配套的App则负责更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比如提供呼吸练习或正念活动。
在使用上,Nuna强调「无感」与「自动化」。用户只需像佩戴普通吊坠一样佩戴它,无需复杂设置或手动记录。
它有一个类似「自动日记」(Auto-Journal)的功能,能自动标记一天中情绪波动最显著的时刻,用户无需手动记录,只需在一天结束后打开App回顾这些被高亮标记的「情绪节点」,并通过反思(例如「下午2:15情绪下降,原来是在处理一点棘手的工作」)来发现自己独特的情绪模式和压力触发点。
Nuna 不像其他设备那样依赖屏幕显示信息,而是通过私密的触觉反馈(振动)进行「温柔提醒」,旨在成为「隐形」的压力调节器,而不是增加用户的「待办事项」。
此外,它采用「设备端处理」和专有 AI 算法,确保情绪数据「仅供用户本人查看」,让用户可以更安心地专注于情绪健康。
简而言之,Nuna试图用「无屏交互」和「设备端处理」带来的隐私安全感,来解决Friend留下的体验「大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它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物件」。
「我们理解用户的担忧,」Nuna创始人兼CEO谢志渊说道。谢志渊本人是港中文的博士,主攻嵌入式AI和物联网(AIoT)。他和团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Nuna作为一款旨在「长期佩戴」的可穿戴设备,质感是「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Nuna团队在「营造质感」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他们试图从视觉、触觉、甚至听觉上全方位地定义产品的「高级感」。
图片来源:Nuna官网
在视觉上,Nuna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的鹅卵石」,追求温润与平静的视觉语言。为了实现一种「石头斑点」的CMF(色彩、材料与工艺),团队在工厂的调色间和老师傅们一起调了至少上百次。为了让设备上下两块外壳的「接缝」达到连续一致的细腻效果,他们经历了几十次打样和修模。
在触觉上,团队放弃了行业里一种取巧的「作弊」办法——「把它做重」。谢志渊解释,做重很容易营造出「质感」,但却牺牲了佩戴的舒适度。
Nuna反其道而行之,将设备做到了仅有17克重,追求「长时间佩戴完全无感」。这份「轻」所失去的「分量感」,则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表面处理来补足:一种是金属镀层,结合了磨砂与镜面;另一种则是偏自然风格的「石头风格」。
在听觉上,团队也做了精细的调校。Nuna的充电器采用磁吸挂钩,包括设备内部的震动马达,也经过反复调整,确保没有那种多余的杂音,没有多余的共振。
最后,在耐用性上,Nuna经历了一套「超过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严苛测试,包括防水防尘、人工汗液、盐雾、酒精乃至化妆品的耐受测试。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除了常规的功能检测,还必须经过一道「人工手感检查」,确保没有瑕疵。
「我们追求的是,用户拿到的实物,在自然光下的质感要比我们在精心布光的宣传图中更令人惊喜,」谢志渊在采访中直言,「目前来讲我们释放出来的这种宣传材料……其实大部分都是实拍图。所以我想在这个质感这块,用户其实是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的」。
Nuna试图用工艺投入,来回答AI硬件的第一个问题:在谈论智能之前,它首先得是一个「好物件」。
二、 AI硬件的「灵魂」:算法、隐私与价值观
当然,如果说Nuna在硬件工艺和交互哲学上,都试图绕开Friend的「大坑」,它还必须回答AI硬件的其他关键问题:AI的可靠性、隐私的安全性,以及产品的价值观。
Nuna的核心,是它宣称能「翻译」情绪的多模态算法,即「毫米波雷达」和「声纹生物标记」的融合。
谢志渊对极客公园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
「比方说你工作了一天之后会比较疲惫,然后这时候你接到家里的电话,你可能用比较平静的语气就说,‘嗯,今天挺好的,没什么事。’但事实上你这会其实压力比较大,或者比较委屈。」
这个时候,Nuna的两个「翻译官」就会开始协同工作:
- 毫米波雷达:「翻译」你的「身体语言」。它能捕捉到你胸腔起伏的「细微变化」,感知到你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异性(HRV)正处于一个比较「down」的状态。
 - 声纹生物标记:「翻译」你的「语气」。它不关心你说的「内容」(「我没事」),而是分析你声音的语调、能量和节奏,感知到「背后的这种情绪」。
 
两个翻译结果汇合,Nuna就能得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判断:你的身体在说真话,而语言在安慰自己。
Nuna团队认为,这套「多模态融合算法」和基于此积累的「数据闭环」(用户在App中标注真实情绪,反向训练算法),才是他们真正的「护城河」。
但这套「始终在线」的感知系统,也会让人联想到Friend的第三个「翻车」点:隐私。一个永远在聆听的设备,会不会成为一个「窃听器」?
Nuna的答案是:本地化计算。
谢志渊强调,Nuna的核心运算的逻辑是放在手机上的。这意味着,它在架构上规避了网络和隐私两大风险。
首先,关于可靠性,由于核心功能(情绪识别、记录)都在手机端侧完成,Nuna不会受到网络连接的影响。甚至当用户去到一些郊外,或者乘坐飞机没有网络接入的情况下,设备仍能够保持基本的功能。同时,针对嘈杂环境,团队也做了定向麦克风、算法降噪和声纹识别技术,以确保只识别佩戴用户的情绪。
其次,关于隐私,这是Nuna团队最引以为傲的部分。团队采用了「阅后即焚」机制。原始的、最敏感的传感数据(如音频),「在手机这端侧就做完(处理),做完之后我们就直接丢掉了」。
那么,云端用来做什么?Nuna只会上传那些「更高阶的这种抽象化的数据」,并且会「做一些隐私数据模糊化处理」。Nuna给到极客公园一个上传数据包的样例:
这是一个脱敏的、匿名的、无法反推真实身份的数据包。正如Nuna所承诺的:「它在努力懂你,但是不监听你。」
最后,关于AI硬件的价值观。
当Friend的广告因涉嫌「利用孤独赚钱」而被路人涂鸦抗议时,它其实也体现了公众对AI陪伴伦理的一种焦虑。
Nuna的团队对此的想法是,「我们目前的产品和品牌一直打的是希望通过AI能让人本身更了解自己的同时,又能更好地跟其他人、身边的人和世界的相处。」CMO麻静雅说。她强调,Nuna的品牌状态是「比较偏人文的」,希望人与人之间「更有温度,更有情感」。
谢志渊则将Nuna比作一个「助听器」,或者一面「镜子」。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说能够让用户更好地去听见内在的声音,然后看清自己的状态,从而让你更完整、更平静地去面对自我,或者是外部世界的各种纷纷扰扰。
为了践行这一「工具论」,Nuna设立了三条基本原则:
- 不制造「拟人化」依赖。Nuna的AI没有名字、没有性格、不与用户聊天。团队刻意避免创造「虚拟朋友」的错觉,因为那会「导向一些比较危险的替代关系」。
 - AI不做「价值判断」。Nuna的提醒是中性的,它会陈述事实(「检测到压力升高」),而不是评判(「你太焦虑了,这样不好」)。
 - 鼓励用户「向外看」。团队不希望用户「困在APP里边去找一些所谓的情感寄托」。未来的功能甚至会主动建议用户去做「对外的交流」,比如「跟朋友去聊一聊」,或者「去散步」,将用户重新引向真实的世界。
 
Nuna选择了一个更克制的路径。它不是想成为用户的「朋友」,而是想让用户有能力去交「真正的朋友」。
它想帮助我们听清自己内在的声音,看清自己的状态,让我们能以一个「更完整、更平静」的自我,去面对那个纷扰、真实、值得用全部情感去连接的外部世界 。
三、最高级的关怀,是「不打扰」
如果说Friend的第一个「坑」是硬件工艺,那第二个「坑」就是它的核心交互。Friend没有扬声器,所有AI的回应都必须掏出手机在App里看,这被一些用户讽刺为「脱裤子放屁」。
Nuna同样没有扬声器。但这不是因为成本才妥协,而是一个刻意的选择。
「我们Nuna产品在最初定义的时候,理念就是:最高级的关怀,其实不应该去打扰用户。」谢志渊对极客公园强调。他认为,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或有压力时,「他最需要的不是一个屏幕……而是一种能够直接触达他本身这种情绪的、实体身心的这种安抚」。
这一定义,决定了Nuna与市面上所有「AI Companion」(AI伙伴)有所不同的产品路径。Nuna不想做那个「对你说话的AI」,而是想成为「一个让你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渠道」。
这个理念也解释了「为什么是吊坠?」这一形态选择。
Nuna团队认为,智能手表是一个「信息中心」,它的设计意图是「效率」和「通知」。而Nuna的使命是「关怀」与「觉察」。吊坠佩戴在胸前,处于视野的余光之外,创造了一种「健康的心理距离」,不会像手表一样不断用通知打断用户。
更关键的是,吊坠「最自然地贴近心的位置」,在数据采集上拥有天然优势:它能捕捉到更清晰、更稳定的心跳信号(用于分析HRV,即心率变异性),以及毫米波雷达能精准捕捉到的、基于胸部起伏的「呼吸节律」——这是手腕设备难以实现的。
基于「不打扰」的哲学,Nuna的核心交互被设计成了一个「做减法」的无声闭环,分为三步:
第一步:深入觉察。Nuna的核心不是AI对用户「说什么」,而是「帮助用户更好地觉察和理解自己」。市面上大多产品只能给出一个「压力高、中、低」的模糊数值。
而Nuna通过自研的多模态算法,将生理信号和语音特征结合,细分出了「七种不同的核心情绪」。这些情绪状态并不会在吊坠上闪烁,而是安静地在App上以不同颜色的视觉形式呈现,让用户直观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起伏。
第二步:无屏干预。当用户主动感到需要平静时,可以轻轻按压Nuna的中心位置或者打开app的冥想模式,此时,吊坠会启动一套与心理学顾问共同开发的「震动模式」——它不是手机那种粗暴的嗡嗡声,而是一种有节奏的节律,模拟「海浪冲刷沙滩」或「风吹过森林」的低频颤动。
这本质上是一种「触觉版的引导式呼吸」。用户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看任何屏幕」,就可以在会议中或谈话时,悄无声息的让身心恢复平静。
第三步:事后回溯。Nuna的手机端App定位是一个「战略后台」,它的核心更像一个「个人健康日志」或「战略分析师」,而不是在前台实时响应的「大喇叭」。
在App中,一个名为「Moment」的页面扮演了核心角色。它像一个「小罐罐」,每小时会自动掉落一个鹅卵石形状的「小球」。小球的颜色代表了你这一个小时的总体情绪状态。点开这个小球,用户不仅能看到情绪的变化曲线,还能看到「这一个小时里面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是「自动生成的」。Nuna能做到情绪和事件的自动关联。当然,用户也可以手动去修改、补充,或者撰写自己的日记卡片。
这种「觉察-干预-回溯」的闭环,其产品逻辑基础来源于CBT(认知行为疗法)的结构化思维。
为了维护这种「简约」和「不打扰」的调性,Nuna团队在不断地「做减法」。相比之前,团队在后续的版本中砍掉了原计划中的「塔罗牌」等功能。谢志渊解释,最初加入它是为了「增加用户粘性」,但后来发现,这个功能本质上还是偏离他们对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品牌的调性。同时,用户调研也显示,这类功能的优先级没有那么靠前。
同时,团队也根据用户反馈,加入了两个用户真正想要的量化指标:「静默时间」和「说话次数」。这就像手环上的「步数」一样,满足了用户对自我行为的量化了解需求。
当下的许多AI产品,似乎急于向用户证明自己的「智能」,设计了大量「强存在感」的交互。它们需要用户不断地按键激活,需要频繁的语音唤醒,或者不断跳出来「刷存在感」。
事实上,类似这些设计非但没有带来便利,反而成为了用户的又一层负担,让「陪伴」变成了一种需要时刻应付的「打扰」。
Nuna的理念则回归到了一个常识:真正的舒适感来源于「无感」。当一个产品定位为24小时佩戴时,它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一件「饰品」。用户在佩戴时,应该几乎意识不到它是一个科技品。
这种「不打扰」的舒适感,恰恰是实现全天候「陪伴」的核心前提。它将AI的智能隐藏在鹅卵石的形态之下,让科技退后,让生活回归。
这背后指向的或许是一种更高级的AI形态。或许,一个真正聪明的AI,它的智能不体现在「你一叫它就到」,而体现在「你不叫它,它也在」——一种「一直存在」的背景感知能力,聪明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被激活,什么时候应该保持静默。只有当用户真正「需要的时候」,它才把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推到前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