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腾讯混元翻译模型登顶HuggingFace全球热榜
巴西8月对美出口大幅下降
西工大实现航天器柔性传感系统首次在轨验证
瑞穗银行:美联储已被现实“打脸”,宽松周期即将启动
摩尔线程上半年实现营收7.02亿元,预计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跳票6年后,「丝之歌」首发把Steam服务器干爆了 | 玩点好的
文丨果脯 樱花隧道
昨天晚上22点,「鸽」了6年的《空洞骑士:丝之歌》终于上线,算是了却不少玩家的执念。毕竟,这款游戏实在让人等了太多太多年,而且曾有过多次定档后跳票的「案底」,不知道把多少人都整出了PTSD,尊称它为「丝之鸽」。
《空洞骑士:丝之歌》
哪怕直到现在游戏真的上了,借此玩梗的玩家也都不在少数。
玩家玩梗评论
当然,这种玩梗基本来源于玩家们对《空洞骑士》的高度认可。上线前,「丝之歌」的定档就倒逼多家游戏厂商调整宣发节奏,避其锋芒。上线后,「丝之歌」更是实打实让大家感受到了自己的热度有多高——游戏没有开启预购,所以大家都是现买现玩,直接导致昨天Steam也因为大量玩家涌入下单,服务器原地崩溃。同理,Switch、Xbox等主机平台服务器也未能幸免,不少玩家同样卡在了付款界面。
来不及第一时间入手的玩家,也不忘借此继续造梗:无法成功购买游戏的服务器,成了诸多「丝之歌」玩家面临的首个Boss。
steam服务器因丝之歌而崩溃
没办法,能把独游做到这份上,《空洞骑士》确实是独一档。截至目前,《空洞骑士》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1500万份,累积收入超10亿人民币,而它的开发团队Team Cherry却仅仅有3人。在过去不少游戏发布展会上,续作「丝之歌」的呼声甚至不亚于许多知名3A大作。
当然,跳票这么多次仍不失信任与期待,本质更多是因为Team Cherry过去积累了足够厚实的口碑。
《空洞骑士》最初以「饥饿骑士」的名头在游戏大赛中一炮走红,开启众筹正式投入开发后,愣是从原定的2015年一路跳票到了2017年。尽管当时他们解释是为了打磨游戏,但恐怕不少人都有过开发商「卷钱跑路」的担忧,直到游戏最终上线,才用足够高的质量和完成度完成自证。
后续「丝之歌」的出现也多少沾点类似的缘分和意外。原定计划里,「丝之歌」只是《空洞骑士》的DLC,玩家扮演「大黄蜂」探索新地图,但随着深入开发,Team Cherry的想法越来越多,游戏也越做越大,于是「丝之歌」又跳了一路票,拖了6年以续作的形式登场。
发售后,「丝之歌」也不出意料登顶了全球热销榜,全球同时在线人数超50万。
丝之歌在线玩家趋势图
从产品表现来看,「丝之歌」较前作有了不少改动,比如取消护符系统,着重于可锻造、升级的装备及道具系统。地图风格也变得更为明亮,富有生机,强调用多层次的色彩塑造空间感。而战斗方面,游戏也变得更为强调节奏和操作手法——主角的治疗技能更难攒,同时单次治疗量变得更多,玩家很容易在「濒死」和「满血」两种状态中来回变化。
丝之歌新装备、道具系统
丝之歌战斗画面
丝之歌场景画面
只不过「丝之歌」这两天的经历并没有想象中顺遂,比如游戏的中文翻译质量就遭受了不少玩家吐槽,里面运用了大量拗口且难懂的表达,既不现代,也不古典,甚至有人觉得「不如丢给AI机翻」。
丝之歌简中翻译
steam玩家因简中翻译而差评
考虑到团队核心成员只有3人,这或许算不上Team Cherry自己的锅,而是单纯没找好本地化团队,毕竟类似的问题其实在不少国外独游的中文文本里都时常可见。但对于「丝之歌」这等体量的作品,出现本地化问题也确实不应该。
结合昨天出现的服务器崩溃问题,「丝之歌」开局也迎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尽管过几天游戏大概率评分就会回暖,但尽快解决具体问题,本质也是制作组需要拿出来交给玩家的态度。
「丝之歌」获「褒贬不一」的评价
本文来自“36氪游戏”。
滴滴租车:暑期订单同比增长84%
用AI重塑海外营销,中国品牌正在摆脱“低价”标签|最前线
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近日,由impact.com主办的iPX 2025 China出海营销峰会在上海举办,活动汇聚超600位行业代表,围绕AI技术变革与全球市场新格局,探讨中国品牌出海新路径。
过去二十年,从AI技术突破到高端制造崛起,从智能硬件的创新到全球品牌的塑造,中国品牌正在不断重塑自身的生态位。impact.com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Jennifer Zhang指出,驱动这一变化的底层逻辑正是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s)。
目前,传统以流量投放为核心的获客模式效力正在减弱;反之,合作伙伴营销则展现出明显优势,通过更低的获客成本、更长的客户生命周期、更强的品牌资产及“品牌认同”建立差异化竞争力。尤其针对Z世代及新兴消费群体,社群和创作者驱动的合作伙伴营销已成为进入目标圈层、建立品牌信任的关键入口。
impact.com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Jennifer Zhang
随着DeepSeek等企业在AI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在各行业的广泛普及应用,市场竞争态势的日益复杂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正合力将营销推向AI智能时代。
SAP大中华区CRM云解决方案首席专家和业务负责人闵勇指出,AI支持的精细化用户运营和DTC转型可帮助品牌从“交易中心”转向“用户互动中心”,构建“客户飞轮”提升复购与生命周期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impact.com也对其产品进行升级,聚焦四大板块,以AI与自动化技术提高合作伙伴营销的效率。
impact.com零售媒体业务负责人Frank Kochenash
首先是平台前端全面改版,可以通过更直观的界面和图表,提升用户操作体验。其次是上线了智能助手“Ask Impact”,可提供合作伙伴推荐、行业解答与数据洞察,并将AI能力嵌入内容创作和智能搜索中,通过自然语言理解用户意图,提升匹配效率与个性化程度。
同时,impact.com引入了智能代理框架来解决自动化重复任务、如招募合作伙伴等流程,并升级了创作者管理工具,支持情感分析、地理筛选和AI生成任务书,以提高活动效果与品牌安全。
此外,平台还推出 “Product Boost”零售媒体解决方案,将合作伙伴营销扩展至零售平台,品牌可以通过佣金激励推动特定产品的优先推广,开拓新的增长渠道。
iPX 2025 China峰会现场
多位参会嘉宾强调,中国品牌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阶段,需摆脱低价标签,依托产品创新、设计力和品质重塑国际形象。面对美国等成熟市场,用户决策路径复杂,企业需构建多触点合作伙伴矩阵,并注重本地化沟通,以深入文化语境建设,才能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发布
辛巴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辛选集团相关人士回应来了
可将10年研发周期压缩到2个月,AI金属新材料公司获数千万融资|硬氪首发
作者 | 吴华秀
编辑 | 袁斯来
硬氪获悉,AI+金属新材料研发公司「创材深造」(Deep Material)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系列融资,先后由合世家资本与晨晖资本参与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新材料研发迭代、高通量自动化实验室升级、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以及垂直行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自研的软硬件一体化材料智能体(DM Agent)将于9月10日正式发布,进一步推动其技术落地进程。
“材料研发不是做个模型就能一蹴而就,它的难度在于数据闭环和产业落地。”创始人王轩泽表示。在他看来,这也是为什么AI在医药等领域已涌现多家上市公司,但在金属材料领域依然少有人做成。而投资方看中的,正是创材深造在“AI+材料”领域已跑通产业化路径,并具备快速放大的条件。
成立于2021年,创材深造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嵌入金属新材料研发全流程,从算法模型、高通量实验室到材料数据体系全部自建。这条路径与王轩泽的背景密切相关:上海交通大学本硕,人工智能方向出身,成长于钢铁重镇辽宁鞍山的材料世家。2015年,他首次意识到AI可能改变材料研发,但当时技术、算力和数据条件尚未成熟。五年后,他看到机会临近,“在金属材料领域,客户最关注的是性能指标,这恰恰是AI可以精准优化的方向。”
在金属材料研发过程中,数据是公认的瓶颈:难获取、维度不对、一致性差。创材深造选择绕过这些障碍:用自研高通量设备,以低成本、高效率地产生高一致性实验数据,再由大模型调度专业小模型完成配方和工艺优化,形成多模态融合的“材料智能体”+高通量实验系统。在这一体系下,研发周期从传统的数年甚至十年以上压缩至最快两个月以内,成本下降一个到两个数量级。
(图源/企业)
这种能力,也让创材深造在商业模式上做出不同选择。王轩泽认为,未来的材料公司必须构建“双重能力”:通过算法提升研发效率,同时具备产业化落地能力。“单纯提供研发服务的商业模式存在局限性,”他强调,“如果不能控制规模化生产环节,研发的价值会被削弱。”因此,自2023年起,公司从承接订单研发,转向主动选择市场需求量大、工艺壁垒高的材料品类进行自主立项研发。
第一批产品是3D打印用高强铝合金——强度超过550 MPa,满足航空航天级要求,由于不含贵金属成分,成本只有海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批材料已进入航天院所和3C头部OEM厂商的验证与采购环节。
这一战略升级,源自创材深造对金属增材制造行业格局的前瞻性判断。全球3D打印金属材料的渗透率仍处早期阶段。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金属增材制造市场规模约58.7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6.8亿美元,未来十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7%。但在具体材料品类上,可用于稳定打印的金属材料牌号不足三十种,且高度集中在铝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不锈钢等材料的常规牌号和性能,难以满足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对高强度、轻量化等特种性能的定制化需求。
“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在于用材料突破下游应用的限制,比如让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去掉结构件的多余重量。”王轩泽说。过去十年,国内制造业对新材料的态度正在从谨慎转向主动,尤其是消费电子厂商,“他们会主动问能不能做出既轻又强、还便宜的新材料。”
创材深造的业务并不局限于材料本身,高通量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智能体方案也在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国家级实验室和制造企业的研发体系。这种“自产数据-自研模型-产线落地”的模式,为其打开了更多应用场景。
未来两年,他们希望有一两款材料实现量产盈利;五到十年,覆盖更多行业并完成上市。更长的目标,王轩泽用一句话概括:“让人类进步不再受限于材料。”
投资人观点:
合世家资本:本轮投资方合世家资本是一家聚焦于下一代数智增材制造领域的“耐心资本”。合世家资本虽然原则上对传统巨头林立的金属材料行业持谨慎态度,但本次投资的核心逻辑是高度认可创材深造将AI与数智增材制造相结合的“数字化破壁”能力。合世家资本期望,创材深造的DM Agent平台能够加速低成本材料科研和新材料产品应用创新,成为金属新材料领域的“DeepSeek”。
晨晖资本: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晨晖资本投资创材深造,源于对“AI+新材料”赛道及该公司颠覆性模式的坚定看好。创材深造通过融合高通量实验平台、材料信息学与深度神经网络,将传统材料研发从“试错式”升级为“预测式”,有效破解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其全链条布局不仅体现技术领先性,更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化潜力。我们期待携手推动中国在高端金属材料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小米布局机器人核心部件,投资关节技术企业「国华智能」|硬氪首发
作者|吴华秀
编辑|袁斯来
硬氪获悉,国华智能,近期完成新一轮数千万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产业投资及A股上市公司金杨股份,资金将主要用于人形机器人核心关节模组的技术迭代与扩产。据创始人王广介绍,公司正加快生产和研发体系的升级,“我们要迎接一个真正的爆发点”。
成立于2014年的国华智能,最初在北京从事谐波减速器的研发制造,经历多年技术储备后,于2021年落地青岛,完成首条产线搭建,实现产业化。过去四年,公司先后获得青岛里程碑创投、前海母基金、山东省财金、金杨股份、小米产投等资本投资。
公司通过持续迭代,突破减速器、电机与驱动控制器等核心技术,在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旋转关节和直线关节等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上实现全栈自研。“从设计、建模、加工到测试,我们能正向开发整套关节模组,这在国内屈指可数。”王广说。
据介绍,国华智能布局两个方向技术:一是聚焦谐波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传动部件;二是将这些部件与电机、驱动、传感等环节深度集成,形成一体化关节模组。
国华智能谐波关节模组(图源/企业)
以谐波减速器为例,公司已开发四大系列、百余种标准型号,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航天等领域;行星滚柱丝杠则覆盖上肢与下肢直线关节场景,精度达到C3等级,优于国内普遍的C5、C7精度,并通过预载技术在正反转传递效率、空程、推力、寿命等性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国华智能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制定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相关国家标准4项、团体标准8项。
国华智能谐波减速器(图源/企业)
王广强调,这些产品并非关门研发,而是紧跟市场需求演化,“每一代产品的开发,都是因为客户提出了明确的性能和成本目标,我们再倒推技术方案”。
小米人形机器人项目作为重点合作项目,国华智能全程参与其中,为其上半身关节模组、旋转与直线关节等核心部件提供了从方案设计、工艺优化到总装生产的全流程支持。在王广看来,这种深度协作模式,加速了公司从定制化研发向标准化量产的转型。
国华智能直线型关节模组(图源/企业)
国华智能直线型关节模组(图源/企业)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华智能的优势在于全栈自研能力与快速响应速度。公司在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环节拥有从材料热处理、齿形设计、精密加工到整机测试的全链条能力,并能够在客户提出改型需求时快速迭代。
“别人交付周期长,我们能最快响应需求,这是初创公司的灵活性。”不过,他也坦言,接下来产能、交付和组织规模都要同步升级,“要从一个初创型研发公司,迅速切换到规模化交付的状态”。
在市场布局上,国华智能的产品覆盖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及工业制造装备等多个领域。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公司为国内头部厂商提供上半身关节模组、旋转和直线关节等核心部件,参与了从方案设计到工艺优化的全过程。在航天领域,国华智能为低轨卫星提供SADA系统,用于太阳帆板展开与天线指向控制。在工业制造装备领域,其谐波减速器和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已进入多家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厂商的批量项目,并在精度、可靠性和交付周期上建立了差异化优势。
这些跨领域应用推动了公司制造与测试能力的持续升级。国华智能在青岛建设了国内首条关节模组自动化产线,并配备三坐标、精密齿轮检测仪、5吨级振动台等设备,同时对国产机床进行二次改造,以实现国际水准的加工精度。
据介绍,关节模组是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价值构成之一,占BOM成本的60%左右,既决定整机的运动性能,也直接影响可靠性和寿命。近年来,国内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谐波减速器和高集成关节模组,但能同时掌握减速器、电机与驱动器自研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凭借全链条能力,国华已率先实现高性能关节模组的量产。
谈及未来,王广表示,一方面会继续深耕人形机器人领域,力争在产业爆发前夜稳固市场份额。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关节的竞争逻辑将越来越接近汽车产业,稳定的质量、可预期的交付和成本控制,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随着本轮融资的落地,国华智能正处于由研发驱动向产业化驱动的关键节点。从十年前在北京的小团队,到如今拥有90余人、年产5万台套精密传动部件能力的制造基地,公司已在技术、产线和客户结构上完成了三级跳。面对来自国内外巨头的竞争压力,王广的态度仍是务实而直接:“我们不追风口,也不画饼,只有把关节做好,才能让人形机器人的‘身体’跟上‘大脑’的迭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