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8月17日36氪

600亿BD大单,美元LP突然想给GP投钱了

2025年8月17日 15:30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持续火爆。跟踪医疗板块的恒生医疗ETF,从年初到现在涨了90%多,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更是上涨130%,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实力已得到全球认可,跻身第一梯队。

行业里有个趋势:投资人不再死等IPO,而是主动做BD交易。最近这一趋势又有了新动作——一些国际资本(LP)想通过国际合作,给国内生物医药的投资机构注资,一起挖掘中国有潜力的新药研发项目。简单来说,国内GP有机会募集美元基金,并有望走进国际供应链进行BD交易了。

一位负责做交易首付款投资的人士透露,目前美元LP正在寻找三类国内GP,核心目标很也明确:借助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提前锁定优质的药物研发“管线”。

该位人士解释称,过去国内GP赚钱主要靠“IPO”,而创新药是典型的“双十定律”,即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在LP更在意“回报时间更短”的背景下,两种思路不合拍,导致钱花得效率不高,出现了很多重复研发的药物项目。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创新药的实力被认可后,投资模式也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关注“药物研发项目”的直接投资,甚至是供应链管理,想通过成立一家新公司(NewCo)专门运作某个项目。所以,国际LP才主动找过来。

美元LP正在寻找这三类投资人

从年初至今,管线的BD交易已成为行业主流。特别是那些金额超10亿美元的BD大单,大多与管线海外授权相关。

以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为例,三生制药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独家权益授予辉瑞,潜在交易总额超6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就给了12.5亿美元。

先为达生物也有类似操作,将其一款降糖药(GLP-1类)和胰淀素受体激动剂AmylinRA授权给Verdiva Bio公司,交易金额达24.7亿美元……

诸多类似交易,以及达成的金额表明,BD交易已成为药企获取新现金流的重要方式。

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表示:“过去,BD交易不太重视,主要是首付金额较小,GP很难从中获取现金回报,更多的还是依赖IPO。但当前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这么大的金额没人能忽视。”

“所以,像把创新药海外权卖掉、把研发各阶段能拿到的费用提前打包、变现的国际合作方式(BD),是国际LP最想参与的方式,这也成了GP募资的机会。”上述负责投资首付款交易的人士补充道。

据该人士透露:现在,美元LP想找三类投资机构,一起在创新药项目中淘金。

一是,投资美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国内GP只做跟投,核心是把中国的新药项目推给他们,赚合作分成的钱;

二是,投资国外的公司。这些公司要么是新成立,要么是拿到中国药物授权,可以跟投,或者通过特殊方式入股分利;

三是,主导投资“国内新成立的公司(NewCo)”,专门负责中国新药的海外销售。通过把没上市部分的管线权益出售、靠国际合作赚现金流,或者投AI制药公司或分拆部门等,甚至把新药未来的收益打包成“金融产品”,即管线证券化等。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投资与合作,目的都是国际资本为了与跨国药企(MNC)、大型药企(big pharma)抢管线,以便在后续国际BD操作中获取更多收益。

NewCo成GP提升话语权新途径?

对于这三类目标GP,另一位生物医药投资人称,国内GP与国际LP合作时,能不能把“国际运营”的管理能力做好是关键,“尤其是第一类,投资美国运营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美国运营的生物医药企业中,通常由海外基金占据主导。国内GP由于缺乏国际商务拓展(BD)的经验和资源,很难深度参与中国药企和国外的交易设计,话语权微弱。”该投资人说道,随着这类纯欧美新公司的融资或运营调整,国内GP的股权还有可能会被稀释,最终极易被踢出局。

过去,国内GP就因为话语权问题,而常吃亏。比如有个PD-1抗癌药项目,当年把海外权益卖给国外公司时,对方只给了5600万美元首付,且没说清楚“欧美卖药赚的钱怎么分”。结果国外公司慢慢卖,国内这边既没拿到后续分成,还被笑话“不会做生意”。

说到国际合作能力,一位接触过国际合作交易的人士坦言,现在企业普遍认为国内机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且学习曲线较长,“尤其是最后股份可能被摊薄、扫地出门,使得很多国内机构都心有余悸。”

在某招聘网站上,“商务拓展负责人”成了创新药企招聘的关键词,核心是想找能“对接跨国大药厂、国外生物公司和行业巨头,推动合作落地、把生意做起来”的人。

“这种招人背后,反映的是国内投资机构缺乏国际资源和人脉能力。”上述投资人说。

那么,在国内成立NewCo,能改变这一局面吗?上述负责做交易首付款投资的人士认为,这种模式的设计,能解决“国外机构不带国内机构玩、国内药企也不带国内机构做国际合作”的尴尬。

究其原因,国内GP可以通过成立的新公司(NewCo),决定自身能在海外权益中分到多少收益,选择哪些国际化团队来管理,这样话语权就大多了。

最为重要的是,NewCo是新成立的,估值低,国内GP能够以较低成本撬动,也方便向国内LP“交代”。

不过,也有部分投资人士认为,这种方式虽然能提升话语权,但最终情况如何,还得看条款的具体设计,尤其是分成时间节点、比例、分配顺序等等,“说白了,就是对供应链能力的一种把控,是对GP综合能力的考验。”

中国创新药研发需“匹配”国外需求

从合作设计来看,在国内运营NewCo的模式,可能解决过去投资机构在国际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挑战也存在。比如,新公司刚成立时,国际LP投的第一笔钱可能不多,甚至只是承诺款,后续把公司转手,还需等待进一步数据。

所以,在整个项目或者供应链管理的筛选中,仍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管线价值”。

“不管交易层面如何设计,最终还得看创新药项目够不够好,对不对应需求。如果有需求,项目又好,国外大药厂才愿意出高价买;项目不行,再怎么折腾也卖不上价。”上述接触过国际合作的人士说。

截至目前,国外LP已经意识到,国内GP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与其一起合作抢好的项目,才有机会和跨国公司、大型药企的竞争中占优,但创新药项目是否符合国际大药厂的发展需求,比如填补产品线空白、在竞争中占优势;以及由美国哪个团队负责推进临床试验、上市等环节,让药的价值最大化,依然是整个链条中最核心的逻辑。

也正因如此,国际LP给国内机构投钱时,看重对方供应链层面上的三个能力: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好项目;能不能找到美国的好团队;懂不懂跨国公司和大型药企的发展需求和竞争思路。

上述接触过国际合作的人士也提到:现在,国内药企研了很多发项目,但和美国市场的需求不一致。“很多中国药企还没搞明白美国买家想要什么,也没按国际合作的思路来定研发,国内投资机构也暂时帮不了企业找准方向,这都是双方存在的盲点。”

“目前,国内GP的海外策略才刚刚起步,后续仍需深入研究美国的‘生态’和‘玩法’。”上述人士补充道,未来,国内GP需要从国内药企的“立项”阶段就介入,以便助推其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尤其在推动国内药企科学家和企业家思维维度上的迭代。

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正通过AI“牵线”帮忙,把中国的新药项目和国外买家的需求进行匹配,以最大限度提高合作成功率

近期,国内某AI制药龙头达成的470亿港元BD大单,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这位业内人士说,这家AI龙头正在“按需抓药”,在国内寻找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给药企“下订单”的同时,又匹配了后端需求。

此外,上述专门做交易首付款投资的人士还表示,国际LP找国内GP时,还有几个核心方向:投资AI制药公司及可能拆出来的独立团队、业务,或者特定类型的研发项目;投资“以一家核心公司为中心,孵化出多个项目”的平台及旗下企业;投资平台型公司和拆出来的新药项目等。

“这些需求看似是生物医药投资交易上的重新设计,但本质上都与GP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有关。”该人士最后说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作者:陈美,36氪经授权发布。

创五年最佳,九成FOF业绩飘红

2025年8月17日 15:16
凭借对股基尤其医药、科技基金的重仓,公募FOF一改四年业绩困境,创下五年来最好表现。由买债基转为买股基的公募FOF,正成为公募新的增长亮点,业绩表现最好的FOF产品年内已有34.28%的收益,且全市场超九成FOF年内收益飘红,FOF在2022年度的最佳收益仅为0.29%。全市场排名前10强的FOF,均重仓高弹性的股基,并减少对债基、保守平衡型基金的布局。(证券时报)

美联储降息预期吸引资金回流,近一周90亿美元资金回流美股基金

2025年8月17日 14:54
受美联储可能在9月降息25个基点重启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预期提振,华尔街主要股指连续第二周上涨。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增加价格压力,最近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疲软使投资者对下个月货币政策转向燃起希望。 资金流向显示,过去一周有近90亿美元资金回流美股基金,但美银最新发布的机构调查显示,估值成为了基金经理担忧市场调整的重要因素。 (第一财经)

巴西官员:美加征关税破坏全球经济稳定,削弱美自身经济发展潜力

2025年8月17日 14:32
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巴西北里奥格朗德州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厅副厅长雨果·丰塞卡表示,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做法,不仅给巴西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破坏全球经济稳定,也削弱了美国自身的中长期经济发展潜力。 在美国对巴西实施50%的高额关税后,巴西东北部多个州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海鲜、海盐以及糖类产品的出口明显受挫。丰塞卡介绍说,2024年,该州对美出口额为2.4亿美元,但受高关税影响,今年对美出口额可能萎缩30%至40%。(央视新闻)

法拉第未来启动美股首个C10 Treasury计划并发布C10指数

2025年8月17日 14:16
36氪获悉,法拉第未来8月17日正式发布并启动“EAI+Crypto”双飞轮&双桥梁生态战略。公司计划推出EAI EV资产上链,打造EAI出行+Web3+区块链技术+加密资产应用生态。另外,法拉第未来正式发布了C10指数,为首个美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市场加密资产一篮子组合指数(不含稳定币)。法拉第未来同步发布了基于“C10指数”进行配置的财库产品C10 Treasury。第一阶段目标是在获得必要资金后采购总额5-10亿美金的加密资产。首笔配置金额为3000万美金。

全球首台500千伏植物油变压器成功投运

2025年8月17日 14:00
8月15日,由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牵头研制的全球首台500千伏植物油变压器,在广州500千伏增城变电站成功投运。作为目前全球运行电压等级最高的植物油变压器,其诞生填补了500千伏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实用化领域的国际空白。据介绍,该植物油变压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科技日报)

出行优惠叠加消费权益,金融助燃暑期经济

2025年8月17日 13:41
从预订出行享信用卡优惠到假期消费权益抽奖再到对接政府消费节活动,当地金融机构在暑期推出一系列“金融+”的特色服务,多重优惠同向发力,激活暑期消费。线上各大平台也有不少消费优惠活动相继推出,餐饮团购支付满减、积分抵现等活动,把金融服务与地方美食体验融合起来,提升用户暑期消费意愿。数据显示,自暑期活动开展以来,美团平台信用卡交易金额和笔数增长明显,酒店、门票、特色美食等多个暑期重点消费场景信用卡交易笔数都增长了10%以上。(央视新闻)

外媒:扎克伯格去年安保费1.9亿元,超多家硅谷科技巨头CEO安保费总和

2025年8月17日 13:37
《财富》杂志8月16日刊文称,2024年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多家美国科技巨头CEO安保支出超过4500万美元,其中Meta为创始人扎克伯格花费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超过苹果、英伟达、微软、亚马逊和谷歌CEO等人安保支出总和的26%。(环球网)

我国数据企业数量超40万家,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22%

2025年8月17日 13:26
“十四五”以来,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一些新的业务形态和市场主体,也在悄然“生长”。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到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从区域看,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6%,集聚数据企业超过10万家,是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眼下,一批从事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快速成长,一些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从无到有,正在向专业化领域不断深耕。(央视财经)

本周机构调研集中度有所提升,4家公司接受百家以上机构调研

2025年8月17日 12:44
本周机构调研集中度有所提升,截至8月15日18时,共有67家上市公司披露机构调研记录��从赚钱效应来看,约七成机构调研公司周内实现正收益,海能技术涨超42%,飞龙股份、长城证券、浙江华业股价涨超30%,冠石科技涨超25%。从热门调研股来看,本周南微医学、安杰思、金橙子、新强联等4家公司接受百家以上机构调研。其中,同属医疗保健设备行业的南微医学和安杰思,分别接受183家机构、180家机构调研,为本周机构参与调研最多的两家公司。(证券时报)

报道:日本将遏制外国专业技能劳动者签证滥用现象

2025年8月17日 12:22
据报道,有消息称部分外国专业技能劳动者从事签证许可范围外的工作,日本计划加强对此类人群的监管。报道中指出,此次整治行动将重点针对持 “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 签证的劳动者。这类签证发放给拥有大学学位或长期专业工作经验的外国人。(新浪财经)

光伏企业:强化全球布局,提升出海能力

2025年8月17日 11:59
近年来,全球光伏应用需求持续高涨,有力驱动了产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中国光伏企业依托技术与成本管控的显著优势,持续释放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能。在制造端,中国在光伏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产能与产量全球占比均实现稳健增长或维持高位,继续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中心地位。不过,随着全球各国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新目标,同时在全球光伏产业成熟度愈发高涨的背景下,全球光伏行业竞争加剧,正驱动中国企业加快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主动构建海外产能网络,这不仅有助于把握传统市场新的变化、开拓新兴市场,还将为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提供动力。(中国能源报)

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在京成立

2025年8月17日 11:40
8月16日,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成立暨交通大模型建设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建设从分散探索迈向协同共建的新阶段。本次大会由交通运输部指导,联盟理事长单位中交集团主办。联盟首批单位共55家,涵盖行业企业、人工智能公司、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覆盖公、铁、水、空、邮、综合交通等领域,贯穿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全产业链,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社会合力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落地的重要支撑。(北京日报)

Qwen3 Coder强势崛起,OpenRouter市场份额破20%

2025年8月17日 11:29
AI模型聚合平台OpenRouter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周,Anthropic和Google的编程市场份额正在下降。不过,这并不是因为GPT-5的发布(它的市场份额不到5%),而是由于Qwen 3 Coder等开源模型迅速崛起。本周,Qwen3 Coder市场份额冲向20.5%,较7月第四周增加了15.4%。(新浪财经)

ChatGPT负责人:GPT-5 仍有“幻觉”问题,建议用户核对答案

2025年8月17日 11:24
尽管ChatGPT已经推出了新的GPT-5模型,但其仍然存在出错的可能性。OpenAI的一位高级高管本周再次强调了这一点。ChatGPT负责人尼克・特利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可靠性方面,可靠和完全可靠之间存在很大的不连续性。”他进一步解释道:“除非我们能够证明在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某些领域,ChatGPT比人类专家更可靠,否则我们会继续建议你仔细核对答案。”(新浪财经)

横店已变竖店,1部微短剧1周能拍完

2025年8月17日 11:10
有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横店影视城拥有百余座摄影棚,拍摄场景的数量超2000个,作为我国产业链最成熟最完整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横店也成了微短剧的“生产工厂”,也被很多人戏称为“竖店”,目前在横店开拍的短剧剧组多达150个。有导演表示,大部分微短剧都是一周拍完一部,成片在120分钟左右。2024年,横店接待长剧剧组523个,竖屏微短剧剧组超1190个。而仅今年前7个月,横店竖屏微短剧剧组接待量就已经超过2300个,几乎是2024年全年的两倍。(央视财经)

苹果关闭美国底特律郊区零售店,员工有机会转岗至新店

2025年8月17日 10:58
苹果公司位于美国底特律郊区克林顿镇帕特里奇溪商场的零售店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6日下午7点永久关闭。尽管苹果公司并未明确说明关闭该店的具体原因,但据报道,帕特里奇溪商场当时已在破产管理程序中被出售,且在留住租户方面面临挑战。苹果公司表示,受此次关店影响的帕特里奇溪店员工都将有机会继续在公司工作。(新浪财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