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今天 — 2025年7月4日36氪

电池超快充,安全性还没有共识|工程师来信

2025年7月4日 01:03

「作为汽车产品的一线缔造者,工程师是最了解汽车产品和技术的人群。产品好不好,技术深不深,用料真不真,在36氪「工程师来信」栏目,你能看到更真实的一面。」

出行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的长队、动辄30分钟以上的补能时长、加电过程中的无聊和烦躁,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些仿佛就是纯电动车补能体验的全部。

车企与电池厂商捕捉到了用户的这一痛点,于是前有理想试图通过“5C充电”向消费者证明MEGA的确值50万元,而在“5C充电”陆续上车小鹏、极氪、岚图、星纪元等品牌后,又有“兆瓦闪充”、“超级e平台”等技术名词又问世。宁德时代甚至在比亚迪之后,将电池的充电倍率提高到了12C。

企业意在通过一系列新技术,向消费者讲述一个“充电体验比肩加油”的美好故事。

但在消费端,部分用户对超快充电池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他们对超快充电池的担忧往往集中在:5C、6C乃至12C的超快充技术是否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是否还值得信赖。

36氪在与电池工程师的交流中发现,超快充技术的确会缩短电池寿命。

但由于电池厂商在设法提高充电速度的同时,也对电池的材料、结构等,做了一系列相应改进,从而使得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至少在8年、15万公里的质保期内,电池都可以正常使用。

至于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电池充电的过程是锂离子离开正极、嵌入负极的过程。而在超快充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因此它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而是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当锂枝晶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电池寿命、容量,甚至更严重的问题,例如刺穿隔膜,造成电芯短路。

不仅如此,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满电时电池体积大,空电时体积小。而超快充体系下,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电池体积会膨胀,从而加速电池的老化。老化的电池容易产生气体造成电池鼓包,安全隐患也就随之产生。

除此之外,部分车企为了更好地满足时间敏感型用户的需求,正联合电池厂商将超快充的电量区间拓展得越来越宽,这相当于对电池厂商的热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并非所有电池厂商都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而这无疑也会给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从36氪与电池从业人士的交流来看,一般电动车使用超过2-3年,上述问题的发生概率会开始加大。

基于这些考虑,一些车企并没有急于跟进超快充技术。

比如最近被热议的小米YU7,只在32.99万元的Max版上搭载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小米官方称这款电池支持5.2C超快充。而在定价25.35万元的标准版和27.99万元的Pro版小米YU7上,电池的充电倍率在3C以内。

再比如,被戏称为“半价理想”的零跑,在动力电池的选择上,并未追随理想采用超快充电池。

除了安全问题,超快充技术还会让消费者,为充电支付更多费用。

由于目前支持5C以上超快充的电池,普遍需要通过强力水冷散热,但在开启水冷的条件下进行强冷充电,必然会消耗更多电量,因此用户需要为充电花更多钱。

「对话人士:A,十余年头部车企电池经验」

36氪汽车:今年以来,行业推出了10C、12C超快充技术,这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吗?具体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A:超快充肯定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因为电池厂商在研发超快充技术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整车的设计寿命,所以电池寿命即使有衰减,也肯定能满足8年15万公里的电池质保。

厂家测试超快充对电池寿命影响的方法是,从电池健康度是100%的时候,对电池进行超快充,等电池衰减到75%的时候停下,然后计算这个过程中电池经历了几次循环。

当然不同的厂商在测试条件上会有些细微差别,所以测出来的循环寿命也会有所不同,低的可能是700圈,还有的可能是1000圈,更高的也有。

这是因为有些厂家是在电池衰减到70%的时候才停,这样测出来的循环寿命肯定会更长;而有的厂家标准比较高,衰减到80%就停了,这样测出来的寿命肯定就短。目前行业主流的做法,是在电池衰减到75%的时候停下。

按照现在电池厂商设计的续航里程,循环一次就是好几百公里,所以说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肯定能满足3年15万公里的质保。

36氪汽车:超快充技术缩短电池寿命,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A:超快充技术会影响电池寿命,主要是因为析锂,以及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会破坏电池微观结构,还有SEI膜破裂重新生成,会消耗电池中活性物质。

超快充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它离开正极后,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这就会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

而且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满电时电池体积大,空电时体积小,而超快充体系下,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随着电池的循环次数增加,电池的体积也会膨胀,电池的老化被加速。电池老化具体表现为,SEI膜增厚,内阻增大等等。

还有电池首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和电池负极发生反应,会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随着时间推移,SEI膜会破裂,破裂后SEI膜又会重新生成,每次生产SEI膜都会消耗电池中的活性物质,而超快充加速了SEI膜的破裂。

36氪汽车:不同材料体系的电池,超快充对它们的循环寿命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差异?

A:对三元锂电池的影响会更大一点,因为三元锂这种材料是层状的,相较磷酸铁锂这种橄榄型的材料,三元锂更容易被破坏。在高压条件下,三元锂电池的副反应也会增加。而且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本来就长,所以受超快充的影响小。

36氪汽车:在南北方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使用超快充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有所不同?

A:温度的影响很小。动力电池都是有电磁波保护的,在低温下它会给电池加热,高温下会给电池降温。但外部环境也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比如高到40或50摄氏度,低到零下30摄氏度。温度太高,动力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于剧烈,消耗的锂离子会增加;温度太低,电解液过于黏稠,动力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就会很艰难。不过,我们很少会遇到这么极端的气候情况。

36氪汽车:电池厂商在研发超快充技术时,会对电池材料做哪些相应调整?

A:先说电池负极材料。现在常用的负极材料人造石墨是层状的,要做快充电池,首先要把石墨层间距扩大,这相当于把锂离子迁入的通道扩大了;然后要把颗粒做得更小,因为颗粒越大,锂离子迁移的通道就会越长,把颗粒做小,就相当于把锂离子迁入的路径缩短了。

但负极材料还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充电速率,所以需要做大小颗粒的掺混。小颗粒太多,电池存储的性能会下降,而且小颗粒多了,比表面积就会增多,副反应越剧烈。

这样一来,电池负极的原材料肯定会发生改变。比如原本原材料用的是针状焦,现在就要换成石油胶,因为针状焦是长条形的,而石油焦是颗粒状的、圆的,能缩短锂离子的迁移路径。

不仅如此,还要在石墨外做好软碳包覆。碳包覆层可以提供额外的电子传输路径,降低反应的阻抗。而且在负极外做包覆,也能保护负极,不让它和电解液产生太多负反应,同时提高负极的稳定性、抑止它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

电池的正极材料也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充电速率,所以也需要做大小颗粒的掺混。此外,还要采用二烧工艺,用石墨、碳、石墨烯等做包覆,原理和负极材料差不多,都是为了缩短锂离子迁移路径,减少锂离子嵌入时的阻抗。

电解液层面上的变化,无非就是电解液的添加剂会改变,主要目的是要增加离子的迁移系数,控制SEI膜的形成。这个添加剂可能是新型锂、VC(碳酸亚乙烯酯),也有用FEC(氟代碳酸乙烯酯)的,还有一些厂商自己开发的合成的。

36氪汽车:除了材料,电池的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会有哪些变化?

A:工艺上,最核心的是要把极片涂布变薄,从而缩短锂离子的传输路径。6C以上的充电倍率,涂布厚度需要减少1/3。同时还需要用到分层涂布工艺。

除此之外,快充电池的电流变大了,负极的铜箔也要相应做得更厚,极耳要做成全极耳。

在结构层面,主要是要考虑到电池的散热、过流能力。电池盖板上有极柱,原先只有一个,现在变成双极柱,电池的散热通道就会增加;原来是单极耳,现在要变成全极耳,电池的过流率就会提高。

顺便说下电池包层级,快充比较大的难点是散热。电池包内要加大冷却面积,优化流道设计。还要和整车的冷却能力、空调等东西结合在一起,要提高电池和整车的换热系数。

尤其是极柱那个位置,因为它是热量散发的通道,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热量都集中在极柱上,所以热管理尤其要加强。

除此之外,快充电压变大了,电流变大了,相应的线束就要变粗,所有的高压继电器都要换;BMS算法也要调整,快充技术让电流变大了,这就要求算法对电流、电压的精度、时间控制要更精确,比如磷酸铁锂系列的电压采集精度要做到3%以内;充电桩充电桩的功率、散热也要跟得上。所以说快充电池带来的改变是一整套的、系统性的改变。

「对话人士:Q,多年头部车企电池经验」

36氪汽车: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还值得信任吗?

Q:电池的安全,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是指,借助水冷,整个电池包的热扩散控制效果;被动安全是指,关闭水冷后,仅依靠电池自身的设计,做到热扩散控制。

在电芯层面,至少在6C以下,1-2年内,超快充电池不会有太大风险。

目前市面上的超快充电池,几乎都只能做到主动安全,也就是必须借助水冷,不然充电时的温度会快速上升。这就对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但对消费者来说,在开启水冷之后进行强冷充电,肯定会消耗更多电量,这样消费者花的钱就会更多。

36氪汽车:超快充体系下的动力电池有硬性的热管理的要求吗?

Q:需要提高电池包的换热效率,满足降温需求,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大液冷面积、多面液冷,优化流道设计等等。前文说过的,把单极柱换成多极柱,是降低发热功率的手段,不提高换热效率的。至于具体换热效率要做到多高,因电池包和快充体系而异。

36氪汽车:现在动力电池的隔膜越来越薄,这会不会增加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的安全隐患?

Q:会引发超快充电池安全事故的主要是析锂,和隔膜的薄厚关系不大。早期隔膜的厚度是根据毛刺的2倍定义的,跟析锂没关系。后来发现没必要这么厚,所以隔膜的厚度逐渐减薄。 现在的隔膜主要使用基膜+涂层,比如胶、陶瓷涂层。可以有效减弱动力电池内部短路后失效的剧烈程度。所以,虽然薄,但是安全性能并不差。

何而且析锂也不是靠隔膜来防御的,因为析锂一旦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多厚的隔膜都没有用。

36氪汽车:目前的超快充体系都被限制在一定的电量区间,这是为什么?

Q:现在行业主流的超快充SoC区间是30%-80%,或者10%-80%。

根据电池的特性,30%-80%是电池的舒适充电区间。SoC 越高,充电倍率肯定会下降,这个比较好理解。好比一个停车场有100 个车位,刚开始还没什么车的时候,我的车可以随便停,等80%的车位停满了的时候,我找车位可能要找一会。

30%,甚至10%以下其实也可以快充,但一方面,从用户数据来看,用户一般是从 10%-30% 的SoC区间开始充电,所以厂家一般把30%定义为超快充的起点;另一方面,超快充区间设置得越宽,电池的散热越困难,这是厂商把超快充起点设置在30%的另一原因。但更有能力的厂家会把起点设置在10%。

起点再往下设置就没必要了,因为用户一般不会在电量掉到10%以下了才去充电。

昨天 — 2025年7月3日36氪

工信部: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

2025年7月3日 20:54
36氪获悉,据工信微报,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主持召开第十五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李乐成强调,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行业企业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锚定正确方向,致力技术创新,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展光伏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塑造我国下一代光伏产品的竞争优势,努力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技术引领者和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参与者。

竞业达:实控人拟减持公司不超3%股份

2025年7月3日 20:32
36氪获悉,竞业达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钱瑞、江源东计划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694.1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

凯雷集团拟出售其在Piramal Pharma高达10%的股份

2025年7月3日 20:27
在线新闻门户网站Moneycontrol周四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私募股权公司凯雷集团正准备出售其在印度Piramal Pharma高达10%的股份。报道补充称,这家美国公司可能通过大宗交易从此次出售中获得260亿卢比(约合3.048亿美元)至270亿卢比的收入。凯雷集团和Piramal Pharma尚未立即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新浪财经)

何小鹏:小鹏今年上半年销量已超2024年全年,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2026年量产

2025年7月3日 20:21
7月3日晚间消息,在今日的小鹏G7上市发布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发表演讲。他表示,2025上半年,小鹏汽车累计交付197189台,6个月超越2024年全年交付量。第二季度创单季度历史新高,近期唯一连续8个月交付量突破30000台的新势力车企。另外,他透露,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第三季度竣工,陆地航母将于2026年量产交付;小鹏人型机器人IRON现已进入工厂实训,目标2026年量产。(新浪科技)

英财政大臣情绪失控引市场震荡,首相紧急表态稳投资者信心

2025年7月3日 20:14
受财政大臣里夫斯在议会情绪失控影响,当地时间7月3日,英国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不过随着首相斯塔默出面力挺里夫斯,投资者情绪逐步缓和,政府借贷成本回落。数据显示,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早盘交易中从前一交易日的4.61%降至4.52%。与此同时,英镑对美元汇率从前一日低点回升至1.3668美元,虽尚未完全“收复失地”,但市场对财政政策前景的担忧已有所缓解。(央视新闻)

人乐退: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7月4日摘牌

2025年7月3日 20:08
36氪获悉,人乐退发布公告,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公司股票于6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在退市整理期交易15个交易日,最后交易日期为7月3日,将在2025年7月4日被摘牌。

渝开发:上半年预盈1.75亿元—2.25亿元,同比扭亏

2025年7月3日 20:02
36氪获悉,渝开发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75亿元—2.2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3290万元。报告期公司预计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系公司转让朗福公司1%股权,丧失控制权,合并层面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投资收益2.4亿元所致。

深交所参与建设的香港综合基金平台订单传递服务正式开通上线

2025年7月3日 19:54
7月3日,由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牵头、深圳证券交易所下属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香港综合基金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订单传递服务。该服务的上线,标志着深港交易所持续深化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协同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综合基金平台作为香港基金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可连接基金分销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参与者,提供香港证监会认可基金的重要信息和订单传递功能以促成交易。服务上线后,将切实提高基金市场运营效率,助力巩固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财富和资产管理枢纽的竞争力。(证券时报)

格灵深瞳6篇论文入选ICCV 2025,涵盖视觉基座模型、人脸3D重建等领域

2025年7月3日 19:52
36氪获悉,近日,国际顶级会议ICCV 2025(计算机视觉国际大会)公布论文录用结果,格灵深瞳共有6篇论文入选,成果涉及视觉基座模型、人脸3D重建、文档几何校正、人体动作生成、鲁棒三维重建等多个视觉AI研究关键方向。在视觉基座模型方面,格灵深瞳与华为诺亚研究院合作的论文入选。该成果通过引入区域Transformer层和高效的区域聚类判别损失,有效提升视觉模型对局部区域信息的感知与表达能力,使其在OCR、目标检测和分割等密集视觉任务中表现突出。

安控科技:深圳高新投拟减持公司不超3%股份

2025年7月3日 19:48
36氪获悉,安控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持股14.35%的股东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高新投”)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696.13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