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健友股份:注射用达巴万星获美国FDA批准
华海诚科:先进封装技术推动封装材料产业链的量价齐升,对公司的经营具有正向积极影响
《技能五子棋》血洗全网,AI神曲正在入侵你的耳朵
![]()
有技能的五子棋
有AI的音乐
![]()
起初,还没有人用传统五子棋来称呼五子棋,直到“力拔山兮、飞沙走石”的它出现了。
“传统的五子棋,就是把五个子连成一条线,好无趣,好无聊。而技能五子棋,就是在传统的五子棋,加入技能,好好玩,要爆了!技能五子棋,飞沙走石,技能五子棋,力拔山兮,技能五子棋,飞沙走石,技能五子棋,时光倒流!”
这段源自《喜人奇妙夜2》的荒诞喜剧台词,配上魔性旋律突然霸占了全网。打开抖音是“技能五子棋”的洗脑BGM,刷朋友圈能刷到改编歌词,百度搜索还能看见同曲改编制作的五子棋游戏,连张艺兴的鸟巢演唱会也跳起了这首五子棋。
![]()
●张艺兴鸟巢演唱会抖音直播截图
没人能说清这旋律到底好在哪,却没人能逃过它的“精神污染”。更有意思的是,当网友扒这首爆火音乐的创作背景时,发现背后藏着今年乐坛最热闹的秘密:这届刷屏神曲,可能一半都带着AI的基因。是的,张兴朝说《技能五子棋》“只是一次微醺后的ai作曲尝试”。网传他是用Suno做的,但他本人没说,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
●张兴朝微博帖子截图
你大概率已经听过AI写的歌了,只是没察觉。现在各社交媒体上都充斥着各类AI歌曲,包括但不限于《技能五子棋》这种AI创作的歌曲,还有AI版邓丽君、孙燕姿的《泪桥》这种换音歌曲等,种种现象表明AI正在把音乐创作或者翻唱的门槛拆成碎片。以前想做首demo,得租录音棚、请乐手,光人声录制就可能花掉几千块钱;现在用Suno的“Add Vocals”功能,浴室清唱片段能直接变专业演唱。
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 AI 音乐创作平台。
Suno——就是网传张兴朝创作《技能五子棋》用的那个AI音乐创作工具——最新的V5版本能达到录音室级的音质,细节更丰富,能展现颤音、耳语和细腻的情感层次,失真更少;
谷歌DeepMind前研究员团队打造的Udio支持风格迁移功能,可以将乡村乐一键改编为电子乐等多种曲风,适合批量生产短视频配乐;
还有早在2016年就创立的元老级的AIVA,通过分析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作品的旋律、节奏及和声结构建立数学模型,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实现音乐生成。它生成的音乐作品已被NVIDIA、Globant、TED和沃达丰等国际企业采用,今年3月还获得网易的战略投资用于拓展中国市场。
而国内的平台更符合中文市场的需求,包括字节的海绵音乐、昆仑万维天工的SkyMusic、趣丸科技的天谱乐和对标Suno的Tunee,可以根据用户的模糊需求,完成从需求拆解、方案规划到音乐创作的全流程,最终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音乐作品。
![]()
●B站搜索“AI歌”的结果
有了AI的助力,自然也为更多非专业音乐人的普通大众衍生出了新的机会。
2月份,一首《七天爱人》突然出现在网易云飙升榜,歌中的一句“你说冰美式太苦要加一勺我的妥协”,被网友戏称连“方文山都得避让三舍”。
实际上这歌词来自财经自媒体博主杨平给DeepSeek的一句指令。这位连乐理基础都没有的程序员只是输入了一段提示词:“模仿周杰伦早期情歌风格,构建七日情感叙事,要求副歌具备记忆点”。之后Deepseek给了他一首完整的歌词,杨平借助MakeBestMusic(一款专业AI音乐创作平台,可以作曲、分离音轨和混音等)耗时3小时完成了《七天爱人》的词曲创作,后来歌曲版权卖给了某科技公司,赚了5万块钱。
尝到了甜头的杨平又总结了网友对《七天爱人》的评价,趁热推出了《八天爱人》。同样窥见商机并想要跟他一起乘上这波热度的广大网民,也跟风发布了《九天爱人》《十天爱人》《十一天爱人》《十二天爱人》一直到《十三天爱人》,然而这样流水线的作业,再也没有迎来《七天爱人》那般的热度,全部沉入水底。
![]()
●@Yapie程序员哥(杨平)的抖音视频
《七天爱人》的爆火让AI音乐成了杨平自媒体的分赛道,个人简介里除了“热搜A股4天亏32万的程序员”,多了一条“热搜deepseek写歌开创者”,彻底转向AI 音乐赛道。推出AI写歌教程合集,从提示词设计到平台审核,全网播放量2500多万;接着注册 “ai6666.com” 域名,把写词、作曲、分轨等工具网址整合出一站式服务,被粉丝戏称 “中国AI音乐教父”。
AI创作的歌曲多有一些共性,比如副歌片段重复、旋律简单,像《七天爱人》的“冰美式太苦”,《技能五子棋》的“飞沙走石”,很适配短、平、快的短视频传播,上午脑子里蹦出来的灵感,下午就能出版。
然而歌曲出圈背后的争议,比歌曲本身更刺耳。《七天爱人》火了之后,杨平不仅收到了一些音乐人的举报,被质疑这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而且还收到了五封音乐协会质询函。
尽管Suno宣称提供全平台授权,DeepSeek也说版权归提示词创作者,相关律师也表示杨平的做法“应视为人机共同创作,技术革新本身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但这各种质疑的杂音依然不断。
而现在,杨平的那个“ai6666.com”的域名已经无法使用,大众的对此的关注热情大不如前,杨平也转向了新赛道“低空经济创业”。
说到底,音乐的本质从来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唱。就像“技能五子棋”的爆火,不在于旋律多洗脑,是它接住了年轻人想“一起发疯”的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如杨平所说:“AI能够将模糊灵感具象化”,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经历万事万物后,某天回想起某事时,那瞬间的感受。
![]()
撰文 | 马渝囝
编辑 | 巴芮
封面图源 |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第一期截图
![]()
![]()
![]()
你觉得什么样的AI音乐才会爆火呢?
![]()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人类实验室”,作者:马渝囝,36氪经授权发布。
华之杰:拟设立多个全资子公司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摩根大通将建英国新总部,预计为当地经济贡献99亿英镑,创造7800个就业岗位
英国拟继续加税扩支提振经济
从被唱衰到逆袭,谷歌搜索副总裁揭秘AI搜索翻身内幕
![]()
人们的很多基本需求并没有因为AI的到来而改变
![]()
今年五月,谷歌宣称“推出了Chrome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升级”——为浏览器搜索栏加入全新的AI模式(AI Mode)。而10月7日,谷歌再次宣布:AI搜索模式将迎来大规模扩展,新增支持35种语言、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更多用户将能以母语直接进行搜索,显著降低语言使用门槛。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是谷歌最新的Gemini模型,它让搜索引擎真正具备理解语义细微差异与多模态交互的能力。
从被ChatGPT带动的AI焦虑,到Gemini一度登顶App Store榜首,谷歌在短短两年内完成了翻身,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谷歌在AI时代的角色。
在最新一期《Lenny’s Podcast》中,主持人Lenny Rachitsky对话谷歌搜索副总裁Robby Stein,这位曾打造Instagram Stories的产品总监,谈论了谷歌如何用AI重塑搜索、AI生态的未来,以及“好产品”背后的执念哲学。
![]()
●Lenny Rachitsky(左)与Robby Stein(右)
Robby在节目中坦言,ChatGPT出现后,不少人说“搜索已死”,但AI对谷歌搜索来说不是替代,而是进化。“谷歌的目标从未改变,那就是让信息人人皆可获取。搜索的本质是探索问题,AI让探索变得更自然、更人性化。搜索的未来,不是输入框,而是一场对话。我们希望AI能理解世界,也理解你为什么在提问。”
以下为本次播客内容的精华,经未来人类实验室整理编译——
![]()
Gemini崛起:谷歌的“AI翻身仗”
主持人:前段时间,Gemini成了App Store第一名,这几乎没人预料到。过去几年,大家都在问:“谷歌去哪儿了?为什么ChatGPT赢了?”如今看来,情况似乎彻底变了。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转折?Nano Banana是近期增长的主要来源吗?
Robby:Nano Banana确实是增长的主要来源。但我认为,人们也认识到他们可以在谷歌的一系列其他产品中做很多很酷的事情。我现在感受到的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专注感和快速交付优秀产品的紧迫感。一直以来,谷歌致力于让信息人人皆可获取,而有了AI,我们实际上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实现这一点。Gemini成功的背后是团队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与DeepMind等团队紧密合作,将研究与产品结合。这不是一夜之间的变化,而是每月、每日的持续改进累积而成的“临界点”。
主持人:是否有像公司团队重大改组或新的领导人到位这样的事情带来新的理念,让Gemini成为世界顶级应用程序?
Robby:我认为很多时候,人们会倾向于将公司发展归因于一次性的变化或单个人的变化。但当你看到团队每个月都在无情地改进产品或模型,每天都在让它变得更好时,就会发现事情的关键其实在于这种日积月累的复合效应。然后产品就会达到一个临界点,让人们更喜欢它,使用它,享受它。
![]()
谷歌的底牌:真正“懂搜索”的AI
主持人:过去几年,随着ChatGPT 和其他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很多人认为,相比于传统搜索模式坐在一大堆结果前点击链接,为什么不直接在AI对话框里得到答案呢?但现在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谷歌做得很好。关于谷歌搜索的现状,你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
Robby:我发现有趣的是,人们来搜索的东西多得离谱,什��都有。他们想要某个特定的电话号码,他们想要某样东西的价格,他们想要获取路线和方向,他们想要找到一个缴税的网页......人们想做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事情。我认为很多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们的很多基本需求并没有因为AI的到来而改变。
AI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东西,因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好奇心可以通过AI得到满足,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在我看来,谷歌搜索的核心功能并没有真正改变,但你会看到AI与搜索结合的扩张时刻。比如,你现在可以任意拍一张照片,然后询问AI。比如给作业拍张照,说我卡在了第2 题上,或者给你的书架拍张照,说根据这些书,我应该买哪些书?AI就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谷歌镜头(Google Lens)是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它的视觉搜索量同比增长了70%,这是一个巨大的规模。
主持人:所以你并没有看到搜索的消亡。最近你们推出了AI搜索,我认为还没有足够的人在谈论这个问题。你能谈谈谷歌搜索的AI模式吗?
Robby:AI模式是搜索体验的下一个阶段,它整合了三大能力:AI概览、多模态搜索和对话模式。AI概览就是页面顶部的快速回答。多模态能力允许用户通过图像或语音搜索。最后是对话模式,它在最先进的模型上创造了一种端到端的前沿搜索体验,真正让你可以问谷歌搜索的任何问题,你可以像聊天一样与谷歌来回对话交流。
![]()
●谷歌官网展示的AI搜索方式
我认为搜索不该让人想“我该去哪儿输入问题”,而是“我只要去Google,就能得到答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用户能够轻松使用新产品。我们对产品的追求是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种一致、简单的产品体验,目前我们仍在继续探索和尝试。 因为用户已经习惯了特定的谷歌使用方式,他们习惯输入关键词,但实际上现在你已经可以在谷歌中使用自然语言提问,这正是当前最重大的转变。
我们观察到,人们开始提出真正冗长、复杂的问题。这在过去难以想象,现在你竟然可以在谷歌输入整段话,比如“我已经去过这四家餐厅,还有什么适合晚上约会的好去处?要有户外座位,而且我朋友对某种食物过敏”。我们正致力于让这类复杂查询变得像关键词搜索一样简单便捷,这正是最令我们兴奋的方向。
![]()
●谷歌搜索AI模式官网截图
主持人:它到底改变了什么?和ChatGPT有何不同?
Robby:谷歌的AI显然具有使用参数记忆、思考、推理以及所有其他AI能做的事情的能力,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专门为信息任务设计。它如何找到信息?它如何知道信息是否正确?它如何检查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内置到模型中的东西。
谷歌的AI模式与其他AI的最大区别,是它真的在“搜索世界”。每当Gemini回答一个问题,它会实时检索网页、调用索引、查询购物数据库,甚至在后台进行多次搜索验证,每个搜索都与内容配对。这种机制让谷歌的AI具备可验证、可追踪的特性,减少“幻觉”与错误。你可以查找谷歌搜索质量评估指南,这是一份非常长的文件,几十年来一直围绕着什么是伟大的信息精心制作,这是谷歌研究得比任何人都多的东西。
主持人:传统的SEO(搜索引擎优化)似乎正在被AEO(AI答案引擎)、GEO(生成式引擎)所取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Robby:当AI成为人们搜索的第一入口,内容创作者的规则也随之改变。过去依靠SEO争夺排名,如今迎来了AEO和GEO时代。AI依然依赖人类内容,但它会选择更有用、更可信的来源。比如它会评估文章是否原创、是否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因此,未来写作的核心,不再是关键词密度,而是回答用户的真实问题。谁最懂用户的提问,谁就最可能被引用。
![]()
好产品背后的执念哲学是“永不满足”
主持人:你认为有什么东西对产品构建者真正有帮助,可以帮助他们构建更成功的产品?
Robby:我认为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坚持不懈,总是全力以赴地朝着积极的生产力方向发挥作用。第二是永不满足,你必须总是不满足于现有的东西,致力于让事情变得更好。
这实际上来自于我的一个有点有趣的故事,当时我在Instagram参加一个大型的全体团队会议,他们有一个破冰活动,"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自己"。所以在后台区,我迅速地给我的妻子发了短信,"嘿,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她只是回复了"不满足"。我在后台区咯咯地笑,我首先有点生气,因为我觉得,不是"有爱心"或"关怀"之类的好词。她看到我的消息后,给我写了一篇非常有思想的东西,她的意思是,“不满足”不是你不开心、不满意,而是你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你被内心深处的渴望所驱动,你对世界所给予的感到不满意。你想让它变得更好,并且你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还有另一个故事,是Tony Fadell 在大概10年前的一次Ted演讲中讲述的,标题是"Think Younger"之类的。他谈到了随着我们长大并成为成年人,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和容忍一切。我们只是说,"这件事真糟糕。哦,好吧。",然后就耸耸肩,继续前进。但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可以问"为什么这样很糟糕?为什么我要容忍这个?我如何让它变得更好?"。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产品人员或者说最好的思考者,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是构建产品很大的动机之一,实际上是识别出用户问题,代表用户感到非常不满。
主持人:假设一下,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人是"让事情变得更好,创造惊人的体验"。另一种人是"以指标和目标为驱动,达到我们的KPI"。你怎么看待这两种人?
Robby:我不认为它们是非此即彼的,我认为它们必须相交。大多数伟大的公司和产品都来自于一个问题,从问题中会产生更好的方法。但是最终,你需要工具和指标来衡量你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
比如,当你构建了你的第一版产品,你需要知道人们喜欢它吗?你可能会与人们交谈,也会添加一些分析工具,比如留存率,即在第7天、第30天、第90天仍在使用该产品的人的百分比,它是否趋于平稳?可能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失了,因为产品不再令人兴奋。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没有足够的用户,而产品一直无法进步,那时你就完了。如果有人正在使用它,好的,太棒了,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并为它的成长设置新的指标或门槛。
每个产品都有它的历程,没有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大的。即使有些产品很快就变得很大,但在内部,他们也是从小做起,一开始只有10到100人。所以你必须关注指标。在这一点上,我确实觉得更具分析性、系统性的思考很有帮助,因为如果你试图在世界里产生价值,你需要以某种方式量化它。
![]()
编辑 | 高凡乔
封面图源 | AI生成
![]()
AI bot与搜索引擎,你更常用哪个?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人类实验室”,作者:高凡乔,36氪经授权发布。
恒指收涨0.07%,恒生科技指数跌0.36%
医药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接近30%
商务部:愿与美方共同做好有关经贸磋商成果落实工作
京东携30余家机器人品牌亮相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摩根大通展望2026年中国股票:聚焦“反内卷”政策执行、AI基础设施变现等四大主题
携程集团捐赠1000万港元支援香港救灾
日本财政状况持续承压 2026年预算恶化风险升温
万科集团相关人士:对展期事件未予置评,仅表示“以银行公告为准”
别怕AI抢工作!YC总裁揭秘「技术越强,人类越忙」的经济悖论
![]()
当AI接手了重复劳动,
人类智慧的真正价值才刚开始释放
![]()
在关于AI的讨论中,经常能够听到两种极端声音:一种宣称AI将取代大量白领岗位,引发前所未有的失业浪潮;另一种则断言这场热潮被过度炒作,不足为惧。事实上,真相或许更为复杂,也更具希望。
Y Combinator(YC)总裁兼CEO Garry Tan在最新一期视频中讲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AI将会对劳动与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但从放射学到软件工程,历史都在重复同一个模式——当技术让某些任务变得更便宜、更高效时,市场对人类创造力与判断力的需求反而随之增长。技术并未摧毁工作,而是不断重塑人类能做什么。
作为全球顶级的投资公司和创业孵化器之一,YC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扶持出Airbnb、Stripe、Dropbox等明星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种子资金和密集的指导,帮助早期创业者克服创业初期的挑战,将想法转化为可行的产品。Garry Tan于2022年出任YC总裁兼CEO,成为Paul Graham、Sam Altman与Geoff Ralston之后的第四代掌门人。他既是知名创业者(创办Posterous并售予Twitter),也是硅谷最受尊敬的投资人之一。
![]()
●YC总裁兼CEO Garry Tan
在Garry的讲述中,他不仅谈AI的经济逻辑,也在提醒创业者:真正的革命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敢于重新定义未来的人。
以下为视频内容精华,经“未来人类实验室”整理编译——
![]()
恐慌or机遇?
AI失业论背后的真相
AI会让人类劳动力过时吗?当前,在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辩论中,双方最激烈的声音都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一方面,“末日论者”坚信,我们距离近乎全民失业仅剩几年时间,届时将有一半的白领入门级岗位消失。未来五年,失业率可能会飙升至10%到20%。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失业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的世界。
![]()
●
另一方面,有些人则认为AI不过是被夸大的炒作,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格局。多年来,Sam Altaman一直在说,我们知道如何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但现在的AI根本不是AGI。我们无法在明年实现AGI,而且很可能也无法像之前预想的那样,为各类工作场所节省那么多成本。
事实是,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缺陷。我们从历史、行业实践以及常识中得出的所有最可靠的结论都表明,人工智能会改变经济,但不会摧毁经济。
![]()
效率革命,反而将催生新行业浪潮
我来解释一下原因。首先,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放射科医生的故事。早在2016年,图灵奖得主、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Geoffrey Hinton就宣称,人们应该停止培养放射科医生。他认为,五年之内,AI深度学习在放射诊断领域的表现一定会超过人类放射科医生,因为深度学习能积累更多“经验”,这一点在当时看来似乎显而易见。Hinton是神经网络领域的先驱,对于这项新兴技术的潜力,他的理解几乎比任何人都深刻。
![]()
●图灵奖得主
但他错了。近十年过去,对放射科医生的需求不仅没有降至零,反而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尽管目前已经推出了数十款最先进的AI产品,这些产品检测和分类数百种疾病的速度和准确率都远超人类。当然,医疗行业存在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医疗事故责任纠纷以及保险监管要求必须有人类参与流程。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事实证明,当我们为放射科医生提供工具、提高他们某一方面工作的效率时,对他们服务的整体需求反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
●
扫描费用降低,意味着扫描量会增加;而扫描量增加,又意味着放射科医生在复杂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方面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换句话说,当我们借助技术降低某一资源的使用成本时(在这个案例中,指的是磁共振成像(MRI)和其他影像技术),对该资源及其相关服务的需求就会急剧增加。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首次提出了这一悖论。他发现,能提高煤炭使用效率的技术革新,反而导致多个行业的煤炭消耗量增加。这与当时很多人持有的 “效率提升会降低消耗量” 的假设截然相反。事实上,杰文斯的研究表明,技术效率的提升往往能释放出潜在的需求。而这种新需求反过来又能催生出全新的职业类别。
![]()
●杰文斯悖论图示,图片来自视频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集装箱运输技术使航运成本降低了90%,起初确实有部分码头工人被解雇,但全球贸易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进而催生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以及货运代理、物流配送和仓储分拨等全新行业的崛起。
同样,21世纪10年代,云计算技术使基础设施成本降低了90%(即成本仅为原来的1/10),传统的信息技术(IT)岗位也随之转型:服务器管理员变成了DevOps工程师和云架构师,负责管理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这种规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最近,随着算法的改进降低了推理成本,对图形处理器(GPU)的需求大幅激增,而非暴跌。英伟达(Nvidia)的股价最近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那么,这对于我们理解AI将如何影响劳动力经济有什么启示呢?正如Box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aron Levie最近所写的那样,我们应该预料到,效率的提升实际上会意味着更多(而非更少)领域的服务需求会增加。
![]()
●
他写道:“当完成某项工作的成本下降时,对这项工作的需求就会上升。而且,通常情况下,潜在需求的规模会远超我们的想象。”换句话说,随着人工智能让分析磁共振成像、起草法律文件、编写代码等工作变得更便宜、更快、更简单,我们有理由预计,对放射科医生的专业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律师咨询以及工程师专业技术的需求会普遍增加,而非减少。
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工作岗位不会发生变化,或者某些岗位不会消失。过去许多需要人工手动完成的工作,未来可能会更多地转变为对“智能代理团队”的监督工作。人类仍将是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Andrej Karpathy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 AI首先会改变那些重复性强、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且对错误容忍度较高的工作,比如客服专员和数据录入员的岗位。 但即便如此,他认为这些岗位中的大部分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重构为管理或监督类角色。
我们已经在YC投资的Avoca等公司看到了这种趋势:Avoca是一家为管道工程、暖通空调(HVAC)等行业提供服务的人工智能销售代理公司,它正帮助客服专员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价值的工作;另一家公司Tennr则通过自动化处理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文书流转流程,将行政岗位的工作内容从数据录入转变为患者护理协调和复杂病例管理。
通常来说,这些岗位原本都非常枯燥乏味,但当你开始管理一支“AI代理团队” 时,工作突然就变得有趣多了。AI为这些员工自动化处理的许多任务——比如应对英特尔(Intel)客户的咨询或填写常规表格——本身就很枯燥。尽管其中一些岗位会消失,但就像过去的技术变革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具吸引力的新岗位将会取而代之。
![]()
你的判断力,才是AI时代的稀缺资源
那么,如果你正考虑创办一家AI相关的初创公司,从这些趋势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切实存在的,而且就在我们说话的当下仍在不断推进。不要像Paul Krugman那样——1998年,他曾将互联网的影响力比作传真机,严重低估了互联网的变革力量。我们同样不能低估AI带来的变化。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其次,现在不是沉迷于“完全自动化的奢华共产主义”幻想,或是担忧人类经济即将崩溃的时候。不要只是坐在沙发上等待全民基本收入(UBI)的到来,要知道,AI即便不会比互联网本身更具影响力,也会成为与互联网同等重要的下一代变革力量。
你想要创造的未来,不会等待某个“许可”才开始。此刻,那些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遇的人,正在亲手打造这个未来,而你或许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每一家伟大的公司,都始于一位敢于迈出第一步、坚定相信自己判断的创始人。唯一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会成为其中一员?
感谢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
编辑 | 高凡乔
封面图源 | AI生成
![]()
你觉得你的工作未来会被AI取代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人类实验室”,作者:高凡乔,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