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视图
清华大学郑纬民:需要加快研发国产类CUDA系统和基础软件
温州市6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成果投用
济南市政府与百度集团签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广州新开通8条自动驾驶专线
工信部:加速推进5G-A、6G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应用发展
收获满满,我在 Today at Apple 上摄影漫游课程
算力互联网试验网建设正式启动
多个非洲国家看好中国出境游市场潜力 将推更多针对性措施吸引中国游客
最前线 | 蜂巢能源杨红新:叠片工艺将是超充和固态电池量产的最佳解决方案
5月15-17日,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5)正式开幕。在本次展会上,蜂巢能源携全系短刀、6C、商乘共用、蜂行和越野电池等产品亮相。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也分享了蜂巢能源对未来电池技术方向的判断,以及公司快充技术的突破。
杨红新认为,叠片工艺将是超充技术和固态电池量产的最佳解决方案。他介绍到,超充技术需要满足低内阻、低形变、高界面贴合等要求,与有R角的卷绕工艺相比,叠片工艺在极组应力分布、金属沉积形貌等方面都要更优秀。
不仅如此,在叠片工艺下,电芯内部金属沉积更均匀,而卷绕工艺的R角很容易出现沉积不均。尤其是在固态电解质材质脆、更易断裂的情况下,叠片工艺是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唯一技术路线,热复合飞叠技术可加速全固态电池量产。
蜂巢能源自成立之初就深耕叠片工艺。相对于电池行业已经使用十数年,非常成熟的卷绕工艺来讲,叠片工艺在2018年,也就是蜂巢能源成立的同年,才逐渐在动力电池行业应用。
叠片工艺做出来的电芯虽然性能更好,但工艺难度更大,因此甚少有企业对这一工艺大手笔投入。直到蜂巢能源提出短刀电池,并“all in”叠片工艺,这种技术才开始从边缘走向大众视野。
当然,叠片技术也并不统一,行业内最常见的为Z叠与切叠,蜂巢采用的则是热复合飞叠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容纳八个工位同时叠片,其第三代产线的叠片效率已经做到了0.125秒一片,生产效率几乎堪比行业内常规的卷绕工艺。
为了研发热复合飞叠工艺技术,蜂巢能源做了大量的创新,不仅涉及到电芯设计、制造工艺、产线算法,甚至原材料也要调整,是整个生产链条的颠覆。
如今,在快充电池以及固态电池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叠片路线,不管是吉利旗下的吉曜通行,还是广汽埃安旗下的因湃电池等公司,都开始使用叠片方式生产电池。
叠片之外,杨红新还展示了蜂巢能源对快充技术的突破。
他分享了一个数据:60%以上的EV/PHEV用户会直接将电池充满,但行业普遍关注10%-80% SOC(EV)或30%-80% SOC(PHEV)的充电时间,忽略末端(80%-100% SOC)效率。
因此,蜂巢的技术目标便是提升末端快充性能,实现“真快充”。他介绍说,蜂巢能源4C快充项目全窗口充电时间优化至15分钟,80%-100% SOC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较竞品提升30%。
其4C快充项目,便是使用叠片工艺制造,充电能力边界高,支持末端更大倍率充电。而且在热管理系统上,该项目使用了数智双温控监控系统,实时动态精准控温,确保电池处于最佳充电状态。
此外,杨红新还介绍了蜂巢能源的王牌产品“二代龙鳞甲”电池。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增混电池,拥有65度超大电量,兼顾800V快充,续航里程超400公里。
这款产品从20%充至80%SOC仅需12.1分钟,快充循环可以超过1600圈,还能拓展6C超充。
杨红新介绍了龙鳞甲电池的“热-电分离”技术:通过CTP设计实现电芯上下粘接,排气间隙与底部防护间隙共用,定向排泄热失控喷发物,杜绝短路风险,提前满足新国标标准。
再加上这款产品底部采用超高强钢底护板+T形��层型材防护结构,可承受1000J冲击,这是新国标的6倍强度还要多。 据介绍,二代龙鳞甲电池将于2025年6月中旬大规模量产,首搭高端MPV、轿车和SUV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