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9.28 万起!刚刚上市的零跑 Lafa5,不是无聊的家用车

在造车新势力这波浪潮里,零跑一直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如果说有的品牌靠「服务」起家,有的品牌靠「流量」活着,那零跑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个闷头做题的书生。

过去两年,它靠着 C10、C11、C16 这些量大管饱的家用 SUV,硬生生把自己送上了月销 7 万台的高位,稳稳坐在了新势力销量的头把交椅上。

当大家以为零跑会继续在「家庭用车」这条稳妥的路上狂奔时,它却突然停下来,从身后掏出了一辆看起来不太安分的小车——零跑 Lafa5。

就在刚刚,零跑 Lafa5 正式上市,售价区间定在了 9.28-11.68 万元。

这是一辆很难被传统定义的车。它只有 4.4 米长,卖得不贵,却用上了激光雷达和 8295 芯片;它长着一副欧洲两厢车的面孔,骨子里却透着中国工程师对「技术平权」的执念。

两厢小车的参数博弈

在中国市场,造两厢车一直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空间不如 SUV 实惠,气场不如轿车足。但 Lafa5 似乎想用一套独特的美学来打破这个魔咒。

首先是尺寸上的小心机。Lafa5 的车身长度只有 4430mm,非常紧凑,利于在城市里穿梭。但它的车宽却达到了的 1880mm,超过了不少中型 SUV。

越级的车宽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视觉上更低趴,配合 19 寸的轮毂,有了「钢炮」该有的扎实姿态;二是解决了两厢车后排坐三人时略显拥挤的通病。零跑官方给出的数据是 61.4% 的轴长比和 86% 的空间利用率,坐在后排,你很难相信这只是一辆 4.4 米的小车。

这种「短车身、长轴距、大车宽」的设计,其实就是在空间实用性和驾驶灵活性之间的取舍,零跑不想让你因为买了小车就牺牲掉载人的体验。

走进车内,你会看到熟悉的零跑风格,但也能发现不少新意。

最显眼的是智能化硬件的配置策略。在这个价位,大多数车企还在使用高通 8155 甚至性能更低的芯片,这本无可厚非。但零跑直接给 Lafa5 标配了 5nm 工艺的 8295 芯片,保证了这辆车在未来三五年的 OTA 升级中不会因为算力不足而掉队。

配合这颗芯片的是 Leapmotor OS 4.0 Plus 系统,支持双 AI 语音助手、声纹识别和四川话及粤语的识别,流畅度几乎没有槽点。

更有意思的是副驾前方的「魔术拓展坞」,配合 30 多种官方配件,为年轻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可玩性,停车休息时,无论是放个小桌板吃外卖,还是挂个平板看剧,都比传统的仪表台要实用得多。

如果你觉得座舱的堆料还在意料之中,那底盘和三电系统的配置就真的有点不讲武德了。

Lafa5 基于零跑最新的 LEAP 3.5 架构打造,全系标配 800V 高压平台,能在 15 分钟内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或者充电 5 分钟补充 200km 续航。

动力方面,新车采用后置后驱布局,搭载一台 160kW 的电机(入门版本为 132kW),峰值扭矩 240N·m,零百加速 6.4 秒(入门版本为 8.7 秒)。这个数据虽然算不上狂暴,但在电车的瞬时扭矩加持下,城市红绿灯起步已经足够崩掉绝大多数燃油车。

而且,后驱的特性加上 Stellantis 集团欧洲团队的底盘调校,让这辆车在过弯时有了难得的支撑性。

一位零跑相关人士对董车会表示,Lafa5 不像以前的零跑车型那样一味地软,而是多了一份紧致和韧性。这种驾驶质感的提升,是参数表上体现不出来的,但却是这辆车被称为「小钢炮」的底气所在。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驾。

Lafa5 的两个 Max 版本搭载了激光雷达和高通 8650 芯片,这让它具备了实现城市无图导航辅助巡航的能力。在复杂的城市路况下,它能识别红绿灯、斑马线和行人,自主通行。虽然它依然需要驾驶员时刻监管,但在 10 万元出头的两厢小车上聊城区辅助驾驶,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零跑,也有着它的浪漫

聊完参数,我想跳出这辆车本身,聊聊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市场。

如果你去了上周的广州车展,或许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各家的「三排大六座」。为了追求极致的空间和舒适,汽车仿佛在这个时代达成了某种枯燥的共识。大家都在比谁的车机更流畅,谁的语音助手更智能,谁的沙发更舒服,谁的算力更强。

这当然没有错,这是中国家庭用车的刚需。但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在感叹国产车配置越来越高的同时,内心多少也会感到一丝荒凉。一天下来,除了必要的报道工作,我连朋友圈都没发。

我们似乎正在失去那个汽车设计肆意挥洒的年代。在那个燃油车的黄金岁月里,汽车不仅仅是把人从 A 点送到 B 点的工具,更是一种情绪价值的容器,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那时候,我们有钢炮,有双门跑车,有各种奇形怪状但性格鲜明的小车。而现在,由于电池布局和风阻的限制,汽车仿佛正在逐渐退化成千篇一律的电子家电。

正是在这种「正确但无聊」的背景下,零跑 Lafa5 的出现才显得尤为珍贵,甚至带有一丝反叛的意味。

Lafa5 并不完美,它可能无法像当年的经典车型那样瞬间成为图腾,但它至少是一个开始。在这个大家都忙着讨好一家老小的时代,零跑选择讨好那个「想开点不一样的车」的你。

这种反叛,对于零跑来说,其实是一次迟到了六年的回归。

2019 年,零跑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并不是什么这就好卖的 SUV,而是一辆名叫 S01 的双门轿跑。那是一辆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充满了争议和遗憾的车。那时候的零跑,想做「年轻人的大玩具」,想做「平民跑车」。但现实很骨感,S01 尚未成熟的造型和品牌力,让这家新势力差点倒在起跑线上。

▲ 零跑 S01

那次跌倒让零跑痛定思痛,转向了实用主义。T03 负责走量,C11、C10、C16 负责赚钱。零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极其务实的「全家桶」供应商,用性价比构筑了护城河,也在这个过程中赚到了钱,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但那个关于「驾驶乐趣」的念头,可能从来就没有在零跑的文化里消失过。现在的零跑,已经不是六年前那个捉襟见肘的初创公司了。它有技术储备,有资金支持,有供应链话语权。所以,Lafa5 不是什么「欧洲特供转内销」,它是零跑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对自己初心的某种回归。

这次零跑给出的 Slogan 是:

自己定义路。

这句话是说给 Lafa5 的潜在用户听的:你们依然有权利选择一种更自我、更鲜活的生活方式,不必被迫接受那些千篇一律的「街车」。在 Lafa5 上,加速、转向、声浪、踏板,你想怎么调就怎么调。

这句话也是说给零跑自己听的:在内卷的市场中,除了无休止地比拼性价比和尺寸,依然可以选择一条更难、但更有趣的路。

当然,Lafa5 注定不会像 C16 那样成为大众市场的万金油,如何让习惯了「大即是好」的消费者,去理解小车背后的价值?如何重建大家对国产两厢车的信心?这都需要时间去验证。

但无论如何,Lafa5 的出现,让我们在这个略显无聊的时代,多了一种「不无聊」的选择。这不仅是零跑的浪漫,也是中国汽车市场走向成熟、开始容纳多元文化的标志。

正如时尚总有周期,个性的回归终将到来。Lafa5 或许就是那个报春的信号。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YU9 最快下月亮相,还有神秘房车项目曝光

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正在加速扩张。

继 SUV 「昆仑」和 YU7 高性能版本 GT 车型后,小米汽车似乎还有一项名为「曼岛」的车型正在开发中。

消息最初来源于汽车博主 @ 小吕斯基在小红书上发布的一则笔记。

据该博主所述,小米「昆仑」并非单一车型,而是以平台化思路推出三个子型号:「昆仑 10」「昆仑 20」和「昆仑 30」,分别对标理想 L6、L8 与 L9,分别采用 70 度与 90 度两种电池,形成覆盖中大型家庭 SUV 市场的完整梯队。

「曼岛」的出现则更令人意外。根据爆料,「曼岛」搭载 95 度大容量电池包,C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可达 600 公里。

其周边配置也显得较为与众不同,车辆不仅配备四台驱动电机和主动悬架系统,车内还有「衣柜」、「鞋架」、「30 寸大电视」等配置,并且「车内可站立」「车顶可睡觉」。

乍一看似乎真实性存疑,但随后微博有一位认证名称 @ 上海汽车报的博主转发了此消息,并称:「大概半个月前,我在一家汽车头部供应商那里听到了「曼岛」的信息,当时我还惊讶。现在这个爆料里也提到曼岛了,说明这个爆料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曼岛」是一座位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的小岛,曼岛环岛机车耐力赛于每年 6 月份在该岛上举行,被称为「世界上最壮观最危险的摩托车赛事」,以此为项目命名,确实很符合小米的风格。

对于小米「曼岛」项目,目前业内普遍猜测,根据车内配置和「车内站立」、「车顶升降」等描述,小米「曼岛」有可能不是一款常规的旗舰车型,更像是一款房车。

如果小米真以「曼岛」切入房车领域,或将打开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蓝海市场。

尽管房车在中国市场渗透率极低,但近年来随着露营、自驾游等生活方式兴起,叠加电动车在静谧性、能源补给便利性等方面的优势,新能源房车正迎来潜在的发展窗口。

但与主流乘用车不同,房车对空间利用率、生活设施集成度、安全合规性等要求极高,且用户群体相对小众。

▲ 可升顶房车

此外在某论坛上,也有自称是小米汽车供应链内的人称,小米「曼岛」是一款以「1/2 人用车场景为主的大 SUV,两人用车不要很多座位,但是要有衣柜鞋柜换装去不同活动,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是昆仑车型的其中一款。」

若按照这种使用场景来看,四电机与主动悬架的出现就显得合理了不少。

四电机可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在非铺装路面或复杂地形中提供更强通过性;主动悬架则既能提升越野稳定性,也能在驻车时降低车身高度,方便用户上下车或搭建露营设施。符合「曼岛」面向户外生态的定位。

▲ 描述有点像福特探险者

需要强调的是,截至目前,所有关于「曼岛」的信息均非官方披露,该项目大概率仍处于早期预研阶段,产品形态、技术参数乃至上市计划都存在较大变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产能爬坡与用户基础扩大,小米正从「打造爆款」迈向「构建生态」的新阶段。

相比之下,「昆仑」的进展更为明确。今年10月,雷军携小米汽车高管团队赴新疆参与高原测试,表明该车已进入工程样车或预生产阶段。当前研发重点正转向可靠性验证、动力与冷却系统调校、整车标定等关键环节。

此前 10 月份,雷军和一众小米汽车的高管赶赴新疆参加了「昆仑」的高原测试,意味着新车的开发已进入工程样车或预生产阶段。车辆的定位、技术路线和性能目标已基本定型,研发工作正转向可靠性、动力系统、冷却系统以及整车标定等关键验证环节。

而按照小米之前的宣发和市场节奏,我们或许能在 12 月份举办的小米 17 Ultra 发布会上或者第 402 批工信部公告中看到「昆仑」的相关信息。

目前,已经可以确定,小米「昆仑」将是一款类似理想 L9 或问界 M9 的全尺寸 SUV,其将搭载将搭载增程式动力系统,车长预计超过 5.2 米。

但在之前的测试谍照中,能明显观察到,小米「昆仑」测试车顶部有一处明显隆起,从轮廓来看,像极了比亚迪灵鸢无人机系统的停机坪,也可能是可升降顶或露营舱装置。

毕竟,小米汽车一直在强调「为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你,打造一款与众不同的车」,小米「昆仑」或许并不会单单满足于「家用大车」的常规定位,这辆车身上依然在家用基础上兼顾年轻化,并体现性能和探索精神。

除「昆仑」外,小米现有车型也在持续迭代。

小米 SU7 将在明年迎来改款,并且有一款内部代号为 MS11-L 的新四门行政级轿车正在测试中。

该车目前被普遍称作 SU7 L,可以看作是小米 SU7 的加长版,其车身尺寸将达到约 5.2 米,并将大幅度改善后排空间,整车内饰风格也将由运动风格转向豪华风格。

▲ 小米 SU7 L 渲染图 图源:@SugarDesign

小米 YU7 的高性能版本 YU7 GT 也已经不止一次被拍到正在纽北赛道上做测试,其内部代号为 MX11-GT,整体造型比标准版更具运动感,预计马力会在 1000 匹以上,进一步强化小米在性能车领域的布局。

▲ 小米 YU7 GT 测试车

这些密集的产品动作背后,是小米汽车业务基本面的初步稳固。根据小米集团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经营盈利,经营利润达 7 亿元;汽车业务收入 283 亿元,同比增长 197.9%;季度交付量达 10.88 万辆,环比增长 33.8%。

这意味着,小米汽车已跨越「能否造出车、能否交付」的初始阶段,正迈向「能否持续盈利、能否支撑多元产品线」的新考验。

从爆款 SU7 起步,到如今覆盖家用、性能、户外、豪华等多个细分市场的矩阵雏形,小米汽车的战略重心正从「打造单一成功产品」转向「构建可持续的智能出行生态」。

(封面为豆包 AI 生成的假想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双座敞篷传奇落幕,宝马 Z4 即将停产

继丰田宣布 GR Supra 停产之后,其「孪生兄弟」宝马 Z4 也迎来了终章。

近日,宝马确认将在 2026 年春季正式结束 Z4(G29 世代)的生产。自 1995 年 Z3 问世以来,宝马持续近三十年的双座敞篷跑车产品线,或将就此画上句号。

回顾 Z 系列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宝马对驾驶乐趣的执着书写。

1995 年,Z3 凭借圆润线条和詹姆斯·邦德电影《黄金眼》一炮而红;2002 年推出的 Z4(E85 ) 则转向锋利设计,并诞生了搭载 3.2 升直六引擎、输出 336 马力的 Z4 M Roadster——至今仍被不少车迷奉为经典。

▲ 2007 BMW Z4 M Roadster

2009 年的第二代 Z4(E89)首次采用折叠硬顶,试图兼顾日常实用性;而 2018 年回归的第三代 Z4(G29),则重新拥抱轻量化的织物软顶,并与丰田联合开发,共享平台与动力总成,催生出如今广为人知的 GR Supra。

▲ 采用折叠硬顶的 BMW Z4 E89

事实上,早在 2022 年,坊间便有传闻称 Z4 将在当前一代生命周期结束后停产。尽管宝马决定让这款车多延续一个年款,但始终未公布任何换代计划。

Z4 之所以能「续命」至今,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手动挡的坚持。宝马原本认为这种传统配置在当今市场已无多少受众,但美国用户的实际选择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只要有手动挡,就仍有人愿意为它买单。

作为告别之作,宝马最后为 Z4 打造了一款名为「Final Edition」的限量特别版,将将高配选项整合为出厂即满配的状态,让最后一台 Z4 拥有最完整的姿态。

Z4 Final Edition 将全系标配宝马 Individual 部门调制的 Frozen Black 哑光黑车漆,搭配 M Shadowline 高光黑套件和红色 M Sport 刹车卡钳,以及熏黑格栅、外后视镜、进气口及排气尾喉,软顶则采用 Moonlight Black 深灰黑色,试图营造一种低调而凌厉的告别氛围。

车辆内饰则以黑色 Vernasca 真皮与 Alcantara 材质为主调,辅以贯穿仪表台、中控、门板、座椅乃至脚垫的红色缝线,专属门槛饰板刻有「Final Edition」字样。

配置方面,Harman Kardon 音响、抬头显示、环境氛围灯、驾驶辅助系统等此前需额外选装的高端功能,全部作为标准装备提供。

不过,这款特别版仅基于顶配 M40i 打造,将由奥地利麦格纳斯太尔工厂在 2026 年 2 月至 4 月间小批量生产,主要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提供。

Z4 Final Edition 将继续搭载 3.0 升涡轮增压直列六缸发动机,最大输出 382 马力、500 牛·米扭矩,用户可在八速 Steptronic 自动变速箱与六速手动变速箱之间选择。

选择手动挡的用户将获得「Edition Handschalter」专属套件,包含重新调校的减震器阻尼、转向逻辑、牵引力控制系统,以及强化型防倾杆支架,这些细节虽不提升账面性能,却能显著增强人车沟通感,满足纯粹驾驶爱好者的需求。

自动挡车型虽无缘这套底盘优化,却可以获得前后轮尺寸不同的「Staggered」轮圈设定(前 19 英寸/后 20 英寸),此前这一设定在普通 M40i 上仅限手动挡可选。

性能表现上,Z4 Final Edition 自动挡零百加速为 3.9 秒,手动挡为 4.2 秒。

在北美市场,Z4 Final Edition 起售价为 78,675 美元,相比普通版 M40i 的 69,575 美元高出约 9,100 美元。

但若将 Final Edition 所含的 Individual 哑光漆、Shadowline 套件、手动挡专属底盘调校、Premium 包、驾驶辅助包等逐一加到普通 M40i 上,最终价格将与 Final Edition 相差无几。

目前,宝马中国官网的 Z4 车型并未下架,sDrive 25i M 运动曜夜套装的指导价为 52.39 万元,有 197 马力和 340 马力两种动力版本可选,不过仅提供仅 8 速运动型手自一体变速箱。

Z4 的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过去三十年,它承载了无数人对敞篷、后驱、直六引擎的浪漫想象。但在当下,这类小众跑车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始终有限,Z4 与 Supra 的联合项目,也从未真正「卖爆」。

不过,宝马并未彻底关闭跑车的大门。一位高管近期向媒体透露,基于全新「Neue Klasse」(新世代)纯电平台开发一款全新运动车型「是可行的」。

▲ 网友渲染的 「Neue Klasse」版 Z4

这意味着,Z4 的精神或许将以纯电身份延续,只是不再与丰田共享,也不再是那台熟悉的燃油敞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今年广州车展,主角不是车企

上周五广州车展媒体日结束后的回家路上,我刷到了一条小红书帖子。

一位当天在展台担任接待的女孩发问:「做『小蜜蜂』是不是比站展台轻松一点?」

我一时间没明白「小蜜蜂」是什么,搜索了一圈才明白,「小蜜蜂」指的是那些在展馆里举着牌子、派发礼品,为自家品牌展台引流的兼职人员。

我把帖子转给朋友,他回了一句:「这么说,去年雷军、余承东这些车企老总,才是最大的『小蜜蜂』。」

确实如此。去年广州车展首日,以雷军、余承东为代表的车圈大佬,四处串场,所到之处被围的水泄不通。

▲ 24 年广州车展,雷军和苏炳添在乐道展台

而今年,场面明显安静许多。蔚来李斌、小鹏何小鹏、长城魏建军等少数几位高管现身,也未带来重磅新车发布。

「但更好逛了,追星和领礼品的人少了,大家的关注点回到了车本身,浮躁感减轻了不少。」一位车圈同行评价道。

▲ 观众们在等待比亚迪发布会开始

车展的热度正在悄然退潮

这不仅是观众流量或布展规模的变化,更是汽车行业从高增长迈入存量竞争的缩影。

超豪华品牌销量跌至两位数已不再引发关注;曾经热衷造势的新能源车企,在同质化加剧与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下,也开始将重心重新放回产品与销量。

但产品力的定义权,很大一部分却早已不再掌握在整车厂自己手中。

主角变了

如果要用一个展台看懂本届广州车展的变化,那一定是华为乾崑智驾。

这里聚集了奥迪、长安、方程豹、传祺等近 20 款合作车型,密密匝匝环绕两圈,几乎撑满整个展位。据统计,本届车展 13 个乘用车展馆中,有 10 个出现了搭载乾崑智驾的车型——无论走到哪个馆,都很难错过。

若再留意其他展台和发布会,则会发现,无论是日产、丰田、宝马、奔驰等合资品牌,还是奇瑞、昊铂等自主品牌,发布会和销售话术中都在反复出现几个关键词,「华为」「宁德时代」「Momenta」。

这就是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主机厂的名字正悄然退居幕后,而这些技术供应商的名字,却成为产品力的核心背书,频繁出现在主屏幕、宣传材料乃至用户口碑中。

▲ 东风日产和宁德时代展台

甚至更进一步,一场发布会的主角不再是整车,而是一款大模型。

在广州车展首日,上汽荣威便以「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及场景」为主题召开专场活动,宣布该技术将首发搭载于旗下中大型长续航轿车荣威 M7 DMH。

当一项能力足够差异化,它本身就成了值得单独亮相的产品。因此技术供应商的名字,正前所未有地闪耀在聚光灯下。

回望燃油车时代,汽车产业的话语权长期被博世、大陆、电装等传统 Tier 1 巨头牢牢掌控。整车厂纵然拥有品牌号召力与制造体系,却不得不依赖这些供应商提供的封闭式「黑盒」方案,在关键技术上缺乏自主空间。

当电动化浪潮初起,人们曾期待,软件定义汽车、芯片直采、垂直整合似乎预示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未来,整车厂将重掌技术主权,产业链权力结构或将彻底重构。

然而现实走向了另一种路径。新能源汽车并未终结 Tier 1 主导的局面,旧的巨头逐渐淡出,但新的主导者接续登场。

以华为、宁德时代、Momenta 为代表的科技型 Tier 1,凭借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的全栈能力与生态整合力,迅速建立起堪比甚至超越传统 Tier 1 的产业影响力。

它们不再只是零部件供应商,而是体验的定义者、标准的制定者和生态的绑定者。

典型如华为,其「不造车」战略反而加速了技术平台的开放与复用。

截至 2025 年 10 月底,华为乾崑智驾已与 14 家车企达成合作,覆盖 33 款量产车型,价格带横跨 15 万元至百万元级;国内 TOP10 车企集团中,仅剩吉利、长城尚未加入。在广州车展前夕的乾崑生态大会上,华为与东风、广汽联合打造的「奕境」「启境」正式亮相,加上此前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的「华境」,其「五界三境」双线布局已初具规模。

同样,Momenta 凭借可扩展的自动驾驶方案,成为跨国车企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支点。

从德系 BBA、日系丰田/日产/本田,到美系别克、凯迪拉克,多家百年车企选择其作为智能驾驶合作伙伴,一度被业内称为「合资车救星」。

这种广泛采纳的背后,是 Momenta 将复杂感知-决策-控制链路封装为标准化、模块化的软件栈,使不同开发节奏与技术储备的主机厂都能快速集成前沿能力。

地平线则凭借征程系列车载计算平台和 HSD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构建了一套覆盖低、中、高全阶智能辅助驾驶的量产解决方案,目前,征程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 1000 万套,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千万级交付的智驾科技企业。

 

新能源不再拥有特权

而这种由新 Tier 1 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推动了智能化能力的快速下放。

通过规模化部署与标准化接口,它们大幅降低了技术集成的门槛与成本,将原本高不可攀的技术功能转化为「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使得不同定位、不同规模乃至不同动力形式的整车厂都能以较低代价快速引入前沿功能。

曾几何时,高速 NOA、自动泊车、大模型语音交互和 OTA 远程升级等智能化功能,还是 30 万元以上高端新能源车型的专属标签。如今,随着激光雷达、城市智驾方案及 AI 驱动的智能座舱被科技型 Tier 1 以模块化、平台化的方式打包输出,这些能力正迅速从「高配选装」转变为「入门标配」。

广州车展上的诸多新车,如星途 ET5、深蓝 L06、iCAR V27 等都是借由地平线 HSD 与征程 6P 芯片的能力,快速实现了全场景类人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 采用地平线方案的深蓝 L06和星途 ET5

而入门车型长安启源 Q05 与零跑 A10 两款新车甚至将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售价压低至了 10 万元以内,反映出智能化配置正从高端溢价项转变为大众车型的基础竞争力。

以大众、日产、奇瑞为首的传统车企们,在展台上不再回避「智能」标签,反而主动将其融入燃油车的产品叙事。它们在发布会上频频强调 L2 级辅助驾驶、数字座舱、车联网服务等配置,这些曾被视为新能源专属的卖点,如今已成为燃油车宣传的常规内容。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东风日产。其在广州车展推出的天籁·鸿蒙座舱版,起售价仅 13 万元,却搭载了 15.6 英寸 HUAWEI 车载智慧屏、鸿蒙座舱 5.0 系统,并支持跨设备无缝流转、AI 语音助手、无麦 K 歌等智能功能。

分化与洗牌

未来的整车企业,正加速分化为两类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类是极少数「全能型选手」。如特斯拉、比亚迪、小米、蔚来,坚它们选择了一条行业中最艰难、但也最具长期确定性的道路。

它们不仅在芯片、算法、电池、座舱系统、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上坚持全栈自研,更牢牢掌控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全能型选手」的核心能力,早已超越单一技术模块的突破,而是一套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乃至软件生态的全局性统筹能力。这种端到端的垂直整合,构成了其难以被复制的竞争壁垒。

另一类则是数量更为庞大的「集成型品牌」。对它们而言,从零构建自研体系既不现实,也非必要。

将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数字座舱等核心子系统交由华为、Momenta、宁德时代等新兴 Tier 1 托管,转而聚焦于产品定义、用户体验与市场运营,成为一条更务实且高效的发展路径。

这类企业的真正竞争力,在于能否精准理解用户需求、把握市场节奏,并快速将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信赖、愿付费的产品体验。

然而,产业链分工的细化绝不意味着造车门槛的降低,恰恰相反,它标志着竞争重心已从前台硬件转向更复杂、更抽象的「体验战场」。

相反,当硬件的门槛被抹平、智能化能力被快速下放后,整车厂所站立的「前台战场」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难打。

过去,差异化可以通过堆砌传感器、扩大电池容量或罗列参数实现;如今,高速 NOA、大模型语音交互、OTA 升级、甚至激光雷达,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从「高端配置」变为「基础标配」。当主流车型普遍搭载相似的智驾方案、接近的智能座舱、乃至共用同一套 Tier 1 技术栈时,「智能化」本身已不再是护城河,而仅仅是一张入场券。

真正的较量,正在转向那些无法被采购、也无法靠一次技术升级解决的能力维度:产品定义的精准度、人机交互的细腻感、品牌心智的塑造力、生态服务的延展性,以及贯穿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深度。

▲ 广汽丰田在车展上推出了「厂家三担责政策」

这些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也无法外包,它们依赖于企业对用户行为的深刻洞察、对使用场景的敏锐捕捉、对产品节奏的精准把控,以及组织内部长期积累的协同效率。

智能手机行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非所有手机厂商都需自研基带芯片,但能活下来的,无一不是在设计、交互、服务或生态上做到了极致且足够有差异化。

今天,汽车行业正站在同样的历史拐点。市场的淘汰机制正在加速运转——大家比拼的,早已不是「能不能造出一辆合格的车」,而是「能否持续提供不断进化的优质体验」。

那些既缺乏底层技术纵深、又不具备用户运营精度的企业,终将在新一轮残酷洗牌中黯然退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