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华为Mate 80系列,回答了珠峰脚下最出名的问题

1924 年,珠穆朗玛峰脚下。

《纽约时报》的记者追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为何要以身犯险、执着于攀登那座死寂的雪山时,他留下了一句回荡百年的低语: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它在那里。

那是人类对「极境」最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轰鸣,化作了我们手中的工具,从登山镐到如今的智能手机,工具的形态在变,但内核未变——

手机,早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是现代人的「数字器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探索未知的权杖。

11 月 25 日,当华为Mate 80系列正式亮相时,我看到的不仅是一款电子产品的迭代,也是一种久违的、关于「探索者」精神的回归。

在手机逐步同质化的红海里,它选择了一条通往无人区的路,并在那里,留下了两枚清晰的足迹。

当设计越来越乱,华为选择回归秩序

探索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对抗混乱开始的。

如果把视线拉回当下的手机市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一边在技术上狂飙突进,一边却在设计上陷入了「熵增」。

为了追求更激进的影像参数,摄像头模组越来越大,元器件塞得越来越满,可以说,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设计,大多数是妥协的——先让渡于功能,再乞求于美感。

这种妥协带来的代价是设计语言的崩塌:一代一个样,家族基因在混乱中逐渐模糊。

那有什么标准,可以同时承载性能野心、家族传承和美学需求呢?

华为的答案,是对称。

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在他的经典著作《对称》中,给了这种充满规整感的结构一个宏大的定义:

对称,是人类试图去理解和创造秩序、美与完美的一个理念。

回顾华为Mate 系列的历史,就是一部建立秩序的进化史——

Mate 20系列,源自超跑车灯的经典设计,规整地落于中轴;Mate 40系列,我们熟悉的星环设计横空出世,象征着宇宙的星环将愈发强悍的影像组件包容其中,并延续至今。

▲ 华为Mate 40系列的经典星环设计

华为始终在方寸之间,坚持着中轴对称的设计逻辑,并传承着逻辑中潜藏的美。

真正的设计,不是不能做加法,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秩序与传承,而对称,便赋予了这种秩序一种万物稳固的底气。

到了华为Mate 80系列,这种秩序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这一次,华为没有停留在星环的舒适区,而是再次破圈,带来了全新的「双环设计」——机身中轴线上,出现了又一枚显眼的圆环。

初看,你依旧可以一眼认出这是华为中轴对称基因的延续——大气、沉稳且庄重,但当你凝视那两个交叠的圆环时,你会读出一种新的、动态的张力。

在纵向的维度上,双环一上一下,形成向上攀登的两枚足迹。试着想象一下,在从未有人涉足的皑皑雪原之上,这交叠的双环,便是先行者留下的第一行印记,把探索的精神内核,具象化为了一个颇具动感的故事——关于出发,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

而在横向的维度上,当你转动手机,视角随之流转,这组双环便化作了神秘的无限符号 ∞,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隐喻,它象征着 Mate 系列对技术边界与美学高度的探索,未有穷期。

一显,是足迹,代表着当下的勇气;一隐,是无限,昭示着未来的可能,至此,Mate 80系列的双环,将无限探索这一抽象概念,凝练为最直观的视觉语言。

这个静止的几何符号,被赋予了关于时间的动能——它是出发的信号,也是行动的证明;是踏入无人区的第一步,继而迈出探索未来的无数步。

以至刚之躯,赴极境之约

有了探索的野心,还得有一副能扛得住风雨的筋骨。

公元前 190 年,爱琴海的悬崖之巅。

一尊名为《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雕塑被特意安置在这里,直面大海,迎着狂暴的西北风,一站,便是六个世纪的惊涛骇浪。

为什么这些古希腊的石头能穿越千年,依然给人以震撼的美感?

除了本身的做工、形态之外,还有一种力量美、强度美,这种核心的美,支撑它可以跨越数百年的雨打风吹日晒。在手机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世界里,逻辑亦是如此——很多时候,强度,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美学。

在这个维度上,华为Mate 80 Pro Max 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凭借一己之力,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全金属风暴」。

它是 5G 时代唯一一款敢于采用全金属设计的旗舰手机。

十年前,金属曾是旗舰标配,但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信号复杂度的提升,以及无线充电的普及,金属因为其物理上的屏蔽属性逐渐退场,我们习惯了玻璃的易碎与素皮的磨损,渐渐遗忘了金属那绝对可靠的坚韧。

这种遗忘,本质上是一种妥协。

为了打破物理魔咒,华为祭出了全金属玄武架构,从结构到防护的层层强化,让 Mate 80 Pro Max 拥有了如那尊希腊雕塑般抵抗风雨的底气。

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华为处理这块金属的方式——在硬度与温度之间,找到了第三种解法。

通过金属光绘微纹工艺,华为突破了传统金属加工的边界,数十万个光学级精密微结构被雕刻在背板之上,当你第一次指尖触碰它,预想中属于金属的冰冷并未袭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丝绸、又似玉石的温润触感。

光影流转间,机身流淌着星流影集般的动态光影;「Mate」 Logo 被内敛地藏于特定角度下,若隐若现。

看着硬,摸着软;视觉是冷冽金属,触感却如温润玉石,从微末中探索极致,从而解决行业难题,建立起属于智能手机的强度美,这是华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美学辩证法。

但,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副如此坚强的躯壳?

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坚若磐石的全金属机身,是我们「抵达极境的凭仗」,而「抵达极境后的收获」,就流淌在机身背后。

色彩,是光线的游戏,也是勇敢的勋章,华为 Mate 系列在色彩美学上,一直遵循着探索的叙事逻辑——向自然借色。

从 Mate 40 的秋日胡杨到 Mate 60 的雅川青,每一个配色背后,都站着一片山川湖海。

▲ 华为Mate 60系列雅川青

这一次,随着双环设计的脚步,Mate 80系列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极境」。

Mate 80 和 Mate 80 Pro 从自然界的宏大景观中汲取灵感,带来了云杉绿、雪域白、曜石黑、晨曦金。

云杉绿取自生长在海拔 3000 米之上,历经风霜依然苍劲的针叶林,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雪域白,去除了工业白漆的燥意,还原了阳光照射在千年积雪上的那种纯净与圣洁。




而在 Mate 80 Pro Max 上,这种色彩叙事被推向了高潮——华为将视线投向了更遥远的极地,带来了四款「极境之色」:极光青、极昼金、极地银、极夜黑。

极光青,复刻了极夜苍穹下,那抹变幻莫测的欧若拉之光,神秘而难以捕捉;极地银,如同冰川折射出的冷冽光辉,纯粹而锋利。

而极昼金与极夜黑,则定格了极境的一体两面:前者是午夜太阳洒在冰原上的一抹神圣暖意,后者则是极寒世界沉浸于深邃暗夜的厚重与神秘。

色彩,是一种跨越语言、种族与文明的通感,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裹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一抹来自极境的亮色,提醒我们世界依然辽阔。

带上最坚硬的装备,去把世界尽头的风景装进口袋,然后继续向前,探索下一个极境。

致敬无畏探索的勇气

每个人心中,总能选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

华为 Mate 系列也不例外,翻开 Mate 系列的编年史,你会看到清晰的精神脉络:

Mate 40系列-致敬生命的顽强;
Mate 50系列-致敬极境中的敢为;
Mate 60系列-致敬奔腾不息的力量;
Mate 70系列-致敬交融共生的力量;

时间来到 2025 年,技术进入深水区、世界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华为Mate 80系列的选择是什么?

11 月 25 日,那首改编版《篇章》的旋律在发布会上响起,交响乐的厚重与电声乐队的激昂交织在一起,便是最好的答案——「实力破圈,开启新篇」

如果说无限探索是 Mate 的内核,那么这一代的使命,便是从单点突破走向引领未来。

中轴线上的双环,是指引方向的图腾;坚韧的全金属机身,是抵抗风暴的底气;取自极境的颜色,是探索路途的收获——这种形与意的深度契合,使得「共赴」的愿景,在 Mate 80系列身上完美自洽。

新篇已启,华为Mate 80系列选择了致敬无畏探索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我想把时钟再次拨回 1924 年,回到那个被风雪笼罩的珠峰脚下。当乔治·马洛里说出那句「因为它在那里」的时候,曾有人批评,这是一种征服者的傲慢。

但我认为,还有另一种更温柔的理解——在这个回答里,「它」 指的不仅仅是那座物理意义上的 8848 米高峰,而是人类认知边界之外的空白。

因为那里有空白,所以我们需要去填充;因为那里有沉默,所以我们需要去聆听。

人类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不断向未知与极境探索的历史,我们制造工具、打磨石斧、冶炼金属,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把感知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

工具的演进,其实就是人类勇气的容器。

千百年来,我们不断扩展着这个容器的边界,海洋不再是阻碍,天空不再是禁区,当天堑变通途,甚至连宇宙深处也有了人类的脚印时,华为Mate 80系列将视线收回,给出了一个更为个人的理解:

在这个时代,探索不再局限于物理维度的宏大叙事,而是回归到了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所谓的「极境」,未必是海拔 8848 米的高山。它可能只是你在按下快门时捕捉到的那一瞬悸动,也可能是你决定走出舒适区、迈向未知的那个微小瞬间。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探索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定义国产高端新十年,华为 Mate 和鸿蒙 6 给出回答

通常,提到一部手机的名字,我们总会联想到其背后的特质——比如 nova 总让人想到「年轻」,而 Pura 系列显然就是「时尚」,至于 Mate ——能让人联想到的词很多,但没有一个比这个词更合适:「高端」

虽说手机高端化的路径不止一条,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也见到了各种影像、性能、性价比旗舰轮番冲刺高端,但能不加任何前缀的国产「高端」旗舰,至今也只有华为 Mate 系列一支。

11 月 25 日,华为带来了最新 Mate 系列旗舰产品——华为Mate 80系列以及折叠屏 Mate X7,并全系搭载了最新的鸿蒙 6 系统。

这一次,Mate 高端的定义不再限于软硬件,而是立足整个鸿蒙生态。

同时,这也意味着,国产高端手机的「参数战争」总算迎来了终结。

高端手机的前十年,是定义硬件的战争

回望 Mate 系列十余年,其实就是华为在不断回答「国产高端手机应该怎么做」的过程。

2013 年,在那个「大就是好」的野蛮生长年代,为了回应余承东那个「要做比 iPhone 5 强大很多的旗舰手机」的承诺,华为在 Ascend 系列下面开辟了一条新的产品线 :Mate

Ascend Mate

Ascend Mate 不仅是 Mate 系列从无到有的开端,也可以视作国产品牌开始向国际品牌定义的「高端」发起冲锋。

随后 2014 年,拥有 1080P 大屏、按压式指纹识别、全金属机身的 Mate 7,几乎就是无可争议的「国产唯一高端手机」,哪怕起售价达到 3000 元档也一机难求——「爵士人生」成为了「高端」手机的代名词。

Ascend Mate 7

可以说,Mate 7 既是华为定义「高端」的成果,也是华为 Mate 系列冲击高端化的起点。

伴随着「中华酷联」逐渐变成「华米OV」,大家都有了超大屏、大电池和金属机身,仅靠「人无我有」已经不足以应对市场竞争了。

Mate 系列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找到定义高端旗舰的基准。华为这一阶段的回答是——工艺

在结束与徕卡的「蜜月」之后,华为并没有安逸地停在联名这条路上,而是趁这个机会,把「联名的」元素变成「华为的」元素。

其成果就是华为Mate 9 保时捷设计版,「超高端工艺」第一次成为华为产品的高端基因——那是在 2016 年就标价 8999 元、甚至一度被炒到两万元天价的现象级产品。

这代表着 Mate 系列正在跳出「先把参数拉满」的固定范式,开始在品牌层面塑造「高端」的印象。

图|微博 @余承东

从那时候开始,华为 Mate 系列总有着让人惊叹的工艺追求。

从 Mate 20 的多曲面玻璃机身,到 Mate 30 的超曲环幕屏,再到 Mate 40 的一体陶瓷后盖等——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功能需求,「看得见、摸得着」的质感,成为高端的象征。

可以说,Mate 代表国产高端手机的前十年,是定义硬件的十年——是纸面上的功能参数、性能跑分,是精湛工艺、是旗舰影像。

Mate 70 Pro+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靠「功能全」和「工艺美」虽然能够在手机市场内部占据高端份额,但在面对一些「盘外招」的时候是无能为力的。

而当产品硬件已经不是唯一的要素之后,什么才能算是高端手机真正的「护城河」?

高端手机的新十年:从定义硬件到生态共荣

当所有旗舰手机都用上顶级芯片、屏幕、影像模组等无差别配置时,真正拉开差距的,就不再是硬件性能,而是生态体验。

换言之,「高端手机早已不止于硬件的高端」,还在于手机生态体验的高端,而这恰恰是鸿蒙生态构建的主场。

自鸿蒙 5 发布以来,应用的适配不仅创造了「鸿蒙速度」,在不同形态下也通过软硬件协同,为用户带来着大有不同的使用体验,这也成为用户选择华为的理由——华为Pura X 的热卖就是例证。

自鸿蒙 5 发布一年多来,几乎所有头部应用都为鸿蒙做出适配、重新设计交互逻辑,以实现体验的跃迁。比如,WPS、东方财富等之前就为华为Mate XTs 三折叠手机适配了 PC 布局,这是别的大屏手机没有的独特体验。

据统计,运行鸿蒙 5 和鸿蒙 6 的终端数量已经突破了 2700 万台,涵盖了从手机、电脑到平板、手表、智慧屏在内的全部华为产品线。

我们已经见到非常多主流应用参与到适配碰一碰、实况窗等近百种专属功能。华为应用商店里,应用们日均更新超过 2000 项新增功能、23000 余个应用参与了超过 70 项创新体验,鸿蒙系统功能新增超过 300 个……

可以说,生态共荣的鸿蒙,终于走过了「从 0 到 1」的艰难阶段,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正在向「好用」全速进阶。

而这一次,以华为Mate 80系列和 Mate X7 这两款高端手机为契机,华为正式对「国产高端应该怎么做」作出第二次回答:

高端不止于硬件,更在于生态体验。

做高端就必须跳出以往「做得比苹果安卓更好」的惯性思维,而是基于顶级的硬件及生态之力,做出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譬如,这一次华为Mate 80系列标配的 3D ToF 人脸识别,终于不再限于「系统解锁」,而是联合了支付宝等主流支付平台,实现了更高安全性的支付方式。

同样拥有革新体验的还有直播——华为Mate 80系列带来鸿蒙高清直播功能,鸿蒙版小红书独家支持 2K 30 帧直播,鸿蒙版 B 站支持 HDR Vivid 直播,还能调用红枫镜头、长焦微距等功能,提供高品质的直播效果。

这样一来,更高画质的直播可以让小红书博主们在画面中展现更多细节,无论是珠宝还是美妆,都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置景空间。类似地,B 站 HDR Vivid 直播也能让探店、才艺展示、户外等类型的内容释放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 AI 提效方面,华为Mate 80系列也没有落下。新的小艺支持自然语言修图,动动嘴就能实现专业级后期:

全新的小艺帮帮忙功能,则让华为Mate 80系列具备了学习能力,你真的可以「教手机做事」,例如在京东上买咖啡这样的定期操作,现在交给小艺代为处理就非常方便:

在日常生活中,全新升级的小艺简报还能打破应用边界,主动聚合日程、通知及待办信息,自动生成效率、健康或学习类的场景化摘要。

值得一提的,还有今年在 Mate X7 上首次商用 A2A 智能体协作的全新小艺

用通俗的话来讲,支持 A2A 智能体的小艺,已经不单是华为自己训练出的 AI 模型了,而是一个打通了诸多业务平台、涵盖用户需求方方面面的多 AI 智能体的聚合——

比如当你拿着 Mate X7,就可以直接开口向小艺说:「帮我订一张 11 月 25 日去深圳的机票,选深航,要一个能看到日落的座位」。

相比以往的 AI 助手需要分开执行打开航司 app、选日期、选座位等多次操作,鸿蒙 6 中的新小艺可以直接联动「深航飞飞」智能体,在同一个 session 中实现从收到指令到下单出票的丝滑小连招

又比如来自东方财富的妙想金融智能体,作为首款来自金融行业的鸿蒙金融智能体,很适配 Mate X7 这样的折叠屏手机,真正能做到通晓行情、洞悉事件、理解逻辑,动动嘴就能完成一次专业分析。

只需在指令里加上一句「小艺,用妙想……」,鸿蒙 6 系统就会调用妙想金融智能体生成可视化要点、定量结论与可追溯逻辑,将「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再结合 Mate X7 的金融行情众览功能,无需切换界面即可同步监控走势、指数和成交明细。

这一次,Mate X7 上面还搭载了鸿蒙 6 全新的星河互联架构,将复杂的设备连接简化为自然的一步操作——

无论是手机的「一碰即传」,可以一次将内容集中分享至多部手机,还是首款鸿蒙全场景独家游戏《太吾绘卷》的「一键接续」,实现游戏从电脑到手机跨设备的接续。只需一步,就能实现设备之间的高效互联。

而为了解决跨品牌用户的痛点,鸿蒙星河也更进一步,主动跨越品牌生态壁垒,在 Mate X7 上实现了与 iOS 设备的跨平台互传——

在 Mate X7 上,用户无需依赖流量,即可在自己的 Mate X7 与 iPhone 之间享受近场快传的便捷。

这些功能改进,都是鸿蒙系统基于不同场景不同职业的需求,呈现给用户的「细分化智能体验」。

还有更多细节,则体现了鸿蒙系统润物细无声的部分——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鸿蒙版微信和 QQ 都支持调用手机原相机拍照拍视频,画质与原相机如出一辙——这个功能很小,却每天都会用。很多改变,就是从这些小处开始,由量变引发质变的。

换言之,这是一种颠覆习惯的体验,但改变用户的习惯,正是因为有更好的习惯值得被养成。

可以说,Mate 与鸿蒙 6 的组合,最大意义不在于单一产品或软件的成功,而在于它开启了「鸿蒙生态,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

产品每一次硬件创新,鸿蒙都能让它即刻成为体验;鸿蒙每一次生态突破,产品都能让它迅速沉淀为习惯。硬件是加速器,生态是放大器,两者彼此成就——创新在这里萌芽,也在这里生长

自此,华为 Mate 系列已经摆脱了「定义硬件」走向高端化的路径,毕竟没有生态支撑,再好的硬件也是孤木难支。

在历经大屏、工艺和影像之后,华为这套「硬件 + 鸿蒙」的组合,则构建起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联盟——

用户选择华为 Mate 旗舰,不只是换一台手机,更是接入了一整套服务生态。

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长时间的软硬件积累和生态磨合。十年前,能做到这一步的厂商寥寥无几,而如今,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高端体验。

余承东在 2014 年 Mate 7 发布会上说过一句话:「通往山顶的路有很多条,我们选择最难、也是最有价值的那一条」——十多年过去,华为依然在践行这条路,而路边的草木已经蔚然成林。

从功能到生态,从参数到体验,从追赶到引领——华为 Mate 系列所做的,不只是造出一台又一台旗舰手机,而是持续不断地定义着「高端」这件事本身。而这种定义也反过来,变成了华为的品牌印记。

国产手机「高端化」的下个十年,注定是「生态」的竞争,而只有做到生态「共荣」,竞争才能持久,品牌才会长远。

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高端手机的下个十年刚刚开始,但引领潮头者,已经昭然若揭。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