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理想 VLA 再更新,不但自主充电还能躲「鱼雷」

每当苹果在 WWDC 发布新版 iOS,相关热搜总是会出现类似这样的话题:究竟哪款老 iPhone 首次被排除在升级名单之外,不幸「掉队」?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引入智能化后,「常用常新」总是厂商会打出的卖点之一。

如今,用户不只看马力和续航,更在意智能化更新的可持续性:OTA 的频率与内容、核心功能的长期可用性(导航/智驾/座舱)、硬件冗余是否支撑未来升级,以及付费订阅与保值率的平衡。

换句话说,一台优秀的智能车,不止是当下的配置清单,更是持续进化的能力与承诺。

在 2025 年广州车展上,理想汽车公布了辅助驾驶板块最新的进展与规划,带来了创新的 VLA 充电和防御性 AES 自动紧急转向功能,并且计划向 AD Max 车型全量推送。

我看了看已经陪伴了我 975 天的 2023 款理想 L7 Max,具备 AD Max 的它,仍在更新名单之列。

VLA 充电,打通充电的最后 100 米

基于 9 月份理想为所有 AD Max 车型推送的「VLA司机大模型」,进一步带来了「VLA 充电」这项全新能力。

从体验上来说,它看起来也很符合用户直觉。

行进途中,用户只要对「理想同学」说出「直接帮我导航到附近的超充站」,系统就会自动搜寻附近的「理想超充站」位置并添加到途径点。

开启 NOA 智能领航辅助后,车辆将按照导航自主驶向超充站;临近站区时,系统会主动推荐空闲充电桩车位,并由 NOA 自动驶入站内并漫游泊至对应车位,全程几乎无需手动介入

目前看起来唯一还需要「手动」操作的,就只有车主下车,手动拔插充电枪这一步骤了。

不过此前理想已经公布了「龙门架」形式的自动充电机器人,单个机器手就能覆盖站点的多个充电桩位,能自动识别车型充电口与枪头,实现「人不下车,自动插枪」

理论上理想可以在现有的这些超充站内,直接进行改造,这也就意味着现在发布会上唯一没有被点亮的「手动充电」,很可能在后续被打通为「自动充电」。

要实现体验上的无感且自然,「VLA 充电」这项能力,在技术上也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和协同。

按照理想的介绍,这是 VLA 司机大模型与车终端、超充站、充电桩之间完成端云协同的显著成果,在超充站充电这个关键的常用场景,验证了 VLA 具备「理解空间、自动完成任务」的能力。让 VLA 司机大模型,自主地与超充站实现通讯协同。

在车端,由 VLA 司机大模型完成空间理解,实现自主驶入场站并泊入充电车位的同时,还会向云端请求空闲充电桩情况,并协同降下地锁以便完成自主泊入车位;在云端,涉及了辅助驾驶云、理想超充调度云、场站云的高效协同,实时下发空闲充电桩信息,并按 VLA 规划降下地锁。

车辆充电完成之后,车辆可以自主驶离超充站,并通过免密支付完成充电缴费。

可见,理想的超充站与 AD Max 硬件,是提前预埋的「硬底盘」;VLA 模型,是可以周更精进的「软引擎」;充电补能,则是用户高频且刚性的体验场景。

VLA 充电正是立足这套软硬一体的底座,而给出的系统级解法——把「空间理解+行为策略」从道路延伸到自营超充站区,把「找桩充电」升级为「自主充电」

这本质上是 VLA 路线的厚积薄发:先把基础设施、传感器与算力打牢,再用模型把整段体验打通。

于是,VLA 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从「会开」外溢到「会充」,从路网延伸到站内。随着超充站点覆盖继续扩大、VLA 强化学习迭代,以及自动充电等配套落地,补能体验将持续从可用走向好用,并在实战中自我进化。

防御性 AES:自动「躲鱼雷」

今年 8 月份发布的 VLA 司机大模型也在不停地迭代,理想宣布将在下一个版本中,优化 NOA 领航辅助驾驶在行车中的结合复杂场景。

面对相邻的红绿灯,VLA 会更加精准地完成识别;面对极窄路段的会车场景,也会向右借极窄空间绕行。在面对施工路段、临时改道的场景,VLA 也能像真实司机一样从容应对。

与此同时,无论城市通勤还是高速巡航,VLA 在轨迹平滑与制动/转向的柔和度上都在持续进化,行车更稳更舒适,行为操作也更加类人。

当然,理想汽车的辅助驾驶不仅在行车、泊车等场景持续进化,也在主动安全上不断拓展能力边界、抬升上限。

此前在理想 i8 发布会上,理想防御性 AES 就已经覆盖了三大场景,包括式截停、慢车加塞、恶意别车等高风险场景,车辆可以主动地识别此类风险并自主地完成相应的主动防御避让策略。

现在,理想还新增了两个防御性 AES 能力,在后车逼近或存在二次碰撞风险时,车辆自主就能联动「加速+转向」策略,通过「前向加速」或「安全变道」主动规避后方「鱼雷」,避免被追尾的碰撞风险。

至此,理想的防御性 AES 可以有效避免来自车辆前方、后方、侧前、侧后的碰撞风险,升级至全方位的保护能力。

按照规划,理想将在后续的 OTA 中,把防御性 AES 能力推送给所有 AD Max 车型。

理想 VLA:六维体验的长期主义

自年初提出 VLA 大模型之后,理想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在面临着外部质疑,有同行认为它「取巧走不远」,也有业内专家认为「难以落地」。

面对这些质疑,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

他们反对 VLA,恰恰说明 VLA 是正确的。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 郎咸朋

在理想汽车看来,上一代技术能力的上限,是下一代技术能力的起点。这也是理想从「端到端+VLM」切换到「VLA 司机大模型」的原因。

VLA 的主张不是「更像人开车」的表演,而是用多模态大模型 + 强化学习,把「看懂场景—做出决策—用数据闭环持续变好」的链路真正跑通,这与曾经由「端到端 + 数据闭环」来替代「规则拼装」的技术演进,是一脉相承的。

从技术角度看,VLA 让辅助驾驶从「猴子时期」迈进了「人类时期」,拥有了「能思考、能沟通、能记忆、能自我提升」的能力。

较早之前,理想 VLA 司机大模型就定下过六维指标:「选对路、速度对、舒适度、安心感、可沟通、高效率」。

从「自主会开」到「自主会充」,从道路到站区,从能刹住到会躲开,VLA 持续让「智驾」的价值从单点功能推到整段体验。

全新的 VLA 充电能力,让「补能」这个常用场景首次实现了「理解空间、自动完成任务」的空间理解,也验证了理想坚持 VLA 路线的正确性——可迁移、可学习、可持续进化,这正是理想汽车日益坚实的护城河之一。

同时,最新的「防御性 AES 」首次将 AES 功能扩展到「正前/正后/侧前/侧后」的全域风险规避。

就目前而言,VLA 还未曾到达「技术能力上限」的位置,仍然在不断地迭代进化,它仍然有着很多需要去落地的探索点,这也就说明 VLA 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能力,可以被更新释放。

基业长青的公司往往特别看重厚积薄发与长期复利,所以真正的护城河从来都不在 PPT 的算法名词当中,而是在每一公里的稳定行驶、每一次自主进站的充电补能、每一次被避免的事故当中。

理想 VLA 的长期价值,正在这些可被持续验证的细节中不断放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造车央企遇上华为乾崑:奕境正在探索家庭用车的新可能

在这个被流量裹挟的造车时代,发布会越来越像综艺现场,参数与声量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我们见惯了太多的「新物种」和「颠覆者」,但当热度退去,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的底色其实从未改变:

它首先需要的是安全与信任。

正如 2014 年,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所说:

大家一定要相信汽车首先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首先是金融,豆腐必须首先是豆腐…… 别的不能取代汽车,如果能取代,那就是阿拉伯飞毯。

这句话放在今天依旧振聋发聩。

56 岁的东风选择在这个节点,与华为乾崑走到一起。面对智能化转型的浪潮,这位制造业的老兵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转身牵手了在底层技术深耕已久的科技巨头——

11 月 20 日,华为乾崑生态大会正式揭幕「奕境」品牌。

这次合作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是华为乾崑与央企的首次合作。东风拿出了看家的制造体系,华为乾崑拿出了沉淀多年的数字能力,双方试图在喧嚣的市场中,给家庭用户提供一个扎实的新选择。这件事的分量,或许远超发布一个新品牌本身。

当造车央企牵手华为乾崑

要把奕境这个新名字讲清楚,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 11 月 20 日这一天。如果你把时间轴拉得足够长,就会发现,有些相遇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几个月前,搭载华为全栈技术的猛士 M817 登场。这辆去无人区撒野的车,恰恰成了华为乾崑最好的试炼场。

市场反馈证明,华为乾崑经得起最严苛的折腾。如果这套系统能在极端工况下不掉链子,那回归到城市道路和家庭场景时,这种技术能力的溢出自然就成了保障。

这就有了今天的新品牌,也就是「奕境」。

为了这个项目,双方都拿出了有些「热切」的投入。在武汉的联合办公区里,奕境与华为乾崑的团队打破了传统的甲乙方壁垒,进行了高频次的深度对齐。

这里发生过很多激烈的争吵。奕境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车灯造型上 0.5 毫米的差异,方案被推倒重来了 20 多次。不仅如此,从空调出风口的材质到吹风角度,每一个关乎家人体验的细节,都经过了数百项的打磨优化。

这听起来有些执拗,却颇为真实地反映了两种基因的碰撞。一边是东风对工程制造一丝不苟的严谨,一边是华为乾崑对用户体验近乎偏执的追求。

这种磨合极具挑战,但也很有必要。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授权模式,奕境引入了华为乾崑的技术,也引入了华为乾崑最先进的 IAS-IPD(集成产品开发)和 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服务)、全球严苛的质量标准以及成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这意味着东风在造好一辆车的同时,也顺带进行了一次组织流程的革新。这种深入骨髓的捆绑,让奕境跳出了简单的拼凑,成为真正融合了制造与智能两种基因的「新物种」。

这种战略节奏在 2025 年明显加速。回顾这一年,双方的合作步履不停:1 月在深圳签署协议正式启航;5 月在武汉全面升级战略——将合作范围一口气扩展至华为乾崑智能驾驶、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和华为乾崑智能车控等核心领域;9 月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攻关 AI 泛场景应用。

奕境,聚焦家庭用车的细分市场

把历史的拼图拼完整后,我们还得回到现实,面对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在如今这个早已成熟的汽车市场,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奕境?

如果把造车比作塑造一个顶尖的运动员,东风负责的是强健的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这是体能的基础;而华为乾崑负责的则是敏锐的视觉、听觉和神经系统——这是反应的上限。

对于奕境来说,东风提供的不仅仅是那层「底座」,更是作为央企的制造底线。

在家庭用车的语境下,被动安全、车身工艺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一切体验的前提。东风不仅拿出了 160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48% 热效率增程器,更基于服务 6000 万用户的底蕴,为电池定下了「零起火」的管控目标。通过 200 余次整车耐久测试,东风试图为家庭用户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安全空间。

而在制造的底座之上,华为乾崑注入的,则是一种全栈式的能力。从华为乾崑智能驾驶、到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再到华为乾崑智能车控等核心技术领域,所有的智能化配置都被打通成了一个整体。

而驱动这种全栈融合的,是华为乾崑团队在内部一直践行的一种 ToB ToC 逻辑:他们虽然直接服务的是车企,但最终的目光始终盯着那个握方向盘的人。

当然,华为乾崑带来的改变,最核心的还是在于安全。在传统的造车逻辑里,安全是靠「撞」出来的;而在华为乾崑的逻辑里,安全是可以「算」出来的,其全新 WEWA 架构不仅让辅助驾驶体验更丝滑类人,实现了车位到车位 2.0 和巡泊一体的无缝体验,更在安全性上新增了驾驶员失能辅助、侧向负向障碍物检测等多重守护。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截至 2025 年 10 月,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 58 亿公里,成功避免潜在碰撞 317.4 万次。

正是这种「制造」与「全栈能力」的深度咬合,构成了奕境最核心的护城河,也成为它从华为乾崑庞大的朋友圈中脱颖而出的底气。东风在 56 年间锻炼出来的「稳」,加上华为乾崑的「锐」,这种软硬结合的差异化,就是奕境最大的生存空间。它追求的是在「家庭用车」这个综合题上,给出一个没有短板的高分。

奕,是盛大光明的美好;境,是智慧的境界和空间。

奕境这个名字,颇为精确地切中了当下中国家庭的用车需求,既提供了央企制造带来的安全感,又将科技巨头的未来想象落地为实。

明年 4 月,奕境的首款产品将正式登场。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或许我们缺的不是一辆更快更炫的车,而是一辆真正能让全家人安心、让出行回归美好的作品。

东风与华为乾崑,正在用时间,慢慢讲好这个关于「境」的故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