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 关于初学者对于JS异步编程十大误区

前端开发中 Promise 与异步编程还存在大量易混淆、易踩坑的场景,以下按「基础概念」「方法使用」「异步协作」「与其他机制配合」四大类整理,附带代码示例和正确逻辑:

一、基础概念类误区

误区 1:“Promise 新建后会立即执行,所以是同步的”

  • 错误理解:认为 new Promise((resolve) => { ... }) 里的代码是同步的,或 Promise 整体是 “同步工具”。

  • 真实逻辑:Promise 的「执行器函数」(new Promise 里的回调)是立即同步执行的,但 Promise 的「回调函数」(.then()/.catch())是异步微任务,会在当前同步代码执行完后才触发。

  • 示例验证

    console.log('1: 同步开始');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2: Promise 执行器(同步)');
      resolve();
    }).then(() => {
      console.log('4: .then() 回调(异步微任务)');
    });
    console.log('3: 同步结束');
    // 输出顺序:1 → 2 → 3 → 4(而非 1→2→4→3)
    

误区 2:“Promise 状态一旦确定,后续调用 .then () 不会触发”

  • 错误理解:认为 Promise 从 pending 变为 fulfilled/rejected 后,再调用 .then() 会 “失效”。

  • 真实逻辑:Promise 状态是「不可逆且记忆的」—— 状态确定后,后续再绑定的 .then()/.catch() 会立即触发(基于已记忆的结果)。

  • 示例验证

    // 1. 先创建 Promise 并让其成功
    const p = Promise.resolve('已成功');
    
    // 2. 1秒后再绑定 .then()
    setTimeout(() => {
      p.then(res => console.log(res)); // 1秒后输出 '已成功'(正常触发)
    }, 1000);
    

误区 3:“Promise 链中,return 后的值会直接传给下一个 .then (),无需 resolve”

  • 错误理解:认为在 .then() 中 return 普通值(非 Promise)时,需要手动调用 resolve() 才能传递,或 return Promise 时需要额外处理。

  • 真实逻辑.then() 会自动包装返回值—— 若 return 普通值(如数字、对象),会自动用 Promise.resolve(返回值) 包装;若 return Promise,会等待该 Promise 状态确定后再传递结果。

  • 示例验证

    Promise.resolve(1)
      .then(res => {
        return res * 2; // 普通值,自动包装为 Promise.resolve(2)
      })
      .then(res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res * 2), 500)); // 返回 Promise
      })
      .then(res => console.log(res)); // 500ms 后输出 4(无需手动 resolve)
    

二、方法使用类误区

误区 4:“Promise.all () 会等待所有任务完成,包括失败的”

  • 错误理解:认为 Promise.all([p1, p2, p3]) 会等 p1、p2、p3 全部执行完(无论成功失败),再返回结果。

  • 真实逻辑Promise.all() 是「快速失败」机制 ——只要有一个任务变为 rejected,会立即触发 .catch (),并忽略后续其他任务的结果,不会等待所有任务完成。

  • 反例验证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p1'), 1000));
    const p2 = new Promise((_, reject) => setTimeout(() => reject('p2 失败'), 500));
    const p3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p3'), 1500));
    
    Promise.all([p1, p2, p3])
      .then(res => console.log(res)) // 不执行
      .catch(err => console.log(err)); // 500ms 后输出 'p2 失败'(p1、p3 仍在执行,但结果被忽略)
    
  • 正确需求:若需等待所有任务完成(无论成败),应使用 Promise.allSettled()

误区 5:“Promise.race () 只关心第一个成功的任务”

  • 错误理解:认为 Promise.race() 会筛选 “第一个成功的任务”,忽略第一个失败的任务。

  • 真实逻辑Promise.race() 关心的是「第一个状态确定的任务」—— 无论该任务是 fulfilled(成功)还是 rejected(失败),只要第一个确定状态,就返回该结果。

  • 反例验证(超时控制场景易踩坑):

    // 需求:接口请求3秒内成功则用结果,超时则提示失败
    const request = new Promise((_, reject) => setTimeout(() => reject('接口报错'), 2000)); // 2秒后失败
    const timeout = new Promise((_, reject) => setTimeout(() => reject('请求超时'), 3000)); // 3秒后超时
    
    Promise.race([request, timeout])
      .then(res => console.log(res)) // 不执行
      .catch(err => console.log(err)); // 2秒后输出 '接口报错'(第一个确定状态的是失败任务)
    

误区 6:“.then () 的第二个参数(onRejected)与 .catch () 完全等价”

  • 错误理解:认为 .then(res => {}, err => {}) 中的 err => {} 和单独的 .catch(err => {}) 功能一样,可随意替换。

  • 真实逻辑.then() 的第二个参数只能捕获其上游 Promise 本身的错误,无法捕获 .then() 第一个参数(onFulfilled)中的错误;而 .catch() 能捕获其上游所有链路的错误(包括前一个 .then() 中抛出的错误)。

  • 示例对比

    // 情况1:用 .then() 第二个参数
    Promise.resolve(1)
      .then(
        res => { throw new Error('then 里抛错'); }, // 第一个参数中抛错
        err => console.log('捕获到:', err) // 不执行(无法捕获前一个 then 的错误)
      )
      .catch(err => console.log('最终捕获:', err)); // 执行,输出 'then 里抛错'
    
    // 情况2:用 .catch()
    Promise.resolve(1)
      .then(res => { throw new Error('then 里抛错'); })
      .catch(err => console.log('捕获到:', err)); // 执行,直接捕获 then 里的错误
    
  • 结论:推荐用 .catch() 统一处理错误,而非 .then() 的第二个参数。

三、异步协作类误区

误区 7:“用 for 循环遍历执行 Promise,会按顺序触发”

  • 错误理解:认为用 for 循环调用多个返回 Promise 的函数,会等前一个执行完再执行下一个(顺序执行)。

  • 真实逻辑for 循环是同步代码,会一次性触发所有 Promise,它们会并行执行(而非顺序),最终结果的顺序取决于任务本身的执行速度。

  • 反例验证

    // 模拟异步任务:传入延迟时间,延迟后输出数字
    function delayTask(num, delay)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num);
        resolve(num);
      }, delay));
    }
    
    // 错误写法:一次性触发所有任务,并行执行
    for (let i = 1; i <= 3; i++) {
      delayTask(i, 1000); // 1秒后同时输出 1、2、3(而非 1→2→3 依次间隔1秒)
    }
    
  • 正确需求(顺序执行):需用 async/await + for 循环 或 Promise 链式调用:

    // 正确写法:async/await + for 循环(顺序执行)
    async function runSeq() {
      for (let i = 1; i <= 3; i++) {
        await delayTask(i, 1000); // 1秒后输出1 → 再等1秒输出2 → 再等1秒输出3
      }
    }
    runSeq();
    

误区 8:“Promise 链中,return 了错误就会触发下一个 .catch ()”

  • 错误理解:认为在 .then() 中 return 一个错误对象(如 return new Error('错了')),会自动触发下一个 .catch()

  • 真实逻辑:只有当 Promise 状态变为 rejected 时才会触发 .catch()—— return 普通错误对象(非 throw 或 reject)会被视为「成功的结果」,包装成 Promise.resolve(错误对象),不会触发 .catch()

  • 示例验证

    Promise.resolve()
      .then(() => {
        return new Error('return 错误对象'); // 视为成功结果,非 rejected
      })
      .then(res => console.log('then 接收:', res)) // 执行,输出 "Error: return 错误对象"
      .catch(err => console.log('catch 接收:', err)); // 不执行
    
    // 正确触发 catch 的方式:throw 或 return Promise.reject()
    Promise.resolve()
      .then(() => {
        throw new Error('throw 错误'); // 触发 rejected
        // 或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reject 错误'));
      })
      .catch(err => console.log('catch 接收:', err)); // 执行
    

四、与其他机制配合类误区

误区 9:“async 函数里的所有错误,都能被外层 try...catch 捕获”

  • 错误理解:认为 async function 中所有代码的错误,只要用 try...catch 包裹函数调用,就能全部捕获。

  • 真实逻辑try...catch 只能捕获 async 函数中「await 标记的 Promise 错误」和「同步错误」;若 async 函数中存在「未被 await 的 Promise 错误」,会成为「未处理的 Promise 拒绝」,无法被外层 try...catch 捕获。

  • 示例验证

    async function asyncTask() {
      // 错误1:未被 await 的 Promise 错误
      new Promise((_, reject) => reject('未 await 的错误')); 
      // 错误2:被 await 的 Promise 错误
      await new Promise((_, reject) => reject('已 await 的错误'));
    }
    
    try {
      asyncTask(); // 调用 async 函数
    } catch (err) {
      console.log('捕获到:', err); // 只捕获到 "已 await 的错误","未 await 的错误" 会成为未处理拒绝
    }
    

误区 10:“setTimeout 里的 Promise 错误,能被外层 try...catch 捕获”

  • 错误理解:认为用 try...catch 包裹 setTimeout,就能捕获 setTimeout 回调中 Promise 的错误。

  • 真实逻辑setTimeout 回调是「宏任务」,会在当前同步代码(包括 try...catch)执行完后才触发;Promise 错误属于「微任务」,会在宏任务回调内部的同步代码执行完后触发,二者不在同一执行上下文,外层 try...catch 无法捕获。

  • 示例验证

    try {
      setTimeout(() => {
        // 该 Promise 错误在宏任务回调中,外层 try...catch 已执行完毕
        Promise.reject('setTimeout 里的错误');
      }, 1000);
    } catch (err) {
      console.log('捕获到:', err); // 不执行
    }
    
  • 正确处理:需在 setTimeout 回调内部或 Promise 链中处理错误:

    setTimeout(() => {
      Promise.reject('setTimeout 里的错误')
        .catch(err => console.log('捕获到:', err)); // 执行
    }, 1000);
    

浏览器&Websocket&热更新

热更新基本流程图

image.png

一、先明确:什么是热更新(HMR)?

热更新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当代码发生修改并保存后,浏览器无需刷新整个页面,仅更新修改的模块(如组件、样式、逻辑等),同时保留页面当前状态(如表单输入、滚动位置、组件数据等)

与传统的 “自动刷新”(如 live-reload)相比,HMR 的核心优势是:

  • 局部更新:只替换修改的部分,不影响其他模块;
  • 状态保留:避免因全页刷新导致的状态丢失;
  • 速度极快:Vite 的 HMR 几乎是 “即时” 的(毫秒级)。

二、前端开发中:浏览器与开发服务器的 “连接基础”

要实现热更新,首先需要建立开发服务器浏览器之间的 “实时通信通道”,否则浏览器无法知道 “代码何时被修改了”。

在 Vite 中:

  1. 开发服务器(Vite Dev Server) :启动项目时(vite dev),Vite 会在本地启动一个 HTTP 服务器(默认端口 5173),负责提供页面资源(HTML、JS、CSS 等),同时监听文件变化。
  2. 浏览器:通过 HTTP 协议访问开发服务器,加载并渲染页面。
  3. 通信桥梁:仅靠 HTTP 协议无法实现 “服务器主动通知浏览器”(HTTP 是 “请求 - 响应” 模式,服务器不能主动发消息),因此需要 WebSocket 建立 “双向通信通道”。

三、WebSocket:浏览器与服务器的 “实时对讲机”

WebSocket 是一种全双工通信协议,允许客户端(浏览器)和服务器在建立连接后,双向实时发送消息(无需客户端反复请求)。这是热更新的 “通信核心”。

在 Vite 中,WebSocket 的作用是:

  • 服务器监听文件变化,当文件被修改时,通过 WebSocket 向浏览器 “发送更新通知”;
  • 浏览器收到通知后,通过 WebSocket 向服务器 “请求更新的模块内容”;
  • 双方通过 WebSocket 交换 “更新信息”(如哪个模块变了、新模块的地址等)。

四、Vite 热更新的完整流程(一步一步拆解)

假设我们在开发一个 Vue 项目,修改了 src/components/Hello.vue 并保存,Vite 的热更新流程如下:

步骤 1:Vite 开发服务器监听文件变化

  • Vite 启动时,会通过 chokidar 库(文件监听工具)对项目目录(如 src/)进行监听,实时检测文件的创建、修改、删除等操作。
  • 当我们修改并保存 Hello.vue 时,文件系统会触发 “修改事件”,Vite 服务器立刻感知到:src/components/Hello.vue 发生了变化。

步骤 2:Vite 服务器编译 “变更模块”(而非全量编译)

  • Vite 基于 “原生 ESM(ES 模块)” 工作:开发时不会打包所有文件,而是让浏览器直接通过 <script type="module"> 加载模块。

  • 当 Hello.vue 被修改后,Vite 只会重新编译这个单文件组件(.vue 文件):

    • 解析模板(template)生成渲染函数;
    • 处理脚本(script)和样式(style);
    • 生成该组件的 “更新后模块内容”,并标记其唯一标识(如 id=123)。
  • 同时,Vite 会分析 “依赖关系”:判断哪些模块依赖了 Hello.vue(比如父组件、页面等),确定需要更新的 “模块范围”。

步骤 3:服务器通过 WebSocket 向浏览器发送 “更新通知”

  • Vite 服务器内置了 WebSocket 服务(默认路径为 ws://localhost:5173/ws),浏览器加载页面时,会自动通过 JavaScript 连接这个 WebSocket。

  • 服务器将 “变更信息” 通过 WebSocket 发送给浏览器,信息格式类似:

    {
      "type": "update", // 类型:更新
      "updates": [
        {
          "type": "js-update", // 更新类型:JS 模块
          "path": "/src/components/Hello.vue", // 变更文件路径
          "acceptedPath": "/src/components/Hello.vue",
          "timestamp": 1699999999999 // 时间戳(避免缓存)
        }
      ]
    }
    

    这个消息告诉浏览器:Hello.vue 模块更新了,需要处理。

步骤 4:浏览器接收通知,请求 “更新的模块内容”

  • 浏览器的 Vite 客户端(Vite 注入的 HMR 运行时脚本)接收到 WebSocket 消息后,解析出需要更新的模块路径(Hello.vue)。

  • 客户端通过 HTTP 请求(而非 WebSocket)向服务器获取 “更新后的模块内容”,请求地址类似:

    http://localhost:5173/src/components/Hello.vue?t=1699999999999
    

    t 参数是时间戳,用于避免浏览器缓存旧内容)。

步骤 5:浏览器 “替换旧模块” 并 “局部更新视图”

  • 客户端拿到新的 Hello.vue 模块内容后,会执行 “模块替换”:

    • 对于 Vue 组件,Vite 会利用 Vue 的 defineComponent 和热更新 API(import.meta.hot),将旧组件的实例替换为新组件的实例;
    • 保留组件的状态(如 data 中的数据),仅更新模板、样式或逻辑;
    • 对于样式文件(如 .css),会直接替换 <style> 标签内容,无需重新渲染组件。
  • 替换完成后,Vue 的虚拟 DOM 会对比新旧节点,只更新页面中受影响的部分(如 Hello.vue 对应的 DOM 区域),实现 “局部刷新”。

步骤 6:处理 “无法热更新” 的情况(降级为刷新)

  • 某些场景下(如修改了入口文件 main.js、路由配置、全局状态等),模块依赖关系过于复杂,无法安全地局部更新。
  • 此时 Vite 会通过 WebSocket 发送 “全页刷新” 指令,浏览器收到后执行 location.reload(),确保代码更新生效。

五、关键技术点:Vite 如何实现 “极速 HMR”?

  1. 原生 ESM 按需加载:开发时不打包,浏览器直接加载模块,修改后只需重新编译单个模块,而非整个包(对比 Webpack 的 “打包后更新” 快得多)。
  2. 精确的依赖分析:Vite 会跟踪模块间的依赖关系(通过 import 语句),修改一个模块时,只通知依赖它的模块更新,范围最小化。
  3. 轻量的客户端运行时:Vite 向浏览器注入的 HMR 脚本非常精简,仅负责接收通知、请求新模块、替换旧模块,逻辑高效。
  4. 与框架深度集成:针对 Vue、React 等框架,Vite 提供了专门的 HMR 处理逻辑(如 Vue 的 @vitejs/plugin-vue 插件),确保组件状态正确保留。

总结:Vite 热更新的核心链路

文件修改(保存)
  ↓
Vite 服务器监听文件变化
  ↓
编译变更模块(仅修改的文件)
  ↓
WebSocket 发送更新通知(告诉浏览器“哪个模块变了”)
  ↓
浏览器通过 HTTP 请求新模块内容
  ↓
替换旧模块,框架(如 Vue)局部更新视图
  ↓
页面更新完成(状态保留,无需全量刷新)

场景假设:你修改了 src/App.vue 并保存

1. Vite 脚手架确实内置了 WebSocket 服务

  • 当你运行 vite dev 时,Vite 会同时启动两个服务:

    • HTTP 服务:默认 http://localhost:5173,负责给浏览器提供页面、JS、CSS 等资源(比如你在浏览器输入这个地址就能看到项目)。
    • WebSocket 服务:默认 ws://localhost:5173/ws,专门用来和浏览器 “实时聊天”(双向通信)。
  • 浏览器打开项目页面时,会自动通过一段 Vite 注入的 JS 代码,连接这个 WebSocket(相当于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架了一根 “实时电话线”)。

2. 当文件变化时,Vite 先 “发现变化”,再通过 WebSocket 喊一声 “有东西改了!”

  • 你修改 App.vue 并按 Ctrl+S 保存:

    • Vite 会通过文件监听工具(类似 “监控摄像头”)立刻发现 App.vue 变了。
    • 它会快速处理这个文件(比如编译 Vue 模板、处理样式),生成 “更新后的内容”,并记下来 “是 App.vue 这个文件变了”。
  • 然后,Vite 通过 WebSocket 给浏览器发一条消息(就像打电话通知):

    {
      "type": "update",
      "updates": [{"path": "/src/App.vue", "timestamp": 123456}]
    }
    

    翻译成人话:“喂,浏览器!src/App.vue 这个文件刚刚改了,赶紧处理一下!”

3. 浏览器收到通知后,用 HTTP 请求 “主动要新内容”

  • 浏览器接收到 WebSocket 的消息后,知道了 “App.vue 变了”,但此时它还没有新内容。

  • 于是浏览器会通过 HTTP 协议,向 Vite 的 HTTP 服务发一个请求,要新的 App.vue 内容:

    GET http://localhost:5173/src/App.vue?t=123456
    

    t=123456 是时间戳,确保拿到的是最新的,不是缓存的旧内容)。

  • Vite 的 HTTP 服务收到请求后,把刚才处理好的 “更新后的 App.vue 内容” 返回给浏览器。

4. 浏览器拿到新内容,局部更新页面

  • 浏览器收到新的 App.vue 代码后,会:

    • 丢掉旧的 App.vue 模块(但保留组件状态,比如输入框里的文字)。
    • 用新代码替换,并重新渲染 App.vue 对应的页面部分(不会刷新整个页面)。
  • 最终你看到的效果:页面上只有 App.vue 相关的部分变了,其他内容和状态都没变。

一句话总结核心流程

你改了文件 → Vite 发现 → 用 WebSocket 通知浏览器“哪个文件变了” → 浏览器用 HTTP 要这个文件的新内容 → 浏览器局部更新页面

WebSocket 只负责 “传递变化的消息”(谁变了),真正的新内容还是通过 HTTP 请求获取 —— 分工明确,效率更高。这也是 Vite 热更新快的原因之一:只传必要的消息,拿必要的新内容,不做多余的事。

为啥websocket不一步到位传变化内容给浏览器

这个问题很关键!核心原因是: “直接传变化内容” 看似省一步,实际会引发更复杂的问题,反而降低效率。Vite 选择 “WebSocket 传通知 + HTTP 取内容” 的分工,是权衡了前端开发的复杂性后的最优解。

1. 首先,“变化的内容” 可能非常大,不适合用 WebSocket 直接传

  • 前端开发中,一个文件的修改可能涉及大量内容(比如一个复杂的 Vue 组件、包含数百行 CSS 的样式文件)。

  • WebSocket 虽然支持二进制传输,但设计初衷是 “轻量实时通信”(比如消息通知、状态同步),并不擅长高效传输大体积的代码内容。

  • 如果直接通过 WebSocket 传完整的更新内容,会:

    • 增加 WebSocket 连接的负担,可能导致消息堵塞(比如同时修改多个大文件时);
    • 浪费带宽(HTTP 对静态资源传输有更成熟的优化,如压缩、缓存控制)。

2. 其次,“变化的内容” 可能需要 “按需处理”,浏览器需要主动决策

  • 一个文件的修改可能影响多个模块(比如 A 依赖 B,B 依赖 C,改了 C 后 A、B 都可能需要更新)。
  • 浏览器需要先知道 “哪些模块变了”,再根据自己当前的模块依赖关系,决定 “要不要请求这个模块的新内容”(比如某些模块可能已经被卸载,不需要更新)。
  • 如果服务器直接把所有相关内容都推过来,浏览器可能收到很多无用信息(比如已经不需要的模块内容),反而增加处理成本。

3. 更重要的是:HTTP 对 “代码模块” 的传输有天然优势

  • 缓存控制:浏览器请求新模块时,通过 ?t=时间戳 可以轻松避免缓存(确保拿到最新内容),而 WebSocket 消息没有内置的缓存机制,需要手动处理。
  • 断点续传与重试:HTTP 对大文件传输有成熟的断点续传和失败重试机制,WebSocket 若传输中断,通常需要重新建立连接并重传全部内容。
  • 与浏览器模块系统兼容:现代浏览器原生支持通过 <script type="module"> 加载 ES 模块(Vite 开发时的核心机制),而模块加载天然依赖 HTTP 请求。直接用 WebSocket 传代码,还需要手动模拟模块加载逻辑,反而更复杂。

4. 举个生活例子:像外卖点餐

  • WebSocket 就像 “短信通知”:店家(服务器)告诉你 “你点的餐好了”(哪个文件变了),短信内容很短,效率高。

  • HTTP 请求就像 “去取餐”:你收到通知后,自己去店里(服务器)拿餐(新内容),按需行动。

  • 如果店家直接 “把餐扔到你家”(WebSocket 传内容),可能会出现:

    • 你不在家(浏览器没准备好处理),餐浪费了;
    • 点了 3 个菜,店家一次性全扔过来(大文件),可能洒了(传输失败)。

总结

Vite 之所以让 WebSocket 只传 “通知”、让 HTTP 负责 “传内容”,是因为:

  • 两者分工明确:WebSocket 擅长轻量实时通信,HTTP 擅长高效传输资源;
  • 适应前端开发的复杂性:模块依赖多变,按需请求比盲目推送更高效;
  • 利用浏览器原生能力:HTTP 与 ES 模块加载机制无缝兼容,减少额外逻辑。

这种设计看似多了一次 HTTP 请求,实则通过 “各司其职” 让整个热更新流程更稳定、更高效 —— 这也是 Vite 热更新速度远超传统工具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