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刚刚,马斯克二代星舰最后一飞成功了!彩蛋:黄仁勋亲自上门送超算

星舰 V2 的谢幕演出,来得比预想中更加顺利。

就在刚刚,星舰第 11 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15 号助推器再次征战,8 颗星链模拟器完美部署,隔热瓦被故意移除接受极限测试,飞船在印度洋上空完成最后的爆炸溅落。

这是星舰 V2 版本的最后一飞,也是 SpaceX 迈向星舰 V3 时代的转折点。马斯克此前多次表示,星舰是一个持续迭代的系统,而 V3 则是未来实现登陆火星任务的关键版本。

插个题外话,英伟达 CEO黄仁勋也来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州 Starbase 基地,把即将发货的 DGX Spark 个人超算交到马斯克手上,而早在 2016 年,马斯克就是首批从黄仁勋手中接过 DGX-1 的团队成员之一。

星舰 V2 的终点,V3 的起跑线

本次任务使用的是超重型助推器 15 号 (B15-2) 和星舰飞船 38 号 (S38)。

值得注意的是,15 号助推器是一枚经过飞行验证的飞行器,配备了 24 台来自先前任务的、经过飞行验证的猛禽发动机。此前在第八次任务中成功飞行,并完成了「筷子夹火箭」的任务。

此次测试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一种新型着陆点火发动机配置,并将应用于下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此次发射的全部过程。

位于星舰下方的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点燃了全部发动机,开始向太空爬升。

发射约 2 分半后,星舰成功完成热级间分离。上方的星舰飞船点燃自身的 6 台发动机并完成分离。据 SpaceX 介绍,这些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相当于 64 架波音 747 客机的总和。

而「超级重型」助推器开始执行返回推进,朝预定溅落点飞行,准备进行着陆点火实验。

具体来说,当星舰 (上级飞船) 和助推器分离后,助推器需要返回地球并尝试着陆。第一步是进行姿态翻转,让发动机朝向正确方向,以便点火减速。

翻转后,助推器点燃发动机进行反向推力。这相当于制动,让助推器逐渐脱离上升轨迹,转向预定的下降轨迹。

在此次助推器着陆点火阶段,首先点燃 13 台发动机,随后切换为 5 台发动机进行转向。此前这一阶段使用 3 台发动机,而下一代 V3 版「超级重型」计划使用 5 台发动机,以增强在发动机意外关闭时的冗余能力。

此次着陆在美国墨西哥湾近海区域进行,不会返回发射场捕捉,实验成功,现场工作人员爆发出热烈掌声。

一次发射顶 20 次,马斯克押注星链 V3

星舰上级在太空中同样需要执行多个任务,包括部署 8 颗星链模拟器。这些模拟器大小与下一代星链卫星相仿,本质上也是为未来正式发射 V3 卫星进行的实战演练。

每个模拟器重约 2000 公斤,总载荷质量约 16000 公斤。这些模拟器将与星舰处于相同的亚轨道轨迹,并将随飞船一同再入大气层销毁。

整个部署过程非常顺利,每次部署耗时约 1 分钟。

飞船侧面的大型舱板——被称为「有效载荷门」的舱口打开后,开始释放模拟卫星。与其他火箭通常通过鼻锥释放卫星不同,星舰采用侧边舱门设计,必须打开这道侧门才能将卫星释放到太空。

如果看过之前的测试,会记得以前卫星释放时有些卡顿,但由于星舰团队对滑轨系统进行了改进,所以这次释放过程相当流畅。

按照规划,SpaceX 希望星舰能够尽快接手卫星发射任务,取代目前用于此任务的猎鹰 9 号,成为主力运载工具。

未来星舰将部署更先进的 Starlink V3 卫星,运载效率更高,每公斤货物入轨成本更低,每次发射能为整个网络增加 60 Tbps 的容量,以及是目前猎鹰 9 号单次发射容量的 20 倍。

除了卫星部署,本次飞行还成功完成另一项重要测试——在太空环境下重新点燃一台猛禽发动机。整个过程旨在模拟星舰如何执行「离轨点火」操作,也就是在完成太空任务后,通过机动将飞船引导返回地面的过程。

故意移除的隔热瓦,是对极限的最好尊重

星舰表面覆盖着数千块隔热瓦,它们彼此紧挨着排列,中间留有微小缝隙。

之所以要留缝隙,是因为下方的金属结构在受热时会膨胀和收缩,这样可以避免瓦片之间挤压碰撞造成破裂。但问题是,这些缝隙有时会让高温等离子体渗入,导致瓦片边缘和下方的金属区域被过度加热。

上次第十次飞行,星舰表面出现了局部烧蚀与表皮翘起。经查明是因为推进剂排放过程中有少量固体推进剂堆积,被静电放电或等离子体点燃,烧损了部分躯体和部分襟翼。

这一次,SpaceX 依然故意从飞行器的脆弱区域移除部分隔热瓦,使底层结构暴露在再入热流中。甚至,部分被移除隔热瓦的区域没有备用烧蚀层,也让测试风险显著增加。

基于第十次飞行中热量从瓦片间隙渗入的教训,此次飞行更广泛地应用了一种名为「Crunch Wrap」的材料,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耐高温毡材料,包裹在瓦片之间的缝隙处。

这样当瓦片排布在一起时,缝隙之间就有了一层保护,能够有效阻挡高温等离子体的渗透。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打造一艘完全、快速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以前在多艘星舰上测试过这项技术,但今天可能是首次将其覆盖到整艘飞行器上,这也是本次任务的重要看点。

在未来星舰每天多次飞行的场景中,将需要成千上万块隔热瓦。

SpaceX 解说表示,目前美国佛罗里达发射场的全自动制作工坊每天能生产约 1000 块瓦片。

但其设计产能是每月为 10 艘星舰提供足够的瓦片,相当于每天生产 7000 块,或者平均每 13 秒就能下线一块瓦片,目标是朝着为火星任务甚至更远目标全面配备星舰隔热瓦的方向发展。

星舰的迭代哲学,就是用失败换进步

为了给未来的返回发射场着陆 (RTLS) 收集数据,飞船的再入剖面比以往的飞行要复杂得多。

在其轨迹的最后阶段,飞船将执行一次「动态倾斜机动」。

也就是说,在仍处于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状态时,飞行器会故意进行一定幅度的侧倾偏航,模拟从海上再入后,为精准对准陆地发射场而必须执行的横向机动过程。

进入亚音速阶段后,飞船还会在「腹部着陆」姿态开始前,再次进行一次幅度更大的转向,以测试接近塔架着陆所需的最终修正能力。据解说表示,这一整套飞行路径,基本就是未来星舰完成降落时将采用的程序。

不过,由于本次任务不涉及回收,星舰最终还是按计划在印度洋溅落,并在触水后发生爆炸。

简言之,此次飞行是 V2 版本星舰的最后一次任务,但本质上都是在为 V3 乃至更远的版本铺路。

比如收集下一代「超级重型」助推器的数据、对星舰隔热瓦进行极限测试, 以及验证未来返回发射场时上级飞行器所需的机动动作。

此外, 本次发射是 Starbase 基地现有发射台在当前配置下的最后一次使用。之后该发射台将进行大规模改造, 以支持未来更大规模的 V3 和 V4 星舰发射任务。

这种「边飞边改」(即通过实际飞行来测试和验证技术, 而不是在地面进行漫长的模拟)的策略风险很高, 但效率也更高。迭代速度, 在传统航天领域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或许就是马斯克式创新的核心——用更快的失败和迭代, 换取更快的进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阿里首款 AI 眼镜抢先体验:这个设计让我戴一天也不用「充电」,夸克 AI 真上头了

7 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阿里发布了首款自研 AI 眼镜——夸克 AI 眼镜的技术进展,在这几天的 NAB 中国赛现场,APPSO 终于首次体验到了。

AI 眼镜今年依旧火爆,Meta 不久前推出了首款带屏幕的 Meta Ray-Ban Display ,苹果的 AI 眼镜也在筹备中。不过目前为止这个品类更多还是极客们的玩具。

夸克 AI 眼镜看起来就是一副普通眼镜,平平无奇,那它在汇聚了阿里 AI 和应用生态,到底能带来什么新的体验?APPSO 带你看看。

第一印象:它首先是一副好戴的眼镜

前段时间在我们体验 Meta Ray-Ban Display 的视频里,引起用户互动最高的一个细节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数主播扶了多少次眼镜。

这是因为 Meta 眼镜设计是根据欧美人的鼻梁设计的,加上比不带屏幕的 Ray-Ban Meta 还重了不少,所以出镜主播在视频里得频繁扶眼镜。

但夸克 AI 眼镜的佩戴体验让我有点惊喜,我平时并不戴眼镜,所以对鼻梁上多点东西还是比较敏感的,这次我戴着他逛了一段时间,第一感觉是非常轻,没太多负担。

可以看到,夸克 AI 眼镜的镜腿和镜框,其实已经和普通眼镜差不多,几乎在我们体验过的多款 AI 眼镜中最轻薄的。

我专门问了下产品经理,他们为了把镜腿和镜框做到极致纤薄,内部元器件和镜片采用了特殊工艺,让整个眼镜看起来就跟普通镜框一样通透 。

更巧妙的是,它的鼻托和镜腿末端的弧度都经过了特殊设计,能把重量均匀地摊开,戴久了也不会在鼻梁上压出印子 。

我甚至戴着它直接上场打了会儿球。你猜怎么着?跑、跳、投篮,这眼镜就跟长在我脸上一样,稳如老狗,这简直就是为第一人称 Vlog 而生的天选神器。

夸克 AI 眼镜随手拍出的视频画质已经相当能打,更「骚」的操作是,它还能通过云端部署的 AI 超分、插帧算法,直接把视频「一键开挂」到专业水准 。

即使是在光线昏暗的地方,它也能拍得清楚。据悉夸克 AI 眼镜团队专门研发了 Super Raw 暗光处理算法,有效抑制了噪点,显著提升了图像信噪比 。

这在智能眼镜上还是头一次见。

阿里巴巴智能终端负责人宋刚曾在采访中介绍,这种技术在手机行业属于常规操作,但受限于算力等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一家眼镜厂商做到 。

AI 体验怎么样

当然,拍照录像对 AI 眼镜来说只能算是「基操」。

但真正让我直呼「好家伙」的,是夸克把自家大量 AI 能力塞进了这副眼镜里 。

我对着场边一件球衣随口问道:「夸克同学,这是谁的球衣?」

在它拍照识别后,镜片内答案很快浮现,不仅认出了球衣主人,连相关背景给你补得明明白白 。

这背后,是夸克多模态大模型结合百亿级图片检索能力在发挥作用 ,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交互也更自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屏幕内画面通过拍摄展示出来的清晰度有限,实际佩戴的显示效果会更清晰。

逛街看到心动的东西,也不一定得掏出手机查同款。

「夸克同学,这双鞋多少钱?」

型号、价格,一气呵成地出现在眼前 。

值得一提的是,我身处的 NBA HOUSE 现场是非常嘈杂的。但我也不用刻意提高音量,只是正常音量说出唤醒词,眼镜就能立刻响应。

更重要的是,它听得懂「人话」。我可以在一次提问包含多个指令,眼镜内置的大模型中控系统,就会自己琢磨我的需求,实现多意图、多轮对话 。

它没有机械地执行,而是像一个真正的助理那样理解了我的需求,再帮我完成任务。

简单有效的换电设计

续航,一直是约束智能眼镜全天候的佩戴最大的因素之一。夸克 AI 眼镜给出的解法堪称简单粗暴又极为有效:换电 。

镜腿本身就是一块电池,通过热插拔技术,用户可以像换笔芯一样,通过「一拔一插」的简单动作快速更换主电池 。即使在眼镜运行状态下也能直接更换电池,不会导致设备关机或数据丢失 。

夸克还准备了一个只有耳机盒大小的便携充电仓,可以随身携带备用镜腿 。

这还没完,他们也尝试从根源上就着手解决功耗问题,这款采用了双芯设计,这意味着眼镜在待机时会跑在低功耗的辅芯片上,只有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才会启动主芯片,从而大幅提升了能效 。

这一通操作下来,基本能实现全天候续航,再也不用把眼镜摘下来充电。

在现场体验了半天,我发现自己确实有几次没有下意识地去掏手机。我感觉夸克 AI 眼镜给自己的定位也很明晰:它首先是一副好看、好戴的眼镜,然后才是一个有用的智能终端

说实话,作为一家互联网巨头,夸克 AI 眼镜在硬件上花的心思有点超出我的预期。

因此我更期待的是,当它将阿里应用应用整合进来后,会不会给 AI 眼镜这个品类带来新的玩法。目前的大多 AI 眼镜买回来除了拍照、听音乐,很快就沦为吃灰的电子玩具 。

正如宋刚所说:「现在市面上的 AI 眼镜,用户买回去除了拍照、听音乐,真正的应用场景太少了。这不是硬件或者 AI 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真正有价值的服务生态。」

夸克 AI 眼镜不一样的是,它天生就「含着金汤匙」你不能把它当作孤立的硬件看待。它是有机会整合用户的高频刚需场景,而非为了眼镜而眼镜的功能。

骑车时,高德地图的导航箭头直接投射在眼前。

逛街看到心动的商品,淘宝比价功能让你瞬间化身「行走的识货 APP」。

买单时,支付宝的「看一下支付」让你体验一把科幻电影里的无感支付 。

出差途中,飞猪和阿里商旅的行程提醒会适时出现 。

宋刚认为,AI 眼镜将成为人类另一双「眼睛和耳朵」 ,是继 PC 和手机之后,是手机之后下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移动入口

想想看,现在能随时让 AI 见你所见、听你所听,随时跟你对话的设备,还真就是眼镜。这也是 Meta 苹果这些巨头纷纷布局的重要原因。

不说太远,AI 眼镜要是真能减少我掏手机的次数,将那些快速查看和即时交互的操作,都通过更自然、更直觉的方式在眼镜上完成,就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产品。

如果未来我们真的会拥有一个随身的超级 AI 助理,可能就从这里开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去看 NBA 中国赛,结果被阿里云 AI 变成了球队「第六人」

朋友们,以后谁再跟我炫耀他去看 NBA 比赛,只是晒门票和山顶照,我都会笑而不语。

NBA 中国赛时隔六年回归,作为一个老球迷,原本我只想一睹球星的风采,买几件球衣和纪念品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直接把我多年的观赛经验给「Duang」一下,干刷新了。

在比赛官方暂停,全场灯光一暗,大屏幕亮起。我跟周围人一样,下意识整理了下发型,以为是老套的 Kiss Cam 环节要来了。

结果,神奇的事发生了。

镜头先是扫过观众席,定格在一个穿着篮网队球衣的粉丝身上,马上AI 就把他变成了真人手办,出现在球场大屏幕上。

一样的发型,一样的球衣,连激动得有点傻的表情都神同步。全场先是愣了半秒,然后爆笑,接着就是此起彼伏的「Wow!」原来是阿里云和 NBA 在搞事情。

除了比赛现场 AI 的酷炫展示,球场外给球迷粉丝准备的 NBA House 展区更是人头攒动。

APPSO 在现场体验了一圈,我发现在这届 NBA 中国赛,AI 才是隐藏的 MVP。

说实话,虽然有着 AI 媒体编辑和 NBA 球迷的双重身份,但一开始我对「AI+体育」这概念是不太感冒的。

为啥?这些年见过太多为了 AI 而 AI 的东西——看着挺唬人,用起来嘛…emmm,你懂的。

不过在比赛开始没多久我就被惊到了。

球员一次突破抛投,全场沸腾!就在大家意犹未尽时,大屏幕突然回放了刚才的瞬间。但这不是普通的回放。

画面仿佛被凝固了,镜头 360 度环绕着空中的球员,他滞空的每一块肌肉线条、球衣的褶皱都清晰可见。

时间在这一刻被切片、被拉伸、被重构,那种视觉冲击力,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

这就是传说中阿里云的「360 度实时回放技术」!

感觉就像《黑客帝国》里尼奥躲子弹的经典镜头。搬到了 NBA 现场:时间仿佛凝固, 镜头 360 度旋转, 你能从任意角度观察同一个瞬间。

当然,不同于电影里精心设计的特效,我在 NBA 赛场上看到的则是实时生成的比赛画面。

通过环绕赛场布置的多机位阵列,结合通义大模型驱动的空间智能算法,可以捕捉并进行云端三维重建。由此呈现出赛场球员们「时空凝结的环绕视角」和「时间切片的轨迹捕捉」的两种视觉效果。

从捕捉到大屏播出,整个流程只需 15 秒。换言之,你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刚才发生了什么,回放就已经制作完成并播出了。

这是 NBA 中国赛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也是现场观众首次可通过大屏直观看到 AI 驱动的沉浸式赛事回放。有些平时在直播里被遮挡的细节,比如球员起跳前的蹬地动作,空中的身体对抗,这些都能通过 AI 重建清晰呈现。这对于篮球技术分析爱好者来说,妥妥的黑科技。

而最令我狂喜的,是我不仅能看比赛,甚至还有机会成为全场最靓的仔。

球场大屏还会通过现场摄像头捕捉身穿球衣的球迷形象,随后由阿里云 AI 生成专属「球迷潮玩」——穿着主队球衣,配合动作,以「球星收藏手办」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并与真人同框对比。这是 NBA 赛场上呈现的的首个 AI-CAM Show,是将赛事观看与球迷互动的一次深度重塑。

基于阿里云强大的人工智能平台 PAI 与通义大模型算法,NBA 团队真正做到了让球迷成为主角表达心中热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此生难忘的梦幻瞬间。

让我康康哪个幸运儿登上大屏幕了。

现场的氛围组直接拉满,每次大屏上出现球迷 Q 版形象,周围都会响起欢呼声。

以往的 NBA 那些游戏环节,大多数人都是看客。但这个 AI 手办不一样,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观众,而是赛场上的「第六人」,每个普通球迷都有了成为焦点的可能。

这波操作,属实是把人性拿捏住了。

赛场外,NBA House 的互动区同样也布置了「AIGC 手办一体机」。我直接站到镜头前拍一张照片,十几秒钟后,屏幕上就会生成一个穿着主队球衣、脸和我高度相似的 Q 版手办形象。

操作简单到感人,就像拍大头贴。

这感觉,比我抢到限量版球鞋还满足,因为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NBA 周边。

我在现场体验了好几次,发现基本不需要担心抽卡和翻车,通义大模型的精准控制、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画师,不仅能够保持 AI 手办风格生成的一致性,基本能做到精准还原,整个视觉效果,直接帅到没朋友。

在我回酒店的路上,我发现朋友圈和小红书开始被各种「脑洞大开」的 AI 手办刷屏了。各种「NBA 手办生成」、「我变成 Q 版球星啦」的帖子铺天盖地,网友们也是玩得不亦乐乎。

AI 手办就像一种新的社交货币,让每个球迷都能在自己的主场 C 位出道。

当然,好比赛得配好解说,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成为解说?

这不是开玩笑,还真能实现。同样在场外的互动区, 我就体验了一个名为「CosyVoice 2.0 X NBA 球迷 AI 解说体验」的项目:录制 10-15 秒的任意语音, 然后系统就能用我的声音给 NBA 经典瞬间配解说。

此外,系统还支持多语言切换,想用中文解说、英文解说、甚至地道的广东话解说都行,AI 全都能高保真模仿出来。好家伙,体验完 AI 解说的我,终于理解了张卫平的快乐。

现场突然人群骚动,原来是「马政委」马布里来打卡了。他也生成了的专属 AI 手办,老马笑得合不拢嘴,还当场打印出了一张实体闪卡,估计是他第一次亲手给自己做「球星卡」 。

那表情,就像个拿到新玩具的大男孩。

你的「高光时刻」,才是 AI 给体育最好的礼物

从澳门回来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次 NBA 中国赛给我感觉这么不一样?

表面上看,是阿里云给赛事加了一堆炫酷的 AI 特效。但实际上,它是在重新定义「观赛」这件事本身。

以前,看球是单向的。我们坐在看台上或屏幕前,球员在场上挥洒汗水,我们在场下呐喊打 call。中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你是你,比赛是比赛。

但现在,AI 把这道墙打破了。

比方说 AI 手办让你不再只是观众,也成了「赛场的一部分」。你的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你的手办被打印成实体卡,你的创作在社交网络上传播。

这种参与感,是前所未有的。

而「360 度实时回放」带来的沉浸感,也是传统转播无法比拟的。通过 AI 解说,你甚至可以成为比赛的「叙述者」。

这才是这次 NBA 中国赛最有意思的地方:AI 不只是提升科技感的气氛组,而是在改变「人与体育」的关系,让它变得更可触摸、可互动、可分享。

你不需要懂什么是「通义大模型」,不需要知道什么是「三维重建」,你只需要拿起手机拍张照,或者抬头看看大屏幕,就能享受到 AI 带来的体育乐趣。

NBA 有句经典的广告语:Where amazing happens(奇迹诞生之地)。在 AI 时代,能够给体育赛事创造奇迹的,可能不再只是那些球队和球星,它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可参与的「数字游乐场」。

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自己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印记。

回想起大屏幕上那个酷炫的「我」,我突然开始想象: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是不是可以戴上 AR 眼镜,和 AI 生成的艾弗森一对一斗牛? 我甚至不只能把这个过程制作成 AI 手办图片,还能 3D 出来珍藏。

是不是可以让 AI 分析我的投篮姿势,然后生成一套专属的训练方案?是不是可以在虚拟的球馆里,和全世界的球迷一起「云观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视角?

这些听起来像科幻的场景,在看过这次 NBA 中国赛之后,我觉得并不遥远了。

好了,不说了,我得去朋友圈更新我的 AI 手办九宫格了。

作者:李超凡、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截胡马斯克抢到 AI 人才,想给 HomePod 加个「智慧眼」

没想到在 AI 上慢半拍的苹果,最近也加入到了如火如荼的「AI 抢人大战」中,还抢到了马斯克的头上。

CNBC 报道,苹果正在收购视觉 AI 初创公司 Prompt AI 的工程师和技术,目前已经推进到后期谈判,而这家公司此前也曾与埃隆 · 马斯克旗下的 xAI 和 Neuralink 接触。

▲ 苹果 CEO 蒂姆 · 库克

Prompt AI,什么来头?

一段内部录音显示,Prompt AI 的领导层在一场全体会议上通报了这次收购交易,并表示那些没有加入苹果的员工将会被降薪,鼓励他们去申请苹果的空缺职位。

这些小型 AI 初创公司一直是科技巨头这几年青睐的收购对象,既能避免反垄断审查,也能有针对性地快速补充公司本身的 AI 和技术积累。除了苹果,公司员工仅有 11 人的 Prompt AI 此前也接触了像埃隆 · 马斯克旗下 xAI 和 Nerualink 公司这样的潜在买家。

对于当初的投资者,Prompt AI 也表示会在交易完成后提供一部分资金回报,但不会全额返还投资。

那么,这家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头?

Prompt AI 于 2023 年在旧金山成立,当年获得了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创始人包括现任 CEO,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博士 Tete Xiao,以及伯克利 AI 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Trevor Darrell。

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司展示的团队页面来看,除了 CEO 之外,Prompt AI 还有不少成员也是华人。

这家公司的旗舰产品名为「Seemour」,官方称其为「具有家庭空间理解能力的环境人工智能(Ambient AI)」。

具体来说,Seemour 是一个智能安防摄像头 AI 系统,能够智能识别家庭中的特定成员、宠物和其他物体,针对他们的具体行为生成文字提醒,还能用于警告用户潜在的可疑人员和野生动物,也可以用在办公室来识别员工的上下班情况。

Prompt AI 的核心技术就在于这个识别系统,能够在一秒不到处理数千万像素,从中获得多特征的视觉线索,因此能实现相对可靠的人物和动物识别,系统还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不断提升识别准确率。

除此之外,Prompt AI 还有专门用来处理复杂视频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摄像头会记录大量的日常生活视频素材,但用户不需要逐个点开查看,Seemour 能够理解这些视频中的行为和背景,选出其中需要用户注意的可疑片段和人物。

很明显,苹果收购 Prompt AI,就是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战略「招兵买马」。此前彭博社已经爆料了一系列苹果正在酝酿的智能家居新品,其中有一个就是「智能安防摄像头」,能力和 Seemour 高度重合——精确识别每个进入房间的家庭成员。

在被苹果收购之前,Seemour 就一直支持与 Amazon 的 Ring 智能摄像头和门铃配合使用。

和 Seemour 这种相对孤立的家庭安防解决方案不同,苹果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 HomeKit 智能家居生态,因而能实现更丰富的自动化功能:如果摄像头检测到你回家,它会自动点亮你喜欢的灯光、播放你常听的歌单,或者给你推荐喜欢的剧;但如果是家里的小孩开电视,那么 Apple TV 可能就会播放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要是空无一人的时候,家里的灯还亮着,那么它也会贴心地帮你关掉。

▲ 传闻苹果正在打造带屏幕 HomePod 家庭中枢

视频识别的大模型能力,也有望能整合进苹果的「视觉智能」功能之中,增强 Apple 智能理解视频的能力。

Prompt AI 内部表示,Seemour 的整个方案以及公司的技术都运行良好,但他们只负责为摄像头提供 AI 方案,Seemour 不向用户收取授权费,很难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被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吸收,或许是更好结局。

至于他们的 Seemour 应用,目前已经从 App Store 下架,Prompt AI 也已经通知用户相关数据将被删除,确保隐私安全。

苹果瞄准「小而美」AI 公司

比起 AI 巨头们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苹果则更青睐小型化的 AI 初创公司。去年苹果也收购了一家很小型的 AI 初创公司 Dataklaba,同样聚焦在 AI 面部识别和情绪捕捉技术,相关技术很可能也将用于新的屏幕版 HomePod 以及家庭摄像头。

面对目前在 AI 方面持续落后的局面,苹果正在不断从外部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团队,以实现快速的补强,聚焦在小型公司上则是其一贯的做法:规模太大的公司买回来总是需要磨合很久,像是 Beats 和英特尔的基带团队,苹果都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整合新的技术,和解决新员工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

苹果更喜欢根据公司产品功能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购已经成熟的技术,并整合进公司的产品之中。

比如当年的 iPhone X,苹果为了实现 3D 结构光的人脸识别,收购了 PrimeSense 这家 3D 测感技术和解决方案公司,最终成就了 iPhone 沿用至今的 Face ID 。

近期苹果关于苹果收购 AI 公司的传闻,最引人关注的还是 Perplexity 。

根据彭博社,苹果内部正在构建一个名为「答案引擎」的聊天机器人,能够爬取网络数据来回答常识性问题,不仅会有一个独立的 app,还会作为基础技术,为未来的 Siri、Spotlight 聚焦搜索以及 Safari 浏览器提供搜索的功能。

这刚好也是 Perplexity 所擅长的,苹果服务高管 Eddy Cue 在 Google 反垄断的证词中已经公开表示了对 Perplexity 「印象深刻」,而彭博社爆料称苹果内部已经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是否合理,并且约见了其领导团队,不过目前两家公司还未展开正式谈判。

▲ 用 Perplexity 搜索 Prompt AI

Perplexity 估值 140 亿美元,只有约 250 名员工,比起 OpenAI 和 Anthropic 这样估值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头,收购难度会更低,也不用担心严格的反垄断调查。

不过,即使在 AI 初创公司中属于中型体积的 Perplexity,如果最终真的被苹果收购,也将会超越 Beats 成为苹果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妥妥也属于一次大型的收购,苹果内部当然会谨慎评估各种风险和可能性。

在上个季度的财报会议上,CEO 蒂姆 · 库克表示公司接下来会加大 AI 支出,并且会收购更多的大型 AI 企业,AI 布局将会进一步积极扩张。

Perplexity 的收购八字还没一撇,但我们接下来肯定会看到越来越多像 Prompt AI 这样的小型公司不断被苹果收入囊中,他们的技术将成为苹果正在重点发展的 AI 以及智能家居下一块拼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riginOS 6,系统即世界|硬哲学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图灵奖获得者亚伦·凯 (Alan Kay) 曾如是说。

这句话在当时是对软件思维的一种挑战——它要求开发者跨越边界,理解硬件的底层逻辑。凯本人在图形界面、面向对象编程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计算设备形态。但他留下的这句名言,并不是在谈技术本身,而是在提醒人们:软件的创造,离不开对承载它的硬件的深刻理解与掌控。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亚伦·凯  图|Aleksandra Szpunar / Netguru

半个世纪之后,凯的观点几乎已成为常识。但如果我们做个思想实验,把这句话反转一下呢?「真正认真对待硬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软件」。

软件与硬件,从来都是相互映照的两面。让人喜欢一款硬件的,往往不是它的参数或材质,而是那层赋予它连贯体验与生命感的软件。

然而,在智能设备硬件性能不断跃升的今天,真正投入心力打磨软件体验的厂商却并不多见。缺少结构紧密、体验优雅的软件,再出色的硬件也难以充分展现潜能。最终,它可能只是性能出众的零件集合,而不是一个有灵魂的整体。

四十多年后,有一家公司依然在践行亚伦·凯的理念——vivo。它持续思考着软硬件结合的边界与方式,而 OriginOS 6,正是这一思考的最新成果。

在 OriginOS 6 上,vivo 尝试以操作系统为媒介,让设备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接近「真实世界」。光线会随环境而变,图标坠入桌面会泛起细微的涟漪,界面元素似乎拥有呼吸的节奏。Android 与 iOS 这两种系统,在这里并非模仿或拼贴,而是获得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交融。

如果说 vivo 智能手机是「地球」,那么 OriginOS 6 便是孕育其上的有机世界。它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当软件被赋予生命感时,硬件是否也能因此变得更有人性?

光影:给系统加上物理法则

Let there be light.

OriginOS 6 最显著的变化,是光进入了系统。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光明」,而是真实可感的光线——环境光、弥散光、边缘光——兼具交互设计意图与视觉审美的综合表现。

系统控件因此更具通透感,按钮按下的瞬间会闪过一道细微的微光。输入锁屏密码时,数字键被瞬时点亮,那种明灭之间的反馈,让操作更有触感。一些重要控件,例如闹钟设置按钮,也在底部融入了弥散光效,以轻柔的方式暗示其在界面中的层级与重要性。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一些系统控件,如「浮动动作按钮」(FAB) 的浮动控件感更强,且呈现弥散光效,向周围界面晕染

更巧妙的是,对「陀螺仪」这一早已习以为常的元器件,OriginOS 6 做出了新的利用:在不同界面中,随着手机轻轻摆动,屏幕会呈现出细微的明暗变化,仿佛光线也随视角而转。

在真实世界里,光的入射角决定了物体的质感。OriginOS 6 将这种物理规律引入屏幕世界,让图标、卡片和控件获得了厚度、层级与光感,成为具有真实存在感的「物体」。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随着手机转动,界面元素周围的光效入射角度发生变化,呈现出光影流转的视觉感受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全新的锁屏主题「趣味光栅」。

设置最多四张照片作为光栅壁纸后,左右摇晃手机,画面会随角度变化而流动——像小时候收藏的光栅卡片,从不同方向能看到不同图案。静态图片、Live Photo、视频等都可转化为互动壁纸。

我用相机的 AI 换天功能,生成同一场景下午后、傍晚、夜间的三个「版本」,设置为光栅壁纸。每当我轻轻转动手机,光影流转,仿佛时间在掌中缓缓移动。那不是炫技,而是一种把传感器数据转化为感知乐趣的尝试:屏幕里的世界,真的动了起来。

有了光之后,是空间。

OriginOS 6 在界面层级之间加入了渐进式模糊,让屏幕有了纵深感。下拉通知中心或右滑进入负一屏时,背景会自然虚化,焦点始终停留在当前操作上。清晰与朦胧之间的差异,让系统能更直观地区分内容与背景、主与次。

vivo 还重新设计了通知栏的堆叠方式,让来自同一应用的消息以层叠形式归拢,重要内容浮现,次要信息收束。新的控制中心将快捷开关与通知内容合并,减少层级切换,使操作路径更自然。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每一界面层级浮现时,都会为下一层级带来模糊效果,谓之「渐进式模糊」

这些变化的底层逻辑,是一种对系统空间语言的重新定义——「空间体系 2.0」。过去的触屏界面多以灰阶与色彩来表达层级,而今天的硬件算力足以让界面拥有真实的光影、深度与材质。

当用户与系统交互时,屏幕中的元素不再是静态贴图,而是有厚度、有呼吸的对象。纵深、模糊与光影共同构成了新的空间规则,也让扁平化设计走向更立体的方向。

到头来,真实世界从不是光滑的二维界面。光线、层次、反射——这些自然法则在屏幕上重生的方式,不应是简单模拟,而是要找到「和而不同」的平衡:手指触碰即有反应,光线与角度自然呼应。

手指按下去,光亮起来;手机倾斜,画面随之流动;不重要的内容可以被堆叠、在需要时展开——这便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一层含义:用户不再操作一个系统,而是在与一个世界互动。

 

交互:让界面可以韵律呼吸

系统有了基础的物理法则,也需要生命的节奏。真正的流畅并不只是「快」,而是「对」。

系统在动效优化上选择了「丝滑轻盈,自然舒适」的方向。每一次操作都符合现实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惯性、有回弹、有停顿。全局弹簧动效是其基础:拨动开关、拖动音量条、下拉刷新,界面都会「过冲」一点再回弹,像拉伸后的弹簧。

拖动桌面图标时的涟漪效果尤其有趣:图标落下后,周围图标微微外扩再回收,像是石子入水。涟漪范围不大,却让桌面有了生气。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图标拖拽的「涟漪」动效

这种「活性」延续自前代 OriginOS 的原子组件体系。现在,它被进一步扩展至全局,从指纹解锁、充电动画到窗口切换,都遵循同样的动态规律。界面不再是固态的平面,而像液体一样流动。

动效的统一性也更强。打开或退出应用时,图标与窗口会顺势放大、缩小、归位,动作起终点清晰对应,像从书架抽出一本书再放回原位。

比如在 OriginOS 6 上重新设计的原子岛收起展开效果,vivo 的设计理念是采用「帧形变」技术对界面元素的形态进行有机转换,从而表达出元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且,物理法则的逻辑同样得到连续,元素之间的拉丝、融合、滴落等形变效果模拟出真实的物理连接。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原子岛展开、收回的动效,在 OriginOS 6 上通过「帧形变」技术重新设计

而我觉得在界面交互上最体现设计团队用意的,莫过于小窗旋转效果。在 OriginOS 6 上,当手机当前处在同屏小窗/画中画模式下,切换横屏竖屏,小窗获得了一个自然移动的动效。

背后,这一新设计利用了视觉连续性原理,通过强调空间连贯性来消除视觉焦点的「断层」,帮助用户保持聚焦,显著提高沉浸感。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当开启小窗并旋转屏幕时,小窗动效会遵循设备旋转的方向

底层的「蓝河流畅引擎」和「超核计算」系统负责协调这一切,使视觉流畅与算力分配达成平衡。但这些技术存在于「无形」——用户不需理解它,只需感受到动作的呼吸感:滑动的阻尼、切换的节奏、回弹的柔韧。

OriginOS 6 在无数细节中让系统变得更有「活性」。这些细节微小,却在累积中构成生命感。流畅的体验能够触发用户潜在的愉悦舒适感——不是因为速度,而是因为节奏。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二层含义:世界从不静止,而是「活着」的。

 

连接:对友好生态打开边界

一个世界如果只有自循环,终将走向封闭。

手机行业这些年的主旋律是「筑高墙」。从系统功能,到配件连接,到充电协议,各家都在修筑自己的生态,让设备之间的壁垒越来越厚,iOS 与 Android 成了两座平行宇宙,设备与设备之间形成孤岛。生态内部的体验顺滑,而跨越边界却步步受限。

这种封闭策略自有商业逻辑,但用户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在增长——想要流畅体验,就必须被锁进单一生态,生活被技术的边界切割得支离破碎。

但生态和生态之间从来不应该是绝缘的。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反而会看到物种之间的交融,催生新的生命。当 iOS 和 Android 不再「强行兼容」,而是真正有机融合,那会是怎样一番图景?

OriginOS 6 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拆掉部分墙,让世界重新连通。

新版本的 vivo 互传 app,让此前所有同行所做的「生态破壁」努力都相形见绌。在 OriginOS 6 上,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编辑 iPhone 或 iPad 上的照片与视频,修改后自动同步回去。文件不再只是「传输」,而是在两个系统之间共享状态。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在相册应用中利用「跨端随心编」技术,直接对 iPhone 本地照片进行编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文件互传,而是让两个系统的数据层发生了交融。但其实所有的技术突破都不如带来的便捷体验更有说服力:你可以直接在一部 Android 手机上打开朋友的 iPhone 相册,为 ta 修图,无需额外应用或中转步骤。

进一步的尝试,是 OriginOS 6 引入的「摇一摇群组分享」功能。

当多个用户同时摇动手机,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共享群组——无需登录账号、无需数据流量。创建成功后,用户可在相册、互传或文件管理界面中选择任意数量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分享,实现无损、极速的大批量传输。

vivo 手机之间可直接拖拽至原子岛发送;而跨系统的分享(如 iOS)则可通过安装「互传」应用实现同样的效果。这种方式的意义不仅在速度或便捷,而在于它将分享重新变成了一种自然的动作:几个人同处一地,轻轻一摇,设备之间就建立起短暂却高效的连接。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双系统打开互传并「摇一摇」,即可快速建群,无损收发文件

跨设备连接的终极形态,是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可以对各种智能家居生态实现统一控制。传统的智能家居体验是碎片化的:米家的设备要打开米家 app,HomeKit 的设备要用苹果「家庭」,其他品牌又各有各的入口。而 vivo 的 AI 助理「蓝心小 V」能识别用户的自然语言意图,跨品牌控制家电设备。无论是小米的台灯,还是飞利浦的灯泡,都能被同一句指令调度。

现实生活从不是单一生态的样板间:你可能经常用 iPhone 来拍视频,但用 Android 手机作为主力机;你的智能家居可能由两三种不同的「全家桶」分别组成;你的电脑平板是苹果,但汽车是小鹏……我们使用着不同品牌的设备,也更期待它们像一个整体协作。

按理来说,每个设备都应该主动为你服务,但在彼此封闭的生态下,要记住哪些设备能协同互联,哪些不能,反而成了用户的责任。

归根结底,生活不该迁就技术,而是技术应该服务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商业权衡往往凌驾于用户体验至上,用户难免因为「生态站队」而受到体验和便利性的惩罚。

OriginOS 6 有着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观」。这也是「系统即世界」第三层含义是:外部设备不应是敌人,而应成为可交互的邻居——世界的价值不在孤岛,而在连通。

这样的未来如果想要显化,觉悟不应该只属于 vivo 一家。

意识:当系统开始理解、自生

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则,也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在 OriginOS 6 上,人工智能将扮演一个更大的「意识」载体,它不只是响应指令,而是理解上下文、串联信息、记住习惯。系统因此从工具变为伙伴。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升级后的全新「小V圈搜 2.0」。在此之前,移动操作系统更多基于截图识别理解内容,而在 OriginOS 6 上,它能识别整屏内容,根据用户圈选的文字或图像做出判断——地址会唤起导航,网购口令能直接跳转,会议信息可一键添加日程。

这个交互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把搜索从一步独立的操作,变成了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延伸。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他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在每一次互动的过程中完成需要的目标,学到新的知识。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小V圈搜 2.0 版,能够根据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推荐下一步操作

这是一种基于语境上下文的高级 AI 代理能力的体现,其实在前一代 OriginOS 5 那个无所不能的原子岛上就有所体现。但 vivo 发现「一键上岛」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用户可能更加习惯通过常规入口(例如电源键、长按底部指示条)唤起 AI 功能。于是在 OriginOS 6 上,vivo 继续采取原子岛和圈搜两种交互方式齐头并进的思路,确保在用户最习惯的地方,AI 总是能够准备好并迎接和理解他们。

这种理解能力,也被照片 AI 处理能力延伸到了 vivo 最引以为傲的影像层面。

对于 AI 消除这一早已不新鲜的能力, vivo 觉得还有潜力没有被挖掘。在 OriginOS 6 上,首次实现了对于 Live Photo 的路人消除能力。系统会理解画面元素的运动,以及背景的一致性;用户只需圈选一次,AI 便能自动追踪并生成纯净、且鲜活依旧的动态照片。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在 Live Photos 中智能消除路人和杂物

它还能学习用户的美颜习惯,观察并记录每次手动调整美颜参数的偏好,逐渐理解「你人为的理想自己」是什么样子。几次学习过后,美颜参数会自动匹配个人习惯,几秒钟就能替代长达 5-15分钟的手动精修,而且还能识别好兄弟好闺蜜,都能获得 ta 们的专属美颜效果,真正做到「千人千面」。

在 vivo 看来,AI 不需要替你决定「怎样好看」,而是应该更尊重和学习「你觉得怎样好看」。

其它 OriginOS 6 上的 AI 功能,比如小 V 记忆知识库、代接电话助手、文件智能重命名等等,都延续同一个逻辑:AI 的优势不在于替代,而是在于学习,学习你的使用模式,然后帮助你减少手动操作的步骤和精力耗费。这些功能单独看都不算革命性,但它们指出的方向不能更清晰:一个优秀的系统 AI 功能,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主动理解语境,并在合适的时候无缝嵌入。它的存在感轻微,却能在恰当的时刻伸出援手,如飞鸿踏雪泥。

这是「系统即世界」的第四层含义:世界的意识不在喧哗中诞生,而在持续的自我改进中显现。

在智能设备的漫长演化中,人们最终总会回到最质朴的问题:技术为何存在?

OriginOS 6 的答案是——让系统更像世界。

它用光影与空间重构了视觉秩序,用动效赋予系统生命节奏,用连接打破边界,用 AI 带来自我理解的可能。和前一代系统相比,它并不追求惊艳式的革新,而是保持了一种稳健的延续性,并在细节里让「系统即世界」的理念更加坚实。

OriginOS 6 的使用体验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流畅」:解锁的起落有如呼吸, 界面之间井然有序的层次感,动效的连贯性,跨设备传输内容的「即拿即走」。这是一种「零思考成本」的秩序感——界面让路于注意力,让注意力让路于意图。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既不否认 iOS 的存在,也不盲从于「一切 iPhone 所做的都是对的」这一歪理。它所做的,是承认 iPhone 是个好手机,它的用户值得争取。vivo 选择与之对话,而不是对立,更不是镜像。

究其根本,一个世界不应该由一家厂商独筑。若想让「系统即世界」成为行业的常态而非个例,软硬件厂商需要共同向着开放的方向下注:减少无意义的差异化和封闭,允许并尊重跨生态的互通。唯有开放、互通与尊重,才能让软硬件共同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这也回应了亚伦·凯的那句话:真正的好系统,不只是运行在硬件上的软件,而是一个自洽、有秩序、有邻里的世界。

OriginOS 6 所指向的,是这样的起点——一个从掌中出发、延展向更大世界的系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什么你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的节点上,另一台值得说道说道的手机也悄然登场了——Xperia 10 VII。

作为索尼大法的最新力作,这台手机的配置没啥惊喜,但却有些惊吓——在它的包装盒里,你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一根 USB-C 数据线。

没错,不只是充电头,现在连线也要自己买了。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这是手机行业去掉充电头的第五年,手机里的配件越来越少,盒子越来越轻,这背后藏着一套逻辑自洽的商业叙事,一出将「环保」与「生意」完美捆绑的剧本。

只是回过头看,为这个剧本买单的,好像一直只有消费者。

环保和成本,一场「双赢」的生意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 2020 年,苹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上首次取消了标配的充电器,以及 USB-C 接口的 EarPods。

当时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为了环保。

苹果的原话是,全球已经有超过 20 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以及数十亿个第三方充电器,继续附赠新的,只会造成巨大的电子浪费和碳排放。

而仅去掉充电器和 EarPods,每年就能减少超过 200 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马路上少了 50 万辆汽车。

50 万辆汽车,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这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密歇根州(以底特律为代表)汽车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 1960 年的底特律,当之无愧的汽车之城

而「环保」的故事,也依然讲得动听:每一台手机,都为地球做出了一点贡献。

类似的描述,反复出现在苹果每年都会发布,且极为重视的《环境进展报告》(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中。

在苹果巨大的销量和保有量面前,这个逻辑无懈可击,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少个充电头似乎是值得的。

但对于厂商来说,不光嘴上全是主义,心里也没少了生意。

减少充电器,直接带来的是每一台 iPhone 的物料成本下降,但这只能算蝇头小利——更为省钱的,其实是 iPhone 包装盒的体积肉眼可见地缩小了。

在 iPhone 12 系列发布会上,苹果的环境、政策与社会事务副总裁 Lisa Jackson 曾透露一个细节:包装盒变小后,每个运输托盘可以多装 70% 的 iPhone,这意味着单次物流的运输效率暴增,运输成本巨幅下降。

(只是,节约的成本有多少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往往就不提了。)

▲ 左:iPhone 11 系列 / 右:iPhone 12 系列

企业节约了配件的物料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还顺手给自己贴上了「绿色环保」的标签,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他厂商看到苹果这么操作,里子面子都赚了,自然是有样学样。

于是,一股「环保」风潮席卷了整个手机行业。

但俗话说得好,钱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举措真正的魅力,是让厂商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点。

环保再生,生出了新市场

我们还是拿苹果举例子。

iPhone 7 砍掉 3.5mm 耳机孔的时候,理由是「为了给内部堆叠腾出更多空间」,到了 iPhone 12 系列,EarPods 更是被直接砍掉,不再随机附送。

而与这条时间线并行生长的,是一台传奇设备——AirPods。

当 3.5mm 耳机孔消失,EarPods 被挤到和充电器抢位置,再到彻底消失,苹果顺理成章地把用户的视线引向了 AirPods。

一个原本属于用户的标配权利,被悄无声息地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消费需求。

这个需求,被并入了可穿戴设备类别中,从 2024 财年数据来看,这一板块全年营收高达 398 亿美元,超过了 Nike,也超过了可口可乐。

而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预测,AirPods 将在 2026 年,也就是它的十周年,达成累计营收 1000 亿美元的大关。

省下一根耳机线,既减少了碳排放,满足了环保,又创造了新需求,赚到了一整个产业,这可比省成本来得快多了。

到了 iPhone 12 取消充电头,故事的剧本更加纯熟,苹果说「你们都有充电头」,但它没说的是,大部分用户手里的,还是那个用了快十年的 5W 「五伏一安」,而 iPhone 12 系列已经支持 20W 的快充。

想体验更快的充电速度?可以,请额外购买我们的官方快充头,或者选择第三方品牌。

最新的 iPhone 17 系列也没有摆脱这种荒谬的矛盾——随着最新的这代 iPhone 一起出现的,是一个支持 AVS 动态功率调节技术的充电器,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充电体验。

但没有任何意外,这款在未来可以更好保护电池健康度的充电器,没有出现在你的 iPhone 17 系列包装盒里,而是以 329 元的价格,在官网配件区静静地等着你。

你看,这样一来,又满足了环保,又直接催生了一大批配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真环保,但体验真不好

实话说,以上的举措,的的确确为环保做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涌现了相当亮眼的创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典范。

但它依旧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厂商做的这些事儿,不仅没太让利给消费者,更是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就拿已经减配掉的充电器来说,如果你手上没有充电头,或是换机跨度较大,手上只有 A 口充电头,抑或是给家里的老人买 iPhone,可能就要遭罪了——

要是没有提前准备充电头,那么你在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甚至没办法给 iPhone 充电。

别惊讶,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从 iPhone 12 系列一直到 iPhone 17 系列都有人踩过这类坑。这并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相当大一部分老手机钉子户,在换机时真实存在的痛点。

耳机也是同理,在你准备好支持 USB-C 接口的耳机或是无线耳机前,你的手机只能外放,没有任何音频上的私人空间可言。

而回看 iPhone 2G,苹果巴不得将所有配件都塞进去,只为了你能拿到 iPhone,就顺顺利利使用。

这种体验上的滑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但今天确实已经被很多用户「自适应」了。

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有些畸形——

我们花钱买到新手机,一部分必需的配件却不在包装盒里,甚至连基础配件都正在逐渐被去掉。

初衷不错的「环保」,对于消费者来说,慢慢变成了体验杀手。

这合理吗?

当环保的大旗,最终成全的是厂商的名利,而用户只得到了更昂贵的换机成本,和更差的用机体验,何尝不是一种慷他人之慨呢?

在缕清手机减配的历程,以及背后的生意后,让我们聊回到开头索尼的做法。

五年的温水煮青蛙,让取消充电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索尼可以肆无忌惮地更进一步,将现在包装盒里的「独苗」也给去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照此下去,恐怕我们以后拿到的新手机,不仅需要自己提前买好充电头、耳机,甚至还要连充电线也准备齐全,才能获得正常体验。

虽然这个担心颇有滑坡谬论的嫌疑,但在商业市场,底线就是在不断地试探中被突破的,这并不是一个好趋势。

作为消费者,我支持环保——我愿意为更可持续的技术、更绿色的生产方式买单。

但我反对以环保之名,行成本转移之实——如果所谓的环保,最终只是让那些本应在手机盒里配齐、到手就能用的东西,变成要付两次、甚至三次钱的商业游戏。

那就不是环保,而是算计。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OpenAI 宣布打造 「ChatGPT 操作系统」,8 亿用户将迎来全新体验

2023 年,OpenAI 只有 200 万周活开发者、1 亿周活用户。

两年后,在 OpenAI 刚刚召开的 Dev Day 上,CEO Sam Altman 在会上透露:如今已有 400 万名开发者在使用 OpenAI 构建产品,超 8 亿人每周用 ChatGPT,API 每分钟处理 60 亿 tokens。

多亏了大家,AI 已经从人们拿来玩的东西,变成了人们每天都在用来创造的工具。

就冲这增长速度,可以说是赢麻了。

而且就在上周,OpenAI 通过一笔 66 亿美元的股权交易,公司估值直接冲到了 5000 亿美元,超过了马斯克的 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

DevDay 划重点:

  • ChatGPT 变超级 App:对话中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AI 主动推荐工具,支持应用内交易变现。
  • AgentKit 工具包上线:可视化拖拽搭建多 Agent 工作流,几分钟完成从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
  • Codex 全面开放:自然语言实时写代码,支持语音控制和 Slack 集成,自动审核 PR 提升团队效率 70%。
  • 模型 API 大升级:最强 GPT-5 Pro 开放 API、语音成本降 70%、Sora 2 支持产品内视频生成和精细控制。

ChatGPT 里直接装 App 了

今天,OpenAI 扔出个重磅炸弹——ChatGPT 现在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了。

X过去你可能得专门下载 App;现在只需一句话,Spotify、Canva 等应用就能在对话中自动唤起,还能提供可直接操作的交互界面。
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某个外部服务,还能在 ChatGPT 里直接登录账户,无缝衔接。

从今天起,除了欧盟地区,所有登录用户都能用,覆盖 Free、Go、Plus 和 Pro 计划。首批试点合作伙伴阵容相当豪华:Booking.com、Canva、Coursera、Figma、Expedia、Spotify、Zillow 等一众大厂。

现场演示环节更是精彩。

OpenAI 员工打开 ChatGPT,直接让 Canva 给一家遛狗服务公司设计宣传海报。几秒钟后,Canva 就给出了好几种设计方案。

然后这哥们又请求基于海报内容生成一份商业展示 PPT——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丝滑得不行。

接着,他又通过 ChatGPT 调用了 Zillow,让它展示匹兹堡地区的待售房屋。Zillow 瞬间生成了一张可交互地图,用户还能进一步提问了解更多细节。

更智能的是,当 ChatGPT 觉得某个应用能帮到你时,它还会主动推荐。

比如你说「帮我做个派对播放列表」,它可能直接唤起 Spotify 来协助——这波操作,属实有点东西。

这一切的背后,是全新发布的 Apps SDK(应用开发套件)。开发者现在可以使用 Apps SDK 预览版开始构建自己的 ChatGPT 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Apps SDK 构建在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之上——这是个开放标准,允许开发者把外部数据源连接到 AI 系统,同时也意味着用这个标准构建的应用能在任何兼容平台上跑。

正如 iOS 提供操作系统,App Store 负责分发变现,最后组成移动互联网生态。现在 ChatGPT 就是操作系统,Apps SDK 是开发工具,8 亿用户是生态基础。说白了,就是 ChatGPT 要变成超级 App 了。

此外,今年晚些时候,OpenAI 还将开启应用提交流程,推出专属应用目录,并公布变现机制——包括支持全新的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能在 ChatGPT 内实现即时结账与交易。

AgentKit 登场,造 Agent 从此不愁

今天 OpenAI 正式推出 AgentKit——一整套专为开发者和企业打造的完整工具。

在此之前,构建 Agent 简直是个噩梦:复杂的流程编排、自定义连接器、手动评估、上线前还要花好几周开发前端。现在有了 AgentKit,包括三大核心组件:

  • Agent Builder:用于创建和管理多 Agent 工作流版本的可视化画布
  • Connector Registry:管理员集中管理数据与工具互通的中心
  • ChatKit:能将可定制的聊天式 Agent 体验嵌入产品的工具包

具体来说,Agent Builder 提供可视化画布,支持通过拖拽节点来编排逻辑、连接工具,并配置自定义安全规则。支持预览运行、内嵌评估设置以及完整版本控制。

发布会上,Altman 也将这个功能比作「用于构建智能 Agent 的 Canva」。

OpenAI 还推出 Connector Registry(连接器注册中心),让开发者能够通过 管理员控制面板 安全地将 Agent 连接至
内部工具或第三方系统,同时确保数据安全与访问控制。

ChatKit 则让开发者轻松将基于聊天的智能 Agent 嵌入自己的产品中,无论是应用还是网站,都能根据品牌主题深度定制。合作示例包括 Canva、LegalOn、HubSpot。

去年 OpenAI 推出了 Evals,帮开发者测试提示词并衡量模型行,今年则新增了四项强大能力:数据集、追踪评分、自动提示词优化、第三方模型支持。

此外,强化微调(RFT)让开发者能定制 OpenAI 的推理模型。目前 RFT 已在 GPT-5-mini 上全面开放,并在 GPT-5 上以私测形式提供,还引入了自定义工具调用和自定义评分器两项新功能。

仅用时 7 分 11 秒,OpenAI 员工就为 Dev Day 网站从零搭建了 AI 助手。通过可视化方式添加分类 Agent 、路由节点、Sessions Agent 处理会议日程、Dev Day Agent 处理通用查询,还加了 PII 防护。

搭建完成后,当用户在 Agent Builder 中提出了「应该参加什么会议来了解构建 Agent?」这个问题。系统自动执行完整流程:检查 guardrail、分类意图、从文档提取信息、使用 Widget 展示,最终推荐合适的相关会议。

确认工作流正常后,她将其命名为「Ask Frog」并发布获得 Workflow ID。

然后在 Dev Day 网站代码中使用 Chat Kit React 组件集成了这个代理,配置了 Frog 主题的颜色、占位符和启动提示,添加了底部滑出式聊天界面,并在网站顶部放置」Ask Frog”链接,且所有参会者立即可用。

这一波流程下来,丝滑得不能再丝滑。

OpenAI 正式开放 Codex,动动嘴就能让 AI 写代码

自 8 月初以来,Codex 的日活跃使用量增长了 10 倍以上,GPT-5-Codex 在发布后三周内已处理超过 40 万亿 tokens。

发布会上提到,在 OpenAI 内部,如今几乎所有工程师都在用 Codex。团队每周合并的 Pull Request 数量增加了 70%,而 Codex 几乎会自动审查所有 PR。

今天,OpenAI 正式宣布 Codex 全面开放使用,同时带来三项全新功能:

  • 全新 Slack 集成:在团队频道或线程中直接向 Codex 委派任务或提问
  • Codex SDK:将驱动 Codex CLI 的同款智能 Agent 嵌入自己的工作流
  • 全新管理员工具:更直观查看和管理 Codex 的大规模使用情况

借助 Codex SDK,你只需几行代码,就能将同款 Agent 引入自己的工程工作流或应用中。目前 SDK 已支持 TypeScript,未来将支持更多语言。

从今天起,Slack 集成和 Codex SDK 对 ChatGPT Plus、Pro、Business、Edu、Enterprise 计划用户开放。

OpenAI 员工在舞台上现场构建完整的摄像头控制系统,包括构建 Node 服务器、编写所有 UDP 数据包处理逻辑,甚至成功实现用 Xbox 手柄控制了摄像头的任务,以及还能通过与 AI 对话控制摄像机和会场灯光。

最后,演示者还不忘展示 Codex SDK 的实时编程能力,用语音请求 AI 调用 Codex 实时修改 React 应用代码,展示电影式的滚动字幕效果。而整个演示过程没有手写一行代码,仅靠自然语言完成。

模型和 API 全面更新,这波真香

GPT-5 Pro 正式向所有开发者开放 API 访问。

这是 OpenAI 迄今发布过的最智能模型,特别适合处理需要高准确性和深度推理的困难任务,应用领域涵盖金融、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

语音方面,OpenAI 还发布了 gpt-realtime-mini,价格降低了 70%,但保持相同的语音质量和表现力。

Sam Altman 特别强调,语音将成为人们与 AI 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Sora 2 的 API 预览版已经正式发布,开发者现在可以直接在自己的产品内生成高质量视频。

Sora 2 的 API 使用非常灵活,开发者可以控制视频长度、宽高比、分辨率,轻松混剪视频,并且所有视频都配有完整的逼真同步音效。

在发布会的尾声,Sam Altman 在总结时强调,软件开发已经从过去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漫长周期缩短到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
开发者不再需要庞大团队,只需要一个好想法就能快速将其变为现实。

整场发布会展示的从 Apps SDK 到 AgentKit 再到 Codex 的完整工具链,都建立在这些强大的模型 API 基础之上。

不得不说,这场 Dev Day 信息量是真的大。

OpenAI 这波更新几乎覆盖了开发者关心的所有领域——从应用生态到 Agent 工具,从代码助手到视频生成,一个不落。

高端的产品发布会,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最后,你觉得哪个功能最实用,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600 万人围观的 AI 吊坠翻车了,买家:图片仅供参考

一条被 2600 万人刷到过的 AI 网红吊坠——Friend,终于发货了。

等待了近一年的用户们满怀期待地拆开包装,对比着当初渲染图里的精致质感,再看看手里这个塑料感十足的挂坠,那句电商老话再次应验:图片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

Friend 是一款佩戴在胸前的 AI 伴侣吊坠。产品创始人 Avi Schiffmann 表示它并非工作助理,而是一种「情感玩具」——能倾听、能回应的朋友,灵感则是来自模拟养成游戏 Webkinz、The Sims 和 Tamagotchi。

过去两年,各种 AI 硬件一波接一波登场,Friend 没有号称取代 iPhone,而是瞄准陪伴这卖点。Schiffmann 更是兴奋地表示,Friend 是「对抗孤独流行病」的产品。

可惜,Friend 依旧没有逃脱翻车的宿命。

一个价值 99 美元的 AI「朋友」是如何翻车的

Friend 的外观类似扁圆形挂坠,直径约 5 厘米, 内置麦克风、LED 灯和蓝牙用于连接手机, 由云端的 Gemini 模型驱动, 通过挂绳佩戴在脖子上。去年 7 月发布时,Friend 的预售价为 99 美元(如今价格上调为 129 美元),一次付费终身使用,不需要订阅。

除了外观,AI 才是 Friend 最大的卖点。

Friend 的正面有一个可轻触按钮和 LED 灯,用户需要点击按钮才能与 AI 对话。但它的内置麦克风持续开启,用于获取环境上下文并记录用户对话,并在适当的时刻发出评论。

听起来很美好,直到人们真的拿到货。

在首批外媒的评测结果中,部分用户认为这种主动发送小贴士或安慰消息的互动方式类似养成宠物, 能为生活增添乐趣并提供情绪价值。

奇葩之处在于,由于 Friend 没有扬声器,所以它的回应只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后,在 App 里以文本的形式显示,换句话说,这款产品所谓的「随时交流」,其实得掏出手机看。

与此同时,它也重蹈了第一波网红 AI 硬件的覆辙——硬件扯了软件的后腿。据 goodhousekeeping 报道,虽然 Friend 号称电池续航 15 小时,但实际续航只有约 4 小时,并需频繁充电。更糟糕的是,它甚至无法胜任基本的日常任务,如查看天气、地图或拨打紧急电话。

隐私则是更大的雷区。

由于 Friend 随时收集周围声音且无法关闭麦克风,这就导致存在隐私被监控和被滥用的风险,其隐私政策甚至允许公司在法律需要时使用数据,这也导致 Wired 记者佩戴后遭到朋友误认为携带窃听设备。

▲ 最好的关闭措施:物理隔绝

本是最大卖点的 AI 也成了最大槽点。Friend 经常无法听清对话,有时会产生长达 7–10 秒的延迟,连接中断频发。甚至在实际使用中,Wired 记者与该 AI 多次发生「争执」:有一次他想让系统更好地识别能力边界,AI 却以「你太戏剧化」为由反驳。

颜色、心情灯带之类的设计元素会随 AI 「情绪」变化显现红、暗红等色彩。最终,记者因为被 AI 的嘲讽、社交尴尬以及隐私压力折腾累了,最终放弃继续使用。

说白了,Friend 还是一个被包装成硬件的应用,不谈参数,不讲性能,直击「陪伴」「理解」「倾听」等情感痛点。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 更多是出于好玩或好奇的尝试心态, 真正长期依赖的用户寥寥无几。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来说, 这些网红 AI 硬件就像情感层面的保健品, 承诺的疗效远大于实际功效, 但在焦虑的市场中依然能找到愿意为希望买单的消费者。

AI 陪伴生意的两副面孔

社交媒体创造了一种吊诡的局面:我们有着史上最多的「联系人」, 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心理学家 Sherry Turkle 将其称为「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我们不断刷新动态, 却很少进行真正的深度对话;我们拥有数百个「好友」, 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在深夜倾诉的人。

这种集体性的孤独,被科技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

伴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进步,以及面对这种现实环境,科技公司已经熟练掌握这种讲法——不谈性能,不讲体验,只谈人。那句被乔布斯反复引用的名言——「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在 2007 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被奉为圭臬。

但今天,这句话的含义变了。

硬件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从售卖性能,到售卖慰藉。智能手机销量跌跌不休,手表、耳机、平板都陷入性能过剩的泥潭。当参数竞争走到尽头,厂商只剩两条路:要么在红海里拼供应链,要么讲一个新故事。

「陪伴」就是这个新故事。而且是个好故事——因为情绪价值没有客观标准,无法被量化,也就无法被比较。

一个联网的录音笔值十美元,但如果它能「理解你的情绪」,就能卖到一百美元。Friend 的创始人 Avi Schiffmann 深谙此道,他说:「我们不是做工具,我们在做朋友。」为了这个故事,他花 180 万美元买下域名 friend.com。

▲Avi Schiffmann

上个月,Friend 更是在纽约地铁砸下超过 100 万美元投放广告。11000 张车厢广告、1000 张站台海报、130 个城市广告牌,广告语写着「我永远不会放你鸽子」「我不会忘记洗碗」。

很快,这些广告被路过的群众用涂鸦覆盖。诸如「停止利用孤独赚钱」「AI 不是你的朋友」「去交真正的朋友」等手写的抗议,比任何市场调研都诚实。

▲ 你也可以线上涂鸦,附地址:https://www.vandalizefriend.com/

涂鸦者是清醒的,从生成原理来看,GenAI 是概率模型,不是有情众生。Friend 的 AI 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它没有感受。

它提供的是零风险的陪伴:永远不批评、永远不离开、永远顺从。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则回避了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真话、那些可能的失望和离开、那些需要相互妥协的时刻。

如果把目光拉远一点,这并不是第一次人类用技术去安抚焦虑,当工业城市的污染和拥挤导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于是个人防护设备应运而生——口罩、护目镜、净化器。这些产品确实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但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对工业污染进行系统性治理的进程。

今天的 AI 陪伴,或许正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当人们戴上 Friend,获得了一种「被陪伴」的感觉,对真实关系的渴望就被暂时平息了。但这种平息是危险的——它让人误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失去了去建立真实连接的动力。

当满大街都是戴着 Friend 的人,自言自语地跟 AI 分享日常,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诡异的场景:每个人都在被倾听,但没有人在倾听彼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如何让 Kimi 的新 Agent 给我做国庆攻略,跟着 AI 旅游会踩雷吗?

国庆长假,AI 大模型献礼的方式是一波接一波的更新。

OpenAI 突然发布 Sora2,DeepSeek 更新了 V3.2,智谱更新了 GLM-4.6,Kimi 则是更新了 App,然后默默在自己的版本记录里面,写下了这句话。

Kimi 当然也有「献礼」,上周四,他们开启了Agent 模式的测试,推出了一项名为「OK Computer」的智能体。

和之前我们分享过的深度研究不同,OK Computer 能做的不止是一份可视化报告,而是直接给了我们一台电脑。我们用电脑能完成的事情,OK Computer 智能体都可以做到。

但能做,和做得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和之前一样,我们用实测带你来看看,Kimi 全新的 OK Computer 到底在 Agent 品类里面,表现如何。

AI 帮你策划一份国庆游玩攻略

首先是看看它的网站部署能力,速度比深度研究快上不少,但这个效果,我觉得还是比较「大众化 Agent」的水平,尤其是,部分页面的背景颜色,依然渐变紫。

▲ 提示词:我想做一个多页面的国庆旅游网站。要求: 1. 首页介绍「国庆去哪里玩」,推荐 3 个适合 3-5 天出行的国内目的地,内容要有趣味性。 2. 第二页是行程规划:每天安排吃、玩、住,输出表格。 3. 第三页是预算计算:帮我把费用拆解成交通、住宿、餐饮、门票四类,给一个大概价格范围,并能让我修改人数后自动更新预算。 4. 风格要 mobile first,适合手机浏览,页面清爽,最好有 emoji 装饰。
https://dpcbcrcmrjbym.ok.kimi.link/

内容上,布局和图片的选择很合理;但是推荐的地点,北京、杭州,而且还是西湖,国庆节去西湖,应该只能看到人吧,所以这个「国庆旅游网站」的开发,我认为是不能算出色。

而如果是让 OK Computer 直接帮我生成一份旅游路线,告诉他要扮演一个顶级的旅行定制师,设计两条彻底避开国庆黄金周的旅游路线。OK Computer 这次交付的成果,看起来很不错。

▲提示词:马上就是国庆黄金周了,我和 3 个朋友(共 4 人)想来一次为期 7 天的自驾游,我们的核心要求是「人少、景美、有深度」,彻底告别排队和人山人海。请你扮演一位顶级的旅行定制师,为我们设计两条风格迥异的「反向旅游」路线,并为每一条路线制作一份精美的、详细的幻灯片,方便我们内部投票决定。
https://3hhjy4acccol4.ok.kimi.link/

审美相当在线,这个字体、背景图片,颜色,都选的非常好,奈何我还是觉得内容稍显空洞,真正能帮到我旅行的内容,不算多。

大多数时候,我可能只是知道了有这些地方,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以及怎么去。而且,总是对这些内容,有一些不信任感,可能把一个 AI 推荐的景点和一张小红书滤镜的景点,同时摆在我眼前,我还是会选择小红书用户发布的帖子。

OK Computer 完成这两个项目都非常快,我们也用 Kimi 的深度研究尝试了一波,结果是,它花了快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生产了一份超过 50 页的预览报告。

▲ 受限于篇幅限制,全部内容可访问链接。https://www.kimi.com/preview/19984f16-9a42-89a6-8000-05d52a6374b9

由于深度研究和 OK Computer 不同,深度研究只有一个预览报告,且不能对报告再进行修改。

最近千问也更新了一大波新的模型,在他们的官方博客,我看到一个「旅行规划师」的智能助手,同样的需求丢给它,结果会比 Kimi 的 OK Computer 要更好吗?

▲10 页的 PDF,把时间段、活动类型、可能要消耗的油费都清楚地列举出来。https://chat.qwen.ai/s/15769740-974a-4fbb-b0bf-dd835ea999ec

答案是真的更好。Qwen 这个旅行规划师,完全利用了阿里的庞大生态系统,它不是简单的给几个景点,然后连成一条路线,而是会实际地调用高德地图,用明确的经纬度来确定合适的行程。这一点很像前段时间的飞猪 AI 旅行规划,毕竟也是一家公司。

其他 agent 产品的效果,和 Kimi 的 OK Computer 其实差不太多,ChatGPT agent 生成了一个 10 页的 PPT,一如从前的精简;而 Manus 也是一样,好看,但实用价值不多。

▲ ChatGPT agent 生成的内容,基于同样的提示词

不过 Kimi 的好处是,能产出类似结果的同时,不需要额外的网络设置。

此外,他们最近上线了付费会员方案,还可以将之前的打赏金额,全部抵扣为会员费,免费用户也能获得有限次数的 OK Computer 试用机会。

iPhone 和小米的 17 Pro Max 对比

同样基于 Kimi K2 的 Agentic 能力,OK Computer 会自动的浏览网页,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生成图片,来完成网页的设计。

这次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OK Computer 在搜索网页内容的时候,我看到基本上都是采用 the Verge 等国际科技媒体的信源,而在使用 Kimi 深度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源大部分是简体中文的网页。

▲ 提示词:帮我生成一个动态响应式布局的网站,适合手机和电脑浏览。内容是「iPhone 17 Pro Max 和 Xiaomi 17 Pro Max 对比」。要求: 联网获取这两款手机的最新资料,要有核心卖点对比,做好看的表格,突出相机、芯片、电池、价格等方方面面。 要有这两个产品的横向比较,也要有纵向比较,例如是iPhone 17promax和 16 promax,还有小米 17promax 和 15 promax对比。还要给结论:哪个更加值得买?用简洁的 bullet point,总结优缺点。 每一页都要简洁,不要太多字,但是信息要足够,多用合适的配图。
https://rwsh4gkhckrxy.ok.kimi.link/

此外,OK Computer 也有图片音频生成的功能,像这张手机摄像头的拆解图,我第一眼看到觉得非常惊艳。

Agent 的交付:一个很惊艳的 Demo,但难落地

经过这些测试,倒不是说 Kimi K2 的 Agentic 能力不行,只是觉得 Agent 这类产品,大多数都还停留在「我可以做出来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一定有用」的阶段。

做 PPT、商业分析报告、旅游路线规划、网页开发和部署等等,几乎所有的 Agent 都宣传自己能做这些;但是最后的成果,真正可以放心使用的,我想目前是很难找到。

▲ GPDval 是一项新的评估方法,用于衡量模型在上图 44 个职业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现实任务上的表现

前几天 OpenAI 新发布了一项基准测试,GDPval。它被称为是 AI Agent 举办的一场「职业技能大赛」。考题不再是学术问答,而是直接选取了,来自对美国 GDP 贡献最大的 9 个行业中的 44 个真实职业。

这些任务由平均拥有 14 年经验的资深专家(如律师、工程师、护士)设计,交付的内容也并不是纯文本,而是包含了幻灯片、电子表格、CAD 设计文件等在内的复杂格式,就像现在 Agent 交付的成品一样。

GDPval 的出现,其实就是要开始去解决,从「我能做」到「我能做好」这个阶段的问题。

▲ 专业评估员将对应模型的交付成果,与人类专家进行了比较。Claude Opus 4.1 在接近一半的任务(47.6%)中生成了被评为与人类同样好或更好的输出。

虽然是 OpenAI 的研究,但第一名还是 Claude Opus 4.1,我想这也是为什么 Claude 模型在编程领域能够广受好评,Claude 能写代码,但是也可以写出好代码。

关于 Agent 不能做好的原因,之前 OpenAI 前高管 Mira Murati 联合创立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 ,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在里面提到,大语言模型目前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不是由于 GPU 随机性的计算,而是处理训练数据时,缺少批次不变性。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可用训练数据的不足。和训练一个 AI 生成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文本不同,Agent 要交付的内容复杂,现实世界中的任务繁多,无法归类到某个单一的媒体类型。

▲ 和人类学习完成一项任务不同,大模型需要可以模拟的强化学习环境

目前我们经常看到的 Agent 任务,也大多数是集中在做一个 PPT、做一个网页、预订餐厅、代替我们刷社交媒体、自动购物等等,这仅仅只是现实世界里非常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这些任务,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知名科技媒体 TechCrunch 最近报道,整个硅谷正在豪掷千金,为 Agent 构建名为「强化学习环境」(RL Environments)的模拟训练场。这些「环境」被一些 AI 公司创始人形容是非常无聊的电子游戏,一个模拟的浏览器、一个模拟的购物网站、一个模拟的代码编辑器。

▲ 为了验证 Agent 任务完成情况,需要将整体任务分解成更小的步骤,并创建一个评分标准,来检查 AI 模型是否正确执行了每一个步骤。图片来源: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nthropic-openai-developing-ai-co-workers

AI Agent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像一个新手玩家,通过一次次尝试、失败、获得奖励,来学习如何独立完成购买商品、修复代码等一系列,多步骤的复杂任务 。

当年李飞飞靠着海量标注的数据集 ImageNet,让计算机视觉往前迈了一大步,她也被大家称为「AI 教母」。

现在 Agent 的发展,看起来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大量标注的「强化学习环境」任务,Agent 很难成为,像人脸识别这样可靠的深度学习技术;尤其是在「炼丹」这个本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

▲OK Computer 专辑封面,这是英国摇滚乐团电台司令 Radiohead,1997 年发行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距离现在已经快三十年的时间了,曾获得百大专辑等多个奖项

Kimi一如既往地喜欢摇滚。从公司名 Moonshot(致敬 Pink Floyd)到这次的 OK Computer(致敬 Radiohead)。
在 Apple Music 的专辑介绍语里面,形容 OK Computer 这张专辑,表达了人们在千禧年前夕,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反思。

尽管弥漫着恐惧忧郁的情绪,《OK Computer》仍保有希望,传达了社会前进之路未必会让我们失去善良的信念。

 

如果你对因科技而加快的生活节奏,感到难以招架的话,其实解法很简单,正如 Yorke 在结尾曲〈The Tourist〉最后所唱的:「傻瓜,放慢脚步吧」(Idiot, slow down)。

今天 Kimi 推出的 OK Computer,似乎也是表达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习惯、加快我们的生活节奏。但很显然,目前市场上的 Agent 产品,很难真正做到让我们难以招架。

无论是 Kimi 还是 ChatGPT,还有更多的同类 Agent 产品,他们在发布的时候,往往都会说,我们的 Agent 有这些功能,能做什么,却很少说,我们的 Agent 能做成什么。

不用放慢脚步,真正的 OK Computer 还在用力追上我们。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曝 OpenAI 将推出「AI 抖音」:禁止上传实拍内容,Sora 2 加持

这两天的 AI 圈,更新速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哪是要让人放假的样子。

昨天 DeepSeek 更新了 V3.2-Exp 模型,Anthropic 凌晨就紧跟着发布了性能更强的 Claude 4.5。

正当大家都在爆料牌桌上的其他巨头何时出手时,行业领头羊 OpenAI 的「王炸」似乎已经提前被剧透了,那就是 Sora 2。

▲ 视频链接:https://x.com/OpenAI/status/1972416122613014556

最近,OpenAI 不仅在 X 平台连发多条神秘视频,引爆社区对 Sora 2 的猜想。

一则来自《连线》杂志的重磅爆料更是指出:OpenAI 的下一步棋,并非简单升级一个模型,而是要亲自下场,推出一个独立的 AI 视频社交 App,一个酷似抖音,但内容 100% 由 AI 生成的全新平台。

奥特曼曾经发 X 说,未来几周,OpenAI 将推出一些新的计算密集型产品,且最初只会向 Pro 用户开放。而需要大量算力的,不正是视频生成吗?目前 Sora 也仅面向 Plus 和 Pro 用户,传闻已久的 Sora 2 真的要发布了。

▲ https://x.com/sama/status/1969835407421374910

AI 视频也要迎来它的「吉卜力」时刻了。

揭秘「Sora 2 App」:一个怎样的 AI 抖音?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OpenAI 正在测试一款名为 Sora 2 的短视频应用,乍看之下,它就是一个 AI 版抖音。但最颠覆的一点是,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真实拍摄的内容。

▲ TikTok 应用截图

它的界面和交互,与我们熟悉的短视频 App 几乎一模一样。采用竖屏信息流,和滑动切换的导航方式的视频源,并由推荐算法为我们提供「为你推荐」的内容。

在视频的右侧下方,同样提供了点赞、评论等互动选项,甚至还有一个独特的「Remix」(再创作)功能。

▲ OpenAI 去年 12 月正式推出了 Sora,很快被整合到 ChatGPT 应用中,图为 Sora 网页版截图。OpenAI 指出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似乎并不完全理解物理学,在制作逼真的动作场景时尤其困难,尤其是在较长的片段中。目前,1080p 超高清分辨率仅支持生成 10s。地址:sora.chatgpt.com

根据文件显示,用户只能使用 OpenAI 的下一代视频模型 Sora 2,生成最长 10 秒的视频片段。并且,App 不提供任何从手机相册或其他应用上传照片或视频的选项。这意味着,这个平台将成为全球首个内容 100% 由 AI 生成的短视频社区。

用数字分身来做社交

如果说纯 AI 生成内容还只是概念上的不同,OpenAI 还要为这个短视频 APP 引入社交的功能。

Sora 2 应用具有身份验证的功能,即允许用户确认自己的「肖像」(likeness)。一旦验证通过,就可以在生成的视频中,使用自己的形象。

更有趣的是,社交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你的朋友也可以在他们的视频里标记你,使用你的「数字分身」。

▲ AI 图片视频生成平台即梦,也提供了数字人生成。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别人的数字分身,生成一个视频,内容是「你和朋友在从没去过的主题公园,一起坐过山车」。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数字分生这项功能,也设置了提醒机制。每当你的形象被他人使用时,无论对方是公开发布,还是仅仅保存在草稿中且从未发布,你都会收到通知。

这款应用上周已经在 OpenAI 内部发布,并收到了员工压倒性的积极反馈。据连线杂志的消息,员工们使用得非常频繁,以至于一些管理者开玩笑说,这可能会影响生产力。可能真的跟刷抖音一样会上瘾?

为什么 OpenAI 要亲自下场做社交?

答案或许和 ChatGPT 的成功路径如出一辙。

OpenAI 似乎在押注,Sora 2 这个 AI 版抖音,能让我们与 AI 视频的互动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就像 ChatGPT 让大众第一次真正体验到 AI 文本的潜力一样。

▲ 社交榜和娱乐榜第一名分别是 Meta 的 Thread 和 TikTok

当然,也不是只有 OpenAI 想到了 AI 视频社交这条路,就在上周,Meta 在它们的 AI 应用中,推出了名为「Vibes」的新功能。这是一个 AI 生成短视频的新平台,集创作、分享与社交功能于一体。

用户可通过浏览、创作、或二次创作(Remix)来生成自己的 AI 视频,并将视频快速分享到 Vibes、Instagram、Facebook 等 Meta 社交平台。

▲ Vibes 视频生成界面截图

Google 也早已宣布,计划将自己最新的视频生成模型 Veo 3 整合到 YouTube 中。一个是坐拥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一个是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OpenAI 的 AI 视频社交之路看起来,也并非一片坦途。

从一个聊天机器人,到一个可能的内容社交平台,OpenAI 的野心,在于建造下一代的互联网入口,而这个入口,完全由 AI 驱动。

这种野心并非空谈,就在今天,OpenAI 推出了其商业化布局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在 ChatGPT 内直接购物。

用户现在可以在与 ChatGPT 的对话中,直接购买来自 Etsy 甚至 Shopify 商家的商品。当我们跟 ChatGPT 聊天,问到「适合送给陶瓷爱好者的礼物」时,ChatGPT 不再只是给一个链接,而是直接展示商品并提供一个「购买」按钮,不需要离开聊天窗口,几下点击就能完成支付。

▲ 这项名为「即时结账」(Instant Checkout)的功能,背后是 OpenAI 与 Stripe 联合开发并开源的「代理商业协议」(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通过这个协议,OpenAI 正在为 AI 时代的电商制定新的规则。

电商、视频、社交、生产力,当这些过去分散在不同 App 中的功能,开始被一个统一的 AI 入口所整合时,OpenAI 的 Open 原来是「我全都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一把魔法扫帚,可以贴地飞行:戴森 PencilVac 评测

今年 5 月份,戴森推出了一支形态前所未有的吸尘器:PencilVac。它有着铅笔状的机身,除了吸头之外的全部元器件都集纳于纤细的机身之中。

我回想起在东京发布会的现场,这支吸尘器的出场方式令人出乎意料,又印象深刻:

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讲了一小会,然后直接回头,从台上一组像是舞台装饰的铁管上,取出了一根「棍子」,动作简单、直接,没有花言巧语,也没有声光电特效,出其不意又直截了当的亮相,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是的,PencilVac 其实一直就在台上,藏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也正好完美传递了产品的最大特点:纤细、轻松、易于收纳、毫不惹眼。

那一刻,令我联想起苹果发布会,乔布斯从兜里掏出 iPod Nano,从牛皮纸袋里取出 MacBook Air 的名场面。一个创立于英国乡下棚屋的英国品牌,和另一个发家自加州郊区车库的美国公司,巧合般地达成共鸣。

前不久爱范儿收到了戴森 PencilVac。经过一周左右的居家使用,它确实达到了我的预期:

PencilVac 是一支极度简单且易于操作的吸尘器——就像一把「魔法扫帚」。

相比主流家用轻型吸尘器,即便是同品牌产品,PencilVac 都更加纤细,重量更轻。用它来吸地这件事,不像是在操作吸尘器,而是像用扫帚和拖布那样,回归一种更原始、纯粹的体感。

相比我之前用了六年多的戴森 V8,吸完整个家的地板省力至少一半,甚至还有力气和心情换个刷头配件,去清理一下家具高处(例如灯罩、置物架和衣柜上方)——这正是 PencilVac 和传统吸尘器最大的区别:使用它能让更多人感到愉悦,即便不是清理爱好者(比如我),PencilVac 仍能极大降低过程中的痛苦。

当然,PencilVac 并不是完美的家用吸尘器,它在形态和续航上做了取舍,也有适合和不适合的场景,在评测中我会提到。

PencilVac 的总重量只有 1.8kg 左右,主机身重量不到 1kg。相比之下,我家的「钉子户」戴森 V8,重量为 2.61kg;同样备受欢迎的 V12 Detect Slim 是 2.2kg;Gen5Detect 则有 3.45kg——PencilVac 无疑是戴森近几年打造的最轻、最易于操控的无绳吸尘器。

再加上 38mm 直径的超细机身,PencilVac 看起来、用起来,都像一支扫帚。

在东京詹姆斯·戴森告诉我,PencilVac 从 2021 年左右开始构思和设计,其间经过数千次迭代,最终将马达、集尘仓、整个吸力输送机制、电池和主板等元器件,都集成到 38mm 直径的机身内部。

「38mm」也是个值得一提的数字:它是贯穿整个戴森产品矩阵里的设计哲学,吹风机、卷发棒,以及本次的 PencilVac 上,都会看到这个数字一以贯之。詹姆斯·戴森告诉我,38mm 是「经过无数次设计迭代和用研,得到的最优手感的结果。」

把吸尘器装进 38mm 的机身,马达部门功不可没。PencilVac 内置戴森公司最新研发的 Hyperdymium 140K 数码马达(每分钟 14 万转),在 PencilVac 上 的最高档位上提供约 55 AW(空气瓦特)的峰值吸力。它也是在同尺寸下最快、同转速下最小的戴森吸尘数码马达。

对于家用吸尘器,55AW 确实不高,但数据要和实际结合才有意义:我家使用面积约 60m²,地板,污物主要是猫毛、工地扬尘、浮尘、纤维和长发。

在 Eco 节能模式下,1-2 个来回足以吸走 90% 左右的脏物;而对于顽固位置,比如平时较少清理的狭窄角落,或因浴室水汽固化在地面上的污物,使用 Med 标准模式和 Boost 强效模式,3-5 个来回也可以清理得八九不离十。

我想,对于和我家面积相当甚至更小的房屋来说,PencilVac 的吸力是绝对够用的。

用它替换了戴森 V8 之后,我发现自己更愿意、更经常想把它取下来,在家里目所能及的地方吸两圈。因为PencilVac 的整个机身都可以轻松握住,操作起来远比 V8 更轻松。对于吸地这件事来说,PencilVac 实现了我所认为的「完美人体工学」。

再搭配上这次全新开发的标配 Fluffycones 四锥万向吸头,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需要摆弄 PencilVac,给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

握着 PencilVac,一开机,吸头会有一种像是「悬浮」起来的错觉。不需要多大力气就能在地板上滑动起来。它的阻力有点太「小」了,以至于来回吸地的速度都变快了。这也是我在 5 月发布会的体验区测试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按照我的理解,Fluffycones 的四联锥筒,以两两一组反方向转动,把吸头从地上「抓」了起来;吸头没有很强的吸力是直接向下的,而是走了一个复杂的气路设计,确保四个锥筒的每个位置都有吸力。

实际体验中,使用 PencilVac 从家具下方、背后的狭窄角落里进进出出,是一种 V8 给不了我的畅快感。摆弄它非常省力,而这也是相比 V8 我会更主动、更频繁使用它的原因。

这种「悬浮感」,让我很想把 PencilVac 称作一支「贴地飞行」的「魔法扫帚」。

但用着爽不是全部,吸头打理同样重要。我的老 V8 因为服役时间比较久了,我基本上每个月手动清理、视情况(半年 or 一年拆一次滚筒)。而由于 PencilVac 到我家才不到两周时间,还没有到需要手动清理的程度。

对于大量的猫毛、头发,以及毛发灰尘的混合物,戴森兑现了 5 月发布会时候说的「零缠绕」。一周使用下来 Fluffycones 吸头的锥筒全然无恙,只有其它地方偶尔会卡住一两根猫毛,不影响工作。

具体的防缠绕机制在于,头发从滚刷的任意位置进入,锥形滚刷旋转会将毛发「甩」向刷头两侧并分解,然后再通过边缘的气路设计重新吸回到集尘仓里。如果你用大量毛发去测试,它们会被吸头打成「绺」然后从侧面甩出来。

这一点,我是因为吸到床底下猫吐的毛球才发现的……

除了零缠绕,Fluffycones 四锥万向吸头的气路设计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为边缘提供足够吸力。

想必戴森对于「零缠绕」这三个字是足够自信的,所以它敢把刷头的外壳做成透明的。就算有缠住头发,现在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还要抬起吸头,直接一眼就能看到。

再说到 PencilVac 的集尘仓,它是我在无绳吸尘器上见到过最简约且符合直觉的设计。

PencilVac 集尘仓受到 38mm 物理限制,总容积只有 80ml,是不是要经常排空集尘仓?

其实一开始我也担心,但实际测试后发现完全没问题。我在两天时间里分别用半小时左右吸了整个家的地板,特别关照了之前没怎么问津的猫爬架角落。第一天用 Eco 档,猫毛挤占了 3/4 的尘仓。我想测试一下极限,第二天开了 Boost 档继续吸——我发现,档位开的越高,尘仓的压缩越厉害。

参数表显示,PencilVac 开启 Boost 档之后的压缩体积比达到 5 倍。而在现实中,吸完整个家的各种灰尘尚未塞满整个集尘仓,还留有一点余地——所以别看它容量小,其实能「吸」也能「装」。

这里正好回答另一个当时我们总被问到的问题:拆除吸头清倒灰尘的时候,会不会有残灰立刻掉下来?

实测结果是基本不用担心。当吸尘器工作时,灰尘被空压吸到集尘仓的顶上,停机后也不会掉下来。因为集尘仓内有一个经 12 层立体折叠的精密折叠滤网结构,使用金属+无纺布等材质,滤网总面积为 120cm²。每一层捕获符合当前尺寸的颗粒,抓不到的留给下一层,以此往复,最密的一层可以捕获 0.3μm 的颗粒物。

吸尘完毕后,尘仓内的一个小盖门缓缓落下,作用是避免仓内灰尘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关机时确实会有些灰尘尚未进入集尘仓,会残留在这个盖门之下。因此我的建议是在吸尘完毕之后再让 PencilVac 空转几秒钟,再关机、拆吸头。

集尘仓更好玩之处在于排空的方式:戴森全新设计的活塞式排空系统,只要把吸头拔下来,把集尘仓对准垃圾桶,往下一推一拉,就搞定了。

活塞式设计是为了彻底解决「尘雾」这个困扰戴森公司的问题。5 月采访的时候他们表示,过去气旋式产品的尘仓设计并不理想,用户会抱怨弄脏手。主要是排空过程会有一个向上拉出主机的动作,此时尘土受重力自然掉落,但由于尘仓较大,会产生扬尘,而且一次性无法倒干净,用户要做一个拍击尘仓或主机的动作,也会制造更多的尘雾。

而现在 PencilVac 的长条形集尘仓,内部机制能够将绝大多数的尘土和毛发「压实」。再结合前面提到的仓内压缩,推出去的其实是一个由毛发和尘土组成的完整「尘团」——这种压缩效果显著降低了尘雾的产生,和我之前用的 V8 的确是天壤之别。

符合人体工学,操作简单不脏手;不产生尘雾,可以直接推到垃圾桶的深处——用过 PencilVac 之后我会有点怀疑:为什么之前的吸尘器都没有这样设计?

关于集尘仓我唯独有一些小的不满意,就是活塞动作的过程中,集尘仓内部有几个紧贴透明外壳的部分,会挂住一部分灰尘。

这当然不会影响 PencilVac 的正常工作,只是如果你有强迫症的话(我没有),可能要记得隔一段时间把尘仓拆开冲水清洁(在连接吸尘器后,戴森 app 也会这样提醒你的)。

邻近结尾,说说我对 PencilVac 的整体看法和发现的不足。

它作为一支吸尘器的体验非常顺畅和符合直觉——或者可以说,它回归了最原始的扫帚/拖把体验。特别是在光滑地面,用它来吸尘真的像是在「贴地飞行」。

而使用配套的软毛缝隙组合吸头,用吸尘器来清理较高的位置,比如衣柜上方、灯罩,以及用另一个随附的单螺旋吸头去清理床单和沙发,都变得轻松许多。

但除此之外,PencilVac 处理其它位置都不算理想。

  • 车内,如果空间不够大,操作起来就会比较尴尬;但好在杆子又细又长,可以拆成两截,车里存放确实不占空间。如果经常需要车内吸尘,恐怕戴森的其它产品更合适。
  • 半高不低的地方,比如桌面和一般台面,摆弄起来会有点累,我用它吸了我的办公桌,知道的是在吸尘,不知道的以为我在耍金箍棒……

当然,这不是设计缺陷,而是吸尘器没有万金油,形态、设计、功能,三者之间必有取舍。

最大的取舍在于机身物理限制了电池续航。实测中,Eco 模式可以使用 30 到 45 分钟(中间偶尔关机),Med 20 分钟左右,Boost 10 分钟左右。如果你想一次性吸完全屋再充电,70 平米两室一厅是我认为的极限。

也正因此,我认为 PencilVac 最适合的是大都市独居/合租的上班族人群,房屋面积在 30-60 平米之间,平时工作很忙,下班后/休息日做清洁的时候希望没有额外负担——PencilVac 在清理效果、使用体验和收纳难度上取得了平衡。(戴森在东京发布这个产品,可能也考虑到「社畜」们跟 PencilVac 真是绝配……)

此外,PencilVac 也很适合行动不便力气不大的老年人,或因为电脑/手机过度使用受腱鞘炎困扰的人群。

最后,我认为戴森 PencilVac 所提供的,是将最先进和复杂的吸尘和空气压缩技术,和最原始的「大道至简」的工具形态所结合的体验。它的产品设计,特别是人体工学,令人想起「科技以人为本」这六个字——在这个时代实属异类。

回想起我当时跟詹姆斯戴森开过一个玩笑,给这个产品起名叫「e-broom」。他嫌这个名太土,但也表示,「在设计阶段,让产品的使用体验接近扫帚,确实是我们的关键灵感之一。这是最符合直觉的。」

正如前面提到,PencilVac 并不是完美的产品。它把轻便、易用、人体工学,以及隐藏在这些要素之下的技术创新做到了极致。但与此同时,它的造型也带来了不适合的场景,并且电量续航也有所限制。

究其根本,我们做清洁是为了卫生的底层需求,更是为了心理愉悦的最终结果。但长久以来,搞卫生这件事本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愉悦,甚至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买吸尘器、扫地机器人,会花钱请保洁工上门来代劳。

至少 PencilVac 对于转变我——一个不爱搞卫生的人——是很有效的:我变得更爱吸地、更主动吸地了。

而如果你恰好是一个能够从搞卫生里找到快乐的人,那恐怕 PencilVac 能给你带来的爽感是加倍的,就像在游戏中拾取了一件新的趁手武器那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Claude 4.5 刚刚发布,能连肝 30 多个小时,史上最卷 AI 诞生

论卷编程,还得看 Claude。

就在刚刚,Anthropic 正式发布 Claude Sonnet 4.5。

先说 Claude Sonnet 4.5 交出的成绩单,在考察真实编程水平的 SWE-bench Verified 测试里,Claude Sonnet 4.5 直接登顶业界第一。

更离谱的是,它能连续专注干活超过 30 小时。

好好好,AI 取代人类的优势又 +1 了。

比如让它写个类似 Slack 或 Teams 的聊天应用,它能一口气敲出大约 1.1 万行代码。相比之下,之前的 Claude Opus 4 和 Codex,最多也就能独立工作七小时。

用 Anthropic 的话来说,Claude Sonnet 4.5 现在就是全球最强编程模型——构建复杂智能体、操作电脑、推理和数学,各项能力都狠狠提升了一波。

比方说,在 OSWorld 这个专门测试真实计算机任务的基准里,它拿下了 61.4% 的成绩,直接第一。要知道,四个月前 Sonnet 4 还以 42.2% 的成绩遥遥领先,这才多久性能就又往上抬了一大截。

而 Anthropic 的 Claude Chrome 插件甚至能直接在浏览器里自己导航网站、填表格、处理任务,像个真人在操作似的。推理、金融这些测评项目上也都更强了,各项指标都在往上涨。

有了这么强的能力,Anthropic 这次自然不会只发个模型就完事。

具体来看:

  • Claude Code加了「检查点」功能,能随时保存进度,想回退到之前某个状态一键搞定
  • 终端界面翻新,还发布了原生 VS Code 插件
  • Claude API 增加了上下文编辑功能和记忆工具
  • 代码执行和文件创建现在直接整合到对话里

甚至,Anthropic 把自己内部用来搭建 Claude Code 的底层基础设施也开放出来了,叫 Claude Agent SDK。

智能体怎么在长时间任务里管理记忆、怎么设计权限系统让自主性和用户控制找到平衡点、怎么让多个子智能体配合着完成目标,这些都是构建和设计 AI 智能体的棘手问题。

而借助 Claude Agent SDK,现在你也能拿去构建自己的产品。

今天起,开发者还可以通过 Claude API 调用 claude-sonnet-4-5。定价还是跟 Claude Sonnet 4 一样,每百万 tokens $3/$15,价格没变能力更强。

网友 @vasumanmoza 体验完直接发帖:

「Claude 4.5 Sonnet 刚在一次调用里重构了我整个代码库,25 次工具调用,新增 3000 多行代码,生成了 12 个全新文件。它把所有东西都模块化了,拆掉了巨石式结构,清理了意大利面条式代码。结果完全跑不通,但天啊真的很优雅。」这评价,属于又爱又恨那种。

Cursor 表示,在 Claude Sonnet 4.5 上看到了最前沿的编程性能,尤其处理长周期任务时提升明显。这也再次说明为什么很多 Cursor 用户会选 Claude 来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知名测评博主 Dan Shipper 则表示,新版 Sonnet 4.5 在使用体验上响应速度更快,可控性更强,也更稳定。

性能强是一方面,安全性也得跟上。

据介绍,Claude Sonnet 4.5 也是 Anthropic 到目前为止对齐度最高的前沿模型。

靠着 Claude 更强的能力加上完善的安全训练,Anthropic 在模型行为上取得了显著改进,减少了阿谀奉承、欺骗、权力追求、鼓励妄想等行为。此外,Anthropic 在防御提示注入攻击和减少内容误判这块也有了重大突破。

比较让我感兴趣的是,Anthropic 还在 Claude Sonnet 4.5 发布的同时推出了个临时研究预览功能,叫「Imagine with Claude」。

在这个功能里,Claude 会实时生成软件,所有功能不是预设的,所有代码也不是提前写好的。你看到的一切都是 Claude 跟你互动时当场创造和调整出来的。

不过,「Imagine with Claude」接下来五天内只会对 Max 订阅用户开放。

附上传送门 claude.ai/imagine。

毫无疑问,今年的 AI 赛道依旧是卷编程的一年。

目前 Anthropic 估值已经到了 1830 亿美元,8 月还实现了年化营收 50 亿美元,但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长靠着来自编程软件的普及。问题是,老对手 OpenAI 和 Google Gemini 也在疯狂推类似工具抢程序员用户。

甚至一周之后就是 OpenAI 年度开发者大会,Anthropic 这个时候抢先发布 Claude Sonnet 4.5,时间卡得够精准,明摆着就是要给对手上一波压力。

此外,Anthropic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 Jared Kaplan 还表示,更先进的 Opus 模型,预计今年晚些时候推出:「Anthropic 在大小模型的使用上都能占优势。」

不过有一说一,Anthropic 自己眼下也有麻烦要解决。

过去两个月,Claude 系列模型刚经历了一场「降智」风波。用户普遍反映模型推理、代码、格式和工具调用质量断崖式下滑,连付费的 Max 用户都没能幸免。

虽然 Anthropic 后来紧急回滚了 Opus 4.1 更新,还承认了两个独立 Bug,声明「绝非为省成本故意降智」,但由于没提供补偿或退款,GitHub 和 X 等平台上还是出现了退订潮,不少用户直接转投 Codex。

这次 Claude Sonnet 4.5 的发布,显然就是 Anthropic 想用实打实的性能提升来挽回流失的用户。至于能不能成功,就看接下来几周的实际表现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文字秒变成片,体验完剪映这些功能:这才是 AI 时代的创作方式

最近一个月科技发布会一个接一个,我们视频同事天天加班,保证热门产品体验第一时间和大家见面。

APPSO 发现,今年视频制作有个明显变化:更炫的效果、更紧的时间。这也成了视频创作者的新烦恼,AI 作为提效的重要工具,但实际体验下来,却常常让人又爱又怕。

爱的是 AI 确实能低成本实现很多原来不敢想的特效、故事,怕的是 AI 工具功能零散、流程割裂——「用 AI 省下的时间,全都耗在了工具切换上」

最近我发现,终于有产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了。前几天剪映在创作者交流会上正式官宣了「All in AI, All in One」的全新主张,同时介绍了一大波 AI 功能。

从输入文字一键生成视频的「AI 文字成片」,到媲美真人的「AI 配音 3.0」;从实现电影级运镜的「AI 转场」,到能对话改图的「seedream 4.0」……剪映几乎是将 AI 武装到了牙齿。

它最核心的改变,是将过去散落在各个软件中的单点 AI 能力,串联成了一条从脚本、成片到后期精修的无缝创作闭环,实现了真正的「一站式创作」。

话不多说,这次我们就来真刀真枪地实测一下,看看剪映的 AI 能力,到底能不能让我和视频同事提前下班,拥抱国庆长假。

AI 成片,把「想法」直接变成「爆款」

熟悉视频创作的人都知道,要做一条高质量的视频必须遵循一套固定流程,找灵感、写脚本、扒素材、拍摄、剪辑、配音、配乐、加字幕……一套流程下来,没啥,就是费点肝。

现在,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个人创作者或者小团队也可以做出媲美影视级的作品了,但上面这个工作流还是没变,基本每个环节都需要不同的 AI 工具。

这也成了创作流程里最「卡顿」的部分:不仅费时费力,甚至需要开多个 AI 产品的会员,在不同的产品间切来切去。

开头用到的剪映「AI 文字成片」功能,直接把这套复杂流程打包成了一站式服务。这样一来,从脚本到成片在「AI 文字成片」就可以完成了。

比如,最近预制菜风波沸沸扬扬,我和小伙伴想用容嬷嬷的毒舌吐槽一番,几分钟后就有了下面的视频。 是不是效果还不错?AI 为这个故事生成的画面、选择的声音都很切题,尤其是那个微波炉,在古风画面里也并不违和。

再比如,马上就要中秋了,我想用 AI 生成一个和赏月相关的短片。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发给剪映「AI 文字成片」,让它改编成古风动画。很快,出来的效果就像语文课本里的画面活了。感觉这个功能就很适合家长或者科普创作者,做历史讲解、故事绘本都不错。

或者我在想,如果给剪映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词,用这个功能制作一条朋友圈专属中秋祝福视频应该也不错。操作难度和现在流行的一句话 p 图没有太多差别,但却更能体现自己的创意。

说到创意,剪映「AI 文字成片」这次还帮我们实现了科幻梦。

我想把《记承天寺夜游》改编成一个科幻故事。虽然我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但没关系,我只要把想法、主题等碎片信息扔给 AI 成片「写作助手」,AI 成片内置的豆包 Pro 和 Deepseek 模型,直接就能输出完整脚本,不满意还能让它继续改。

你也可以在它生成的基础上自己做一些删减、修改,拿不准的地方还能让 AI 单独润色、扩写或者缩写。

解决了文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选择画风,我根据科幻主题选择了「赛博朋克」。

这里可选的画风很多,APPSO 体验下来质感都在线,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AI 滤镜」。 你还可以上传自己的图片,让 AI 学习你的风格,定制专属画风。

然后,就可以等待「AI 文字成片」这个全自动导演交付一条完整的片子了。

你可以看到,过程中它会自动理解你的文案,并生成分镜脚本。差不多几十秒的时间,所有的分镜、音频、画面都已整齐排列好。

如果你对某个分镜画面不够满意,也可以直接调整描述文字,点击图像生成,针对这个镜头生成不同的画面效果。

「AI 文字成片」还会根据脚本文案,自动选取合适的配音和配乐。当然,海量的音色库和 BGM 库也给你备好了,想怎么换就怎么换,主打一个随心所欲,还不用担心版权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成片。

无论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太空舱和中国元素的融合,完成度都非常高。不要忘了,这样的成片质量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

可以说,「AI 文字成片」就像是把一整个制作团队压缩到了一颗按钮里。它甚至会让人觉得「过于简单」,可我们的后期同事跟我说,这种「傻瓜式」的全包服务,对他们恰恰是一种解放。

它让你跳过了最繁琐的「从 0 到 1」阶段,直接进入需要创意和审美的「从 1 到 100」的创作环节。你负责提供灵魂,AI 负责注入血肉,这或许就是 AI 时代的创作方式。

而且,针对专业创作者,「AI 文字成片」还有其他惊喜。不同于很多 AI 生成工具只能抽卡却不能精细编辑,剪映「AI 文字成片」把生成和多轨道编辑结合,任何精细化调整,都可以直接进入「更多编辑」,自动导入多轨道,方便你进行精剪。

这也是「AI 文字成片」最值得好评的地方,不仅不用再在不同平台里来回导素材,也兼顾了粗剪和精剪的不同需求,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成片。

深入工作流,AI 是无处不在的「神助攻」

如果说「AI 文字成片」是零帧起手的创作,那在处理实拍素材时, AI 更像是无处不在的「神助攻」。剪映把 AI 功能融入到了一个个具体的工序中,让视频创作的效率直接起飞。

画面方面,剪映提供了「AI 一镜到底」,一键就能实现电影级运镜。

这个功能尤其适合国庆旅游时,打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朋友圈内容。不管是城市、村落,还是山川、海滩,AI 会智能地选取画面中适合切入切出的角度,让过渡看起来有呼吸感,把不同的景观拼成一条视觉长卷。

整体的工作流也很简单:上传自己拍摄的素材,AI 会自动识别画面结构和关键元素。接下来,你只需要确认想要衔接的位置,并从剪映提供的几种转场形式中选择最合适的。

剩下的,就交给 AI 完成,它会在两段画面之间自动生成过渡,把原本生硬的切换,润色成一个自然的长镜头。很快,一条一镜到底的风光大片就出来了。

另一个可以让 AI 转场大显身手的应用场景,是营销宣发视频的制作。

这意味着,不再需要反复拍各种角度,也不用担心后期剪辑跳跃,AI 会帮你一气呵成:从场景到产品,从人设到氛围,全都在一个顺畅的镜头里完成。专业感直接拉满,哪怕是业余卖家,也能做出不输专业广告的质感。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在手上只有三张平面照片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大片效果吗?

完全没问题,AI 会自动识别摩天轮、旋转木马、人物三个画面里的相似色彩和结构,把原本零散的片段拼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看上去就像摄影师拿着稳定器连续拍下来的,几乎察觉不到切口。

画面顺滑了,故事才真正有了连贯感。但一条好视频远不止画面流畅这么简单,声音同样决定了整体质感。剪映在配音、音乐上的进化,正在补齐创作中另一半的拼图。

我们知道,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录音是个大难题——要么环境嘈杂,要么状态不好,录十遍也找不到感觉。现在,利用剪映的「克隆音色」功能,你直接就能拥有一个声音分身,在不同视频里都能一键调用。

从实测来看,只要上传的音频发音清晰、匀速、没有背景噪音,就能有效保证后续生成的质量。接下来,就来看看伍佰老师魂穿《武林外传》的中秋宴,为大家带来的节日祝福——

另一个惊艳的升级是「AI 配音 3.0」功能中的「超仿真音色」,直接把 AI 配音带入了 next-level。你仔细听听这个声音——它有呼吸声、有自然停顿、有情绪起伏,已经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真人还是还是 AI 。

而「翻唱改词」功能堪称音乐玩法里的隐藏惊喜。逻辑很直白:用户上传任意画面内容,AI 会自动理解素材,针对想用翻唱的歌曲进行改写,让歌词内容与画面场景高度贴合。

举个例子,当我们放入中秋团圆内容的片段时,《烟花易冷》的歌词便变换成了包含桂花、明月的文字,并且完全贴合旋律。

这种「以假乱真」的效果,也让创作者不再为版权头疼,节约修改成本,AI 几分钟搞定专业翻唱效果,成本降低但效率暴增。

无论是画面的流畅衔接,还是声音的细节打磨,剪映这些「ALL in AI」 的功能都在告诉创作者:制作不必再是费时费力、来回倒腾的繁琐任务。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的处理能力,剪映都能集于一处,而创作者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回故事与情感本身。

对于专业创作者精细剪辑的需求,剪映也没有忽视,而是依托于电脑端的「剪映专业版」 ,持续「听劝」升级,新增了多时间线、智能搜索、二级调色、立体声处理等高级功能,显著提升了素材处理与视频精修效率。

最近,剪映还全量上线了字节自研的 seedream4.0 模型,生图、做封面也能在剪映一站式完成。不难看出,剪映在功能的开发、升级上,就是奔着「ALL in One」的目标,基本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剪映里找到对应的工具,创作的流畅性一下提升不少。

解放 Dirty Work,回归创作的初心

测到这里,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了。剪映所做的这一切,并非为了炫技,而是指向一个极其质朴的目标:将创作者从重复、繁琐的「dirty work」中彻底解放出来 。

无论是费时费力地找素材、对口型、扒字幕,还是令人头秃的配乐和转场,这些曾经消耗我们大量热情和精力的环节,如今都可以放心地交给 AI 。

这种「AI + 一站式」的定位,本质上是对整个创作流程的一次重构。

我甚至觉得剪映这个名字可能都不能完全反映这个产品新的价值,「All in AI, All in One」的剪映,不能再把它看做一个剪辑类产品,而是一个能覆盖全流程的 AI 创作工具。 它打破了过去 AI 工具功能零散、流程割裂的核心困境,将它们串联成一条完整的、无缝的创作管道 。AI 不再是那个需要你小心翼翼输入指令的「工具箱」,而是变成了藏在创作每一步的「默契搭档」和「隐形脚手架」。

对于像 APPSO 这样的创作者来说,它最实际的价值,就是让编导敢于写下那些曾因时间和技术限制而自我阉割的高光特效,甚至实现过去「不可能完成的工期」。

创作者交流会上,APPSO 还了解到,剪映上线了一款更加特别的产品——「剪小映」。它能自动分析你手机相册里的素材,在你都快遗忘的时候,主动为你生成一段段充满故事感的生活视频 。

如果说剪映的各种 AI 功能是让剪辑更加轻松、流畅,剪小映则代表的是一种更加智能的使用方式,过程中 AI 持续发挥作用,让轻松剪彻底升级为不用剪。它似乎在说:你只管去生活,去感受,记录这件事,交给我 。

最终,当 AI 承接了所有可以被标准化的劳动后,留给创作者的,便是最宝贵、也最无法被替代的东西——灵感、创意和情感的表达 。

从这个角度看,剪映的「All in AI, All in One」,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主张,更是对所有创作者的一次告白:去创作吧,别让任何事分心。这,或许才是 AI 时代,创作最该有的样子。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26.1 隐藏彩蛋曝光,苹果给 ChatGPT 们造了个新「C 口」

iOS 26 上线后,用户立马分成了两派。

有人认为新系统视觉有新意,也有人吐槽不好看、bug 多、电池续航直线下降。在争议声中,苹果也推送了 iOS 26.1 开发者测试版,优化了液态效果和 UI 细节。但该说不说,比起这些「面子工程」,苹果在系统深处埋下的彩蛋,其实更值得关注。

据 9to5Mac 报道,iOS 26.1、iPadOS 26.1 和 macOS Tahoe 26.1 开发者测试版隐藏的代码显示,苹果正在为 App Intents 引入 MCP 支持打基础。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能让 ChatGPT、Claude 或其他任何兼容 MCP 的 AI 模型直接与 Mac、iPhone 和 iPad 应用交互。

Anthropic 的 MCP 协议,成了苹果「管住」ChatGPT 的钥匙

在讨论苹果这个大动作之前,我们需要给不了解的朋友科普一下 MCP。MCP,全称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由 Anthropic 于去年 11 月提出,它要解决的是一个叫「N x M」的集成难题。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有 N 个 AI 模型,和 M 个外部工具或数据源,如果按传统做法,我们得开发 N x M 个定制 API 接口,非常麻烦此时 MCP 邪魅一笑:别折腾了,我来当万能翻译官。

MCP 通过提供一个通用、开放的协议,把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和工具的连接方式标准化,取代了过去零散、私有化的集成做法,意在实现双向、安全的交互。通俗点说,它想成为 AI 领域里的「HTTP(网页的基础协议)」或「SMTP(邮件协议)」,它仅存在于软件,但在 AI 时代的意义不亚于一个标准化的硬件「USB-C 接口」。

效果怎么样?立竿见影。自打问世以来,MCP 已被 Notion、Google、Figma、OpenAI 等公司和平台也都陆续接入,成为 AI 应用接入的行业「通用插口」。

很多人容易误解 MCP + App Intents 只服务于 AI,其实并不是。

MCP 的本质是协议,它解决的是如何让模型或外部服务和系统安全对话的问题。虽然今天最热门的用例是 AI 模型调用应用,但 MCP 也可能用于非 AI 场景。以微信支付为例,就能看到 MCP 不局限于 AI 的可能性。

腾讯元器平台近日宣布已经接入微信支付 MCP,支持开发者在智能体(agent)中直接发起订单、查询订单、处理赞赏等功能。

同样,App Intents 也并不是专为 AI 而生的「新物种」。

它在 2022 年就出现了,当时的目标就是把应用的功能抽象成语义化的动作,让系统能直接调用。比如 Spotlight 搜索、快捷指令、小组件,其实都在用 App Intents,并不依赖 AI。

MCP 的接入,只是让「外部 AI」也能走上这条现成的通道。

根据对 iOS 26.1 等测试版软件代码的分析,苹果并非让每个应用单独去支持 MCP。恰恰相反,它正在构建一个直接集成在 App Intents 框架中,系统级的 MCP 支持。换言之,苹果不希望开发者自己「魔改」,而是要用官方操作系统的规范来开发接口适配,就可以使用了——这与苹果过去对应用遵守规范的要求一以贯之。

这意味着,在 iPhone 上,Siri/Apple Intelligence(由苹果的基础模型驱动)理解你的请求并可触发 App Intents 执行本地动作;当系统判断需要更广泛知识时,会征得你同意后把必要内容交给 ChatGPT 获取答案。

所以未来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你对着 ChatGPT 说「帮我在微信里转 100 块给张三」,ChatGPT 会调用 MCP,把这个指令打包成标准化的请求;iPhone 系统通过 App Intents 识别出这是微信支付的动作,直接调用微信的接口完成操作。你不需要自己切换 App、点按钮,一切都由模型+系统协作完成。

换句话说,MCP 让模型有了「手」,App Intents 则是苹果为这双「手」划定的轨道。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头一个好处是搭便车。苹果可以直接享用整个行业围绕 MCP 建设的庞大工具生态,不用自己从头到尾开发每一个功能集成。

另一方面,当所有外部 AI 的请求都必须经过苹果自家的、经过严格审查的 App Intents 框架,这样苹果既能强制执行自己的隐私安全标准,又能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还记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 AI Key。这是一款定位于「AI 助手」的外接硬件,厂商宣传它可随插随拔,通过 iPhone 的 USB 接口连接后,能够帮助你动动嘴操作手机上的应用和功能,从消息、地图到拍照、社交软件,几乎覆盖常见任务。

虽然目的相似,都有机会让 AI 代替用户,直接操控手机的应用,但和 AI key 这种体验受限的硬件「外挂」相比,系统层面的调度机制才是真正可规模化,更务实、更长远的价值。

不过,苹果在 iOS 26.1 测试版里只是「埋下了」系统级 MCP 支持的代码,目前仍处于早期工程阶段,并未对外发布可调用接口,未来能否实现、何时实现,还要看后续测试版和官方文档的公开进度。

造不出最强的剑,那就打造最好的剑鞘

延伸到整体变化,苹果近年的开放姿态愈发明显。

哪怕是 Apple Intelligence,本质上也体现了这种转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追赶 OpenAI 等厂商并非一朝一夕,苹果已不再执念于「全栈自研」,而是主动拥抱外部模型,为系统预留出灵活的接入入口。

这种转变在苹果内部也引发了不小的冲击。据彭博社报道,苹果 AI 团队内部曾就「自研 vs 合作」发生过激烈争论,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更务实的平台化路线。这也与整个行业的走向不谋而合。

短期内,AI 可能出现巨头垄断红利,但长期必然走向分层竞争。

没有任何单一模型能在所有任务上都做到最好,开源的存在更让市场有了平替选项。于是,对平台型公司而言,最优解自然是通过集成不同供应商的模型来实现风险分散、成本优化和择优使用。

微软就是典型的案例。

过去它与 OpenAI 深度捆绑,但最近,微软把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也集成进 Microsoft 365 Copilot。表面看,这是因为双方裂痕加深,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微软内部测试发现,Claude 在某些场景下的表现确实优于 ChatGPT。

类似的逻辑,如今也映射到苹果身上。

继和 OpenAI 合作之后,今年也不断有风声传出,苹果已经把 Google Gemini 和 Anthropic Claude 同时列入下一代 Siri 与系统级 AI 的候选名单。

回望苹果的长期叙事,这条线索就更清晰了。

苹果在 2008 年推出 App Store 时也面临过类似的质疑——为什么要让第三方开发者「寄生」在 iOS 上?结果证明,平台模式释放出的创新活力远超苹果单打独斗。

再后来,无论是 CarPlay、HealthKit,还是今天的 MCP + App Intents,这也是苹果最为熟悉的平台治理逻辑:它来制定标准和规则,第三方在规则之内自由创新。

建立在 App Intents 之上的代理层平台,同样是这一逻辑的最新延续。

通过 MCP 协议,苹果能够把外部 AI 模型都转化成了供应商。而当这些供应商想触达苹果庞大且高价值的用户群体时,就必须遵守苹果的接口和安全标准。换句话说,苹果再次把自己放在了分发渠道和规则制定者的位置上——这也是苹果最擅长、也最舒服的角色。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拆解新 iPhone 的「高原」设计,以及「可替换电池」的线索

在发布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 时,苹果都提到了一个词——Plateau,原意为「高原」,国内官方命名为「扩展平台」,形容这两台 iPhone 背面那个包括相机 Deco 在内的长条状突起。

这不仅是一种单纯「凹造型」的设计变更,背后是 iPhone 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

因此,虽然 iPhone 拆解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但今年的意义非比寻常。往期爆料已经说的不能再直接: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甚至后年 iPhone 20 周年款,都将从今年的新机,特别是 iPhone Air 这块「试验田」出发。

拆解 iPhone Air,我们将看到苹果面向未来的设计思考;在 iPhone 17 Pro 上,我们也会看到后续 iPhone 的工程实现思路。

iPhone Air:轻薄的艺术

史上最薄的 iPhone 究竟是怎么炼成的?除了配置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苹果也在 iPhone Air 的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

轻薄手机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机身之中塞入尽可能大的电池,这也是 iPhone Air 采用「高原」的原因:尽可能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腾出更多空间。消费电子技术都在进步,但续航和体验仍被电池绑架——这句话十年前就在说,今天仍然无比正确。

iFixit 给 iPhone Air 做的 CT 图中,可以发现整个手机将近 60% 的空间,都被电池盘踞:

▲ 图源:iFixit

也就是说,iPhone Air 彻底改变了从 iPhone 4 开始就一直坚持的传统「纵向主板」设计,不仅采用了横向排布的主板这一近年来 Android 阵营的主流思路,更是采用了常见于 Android 手机上的「主板、电池、马达麦克风」由上而下的三段式排布设计。

顺带一提,今年另一款超薄旗舰三星 Galaxy S25 Edge 机内也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排布方案。

▲ 图源:iFixit

iPhone Air 依旧沿用了背板开启的设计,拆下背板后,我们能更直观看到这块巨大无比的电池,额定 3149mAh,12.26Wh。不规则形状的设计,没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

▲ 图源:iFixit

有意思的是,iPhone Air 内部的这块电池,和苹果为这个型号推出的 MagSafe 外置电池在形状和规格上一模一样——

这让爱范儿联想到了欧盟在前不久推出,并将于 2027 年正式强制执行的新规:届时,所有在欧盟地区市场销售的手机都必须配备用户可更换的电池。

谁也不好说,苹果在这块电池上的心思,是不是在为那样的未来做好准备呢?

▲ 图源:iFixit

回到 iPhone Air 拆解:苹果用了业界好评满满的电压敏感胶水,只要用专门的工具在电池连接处通电,电池就能相对轻松地取下。对于一款电池较小需要频繁充电,从而导致电池损耗速度更快的手机来说,这项技术显得更有价值。

对于电池等在内的主要零部件拆卸难度,iFixit 也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和多年前的苹果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在 5.6 毫米厚度的机身内塞入大量的元器件,完全称得上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少元件苹果都采用了定制方案,例如 USB-C 接口模块,就采用了钛合金 3D 打印技术,不仅更轻薄,号称强度也更高,还更省原料。

「高原」部分也是如此,左边的大摄像头模组采用了多边形设计,右边的扬声器则是完全贴合「高原」的圆边,而下方的组件基本都是「L」字形或「凸」字形,如同紧密排布的拼图。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iPhone Air 的主板部分,然采用了双侧叠板的设计,但实际堆叠部分只有突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积都是单层设计。

▲ 图源:iFixit

拆开双层主板后,我们不仅能看到全新的苹果自研 C1X 基带,以及 N1 无线芯片,像是电源管理模块也封装成一小个颗粒。这么做的坏处是维修时只能整个更换,但好处是组件占地显著得到压缩。

▲ 图源:iFixit

关于 iPhone Air 机身的讨论,自然集中在其超薄机身和钛合金框架的强度,能否避免这台史上最薄 iPhone 重蹈 iPhone 6 系列「弯曲门」(bendgate) 的覆辙。

著名「毁机博主」JerryRigEverything 实测,双手紧握硬掰无法折断 iPhone Air,日常实用性相当过关;而在更严苛的起重机压力下,iPhone Air ,在受到 171 磅(约 77.56 千克)重量时手机发出断裂的声音,到 215 磅(约 97.52 千克)屏幕才彻底开裂。

并且,由于 iPhone Air 的主板集中在机身上部,机身中部折弯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要电池没有刺穿、内部走线还连着,手机居然还能正常使用——「史上最耐用 iPhone」绝非苹果虚言,只要你不提电池容量……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拆开 iPhone Air 后,我们更能直观感受苹果做出的工程学探索:全新的机身空间排布方案,大量的定制组件,又没有失去苹果内部电路一贯的优雅。

这很符合爱范儿最初对这台手机的定调——一台以「实验性」为主的机型,为未来的 iPhone 轻薄化、折叠化铺好技术道路。

更重要的是,比起去年采用了大量一次性胶水的「超薄」iPad Pro,iPhone Air 的元件依然坚持了更占空间的模块化设计,保证了手机的可维修性水平,iFixit 也给出了 7 分的较高评价。

▲  图源:iFixit

iPhone 17 Pro:内部比外部更好

首次采用一体成型工艺的 iPhone 17 Pro,手感和观感都很优秀——直到用户们发现,自己刚拿到手的新机,背部已经出现了不少划痕。

▲ 图源:Consomac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iPhone 17 Pro 的相机模组突起边缘,这个缺乏圆滑过渡的模组边缘,一旦放在兜里被钥匙、硬币等刮蹭,表面的阳极氧化涂层很容易被刮掉,露出铝金属的表层,从而留下无法恢复的划痕。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机身其他平坦的部分,划痕不会像相机模组边缘那么明显,但依然存在。

罪魁祸首很可能正是相机模组这个过于锋利的边缘,导致阳极氧化涂层无法很好贴合边角而更加脆弱。

这可以说是阳极氧化工艺的通病,但苹果依旧选择了目前的锋利设计,而并非没那么醒目,但相对更耐用的圆滑过渡。

▲ 图源:JerryRigEverything

想要避免这个问题,只能选择戴好保护壳,不过一些用户已经在网上吐槽,戴手机壳的过程,如果用力角度不对,或者夹杂了尘土,也可能带来划痕……

和这个中看不太中用的机身外壳相比,iPhone 17 Pro 系列的内部构造是更围绕使用体验的全新设计。

和 iPhone Air 类似,iPhone 17 Pro (Max) 也采用了「三段式排布」,主板主要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带,被网友戏称「典型的安卓结构」。

▲  图源:iFixit

虽然 iPhone 17 Pro 对比上一代电池容量提升 406mAh 之多,但如果对比两者的内部结构,会发现电池更多是形状变化,面积实际上没有变大太多。

▲  图源:iFixit

因此电池容量挤了这么一大管牙膏,更多是由于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由于换用一体式机身,iPhone 17 Pro 需要从屏幕而不是背板进行打开。拆下屏幕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巨大的散热片,几乎覆盖了整台手机。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撕开散热片的覆膜,就能看到本次 iPhone 17 Pro 全新配备的 VC 均热板 (vapor chamber 蒸汽仓),Pro Max 版本的面积(下图左)会比 Pro(下图右)大上一圈,两者分别约为 2200 和 2000 平方毫米——在动辄 4000 平方毫米 VC 均热板的 Android 阵营面前,还是略显逊色。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根据@微机分WekiHome 的拆解,这块 VC 均热板属于铜网结构,效果不如铜粉烧结结构。不过这块均热板采用了激光焊接工艺,导热效果更好,理论上成本也更贵。

还有一个细节:iPhone 17 Pro 的屏幕组件背面也贴有散热片,因此处理器散发的热量会首先通过 VC 均热板快速分摊到整块铝合金散热片,部分热量也会传导到屏幕部分。

▲ 图源:微机分WekiHome

值得一提的是,整块铝合金散热片厚度在 0.3 毫米左右,或许就是 iPhone 17 Pro 系列变厚 0.5 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屏幕和散热片,主板的正反两面、后壳、MagSafe 线圈都覆盖了散热膜,足见今年苹果对于 iPhone 17 Pro 散热能力的重视。

iPhone 17 系列用上的全新的前摄传感器也终于露出真面目,原来并非苹果所宣传的「正方形」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八边形底,是平衡了实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比起 iPhone Air,iPhone 17 Pro 上的「高原」设计并没有带来更轻薄的机身,苹果更多的考量还是散热:主板集成在机身上方,避免用户摸到发热,也能更好利用 VC 均热板的特性,将集中的发热均匀分散到整个机身。

还有一个相对巧妙的设计:天线围绕「高原」进行了排布,不仅美观,也能避免用户握持手机的影响。

虽然更实用,但一些网友认为,iPhone 17 Pro 的内部电路设计显得略有点杂乱,少了以往的苹果味。当然毕竟用户是看不到的,这点就见仁见智了。

iPhone 高原,是实用主义的设计

由于比往年更明显的堆料倾向,今年的 iPhone 产品力爆棚,性价比高得不像苹果,因此被戏称典型的「安卓 iPhone」。

没想到体现「安卓思维」的不止参数和配置,拆开 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Air,这个在 iPhone 上略显陌生的三段式设计,其实早已是国产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

▲ 小米 15 系列也是三段式结构的代表,图源:微机分WekiHome

苹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为了压缩 iPhone Air 机身的设计,而这种更极致利用机身空间的方式,反而也能迁移到 iPhone 17 Pro 这款看似和 Air 定位南辕北辙的产品上。

因为本质上,智能手机的发挥离不开机身的限制,Air 的探索就是为了榨取每一丝空间实现高性能,相关技术落到空间更宽裕的 Pro 身上,自然也能让 iPhone 17 Pro 挤出比过往迭代更大的牙膏。

一言蔽之:这个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设计,让 Air 够 Air,让 Pro 更 Pro。

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产品工程学思路上的变更,背后离不开这几年技术的进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诸如 A19 Pro、N1、C1X 这些自研的 Apple Silicon 的加入和优化。

当然,确实很多网友表示 iPhone 17 Pro 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丑,不如以往的方形 Deco 更具美感——但这也侧面说明了苹果开始转变做 iPhone 的思路:用户实际体验的优先度,已经超越了外观设计。

未来,我们也能见到「高原」——包括凸起的外观,和内部的高集成横向主板——出现在越来越多的 iPhone 上。对于 iPhone Pro 和 iPhone 标准版这样的常规机型,也能在电池容量得到扩张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热的增强,实现手感、参数的双赢,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用户乐于见到的提升。

而在明年的折叠 iPhone 上,苹果若要把铰链和双摄都塞进这个可能比 iPhone Air 还要更薄的机身,同时还要配备一块大电池,想必也离不开那块巨大的「高原」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ivo 提前剧透 X300 系列 2 亿长焦主摄,但亮点其实是算法

vivo X300 系列定档 10 月 13 日发布,而今天 vivo 提前给新机的影像开了一场发布会,介绍了 X300 系列上的两颗「两亿镜头」:长焦和主摄。

比起硬件参数,vivo X 300 的影像升级,更多体现在算法上。

提起 vivo 影像,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长焦」——通过 vivo X100 Ultra、X200 Pro 以及 X200 Ultra 三次迭代,在市场和用户心中都构建了「vivo = 长焦好」的印象,而 X300 系列自然会继续在这颗镜头上加码。

vivo X300 系列将搭载一颗 2 亿像素 APO 长焦镜头,支持 CIPA 5.5 级别的光学防抖,并联合三星研发了「蓝图三星 HPB」传感器。

光学配置只是长焦摄影的下限,一些更复杂、极限的场景离不开算法加持,vivo 这次也着重强调了全新的「Magic-Cloud AI 算法」。

Magic-Cloud AI 算法在云端运行,也即要求手机联网,处理速度虽不如端侧,但胜在经过处理的照片,在清晰度上比端侧算法有显著提升,并且能够运用在文字、夜景、人像、花鸟等多类长焦。

长焦镜头的一个重度需求场景就是演唱会,这也是 vivo 这几年突破的重点。

得益于零延时多帧的「灵动人像算法」,vivo X300 系列的长焦抓拍能力进一步提升,长焦抓拍舞台上的歌手,画面更清晰,表情也能更好。

体育赛事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场景:距离远,运动员动作快,追焦成为一个难题,vivo 的解决方案则是「蓝图极限追焦引擎」,能实现毫秒级的精准锁定。

并且 vivo X300 系列支持 12 张一秒连续拍摄 36 张的无损画质高速连拍,运动员的动态能尽收镜头之下。

除了演唱会和赛场,「打鸟」也是近几年兴起的手机长焦长焦。

针对生态摄影,vivo X300 不仅能实现远距离更清晰的抓拍效果,还有全新「空气切割机」算法,其实就是一个针对动物的「人像模式」,能够更好识别动物羽毛毛发和杂乱背景之间的区别,做到只保留主体画面细节,并实现更精准的虚化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vivo 这次还带来了影像交互上的一个新体验:长焦算法提供三档调节,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平日长焦拍摄的计算强度——画面纯净度与现场真实感之间,不再是二选一。

如果觉得 vivo X300 系列上的这颗长焦镜头还不够,长焦增距镜系统能进一步提升望远能力。

作为日常拍摄的最主力镜头,vivo X300 同样搭载了一颗 2 亿像素的主摄,主打旅拍人像摄影。

vivo X300 系列对人像的定调走「真实路线」,一张人像成片将由 80% 的真实和 20% 的美颜润色组成。

「真实」来自于这颗 2 亿像素的传感器,用 vivo X300 主摄拍人像会保留大量的细节,甚至皮肤上的毛孔,以及佩戴的饰品都能高清呈现。

并且,vivo X300 支持人像模式全焦段 5000 万像素成片,也是目前行业的独家水平。

人像摄影同样是一个更注重风格、审美和算法的赛道,并且不同的用户之间对「人像美」都有自己的定义和偏好。

vivo X300 系列搭载了多种人像摄影风格:透亮人像氧气美 、蔡司自然人像原生美等等。全新的「元气骨相重塑 」则是 AI 和人像摄影的结合,智能去除用户面部疲态,提亮该提亮的部分,调整面部结构和神态。

不仅 AI 不止赋能拍摄的过程,vivo X300 还将搭载「AI 定制美颜」的后期能力,大模型系统学习用户的修图偏好,然后批量运用于其他照片上。

针对光线复杂不好处理的夜景,vivo X300 系列的应对方式则是「电子柔光箱」算法,针对不同的顶光、逆光、暗光场景进行柔化,人物面部能保持干净、立体、肤色还原。

而像更具难度的闪光烟花场景,vivo X300 也准备了相应的算法进行应对,减少烟花重影毛边,人像也能保持清新透亮。

用户的需求也早已不止静态的人物照片,Live Photo 也是近几年大火的赛道。vivo 增强了 vivo X300 系列拍 Live Photo 封面画质和动态的一致性,还首发了 Live 图的路人 AI 消除功能。

自 vivo X100 Ultra 开始,vivo 的影像能力也不再局限于拍照,录制视频也成为了每一次迭代的重点。

vivo X300 系列搭载 LYT-828 传感器,还搭载了云台级别的防抖能力,防抖角度达到正负 2.6 度,防抖角度面积相较上代提升 56% 。

专业格式方面,vivo X300 系列能够实现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并支持拍摄 4K 120fps 10bit log,认证 ACES 工作流。

而在一些日常的演唱会或者旅游场景,vivo X300 支持「录拍双系统分时架构」,录制 4K 视频时可以通过独立通路拍摄真正的照片,而不是截下模糊的视频截图。

视频讲究「电影感」,vivo X300 系列和联发科联合开发了一个「智能分区影调引擎」,拍摄视频时可以智能识别拍摄主体,大幅改善影调层次。

总结一下这次发布会公开的 vivo X300 系列影像的重点新功能新特性:

  • 长焦:2 亿像素,蓝图三星 HPB 传感器,CIPA 5.5 级防抖
  • 主摄:2 亿像素,蓝图三星 HPB 传感器,CIPA 4.5 级防抖
  •  灵动人像算法,舞台抓拍更清晰
  •  蓝图极限追焦引擎,毫秒级追焦
  •  12 张每秒连续 36 张无损画质高速连拍
  •  Magic -Cloud AI 算法,远距离长焦清晰度增强
  •  全焦段 5000 万高像素人像模式
  •  多种人像摄影风格:透亮人像氧气美 、蔡司自然人像原生等
  •  元气骨相重塑,AI 调整面部结构和神态
  •  电子柔光箱算法,夜景复杂光源柔化
  •  闪光烟花人像算法,提升烟花人像清晰度
  •  AI 定制美颜,学习用户修图习惯批量 P 图
  •  Live Photo 封面动态一致性增强,支持 AI 去路人
  •  云台级防抖能力,防抖角度达到正负 2.6 度
  •  录拍双系统分时架构,录 4K 视频可独立摄影出片
  •  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
  •  智能分区影调引擎,拍摄视频智能识别拍摄主体
  •  多焦段 4K 120fps 杜比视界 HDR 视频录制,并支持拍摄 4K 120fps 10bit log,认证 ACES 工作流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给半个月后的正式发布会留惊喜,这次影像发布会上,vivo 其实没有谈到太多 X300 系列的镜头配置,更多讲的还是算法。

并且,vivo 的算法具有很明显的「场景化」特征,针对日常摄影中的复杂又常见场景,都有一个专门的算法去解决现存问题。

对比起 Ultra 影像旗舰,主打平衡性的 vivo X300 系列堆料实现影像突破的空间有限,针对性的计算摄影调优,也是一种不错的解法。

至于 vivo X300 系列更全面的影像和其他体验,将于 10 月 13 日 19:00 的发布会正式揭晓,爱范儿也很快为大家带来真实体验,敬请期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海外卖爆的 AI 卡片在中国发售,入口比模型本身更重要

在 AI 硬件圈,有一张「小卡片」悄悄火了很久。

它像一张银行卡,厚度不到 3mm,能吸附在手机背面。这枚名为 Plaud Note 的设备,只为一件事,记录对话,并用 AI 帮助用户挖掘对话中的价值。这个简单直接的思路,让它在全球积累了超过 100 万用户。

9 月 22 日,这张小卡片背后的团队 Plaud,终于带着它和功能更强的升级版 Plaud Note Pro,在深圳召开了中国内地的首场发布会。

在国内,记录对话的 AI 产品现在看来是一片红海,前有科大讯飞这样的巨头一直深耕该领域,后有层出不穷的公司跟进,像是钉钉、Anker、360 等。

Plaud 的回归,不仅是一个产品发布,更像是新一代硬件创业浪潮的一个缩影。这些企业,它们从诞生之初就拥有全球化视野,在海外市场证明自己后,再带着技术与理念进入中国。

这份技术和理念,能否经得起国内用户的检验,一起看看他们发布了什么产品。

和 AI 的实时协同,从一张卡片开始

「意图」,这是整场发布会我听到最多的词,大模型如何理解我们的意图,大模型最想要什么,我们为什么设计这个产品?

答案都回到了「意图(intention)」,Plaud 合伙人兼中国区 CEO Peter 不断重复这个词,来解释大模型时代,不仅仅是处理原始数据,而是要理解我们的意图,才能真正突破智能的边界。

▲ Plaud 合伙人兼中国区 CEO Peter(莫子皓)

Plaud 此次的旗舰新品 Plaud Note Pro,最大的亮点在于首次实现了「人与 AI 的实时协同」 (Human-AI alignment in real time)。

想象一下,在会议中,当讨论到关键决策或重要数据时,不需要打断对话,只需轻轻一按机身上的按钮,就能实时将这个时间点,和相关信息同步给背后的大模型。

这等于在告诉 AI:「注意,这里是重点」。而通过这种方式,大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的语境和我们的意图,从而生成更精准、更具洞察力的摘要。

这跟平时我们和大模型沟通,写了一大堆 prompt,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输入的文本,是没有时间维度的。

Plaud 则是让 AI 从一个录音结束后,被动整理信息的工具,变成了在对话发生时的智能伙伴,实时地与我们的意图对齐。

为了实现高效的记录,Plaud Note Pro 在硬件上的亮点,也集中在了更丝滑和无缝的体验上。

当被问及产品为何「能用且好用」时,Peter 显得颇为自信,他提到 Plaud 创始人团队,有做手机、造机器人的,做现在的产品属于「降维打击」。

这种经验,也的确保证了基础体验的可靠,Peter 分享其他用户的体验评价,「连蓝牙那一刻,就知道这个团队不简单」,因为 Plaud 的蓝牙连接体验,同样非常丝滑。

首先是轻薄,机身是银行卡般的大小,厚度仅为 2.99mm,重量 30g。这种对极致轻薄的追求,也带来了妥协。在沟通会上,当被问到充电接口,并非通用 Type-C 的问题。

团队坦言,这是为了保证产品极致轻薄而做的取舍,但也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反馈,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目前采用的充电方案,是类似大部分手环的触点充电。

第二是专业的收音,Plaud Note Pro 内置 4 个全向 MEMS 麦克风阵列,配合 AI 声学波束成型技术,可在最远 5 米的范围内,实现录音棚级的音频捕捉。

对比前代产品,Plaud Note Pro 还可以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录音环境是电话通话,还是面对面对话,而不需要手动切换录音模式。续航方面,单次充电可支持最长 50 小时的连续录音,满足一周的工作需求。

硬件作入口,软件是核心

「能不能不买你们的硬件,只用你们的软件?」

面对这个问题,Peter 的回答很坚决:「我们不做这种事情。」

他认为,做单纯的软件服务会分散精力,更重要的是,Plaud 坚信软硬件结合才能提供最佳的智能体验。

这背后,是 Plaud 「AI 原生科技公司」的自我定位。硬件只是捕捉信息的入口,真正的处理和价值生成,都发生在云端的 AI 引擎 Plaud Intelligence 中。

▲ Plaud 网页版首页

对比前代,除了音频,现在还可以捕捉文本、图片信息,并结合「一键标记」功能,为 AI 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具备多模态能力。

其次就是和大部分 AI 纪要产品、以及通义听悟类似的功能,通过优化整合 DeepSeek R1、千问、豆包等多个大模型,将语音转写成文字,还能区分不同的发言人,并支持多达 112 种语言。

在模型的选择上,Plaud 的策略并非「兼容并包」,而是「只支持最好」。

Peter 坦言,在中文转写上,国内模型表现更好;但在更深层的因果关系和深度思考上,海外顶尖模型仍有优势。但他们仍然坚持使用「最贵、最好」的模型和服务,因为「更好的价值」本身就是产品的核心,而非成本。

基于在海外的两年运营,Plaud 内置了从全球 3000 多个模板中优选出的专业模板,覆盖不同行业和领域。它可以根据你的角色和习惯进行智能推荐,从多个视角分析对话,提供更丰富的总结。

▲ 模版社区

最后一项是 Ask Plaud,和知识库的 AI 问答一样。我们可以基于录音的完整上下文,向 AI 进行深度提问,所有答案都能追溯到录音文件具体的信息来源。新版本还增加了智能建议追问、跨文件查询等功能。

以上所有功能,用户都可以通过 Plaud APP(支持 iOS 和 Android)及网页端来实现。

多款海外产品首次在中国区推出

除了旗舰 Plaud Note Pro,Plaud 还带来了另外两款针对不同场景的产品,它们都支持全新升级的 Plaud Intelligence,也同样是需要配合手机 App 使用。

Plaud NotePin S,可穿戴的 AI 纪要产品,它的前代是已经在海外发售的 Plaud NotePin,目前这款在中国区首发的新品,主打「解放双手,随心记录」。

主要的特点是,它可以通过项链、手环、背夹、磁吸片等多种方式佩戴。同时,它的重量只有 17.6g,拇指般大小,但续航也做到了 40 天待机,和 20 小时连续录音,并配备 64GB 存储。

Plaud Note,卡片式 AI 纪要开创者,这是一款在 2023 年就推出的产品,而到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相当多的公司,在做同样类型的卡片式 AI 纪要产品。

尽管 Plaud Note Pro 在性能上提升明显,但据 Plaud 合伙人兼全球销售负责人 Raymond 介绍,经典款 Plaud Note 在海外依然维持着非常高的销量,因为「有很多消费者,还是喜欢这种机械拨动的形态」。

▲ Plaud 合伙人兼中国区 CEO Peter 莫子皓(左);Plaud 合伙人兼全球销售负责人 Raymond 孙驰(右)

当被问到如何在国内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时,「用户价值」是创始人提到最多的词。他认为,为用户带去 SOTA(最佳)的体验,是 Plaud 应对竞争的态度 。

目前,Plaud Note Pro、Plaud Note、Plaud NotePin S 三款产品,已经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发售,具体的发售价格如下。

▲ Plaud Note 1149 元,Plaud Note Pro 1299 元,Plaud NotePin S 1249 元

而针对每款设备都能用上的 Plaud Intelligence,也有标准版、专业版、和卓越版三个会员计划,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可录音的时长限制,分别是 300 分钟、1200 分钟、和无限时长,对应的价格是免费、339/年、和 1099/年。

而国内版和国外版的 Plaud Intelligence 订阅价格也有所不同,国际版配置了像 Gemini 2.5 Pro、GPT-5、以及 Claude 4 这些模型,所以专业会员的订阅价格是在 99.99 美元(人民币 700 多),而国内版则是 DeepSeek、豆包、千问等模型。

APPSO 也第一时间拿到了 Plaud Note Pro 产品,根据发布会现场透露的信息,Plaud Intelligence 将在下个月更新跨平台同步、多维度解读等多项功能。我们也会在更新之后,同步分享我们的使用体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体验夸克「造点」:更懂中国元素的AI创作工具,还有Midjourney+Wan2.5 的王炸组合

AI 生图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我们打工人身上。

老板一句「现在 AI 这么牛,你用它五分钟给我出个图」,说得轻巧,但谁用谁知道。

虽然 AI 生图和生视频甚至可以做到真假难辨,但实际应用还是会有无数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 AI 工具虽然很强,但由于训练素材问题,常常对中文内容和中国风的理解存在偏差。

幸好,国内厂商也在不断努力,适用于中文语境的生图效果也在不断提升。阿里云栖大会期间,夸克也上线了新的 AI 图像与视频创作平台「造点」。

除了更懂中国元素和中文排版,还是国内首个支持 Midjourney V7 模型的生图工具。视频生成则用上了最新发布的万相 2.5 模型,之前爆火的 Veo3 能玩的功能基本都支持了。

现在,你可以在夸克上点击「造点」,或者直接访问 zaodian.quark.cn 来体验。

还有一个福利别忘了领。即日起至 9 月 30日 ,所有用户均可限时 7 天免费体验通义万相 Wan2.5 的视频生成能力。

APPSO 当然也第一时间体验看看它到底能造点什么。

更懂中国元素的生图工具

APPSO 经常要测试 AI 生图工具,所以我也常跟公司的设计师同事交流,想知道 AI 工具是否在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不过常常收到的吐槽会更多,调教 AI ,堪称堪称一部跨服聊天的血泪史。

你跟它说「侠骨柔情」,它给你个中世纪骑士;你说要「烟火气」,它给你个壁炉 。

好不容易生成个带中文的海报,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排得像狗啃,在一些专业场景还是拿不出手。

这次夸克造点最让我惊喜的,是把咱们中国人的那点含蓄、那点意境,拿捏了。

我试着让它生成一张 「东方运动美女摄影图,展示马甲线」,出来的图让我愣住了——那位小姐姐身上有清晰的肌肉线条,但神态开心自然,皮肤纹理细腻真实,高级感满满 。

之前很多 AI 生成的亚洲脸总是千篇一律,现在终于有了灵魂

而最让我头疼的中文排版,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开盲盒」

比如让夸克造点生成一张 「秋季主题的邮局海报」,它不仅体现了秋天和邮局的标志性元素,不同文字的层级、字体、排版也都比较协调,大字小字都没有乱码,可用性颇高。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长安的荔枝》还不错,我想制作一张海报来给我的朋友圈影评配图,不只是毛笔字体到位,整个排版结合荔枝元素和东方意境,质感甚至不输官方的电影海报。


我们还尝试了更多中文海报的排版,整体的稳定性不错,不仅能写对,排版美感也能打。

无论是「白银时代」的 Art Deco 风格,还是「老榕树」的粗犷毛笔飞白,它对中文的理解已经深入到了「笔画」和「意境」的层面 。

如果脑洞再大一些,用不同材质来设计字体,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它对国风元素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元素的拼贴。比如 「身着民族服饰的高定模特」和 「烟雨朦胧的故宫红墙」这两张,无论是少数民族头饰服装纹路细节,还是模特人物妆造和故宫背景的搭配,都很自然。

不只是人物,设计一些中国元素的礼盒和首饰它也会考虑周到,除了礼盒和首饰本身,展示的搭配的物件也是中国风。

我发现,造点对「中国风」的审美和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符号,在生成中国风插画时尤为明显。

这些插画不仅做到了服饰风格和吉祥意象的还原,更是传递出了水墨画、敦煌壁画的意境,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典雅和底蕴比较好地呈现出来。

这点很重要,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玩具,更有希望在更多真实场景下,成为生产力工具 。

不整花活造点实用素材,行不行

我发现除了整活,当夸克造点把那些对中文的设计能力,无缝对接到各种工作场景时,它是真能干活。

以前想设计个包装,能把头发薅秃。现在,我们尝试设计一款猫粮包装,只要告诉它要「扁平卡通插画、波斯猫跳起抓鱼、海滩背景」,它连猫耳朵造型、三文鱼腩实拍、「天然有机」的宣传气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能帮你把品牌周边从图纸上到货架,直接帮你做一套产品包装+周边设计。

我告诉它要做「一套四个的云南主题文创冰箱贴」,再把「玉龙雪山、咖啡豆、野生菌火锅、孔雀大象纹样」这些元素丢给它。

一套色彩鲜艳、充满民族风情的珐琅彩琉璃冰箱贴就出炉了,精致得可以直接打样。

再来开发一套 「国风妖怪 IP」,它能帮你设计出毛绒玩具、钥匙扣、徽章等一系列产品 。


做一套「咖啡品牌VI」也不在话下,从手提袋、纸杯到菜单,它能用统一的黑白极简风帮你设计一整套,工业感和时尚感兼备 。

旅游文创玩法就更多了,无论是可爱的 「旅游主题贴纸」,还是「福州文旅产品」 的帆布包、台历、团扇,它都能帮你快速生成情绪板和产品模型,让创意落地变得无比简单 。

想开个小店,但不懂装修设计?夸克造点甚至能当个合格的免费设计师。

想开家 「快餐店」,让它来个「赛博朋克风」,一个巨大的异形红色霓虹招牌立刻就有了,氛围感十足。


无论是 「精品咖啡」 的文艺惬意,还是 「气球商店」 的梦幻童趣,它都能帮你一键搞定,让你的小店成为网红打卡点 。

当工作流已经被 AI 彻底简化后,我开始不满足于「够用就好」,想要追求更高阶的艺术表达,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那个传说中的……

MJ 国内首发,我的审美上限被它打开了

当我发现夸克造点里居然藏着 Midjourney 的官方通道时,我彻底不淡定了。这可是国内首次有官方渠道能直接用上最新的 MJ V7 啊 。

以前想用 MJ,不是被复杂的订阅流程劝退,就是苦于高昂的价格。现在好了,夸克造点直接把价格打了下来。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把 MJ 那些高深莫测的参数,变成了人人都能懂的「美学遥控器」,可以通过调整「风格化」、「怪异化」和「多样化」,来摸索出你满意的效果。

有了这些精细的控制,我感觉不是我在用 AI,而是和一位顶尖的美学大师在「共同创作」。

游戏开发者和玩家估计会爱上这个功能。我尝试生成一个 「赛博朋克风格的年轻男英雄三视图」,它迅速给出了包含正面、侧面和背面的完整角色设计,连服装上的机械元素都清晰可见,质感堪比专业概念稿 。

需要搭建场景?让它画一个 「沙漠中的L形建筑废墟」,出来的图是等距视角的3D立体模型,破损的墙壁、散落的碎石和哑光粘土质感,氛围感直接拉满,完美符合游戏场景的需求 。


它还是一个艺术风格模拟器。我想画一张 「手绘插画」,只需告诉它「托尼·迪特利齐风格」,一张充满奇幻色彩的马德里街景就诞生了。

中国风素材在这个模式下也有了别样的艺术质感,

我试着让它画一幅「粉金主调、层峦叠嶂的仙境」,它不仅给出了山间缭绕的云雾,还糅合了「水墨晕染的朦胧」和「金色线条的精致」这两种质感,那种仙气飘飘又富丽堂皇的感觉,直接就能当壁纸用。

想要邪修一下也没问题,无论是 「空山基的光滑镀铬机器人」 还是 「伊藤润二的黑白恐怖漫画」,它都能轻松驾驭,让你的创意在各种艺术风格间自由穿梭 。

有了这种艺术美感的图片生成能力打底,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我脑中浮现:让这些惊艳的画面,真正「动」起来会怎么样?

前方高能,造点大片

在刚刚结束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通义发布了最新的万相 2.5 模型,造点也已火速接入。

简单来说,新模型原生支持音画同步生成,图加音频就能开口「表演」,并且视频时长翻倍至 10 秒,对复杂指令和电影级质感的理解也大幅提升。

现在,你可以直接在造点体验到这些新能力。

我试着让模型生成一段女生弹吉他的视频,它不仅精准对上了口型,拨弦的动作和音乐的节奏同步,连眼神和微表情都带上了戏。

这背后是万相 2.5 的「音画同步」技术,让视频生成不再是简单的「对口型」,而是真正的情感表达。

想让你喜欢的角色「活」起来?试试这个,上传一张图加一段音频,就能让任何人和物开口。

画面可以自然匹配你提供的任何声音——无论是人声、音乐还是音效,创作脑洞也可以更大了。

角色一致性是视频叙事的基础。万相 2.5 加持下,造点现在单次可生成长达 10 秒的视频。

比如用造点生成之前很火的「第一人称 vlog」,人物在边走边做各种动作,角色形象也能稳稳保持,意味着故事能讲得更完整了。

此外造点对镜头语言和复杂动态的理解也不错,画面很有大片质感。

下面这段视频,模特身着金属反光礼服一路走来,光线在金属面料与泡泡上折射出炫彩光晕,展现出梦幻和先锋的美学质感。

从复杂的运镜到微妙的动态表现,在 AI 加持下,普通人对画面的掌控力,也能堪比电影导演。

AI 时代,用想象造点不同

体验下来,我感觉夸克造点更像是一个全能实用的创作搭子,懂你奇奇怪怪的想法、能帮你省钱省力、还能激发你无限创意。

更重要的是,它让夸克这个 2 亿人都在用的 AI 助手拥有了更强的视觉化生产力,更加全能。

无论你是普通用户,想在手机上给照片 「换个发型」、「一键 P 图」 发个朋友圈 ;还是专业设计师,需要快速生成 「包装设计」、「店招门头」设计灵感 ;甚至是品牌营销和影视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要制作 「影视分镜」、「电影级视频」 ,都能尝试在夸克造点里找到高性价比、实用的解决方案。

在它面前,创作「五彩斑斑的黑」甚至不再是甲方无理的需求,而是一次灵感的涌现,是真的可以落地的作品。

APPSO 也一直把「创造」作为信仰,我们认为当下连接热爱和创造不同最好的能力就是 AI ,当每个人都能「用想象造点不同」时,一个新的创造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让「戴着不摘」成为新的使用习惯

时隔两年,全新一代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正式推出。

初代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创造了「耳夹耳机」的新形态,其成功被市场验证有效——它没有停留在传统耳机「听得清听得好」的维度,而是让人同时听到耳机和环境声,不必为了一句对话频繁摘戴,改变了耳机不是戴着就得摘下的使用惯性。

但这个最优解,也给产品迭代带来了难题。

不久前,爱范儿提前拿到了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在深度体验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产品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迭代与超越,而究其核心,则是建立一种新的范式——

让耳机「戴着不摘」,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习惯。

更小,更时尚,更实用

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愿意长时间佩戴、不轻易摘下的?答案很简单:配饰。

这也给了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一个清晰的方向——不仅要好用,更要好看,要让人愿意把它当作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华为FreeClip 2 在设计上有不少巧思,而最终都是为了体验服务。

首先是小。

相比偏成熟稳重的初代 FreeClip,FreeClip 2 在延续时尚感的同时,变得更小,也更有活力。

除了「羽沙白」和「摩登黑」,FreeClip 2 还带来了灵感源自牛仔的全新「丹宁蓝」配色,耳机的 C 形桥部分也采用了更亲肤的硅胶材质,不仅外观更具特色,也增强了耳机在各种耳形上的佩戴张力,提升了舒适度。

新的丹宁织纹工艺很好地消解了数码产品的机械感,戴在耳朵上更像一款电子配饰,而不是普通耳机。

和耳饰单纯提供外观价值不同,我们对耳机还有功能性上的要求。好看和好用,是我们愿意佩戴一款耳机的重要前提。

比如 FreeClip 2 的耳机盒,宽度缩小 17%,整机重量减轻 14%,设计也从圆变方,带来的好处是,在提升 2 小时续航的前提下,这几乎是同价位耳机里体积最小最轻的耳机盒,带着这副耳机出街,整机可以用 38 小时,却只占一点点口袋空间,没有半点携带压力。

▲ 左:华为FreeClip 2,右:华为FreeClip

充电仓更小,意味着耳机也更小了,对于戴在头上的设备来说,每轻 1 克都是在减轻负担。

FreeClip 2 耳机重量比上一代减轻约 9%,单耳机仅有 5.1 克,加上 9 小时的单耳续航,让耳机更能「戴着不摘」。

更加紧凑的体积,让 FreeClip 2 可以更好塞入各种裤袋,包括紧身牛仔裤,并且不会和圆形机身一样容易滚动和掉落。

丹宁蓝款式的华为FreeClip 2,充电仓同样采用「丹宁织纹」工艺,表面呈现出牛仔布般的肌理,触感独特而有温度。质感提升的同时,也并不会沦为「藏污纳垢」的陷阱,清洁依旧轻松。

在这之前,我就很喜欢戴着华为FreeClip 运动健身,而 FreeClip 2 针对运动场景做了更多的优化,比如支持 IP57 等级的抗汗抗水,增强了应对各种户外和锻炼的能力,而且耳机盒支持星闪精确查找的能力,50 米范围内都能指示精确方向,就算耳机断网也能实现楼层定位。

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放松锻炼,你都可以一直戴着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这种随时随地的贴合感,是它最打动人的理由。

戴得久也要听得好

传统开放式耳机虽然舒适,却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失真、漏音、听不清。

要想声音清楚点,只能调高音量,失真和漏音也随之而来。很多时候,开放式耳机只是一副戴着舒服但只能听个响的「备用机」,而华为FreeClip 2 则彻底改进了这一点。

首先是硬件上的提升,FreeClip 2 搭载了华为自研的超澎湃双擎单元,和上一代相比,一耳朵就能听出差距——低频明显更强,声音要比前代更饱满、厚实,解析度也很优秀,响度更大,能够更好听清。

鸿蒙生态则是华为FreeClip 2 的另一项秘密武器,强大的多设备协同能力,让耳机能够在设备之间无缝衔接,来去自如:手机来电,音频自动从电脑切到手机;电话挂断,又自动切回电脑,切换悄无声息。

25 年底,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还将支持星闪音频体验,届时音质和延迟表现都会更好。

而为了解决传统开放式结构和高音量的漏音问题,华为在 FreeClip 2 上采用了「逆声场声学系统」,通过反向声波抵消外泄声音,实测在安静办公室中,正常音量使用,坐在隔壁的同事完全听不到漏音。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智能音量自适应」功能:耳机通过麦克风监测环境声,并自动匹配最合适的音量,从嘈杂的马路进入安静的办公室,音量切换很丝滑,避免了自行调整音量的麻烦,以及漏音的尴尬。

结合双向清晰通话功能及麦克风的升级,让华为在 FreeClip 2 的通话降噪性能也变得更好了,三麦克风通话降噪能够实时削弱环境噪声,不用扯着嗓子讲话,对面也能听得清楚。

可以说,FreeClip 2 在佩戴舒适度和听感上做到了平衡,为开放式耳机交出了一份「既要又要」的答卷。音质变好了,戴着也更舒服,华为FreeClip 2 完全可以胜任主力机,不需要摘下,也不需要替换。

是 AI 耳机,也是万能搭子

如果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的智能体验仅仅体现在音量调节上,那它还没有突破传统的「耳机」定义,但实际上,我更愿意称华为FreeClip 2 为「外脑」,在鸿蒙 AI 智慧功能加持下成为我的万能搭子。

所有这些智能处理,都得益于 NPU AI 处理器与华为自研第三代音频芯片的更新,许多复杂决策都是在本地完成,处理速度要快得多。

由于可穿戴的属性和语音交互能力,耳机已经成为 AI 硬件的兵家必争之地,华为FreeClip 2 在成为 AI 耳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耳夹耳机「长时佩戴」的特性,让 FreeClip 2 能成为 AI 常伴用户左右的延伸,开口能提需求,耳听即时反馈。

其次,华为FreeClip 2 与鸿蒙智能生态深度打通,背靠小艺 AI,连上鸿蒙设备即可调用各种 AI 能力,无需额外操作。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耳机与 AI 助手的协同,多是响应单次指令,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与 AI 的交流应该是有连续性且可随时打断的,因为口头沟通的需求,本就是复杂且多变的,灵活应变是最重要的能力。

这也是华为FreeClip 2 用下来,我觉得在 AI 交互上很惊喜的地方。

耳机中的小艺助手不仅可以对话,更会主动提供帮助。打车、航班、高铁这些场景,小艺会主动在华为FreeClip 2 中对关键信息进行播报,点头即可确认,摇头即可拒绝。

除了随时待命解决生活与工作的需求,华为FreeClip 2 还内置小艺翻译,支持中文与 20 多种语言互译,并能搭配华为手机实现外语「上字幕」。

更特别的是「双耳互译」功能,两人各戴一只耳机,就能像自带同声传译般实时沟通,很接近翻译机带来的体验。

可以说,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舒适无感的形态,和开口即用的 AI 能力,就是最理想的 AI 耳机形态。

让「戴着不摘」成为新的使用习惯

有些产品,注定是要在螺蛳壳里造道场的。

例如 TWS 真无线耳机,在拇指大小的空间内,要塞入大量的单元和传感器,创新空间极其受限。增加和去除一个元器件,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近十年 TWS 耳机品类的发展,似乎走到了「山重水复」的地步。

根据 IDC 的调研报告,蓝牙耳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将造成价格与功能的分层加剧,消费者多元的消费需求亟待被满足,而国内增长最快的品类,则是开放式耳机,从 2023 年到 2024 年出货量实现翻倍提升。

▲ 图源:IDC

报告也显示,开放式耳机品类中,华为后来居上,成为 2024 年的行业第一。而今年 1-7 月,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也已经是千元级开放式耳机的出货量冠军。

传统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耳机,早已把音质和降噪打磨到极致,边际逐代递减,要创造新的价值,就要脱离分贝和频响的较量。

于是,创新的形态成为狭窄缝隙中的出口。

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就是如此,它没有把问题继续堆在「更好听」「更安静」上,而是换了一种提问方式——

耳机,能不能像戒指、眼镜一样,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两年前,在见到华为FreeClip 之前,我想没人会开口要一副「能一直戴着」的耳机,也没人会想到耳机成为如同「电子配饰」一般的存在。

很多需求,往往不是用户提出了才被满足,而是产品创造出来后,才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我想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去强调自己解决了什么痛点,而是把耳机做成了一种「无感」的存在,省去了用户「摘戴」的动作,但却在耳朵上保有了一席之地。

当你习惯了它的存在,也许很难再回去那种时时摘戴、时刻区分内外世界的老路。

更重要的是,一副随身佩戴的耳机,是一个真正稀缺的入口。

无论未来是属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还是空间计算,在手机之外,一个更贴近我们的产品,或许也是我们所渴求的。

有些创新不是掀起波澜,而是在日常生活里悄悄落地生根。

像华为FreeClip 2 这样,在螺蛳壳里修炼出的答案,也许不那么张扬,却让耳机这个看似平淡的品类,多了一丝不动声色的可能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