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苹果截胡马斯克抢到 AI 人才,想给 HomePod 加个「智慧眼」

没想到在 AI 上慢半拍的苹果,最近也加入到了如火如荼的「AI 抢人大战」中,还抢到了马斯克的头上。

CNBC 报道,苹果正在收购视觉 AI 初创公司 Prompt AI 的工程师和技术,目前已经推进到后期谈判,而这家公司此前也曾与埃隆 · 马斯克旗下的 xAI 和 Neuralink 接触。

▲ 苹果 CEO 蒂姆 · 库克

Prompt AI,什么来头?

一段内部录音显示,Prompt AI 的领导层在一场全体会议上通报了这次收购交易,并表示那些没有加入苹果的员工将会被降薪,鼓励他们去申请苹果的空缺职位。

这些小型 AI 初创公司一直是科技巨头这几年青睐的收购对象,既能避免反垄断审查,也能有针对性地快速补充公司本身的 AI 和技术积累。除了苹果,公司员工仅有 11 人的 Prompt AI 此前也接触了像埃隆 · 马斯克旗下 xAI 和 Nerualink 公司这样的潜在买家。

对于当初的投资者,Prompt AI 也表示会在交易完成后提供一部分资金回报,但不会全额返还投资。

那么,这家公司究竟是什么来头?

Prompt AI 于 2023 年在旧金山成立,当年获得了 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创始人包括现任 CEO,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博士 Tete Xiao,以及伯克利 AI 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Trevor Darrell。

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司展示的团队页面来看,除了 CEO 之外,Prompt AI 还有不少成员也是华人。

这家公司的旗舰产品名为「Seemour」,官方称其为「具有家庭空间理解能力的环境人工智能(Ambient AI)」。

具体来说,Seemour 是一个智能安防摄像头 AI 系统,能够智能识别家庭中的特定成员、宠物和其他物体,针对他们的具体行为生成文字提醒,还能用于警告用户潜在的可疑人员和野生动物,也可以用在办公室来识别员工的上下班情况。

Prompt AI 的核心技术就在于这个识别系统,能够在一秒不到处理数千万像素,从中获得多特征的视觉线索,因此能实现相对可靠的人物和动物识别,系统还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不断提升识别准确率。

除此之外,Prompt AI 还有专门用来处理复杂视频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摄像头会记录大量的日常生活视频素材,但用户不需要逐个点开查看,Seemour 能够理解这些视频中的行为和背景,选出其中需要用户注意的可疑片段和人物。

很明显,苹果收购 Prompt AI,就是在为自己的智能家居战略「招兵买马」。此前彭博社已经爆料了一系列苹果正在酝酿的智能家居新品,其中有一个就是「智能安防摄像头」,能力和 Seemour 高度重合——精确识别每个进入房间的家庭成员。

在被苹果收购之前,Seemour 就一直支持与 Amazon 的 Ring 智能摄像头和门铃配合使用。

和 Seemour 这种相对孤立的家庭安防解决方案不同,苹果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 HomeKit 智能家居生态,因而能实现更丰富的自动化功能:如果摄像头检测到你回家,它会自动点亮你喜欢的灯光、播放你常听的歌单,或者给你推荐喜欢的剧;但如果是家里的小孩开电视,那么 Apple TV 可能就会播放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要是空无一人的时候,家里的灯还亮着,那么它也会贴心地帮你关掉。

▲ 传闻苹果正在打造带屏幕 HomePod 家庭中枢

视频识别的大模型能力,也有望能整合进苹果的「视觉智能」功能之中,增强 Apple 智能理解视频的能力。

Prompt AI 内部表示,Seemour 的整个方案以及公司的技术都运行良好,但他们只负责为摄像头提供 AI 方案,Seemour 不向用户收取授权费,很难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被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吸收,或许是更好结局。

至于他们的 Seemour 应用,目前已经从 App Store 下架,Prompt AI 也已经通知用户相关数据将被删除,确保隐私安全。

苹果瞄准「小而美」AI 公司

比起 AI 巨头们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苹果则更青睐小型化的 AI 初创公司。去年苹果也收购了一家很小型的 AI 初创公司 Dataklaba,同样聚焦在 AI 面部识别和情绪捕捉技术,相关技术很可能也将用于新的屏幕版 HomePod 以及家庭摄像头。

面对目前在 AI 方面持续落后的局面,苹果正在不断从外部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团队,以实现快速的补强,聚焦在小型公司上则是其一贯的做法:规模太大的公司买回来总是需要磨合很久,像是 Beats 和英特尔的基带团队,苹果都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整合新的技术,和解决新员工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

苹果更喜欢根据公司产品功能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购已经成熟的技术,并整合进公司的产品之中。

比如当年的 iPhone X,苹果为了实现 3D 结构光的人脸识别,收购了 PrimeSense 这家 3D 测感技术和解决方案公司,最终成就了 iPhone 沿用至今的 Face ID 。

近期苹果关于苹果收购 AI 公司的传闻,最引人关注的还是 Perplexity 。

根据彭博社,苹果内部正在构建一个名为「答案引擎」的聊天机器人,能够爬取网络数据来回答常识性问题,不仅会有一个独立的 app,还会作为基础技术,为未来的 Siri、Spotlight 聚焦搜索以及 Safari 浏览器提供搜索的功能。

这刚好也是 Perplexity 所擅长的,苹果服务高管 Eddy Cue 在 Google 反垄断的证词中已经公开表示了对 Perplexity 「印象深刻」,而彭博社爆料称苹果内部已经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是否合理,并且约见了其领导团队,不过目前两家公司还未展开正式谈判。

▲ 用 Perplexity 搜索 Prompt AI

Perplexity 估值 140 亿美元,只有约 250 名员工,比起 OpenAI 和 Anthropic 这样估值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头,收购难度会更低,也不用担心严格的反垄断调查。

不过,即使在 AI 初创公司中属于中型体积的 Perplexity,如果最终真的被苹果收购,也将会超越 Beats 成为苹果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妥妥也属于一次大型的收购,苹果内部当然会谨慎评估各种风险和可能性。

在上个季度的财报会议上,CEO 蒂姆 · 库克表示公司接下来会加大 AI 支出,并且会收购更多的大型 AI 企业,AI 布局将会进一步积极扩张。

Perplexity 的收购八字还没一撇,但我们接下来肯定会看到越来越多像 Prompt AI 这样的小型公司不断被苹果收入囊中,他们的技术将成为苹果正在重点发展的 AI 以及智能家居下一块拼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分享一个4.3(a)瓜,一个操作毁了公司3个月的成果。

背景

对Appstore来说,4.3(a)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

有些是故意而为之,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做备用包或者内部赛马等等

有些是无奈之举,莫名其妙的被3.2f,又想恢复产品的权重,重新夺回阵地

简单来说:

4.3(a)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综合判定后的结论! 俗称:叠buffer!

事情梗概

今天跟往常一样,有粉丝添加好友询问关于4.3的问题。简单沟通之后,分析了大概可能得原因。

略提一下,基本上备注了有偿的粉丝都会多聊几句。你懂付费的价值,我懂你的不易!

从元数据到代码,把可能踩雷的地方维度均考量了一圈。最后基本可以锁定为代码层面!

事情详述

领导给员工B,提了一个节前上架的版本。站在员工的角度来看,任务重时间紧,但是都是打工的思维。肯定是想怎么简单的解决问题,怎么来

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该员工B想提前调休。在确保工作不影响的情况下。但是领导因必须提供稳定版本为由,直接拒绝了,并且还吐槽其没有团队意识等等破其道心的话。(其实身份不一样,角度不一样,责任也不一样,都是打工人当面吐槽属实过分了。

该员工B为了节前调休,采用了合并代码的操作。为了快速符合测试预期。

好消息:提前完成了!

坏消息:4.3了!

事情后续

该员工B,在节后主动辞职。顺利混完国庆带薪假期。对公司而言亏损修炼了3个多月成果,导致现有版本沦为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都是为了讨生活没有必要苦苦相逼。领导者该有的气度要有,毕竟雇佣的员工和合伙人心境是不一样。除非钱到位了,用了钞能力!

老板以为的是合伙创业,在员工看来不过是个饭票,没了再找罢了。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相关推荐

# 苹果开发者续费大坑及成功续费方案!亲测有效

# AppStore敏感词排查手册,多维度分析Guideline 2.3.1隐藏功能,轻松过审。

# Pingpong和连连的平替,让AppStore收款无需新增持有人。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 苹果开发者邮箱,突然收到11.2通知严重么?

# 不想被苹果卡审最好错开这两个提审时间

# 手撕苹果审核4.3是代码问题还是设计问题?

# 有幸和Appstore审核人员进行了一场视频会议特此记录。

知识星球

更多Appstore咨询问题,请关注知识星球。「提供1v1上架指导,帮助开发者解决Appstore的疑难杂症,助力每一位开发者!」

浪浪山 iOS 奇遇记:给 APP 裹上 Liquid Glass “琉璃罩”(上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子

浪浪山的朝阳刚爬上山头,小妖怪阿强就抱着他那台快被摸包浆的 MacBook,跟阿花蹲在老桃树下唉声叹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山大王昨天拍着青石桌下令,三天内必须给 “浪浪山访客登记 APP” 换上 iOS 26 新出的Liquid Glass设计,要是搞不定,俩人这个月的桃干俸禄就得全扣光。

在本篇奇遇记中,您将学到如下内容:

  • 引子
  • 🔍 先搞明白:Liquid Glass 这 “妖法” 该啥时候用?
  • 🛠️ 动手试试:给 UI 元素裹上 Liquid Glass “琉璃罩”
  • 🎨 给 “琉璃罩” 上色:加 tint 调背景
  • ✨ 让按钮 “活” 起来:加 interactive “互动咒”
  • 上集尾声:山大王催进度,容器 “秘招” 待解锁

可这Liquid Glass到底是啥 “妖法”?俩小妖连门儿都没摸着,只能对着屏幕抓耳挠腮,连树上掉下来的桃毛都没心思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先搞明白:Liquid Glass 这 “妖法” 该啥时候用?

阿花翻遍了 Apple 给的 “仙册”(其实就是开发者文档),终于指着一行字喊:“阿强你看!Liquid Glass是 iOS 26 的新设计语言,说白了就是给 APP 盖一层‘琉璃罩’,但这罩子可不能乱盖!”

原来这 “琉璃罩” 的核心规矩是:只盖在 “浮” 于主界面上的元素,不能裹住整个 APP 的内容。阿强不信邪,偷偷给 APP 里的访客列表每一行都加了 “琉璃罩”,结果运行起来一看 —— 界面乱得像妖精打架,文字和背景糊在一块儿,比山大王喝醉后画的地图还难认。

“你这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 阿花戳了戳屏幕,“主内容是访客信息,得清清楚楚;‘琉璃罩’该用在工具栏、标签栏、浮标按钮这些‘外挂’元素上,就像浪浪山入口的岗亭,得盖层罩子挡雨,但不能把山路都罩起来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说着阿花打开参考 APP “Maxine”(据说是山外神仙做的健身 APP),指着屏幕底部:“你看这默认的标签栏,就是Liquid Glass做的‘琉璃罩’,盖在列表上面不挡内容;还有那个浮标加号,也裹了层薄罩,就是背景太亮看不太清 —— 这才是正确用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阿强摸了摸后脑勺:“原来如此!那要是实在不想用这‘琉璃罩’咋办?” 阿花又翻了翻 “仙册”:“Apple 留了个‘逃生舱’,下一个大版本前都能用,但山大王要新效果,咱躲不过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想要进一步了解如何在 iOS 26 中让 App 界面不适配液体玻璃效果的方法,请小伙伴们移步如下链接观赏精彩的内容:


🛠️ 动手试试:给 UI 元素裹上 Liquid Glass “琉璃罩”

既然躲不过,俩小妖决定先从一个小功能下手 —— 复刻山外早已失传的 “Path APP” 按钮,给它裹上Liquid Glas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阿强从 GitHub 上扒来了起始代码(据说那是山外神仙留下的 “秘籍”),代码长这样,阿花还贴心加了中文注释: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 控制按钮展开/收起的状态,就像控制桃树结果子的开关
    @State private var isExpanded = false
    
    var body: some View {
        // ZStack:把背景图和按钮叠放,类似先铺桃叶再放果子
        ZStack(alignment: .bottomTrailing) {
            Color
                .clear
                .overlay(
                    // 背景图:浪浪山的风景图,铺满整个屏幕
                    Image("bg_img")
                        .resizable()
                        .scaledToFill()
                        .edgesIgnoringSafeArea(.all)
                )

            // 四个功能按钮:首页、写字、聊天、邮件
            button(type: .home)
            button(type: .write)
            button(type: .chat)
            button(type: .email)

            // 主按钮:点一下展开/收起其他按钮,像打开果篮的开关
            Button {
                // 加动画:让按钮动起来不生硬,类似果子落地的缓冲
                withAnimation {
                    isExpanded.toggle()
                }
            } label: {
                Label("Home", systemImage: "list.bullet")
                    .labelStyle(.iconOnly) // 只显示图标,不显示文字
                    .frame(width: 50, height: 50) // 按钮大小:像个小桃儿
                    .background(Circle().fill(.purple)) // 紫色圆形背景
                    .foregroundColor(.white) // 图标白色
            }.padding(32) // 离屏幕边缘留点空,不然像贴在悬崖边
        }
    }

    // 自定义按钮方法:根据类型返回不同按钮(首页、写字等)
    private func button(type: ButtonType) -> some View {
        return Button {} label: {
            Label(type.label, systemImage: type.systemImage)
                .labelStyle(.iconOnly)
                .frame(width: 50, height:50)
                .background(Circle().fill(.white)) // 白色背景
        }
        .padding(32)
        .offset(type.offset(expanded: isExpanded)) // 按钮展开时的位置偏移
        .animation(.spring(duration: type.duration, bounce: 0.2)) // 弹簧动画,有点弹性
    }
}

“这按钮现在就是普通的‘硬疙瘩’,咱给它裹上Liquid Glass试试!” 阿强说着,在主按钮后面加了个glassEffect() 修饰符,代码变成这样:

Button {
    withAnimation {
        isExpanded.toggle()
    }
} label: {
    Label("Home", systemImage: "list.bullet")
        .labelStyle(.iconOnly)
        .frame(width: 50, height: 50)
        .background(Circle().fill(.purple))
        .foregroundColor(.white)
}
// 加上Liquid Glass“琉璃罩”!
.glassEffect()
.padding(32)

结果运行一看 —— 啥 “琉璃罩” 都没有!按钮还是原来的紫色硬疙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阿花凑过来一看,突然笑出声:“你这是把‘隐身符贴在铠甲外面’啊!按钮有个紫色背景,把glassEffect全挡住了,得把背景去掉才行哦!”

🎨 给 “琉璃罩” 上色:加 tint 调背景

阿强赶紧删掉.background(Circle().fill(.purple)),再运行 —— 按钮是透明了,但图标淡得像蒙了层雾,差点看不清。俩人对着屏幕嘀咕:“这是 beta 版的‘妖气’干扰,还是本来就这样啊?”

阿花又翻了翻 “仙册”:“还有个buttonStyle(.glass) 能试,不过这风格太‘死板’,像山大王给的统一制服,想绣个小桃花都不行。” 试了之后果然如此,自定义空间少得可怜。

“有了!” 阿花忽然拍了下手,“给glassEffect加个 tint(色调),就能给‘琉璃罩’上色,还能调透明度!” 说着就改了代码:

Button {
    withAnimation {
        isExpanded.toggle()
    }
} label: {
    Label("Home", systemImage: "list.bullet")
        .labelStyle(.iconOnly)
        .frame(width: 50, height: 50)
        .foregroundColor(.white)
}
// 给琉璃罩加紫色调,像后山的紫藤花汁
.glassEffect(.regular.tint(.purple))
.padding(32)

运行后一看 —— 嘿!按钮变成了带紫色的透明 “琉璃盏”,还自动是圆形的,不用再画背景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pple 这‘妖法’还挺贴心,知道圆形好看!” 阿强忍不住夸了一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阿花觉得还不够通透:“再加点透明度,像晨雾里的琉璃盏才好看!” 于是又把颜色改成.purple.opacity(0.8),这下效果刚好 —— 既清楚又有 “玻璃感”,比山大王的琉璃酒杯还精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让按钮 “活” 起来:加 interactive “互动咒”

按钮好看了,但点下去没反应,像块死木头。

阿花又找到了 “仙册” 里的秘诀:给glassEffect加个interactive(),就能让按钮点的时候 “亮一下” 还稍微变大,像 “一碰就发光的仙果”!

改完的代码是这样:

Button {
    withAnimation {
        isExpanded.toggle()
    }
} label: {
    Label("Home", systemImage: "list.bullet")
        .labelStyle(.iconOnly)
        .frame(width: 50, height: 50)
        .foregroundColor(.white)
}
// 加了interactive,点的时候会有 shimmer 效果还会变大
.glassEffect(.regular.tint(.purple.opacity(0.8)).interactive())
.padding(3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俩人轮番点了点,都笑了:“这下有那味儿了!像摸了会发光的萤火虫,比山大王的夜明珠还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高兴没多久,阿强又皱起眉:“虽然互动有了,但这些按钮还是各自独立的,像散落在石桌上的果子,没‘液态’那感觉 ——Apple 说的‘液体玻璃’,得像流水似的融在一起才对呀!”

上集尾声:山大王催进度,容器 “秘招” 待解锁

阿花盯着屏幕忽然眼睛一亮:“‘仙册’里提了个GlassEffectContainer!把所有按钮放进这个‘容器’里,它们靠近时就会像融在一起的糖浆,动起来也会像流水似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俩人刚要动手写代码,就听见山大王的大嗓门从远处传来:“俩小妖!APP 改得咋样了?再磨蹭午饭的肉干也没了!”

阿强赶紧把 MacBook 合上,阿花攥着写满笔记的桃叶小声说:“别急,下晌咱们就试这个GlassEffectContainer,肯定能让这些按钮像浪浪河的水似的,流着动起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到底这 “容器” 咋用?按钮能不能真的 “液态” 起来?山大王的肉干能不能保住?咱们下集接着唠!

国庆假期 iOS 开发者守好邮箱 “防线”,严防恶意投诉避免产品下架

背景

国庆长假临近,当大家准备暂别工作享受假期时,务必提前绷紧 “产品防护” 这根弦 —— 历年假期都是恶意投诉的高发期,而开发者邮箱作为苹果审核沟通的唯一官方渠道,一旦疏忽错过关键通知,极可能导致辛苦打造的产品遭遇下架危机。

恶意行为

为何假期风险陡增?

不少竞品会利用团队休假、响应延迟的 “时间差”,通过多种不正当手段发起攻击:或是伪造 “侵权”“违规收集信息” 等虚假举报,或是组织恶意刷评、批量提交不实用户投诉,甚至故意曲解产品功能触发审核红线。苹果审核机制对投诉响应时效要求严苛,若 24 小时内未查看审核邮件、未提交澄清材料,系统可能直接判定 “默认违规”,导致产品临时下架、核心功能封禁;更严重的是,多次未及时响应还会影响账号历史信誉,后续恢复上架不仅需要反复沟通举证,流程长达 1-2 周,期间错过假期流量窗口事小,用户因无法访问流失、营收断崖式下跌才是致命打击。

防御措施

为守住产品成果,建议大家提前做好两手方面准备:

一是给开发者邮箱设置短信、APP 双重推送提醒,确保 “审核通知”“投诉预警” 类邮件实时触达,避免被淹没在垃圾邮件中;

二是团队内明确 “审核轮值机制”,每天安排 1 名成员固定花 15 分钟查看邮箱,同步审核动态到工作群,遇到紧急投诉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流程。

每款产品从立项到上架,都凝聚着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假期放松的同时,千万别让 “一时疏忽” 给恶意竞争可乘之机。愿大家既能安心享受假期,也能守住产品成果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相关推荐

# 苹果开发者续费大坑及成功续费方案!亲测有效

# Pingpong和连连的平替,让AppStore收款无需新增持有人。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 苹果开发者邮箱,突然收到11.2通知严重么?

# 不想被苹果卡审最好错开这两个提审时间

# 手撕苹果审核4.3是代码问题还是设计问题?

# 有幸和Appstore审核人员进行了一场视频会议特此记录。

知识星球

更多Appstore咨询问题,请关注知识星球。「提供1v1上架指导,帮助开发者解决Appstore的疑难杂症,助力每一位开发者!」

苹果海外老账号续费,踩了个大坑!

我们有个香港苹果公司老账号要续费了,我像以前一样,用招行的VISA卡去网页端续费,可能无论怎么输,就是各种报错。 地区选“中国大陆”,卡号会飘红字“您输入的信用卡在中国大陆无效,请提供在中国大陆有效的

Xcode26-iOS26适配

前两天苹果发布了Xcode26、iOS26正式版本;因为没有强制要求适配,原计划忙完手上的事情再去适配。但是最近发包审核反馈在iOS26上闪退了。我人麻了,想躺平,奈何苹果推着我进步啊

Swift 6.2 来了 | 肘子的 Swift 周报 #0103

issue103.webp

weekly.fatbobman.com 订阅本周报的电子邮件版本。访问我的博客 肘子的 Swift 记事本 查看更多的文章。加入 Discord 社区,与 2000+ 中文开发者深入交流 Swift、SwiftUI 开发体验。

Swift 6.2 来了

在 Swift 6.0 发布一年后,Swift 6 迎来了第二个重要版本更新。除了备受关注的 Default Actor Isolation 外,Swift 6.2 还带来了诸多实用的新功能

相比语言能力的提升,我更欣赏 Swift 团队在工具链方面所做的努力:VS Code 插件获得官方认证、swift-syntax 支持预编译包等。这些更新为第三方编辑器带来更可靠的支持,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构建效率与可维护性。

然而,作为 Swift 开发者,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困境:Swift 仍然紧密依附于苹果的产品发布节奏。无论是新版本发布时机与 Xcode 的强绑定,还是 Xcode 工具链与官方开源版本间的差异,都在提醒我们:开源的 Swift,距离真正的“开放”还有一段距离。

苹果是 Swift 的缔造者,也是迄今最主要的贡献者,这点无可否认。但或许,只有当 Swift 在形式上逐步摆脱对苹果年度节奏的依赖,建立起独立的发布机制与治理结构,才能真正激发社区的参与热情,也才能让这门语言在更广阔的平台与领域中实现它应有的潜力。

前一期内容全部周报列表

近期推荐

iOS 17+ SwiftUI TextField 内存泄漏分析

有开发者发现,自 iOS 17 起在包含 TextField 的视图中出现了一个可稳定复现的内存泄漏问题(截至 iOS 26 仍未修复):即便视图已经销毁,UITextField 及其关联的环境对象仍会滞留在内存中,直到另一个输入源被激活才会延迟释放。这个问题不仅影响 SwiftUI,同样存在于 UIKit。Kyle Ye 在本文中深入分析了其根本原因 —— 来自 AutoFillUI 框架中的 AFUITargetDetectionController 引起的引用保留,并提供了包括 .autocorrectionDisabled(true) 在内的多种实用应对方案。


深入消化 Swift Actor 使用建议 (Zettelkasten for Programmers: Processing Swift Actor Usage Advice in Depth)

本文是 Christian Tietze 对 Matt Massicotte 上周文章《When should you use an actor?》的回应。在赞同 Matt 提出的 Actor 使用三原则的基础上,Christian 进一步指出:Swift 中的 actor 是一种昂贵且语义明确的并发工具,只有在确实满足特定技术与设计前提时才值得引入。否则,应优先考虑更轻量、明确的手段来实现并发与隔离。

Actor 作为 Swift 新并发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时使用、如何使用,仍需更多项目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而像这样的理性探讨与实践反思,正是构建现代 Swift 并发知识体系中最珍贵的材料。


Swift 中的功能开关 (Feature flags in Swift)

在项目开发中,许多功能通常只在特定构建模式(如 Debug、TestFlight 或 Release)中启用。在本文中,Majid Jabrayilov 分享了他的实践经验:通过结合构建配置与 FeatureFlags 模型,并借助 @Entry 属性包装器将功能开关注入 SwiftUI 的 EnvironmentValues,开发者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开发流程、更灵活的测试手段以及更安全的功能上线方式。

对采用 trunk-based 开发流程的 Swift 项目尤其值得参考。


Liquid Glass 设计系统三原则 (The Northern Stars of Liquid Glass)

本文是 Danny Bolella 对 Apple 人机界面指南(HIG)中围绕 Liquid Glass 所提出的三大设计原则 —— Hierarchy(层级)、Harmony(协调)、Consistency(一致性) 的深入解读。Danny 不仅阐释了每条原则在视觉系统中的意义,还结合 SwiftUI 示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开发中落地这些理念,例如通过 .buttonStyle(.glass) 营造界面层级、使用 ConcentricRectangle 建立视觉节奏,以及借助 ViewThatFits 实现跨平台一致性。


空间计算为何必然崛起:下一代计算平台路线图 (Why VR, AR and Spatial Computing Will Inevitably Take Off: the Roadmap to the Next Computing Platform)

作为一位专注 VR/AR 领域的投资人,Wu Xu 在本文中系统回顾了计算平台从主机、PC、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的演进路径,并结合硬件能力、产业节奏与产品形态,深入分析了 VR、空间计算与智能眼镜三条路径将如何并行演化并最终收敛。他将这一趋势称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三线合围”。文中提出多个极具洞察力的判断,例如:“Vision Pro 是 iPhone 发布前的 Mac”;“真正改变日常的智能眼镜,关键不在硬件,而在 AI 是否能带来显著的主观优势感知”。


iOS 应用渲染架构深度解析 (iOS Application Rendering: A Deep Dive)

在这篇深入的技术文档中,Ethan Arbuckle 系统梳理了 iOS 应用渲染的完整架构流程——从 UIView 构建、CALayer 合成,到 CAContext 与系统渲染服务的协同,再到最终像素输出。文章详尽覆盖了 UIKit、QuartzCore、FrontBoardServices、BackBoardServices 与 Render Server 等核心组件的职责划分与协作机制,并深入剖析了多进程环境下如何通过 contextID 实现输入事件路由、动画同步与场景托管等关键能力。

工具

edge-agent: Swift 边缘计算运行时平台

虽然 Swift 支持 Linux,但在边缘设备(如 Raspberry Pi、Jetson Orin Nano)上部署和调试 Swift 应用程序一直缺乏成体系的解决方案。edge-agent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生——它是一个专为 Swift 开发者打造的边缘计算运行时平台,结合 Swift 静态 Linux SDK 与 Docker,提供从跨平台构建、容器化部署到远程调试的完整流程。通过预构建的 EdgeOS 镜像和 CLI 工具,开发者无需深入配置交叉编译环境,即可将 Swift 应用快速运行于边缘设备,并借助 LLDB 实现远程调试。

求贤

美团 iOS / Android 开发岗位招聘中!

美团客户端团队现招聘多个方向的开发工程师,偏向中级(含较丰富基础组件 /性能 /动态化架构经验者优先)。

卡片容器方向(Android / iOS / 鸿蒙)

  • 地点:北京望京
  • 职责包括负责公司级卡片运行时框架、DSL 与编译/发布流水线,参与容器化或动态化卡片的架构设计与优化。
  • 技术要求:熟悉 iOS 客户端架构,理解跨平台(Android / 鸿蒙)动态组件/容器化机制;性能调优能力;中级经验(3‑5 年或同等能力)。

首页业务 & 性能优化方向

  • 业务场景:美团首页,高频业务 & 大量用户访问;关注首页加载性能、滚动流畅性、内存占用与渲染效率等体验指标。
  • 技能要求:能用性能工具进行 Profiling/诊断;有 UI 渲染、动画/布局优化经历;有实战经历优先。

往期内容

THANK YOU

如果你觉得这份周报或者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 点赞 并将其 转发 给更多的朋友。

weekly.fatbobman.com 订阅本周报的电子邮件版本。访问我的博客 肘子的 Swift 记事本 查看更多的文章。加入 Discord 社区,与 2000+ 中文开发者深入交流 Swift、SwiftUI 开发体验。

iPhone 17 系列首发评测:你这是典型的「安卓」iPhone

每年在评测新 iPhone 的时候,爱范儿总会反复问一个问题:

新 iPhone 贯彻了怎样的设计哲学?

今年,苹果给出了三个清晰无比的答案——

造出极致轻薄 iPhone Air 的,是设计至上的苹果,为此,他们不惜在产品上做出了诸多妥协;

造出性能猛兽 iPhone 17 Pro 的,是技术驱动的苹果,他们用别出心裁的方式,造出了迄今为止最 Pro 的 iPhone;

而造出真香机 iPhone 17 的,是库存克星的苹果,他们用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自研技术优势,造就了高端手机市场里的价格屠夫。

这种明晰的定位,比前几年依靠屏幕尺寸和处理器性能,使人对大 Plus 和小 Pro 左右为难的情况截然不同。作为一名 iPhone 用户,我很清楚我该换什么手机——朋友圈里比往年晒得更多的订单截图,也佐证了这一点。

由于 iPhone Air 推迟发售,今年爱范儿评测的重心将会放在 iPhone 17 系列上,而经过这一周多的体验,我们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安卓」手机——这当然是褒义。

iPhone 17:库存克星

自 iPhone 11 以来,「标准版」的 iPhone 就总给人一种「标配即减配」的印象——但 iPhone 17 是个令人惊喜的例外。

有关 iPhone 17 的一切讨论,都离不开这块全新的屏幕——如果仅从硬件参数上看,iPhone 17 的屏幕几乎就是去年 iPhone 16 Pro 的同款。

这是 ProMotion 推出以来,标准版 iPhone 第一次用上高刷新率屏幕,打破了「ProMotion 必须要 Pro」的魔咒——

1-120Hz 可变刷新率,支持常亮显示的 LTPO 屏幕,甚至边框宽度都比 iPhone 16 缩窄了不止一点:

▲左边为 iPhone 17,右边为 iPhone 16

ProMotion 高刷屏带来的爽快感不言而喻,哪怕 iPhone 的调度策略不是全时锁定 120Hz,但相比 iPhone 16 上面那种字面意义上的「顿挫感」,仍然是巨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今年愿意换标准版的人,大多是 12、13 代的老用户,我们在公众号评论区甚至见到了一位仍在使用 iPhone 7 Plus 的朋友。iPhone 17 加上 ProMotion,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超速」了。

比起 iPhone 16 Pro,iPhone 17 的屏幕户外峰值亮度也更高,一举来到了 3000 尼特,甚至还用上了隔壁三星 Ultra 旗舰以及一些折叠屏机型会用到的抗反射涂层(Anti-reflective coating)。

根据我们的上手体验,iPhone 17 在晴朗户外的可读性相比 iPhone 16(甚至 16 Pro)都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抗反射效果与三星类似,体现为屏幕在户外强光下,玻璃泛白、发灰的情况有所减轻。

只不过 iPhone 17 的屏幕抗反射效果只是相比前代明显,但是距离三星那种「让黑色更黑」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哪怕是没有抗反射涂层、只贴了官方 AR 膜的 Z Fold7,也比 iPhone 17 更深邃一些:

iPhone 17 今年使用了第二代超瓷晶玻璃,在滑动时有点微微地涩手,且因为抗反射涂层的加入,选贴膜也变得更加考究。无论是为了改善手感,还是想保留抗反射能力,我们都建议优先选择 AR 膜。

更加倒反天罡的是,苹果甚至连 iPhone 17 的充电速度都做出了改进,最高充电功率来到了 35W 左右。

我们用 40W 的充电头实测,iPhone 17 的电量从 0 到 50% 只需要约 25 分钟,而充满则需要 80 分钟——有时候起床发现忘了充电,洗漱的时间临时充一会,也够 iPhone 应应急了。

▲iPhone 17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至于影像方面,iPhone 17 在两个方面做出了升级——超广角镜头从 1200 万像素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以及用上了新的正方形 CMOS 前摄。

虽然最近两年各家厂商都在发力长焦,但超广角镜头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那个视角,仍然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本次 iPhone 17 升级到去年 16 Pro 同款的超广角,让拍出类似这样的可用画面成为了可能:

而本次全系标配的这套新的前摄——苹果称之为 Center Stage 前置摄像头——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功能,因为它做到了一件和哈苏 X2D II 100C 差不多的事情:

用更精密的硬件和更复杂的功能,让拍摄本身变得简单。

放在 iPhone 17 上,就是现在 iPhone 可以自行判断你的自拍画面里有多少人、然后根据检测到的人脸数自动调整前摄的缩放和画幅,用更复杂的功能实现了更无感的操作。

根据爱范儿的测试,iPhone 17 会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保持普通竖向构图、两个人的时候切换广角但维持竖向,在画面进入第三个人且人脸比较分散的时候切换为横构图——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手都是完全不需要扭动,更不需要按任何按钮。

而得益于新的 2400 万像素正方形传感器,无论切换横竖构图,最后拍出来的自拍照分辨率都可以达到 1800 万像素,相比之前的 1200 万前摄仍然是可感的提升。

此外,苹果本次加入的前后同时录像功能也是相同的「机制复杂、简化摄影」的逻辑,虽然这项功能本身不新鲜,但是别忘了——它是建立在 iPhone 行业第一的录像能力和 iOS 无出其右的软件生态基础上的。

在大升级的屏幕和小改进的影像能力之外,iPhone 17 基本保持了与 iPhone 16 一样的三维和重量(17 比 16 略高 2mm、略重 7 克)。屏幕能够从 6.1 升级到 6.3 寸,主要就是得益于显著缩窄的边框。

至少在 iPhone Air 正式开售之前,iPhone 17 依然是整个 17 系列中手感最轻巧的那台。更重要的是, iPhone 17 的最低存储空间升级到了 256GB,加量不加价。

与其说这是 iPhone 17,不如说这是一台少了长焦镜头的 iPhone 16 Pro,特别是有了观感明显的 Pro 功能,你甚至可以当它是 16 Pro「青春版」。

iPhone 17 也是我们今年最推荐更新的机型,如果你是 iPhone 15 之前的用户,这是一个换机的好时机。

iPhone 17 Pro:技术驱动

比起「压倒性好评」的 iPhone 17 标准版,iPhone 17 Pro 的风评倒是褒贬不一,分歧主要集中于外观设计。

在经历过 15 Pro 和 16 Pro 两代钛金属之后,苹果在 iPhone 17 Pro 上放弃钛合金、重新回归了最传统的铝合金。但这并非保守和倒退的体现,而是苹果整了一个更大的活——

在新的铝合金机身上,苹果尝试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热锻铝金属一体成型(Heat-forged aluminum unibody)。这是一种手机行业不常见、但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的加工技术。

▲苹果发布会上演示的一体成型机身|Apple

相比 CNC 工艺只能在成品铝料块上加工,热锻一体成型工艺因为需要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可以避免金属内部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不规则结晶区,组成疏松和气孔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铝合金的强度、韧性和抗疲劳性能。

这种一体成型工艺的优点,一上手便知——

前两代 Pro 的确极大改善了「硌手」的口碑,而 iPhone 17 Pro 更大的边框弧度,又一次将 iPhone 16 Pro 远远甩在后面,甚至可以称之为「手感最好的直屏 iPhone」。

除了手感大升级,从钛金属换回铝合金还带来了另外两项材料优势——由于铝合金比钛合金更容易着色,今年的 iPhone 17 Pro 多出了这个醒目的「星宇橙」,比起前几年的「禁欲系」配色鲜亮不少。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包你换了新机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此外,钛金属虽有重量和强度上的优势,导热性能却并不优秀,而铝的热导系数接近钛的 20 倍,iPhone 17 Pro 的散热能力相比 16 Pro 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在聊实际散热手感之前,先分享一些发热测试数据:将 iPhone 16、17 两代 Pro Max 屏幕调至最大亮度,并打开 4K 120Hz 进行录像,这样可以比较好的排除户外机身升温的干扰、更清楚的看到散热路径。

首先是上一代 iPhone 16 Pro Max:从热成像延时中可以看到,16 Pro Max 的发热点位非常集中,主板位置的最高温度接近 45°C,且由于背板玻璃和钛合金中框导热不畅,机身的下半部分始终没有怎么升温,无法有效参与到机身的散热过程中:

iPhone 16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4.8 度

再看全新 iPhone 17 Pro Max:

  • 可以看到铝合金凸台和边框在主板热起来之后不久就迅速升温,沿着左右边缘迅速将温度传导了下去
  • 机身内部新增的 VC 均热板和钢壳电池共同作用,快速把主板上的积热铺开
  • 最终,iPhone 17 Pro Max 的机身最高温度,相比 16 Pro Max 低了两度,且在超过半小时之后也没有继续攀升。

这样的效果转换到游戏场景中,就是我们手持 17 Pro 玩《崩坏 星穹铁道》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边框、背板和镜头凸台都在均匀发热,说明处理器的热量被有效传递到了更大面积的机身上、与空气热交换的效率更高。

iPhone 17 Pro Max 4K 120 帧最高亮度录制半小时,最高温点位约 42.6 度

更好的散热表现,意味着 iPhone 17 Pro 能够更有持续性地进行性能释放——无论是拍照、游戏,还是高强度回微信,手机都只是温温地不烫手。散热越好,降频越少,手机当然也没那么容易卡顿了。

同样,升级的散热也能够支持 iPhone 17 Pro 更长时间地高功率充电。实测下来,我们发现 iPhone 17 Pro 的最高充电功率可以长时间稳定在 30W 以上,Pro Max 甚至可以稳定地以 35W 的功率进行充电。

使用苹果官方的 40W 充电头, Pro 和 Pro Max 在 20 分钟以内就能充到 50% 的电量,和 iPhone 17、iPhone Air 等沿用三明治结构的机器相比,整体充电速度快了不少。

▲iPhone 17 Pro Max 充电曲线图,蓝色折线为充电功率,红色折线为电流,绿色折线为电压

诚然,VC 均热板在 Android 高端手机上已经屡见不鲜,但敢于果断抛弃大面积玻璃背板、将铝合金机身和 VC 共同设计为一个整体发挥效果,我们依然会感叹这确实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才能造出来的产品。

技术驱动这一点,落到 iPhone 17 Pro 全新升级的影像系统上,同样成立——我说的,就是那颗 4800 万像素的 4 倍长焦镜头。

iPhone 16 Pro 上面那颗 5 倍 1200 万像素的长焦镜头,经常被人诟病传感器过小、解析力不够,而 iPhone 17 Pro 将长焦原生倍率缩减到更常用的 4 倍(等效全画幅 100mm),并且将传感器面积扩大了 56%,不仅可以输出 4800 万像素的全尺寸照片,也能进一步裁切、当做的 1200 万像素的 8 倍长焦(等效全画幅 200mm)镜头来用,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毕竟 iPhone 17 Pro 系列的主摄仍然是 24mm,从 1x 到 8x 实际上囊括了 24-200mm 的所有焦段——四舍五入,也相当于那颗被誉为「天涯镜」的腾龙 28-200mm 装在 iPhone 上了。

这套大底长焦的配置,也是许多国产影像旗舰手机采纳的方案——其带来的直接优势,就是 iPhone 17 Pro 调用长焦的频率相比 16 Pro 有了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苹果新的图像处理管线也不再固执己见,变得更愿意用适当的涂抹交换纯净度,显著提高了长焦的可用性:

影像系统的另一个重大更新,是全焦段都用上了 4800 万像素的融合镜头,使得 iPhone 17 Pro 系列的多镜头一致性更上一层楼,且超长焦和超广角镜头都变得更好用了,就算是在弱光或者室内环境,也能拍出质感在线的照片,而不至于满屏噪点:

超广角(0.5x):

超长焦(8x):

可惜的是,尽管 iPhone 传感器面积变大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大……和国产旗舰相比,依然逃不过「底大一级压死人」的命运:

除了硬件升级,苹果还给原相机 app 加上了一款新的摄影风格「珠光」(Bright)。它的出片效果有点类似加两档曝光的富士胶片配方,是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色彩风格之一,更能轻松拍出适合亚洲肤色的「白里透红」效果,避免标准风格的黄蜡色调

如果你用 iPhone 拍人像很多的话,爱范儿甚至建议你可以将「珠光」作为默认的摄影风格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 Pro 系列独占,iPhone 17 以及更新 iOS 26 之后的 iPhone 16 系列都可以获得。

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仍然是「有史以来影像能力最好」的 iPhone。如果你此前就喜欢用 iPhone 拍、在 iPhone 上修、直接用 iPhone 发图的话,iPhone 17 Pro 是近年表现最好的一代,甚至掏出「苹替」Android 影像旗舰的机会都变少了。

至于今年 ProRes Raw 录制规格、Genlock 以及时间码功能的加入,更多是为了方便 iPhone 融入影视剧组中的工作流。

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 iPhone 出现在一些电影机难以触达的角落,比如《F1:极速狂飙》车身上用 iPhone 相机总成改装的固定机位,以及《惊变 28 年》中用十几台 iPhone 拼搭出的子弹时间相机:

图|TheVerge

iPhone 17 Pro 上这些准专业功能(包括 299 美元的 Blackmagic 时间码拓展坞)可以帮助 iPhone 进一步在影视行业片场中站稳脚跟,整体来讲是在向着光谱中「更加专业化」的那一端推进的——

这也是我们在今年 iPhone 17 全系列机型中看到的最大趋势:iPhone 17 让普适的更加普适,而 iPhone 17 Pro,则是让专业的更加专业。

而那个没有数字代际后缀的 iPhone Air 又代表了什么呢?

iPhone Air:设计至上

由于国行 iPhone Air 推迟上市,评测也一并推迟了——编辑部那个对 Air 望眼欲穿的同事,只能自制壁纸解解馋了。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 iPhone Air 定下论调:尽管它既不普适也不专业,但 iPhone Air 代表的,仍然是那个「设计至上」的苹果。

此前,爱范儿曾报道过苹果在接下来两年的 iPhone 路线图,提到了由于要给折叠屏让路,iPhone 18 标准版可能和 e 系列一起推迟到 2027 年春季发布——明年秋季只有 iPhone 18 Pro/Max,和传闻中的折叠屏 iPhone。

图|9to5Mac

这样就将 iPhone 原本完全基于数字划分的机型迭代逻辑做出了调整。

爱范儿猜测:苹果接下来除了按照「秋季 Pro 春季标准版」的规律更新数字系列之外,还会不定期的推出像 iPhone Air 这样不含数字、只描述产品特点的设备

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将 iPhone 的热度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分配得更平均,避免了此前 9 月份发布、来年 Q2 和 Q3 的销售数据落底,要靠国补/大促「挽尊」的情况。

而是,这样做可以给用于技术验证的 iPhone 机型留下充足的空间,让苹果可以跳出传统的模式,做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

今年的 iPhone Air 就是如此,它肯定不如 iPhone 17 实用,也不如 iPhone 17 Pro 好用。这也是爱范儿在开头提到的「妥协」所在——但 iPhone Air 却美得不可方物,更重要的是,给未来的 iPhone 留足了想象空间。

比如类似曾经的 12 寸 MacBook 与 M1 MacBook Air 一样,iPhone Air 的零件集成度非常高,主板几乎完全压在了镜头凸台下方,将剩余的空间全部留给了电池和尾插。

图|Apple Newsroom

这样的布局在 6.5 寸的 iPhone Air 里或许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但是如果放在传闻中空间更充裕的「纯玻璃 iPhone」里面呢?

iPhone Air 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其设计上的各种技术实践——专为无线连接性能定制的 N1 芯片、超高整合度的「高原」(plateau) 主板、抛光钛合金中框……许多激进的设计和妥协的功能,就这样被嵌入到同一部手机当中,有一种矛盾之美。

虽然 iPhone Air 和三星Galaxy S25 Edge 在硬件形态上都是超薄手机,但两者的产品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三星的 S25 Edge 是将现有直板机的技术压缩到极致形成的超薄,优点是实用性更强,但是对于其他形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就没那么大了,是一种形态终末期的集大成者

但 iPhone Air 是一款外在虽然近似,但内在和以往截然不同的产品,和当年的 iPhone X 一样,更像是新物种的开端

当然,客观的现实就是,成熟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要比新物种的开路先锋更实用也更便宜,即使 iPhone Air 能够如期上市,我们仍然不推荐大家盲目下订

更「安卓」的 iPhone,和三位一体的苹果

纵观今年的 iPhone 17 系列,我想你也会有类似的熟悉感:标准版加量不加价,旗舰款堆散热堆影像,还有概念机秀肌肉——所有这一切,不就是典型的「安卓思维」吗?

这里的「安卓」当然是褒义——国补到手价 5499 元的 iPhone 17 标准版截至开放预订前(约发布会后 30 小时左右),在单一电商平台已经积攒了超过 300 万预约量,是去年的十五倍。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的双十一、明年的 618,甚至明年的双十一时,叠加了平台优惠、店铺优惠和国补「3 buff」的 iPhone 17……没准会在一整年中的大部分时候销量霸榜。

尽管那时一定会有配置比它高、价格比它低的选择出现,但在 4000-6000 高端手机主流价位段,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是非常朴素的——高刷屏、性能好、充电快、拍照也过得去的新 iPhone,面对标新立异的同名手机,依然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常见的商业概念来描述这样的需求: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不只是硬件,消费者对于系统和生态未来预期的「心理成本」,实际上也是手机 TCO 的构成部分

而 iPhone 17 搭配 iOS 26,就是这个价位段一套 TCO 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选择,一台下单之后不需要担心马上过气的水桶机,同时拥有着现在行业内最强大的系统生态号召力。

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则比以往更加偏向「专业化的影视工具」,非常利好小型制作组、个人频道、规模不大的片场等等——《F1》电影爆火之后,苹果已经在电影制片行业站稳脚跟,后面应该能看到更多 iPhone 参与制作的影视内容。

至于 iPhone Air,我想会逐渐成为下一个世代 iPhone 设计的基准,通往智能手机进化的尽头。

无论如何,我们在今年的三台新 iPhone 上,看到了库存克星的苹果,也是技术驱动的苹果,更是设计至上的苹果——这是属于苹果的三位一体。

我当然希望每年的每一款 iPhone 都能臻于完美,也同样欢迎 iPhone 像「安卓」手机一样好用——只是对于本就竞争激烈的主流价位段,新 iPhone 的到来,可能会给竞争对手们,狠狠上点强度。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当 Apple Watch 成为千元机 | Apple Watch 2025 系列评测

时隔两年,苹果同时刷新了 Apple Watch 三个产品线:Apple Watch Series 11、SE 3 和 Ultra 3。

对比去年重新设计的 Series 10,今年的 Apple Watch 三款更新可以说微乎其微,但我觉得提升很大——因为有更多人,能用上一款不错的 Apple Watch 了。

▲ 从左到右:Apple Watch SE 3、Series 11、Ultra 3

今年的新 Apple Watch,是小而好的更新

发布会上,苹果着重介绍了 Apple Watch 两个新功能:高血压预警和睡眠分数。

但实际上,这两个功能并非新手表专属,会通过 watchOS 26 下放到旧款手表上。

当然,无论新旧款,高血压预警功能在国行版本上都尚未激活,原因和围绕医疗器械认证方面的监管相关,此处不做展开。

睡眠分数则是一个门槛较低的软件功能。其实只要更新 iOS 26 和 watchOS 26,苹果不仅会给未来的睡眠打分,还会把过往的历史睡眠记录补上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主要用来判断身体是否得到休息和恢复所需要的充足睡眠。

这个睡眠评分系统主要还是鼓励按时作息为主,只要不比平均晚太多时间入睡,睡眠时间有 6 小时左右,就能拿到 80 分左右的高分。

我是这么看睡眠分数的:现在苹果给了一个更直观的「分数」,不同用户间可以做比较。睡觉这件事,被「游戏化」(gamify) 了。

人人都睡觉,个个智能手表也都能追踪睡眠。但苹果通过给睡觉增加一些玩味,也相应提高了 Apple Watch 的用户粘性。

今年更新的三款 Apple Watch 全部支持 5G,并且国内三大运营商都首发支持,对于蜂窝版 Apple Watch 用户来说,这确保了手表更有「战未来」的能力。

先看看苹果史上最强手表——Apple Watch Ultra 3。

原本以为换用 S10 芯片后,Ultra 3 也会和 S10 一样重新设计,没想到手表的机身依旧和二代保持一致。不过,屏幕黑框收窄,使得屏幕尺寸比二代大了一圈,成为了史上屏幕最大的 Apple Watch。

▲ 左:Apple Watch Ultra 3,右:Apple Watch Series 11

传统钟表行业的变迁告诉我们,表盘越大易读性越高。这一逻辑在 Apple Watch 上同样存在。不过对于智能手表的户外场景,让用户一眼就能将重要信息尽收眼底,不需要分心操作或者仔细查看手表,还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 Ultra 3 不仅屏幕增大,还换用了广视角屏幕,可视角度提升明显。加上低至 1Hz 的屏幕刷新率,不用抬起手腕也能以 AOD 的形式看到表盘秒针的运行,非常适用于登山、骑行等这些手被占用的场景。

这样的一块 Apple Watch Ultra 3,体验更接近一块真实手表——是各种专业运动和消遣活动的好帮手。

Apple Watch Ultra 3 被苹果标榜为「史上续航最长的 Apple Watch」,官网数据最长达到 42 小时。在我的测试中,正常使用一天后(6 小时办公室,5 小时轻量运动等),大概还剩余 60% 的电量。

Apple Watch Ultra 3 最适合预算充足、工作/运动场景相对比较极端的消费者,或者那些觉得标准/SE 系列的功能和参数还不够的用户。至于前两代 Ultra 的老用户,除非电池老化严重,没有着急换新的必要。

说到预算,在 Apple Watch 的购买推荐中一直有一种讨论,就是大部分人其实只需要标准版/SE,如果你真的预算很顶,愿意为 Apple Watch 掏 6000 快,再卖 Ultra。

但今年爱范儿要提个新角度:如果你有 6000 预算,不如上 Apple Watch Series 11 钛金属版本啊!

(怎么样,这个转折是不是很意外?)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推荐?因为 Apple Watch 是个穿戴品,是个配饰,好看和好戴很重要!而 S11 钛金属版本不仅外观抢眼,能力和佩戴体验也要更均衡。

而在功能方面,对比上一代 Apple Watch S10,S11 其实没太多感知很强的更新。以及 Apple Watch 最大的短板——电池续航上,S11 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实测和 S10 一样,坚持一天半左右差不多,续航比较尴尬,有时手表在第二天中午就会电量告急。

用户们想要的,是手表能稳稳撑两天,隔天一充电;但实际上,Apple Watch S11 的合理充电习惯,是每天洗澡时都摘下来充电(或者你不在意睡眠记录的话,摘下来充电顺便当夜间时钟)。

比续航更尴尬的是充电速度:比起我之前在用的S9,S11 的充电时间要起码多出半小时到四十分钟。以前是 S9 早早充好了电等我戴上睡觉,现在反而是要我去等 S11 充满电,「快充」变「慢充」。

但这块钛表,还是好看。颜值即正义吧,反正 Apple Watch 用户们早就自适应这续航了……

Apple Watch S11 或许会是「过渡」的一代:苹果一般三代会更新一次手表产品的芯片架构,上一次更新是 S9,意味着明年的新手表 S12,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年」。

和牙膏管扁扁的 S11 相比,官网价格 1999 元,渠道甚至下到 1600 左右的 Apple Watch SE 3,一下子就香了起来。

比起另外 Ultra 3 和 S11,时隔两年更新的 SE 3,对前代短板的补齐效果强的多——更重要的是,为了低价做出的妥协也更少。

最明显的区别,当然属于「全天候显示屏(AOD)」。虽然 Apple Watch 的抬腕唤醒非常灵敏,但不需要抬腕很多时候能带来更多便捷。

健康能力方面,Apple Watch SE 3 也终于配备了体温传感器。

因此,SE 3 的「生命体征」能力,除了心率、呼吸、睡眠三大指标之外,比前代又多了「体温」这个读数。每多一种数据,能够解锁的洞见就更多,能更全面反映身体的变化,帮助我计划今天锻炼强度,或者辅助判断身体有没有生病。

对于女性用户来说,SE 3 新加入的测温会更具有意义,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经期跟踪的准确度,也新增了排卵日回推估计的能力。

可惜,血氧功能这次依旧缺席。所以,对于户外党来说,SE 3 依旧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虽然功能更加丰富,但 Apple Watch SE 3 在体验上依旧是熟悉的「入门」款。

SE 3 的屏幕显示效果依然落后数字系列:前代备受吐槽的「大黑边」还在,导致 SE 3 的屏幕大小捉襟见肘,最高亮度也仅有 1000nits,户外大太阳下会看不清屏幕。

爱范儿拿到的是 44 毫米版本的 SE 3 ,整个手表稍显厚重,和 Series 11 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续航方面,Apple Watch SE 3 和我之前在用的 S9 相差不大,一天一充基本没跑。

但在「千元机」的价格面前,这些缺少的配置,似乎又不是那么重要了,它是入门 Apple Watch 的优秀选择,也是目前最便宜的 5G Apple Watch。

并且,在补齐了 AOD 和体温功能之后,Apple Watch SE 3 对比数字系列 Apple Watch 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于从未接触过智能手表,只想购买一个用来检测睡眠和基础身体数据的轻度用户,例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还有女性用户,千元级的 SE 3 是一个非常实惠的选择。

但 Apple Watch 是一种非常耐用的产品,如果你的预算在 2000 元以下,不追求新款,也不需要蜂窝版本,我其实会更推荐前两年的 Apple Watch S9,它屏幕素质要更好,功能比 SE 3 更全,并且国行还支持快充——唯一的问题,就是没什么靠谱的货源。

从万元表到千元机,Apple Watch 的进步是一次技术普惠

回到十年前,2000 元不到就能买到一只功能基本齐全的 Apple Watch,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可能还记得 Apple Watch Edition——那是一只金表,代表了苹果对 Apple Watch 最初的定位:对标腕表的时尚单品,甚至是奢侈品。

但,一天一充的智能手表,不会是隽永的象征。大众买不起,潮人看不上,电池还会过保,在诞生之初,Apple Watch 就被贴上「美丽小废物」的标签,因为没有人知道它该成为什么。

真正改变 Apple Watch 局面的,是几年后苹果将整个手表线的功能和定位,向健康/运动/户外全面转型——真正地让屏幕和手腕上的传感器发挥作用,也让更多消费者因为戴上智能手表,而养成了关注自己身体状态的习惯,也让手表成了他们的户外移动好搭子。

但三四千块钱买一块续航不太行的智能手表,依旧不是个好选择——直到五年前,价格更低的 Apple Watch SE 推出,才真正让健康管理走向普惠。

今天,两次迭代的 Apple Watch SE 3,不再是前代被吐槽的「阉割版」,而是一款相对更全能的智能手表,并且也很可能是你能在千元这个价位买到,在健康管理方面最强的智能手表。

把身体数据传感器打包成手表卖给用户,对苹果来说只是开始,因为体征数据只是最基本的呈现,这些数字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依旧是抽象的,而苹果这十年来更重要的工作,是让健康数据对用户「有用」。

苹果开启了一场医学史上规模前所未有的健康研究,全球有将近 1 亿人在分享自己的身体数据,这让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之一。数以亿计的健康研究和技术积累,支撑起苹果对 Apple Watch 持续迭代——让智能手表能够监测心率、体温、血氧、经期、睡眠,甚至高血压,将用户身体的基本情况用很直观的图表呈现。而这背后,是苹果在心率、体温、血氧、呼吸等维度上,打磨多年的健康算法。

今年的 Apple Watch 的「高血压预警」以及睡眠评分功能,也是苹果心血管研究和睡眠数据的最新成果,并不需要用到新的传感器,而是发现身体数据变化新的规律。

如果单纯是追逐利润,苹果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功能限定给今年的新手表,显得这一代产品独具魅力,但苹果最终还是选择以 OTA 的形式下放给以前的老手表,我想这也是一种「技术普惠」。

对于苹果,健康是大事。而实现角度不光只有手表,还可以是耳机。在昨天的 AirPods Pro 3 首发评测中,我们也深入解释了苹果怎样、为何在耳机上做健康数据点位。

自从六七年前戴上 Apple Watch 之后,我就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留意自己睡得好不好,每年我们都会在苹果发布会上,看到许多人写信给库克,告诉他 Apple Watch 又救了他一命。

我想这并不单纯是一种营销,许多次我濒临发烧的时候,Apple Watch 总是率先提醒我体征异常,这种数据透明的提醒,比虚无缥缈的感觉来得确实更有说服力。

而让 Apple Watch 从「万元表」变成千元机,我想这比造出一只传世陀飞轮,来得更有意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永远不要站在用户的对立面,挑战大众的公知。

背景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西贝事件,诠释所谓的规则和大众公知的博弈。

从罗永浩质疑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高价”,到开放后厨时被发现大量预包装食材仅需简单加热,西贝的 “非预制菜” 说辞显然与大众认知相悖。

西贝事件也诞生了众多名梗:

  • 名梗一: 一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西兰花。
  • 名梗二: 🐑:我为什么还不能转世? 😈:因为你还有1条腿在西贝。
  • 名梗三:为了不吃家里的剩饭,所以去了西贝吃了一年前的预制菜。

image.png

所以任何时候都永远不要站在用户的对立面,任何一个品牌站在用户的对立面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简单来说:

作为一个掌门人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冷静。

如果不是贾老板的自爆,有专业的公关团队处理,那么事件不会闹得如此严重,舆情也不至于久高不下。

如果说规则是 “硬约束”,那么尊重用户就是产品的 “软实力”,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在那种情况下,都要习惯性让子弹飞一会。冷静之后再做决定,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也奉劝各位一言堂的老板谨言慎行,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老板的认知大概率就决定了公司认知的天花板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相关推荐

# 苹果开发者续费大坑及成功续费方案!亲测有效

# Pingpong和连连的平替,让AppStore收款无需新增持有人。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 苹果开发者邮箱,突然收到11.2通知严重么?

# 不想被苹果卡审最好错开这两个提审时间

# 手撕苹果审核4.3是代码问题还是设计问题?

# 有幸和Appstore审核人员进行了一场视频会议特此记录。

知识星球

更多Appstore咨询问题,请关注知识星球。「提供1v1上架指导,帮助开发者解决Appstore的疑难杂症,助力每一位开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