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体验夸克「造点」:更懂中国元素的AI创作工具,还有Midjourney+Wan2.5 的王炸组合

AI 生图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我们打工人身上。

老板一句「现在 AI 这么牛,你用它五分钟给我出个图」,说得轻巧,但谁用谁知道。

虽然 AI 生图和生视频甚至可以做到真假难辨,但实际应用还是会有无数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 AI 工具虽然很强,但由于训练素材问题,常常对中文内容和中国风的理解存在偏差。

幸好,国内厂商也在不断努力,适用于中文语境的生图效果也在不断提升。阿里云栖大会期间,夸克也上线了新的 AI 图像与视频创作平台「造点」。

除了更懂中国元素和中文排版,还是国内首个支持 Midjourney V7 模型的生图工具。视频生成则用上了最新发布的万相 2.5 模型,之前爆火的 Veo3 能玩的功能基本都支持了。

现在,你可以在夸克上点击「造点」,或者直接访问 zaodian.quark.cn 来体验。

还有一个福利别忘了领。即日起至 9 月 30日 ,所有用户均可限时 7 天免费体验通义万相 Wan2.5 的视频生成能力。

APPSO 当然也第一时间体验看看它到底能造点什么。

更懂中国元素的生图工具

APPSO 经常要测试 AI 生图工具,所以我也常跟公司的设计师同事交流,想知道 AI 工具是否在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不过常常收到的吐槽会更多,调教 AI ,堪称堪称一部跨服聊天的血泪史。

你跟它说「侠骨柔情」,它给你个中世纪骑士;你说要「烟火气」,它给你个壁炉 。

好不容易生成个带中文的海报,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排得像狗啃,在一些专业场景还是拿不出手。

这次夸克造点最让我惊喜的,是把咱们中国人的那点含蓄、那点意境,拿捏了。

我试着让它生成一张 「东方运动美女摄影图,展示马甲线」,出来的图让我愣住了——那位小姐姐身上有清晰的肌肉线条,但神态开心自然,皮肤纹理细腻真实,高级感满满 。

之前很多 AI 生成的亚洲脸总是千篇一律,现在终于有了灵魂

而最让我头疼的中文排版,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开盲盒」

比如让夸克造点生成一张 「秋季主题的邮局海报」,它不仅体现了秋天和邮局的标志性元素,不同文字的层级、字体、排版也都比较协调,大字小字都没有乱码,可用性颇高。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长安的荔枝》还不错,我想制作一张海报来给我的朋友圈影评配图,不只是毛笔字体到位,整个排版结合荔枝元素和东方意境,质感甚至不输官方的电影海报。


我们还尝试了更多中文海报的排版,整体的稳定性不错,不仅能写对,排版美感也能打。

无论是「白银时代」的 Art Deco 风格,还是「老榕树」的粗犷毛笔飞白,它对中文的理解已经深入到了「笔画」和「意境」的层面 。

如果脑洞再大一些,用不同材质来设计字体,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它对国风元素的理解,也不仅仅是元素的拼贴。比如 「身着民族服饰的高定模特」和 「烟雨朦胧的故宫红墙」这两张,无论是少数民族头饰服装纹路细节,还是模特人物妆造和故宫背景的搭配,都很自然。

不只是人物,设计一些中国元素的礼盒和首饰它也会考虑周到,除了礼盒和首饰本身,展示的搭配的物件也是中国风。

我发现,造点对「中国风」的审美和理解,不是停留在表面符号,在生成中国风插画时尤为明显。

这些插画不仅做到了服饰风格和吉祥意象的还原,更是传递出了水墨画、敦煌壁画的意境,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典雅和底蕴比较好地呈现出来。

这点很重要,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玩具,更有希望在更多真实场景下,成为生产力工具 。

不整花活造点实用素材,行不行

我发现除了整活,当夸克造点把那些对中文的设计能力,无缝对接到各种工作场景时,它是真能干活。

以前想设计个包装,能把头发薅秃。现在,我们尝试设计一款猫粮包装,只要告诉它要「扁平卡通插画、波斯猫跳起抓鱼、海滩背景」,它连猫耳朵造型、三文鱼腩实拍、「天然有机」的宣传气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能帮你把品牌周边从图纸上到货架,直接帮你做一套产品包装+周边设计。

我告诉它要做「一套四个的云南主题文创冰箱贴」,再把「玉龙雪山、咖啡豆、野生菌火锅、孔雀大象纹样」这些元素丢给它。

一套色彩鲜艳、充满民族风情的珐琅彩琉璃冰箱贴就出炉了,精致得可以直接打样。

再来开发一套 「国风妖怪 IP」,它能帮你设计出毛绒玩具、钥匙扣、徽章等一系列产品 。


做一套「咖啡品牌VI」也不在话下,从手提袋、纸杯到菜单,它能用统一的黑白极简风帮你设计一整套,工业感和时尚感兼备 。

旅游文创玩法就更多了,无论是可爱的 「旅游主题贴纸」,还是「福州文旅产品」 的帆布包、台历、团扇,它都能帮你快速生成情绪板和产品模型,让创意落地变得无比简单 。

想开个小店,但不懂装修设计?夸克造点甚至能当个合格的免费设计师。

想开家 「快餐店」,让它来个「赛博朋克风」,一个巨大的异形红色霓虹招牌立刻就有了,氛围感十足。


无论是 「精品咖啡」 的文艺惬意,还是 「气球商店」 的梦幻童趣,它都能帮你一键搞定,让你的小店成为网红打卡点 。

当工作流已经被 AI 彻底简化后,我开始不满足于「够用就好」,想要追求更高阶的艺术表达,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那个传说中的……

MJ 国内首发,我的审美上限被它打开了

当我发现夸克造点里居然藏着 Midjourney 的官方通道时,我彻底不淡定了。这可是国内首次有官方渠道能直接用上最新的 MJ V7 啊 。

以前想用 MJ,不是被复杂的订阅流程劝退,就是苦于高昂的价格。现在好了,夸克造点直接把价格打了下来。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把 MJ 那些高深莫测的参数,变成了人人都能懂的「美学遥控器」,可以通过调整「风格化」、「怪异化」和「多样化」,来摸索出你满意的效果。

有了这些精细的控制,我感觉不是我在用 AI,而是和一位顶尖的美学大师在「共同创作」。

游戏开发者和玩家估计会爱上这个功能。我尝试生成一个 「赛博朋克风格的年轻男英雄三视图」,它迅速给出了包含正面、侧面和背面的完整角色设计,连服装上的机械元素都清晰可见,质感堪比专业概念稿 。

需要搭建场景?让它画一个 「沙漠中的L形建筑废墟」,出来的图是等距视角的3D立体模型,破损的墙壁、散落的碎石和哑光粘土质感,氛围感直接拉满,完美符合游戏场景的需求 。


它还是一个艺术风格模拟器。我想画一张 「手绘插画」,只需告诉它「托尼·迪特利齐风格」,一张充满奇幻色彩的马德里街景就诞生了。

中国风素材在这个模式下也有了别样的艺术质感,

我试着让它画一幅「粉金主调、层峦叠嶂的仙境」,它不仅给出了山间缭绕的云雾,还糅合了「水墨晕染的朦胧」和「金色线条的精致」这两种质感,那种仙气飘飘又富丽堂皇的感觉,直接就能当壁纸用。

想要邪修一下也没问题,无论是 「空山基的光滑镀铬机器人」 还是 「伊藤润二的黑白恐怖漫画」,它都能轻松驾驭,让你的创意在各种艺术风格间自由穿梭 。

有了这种艺术美感的图片生成能力打底,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我脑中浮现:让这些惊艳的画面,真正「动」起来会怎么样?

前方高能,造点大片

在刚刚结束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通义发布了最新的万相 2.5 模型,造点也已火速接入。

简单来说,新模型原生支持音画同步生成,图加音频就能开口「表演」,并且视频时长翻倍至 10 秒,对复杂指令和电影级质感的理解也大幅提升。

现在,你可以直接在造点体验到这些新能力。

我试着让模型生成一段女生弹吉他的视频,它不仅精准对上了口型,拨弦的动作和音乐的节奏同步,连眼神和微表情都带上了戏。

这背后是万相 2.5 的「音画同步」技术,让视频生成不再是简单的「对口型」,而是真正的情感表达。

想让你喜欢的角色「活」起来?试试这个,上传一张图加一段音频,就能让任何人和物开口。

画面可以自然匹配你提供的任何声音——无论是人声、音乐还是音效,创作脑洞也可以更大了。

角色一致性是视频叙事的基础。万相 2.5 加持下,造点现在单次可生成长达 10 秒的视频。

比如用造点生成之前很火的「第一人称 vlog」,人物在边走边做各种动作,角色形象也能稳稳保持,意味着故事能讲得更完整了。

此外造点对镜头语言和复杂动态的理解也不错,画面很有大片质感。

下面这段视频,模特身着金属反光礼服一路走来,光线在金属面料与泡泡上折射出炫彩光晕,展现出梦幻和先锋的美学质感。

从复杂的运镜到微妙的动态表现,在 AI 加持下,普通人对画面的掌控力,也能堪比电影导演。

AI 时代,用想象造点不同

体验下来,我感觉夸克造点更像是一个全能实用的创作搭子,懂你奇奇怪怪的想法、能帮你省钱省力、还能激发你无限创意。

更重要的是,它让夸克这个 2 亿人都在用的 AI 助手拥有了更强的视觉化生产力,更加全能。

无论你是普通用户,想在手机上给照片 「换个发型」、「一键 P 图」 发个朋友圈 ;还是专业设计师,需要快速生成 「包装设计」、「店招门头」设计灵感 ;甚至是品牌营销和影视游戏行业的从业者,要制作 「影视分镜」、「电影级视频」 ,都能尝试在夸克造点里找到高性价比、实用的解决方案。

在它面前,创作「五彩斑斑的黑」甚至不再是甲方无理的需求,而是一次灵感的涌现,是真的可以落地的作品。

APPSO 也一直把「创造」作为信仰,我们认为当下连接热爱和创造不同最好的能力就是 AI ,当每个人都能「用想象造点不同」时,一个新的创造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模型七连发刷新 SOTA ,中国正在诞生 AI 时代的 Android

6 亿次下载,17 万个衍生模型,服务超 100 万家客户。

在 AI 大战最为激烈的 2025 年,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开源 AI 模型,来自阿里的通义大模型。毫不夸张地说,当全球开发者需要一个免费、好用、没有商业限制的模型时,它几乎成了默认选择。

而在今天的云栖大会上,七款通义大模型家族新成员集中亮相,覆盖语言、视觉、语音、多模态、代码等多个方向,从开源生态到商业服务,几乎囊括了当下 AI 应用的所有关键环节。

这七款模型分工明确:Qwen3-Max 承担「天花板」角色,万亿参数对标全球最强模型;Qwen3-Next 主打「普惠」,用小轿车油耗跑出跑车性能;Qwen3-VL 让草图秒变代码,Qwen3-Omni 做全模态助理,Qwen3-Coder 专攻编程,Wan2.5-preview 实现电影级视频创作,通义百聆 Fun 提供上百种音色服务。

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直接公布了阿里云的两大路线图:一是通义千问坚持开源开放,目标成为「AI 时代的 Android」;二是构建「下一代计算机」——超级 AI 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

回头看,阿里可能做对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判断:AI 公司不仅要讲述超越人类智能的故事,更要讲述让每个人都能拥有 AI 的故事——而后者,或许更有想象力。

从模型到生态,通义千问的全家桶来了

模型七连发,通义千问大模型家族这次具体亮出了哪些「新牌」?梳理下来,看上去琳琅满目,其实主线很清晰:两张王牌,再加一桌子硬菜。

▲发布会上多个模型已经在 Hugging Face 上开源

第一张王牌,是 Qwen3-Max。

这是阿里的「天花板担当」,总参数超过万亿,预训练使用 36 万亿 tokens。在架构上还是延续 Qwen3 系列的 MoE 设计,但在训练手法上做了很多改进。

比如用全局负载均衡和流水并行,让训练过程更稳定,不会出现异常波动;效率比上一代快了 30%;还能支持 100 万字级别的长文本;就连大规模集群里常见的硬件故障,也把时间损耗压缩到原来的五分之一。

划重点:

▲旗舰模型 Qwen3 -Max 大幅提升编程和智能体能力,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亮眼)

  • Qwen3-Max-Base:强调大规模高效训练,长上下文和稳定性突出。
  • Qwen3-Max-Instruct:已在 LMArena 文本榜单排名全球前三,超过 GPT-5-Chat。在代码测试 SWE-Bench Verified 上拿到 69.6 分,在智能体工具调用基准 Tau2-Bench 上以 74.8 分超越 Claude Opus 4 和 DeepSeek-V3.1。
  • Qwen3-Max-Thinking (Heavy):推理增强版,结合代码解释器与并行计算,在 AIME 25、HMMT 等高难度数学推理基准上取得 100% 正确率,展现出极强的推理潜力,尚在训练中。

整体来看,Qwen3-Max 把工程体系、训练效率、长上下文、推理能力和智能体任务一并拉升到了全球顶尖水准。它在代码和推理基准上的成绩,说明中国模型正在真正进入可以与最强对手正面对话的阶段。

第二张王牌,是 Qwen3-Next。

如果说 Max 是阿里的面子,Next 就是它的里子:真正让开发者和企业用得起、跑得动。

大模型通常存在「不可能三角」——高性能、低成本、易部署,三者难以兼得。顶级性能的模型(如 GPT-4/5)往往意味着高昂的推理成本,成为 AI 普及的最大障碍。

▲Qwen3-Next 训练效率和推理效率均得到大幅提升

而阿里的解法,就是用 Qwen3-Max 把性能的「天花板」捅破,再用 Qwen3-Next 把成本的「地板」砸穿。

它通过高稀疏度 MoE、混合注意力等下一代架构创新,用 3B 的激活参数,达到了 235B 密集模型的性能 ,相当于用一辆小轿车的油耗,跑出了跑车的性能。最终结果就是训练成本暴降 90%,长文本推理效率提升十倍。

▲ Qwen3-Next 采用了全新的下一代模型架构,结合线性注意力和标准注意力,Gated Delta Networks 的作者 Songlin Yang 转发 Qwen 推文

这种体系化的能力,让「人人都能用上 AI」的愿景从口号变为现实,也远比单纯发布一个高性能模型更具产业颠覆性。

一桌硬菜:能想到的活它都包了

▲Qwen3-VL 视觉语言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性能表现超过 Gemini 2.5 Pro

  • Qwen3-VL:视觉模型重磅开源,从「识图」进化到「推理与执行」,能操作电脑手机界面,也能把一张草图直接生成 HTML / CSS 代码。对很多产品经理来说,这意味着「所见即所得」真的成了现实。
  • Qwen3-Omni:全模态选手,能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在 36 项公开评测里拿下 32 项开源第一,22 项达到 SOTA。还能实时语音对话,甚至自定义人格,像是给你配了一个会讲十几种语言的随身助理。

▲ Qwen3-Omni 在全方位性能评估中,多项测试超越 Gemini-2.5-Pro、Seed-ASR、GPT-4o-Transcribe 等闭源模型

  • Qwen3-Coder:编程模型升级,速度更快,代码更安全,能直接帮你部署一个完整项目,修 bug 也不在话下。对开发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随时在线的「结对编程伙伴」。
  • Wan2.5-preview:AIGC 方向的杀手锏。文生视频、图生视频、文生图和图像编辑都更强了,最关键的是,第一次实现了「音画同步」的电影级视频生成。从 5 秒到 10 秒、1080P、24 帧,这已经不是玩具,而是一个可以让个人创作者拍短片的工具。

此外,还有语音大模型通义百聆 Fun 家族,能提供上百种音色,覆盖客服、直播、电商和有声书等场景。以及基于 Qwen3,为全球实时 AI 安全构建的安全审核模型 Qwen3Guard;和实时多模态翻译模型 Qwen3-LiveTranslate-Flash 等。

把这些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阿里在传递一个很直接的信号:想要极致性能?有 Max。想要极致效率?有 Next。想要多模态探索?有 VL 和 Omni。想要代码和创作的生产力?有 Coder 和 Wan……

▲Qwen3-Omni 是新一代原生全模态大模型,能够无缝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输入形式,目前已经可以在 Qwen Chat 中通过语音和视频聊天启用

这不是简单的「堆新品」,而是一整套全尺寸、全模态的生态拼图。阿里把它们一次性交到用户手里,像是在告诉所有企业、个人、还有开发者:不管你在做什么,通义模型家族,总有一块积木能搭得上。

但这场「全家桶式发布」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产品层面的丰富。透过模型七连发的齐齐亮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通义千问模型家族已经覆盖全尺寸、全模态,款款都在主流评测上立住了 SOTA。

也正是基于这种厚实的路径,换来的是一种独特的行业地位。正如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在今天发布会上所说:「通义千问,可以说是渗透全球计算设备最广泛的大模型。」

▲在全球最大的 AI 模型开源社区Hugging Face 上,输入关键字「qwen」,有超过 16 万相关的模型,且下载量均在百万级别,目前 Qwen 系列模型最高下载量达到 700 万(Qwen2.5-3B-Instruct)。

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开源了三百多款模型,覆盖了全模态全尺寸,是中国应用最广泛而且最受全球开发者欢迎的开源模型。通义大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 6 亿次,衍生模型超过 17 万个,是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矩阵。

显而易见,在这个依然由国际巨头主导的大模型赛道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开源模型家族,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刷着「存在感」,也在刷新国产 AI 的历史地位。

大模型下半场,通义千问要成为 AI 时代的 Android

2019 年,阿里在 M6 上试水 10 万亿参数模型时,整个行业对于「大模型」这个概念更多还停留在学术讨论的层面,距离产业化仍有距离。四年后,通义千问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一个拐点的到来。

从 Qwen-7B、14B 到 72B,再到今天的万亿参数,Qwen 走的路径并不花哨,就是不断扩大规模、优化、验证,把一个模型家族一点点撑开。

2024 年的 Qwen2 与 Qwen2.5 以及今天发布的 Qwen3-Max 模型总参数超过 1T,预训练使用了 36T tokens,代码能力和智能体(agent)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

而在大模型逐渐走向下半场,开源模型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则几乎成为全球开源里最重要的角色,其中以阿里和 DeepSeek 两家公司的戏份最重。

吴泳铭对此直言不讳:「在 LLM 时代,开源模型创造的价值和能够渗透的场景,将会远远大于闭源模型」。

全球的大模型公司各有侧重,有的主要服务自家生态,有的为社交和广告业务添砖加瓦。有的聚焦于工具化和用户增长,有的强调全模态整合,绑定搜索。而阿里则想成为那个「AI 时代的 Android 系统」。

Android 的成功,不在于它比 iOS 更强更完美,而在于它能适配从几百块的老人机到上万块的折叠屏,让智能手机市场真正百花齐放。

Qwen 的逻辑如出一辙。从0.5B 到万亿参数的「全尺寸」Qwen3-Max,从写代码的 Qwen3-Coder 到能「看图写代码」的Qwen3-VL,再到能听会说、音画同步的通义万相和通义百聆,甚至那个像真人一样能实时语音对话的Qwen3-Omni,阿里几乎把开发者能想到的所有工具都备齐了。

这背后是一种思路的转变:阿里不再替你决定「应该用什么」,而是把选择权、定义权,乃至最终的成本控制权,都交还给了市场。

而 Qwen 则去扮演那个最苦最累但又无可替代的角色——AI 时代的 Android 系统,让 AI 应用和场景落地提供基础「水电煤」。

实际上已经有超过 100 万家企业通过阿里云接入通义大模型的服务。就像接入水电一样,把 AI 当作最基础的生产力。而苹果国行 AI 虽然一再推迟,但也基本已经确定与 Qwen 合作,这是中国大模型第一次进入 iPhone。

今天云栖大会上吴泳铭也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 3800 亿元,用于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的投入。根据远期规划,为了迎接 ASI 时代的到来,对比 2022 年的 GenAI 元年,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 10 倍。

这也是阿里云从 2022 年开始坚持的「模型即服务」(MaaS)。它将大模型定位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依托阿里云的算力和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 AI 能力。

当一个平台尝试去降低整个社会的创新门槛,其所能托举的,就不仅仅是自身的商业价值。

对于在「用谁家的模型」这个问题上纠结的开发者和企业来说,一个开放、便宜、还好用的「AI Android」系统的出现,就相当于回到大航海时代,有人为你建好了出海的港口,还顺手把全世界的航海图都开源了。

除了扬帆起航,似乎也别无他选。

作者:李超凡、张子豪、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让「戴着不摘」成为新的使用习惯

时隔两年,全新一代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正式推出。

初代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创造了「耳夹耳机」的新形态,其成功被市场验证有效——它没有停留在传统耳机「听得清听得好」的维度,而是让人同时听到耳机和环境声,不必为了一句对话频繁摘戴,改变了耳机不是戴着就得摘下的使用惯性。

但这个最优解,也给产品迭代带来了难题。

不久前,爱范儿提前拿到了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在深度体验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产品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迭代与超越,而究其核心,则是建立一种新的范式——

让耳机「戴着不摘」,成为一种新的使用习惯。

更小,更时尚,更实用

有什么东西,是我们愿意长时间佩戴、不轻易摘下的?答案很简单:配饰。

这也给了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一个清晰的方向——不仅要好用,更要好看,要让人愿意把它当作日常穿搭的一部分。

华为FreeClip 2 在设计上有不少巧思,而最终都是为了体验服务。

首先是小。

相比偏成熟稳重的初代 FreeClip,FreeClip 2 在延续时尚感的同时,变得更小,也更有活力。

除了「羽沙白」和「摩登黑」,FreeClip 2 还带来了灵感源自牛仔的全新「丹宁蓝」配色,耳机的 C 形桥部分也采用了更亲肤的硅胶材质,不仅外观更具特色,也增强了耳机在各种耳形上的佩戴张力,提升了舒适度。

新的丹宁织纹工艺很好地消解了数码产品的机械感,戴在耳朵上更像一款电子配饰,而不是普通耳机。

和耳饰单纯提供外观价值不同,我们对耳机还有功能性上的要求。好看和好用,是我们愿意佩戴一款耳机的重要前提。

比如 FreeClip 2 的耳机盒,宽度缩小 17%,整机重量减轻 14%,设计也从圆变方,带来的好处是,在提升 2 小时续航的前提下,这几乎是同价位耳机里体积最小最轻的耳机盒,带着这副耳机出街,整机可以用 38 小时,却只占一点点口袋空间,没有半点携带压力。

▲ 左:华为FreeClip 2,右:华为FreeClip

充电仓更小,意味着耳机也更小了,对于戴在头上的设备来说,每轻 1 克都是在减轻负担。

FreeClip 2 耳机重量比上一代减轻约 9%,单耳机仅有 5.1 克,加上 9 小时的单耳续航,让耳机更能「戴着不摘」。

更加紧凑的体积,让 FreeClip 2 可以更好塞入各种裤袋,包括紧身牛仔裤,并且不会和圆形机身一样容易滚动和掉落。

丹宁蓝款式的华为FreeClip 2,充电仓同样采用「丹宁织纹」工艺,表面呈现出牛仔布般的肌理,触感独特而有温度。质感提升的同时,也并不会沦为「藏污纳垢」的陷阱,清洁依旧轻松。

在这之前,我就很喜欢戴着华为FreeClip 运动健身,而 FreeClip 2 针对运动场景做了更多的优化,比如支持 IP57 等级的抗汗抗水,增强了应对各种户外和锻炼的能力,而且耳机盒支持星闪精确查找的能力,50 米范围内都能指示精确方向,就算耳机断网也能实现楼层定位。

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放松锻炼,你都可以一直戴着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这种随时随地的贴合感,是它最打动人的理由。

戴得久也要听得好

传统开放式耳机虽然舒适,却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失真、漏音、听不清。

要想声音清楚点,只能调高音量,失真和漏音也随之而来。很多时候,开放式耳机只是一副戴着舒服但只能听个响的「备用机」,而华为FreeClip 2 则彻底改进了这一点。

首先是硬件上的提升,FreeClip 2 搭载了华为自研的超澎湃双擎单元,和上一代相比,一耳朵就能听出差距——低频明显更强,声音要比前代更饱满、厚实,解析度也很优秀,响度更大,能够更好听清。

鸿蒙生态则是华为FreeClip 2 的另一项秘密武器,强大的多设备协同能力,让耳机能够在设备之间无缝衔接,来去自如:手机来电,音频自动从电脑切到手机;电话挂断,又自动切回电脑,切换悄无声息。

25 年底,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还将支持星闪音频体验,届时音质和延迟表现都会更好。

而为了解决传统开放式结构和高音量的漏音问题,华为在 FreeClip 2 上采用了「逆声场声学系统」,通过反向声波抵消外泄声音,实测在安静办公室中,正常音量使用,坐在隔壁的同事完全听不到漏音。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个「智能音量自适应」功能:耳机通过麦克风监测环境声,并自动匹配最合适的音量,从嘈杂的马路进入安静的办公室,音量切换很丝滑,避免了自行调整音量的麻烦,以及漏音的尴尬。

结合双向清晰通话功能及麦克风的升级,让华为在 FreeClip 2 的通话降噪性能也变得更好了,三麦克风通话降噪能够实时削弱环境噪声,不用扯着嗓子讲话,对面也能听得清楚。

可以说,FreeClip 2 在佩戴舒适度和听感上做到了平衡,为开放式耳机交出了一份「既要又要」的答卷。音质变好了,戴着也更舒服,华为FreeClip 2 完全可以胜任主力机,不需要摘下,也不需要替换。

是 AI 耳机,也是万能搭子

如果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的智能体验仅仅体现在音量调节上,那它还没有突破传统的「耳机」定义,但实际上,我更愿意称华为FreeClip 2 为「外脑」,在鸿蒙 AI 智慧功能加持下成为我的万能搭子。

所有这些智能处理,都得益于 NPU AI 处理器与华为自研第三代音频芯片的更新,许多复杂决策都是在本地完成,处理速度要快得多。

由于可穿戴的属性和语音交互能力,耳机已经成为 AI 硬件的兵家必争之地,华为FreeClip 2 在成为 AI 耳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是耳夹耳机「长时佩戴」的特性,让 FreeClip 2 能成为 AI 常伴用户左右的延伸,开口能提需求,耳听即时反馈。

其次,华为FreeClip 2 与鸿蒙智能生态深度打通,背靠小艺 AI,连上鸿蒙设备即可调用各种 AI 能力,无需额外操作。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耳机与 AI 助手的协同,多是响应单次指令,但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与 AI 的交流应该是有连续性且可随时打断的,因为口头沟通的需求,本就是复杂且多变的,灵活应变是最重要的能力。

这也是华为FreeClip 2 用下来,我觉得在 AI 交互上很惊喜的地方。

耳机中的小艺助手不仅可以对话,更会主动提供帮助。打车、航班、高铁这些场景,小艺会主动在华为FreeClip 2 中对关键信息进行播报,点头即可确认,摇头即可拒绝。

除了随时待命解决生活与工作的需求,华为FreeClip 2 还内置小艺翻译,支持中文与 20 多种语言互译,并能搭配华为手机实现外语「上字幕」。

更特别的是「双耳互译」功能,两人各戴一只耳机,就能像自带同声传译般实时沟通,很接近翻译机带来的体验。

可以说,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舒适无感的形态,和开口即用的 AI 能力,就是最理想的 AI 耳机形态。

让「戴着不摘」成为新的使用习惯

有些产品,注定是要在螺蛳壳里造道场的。

例如 TWS 真无线耳机,在拇指大小的空间内,要塞入大量的单元和传感器,创新空间极其受限。增加和去除一个元器件,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近十年 TWS 耳机品类的发展,似乎走到了「山重水复」的地步。

根据 IDC 的调研报告,蓝牙耳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将造成价格与功能的分层加剧,消费者多元的消费需求亟待被满足,而国内增长最快的品类,则是开放式耳机,从 2023 年到 2024 年出货量实现翻倍提升。

▲ 图源:IDC

报告也显示,开放式耳机品类中,华为后来居上,成为 2024 年的行业第一。而今年 1-7 月,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也已经是千元级开放式耳机的出货量冠军。

传统的入耳式或半入耳式耳机,早已把音质和降噪打磨到极致,边际逐代递减,要创造新的价值,就要脱离分贝和频响的较量。

于是,创新的形态成为狭窄缝隙中的出口。

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就是如此,它没有把问题继续堆在「更好听」「更安静」上,而是换了一种提问方式——

耳机,能不能像戒指、眼镜一样,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两年前,在见到华为FreeClip 之前,我想没人会开口要一副「能一直戴着」的耳机,也没人会想到耳机成为如同「电子配饰」一般的存在。

很多需求,往往不是用户提出了才被满足,而是产品创造出来后,才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我想华为FreeClip 2 耳夹耳机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去强调自己解决了什么痛点,而是把耳机做成了一种「无感」的存在,省去了用户「摘戴」的动作,但却在耳朵上保有了一席之地。

当你习惯了它的存在,也许很难再回去那种时时摘戴、时刻区分内外世界的老路。

更重要的是,一副随身佩戴的耳机,是一个真正稀缺的入口。

无论未来是属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还是空间计算,在手机之外,一个更贴近我们的产品,或许也是我们所渴求的。

有些创新不是掀起波澜,而是在日常生活里悄悄落地生根。

像华为FreeClip 2 这样,在螺蛳壳里修炼出的答案,也许不那么张扬,却让耳机这个看似平淡的品类,多了一丝不动声色的可能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