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理光 GR IV 发布,相机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就在昨天,理光正式发布了 GR 系列的第四代相机,GR4。

和之前每一代 GR 发布一样,摄影圈里小范围地骚动了一下,像一块石头丢进平静的湖面,涟漪不大,一圈圈荡开,传得很远。

真正让这块石头激起千层浪的,是它的价格——8999 元。

这个价格,比前代 GR3 的上市价格,涨了 2800 元。

一台卡片机卖 9000 块,就像你在街边吃完一碗麻辣烫,老板擦擦手说「承惠 200 块」一样荒谬。

理光疯了吗?

没有。世界可能是个草台班子,但企业做出任何行为都是出于理智。

究其根本,是相机市场以前那套「看参数、论大小」的老规矩,现在不好使了。

因为富士生造出了一个几乎完全依靠情绪价值支撑的全新增量市场,一级市场奇货可居,二级更是炒出投资属性。同为社交媒体氛围系选手的理光,没有理由不跟随这种做法。

今天 GR4 的定价,可真是理光的草船,借了富士的箭。

先看看 GR4,这次端上来了什么新菜?

在聊那些虚的之前,我们还是先接地气地看看产品本身。

毕竟,一切价值的讨论,都离不开产品力的支撑。

和前代 GR3 相比,GR4 的升级,可以总结为「意料之中的补强,和一点小惊喜」。

我们把官方给出的密密麻麻的参数表,翻译成大白话:

底大了一点点,像素高了一丢丢

GR4 的传感器从 GR3 的 2424 万像素,微涨到了 2574 万。

这点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白了,画质的根基没变,还是那块熟悉的 APS-C 画幅传感器,没有跟随主流选择高像素,高感表现应该会更好,但相对来说,裁切的空间和裁切后的画质就相对没那么可观,不太利于二次构图。

五轴防抖,终于来了

GR3 的三轴防抖在当时算是个亮点,但放到现在,只能说勉强够用,GR4 这次升级到了五轴防抖,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进步,从上手视频来看,在五轴防抖的加持下,手持一秒也有一定的成功率。

对于单手抓拍、弱光环境拍摄或是使用机内 ND 滤镜拍摄慢门来说,更高的成片率就意味着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 森山大道使用 GR4 拍摄

对焦,终于追上时代了

GR 系列的对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拉风箱是家常便饭。

GR4 这次用上了「混合自动对焦」,也就是相位对焦加对比度对焦。这意味着对焦速度和精度都会有质的提升,还加入了眼部/面部识别,虽然可能还比不上索尼、佳能这些第一梯队,但从上手视频来看,对焦速度还是有明显提升,补齐了前代最大的短板之一。

▲ 森山大道使用 GR4 拍摄

屏幕更亮了,内部存储更大了

屏幕还是那块 3 英寸 103 万像素的触摸屏,但理光强调了户外可视性。

同时,机身SD 卡槽变成了 microSD 卡槽,为电池腾出了空间,内置存储从可怜的 2GB 暴涨到了 53GB,这意味着,就算忘了带卡,也能放心大胆地拍上一整天。

对于一台主打便携的相机来说,这个升级非常贴心。

滤镜更多了,GR 的「灵魂」更香了

图像控制里新增了两种电影模拟,分为黄色和绿色两种模式,属于风格化强烈的预设,同时对预设参数的自定义调节能力更强了。

▲ 使用电影(绿色)拍摄

对于 GR 的核心用户来说,买它一半是为了硬件,另一半就是为了那无可替代的色彩科学和胶片模拟。更多的滤镜选择,意味着直出的照片能有更多变的「氛围感」。

▲ 使用电影(黄色)拍摄

总的来说,GR4 是一次稳健的迭代。它没有颠覆性的创新,更像是一个认真听取了用户反馈后,交出的一份「改进报告」——修复了 GR3 最让人头疼的对焦问题,强化了防抖,电池也从 1350mAh 增加到了 1800mAh,让这台街拍神器的「基本功」变得更扎实了。

但,这些升级,足以支撑它 8999 元的售价吗?

相机市场,通货膨胀

让我们把视线从 GR4 移开,看看整个市场,你会发现,GR4 的高定价并不是一个孤例,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趋势。

曾几何时,相机市场的价格体系像金字塔一样清晰、稳定——价格和性能强挂钩,核心指标就是画幅,全画幅就是比半画幅贵,半画幅就是比 M4/3 贵。

一分钱一分货,童叟无欺。

但现在,这个金字塔正在从底层开始松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

曾经的 XE 系列,定位是中端入门,主打复古和性价比。但从四代开始,XE 系列价格一路飞涨,二手市场甚至出现了远超发售价的「理财产品」现象。到了最新的 XE5,官方定价直接涨到了 9999 元,比 XE4 的官方售价高了 4300 元,涨幅达到惊人的 75%。

至于 X100 系列,就更为夸张了,不再赘述。

这些相机,如果单看画质、对焦、视频这些硬参数,真的谈不上太出色,但它们就是有价有市。理由,藏在「氛围感」、「富家子弟」这些流行于社交网络的热词中。

现在,同为氛围系选手的理光 GR4,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GR4 8999 元的价格,你可以买到松下 S9 这样的全画幅相机,也能买到很多性能强悍、视频规格更高的 APS-C 相机。

这确实让典型相机消费者感到困惑——用全画幅的钱,去买一台不能换镜头、视频功能孱弱、对焦也并非顶级的半画幅卡片机,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消费者们开始困惑了——用全画幅的钱,去买一台不能换镜头、视频功能孱弱、对焦也并非顶级的半画幅卡片机,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是全幅相机不够好用吗?

不是的,是旧的价值体系开始动摇了。

2011 年,小米手机横空出世,智能手机的影像革命拉开序幕,相机厂商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压力,在那之后的十年,是相机行业被迫「内卷」的十年。

为了对抗手机的便捷性,相机厂商不约而同地走向一条符合直觉和逻辑的路:专业化。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

像素从 2000 万卷到 6000 万,对焦从几十个点卷到几百个点,视频从 1080P 卷到 8K,相机变得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像一台冷冰冰的参数机器。

这个时代,参数决定价格,一台相机卖多少钱,取决于它的传感器有多大、像素有多高、连拍有多快、视频有多强。

这是一个由工程师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市场被参数规训的时代。

但「内卷」总有尽头。

当手机的计算摄影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可以在某些场景模拟出全画幅的浅景深时;当相机的参数已经高到远超绝大部分普通用户需求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真的需要一台能拍 8K 视频、一秒 30 张连拍的相机,来记录生活吗?

难以量化的价值,明明白白的涨价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个越来越小的市场玩零和博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灭亡。

于是,相机市场进入了「后内卷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如果说「内卷时代」的核心逻辑是「生产力」,那么「后内卷时代」的关键词就是体验。

当相机不再是大部分人记录生活的唯一工具,当它从一个必需品变成一个非必需品时,它的价值就不再仅仅由那些可以量化的参数决定。

人们为什么愿意花大价钱买 GR4,买 X100VI?

他们买的是一种「确定性」的风格。

在今天,拍一张照片的门槛无限低,但拍一张「有感觉」的照片,门槛却很高。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锐利、色彩鲜艳,但总感觉少了点「味道」。这种味道,可能需要你花大量时间在 Lightroom 里调整曲线、HSL 才能得到。

而 GR 的「高对比度黑白」、「正片」模式,富士的「胶片模拟」,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风格强烈的照片,这种直出的确定性,为你节省了大量后期时间。

这种内置的「审美」,是一种价值。

▲ 森山大道使用 GR4 拍摄

他们买的是一种「无负担」的陪伴。

相机圈有一句老话:「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愿意带出门的那一台」。

传统的单反、微单,加上几支镜头,就像背着一块砖头出门,沉重且充满攻击性。你很难在街头、在餐厅、在朋友聚会时,毫无顾忌地举起它。

而 GR4 的重量只有 262 克,可以轻松塞进口袋,它的形态决定了它没有攻击性,抬手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

这种「随时在场」的陪伴感,是一种价值。

他们买的是一种「纯粹」的摄影乐趣。

GR 系列最核心的设计哲学,是「SnapShot」——抓拍。从开机速度、对焦逻辑到单手操控,它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没有复杂的菜单,没有多余的功能,逼着你回到摄影最原始的状态:观察、构图、按快门。

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种「狩猎」般的快感和「化繁为简」的禅意。

这种「返璞归真」的操控乐趣,也是一种价值。

想明白了这三点,你就能理解 GR4 乃至一众人们机型的定价逻辑了——

除了画质、对焦、视频这些硬邦邦的参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被清晰感知的「情绪价值」——风格、便携、乐趣,同样有价值,同样卖得上价格。

▲ 使用负片滤镜拍摄

所以,半画幅不一定比全画幅便宜,「参数赛道」上,分化出不同的「体验赛道」,两条赛道上的选手,看似都在做相机,但服务用户的核心需求却天壤之别。

目标不同,评价体系自然也就不同,就像你不能用百米冲刺的标准,去评判一个马拉松选手。

当然,以上角度,是一场从市场现状倒推的客观归因,是将本就不算大的相机市场再拆开细看的过程;

是看相机厂商怎么从零和博弈中解脱出来,寻找手机与专业相机的中间地带,从而将蛋糕做大,最终才有现在相机市场通货膨胀的现象。

也许有朋友会担心,照这么一直涨价下去,岂不是会对标索尼 α1、尼康 Z9 和佳能 R1 这样的全能旗舰?

其实不会的。

别忘了,「参数赛道」上的相机,更多是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创造实打实的商业回报;而「体验赛道」上的相机,提供的是个人精神上的满足。

这基本决定了「体验赛道」的平均价格,很难触及「生产力赛道」的天花板——最多媲美一些中端机。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徕卡和哈苏这两位不在五行中的玩家,以及和原价三星坐一桌的索尼 RX1R III。

但跳出价格本身来看,这种分化对整个行业未必是坏事——它意味着相机市场并不会像悲观者预测的那样不断萎缩,最终走向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和有趣。

这很像今天的手表市场,有人需要一块分秒不差的石英表,因为它的天职是「告知时间」;也有人迷恋一枚精巧的机械表,因为它提供的是「感受时间」的仪式感。

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相机市场也会迎来它的「Apple Watch」,一种更智能、更互联的形态,能彻底改变我们创作与分享的方式。

最后,用了几千字合理化 GR4 的定价之后,我们还是要点出理光这次定价营销过程中的不合理。

饥饿营销是一种早已被接受和合理化的做法。从奢侈品到相机,人们早已被驯化。但它仍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当理光映像中国部门堂而皇之地要求「支付 199 购买会员」才可获得首发抽签·预定资格的时候。

虽然这不能完全等同于官方黄牛,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强行绑架消费者,用最利的刀去割最忠诚粉丝的做法呢?

情绪价值可以折换为价格,但不应该被用来合理化这种毫无体面的割韭菜行为。理光中国应该做得更好,起码配得上它的用户——历尽千帆,只想拾回对于影像那份纯粹原始热爱的人们。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当运动相机不运动了,它却变得更好了 | 影石 Insta360 GO Ultra 体验

在移动影像突飞猛进的今天,传统相机市场越来越向专业化、细分化格局发展,同时销量也开始步步紧缩。

但这之中有个例外——运动相机。

一方面,运动相机超强的防抖能力、高画质的大范围广角,都是手机无法做到的;

另一方面,小巧的机身、解放双手的使用体验,也造就了运动相机的特殊性。

两方面合一,我们得以看见在相机市场不断萎靡的过程中,逆水行舟的运动相机。

而这其中,以花样和玩法著称的 Insta360 GO 系列,迎来了一台堪称「集大成」的设备——Insta360 GO Ultra。

省流版:

Insta360 GO Ultra 的亮点:
1/1.28 英寸 CMOS
有裁切的 4K 60 帧
至高支持 2T 的 MicroSD 卡
53 克影像模组
新的环境光传感器
2.5 英寸翻转触屏拓展舱
4K 30 帧运动 HDR 模式
摄像头单体 70 分钟续航,拓展舱 180 分钟续航

模块化的完全体,画质同步再升级

打开 Insta360 GO Ultra 的包装,第一眼看过去,就能察觉这代的外观变了。

GO Ultra 的影像模组本体从之前的胶囊形状扩展一圈,成为一个有些类似 Apple Watch 的带有圆润边缘的方形,模组体积变大,重量也从上代的 39 克增加到 53 克,不过即便如此,它依然是目前最轻的一体化运动相机之一。

影像模组的正面一颗配备了保护镜的镜头、一个收音麦克风与新增的环境光传感器,左下角是快捷按键,带有机械结构,但被巧妙隐藏,仅当手指滑过时,才能通过轻微凹陷感知其存在,一体感提升明显。

正面的右边,与中框的连接处有一个缝隙般的开孔,这里是影像模组的扬声器,用于反馈操作和提示的声音从这里发出。

除了结构变化,这次 GO Ultra 在视觉提示上也做了细节优化:正面和顶部加入了状态指示灯——

蓝灯常亮代表开机,红灯闪烁则表示正在录制,方便在拍摄过程中快速确认状态,避免误拍或漏拍。

视线转向 Insta360 GO Ultra 的边框,这一代舍弃了内置储存的思路,允许使用者使用外置储存卡,进一步拓展了生产力属性,同时支持拍满就换功能,以确保 Insta360 GO Ultra 在个场景中持续拍摄不中断。

相对来说,影像模组的背面就简单很多,分别是用于固定的卡扣和电子触点,与之相对的,就是影像模组的最佳搭档——拓展舱。

GO Ultra 的拓展舱配备了一块 2.5 英寸的翻转触控屏,支持 180 度旋转,无论自拍还是 vlogging,都能实时预览取景画面。

除此之外,这块屏幕是相机各类设置和功能的入口,分别由四个手势承担:

  • 向下滑动:进入控制中心
  • 向上滑动:进入当前模式的参数设置
  • 向左滑动:自动 / 手动模式切换
  • 向右滑动:进入相册

影像模组与拓展舱一起,组成了模块化的 Insta360 GO Ultra。

这种形态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 Insta360 GO Ultra 的玩法,变得极其丰富——

模组和拓展舱之间通过磁吸连接,这意味着冰箱门、健身器材、栏杆、甚至你身上的任何磁性点,统统能变成临时机位。

再配合帽夹、万能贴、磁吸项链等配件,GO Ultra 能提供的视角组合,非常可观。

Insta360 GO Ultra 影像模组内置了水平仪,使用者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放置切换横竖画幅,尽可能地保证传感器的使用面积;

但玩法再多,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 Ultra 后缀的旗舰型号,Insta360 GO Ultra 的影像能力也迎来了同步的升级。

在这个方形的影像模组内,影石为其配备了 1/1.28 英寸的传感器,上代遗憾缺失的 4K 60 帧也来到了 GO Ultra 的视频规格列表中,经过爱范儿测试,你可以在极小的裁切代价下,以 4K 60 帧的视频规格记录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增大的传感器还为焦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现在,你只需要双击取景器,就可以获得无损的 2× 变焦,精彩瞬间无论远近,都能从容拍下。

另外,升级后的 4K 30fps 运动 HDR 模式在应对大光比场景时表现更从容:高光不炸、阴影有细节、色彩过渡自然,直出就能用。

除了视频能力,GO Ultra 也是一台小巧的拍照设备——

它支持 1250 万像素 HDR 照片、5000 万像素超清模式,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一种比 GIF 更有质感、比视频更轻量的 Live Photo,非常适合快速记录碎片生活。

但对于一台面向更广阔群体的运动相机而言,画质,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不止画质,Ultra 的意思是全面升级

想要更多的人使用运动相机、爱用运动相机,那么画质之外,体验也很重要。

这个体验,指的是从拍摄到出片的全流程体验。

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后期调色和剪辑的门槛其实不低,甚至可以说是劝退项——不仅专业要求不同,处理逻辑也完全割裂:

调色强调统一环境下的曝光控制和风格营造,需要了解直方图、曲线、HSL 等图像参数;而剪辑更像一场结构游戏,要把时间线、节奏和逻辑梳理清楚,对内容组织力要求很高。

拍摄本该是轻松记录,但在实际体验中,「拍得开心,剪得抓狂」几乎成了很多人对运动相机的真实反馈——
拍的那一刻很自由,剪的那一刻却很累。

这显然不够好。

影石在 Insta360 GO Ultra 中内置了 7 款预设滤镜,分别对应不同的画面风格。用户可以在拍摄前,根据实际环境逐一预览选择,挑出最契合自己审美的那一个——这一步简单却高效,大大减少了后期调色的工作量。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在这一代机身中,影石依旧没有下放拥有更大调色空间的 log,也就是说,相比用于专业拍摄,这台 GO Ultra 显然更适合记录生活。

这是影石给出的第一个解法:用前期滤镜,解决后期调色的难题。

而面对另一个难题,影石将解法放在了你的手机中——

将 Insta360 GO Ultra 连接至手机后,Insta360 App 不仅可以一键导出素材,还能借助 AI 自动识别画面中的高光片段,按照节奏自动拼接成一条完整视频,并智能匹配背景音乐。对于日常记录、捕捉生活瞬间来说,已经绰绰有余。

调色和剪辑,这两个困扰普通用户的后期门槛,影石依次做了回应。

所以你会发现,Insta360 GO Ultra 不只是在提升画质,更是在尽可能削平用户从拍到发的整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它解决的不只是参数和规格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更多人真正愿意用、持续在用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在看完了 Insta360 GO Ultra 的方方面面之后,我想用一句话概括我的感受:

这是目前为止,我用过最全面、最多样的运动相机。

有趣的是,这种全面与多样,其实与运动相机最早的样子,有着天壤之别。

运动相机,不止运动

运动相机这个类别,最早用于冲浪爱好者解放双手,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运动,后来逐渐延伸到各种极限运动上,所以它的功能也不算复杂——能提供拥有防尘防水能力的机身,同时再提供一定规格的视频录制能力,就完全足够了。

但市场犹如潮汐涨落,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惊涛拍岸。

在互联网进入视频时代、个人视角叙事大行其道开始,人们迅速不满足于手机,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视角、设备记录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不算昂贵、画质尚可、防抖强悍又不需要额外上手成本的运动相机走进了更多普通消费者的视野里,对于厂商而言,如何接住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关键。

对于影石而言,出生于这一时期的 Insta360 GO 系列,就是他们的答案——

从 GO 系列的第一代开始,影石给的方案就很直接,以小体积、磁吸和分体式的模块化,提供多样性的使用方案,应对愈发复杂的市场需求。

在之后的迭代中,用于充电的收纳盒一步步进化为集遥控、脚架、实时预览功能于一身的翻转屏拓展舱,让使用者清晰了解自己的拍摄效果,并提供直观的操控,并不断加强画质和续航,逐步升级最重要的智能化操作,通过 app 提供视频的快速导出、剪辑处理。

可以说,Insta360 GO 系列一路走来,每一个升级,都在解决过往产品的痛点,每一个特点,都紧紧契合逐渐扩大的市场的需求。

而最终,Insta360 GO Ultra 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是这套方案的最新答案:不仅拥有了应对各类场景的成熟形态和扎实的画质,更借由 AI 芯片,在智能化和易用性上再次突破,让专业级的影像创作真正走入寻常生活。

这份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经不用多说,影石创新的上市招股书中有几份数据可以佐证:

  • 在 2021 年至 2024 年 6 月的报告期,影石创新的收入分别达到约 13.28 亿元、20.41 亿元、36.36 亿元和 24.28 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 2.66 亿元、4.07 亿元、8.3 亿元和 5.18 亿元;
  • 在营收最高的 2023 年,影石创新的运动相机全球出货量为 4461 万台,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21.2%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变化:

这个小小的摄像机,已经不再是运动领域的专属,正在逐步完成从小众需求到大众市场的转身。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戴上眼镜,起飞!影翎 A1 全景无人机首发评测

你大概率见过这样一幕——一台航拍无人机,身上绑着一部全景相机。早在 2022 年,影石就嗅到了这股创意的风,推出了适配大疆 Air2 系列的全景相机套件「瞳 Sphere」,让无人机玩家第一次尝到了 「全景飞行」 的滋味。

▲ 为了给无人机挂上全景相机,用户和品牌都绞尽了脑汁

而今天,故事迎来了升级版: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 影翎 A1 登场。毫不意外,背后那双最熟悉的推手,依然来自影石。

品牌中文名叫「影翎」,英文名是「AntiGravity」,直译为「反重力」,这个词一听就是来搞无人机的,它是由影石和第三方团队共同孵化的品牌,全景无人机 A1 是他们的第一个产品。

▲套装包含:无人机本体、体感遥控手柄、飞行眼镜及电池

无人机本体的外观非常科幻。正面竖向排列的视觉避障模组就像电影中的外星生物,而上下两边的半球形凸起就是全景相机模组,一上一下的镜头放置方式和「瞳 Sphere」相同。

▲ 开机自动展开起落架,避免底部的全景镜头接触地面

让我成为一只鸟,在空中自由探索

既然是影石孵化的品牌,身上自然也流淌着影石的血液,尤其是全景合成技术。

影翎 A1 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时合成全景影像,结合经特别设计的镜头布局,它能够实现出色的「隐形」效果,在飞行眼镜中环顾四周也不会看到机身和螺旋桨的踪迹。

▲ 戴着飞行眼镜转头可以轻松变换视线方向

想象你正在北京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禁忌之旅上,飞车极速前进时,四周的景象尽收眼底。即便飞车在前进,你的视角却可以任意转动,就像是身临其境,飞车的方向并不限制你的视野。

影翎 A1 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自由的体验,仿佛化身为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一边飞行,一边自由探索眼前的美景。这样的飞行体验,非常适合在各大景区应用——工作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无人机驾驶员,游客则可以「坐」在无人机上,随心所欲地欣赏四周的风光。

全景飞行的模式使其操作方式有别于传统 FPV 无人机——飞行方向只由手柄控制,不再与头显的视角同步。当你的视角与飞行方向不一致时,头显屏幕上会自动弹出一个悬浮窗,实时显示无人机前方的影像。而你只需轻轻转动手柄上的滚轮,就能迅速回到飞行器前方的视角并调整飞行方向,避免盲飞的风险。

其实对于新手来说是很好上手的,但如果你以前就飞过 FPV,那我建议你放下所有的经验,像个新手一样享受这份空中飞行的自由感。

很好玩,也很好拍

在这次体验的前半部分,我完全沉迷在自由的观光感受里了,直到我想起它还是一部能够拍摄全景视频的生产力工具,然后马上就发现了全景无人机的妙处——先专心飞,再随意构图。

影翎 A1 能够录制最高 8K@30fps 规格的全景视频(可惜由于是早期工程样机,我们只体验到了 5.7K@50fps 的视频规格),然后在后期软件里自由调整视角,设置关键帧打点实现一些高难度的镜头运动。

这意味着,在前期拍摄时飞手无需纠结构图与运镜。只要专注于操控飞行,确保无人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与相对位置即可。

以前,拍摄这些镜头时需要操控 FPV 无人机进行翻转、甩尾等高难度动作,还要冒着很大的炸机风险。但现在,只需在后期软件中拖动画面、设置关键帧,便能轻松重现这些效果。

也难怪早就有玩家们在无人机上绑全景相机了,确实好用。

让航拍过程成为一种享受

爱范儿觉得影翎 A1 会是一款彻底改变过往飞行体验的产品。

作为全球首款一体式全景无人机,影翎 A1 融合了手势体感控制摇杆、实时合成全景视频和全方位观测的飞行眼镜,为飞行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每个人都能在空中自由探索,尽情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对于影像创作者来说,这样的一体化设计也比曾经专机专用的外挂式配件来得更加可靠,无论是飞行操控还是拍摄体验都更上一层。

最重要的是,影翎 A1 突破了传统飞行的束缚,它解放了创作者们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的焦虑,将他们的飞行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让航拍的飞行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大胆飞行、自由创作的底气,这才是影翎 A1 的独特魅力所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