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华为 Mate TV 上手体验: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一个多月前,当我见到华为 Mate TV 的原型机时,我心里是有疑问的:

现在,真的还有人看电视吗?

电视,几乎是消费电子价格战最红的海,长期以来,电视的定位就是放在客厅给人看的设备,尺寸和画质决定了电视的上限。

但,当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屏幕,「客厅文化」逐渐式微时,电视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人看,画质再好屏幕再大的电视,也没有意义。

不久前,我参加了华为 Mate TV 的技术沟通会,直到我真正用上了这台电视时,我才意识到——华为确实没有按常理出牌。

一台平板电脑,恰好有 100 英寸

一台电视应该如何进行迭代?

更大的屏幕、更高的分辨率,还是更多的内容?

华为的办法是,在保留传统电视观看体验的前提下,彻底重塑了整个产品形态——高品质的显示面板、强悍的硬件配置、丰富的影音内容都还在,但交互逻辑却整个重做。

简而言之,Mate TV 是一台看上去像电视,但用起来完全不同的产品。

基于鸿蒙 5 系统重新设计的操作界面,直接变成了桌面模式。你再也不用在传统电视那些层层嵌套的菜单里迷路了,整个操作逻辑就是一个超大号的平板电脑,简洁高效。

但电视不是触屏,于是 Mate TV 设计了三种外设,来实现更直觉的交互方式——

可以挥着指向性遥控器,像用鼠标一样点按拖拽,也可以把大拇指悬在悬浮触控手柄上方,能够模拟双指触控操作,用手柄在大屏上玩王者荣耀、QQ 飞车,跟操作 iPad 的感觉如出一辙:

还有华为灵犀手写笔的加入,让这块 100 英寸的屏幕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画布。支持压感书写,你可以在大屏上写字画图,开会时直接在屏幕上做批注:

为了流畅运行这套复杂的交互系统,Mate TV 的硬件配置也是按旗舰手机的标准打造的。

一颗与 Mate 手机同款的处理器负责系统运行,另一颗鸿鹄芯片专门处理图像渲染,配合 12GB 内存和 256GB 存储,整机运行非常流畅。这种「双芯片」的设计思路,让 Mate TV 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游刃有余。

当然,作为一台旗舰电视,Mate TV 的基础素质也相当硬。华为黑钻屏的峰值亮度超过 5000 尼特,覆盖 91% 的 BT.2020 色域,还加了抗眩光纳米镀膜,就算是白天拉开窗帘看电视,屏幕画面依然能抗反光,清晰通透。

可以说,这种交互范式的转变,让 Mate TV 更接近一台平板电脑,只是恰好有 100 英寸。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电视形态的演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娱乐需求的变化。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电视是客厅的绝对中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节目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因此,传统电视的设计理念就是「更好地播放内容」,而观众则是被动输入。

但现在,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屏幕」,客厅逐渐冷清。

电视厂商们试图通过增加在线内容、提升画质来挽回用户,但本质上还是在「看电视」的框架内打转。华为 Mate TV 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的思路——既然每个人都习惯了与屏幕「交互」,那为什么不把这种交互体验搬到客厅的大屏上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围绕「用电视」这个场景重新设计的产品——有独立优化的操作系统、有匹配的硬件配置,以及完整的交互生态。

你可以用它看片追剧,也能大屏游戏、办公会议,还能写字画图、控制智能家居。可以说,这就是华为对未来客厅的全新理解——电视不再是被动的内容输出设备,而是家庭数字生活的中心枢纽。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背后是对客厅价值的重新发现。在个人设备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客厅大屏的存在意义不应该是与手机、平板争夺注意力,而是提供一个更大、更开放的交互空间。

我想,在客厅日渐冷清的时代,也许 Mate TV 这种新形态,真的能让客厅重新热闹起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