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编程的热潮下对低代码的思考
近期,DeepSeek的火爆引发了对AI编程领域的讨论。在此背景下,我阅读了一篇题为《低代码已死?试看国产AI编程工具Trae如何破局》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我曾在就职的公司落地低代码平台,并出版了《低代码平台开发与实践:React》。在 AI 编程的热潮下,本文是我对低代码的思考。
低代码平台的核心是高效开发,其次是低门槛,通过简化开发流程和抽象技术细节来实现高效开发和低门槛,具体的措施是:
- 可视化构建:将开发过程从手动编码升维为配置与组合
- 组件化复用:将复杂系统拆解为可复用的单元,组件化依赖的封装性和接口标准化
- 自动化部署:致力于“减少人工干预”,其本质是“代码到生产环境的自动化迁移”
国内低代码平台(包括商业服务商和开源项目)在宣传中更侧重可视化构建和组件化复用,而对自动化部署的强调相对较弱。这一现象背后有多层原因:
- 可视化能力、组件库和行业模板是吸引非开发者用户的核心。投入大量资源优化拖拽体验、丰富组件生态,可以快速占领市场。
- 自动化部署的技术复杂性高。
- 国内大部分低代码用户是业务部门(如HR、财务),而非技术团队。相比自动化部署,他们更关心自己能否动手开发,而非自动化部署。
对低代码可视化构建的一个常见误区是过度强调拖拽功能。但实际上,拖拽只是低代码平台的一种输入方式,当前正向更自然、更灵活的方向演进。目前,低代码平台的输入方式有:
- 拖拽式交互
- 代码嵌入
- 声明式配置
当前正在演进,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式:
- 自然语言描述
- 语音与手势
- 脑机接口
技术革新会使交互方式发生剧烈变化,但组件化复用和自动化部署作为低代码平台的核心支柱,其内核逻辑和技术价值并未改变。原因如下:
- 组件化复用的本质是将复杂系统拆解为可复用的单元,组件化依赖的封装性和接口标准化,未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交互方式的革新不会动摇其根基。
- 自动化部署始终致力于减少人工干预,其本质是代码到生产环境的自动化迁移。CI/CD流水线、基础设施即代码等核心理念未变,因此交互方式的变化不会颠覆其逻辑。
立足于当下,AI 对低代码的影响主要是交互方式,具体上来说是扩充交互方式。开发过低代码的人,在 AI 编程的热潮下,可能会问 AI 编程是否会替代低代码,我觉得不会,原因如下:
-
用户群体不同:AI 编程对用户的编程能力要求更高,低代码的用户主要是产品经理和业务人员,AI编程用户主要是程序员和技术极客。
-
能力范围不同:低代码平台涵盖开发→测试→部署→监控的全流程,内置版本控制和一键回滚,而 AI 编程主要聚焦于代码生成环节。
-
业务分级处理能力:AI 编程通常由个人独立完成任务,而低代码支持分工协作,有助于节省高级人才的时间。简单来说,AI 编程和传统编程一样,都是一个人从头到尾做一道菜,而低代码像流水线分工,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步骤。
-
统一性优势:程序员普遍面临一个难题:接手别人的代码就像拆盲盒。你打开别人写的代码文件:
- 左边是密密麻麻的代码结构
- 右边是他的代码风格。
因此程序员不愿意接手别人的代码。而低代码平台就像给代码装上了说明书:
- 代码结构可视化展示
- 平台强制规定所有组件的拼接方式,避免风格混乱。
目前,多数低代码平台依赖预制组件来加速开发,这容易导致应用同质化,这种模板化的解决方案容易使产品缺乏差异化,如果生成式 AI 可以动态生成更符合具体业务需求的组件,从而提高个性化和灵活性,那么这会为低代码平台带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