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视图

发现新文章,点击刷新页面。

比赛热闹非凡,国际乒联赚到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作者:迭戈


多哈世乒赛激战正酣,一份姗姗来迟的文件在场外也引发了更多关注。两周前,国际乒联(ITTF)终于公布了2023年与2024年财务报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WTT在2024年实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国际乒联写道,2024年,WTT首次实现盈利,助力国际乒联集团合并利润达到150万美元。这一数据被国际乒联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为WTT从高投入向可持续运营转型提供了某种证明。


但这份亮眼的财报数字,并不能迅速化解过去两年积攒的质疑。长期以来,WTT的股权结构、财务情况始终笼罩在不透明的阴影中。世界乒联2023年财报原定于2024年上半年发布,也迟迟未露面,引发舆论猜测的同时,更让整个组织的公信力遭遇挑战。


真正引爆舆情的,是去年12月27日的“退榜风波”。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冠的樊振东与陈梦,先后在社交平台宣布退出世界排名,理由是无法接受WTT新出台的退赛罚款政策。两位现役奥运冠军的集体抗议,直接将财报迟发、强制参赛的规则等问题摆到了聚光灯下,WTT的运营逻辑也被推向舆论审判席。


WTT实现盈利,这当然是一个财务上的转折点。但在当下,外界关注的早已不仅仅是利润。对球员权益的尊重、对规则制定的合理性、以及对整个乒乓球生态的责任感,正在成为衡量WTT价值的新坐标。


这份财报,回答了一些问题,也留下了更多追问。


WTT首次实现盈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公布的财务报表为合并报表,涵盖其旗下所有子公司,其中包括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WTT本身并未单独披露财务信息。


根据ITTF官网发布的2024年度审计报告,国际乒联在这一年实现盈利15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57万元),成功打破前几年连年亏损的困局,完成一次颇具标志性的“翻身”。


回顾过往,ITTF在2020年至2022年间,分别亏损73.71万美元、393.07万美元和294.72万美元,尽管同期营收也有所增长,分别为939.18万美元、1098.25万美元和2991.04万美元。2023年亏损额进一步扩大至900万美元,财务压力可见一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扭亏为盈的逆转尤为引人注目。然而,这背后也有一股不容忽视的“非常规助力”。


图注:2024年ITTF财务状况相关说明,特别提到联合会从2024年巴黎奥运会获得了超1500万美元资金。


审计报告显示,2024年国际奥委会在巴黎奥运周期中向ITTF注入逾1500万美元的赞助款。这笔一次性“奥运红利”成为当年盈利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如果剔除这笔特殊收入,ITTF及WTT是否真正迈入“可持续盈利”的正轨,恐怕仍有待观察。


从整体收入来看,2024年ITTF实现总营收61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28亿元),同比大增52%;而2023年为4022万美元,较2022年(3681万美元)仅增长9%。TTF在财报中指出,这一次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三大收入板块的强势拉动:商业权利、赛事运营和奥运会分成。


具体来看,2024年商业权利收入达到4010万美元,较2023年的2830万美元增长45%;赛事相关收入则从452万美元跃升至1132万美元,增幅高达150%。


财报注释进一步披露,商业权利收入涵盖合作伙伴权益、媒体权益、赛事主办权以及数据和流媒体权益带来的收入。


ITTF在财报中指出,这一增长背后的关键驱动力是顶级赛事的增加,例如沙特大满贯赛、中国大满贯赛以及创纪录举办的五场WTT冠军赛。尽管商业收入表现亮眼,ITTF仍表示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2025年还将计划新增更多赛事。


值得一提的是,ITTF在财务报表发布声明中特别强调,与2019年疫情前赛事及商业收入总额仅为1600万美元相比,2024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5200万美元,实现了“三倍跳跃”。同时,其储备金依然维持在680万美元的稳定水平。声明中写道:“大多数初创企业在构建运营体系和确立市场地位的过程中,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实现盈利。WTT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这一成绩,并且是在国际乒联年度大会批准的2021-2024四年期预测范围内实现的,这清楚地表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是对这一理念的有力证明。”


图注:2024年ITTF赛事及运营支出高达3800万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00万美元。


不过,在营收亮眼的同时,支出也颇为惊人。2024年ITTF在费用一栏的总支出高达5900万美元,其中赛事及运营支出高达3800万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00万美元。尽管收入创下新高,但盈利仅为150万美元,这意味着ITTF自主营收的增长几乎被不断扩张的赛事投入所“吃掉”。


如果说设立WTT的初衷之一是帮助ITTF实现财务转型与结构性盈利,那么如今“赚多少、花多少”的运行模式,似乎仍处于“规模优先”的初级阶段。


持续盈利的条件


展望2025年,ITTF显得信心满满。在其设想中,未来实现持续盈利的基础将建立在三大关键支点之上:其一,完整的赛事日程,尤其是包括四站大满贯在内的核心赛事,将带来自然增长;其二,周期性赛事的战略优化,以新加坡大满贯赛事实现的成本与收益效率为范例;其三,商业权利货币化方面的持续,即包括赛事主办权、媒体版权与合作伙伴权益的深度开发。


然而,过去半个世纪的职业体育实践早已证明:一个联盟的真正使命,不在于单纯地运营赛事,而在于全方位服务那些最具商业价值的个体——运动员。正是他们的存在与参与,赋予赛事以关注度、号召力与市场溢价的可能。


在高度市场化的竞技体系中,顶级运动员的持续亮相,是维系赛事精彩程度与观众粘性的核心要素。因此,在网球、高尔夫、拳击等成熟项目中,赛事组织者普遍通过持续提升奖金与待遇,来吸引顶尖选手出场。以此为起点,赛事得以激活竞争活力,扩大传播影响,推动整个产业链进入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品牌价值的持续增长。


乒乓球也正试图走上这条路。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于2019年8月成立,目标是以运动员与球迷为中心,对ITTF旗下的赛事体系与商业结构进行全面升级。换言之,WTT是ITTF商业化战略的核心承载者,肩负着释放乒乓球全球潜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重任。


自成立以来,WTT的营收稳步提升:2019年总奖金为390万美元,至2024年已升至1090万美元。值得关注的是,运动员奖金占WTT总营收的比例达20%,在各大职业体育联盟中,这一数字也颇具竞争力。


但体育商业化的进程从来不是坦途。随着赛事扩张与制度转型的加速,运动员利益保障、参赛安排与收入分配等问题频频引发争议。如何在商业逻辑与运动员福祉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亟需解答的课题。


而另一种力量,正在悄然生长。


今年4月,国际乒乓球运动员联合会(UTTP)在瑞士苏黎世宣告成立。作为一个由球员自主发起、旨在代表全球职业乒乓球员利益的新组织,UTTP的出现标志着运动员在乒乓球国际治理格局中的话语权有望迎来新的变局。


根据章程草案的中文译本,UTTP设定了十项核心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确保运动员在职业生涯的各个方面获得公平对待,包括财务保障、工作条件与参赛权利。”其余条款则涵盖透明治理、反歧视、法律援助、职业发展等内容,展现出鲜明的现代职业体育工会特征。


若UTTP逐步壮大,不仅意味着权力结构的重塑,也可能对现有体系带来实质性的财务冲击。


可以想见,如果UTTP在未来具备发动集体行动、甚至罢赛的能力,迫使ITTF为全球男女各约300名职业球员提供系统性保障,那么这笔成本投入极可能令目前的盈余转为持续赤字,甚至拖累运营长达十年。


要想真正成为“乒乓球的ATP”,WTT不仅要在赛事与商业上取得成功,更必须搭建一个平衡商业利益与运动员权益的职业生态。而UTTP的出现,无疑成为这场重构游戏规则的博弈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变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作者:迭戈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小米汽车,继续锁定“确定性”

出品丨虎嗅汽车组

作者丨李赓


在经历两个多月的舆论风波后,雷军昨夜(5月22日)终于带着小米以全新姿态回归舞台中央。


在这场名为“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的活动上,小米祭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从花费了135亿元自研的3nm旗舰芯片玄戒O1,再到搭载了自研玄戒芯片的小米 15S Pro、小米平板 7 Ultra 以及小米 Watch4 eSIM。


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首次官方发布的YU7。作为整场发布会的压轴环节,YU7的发布全长约为1小时,雷军基本分享了YU7除了价格以外所有的产品信息。


虽然YU7的正式上市可能还要再等上个把月,但在虎嗅汽车看来,结论已经可以提前给出:小米YU7很大概率会复现SU7当初上市的爆火。


YU7,一款“换汤不换药”的新产品


小米自己对于YU7的定义是“豪华高性能SUV”


纵观昨晚的发布会,或许是因为煽情的片段少了许多,YU7这样一款重磅新品除了价格,基本在1个小时内就得到了非常完整的介绍。


跳脱开每个方面具体的设计和功能,YU7的配方与SU7相比,其实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汽车行业经典外观设计+出色的新能源车辆性能+部分技术和功能的重点创新”。



昨天小米发布会之前,法拉利中国在公众号发了一张Verde Dora(多拉河的绿色)配色的Purosangue


先说外观,跟当初SU7发布之后就陷于抄袭Taycan的争议一样,YU7昨天也很快陷入到了抄袭法拉利Purosangue的嫌疑(尤其是法拉利中国还在小米发布会之前,“不小心”发布了一张Verde Dora,多拉河的绿配色的 Purosangue)


但跟SU7一样,YU7和Purosangue相比,肯定算不上像素级抄袭,主要还是停留在车身尺寸的比例参考。正如雷军自己介绍的一样,这是“百年汽车工业沉淀下来的豪华设计”,包括3倍的轮轴比、2.1倍的轮高比,还有1.25 倍的宽高比。


小米在这个比例大框架的基础上,兼顾降低风阻需求(整车风阻系数只有0.245Cd)进行了很多细节设计,保持了一定的家族化风格,外观上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吐槽的点(撇开抄袭嫌疑)


性能方面就非常简单了,毕竟就连Max版YU7也只是用了小米的V6s(Max版还有一颗前电机,SU7 Ultra的电V8s电机才是目前小米最强电机),一样轻松实现了比肩传统燃油性能车的加速度表现:


  • 标准版车型的最大功率为235kW(320马力),零百加速5.88秒,最高车速为240km/h;

  • Pro版车型的最大功率为365kW(496马力),零百加速4.27秒,最高车速同样为240km/h;

  • Max版车型的最大功率为508kW(690马力),零百加速3.23秒,最高车速为253km/h。


在加速性能的基础上,小米还非常“下本”地为全系车型配备了大电池:起步就是96.3kWh的磷酸铁锂,标准版的CLTC续航里程达到了836km;双电机的Pro版本使用与前者一样的电池,CLTC续航小幅下降到770km;最高端的Max版本电机性能进一步加强,CLTC续航也有760km。


有了外观和车辆性能撑腰,YU7此次在内饰进行了重点创新,小米将其命名为“天际屏(HyperVision)”。



这一整条“屏”总长1.1米,位于仪表平台最远端。虽然名为“屏”,但它的原理更接近于“HUD”,投射的平面实际上是前挡风玻璃的延伸,但和一般半透明的玻璃不同,投射的位置被喷上了超黑胶质显示图层。


实际的显示内容,通过玻璃下方的三个Mini LED生成,经过玻璃折射之后再反射到人眼,从而形成比传统HUD清晰得多,比液晶屏更不容易反光眩光,还能拉远显示内容焦距(减轻视线切换给用户带来的额外疲劳感)的显示效果。



在全新的硬件显示能力基础上,小米还为其配套了灵活的显示模块。诸如不同风格的仪表盘不同维度的车辆信息(能耗、加速度),各种样式的导航信息,甚至是音乐播放器中的歌词,都能够在一整条“屏”上获得显示,大大增长了这一新配置的实用性。


从实际效果来看,“汽车行业经典外观设计+出色的新能源车辆性能+部分技术和功能的重点创新”的组合的确在整体产品层面做到了“守正出奇”的效果。基本没有短板的产品力,再加上小米本就敢定低价的传统(虎嗅汽车预测YU7整体的价格区间大概率还是在30万元上下,最低配有望冲击25~26万元的区间),已经预告了YU7正式上市初期的销量必然不会太差。


继续追求确定性的小米汽车


作为汽车行业绝对的“后来者”,虽然小米发布的第一款产品SU7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对于当下的小米而言,挑战依然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小米目前的规模效应仍然不足。


参考小米自己的2024年四季度财报业绩,其季度汽车销量已经来到6.9万辆(2025年一季度为7.5万辆),但小米的汽车业务仍季度亏损了7亿元。平摊到每一台车上,差不多刚好亏损了1万元。想要抹平这个差距,小米唯有进一步扩大自身的销量,反向通过规模来降低自身的单车制造成本。


而近期有媒体就实地探访了小米在建的第二工厂,其中工作人员的回复也非常直白:“工厂基础建设已经完成,6月底就会进行YU7的投产。”按照这个时间算,恰好能在7月份YU7上市之前囤积一批现车。


考虑到需要不断增加的产能和销量,小米其实采用了一套非常保守,但能最大化确定性的策略——以SU7的用户客群,来制定YU7的配置以及功能。




这群被雷军概括为“无法容忍平庸”的年轻人,属性上其实非常独特,小米对他们相当了解,以车内空间能力的案例演示为例,尽管YU7是一辆“五座车”,但官方所展示出来的二三四人乘坐场景却选取了户外、滑雪、自驾游。当友商还在用银发老人和婴儿车填充宣传片时,小米的镜头语言已悄然划出用户分界线。



服务平台增长黑盒去年曾对小米SU7的客户做过一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车用途。在众多的选项中,本应最常见的“接送家人孩子”只占到第四名。这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产品定位与品牌形象形成的精准筛选机制:就像运动相机不会宣传拍全家福功能,高端游戏本不会主打办公会议场景。


这种更紧贴特定客户群体的减法战略,将进一步在基础的硬件设计、新能源基础性能、创新的技术和功能之外,帮助小米锁定具有确定性的销量。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